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99 关系: 劉繇,劉璋,劉馥,南宋,吕布,吕蒙,夏侯玄,太史慈,孫禮,孙坚,孙策,孙权,審配,丁奉,中華五千年,于禁,二十五别史,张飞,张鲁,張紘,張遼,張昭,張既,何进,徐晃,忽必烈,忽必烈傳奇,志,刘备,刘表,刘晔 (三国),呂範,凌統,公孙瓒,关羽,元史,元好问,元朝,元明清历史年表,皇甫嵩,王平 (三国),王異,王濬,程昱,程普,窝阔台,簡雍,纪传体,田豐,甘宁,... 扩展索引 (49 更多) »
劉繇
刘繇(),字正礼,东莱郡牟平人(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北),中国东汉末年政治人物,曾任扬州刺史,后改称为州牧,官拜振武将军。齐孝王刘将闾之子牟平共侯刘渫的后代,为兖州刺史刘岱弟。伯父刘宠為太尉。.
查看 郝經和劉繇
劉璋
劉璋(),字季玉,荊州江夏竟陵(今属湖北省潜江市)人,東漢末年三国时代割据军阀之一。繼父親劉焉擔任益州牧,振威將軍,後為劉備所敗投降,被迫离开益州,病逝於荊州。.
查看 郝經和劉璋
劉馥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县)人。東漢末官員,曾任揚州刺史。.
查看 郝經和劉馥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查看 郝經和南宋
吕布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區包头市九原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与军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而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查看 郝經和吕布
吕蒙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東漢末年名將。由於為虎威將軍,故亦稱呂虎威。呂蒙出身貧苦,少年時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鄧當是孫策部下。呂蒙後來受到孫策的賞識,從而踏上軍人路途。呂蒙一方面屢立戰功,另一方面在壯年時受到主公孫權啟發,努力修習經典,遍讀群書,逐漸蛻變成一位具戰略眼光、智勇雙全的將領。後來呂蒙更繼任魯肅成為南郡太守,為孫吳勢力擔任前線軍督。其最重大的功績是以「白衣渡江」的計策偷襲荊州,因偷襲關羽而留下萬世臭名。.
查看 郝經和吕蒙
夏侯玄
夏侯玄(),沛國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字泰初,一作太初。三國時代曹魏政治人物,夏侯尚之子,嗣其爵,为夏侯霸的侄子辈。其妻李惠姑被道教尊為女真仙。其母德阳乡主是曹爽父曹真之妹,故与曹爽为表兄弟。另外他是早期的玄学领袖,有《夏侯玄集》,今已佚失。因反對司馬師,被滅族。.
查看 郝經和夏侯玄
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黄縣(今山東龍口)人,東漢末年群雄孔融、劉繇將領,後投靠孫策。於赤壁之戰前病逝,死時四十一歲。.
查看 郝經和太史慈
孫禮
孫禮(),字德達,涿郡容城人,三國時曹魏將領。.
查看 郝經和孫禮
孙坚
孙坚(),字文臺,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区)人,东汉末年軍閥諸侯将领,是東吳勢力奠基者孫策、建國者孫權的父親,汉破虏將軍乌程侯、领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再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修復洛陽皇陵宮廷。史载其“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据《三国志》记载自称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其次子孫權稱帝後,追尊為武烈皇帝。.
查看 郝經和孙坚
孙策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他是長沙太守孙坚之长子,吴大帝孙权之大哥,是東吳政權奠定基礎首要者。在群雄割據時期,不甘一直屈居於袁術麾下,而大膽向袁術討回父親孫堅餘部,先後掃除江東割據勢力劉繇、嚴白虎、王朗,短短三四年間平定江東一帶,又招攬大量賢臣,為日後孫權統治吳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後討伐壽春仲氏偽帝袁術有功,曹操表奏朝廷命其官位予孫策為討逆將軍,并加封爵位為吳侯。公元229年其弟孫權登基稱帝后,追諡其為長沙桓王。.
查看 郝經和孙策
孙权
吳大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時期孫吳開国皇帝。孙权父亲孙坚为東漢末年名將領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兄长孙策则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六郡奠定了基業。孫權十九岁時,孫策遭刺殺身亡,後繼掌事,成为江东地区的诸侯,并将江東六郡扩展到揚荆交三州。221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并赐其九錫。222年,与曹丕决裂,建號黃武;229年登基称帝。諡號大皇帝,因其廟號為太祖,所以又被稱為吳太祖。統治江東地區長達五十二年,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的。.
查看 郝經和孙权
審配
審配( ),字正南,魏郡陰安人,東漢末期人物。性剛正但才能有限。.
查看 郝經和審配
丁奉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三國時期孫權麾下後期重要将领,侍奉吳國四代君主孫權、孫亮、孫休、孫皓的四朝元老、重臣。年輕時做小將,多次跟隨其他將領征伐,經常勇冠三軍,斬將奪旗,曾屬於甘寧、陸遜、潘璋等人的帳下副將,驍勇且有計謀;後期地位越來越高,於解救壽春、誅殺孫綝等事件中屢有建樹。江表之虎臣之一。.
查看 郝經和丁奉
中華五千年
《中華五千年》是一個香港電台廣播節目,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開播至二千年停播,一共九百集,為香港電台最長壽的歷史教育廣播劇。.
查看 郝經和中華五千年
于禁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中国山東省泰安)人,與同郡臧霸為舊交。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為將堅毅而穩重,對待部下也相當嚴厲。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器重、並以古時名將對比之。早年戰功赫赫,攻呂布,防張繡,拒袁紹,征劉備。然而在樊城之戰中不敵關羽,水淹大軍,最後率軍投降,以致晚節不保;逝世後諡曰厲侯。被北宋诗人孔平仲叹“英雄成敗皆偶然”。.
查看 郝經和于禁
二十五别史
二十五别史,是齐鲁书社汇编的二十四史之外重要史书。属于中国正史,二十六史完书过程中亦参考这些书。 二十五别史包括:.
查看 郝經和二十五别史
张飞
张飞(),字益德(小说《三国演义》为翼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與關羽並称“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遇刺身亡,蜀汉追谥桓侯,是为西乡桓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張飛与關羽、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粗獷剛烈好酒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很多人误以为张飞字翼德,以为这才跟飞字相协。其实「益」是通假「鷁」,一种会飞的水鸟。.
查看 郝經和张飞
张鲁
张鲁(、245年或259年),字公祺,沛国丰县(今属江苏豐縣)人,东汉末五斗米道首领,正一天師,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张道陵)之孙,张衡子,世为天师道教主。.
查看 郝經和张鲁
張紘
張紘(),字子綱,徐州广陵郡射陽(今江蘇揚州)人,東漢末年東吳的政治家和學者。.
查看 郝經和張紘
張遼
張遼(),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大夫庄)人,原為西漢聶壹後人,因避怨而改姓。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首;官至前將軍,諡號為剛侯。活躍於東漢末年,曾跟隨丁原、董卓、呂布等軍閥,後隨曹操。公元215年,與李典、樂進以少量兵馬駐守合肥城,面對東吳孫權親征大軍,以寡勝眾,令孫權無功而返,甚至幾乎擒住孫權。中國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威震逍遙津」情節,便是以此事為藍本。.
查看 郝經和張遼
張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东汉末年東吳名臣;卒年八十一,死後諡曰文侯。.
查看 郝經和張昭
張既
張既,字德容,馮翊高陵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
查看 郝經和張既
何进
何進(),字遂高,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東漢末年外戚,官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慎侯。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而召董卓率军队入京,成为汉末大乱直至三国割据的重要事件之一,而自己也被十常侍杀死。.
查看 郝經和何进
徐晃
徐晃(),字公明,三國時期河東郡楊縣(今中国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曾经多次建功,及后以聲東擊西的戰術擊破圍城部隊,并且解救樊城,击败关羽,因为在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查看 郝經和徐晃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查看 郝經和忽必烈
忽必烈傳奇
《忽必烈传奇》(The Legend of Kublai Khan),--,由胡軍、佘詩曼、馬浚偉及呂良偉領衍主演,主要描述了元朝创始者忽必烈的一生,劇情內容橫越70年。《忽必烈傳奇》於2012年4月杀青,於2013年6月在上海电视节上亮相,2013年7月21日首播湖南地面频道首播。.
查看 郝經和忽必烈傳奇
志
志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部分,與本紀、列傳、表不同,重點是擺在社會制度與學術演變上。不過在《史記》裡不用「志」這個名稱,取而代之的是「書」這個名稱,《東觀漢記》則因避漢桓帝劉志名諱,以「意」這個名稱取而代之,《新五代史》則以「考」這個名稱取而代之,華嶠《漢後書》則用「典」這個名稱,郝經《續後漢書》則用「錄」這個名稱。.
查看 郝經和志
刘备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查看 郝經和刘备
刘表
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邹城市)人,是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子郁桹侯刘骄的九代孙。刘表身长八尺餘(約1.86米),姿貌温厚伟壮,個性優柔寡斷,但有儒者風範。他是东汉末期的一个割据軍閥,領有荊楚數千里之地,並先後由漢廷授封官銜「荊州刺史」和「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也是漢末的黨錮名士之一。.
查看 郝經和刘表
刘晔 (三国)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今安徽省寿县南)人,三國時期曹魏的戰略家和政治家。歷事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是漢光武帝的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劉曄自小膽識過人而機巧;對於分析局勢等有其過人之處,汝南名士許劭躲避戰亂到揚州時,評價劉曄有佐世之才,逝世後諡曰景侯。.
查看 郝經和刘晔 (三国)
呂範
呂範(),字子衡,汝南細陽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官至大將軍。.
查看 郝經和呂範
凌統
凌统(,或作237年),字公績,吳郡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東漢末年三国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少有名盛,為人有國士之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後拜為偏將軍。江表之虎臣之一。.
查看 郝經和凌統
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珪,东汉末期人物,幽州辽西令支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刺史。 曾与刘备和刘德然共同师事于卢植。镇守辽西时曾与烏桓、鮮卑等交战,尽选白马为先锋,自号“白马义从”。当时袁术派遣孙坚驻屯于阳城以拒董卓,袁绍派周昂夺取孙坚驻守之处,袁术便派公孙瓒从弟公孙越与孙坚一同攻打周昂,没有获胜,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公孙瓚以其弟被杀,将此事归罪于袁绍,并和袁绍争夺北方连年交战。 建安四年(199年)被袁绍击败,先将其姊妹妻儿全部缢死,然后引火自焚,在公孙瓒自焚时,袁绍士兵登上公孙瓒所在高台并将其斩首。.
查看 郝經和公孙瓒
关羽
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万人敌”。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後,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後來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許都以避其锐。後曹派徐晃前来增援,而东吴背盟,遣陆逊、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景耀三年(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历代推崇,並且視為神衹膜拜,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由于其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二爺、關老爺,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民間受《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陈寿撰写之《三国志》,将關羽与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前將軍關羽为五虎之首。毛宗岗称其为“三绝”之“义绝”。直至现代,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仍常有祭拜关公。.
查看 郝經和关羽
元史
《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奉明太祖之命編撰的纪传体史書,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二十四史之一。.
查看 郝經和元史
元好问
元好问()在郝經撰寫的《遺山先生墓銘》開頭提到「歲丁巳秋九月四日,遺山先生卒于獲鹿寓舍。」由這可知元好問的去世時間為丁巳年舊曆九月初四。另外,根據丁巳條目中所換算的公元年份,只有1197年和1257年比較靠近其生存時代。依替劉景玄撰其墓誌銘此事,發生於元光二年(1223年),故可確認其卒年於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稱遺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著作有《中州集》、《南冠录》、《壬辰杂编》、《續夷堅志》等等。.
查看 郝經和元好问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查看 郝經和元朝
元明清历史年表
元明清历史年表為元明清三朝的历史年表。.
查看 郝經和元明清历史年表
皇甫嵩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人,中國東漢末期名將,參與平定黃巾之亂,官至太尉。.
查看 郝經和皇甫嵩
王平 (三国)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自曹軍投降劉備後成為北伐將領,官至鎮北大將軍,封安漢侯。.
查看 郝經和王平 (三国)
王異
王異,東漢末至三國時代的女性,益州刺史趙昂之妻,以貞烈而聞名。曾協助丈夫守城,多有功勳,自馬超攻冀城至祁山堅守,趙昂曾出奇計九條,王異皆有參與。.
查看 郝經和王異
王濬
王濬,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郡湖县(今河南靈寶西)人。.
查看 郝經和王濬
程昱
程昱(),字仲德,三國時期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聊城市東阿縣)人,三國時魏國將領和政治家。原名程立,因夢中於泰山捧日,被曹操更名程昱。220年逝世,終年八十歲,諡肅侯。.
查看 郝經和程昱
程普
程普(生卒年不详),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今河北丰润)。東漢末年孫堅麾下將軍,東吳三代元勳;因為軍中最為年長,所以被人們尊稱為程公、江表之虎臣之首。.
查看 郝經和程普
窝阔台
窝阔台汗(;),又作斡歌歹、和歌台、倭闊岱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三子,大蒙古国大汗。他是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在位,在位12年零3个月。他登基时接受大汗(又译合罕,)的称号,和诸汗()相区别。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庙号太宗,谥英文皇帝。.
查看 郝經和窝阔台
簡雍
簡雍(生卒年不詳),本姓名耿雍,字憲和,幽州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吏,與-zh-hans:孙乾; zh-hant:孫乾;-、麋竺同為蜀漢老臣。不拘小節,愛開玩笑。.
查看 郝經和簡雍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查看 郝經和纪传体
田豐
豐(?),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縣一帶)人。東漢末年爲袁紹下的軍師謀臣,計破公孫瓚,平定河北,官至冀州別駕。為人剛直犯上,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採納,後在官渡之戰時極力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戰敗,袁紹對不聽田豐之言一事羞愧,此時逢紀在袁紹面前發放讒言使田豐被處死。.
查看 郝經和田豐
甘宁
宁(),字兴霸,巴郡临江县(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三國時期东吴的著名将领,曾經歷仕於劉表和黃祖麾下不被重用,轉投孫權麾下受到周瑜、呂蒙的推舉。其功勛主要在曹魏的戰役中表現顯赫,孫權曾稱贊道:“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可敵矣。”亦協助魯肅與呂蒙對抗關羽令其忌憚甘寧,江表之虎臣之一。.
查看 郝經和甘宁
韩遂
韓遂(),原姓名韩约,字文约,金城郡人,東漢末年凉州地区的割据军阀之一。.
查看 郝經和韩遂
韓希孟 (宋朝)
韓氏,字希孟,以字行,巴陵縣(今湖南省岳陽市)人。丞相韓琦五世孫女。.
查看 郝經和韓希孟 (宋朝)
荀彧
荀彧(注音:ㄒㄩㄣˊ ㄩˋ,拼音:xún yù,),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许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政戰兩略謀臣;著名的戰略家和政治家,被曹操稱讚「吾之子房」。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敬稱為「荀令君」;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追贈為太尉,諡曰敬侯。.
查看 郝經和荀彧
荀攸
荀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三國時曹魏著名的軍事家。荀彧的堂侄,荀攸祖父荀昙,官至廣陵太守。荀攸被曹操徵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國初建,又被封为尚书令;244年,追諡曰敬。.
查看 郝經和荀攸
華夷秩序
華夷秩序,或称華夷之辨、夷夏之辨、夷夏之防、夷夏大防,原是上古中原人用于区辨中原华夏与蛮夷的一種概念。後來這個概念為漢族所繼承,認為漢族群居于漢地,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漢文化礼义为區隔文明–野蠻的观念,同時環繞漢族的各民族文化都處於原始或近原始的程度,也助長了華夷之辨妄自尊大的心理,历史上的主要外族例子有鲜卑、沙陀、女真、契丹、蒙古等。与四夷往来翻译的机构称为四夷馆。.
查看 郝經和華夷秩序
顧雍
顧雍(),字元歎,吳郡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国時期东吴的政治家和丞相,年幼時拜蔡邕為師,精通琴藝書法,逝世後謚号肅侯。.
查看 郝經和顧雍
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為东汉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最盛時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將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盛的勢力諸侯,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查看 郝經和袁绍
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出身于官宦門閥,袁基、袁绍之弟。东汉末年的军阀,最初以南陽多數人口之地作為領地,其後趁乱世於淮南稱帝,却得不到支持,在位兩年半屡次兵败,最终吐血而死。.
查看 郝經和袁术
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是中國南宋与元朝之间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因南宋一直以来有长江作天险,元将郭侃、郝經認為攻宋戰略需自漢水重兵突破,刘整向忽必烈献计取襄阳以攻宋,建议受到采纳,开始準備大戰。 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令刘整、阿朮兵困襄阳和樊城(今湖北襄阳),守將是呂文德、呂文煥兄弟,呂文德是南宋權相賈似道的親信。 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泽助战。蒙古军在襄、樊二城四周修筑城围,并封锁汉水,多次打退南宋援军。咸淳六年(1270年),李庭芝督战增援襄,不利。由于襄、樊长期被围困,粮饷断绝,而与此同时宋度宗却依旧终日淫乐不理政事,当权的贾似道亦拒絕予以支援。 咸淳八年(1272年),李庭芝进驻郢州(今湖北钟祥),以张顺、张贵为统帅。同年五月,二张率师逆汉水而上,冲破元军重围,箭射傷蒙副帥劉整並于25日抵襄。入襄后,张贵率军突围,卻大败而回。战斗中张贵重伤被俘,至死不屈。至此南宋5年8次15萬水兵為主的救援通通失敗。 蒙帥阿朮及河南行省史天澤聽萬戶張弘范、水軍總管張禧,加蒙萬山新訓水兵70,000發動對襄樊水陸夾擊。又使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所--回回炮攻城,樊城破。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元军破樊城后大开殺戒,吕文焕陣前號哭不已。南宋守将范天顺誓死不投降,终自缢身亡;牛富率百余勇士巷战,重伤投火自尽。蒙古军帥阿朮感慨,逐保证襄陽投降後可全城安全,之后襄阳宋将吕文焕為免元军屠城,在元軍保证不屠殺后投降元朝。襄阳和樊城这两个城市的失守,使元军得以越过长江,导致南宋的最终灭亡。.
查看 郝經和襄樊之战
馬騰
,字壽成,中國東漢末年之武將,是東漢初年的將領馬援之後人,父親為馬平任蘭干縣尉,後因失官而留在隴西。馬騰是蜀漢武將馬超之父,此外還有馬休與馬鐵二子。.
查看 郝經和馬騰
許劭
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今屬河南)人。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 許劭“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和堂兄許靖在年輕時,每個月都會舉辦月旦評的人物品評會,影響力之強,甚至是受其評論就能成名的地步。但許劭與许靖常有爭執。有人問荀靖与荀爽孰贤?許劭說:“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刘繇进军讨伐笮融,許劭告訴劉繇:“笮融出军,不顾名义者也。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宜使密防之。”笮融果然杀死太守朱皓。袁紹、劉表等人皆接受過他們品評,曹操也在橋玄的引薦之下,得到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 汝南太守徐璆曾聘其為功曹,之後許劭為了避中原戰亂,移居江南。195年病逝於豫章郡,享年46歲。.
查看 郝經和許劭
马超
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漢末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刘备称帝后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故后谥威侯,是为斄乡威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馬超与關羽、張飛、黄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查看 郝經和马超
魏延
魏延(),字文長,荊州義陽郡人,三國時期蜀漢中期重要將領,作戰英勇、並有將略、屢立戰功,深得蜀主劉備信任、丞相諸葛亮重用。於諸葛亮北伐時期出任前軍師,主理北伐時前線戰事之決策。.
查看 郝經和魏延
诸葛瑾
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陽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家和武將,诸葛瑾胞弟是仕於蜀汉的诸葛亮,族弟是仕於魏的諸葛誕;官至太傅和大將軍,其子诸葛恪也在东吴官至太傅及丞相。生於經學世家的諸葛瑾,治《毛詩》、《尚書》及《左氏春秋》。諸葛瑾公私分明,雖與胞弟諸葛亮闊別多年,但在出使蜀國時,兄弟聚面只談論公務,私下不相往來。.
查看 郝經和诸葛瑾
賈充
贾充(),字公闾,平阳郡襄陵县(今山西襄汾县)人,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是三国時代仕於魏國和西晋兩個朝代的大臣。西晉建國功臣,司馬昭和司馬炎的心腹,其女兒賈褒及賈南風分別嫁予司馬炎弟司馬攸及兒子司馬衷,與皇室結為姻親,地位顯赫,諡號武公。.
查看 郝經和賈充
贾诩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是三國時曹魏的著名謀士。曾在東漢年間歷仕於董卓、李傕、段煨、張繡、曹操等人,後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查看 郝經和贾诩
贾逵 (三国)
賈逵(),字梁道,本名衢按裴注《魏略》,河东郡襄陵縣人(今山西襄汾县)。曹魏政權中的軍政奇才,終其一生為曹魏的統一事業作出貢獻。賈逵之子賈充也是曹魏官員,並是西晉的開國元勳。 .
查看 郝經和贾逵 (三国)
黃蓋
黃蓋(),字公覆,荊州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東漢末年孫堅麾下將軍,是孫家三代元勳;赤壁之戰中率先提出火攻計策,親自詐降而大敗曹操。江表之虎臣之一。.
查看 郝經和黃蓋
黃憲 (東漢)
黃憲,字叔度,以字行,汝南慎陽縣(今河南省正陽縣)人。黃憲家世貧賤,父親是為牛治病的牛醫。.
查看 郝經和黃憲 (東漢)
郝天挺 (金朝)
郝天挺(),字晋卿,泽州陵川县(今山西省陵川县)人。 生于宋理宗淳佑七年,體弱多病,“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不事科举,以教授为业。卒于元仁宗皇庆二年,年六十七岁。元好问是他的學生。有孫郝經。.
查看 郝經和郝天挺 (金朝)
郝昭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三國時代曹魏将领,曾在諸葛亮北伐戰爭中防守陳倉,成功抵禦諸葛亮的進攻。.
查看 郝經和郝昭
郭嘉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省禹州市),初為東漢末年群雄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麾下重要謀士,任司空府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諡號貞侯。.
查看 郝經和郭嘉
赵复
赵复,字仁甫,中国宋末元初德安府(治今湖北省安陆市)人。学者称为江汉先生。.
查看 郝經和赵复
赵云
趙雲,字子龍,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蜀漢千古名將,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劉禪。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鎮東將軍。箕谷失利後自請貶為鎮軍將軍。故后追諡曰順平侯,是为永昌亭顺平侯。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的事迹合记成《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查看 郝經和赵云
關帝廟
帝廟,又稱武廟、武聖廟、文衡廟、協天宮、恩主公廟等,是祭祀中國三國時代將領關羽的祠廟。而關帝之稱來自明朝皇帝授予關羽的「關聖帝君」封號。關羽為中國佛教、道教神明、圣贤中最多祠廟的一位。關帝廟不僅遍佈中國大陸、港澳及臺灣,且在漢字文化圈內各地區包括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以至南洋地區如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尼等地也有供奉。今日僅在中國老北京城裏,就有一百多座專供或兼供關公的廟宇。每年關公節都會有多間武館到那表現。.
查看 郝經和關帝廟
關羽信仰
羽信仰、或稱關公信仰、關帝信仰、關公信俗,是指把漢末三國時劉備的將領關羽神化的人物神信仰。关羽从北宋开始在民间艺术形象及各统治政权对其推崇的不断提高, 由于其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二爺、關老爺,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直至现代,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仍常有祭拜关公。 關羽的祠廟稱為關帝廟,遍佈各地,為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也就是發明許多武器的蚩尤。就官方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之神。如平日出征,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查看 郝經和關羽信仰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查看 郝經和董卓
董昭
董昭()字公仁,東漢末期人物,濟陰定陶人。先後事奉袁紹、張楊、曹操、曹丕、曹叡。.
查看 郝經和董昭
蒋钦 (三国)
蔣欽(),字公奕,九江寿春人。中國東漢末年東吳的重要將領,曾助孫策平定江東及參與合肥之戰;隨呂蒙攻打關羽後,回軍途中病逝。江表之虎臣之一。.
查看 郝經和蒋钦 (三国)
蒙哥
蒙哥汗(,),大蒙古国第四任大汗,也是大蒙古国分裂前最後一個受普遍承認的大汗。他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窝阔台的养子,由窝阔台的昂灰皇后抚养长大。1251年7月1日登基,在位8年零2个月。其间长期主持对南宋、大理的战争,为其弟忽必烈最终建立元朝奠定坚实基础。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桓肃皇帝 。.
查看 郝經和蒙哥
蔡文姬
蔡琰(),字昭姬,晉時為避司馬昭諱而作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為蔡邕的女兒,博學有才,通音律,據稱能用聽力迅速判斷古琴的第幾根琴絃斷掉。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詩人。.
查看 郝經和蔡文姬
蔣濟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名臣,官至太尉。.
查看 郝經和蔣濟
金朝
金朝,国号大金(女真文: ;1122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女真人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人首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大金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隨即撕毀與北宋之約,兩次南下中原,於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時,領有華北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北的華中地區,使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稱霸東亞。金朝佔領華北中原,因此以中國正統王朝自居。因其滅北宋,金朝從意識形態上認為宋朝正朔已亡,不承認南宋為正統,並根據五行相生的原則選取生自宋朝「火」德的「土」德為王朝德運。 金世宗與金章宗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後期逐漸走下坡。金軍的戰鬥力持續下降,即使統治者施以豐厚兵餉也無法遏止。女真人與漢族的關係也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道路。金帝完顏永濟與金宣宗時期,金朝受到北方新興大蒙古國的大舉南侵,內部也昏庸內鬥,河北、山東一帶民變不斷,最終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後為了恢復勢力又與西夏、南宋交戰,彼此消耗實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擊之下滅亡。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為金朝的代稱,現代學者研究指出,「金」實為女真的漢譯,大金國意同「女真國」。 金朝作為女真族所建的新興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而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機制得以精簡而強大。軍事方面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許多強國。經濟方面大多繼承自宋朝,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女真貴族大肆占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 金朝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中期以後女真年輕人改漢姓、著漢服的現象普遍,金廷屢禁不止。金世宗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無法挽回女真漢化的趨勢。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已盛行以雜劇的形式作戲。金代院本的發展,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醫學與數學都有長足的發展,金元四大家的學說為中醫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天元術的精進與《重修大明曆》的修編為後來元朝數學帶來重要的影響。.
查看 郝經和金朝
苗道潤
苗道潤(),金朝軍事人物。 早年在河北结寨自保,抵抗蒙古兵,貞佑初年(1213年),擔任河北義軍隊長,“敢戰鬭,能得衆心”,前後攻略五十餘城。金朝授其為同知节度使事,后升任中都(今北京)经略使。苗道润很赏识张柔,委以重任。兴定元年(1217年)奉诏恢复中都,西京路经略使刘铎嫉其功,反間中都经略副使賈瑀、永定军节度使贾仝等,諸將有隙,转相攻伐,1218年苗道润被贾瑀設計殺害,朝廷不敢过问。餘眾有靖安民領導。不久張柔殺贾瑀,率部降蒙古。.
查看 郝經和苗道潤
陳欣 (配音員)
陳欣(Kenneth Chan Yan,),香港男配音員。.
查看 郝經和陳欣 (配音員)
陸遜
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负责统领吴国军事和政治多年,并同时掌管民事,辅佐太子等。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62岁去世,葬于苏州,追谥昭侯。与周瑜、魯肃和呂蒙合稱四大都督。.
查看 郝經和陸遜
陵川县
陵川县是中国山西省晋城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751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为23万人,同比2000年人口减少7.37%。.
查看 郝經和陵川县
杨仪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三國時蜀漢文臣,北伐時期諸葛亮部屬。雖才幹敏達,但心胸狹隘,諸葛亮歿後,成功除掉政敵魏延,後因升遷受阻而心懷怨懟口出反逆之言而下獄,終在獄中自盡。.
查看 郝經和杨仪
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曹魏末與西晋前期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以破竹之勢一舉殲滅东吴,幫助西晉完成統一的工作。 出于京兆杜氏,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十一世孫,亦是襄阳杜氏先祖。.
查看 郝經和杜预
楊彪
楊彪,字文先,東漢末年弘農華陰人。楊修之父,楊震之曾孫。《後漢書》曰:「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楊彪正是楊寶在華陰山救黃雀的「銜環」典故所指的「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的第四代。其父杨赐也官至太尉。.
查看 郝經和楊彪
江東十二虎臣
江表之虎臣,是指三國時代孫吳麾下的12位將領的合稱。《三國志》作者陳壽將十二位合作一卷(卷五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並讚譽以上十二人為江表之虎臣。.
查看 郝經和江東十二虎臣
沮授
沮授(),冀州鉅鹿廣平《元和姓纂卷二》【沮姓】:黄帝史官沮誦之後 廣平 魏志袁尚謀臣沮授前燕中常侍沮皓人,五帝時黃帝的史官沮誦之後,東漢末年原為韓馥麾下,後袁紹破冀州,沮授歸為袁紹的謀臣。初期幫助袁紹籌划天下大計,而受到袁紹賞識,但後來多次向袁紹獻策而不納。沮授在官渡之戰爆發時曾獻策不要與曹操主力直接與之爭鋒,因糧草供給方便與守城地利優勢,應採取持久戰消耗曹軍,曹軍無糧自退,仍不被袁紹採納,而投注大軍於官渡與曹操正面交鋒而大敗,沮授在袁紹大軍撤退時被曹操軍俘虜,但不納曹操招降,打算逃脫回營時被殺害。.
查看 郝經和沮授
法正
法正(),字孝直。東漢司隸右扶風郿(今陕西眉县)人,三國時蜀漢的軍師;戰國時期齊襄王田法章之後裔,為東漢末名門法氏之後;祖父法真,有清節高尚名聲。本為劉璋部下,不得賞識,後投歸劉備。深受劉備信任,諸葛亮欣賞其才華。劉備在世時,惟獨法正有諡號,死後追諡為翼侯。與曹魏謀士程昱和郭嘉一樣有性格缺陷(程昱太剛直易得罪人、郭嘉行為不檢),但同樣善策奇謀,故陳壽譽其可比二人。.
查看 郝經和法正
潘濬
潘濬(),字承明,武陵漢壽人,蜀漢重臣蔣琬的表弟。漢末三國時代孫吳重臣,長期主管荊州事務,官至太常,與孫吳後期左丞相陸凱齊名。.
查看 郝經和潘濬
朱然
朱然,字義封,本名施然,揚州丹陽郡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官至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
查看 郝經和朱然
新元史
《新元史》,由中国清末民初人柯劭忞所作,包括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民国九年刊為正史,為二十五史中最晚列入者,二十四史中未包含此書。 由於明代《元史》編纂工作過於草率,錯誤百出,歷代學者皆呼籲重修元史。柯劭忞以《元史》為底本,利用明清有關元史的研究,例如參考《元經世大典》殘本、《元典章》,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國的《多桑蒙古史》、波斯人拉施特《蒙古全史》等書,參考《四庫全書》未收錄之秘籍及元碑拓本等,以三十年之功,重修新史。 《新元史》於1920年脫稿,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明令列入正史,內容比《元史》正確詳備。《新元史》还纠正了《元史》的错误。《元史》中存在有一人两传的缺失,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是一个人,《元史》中都列有两传,《新元史》则纠正了这个错误。《新元史》中增補了許多列傳,像元末革命中的領袖人物如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新元史》皆一一列傳。近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说:“其书(指《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赡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土之积累以成高峰。” 但《新元史》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藝文志》,而且書中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註明出處,以致後人研究元史時,用它的史料深感不便。此外,《新元史》循旧史观念,一味求简,删掉元史部分史料。还盲目迷信外国史料和野史,以讹传讹。.
查看 郝經和新元史
曹丕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沛国譙县(今属安徽亳州)人。三国時期曹魏開國皇帝,曹操的嫡长子,之後繼承父親的魏王封號與丞相的大權,最終脅迫東漢皇帝汉獻帝劉協禪讓,篡漢自立,建立魏朝,史称曹魏,諡文皇帝。 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及其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與父親曹操、其子曹叡並稱「魏氏三祖」。.
查看 郝經和曹丕
曹仁
曹仁(),字子孝,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堂弟,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早年已經結隊跟隨曹操,常遇狀解圍,善守能攻;樊城之戰中雖被關羽以水圍城,但亦能激勵将士死守樊城直至徐晃救援,最终合兵擊退當時威震華夏的關羽。曹魏建立后,曹仁官至大司馬,封陳侯,諡曰忠。.
查看 郝經和曹仁
晋城市
晋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居晋城盆地中央,丹河及沁河中下游,历史上曾有建兴郡、建州、泽州、泽州府等名称,现辖一区一市四县,与古泽州府版图吻合。面积9425平方公里,人口231.5万,以汉族为主。 晋城市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自古为三晋大地通向中原的门户,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郡”。晋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查看 郝經和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