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都铎王朝

指数 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是1485至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王國和其屬土的王朝。而該王朝首位君主亨利·都鐸乃威爾士古時的德赫巴思公國(Welsh principality of Deheubarth)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室的後裔。 亨利·都鐸不但得到蘭開斯特王朝的支持者的民心,更在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室的支持,在薔薇戰爭後期漸漸得勢。之後順利登上英王大位,是为亨利七世。而他和伊莉莎白·約克的聯姻,象徵著過往開戰的雙方,在新王朝的旗幟下聯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都鐸家族的勝利。而都鐸王朝的權勢並不局限在英格蘭,他們在《》中成功將威爾士兼併入英格蘭,並確立了英格蘭對愛爾蘭王國的治權。他們亦維持了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但歷任君主都沒有在實現該主張上有任何實質進展。 歷史上總共有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因此王位繼承一直是都鐸年間的主要政治議題。 隨著終身不嫁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駕崩,都鐸王室從此絕嗣。而當時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的曾祖母,正是亨利八世的長姊馬格麗特·都鐸公主。因此詹姆士根據和伊麗莎白生前的秘密約定,入繼英格蘭王位,英蘇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結束兩國持續近六百年的戰爭,進入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106 关系: 加的夫城堡加拿大国徽博斯沃思原野戰役卡斯尔哈文伯爵夫人安妮·斯坦利台北故事館吉爾福特·達德利大英帝国契克斯威廉·莎士比亚威利在哪里?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娜塔莉·多莫安妮·博林安東尼書卷將軍 (軍銜)不列顛群島歷史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乞丐王子亚瑟·都铎亨利七世 (英格兰)亨利七世的治理史亨利八世亨利八世 (戏剧)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伊莉莎白 (電影)伦敦塔弗朗西丝·格雷休·拉蒂默何進 (英國外交官)圈地运动冈特的约翰凯瑟琳·都铎 (1503年)凯瑟琳·格雷凯蒂·麦克格雷斯勇士号铁甲舰国家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玫瑰战争玛丽·都铎玛丽一世 (英格兰)玛格丽特·都铎福克斯殉道者名录第65屆金球獎第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第一代林肯伯爵约翰·德拉波尔简·格雷篡位糟糕历史 (2009年电视系列片)...約克的伊麗莎白約克王朝维吉尔爱尔兰英语爱德华五世爱德华六世瓦盧瓦的凱瑟琳白廳白船旗聖詹姆士皇宮錦標萨非王朝魁北克省省徽龙 (西方)都铎玫瑰都铎王朝肖恩·奥凯西自由君主的真正法律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里奇蒙公爵里德学院金雀花王朝艾迪塔·葛貝洛娃苏格兰历史英國上議院英國上議院司法職能英国君主女儿列表英国君主世系图英国下议院英国议会英国财政部英国护照英国旗帜列表英語文學英格兰君主世系图 (简版)英格兰君主配偶列表英格兰宗教改革英格兰王国英格蘭歷史查理一世 (英格蘭)格林尼治河岸街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洋服溫莎城堡漢普敦宮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斯图亚特王朝新闻自由愛爾蘭歷史托馬斯·博林,第一代威爾特郡伯爵1485年1486年1547年1553年1776 (音乐剧)9月7日 扩展索引 (56 更多) »

加的夫城堡

卡地夫城堡(Cardiff Castle,Castell Caerdydd)是一座維多利亞哥特復興式建築的中世紀城堡。位於英國威爾士卡地夫的市中心。在3世紀時羅馬人就在這裡修建了堡壘,之後11世紀時諾曼人入侵者又在這裡建築了土木结构的城堡。这座城堡是威廉一世或者罗伯特·费茨哈蒙下令建造的。它成为中世纪加的夫的市中心和格拉摩根边境领主领地的中心。12世纪开始建造石头的城堡,这座城堡估计是格洛斯特的罗伯特下令建造的。它的结构是建造在土丘上的石城堡,拥有相当强大的防御墙。在13世纪下半叶第六任格洛斯特伯爵扩建。在安格鲁-诺尔曼人于威尔士之间的战争中加的夫城堡多次参加战斗,在12世纪里它数次被攻击。1404年歐文·格林杜爾暴动中它被冲入。現在的城堡則主要是建設於第三代布特侯爵約翰·克萊頓·斯圖亞特時期,城堡的設計者則是威廉·伯吉斯。現在城堡則是由加的夫市所有。 第六任格洛斯特伯爵的家庭在此后数世纪里拥有这座城堡。1423年第13任华威伯爵理查德·博尚买下加的夫城堡。理查德下令大规模扩建城堡,尤其是建造了城堡的西翼和那里高耸的八角形塔楼。玫瑰战争后城堡不再是边境领主领地,它的军事地位开始降低。1550年赫伯特家族购买加的夫城堡,改造主建筑的部分部位,并开始建造外墙和其它建筑。建造外墙的地方本来是加的夫的县府建筑。英国内战期间首先圓顱黨占领加的夫城堡,但是1645年保皇党支持者重新占据加的夫城堡。1648年战事再次爆发时保皇党军队进攻加的夫企图重新占领城堡导致在市外的圣法根战役爆发。战后加的夫城堡逃脱了被圆头党摧毁的命运,而是成为兵营,估计是为了防御来自苏格兰的进攻。 18世纪中加的夫城堡转手给比特侯爵。第一代比特侯爵约翰·斯图尔特雇佣万能布朗和亨利·霍兰德翻修主楼,把它改造成一座乔治时期的大楼。两位建筑师还受命改建城堡的景色,拆除许多老的中世纪建筑和城墙。19世纪的前半叶由于格拉摩根煤矿的发展比特侯爵家族特别富有。第三代比特侯爵约翰·斯图尔特使用他的富有来支付由威廉·伯吉斯领导的翻修项目。伯吉斯花费巨资把城堡改造成哥特复兴式,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主楼上。城堡的内部装饰被认为是“至今为止达到的最重要的哥特复兴式装饰”。古罗马的遗迹被发现后城堡周边的地面也被改造,在城堡的设计中又结合了城墙和罗马式的城门。城堡外建造了面积很大的公园。 20世纪初第四代比特侯爵约翰·斯图尔特继承城堡,一直到1920年代改造始终进行。加的夫周围的地产和比特都被卖掉或者国有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除了城堡外家族几乎没有任何其它财产。大战期间城堡的城墙里修建了大量防空洞,城堡被送给加的夫市。今天城堡是加的夫的一个名胜,城堡的底层里有展示威尔士士兵的博物馆和翻译中心。城堡里也可以举办庆典,包括音乐会和其它庆典。.

新!!: 都铎王朝和加的夫城堡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国徽

加拿大國徽或加拿大王徽(Arms of His/Her Majesty in Right of Canada ),是加拿大和加拿大君主自1921年以來的正式徽號,其設計仿照英國國徽,但徽號中的部分英式元素則被具有加拿大本地特色的設計元素取代或擴充。.

新!!: 都铎王朝和加拿大国徽 · 查看更多 »

博斯沃思原野戰役

博斯沃思原野戰役(Battle of Bosworth Field)是15世紀後半葉蘭開斯特王朝與約克王朝間的內戰,也是玫瑰戰爭中倒數第二場戰役,戰火蔓延至全英格蘭。自1485年8月22日開戰,終由蘭開斯特王朝獲勝。在凱旋並娶了約克王朝公主伊丽莎白後,蘭開斯特王朝的領袖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鐸登基成為都鐸王朝的首任英王。他的敵手、約克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理查三世,則死於此戰役。歷史學家認為博斯沃思原野戰役象徵著金雀花王朝的終結,為英國歷史關鍵性的一刻。.

新!!: 都铎王朝和博斯沃思原野戰役 · 查看更多 »

卡斯尔哈文伯爵夫人安妮·斯坦利

卡斯尔哈文伯爵夫人安妮·斯坦利(),生于哈尔菲尔德,英格兰女贵族,德比伯爵长女,因两次婚姻分别成为昌多斯男爵夫人和卡斯尔哈文伯爵夫人。根据亨利八世的遗嘱和第三次王位继承法,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前,她是王位的推定继承人。 1630年,她的第二任丈夫卡斯尔哈文伯爵被捕,被控协同仆人强奸她,还被控性悖軌罪,最终被判有罪及死刑。 安妮·斯坦利对丈夫的指控是极其重要的,开了妻子作证针对丈夫的先河。这次诉讼后,安妮十分离群索居,声誉被这次丑闻严重损害。 从21世纪初起出现了新的对卡斯尔哈文事件和安妮·斯坦利的关注,尤其是从酷儿研究和性学研究的角度。.

新!!: 都铎王朝和卡斯尔哈文伯爵夫人安妮·斯坦利 · 查看更多 »

台北故事館

台北故事館,舊名圓山別莊(Îⁿ-soaⁿ Pia̍t-chong),是一棟融合英國都鐸式屋架和十九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的洋樓。位於台北市圓山東側緩坡的基隆河南岸,北眺台北劍潭,旁臨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二層樓建築格式,一樓為磚造,二樓則為原木結構。因尖塔、銅瓦和塔樓均有新鮮的色彩描繪,極像童話故事中的建築,因此冠有「童話奶油屋」的別稱,為市定古蹟。.

新!!: 都铎王朝和台北故事館 · 查看更多 »

吉爾福特·達德利

吉爾福特·達德利勛爵(Lord Guildford Dudley;又串作Guilford;約),是(地位有爭議、)僅在位九日的英格蘭女王简·格雷的丈夫。吉爾福特·達德利接受以人為本的教育,並在國王愛德華六世逝世前約六星期的一個盛大慶典中迎娶了簡·格雷。當吉爾福特的父親——設計擁戴简·格雷為女王後,吉爾福特和簡在倫敦塔度過了其短暫的統治時期。 他們在塔期間,政權被推翻,並以囚犯的身份分開住在塔中;1553年11月被指控高度叛國判處死刑。雖然瑪麗女王曾傾向饒恕他們的性命,但阻礙了她和西班牙的腓力之婚事,故最後瑪麗也決定對他們執行死刑,後世普遍認為此舉過分苛刻。.

新!!: 都铎王朝和吉爾福特·達德利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都铎王朝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契克斯

契克斯(Chequers),又名契克斯閣(Chequers Court),是一所位於英格蘭白金漢郡艾爾斯伯里(Aylesbury)東南方,埃爾斯加堡(Ellesborough)附近,奇爾特恩丘陵(Chiltern Hills)山腳的莊園宅第(country house),是英國首相的官方鄉間別墅。 契克斯最早建於12世紀,現存的建築物則建成於16世紀,是一幢具都鐸風格的莊園宅第。至於「契克斯」這個名稱,則大約在1100年代開始成形。琴·格蕾女爵的妹妹,瑪莉·格蕾女爵(Lady Mary Grey),曾在1565年至1567年,遭女皇伊莉莎白一世以未經諮詢皇室而結婚為理由,被軟禁在契克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契克斯曾被徵用作醫院和傷兵的療養院。而在戰後,當時契克斯的業主費勒姆的李勳爵(Lord Lee of Fareham)見自己並無後嗣,又有感首相的出身比以往卑微,大多沒有一所適當的大宅休息和招待國賓,於是有意把契克斯獻給國家。經過與時任英國首相的大衛·勞合·喬治商討後,契克斯遂透《1917年契克斯莊園法案》,贈予全國託管協會(National Trust),作為首相的鄉郊別墅。勳爵夫婦倆在1921年1月21日在契克斯用過最後一次晚餐後,便正式搬離了契克斯。 毗連契克斯的庫姆山(Coombe Hill),最初是一併贈予全國託管協會的,但兩者在1920年代分開管理,而該山嶺現已被評為優美自然風景區(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 契克斯是一座甚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外部,不少內部房間仍保留有都鐸時期的裝潢和家具。另外,契克斯曾經多番易手,其中,奧利弗·克倫威爾的後人曾在18世紀入住契克斯,因此契克斯內有大量和克倫威爾有關的收藏品和文物。然而,契克斯和藏品一律不對外開放。.

新!!: 都铎王朝和契克斯 · 查看更多 »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受洗日)-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種主要语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有人认为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犧牲與復仇,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质素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并在20世纪盛名传至亚,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區,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新!!: 都铎王朝和威廉·莎士比亚 · 查看更多 »

威利在哪里?

《威利在哪里?》(Where's Wally?,在美国称Where's Waldo?),也译《威力在哪里?》、《大家一起找沃里?》、《聪明的沃里?》,是一套由英国插画家Martin Handford创作的儿童书籍。这个书的目标就是在一张人山人海的图片中找出一个特定的人物——威利。威利穿着红白条纹的衬衫并戴着一个绒球帽,手上拿着木制的,还戴着一副眼镜。他总是会弄丢东西,如书本、野营设备甚至是他的鞋子,而读者也要帮他在图中找出这些东西来。 这套书是一系列复杂的全页绘图册,图中有上百个人在做各种不同的事情。读者的目标就是从这些人中找出威利,但威利总是躲在很隐蔽的地方。例如,在“威利在哪里3:梦幻之旅”中有一张特别困难的任务,这张图里有上百个不同的威利,而读者只能通过他丢失的鞋子来找出哪一个才是真的威利。.

新!!: 都铎王朝和威利在哪里? · 查看更多 »

威斯敏斯特宫

西敏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國會--(Houses of Parliament),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是英國國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西敏宮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接近白廳範圍內的其他政府建築物。西敏宮是哥德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北角的钟楼就是著名的-zh-hans:大本钟; zh-hant:大笨鐘;-所在地。 该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尽管今天的宫殿基本上由19世纪重修而来,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蹟,如西敏厅 (Westminster Hall)(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典仪,如国葬前的停灵等。 西敏宫及周边区域的掌控权几个世纪以来属于英王的代理人:掌礼大臣。1965年,通过与王室达成协议,上下两院获得控制权。但也依然有个别纪念厅室继续由掌礼大臣管理。 在1834年發生的火災幾乎將西敏宮完全燒毀,今天的宫殿于1830年代开始由建筑师查尔斯·巴里爵士和他的助手A.W.普金设计完成,并在此后进行了30余年的施工。该方案也将西敏厅和圣斯蒂芬堂遗蹟也纳入其中。进入20世纪,西敏宫进行过陆续的修缮,二战期间,曾遭到德军轰炸,部分建筑结构受损,此后又陆续进行过维修和小规模的结构调整。今天既是英国政府机构的代表建筑,也是伦敦当地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新!!: 都铎王朝和威斯敏斯特宫 · 查看更多 »

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

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Edward of Westminster)(),又称兰开斯特的爱德华,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和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的独生子,在蒂克斯伯里战役中阵亡,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死在战场上的英格兰王位法定继承人。.

新!!: 都铎王朝和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 · 查看更多 »

娜塔莉·多莫

娜塔莉·多茉(Natalie Dormer,)是一名英國女演員、電影演員,以電視影集《都鐸王朝》竄紅,也以在HBO推出的《權力的遊戲》與《飢餓遊戲:自由幻夢》裡的角色為人所知。.

新!!: 都铎王朝和娜塔莉·多莫 · 查看更多 »

安妮·博林

安·博林(Anne Boleyn,),英格蘭王后,英王亨利八世第二個王后,伊麗莎白一世的生母,瑪麗一世的繼母,威爾特伯爵湯馬斯·波林與之女。 安妮·博林原本是亨利八世第一個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的女侍官,在1525年時,安妮·博林和亨利八世發生曖昧關係,在1533年1月與亨利八世秘密結婚,5月被宣佈為合法妻子。3個月後亨利八世對她的熱情消退,直到1533年9月7日生下女兒伊麗莎白後才稍和緩。但是兩人關係在1536年1月安妮·博林流產時惡化。 1536年5月2日被捕入獄,關進倫敦塔;5月19日以私通的罪名被斬首。11天後,亨利八世迎娶第三個王后——安妮生前的侍從女官珍·西摩,来自西摩家族,天主教信仰,西摩家族地位比博林家族更高,受到当时贵族的一致拥护,安妮·博林也是亨利第一任王后凯瑟琳的侍女。.

新!!: 都铎王朝和安妮·博林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書卷

安東尼書卷詳述描述了1540年代的英國都鐸海軍,名稱取自著作作者姓名安東尼。書卷材質為牛皮,內容則以圖文並茂方式描繪都鐸王朝所屬58艘海軍艦艇動向、船員、裝備和船上基本設施。1546年,安東尼卷已由作者呈交給國王亨利八世,並收藏於皇家圖書館。經過幾番波折,安東尼書卷現存於大英圖書館。 安東尼書卷最為人稱道的是非常準確的船舶插圖,尤其是都鐸時期紋章,旗幟和船舶裝飾。經過後來的打撈考古實物比較,更證明其真實性與可貴。.

新!!: 都铎王朝和安東尼書卷 · 查看更多 »

將軍 (軍銜)

將軍是軍隊軍官,在部分國家,陸軍、海軍及空軍的將領使用不同的名稱稱呼。 將軍的英文general起源自英國都鐸王朝,是captain general的簡稱,源自中古英文capitaine général。 現今,將軍在一些國家會視為四星上將,不過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軍銜系統。將軍對應北約軍銜的OF-9,是許多軍隊的最高軍銜。.

新!!: 都铎王朝和將軍 (軍銜)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群島歷史

到最近的幾個世紀之前,不列顛群島是由幾個不同的國家所佔據,在那之前的不列顛群島歷史就是這些國家之間彼此紛爭的歷史。英格蘭後來成為了主宰力量,在「大不列顛」這面大旗下,與其他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合併起來,形成了現在的聯合王國。 聯合王國虽然只是西欧的一个岛国,面积不大,但由于最早的工业革命发生在不列顛,曾经建成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国家,战后虽然被美国取而代之,但美国的主要语言也是英语,美国的主体民族也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美国的学生除了要学习美国历史外,也要学习不列顛历史。 不列顛人历史上局处岛国,偏于保守,历史上虽然不列顛的社会状况不断改变,但政体变化不大,至今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王室虽然也在不断地改朝换代,但和中国不同,不列顛群島歷史上很少發生改變統治家族的叛亂,每次變更多是王室缺乏男性後裔,而需由女性後裔繼位,既而使王室姓氏相應更改。因此,现在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血统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撒克逊诸王的身上,不列顛群島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關於現代聯合王國歷史請見聯合王國歷史。其他的不列顛群島歷史可以在下面列表中找到:.

新!!: 都铎王朝和不列顛群島歷史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

*1001年:教皇为伊什特万一世加冕,匈牙利升格为王国。.

新!!: 都铎王朝和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 · 查看更多 »

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

此頁面乃關於世界各地在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列表,数值依據购买力平价因素。 本頁內所述之地区并不全然以一国為準。例如阿拉伯帝国、古羅馬、阿契美尼德王朝等横亘多个地区的国家於列表中乃根据曾記載的数值換算來相应。美元数目是以当前美元价值为基础,並納入购买力平价之后考量的預估;相關預估来自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評估一样,相關之貨物與價值上的計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确,仅備參閱人評估參考。.

新!!: 都铎王朝和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 · 查看更多 »

乞丐王子

《乞丐王子》(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或譯《王子與乞丐》、《王子與貧兒》,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1881年在加拿大發表(1882年發表於美國)的第一本歷史幻想代表作。這本書的故事背景在1547年,主角是兩名長相一模一樣的小男孩:居住在倫敦的叫做垃圾院(Offal Court)的地方,經常受父親虐待的貧民湯姆·康第;以及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王子。 ※日本譯者巌谷小波在1899年(明治32年)時在文武堂譯名為《乞丐王子》,1927年(昭和2年)日本譯者村岡花子以《王子與乞丐》為譯名於平凡社連載。.

新!!: 都铎王朝和乞丐王子 · 查看更多 »

亚瑟·都铎

亚瑟·都铎(Arthur Tudor;),封号为威尔士亲王、和康沃尔公爵,乃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与其妻约克的伊丽莎白(爱德华四世之女)的长子及继承人,他甫生便是兰开斯特王朝与约克王朝血脉集结于一身。他作为其父母最年长的孩子在他们婚后数月后降生。其叔祖父约克王朝末代国王理查三世在玫瑰战争其间战死,他的出生便象证着玫瑰战争的结束,因此出身新王朝都铎的亚瑟被同时代的人寄予厚望。 亚瑟在出任威尔士亲王两年后便开始的婚姻计划;他自幼同妹妹玛格丽特与弟弟约克公爵亨利的关系格外地亲密,并将自己的一些导师和后者共享。亚瑟到了十一岁时才正式和西班牙天主教双王之女阿拉贡的凯瑟琳订婚。凯瑟琳的父母为对抗法兰西不遗余力使盎格鲁-撒克逊同西班牙结盟。亚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现代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的是,亚瑟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里的健康良好。1501年,亚瑟和凯瑟琳结婚,夫妻俩在婚后不久去了什罗普郡居住,亚瑟在那里六周便因未知的疾病逝世。凯瑟琳在后来坚称他们的婚姻并没有圆房。 亚瑟逝世一年后,亨利七世再次提出了同西班牙的联姻而坚持不懈地挽留凯瑟琳,并打算将其嫁给了当时的威尔士亲王、亚瑟的弟弟亨利。亚瑟的早逝为其弟亨利在1509年即位成为亨利八世铺平了道路。其后的亨利在位期间,英格兰国教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而亨利为了男性继承人而六次结婚。 |- |- Category:英格兰君主儿子 Category:英格兰王位继承人 Category:英格蘭天主教徒 Category:都铎王朝 Category:威尔士亲王 Category:康沃尔公爵 Category:嘉德骑士 Category:巴斯骑士 Category:从未继位的推定继承人.

新!!: 都铎王朝和亚瑟·都铎 · 查看更多 »

亨利七世 (英格兰)

亨利七世(英文:Henry VII,),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他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弟里士满伯爵埃德蒙·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的曾孙女玛格丽特之子。被视为兰开斯特派首领。因為理查三世要求布列塔尼引渡亨利七世回國,亨利七世流亡至法国。1485年,在法国攝政法兰西的安妮援助下,將理查三世杀死,宣布继承英格兰王位。 1486年,亨利七世與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约克的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玫瑰戰爭。其後亨利七世採取联姻政策,亨利七世為长子亞瑟·都鐸聘娶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爾後長子亞瑟早逝,為繼續保有與西班牙之間以聯姻方式獲得的友好關係,亨利七世說服凱瑟琳留下,並將其嫁給次子亨利;亨利七世的长女瑪格麗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亨利七世任內獎勵工商业发展,有贤王之稱。.

新!!: 都铎王朝和亨利七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亨利七世的治理史

《亨利七世的治理史》本條目名稱《亨利七世的治理史》參考自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培根《亨利七世的治理史及其他作品選》。除了此一譯名外,學者謝德風譯作《亨利七世統治時期的歷史》(見J·W·湯普森著、謝德風譯《歷史著作史》上卷第二分冊,北京商務印書館,902頁);申海田、林吉玲主編的《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譯作《亨利七世在位時期的英國史》(見《中外文史名人名著·「亨利七世在位時期的英國史」條》,山東大學出版社,625頁);水天同譯作《亨利第七本紀》(見水天同譯《培根論說文集》,緒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頁)。(History of the Reign of King Henry VII),英國史書,由都鐸、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的政治家、法學家及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1621年寫成,1622年出版。該書是為了獻給當時的王太子查理而作,內容記述都鐸王朝初期亨利七世治下的歷史概貌,希望儲君能領會當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培根在本書裡文筆出眾,分析透辟,使它在後世學界具有重要影響力。.

新!!: 都铎王朝和亨利七世的治理史 · 查看更多 »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格蘭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年4月22日繼位。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英格兰宗教改革,並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将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蘭最高宗教领袖,並解散罗马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間,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雖然有說亨利八世在離世前成為英國國教徒,但是他一生都提倡天主教儀式及教條。他的後裔愛德華六世,以及伊麗莎白一世都繼續推行改革。但是,他的女兒瑪麗一世在位期間曾恢復天主教的地位。亨利八世曾經有六次婚姻,其中有兩個妻子被其下令斬首。 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宗教改革外,更積極鼓励人文主义研究。亨利八世还合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使英国皇室的权力达到顶峰。国家的权力扩大了,而中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度也加强了;亨利成功的参与了欧洲大陆上的政治外交,然而却为此耗尽了国库,给以后继位的英国君主带来了麻烦。.

新!!: 都铎王朝和亨利八世 · 查看更多 »

亨利八世 (戏剧)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历史剧,故事基于英格兰亨利八世国王的人生。同时代的文档记录了该部戏剧的另一个名称——《All is True》,直到1623年《第一对开本》出版时,《亨利八世》才第一次作为剧本的名称出现。文笔的不同显示出该部作品是由莎士比亚与他在宫内大臣剧团主剧作家接替人约翰·弗莱彻共同创作,或是由弗莱彻改写。在结构上体现出几分莎士比亚后期传奇剧的特征。 1613年,该剧在环球剧场演出时,大炮点燃屋顶,剧场被焚毁。.

新!!: 都铎王朝和亨利八世 (戏剧)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終生未婚,因此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稱,亦稱“荣光女王”(Gloriana)、“賢明女王”(Good Queen Bess,或直譯“好女王貝絲”)。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麗一世。 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但在她两岁八个月的时候,生母不僅即被父親处死,其婚姻關係亦被宣布无效,伊丽莎白被剥夺王室称号。她的同父异母弟弟爱德华六世继承了王位直到1553年駕崩,他无视两位同父异母姐姐及當時的法律规定,伊丽莎白和罗马天主教徒玛丽,而把王位传给了简·格雷夫人。爱德华的遺願並沒有成功,玛丽赶走了简·格雷夫人,当了女王。 1558年,伊丽莎白接替她的同父异母姐姐而成为女王,聲稱要在優秀顧問的帮助下治理國家。她非常信任一群以為首的顾问官们。伊丽莎白上任後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新教的英格蘭教會,她成为该教会最高领袖,實施。人们原以为伊丽莎白会结婚生子,以延续都铎王朝。但她没有,尽管有很多人追求她。随着她的年龄渐长,伊丽莎白因为其未婚而变得知名。当时有不少人通过画像,游行和文学作品讴歌她。 在国家管理方面,伊丽莎白比她的父亲和姐姐更加温和Starkey Elizabeth: Woman, 5.

新!!: 都铎王朝和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伊莉莎白 (電影)

《--》(Elizabeth)是一部1998年的英國歷史電影,由錫哈·加培執導,凱特·布蘭琪主演。 電影以16世紀的英格蘭為背景,描繪年輕伊莉莎白,如何成為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

新!!: 都铎王朝和伊莉莎白 (電影) · 查看更多 »

伦敦塔

伦敦塔(英文:Tower of London)是位於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北岸的一座城堡,其官方名称是“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伦敦塔”(英文: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 The Tower of London),因此虽然将其作为宫殿居住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已是几世纪前的詹姆士一世(1566年至1625年),但在名義上它至今仍是英國王室宮殿。它座落于伦敦的陶尔哈姆莱茨区,与伦敦城的东边相隔着被称为“塔丘”的开放区域。伦敦塔完工于1066年底,是诺曼征服英格兰的一部分。白塔(不以建築風格及材料為名,而是建成當時,整體漆成白色而得名)实际上是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几座塔樓的组合体中间;倫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刑场、公共档案办公室、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最后的这一用途产生一条短语“sent to the Tower”,意思是“入狱”。伊丽莎白一世在她姐姐玛丽一世统治时曾在此入狱一段时间;伦敦塔最后一次作为监狱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押鲁道夫·赫斯。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都铎王朝和伦敦塔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丝·格雷

弗朗西丝·格雷,萨福克公爵夫人(Frances Grey, Duchess of Suffolk,),出生時取名弗朗西丝·布兰登女爵(Lady Frances Brandon),是第一代萨福克公爵查尔斯·布兰登(Charles Brandon, 1st Duke of Suffolk)与法国王太后、英格兰公主玛丽·都铎的第二个孩子、长女。她是九日女王简·格雷女爵的母亲,埃莉诺·布兰登女爵(Lady Eleanor Brandon, 1519年-1547年)、第一代林肯伯爵亨利·布兰登(Henry Brandon, 1st Earl of Lincoln,1523年-1534年)的姐姐。 她的祖父母是威廉·布兰登爵士(Sir William Brandon)和伊丽莎白·布鲁因(Elizabeth Bruyn)。她的外祖父母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和他的王后约克的伊丽莎白。她的舅父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姨母是苏格兰王后玛格丽特·都铎。她强烈主张她应该继英格兰王位,并因此在1553年反对玛丽一世的继位而被捕。.

新!!: 都铎王朝和弗朗西丝·格雷 · 查看更多 »

休·拉蒂默

休·拉蒂默(Hugh Latimer,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教改革家。英国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皇家随军牧师,玛丽一世在位时期他拒绝改变信仰,结果被以火刑处死。.

新!!: 都铎王朝和休·拉蒂默 · 查看更多 »

何進 (英國外交官)

何進爵士,KCVO,CMG(Sir James William Hodge,),英國外交官,熟悉東亞政治,1966年至2003年任職於英國外交部,曾於日本東京及丹麥哥本哈根等地的英國駐外使館供職,1995年至英國駐華大使館任公使,1996年出任英國駐泰國大使,2000年至2003年任第三任英國駐港總領事。.

新!!: 都铎王朝和何進 (英國外交官) · 查看更多 »

圈地运动

在12到19世紀,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歐洲出現了所謂的圈地運動。由中世紀到18世紀,整個歐洲的農業體系十分相似。封建社會的農業體系通常使用敞田制。在每个庄园领主的土地上,都会安排一片“公有地”。这片地的所有者并非广大平民的或者国家的,而是有特定领主的。只是这些地不安排耕种,而该领主属下的平民有权在其上从事有限制的放牧、采柴、摘野果等活动。最早追溯到12世紀,在英國,少數“公有地”被圈起,成为一般民众不得使用的私有田。而這一運動在十五和十六世紀迅速展開。16世紀至17世紀,圈地行為被羅馬天主教會公開指責,反對圈地行為的法令也被頒佈。然而18世紀歐洲農業的機械化要求寬闊、集成的農田,之前的敞田制成為了瓶頸。之後一系列的國會法案,使英国圈地運動於1801年被合法化。 圈地的方式包括土地所有者买断農民的使用权的较为和平的方式,和通过立法强制终止非土地所有者对其使用的权利。其中强制的手段常常会造成冲突甚至叛乱。圈地是英国农业革命的前导。土地集中管理以及其他农业技术的革命造成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大量失業人口湧入都市,并使工业革命成为可能。 在12到19世紀,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歐洲出現了的圈地運動。 由中世紀到18世紀,整個歐洲的農業體系十分相似。土地所有权集中于皇室,教会,领主。因当时土地贫瘠,又缺乏有效的积肥方法,所以封建社會的農業體系通常使用三田制,领主将耕地分成三个区(根据土地贫瘠肥沃也有分2区或4区)轮种,其中一个区休耕,以待麦秸腐化和以放养牲畜(放羊为主)恢复地力。领主、地区教会和各农户在三个区各有分成小块均匀散布的收获地,以达到各方肥瘠土地均摊。因领主对休耕地没有收获要求,在有利于恢复地力的前提下,也放任农户在其上进行有限的牧牛羊之类可加速麦秸转化积肥的副业。在此基础上又产生敞田制,各方在各区中散布的小块收获地分割过细仅具契约意义,实际耕作中没有界限,以村为单位农户联合耕种包括领主、教会的全部耕地,一同收割集中加工,再按地契分配,是为“敞田”。敞田是耕作方式,敞田制进一步规定了领主和农户的关系,领主提供农户的耕地和安全保障,农户有义务为领主和教会耕收,并义务进行一些其它基本劳务如堆积草料。自中世纪以来领主不得无法律许可驱赶农户或以外来劳力取代本地农户,农户也不得任意离开投奔其它富裕地区,如此持续了数百年。 15世纪,在英国,因大航海促进了进口小麦,出口羊毛、毛毡的国际化贸易。英国气候不宜,农作物产量有限,将土地用于牧羊的收益高于种植小麦等作物有时近一倍。大的土地所有者,皇室和领主开始废止与农户的地契,将大片土地圈围牧羊,是为“圈地”。土地主要所有权仍属皇室和领主,农户非失去土地,而是失去祖辈以来租种土地的契约,较大的土地所有权变更是皇室因与罗马教廷的矛盾,从天主教会手中没收夺取了大片土地,再将土地转售给出价较高的新兴资产阶级,土地开始在旧贵族阶级外私有化。因而遭到罗马天主教廷的“公开指责”。 对农户来说,失去传统的租种土地的契约,而皇室和领主在势必的经济转型中,并没有帮助农户找到新的生计,引起两者矛盾。实际运行中有领主付给农户一定补偿,也有皇室修改法律甚至动用军队,农户最终被迫迁离湧入都市寻求生计,其中大部分都经历了一段不乏残酷的阵痛,从当时的文学作品可见一斑。但当农户逐渐转型为工人,并在工业界获得新的稳定的工作,少数更成为资本家,推进了捕鲸(石油业前的动物油业),纺织等近代工业之后,反过来其财富超越仍以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领主、骑士,又从旧贵族阶级手中收购土地甚至爵位,造成旧贵族阶级中领主、骑士阶层的没落。其中少数领主成功转型后与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新的爵士阶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的历史进步的过程中,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使用各种手段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是明摆着的阶级掠夺”。这种情况在英國、德國、法國、荷蘭、丹麥等国家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最为典型。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一种说法是在這段時期,羊毛製品的銷售量大幅增加,商人們為了增加羊毛的數量以满足市场,因此使用不同方法圈佔、合併耕地,而其中的方法包括了把公地私有化、強迫小農民售出土地等,以增大牧場面積。.

新!!: 都铎王朝和圈地运动 · 查看更多 »

冈特的约翰

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兒子,理查二世的叔叔,因為侄子年幼,故此在1377年-1399年間代他治理國家。约翰因娶了兰开斯特伯爵的女儿布兰奇而成为兰开斯特公爵,而他的第二任妻子康斯坦萨是卡斯蒂利亚暴君佩德罗的女儿,他因此要求卡斯蒂利亚的王位,但未能战胜竞争对手恩里克二世。 约翰死后,理查没收了兰开斯特家的庄园,但约翰的长子亨利于当年兵不血刃夺取了理查的王位,成为亨利四世,建立了兰开斯特王朝。都铎王朝的创始人亨利七世则是他第三任妻子凯瑟琳·斯温福德所生的儿子约翰·博福特的后代。.

新!!: 都铎王朝和冈特的约翰 · 查看更多 »

凯瑟琳·都铎 (1503年)

凯瑟琳·都铎(Katherine Tudor;),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与王后约克的伊丽莎白的第七个孩子及最后一个孩子。她生于伦敦塔,但在出生后不久夭折。 她的母亲没有比凯瑟琳多活多长时间。还在哀悼在她怀孕前不久就病逝了的长子亚瑟的伊丽莎白于1503年2月11日的三十七岁生日中因感染逝世。 凯瑟琳的兄姊有亚瑟、玛格丽特、亨利、伊丽莎白、玛丽和埃德蒙。.

新!!: 都铎王朝和凯瑟琳·都铎 (1503年) · 查看更多 »

凯瑟琳·格雷

赫特福德伯爵夫人凯瑟琳·西摩(Lady Catherine Grey, ),本名凯瑟琳·格雷,简·格雷的妹妹和伊丽莎白一世的表甥女。 身为亨利八世之妹玛丽·都铎的外孙女,凯瑟琳是伊丽莎白的潜在王位继承人,但她和第一代赫特福德伯爵爱德华·西摩的秘密婚姻激怒了伊丽莎白一世。她在囚禁中度过余生,其间在伦敦塔生下两个儿子。.

新!!: 都铎王朝和凯瑟琳·格雷 · 查看更多 »

凯蒂·麦克格雷斯

凯蒂·麦克格雷斯(Katie McGrath,),是2007年出道的愛爾蘭女演员。代表作是英国BBC电视剧《梅林传奇》。现居英国。.

新!!: 都铎王朝和凯蒂·麦克格雷斯 · 查看更多 »

勇士号铁甲舰

英国皇家海军勇士号(HMS Warriorr)40门炮蒸汽铁甲巡防舰,建于公元1859至1861年,用以应对法国1859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远洋木壳铁甲舰。是铁甲舰首舰,与其姊妹舰同为世界上最早采用铁甲船壳的军舰。勇士号于1863年进行了一次对公众开放的环大不列颠巡回展示,自此一直活跃在。随着性能更好的全蒸汽无风帆铁甲舰的服役,勇士号逐渐过时,于1875年转入预备舰队。最终于1883年退役。 勇士号其后一直作为仓储船和驻泊船使用。1904年,勇士号被调派到鱼雷训练学校。1927年,被改造成浮动储油码头又服务了五十多年。1979年,勇士号被捐献给进行修复作业。修复过程一共进行了八年,在修复期间,很多过去的设施和特征被重建恢复。完成后,勇士号返回朴次茅斯成为博物馆。1987年至今,勇士号一直作为的一员驻泊在朴次茅斯。.

新!!: 都铎王朝和勇士号铁甲舰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新!!: 都铎王朝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

本条目记录《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Code Geass 亡國的AKITO》和《Code Geass 双貌的奥兹》中的世界观设定及专有名词。.

新!!: 都铎王朝和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 · 查看更多 »

玫瑰战争

玫瑰戰爭(又稱薔薇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争夺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约克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次子及第四子的後裔,蘭開斯特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的後裔。玫瑰战争是约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继承人对兰开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继承人的王位战争。 「玫瑰戰爭」一名當時並未出現,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該戰爭大部分由馬上騎士和他們的封建隨從組成的軍隊所進行。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貴族力量在整个戰爭期間被大大削弱。例如,在戰爭爆發前的1425到1449年間,有25個家族滅絕消失,在戰爭期間的1450到1474年間,有24個家族滅絕消失。随着雄心勃勃公然叫陣的貴族們在戰爭初期大量戰死,接近戰爭後期,越來越少的貴族願意在不確定的戰爭中以他們的生命和頭銜冒險。这是貴族封建力量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进而導致了都鐸王朝統治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發展。 戰爭最終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莉莎白聯姻結束,同時也結束了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開啟威爾斯人的都鐸王朝。這也標記著在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的結束並走向新的文藝復興時代。為了紀念這場戰爭,英格蘭以玫瑰為國花,並把皇室徽章改為紅白的「都鐸玫瑰」。.

新!!: 都铎王朝和玫瑰战争 · 查看更多 »

玛丽·都铎

本条目内容是关于法国王后玛丽·都铎,关于她的同名侄女英格兰女王玛丽·都铎的内容,请参见条目玛丽一世。 玛丽·都铎(英文:Mary Tudor,),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妹妹,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的第三位妻子。在路易十二去世后,她嫁给了第一代萨福克公爵查尔斯·布兰登(Charles Brandon, 1st Duke of Suffolk)。.

新!!: 都铎王朝和玛丽·都铎 · 查看更多 »

玛丽一世 (英格兰)

麗一世(Mary I,),是英格蘭和爱尔兰女王、都铎王朝第四位和倒数第二位君主(1553年7月6日-1558年11月17日,实际上任日為7月19日)。 她於其同父異母弟弟愛德華六世死後繼承其王位,並再次於英格蘭內恢復羅馬天主教(舊教),取代她父親亨利八世提倡的盎格魯教派(新教),過程中,她下令燒死約300名宗教異端人士,得名「血腥瑪麗」。 最終,瑪麗苦心經營的羅馬天主教在她死後,被繼任的伊莉莎白一世以新教所取代。.

新!!: 都铎王朝和玛丽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都铎

玛格丽特·都铎(Margaret Tudor;),也被称为苏格兰王后玛格丽特。她出生于英格兰威斯敏斯特宫,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和约克的伊丽莎白两个年长存活的女儿。1503年,她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1513年詹姆斯四世死后,他们的儿子继承王位成为詹姆斯五世。她改嫁安格斯第六代伯爵-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由于她的第一和第二次婚姻,她成为了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和她的丈夫亨利·斯图亚特的祖母。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统一可以追溯到玛格丽特嫁给詹姆斯的婚姻。他们的曾孙,玛丽和达恩利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成为了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 玛格丽特出生于1489年11月28日。在她出生两天后的圣安德鲁节,玛格丽特在西敏寺的圣玛格丽特教堂接受了洗礼。她的名字是以她的祖母玛格丽特·博福特命名。.

新!!: 都铎王朝和玛格丽特·都铎 · 查看更多 »

福克斯殉道者名录

《殉教者之書》(Foxe's Book of Martyrs,中文有《殉道者名录》《殉道史》《殉道者書》《殉道者之書》《殉教者書》等等多個譯名),原題《在這末後危險歲月裡關乎教會的事跡與見證》(The Actes and Monuments of These Latter and Perilous Dayes, Touching Matters of the Church),又作《行傳與見證》((The Acts and Monuments),是一本基督新教殉道者的傳記,作者是英格蘭人约翰·福克斯(John Foxe,生卒年:1517─1587)。本書记录了從早期基督教到16世紀的基督教殉道者,當中多數是被羅馬天主教處決的基督新教殉道者,人物也以英国人較多。1563年,该书由一位坚定的新教徒印刷商首度出版,印刷精美,配有很多木刻的插图,是当时英国最巨大的出版工程。之后還出現多個后续版本。.

新!!: 都铎王朝和福克斯殉道者名录 · 查看更多 »

第65屆金球獎

65屆金球獎 2008年1月13日 ---- 最佳戲劇類影片: 《贖罪》 ---- 最佳音樂或喜劇類影片: 《瘋狂理髮師:倫敦首席惡魔剃刀手》 ---- 最佳戲劇類影集: 《廣告狂人》 ---- 最佳音樂或喜劇類影集: 《頭號小ㄎㄚ》 ---- 最佳迷你影集/電視電影: 《福朗鎮》 第65屆金球獎,此屆入圍名單在2007年12月13日公布,2008年1月13日進行頒獎。但因全美編劇協會罷工事件的影響,金球獎取消了頒獎典禮,好萊塢外籍記者協會以宣布得獎者的形式進行頒獎,全長僅半小時。頒獎儀式於太平洋時間下午6點(全球標準時間1月14日上午2點)舉行。.

新!!: 都铎王朝和第65屆金球獎 · 查看更多 »

第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

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嘉德骑士,通常作约克的理查(英文:Richard Plantagenet, 3rd Duke of York,),英格兰贵族巨头,论父系是爱德华三世的曾孙,论母系是爱德华三世的五世孙。他继承了大量的产业,在百年战争后期在法国担任过各种各样的公职,在英格兰则在亨利六世发疯时成为护国公,管理国家。他和亨利六世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及亨利宫廷中其他成员的矛盾冲突及他本人极强的竞争王位的权利是15世纪中期英格兰政治剧变的主要因素,也是玫瑰战争的主要原因。理查最终试图夺取王位,被劝止,尽管他成为了护国公和威尔士亲王并被同意在亨利六世驾崩后登基。他在此后数周即战死。 虽然他本人最终未能从亨利六世手中夺取王位,但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成为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和理查三世,孙子成为爱德华五世,长孙女约克的伊丽莎白则成为亨利七世的王后。.

新!!: 都铎王朝和第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林肯伯爵约翰·德拉波尔

一代林肯伯爵约翰·德拉波尔(1462年/1464年 - 1487年6月16日)是玫瑰战争中约克派贵族的领导人物。 理查死后,德拉波尔和新的都铎政权和解,但2年后他就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约克派叛乱。他寻求将兰伯特·西姆内尔推上王位,称西姆内尔其实是沃里克伯爵爱德华。德拉波尔一旦取得成功,是否有自取王位的意向已不可知,但广泛受到史学家的怀疑。他在1487年的斯托克战役中战败被杀。.

新!!: 都铎王朝和第一代林肯伯爵约翰·德拉波尔 · 查看更多 »

简·格雷

·格雷(Lady Jane Grey,)是一位英格兰女王。她在位僅僅数日,而且她的女王地位也有争论(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国女王)。她的继位违反了英国议会的法令,在这一点上雖然她在英国歷史上并非独一无二的,但后来她的王位也被否认了。就连她登基的日期在历史上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她是1553年7月6日,英王爱德华六世逝世当日,成为女王的,按这个说法她也被称为“十三日女王”,但根據英國皇室官方網頁上顯示,她是在7月10日正式成为女王的,在这一天她的继位被公布。按这种说法她是一位“九日女王”。她于7月19日被廢黜。.

新!!: 都铎王朝和简·格雷 · 查看更多 »

篡位

篡位是一個貶詞,通常用來形容不合法地或有爭議地在君主制下奪取王位(皇位/帝位)的權力;或者一個人不是透過繼承王位來成功成為君主;或者任何人違反憲法而行使權力,都屬於篡位。篡位也可伸延到在一個人在他的權力或管轄權(權限)以外,作出超越權限的公務行為。.

新!!: 都铎王朝和篡位 · 查看更多 »

糟糕历史 (2009年电视系列片)

《糟糕历史》(Horrible Histories,國際台釋作歷史知多D)是一部获奖的英国儿童电视节目,以Terry Deary的同名系列丛书《Horrible Histories》(中釋:恐怖的歷史)为基础。该剧的目的是以娱乐化的方式向观众讲述历史知识,从而使枯燥无聊的历史话题变得更有趣味性。 第一季有13集,于4月16日起在CBBC和BBC One上播出。第二季从2010年5月31日播出至2010年7月27日。圣诞特辑在2010年12月17日播出。第三季从2011年5月30日播出至2011年7月26日。第四季从2012年4月9日播出至2012年6月8日。万圣节特辑播出于2012年10月29日。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各12集外加一集《Savage Songs Special》(以前播放的歌曲汇编)。第五季在2012年9月开始拍摄。 该剧衍生作品包括电视游戏节目《Horrible Histories: Gory Games》,为更高年龄段的观众准备的由史蒂芬·弗莱主持的精编版《恐怖的歷史》。.

新!!: 都铎王朝和糟糕历史 (2009年电视系列片) · 查看更多 »

約克的伊麗莎白

約克的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York,),1486年起为英格蘭王后直至去世。作为亨利七世的妻子,她是都铎王朝第一位王后。她是英格蘭國王爱德华四世的女儿、理查三世的侄女,在亨利于终结玫瑰战争的博斯沃思原野战役获胜后嫁给亨利。她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母亲。因此,她依次是英格兰国王们的女儿、姐姐、侄女、妻子和母亲(非生前)。 在她几乎平安的一生里,从1483年她17岁时父亲去世,到1486年结婚之间的时间是一段暴力和紧张的插曲。她的两个弟弟“塔裡的王子”失踪,命运未知。她和妹妹们被叔父理查三世迎回宫中。玫瑰战争中兰开斯特王朝最终得胜,对身为约克王朝公主的她而言似乎是进一步的灾难,但亨利·都铎渴望弥合宿怨,且在入侵前已许诺娶她;这也是他获取约克王朝支持的重要举动。 尽管长子威尔士亲王亚瑟1502年15岁就去世了,其他也有三个子女早夭,但她的婚姻显得成功。她几乎不参与政治。她存活的子女成为了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和法兰西王后;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后裔多是她的后裔。.

新!!: 都铎王朝和約克的伊麗莎白 · 查看更多 »

約克王朝

約克王朝()是英格兰的一个王朝,该王朝于15世纪后半叶与兰开斯特王朝争夺王位,其起因在于约克王朝和兰开斯特王朝均是金雀花王朝的旁支,最后这场争夺导致了玫瑰战争。战争命名的原因是两个王朝的家徽上均有一朵玫瑰:约克王朝的是一朵白玫瑰,兰开斯特王朝的是一朵红玫瑰。 約克王朝是1385年建立的,当时爱德华三世的第四个儿子兰利的埃德蒙被封为约克公爵。亨利六世在位时,约克公爵三世金雀花的理查提出他应该是真正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是爱德华三世的三子冈特的约翰的孙子,也是兰开斯特王朝的首领。金雀花的理查要求王位的理由是他的舅舅埃德蒙·莫提梅作为爱德华三世次子克拉伦斯公爵莱奥内尔独生女菲利帕的长孙,可能曾被理查二世立为继承人。埃德蒙·莫提梅无子,他死后他的继承权就合理地落到了他姐姐安娜·莫提梅的儿子,即金雀花的理查的头上了,因此他金雀花的理查作为王位继承人比亨利六世更加合理。最后金雀花的理查与亨利达成了一个协议,在这个协议中亨利承认理查的王位合理性,而理查则承认亨利六世是当时的在位国王,他不希望在位国王被废黜,亨利死后約克王朝继承王位。英格兰议会批准了这个协议。 但并非所有兰开斯特王朝的人都同意这个协议,尤其亨利六世的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希望她的儿子、威尔士亲王西敏寺的爱德华继承王位。1455年玛格丽特建立了一支军队来达到她的目的,这样玫瑰战争就开始了。1460年金雀花的理查在韦克菲尔德战役中阵亡,他的长子爱德华四世于1461年继位,成为約克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但是战争还在继续。 1483年爱德华四世薨,他十二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登上王位,但是他们的叔叔理查将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弟弟关入伦敦塔,1483年6月26日理查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理查三世,爱德华兄弟从此销声匿迹。1485年8月22日理查三世阵亡,約克王朝败绩,玫瑰战争结束。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登上王位,亨利七世的母系血统来自兰开斯特家族的庶支、被合法化但没有王位继承权的博福特家族。为了巩固他的王位,他与約克王朝的女继承人、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伊丽莎白结婚,并将约克王朝也是金雀花王朝最后的男嗣、理查三世的侄子第十七代沃里克伯爵爱德华囚禁于伦敦塔。虽然通过这个婚姻两家成为亲家,但是两家之间的争吵依然继续。约克家族的残余分子也称自己为合法的国王,如被理查三世立为继承人的外甥第一代林肯伯爵约翰·德拉波尔就以拥立冒充沃里克的兰伯特·西姆内尔的名义于1487年作乱,他败死后,其弟埃德蒙、理查等仍然图谋复辟;此外还有各种骗子如珀金·沃贝克也试图混水摸鱼。1499年,沃里克被亨利七世处决,约克王朝乃至金雀花王朝再无男嗣。 約克王朝的国王有:.

新!!: 都铎王朝和約克王朝 · 查看更多 »

维吉尔

普布利乌斯·维吉利乌斯·马罗(Publius Vergilius Maro,),英語化為维吉尔(Vergil或Virgil),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其作品有《牧歌集》(Eclogues)、《农事诗》(Georgics)、史詩《埃涅阿斯纪》(Aeneid)三部傑作。《维吉尔附录》可能也是他的作品。 维吉尔被奉为罗马的国民诗人、被当代及后世广泛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因在《牧歌集》中预言耶稣诞生被基督教奉为圣人。其《埃涅阿斯纪》影响了包括贺拉斯、但丁和莎士比亚等许多当代与后世的诗人与作家。《埃涅阿斯纪》在中世纪被当作占卜的圣书,由此衍生出“维吉尔卦”。在但丁的《神曲》中,维吉尔也曾作为但丁的保护者和老师出现。.

新!!: 都铎王朝和维吉尔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英语

爱尔兰英语(Hiberno English 或 Irish English),是在爱尔兰使用的一种英语方言。.

新!!: 都铎王朝和爱尔兰英语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五世

愛德華五世 (Edward V,),英格蘭國王,1483年在位。 爱德华五世是爱德华四世的长子,父亲死后即位为英格兰国王,之后两位王子被他们的叔父摄政王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带到伦敦塔, 等待加冕仪式。不久之后,愛德華五世就和他唯一的弟弟约克公爵理查一起神秘失踪。当时正是英格兰玫瑰战爭的混乱时期。兩年后,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斯战役中阵亡。 理查三世的继任者亨利七世为了稳固统治,结束玫瑰战争中兰开斯特与约克的世仇,迎娶爱德华五世的姐姐——约克的伊丽莎白为妻。亨利七世不希望妻子的合法性和她作为其父亲爱德华四世的女继承人的身份存疑,故驳斥了王权法案,将爱德华四世子女重新合法化,承认爱德华五世为自己的前任。教皇特许下达后,亨利和伊丽莎白于1486年1月18日结婚。1487年11月25日,伊丽莎白加冕为王后。.

新!!: 都铎王朝和爱德华五世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六世

愛德華六世(Edward VI,),英格蘭與愛爾蘭國王,1547年1月28日即位,同年2月20日加冕時,年僅九歲。他是亨利八世和珍·西摩的兒子,為都鐸王朝第三任君主,也是英格蘭首位信奉新教的統治者。.

新!!: 都铎王朝和爱德华六世 · 查看更多 »

瓦盧瓦的凱瑟琳

盧瓦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Valois,),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的妻子,後來嫁給歐文·都鐸,其孫兒正是都鐸王朝的始創人亨利七世。.

新!!: 都铎王朝和瓦盧瓦的凱瑟琳 · 查看更多 »

白廳

白厅(Whitehall;又译怀特霍尔)是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内的一条大道,自特拉法加广场向南延伸至国会广场,亦为英国A3212号公路(特拉法加广场至切尔西)的首段。白厅是英国政府中枢的所在地,包括英国国防部、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和英国内阁办公室在内的诸多部门均坐落于此,因此“白厅”一词亦为英国中央政府的代名词。街道周边的区域也可称为“白厅”。 白厅得名于怀特霍尔宫。怀特霍尔宫自亨利八世至威廉三世治下为英格兰国王居所,但在1698年焚毁,仅有国宴厅保存至今。白厅原先是宫殿前方的一条大道,18世纪时南向道路得到扩建。 除政府建筑外,白厅亦有诸多雕塑和纪念碑,如英国首要战争纪念碑和平纪念碑。白厅剧院(今特拉法加工作室)自20世纪中期起以其闹剧表演闻名。.

新!!: 都铎王朝和白廳 · 查看更多 »

白船旗

白船旗(White Ensign)是英国皇家海军舰艇及其岸上机构所悬挂的海军船旗,又名“圣乔治船旗”(St George's Ensign)。旗帜为白底,绘有红色圣乔治十字,左上角为英国国旗。 护卫女王的船只和皇家游艇舰队亦悬挂白船旗。除英国外,一些英联邦国家海军也使用白船旗的变体作为海军旗帜,通常的做法是左上角为本国国旗,而圣乔治十字被替换为海军徽章。另外英属南极领地和英国北方灯塔管理委员会的旗帜也是白底船旗,但并未加缀圣乔治十字。.

新!!: 都铎王朝和白船旗 · 查看更多 »

聖詹姆士皇宮錦標

英國聖詹姆士皇宮錦標是一場三歲雄馬限定的一級賽,每年6月於雅士谷馬場舉行,路途為一哩(1609米)。.

新!!: 都铎王朝和聖詹姆士皇宮錦標 · 查看更多 »

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萨法维帝国、萨菲帝国、波斯第三帝国或波斯第四帝国,中国明朝称之为巴喇西,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新!!: 都铎王朝和萨非王朝 · 查看更多 »

魁北克省省徽

在的魁北克省省徽于1939年12月9日被魁北克政府枢密令采用 ,用以取代1868年5月26日维多利亚女王赐予的旧徽章。 此徽章的盾牌向橫等分為三,各象限代表了魁北克歷史中的不同時期:.

新!!: 都铎王朝和魁北克省省徽 · 查看更多 »

龙 (西方)

欧洲文化中的龙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前有希腊、巴比伦神话以至基督教,后有北欧神话、凯尔特文化以及英格鲁-撒克逊传说,造就了欧洲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龙的形象。受到希腊神话的影响,龙是宝藏的看守者,因此龙代表了贪婪與破壞的邪惡象征。 雖然與代表祥瑞的中國龍不同,但相同點是兩方的龍都是最高端、擁有傲視天下神力的頂端生物並且喜歡自由的生活。.

新!!: 都铎王朝和龙 (西方) · 查看更多 »

都铎玫瑰

都铎玫瑰 (英语:Tudor rose)有时称为英格兰玫瑰(English Rose),是英格兰传统纹章,其名源自都铎王朝。.

新!!: 都铎王朝和都铎玫瑰 · 查看更多 »

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是1485至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王國和其屬土的王朝。而該王朝首位君主亨利·都鐸乃威爾士古時的德赫巴思公國(Welsh principality of Deheubarth)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室的後裔。 亨利·都鐸不但得到蘭開斯特王朝的支持者的民心,更在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室的支持,在薔薇戰爭後期漸漸得勢。之後順利登上英王大位,是为亨利七世。而他和伊莉莎白·約克的聯姻,象徵著過往開戰的雙方,在新王朝的旗幟下聯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都鐸家族的勝利。而都鐸王朝的權勢並不局限在英格蘭,他們在《》中成功將威爾士兼併入英格蘭,並確立了英格蘭對愛爾蘭王國的治權。他們亦維持了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但歷任君主都沒有在實現該主張上有任何實質進展。 歷史上總共有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因此王位繼承一直是都鐸年間的主要政治議題。 隨著終身不嫁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駕崩,都鐸王室從此絕嗣。而當時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的曾祖母,正是亨利八世的長姊馬格麗特·都鐸公主。因此詹姆士根據和伊麗莎白生前的秘密約定,入繼英格蘭王位,英蘇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結束兩國持續近六百年的戰爭,進入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新!!: 都铎王朝和都铎王朝 · 查看更多 »

肖恩·奥凯西

肖恩·奥凯西(Seán Ó Cathasaigh、、Seán O'Casey ,),原名约翰·凯西,爱尔兰剧作家,其都柏林三部曲(《枪手的影子》《朱诺与孔雀》和《犁与星》)人物生动、语言丰富,而且色彩鲜明,真实地再现了爱尔兰独立运动中城市劳工阶层的面貌,表现了爱尔兰民族的典型性格。后期的作品混合了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带有戏剧实验的色彩,评价不一。.

新!!: 都铎王朝和肖恩·奥凯西 · 查看更多 »

自由君主的真正法律

《自由君主的真正法律》(中文譯名又作《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則》本條目名稱「自由君主的真正法律」,見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46頁。此外,「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則」譯名見陳曉律、王蘇琦、王君、袁滿《英帝國》,三秦出版社,121頁。,The True Law of Free Monarchies; or, The Reciprocal and Mutual Duty Betwixt a Free King and His Natural Subjects,蘇格蘭語原題The Trve Lawe of free Monarchies: Or, The Reciprock and Mvtvall Dvtie Betwixt a free King, and his naturall Subiectes),英國政治書籍,由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斯六世(即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所撰。1598年,時任蘇格蘭國王的詹姆斯在平定連串叛亂後,寫成本書,以闡述君權神授思想,目的在於鞏固君權。本書與《國王的天賦能力》(Basilikon Doron)均被視為詹姆斯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新!!: 都铎王朝和自由君主的真正法律 · 查看更多 »

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

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勳爵(,; 或),),后为里士满和德比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ichmond and Derby),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亨利八世的祖母。 她是玫瑰战争中的关键人物,是都铎王朝中一位有影响力的女家长,并因于1505年创立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和开始创立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并最终在她身后于1511年由其遗嘱执行人完成而为人铭记。玛格丽特女领主大厅,牛津大学第一所招收女子的学院,以她命名,且在学院教堂有她的雕像。.

新!!: 都铎王朝和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 · 查看更多 »

里奇蒙公爵

里奇蒙公爵(Duke of Richmond), 大陸譯作「--」、臺灣譯作「--」、香港譯作「--」,得名于北约克郡的里士满和它附近的里士满郡。它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时授于皇室成员。.

新!!: 都铎王朝和里奇蒙公爵 · 查看更多 »

里德学院

里德学院(英文:Reed College)是一所坐落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西南的一所著名的私立文理学院。建立于1908年的里德学院,拥有都铎-哥特式的建筑,以及一个坐落在校园中心的森林峡谷自然保护区;在教学上,里德学院拥有大一必须参加的人类学项目,大四学年必须的论文项目,以及一个私立本科高校仅有的学生运营的核反应堆用以进行科学实验。里德学院因其极高的博士学位及其他高学位毕业去向率而闻名。.

新!!: 都铎王朝和里德学院 · 查看更多 »

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国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王室家族是一个源於法国安茹的貴族,从12世纪起统治英格兰,首任英格兰国王是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袭领地安茹伯国(1060年–1203年),该朝曾統治過诺曼底公国(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兰王国(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国(1153年–1453年),一度拥有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广大统治版图,后世称此时期的英格兰王国为“安茹帝国”。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统治着1154年–1399年的英格兰。1399年理查二世逝世后的英格兰由该朝的两分支系——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先后统治,而这两家族因为王位争夺而爆发了15世纪后半叶的玫瑰战争。 金雀花王朝期间,英国文化艺术逐渐成形,最能表现中世纪文学精神的诗人杰弗里·乔叟便处于这个时代。哥特式建筑在这时期盛行,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约克大教堂正是根据该建筑形式重修的。政治、社会形态也在发展,如宪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宪章》便是约翰王签署的,英格兰议会、模范议会源于该朝。而较专门的教育机构也建立起来了,包括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而金雀花王朝时期政治气候多变,此间的“百年战争”便是一次代表性历史事件。.

新!!: 都铎王朝和金雀花王朝 · 查看更多 »

艾迪塔·葛貝洛娃

艾迪塔·葛貝洛娃 (Edita Gruberová,),斯洛伐克女高音歌劇唱家,近年倍受好評的花腔女高音。她那清晰、輕快且高而有力的嗓音,是她成為莫札特《魔笛》中夜后角色的理想扮演者,近年來,她通過出演若干重要的美聲歌劇中的主角,取得相當的成功。.

新!!: 都铎王朝和艾迪塔·葛貝洛娃 · 查看更多 »

苏格兰历史

苏格兰历史大约开始于一万多年前。考古学研究在现在的苏格兰地域内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证据与信息,但是并没有成文的历史资料。对于苏格兰的正式记载则要等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侵占。公元9至11世纪前后,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苏格兰王国逐渐成形。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因为领土、宗教、政治等不同原因,苏格兰与南面的英格兰、西面的爱尔兰、欧洲大陆的法国、挪威等王国和势力之间有过错综复杂的联盟、婚姻和战争关系。公元十七和十八世纪,苏格兰王国最终与英格兰王国合并,形成了现在联合王国的主干。 历史上的苏格兰,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强烈的民族意识,涌现出一大批各界的杰出人物,对欧洲甚至世界近代史发展有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新!!: 都铎王朝和苏格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英國上議院

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貴族院,是英國國會的上議會。英國國會同時也由英國君主與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大約700多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即靈職議員)以及600多名貴族(即俗職議員,Lords Temporal)。靈職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而俗職為終身職。 上議院始創於14世紀,1544年始用「上議院」(House of Lords)之名。1649年曾一度遭到由英國內戰取得政權的英格蘭聯邦廢止,復於1660年恢復。上議院之權力曾一度凌駕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然而,自19世紀以來,上議院之權勢逐漸凌夷,至今已遠不如由選舉產生之下議院。據1911年至1949年間通過的多條國會法令規定,除包括預算案在內之各種撥款案外,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令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這項權力於政治學中稱為延宕性否決(suspensive veto)。據由《1999年上議院法令》(House of Lords Act 1999)所制定進行的革新,世襲貴族的席位予以廢除,僅保留兩席給國務重臣,以及另外90席由選舉產生之貴族代表(representative peer)。現今的聯合王國政府正審慎考慮作進一步革新,但尚未通過成為法律。 除了立法功能以外,上議院昔日尚擁有司法權,對聯合王國內所有民事案件及除蘇格蘭以外的刑事案件擁有終審權。歷史上,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不由全院共同行使,而是交由院內具法律經驗的議員們,即人稱「上議院高等法官」(Law Lords)者。至於對於英聯邦地區案件的終審權,則基本上由聯合王國樞密院行使之。不過,按《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規定,於2009年10月成立的聯合王國最高法院已接收上議院司法職能。 上議院之官式全稱為「與會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之受尊崇的靈職與俗職們」(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上議院與下議院皆在西敏宮召開會議。.

新!!: 都铎王朝和英國上議院 · 查看更多 »

英國上議院司法職能

上議院(House of Lords)除了是立法機構外,昔日亦同時具有司法職能(Judicial Function),是聯合王國內其中一所擁有終審權的司法機構。但自《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正式生效後,上議院的司法職能已在2009年7月30日廢除,有關職能基本上於同年10月1日由聯合王國最高法院繼承。司法職能尚未廢除以前,上議院僅能審理來自下級法院的上訴案件,技術上而言,上訴案件也不是送交上議院,而是送呈女皇會同國會(Queen-in-Parliament)審理。 歷史上,上議院亦曾扮演原訟法庭的角色,專門負責對貴族進行審訊,另外又負責審議彈劾案,不過這些職能早已廢退。至於在審訊司法案件時,根據憲制慣例,案件只可由擁有資深法律經驗的上院議員審理,這批議員稱之為常任上訴法官(Lords of Appeal in Ordinary),簡稱上院法官(Law Lords),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上院的司法職能基本上由上議院受理上訴委員會(Appellate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Lords)行使,案件亦漸少於上院議事廳進行審訊。.

新!!: 都铎王朝和英國上議院司法職能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女儿列表

英国君主女儿的头衔为Princess(译为公主)。 注意:列表收录的英国君主女儿不含私生女。.

新!!: 都铎王朝和英国君主女儿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世系图

本条目是英格兰王国和大不列颠到联合王国从征服者威廉到今天的世系图。由於此後直到今天的改朝換代之間,前後的君主都存在或遠或近的合法血緣關係,各王朝的首任君主包括諾曼王朝的威廉一世,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都鐸王朝的亨利七世,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及漢諾威王朝的喬治一世等,全都是現任女王的直系先祖,換而言之上述王朝實際並沒有絕嗣,只是因故需要母系子孫傳承而改變了君主的姓氏。.

新!!: 都铎王朝和英国君主世系图 · 查看更多 »

英国下议院

英國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平民院或庶民院,是英國國會的下議院。 英國國會由三大部份組成,它們分別是君主、作為上院的上議院,以及作為下院的下議院,當中又以下議院最具影響力。下議院是一個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機構,目前內有650名成員,稱為國會議員,常用的英文簡寫則是「MP」(Members of Parliament)。下議院議員是經由多數制選出,國會每屆不可長於5年,5年之內就要宣佈解散,而國會解散之時,也就是下議院議員任期的終結。自1950年來每一位下議院議員都是由一個選區的選民選出,議員當選後,也就在議會代表該選區。現今聯合王國政府的內閣閣臣,絕大部份皆來自下院,而自1902年起,歷任的首相也同樣是下議院議員。惟在1963年的時候,來自上議院的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伯爵獲任命為英國首相,不過,他在任命後不久,即放棄了貴族爵位,並成功以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之身份選入下議院。 下議院大約在14世紀出現,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歷史上,下議院的權力曾遠遜於上議院,時至今日,下議院在兩院中佔主導地位。現時下議院的立法權力能夠超越上議院,而根據《1911年國會法令》(Parliament Act 1911),上院駁回大部份法案的權力被削減為僅僅拖延法案通過。此外,英國政府亦需要向下議院負責,首相如果失去了下議院的支持,就要下野。 下議院之官式全稱為「尊貴的與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議院議員」(The Honourable the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坊間一直以為,下議院的英文「House of Commons」中,「Commons」一字乃來自英文「commoners」(解為庶民),反映下議院議員盡皆庶民出身,以區別由貴族所掌的上議院。不過,這種解釋背後沒有史實支持,其實「Commons」一字語出諾曼法語的「communes」,意指議員們所代表的地區,具地理意味。上、下兩議院皆設於倫敦西敏市西敏宮內,而每次會議時,議事廳內必置有一權杖,以彰顯王權。 下議院的有關資料現存放於下議院圖書館。.

新!!: 都铎王朝和英国下议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议会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聯合王国議会(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中文简称为英国国会或英国议会,是英国和英國海外領地(独自享有议会主权(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的最高立法机关。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它还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靈职议员(Lords Spiritual,即英国国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俗職议员(Lords Temporal,即贵族成员)。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是由选举产生。上议院和下议院位于大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宫(即国会大厦)不同的房间内。 国会是由早期为君主提出治国建议的政务会发展而来。理论上国会的权力并不归属于国会,而属于“君临国会”(Queen-in-Parliament,或国王:King-in-Parliament)。尽管有争议,国会中的女王仍常被认为是完整的君主主权。现代的国会权力属于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下议院;君主仅作为象征意义的领袖,而由非选举产生的上议院,其权力也十分有限。 由于以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其立法机构以英国国会为原型,英国国会通常被称作“国会之母”。但这却是对约翰·布赖特(John Bright)的错误引用。实际上,他是在1865年1月18日一篇支持建立国会政府的先锋国家扩大投票权利的文章中谈到“英格兰是国会之母”。.

新!!: 都铎王朝和英国议会 · 查看更多 »

英国财政部

女王陛下財政部(Her Majesty's Treasury),簡稱英国財政部(HM Treasury),通稱財政部(The Treasury),是负责开展和执行英国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英国政府部门。.

新!!: 都铎王朝和英国财政部 · 查看更多 »

英国护照

英國護照(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Passport)是發放給任何種類英國國籍人士的護照,申請時須提供足以辨識為英國國民的證據;如有提出居英權、歐洲聯盟公民或兩者皆有的證據,將會視條件接受申辦。2016年,英國公民能夠免簽證進入175個國家與地區(與芬蘭、法國、意大利及西班牙並列第3位)。.

新!!: 都铎王朝和英国护照 · 查看更多 »

英国旗帜列表

这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相关地区所使用的旗帜列表:.

新!!: 都铎王朝和英国旗帜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語文學

英語文學(English literature)指英語寫成的文學作品,作者不一定是來自英格蘭。如约瑟夫·康拉德是波蘭人,羅伯特·伯恩斯是蘇格蘭人。詹姆斯·喬伊斯來自愛爾蘭,愛倫·坡來自美國,薩爾曼·魯西迪來自印度等。在學術界,“英語文學”經常都在致力於“英語研究”的部門或項目中進行分析與批評。原因在於英格蘭的前殖民地都發展出了自己的英語文學,這些地方所使用的英語互相也有區別。所以英語文學隨著英語在世界上的變化而發展出了形形色色的分支。 美國文學中的英語作品可以算作英語文學的一部分,但通常是按一個獨立的重要學科處理;愛爾蘭文學也是如此(但本文涉及在英國活躍的愛爾蘭文學家)。而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雖然重複的部分很多,但包括來自大不列顛其他地區和語言的文學,所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新!!: 都铎王朝和英語文學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君主世系图 (简版)

本条目是英格兰王国从征服者威廉到安妮女王的世系图。自1603年詹姆斯一世起,英格兰王国与苏格兰王国成为共主邦联,直到1707年安妮女王在位时两国正式合并,建立大不列颠王国。.

新!!: 都铎王朝和英格兰君主世系图 (简版)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君主配偶列表

这里列出的是英格兰王国君主配偶的名单。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所以称为王后;但也有部分男性,他们的头衔并不统一,由其配偶的统治背景而定。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之后的君主配偶名单参见英国君主配偶列表。.

新!!: 都铎王朝和英格兰君主配偶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宗教改革

英格兰宗教改革是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以1534年《至尊法案》的颁布为开始的标志,英格兰教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不同于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的改革,英格兰宗教改革是由英格兰王室发动的,它的直接导火索是亨利八世的再婚问题,因此,英格兰宗教改革相比于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普遍被认为不够彻底。但是,这场运动作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一环,仍然大大地影响了英国和世界。.

新!!: 都铎王朝和英格兰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新!!: 都铎王朝和英格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歷史

英格蘭是聯合王國四個主要地區中面積最大以及人口最多的地方。之所以會有這種地區上的劃分,可以追溯到5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到來。而英格蘭地區在政治上的統一則是從10世紀開始的。本篇文章主要就是在敘述這塊地區的歷史。要注意的是,自从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即位為英格蘭國王直到公元10世紀之前,英格蘭的歷史其實是很難和整個不列顛的歷史分割開來的。.

新!!: 都铎王朝和英格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英格蘭)

查爾斯一世(Charles I,詹姆士一世的次子,1612年其兄威尔士亲王去世后成为王储。所有本文中的日期,除了特殊指明的,都取自儒略历。)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处死(他是唯一以国王身分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是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卷入了与议会的权力斗争,他试图获得王室的收入,而议会则试图节制国王自以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对他的行为,认为他是残暴的独裁者。尤其是他干扰英格兰与苏格兰教会的活动,未征得议会同意就任意向民眾課税。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混乱的宗教冲突。臣民们普遍不信任他们国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然而另外一个事实却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例如(Richard Montagu)和威廉·劳德,他们都曾任查理一世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此后,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理一世的灭亡。 在查理一世最后的几年中,由于企图推翻英格兰与苏格兰国会的权威,他与国会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为英国内战。同时他又利用自己英国国教领袖的身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加尔文派清教徒的不满。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年 - 1645年)中被击败后,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然而查理一世执迷不悟,他与苏格兰结盟,并逃到了怀特岛郡,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会,从而导致了第二次英国内战(1648年 - 1649年)查理一世再次被击败,随后他被拘捕,审判,定罪,并以叛国罪处死。君主制瓦解,英格兰成了共和国,名为英格兰联邦,由國會的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執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后继承了王位,但直到1660年复辟后才得以行使君主权力。.

新!!: 都铎王朝和查理一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格林尼治

格林尼治(Greenwich ,,或,或譯:格林--治)是位於英國英格蘭大倫敦東南的格林尼治區、泰晤士河以南的城区和历史古镇。格林尼治镇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伦敦传统中心点查令十字东南偏东8.9公里处。 格林尼治以其海事歷史、作为本初子午線的标准点、以及格林尼治時間以其命名而聞名于世。格林尼治从15世纪起是王宫(普拉森舍宫,或称愉悦宫)所在地,是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等多位君主的出生地。王宫在英国内战中荒废,此后由克里斯多佛·雷恩设计改建为皇家海军海员医院。1873年海军医院院址改为皇家海军学院,直到1998年學院關閉為止。 格林尼治因天文台而聞名,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设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到1998年不再做為天文观测设施使用,改为博物馆。1884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上,各国決定將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做為標準零度經線,即本初子午线。 格林尼治镇在17世纪成为流行度假地,开始有一批豪宅在此建造。18世纪乔治时代,在古镇中心以南的高地上开始有大规模的住房开发。1890年創立有格林尼治大學。20世纪有两艘名船(卡蒂薩克號和吉普赛飞蛾4號)作为古迹被长期保存于格林尼治的河岸边。1934年,在原皇家医院学院的校舍内开办了國家航海博物館。 传统的格林尼治镇在天文台和海军学院四周,在镇中心有传统的集市、教堂以及保存下来的古船。镇中心附近的格林尼治火车站建于1836年,是伦敦第一条铁路——伦敦-格林尼治铁路的一部分。近年政府又开发了在古镇东北的格林尼治半岛区域,称为“北格林尼治”,其中包括大型表演、娱乐设施“千禧圆顶”。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部分比赛项目在格林尼治进行,包括在格林尼治宫苑草坪举行的马术比赛和现代五项的部分比赛,和在北格林尼治千禧圆顶内的北格林尼治體育館举办的篮球和体操项目。.

新!!: 都铎王朝和格林尼治 · 查看更多 »

河岸街

河岸街(官方Strand,民间the Strand,音译斯特兰德)或名河岸,是伦敦西敏市一条街道的名称。河岸街西起特拉法加广场,东至圣殿关处与弗利特街汇合。今天的河岸街比历史上短,长度刚刚超过3/4英里(3/4英里约合1,207米)。.

新!!: 都铎王朝和河岸街 · 查看更多 »

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

本表列出法國历代王后和皇后。由於法國「薩利克法典」嚴格規定君主必須是男性,因此歷史上從未出現一個實際上「女王」或者「女皇」(雖然其中一些女性曾攝政國家)。 987年以來,法國已出現五十三位君主配偶:四十九位王后、三位皇后和一位無封號女性曼特農夫人〔法語:Madame de Maintenon〕。丹麥的英格堡〔法語:Ingeburge de Danemark〕和布列塔尼的安妮〔法語:Anne de Bretagne〕兩人封后不止一次。在共和和帝國兩個時期,薩瓦之瑪麗-約瑟菲娜〔法語:Marie-Joséphine de Savoie〕法律上雖是王后,但實際上從未統治法國。 1285年至1328年,由於納瓦拉當朝女王胡安娜一世〔西班牙語:Juana I〕與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兩人婚姻和她們三個兒子路易十世、菲利普五世及夏爾四世三人繼承權,納瓦拉和法國兩國王冠一直聯合。因此,路易十世等三個國王配偶不僅是法國王后,而且同時也是納瓦拉王后。經亨利四世繼承納瓦拉王位,他配偶瓦盧瓦之瑪格麗特已是納瓦拉王后,也成為法國王后。.

新!!: 都铎王朝和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 · 查看更多 »

洋服

洋服,又稱洋装。广义上的洋服包括整个西方服饰体系,狭义上指西式的正式套裝(suit),多指男性西裝。西裝雖然源自歐洲,但現已成為國際通行的正式服裝,是表示禮貌、尊重場合的一種方式。 男性洋服最為規範化。長袖外套、相配的長褲、長袖襯衫、領帶,是男性套裝的基本服飾。外套配長褲稱為兩件式西裝;加上背心則稱為三件式,但現在比較少見。女性洋服則比較多樣化,不過基本可歸納為外套、裙子、褲子、女裝襯衫。 舊式西裝甚至有相搭配的帽子,男性可戴或圓頂硬禮帽,女性戴藥丸盒帽。不過時至今日,藥丸盒帽多數只作為護理師或商店服務員制服的一部分,男性也少戴帽子。.

新!!: 都铎王朝和洋服 · 查看更多 »

溫莎城堡

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目前是英國王室溫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 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時期,城堡的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尺(484,000平方英尺)。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裡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她的另外兩棟宅邸則是皇室的私人住宅,分別是桑德林漢姆別墅(Sandringham House)及巴爾莫勒爾堡(Balmoral Castle)。 有許多英國君主對城堡的建造與擴展有直接的影響,是他們的要塞、住所與行政官邸,有時甚至是監獄。城堡的歷史也和英國的君主體制有相當密切的關連,跟隨著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當時統治的英國君主。在和平時期時,溫莎城堡會擴建許多巨大且華麗的房間;在戰爭時期,城堡則會加強防衛,這個模式直到現在仍然不變。.

新!!: 都铎王朝和溫莎城堡 · 查看更多 »

漢普敦宮

漢普敦宮(英語:Hampton Court Palace)位於英國倫敦西南方的泰晤士河畔里奇蒙倫敦自治市,是英國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的皇室官邸。自從18世紀開始,漢普頓宮就不再做為英國王室的住所。漢普頓宮建於1514年,為樞機主教托馬斯·沃爾西所建,他曾是亨利八世最喜愛的大臣之一。當托馬斯·沃爾西失勢後,亨利八世把皇宮收為己有並加以擴建。漢普頓宮和聖詹姆士宮是現在僅存並曾經屬於國王亨利八世的兩座宮殿。.

新!!: 都铎王朝和漢普敦宮 · 查看更多 »

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100 Greatest Britons)是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一个票选活动。 這項活動舉辦後引起了西方其他國家媒體的爭相模仿。.

新!!: 都铎王朝和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 查看更多 »

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英語: The House of Stuart/ 蓋爾語: Siol Na Stiubhartaich),「斯图亞特」一詞最初的拼寫為"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其王室成員的祖先可以追溯至公元11世紀法國布列塔尼的地方貴族。斯圖亞特是第一個成功統治整個不列顛群島的王室。但統治權實際上不太穩定,經歷數次革命,兩位君主被革命所推翻。同時由於斯圖亞特王室的羅馬天主教背景,導致基督新教徒為主的英格蘭民眾經常質疑君主的宗教傾向,令不列顛群島的不穩定因素增加不少。不過,這些因素促使英國議會權力愈來愈大,使英國最早成為議會制國家,也使英國的民主步伐領先於歐陸諸國。.

新!!: 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 · 查看更多 »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權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各国新闻自由度排名请参见新闻自由指数词条) 至于官方的信息,政府则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信息的相关程度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而必须受到保护,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许多政府服从所谓的《阳光法案》或《信息合法化自由公约》来定义国家利益的概念范围。 新聞自由源起於歐美等國對於出版自由的爭取,隨著社會演進,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從傳統到新穎,新聞與出版的自由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完整的權利體系。目前許多民主國家均承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許多非政府組織(如無國界記者)每年針對世界各國作出新聞自由程度評鑑。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媒體逐漸突破來自政府的壓力,但也有更多大企業給予新聞業帶來新的挑戰。 在现代的集权国家裏,新闻自由是一个被高度质疑的争议性概念。这些政权将新闻自由视为对政府权威以及社会安全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集权制国家都会设立全国性的宣传机构,用来维持集权政府的统治,对所谓任何试图挑战政权权威性的媒体或记者的活动进行压制。有的时候,这种对言论的镇压达到了野蛮的程度,甚至会动用警察和军队等具有武力的單位。在这些国家裏,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需要在新闻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会受到专制政权的威胁。威胁的方式包括解雇、被列入黑名单、人身攻击、绑架、刑讯,甚至暗杀。.

新!!: 都铎王朝和新闻自由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歷史

愛爾蘭历史起始於西元前6600年前後,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开始。约前300年当地的人从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可能与此同时随着凯尔特人向爱尔兰的迁徙凯尔特语来到爱尔兰,后来凯尔特语与当地人的语言混合后形成了爱尔兰语。 4世纪和5世纪爱尔兰基督化后在爱尔兰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但随着维京人的入侵这个文化受到冲击。1169年和1171年诺曼人占领爱尔兰,英格兰开始在爱尔兰的文化和政治中占支配作用。但到1609年为止爱尔兰仍然是由许多王国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兰才完全占领爱尔兰。 1801年以前,爱尔兰由一个由新教徒支配的爱尔兰议会统治,这个议会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新教徒在爱尔兰属少数人。1801年爱尔兰议会被解散,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在政治和武力斗争后,1921年,爱尔兰岛南部的26个郡从英国独立,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争执至今未能解决,从1960年代开始这个争执恶化为危机,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和爱尔兰内部政治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922年后爱尔兰南部在此后的几个十年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大量居民外移。从1990年代开始,爱尔兰共和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新!!: 都铎王朝和愛爾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托馬斯·博林,第一代威爾特郡伯爵

托马斯·博林KG(,Thomas Boleyn, 1st Earl of Wiltshire)是第一任威尔特郡(wiltshire)伯爵,英国都铎王朝时代的外交家和政治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的父亲,因此是英国第二任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外公。 1499年以前的某个时候,托马斯·博林与英国金雀花时代最有权势的贵族家族结亲,娶的是第二任诺福克公爵托马斯·霍华德(Thomas Howard)和伊丽莎白·特里(Elizabeth Tilney)的长女伊丽莎白·霍华德(Elizabeth Boleyn)为妻。已知他们生育了五个小孩,其中只有三个活过了少年时代,分别是:玛丽·博林、安妮·博林,和乔治·博林(George Boleyn)。 T.

新!!: 都铎王朝和托馬斯·博林,第一代威爾特郡伯爵 · 查看更多 »

1485年

没有描述。

新!!: 都铎王朝和1485年 · 查看更多 »

1486年

没有描述。

新!!: 都铎王朝和1486年 · 查看更多 »

1547年

没有描述。

新!!: 都铎王朝和1547年 · 查看更多 »

1553年

没有描述。

新!!: 都铎王朝和1553年 · 查看更多 »

1776 (音乐剧)

《1776》是一齣1969年百老汇音乐剧和它的1972年电影版的总称。这是一齣带恶搞风格的喜剧。 剧本:Peter Stone 词曲:Sherman Edwards.

新!!: 都铎王朝和1776 (音乐剧) · 查看更多 »

9月7日

9月7日是阳历年的第250天(闰年是25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5天。 在英國與其屬地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7日。.

新!!: 都铎王朝和9月7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都鐸家族都鐸時期都鐸王朝都铎都铎王室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