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0 关系: 劉耕谷,台灣美術奉公會,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時代劇列表,大稻埕,乾元藥行,張星建,王英信美術館,王昶雄,紫色大稻埕,行政院文化獎,郭松棻,蔡雪溪,鄉原古統,臺灣美術展覽會,臺灣歷史,陳順,陳進 (畫家),林玉山,林錦鴻,林阿琴,林惺嶽,李石樵,1907年臺灣,1920年代臺灣,1930年代臺灣,1月23日,2012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4月10日。
劉耕谷
劉耕谷,臺灣著名膠彩畫家。1986年以一幅巨幅吾土笙歌的作品,榮獲台灣省立美術館大壁畫首獎,成功挑戰世界最大膠彩壁畫,同時也是省展得獎免審出品作家。一生約上千幅作品及二十餘幅七公尺以上的膠彩巨構。其女劉玲利亦投身膠彩畫,現為大學副教授。 2006年8月19日因心導管手術失敗,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年66歲。.
查看 郭雪湖和劉耕谷
台灣美術奉公會
台灣美術奉公會,簡稱「美奉會」,為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的組織,成立於1943年5月5日。.
查看 郭雪湖和台灣美術奉公會
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
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全省美展或省展,曾為中華民國台灣規模最大的美術展覽會,目前已停辦,中止於第六十屆。 現在已與往昔三年一度的全國美術展覽會整併,改為全國美術展與臺灣美術雙年展。.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查看 郭雪湖和台灣日治時期
台灣時代劇列表
下列是在台灣拍攝的仿史為時代背景的台灣電影、台灣電視劇以及部分他國影劇列表。.
查看 郭雪湖和台灣時代劇列表
大稻埕
大稻埕(Tōa-tiū-tiâⁿ,Twatutia或Dadaocheng),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查看 郭雪湖和大稻埕
乾元藥行
乾元藥行,又名乾元蔘藥行,現名上乾元蔘藥行,是一家位於大稻埕迪化街的中藥材商行。.
查看 郭雪湖和乾元藥行
張星建
張星建(),筆名掃雲,是一位出身臺中龍井的文化運動者。.
查看 郭雪湖和張星建
王英信美術館
王英信美術館(Wang Ying Hsin Art Museum),位於臺灣南投縣草屯鎮,為雕塑家王英信(Wang Ying Hsin)親手設計而成,1993年建置於南投縣九九峰中潭公路旁山坡地上,2007年12月9日正式開放園區。 隔年1月業經文建會評鑑,正式核定為南投縣唯一的私人美術館和地方文化館。.
查看 郭雪湖和王英信美術館
王昶雄
王榮生(),筆名王昶雄,是一位生於臺灣淡水的牙醫及作家。他的作品橫跨臺灣日治時期、二戰戰爭期文學,及國民政府戒嚴與解嚴後。 身為臺灣戰爭期新文學作家,他以1943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奔流〉最具代表性亦最具爭議;戰前,該作品被視為皇民化文學尖峰佳作,在戰後則有媚日與抗日的兩極評價。.
查看 郭雪湖和王昶雄
紫色大稻埕
《紫色大稻埕》,2016年台灣電視劇,三立電視週五台灣好戲系列之第十部曲,青睞影視製作,改編自謝里法的同名小說《紫色大稻埕》。由施易男、柯佳嬿、林玟誼、鄭人碩領銜主演。2015年8月6日開拍,2016年2月13日遠赴日本東京拍攝,2月18日全劇殺青;3月4日上檔。.
查看 郭雪湖和紫色大稻埕
行政院文化獎
行政院文化獎是中華民國政府頒發的重要文化獎項,1981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設立,2012年中華民國文化部成立後由行政院主辦、文化部承辦。歷來的獲獎人範圍廣大,文學、藝術、學術、教育、宗教各界知名人物都有人獲獎。 1980年4月12日,行政院「臺69教字第4030號令」發布《行政院文化獎頒給辦法》。《行政院文化獎頒給辦法》經過多次修正,現行條文第二條第一項:「對於我國文化之維護與發揚,具有特殊貢獻者,得頒給文化獎章。.
查看 郭雪湖和行政院文化獎
郭松棻
郭松棻(),台灣台北市人。父親郭雪湖為日治時代知名畫家,母親林阿琴亦為畫家,其妻子李渝同為知名小說家。.
查看 郭雪湖和郭松棻
蔡雪溪
蔡雪溪(),是台灣日治時代的畫家,本名榮寬。台北艋舺出身。多次入選台展、府展。.
查看 郭雪湖和蔡雪溪
鄉原古統
鄉原古統(蕭怡珊,《南島·繁花·勝景-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與《台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2月)),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本名堀江藤一郎,日本畫家,為臺灣日治時期著名藝術教育家。鄉原古統仿照日本本地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模式,與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木下靜涯等美術家,在台灣開辦了一年一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提攜後輩甚力,著名弟子包括陳進、林阿琴、邱金蓮、周紅綢等,影響台灣畫壇甚鉅。.
查看 郭雪湖和鄉原古統
臺灣美術展覽會
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為「臺展」,或稱作「灣展」,為臺灣第一個大型美術展覽會。時間自1927年至1936年共舉辦十回,主辦單位為台灣教育會,係隸屬於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的外圍法人組織。1937年原預計轉由臺灣總督府舉辦但因中日發生廬溝橋事件(當時稱為「支那事變」)而停辦,1938年方由臺灣總督府舉辦第一回,至1943年共計六回,簡稱「府展」。.
查看 郭雪湖和臺灣美術展覽會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查看 郭雪湖和臺灣歷史
陳順
陳順可以指:.
查看 郭雪湖和陳順
陳進 (畫家)
陳進(),又名陳進子,出生於今新竹市香山區,為日本時代以及戰後台灣著名的女性畫家,也是台灣女子學畫的第一人。由於出身士紳世家,因此被後世譽為「閨秀畫家的代表性人物」。.
查看 郭雪湖和陳進 (畫家)
林玉山
林玉山(),本名林金水,後更名為英貴,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是一位生於臺灣嘉義的畫家。 林氏擅繪動物,尤其是龍虎,並以其膠彩及水墨作品著稱;他曾與陳進、郭雪湖被譽為「台灣美術展覽會三少年,簡稱台展三少年」。.
查看 郭雪湖和林玉山
林錦鴻
林錦鴻(),臺灣彰化縣芬園鄉社口村人,畫家,曾與呂鐵洲、郭雪湖、陳敬輝、楊佐三郎、曹秋圃共組「六硯會」。日治時期他在彰化市公會堂開過畫展,二次大戰後曾擔任過第三屆芬園鄉鄉民代表,也加入臺灣新民報社擔任美術記者。他也是臺灣中部美術協會、礦溪畫會與彰化縣美術協會的會員。 他的作品曾入選「臺展」、「春陽展」、臺灣千人畫會畫展、彰化縣美術協會畫展、中日交流展、芳蘭美展等畫展。.
查看 郭雪湖和林錦鴻
林阿琴
林阿琴(),是台灣日治時期中膠彩畫家之一。.
查看 郭雪湖和林阿琴
林惺嶽
林惺嶽(1939年- ),出生於台中市,臺灣美術大師。一位在藝術領域裡耕耘五十年的藝術家,以自然原生力量為元素,描繪臺灣山川的壯闊雄偉與生命力,藉畫布當作舞台,展現個人與土地澎湃的情感,在臺灣諸多藝壇事件中均具獨特見解,有衛護台灣美術教父之稱。 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曾獲邀至法國、美國、日本、澳洲、阿根廷、中國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與發表美術論述,完成中國油畫百年史、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等美術鉅作,目前繪有二百多幅畫作,多幅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2008年,畫作『橫臥大地』、『第一道金光』更因其大尺幅的磅礡氣勢以及善於表現臺灣之美而受總統府青睞借展於虹廳與綠廳。.
查看 郭雪湖和林惺嶽
李石樵
李石樵(),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廳新-庄-支廳貴仔坑區(今新北市泰山區),台灣重要畫家,為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獲有「畫家中的畫家」、「九段畫家」、「萬米長跑者」之譽。1923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即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受教於石川欽一郎,1927年以《》入選第一回台展,1931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1933年以《》入選帝展。 李石樵早期風格以寫實為主,50年代以後受到立體主義的啟示,強調造型簡化並運用反透視的技法,畫面明暗對比強烈。70年代移居美國,以人物群像、風景為主題,粹煉過的造型配以明亮的色彩。 李石樵是台灣前輩畫家中,少數以思考性畫風見長的一位。終生不輟藝事,其間有日治時代的意氣飛揚,戰後之初的困頓蹇塞。然秉其個人堅持之「藝術道德」,毅然投注現代抽象畫之探討。晚年則復歸於寫生,力求於客觀表現上提高主觀之色彩之彩度,極力追逐燦爛絢麗。李石樵求新求變的毅力,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實為同輩畫家中最傑出者之一。.
查看 郭雪湖和李石樵
1907年臺灣
1907年臺灣.
查看 郭雪湖和1907年臺灣
1920年代臺灣
1920年代臺灣實處於從啟蒙到建立本土文化的「狂飆年代」(Sturm and Drang)。簡言之,屬於台灣日治時期中期的1920年代台灣,避免忽略了政治權力與宗教的鬥爭,而專精於教育、哲學與文學的發展。從而迅速於該年代建立有別於中國與日本殖民政府的台灣文化與台灣民族精神。.
查看 郭雪湖和1920年代臺灣
1930年代臺灣
1930年代臺灣仍處於日治時期,此時是臺灣工業化的重要轉折點。尤其中日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民主、經濟發展、文化論述都因接納西方文明後,呈現蓬勃情景。 在政治方面,台灣政壇於1930年代初期延續日本民主的風潮,實施民主。再以經濟發展為例,台灣原本是個以農業為發展重心,在礦產資源不甚豐富情況下,利用本身肥沃土壤與水利資源,創作十分適合發展農業的經濟環境。直至日治時期開始至1930年代前,日本政府仍將台灣視為以農業為導向的「糖產供應地」。1930年代,此觀念大幅改變。而會讓台灣經濟從農業導向發展成工業導向,日本的南進南洋戰略具有相當關鍵性要素。因此就算七七事變後,專注台灣的工業化發展並以經濟政策面促成台灣生產力擴充計劃的戰略方針始終沒變。 就文化而言,1930年代,台灣已普遍具有電燈、電話、自來水、飛機等文明器物,顯示受到西方文明思潮巨大的衝擊。在此同時,西式教育的公學校也於各地普遍設立。另外,西方先進娛樂像電影、留聲機與唱片,也於該年代被日本人引進台灣,眾多因素,讓台灣逐漸形成新的都市流行文化。 不過,被《Viva Tonal 跳舞時代》紀錄片比喻為「跳舞時代」的此時期,卻在日本發動中日戰爭後,成為絕響。而台灣1930年代正如該紀錄片所最後描繪的-「跳舞時代在戰火中落幕」。.
查看 郭雪湖和1930年代臺灣
1月23日
1月23日是阳历年的第2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2天(闰年是343天)。.
查看 郭雪湖和1月23日
2012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2年1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月30日.
4月10日
4月1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00天(闰年第10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5天。.
查看 郭雪湖和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