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鎖羅盆

指数 鎖羅盆

鎖羅盆(通鎖羅盤,英文:So Lo Pun,客家話讀音: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近荔枝窩,昔日又名鎖腦盤。由於位處偏僻及山路繁多,昔日只有在北區執勤的警察才懂入村。由於政府近年在附近豎立指示牌,進入鎖羅盤方便了。目前它是一個行山愛好者所愛到的地方http://www.hiking.com.hk/discus/messages/2192/5303.html?1103342252。而在鎖羅盤中,有一個名為鎖羅盆堤壩的地方。.

9 关系: 北區 (香港)荔枝窩香港太平清醮香港地方列表香港鄉村列表都市传说列表蛤塘Go! Yama Girl沙頭角

北區 (香港)

北區(North District),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80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北面和中國广东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亦稱爲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此外,北區亦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新界北區的人口有315,270人,佔全港人口4.3%,每平方公里內的人口數目為2,310人,為香港人口密度較低的行政分區之一,當中約26萬人居住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餘約5萬人則分佈於鄉郊多條村落和低密度別墅區;而根據2016年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統計,北區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爲21,500元,爲新界最低,但仍然比九龍深水埗區和觀塘區稍高。.

新!!: 鎖羅盆和北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荔枝窩

荔枝窩(客家話發音:)(Lai Chi Wo)是香港新界北區沙頭角之一處原居民村落,毗鄰船灣郊野公園及印洲塘海岸公園,對出海灣即為吉澳海,是香港國家地質公園的「荔枝窩自然步道」所在地。自17世紀便已有人定居;附近村落為小灘、蛤塘村(沙頭角范氏客家村落)、梅子林(曾氏村落)。.

新!!: 鎖羅盆和荔枝窩 · 查看更多 »

香港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在香港一般簡稱為「打醮」,而亦有稱為「安龍清醮」,是一種保平安的祈安醮,用以保境祈陽、許願酬還。香港的太平清醮定期舉行,周期由最短1年以至長達60年,普遍的漁業社區每2年或7年舉行一次,多選在農曆四、五月;而農業社區則每5年、10年或前後10年(9年)舉行一次太平清醮,大多選在農曆十月進行。醮期由一日一夜至五日六夜不等。.

新!!: 鎖羅盆和香港太平清醮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方列表

以下列表列出了香港各個地方,並按香港行政區劃分類:.

新!!: 鎖羅盆和香港地方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鄉村列表

以下是香港鄉村列表:.

新!!: 鎖羅盆和香港鄉村列表 · 查看更多 »

都市传说列表

本列表介绍都市传说。.

新!!: 鎖羅盆和都市传说列表 · 查看更多 »

蛤塘

蛤塘村(客家話拼音:或者)為香港北區之范氏客家村落,位於船灣郊野公園之東北山區地帶,有逾壹佰弍拾年之歷史文化,鄰近荔枝窩村、梅子林村,與荔枝窩、鎖羅盤、三椏、梅子林、小灘、牛池湖等同屬沙頭角十約中之第九約(慶春約),處於近乎荒廢狀態,蛤塘村內設有范氏宗祠,上有堂聯「高平世澤,長遠家聲」。 蛤塘村一帶自沙士風波過後,成為香港市民生態郊遊之重要景點;尤其村中一棵「不文樹」,中間個樹窿神奇地有枝樹幹插著,果真無奇不有,成為旅客(郊遊人士)必看之獨特自然奇景,區瑞強亦為蛤塘、荔枝窩、梅子林、鎖羅盆這處香港十大勝景之一作曲。.

新!!: 鎖羅盆和蛤塘 · 查看更多 »

Go! Yama Girl

《Go! Yama Girl》(行け! ヤマガール)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旅遊節目,第一輯由李佳芯、蔡思貝、陳嘉寶、王敏奕、曹思詩、葉麗嘉、方珈悠擔任主持,第二輯則由蔣家旻、歐陽巧瑩、陳婉衡、張秀文、陳偉琪擔任主持。本節目於J2首播,第一輯於2014年5月12日至8月7日香港時間逢星期一至四21:25-21:30在J2播出,及於myTV提供網上節目重溫(集數上傳後一個月後會刪除),第二輯於2014年11月24日至2015年1月1日香港時間逢星期一至四21:25-21:30在J2播出。.

新!!: 鎖羅盆和Go! Yama Girl · 查看更多 »

沙頭角

沙頭角(香港部分-Sha Tau Kok,中國大陸部分-Shatoujiao)是位於香港北區和深圳盐田区邊界上的地方,橫跨兩地,以前是人煙興盛的村莊,當1898年新界正式租借與英國時,以沙頭角河分界,劃分為香港邊境禁區,當中河尾一段成為中英街。早在清代,沙頭角的東和墟已為興盛的墟市,但隨著英國租借新界,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內,令村民來往不便。及後位於香港境內的部分沙頭角範圍劃為禁區,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沙頭角,使沙頭角難復當年的興盛。 香港境內的沙頭角已建為一個小市鎮。沙頭角市中央為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周圍還有多條以「順」字開頭的街道。其中沙頭角邨為大部分居民居住的地方。以前,不少沙頭角居民是海邊柵屋為居,就是住在船上的艇民,及後房協的沙頭角邨落成,很多居民因此上岸,搬進公共房屋,而車坪街及新樓街仍然有一定數量的樓宇。沙頭角另一標記為沙頭角碼頭。沙頭角碼頭位於海中心,有一條百多米長的橋將碼頭和陸地連接,碼頭有街渡前往吉澳、三椏等新界東北鄉郊地區。 自英國於1899年接管香港新界後,直到1980年前,港英政府將現今北區範圍劃分四個分區,其中之一就是「沙頭角區」,由於此制度沿用近80年之久,故此現今香港方的「沙頭角」在廣義上也涵蓋原「沙頭角區」所覆蓋的地方,包括蓮麻坑、萬屋邊、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頸等地,而新娘潭路以東的半島也被稱爲「沙頭角半島」(包括船灣淡水湖),故此該半島上的烏蛟騰、谷埔、鎖羅盆、荔枝窩等地,以及印洲塘一帶以吉澳爲首的島嶼都屬於沙頭角的一部分。.

新!!: 鎖羅盆和沙頭角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所羅門王村鎖羅盤鎖腦盤锁罗盆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