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7 关系: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列表,原子半径,同位素列表,三氯化镱,二氢化镱,仁科芳雄獎,以地點命名的化學元素列表,伊特比,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化學元素,化學元素名稱詞源列表,化學元素命名,化學元素發現年表,國家點火設施,共价半径,元素列表,元素的电子组态列表,元素熔点列表,元素氧化态列表,元素沸点列表,CPK配色,石墨层间化合物,砷酸镱,碘化镱,磷钇矿,离子半径,离子列表,稀土金属,第6周期元素,电子亲合能,电离能表,电负性,相对原子质量表,鐿的同位素,钐,钔,钇,铥,铪,锘,金屬列表,镥,镧,镧系元素,镧系收缩,镄,離子交換,P-過程,标准电极电势表,溴化镱,...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列表
这是一个关于基态电中性原子的电子组态──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的列表。此列表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进行排列,列表表头由左至右依次为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和由1至7的电子层数。.
查看 镱和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列表
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通常指原子的尺寸,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量,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数值也不同。 一个特定的原子的半径值和所选用的原子半径的定义相关,而在不同的环境下给原子半径不同定义比统一的定义更合适。 术语原子半径本身就有疑问:可能指一个自由原子的尺寸,或者可能用作原子(包括分子中的原子和自由原子)尺寸不同测量方式的一个笼统的术语。在下文中,这个术语还包括离子半径,主要是因为共价键和离子键区别不大。而原子的定义“能区分出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本身就比较含糊,包括了自由原子以及与其它相同或不同原子一起组成化学物的原子。除了离子半径,其他可能指代的半径值包括玻尔半径,范德华半径,共价半径和金属半径等。 原子半径完全由电子决定,原子核的大小为是电子云的十万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原子核没有固定的位置,而电子云没有固定的边界。 虽然有上述的困难,目前还是有很多的测量原子(包括离子)的方法,这些方法通常基于实验测量和计算方式的结合。目前普遍认为原子像一个球体,尺寸在30–300皮米之间,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半径变化有规律可循,从而对元素的化学特性造成影响。.
查看 镱和原子半径
同位素列表
同位素列表列出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的同位素。 此表由左到右按照原子序数的增长而排列,由下到上依照中子数目由少到多排列。 表格中的颜色表示各个同位素的半衰期(参见图例),表格边缘的颜色表示最稳定的核素的半衰期。.
查看 镱和同位素列表
三氯化镱
三氯化镱(化学式:YbCl3)是一種无机化合物。.
查看 镱和三氯化镱
二氢化镱
二氢化镱是镱的氢化物,化学式为YbH2,其中镱为+2价,氢为-1价。它在室温下的电阻率为107Ω·cm。洪广言.
查看 镱和二氢化镱
仁科芳雄獎
仁科芳雄獎(仁科記念賞)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科學獎項,由仁科紀念財團於1955年開始每年頒發 。紀念日本近代物理的奠基人仁科芳雄,頒發給原子物理學領域的優秀科學家。 迄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11人當中,就有6人是仁科芳雄獎得主。.
查看 镱和仁科芳雄獎
以地點命名的化學元素列表
下表列出了一些以地點或地名或天體名稱來命名的化學元素。第一個表列出了以地點或地名命名的元素,第二個表列出以天體命名的元素。.
伊特比
伊特比礦場入口處的牌匾 伊特比(Ytterby)是瑞典東岸的村落,位於斯德哥爾摩群島中瓦克斯霍爾姆市。村落因礦石中發現7種新化學元素而聞名,這些元素都以斯堪的納維亞、瑞典、斯德哥爾摩或伊特比命名。.
查看 镱和伊特比
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
以下是地球地殼中的化學元素豐度的列表,其中包括 5 份不同資料來源得到的結果,此處的豐度以質量百分比的豐度為準。 其中的數字是估計值,會隨著資料來源及估計方式不同而改變。因此各元素豐度的大小關係只能作大致上的參考。.
化學元素
化學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同一種化學元素是由相同的原子組成,也就是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 原子序數大於82的元素(即鉛之後的元素)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放射衰變。另外,第43和第61種元素(即锝和鉕)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衰變。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數大於94,沒有穩定原子核的元素,有些仍可能存在在自然界中,如鈾、釷、钚等天然放射性核素。 所有化學物質都包含元素,即任何物質都包含元素,隨著人工的核反應,會發現更多的新元素。 1923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作出决定:化学元素是根据原子核电荷的多少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012年,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地球上有94種。.
查看 镱和化學元素
化學元素名稱詞源列表
该列表列出了所有化学元素名称的词源。.
查看 镱和化學元素名稱詞源列表
化學元素命名
因为欧洲语文有密切的关系,除了那些各语文从远古就知的,所用的元素名称都是非常类似,因为科学名称都是新拉丁文的形式。大部分元素结尾是“-ium”,一些羅曼語族语文结尾“-io”。例如,钷在常见欧文是:.
查看 镱和化學元素命名
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化学元素發现年表将各种化学元素的发现按时间顺序列出。其中--发现的时间以提炼出元素单质的时间为准,因为元素化合物的发现时间无法准确定义。表中列出了每种元素的名称、原子序数、发现时间、发现者姓名和发现方式的简介。.
查看 镱和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國家點火設施
國家點火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缩写作 NIF),又稱國家點燃實驗設施,是美國的一座激光型核融合裝置(ICF)。這個設施由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建造,位於加州的利佛摩市。NIF意圖使用雷射(Laser)達成極大高溫高壓施加於一小粒氫燃料球上啟動核融反應。NIF也是人類史上最大的ICF設施和世界上最大的激光裝置,而且目標是一旦點火後就能自給自足長期形成融合能量輸出。截至2013年10月7日,這個設施是第一個從核聚变(Nuclear Fusion)產生比從雷射(Laser)吸收的能量更多的輸出能量。 早期建造始於1997年但是有諸多問題所以緩慢的建造直到2000年初。諸多政治特權使它持續推展,但也引來核武相關實驗參雜其中的批評,而NIF原本只是5年計畫但是卻延期四次也嚴重超出預算。直到2007年8月,96門雷射(原定192門)建造完工,還有48門(新計畫為144門)接近完成。2009年2月,建造大致完成。預計2010全面啟動進行實驗(輸出能量必須大於輸入)。總計花費40億美元。於2009年6月進行第一次大型激光靶實驗,並於2010年10月宣布完成第一個“綜合點火實驗”(測試激光的功率)。 整套NIF要運作必須啟動60,000具各種高科技裝置包含電路、高壓電、光學、機械構造、自動透鏡、能量感應器、監視器、雷射、和一套電腦診斷安全系統。完成這項創舉除了大量藉助電腦化自動控制還依賴大量有經驗的政府與廠商人員得以達成。長達一公里的廠房設備最終要讓192門雷射在1奈秒同時發射擊中鉛筆頭大小的燃料球。誤差不能超過30皮秒。要達到這準確度NIF的雷射裝置至關重要,整套設備必須零震動和零熱漲冷縮。所有機械都追求完美,許多10噸重的設備必須安放在100微米的誤差範圍內。 它被用來作為2013年電影《星际迷航:暗黑无界》进取号星艦中的曲速引擎核心的场景。.
查看 镱和國家點火設施
共价半径
共价半径定义为由共价键结合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的一半,單位通常使用皮米(pm)或埃(Å)。He、Ne、Ar等原子无共价半径数据,因至今未合成其任何共价化合物。 同周期元素的单键共价半径的变化规律为从左至右逐渐缩小,可认为是原子核对电子引力增大的缘故。.
查看 镱和共价半径
元素列表
本条目提供按元素序号排列的元素列表。.
查看 镱和元素列表
元素的电子组态列表
这是一个关于基态电中性原子的电子组.
查看 镱和元素的电子组态列表
元素熔点列表
元素熔点列表按化学元素在标准情况下的熔点排列。 以下元素熔点未知:.
查看 镱和元素熔点列表
元素氧化态列表
元素氧化态列表列出化学元素的所有已知整数氧化态,常见氧化态以粗体标记,所有元素单质氧化态为零。 该列表主要参考《元素化学》(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显示出元素周期律在元素价态上的一些趋势。 下图是欧文·朗缪尔1919年在研究八隅体规则时所画:.
查看 镱和元素氧化态列表
元素沸点列表
元素沸点列表按标准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沸点排列,列出了热力学温标、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数据。 以下元素沸点未知:.
查看 镱和元素沸点列表
CPK配色
在化學中,CPK配色是一種國際通用的原子或分子模型的配色方式,也是最常用、最多人使用的分子模型上色方式,可用於各種分子模型或元素標示,最常用於CPK模型、球棒模型和空間填充模型。該配色方式由CPK模型的設計者Corey、Pauling(萊納斯·鮑林)與Koltun提出且改進。.
查看 镱和CPK配色
石墨层间化合物
石墨层间化合物(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缩写GIC)又称石墨插层化合物、石墨插层复合物,是由带正电或负电的离子插入被氧化或还原的石墨层间后形成的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化合物,通式为MCx·δS。式中M表示插入石墨层间的带电荷离子、S为可能存在的与离子共插层的电中性溶剂分子。.
查看 镱和石墨层间化合物
砷酸镱
砷酸镱是镱的砷酸盐,化学式为YbAsO4。它有着很好的热稳定性,其pKsp,c为22.72。砷酸镱具有磷钇矿晶体结构。.
查看 镱和砷酸镱
碘化镱
化镱是一种镱的碘化物,化学式为YbI3。.
查看 镱和碘化镱
磷钇矿
磷钇矿是一种稀土磷酸盐矿物,其主要成分为正磷酸钇(YPO4),它可以和chernovite-(Y)矿(YAsO4)形成固溶体共生,因此会有痕量的杂质,如砷、钙和二氧化硅。此外,镝、铒、铽、镱、钍、铀等元素可以取代矿物中的钇,成为磷钇矿中第二丰度的成分。由于可能含有的钍或铀,使得矿物具有放射性。磷锰锂矿、独居石和紫磷铁锰矿有时与磷钇矿共生为“无水磷酸盐”组。磷钇矿是钇和一些重镧系金属(镝、镱、铒和钆)的来源。有时候优质的磷钇矿也会生长出宝石。.
查看 镱和磷钇矿
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rion)是对晶格中离子的大小的一种量度。离子半径通常以皮米(pm)或埃(Å,1Å.
查看 镱和离子半径
离子列表
离子列表是一个记载了各元素所能形成的离子及其性质的列表。.
查看 镱和离子列表
稀土金属
土金属,或称稀土元素,是元素週期表第Ⅲ族副族元素钪、钇和镧系元素共17种化学元素的合称。钪和钇因为经常与镧系元素在矿床中共生,且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被认为是稀土元素。 与其名称暗示的不同,稀土元素(钷除外)在地壳中的豐度相当高,其中铈在地壳元素豐度排名第25,占0.0068%(与铜接近)。稀土元素並不稀有,但其傾向於兩兩一起生成合金,且難以將稀土元素單獨分離。另外,稀土元素在地殼中的分佈相當分散,很少有稀土元素集中到容許商業开采的礦床。人类第一种发现的稀土矿物是从瑞典伊特比村的矿山中提取出的,许多稀土元素的名称正源自于此地。.
查看 镱和稀土金属
第6周期元素
6周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第六行(即周期)的元素,包括镧系元素。该周期元素都具有一定毒性。 有: 第1周期元素 - 第2周期元素 - 第3周期元素 - 第4周期元素 - 第5周期元素 - 第6周期元素 - 第7周期元素 - 第8周期元素.
查看 镱和第6周期元素
电子亲合能
在一般化學與原子物理學中,电子亲合能(或电子亲和势、电子亲和力,electron affinity,Eea)的定義是,將一個電子加入一個氣態的原子或分子所需耗費,或是釋出的能量。 在固態物理學之中,對於一表面的電子親合能定義不同。.
查看 镱和电子亲合能
电离能表
这是各种元素的电离能的列表,单位为kJ·mol−1。.
查看 镱和电离能表
电负性
电负性(electron negativity,簡寫EN),也譯作離子性、負電性及陰電性,是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查看 镱和电负性
相对原子质量表
* 本相对原子质量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
查看 镱和相对原子质量表
鐿的同位素
鐿(原子量:173.04(3))的同位素,其中有7個同位素是在觀測上穩定的。.
查看 镱和鐿的同位素
钐
釤是一种化學元素,符號為Sm,原子序數為 62。钐是一种中等硬度的銀白色金屬,在空氣中容易氧化。它属于典型的鑭系元素,氧化態通常为+3。最常见的釤(II)的化合物有SmO(氧化釤(II)),SmS,SmSe 和 SmTe。最後一個化合物在化學合成是一種常見的還原劑。釤沒有顯著的生物學作用,只有輕微毒性。 釤於1879年由法國的化學家保羅·埃米爾·勒科克·德布瓦博德蘭發現,並以它所分離而來的礦物鈮釔礦命名。此礦物早期命名為一名俄羅斯礦官員,上校Vasili Samarsky-Bykhovets,雖然是間接的,他成為第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一種化學元素的人。釤雖然歸類為一個稀土元素但在地殼中是第40最豐富的元素,比錫等金屬還要常見。釤在多種礦物質中組成比例高達2.8%,包括矽藻土,矽鈹釔礦,鈮釔礦,獨居石和氟碳鈰礦,最後兩個是最常見的商業元素來源。這些礦物質主要分佈在中國,美國,巴西,印度,斯里蘭卡,澳大利亞,中國釤開採及生產是目前世界領先的。 釤主要的商業應用為釤鈷磁鐵,其具有僅次於釹磁鐵的永久磁化,釤化合物可以承受700℃以上的顯著高溫,而不會失去其磁性,釤153放射性的同位素藥物的重要組成成分為釤-153lexidronam(Quadramet),可以殺死癌細胞,例如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骨肉瘤。另一種同位素釤-149,是一種強的中子吸收劑,可添加到核反應堆的控制棒。在反應器操作過程中它也形成一個衰變產物,是反應器的設計和操作中的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釤的其他應用包括催化的化學反應,放射性年代測定和X射線激光。.
查看 镱和钐
钔
鍆是一個人工合成元素,符號為Md(曾為Mv),原子序為101。鍆是錒系元素中具有放射性的超鈾金屬元素,通常的合成方式是以α衰變撞擊鑀元素。鍆(Mendelevium)以最先創建元素週期表的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命名。門捷列夫的週期表成為了分類所有化學元素的最基本的方式。名稱Mendelevium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所承認,但最初提出的符號Mv則未被接受,IUPAC最終於1963年改用Md。.
查看 镱和钔
钇
釔()是化學元素,符號為Y,原子序為39,是銀白色過渡金屬,化學性質與鑭系元素相近,且常歸為稀土金屬。釔在自然中並不單獨出現,而是和鑭系元素結合出現在稀土礦中。89Y是釔的唯一一種穩定同位素和自然同位素。 1787年,在瑞典伊特比附近發現了一種新的礦石,即,並根據發現地村落的名稱將它命名為「Ytterbite」。在1789年於阿列紐斯的礦物樣本中,發現了氧化釔。把這一氧化物命名為「Yttria」。弗里德里希·維勒在1828年首次分離出釔的單質。 釔的最大用途在於磷光體的生產,特別是紅色LED和電視機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屏的紅色磷光體。釔元素也被用於電極、電解質、電子濾波器、激光器和超導體中,也有多項醫學和材料科學上的應用。釔沒有已知的生物用途,人類接觸釔元素可導致肺病。.
查看 镱和钇
铥
铥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Tm,原子序數69,是一種金屬。铥是第二稀少的鑭系元素(僅次於钷,後者僅痕量存在於地球上),是一種質軟、容易加工的金屬,具有明亮的銀灰色光澤,在空氣中緩慢氧化而失去光澤。銩價格昂貴且相當稀有,通常被用於在便攜式透視設備和固態激光器作為輻射源。 1879年,瑞典化學家佩尔·提奥多·克勒夫從稀土元素鉺的氧化物中分離出了兩種從前未知的元素的氧化物,後來被確認分別為鈥和銩的氧化物。純淨的銩化合物直到1911年才獲得。 和其他鑭系元素一樣,銩最常見的氧化態是+3,出現於其氧化物、鹵化物和其他化合物中。在水溶液中,銩化合物通常與九個水分子結合。銩元素對於生物而言沒有已知的作用,也沒有顯著的毒性。.
查看 镱和铥
铪
铪(),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Hf,它的原子序数是72,原子量178.49,属周期系ⅣB族。它是一种带光泽的银灰色的过渡金属,熔点2233℃,沸点4602℃,密度13.31克/立方厘米。致密的金属铪性质不活泼,表面形成氧化物覆盖层,在常温下很稳定,粉末状的铪容易在空气中自燃。铪吸收氢气的能力很强,最高可形成HfH2.1。高温下,铪能与氮发生反应。由于受镧系收缩的影响,铪的原子半径几乎和锆相等,因此铪与锆的性质极为相似,很难分离,最主要分别是铪的密度是锆的双倍。铪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和强碱溶液作用,但可溶于氢氟酸和王水。铪的氧化态是+2、+3、+4,其中+4价化合物最稳定。.
查看 镱和铪
锘
锘是一种人工获得的放射性元素(1957年),它的化学符号是No,它的原子序数是102,属于锕系元素之一。 锘的拼音名称是以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命名。他亦是创建诺贝尔奖的人。 锘-261是最稳定的同位素,半衰期有170分钟。其次是锘-259,半衰期有58分钟。 锘-254的半衰期是55秒。 Category:锕系元素 Category:人工合成元素 7P 7P.
查看 镱和锘
金屬列表
金屬列表包含了金屬的不同性質。.
查看 镱和金屬列表
镥
鎦(Lutetium,--,舊譯作鏴)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Lu,原子序為71。鎦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在乾燥空氣中能抵抗腐蝕。鎦是最後一個鑭系元素,有時也算作第六週期首個過渡金屬,一般歸為稀土元素。 法國科學家喬治·於爾班(Georges Urbain)、奧地利礦物學家卡爾·奧爾·馮·威爾斯巴赫(Carl Auer von Welsbach)男爵以及美國化學家查爾斯·詹姆士(Charles James)於1907年分別獨自發現了鎦元素。他們都是在氧化鐿礦物中,發現了含有鎦的雜質。發現者隨即爭論誰最早發現鎦,不同的命名方案也引起了爭議。最終定下的名稱是「Lutecium」,取自巴黎的拉丁文名盧泰西亞(Lutetia),後拼法改為「Lutetium」。 鎦在地球地殼中的含量並不高,但仍比銀要常見得多。鎦-176是一種較常見的放射性同位素(佔所有鎦的2.5%),半衰期約為380億年,可用於測量隕石的年齡。鎦一般與釔一同出現,可作合金材料,以及為某些化學反應作催化劑。177Lu-DOTA-TATE可用於放射線療法,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
查看 镱和镥
镧
镧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是La,原子序数是57,属于镧系元素,为稀土金屬中最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镧在独居石矿中约占稀土总量的25%。银白色的软金属,有延展性。能与水作用。易溶于稀酸。在空气中易氧化;加热能燃烧,生成氧化物和氮化物。在氢气中加热生成氢化物。它是稀土元素中第二个最丰富的元素,常与其他稀土元素一起存在于独居石中、氟碳锶镧矿中。它是铀、钍或钚裂变的放射性产物之一。它能赋予玻璃特殊的折光性能,使玻璃具有较高的折射率。 镧的制备一般由水合氯化镧经脱水后,用金属钙还原,或由无水氯化镧经熔融后电解而制得。常用来制造昂贵的照相机镜头。138La是放射性的,半衰期为1.1×1011年,曾被试用来治疗癌症。 氧化镧可用于制造玻璃;六硼化镧可用以制造电子管的阴极材料;金属镧用于氧化物金属热还原法制备钐、铕及镱。.
查看 镱和镧
镧系元素
镧系元素是第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15种元素的统称。镧系元素的外层和次外层的电子构型基本相同,电子逐一填充到4f轨道上。镧系元素也属于过渡元素,只是镧系元素新增加的电子大都填入了从外侧数第三个电子层(即4f电子层)中,所以镧系元素又可以称为4f系。为了区别于元素周期表中的d区过渡元素,故又将镧系元素(及锕系元素)称为内过渡元素。由于镧系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可以和锕系元素统称为f区金属。镧系元素用符号Ln表示。 所有镧系元素既能生成化学性质类似的三价化合物,个别镧系元素也能生成比较稳定或不很稳定的四价或二价化合物,所以15个元素的化学性质并不完全相似,在光学、电磁学等物理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别。 镧系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是4f0~145d0~16s2。.
查看 镱和镧系元素
镧系收缩
镧系收缩是指在镧系元素——从镧(57)到镥(71)——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在总体上比预期值小的现象,以及与它相关的一系列效应。.
查看 镱和镧系收缩
镄
鐨(Fermium)是一種人工合成元素,符號為Fm,原子序為100,屬於錒系元素。鐨是能夠用中子撞擊較輕元素而產生的最重元素,即是说它是最後一種能夠大量製成的元素。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仍沒有製成純鐨。鐨一共擁有19種已知的同位素,其中257Fm存留時間最長,半衰期為100.5天。 鐨是在1952年第一次氫彈爆炸後的輻射落塵中發現的,並以諾貝爾獎得主原子核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命名。其化學屬性符合較重錒系元素的典型性质,有著形成+3氧化態的趨勢,但也能夠形成+2態。由於產量極少,鐨在基礎科學研究之外暫無實際用途。與其他人工合成的同位素一樣,鐨極具放射性,毒性亦很强。.
查看 镱和镄
離子交換
離子交換技術(Ion exchange)或稱離子色譜法,是將兩種電解質間做離子的交換,或是在電解溶液和配合物之間的交換。最常見到的例子是使用聚合物或礦物用來純化、分離或淨化純水和其他離子溶液。其他的例子有離子交換樹脂,功能化多孔或凝膠聚合物)、沸石、、黏土和土壤中的腐殖質。 離子交換有兩類,一種是陽離子交換,指的是帶正電的離子互相交換;另外的陰離子交換,則是帶負電的離子互相交換。也有兩性離子交換劑可讓陰、陽離子同時交換。而在混床中能同時有效的進行交換陰、陽離子的交換。混床包括了陰、陽離子交換樹脂,或由處理過的溶液通過幾種不同的離子交換材料所製造出來。 離子交換劑,可以為非選擇性或因喜好結合為某些類別的離子,這取決於其化學結構。這根據了離子的大小、電價或結構而定。可以結合交換離子的常見範例有:.
查看 镱和離子交換
P-過程
P-過程是發生在超新星的核心塌縮時進行的核合成(參見超新星核合成),對比鐵重且富含質子原子核的產生有不可忽視的貢獻。.
查看 镱和P-過程
标准电极电势表
标准电极电势可以用来计算化学电池或原电池的电化学势或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位是以标准氢原子作为参比电极,即氢的标准电极电位值定为0,与氢标准电极比较,电位较高的为正,电位较低者为负。 本表中所给出的电极电势以以下條件測得:.
查看 镱和标准电极电势表
溴化镱
溴化镱是镱的溴化物,化学式为YbBr3。.
查看 镱和溴化镱
未發現元素列表
未發現元素是一些在元素周期表內,未被列出的元素。目前所有已被發現的人造元素,在未發現之前也都可被稱之為未發現元素,基於目前化學理論漸趨完備,我們可以依此對未發現元素作一些基本性質上的推論。由於理論推測最大的原子質子數不得超過210,故下表所列之預測元素就僅至第九週期;而截至2015年12月為止,最新命名之元素為原子序118號的(Oganesson, Og),第七週期元素已经合成成功,并经IUPAC正式承認,下表不予以保留。 通常科學家用實驗室的所在地或名稱來命名新發現的元素,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亦會給予已發現之元素名稱正式的認可。但IUPAC為統一起見,對於所有未經核定但已發現或被預測的元素名稱一律依照IUPAC之命名法則制定暫定名稱,使用拉丁文數字頭以該元素之原子序來命名,如Biunseptium(Bus)便是由bi(二)- un(一)- sept(七)- ium(元素)四個字根組合而成,表示「元素217號」。詳細的法則請見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以下所列即為未發現元素的IUPAC暫定名稱。.
查看 镱和未發現元素列表
最密堆积
在幾何上,最密堆积()或球堆疊,是指在一定範圍內放入最多不重疊球體的方式,通常這些球的大小視為相同。堆積的範圍通常是三維歐幾里得空間,不過有時也會對超過三維的歐式空間或非歐幾何空間進行討論。 常見的最密堆積問題通常是要求在一空間內放入最多的球體。此時,球體總體積占空間大小的比例稱為密度,科學家會利用演算法找出能使密度儘可能增大的方法。理論上,在三維空間內由相同球體所形成的最密堆積密度能到74%。相較之下,隨機排列(例如隨意將幾顆球丟進箱子裡)的密度平均只有64%。.
查看 镱和最密堆积
斯德哥爾摩群島
斯德哥爾摩群島(瑞典文:Stockholms skärgård)是瑞典最大、以及波羅的海上的一個大型群島。它由斯德哥爾摩向東伸延約60公里,與奧蘭島相鄰。群島由24000個大小島嶼組成,分佈在南曼蘭和烏普蘭的海岸線上。 1719年群島上共有2900名居民,其中大部分是漁民。現今的斯德哥爾摩群島已是一個擁5萬多間渡假屋的旅遊勝地,划艇是極為流行的活動,在冬季甚至可以在結冰的海面上溜冰。 群島於維京時期才演變成現今高度的輪廓,而各島嶼仍在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上升。 群島中有個名為伊特比(Ytterby)的村落,以4個以該地命名的化學元素聞名。這些元素包括:釔(Yttrium)、鐿(Ytterbium)、鋱(Terbium)、鉺(Erbium)。 斯德哥爾摩群島也影響和啟發了不少詩人、作家和畫家,包括奧古斯特·斯特林堡、Ture Nerman、Roland Svensson、Ernst Didring和Aleister Crowley。 當中較為著名的島嶼包括:Dalarö、Finnhamn、Grinda、Husarö、Ingarö、Isö、Ljusterö、Möja、Nämdö、Rödlöga、Tynningö、Utö、Svartsö和Värmdö。.
查看 镱和斯德哥爾摩群島
扩展元素周期表
前的元素周期表中有七個周期,並以118號元素Og終結。如果有更高原子序數的元素被發現,則它將會被置於第八周期,甚至第九周期。這額外的周期預期將會比第七周期容納更多的元素,因為經過計算新的g區將會出現。g區將容納18個元素,各周期中均存在部分填滿的g原子軌域。這種擁有八個周期的元素表最初由格倫·西奧多·西博格于1969年提出。 第八或以上周期的元素未曾被合成或于自然發現。(2008年4月,有人宣稱發現122號元素Ubb存在于自然界中,但此被廣泛認為是錯誤的。)g區内第一個元素的原子序數應該為121。根據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命名為unbiunium,符號Ubu。此區域内的元素很可能高度不穩定,並具有放射性,且半衰期極短。然而稳定岛理论預測126號元素Ubh會在穩定島内,不會有核裂變,但會有α衰變。而穩定島以外還能存在多少物理上可能的元素至今仍沒有結論。 根據量子力學對於原子結構解釋的軌域近似法,g區會對應不完全填滿的g軌域。不過,自旋-軌道作用會削弱軌域近似法所得結果的正確性,這可能會發生在較大原子序的元素上。.
查看 镱和扩展元素周期表
3族元素
3族元素指的是元素周期表上第3族(ⅢB族)的金属元素,其元素個數依其週期表的定義而定,元素個數可以為2個、4個或32個,甚至若包括超錒系元素在內,共有68個。(包含第八周期元素121Ubu~153Upt,以及第九周期的171Usu、172Usb與173Ust(原子序的上限為173Walter Greiner and Stefan Schramm, Am.
查看 镱和3族元素
70
70是69与71之间的自然数。.
查看 镱和70
7440-64-4
#重定向 镱.
查看 镱和7440-64-4
亦称为 70號元素,Yb,元素70,第70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