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铁皮鼓

指数 铁皮鼓

《铁皮鼓》(Die Blechtrommel)是君特·格拉斯1959年写的小说,为作者惊世之作“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以第一人称描述,即由主人公奥斯卡自述人生经历。小说的主要素材则是作者格拉斯本人的经历与见闻。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获得1980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0年3月,《铁皮鼓》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首次出版。.

目录

  1. 11 关系: 名著君特·格拉斯何處是我家德语文学第5回日本電影學院獎证之于:爱錫鼓錫鼓 (電影)阿曼达·帕尔默格但斯克朗读者

名著

名著即知名的作品。一位作者的作品十分聞名,我們稱這為名著或巨著、代表作。.

查看 铁皮鼓和名著

君特·格拉斯

君特·威廉·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德國作家,出生於但澤自由市(今日波蘭格但斯克),也是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被廣泛的視是德國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他於1965年獲得格奧爾格·畢希納獎(Georg Büchner Prize),並於199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文學會榮譽院士,他在1995年獲得赫爾曼·凱斯滕獎。 君特·威廉·格拉斯最著名的作品是《铁皮鼓》,它是欧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的第一部作品(另外兩部作品是《貓與老鼠》與《狗年月》)。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被視為有左翼作家,而他也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支持者。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認為他「以嬉戲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查看 铁皮鼓和君特·格拉斯

何處是我家

《何處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Nowhere in Africa,意譯為「在什麼都不是的非洲某處」)是一套2001年首映的德國電影,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改編自德國作家史戴芬妮·子白希(Stefanie Zweig)於1999年寫的半自傳小說。 此片由卡洛琳·琳克(Caroline Link)執導,劇本則由琳克與史戴芬妮·子白希一起執筆,以1930年代納粹德國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德籍猶太裔家庭為了逃避納粹黨而移居肯亞的遭遇。.

查看 铁皮鼓和何處是我家

德语文学

德語文學(Deutschsprachige Literatur),指以德語為書面語言的文學作品。這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德語地區的文學,以及世界各地德裔的文學作品。傳統上,德國大文豪歌德的詩劇《浮士德》被認為是德語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同時也是最經常被引用的作品。現代德語文學始於啟蒙時代,一般使用標準德語。.

查看 铁皮鼓和德语文学

第5回日本電影學院獎

5回日本電影學院獎于1982年2月18日发布并颁奖。.

查看 铁皮鼓和第5回日本電影學院獎

证之于:爱

《证之于:爱》(עיין ערך: אהבה)是以色列作家大卫·格罗斯曼的一部小说,於1986年出版。这也是格罗斯曼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埃德蒙·怀特在《纽约时报书评》中将该书与《百年孤独》、《铁皮鼓》相比,将其称为“这种小规模而令人敬畏的经典的杰出继承人”。它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并被科里·费希尔改编成舞台剧。 小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莫米克”讲9岁儿童莫米克发现周期的大人无法从犹太人大屠杀的噩梦中解脱,立志从家中引出那些“纳粹野兽”。第二部分“布鲁诺”中,莫米克已成为39岁的以色列作家,这一部分本身也是莫米克写下的一个故事。莫米克认为“爱征服不了什么”,最终从妻子和情人那里解脱,在一间小屋中孤独创作。布鲁诺是真实存在过的犹太作家,他在二战中被纳粹枪杀。莫米克寻找布鲁诺遗失的手稿《弥赛亚》,在他的想象中,布鲁诺复活并变成一条鱼,与他融合在一起。第三部分“沃瑟曼”叙述莫米克的舅舅沃瑟曼在纳粹集中营中,毒气和枪击都无法令他死亡。德国军官尼格尔让他讲故事以换得死亡的机会,最后被沃瑟曼的故事感染。第四部分“卡齐克生平之百科全书”充满了碎片化叙述,讲述了卡齐克的人生,对前三章的内容加以补充。.

查看 铁皮鼓和证之于:爱

錫鼓

#重定向 铁皮鼓.

查看 铁皮鼓和錫鼓

錫鼓 (電影)

#重定向 铁皮鼓.

查看 铁皮鼓和錫鼓 (電影)

阿曼达·帕尔默

阿曼达·麦克金南·帕尔默(Amanda MacKinnon Gaiman Palmer,)是一名美国演员,因在德累斯顿玩偶作为主场、钢琴手和作词、作曲而受到关注。她有着非常成功的演唱事业,同时也是伊芙琳·伊芙琳组合成员之一,现在在阿曼达·阿曼达·帕尔默和超级海盗乐团中担任主唱和作曲者。.

查看 铁皮鼓和阿曼达·帕尔默

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ńsk、西里西亞語:Dànzica、卡舒比語:Gduńsk、Dantiscum),德语称但泽(Danzig),是波兰波美拉尼亚省的省会,也是该国北部沿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 在汉萨同盟时代以来的600多年间,格但斯克始终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一个重要的航运与贸易中心。虽然在历次的战争中曾经几度衰落,但是,在每次衰落之后不久,格但斯克都能够利用它的区位优势,恢复过去的繁荣。现在,它仍然保持着波兰重要航运与工业中心的地位。现在,格但斯克市的人口有458,053人(2006年),并且与附近的格丁尼亚和索波特联合组成三联市都会区,人口总数超过80万。 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在欧洲政治、军事与外交史上,历来属于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600多年來,一直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军舰炮击但泽的波兰基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强制定的雅尔塔协定,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的版图,格但斯克也结束了居民以德意志新教徒为主的局面,几乎完全换了一批新市民,变成一个波兰化城市。 格但斯克还是世界闻名的团结工会的发祥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真正独立的政治组织,在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结束共产主义对其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查看 铁皮鼓和格但斯克

朗读者

《我願意為妳朗讀》(德語:Der Vorleser)是德國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於1995年撰寫的小說。本書是第一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的德語書籍。本書1995年在德國出版,1997年由卡露·布朗·珍妮維(Carol Brown Janeway)所翻譯的英語版本於美國發行。 2008年电影《生死朗读》系根据本书改编。 這個故事是個類比, 比喻德國二戰後的世代在理解猶太人大屠殺所面臨的困境。露絲·富蘭克林寫道:這本書特別針對的世代是貝托爾特·布萊希特所稱的「後人」(德語:Nachgeborenen)。 《我願意為妳朗讀》一書是屬於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德語,字面意義:處理過去)的文類,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這類作品主要內容都是關於面對過去時所面臨的矛盾與掙扎。《我願意為妳朗讀》探討戰後的世代該如何面對戰爭時期參與或目睹各種暴行的世代。隨著二戰時期的受害者以及目擊者的消亡,那些血淋淋的記憶也漸漸淡去,因此20世紀末及21世紀初,猶太人大屠殺的文學作品越發探討這類的問題。 《我願意為妳朗讀》在各地廣受好評,榮獲許多獎項。德國《明鏡》周刊評論此書堪稱繼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後最為成功的德國文學作品。《我願意為妳朗讀》在德國熱銷50萬冊,並在2007年的一次電視民調上,被德國讀者選為百名榜上最喜愛的書籍當中的第14名。此書在1998年榮獲德國的文學獎 Hans Fallada Prize,也成為史上第一部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榜的德國文學。.

查看 铁皮鼓和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