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長慶

指数 長慶

長慶(821年正月—824年十二月)是唐穆宗的年號,共计4年。 長慶四年正月唐敬宗李湛即位沿用。.

171 关系: 嚴綬劉總华北油田史憲誠吐蕃吳武陵夏侯孜大颠祖师塔大豐 (南詔)天長 (淳和天皇)太和公主 (唐憲宗)外丹术娘子关宁波历史宁波博物馆宁波市宁波鼓楼宁波老城宣明曆宋申錫寶曆 (唐朝)岳州崔从崔植崇圣寺三塔丁公著 (唐朝)中國的幽浮目擊中国年号列表中国人口史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平涼劫盟于季友于敖庫倫辦事大臣庾承宣建兴 (渤海)张克礼张遵 (唐朝)张茂宗弘仁張弘靖彝泰保和 (年號)修仁县刘禹锡周墀唐宋與吐蕃關係史唐山县 (唐朝)唐國史補唐光陵...唐穆宗唐蕃会盟碑唐朝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唐敬宗凤翔节度使元和 (唐朝)元稹王廷凑王建 (唐朝)王稷 (唐朝)王紹鼎王紹懿王承元灵桥窦易直竇常竇牟烏重胤生肖纪年田布 (唐朝)田弘正牛僧孺牛李党争盧簡辭盧簡求白居易白氏文集白敏中銀刀軍韦妃 (唐穆宗)韦绚韦贯之韩皋韓弘韓湘子韓昶韋楚老药行街袁不約裴休西河公主 (唐朝)西湖襄阳公主 (唐顺宗之女)觀象曆贾餗齊克讓齐克俭龙门县 (唐朝)郭鏦郭贵妃 (唐敬宗)郭铦郑何郑朗赤祖德贊赵犨薛平薛用弱闽国州县列表鄞江镇鄭覃鄭澣鄂王蕭俛柳侯祠恭僖皇后李㤝李宗閔李凑李全略李克讓李回李石 (唐朝)李珏李程李紳李续 (诗人)李结李缃李让夷李象古李肇 (唐朝)李逢吉李恊李恪 (建王)李恂 (唐朝)李涉李渤李溶李悦李愔 (茂王)李憬李憺李懌 (婺王)李敬方李普 (唐朝)杨巨源 (唐朝)杨承和梁守谦武儒衡段文昌永安公主 (唐宪宗)沧州 (古代)河朔三镇泛舟禅师塔渤海遣日使溫造溵州朱延嗣戎州成德節度使海曙区旧唐书慶雲 (長安國)思唐州景州 (隋朝)時政記821年822年823年824年 扩展索引 (121 更多) »

嚴綬

嚴綬(),是唐代四川人。.

新!!: 長慶和嚴綬 · 查看更多 »

劉總

劉總(),幽州節度使劉濟的次子,爵封楚国公。 劉濟諸子不和,元和五年(810年),劉濟出討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以劉總為行營都知兵馬使,駐守饒陽(今河北饒陽縣)。劉濟在營中,忽染病不起,劉總於是乘機毒死劉濟,並矯父命殺兄長劉緄,號稱幽州留後。 長慶元年(821年),淮西平定,各藩鎮恐懼不安。劉總奏請辭官,剃髮為僧。穆宗賜號大覺師,賜臘五十。又以張弘靖代之。不久暴死,赠太尉。妻张氏,涿州刺史张皋女。有子刘礎等。.

新!!: 長慶和劉總 · 查看更多 »

华北油田

华北油田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一个大型石油天然气田,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其所在的河北省直辖地级行政管理区为华北油田地区。华北油田目前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公司负责油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其注册油气勘探区域主要集中在冀中地区、内蒙古中部地区和冀南—南华北地区等三大探区、山西省沁水盆地,负责对陕西省长庆煤层气地区的勘探与开采,投资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陆部分油气田并管理华北五省、市、自治区的油气储备与运输。.

新!!: 長慶和华北油田 · 查看更多 »

史憲誠

史憲誠(),本回鹘药罗葛氏,后赐姓史,建康軍(今甘肃省高台县東南)人。 長慶二年(822年),任中軍兵馬使,原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改任成德節度使,被亂兵所殺,魏博節度使李愬病重,朝廷命田弘正子田敦禮繼任魏博節度使,討伐弒殺田弘正的王庭湊。 史憲誠鼓動魏博軍士騷動,要求田敦禮行「河朔舊事」,恢復獨立。敦禮不願意,遂拔劍自刎。史憲誠自稱留後。朝廷無奈,授之節度。史憲誠與橫海留後李同捷為姻親,暗助橫海軍糧餉。大和三年(829年),朝廷命義成節度使李聽出兵,同捷被滅。憲誠大驚,害怕連坐於己,於是命其子史孝章入朝,歸順朝廷。 朝廷調憲誠為河中節度使,晉侍中。改以李聽為魏博節度使。史受命之後,貪圖銀錢,竟然把倉庫中儲存的軍餉全數帶走,士兵於是譁變,是年六月二十六日夜,士兵乘夜闖入幕府,殺史憲誠,另推都知兵馬使何進滔為留後。.

新!!: 長慶和史憲誠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新!!: 長慶和吐蕃 · 查看更多 »

吳武陵

吳武陵(),本名侃。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唐朝官员。 父吴缅。元和二年(807年)進士,授官翰林院学士,深得李渤赏识。淮西吴少阳打算網羅他,被拒。礼部侍郎崔郾在东都主持考試,吴武陵力荐杜牧,并出示《阿房宫赋》。长庆初年(821年),主持北边盐务。太和初年(828年),入京为太学博士。大和中,出京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大和八年,遭构陷,以“脏罪狼藉”贬为潘州(今广东茂名高州)司户参军。不久郁愤而逝。有书一卷,诗一卷,《十三代史驳议》十二卷。.

新!!: 長慶和吳武陵 · 查看更多 »

夏侯孜

夏侯孜(),字好学,爵封谯郡开国公,唐朝官员。在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间拜宰相。.

新!!: 長慶和夏侯孜 · 查看更多 »

大颠祖师塔

大颠祖师塔又名舌镜塔、瘞舌冢,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灵山寺后。创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是一座天竺窣堵坡形式的石造塔,为时该寺主持僧大颠的归葬之处。.

新!!: 長慶和大颠祖师塔 · 查看更多 »

大豐 (南詔)

大丰(820年-823年)是南诏勸利晟的年号,共计4年。.

新!!: 長慶和大豐 (南詔) · 查看更多 »

天長 (淳和天皇)

天長(824年正月初五至834年正月初三)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弘仁之後、承和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平安時代之淳和天皇和仁明天皇。.

新!!: 長慶和天長 (淳和天皇) · 查看更多 »

太和公主 (唐憲宗)

太和公主,唐宪宗李纯女,生母不详。唐朝和亲公主之一。 生年不详,仅知为唐穆宗第五妹,长庆元年(821年)二月,封为太和公主。同年,与回纥保义可汗的儿子崇德可汗和亲,并成为可敦。 回鹘因内乱灭亡后。黠戛斯得太和公主被送还唐朝途中又被回纥的乌介可汗劫持。843年,唐武宗和宰相李德裕派天德军使石雄击败回鹘,迎回太和公主,乌介可汗北逃。唐武宗改封姑母為定安大长公主。.

新!!: 長慶和太和公主 (唐憲宗) · 查看更多 »

外丹术

外丹术或炼丹术是中国的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也是化学的雏形。同时它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外丹术包括了黄白术,也就是炼金术。最早是通过炼制铅、汞等药物来制作长生不老的丹药。开始称作金丹,后来为了与内丹相区别,而称为外丹。相信外丹术的人认为,丹砂可以反复变化,黄金可以永久,因此用他们制成的丹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炼制外丹,是通过各种秘法,烧炼成丹药,用来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 另外,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近代陈撄宁先生云:“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在虚空中寻求。”“修仙者,贵在收积虚空中清灵之气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气配合而修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 李道纯云:“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乃内药也。” 《天仙正理》认为内药、外药皆原本先天祖气,所谓外药,是指“祖气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成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气而已。” 外丹也可指道家法术如符箓、雷法等。.

新!!: 長慶和外丹术 · 查看更多 »

娘子关

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

新!!: 長慶和娘子关 · 查看更多 »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夏时,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始建句章城。秦朝时,宁波属会稽郡,下辖鄞、鄮、句章3县。六朝时,佛教传入宁波,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唐朝,称宁波为明州,市域范围逐渐形成,与当代宁波城市格局相近的城市规格也在那时形成。同时,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五代时,宁波属吴越国。吴越王钱镠的富民政策发展了宁波的经济。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者使得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本土的四明学派开始出现。人口的南迁使得宁波的农业生产和文化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元代,宁波已经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全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明代,倭寇的进犯和海禁政策使得宁波的航运开始衰败,而宁波商帮也在此时作为重要的商业力量在中国出现。清代,宁波出现了全国闻名的著名学派浙东史学,与西方的交流也日渐频繁。鸦片战争后,1844年,宁波开埠。外资的进入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此时,宁波商帮开始转变为近代商人并将新兴的上海作为主要活动地点,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上海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国时期,宁波经历战乱,经济发展起伏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宁波靠近台湾,因而成为对台作战的前哨和东海舰队驻地,经济发展几近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宁波在众多优惠政策和海内外宁波帮人士的帮助下开始迅速发展。.

新!!: 長慶和宁波历史 · 查看更多 »

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又名鄞州博物馆,建筑界也常称为宁波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宁波博物馆为宁波市与鄞州区合办,位于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2008年12月5日开馆。博物馆由中国知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获奖者王澍设计,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以民间收集的明清砖瓦组成瓦爿墙和毛竹铸成混凝土墙作装饰,突出江南民居的特色。同时,建筑周围用水池环绕,代表海洋在宁波历史中的作用。馆内设有宁波历史、宁波民俗等常设展览,并与其他博物馆合作开设特别展览。2012年,宁波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宁波博物馆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 長慶和宁波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宁波市

宁波市,简称甬,有时亦简称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浙江第二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全市陆地面积9365.58平方公里。 宁波建城于738年,但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宁波拥有长期的经商传统,宁波商帮是全国闻名的商帮。航运和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最远可以上溯至战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这客观上促进了宁波的近代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宁波经济由于临港产业和私营经济的带动而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寧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更是跃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亦居世界前列。 目前,宁波是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宁波处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新!!: 長慶和宁波市 · 查看更多 »

宁波鼓楼

宁波鼓楼又名海曙楼,是浙江省宁波市境内仅存的古城楼遗址,位于宁波市中山路,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为唐明州城子城南城门,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上宁波正式设立州治、建立城市的标志。同时,城楼上方建于民国时期的西式钟楼也也体现了宁波作为近代通商口岸的特点。目前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宁波城市发展史”陈列馆所在地。城门内侧建有鼓楼步行街,为仿古传统商业街,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新!!: 長慶和宁波鼓楼 · 查看更多 »

宁波老城

宁波老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公元821年(长庆元年),明州刺史韩察将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附近(今海曙区所辖区域),并筑子城(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罗城(外城)则在898年(乾宁五年)由刺史黄晟主持修建。当时修建的罗城在东面由于受到姚江和奉化江的影响,因而整体呈梨形。此后经历代修缮,在元初被拆毁,元末,在刘基建议下重修。明代,宁波城池在防御方面得到了大大强化,瓮城和钟楼得以修建。清代,宁波城墙的规模继承了明代,而功能大大增强。民国时,宁波城墙遭到拆除,墙基上铺设环城马路。而城内的设施则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和商业开发而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一些冠名为“保护”的开发行为也被媒体指为实质上的破坏行为。截至2013年,城墙仅存有鼓楼一小部分,而城内历史建筑也已经所剩无几。.

新!!: 長慶和宁波老城 · 查看更多 »

宣明曆

《宣明曆》是中国古代曆法,屬於陰陽曆。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施行,全称長慶宣明曆。景福元年(892年),被《崇玄曆》取代。 在日本贞观四年正月初一日(862年2月3日)取代《大衍曆》、《五紀曆》,到貞享元年十二月三十日(1685年2月3日),使用了823年。是使用最长的历法。 貞享二年正月初一日(1685年2月4日),改为《貞享曆》。 Category:唐朝历法 Category:日本历法.

新!!: 長慶和宣明曆 · 查看更多 »

宋申錫

宋申錫(《旧唐书》卷一十七下),字慶臣,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短暂担任宰相。他意图帮助文宗清除当权宦官,反被诬指企图推翻文宗改立其皇弟(漳王李凑)而遭贬死。.

新!!: 長慶和宋申錫 · 查看更多 »

寶曆 (唐朝)

寳曆(825年正月-827年二月)是唐敬宗的年號,共计3年。 寳曆二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即位沿用。.

新!!: 長慶和寶曆 (唐朝) · 查看更多 »

岳州

岳州,中国古代的州。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巴州置州。治所在巴陵县(今岳阳市)。唐朝时,辖今湖南洞庭湖东、南、北沿岸各县地,后略小。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因名同岳飞姓,改为纯州,旋恢复旧称。元朝改为岳州路,明朝改为岳州府。1913年废。.

新!!: 長慶和岳州 · 查看更多 »

崔从

崔从(),字子乂,唐朝中期大臣。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西)武城人,寓居太原,出自清河崔氏。 崔从曾祖中书舍人、国子司业、修国史崔融,祖父礼部尚书、东都留守,赠太子太傅崔翘,父亲尚书水部员外郎、渠州刺史、赠太子太保崔异。崔从在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任山南西道推官,权知邛州事。从西川节度使韦皋,以拒副节度刘辟围攻邛州。唐宪宗元和初年,入拜吏部员外郎。元和九年(814年),由右司郎中擢御史中丞,改给事中。寻出为陕州大都督长史、陕虢团练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旋入为尚书右丞。曾奉使安抚镇州王承宗。出为兴元尹、御史大夫、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唐穆宗即位,为尚书左丞。长庆二年(822年)为检校礼部尚书、鄜州刺史、鄜坊丹延节度使。长庆四年(824年),入为吏部侍郎,迁太常卿。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担任检校吏部尚书,充东都留守。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为户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大和四年(830年),转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兼扬州大都督长史、御史大夫、充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大和六年(832年)十月,在扬州去世,赠司空,谥号贞。其子崔慎由、崔安潜,其孙崔胤。.

新!!: 長慶和崔从 · 查看更多 »

崔植

崔植(《旧唐书》卷一十七上),字公修,京兆长安人,祖籍博陵安平,唐穆宗年间为宰相。他和再从兄崔倰都因导致唐朝政府对河朔诸镇失控的政治过失而受到指责。.

新!!: 長慶和崔植 · 查看更多 »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北1.5公里处的崇圣寺内,紧临214国道,距洱海西岸4800米,是南诏、大理国皇家寺院。中间最高的一座与崇圣寺大门构成景区中轴线。.

新!!: 長慶和崇圣寺三塔 · 查看更多 »

丁公著 (唐朝)

丁公著(),字平子,苏州吴县人。 三歲喪母,十七歲時,丁父勉其就学。贞元五年(789年)己巳科明經科状元,授集賢殿校书郎。任期未满,辭官回乡養父,其父去世,亲自负土筑坟。升任集贤殿直学士。唐穆宗時,授给事中,赐紫金鱼袋。长庆元年(821年)升任工部侍郎,是年十月,浙东灾疠,任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四月以礼部尚书入为翰林侍讲学士。大和六年(832年),授太常卿,以病辞。未至家而卒。著有《孟子手音》一卷、《皇太子诸王训》十卷、《礼志》十卷,均佚。今存《孟子丁氏手音》辑本一卷。有子丁部領。.

新!!: 長慶和丁公著 (唐朝) · 查看更多 »

中國的幽浮目擊

这是一个中国的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列表。 中國多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紀錄不明飞行物現象的國家之一,從古代中國以來,就有大量古籍紀錄了當時不明飞行物的目击事件。 依照《飛碟探索》雜誌所刊登的目擊報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省份都有過民眾目擊不明飞行物的紀錄。.

新!!: 長慶和中國的幽浮目擊 · 查看更多 »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新!!: 長慶和中国年号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口史

中国人口史介绍中国的人口历史。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从周宣王时期就有人口调查,在战国前期就有详细的人口统计,可惜没有文献资料流传下来,加之各种原因的影响,人口数据多不精确。但自班固编纂《汉书》开始,之后历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记载,均为研究人口变迁的珍贵资料。 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的比例,但不是一直以来都保持在首位。清代19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新生儿数量仅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比重将出现下降。.

新!!: 長慶和中国人口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PetroChina Huabei Oilfield Company;简称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华北油田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一个大型石油天然气田,主要分布于河北省。目前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公司负责油气的勘探、开采、储运。生产基地则分于冀中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负责对陕西省长庆煤层气地区的勘探与开采,投资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陆部分油气田并管理华北五省、市、自治区的油气储备与运输。.

新!!: 長慶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 · 查看更多 »

平涼劫盟

平涼劫盟,指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宰相尚结赞詐盟,伏軍劫盟壇唐朝使臣及隨從官員的事件。.

新!!: 長慶和平涼劫盟 · 查看更多 »

于季友

于季友,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宪宗的驸马。宪宗时宰相于頔次子。 于季友娶唐宪宗之女梁国惠康公主,为驸马都尉。元和八年(813年),任殿中少监,因为他的大哥于敏仗势横行,恣意杀人。于季友被免除两个官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因为为母亲服丧期间夜间饮酒,被削官爵,安置忠州。长庆年间,于季友与唐穆宗于苑中打猎。后历任绛州刺史、宋州刺史。大和六年(830年)至大和八年(832年),为明州刺史。与白居易曾经作诗唱和。张祜有詩《观宋州于使君加乐琵琶》。于季友有子于晦,象州刺史;于係,司農少卿、知太倉給納;于慎思,壁州刺史;于懿孫,河西令;于盾,滎州刺史。.

新!!: 長慶和于季友 · 查看更多 »

于敖

于敖,字蹈中,唐朝京兆府高陵县(今陕西省高陵县)人。唐朝官员。 于志宁六世孙,于肃之子。進士出身,授秘书省校书郎,长庆年間官给事中,累迁户部侍郎,转工部侍郎,出京擔任宣歙观察使。白居易有詩相贈。《全唐詩》存其詩一首。.

新!!: 長慶和于敖 · 查看更多 »

庫倫辦事大臣

欽差庫倫辦事大臣是清代於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設置的駐劄大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駐大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一般由滿人出任,首任大臣為諾木琿。設副職幫辦大臣一人,通稱蒙古辦事大臣,由蒙古王公、台吉擔任。宣統三年(1911年),外蒙古獨立,末任辦事大臣三多被哲布尊丹巴政權驅逐返京。.

新!!: 長慶和庫倫辦事大臣 · 查看更多 »

庾承宣

庾承宣是唐朝邓州新野人。 庾光先之孙。贞元八年进士,与韩愈、歐陽詹、崔群、王涯等同榜,号龙虎榜。贞元十年,中博学宏词科。早年为秘书省校书郎,後出京任福建观察推官。历官郑滑观察判官。元和初为殿中侍御史,元和十三年(818),权知礼部侍郎。擔任主试官。长庆二年,官陕虢观察使。大和元年,官御史大夫。改太常卿。大和九年(835)四月,检校吏部尚书充天平军节度使,七月卒於任上。.

新!!: 長慶和庾承宣 · 查看更多 »

建兴 (渤海)

建興(819年-830年,但有爭議)是渤海国宣王大仁秀的年号,共计12年。.

新!!: 長慶和建兴 (渤海) · 查看更多 »

张克礼

张克礼,唐朝官员,奚族。易定节度使张孝忠之孙,张茂昭之子。唐顺宗的驸马。 贞元七年(791年)三月,张孝忠去世,其父张茂昭继任义武军节度使。唐顺宗的女儿襄阳公主下嫁张克礼。张克礼拜为驸马都尉。唐穆宗长庆年间,襄阳公主与薛枢、薛浑、李元本私通,张克礼向唐穆宗告发其奸情,唐穆宗召襄阳公主入宫软禁在西内太极宫,将薛枢、薛浑、李元本流放。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二月,因张克礼和襄阳公主的儿子求情,敬宗下诏放襄阳公主回家。.

新!!: 長慶和张克礼 · 查看更多 »

张遵 (唐朝)

张遵() 字修本,其先南阳人也。后因做官,遂家于陕西,今为陕西之平陆人。曾在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王士真、王承宗帐下任职二十余年,历任邢州刺史、洺州刺史、楚州刺史、亳州刺史,唐文宗大和元年任邕州刺史、本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任至大和四年。.

新!!: 長慶和张遵 (唐朝) · 查看更多 »

张茂宗

张茂宗,唐朝官员,奚族。易定节度使张孝忠之子。唐德宗的驸马。 张茂宗以父荫累官至光禄少卿同正。贞元三年(787年),唐德宗许尚公主,拜银青光禄大夫、本官驸马都尉,因为公主年幼,待十三岁时出嫁。张茂宗母亲去世,遗表请终嘉礼。唐德宗念及张茂昭的功勋,即日授云麾将军,起复授左卫将军同正、驸马都尉。谏官蒋乂反对,认为自古以来,未闻有驸马起复而尚公主者。唐德宗不纳,以义章公主下嫁张茂宗。唐宪宗元和年间,张茂宗为闲厩使。勾结吐突承璀,强夺因为荒废给百姓的牧马地。张茂宗后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张茂宗检校工部尚书,兼兖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兖海沂节度等使,加检校兵部尚书。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左卫使,转任左龙武统军卒。.

新!!: 長慶和张茂宗 · 查看更多 »

弘仁

弘仁(810年九月十九至824年正月初五)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大同之後、天長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嵯峨天皇、淳和天皇。.

新!!: 長慶和弘仁 · 查看更多 »

張弘靖

張弘靖(760年-824年7月24日),唐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 張延賞之子,以門蔭入仕,初授河南府參軍,補蘭田縣尉,814年以河中節度使入朝為刑部尚書,後為相。.

新!!: 長慶和張弘靖 · 查看更多 »

彝泰

彝泰(,815年-838年)是吐蕃王朝可黎可足赞普所用的年号,共计24年。見於拉薩《長慶唐蕃會盟碑》,末書唐長慶及吐蕃彝泰紀元,是目前可考的唯一一个吐蕃的年号。.

新!!: 長慶和彝泰 · 查看更多 »

保和 (年號)

保和(824年-839年)是南诏勸豐祐的年号,共计16年。.

新!!: 長慶和保和 (年號) · 查看更多 »

修仁县

修仁县,中国古旧县名。 唐朝长庆元年(821年)改建陵县置,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西南修仁镇西北老城。属桂州。“以县有修仁乡”而名(《太平寰宇记》)。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省为镇,并入荔浦县。元丰元年(1078年)复置。南宋属静江府。元朝仍属静江路。明朝先属桂林府。景泰初年,徙治霸寨村,今修仁镇南二里。成化十五年(1479年)徙治五福岭,即今修仁镇。属平乐府。清朝因袭。1952年并入鹿寨、荔浦、象县三县。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宋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廣西省縣份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省县份 Category:柳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桂林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来宾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鹿寨县 Category:荔浦县 Category:象州县 Category:82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2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新!!: 長慶和修仁县 · 查看更多 »

刘禹锡

刘禹锡(),河南洛阳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新!!: 長慶和刘禹锡 · 查看更多 »

周墀

周墀(),字德升,汝南郡人。 周炅之後,祖左拾遺周沛,父左驍衛兵曹參軍周頲早逝,其母以纺织抚养長成。长庆二年(822年)中进士,授湖南巡官,入朝为监察御史、集贤殿学士。長於史學,爲唐文宗所賞識。李宗闵鎮守山南時,聘用周墀爲行軍司馬。不久召回京都,以考功员外郎兼起居舍人事知制诰。唐武宗時,改任工部侍郎,出京爲華州刺史。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曾在周墀之華州幕下。 大中二年(848年)夏五月,官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職前他向判官韋澳请教如何当宰相,韋澳说:“愿相无权”又說:“官赏刑罚,与天下共其可否,勿以已之爱憎喜怒移之,天下自理,何权之有?”大中三年(849年),被罷爲劍南東川節度使。後因驸馬都尉鄭颢上書求情,改為檢校尚書右仆射。卒後追贈爲司徒。 四子:.

新!!: 長慶和周墀 · 查看更多 »

唐宋與吐蕃關係史

唐宋與吐蕃關係史是唐宋时期中原政权与吐蕃交往的歷史。.

新!!: 長慶和唐宋與吐蕃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唐山县 (唐朝)

唐山县,中国古县名。 唐朝神龙元年(705年)改武隆县置,治所在今浙江省临安区西昌化镇。属杭州、余杭郡。大历二年(767年)省,长庆初年复置。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国改名金昌县。后唐同光初年,复名唐山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改名横山县。.

新!!: 長慶和唐山县 (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國史補

《唐國史補》又名《國史補》,唐代李肇著,凡三卷。 李肇自序言《國史補》乃續劉餗《國朝傳記》一書而作。《國史補》共三○八節(上卷一○三節,中卷一○三節,下卷一○二節),每條目皆用五字標題,以概括其大意,本書記載唐代開元至長慶年間一百年事,涉及當時的社會風氣、朝野軼事及典章制度等。《國史補》書成後相當受重視,“是當時所重者惟肇所補之書”。《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稱此書“在唐、宋說部中,最為近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然論張巡則取李翰之傳,所記左震、李汧、李廙、顏真卿、陽城、歸登、鄭絪、孔戣、田布、鄒待徵妻、元載女諸事,皆有裨於風教。又如李舟天堂地獄之說,楊氏、穆氏兄弟賓客之辨,皆有名理。末卷說諸典故及下馬陵相府蓮義,亦資考據。餘如摴蒱盧雉之訓,可以解劉裕事,劍南燒春之名,可以解李商隱詩。可采者不一而足。”例如《唐國史補》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熱,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唐国史补》亦载:“酒则有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窑春,剑南之烧春……”。.

新!!: 長慶和唐國史補 · 查看更多 »

唐光陵

光陵为唐十八陵之一,为唐穆宗李恒墓。位于渭南市蒲城县北10公里尧山。 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唐穆宗驾崩,葬在光陵。因山为陵,陵区周围二十公里。四门各有石狮二对、石马一对、石人19尊、朱雀一只、翼马一对。《长安志》载陪葬墓2座,为恭僖皇后王氏(唐敬宗之母)、贞献皇后萧氏(唐文宗之母)之墓。唐武宗之母宣懿皇后韦氏的墓葬为唐福陵。现在陵区土冢50座,无从考定。.

新!!: 長慶和唐光陵 · 查看更多 »

唐穆宗

唐穆宗李恒(),原名宥。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他是唐朝第15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4年。.

新!!: 長慶和唐穆宗 · 查看更多 »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意为“大昭寺前之碑”),又名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等,古代藏文文献称之为逻娑碑(),是树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的一通石碑,立于823年,唐朝长庆三年2月14日,時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纪念唐朝和吐蕃王朝长庆会盟。当时正值唐与吐蕃双双衰败之际,为了各自集中精力应付内部严重危机,双方遂决定停止构兵。该碑被誉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亚洲最重要的铭文纪念碑”。.

新!!: 長慶和唐蕃会盟碑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長慶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唐与吐蕃的战争,又称唐蕃戰爭,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发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军击退了吐蕃军;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互有胜负,安西四镇三失三复;唐玄宗时期,吐蕃处于劣势,其间多次通过会盟划分唐蕃边界。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後,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唐将李晟、韦皋皆重创吐蕃,国势大衰,最终在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杀后,吐蕃於877年分裂崩溃。唐朝和吐蕃前后共有八次会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所以唐蕃关系又称舅甥之盟。.

新!!: 長慶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16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15歲即位,824年—827年在位,在位3年,得年17岁。.

新!!: 長慶和唐敬宗 · 查看更多 »

凤翔节度使

凤翔节度使,為唐朝、五代在今陕西省西部设立的節度使。 760年六月,设凤翔节度使,治凤翔府(岐州),下辖凤翔府、陇州。787年,兼陇右度支营田观察使。850年二月,增加秦州,894年短期领有乾州。.

新!!: 長慶和凤翔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元和 (唐朝)

元和(806年正月—820年十二月)是唐憲宗的年號,共计15年。 元和十五年闰正月唐穆宗李恒即位沿用。.

新!!: 長慶和元和 (唐朝) · 查看更多 »

元稹

元稹(),字微之,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后代,隋朝兵部尚书、益州总管长史、平昌郡公元岩六世孙。父元宽,母郑氏。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新!!: 長慶和元稹 · 查看更多 »

王廷凑

王廷湊(),一作王庭凑,唐代回紇阿布思族,軍人,擁兵自立為成德節度使。.

新!!: 長慶和王廷凑 · 查看更多 »

王建 (唐朝)

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进士、诗人。 大历十年中进士出身,貞元二年在邢州認識張籍,為一生之摯友。元和八年担任昭应县丞。元和十五年(820年)轉為秘書郎。长庆元年(821年),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年初,迁太常寺丞。大和三年,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刺史,与贾岛相交往,此后行迹不详。晚年卜居咸陽原上。有《王司马集》。.

新!!: 長慶和王建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稷 (唐朝)

王稷(),王鍔之子,唐朝官员。 王鍔在藩鎮時,王稷常留在京師。历任至鸿胪少卿。父亲王锷在815年死後,奴僕向朝廷舉發,說王稷偷換王鍔遺表,由於裴度的保護,奴僕被處死。長慶二年(822年),王稷任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陵縣)刺史,帶了許多財物赴任,橫海軍節度使李全略貪圖他的財貨,殺王稷,屠其家。王稷未嫁的女兒被李全略充作女妓。有子王叔泰。.

新!!: 長慶和王稷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紹鼎

王紹鼎(),回紇阿布思人,字嗣先,唐朝将领,曾短期担任成德节度使(首府在今石家庄),实际脱离朝廷而独立。父王元逵,母壽安公主(絳王李悟女)。.

新!!: 長慶和王紹鼎 · 查看更多 »

王紹懿

王紹懿(),封太原伯,唐朝将领,回紇阿布思族,曾任成德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

新!!: 長慶和王紹懿 · 查看更多 »

王承元

王承元(《旧唐书》卷一十七),封岐国公,唐朝将领。他的家庭世代控制成德镇,但他在兄长王承宗死后拒绝统领成德军,此后做了朝廷将军直至去世。.

新!!: 長慶和王承元 · 查看更多 »

灵桥

灵桥,民间俗称老江桥,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座跨江独孔下承式公路桥,是宁波城市的标志之一。灵桥距三江口500米,跨奉化江连接海曙区和鄞州区,连接药行街和百丈路。同名桥梁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所建的浮桥,而现存桥梁始建于始建于1936年5月,一直使用了70余年。2005年,灵桥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 長慶和灵桥 · 查看更多 »

窦易直

易直(),字宗玄,谥号晋阳恭惠公,中国唐朝官员,唐敬宗和唐文宗年间为宰相。.

新!!: 長慶和窦易直 · 查看更多 »

竇常

竇常(),字中行,出于扶风窦氏,故称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唐朝官员、诗人。 竇叔向之子。当生于天寶五年。大曆十四年(779年),王儲榜進士及第。结庐种树,不求苟进,以讲学著书为业,居廣陵二十年,不入仕途。貞元十四年(798年),镇州节度使王武俊闻其贤,遣人致聘,辟为掌书记,不就。杜佑鎮守淮南,奏為秘书省校書郎《旧唐书·卷一五五》《窦常传》:“兄常,字中行,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居广陵之柳杨。结庐种树,不求苟进,以讲学著书为事,凡二十年不出。贞元十四年,镇州节度使王武俊闻其贤,遣人致聘,辟为掌书记,不就。其年,杜佑镇淮南,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元和六年,自湖南判官入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出为朗州刺史,历固陵、浔阳、临川三郡守。入为国子祭酒,求致仕。宝历元年卒,时年七十。子弘余,会昌中为黄州刺史。”。元和六年(811年),自湖南判官為侍御史,轉水部員外郎。元和七年,授朗州(州治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刺史,歷官夔州刺史、江州刺史、撫州(州治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刺史。入京任國子祭酒,長慶中致仕。寶歷元年(825年)逝世,年七十。 竇常工於詩,有《南薰集》三卷,已佚。與弟竇牟、竇群、竇庠、竇鞏均以詩名,褚藏言辑五人詩被集為《竇氏聯珠集》,今存。.

新!!: 長慶和竇常 · 查看更多 »

竇牟

竇牟(),字貽周。扶風平陵人。唐朝官员、诗人。 窦叔向次子,袁高外甥。竇常之弟,窦群、窦庠、窦巩之兄。侍奉继母至孝,品行兼優,名聞京城。贞元二年,张正甫榜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东都留守崔纵聘为巡官。又歷任河阳、昭義军节度使从事。昭义军节度使卢从史骄横,窦牟托病回洛阳。再任东都留守判官,改协律郎,累迁至检校都官郎中。元和五年,入朝为虞部郎中,任洛阳縣令、都官郎中、泽州刺史,升迁国子司业,長慶二年(822年)春,卒於家,年七十四。與韓愈交往甚深,韓愈撰其墓志銘。有文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一首。.

新!!: 長慶和竇牟 · 查看更多 »

烏重胤

乌重胤(),字保君,封张掖郡公,后进为邠国公,谥懿穆。唐朝将领、使相。.

新!!: 長慶和烏重胤 · 查看更多 »

生肖纪年

生肖纪年法,分成三种类型生肖法 、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生肖法指以十二生肖作为12周期循环的纪年法,因其简单易用,在生肖纪年法中最被广泛运用,而五行(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为西北地区独特的60周期循环纪年法。李树辉 (2006), pg.

新!!: 長慶和生肖纪年 · 查看更多 »

田布 (唐朝)

布(),唐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字敦礼。成德节度使田弘正子。.

新!!: 長慶和田布 (唐朝) · 查看更多 »

田弘正

弘正(),本名田興,字安道,唐憲宗賜名弘正。唐平州盧龍(今河北盧龍)人。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從侄,相州刺史田廷玠之子。唐憲宗時為魏博節度使,唐穆宗時以功高,升中書令。後改任成德節度使,被成德軍兵馬使王廷湊謀殺。赠太尉,谥忠愍。.

新!!: 長慶和田弘正 · 查看更多 »

牛僧孺

牛僧孺(),字思黯,隴西人。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黨爭的牛派領袖,領導科舉新秀進士對抗士族李派。 一般認為牛僧孺是古典小說《玄怪錄》的作者。.

新!!: 長慶和牛僧孺 · 查看更多 »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808年 - 846年) ,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爭權,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倾軋,争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结束,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的黨爭命名為“牛李黨爭”。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新!!: 長慶和牛李党争 · 查看更多 »

盧簡辭

盧簡辭,字子策,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盧綸與趙櫓的姑姑之子。《新唐書·盧簡辭傳》:盧簡辭,字子策。父綸,別傳。與兄簡能、弟弘止、簡求皆有文,並第進士。.

新!!: 長慶和盧簡辭 · 查看更多 »

盧簡求

盧簡求,字子臧,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盧綸之子。《新唐書·盧簡辭傳》《新唐書·盧簡求傳》盧簡求有十個孩子,其中以盧嗣業、盧汝弼最知名。《舊唐書·盧簡求傳》著有《禪門大師碑陰記》、《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禪門大師塔碑》等著作。.

新!!: 長慶和盧簡求 · 查看更多 »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詩界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他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唐宣宗稱之為詩仙,而李白是後世才由天上謫仙人轉尊稱為詩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時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新羅、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并序》、《秦中吟》、《新樂府》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

新!!: 長慶和白居易 · 查看更多 »

白氏文集

《白氏文集》,是唐代詩人元稹為了好友白居易而編輯的作品集,又稱《白氏長慶集》。原先共有七十五卷,現存七十一卷,每卷的編排大致上保留了白居易自編的原貌,在唐代文人自編文集中,是保存較完整的一部。.

新!!: 長慶和白氏文集 · 查看更多 »

白敏中

白敏中(),字用晦。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詩人白居易從弟。 少孤,與賀拔甚友好,唐穆宗長慶(821年—824年)初中進士,義成節度使李聽聘為幕僚。入朝為右拾遺,高元裕引薦為侍御史、左司員外郎。宣宗立,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李德裕往來密切,被視為李(德裕)黨。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貶,出為荊南節度使,白敏中詆毀李德裕,將李黨中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後任尚書右仆射,封太原郡公,“自員外,凡五年十三遷”。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令敏中為萬壽公主選佳婿,敏中推薦鄭顥,當時鄭顥已定親於盧氏,硬是被迫娶公主,婚後不幸福,鄭顥恨之,多次彈劾白敏中。大中五年(851年),被崔鉉、鄭顥排擠,出任邠寧行營都統。咸通二年,出爲鳳翔節度使,以年老再三辭任,除東都留守,以太傅致仕。谥丑(白敏中致仕的那一年病逝,但是唐懿宗同意白敏中退休的正式詔書卻遲遲未到。太常博士曹鄴稱白敏中“病不堅退,驅逐諫臣,怙威肆行”,所以給白敏中定了一個諡號為“丑”,這是個惡諡。)。 三子:白順求,字幾聖;白崇嗣,字光祚;白傅規,字慶餘。.

新!!: 長慶和白敏中 · 查看更多 »

銀刀軍

銀刀軍是唐朝節度使王智興所建立的親軍。 長慶(821年—824年)初年,河朔三鎮叛亂,朝廷以王智興為武寧軍節度副使,率領徐州(今屬江蘇)三千兵討伐,王智興至徐州,募勇悍之士二千人,號銀刀、雕旗、門槍、挾馬等七軍。七軍中又以銀刀軍待遇最厚,是智興的近侍親兵,每日三百人守衛,他們帶著兵器坐在大堂兩邊廊屋懸掛的帷幕下,“稍不如意,相顧笑議於飲食間,一夫號呼,眾卒相和。節度多懦怯,聞亂則後門逃去,如是且久。” 在王智興的縱容下,銀刀軍驕橫難制,以父子相承。田牟雖軍旅出身,能與銀刀軍稱兄道弟,“每與驕卒雜坐,酒酣撫背,或為之執板唱歌。犒賜之費,日以萬計”,仍無法有效管理銀刀軍。田牟死後由溫璋繼任。銀刀軍得知溫璋向來嚴飭,陰怀猜忌,於是銀刀軍驅逐節度使溫璋。咸通三年(862年),王式任武寧節度使,移鎮徐州,僅穿短襖,露半臂,往胡床一坐,銀刀軍無人敢動,於是王式盡殺銀刀軍,其餘黨親戚全部發配遠處。.

新!!: 長慶和銀刀軍 · 查看更多 »

韦妃 (唐穆宗)

宣懿皇后韦氏,原姓廉姓,唐穆宗的妃嫔。唐武宗生母。.

新!!: 長慶和韦妃 (唐穆宗) · 查看更多 »

韦绚

韦绚,字文明,京兆人。 韦绚属京兆韦氏龙门公房,是宰相韦执谊之子。长庆元年(821年)至夔州白帝城从刘禹锡學習。娶元稹女兒元保子為妻。歷官江陵少尹、起居舍人。官至义武军节度使。著有《刘公嘉话录》(劉公即劉禹錫)一卷、《戎幕闲谈》一卷。.

新!!: 長慶和韦绚 · 查看更多 »

韦贯之

韦贯之(),本名韦纯,字贯之,一字正理,唐朝官员,唐宪宗年间为宰相。.

新!!: 長慶和韦贯之 · 查看更多 »

韩皋

韩皋(),字仲闻,唐代大臣,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德宗时宰相韩滉之子。.

新!!: 長慶和韩皋 · 查看更多 »

韓弘

韓弘(),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世居滑州匡城(今河南長垣西南),宣武節度使劉玄佐的外甥。弟韩充为宣武节度使。 父韩海,游击将军赠太师。少孤,依母族。成為劉玄佐的幕僚,累奏試大理評事。又事劉全諒。貞元十五年(799年),劉玄佐死,其子劉士寧被逐。汴軍共推韓弘為留後,為汴州刺史兼宣武軍節度,殺兇卒之魁劉鍔等三百餘人,境內遂平。自试大理评事、检校工部尚书、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宋亳汴颍观察等使。累授检校左右仆射、司空。805年唐宪宗即位后,加同平章事。 元和十年(815年),改任淮西諸軍行營都統,韓弘以淮西諸軍十萬人,出擊吳元濟,韓弘自私,陰為逗撓計,想倚賊以自重,不願淮西速平。結果李光顏作戰最力,韓弘欲結其歡心,舉大-梁-城(今開封市)索得一美婦人贈之,光顏卻還美妓。韓愈作《平淮西碑》表揚戰功,文中大力稱讚韓弘的貢獻,韓弘贈絹五百匹給他以作潤筆之資。消灭吴元济后,以统帅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侍中,封許國公,罢行营都统。后守司徒兼中书令。 元和十三年(818年)秋,“下制罪狀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朝廷挾討平淮西之聲威,發五道兵討淄青李師道,韓弘“自將兵擊李師道,圍曹州(今山東荷澤)”。元和十四年(819年)李師道被殺,韓弘始入朝,皇帝待之甚厚。韓弘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次年(820年),為河中節度使(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中书令河中尹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三千户)。長慶二年(822年)十二月逝世,年五十八。韓愈撰韓弘墓志銘。有子韓公武。.

新!!: 長慶和韓弘 · 查看更多 »

韓湘子

韓湘子,字清夫,是民間故事的“八仙”之一,拜呂洞賓為師學道。道教音樂《天花引》,相傳為韓湘子所作。後人認為韓湘子就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侄孫韓湘,但亦有人考證過後,認為這只是後人把兩件本來互不相關的事件張冠李戴而已。 韓湘(),字北渚,是韓愈的侄孫。長慶三年(823年)進士,官至大理丞。而另一位不知名的韓愈的「疏從子侄」則游手好閒,是《酉陽雜俎》提及能讓牡丹變色的人。.

新!!: 長慶和韓湘子 · 查看更多 »

韓昶

韓昶(),名昶,字有之,唐代人。韩愈的长子。早年從樊宗師學文,大和元年进士,釋褐邠州從事,試宏文館校書郎。後拜左拾遺。牛僧孺鎮守襄陽時,奏請為支使。大中九年(855年)六月三日有疾,八日卒於任上。二子:韩綰,字持之;韩袞,字獻之。.

新!!: 長慶和韓昶 · 查看更多 »

韋楚老

韋楚老,字壽朋。京兆杜陵人,出自京兆韦氏平齐公房。 貞元十九年(403年)出生,與杜牧同年生。長慶四年(824年)李群榜進士。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官左拾遺,開成二年(837年),與補闕王績、拾遗令狐綯等聯名上疏劾李德裕妄奏陷害牛僧孺事。不久棄官,寓居金陵。會昌元年卒。工於詩,胡应麟评为“雄迈奇警”。《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新!!: 長慶和韋楚老 · 查看更多 »

药行街

药行街是浙江省宁波市一条城市主干道,东经灵桥跨奉化江连接百丈路,西接柳汀街,全长1028米。道路形成于唐代长庆年间,明代称砌街,东自车桥,西至新排桥。清代乾隆年间改称三法卿坊街。民国时因药行众多而得名为药行街。文革期间曾改名为“红卫路”,1981年改为现名。.

新!!: 長慶和药行街 · 查看更多 »

袁不約

袁不約,字還樸。新城(今浙江省富陽縣西南)人。 長慶三年鄭冠榜進士第。開成年間入蜀,劍南道四川節度使李固言聘为幕僚,加检校侍郎。仕至職方員外郎。有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

新!!: 長慶和袁不約 · 查看更多 »

裴休

裴休(),字公美。籍贯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县),生于孟州濟源(今河南省济源市),唐代书法家,曾任監察御史、兵部侍郎、節度使,唐宣宗年间拜相。唐朝一代名相。.

新!!: 長慶和裴休 · 查看更多 »

西河公主 (唐朝)

西河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代皇帝唐顺宗李诵之女,生母不详。 她初封武陵郡主。永贞元年(805年),进封西河公主。嫁给了唐德宗生母睿真皇后沈氏的侄孙、吴兴人沈翚,生有一子。沈翚去世后,西河公主改嫁升平公主和郭暧之子太子詹事郭铦。长庆三年(823年),郭铦(鎔)去世,无子嗣。唐懿宗咸通年间,西河公主去世。.

新!!: 長慶和西河公主 (唐朝) · 查看更多 »

西湖

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南北长约3.2--,东西宽约2.8--,绕湖一周近15--。 西湖平均水深2.27--,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長慶和西湖 · 查看更多 »

襄阳公主 (唐顺宗之女)

襄阳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代皇帝唐顺宗李诵之女。她的生母不详。初封晋康郡主,永贞元年(805年),晋康郡主进封襄阳公主,后嫁给义武军节度使张茂昭的儿子张克礼。襄阳公主常扮成平民到东市、西市游玩。长庆末年,襄阳公主与薛枢、薛浑、李元本私通,尤其喜爱薛浑,甚至以拜见婆婆之礼拜见薛浑的母亲。张克礼向襄阳公主的侄子唐穆宗告发其奸情,唐穆宗召襄阳公主入宫软禁在西内太极宫,将薛枢、薛浑、身为功臣之子的李元本流放。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二月,因襄阳公主之子等请求,敬宗下诏放襄阳公主回家。 唐朝诗人朱庆余所著笔记小说《冥音录》称,庐江人丁玄夫的妻子李氏一直学不会琴艺,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四月,在睡觉时惊起哭了,说梦见早故的善于鼓筝的小姨崔茝奴在阴间因善乐器侍奉唐宪宗,虽然得知外甥女想学琴,却不得出宫,近日被襄阳公主收为女儿,得以出入公主家,并得公主私自允许回家教其学琴,让她早日学成,否则阴间法度严格,将获罪并连累公主。崔茝奴授李氏琴曲十曲。.

新!!: 長慶和襄阳公主 (唐顺宗之女) · 查看更多 »

觀象曆

《觀象曆》是中国古代曆法,唐朝八曆(戊寅元曆、麟德曆、大衍曆、五纪曆、正元曆、观象历、宣明曆、崇玄曆)第六。 唐宪宗即位后,司天徐昂献新历法,称之为《觀象曆》。元和二年(807年)颁布,又称《元和觀象曆》。《觀象曆》于察敛启闭之侯,遵循旧历法。《元和觀象曆》一直用到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长庆宣明曆》施行。.

新!!: 長慶和觀象曆 · 查看更多 »

贾餗

贾餗(《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字子美,爵封姑臧县男,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短暂拜相。文宗年间,他卷入朝臣和宦官间的大规模权力争斗即甘露之变,和其他三名宰相李训、王涯、舒元舆一同被宦官所杀。.

新!!: 長慶和贾餗 · 查看更多 »

齊克讓

齊克讓(?),唐朝将领,兗州泰宁军节度使,曾抵抗黄巢之亂,战败后回镇,886年遭假意為女婿的朱瑾奇袭,逐出兗州,此后不知所踪。.

新!!: 長慶和齊克讓 · 查看更多 »

齐克俭

克俭(),唐朝末年将领。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三月,齐克俭时任奉天镇使,时黄巢大规模农民军入长安,僖宗出奔,凤翔节度使郑畋受任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齐克俭遣使见郑畋请求效力。二年(882年)三月,齐克俭在右神策将军任上被任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兼博野、奉天行营节度使。齐克俭屯兴平,黄巢军围攻之,决河水灌城,不克。十二月,加同平章事。 黄巢之乱平定后,僖宗罢奉天节度使。齐克俭后事无载。.

新!!: 長慶和齐克俭 · 查看更多 »

龙门县 (唐朝)

龙门县,中国古县名。 唐朝长庆二年(822年)置龙门县,得名于县境北部的龙门峡。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并龙门县为镇,属于宣德县。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龙门镇为望云县,隶云州。明朝宣德六年(1431年),废望云县为龙门卫。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龙门卫为龙门县。1914年龙门县改名为龙关县。.

新!!: 長慶和龙门县 (唐朝) · 查看更多 »

郭鏦

郭鏦(),字利用,唐朝官员,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顺宗的驸马。 郭鏦是郭子仪之孙,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儿子,兄长郭铸、郭钊,弟弟郭銛。唐顺宗在东宫为太子,将女儿德阳郡主嫁给郭鏦,当时郭鏦与郡主都没有成年,郡主被唐德宗钟爱,诏裴延龄为德阳郡主在长兴里营建宅第,郭鏦宠冠一时。唐顺宗即位,改封德阳郡主为汉阳公主。郭鏦历任检校国子祭酒、卫尉卿、驸马都尉,改任殿中监。唐穆宗即位,郭鏦为穆宗的小舅。自景龙之后,外戚多为检校官,不任事。宰相荐郭鏦之才,不当因为是外戚而不用,于是拜为右金吾将军,封太原郡公。改任右金吾卫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充左街使。长安城南有汾阳王别墅,林泉之致,其他地方不能与之相比,唐穆宗常游幸别墅,置酒极欢,赏赐郭鏦非常丰厚。之后加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充闲厩宫苑使。郭鏦恭敬谦逊,不以富贵加人,对皇帝有谏言,退必毁稿,家人子弟没有人知道。长庆二年(822年)十月卒,赠尚书左仆射,其弟郭銛代郭鏦为太子詹事,充闲厩宫苑使。.

新!!: 長慶和郭鏦 · 查看更多 »

郭贵妃 (唐敬宗)

郭贵妃,唐敬宗的贵妃。 父亲是右威卫将军郭义。长庆末年,以美貌选入太子李湛的东宫。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郭氏为才人,生李普。唐敬宗少年得子,才人美貌有冠于宫廷,特别宠爱她。宝历元年(825年),李普封普王。同时,郭氏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都得到褒赠。史书评价“荣及祖祢,前例无之。”。赠其父郭义礼部尚书,任命其兄郭环为少府少监,赐大宅第。不久,册封郭才人为贵妃。826年生次子李言揚,同年,唐敬宗遇害,宫闱变起,唐文宗即位,也喜欢晋王,爱若己子,所以郭贵妃礼遇不衰。大和二年(828年),晋王薨逝,唐文宗赠谥号悼怀太子。而郭氏的生平则无记载。.

新!!: 長慶和郭贵妃 (唐敬宗) · 查看更多 »

郭铦

郭铦(),一名郭镕,唐朝官员,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顺宗的驸马。 郭铦是郭子仪之孙,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儿子,兄长郭铸、郭钊、郭鏦。郭銛性情平和、平易近人,官至殿中监,娶唐顺宗的女儿西河公主。郭鏦去世,郭銛代替他为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长庆三年暴病而亡。姐姐郭太后遣使按问发病的情状,很久才结束。西河公主先嫁沈翚,与沈翚育有一子,郭銛无嗣,以沈翚之子嗣,即郭仲元。.

新!!: 長慶和郭铦 · 查看更多 »

郑何

郑何,唐朝中期官员,出自荥阳郑氏,唐顺宗的驸马。 郑何的高祖父是鄭敬玄在唐高祖的驸马、千金公主的丈夫。曾祖父银青光禄大夫、潞州大都督府长史郑克俊,祖父仪王李璲府谘议参军事郑子羔。其父郑沛娶唐肃宗第六女紀國公主。郑何以弱冠荫补京兆参军事,为唐德宗所嘉赏,娶太子李诵的女儿咸宁郡主,咸宁郡主是郑何表兄唐德宗的孙女。李诵即位为唐顺宗,进咸宁郡主为普安公主,郑何任秘书少监、驸马都尉。唐宪宗即位后,普安公主为大长公主,郑何为卫尉少卿。唐穆宗即位,长庆元年(821年)五月,把太和公主和亲回鹘崇德可汗,郑何为和亲使,普安公主奉诏同行,完成使命后回朝。长庆四年(824年),郑何去世。年四十五岁。 郑何墓志出土于长安区细柳乡高庙村,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刻。边长0.76米, 厚0.10米。志题“□□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少(下缺)墓志铭并序”。奚敬玄撰,徐鄑书。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新!!: 長慶和郑何 · 查看更多 »

郑朗

郑朗(),字有融,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拜相。.

新!!: 長慶和郑朗 · 查看更多 »

赤祖德贊

赤祖德贊(,),又译弃足德贊,吐蕃贊普,815年至836年在位。赤祖德赞在汉文文献《册府元龟》、《新唐书·吐蕃传》中被称作可黎可足,《资治通鉴》稱之為彝泰贊普。 赤祖德赞是赤德松赞与没庐妃拉杰莽莫杰()所生的儿子,与朗达玛是同胞兄弟。又名日巴坚()。816年(一说817年),赤德松贊去世,因众臣所瞩意的王子藏玛()已出家为僧,遂由赤祖德赞即位。《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5页(总第253页) 817年,即位不久的赤祖德赞决定推行与唐朝的友好政策,遣使向唐朝告哀,唐朝遣乌重玘出使吐蕃吊祭,随后吐蕃便释放了一些唐朝俘虏。 虽然赤祖德赞主张与唐友好,但唐蕃边境的将领却在次年发生了军事冲突,吐蕃战败。随后唐军收复了原州(今宁夏固原县)、长乐州(定远城西),并占领了吐蕃的峨和(今四川茂汶县北)、棲鸡等城, 819年,吐蕃被迫派遣大论尚绮心儿()为元帅反击,侵略灵州、盐州、泾州地界,直指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 由于吐蕃与唐朝连年的战争胜负难分,820年唐穆宗即位后,吐蕃以此为契机再次提出和谈。821年遣尚绮力陀思出使唐朝,在长安与唐朝君臣盟誓,吐蕃与唐朝相约互守边境,永不再发生战争。次年,唐朝官员刘元鼎、刘师老出使吐蕃,与赤祖德赞君臣作了同样的盟誓。这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第八次会盟,由于是在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进行的,所有被称为“长庆会盟”。 《吐蕃史稿》207~214页 会盟后,吐蕃大论尚绮心儿前往大夏川,向吐蕃诸将传达了会盟的内容,禁止蕃军骚扰唐朝边境。823年又在唐朝都城长安、吐蕃都城逻些以及唐蕃边境地带,以汉、藏两文各立了同样的会盟碑。《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7页(总第255页)吐蕃模仿唐朝,取年號“彝泰”(),并在会盟碑中使用。这也是吐蕃历史上唯一一个年号。吐蕃方面的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此后,唐朝和吐蕃互通使节,来往密切。其间边境虽曾有过零星冲突,但大致保持和平。逐渐强盛的南诏则趁吐蕃、唐朝实力皆衰弱时趁机脱离了吐蕃,侵略唐朝。 赤祖德赞对佛教极为笃信。在位期间,在吐蕃极力推崇佛教。831年他从于阗、泥婆罗重金聘请工人,建造了拥有九层雄伟神殿的伍香多无比吉祥增善寺()。在他的推崇下,王妃、王子、贵族、大臣也纷纷效仿,吐蕃境内佛寺林立,僧侣、尼姑的人数大量增加。赤祖德赞同时也从外国大量聘请高僧翻译佛经,并改进了藏文字母。《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7~98页(总第255~256页) 在政治上,他将僧人的地位提到了最高,任命高僧钵阐布云丹()执掌朝政。又下令吐蕃全国每一个僧人皆以七户平民作为自己的属民,这就是“七户养僧制”。 《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10页(总第268页)。参见该书脚注26。赤祖德赞本人也对僧侣毕恭毕敬。他甚至将自己的头发编成左右两只发辫,在发辫的顶端系上丝绸;然后将丝绸铺展在两个精致的垫子上,并让两位高僧坐在垫子上,称之为“二首部”(),以示尊敬。正因为如此,赤祖德赞获得了“日巴坚”(,意为有带辫子的人)的绰号。《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6页(总第254页)他甚至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胆敢瞪僧侣的人应挖去眼珠,敢用手指僧人者则要砍去手指。 赤祖德赞将政权全部给僧人管理,这引起了一些反佛派大臣的不满。大论韦·甲多热()联合属庐·列扎()等反佛贵族合谋,诬称王子藏玛反对佛法,流放其于门域(,位于今西藏自治区亚东),并指使王妃那囊氏芒洁()将其毒死。随后污蔑执政的僧人钵阐布云丹与王妃、尼姑通奸。钵阐布云丹在出逃途中被韦·甲多热追及,刺死,韦·甲多热残忍地将其皮剥下解恨。《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00~101页(总第258~259页) 在铲除了赤祖德赞身边的佛教大臣后,韦·甲多热等人决定杀死赤祖德赞。838年,赤祖德赞在墨竹香巴宫()醉酒昏昏睡去,韦·甲多热、属庐·列扎、列杜赞()三位反佛派大臣趁机拧断了赤祖德赞的脖子,将其杀死,时年36岁。《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01页(总第259页) 赤祖德赞无子,韦·甲多热拥立其兄弟朗达玛即位。葬赤祖德赞于敦卡达历代藏王墓左侧的“墀丁芒日”陵()。《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9页(总第257页)其墓中无珍宝,墓前立有一块无字碑。《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11页(总第269页)。参见该书脚注31。 由于赤祖德赞对藏传佛教的弘扬有较大贡献,因此同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并称为“吐蕃三大法王”。藏传佛教教徒将其视为金刚手的化身。《吐蕃史稿》第204页后世的藏文史料也颂扬其功德,称其在位期间人民安居乐业,吐蕃变成了人间的极乐世界。但根据《新唐书》等汉文文献的记载,赤祖德赞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昏君,而且体弱多病,大权旁落至大臣的手里。身为信佛者的赤祖德赞,竟然任命反佛派大臣韦·甲多热为大论,最终导致了自己被弑以及后来的佛法被废止,其昏庸程度可想而知。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与建立吐蕃帝国的松赞干布、将吐蕃帝国推向全盛的赤松德赞的文治武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新!!: 長慶和赤祖德贊 · 查看更多 »

赵犨

赵犨(),中国唐朝末年军阀,据点在陈州。是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可靠盟友,子赵岩为朱全忠女婿且在朱全忠建立后梁后在后梁为官。.

新!!: 長慶和赵犨 · 查看更多 »

薛平

薛平(),字坦途(一作坦涂),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名将薛仁贵曾孙,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之孙,平阳郡王薛嵩之子。封魏国公,死后追赠太傅。.

新!!: 長慶和薛平 · 查看更多 »

薛用弱

薛用弱,字中勝。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 生平不詳,僅知長慶間任光州(弋陽郡)刺史,一說大和初出爲光州刺史;一說大和中自儀曹郎出守弋陽,為政嚴而不殘。著有《集異記》三卷,載有王维演奏“郁轮袍”、蔡少霞书写山玄卿“苍龙溪新官铭”等。《虞初志》收錄有《集異記》16則故事。《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奇物〉中亦有转记。.

新!!: 長慶和薛用弱 · 查看更多 »

闽国州县列表

本列表表示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国的所有州县。 闽国的存在年代,由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受封闽王开始,至后晋开运二年(945)南唐攻破建州,王延政出降止,前后三十七年。王审知在位期间,福建较唐末仅新增闽清一县。及其子王延钧称帝时,将唐代所置的“场”(后备县)大量升县,福建遂从二十四县一变成为三十县。后王曦与占据建州的王延政反目,王延政自立殷国与福州分庭抗礼,更是将仅有五县的建州拆成三州。于是闽国灭亡时,福建共有一府(长乐府),六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镡州、镛州),共计三十县。 下表中,以蓝色背景代表闽国各府、州,所领各县则分别列于其下。府、州、县名均以945年时为准。.

新!!: 長慶和闽国州县列表 · 查看更多 »

鄞江镇

鄞江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一个建制镇,位于海曙区西部,东接洞桥镇、古林镇,西连龙观乡、章水镇,北邻横街镇,南连奉化区。鄞江镇历史悠久,有“四明首镇”之称。辖区面积63.9平方公里,2007年末户籍人口为23204人。.

新!!: 長慶和鄞江镇 · 查看更多 »

鄭覃

鄭覃(《旧唐书》卷一十八上),以父蔭得官,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任宰相。他被视为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之一。封滎陽郡公。.

新!!: 長慶和鄭覃 · 查看更多 »

鄭澣

鄭--(),本名鄭涵,因避唐文宗諱,故改之,滎陽人。 宰相鄭餘慶之子。平時以儉素自居,貞元十年進士(794年),長慶年間累遷中書舍人。文宗時拜刑部尚書。充官山南西道節度使。大和四年(830年)朝廷用為戶部尚書,不及就任而卒。贈尚書右僕射。諡曰宣。.

新!!: 長慶和鄭澣 · 查看更多 »

鄂王

鄂王,中国古代王爵头衔之一。.

新!!: 長慶和鄂王 · 查看更多 »

蕭俛

蕭俛(《旧唐书》卷一十八上),字思謙,封徐国公,唐朝官员,唐穆宗年间任宰相。在传统史料中,他因正直而受到褒扬,也因做出错误决定导致朝廷对河北藩镇失控而受到谴责。.

新!!: 長慶和蕭俛 · 查看更多 »

柳侯祠

柳侯祠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公园内,始建于唐长庆二年(822年),为纪念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而修建,初名罗池庙。现存为清代建筑,由仪门、中殿、后殿、东西廊、东西厢房等建筑组成。附属建筑有柳宗元衣冠墓、罗池、柑香亭、思柳轩等,总建筑面积4182平方米。 柳侯祠內保存有宋代至现代的碑刻五十方,其中最著名的是宋嘉定十年(1217年)所立的《荔子碑》,该碑由韩愈撰诗、苏轼书写,集“柳事、韩文、苏书”于一体,有“三绝碑”之誉。这些碑刻对研究柳宗元及柳州地方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長慶和柳侯祠 · 查看更多 »

恭僖皇后

恭僖皇后(),王氏,名不詳,為唐朝唐穆宗妃、唐敬宗生母,後被追諡為皇后。王氏出身越州,父王紹卿,為婺州金華縣令,母張氏。 王氏在年少時,入皇太子李恆的東宮為侍妾,於元和四年(809年)生下李恆長子李湛(之後的唐敬宗)。李恆在820年即位,是為唐穆宗,將王氏立為妃,册立为妃,具体封号不详。 穆宗在位約四年後駕崩,王氏所生的皇長子李湛即位,是為唐敬宗。長慶四年(824年)二月,敬宗尊生母王氏為皇太后、祖母郭氏為太皇太后,又追贈王皇太后父王紹卿為司空,生母張氏為趙國夫人。敬宗在位不久,被宦官劉克明所殺,舉國震驚,劉克明擁立絳王李悟為監國,不久,和劉克明敵對的另一宦官王守澄又加害李悟,於是郭太皇太后下詔,迎敬宗弟江王李昂即位,是為唐文宗。文宗即位後,尊生母蕭氏為皇太后,加上郭太皇太后與王皇太后,宮中共有三位太后,史書稱之「三宮太后」。文宗即位之初,王皇太后號寶曆太后,寶曆太后後遷居義安殿,於是在大和八年(834年)改稱義安太后。義安太后王氏於會昌五年(845年)崩逝,謚號恭僖皇后,葬於光陵東園。.

新!!: 長慶和恭僖皇后 · 查看更多 »

李㤝

李㤝(),唐朝皇子,是唐宪宗李纯第十六子,生母不详。 从其兄唐宣宗李忱生年推断,当在810年后。其父唐宪宗在820年逝世。长庆元年(821年),李㤝(忄充)被兄长唐穆宗封为澶王,李㤝去世之年不详。李㤝长子李泞,雁门郡王。.

新!!: 長慶和李㤝 · 查看更多 »

李宗閔

李宗閔(),字損之。鄭王李元懿之後。.

新!!: 長慶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李凑

李湊(),唐穆宗第六子,生母不详。 生年不详,当在814年后。長慶元年(821年)三月,李湊被封為漳王。與長兄唐敬宗李湛(封景王)、次兄唐文宗李涵(封江王)、五兄唐武宗李炎(封穎王)及弟李溶(封安王)等同封。年少時雅裕、有尋矩。 及至其兄唐文宗即位後,深感宦官王守澄的威脅,所以秘密與宰相宋申錫暗中策劃除掉宦官,卻為王守澄門客鄭注探聽出來以告王守澄,王守澄遂謀先事殺宋申錫。王守澄又以漳王賢明及有聲望,因而意欲株連大臣族夷漳王。 大和五年(831年),王守澄乃令神策虞候豆盧著上飛變,且言:「宮史晏敬則、硃訓與申錫暱吏王師文圖不軌,訓嘗言上多疾,太子幼,若兄終弟及,必漳王立。申錫陰以金幣進王,而王亦以珍服厚答。」 當即捕硃訓等系神策軍獄中屈打成招,唐文宗因此宣佈李湊及宋申錫罪狀。諫官群伏閤力諫,爭取將獄事移到外庭來覆按。鄭注等懼怕覆按事洩,乃請下詔貶漳王。唐文宗中計,因此廢黜李湊為巢縣公。命中人持詔即賜,且慰曰:「國法當爾,無它憂!」 大和九年正月(835年)李湊薨,追贈齊王。鄭注後來因甘露之变被誅,唐文宗因為自己不英明並哀痛李湊被讒而死,開成三年(838年)追贈李湊為懷懿太子。.

新!!: 長慶和李凑 · 查看更多 »

李全略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唐朝官员。 最早為鎮州小將,事王武俊。元和(806年—820年)中,節度使王承宗死後,奉詔回長安,授代州刺史。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被殺,王日簡成為唐穆宗的軍事顧問,多陳利害,冀合帝意。授德州(治所在今山東陵縣)刺史。是時杜叔良兵敗博野(今河北博野縣),以日簡為橫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北滄州東南)、滄德棣州觀察使,赐姓李氏,名全略。 長慶二年(822年),王稷任德州刺史,帶了許多財物赴任,李全略貪圖他的財貨,殺王稷,屠其家。王稷未嫁的女兒被李全略充作女妓。寶歷二年(826年)四月卒,其子李同捷自為留後,之後叛亂,被唐朝廷任命的正式橫海軍節度使烏重胤與之後的李祐;再加以武寧節度使王智興支援,李同捷被圍剿兩年後兵敗,於押送長安途中被斬。.

新!!: 長慶和李全略 · 查看更多 »

李克讓

李克讓(),沙陀人,代北節度使李國昌次子、後唐太祖李克用的二弟。 李克讓少年時善於騎射,以勇悍聞名。咸通年間,跟隨李國昌討伐龐勛,以軍功為振武都校。乾符年間,王仙芝攻陷荊、襄地區,朝廷徵兵,李克讓率領軍隊奉詔討賊。平亂後,以軍功授職為金吾將軍,留於京師為宿衞。 當初,懿祖朱邪執宜以部族歸順朝廷,唐憲宗賜宅於親仁坊,自長慶以來,嘗派遣一子為典衞兵。李克用起兵雲中,殺段文楚,朝廷議罪,命發兵討伐李克用,天子下詔巡使王處存夜圍親仁坊搜捕李克讓。李克讓與其下屬何相溫、安文寬、石的歷十餘騎彎弧躍馬,突圍而出,官軍數千人追捕,李克等人逃至渭橋時已射殺數百人。李克讓自夏陽掠取船隻而渡河,歸於鴈門。明年,李克用謀反之事昭雪,李克讓復入宿衞。黃巢進犯長安,唐僖宗逃入蜀地,李克讓當時鎮守潼關,為黃巢軍所打敗,以部下六七騎匿伏於南山佛寺中,當夜為山僧所殺害。 李克讓死後,下屬渾進通冒刃而獲免死,歸降於黃巢。中和二年(882年)冬天,李克用入關討賊,屯兵於沙苑。黃巢派遣使者米重威齎賂修好,因此送還渾進通至軍中,兼且擒贈殺害李克讓的山僧十人。李克用焚燒偽詔,交還其使者,盡數誅殺山僧。李克用為李克讓發哀行服,悲慟不已。 《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资治通鉴》《蜀祷杌》《十国春秋》均称后蜀高祖皇帝孟知祥妻琼华长公主为李克让女,但据《大唐福庆长公主墓志》《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传》,公主是李克用和贞简皇后曹氏的长女,庄宗李存勗的胞姐,并非李克让女。.

新!!: 長慶和李克讓 · 查看更多 »

李回

李回(),本名李躔,本字昭回,后改昭度,封陇西郡公,谥文懿,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新!!: 長慶和李回 · 查看更多 »

李石 (唐朝)

李石(),字中玉,爵封陇西郡伯,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宰相;李唐宗室,於唐文宗试图屠戮当权宦官的甘露之变事败后,李石有稳定政局之功。.

新!!: 長慶和李石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珏

李珏(或李玨)(),字待价,封赞皇公,谥贞穆,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任宰相,在唐武宗年间也短暂担任宰相。他被认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导人物。.

新!!: 長慶和李珏 · 查看更多 »

李程

李程(?),字表臣,封彭原郡公,谥缪,唐朝官员,唐敬宗年间拜为宰相。.

新!!: 長慶和李程 · 查看更多 »

李紳

李紳(),字公垂,中唐詩人。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 李紳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曾祖父李敬玄,祖父定李守一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15歲時讀書於惠山。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 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元和元年(806年)进士,补国子监助教。润州观察使李锜聘为从事,不隨其叛亂,拜右拾遺。元和七年擔任校書郎。歷官翰林學士,轉任右補闕,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後捲入牛李黨爭。長慶元年(821)三月,改為司勛員外郎、知制誥。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書舍人,入中書省。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受李逢吉排擠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宝历元年(825年)改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不久迁滁州、寿州刺史,又改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歷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脾气急躁,蔑视僧徒,“必问难锋起,祗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阿师从何处来?”僧答:“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将他痛打二十下,说:“任从去处去!”。 李绅为官有政绩,但處於黨爭之下,建树不大,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職,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李绅在扬州時還经手“江都尉吴湘冤案”,李绅誤信扬州都虞侯刘群之言,将江都县尉吴湘逮捕下狱,以贪污、强娶民女罪,判處死刑。後來朝廷命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發現吴湘罪不至死。李德裕袒护李绅,无故贬斥元藻,最後吴湘仍被處以死刑。会昌六年(846年)七月病逝扬州。李绅短小精悍,於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全唐詩》錄《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詩作中以《憫農》最为著名。颇为讽刺的是,李绅在《悯农》诗中教导世人节约,珍惜粮食,但在其为官之后,颇为奢侈。.

新!!: 長慶和李紳 · 查看更多 »

李续 (诗人)

李续,唐朝官员、诗人,出自赵郡李氏。 父亲蘇州刺史李事舉。李续早年尝为柳公绰幕僚。唐穆宗长庆年间,为李逢吉八关十六子之一,唐文宗大和元年四月,由山南东道节度副使贬为涪州刺史。唐宣宗大中年间,累官至同州刺史、曹州刺史。绵州刺史于兴宗登越王楼。李续时在同州,有诗酬和。今《全唐诗》卷五六四存李续之诗一首,即此诗。崔暇娶李续的女儿为妻。李续生李近仁、李體仁。李近仁官至汝州刺史,生李煦,字秉融;李薰。李體仁官至江州刺史,生李崇鼎,字重周;李成彥。 .

新!!: 長慶和李续 (诗人) · 查看更多 »

李结

李结(),唐朝皇子,本名李滋,是唐顺宗李诵的第九子,生母赵昭仪。 生年没有记载,当在长兄唐宪宗出生的778年之后。贞元四年(788年),李结被祖父唐德宗封为云安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结被父亲唐顺宗封为宋王,长庆二年(822年)七月初八丙申,李结去世。.

新!!: 長慶和李结 · 查看更多 »

李缃

李缃(),唐朝皇子,本名李淮,是唐顺宗李诵之子,生母不详。 生年没有记载,当在长兄唐宪宗出生的778年之后。贞元四年(788年),李缃被祖父唐德宗封为宣城郡王(《旧唐书》是说李絿被封宣城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缃被父亲唐顺宗封为集王,长庆二年(822年)十一月二十,李缃去世。.

新!!: 長慶和李缃 · 查看更多 »

李让夷

李讓夷(?),字達心,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任宰相,唐宣宗年间也短期任相。.

新!!: 長慶和李让夷 · 查看更多 »

李象古

李象古(),唐宪宗时期安南都护府都护,元和十四年,全家为安南当地酋豪杨湛清所杀,并沉尸江中。.

新!!: 長慶和李象古 · 查看更多 »

李肇 (唐朝)

李肇,唐代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 李華之子。早年為監察御史。元和十三年(818年),升遷為翰林學士,元和十四年(819年)遷升為右補闕,元和十五年(820年)司勳員外郎。長慶元年(821年)正月出守本官,是年十二月被貶為澧州刺史。大和初年,官至中書舍人。因柏耆事件,貶官將作少監。熟悉掌故,留心藝文。著有《唐國史補》三卷、《翰林志》等。.

新!!: 長慶和李肇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逢吉

李逢吉(),字虛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李玄道曾孫。父李顏有疾,李逢吉自料醫劑,遂通方書。進士及第,元和九年,改中書舍人。元和十一年(816年)以中書舍人知貢舉,不久拜相。元和、長慶兩朝為宰相,舉薦牛僧孺,與李德裕、李紳相互傾軋。敬宗年间,封凉国公,后改郑国公。太和中,以司徒致仕。九年(835年)正月卒,謚曰成。著有《斷金集》,《全唐詩》存詩八首。.

新!!: 長慶和李逢吉 · 查看更多 »

李恊

李协(),唐朝皇子,是唐宪宗李纯第十四子,生母不详。 从其兄唐宣宗李忱生年推断,当在810年后。长庆元年(821年),李协被兄长唐穆宗封为淄王,开成元年(836年)四月廿二,李协去世。李协长子李浣,太和八年八月封许昌郡王。第三子李涣,冯翊郡王。.

新!!: 長慶和李恊 · 查看更多 »

李恪 (建王)

李恪(),唐宪宗第八子,元和元年(806年)始封建王。淄青节度使李师古死后,唐宪宗诏李恪为郓州大都督、平卢军淄青等州节度大使,以李师古之弟李师道为留后,但李恪不出阁。长庆元年(821年)五月廿一薨,无嗣。南唐皇室自称为其后代,追封其为“定宗孝静皇帝”。虽然《旧五代史》认为南唐皇室自称为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后代,《资治通鉴》认为南唐皇室自称为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后代。南唐后主李煜胞弟李从溥的墓志铭则认为自己是建王李恪的后裔。.

新!!: 長慶和李恪 (建王) · 查看更多 »

李恂 (唐朝)

李恂(),唐朝皇子,是唐宪宗的第十子,母杜氏。 长庆元年(821年),李恂被他三哥唐穆宗封为沔王,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他的长子李瀛被封为晋陵郡王。   .

新!!: 長慶和李恂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涉

李涉,自號清溪子,洛陽(今屬河南)人。 早年與弟李渤隱居廬山白鹿洞書院。憲宗元和年間被陳許節度使劉昌裔聘為從事。元和六年知匭使孔戣劾其與中官結交,出京為硤州(今屬湖北)司倉參軍。十年後,長慶元年(823年)遇赦,后擔任太常博士。曾於九江遇盜,李涉贈盜匪一詩,盜匪首領得詩大喜,厚饋牛酒而去。敬宗寶曆元年因武昭謀害李逢吉之事牽連,流放康州。卒年不詳。.

新!!: 長慶和李涉 · 查看更多 »

李渤

李渤(),字濬之,号白鹿先生,排行十。殿中侍御史李钧之子,洛陽人。.

新!!: 長慶和李渤 · 查看更多 »

李溶

李溶(),唐穆宗第八子,墓志记为第四子,母杨贤妃,封安王。.

新!!: 長慶和李溶 · 查看更多 »

李悦

李悦(),唐朝皇子,是唐宪宗李纯的第九子,生母不详。 长庆元年(821年),李悦被兄长唐穆宗封为琼王。开成五年(840年),李悦去世。李悦第二子李津,河间郡王。.

新!!: 長慶和李悦 · 查看更多 »

李愔 (茂王)

李愔(),唐朝皇子,是唐宪宗的第十二子,生母不详。 长庆元年(821年),李愔被他三哥唐穆宗封为茂王。大中七年(853年),李愔去世,享年四十五岁。长子李潓,武功郡王。   .

新!!: 長慶和李愔 (茂王) · 查看更多 »

李憬

李憬(),唐朝皇子,是唐宪宗李纯之子,生母不详。 长庆元年(821年),李憬被兄长唐穆宗封为鄜王,开成四年(839年)八月初二,李忻去世。李忻长子李溥,平阳郡王。.

新!!: 長慶和李憬 · 查看更多 »

李憺

李憺,唐朝皇子,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五子,生母不详。 从其兄唐宣宗李忱生年推断,当在810年后。其父唐宪宗在820年逝世。长庆元年(821年),李憺被兄长唐穆宗封为衡王,李憺去世之年不详。李憺长子李涉,晋平郡王。.

新!!: 長慶和李憺 · 查看更多 »

李懌 (婺王)

李懌,唐朝皇子,是唐宪宗的十一子,生母不详。 长庆元年(821年),李懌被他三哥唐穆宗封为婺王,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薨年也不详。他的长子李清被封为新平郡王。   .

新!!: 長慶和李懌 (婺王) · 查看更多 »

李敬方

李敬方,字中虔。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郡望陇西(今属甘肃),李憕曾孫。生卒年不詳。长庆三年(823年),郑冠榜进士及第。大和初為金部員外郎,遷祠部郎中,轉戶部郎中。開成年間,遷諫議大夫。开成五年,官长安縣令。武宗會昌六年以事貶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司馬,宣宗大中初遷明州刺史,大中四年(850年)轉任歙州(今安徽省歙县)刺史,曾因患頭風癢悶,入浴黃山温泉。工於詩,“才力周備,興比之間,獨與前輩相近。”有《李敬方诗》一卷,今佚。《全唐诗》存其诗八首。有子李縠,生李琪。.

新!!: 長慶和李敬方 · 查看更多 »

李普 (唐朝)

李普(《旧唐书》卷一十七上:……十二月己亥朔。辛丑,以晋王普为昭义军节度副大使;……六月乙卯朔,晋王普薨,赠为悼怀太子。),唐敬宗长子。 李普生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大约在敬宗登基前后。《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五:悼怀太子普,敬宗长子也。母曰郭妃。宝历元年,封晋王。太和二年薨,年五岁。上抚念之甚厚,册赠悼怀太子。母亲是郭贵妃,她本来只是才人,但在生下他后因年轻有子和容貌德行出众而尤其受宠,晋为贵妃。《旧唐书》卷五十二:敬宗郭贵妃,……长庆末,以姿貌选入太子宫。敬宗即位,为才人,生晋王普。帝以少年有子,复以才人容德冠绝,特宠异之。……俄册为贵妃。《新唐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七:敬宗五子:妃郭氏生普,……悼怀太子普,姿性韶悟。宝历元年始王晋。文宗爱之若己子,尝欲为嗣。大和二年薨,帝恻念不能已,故赠恤加焉。宝历元年(825年)十一月,封晋王。十二月,为昭义军节度副大使。 宝历二年(826年)末,敬宗被杀,皇弟江王李涵即位,是为唐文宗。李普很聪明,且谨慎恭顺,文宗很喜欢这个长侄,待他像自己的儿子一样,为此礼待其母郭贵妃,还想立李普为嗣。李普曾被加开府仪同三司,但大和二年六月,李普就薨逝了,文宗很伤心,即使在有了儿子李永后,他也直到六年(832年)十月才将其立为太子。《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冬,十月,甲子,立鲁王永为太子。初,上以晋王普,敬宗长子,性谨愿,欲以为嗣。会薨,上痛惜之,故久不议建储,至是始行之。他追赠李普为悼怀太子。《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

新!!: 長慶和李普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杨巨源 (唐朝)

杨巨源,字景山,后改名巨济。,唐朝官员。 贞元五年(789年)进士。早年擔任张弘靖的从事,後來由秘书郎擢拔為太常博士,再迁虞部员外郎。出京擔任凤翔少尹。长庆三年(823年)转为国子司业,隔年以国子祭酒致仕。大和七年(833年)尚在世。工於詩,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交好。有集一卷。《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錄其詩。.

新!!: 長慶和杨巨源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杨承和

杨承和(),中国唐朝宦官。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为右神策军副使。十二月,杨承和在神策副使任上受任充深、冀行营都监押,即深州诸道兵马都监。《册府元龟》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宦官刘克明等弑敬宗,矫诏欲立皇叔绛王李悟,并欲把内侍更换成自己人。时任神策军枢密使的杨承和与同僚王守澄、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定议,与宰相裴度等共迎皇弟江王李涵为帝,率左、右神策六军、飞龙兵讨刘克明,刘克明投井自杀,捞出尸体戮之,并杀绛王。《新唐书》卷二百零八李涵即唐文宗。杨承和等因功加上将军。 大约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杨承和知枢密,吏部侍郎李宗闵通过驸马都尉沈结托女学士宋若宪与杨承和,得两人数次称赞于御前,遂于次年拜相。《旧唐书》卷一十七下《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大约七年(833年),前邠宁行军司马郑注依附王守澄而弄权,为文宗所厌恶,被侍御史李款弹劾,王守澄将郑注藏匿于神策右军,杨承和与左军中尉韦元素、同僚王践言都厌恶郑注。左军将李弘楚劝韦元素诱杀郑注,再请罪并声言郑注奸状,届时杨承和、王践言也必会为韦元素辩护,这样韦元素将有功无罪。但郑注前来后却畏缩如鼠,又满口奉承,韦元素反而和郑注相谈甚欢,无视李弘楚暗示,还送给郑注很多金帛。李弘楚怒称韦元素今日不断,他日必遭祸,解军职离去,不久疽发背卒。 九年(835年),郑注守太仆卿兼御史大夫,与翰林侍讲学士李训都得宠,六月,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的李宗闵被郑注诋毁,被贬为明州刺史,不久再贬处州长史。而杨承和、韦元素、王践言都与王守澄因争权而不和,同月,李训、郑注因而出他们为藩镇监军,以杨承和监西川军。七月,李宗闵昔日请托宋若宪、杨承和得以拜相之事也被郑注揭发,再贬潮州司户,沈、宋若宪及其姻党等也被牵连。八月,文宗又下诏称杨承和庇护被诬谋反的前宰相宋申锡,下令安置杨承和于驩州,令西川军用囚车押送之。韦元素、王践言也获罪受到类似处置。不久,文宗遣使追赐杨承和、韦元素、王践言死。杨承和死于公安。 开成元年(836年),文宗下诏称杨承和、韦元素、王践言系被诬陷而死,追复官爵,允许归葬。.

新!!: 長慶和杨承和 · 查看更多 »

梁守谦

梁守谦,() 字虚己,唐宪宗時期宦官。參與了唐穆宗和唐文宗的兩次擁立政變。担任神策军右军中尉。元和十二年(817年),作为监军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新!!: 長慶和梁守谦 · 查看更多 »

武儒衡

武儒衡(),字庭硕,河南缑氏人。唐朝官员。 武則天一族,從兄宰相武元衡。祖父武平一,官至修文馆直学士。生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二十四歲時,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任伊阙尉,不久改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宪宗时,累迁户部尚书。长庆元年(821),元稹任中书舍人,一日中书省同僚一起食瓜,武儒衡一面挥扇驱蝇,一面斥叱:“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同僚聽了臉色大變。长庆四年(824年)四月卒,年五十六。.

新!!: 長慶和武儒衡 · 查看更多 »

段文昌

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唐朝鄒平(今屬山東濱州)人。生於荊州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唐代政治人物,曾拜宰相,後除節度使,歷轉各軍。卒赠太尉。娶武元衡女。子段成式,為太常少卿。.

新!!: 長慶和段文昌 · 查看更多 »

永安公主 (唐宪宗)

永安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一代皇帝唐宪宗李纯女。 生母不详,仅知她为唐穆宗第九妹。长庆元年(821年)三月,唐穆宗封她为永安长公主,许嫁回鹘保义可汗。同月,保义可汗去世,四月,回鹘崇德可汗即位,再派使者来迎亲,要已许嫁的永安公主。穆宗另以太和公主嫁给崇德可汗。后来,永安公主出家为女道士。.

新!!: 長慶和永安公主 (唐宪宗) · 查看更多 »

沧州 (古代)

沧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沧州市、山东省滨州市地。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分瀛州、冀州设置,治所在饶安县(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辖浮阳郡、安德郡、乐陵郡。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漳河郡废入沧州。大业三年(607年),以沧州改置渤海郡,治所在阳信县(今属山东省滨州市)。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徙治饶安县,六年(623年),徙治胡苏县(今属河北省沧州市)。贞观元年(627年),复治清池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土贡:丝布、柳箱、苇簟、糖蟹、鳢鮬。户十二万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万五千七百五。下辖七县:清池县、盐山县、长芦县、乐陵县、饶安县、无棣县、乾符县。管辖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海河以南,静海县、青县、交河以东,东光县和山东省宁津县、乐陵市、无棣县以北地区。唐朝时,从沧州境内,先后分出棣州、景州。武德四年(621年),以沧州的阳信县、滳河县、乐陵县、厌次县置棣州。八年(625年),棣州废,四县还隶沧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复以沧州的厌次县,德州之滳河县、阳信县置。贞元三年(787年),以沧州的弓高县、东光县、临津县置景州。长庆元年(821年),景州废,县还沧州。长庆二年(822年),复以弓高县、东光县、临津县、南皮县、景城县置。大和四年(830年),景州又废,县还沧州。景福元年(892年),复置景州。 宋朝之后辖境有所变动。元朝延祐改治长芦镇(今河北省沧州市)。明朝初年以清池县省入沧州。属京师河间府。清朝雍正后为不辖县的散州。1913年改为沧县。.

新!!: 長慶和沧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燕薊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三個節度使的合稱。其中燕薊又作范陽、幽州或盧龍,位于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北部。.

新!!: 長慶和河朔三镇 · 查看更多 »

泛舟禅师塔

泛舟禅师塔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大渠街道寺北村报国寺遗址上,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泛舟禅师塔建于唐贞元九年(793年),长庆二年(822年)镌造墓铭。塔为单层砖塔,高10米,平面呈圆形,底部直径5.75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2013年至2014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修缮。 泛舟禅师为唐朝宗室,有报道称为唐高宗李治孙,或为李治孙邠王李守礼后人。.

新!!: 長慶和泛舟禅师塔 · 查看更多 »

渤海遣日使

渤海遣日使,日本稱渤海使,指渤海國派往日本的使節。據記載728年至922年之間共派遣三十六次(辽朝派遣一次)使節。.

新!!: 長慶和渤海遣日使 · 查看更多 »

溫造

温造(),字簡輿,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朝官员。 五世祖温大雅,官至礼部尚书。祖父温景倩,任南鄭令,父亲溫輔國,官至太常丞。温造生於永泰元年(765年),年少時酷爱读书,不喜試吏,自負節概,早年隱居王屋,以漁釣為樂。寿州刺史张建封聘為幕僚,又以侄女嫁之,曾出使幽州。後隐居东都。 长庆元年(821年),出任京兆司錄參軍,很快的又轉任殿中侍御史。不久,因與諫議大夫李景儉飲酒,李景儉“醉酒罵宰相”,温造受累,出任郎州(今湖南桃源以東的沅江流域)刺史。在郎州任上,開鑿後渠97里,灌田2000頃。民獲其利,稱之為“右史渠”。後入京为侍御史,迁左司郎中,又官拜御史中丞。大和四年(830年),平定兴元军兵變。大和五年(831年)四月,改任兵部侍郎。大和九年(835年),改任礼部尚书,是年六月卒。有子溫璋。.

新!!: 長慶和溫造 · 查看更多 »

溵州

溵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建中二年(781年)置,治所在郾城县(今属河南省)。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漯河市和郾城、临颍县及商水县西部地区。属河南道。贞元二年(786年)废。元和十二年(817年)复置。辖境北部、东部减缩,南部扩大。长庆元年(821年)废。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河南的州 Category:漯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周口行政区划史 Category:781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82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長慶和溵州 · 查看更多 »

朱延嗣

朱延嗣(),唐朝将领,朱滔曾孙。父朱克融。 朱延嗣在其父死后,短暂控制卢龙镇(军部在今北京)。 朱延嗣生年不详。长庆元年(821年),当时在卢龙镇任将军的朱克融趁卢龙军兵变反对朝廷任命的节度使張弘靖之机控制了卢龙镇。朱克融随后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但实质割据卢龙,独立于朝廷。朱延嗣是朱克融的次子。《旧唐书》卷一十七上《旧唐书》卷一百八十 宝历二年(826年)五月,朱克融及其长子朱延齡在兵变中被杀。另一部分士兵拥立朱延嗣主军务。朱延嗣自称留后。朱延嗣不遵朝廷旨意,虐待治下百姓。八月,都知兵马使李再义趁众怒,与其弟牙内兵马使李再宁发动了另一场兵变,杀了朱延嗣,族灭其家三百余人。李再义被军中推为权知留后,九月,监军上奏兵变事,李再义也上表朝廷奏明朱延嗣的罪状。十月,朝廷任李再义为新任节度使。《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二.

新!!: 長慶和朱延嗣 · 查看更多 »

戎州

戎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置戎州,治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西南。北周改名外江县,隋朝复故名,并移治今宜宾市)。隋炀帝大业初改为犍为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戎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宜宾、南溪、屏山等市县地。贞观四年(630年)置都督府。天宝时曾一改名南溪郡。天宝以后,今金沙江以南所属羁縻州县地入南诏。是巴蜀通往云贵的门户,是唐朝和南诏交通的枢纽。 唐代州治屡迁,武德治南溪县(今四川宜宾市东李庄镇),贞观复治僰道县,长庆又治南溪县,贞元再治僰道县。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为叙州。 Category:南梁的州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北宋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Category:宜宾行政区划史 Category:54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114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長慶和戎州 · 查看更多 »

成德節度使

成德節度使,又称恒冀節度使、镇冀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成德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最稳定的一个藩镇,160年來的統治者,只有三個家族更迭。.

新!!: 長慶和成德節度使 · 查看更多 »

海曙区

海曙区,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市辖区,区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海曙楼,故名。地处宁波市中部,奉化江以西。东接鄞州区,南靠奉化区,西邻余姚市,北邻江北区,东北部紧邻三江口,是宁波中心城区的一部分。距省会杭州141千米,首都北京1210千米。全区面积595.03平方千米。 201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0.9万,户籍人口62.6万。下辖9个街道、7个镇和1个乡,共有10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67个行政村。.

新!!: 長慶和海曙区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長慶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慶雲 (長安國)

慶雲(822年)是新羅反对军首领長安国君主金憲昌之年號。.

新!!: 長慶和慶雲 (長安國) · 查看更多 »

思唐州

思唐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分龚州、象州、蒙州置思唐州,治所在武郎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西北寺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瑶山一带。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降为羁縻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郎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恢复思唐州之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再升为正州。下辖武郎县、平原县(今平南县大鹏镇)。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改平原县为思和县。后晋时一度改为思化州。北宋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思明州。次年废。.

新!!: 長慶和思唐州 · 查看更多 »

景州 (隋朝)

景州,中国古代的州。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於長蘆置景州,領長蘆縣、景城縣等縣。大業二年(606年)正月,隋炀帝省並州、縣,景州逐廢。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又於長蘆置景州,領長蘆縣、平舒縣、魯坡縣、清池縣等,第二年,清池縣入東鹽州,貞觀二年(628年)廢。 贞元二年(786年)置,治所在弓高县(今河北省东光县西北)。又以東光縣、胡蘇縣來屬,長慶元年(821年)廢。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东光、阜城、景县、吴桥、宁津等县及山东省德州市。長慶二年(822年),唐穆宗又在弓高設置景州,領五縣:弓高縣、東光縣、臨津縣、南皮縣、景城縣,治均弓高。大和四年(827年)又廢,縣屬滄州。景福元年(892年),復於弓高置景州,管東光縣、安陵縣3縣。天佑五年(908年),州治移於東光,領弓高、東光、南皮、臨津等六縣。 五代,后梁移治东光县(今属河北省)。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废。改景州之名為定遠軍。北宋更定遠軍為永靜軍。金朝初年复置。大安年间,避金章宗完顏景諱,改为观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改景州,移治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属河間路,领蓚县、故城縣、阜城縣、东光縣、吴桥縣五县。 明朝洪武元年(1234年),河間路改為河間府,景州屬於河間府。清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原屬景州之吳橋縣、東光縣、故城縣直屬河間府,景州改為散州,直屬河間府。民國初期,廢州為縣,景州改為景縣。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金朝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清朝的州 Category:河北的州 Category:山东的州 Category:沧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德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596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長慶和景州 (隋朝) · 查看更多 »

時政記

時政記,一作時政紀,是一種史書體裁,武周時的宰相姚璹所創,乃是由宰相紀錄與皇帝之間的討論事項,交付史館,作為編纂日曆、實錄等史書的依據。.

新!!: 長慶和時政記 · 查看更多 »

821年

没有描述。

新!!: 長慶和821年 · 查看更多 »

822年

没有描述。

新!!: 長慶和822年 · 查看更多 »

823年

没有描述。

新!!: 長慶和823年 · 查看更多 »

824年

没有描述。

新!!: 長慶和824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长庆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