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郦道元

指数 郦道元

郦道元(466年或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生於獻文帝天安元年(西元四六六年),另一說為孝文帝延興二年(西元四七二年),卒於明帝孝昌三年(西元五二七年)。其父親為郦范,在北魏太武帝時就已為官,做過平東將軍、青州刺史,進爵為永寧侯。酈道元十多歲時,就遊青洲江河,喜愛大自然。曾襲封永寧侯,後降為伯。曾任東荊州刺史,因得罪權貴,被免去官職。十年後,朝廷復起用為著河南尹。明帝孝昌元年,率軍去彭城討平元法僧叛亂,因功陞為御史中尉。因他彈劾過汝南王元悅,在雍州刺史萧寶夤想反叛北魏時,元悅乘機叫朝廷派酈道元去宣撫,酈道元入關時被萧寶夤殺害。著有《水经注》,是著名的文學與地理學大作。.

143 关系: 历史学家列表华不注山南北朝南越国南阳公主 (北魏)合肥县合肥市堂鼓大明湖姜水孟康 (三國)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安阳王岣嵝碑岳麓山禹王碑中国历史地理学中镇庙丹鱼丹阳 (楚国)东晋行政区划三峽三国行政区划三国演义任丘市仓颉伏牛山张导張岱 (明朝)徐偃王後趙州郡列表保定市地名学地理學家北史人物列表北禅寺刘安六镇之乱共和 (西周)元悦先秦行政区划的盧石鼓书院石门颂王質 (南宋)灵剑溪破六韓拔陵神異經程大昌程邈笔记小说...筆靈米兰遗址猛火油烂柯山炎帝炎帝陵燕赵文化留园盛弘之隶书莲花池萧宝夤落星墩西晉寧州行政區劃西晉平州行政區劃西晉并州行政區劃西晉幽州行政區劃西晉交州行政區劃西晉廣州行政區劃西晉徐州行政區劃西晉冀州行政區劃西晉兗州行政區劃西晉秦州行政區劃西晉益州行政區劃西晉荊州行政區劃西晉青州行政區劃西晉豫州行政區劃西晉雍州行政區劃西晉揚州行政區劃西晉梁州行政區劃西晉江州行政區劃西晉涼州行政區劃西晉湘州行政區劃西晋行政区划馬隆馬援銅柱魏太武帝鴻龐氏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越南歷史趵突泉蜀漢行政區劃郦姓郦道元郦范郑国渠阳平山赵肃 (北朝)薛瓒臣瓚自然历史长江长江三峡酷吏酈學陪尾東荊州桌子山岩画群桑欽楊守敬楊衒之樗蒲殷墟水经水经注永州八记永乐大典汉中市汉江 (中国)河北省泗水 (河流)洹河洛阳历史洛阳市洛陽伽藍記涿州市渭河滦河漢趙州郡列表戴震济南市散文担生曹魏行政區劃景山公园晉朝司州行政區劃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晋祠460年代470年代520年代527年 扩展索引 (93 更多) »

历史学家列表

下面依生卒年份次序列出較知名的历史学家,華人史家的研究範圍只是依其大概或傑出領域做分類,並無絕對性。而斷代的划分是依照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的分法。.

新!!: 郦道元和历史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华不注山

华不注山又称华山,是中国山东省济南市东北,黄河南岸一座海拔197米的小山,属于齐烟九点之一。华不(音:夫)注山呈圆锥状,坐落在距离济南市中心大约7公里的平原上,拔地而起,与其他丘陵不相连。山下有泉,名曰华泉。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谐音,因其形状如未开放的莲花而得名。其岩石为青灰色,跟济南南郊泰山山脉的地质构造截然不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就是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风景。 根据《春秋左传》记载,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与晋军战于济南,因其傲慢轻敌而败,在晋军的追逐下“三周华不注”。后文又言“从齐师至于摩弁之下”,手下丑父与其交换了位子,并命令他去华泉取水,齐顷公才得以逃脱。从中可知华不注山又名摩弁。宋代文学家曾巩的《登华山》中有“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的诗句。 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中写道:昔我游齐都, 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新!!: 郦道元和华不注山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郦道元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越国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或南粤班固:《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是约前204年至前112年《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时间为元鼎六年冬,元鼎六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应为前111年,但由于汉朝以十月为岁首,冬为一年开始,《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載為「元鼎六年冬十月,行东,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依《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元鼎六年冬十月是儒略曆公元前112年11月14日—12月13日。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广东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广东百科全书》,第101页。王赓武主编:《香港史新编》(上),第28页。肖一亭:《珠海、澳门史前史的重建》,《东南文化》1998年第4期,第108页。。南越国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前196年,赵佗向西汉皇帝刘邦称臣,南越国成为西汉的一个“外臣”。约前183年,南越国与西汉交恶,赵佗开始称帝,其后,闽越、夜郎、同师等国皆臣属于南越国,南越国的势力影响范围扩张至顶峰。前179年,南越国与西汉修好,赵佗再次向西汉皇帝汉文帝称臣。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因向西汉请求“内属”,而和丞相吕嘉发生争议。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君主,并与西汉对峙。前112年,西汉君主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在同年将南越国灭亡。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时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岭南免遭战乱之苦。来源于秦朝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使岭南落后于中原的政治、经济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国君主推行“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国各土著部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中原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使岭南文化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得到了发展。.

新!!: 郦道元和南越国 · 查看更多 »

南阳公主 (北魏)

南阳长公主()名不详,元氏,北魏孝文帝的女兒,北魏宣武帝的姐姐。公主下嫁北逃的南齐皇子萧宝夤,生三子萧烈、萧权和萧凯。527年,萧宝夤在长安杀郦道元反叛北魏,萧宝夤称齐帝,立公主为皇后。尚书仆射行台长孙稚奉命讨平他,公主与萧宝夤一起出逃,投靠万俟醜奴。萧宝夤最终被北魏孝莊帝处死。南阳公主率子女與蕭寶夤訣別。南陽公主後來在天平 (534年-537年)中,因屢次責罵幼子蕭凱之妻長孫氏,被蕭凱謀害。.

新!!: 郦道元和南阳公主 (北魏) · 查看更多 »

合肥县

合肥县,中国旧县名,隋朝之前称合淝县,始建制于秦朝,为今天安徽省合肥市的主体。东晋改汝阴县,后改名为合肥县。.

新!!: 郦道元和合肥县 · 查看更多 »

合肥市

合肥市,简称合或肥,有时亦简称庐,别称庐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省会和最大城市,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中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皖江城市带和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合肥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环抱巢湖,位于安徽省正中央,分别与东边的滁州市、马鞍山市,南边的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西边的六安市,北边的淮南市相邻。现辖4区4县1县级市,全市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2017年市区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796.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75%。 合肥历史悠久,自秦汉建制已有二千余年,历为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著称。.

新!!: 郦道元和合肥市 · 查看更多 »

堂鼓

堂鼓,是指中國傳統樂器中的大堂鼓(大鼓)、小堂鼓(小鼓),也是使用最頻繁的打擊樂器,其地位與日本太鼓、韓國太極鼓相當。鼓身外觀顏色多為紅色,少數是黑色、木材色。一般用途是在國樂、戲曲、武場、節慶、廟會、祭祀、陣頭、舞龍舞獅伴奏,古代更被使用在宮廷宴會、升堂、報晨昏、戰爭。在京韻大鼓《擊鼓罵曹》、《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等曲目中,營造緊張氣氛;常見演奏組合是大堂鼓和鈸。.

新!!: 郦道元和堂鼓 · 查看更多 »

大明湖

大明湖在山东省省会济南旧城北部,现在的市区中心,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另外两处名胜为趵突泉、千佛山。其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湖水面积约46万平方米,约占旧城的三分之一。 大明湖公园大门有郭沫若手书“大明湖”匾额,门首一副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新!!: 郦道元和大明湖 · 查看更多 »

姜水

姜水是古书中所记载的一条河流名,在今宝鸡一带。姜水相传为炎帝的出生地。 关于姜水的具体地理位置,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据郦道元的《水经注》所载:“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认为姜水即岐水,在今岐山县与扶风县的交界处;另一说是据《大明一统志》所述:“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认为姜水即是指今宝鸡市渭水之南的清姜河。 Category:中國古地名 Category:寶雞.

新!!: 郦道元和姜水 · 查看更多 »

孟康 (三國)

孟康(),三國曹魏人。字公休,安平人。曾任散騎侍郎、亦任典農校尉、中書令等官職。,《三國志》卷16 杜恕傳之注文。。其《漢書音義》在訓詁、考據方面均有較高的成就,常常被各種古代典籍援引,徐珮,2004。 杨守敬《汉书二十三家注钞·孟康》校补。武汉大学碩士論文。,惜已散佚。.

新!!: 郦道元和孟康 (三國) · 查看更多 »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舊傳為東漢孝子郭巨墓前祠堂,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孝堂山上。郭氏墓石祠建成於東漢初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1961年由中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郦道元和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 查看更多 »

安阳王

安陽王()本名蜀泮(),原是古蜀的王子,乃為鱉靈的後裔。在秦國於西元前316年滅古蜀之後,輾轉到達現在越南北部,建立甌貉國,自稱為安陽王,建都於古螺,乃今河内近郊的東英縣。.

新!!: 郦道元和安阳王 · 查看更多 »

岣嵝碑

岣嵝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 2007年,岣嵝碑在失踪千年之后被重新发现,位于衡山云峰寺下的望隐桥附近,重约10吨,形状像一个桃子,高2米,底边长2.5米。但已惨遭村民部分破坏,砸成两半做了墙基。2010年12月傳有拓本出現,人民网,2010年12月15日08:52 来源:《华西都市报》。。.

新!!: 郦道元和岣嵝碑 · 查看更多 »

岳麓山禹王碑

岳麓山禹王碑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云麓峰,刻于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属摩崖石刻。1983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碑原刻于湖南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故又称“禹碑”、“大禹功德碑”。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 岳麓山禹王碑在岳麓山云麓峰左侧石壁,面东而立,为南宋嘉定五年摹拓刻本。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长沙太守张西铭兼有护碑亭,明崇祯三年(1630年)兵道石维岳重修亭台,增建石栏;清康熙年间,周召南、丁司孔重修。碑二侧增有明代刑部刘汝南“夸神禹碑歌”、清代欧阳正焕“大观”石刻;1935年周翰重修,并增刻“禹碑”额。 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9行,共77个字,每字长宽约0.16米。碑文形如蝌蚪,似篆非篆。明代杨慎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新!!: 郦道元和岳麓山禹王碑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新!!: 郦道元和中国历史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中镇庙

中镇庙,又称“中镇祠”,为自宋代起历代祭祀五镇之一中镇霍山山神的庙宇,原位于山西省霍州境内的霍山山麓(今属临汾市洪洞县兴唐寺乡兴唐寺村),距县城25公里。 关于祭祀霍山庙宇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时称岳庙。隋唐时祀四镇,霍山不在四镇之列,但隋代仍称霍山为冀州镇,并在开皇十四年(594年)诏就山立祠,唐代则称西北镇,贞观四年(630年)建霍山祠,后因霍山在天宝十年(751年)获封应圣公,故又称应圣公祠,开成二年(873年)重修清·崔允昭等,《直隶霍州志·卷十四·祠庙》:“隋制祀四镇,以霍山为中镇,是为五镇矣。唐贞观四年立庙……开成二年敕命重修,刑部尚书郑翰撰碑铭并序。”,宋代最迟在淳化时已由祀四镇改为祀五镇,并将其改作中镇庙。此后历代屡有兴废,可考的最后一次重修完成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释力空,《霍山志·卷一·建置沿革》:“历元、明、清,官府时加新修,今所存之殿庑,为前清光绪十八年钦差监修也。”。按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时平阳府章廷珪所作《重修中镇庙记》,此时的中镇庙有正殿五间(周围出回廊二十四间)、寝殿三间,并有东西厢房等清·崔允昭等,《直隶霍州志·卷二十五·中文》:“正殿旧单檐卑隘,今拓基五楹……回廊二十四楹,东西厢各二楹。寝殿三楹……”,此文及金代重修时刘祁所撰《中镇庙记》均全文收录于道光年间的《直隶霍州志》。。 1934年夏,梁思成、林徽因在汾阳周边各县开展古建筑调查时,曾路过中镇庙,并载于其《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赵城县霍山中镇庙”一节,梁思成称其“庙址既大,高下不齐”,“就形制上看来,恐最­早不过元代”,并对其大殿的建筑形制做了简略描述。 1970年,该庙与周边的兴唐寺被一同拆毁,木料用于建设小学,上百通石碑大多被砸碎,用于垫路或砌房基,今原址仅存东配殿三间、一块完整的《大明诏旨》碑(明洪武三年所立)以及散落在院子里的一地残碑。.

新!!: 郦道元和中镇庙 · 查看更多 »

丹鱼

丹鱼是传说中的鱼。出入有赤光环绕。用其血涂在脚上可步行在水上。.

新!!: 郦道元和丹鱼 · 查看更多 »

丹阳 (楚国)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现在公认的是丹淅说,即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一带。.

新!!: 郦道元和丹阳 (楚国) · 查看更多 »

东晋行政区划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其特點是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新!!: 郦道元和东晋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三峽

三峽,可以指:.

新!!: 郦道元和三峽 · 查看更多 »

三国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新!!: 郦道元和三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國志通俗演义》,又稱作《三國志傳》、《三國全傳》、《三國英雄志傳》,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歷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演義以史为据,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講述汉末黃巾之亂至魏、蜀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近百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该书叙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百川书志》。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但也让许多人误以为《三国演义》的内容就是三国正史。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渔有言曰:“演义一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

新!!: 郦道元和三国演义 · 查看更多 »

任丘市

任丘市为河北省沧州市下辖县级市。 任丘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沧州市西北部,华北平原核心地带,地处京、津、保三角地带,北距北京151公里,东北距天津135公里,西距保定66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012平方公里,人口86.7万。 任丘地处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开放带,是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县市之一,经济较为活跃。2014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行榜,任丘位列第50位。 2016年度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县市排行榜,任丘位列第91名。.

新!!: 郦道元和任丘市 · 查看更多 »

仓颉

仓颉是中国神話人物,相传为黄帝史官、以及漢字的創造者,俗稱倉頡先師 、倉頡聖人、制字先師、制字先聖、右史倉聖人或倉頡至聖。传说生有“双瞳四目”。.

新!!: 郦道元和仓颉 · 查看更多 »

伏牛山

伏牛山是位於中國河南省西部的一座山脉,为秦岭的东延余脉,山势自西北向东南渐次铺展。西北与熊耳山相连,东南到南阳盆地东北边缘,长400余公里,寬約40至70公里,山脈主脊高度約1500公尺,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是黃河、淮河、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名称最早见于唐初李泰所著《括地志》一书,亦名猛山。 伏牛山绝大部分属中山,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玉皇山(海拔2057.9米)、龙池曼(海拔2129米)、老君山(海拔2192.1米)、鸡角尖(海拔2212.5米),最高峰是白云山玉皇顶(海拔2216米)。 伏牛山岩層由片麻岩、片岩、大理岩和花崗岩體等組成,主要研產礦產有銅、鉛鋅和鉻等,山區有森林及草原分布,有林業及牧業發展,植被依高度呈垂直分布,從低海拔的落葉闊葉林到高海拔的灌叢皆有。.

新!!: 郦道元和伏牛山 · 查看更多 »

张导

张导,字景明。河内郡修武县人。东汉末年人物、钜鹿郡太守。 张导在光和三年(180年),为钜鹿太守。当时漳河泛滥,他和郡丞彭参、郡掾马道嵩治理漳河。以修《漳河神坛碑》。董卓秉政后,山东群雄举兵反对。张导亲自登坛歃血,奉辞奔走,使得以袁绍为盟主。袁绍派张导(张景明)、郭图(郭公则)、高幹(高元才)等人说服韩馥,使他让冀州给袁绍。后来,因过错受到夷灭之祸。.

新!!: 郦道元和张导 · 查看更多 »

張岱 (明朝)

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蝶庵,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作家和史學家。張岱出身書香世家,三代進士,家境富裕,前半生生活奢華,養尊處優,精通各種玩樂之道,屢試不第。張岱48歲時明朝覆亡,他一度在南明魯王朱以海的小朝廷中供職,後來逃避戰亂遁入深山,寄居佛寺,潛心著作,生活困頓,其後返回紹興定居,一度到杭州協助谷應泰編纂史書。文學方面,張岱是小品文名家,著有《陶庵夢憶》及《西湖夢尋》等書,追憶昔日繁華生活,細述明末社會風情,文章平易近人,典雅精練,趣味盎然,膾炙人口,清初風行一時。史學方面,張岱撰有《石匱書》與《石匱書後集》,記述有明一代史事,剖析明亡原因,注重秉筆直書,推崇忠貞節義,以求垂鑑後世;但其書襲抄痕跡過於明顯,難以稱得上一家之言。.

新!!: 郦道元和張岱 (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偃王

徐偃王,嬴姓,是中国历史上西周时期徐国的国君。他在位的时期,徐国非常强盛,疆域一直扩张到今江苏、安徽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后汉书·东夷传》:“地方五百里”,向他进贡“三十有六国”。 徐偃王在位大行仁义,得到百姓拥护。在这一时期,有36个徐国的邻国向徐朝贡。国力强盛了之后,徐偃王大举进攻周朝首都,迫使周穆王“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后周穆王亲征,并借助楚国军力打败徐国,此后徐偃王于彭城武原县(今江苏徐州市邳州市戴莊镇武原故城)一带山林隐居(一说被周军所杀)。葬在鄞县东钱湖畔。周穆王封其子孙为徐子,继续统治徐国。.

新!!: 郦道元和徐偃王 · 查看更多 »

後趙州郡列表

在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的南匈奴貴族劉淵麾下,屢立戰功,勢力強盛,控有晉朝的冀州,名義上臣屬於匈奴漢國,實際上已經割據自立。漢昌元年(318年),國丈靳準殺死隱帝劉粲奪權,自立為漢天王。十月,鎮守長安的劉曜北上討伐靳準,族滅靳氏,遷都到長安。與此同時,石勒亦參與討伐靳準,後來試圖挑起城中變亂促其投降的計劃失敗,導致靳明掌權並倒向劉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陽城。光初二年(319年)十一月,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自稱王,稱趙王元年,史稱後趙。 趙王五年(323年),石勒派石虎攻滅割據青州的曹嶷,盡有青州。六年(324年)後趙擴展至淮河流域,東晉退至淮水之濱,徐州淮水以北陷於後趙。七年(325年)東晉司、兗2州全境及豫州大部全入後趙,太和元年(328年)南侵東晉至淮南及沔水流域一帶。同年劉曜親征洛陽,為石勒所擒;二年(329年)石勒滅前趙,關隴地區大部和弘農、上洛郡等地為後趙所有。次年(330年)石勒稱帝。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從子石虎篡位,335年,遷都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建武四年(338年)燕王慕容皝與後趙帝石虎聯軍滅段部鮮卑,幽州之地全入後趙。史稱後趙強盛之時,「其地南逾淮、漢,東濱於海,西至河,西北盡燕、代」。 石虎在位時期,東晉復奪沔水流域一帶。太寧元年(349年),後趙爆發梁犢領導的雍涼戍卒舉兵,一度攻克後趙長安,有眾40餘萬。石虎卒,其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孫冉閔盡殺石氏子孫及羯胡,控有洛、豫、徐、荊4州及魏尹、廣平郡、冀州南部。次年自立為帝,建立冉魏。與此同時雍、秦2州及汲郡、河內郡、黎陽等為前秦控制,幽、營2州及冀州西部入前燕,青州入段龕,涼州入前涼,朔州復為羌胡佔據,淮南入東晉。後趙僅能控制司隸的襄國郡、并州、兗州、豫州、徐州、荊州、冀州部分地區。永寧二年(351年)四月,石祗被殺,後趙亡。永興三年(352年)四月,前燕俘虜冉閔,冉魏亡。.

新!!: 郦道元和後趙州郡列表 · 查看更多 »

保定市

保定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市境北临北京市、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沧州市,南邻石家庄市、衡水市,西界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拒马河、唐河、大沙河等由西向东流入白洋淀及大清河。全市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55.24万,为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保定曾先后为清代直隶省及近代河北省的省会,素称首都“南大门”,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新!!: 郦道元和保定市 · 查看更多 »

地名学

地名学(toponymy)是研究地名由来、语词构成、含义、演变、分布规律、读写标准化和功能,以及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之學,它是地理学一个分支学科。地名研究历史悠久,中国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记载四千多处各类地名,还对部分地名命名原由和名称演变作了说明;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记载地名达两万处左右,有语源解释的达2,300多处。 地名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是从19世纪后期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并地名研究机构,出版有相关著作。早期地名学研究着重于地名记述和语源考证,到20世纪初以后,转入综合研究地名阶段。 中國大陸从1950年代末开始研究地名标准化,并从综合研究地名产生、发展和分布规律,於1977年成立中国地名委员会。此委員會於1998年所編之《外國地名譯名手冊》是中國翻譯外國地名的主要根據。另外,地名委員會所編之《外國地名漢字譯寫通則》也十分重要。.

新!!: 郦道元和地名学 · 查看更多 »

地理學家

地理學家是指受地理學訓練、並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自然和人文的現象,以及它們之間互相存在的關係(即地理學)為目的的科學家。西方的地理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新!!: 郦道元和地理學家 · 查看更多 »

北史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郦道元和北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北禅寺

北禅寺,当地人也称北山寺,国家保护单位名称为土楼观,位于西宁市北山,距离城区约2公里。北禅寺最早是佛教寺庙,是青海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初建于北魏明帝时期(公元106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由于道教盛行,该寺改成为道教寺庙,土楼观也更代表了其道教色彩。当地具有特殊的丹霞地貌,这水平状的紫红色砂岩、砾岩相间着石膏和芒硝层。历经长时间的自然作用,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当地人称“九窟十八洞”。.

新!!: 郦道元和北禅寺 · 查看更多 »

刘安

刘安(),西汉沛郡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刘邦之孙,刘长之子,淮南王,都寿春。招門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被告谋反而畏罪自杀。 但是人民相信,劉安是煉丹“得道成仙”,而且他沒服完的仙丹被家裏的雞跟狗喫了,造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受到民間信仰。至今豆腐店、道教人士還奉祀他。.

新!!: 郦道元和刘安 · 查看更多 »

六镇之乱

六镇之亂,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陽後,六鎮的鮮卑貴族和將士,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最後发起的反汉化大起事。.

新!!: 郦道元和六镇之乱 · 查看更多 »

共和 (西周)

周召共和又作共和行政、共和時期,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因周厉王逃離鎬京,无法直接行使王政,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的一段時期,另一說是共伯和奪權執政的時期。該段時期從國人暴動後周厉王逃離鎬京起至周宣王登位,約為前841年至前828年的十四年期間。從周召共和開始,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的紀年。.

新!!: 郦道元和共和 (西周) · 查看更多 »

元悦

元悦(),字宣礼,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第六子,生母罗夫人,北魏宗室、官员,一度在南梁的支持下称帝。.

新!!: 郦道元和元悦 · 查看更多 »

先秦行政区划

先秦行政區劃,範圍是從遠古至秦朝統一九州的這一段時間,由於年代久遠,其地方行政只能大略緒述。而九州是漢族傳統地理區劃,又稱為「漢地九州」。.

新!!: 郦道元和先秦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的盧

盧,又作的顱,古代一種白額馬,亦稱為馰、馰顱或馰顙,又稱戴星馬及的顙。三國時代劉備所乘的名馬的盧又名榆雁,相傳是匹凶馬。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引伯樂《相馬經》提到:「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凶馬也。.

新!!: 郦道元和的盧 · 查看更多 »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中国湖南省衡阳市城北蒸水、湘江、耒水汇合处的石鼓山。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为宋朝四大书院之首,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它三面环水、四面凭虚、地理位置独特,风光秀丽绝美,山上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江面帆影涟涟,渔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锦绣华”之美誉。1939年侵华日军战机轰炸衡阳,书院尽毁,2006年按清代建筑格局重建。.

新!!: 郦道元和石鼓书院 · 查看更多 »

石门颂

石门颂,全名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因刻于陕西褒城石门道西壁之上而得名,汉隶石刻代表作之一,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位于褒斜道南端,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记载了当年司隶校尉杨涣屡次上书,终说服汉顺帝重新修复褒斜道的史籍。石门颂文章为汉中太守王升撰,共655字,分为22行,每行30、31個字不等。《石門頌》是石門摩崖石刻「漢魏十三品」中最為珍貴的石刻,堪稱漢代隸書中的珍品,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7年,因修建石门水库之故,石门颂被迁入汉中博物馆至今。 石门颂最初记载于郦道元《水经注》中,《金石录》中称为《杨厥碑》。该颂书法雄厚奔放,有“隶中草书”之称,影响深远。.

新!!: 郦道元和石门颂 · 查看更多 »

王質 (南宋)

王質(),字景文,號雪山。南宋人。 绍兴五年(1135年)出生。鄆州(今山東東平)人,靖康之變後,遷徙興國(今湖北阳新),二十三歲時游太學,與張孝祥父子有往來,與九江王阮齊名,王阮說:“聽景文論古,如讀酈道元《水經》,名川支川,貫穿周匝,無有間斷”。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张浚聘為幕僚。虞允文聘为幕属。乾道二年(1166年),入京爲太學正。博通經史,著《樸論》50卷、《西征叢紀》、《雪山集》40卷等。淳熙十六年卒。.

新!!: 郦道元和王質 (南宋) · 查看更多 »

灵剑溪

灵剑溪又名拖剑水、灵建江、建溪、剑江,位于中国广西桂林市叠彩区、七星区,长10.9千米,为漓江支流。 该溪发源于叠彩区大河乡尧山西南麓阳家村、潘家村附近尧山公路西南边一池塘,池塘中有泉水。溪流蜿蜒西南而行,流经天圣山、白面山西侧,在七星区电子科技大学附近折向西流,又经观音山、屏风山、社山等后又复向南至普陀山北麓祝圣寺附近,经省春岩、留春岩、弹子岩后,流入七星公园,在花桥附近汇入小东江。 该溪流经普陀山北崖一段,又称弹子溪,见于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弹子溪畔有独石高耸,为灵剑石。溪上有寻源桥,为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詹仪之所建,桥下游有深潭。桥西头有张曙墓。.

新!!: 郦道元和灵剑溪 · 查看更多 »

破六韓拔陵

六韩拔陵(),也作破落汗拔陵,南北朝时代北魏孝明帝时期发生的六镇之乱(523年-525年)的领导人,曾经一度领导数十万起义军,并在六镇地区建立政权,年号真王。.

新!!: 郦道元和破六韓拔陵 · 查看更多 »

神異經

《神異經》一卷,中國古代地理書。舊題漢東方朔撰,實為後人偽託。今本為晉人張華注、明人朱謀㙔校。.

新!!: 郦道元和神異經 · 查看更多 »

程大昌

程大昌,字泰之,南宋學者,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今洪裡鄉)人。 十歲能寫文章,紹興二十一年赵逵榜進士,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除太平州教授。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召為大學正。紹興三十年(1160年)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淳熙二年(1175年)召为秘书少监。淳熙三年(1176年)权刑部侍郎,升侍讲兼国子祭酒,兼给事中。權吏部尚書。 淳熙七年(1180年)知泉州,有惠政,“江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战死,闽部大震。大昌趣统制裴师武讨之,贼遂遁去。”。迁知建宁府,光宗嗣位,徙知明州。绍熙五年(1194年),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庆元元年(1195年)卒,諡文簡。 程大昌繪有《禹贡论山川地理图》,並大量引用《水经注》的记载,對郦道元亦有所批評。現代郦学家陈桥驿将程大昌列为宋代的两大郦学家之一。道光《晋江县志》稱:“大昌博学善考究,著述传于当时。”归有光則批评他“山川、土地非身所履,终无以得其真”。著有《易原》、《禹貢論》、《詩論》、《雍錄》、《北邊備對》、《演繁露》、《考古篇》、《易老通言》。《程文简集》20卷,已佚。 另著有《樗蒲经略》,敘述樗蒲玩法。.

新!!: 郦道元和程大昌 · 查看更多 »

程邈

程邈,生卒出身不詳,眾說紛紜,只知是秦始皇時代的人。相傳其發明隷書,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提及出土文物相關論述對此說存疑,近年出土《青川木牘》、《天水放馬灘秦簡》證明戰國已有隸書雛形,故現以程邈整理隸書為通說。.

新!!: 郦道元和程邈 · 查看更多 »

笔记小说

记小说是一种筆記式的短篇故事,特点即是篇幅短小、內容繁雜。筆記小說於魏晉時期開始出現,學界一般均依魯迅的觀點概分為「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兩種主要類型。 筆記小說基本上受到史書體例的影響,多標榜其記事之確實,以史家的態度書寫筆記,所以並非有意識的小說創作。而在藝術表現上,其故事情節多為直線發展的筆記體,缺乏人物形貌與心理的描寫,也沒有特別鋪張情節的發展。基於以上理由,在加上作者欠缺創作的自覺意識,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成熟的小說,頂多算是唐傳奇的前身。.

新!!: 郦道元和笔记小说 · 查看更多 »

筆靈

《筆靈》是由中國作家馬伯庸所創作的小說作品,筆靈目前共五集,《壹︰生事如轉蓬》、《貳︰萬事皆波瀾》、《參︰沉憂亂縱橫》、《肆︰蒼穹浩茫茫》,而《伍︰彈劍拂秋蓮》將於近日現世....才怪,已經有許多從國中等到出社會的讀者盼到現在,可是作者完全還沒有新的動靜和消息。.

新!!: 郦道元和筆靈 · 查看更多 »

米兰遗址

米蘭遺址,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是一組不同年代的跨文化遺址群。其中有鄯善國伊循城遺址,漢代屯田,唐代古戍堡遺址等。曾於佛寺壁畫中發現了3世紀帶有古罗马風格的有翼天使圖像。.

新!!: 郦道元和米兰遗址 · 查看更多 »

猛火油

猛火油,即石油,是古代中國使用石油作為戰爭用途時所稱呼的。.

新!!: 郦道元和猛火油 · 查看更多 »

烂柯山

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位于中国浙江省衢州市城东南约10公里处,毗邻乌溪江。烂柯山海拔164米,山巅的天生石梁如一座巨大的石桥,属丹霞地貌,石梁下为青霞洞,即是传说中王质遇仙之处。现为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古时在「洞天福地」中被列为「第卅福地」。 晉末刘敬叔的《异苑》,載有人騎馬時遇到兩位老者在玩樗蒲便下馬觀看,中途無意間撇見馬鞭已腐,馬已成枯骨,回家時發現親屬居然都已去世。後來,郑缉之的《東陽記》,故事改為一名叫王質的人去石室山伐木,聽到四名童子唱歌而留下。童子給他像棗核的食物。王質吃了就不餓,之後童子唱完歌後離去,他才發現斧頭柄爛去,回家才知道過了數十年。《東陽記》版本的故事被郦道元《水经注》所引用。更後來的任昉《述異記》改成邊下棋邊唱歌,但沒說是下圍棋。 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如唐朝詩人孟郊〈爛柯山石橋〉:「樵客返歸路,斧柯爛從風,唯余石橋在,猶自凌丹紅。」於是後來烂柯便作为围棋的别称。.

新!!: 郦道元和烂柯山 · 查看更多 »

炎帝

帝,號神農氏、連山氏,是传说中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的的天下共主。也有另一派說法是炎帝與神農氏並非同一人。 相傳其為--姓,烈山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炎帝的傳說與五德終始說及圖讖相關。包括苗族、羌族、京族等各民族皆以炎帝為先祖。學者許倬雲認為,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融合,形成上古華夏部族。.

新!!: 郦道元和炎帝 · 查看更多 »

炎帝陵

帝传说本非信史,其确切的葬地难以考证,现在中国境内有多处炎帝陵,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陕西省宝鸡和湖南省酃县的两处,而酃县也因為炎帝陵的關係於1994年更名為炎陵縣。.

新!!: 郦道元和炎帝陵 · 查看更多 »

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是指以今中国境内的京津冀三地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漢族地域文化。.

新!!: 郦道元和燕赵文化 · 查看更多 »

留园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1961年,留园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九座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郦道元和留园 · 查看更多 »

盛弘之

盛弘之是南朝劉宋人。.

新!!: 郦道元和盛弘之 · 查看更多 »

隶书

隶书為秦書八體之一,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長方形狀,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相传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变,又称为隶定,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中國文字在小篆以前仍然遵從「六書」造字原則,漢隸則不再遵守「六書」原則,自行變化造形。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新!!: 郦道元和隶书 · 查看更多 »

莲花池

莲花池,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路48号,北京西站南广场西侧。.

新!!: 郦道元和莲花池 · 查看更多 »

萧宝夤

萧宝夤(),字智亮,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母親為劉惠端,胞兄為齐东昏侯萧宝卷。因梁武帝滅南朝齊,投奔北魏,成為北魏皇婿。後因起義,被爾朱天光所殺。.

新!!: 郦道元和萧宝夤 · 查看更多 »

落星墩

落星石,又名落星墩,亦称德星山,历史悠久。位于星子县紫阳堤南二里湖中心,是星子县地标性建筑和象征性文物古迹,与湖口县大孤山(又名鞋山)遥相呼应。.

新!!: 郦道元和落星墩 · 查看更多 »

西晉寧州行政區劃

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置。太康三年(282年)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管理。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州治在滇池縣(今雲南省晉寧縣東)。初置時領四郡,其地大致相當於今雲南省除迪慶、昭通以外的大部份地區。後轄有今雲南省全境、貴州省中西部地區。.

新!!: 郦道元和西晉寧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平州行政區劃

西晉泰始十年(274年)分幽州遼東地區5郡設置平州。州治所在襄平縣(今遼寧省遼陽市)。範圍在今遼寧省鐵嶺、新民、朝陽以南及撫順、丹東以西,北朝鮮一部分。後於東晉初年為鮮卑人慕容為鮮卑族慕容氏的首領慕容廆控制此地。.

新!!: 郦道元和西晉平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并州行政區劃

西晉并州州治所在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範圍在今山西省中部以北的太原、長治、晉城、晉中、陽泉4市全境,呂梁、忻州2市中東部,大同、朔州2市南部一帶。永興元年(304年)劉淵在平陽建立漢國以後,除太原郡一帶,并州各地大多淪陷。建興四年(316年)十二月,并州刺史劉琨棄守晉陽逃亡幽州,并州全境易手。.

新!!: 郦道元和西晉并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幽州行政區劃

西晉幽州州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市)。範圍在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全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建興二年(314年)幽州一度為石勒所攻陷,西晉末時幽州已為段部鮮卑佔據。.

新!!: 郦道元和西晉幽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交州行政區劃

孫吳舊州,太康元年(280年)平吳來屬,州治所在龍編縣(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河內市東天德江北岸)。其範圍相當於今廣東雷州半島、廣西南部的防城港、欽州、北海及越南北部。.

新!!: 郦道元和西晉交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廣州行政區劃

孫吳舊州,太康元年(280年)平吳來屬,州治所在番禺縣(今廣東省廣州市)。範圍在今廣東省(不含北部清遠、韶關部分及雷州半島)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不含西北部桂林部分及南部的防城港、欽州、北海)的大部分。.

新!!: 郦道元和西晉廣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徐州行政區劃

西晉徐州州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範圍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北和山東省東南部地區。.

新!!: 郦道元和西晉徐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冀州行政區劃

西晉冀州州治所在信都縣(今河北省冀州市)。範圍在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以北的大部。.

新!!: 郦道元和西晉冀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兗州行政區劃

西晉兗州大體範圍在今山東省西部及河南省東部一帶。建興元年(313年)以後兗州郡縣除泰山郡外,各地相繼被石勒攻陷。.

新!!: 郦道元和西晉兗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秦州行政區劃

西晉泰始五年(269年)分雍、涼、梁3州置,州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範圍大致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東不包括慶陽市的全部地區。太康三年(282年)廢州併入雍、涼2州。元康七年(297年)復分雍、梁2州置秦州,州治所在上邽縣(今甘肅省天水市)。太興二年(319年)秦州刺史陳安投降前趙主劉曜,秦州至此淪沒。.

新!!: 郦道元和西晉秦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益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成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永興元年(304年)州治巴郡(今重慶市中心),永嘉四年(310年)治巴東(今重慶市奉節縣)。其範圍相當今四川省黑水縣至木里藏族自治縣一線以東的川西、川中、川南、川西南等地,及雲南省昭通市、貴州省中西部一帶。永寧元年(301年)以後益州各地陸續淪陷,太安二年(303年)李雄攻陷益州州治成都,西晉末益州轄域僅剩今重慶市東部一隅。.

新!!: 郦道元和西晉益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荊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其範圍相當於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大部分,信陽西南),陝西省東南部(安康大部分、商洛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重慶市東部一小部分,江西省萍鄉市及周邊,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分地區,貴州省東部。後期範圍縮小為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大部分,信陽西南),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湖南省雪峰山以北地區及貴州省東部。.

新!!: 郦道元和西晉荊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青州行政區劃

西晉青州州治所在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永嘉以後移治廣固縣(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北)。範圍在今山東省的東從海山東半島而西至泰山、黃河東岸一帶。永嘉年間以後,山東郡邑相繼被石勒攻陷。西晉末青州為曹嶷佔據。.

新!!: 郦道元和西晉青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豫州行政區劃

豫州是曹魏舊州,州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範圍在今河南省京廣鐵路以東的大部,山東省西南部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南端一路深入至湖北省長江北岸的廣濟縣。.

新!!: 郦道元和西晉豫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雍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其地大致相當於今陝西省關中地區,甘肅省黃河以東地區,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全部。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漢趙主劉聰攻陷長安,俘晉愍帝,至此雍州淪沒。.

新!!: 郦道元和西晉雍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揚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其範圍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大別山、巢湖以北一帶。太康元年(280年)西晉平吳後範圍擴大到江蘇、安徽2省長江以南,浙江省全部,江西省(不含宜春)、福建省(不含漳州南部沿海)大部分。元康元年(291年)以後縮小至不包括江西、福建2省以外的區域。.

新!!: 郦道元和西晉揚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梁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南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永嘉二年(308年)至五年(311年)州治在新城(今湖北省房縣)。其範圍相當今陝西省留壩、佛坪等縣以南,西鄉、鎮巴以西,重慶市大部,四川省川北地區,及貴州省桐梓、道真、正安等縣地,後期擴大至湖北省西北部。永寧元年(301年)以後梁州各地陸續淪陷,建興元年(313年)流人楊武攻陷梁州州治南鄭,西晉末梁州轄域僅剩今湖北省西北部一隅。.

新!!: 郦道元和西晉梁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江州行政區劃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分揚、荊2州共10郡置江州,州治所在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州名取自長江古名江水。範圍在今江西省及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區。.

新!!: 郦道元和西晉江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涼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範圍大致相當於今甘肅省蘭州市、白銀市以西的地區,青海省東北地區。西晉末為涼州刺史張軌及其子張寔所控制。.

新!!: 郦道元和西晉涼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晉湘州行政區劃

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分荊州6郡、江州1郡,廣州3郡合置湘州。州治所在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其範圍相當於今湖南省洞庭湖、雪峰山以南,廣東省北部清遠、韶關部分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桂林部分。.

新!!: 郦道元和西晉湘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西晋行政区划

西晋的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州郡重新进行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于原蜀汉和辽东等较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十九个州。但是西晋的统一十分短暂,仅三十多年后就面临灭亡的局面,在此期间又分出了两个州,最终灭亡时共有二十一州。.

新!!: 郦道元和西晋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馬隆

隆(),字孝興,東平平陸人。三國時曹魏武官,後來入仕西晉,協助西晉平定涼州的叛亂,並鎮守涼州十多年。.

新!!: 郦道元和馬隆 · 查看更多 »

馬援銅柱

援銅柱(Cột đồng Mã Viện)指的是公元43年馬援平定嶺南之後,在交趾設立的銅柱。 馬援銅柱的記載始見於晉代的《廣州記》。公元43年,馬援平定了二徵夫人的叛亂,追擊其餘黨都羊至居封縣。都羊投降,馬援豎立了兩個銅柱,以標示漢朝國界的最南端。 相傳馬援害怕交趾人再次反叛並摧毀銅柱,在豎立銅柱的時候,對天祈禱:「銅柱折,交趾滅。」此後的交趾人害怕銅柱折斷,便在其下填埋石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兩座丘陵。陳仲金,《越南史略·第一卷·第二部分·第三章》 根據《隋書》的記載,劉方征討林邑國的時候,曾率軍經過馬援銅柱。唐元和年間,安南都護馬總新豎立銅柱兩個。 在越南脫離南漢獨立之後,馬援銅柱從史書記載中逐漸消失。1272年蒙越戰爭休戰之際,元世祖曾派人到越南,尋找馬援銅柱的位置;但陳聖宗派人答覆稱:銅柱歲久湮沒,不知在何處,無法找回。此事最終不了了之。陳仲金,《越南史略·第一卷·第三部分·第四章》 馬援銅柱現已不存,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稱其在象林縣的南部,而黎崱的《安南志略》則稱在欽州古洞上,《大越史記全書》沿用了欽州古洞說。《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屬東漢紀》:「〔馬援〕乃立銅柱為漢極界。(銅柱相傳在欽州古洞上。援有誓云:「銅柱折,交州滅。」我每以石培之,遂成丘陵,恐其折也。唐馬總又建二銅柱於漢,以為伏波之裔,今未詳所在。左右二江合有其一。)」《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則稱其在富安省境內。 但阮朝高春育編纂的《大南輿誌要編》中記載,富安省境內根本沒有銅柱的遺跡,因此他認為馬援豎立銅柱不是史實。而越南歷史學家陶維英則認為位於今日乂安省的城山(núi Thành)。.

新!!: 郦道元和馬援銅柱 · 查看更多 »

魏太武帝

魏太武帝拓跋焘(),鮮卑本名佛狸伐。佛狸是官號,突厥語狼büri或böri的音譯。伐或bäg是官稱,且是魏晉時期鮮卑諸部使用最為廣泛的政治名號。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的長孫,在位28年,谥号太武皇帝。.

新!!: 郦道元和魏太武帝 · 查看更多 »

鴻龐氏

鴻龐氏(「鴻龐」 越南語:Hồng Bàng,又作「鴻厖」),是越南傳說時期中最古的王朝,也被視為越南國家的開端。傳說鴻龐氏存在於公元前2879年至前258年 ,君主的稱號為「雄王」、「雒王」或「碓王」,曾使用「赤鬼國」、「文郎國」等國號。中國古籍中所提到的駱越(又作雒越),就與鴻龐氏的傳說相關。.

新!!: 郦道元和鴻龐氏 · 查看更多 »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前207年或前111年-39年,)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統治的一個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前111年,西漢攻滅南越國後,設南越舊地為交州,並置九個郡縣:南海郡、合浦郡、蒼梧郡、鬱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為了便於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貿易,漢廷非常關注在肥沃的紅河三角洲的統治。在前1世紀時,漢朝在交州的統治十分寬鬆,雒越的君長在自己的部族裡依舊保持著他們世襲的權力。然而在公元1世紀後,漢朝執行同化政策,鼓勵越人與漢人通婚,並加強了稅收,將越南直接置於漢朝統治之下。公元40年(東漢建武十六年),交州爆發了由徵氏姐妹領導的越南人大起義,第一次北屬時期結束。.

新!!: 郦道元和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 · 查看更多 »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43年-544年,)是越南歷史上一段被中國統治的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公元40年,在徵氏姐妹的領導下,交州爆發了反漢的起義。43年,漢伏波將軍馬援領兵平叛,殺死二徵。交州重歸漢朝管轄,第二次北屬時期開始。 在這一時期,今越南地區曾先後被置於東漢、交州士氏政權、東吳、曹魏、晉朝、劉宋、南齊、南梁的統治之下。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標誌著第二北屬時期的結束。.

新!!: 郦道元和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 查看更多 »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新!!: 郦道元和越南歷史 · 查看更多 »

趵突泉

趵突泉又名槛泉,旧称泺,为泺水的源头。三股泉水成一线紧密排列,齐声迸发,声势浩大,因此被乾隆皇帝称为「第一泉」,是泉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同时也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新!!: 郦道元和趵突泉 · 查看更多 »

蜀漢行政區劃

蜀漢行政區劃,大體上沿習了東漢以來的州、郡及縣政區制度。蜀漢的疆域北至秦嶺一帶;東與孫吳相鄰於長江三峽;南至雲貴高原一帶,西南伸入今緬甸境內。.

新!!: 郦道元和蜀漢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郦姓

酈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03位。現代是個罕見的姓氏。.

新!!: 郦道元和郦姓 · 查看更多 »

郦道元

郦道元(466年或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生於獻文帝天安元年(西元四六六年),另一說為孝文帝延興二年(西元四七二年),卒於明帝孝昌三年(西元五二七年)。其父親為郦范,在北魏太武帝時就已為官,做過平東將軍、青州刺史,進爵為永寧侯。酈道元十多歲時,就遊青洲江河,喜愛大自然。曾襲封永寧侯,後降為伯。曾任東荊州刺史,因得罪權貴,被免去官職。十年後,朝廷復起用為著河南尹。明帝孝昌元年,率軍去彭城討平元法僧叛亂,因功陞為御史中尉。因他彈劾過汝南王元悅,在雍州刺史萧寶夤想反叛北魏時,元悅乘機叫朝廷派酈道元去宣撫,酈道元入關時被萧寶夤殺害。著有《水经注》,是著名的文學與地理學大作。.

新!!: 郦道元和郦道元 · 查看更多 »

郦范

郦范(),字世则,小名记祖,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将官,官至平东将军、青州刺史,爵封永宁穆侯。.

新!!: 郦道元和郦范 · 查看更多 »

郑国渠

鄭國渠,中国战国时,韓國著名水利学家「郑国」(鄭氏,名國),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为秦所筑河渠,長三百里,位於今日中國陝西省涇陽縣上然村涇出口一帶。為紀念工程師鄭國,称“郑国渠”。.

新!!: 郦道元和郑国渠 · 查看更多 »

阳平山

阳平山,一名阳城山。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境内的一座山。位于在富阳县城以南十五里,地理位置在北纬30度和东经120度整交点处。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宋《咸淳临安志》、万历《杭州府志》等书均记载为三国吴大帝孙权的祖居地。据载孙权的爷爷孙钟故居在杜泽庙遗址,在阳平山上种瓜,孙钟卒后,其子孙坚将其葬于阳平山。至今当地仍保留有“杜泽庙”石碑,在杜泽庙遗址还能看到“孝桥”遗迹与“下马墩”位置。相传晋代名士孙文度曾在山上建亭修行,故又得名亭山。.

新!!: 郦道元和阳平山 · 查看更多 »

赵肃 (北朝)

赵肃(生卒年不詳),表字慶雍,河南郡洛陽县人。北魏、西魏官员,.

新!!: 郦道元和赵肃 (北朝) · 查看更多 »

薛瓒

薛瓚,西晉太原人。 早年追随姚弋仲,永和八年(352年)擔任姚襄的參軍。升平元年(357年)五月,姚襄兵敗,為前秦苻黃眉俘殺,薛瓚隨姚萇投靠前秦,爲中書侍郎。杈翼和薛瓒同劝苻坚杀苻生。苻坚执政後即以王猛为中书侍郎,与薛瓒、权翼同掌机密。餘事不詳。 一說薛瓚即《漢書》的注解家臣瓒,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十六卷“穀水注”中明确指出薛瓒《汉书注》。孟森著《臣瓒考》認為臣瓒为即薛瓒。1959年胡适著有《注〈汉书〉的薛瓒》,結論與孟森同。.

新!!: 郦道元和薛瓒 · 查看更多 »

臣瓚

臣瓒是西晋人,僅知其名,不知姓氏。 臣瓒是《漢書》的注解家,撰有《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至劉宋時已無人知其真正姓名。姚察《汉书训纂》以為臣瓒即傅瓒,郦道元《水经注》以為是薛瓒,朱希祖以為臣瓒即是裴瓒。孟森著有《臣瓒考》認為臣瓒为即薛瓒。胡适著有《注〈汉书〉的薛瓒》,結論與孟森同。洪業著有《再论臣瓒》。.

新!!: 郦道元和臣瓚 · 查看更多 »

自然历史

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通用辞典》 自然历史()又译自然史、博物学,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对地球上各种生物(动物、植物、菌类、微生物)以及它们周边生存环境中各种事物的不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总结,和实验方法比起来,更倾向于观察方法,是现代科学萌芽和发展的过程中的必经途径。它包含了科学研究但并不局限于此,目前各种自然历史类的文章主要发表在科学普及杂志上,少见于学术期刊 WordNet Search, princeton.edu.

新!!: 郦道元和自然历史 · 查看更多 »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华人民共和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了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新!!: 郦道元和长江 · 查看更多 »

长江三峡

長江三峽又名峡江或大三峽,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新!!: 郦道元和长江三峡 · 查看更多 »

酷吏

酷吏,是中国古代中称呼用严刑峻法的官吏。其中包括严格执法的正直官员,也包括利用酷刑草菅人命的官吏。《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書》、《金史》有酷吏列传。.

新!!: 郦道元和酷吏 · 查看更多 »

酈學

酈學是指針對酈道元的《水經注》的研究,一般可分三大學派:考據學派、词章学派以及地理學派。.

新!!: 郦道元和酈學 · 查看更多 »

陪尾

陪尾又稱负尾是《禹貢》記載的一座山名。 郦道元《水经注·禹贡山》載﹕“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意思是說陪尾在今湖北安陆北。张华《博物志》卷一載﹕“八流亦出名山﹕渭出鸟鼠﹐汉出嶓冢﹐洛出熊耳﹐泾出少室﹐汝出燕泉﹐泗出陪尾。”意思是說陪尾在今山东泗水东向。兩者差距頗大。《大清一统志》從《博物志》之說。.

新!!: 郦道元和陪尾 · 查看更多 »

東荊州

東荊州,北魏在其国土内設荊州和東荊州,治所分別在山北(河南鲁山县)和泌陽東陵鎮(河南泌陽)。 郦道元、曹芝、杨大眼、冯景昭、李魔怜曾任刺史。西魏,改名淮州。.

新!!: 郦道元和東荊州 · 查看更多 »

桌子山岩画群

桌子山岩画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乌海市与鄂尔多斯市交界处的桌子山,於1973年被当地牧民发现,於1979年起正式被考古学界关注并加以研究。岩画分布在桌子山西麓,大部分位于山地缓坡处,其余均在悬崖峭壁上。2013年,桌子山岩画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郦道元和桌子山岩画群 · 查看更多 »

桑欽

桑钦(),東漢人。著有《水经》一書。 一說桑钦著有《水经》一書,北魏郦道元曾為此書作注,即著名的《水经注》。桑钦曾从平陵人涂浑學《毛诗》,並精通《古文尚书》。.

新!!: 郦道元和桑欽 · 查看更多 »

楊守敬

楊守敬(),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清末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

新!!: 郦道元和楊守敬 · 查看更多 »

楊衒之

杨衒之一作羊衒之一作陽衒之,生卒年不详,北平(今河北省滿城)人,著名散文家。《洛陽伽藍記》的主要編撰者。.

新!!: 郦道元和楊衒之 · 查看更多 »

樗蒲

樗蒲,或名摴蒲、五木、掷卢、呼卢,是古中國東漢至唐朝流行的擲賽遊戲。.

新!!: 郦道元和樗蒲 · 查看更多 »

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1961年,殷墟成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郦道元和殷墟 · 查看更多 »

水经

《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約一萬餘字,作者晉代郭璞撰,另說是東漢桑欽撰。在四庫全書中為史部地理類。 《水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爭議頗多。《隋書·經籍志》載“《水經》三卷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改《隋志》之郭“注”字为“撰”,郭璞为作者。但《新唐书·艺文志》称为桑钦撰,《通志·艺文略》亦著录:“《水经》三卷,汉桑钦撰,郭璞注。”王禕《水經》序:“水經至新唐志始謂為桑欽作,又言一云郭璞作,蓋疑之也。”宋以后人的著作大多称为桑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觀其《涪水》條中,稱廣漢巳為廣魏,則決非漢時;《鍾水》條中,稱晉寧仍曰魏寧,則未及晉代。推文尋句,大概三國時。” 現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水經》與《水經注》各有兩套;桑欽所撰《水經》,或者郭璞作注之《水經注》都已失傳。酈道元所注的《水經》應是另外一部與桑、郭二人無關之“作者佚名”的地理書。 《水經》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 《水經注》則是酈道元在《水經》基礎上擴充撰成,記載的河流水道1252條,達三十萬餘字,共40卷。全文超過《水經》20餘倍。.

新!!: 郦道元和水经 · 查看更多 »

水经注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餘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新!!: 郦道元和水经注 · 查看更多 »

永州八记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773年—819年)因「八司馬事件」(805年)貶永州司馬時所寫的八篇散文。 唐順宗永貞元年十一月至憲宗元和十年正月(805年—815年)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間,留下了許多清麗雋秀的遊記作品;遣詞用字上,大抵以淒冷和奧狹為基調。其中《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總稱為「永州八記」,其中前四記作於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後四記則是元和七年(812年)所作。 柳宗元山水遊記的特色,實際上脫胎於酈道元的《水經注》。对于水、木、鱼、石的描写十分生动细致。这些山水散文的特点,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的“清瑩秀澈,鏘鸣金石”。.

新!!: 郦道元和永州八记 · 查看更多 »

永乐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新!!: 郦道元和永乐大典 · 查看更多 »

汉中市

汉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经济以农业、旅游业、采矿业为主,工业产值较低。与甘肃、四川毗邻。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为盆地。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勉县(1964年前旧名“沔縣”)、西乡县、略阳县、镇巴县、宁强县、留坝县、佛坪县,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6万(2016年)。地方方言为汉中话,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

新!!: 郦道元和汉中市 · 查看更多 »

汉江 (中国)

汉江,亦称汉水,又名襄河,古称水,是長江最长的支流。汉水位处长江中游左岸,發源於中国陝西省秦岭南麓的沮水,干流自西向東流经陕南和鄂西北,于武汉汉口注入長江。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汉族的族称追根溯源即来自汉水。秦惠文王置汉中郡,名字取自汉水。后刘邦受项羽封于巴、蜀、汉中,都于汉中郡南郑,因称汉王,统一天下后亦以“汉”为国号。汉朝前后400余年,经济、文化和疆域都有了大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汉人从此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通称。.

新!!: 郦道元和汉江 (中国)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郦道元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泗水 (河流)

泗水是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所以得名。经泗水县、曲阜市及兖州市,折南至济宁市东南鲁桥镇入鲁运河。 泗水在古代曾汇集反水、睢水、潼水、沂水等诸多河流,泗水自鲁桥以下又南循运河至南阳镇,穿南阳湖而南,经昭阳湖西、沛县东、又南至徐州市东北循淤黄河东南、宿迁市及泗阳县,在泗口(又名清口,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附近)注入淮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故“淮泗”往往通称。 泗水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联系中原与江淮地区的交通孔道,开发甚早。最早的地理书《禹贡》中说的 “泗出陪尾”.

新!!: 郦道元和泗水 (河流) · 查看更多 »

洹河

洹河古称洹水,通称安阳河,卫河第二大支流,属海河水系。源出河南省林州市林虑山,先后流经林州市、安阳县、安阳市区北部,在内黄县范羊口注入卫河,全长162公里,流域面积192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65亿立方米,河床最大流量每秒1100立方米,为常年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商朝后期都城遗址殷墟就位于洹河岸边。.

新!!: 郦道元和洹河 · 查看更多 »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新!!: 郦道元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郦道元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是一部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於一身的名著,在《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簡稱《伽藍記》,為北魏人楊衒之所撰,成書於東魏孝靜帝時。書中歷數北魏洛陽城的伽藍(佛寺),分城內、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五卷敘述,對寺院的緣起變遷、廟宇的建制規模及與之有關的名人軼事、奇談異聞都記載詳核。與酈道元《水經注》一同,歷來被認為是北朝文學的雙璧。.

新!!: 郦道元和洛陽伽藍記 · 查看更多 »

涿州市

涿州市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北京西南部,京畿南大门。东临固安,西接涞水,北通北京,南到高碑店。涿州市截止至2010年12月,涿州市全市户籍总人口约为64.55万人, 全市总面积742.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1平方公里,全市拥有城市道路总长度159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94m2。市政府驻范阳西路51号。 涿州市古称范陽、涿郡、涿州路、涿县。曾被乾隆皇帝命名为“天下第一州”。 涿州是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机关驻地。.

新!!: 郦道元和涿州市 · 查看更多 »

渭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中国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省的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全长818公里,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陕西占50%,甘肃占44%。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区。 渭河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 在甘肃省境内,渭河主要支流有秦祁河、大咸河、散渡河、义陇河、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等。 陕西省境内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在西安咸阳地区的渭河河段及其在这一地区的八条支流构成了自古以来著名的八水绕长安,说明关中地区在古时候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中國古代歷代為了灌溉和水運的目的,修築了渠道。公元前246年,秦朝的鄭國渠引涇河到洛河、漕渠,漢武帝時的白公渠引涇河到渭河、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水道,這些渠道主要集中在渭河的中下游。.

新!!: 郦道元和渭河 · 查看更多 »

滦河

滦河是华北地区第二大单独入海的河流,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北部,承德市境内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的巴彦古尔图山北麓,向北流入内蒙古自治区,此段称为闪电河。后向东南急转进入河北省东北部,一直向东南流入渤海,全长885公里,总流域面积达4.46万平方千米。基本都在河北省境内。滦河主要支流有武烈河、青龙河等,它穿越长城的地方形成长城的一座关口—喜峰口,流经较大城市只有承德。 滦河在内蒙古高原的上游水流缓慢,河床宽浅;中游进入燕山山脉,坡陡流急,下游进入冀东平原重又变缓,河道中淤积很多,承德以下可行小船。清朝时,皇帝曾从承德乘大船从其支流武烈河进入干流再转入支流瀑河向辽宁方向进发。但20世纪后半叶以后,由于沿岸植被破坏严重,水流减少,已经不能行大船。 滦河的中上游只经过承德一个城市,承德的工业不发达。流域内基本是非灌溉型的山区农业,因此滦河水量还比较充沛,水质比较清洁。迁西县城以上有大黑汀水库,瀑河和干流交汇处有潘家口水库。为了缓解海河下游严重缺水的状况,1983年由这两座水库引水,建成引滦入津工程,为天津和唐山调水,现在经蓟县于桥水库、北运河向天津调运的滦河水已经成为天津的主要水源。 滦河沿岸风景秀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曾经提到过濡水(滦河的古名)支流武烈水畔的“磬锤峰”。中上游原热河省的区域,在清朝时属于皇家禁区,两岸山上都是高大的松树,民国以后移民增多,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军阀和日本侵略军的盗伐,现在除了避暑山庄内已经很少能见到大树了,但次生灌木仍然能组成青山绿水的风景。下游两岸是优质稻米的主要产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水质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天津市每年都要对滦河中上游地区给予经济补贴,以帮助维护水质清洁。.

新!!: 郦道元和滦河 · 查看更多 »

漢趙州郡列表

漢趙在劉淵、劉聰時期,其範圍控有晉朝的冀、兗、青、徐、豫、-并-、雍、司、秦一帶,然而實際控制範圍不大,劉聰時期,只局限在并州的一角(其餘部分在劉琨手中)和由劉曜坐鎮的關中一部分地區。黃河以北地區一帶由石勒所有,王彌的部將曹嶷控有青、兗、徐三州一帶,慕容鮮卑更是趁機向南統治到幽州的一帶。 劉曜時期,史稱「東不踰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踰隴坻,北不出汾、晉」,疆域範圍包括包括陝西中部以及山西西南、河南黑部、甘肅黃河以東一帶。.

新!!: 郦道元和漢趙州郡列表 · 查看更多 »

戴震

戴震(),中國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字慎修,號東原,安徽徽州休寧隆阜(今黃山市)人,曾六次會試未中。晚年因學術成就顯著,乾隆帝特招入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新!!: 郦道元和戴震 · 查看更多 »

济南市

济南市,別称“泉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省会,副省级城市,环渤海地区南翼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以及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北部战区陆军机关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九大跨省区分行之一的濟南分行也设立于此。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济南被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 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北临黄河,南依泰山。全市共辖7市辖区、3县,总面积7,998平方公里,人口723万(2016年)。济南分别与西南部的聊城市、北部的德州市和滨州市、东部的淄博市、南部的莱芜市和泰安市交界。济南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因境内泉水众多,故被称为“泉城”,其中“七十二名泉”,并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刘凤诰诗)的美誉。 济南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主办城市、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主办城市、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主办城市、2015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主办城市。.

新!!: 郦道元和济南市 · 查看更多 »

散文

散文是一種文學形式,與之相對的稱為韻文或詩文。散文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解釋,其中,廣義散文最容易辨識與定義的方式,是“松散”的結構。也就是說,扣除其它文学形式重叠部分,運用普通語法結構,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束縛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稱為散文。除此,狹義散文是單指文學範疇內,結構鬆散之非韻文作品。文學專指的散文,歷代作品有著各時代不同流变的脉络,而正因為鬆散帶來的自由,散文作品表達出的思想通常有著丰富与圆满的特色。。.

新!!: 郦道元和散文 · 查看更多 »

担生

擔生,又稱神蟒,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大蛇,可以掀起水患。.

新!!: 郦道元和担生 · 查看更多 »

曹魏行政區劃

曹魏行政區劃,為東漢末年至265年晉代魏的45年期間,曹魏統治區的行政區變化情形的過程。.

新!!: 郦道元和曹魏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景山前街,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御苑。公园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公园中心的景山,曾是全城的制高点。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属建筑不仅是一座供游赏的皇家园林,还具有习射、停灵、祭祖、官学、躬耕、戏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园占地23公顷,园内松柏葱郁,游人如织,是北京皇城内独具特色的所在。.

新!!: 郦道元和景山公园 · 查看更多 »

晉朝司州行政區劃

司州在西晉初稱為司隸,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以後,全國分為十九個州部,在司隸地區設置司州。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陝西省東南部和山東省西北一隅。治所首都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漢趙國主劉聰派遺劉曜、王彌攻破洛陽,俘獲晉帝司馬熾,司州大半淪沒於胡,東晉初全境易手。 永和五年(349年)及太元九年(384年)曾短暫收復,數年後又失,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收復司州黃河以南地區。.

新!!: 郦道元和晉朝司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

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列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年表。.

新!!: 郦道元和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晋祠

晋祠是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的祠堂,主要祭祀周朝晋国的开国诸侯叔虞及其母亲邑姜。晋祠是太原市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之一。.

新!!: 郦道元和晋祠 · 查看更多 »

46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郦道元和460年代 · 查看更多 »

47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郦道元和470年代 · 查看更多 »

52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郦道元和520年代 · 查看更多 »

527年

没有描述。

新!!: 郦道元和527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酈道元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