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金剛薩埵

指数 金剛薩埵

金剛薩埵(वज्रसत्त्व,;Kongōsatta;,短稱;Доржсэмбэ),漢傳佛教稱之金剛藏王菩薩,為佛教大乘與金剛乘的菩薩;薩埵即有情,同菩提薩埵(菩薩)之例。出現在東密真言宗與藏密等教法。在真言宗,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同體異名,為密教化身;在藏傳佛教,金剛薩埵是普賢王如來的化身佛,化現種種本尊以教化眾生。 大藏經中,金剛薩埵出現在《大日經》與《金剛頂經》經文。在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薩埵位在東方阿閦佛旁。.

17 关系: 宁玛派密宗佛经佛眼佛母四加行理趣經義雲高真言宗金剛頂經金剛薩垛金剛藏王菩薩金剛手菩薩新義真言宗愛染明王普巴金剛普賢王如來普贤菩萨

宁玛派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流派之一,由於該派的僧人均戴紅色僧帽,俗稱為「紅帽派」或「紅教」。 寧瑪藏語音譯,是古、舊的意思;在各派中歷史最久,教理從公元8世紀時傳下來,形成於公元11世紀。尊奉蓮花生大士為其始祖,創派人為釋迦迥乃。其傳承最高修法為「大圓滿法」。.

新!!: 金剛薩埵和宁玛派 · 查看更多 »

密宗

密大乘佛教,又名金剛乘(वज्रयान ;;蒙古语: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印度的這一系教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刚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 歷史上密教流傳地域十分廣大,目前密教在日本和西藏最為興盛。日本密教傳承自中國的唐密,唐密傳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東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兩大分支,东密的道场在東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来。西藏密教則是傳承印度的後期密教,藏密流傳於西藏、青海、蒙古和四川西部,本尊是普贤王如来、金剛總持等。南诏大理国还盛行过阿吒力教,俗称滇密。.

新!!: 金剛薩埵和密宗 · 查看更多 »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新!!: 金剛薩埵和佛经 · 查看更多 »

佛眼佛母

佛眼佛母 (梵名:बुद्धलोचना )為佛教、特別是為密教所尊崇的一尊。為如來之眼的神格化。根據所依經典不同,有大日如来所變、釋迦如来所變以及金剛薩埵所變三種佛眼佛母的說法。 三昧耶形為如來眼(肉髻以及含笑雙目)、金剛眼(獨鈷金剛杵兩側含笑雙眼)或者如意宝珠。種子字為ग(ga),或者 श्री(zrii)。 其在漢傳佛教的造像一般為身著天衣、披戴瓔珞、寶冠的菩薩形象、並且面帶喜悦微笑、雙手結法界定印。 人在見證真理、領悟世間萬象之後便成為「覺悟者」,也即是佛。由於佛眼是「見證真理之眼」、而佛母是「使人眼見真理而成佛的宇宙法性」,因此佛眼佛母為「目睹真理而產生佛」概念的擬人化,佛眼佛母的信仰便是從此展開而來。 再者,佛眼佛母也被理解為《大日經疏》所謂:「正以大慈普眼為體。觀察應度眾生而導利之。」的大乘佛教下化眾生思想之體現。 密教中,佛眼佛母在佛像的開眼儀式中擔當著將佛像「轉化為開眼的佛」的任務,因此在開眼儀式中會唱誦佛眼佛母真言。 此外,由於佛眼佛母被認為是胎藏界大日如來入於金剛界月輪三昧甚深禪定的狀態化身而來、因此與一字金輪佛頂實屬表裏一體的關係。當一字金輪佛頂以其輪寶折伏惡神後、佛眼佛母則攝受惡神並予以教化。 所以佛眼佛母的曼荼羅中,必定繪有一字金輪佛頂,而一字金輪佛頂曼荼羅也必定繪有佛眼佛母。.

新!!: 金剛薩埵和佛眼佛母 · 查看更多 »

四加行

加行(梵語:pra-yoga),舊譯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針對正行之預備前行。 說一切有部立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位,煖,頂,忍、世第一法,為加行位(順決擇分),四者合稱四加行,然亦廣通資糧(梵語: sambhāra)位,而與五停心觀、別總二種念處合稱為七加行。瑜伽行唯識學派立下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五位修行。楞嚴經則在清淨四十一心(資糧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後,菩薩十地(修道位)之前,立以佛覺用為己心的四種「妙圓加行」。 廣義來說,在修行歷程中,一切的功用努力,都叫加行,而不限於見道位之前。例如《現觀莊嚴論》立,圓滿一切相、頂、漸次、剎那,這四種現觀加行,概括從追求解脫的資糧道行者到成佛前的所有道。 密教接受灌頂、授戒、宗脈相承等儀式之前,所須預修之特定行法,亦稱為加行。 日本東密或台密的四度加行(しどけぎょう),即指正式授予傳法灌頂,為「成為傳法阿闍黎」之前,所傳授之十八道(じゅうはちどう)・金剛界(こんごうかい)・胎藏界(たいぞうかい)・護摩(ごま)等四法,為密教行者修行之第一階段。 藏傳密宗有修學共與不共的「加行」或「前行」(梵語:pūrvaka;藏語:),當作集資糧、淨業障、相應本尊的基礎。所謂「四共加行」,是指「人身難得、觀死無常、因果業力、輪迴過患」。修持無上瑜伽的「不共加行」依各派傳承不同,種類也有一些差異,如四加行、五加行、九加行等。但各派的基準,主要是指「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獻曼荼羅」、「上師相應」(Guru yoga)。 漢傳佛教少用「加行」這個詞彙,但也有類似的前行階段。例如天台宗立下「二十五方便」作為其止觀(正修行)的行前基礎。.

新!!: 金剛薩埵和四加行 · 查看更多 »

理趣經

《般若理趣經》(相當於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頌》 )全一卷。唐不空三藏譯。全稱《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在《大正藏》歸入《般若部》。相當於《大般若經》般若十六會中之第十會“般若經理趣分”。理趣是道理旨趣的意思。本經是大日如來為金剛手菩薩所說,內容共分十七章,說明了實相般若和密教無上秘密。.

新!!: 金剛薩埵和理趣經 · 查看更多 »

義雲高

義雲高(),是一名生於川西行署區溫江專區大邑縣(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的爭議性宗教人物,自稱為「第三世多杰羌佛」並吸收信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均有活動。雖然義雲高曾獲得,但被指控斂財及詐騙,遭到通緝後流亡至美國。根據《澳洲日報》在2013年的估計,義雲高有超過10萬名弟子。.

新!!: 金剛薩埵和義雲高 · 查看更多 »

真言宗

右 真言宗,中國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後傳到日本,是密宗的一種;为与最澄的台密(即天台宗)区别,又称東密。 密宗源自印度,四世纪流行于中国与朝鲜,后由空海于弘仁七年(816年)在高野山创设真言宗。其后逐渐分为小野、广泽二流,从此二流又分化出大量分派,大致可分为新义、古义二派。.

新!!: 金剛薩埵和真言宗 · 查看更多 »

金剛頂經

《金剛頂經》(梵語:Vajraśekhara Tantra)是金剛乘瑜伽密教的根本經典,分瑜伽十八會有十萬偈,與《大般若經·初會》(四百卷)規模相當,不空三藏節略翻譯了第一會第一品和第六會,即《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和《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一卷)。 《金剛頂經》這個稱謂經常特指《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梵語:Sarvatathāgata Tattvasaṃgraha Tantra),亦称《摄大乘现证经》、《大教王经》、《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

新!!: 金剛薩埵和金剛頂經 · 查看更多 »

金剛薩垛

#重定向 金剛薩埵.

新!!: 金剛薩埵和金剛薩垛 · 查看更多 »

金剛藏王菩薩

#重定向 金剛薩埵.

新!!: 金剛薩埵和金剛藏王菩薩 · 查看更多 »

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Vajrapāni),又稱金剛手秘密主、金剛上首、執金剛祕密主、執金剛菩薩、祕密主、密跡金剛、金剛密跡主菩薩等,是佛教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眷屬的八大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之一,右手持金剛杵之相,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是大勢至菩薩化身的忿怒相。 相傳在久遠以前,轉輪王「勇郡」在世之時,有名叫「法念」與「法意」的兩兄弟,同時發出誓言。法念誓願在賢劫之如來出世時成為梵天,俾得經常勸請世尊轉大法輪。法意則誓願成為親近佛陀、捍衛佛法的金剛力士。後世所傳的金剛手菩薩,就是秉承這位法意的誓願而來世間的護法神。.

新!!: 金剛薩埵和金剛手菩薩 · 查看更多 »

新義真言宗

新義真言宗(しんぎしんごんしゅう)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宗派之一。廣義指包含以根來寺為本山的新義真言宗、以智積院為本山的真言宗智山派、以長谷寺為本山的真言宗豐山派、以室生寺為本山的真言宗室生寺派等,狹義指以根來寺為總本山的「新義真言宗」。.

新!!: 金剛薩埵和新義真言宗 · 查看更多 »

愛染明王

愛染明王是佛教密宗的明王之一,愛染明王是大日如來入金剛薩埵三摩地而所生出,是「大日如來(毘盧遮那佛)」與「金剛薩埵(普賢菩薩)」合體的金剛化身。初見於密教經典《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愛染王品第五以及成就品第七,“愛染”是「一切眾生本有障」、「無始無覺中來」、「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也為眾生本有的三毒習氣貪嗔癡,菩薩示現此相如同眾生照鏡子,經典云:「此障者於此大會忽然現身,作金剛薩埵形,放光照耀與會大眾!」 此即說明愛染明王雖是一切眾生的本有自生障,卻也是不折不扣的金剛薩埵 化現(五佛法王子、第六金剛持、秘密主、(金剛手、金剛王、金剛喜、金剛愛、金剛染..)菩薩等-> 金剛薩埵所化大悲度眾之種種德相),「金剛薩埵」就是《明白空性的有情菩薩》,「煩惱即菩提」佛法之勝義諦不言可喻,愛染明王法是在染愛情欲的基礎上去修習淨菩提心,希望眾生能由愛慾中覺悟,而最後開悟成道。.

新!!: 金剛薩埵和愛染明王 · 查看更多 »

普巴金剛

普巴金剛,乃金剛薩埵的忿怒相(又稱為嘎瑪黑嚕嘎),具五方佛智慧體性,為五輪中事業輪(密輪)的主尊。.

新!!: 金剛薩埵和普巴金剛 · 查看更多 »

普賢王如來

西藏唐卡,普賢王如來繪像 普賢王如來(梵文:Samantabhadra rāja tathāgata,藏文:Kuntuzangpo),又稱法身普賢,密宗無上瑜伽部信仰的本初佛(藏文:Dang-po'i sangs-rgyas,或)、原始佛(Primordial Buddha)、最高佛,在藏傳寧瑪派與苯教之中極為盛行。寧瑪派认为他是本初佛,為法身佛,也是宇宙中第一個佛陀(象徵了一切眾生心中所具備的光明本性,即如來藏、清淨佛性)。金剛藏王菩薩(金剛薩埵)、普賢菩薩為報身佛,而大黑天為化身佛;寧瑪派認為大圓滿法即是源起於他,經蓮華生大師傳入西藏。 他的唐卡繪像,外形近似於印度教的濕婆神,一般以裸體出現,髮髻或全身藍色,與白色的明妃普賢王佛母交抱、本尊雙運,象徵智慧與方便的結合。衪也是時輪乘最信仰的佛。.

新!!: 金剛薩埵和普賢王如來 · 查看更多 »

普贤菩萨

普賢菩薩(समन्तभद्र ),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脇侍,被稱為「华严三圣」。從《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描述: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至娑婆世界參加法華經聖會。故有推論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淨土。《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之二》描述:寶藏佛授記普賢菩薩為來將成佛,名為智剛吼自在相王佛。 另外,有部分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藏王菩薩(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有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又有一說,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認為,普賢菩薩是普賢王佛的報身。.

新!!: 金剛薩埵和普贤菩萨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