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娑葛
娑葛,唐朝时期突厥别部突骑施汗国的第一任可汗。 父亲乌质勒,与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商谈时,受风寒病死。娑葛要杀郭元振为父亲报仇,但是郭元振亲自吊孝,获得了娑葛的理解。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廿八,唐中宗命娑葛袭封嗢鹿州都督、怀德王。乌质勒部将闕啜忠節不服,与娑葛互相攻击,忠節不能抵抗,郭元振请朝廷命忠節入朝宿卫。在播仙城安西经略使周以悌劝说忠節,结交宰相宗楚客、纪处讷,安西兵联合吐蕃,郭虔瓘联合拔汗那,攻打娑葛,以阿史那献统治西突厥十姓。忠節便向宗楚客上书,宗楚客等就这么办了。郭元振上书请制止,说吐蕃和拔汗那有野心,而阿史那献没有威望,不能靠他们消灭突骑施。宗楚客不听,以御史中丞馮嘉賓持節安撫忠節,侍御史呂守素處置四鎮,以將軍牛師獎為安西副都護,發甘、涼以西兵,联合吐蕃,討娑葛。娑葛与弟弟遮努领军二万,攻龟兹、拨换(今新疆阿克苏)、疏勒、焉耆,迎战唐军。郭元振在疏勒不敢出兵,景龙二年(708年),娑葛生擒忠节,杀死馮嘉賓、呂守素,十一月初二,娑葛自立为可汗。二十五日,娑葛在火烧城打败牛師獎,攻克安西都护府的驻地龟兹。上表唐中宗,求宗楚客的人头。宗楚客以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周以悌代替郭元振,大军集结在焉耆,对抗突骑施。娑葛写信向郭元振表明心迹,郭元振将娑葛的信承奏朝廷。宗楚客以为郭元振通敌,想问罪于他。郭元振派儿子郭鸿上奏皇帝。唐中宗把周以悌流放白州,郭元振仍然驻守安西,赦免娑葛,册封他为十四姓可汗。第二年七月廿六,娑葛归降,被赐名守忠,为钦化可汗。之后,后突厥可汗默啜西征,娑葛的弟弟遮努因为怨恨哥哥部众比自己多,便投靠默啜为向导,攻打娑葛,默啜擒获娑葛後,将他兄弟二人全部杀死。突骑施部落臣服于后突厥,由娑葛部下黑姓苏禄统辖。.
查看 郭虔瓘和娑葛
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连至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止,共存在约150年。 安史之乱前,安西都护府和大都护府三易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为都护府,共约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为大都护府,共约71年。安史之乱后,765-778年为都护府,781年后又名为大都护府,至790年左右陷落为止。.
查看 郭虔瓘和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節度使
安西節度使,又称安西四镇節度使、四镇節度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为防御天山南路安西四镇设置的節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2年九月安西都护领四镇经略大使,驻安西都护府(龟兹,今新疆库车县)。718年,副都护领碛西节度使,驻西州。727年,改为伊西节度使,731年与北庭节度使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741年,再次分为北庭節度使和安西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節度使抚宁西域,下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和安西都护府,领两万四千人。757年,改名镇西节度使。767年,复名安西節度使。790年,因为安西失陷吐蕃,又泾原节度使兼领安西節度。.
查看 郭虔瓘和安西節度使
张孝嵩
张孝嵩,字仲山,南阳人(今河南省邓州市)。 开元年间,任沙州刺史,任命張孝嵩代替已逝的郭虔瓘為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都護。開元三年(715年),出任監察御史,奉命出使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吐蕃與大食(阿拉伯)共同扶立阿了達為拔汗那國(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國王,發兵攻打拔汗那的國王遏波。遏波逃到安西都護府,向唐軍求救。张孝嵩对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张孝嵩与吕休璟发旁侧戎落兵,击败吐蕃,夺得拔汉那。開元十年九月,吐蕃進攻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所擊敗。開元十二年(724年),轉任太原尹,又出任河東節度使,封南昌陽郡公,卒於任上。有《張孝嵩集》十卷。.
查看 郭虔瓘和张孝嵩
张守珪
张守--,陕州河北人(今山西省平陆)人,唐朝将领。.
查看 郭虔瓘和张守珪
张知运
张知运(),唐玄宗时期的守边大将,早年在凉州都督裴行俭帐下为裨将,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为抵御吐蕃、突厥外族入侵,唐朝在灵州设立朔方军(朔方节度使前身),郭元振为朔方军大总管,时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大使、上柱国、长平郡开国公的张知运充任朔方道後军副大总管。 开元二年(714年)二月,突厥默啜可汗遣其子同俄特勤率众入寇北庭都护府,玄宗命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姚崇等北伐,右领军卫大将军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军使张知运为中军副大总管,先持节赴军,统领边州军兵马等事。但右骁卫将军郭虔瓘斩杀同俄于城下,突厥退军,北伐军停。 开元三年(715年),突厥诸部及契丹不堪忍受默啜可汗的征役,纷纷叛逃归降唐朝,降户阿悉烂、夹跌思泰等南下投唐,至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时,左卫大将军、单于副都护张知运将其武器甲胄没收后,才下令他们渡过黄河南下,蕃人怨怒。御史中丞姜晦为巡边使,蕃人投诉说没有弓矢。不能射猎,姜晦将武器全部还给他们。 开元四年(716年)正月,玄宗以亲王遥领各大都护府,郯王李嗣直遥领安北大都护事,右卫大将军兼安北大都护上柱国长平郡开国公张知运为安北副大都护,仍兼郯王府长史及安抚诸蕃副大使。同年玄宗命朔方道大总管薛讷、安北副大都护张知运、凉州都督杨敬述等各领马兵二万人与回纥九姓部落共伐突厥默啜。六月,默啜击败九姓部落,在班师回去途中因大意不设防备,被九姓拔曳固部溃卒颉质略袭杀。七月突厥毗伽可汗成为突厥大汗,被唐朝安置在河曲的突厥降户夹跌思泰、阿悉烂等听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于当年冬天十月纷纷叛归后突厥。有了武器的突厥降户在青刚岭〔在庆州方渠县(即今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北,灵州之南。〕攻击不设防备的张知运,唐军战败,张知运在赤柳涧被临阵生擒,带往突厥。朔方大总管薛讷率兵追击,突厥降户逃至大斌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镇双庙湾村),又被将军郭知运击溃。突厥军大溃散,张知运被释放,思泰等人从黑山呼延谷(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沟,自古是三条穿越阴山南北山涧谷道之一)逃回突厥汗庭,玄宗以张知运丧师辱国,将他斩首示众。.
查看 郭虔瓘和张知运
唐書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記載的人物。.
查看 郭虔瓘和唐書人物列表
火拔归仁
火拔归仁(),唐朝安史之乱中的蕃将。灵宝、潼关之战后,投降于大燕,但安禄山认为“背主忘义,吾不尔容。”斩之《新唐书·列传第六十》既败,翰引数百骑绝河还营,羸兵裁八千,至潼津,收散卒复守关。乾祐进攻,于是火拔归仁等绐翰出关,翰曰:“何邪?”曰:“公以二十万众,一日覆没,持是安归?公不见高仙芝等事乎?”翰曰:“吾宁效仙芝死,汝舍我。”归仁不从,执以降贼,械送洛阳,京师震动,由是天子西幸。禄山见翰责曰:“汝常易我,今何如?”翰俯伏谢罪曰:“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禄山悦,即署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执火拔归仁,曰:“背主忘义,吾不尔容。”斩之。。 父为突骑施首领火拔部落颉利发石失毕,是突厥默啜可汗的妹婿,开元二年(716年)二月,默啜可汗派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妹婿火拔颉利发石失毕率领精骑围攻北庭都护府,同俄特勤被都护郭虔瓘斩杀于城下,石失毕惧不敢归,携其妻归降唐朝,授左卫大将军,封燕山郡王,其妻封金山公主,赐长安宅第一区,奴婢十人,马十匹,物千段。 火拔归仁后袭燕山郡王、兼火拔州都督,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帐下为将,天宝十三载(754年),火拔归仁升骠骑大将军,755年,安禄山反唐,哥舒翰被召回长安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以王思礼、钳耳大福、李承光、苏法鼎、管崇嗣及蕃将火拔归仁、李武定、浑萼、契苾宁等为裨将,率河陇、朔方兵及蕃兵与高仙芝旧部共二十万,于潼关抵御安禄山叛军。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八日,哥舒翰领兵八万与燕军崔乾祐部在灵宝县西原交战,崔乾祐首先占据险要之地,哥舒翰见崔乾祐兵少,轻敌冒进,崔乾祐在上风处焚烧草车,唐军被熏得纷纷掩面闭目,泪留不止,队形溃散,燕军乘乱进攻,唐前军大乱,互相推挤,掉落黄河的不计其数,号叫之声振天地,此战唐军死者数万人,逃到黄河北岸的十不存一二。哥舒翰军败与数百骑驰而西归,关门不守。帐下裨将火拔归仁等左右数十骑绑缚哥舒翰投降燕军。最终,安禄山礼遇哥舒翰,而处决了他。.
查看 郭虔瓘和火拔归仁
白莫苾
白莫苾(),唐朝时龟兹王。 白莫苾在神龙政变之后到唐玄宗开元盛世初年担任龟兹王。他在延繇拔之后,成为龟兹王。当时,龟兹是安西都护府的驻地,在白莫苾在位时,郭元振、周以悌、张玄表、吕玄璟、郭虔瓘、阿史那献、汤嘉惠担任安西都护。开元七年(719年),白莫苾去世,其子白多匝(白孝节)即位为王。另有儿子白孝义、白孝德名著于史。.
查看 郭虔瓘和白莫苾
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資治通鑑》编者是古代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书名为宋神宗所定,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共294卷,跨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 本列表指本书中包括的传记人物名称及概述,详细请参加具体人物条目。.
查看 郭虔瓘和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默啜
啜(),阿史那氏,名环。默啜是他的封号,后突厥可汗,骨咄禄之弟。.
查看 郭虔瓘和默啜
郭姓
郭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4位。.
查看 郭虔瓘和郭姓
郭元振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阳曲人,祖父任相州汤阴令,定居当地,因此成为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北)人,唐朝將領、宰相。.
查看 郭虔瓘和郭元振
郭知运
郭知运(),字逢时,唐朝将领。瓜州常乐(在今甘肃瓜州县)人。唐玄宗时期西北大将,官至陇右节度大使,领军与突厥、吐蕃、西域诸胡作战,战功赫赫,甚为西北蕃夷所惮,与王君毚被时人称为王、郭二勇将。以功封太原郡公。 祖父郭才,朝议郎、行瓜州常乐县令,父郭师,朝散大夫、赠伊州刺史。初为秦州三度府果毅都尉,以战功累除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又转检校伊州刺史,兼伊吾军使。 开元二年(714年)春,突厥可汗默啜派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率精骑围攻唐朝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郭虔瓘与副手郭知运率众固守。同俄特勤单骑亲临城下指挥作战,郭虔瓘派勇士埋伏于路左,突然发动,斩杀同俄特勤,突厥军见首领被杀,三军恸哭,便引兵撤退。战后郭虔瓘以功进封太原郡开国公,郭知运封介休县开国公,加云麾将军,擢拜右武卫将军。 同年七月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入寇陇右临洮军(在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又游寇兰州、渭州之渭源县,掠夺唐军所牧养的战马后离去。唐朝中央下令郭知运领军追击,同时起复被贬职的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郭知运、杜宾客、王晙、安思顺等将领与吐蕃作战。十月,在渭州西界武阶驿(又称武阶谷),唐军先锋丰安军使王海宾遇敌交战,击溃吐蕃,取得大胜,而唐军主帅薛讷乘势发起总攻,与大仆少卿王晙掎角夹攻吐蕃,吐蕃大败溃逃。唐军追击至洮水,又与吐蕃战于长城堡,先锋王海宾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唐军主力又乘势进击,击败吐蕃。此战唐军斩首一万七十级,吐蕃死伤惨重,洮水为之不流,大将六指乡弥洪被俘,获马七万五千匹(包括被掠走的唐军战马),牛羊四万头。郭知运进封太原郡公,仍兼临洮军使。不久升任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 开元四年(716年)冬,唐朝安置在河曲的突厥降户首领阿悉烂、夹跌思太等率众反叛,想要返回突厥故地,向南到达单于都护府,单于副都护张知运与降户战于青刚岭,张知运兵败被擒。唐朝中央下诏令朔方大总管薛讷领兵征讨,突厥降户走至绥州地界时,又令郭知运领朔方兵马截击。郭知运在绥州大斌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子洲县)黑山呼延谷截住并击溃突厥,突厥溃散。 开元六年(718年),郭知运率兵攻入吐蕃,到达九曲(位于青海省兴海县与贵南县交界处的黄河上),获得铠甲马羊牦牛等数以万计。唐朝将郭知运上交的战利品赐给京城文武五品已上的清官及朝集使,并拜知运为兼鸿胪卿、摄御史中丞。 开元九年(721年)四月,兰池州的胡人显首(粟特人)乘着当地胡人苦于赋税和徭役,伪称自己是叶护康待宾,引诱各族胡人反抗唐朝统治,占领了长泉县,又攻陷兰池等六胡州。以此拥众7万,进逼夏州(今甘肃灵武附近)。叛胡又与党项连结,攻打银城、连谷,以图占据粮仓。唐朝中央以兵部尚书王晙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天兴军节度大使、检校并州长史、燕国公张说相与经略军务,太仆卿王毛仲为朔方道防御讨捕大使,率郭知运等陇右诸军及河东回纥九姓进行征讨。七月,王晙军大破兰池州康待宾军,杀三万五千骑,生擒康待宾。张说统帅河东九姓马步万人出合河关,攻击围攻银城的叛胡与党项联军,并大破之。七月辛酉,唐玄宗在京城召集各族部落酋长,腰斩了康待宾。郭知运以功拜左武卫大将军,授一子官,赐金银器百事、杂彩千段。同年卒于军中,追赠凉州都督,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仍令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墓碑文。 郭知运有十子:郭英杰、郭英奇、郭英协、郭英彦、郭英乂、郭英--等。.
查看 郭虔瓘和郭知运
薛訥
薛訥,字慎言,绛州万泉县人(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高宗朝名將薛仁贵长子,唐朝名将。,參雜了許多鬼怪玄奇的情節。.
查看 郭虔瓘和薛訥
杜宾客
杜宾客(),唐朝将领。唐玄宗开元年間,曾先後出兵討伐契丹、吐蕃、突厥。.
查看 郭虔瓘和杜宾客
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唐玄宗时,作为十大节度使之一。晚唐以后复置的河西军,是作为唐末五代时凉州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
查看 郭虔瓘和河西节度使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郭虔瓘和新唐书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郭虔瓘和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