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銀河平面

指数 銀河平面

銀河平面是銀河系主要的質量形成的盤狀平面,垂直於銀河平面的方向指向銀極。通常的使用,在實際的情況下,"星系平面"和"星系極"這兩個項目就是特指地球所在銀河系的平面和極點。 有些星系是不規則的,無法明確的定義盤面,即使是像銀河系一樣的螺旋星系,也會因為星星沒有完全共平面,也難以明確的定義出星系平面。在1959年,IAU使用1950年分點的曆元定義銀河系的北銀極的精確位置是RA.

目录

  1. 31 关系: 古拉迪69天琴座RR型变星天球坐标系统天鶴座RZ天龙座矮星系天文學辭彙太阳系上台增七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仙女座地球圓規座星系圆规座內階增七內階一火星天文學紅外暗雲疏散星团韋斯特豪特40螺旋星系行星状星云阿贝尔39银河系HIP 13044M37NGC 6811WISE 1049-5319沃爾夫–拉葉星星协星团星系年表

古拉迪69

古拉迪69 (獵戶λ星協)是位於獵戶座參宿四西北的一個疏散星團。它的年齡大約500萬歲,距離太陽約,觜宿一是這個星團內的一對雙星。與這個星座的其它部分,從八月中旬出現在早晨的天空,迄四月下旬接近太陽之前,都能好好的拭目以待。而且無論在南半球或北半球都能看得見。 這個星團以週期2億2740萬年,離心率0.06的橢圓繞著銀河中心運動。離銀河中心最遠的距離是,最近的距離是。軌道傾角使它能遠離銀河平面至 ,平均每3330萬年穿越盤面一次。.

查看 銀河平面和古拉迪69

天琴座RR型变星

天琴座RR型变星,又称星团变星,是脉动变星的一种,具有和造父变星类似的周光关系(但不明显),可以用来测定距离。这类变星中最亮的是天琴座RR,因此而得名。 大部分脉动变星在赫羅圖上位于一个狭长的不稳定带上,天琴座RR型变星位于这个不稳定带的中下部,光谱類型大多为A型,小部分为F型,具有差不多相同的绝对星等。因为天琴座RR型变星早期是在球状星团的水平支上发现的,因此又称星团变星。已经发现的天琴座RR型变星总数约为脉动变星的1/4。 银河系中的天琴座RR型变星广泛分布于银道面、银晕和球状星团中。由于它们的光度相对较高,因而比较容易辩认和观测。天琴座RR型变星可以用来测定银河系球状星团以及邻近星系的距离,进而为研究球状星团的年龄、恒星演化、银河系动力学和演化等奠定基础。也可以对造父变星测定的距离进行独立的校验。.

查看 銀河平面和天琴座RR型变星

天球坐标系统

天球坐標系統,是天文學上用來描繪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標系統。有許多不同的坐標系統都使用球面坐標投影在天球上,類似於使用在地球表面的地理坐標系統。這些坐標系統的不同處只在用來將天空分割成兩個相等半球的大圓,也就是基面的不同。例如,地理坐標系統的基面是地球的赤道。每個坐標系統的命名都是依據其所選擇的基面。.

查看 銀河平面和天球坐标系统

天鶴座RZ

天鶴座RZ是位於天鶴座的類新星聯星系統,其成員是一顆白矮星和F-型主序星。它的視星等通常是12.3等,偶爾會暗至13.4等。它的互繞軌道週期被認為大約在8.5至10小時(比多數的類新星都長,一般的週期大約3到4小時)。它屬於激變變星次集團的大熊座UX型變星,施主星的物質被吸引到白矮星,在周圍形成吸積盤,維持著在兩顆恆星之外閃耀的亮度。這個系統距離地球大約1,434光年。 最初是在1949年發現為變星並命名為天鶴座RZ,在1980年經由光譜調查發現是一顆激變變星。最初發現它的光譜有氫原子的巴爾末線,認為是一顆炙熱的藍色B型星。如果它真的是一顆B型主序星(距離將遠達35,000光年),它將落在銀河平面之外。研究人員指出,這條發射線出自白矮星周圍的吸積盤,而不是恆星本身。對這個系統所知有限,然而施主星的光譜已被計算出為F5V 。這顆恆星的光譜與新星相似,在爆發後後會恢復平靜,但未曾觀察到其爆發過。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建議觀測它未來的事件,像是可能的新星爆發。.

查看 銀河平面和天鶴座RZ

天龙座矮星系

天龍座矮星系是一個橢球星系。它是羅威爾天文台的艾伯特·喬治·威爾遜於1954年在國家地理學會的專案的攝影底片上發現的。它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之一,並且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天龍座矮星系位於天龍座的方向上,在銀河平面上方34.6°之處。.

查看 銀河平面和天龙座矮星系

天文學辭彙

天文學辭彙是天文學上的一些術語。這項科學研究與關注的是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天體和現象。天文學的領域有豐富的辭彙和大量的專業術語。.

查看 銀河平面和天文學辭彙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查看 銀河平面和太阳系

上台增七

上台增七,即天貓座41(41 Lyncis)、HD 81688,又名BD+46 1509,SAO 42876、HR 3743,是一颗大熊座的恒星。雖然佛蘭斯蒂德命名法將該恆星列入天貓座,但國際天文聯會於1930年重新劃定各星座範圍時將它劃入大熊座。它的距離以視差量測方式結果是280光年。雖然它被 SIMBAD 認定是聯星,它可能是單一恆星。2008年在上台增七旁發現一顆系外行星。它的视星等为5.41,位于銀經174.22,銀緯46.07,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上台增七的光譜類型是 K0 III-IV,在光度分類上是 III-IV,代表它的狀態介於次巨星和巨星之間。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倍,不過國友正信等人於2011年發表的論文中將它的質量下修到1.1倍太陽質量。上台增七的半徑已經膨脹到太陽的11倍,光度是太陽的55倍。它的光球層有效溫度是4,789 K,因此是橙色的 K 型恆星。 上台增七以軌道離心率0.21的軌道環繞銀河系中心。因此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在1.85萬到2.82萬光年之間變化。它的軌道與銀河平面距離最高可達1800光年,因此目前仍無法確定它是否屬於分布在銀河盤面上的恆星。.

查看 銀河平面和上台增七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Compton Gamma Ray Observatory,缩写为CGRO)是美国宇航局于1991年发射的一颗伽玛射线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第二颗卫星。它以在伽玛射线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的名字命名,目的是观测天体的伽玛射线辐射。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于1991年4月5日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搭载升空,运行在45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上,为的是避免范艾伦辐射带的影响。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重约17吨,其中天文仪器重约7吨,在当时是用航天飞机发射的最重的民用航天器。卫星上搭载的主要观测仪器有:.

查看 銀河平面和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

仙女座

仙女座,88個現代星座之一,也是2世紀希臘羅馬天文學家托勒密列出的48個星座之一,位於天球赤道以北。在希臘神話中,仙女座象征被拴在岩石上待海怪刻托吞噬的女神安德洛墨達。仙女座在北半球秋季夜晚最易觀賞,同時出現的還有象征珀耳修斯神話中其他神祇的星座。由於其赤緯偏北,仙女座只有在南緯40度線以北的地區能夠看到,在40度以南的地區則會位於地平線之下。仙女座是天球上最大的星座之一,面積為722平方度,即是滿月大小的1400倍,最大星座長蛇座面積的55%,亦是最小星座南十字座面積的十倍以上。 仙女座中的最亮恆星壁宿二(仙女座α)是一對聯星,同時可歸為飛馬座的一部分。天大將軍一(仙女座γ)也是一對聯星,色彩鮮艷,是受業餘天文學家青睞的觀測對象。奎宿九(仙女座β)比壁宿二少暗一些,屬於紅巨星,用肉眼能看到它呈紅色。肉眼可見的仙女座星系(梅西爾31)是仙女座內最明顯的深空天體。它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螺旋星系,也是亮度最高的梅西爾天體之一。一些較暗的星系,包括M31的伴星系M110和M32、可用望遠鏡觀測的藍雪球星雲以及更遙遠的NGC 891,都在仙女座的範圍以內。 在中國天文學中,組成仙女座的各個恆星分別屬於四個不同的星宿;印度神話中也有對應於仙女座的星座。仙女座流星雨是每年11月發生、量度較低的流星雨,其輻射點位於仙女座之內。.

查看 銀河平面和仙女座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查看 銀河平面和地球

圓規座星系

圓規座星系 (ESO 97-G13) 是一個西佛星系,位於圓規座。圓規座星系距離銀河平面只有4度之遙,距離地球1300萬光年。圓規座星系正面臨劇烈的變化,氣體環帶從星系中心往外射出。外側的氣體環帶距離星系中心700光年,內側的氣體環帶距離星系中心130光年。天文學家直到25年前才開始注意到這個星系,因為銀河系使得圓規座星系顯得黯淡。圓規座星系屬於第二型西佛星系,也是目前已知最接近銀河系的活動星系核之一,雖然它可能比半人馬座A稍遠。 天文學家曾在圓規座星系發現超新星SN 1996cr,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在2001年攝得該超新星的照片。 圆规座星系是在周围的本星系群中12座大型星系(简称“巨人委员会”)之一。.

查看 銀河平面和圓規座星系

圆规座

圆规座(Circinus)是既細小又黯淡的南半天球星座,最初由法國天文學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於1756年創立。英語名字為“圓規”一詞的拉丁語,這個星座代表的是繪圖中用於畫圓的圓規。圓規座內最亮的恆星是圓規座α,視星等為3.19。它是一顆變化輕微變星,同時是夜空中最亮的快速振蕩Ap星。圓規座AX是一顆肉眼可見的造父變星,而則是一顆被認為是由兩顆白矮星合併而成的黯淡恆星。圓規座內有兩顆與太陽類似且擁有行星系統的恆星:HD 134060擁有兩個小的行星,HD 129445則擁有一顆與木星類似的行星。超新星SN 185於公元185年在圓規座出現,現存有中國觀察者的記錄。在最近的20世紀圓規座內還出現過兩顆新星。 銀河橫穿圓規座,當中的顯著天體有疏散星團NGC 5823和行星狀星雲NGC 5315。圓規座內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螺旋星系——圓規座星系,它於1977年被發現,是最接近銀河系的西佛星系。在1977年被發現的還有圓規座α流星雨(ACI),它是從圓規座輻射出去的流星雨。.

查看 銀河平面和圆规座

內階增七

內階增七,即大熊座π²(π² Ursae Majoris)、大熊座4(4 Ursae Majoris),又名BD+64 698,HD 73108、SAO 14616、HR 3403。西方固有名Muscida,是大熊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4.620。根據依巴谷衛星視差量測結果,距離地球約256光年(78秒差距)。2007年在該恆星旁發現一顆系外行星。.

查看 銀河平面和內階增七

內階一

內階一(Omicron UMa,ο Ursae Majoris, ο UMa)是在北天拱極星座大熊座內的一個恆星系統。它的視星等為+3.35。這顆恆星的傳統名稱是Muscida,與光學雙星,內階增七(大熊座π2)與內階增九(大熊座π1)共用這個名字。.

查看 銀河平面和內階一

火星天文學

火星天文學這篇文章是介紹從火星這顆行星察看天空所看見的資訊和影像。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現象與地球所見的相同或是類似,但是有時會相當的不同,好比觀看地球是晨星或昏星。例如,因為火星的大氣層沒有臭氧層,這使得在火星表面有可能從事紫外線的觀察。 也另請參閱:外星的天空:火星。.

查看 銀河平面和火星天文學

紅外暗雲

紅外暗雲(infrared dark cloud,IRDC)是巨分子雲中的低溫、高密度區域,在銀河平面輻射的中紅外線照亮下可以看到它們的剪影。.

查看 銀河平面和紅外暗雲

疏散星团

疏散星團,也稱為銀河星團,是由同一個巨分子雲中的數百顆至數千顆恆星形成的集團。在銀河系中發現的疏散星團已經超過1,100個,並且被認為還存在更多。它們環繞著銀河中心運轉時,只靠著微弱的引力吸引維繫在一起,並且很容易因為與其它集團或氣體雲的近距離接觸而瓦解。疏散星團的壽命通常只有幾億年,但少數質量特別大的可以存活數十億年。相較之下,質量更大的球狀星團,擁有更多的恆星,成員彼此間的引力極為強大,可以存活的時間也更長。只有在星系的螺旋臂和不規則星系能發現疏散星團,它們只存在於恆星形成活躍區。 年輕的疏散星團可能仍然在它們形成的分子雲中,照亮它們在分子雲內創造出來的H II區。隨著時間推移,來自星團的輻射壓會將分子雲吹散。通常情況下,在輻射壓將氣體驅散之前,大約有10%質量的氣體能凝聚形成恆星。 疏散星團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關鍵天體。因為集團中的恆星成員年齡和化學成分都相仿,它們的特性(像是距離、年齡、金屬量和消光)也比單獨的恆星容易測量。有些疏散星團,像是昴宿星團、畢宿星團或英仙α星團,都可以用裸眼直接看見。還有一些,例如雙星團,則幾乎不用儀器也可以察覺它們的存在,而使用雙筒望遠鏡或光學望遠鏡還可以看見更多,野鴨星團,M11,就是個例子。.

查看 銀河平面和疏散星团

韋斯特豪特40

W 40(也稱為 Sh2-64或RCW 174)位於巨蛇尾,是在銀河系內的一個恆星形成區。距離地球大約500秒差距(1600光年),是最靠近的O型星和B型星的形成區。然而,它被巨分子雲高度消光,因此在可見光的波段上無法輕易地觀察到。來自OB恆星的游離輻射創造的電離氫區呈現出沙漏狀的型態。 如同所有的恆星形成區,W40由幾個部分組成:新誕生的恆星集團和形成恆星的氣體材料(星際物質)。在形成分子雲的氣體中,最冷的、密度最高狀態的星際物質,多數都是氫分子(H2)。然而,來自星團的回饋會將一些氣體電離,並在雲氣內部的星團周圍形成一個氣泡。.

查看 銀河平面和韋斯特豪特40

螺旋星系

螺旋星系是星系的類型之一,但哈伯在1936年最初的描述是星雲的領域(pp. 124–151),並且列在哈伯序列,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多數的螺旋星系包含恆星的平坦、旋轉盤面,氣體和塵埃,和中央聚集高濃度恆星,稱為核球的核心。這些通常被許多恆星構成的黯淡暈包圍著,其中許多恆星聚集在球狀星團內。 螺旋星系是以它們從核心延伸到星盤的螺旋結構命名。螺旋臂是恆星正在形成的區域,並且因為是年輕、炙熱的OB星居住的區域,所以比周圍明亮。 大約三分之二的螺旋星系都有附加的,形狀像是棒子的結構,從中心的核球突出,並且螺旋臂從棒的末端開始延伸。棒旋星系相較於無棒的表兄弟的比率可能在宇宙的歷史中改變,80億年前大約只有10%有棒狀構造,25億年前大約是四分之一,直到目前在可觀測宇宙(哈伯體積)已經超過三分之二有棒狀構造。 在1970年代,雖然很難從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很難觀察到棒狀結構,但我們的銀河系已經被證實為棒旋星系 。在銀河中心的恆星形成棒狀結構,最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自最近的幾個調查,包括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包含不規則星系在內,現今宇宙中的星系有大約60%是螺旋星系。 它們大多是在低密度區域被發現,在星系團的中心則很罕見。.

查看 銀河平面和螺旋星系

行星状星云

行星狀星雲是恆星演化至老年的紅巨星末期,氣體殼層向外膨脹並被電離,形成擴大中的發射星雲,經常以英文的縮寫"PN"或複數的"PNe"來表示。"行星狀星雲"這個名稱源自1780年代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但並不是個適當的名字,只因為當他通過望遠鏡觀察時,這些天體呈現類似於行星的圓盤狀,但又是霧濛濛的雲氣。因此,他結合"行星"與"星雲",創造了這個新名詞。赫歇爾的命名雖然不適當,但仍被普遍的採用,並未被替換。相較於恆星長達數十億年歲月的一生,行星狀星雲只能存在數萬年,只是很短暫的現象。 大多數行星狀星雲形成的機制被認為是這樣:在恆星結束生命的末期,也就是紅巨星的階段,恆星外層的氣體殼被強勁的恆星風吹送進太空。紅巨星在大部分的氣體被驅散後,來自高溫的行星狀星雲核心(PNN,planetary nebula nucleus)輻射的紫外線會將被驅散的恆星外層氣體電離。吸收紫外線的高能氣體殼層圍繞著中央的恆星發出朦朧的螢光,使其成為一個色彩鮮豔的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在銀河系演化的化學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將恆星創造的元素擴散成為銀河系星際物質中的元素。在遙遠的星系內也觀察到行星狀星雲,收集它們的資訊有助於了解化學元素的豐度。 近年來,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顯示許多行星狀星雲有著極其複雜和各種各樣的形狀。大約只有五分之一呈現球形,而且其中大多數都不是球對稱。產生各種各樣形狀的功能和機制仍都不十分清楚,但是中央的聯星、恆星風和磁場都可能發揮作用。.

查看 銀河平面和行星状星云

阿贝尔39

阿贝尔39(Abell 39)是一個低表面亮度的行星狀星雲,位於武仙座。它是乔治·阿贝尔於1966年製作的包含86個行星狀星雲的的第39個天體(在他的1955年版星表則是第27個),而這86個星雲是在1955年8月以前由阿貝爾或艾伯特·喬治·威爾遜在國家地理學會-帕洛馬山天文台巡天中發現的部分天體。阿貝爾39距離地球大約6800光年,並且距離銀河平面約4600光年。阿貝爾39的形狀是接近完美的球形,半徑2.5光年。.

查看 銀河平面和阿贝尔39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查看 銀河平面和银河系

HIP 13044

HIP 13044是一個位於水平分支的紅色恆星,距離地球約2300光年(700 pc),位於天爐座。該恆星是珍珠星流的一部分,該星流是大約60到90億年前被銀河系併吞的矮星系形成的。因此 HIP 13044是以相對於銀河平面高度不尋常的軌道環繞銀河系中心。HIP 13044質量稍小於太陽,但半徑是太陽的7倍。該恆星的年齡預估至少有90億年,已經經歷了紅巨星的狀態。在其周圍已經發現一顆屬於熱木星的太陽系外行星 HIP 13044b。這是其他行星可能曾經存在過,但已經被併吞的證據,這可能是導致 HIP 13044高速自轉的原因。HIP 13044在發現後是目前已知有行星的恆星中金屬量最低的。.

查看 銀河平面和HIP 13044

M37

M 37(也稱為NGC 2099)是位於御夫座內富含恆星的一個疏散星團。它是御夫座內最亮的三個疏散星團之一,在1654年之前就已經被義大利天文學家Giovanni Battista Hodierna發現了。法國天文學家Guillaume Le Gentil在1749年重新發現M36和M38時錯過了M37。法國天文學家梅西爾在1764年9月獨立的重新發現了M37,但這三個星團已由霍迪娜收錄在星表內。它在特朗普勒的分類法中屬於I、1、r或I、2、r。它的總亮度約相當於6等星,使用雙筒望遠鏡就可以看見,但看似星雲狀,外觀接近圓形。 從地球看M37,它相對於銀核中心,位於反銀心的方向上,估計它的年齡在3億4700萬年至5億5000萬年之間。它的質量是太陽的1,500倍,擁有的恆星數量超過500顆,而大約有150顆的視星等比12.5等明亮。M37至少有一打的紅巨星,並且還活著在主序帶上的最高溫恆星在恆星分類上是B9V。在氫和氦以外元素的豐度,也就是天文學家所謂的金屬量,不是略高於太陽,就是與太陽相似。 估計它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4,500光年(1,380秒差距),星團的角直徑為24弧分,相對應於實際上的數值大約是20-25光年(6-7.5秒差距)。星團的潮汐半徑,外部的引力攝動對成員的軌道有明顯影響的距哩,大約是46-59光年(14-18秒差距)。這個星團繞行銀河系的軌道周期大約是2億1930萬年,離心率0.22。這將使它與銀河中心最接近的距離大約是19,600光年(6,012秒差距),最遠的距離大約是30,700光年(9,417秒差距)。它離銀河平面最遠的距離大約是290光年(89秒差距),並以3,170萬年的週期穿越銀河平面。.

查看 銀河平面和M37

NGC 6811

NGC 6811是一個位於天鵝座,接近與天琴座交界的疏散星團Meibom, S. R.; Barnes, S. A.; Latham, D. W.; Batalha, N.; Borucki, W. J.; Koch, D. G.; Basri, G.; Walkowicz, L. M. et al.

查看 銀河平面和NGC 6811

WISE 1049-5319

WISE J104915.57-531906(編號縮寫為WISE 1049-5319),或稱為Luhman 16,是由兩顆棕矮星組成的聯星,位於船帆座,距離地球只有6.5光年,發現至今該系統是太陽以外距離地球第三近的,為於1916年發現巴納德星以後首次發現如此接近地球的恆星。該系統的主星光譜類型為L8 ± 1,而伴星的光譜可能在L型和T型交界附近。該組聯星系統成員星之間距離3天文單位,軌道週期大約是25年。.

查看 銀河平面和WISE 1049-5319

沃爾夫–拉葉星

沃爾夫–拉葉星(Wolf-Rayet stars),是一種在正在演化的大质量恒星,质量通常为太陽質量的8-25倍,但直径并不大,一般是太阳的1.5-4倍。大多数WR星是经历了红超巨星阶段的后期恒星,已经损失了一半以上的质量。但也有一部分恒星是即将演化到超巨星阶段的早期恒星,例如R136a1,这类WR星一般谱型较晚,但是光度、质量、半径均远远超过演化后期的WR星,它们一般重达太阳的60倍以上,大20倍,更比太阳亮百万倍,属于宇宙中最亮的恒星。WR星因其自身強勁的恒星風(300~2000公里/每秒),导致恒星質量的高速流失。太陽每年流失自身質量的10-14倍,但沃爾夫–拉葉星每年可流失自身质量的10-5倍。沃爾夫–拉葉星非常熾熱,呈深蓝色,表面溫度範圍由50,000至200,000 KSander, A.; Hamann, W.

查看 銀河平面和沃爾夫–拉葉星

星协

主要由光谱型大致相同、物理性质相近的恒星组成的具有物理联系的系统称为星协。星协是一种由共同起源的、具有很高光度的年轻恒星(数千万年)组成的很稀疏的星团,与其他种类的星团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大小(大约200到300光年)。星协中,恒星间的引力很弱。这一概念由亚美尼亚(当时属于苏联)天文学家維克托·安巴楚勉于1947年提出。.

查看 銀河平面和星协

星团

恆星集團或恆星雲是恆星的集團,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球狀星團是由成千上萬顆老年恆星被萬有引力緊密束縛在一起的恆星集團;而疏散星團一般只有數百顆恆星,而且通常都很年輕的恆星組成,是結構較為鬆散的恆星集團。疏散星團在銀河系中運動時會受到巨大分子雲的影響,而隨著時間的流易逐漸瓦解,但星團中的成員即使不再受彼此間的引力約束,但仍將繼續維持大致相同的運動方向在空間中移動;然後他們會被稱為星協或是移動星群。 肉眼可見的恆星集團包括昴宿星團、畢宿星團和蜂巢星團。.

查看 銀河平面和星团

星系年表

星系年表是星系、星系團、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年代學。.

查看 銀河平面和星系年表

亦称为 银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