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邺城遗址

指数 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或称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 邺城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的漳河北岸,在今河北省临漳城区20公里,距河南省安阳市主城区18余公里。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北城、邺南城、铜雀台)和河南省安阳市东北(曹操高陵、西门豹祠)。1988年,以邺城遗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邺城旧址附近,即临漳县及相邻的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交界处,还经常有重要的东汉與魏晋南北朝相关的考古學发现。.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388 关系: 劉廙劉皇后 (後唐末帝)劉淵卞皇后 (魏元帝)华阴公主十八學士十六國行政區劃十六国官制卤城之战南匈奴南北朝行政區劃南皮之战史萬歲司馬珪司馬騰司馬肜司馬模司馬氏專權司馬泰司马世云司马幼之司马伦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司马权司马楙叔孫建后燕灭西燕之战夏侯渊夏侯惇大屠杀天雄军节度使太原市妲己姚弋仲姜敘孫乾孔循孙轻官渡之战宇文亮宇文俭宇文忻宇文盛 (越王)宇文憲安阳市安金全宋灵媛宋维... 扩展索引 (338 更多) »

劉廙

劉廙(),字恭嗣,南陽安眾人,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安众康侯刘丹的后代。漢末三國時曹魏官員。.

查看 邺城遗址和劉廙

劉皇后 (後唐末帝)

刘皇后(),应州浑元县(今山西省应县)人,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皇后,刘茂威的女儿。生李从珂长子李重吉。 李从珂初封潞王。后唐明宗天成年间,刘氏被封为沛国夫人。李从珂起兵推翻闵帝李从厚期间,李从厚杀死李重吉。清泰元年(934年)七月,百官数次上表,请立中宫,刘皇后遂被李从珂立为皇后。刘皇后性格强戾,末帝李从珂很害怕她。她弟弟刘延皓开始是李从珂的牙将,李从珂即位,拜刘延皓为宫苑使、宣徽南院使。清泰二年(935年),为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驻鄴城),这都是刘皇后的缘故。刘延皓为人谨厚,显贵后改节变坏,贪污受贿,掠人园宅,在鄴城不能体恤军士,军士皆怒。捧圣都虞候张令昭派他的屯驻兵驱逐刘延皓,刘延皓投至相州。当时,石敬瑭已反,刚刚用兵,张令昭又作乱。张令昭紧闭城门,派遣他的副使边仁嗣请朝廷任命他为节度使。李从珂以张令昭为右千牛卫将军,权知天雄军府事。然后遣范延光征讨张令昭,张令昭败走邢州,范延光追至沙河,斩杀张令昭,作乱的屯驻诸军三千余人都因此而死。有司请杀刘延皓正军法,李从珂因为皇后的缘故,只削其官爵。晋高祖石敬瑭攻入洛阳,刘皇后与李从珂一起自焚。.

查看 邺城遗址和劉皇后 (後唐末帝)

劉淵

漢光文帝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出身匈奴屠各部。為五胡十六國時代中,汉赵的開國君王。.

查看 邺城遗址和劉淵

卞皇后 (魏元帝)

魏元帝皇后卞氏,琅琊开阳(山东临沂县)人,武宣卞皇后(曹操妻,曹丕母)之弟卞秉的孙女。卞皇后之父卞琳是卞兰之弟,而卞兰孙女又为曹髦皇后,故元帝卞皇后是高贵乡公卞皇后的堂姑。 景元四年(263年)秋九月癸卯,元帝立她为皇后。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壬戌,魏元帝禅位于晋王司马炎,晋王即皇帝位,是为晋武帝。卞--也随元帝逊居曹魏的兴发之地——邺(今河北临漳)。计在位3年。.

查看 邺城遗址和卞皇后 (魏元帝)

华阴公主

华阴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魏道武帝之女。 华阴公主的母亲是宣穆皇后刘贵人,同母弟魏明元帝拓跋嗣,嵇拔尚华阴公主,生子嵇敬。拓跋绍弑君杀父,公主拥立明元帝有功,授嵇敬大司马,封长乐王。神瑞二年(415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坦通过华阴公主劝明元帝迁都鄴城,可救今年之饥。明元帝问崔浩,崔浩反对。公主去世后,在太祖庙垣后别立公主庙。.

查看 邺城遗址和华阴公主

十八學士

十八學士是指北周、唐朝时的十八位知識份子。.

查看 邺城遗址和十八學士

十六國行政區劃

十六国行政区划,十六国只有前秦统一了北方,后赵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前后燕统一了黄河下游,其余大都偏居一隅。他们都实行州、郡、县三级区划,和东晋一样,十六国政权将自己没有统治的州郡也常常在境内设置。比如前赵将幽州设在北地郡,后秦将冀州设在蒲坂,南燕将徐州设在莒县。.

查看 邺城遗址和十六國行政區劃

十六国官制

十六国之中有十三个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他们既秉承了胡族的制度,官制又很大程度受中原影响,基本沿用魏晋官制。 刘渊的汉赵、石勒的后赵、慕容盛时期的后燕、冯跋的北燕都设立单于台制度,前秦、前燕、后秦、西秦、南凉、夏国在建立政权前后,统治者均有大单于之名。单于台属官有单于左右辅(汉赵、后燕)、左右贤王(前赵)、单于元辅(后赵)、单于辅相(前秦)、单于四辅(北燕);部落以都尉统率。 中原官制与晋朝相似,最高有丞相、相国、八公(太宰或太师、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都由重臣担任。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省(尚书台),主持人是录尚书事,由重臣兼任。尚书省有尚书令、尚书仆射、诸曹尚书、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尚书郎。西北五凉政权以王国体制不设尚书令、仆射,以尚书丞主持尚书台。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发布诏书,尚书省负责接受诏令,对尚书省下各部门下达执行任务。列卿有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均置丞、功曹、主簿等。御史台,由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负责,属官有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治书侍御史。 行政区划大多继承西晋,为州、郡、县三级制。在军队形式上大致同西晋兵制,具有中军、外军组织及都督、将领等职务。都城的长官沿用汉朝的称谓为尹,都尹有:.

查看 邺城遗址和十六国官制

卤城之战

发生于建安十八年(213年)的卤城之战是东汉末年参凉州军事杨阜反抗军阀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马超的起事的一部分。此战由不满在冀城之围中从凉州刺史韦康手中强行夺取凉州的马超统治的团队发起。.

查看 邺城遗址和卤城之战

南匈奴

南匈奴,公元48年,匈奴分裂,殘留在北方蒙古高原的部落,被中國稱為北匈奴;由匈奴贵族日逐王比在南方內蒙古一帶建立的匈奴政權,相對於北匈奴,被稱為南匈奴。南匈奴親附於東漢之下,成為附庸。304年,南匈奴單于劉淵建立前趙,推翻晉朝後,開啟五胡十六國時代。.

查看 邺城遗址和南匈奴

南北朝行政區劃

南北朝行政区划,南北朝行政区划都实行州、郡、县三级区划,和东晋一样,南北朝政权将自己没有统治的州郡也常常在境内设置。南朝将东晋的侨州郡县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在6世纪南梁和北魏设置州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州的实质与汉晋时代的郡基本相同。最终隋朝改州、郡、县三级区划,为州(郡)、县两级区划。.

查看 邺城遗址和南北朝行政區劃

南皮之战

南皮之战是汉末205年的一场战役。此战宣告了袁绍死后争位的長子袁谭被父子的共同敌人、位列三公的曹操所灭。曹操在南皮的胜利和袁氏餘部的北逃,使他对华北平原的控制再无人能撼动。.

查看 邺城遗址和南皮之战

史萬歲

史萬歲(),京兆杜陵人,隋朝軍事家,,祖父史归,北魏原州刺史、灵武郡公。父親是史靜,曾經擔任北周的泾州总管、原兰河渭等六州刺史,封太平县公,家族世代為將。他有一個兒子叫史懷義。.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史萬歲

司馬珪

司馬珪(),字子璋,司州河内温縣(今河南温縣)人,西晉宗室,晉宣帝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第七子。少有才望,曹魏为高阳乡侯。担任河南令,进封浈阳子,拜给事黄门侍郎。晋武帝受禅,封为高阳王,食邑五千五百七十户。历任北中郎将、督鄴城守诸军事。泰始六年(270年)入朝,因父司马孚年高,乞留京师供养。后为尚书,迁右仆射。泰始十年(274年)去世,诏遣兼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谥号元(高阳元王)。司马珪当时有美誉,晋武帝非常哀悼惋惜。无子,诏以太原王司马辅之子司马缉袭爵。司马缉立五年,咸宁四年(278年)去世,谥号哀。无子,太康二年(281年)诏以太原王司马瑰世子司马颙子司马讼为司马缉后嗣,封真定县侯。.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馬珪

司馬騰

司馬騰(),字元邁,河內溫縣人。西晉宗室,高密王司馬泰次子,祖父為晉宣帝司馬懿弟弟司馬馗,亦是東海王司馬越之弟。.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馬騰

司馬肜

司馬肜,字子徽,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懿第八子,张夫人所生。司馬肜在晉官至太宰、領司徒,晉惠帝即位後至司馬肜去世期間他都身居要職,不是在朝中以任宰輔要職就是出鎮關中要地。然而,期間卻無甚政績,甚至在討伐齊萬年時故意讓與其有怨的周處兵敗戰死;趙王司馬倫篡位期間司馬肜亦居其高職。故死後為博士蔡克批評。.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馬肜

司馬模

司马模(),字--元表,西晋高密王司马泰的第四子。少好学,与琅琊王司马睿及范阳王司马虓在宗室中有贤名。初封平昌公,晋惠帝末年,拜冗从仆射,累迁太子庶子、员外散骑常侍。成都王司马颖奔长安,东海王司马越以弟弟司马模为北中郎将,镇守鄴城。永兴初年,成都王司马颖原来的部下公师籓、楼权、郝昌等攻鄴城,广平太守丁邵率众来救,范阳王司马虓也遣兗州刺史苟晞救援,公师籓逃散。之后,迁镇东大将军,镇守许昌,进爵南阳王。永嘉初年,转征西大将军、开府、都督秦雍梁益诸军事,代河间王司马颙镇守关中。 东海王司马越征司马模为司空,遣中书监傅祗代替镇守关中。司马模谋臣淳于定建议司马模继续留守长安,和哥哥司马越一个在内、一个在外,遣世子司马保为西中郎将、东羌校尉,镇守上邽,司马越进司马模进位太尉、大都督。 311年,永嘉之乱,镇守蒲坂的牙门赵染,求冯翊太守不得,率众投降刘聪。刘聪派其子刘粲和赵染攻长安,司马模派淳于定抵御,被赵染击败。司马模投降赵染。赵染坐在那里数落司马模的罪行,送到刘粲处,刘粲杀了他,以司马模的妃子刘氏赐给胡张本为妻,子司马保继立为南阳王。.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馬模

司馬氏專權

司馬氏專權是指司馬懿家族領袖司馬懿(第一代)、司馬師和司馬昭(第二代)及司馬炎(第三代)在不同時期控制魏國實權的局面,司馬炎以祖上二代基礎,最終篡魏為晉。.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馬氏專權

司馬泰

司马泰(),字子舒,司馬馗之子,彭城穆王司马权之弟,曹魏时为阳亭侯,补阳翟县令,迁扶风太守。晋武帝即位后,封陇西王,食邑三千二百户,拜游击将军。到地方任兗州刺史,加鹰扬将军。改任使持节、都督宁益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益州刺史,称病未去。转任安北将军,代替司马权督守鄴城。转任安西将军、都督关中事。太康初年,入朝为散骑常侍、前将军,领鄴城门校尉,因病去职。后代替司马孚的儿子下邳王司马晃为尚书左仆射。又到地方任镇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假节,代扶风王司马骏都督关中军事,因病还京。永熙初年,接替石鉴为司空,领太子太保。杨骏被杀的时候,司马泰统领杨骏的军营,加侍中,晋惠帝补给他步兵二千五百人,战马五百匹。司马泰坚辞,乃给千兵百骑。 楚王司马玮被皇后贾南风收押,司马泰率兵将去救,祭酒丁绥劝谏:“公为宰相,不可轻动。且夜中仓卒,宜遣人参审定问。”司马泰听从了。司马玮被杀后,以司马泰录尚书事,迁太尉,守尚书令,改封高密王,食邑万户。元康九年(299年)去世,追赠太傅,谥号文献。西晋的宗室王族,只有司马泰及下邳王司马晃有节俭之名。.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馬泰

司马世云

司马世云(),中国南北朝时期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自称是西晋司空、南阳王司马模九世孙。父司马纂,叔父东魏高官司马子如。 司马世云是司马纂的长子。司马子如显贵前,司马纂已经去世。司马世云曾任胶州刺史。祖珽曾到他家饮酒,藏铜迭(铜制的碟子)二面,被当场搜出。 司马世云轻险无行,没有功业,全凭司马子如的缘故才得以累迁至卫将军、颍州刺史,仗着叔父的权势,在任所聚敛,肆行奸秽。将被问罪,害怕,于是在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举本州响应当月据河南作乱的司徒侯景,不顾自己的母亲和弟弟仍然在东魏都城邺城。侯景进入颍州并占据。东魏诸将围侯景于颍川,司马世云临城遥对诸将,出言很不逊。大丞相高澄仍因司马子如的缘故,且考虑到司马世云诸弟都有值得爱惜的才干,免死罪,将他们迁徙到北边。十二月,侯景在涡阳兵败,粮尽,司马世云又投降东魏东南道行台慕容绍宗,为侯景所杀。 弟司马膺之、司马子瑞、司马幼之。 Category:南北朝人 S Category:东魏被杀害人物.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马世云

司马幼之

司马幼之,北齐、北周、隋朝官员,河内郡温县人,北魏鲁阳郡太守司马兴龙之孙。父亲司马纂,叔父司马子如,兄司马世云、司马膺之、司马子瑞。 司马幼之清贞有素行,年轻历任显位。在北齐任通直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吏部侍郎,担任出使周、陈二国使。天统三年(567年)夏四月癸丑,北齐太上皇帝高湛诏命兼散骑常侍司马幼之使于陈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四月癸丑,齐使散骑常侍司马幼之到南陈来聘。司马幼之出使南陈时,同僚给事黄门侍郎卢思道特作《赠别司马幼之南聘诗》。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军攻下邺城,北齐灭亡。司马幼之和阳休之、袁聿修、李祖钦、元修伯、崔达拏、源彪、李若、李元操、卢思道、顏之推、李德林、陆乂、薛道衡、元行恭、辛德源、王劭、陆开明等十八人随周武帝西行入长安。隋朝开皇年间,司马幼之官至眉州刺史。司马幼之子司马德璋,官至隋朝著作佐郎,修国史,祠部郎中、常州司马、武安郡丞;司马德璋生司马安上,官至唐朝并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事,同州韩城,雍州栎阳、始平三县令;司马安上生司马慎微,官至唐朝梓州通泉县尉上柱国。.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马幼之

司马伦

司馬倫(),字子彝,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司馬懿第九子,母柏夫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马伦

司马颖

司馬穎(),字章度,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武帝第十六子、晉惠帝及楚王司馬瑋之弟、晉懷帝之兄、晉愍帝之叔父。民間相傳其善用兵器為雷火震天戟。.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马颖

司马颙

司馬顒(),字文載,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晋河間王,是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宣帝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孫,太原烈王司馬瓌之長子。.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马颙

司马越

司馬越(),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东武城戴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献王司馬泰的長子,司马越被封為東海王,是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一王,也是最後勝利者。他的死意味著八王之亂的終結。.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马越

司马权

司馬權(),字子輿,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是晉宣帝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兒子。曾入仕於曹魏和西晉。.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马权

司马楙

司马楙(),字孔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西晋大司马、义阳成王司马望第四子,西晋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司马楙

叔孫建

叔孫建(),原姓乙旃,姓名原譯乙旃幡能健(乙旃幡能眷、乙旃幡能建、乙旃健、乙旃眷、乙旃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乙旃被改漢姓叔孫,才開始被稱作叔孫建。《宋書》稱其為涉歸幡能健、乙旃眷《宋書·索虜傳》:「虜又遣楚兵將軍、徐州刺史安平公涉歸幡能健、越兵將軍青州刺史薛道千、陳兵將軍淮州刺史壽張子張模東擊青州,所向城邑皆走。」中華書局《宋書·少帝紀》校勘記亦稱涉歸幡能健即叔孫健。《宋書·檀道濟傳》亦載:「軍至東平壽張縣,值虜安平公乙旃眷。」《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二》將叔孫建及乙旃眷當作兩人。而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認為以上記述中的人物與叔孫建事跡、年代及官封都吻合,認為所指其實就是叔孫建,並認為叔孫建原名就是乙旃幡能健。,代人。北魏初年重要將領,多次參與進攻南朝宋的戰事。.

查看 邺城遗址和叔孫建

后燕灭西燕之战

後燕滅西燕之戰是一場發生於中國十六國時代的戰役,戰事始於393年後燕主動進攻西燕,至394年以都城長子失陷,西燕亡國告終。.

查看 邺城遗址和后燕灭西燕之战

夏侯渊

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族弟,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名将。随曹操起兵,从征袁绍、韩遂等。建安十七年(212)後,督軍屯於長安,平定河西諸羌,其勇名號稱“虎步關右,所向無前。”。建安二十年(215)拜征西將軍,守漢中,後為劉備部將黃忠所擊殺,死後追諡為愍侯。用兵擅長輕兵急襲、出敵不意,亦常恃勇無謀親率輕銳出戰,也因此常受曹操勸誡,軍中稱之為“白地将军”。.

查看 邺城遗址和夏侯渊

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县(今属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的從兄弟。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夏侯嬰的後代。曹魏所有文武中最受曹操信賴之人,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死後谥為忠侯,曹操死後數月跟著去世如忠義追隨傳為美談。.

查看 邺城遗址和夏侯惇

大屠杀

大屠杀指故意殺害大量人類的行為,通常發生在同一時間或短時間之內。根據聯邦調查局的定義,大屠杀必須包含四起屠殺事件,而且屠殺事件之間沒有冷靜期存在Aggrawal A. (2005) Mass Murder.

查看 邺城遗址和大屠杀

天雄军节度使

天雄軍節度使,唐朝為魏博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魏博(今邯鄲)一帶,为河北三镇之一。在8世纪末是河北三镇的首领,9世纪衰落。.

查看 邺城遗址和天雄军节度使

太原市

太原市(太原话:),简称--,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山西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华北地区重要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区域。 太原市境内的晋阳古城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故太原又被稱為“龍城”。它為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查看 邺城遗址和太原市

妲己

妲己,又作“妲妀”,己姓,字妲,为中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辛(紂王)的王后《列女傳》:「妲己者,殷紂之妃也。嬖幸於紂。紂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智足以距諫,辯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不離妲己。妲已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作新淫之聲,北鄙之舞,靡靡之樂,收珍物積之於後宮,諛臣群女,咸獲所欲,積糟為邱,流酒為池,懸肉為林,使人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妲己好之。」。.

查看 邺城遗址和妲己

姚弋仲

姚弋仲(),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人。西晉末期至五胡十六國前期人物,南安羌族酋長,先後降於前趙、後趙及東晉。姚弋仲亦是後秦開國君主姚萇之父。.

查看 邺城遗址和姚弋仲

姜敘

姜敘(生卒年不詳),字伯奕,天水郡人,東漢末期的人物,從小和姑母之子表弟杨阜一起長大。.

查看 邺城遗址和姜敘

孫乾

孫乾,(),字公祐,青州北海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吏,劉備在徐州被呂布打敗後,投靠曹操,打敗呂布後,背叛曹操,孫乾也跟隨劉備先向北投靠袁紹。袁紹敗後,再向南投靠劉表作出貢獻.

查看 邺城遗址和孫乾

孔循

孔循(《新五代史》卷四十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早年名为赵殷衡且曾姓李、朱,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后唐官员。因与后唐明宗宠信的谋臣安重诲联盟,他在明宗年间显赫,但后来与安重诲生隙,被逐出中央政府,至死未能重返。.

查看 邺城遗址和孔循

孙轻

孙轻(),东汉末年河北地区小帅。 汉灵帝年间,以部众追随黑山军张燕。張燕在常山、趙郡、中山、上党、河内山谷中,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军阀司空曹操攻克军阀袁尚的邺城,派随军征战的行中坚将军张辽去赵国、常山等地招降孙轻等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孙轻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戰,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焚毁袁军粮草,使得袁军丧失斗志,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查看 邺城遗址和官渡之战

宇文亮

宇文亮(),北周宗室,字--德。 宇文導之子。生年不详,仅知兄宇文广生于542年或544年、弟宇文廙生于550年。559年,封永昌郡公。後嗣杞国公宇文連爵位,受位開府儀同三司。 563年10月,为梁州总管。571年,为宗師中大夫,進大将軍。4月,为秦州总管,兄宇文广的部下归他统率。5月,進柱国。572年,宇文亮的叔父晋公宇文護被殺害後,宇文亮不安,日日纵酒,周武帝手诏叱責。 576年,武帝攻撃北齐,宇文亮为右第二軍总管。平定并州,進上柱国。从军攻撃鄴城,转大司徒。578年,周宣帝即位,出为安州总管。 579年,为行軍总管,随韋孝宽攻撃南朝陳。11月,从安陸道攻克黄城。580年3月,周軍凱旋回到豫州,宇文亮因儿子宇文温之妻尉迟炽繁被太上皇(即周宣帝)逼奸,怀恨謀反,对长史杜士峻说:“主上淫纵滋甚,社稷将危。吾既忝宗枝,不忍坐见倾覆。今若袭取郧国公而并其众,推诸父为主,鼓行而前,谁敢不从。”夜間率领数百騎襲撃韋孝宽陣营。韋孝宽得到事前密告,有所准备,宇文亮遁走。韋孝宽撃斬宇文亮。 弟宇文椿嗣杞国公的爵位。.

查看 邺城遗址和宇文亮

宇文俭

宇文俭(),字侯幼突(墓志作侯纽突),史称谯孝王,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八子。 武成(559年—560年)初年,封谯国公,食邑万户。天和年间,拜大将军,曾任宁州刺史、宁州总管、同州刺史,迁柱国,为益州总管。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谯王。五年(576年),东伐北齐,宇文俭以本官为左一军总管,攻克永固城,进平并州、邺城,拜大冢宰。稽胡反周,宇文俭为行军总管,与齐王宇文宪讨平。有自号天柱的胡人,据守河东,宇文俭攻破,斩首三千级。宣政元年(578年)二月,在洛阳去世。诏赠使持节、上柱国、大冢宰,并、晋、朔、燕、幽、青、齐、冀、赵、沧、瀛、恒、潞、洺、贝十五州刺史。三月葬于雍州泾阳县西乡始义里。 王妃步六孤须蜜多,有墓志。世子宇文-乾-恽嗣。隋朝建立后,降爵为公。大定年间,为隋文帝所害,国除。宇文俭另有次子宇文緷、三子宇文綪和第四子,未详是否与兄长一并遇害。一女嫁显武公叱罗金刚。 1993年,宇文俭墓葬在咸阳被发现。墓志名为《大周使持节上柱国大冢宰谯忠孝王墓志》。.

查看 邺城遗址和宇文俭

宇文忻

宇文忻(),表字仲乐,北周、隋朝大臣,北周许国公宇文贵的儿子。 宇文忻幼年敏慧,善骑射。曾从齐王宇文宪北征突厥,因功赐爵兴固县公。与韦孝宽一起镇守玉壁,进爵化政郡公。576年,跟随周武帝攻下北齐的晋州、并州。北齐灭亡,进位大将军。又在吕梁击败南陈。进位柱国,任豫州总管。580年,杨坚掌权,以宇文忻为行军总管,在邺城击破尉迟迥,以功封英国公。参决军国大事。隋朝建立,宇文忻出力很多。585年,任右领军大将军,改封杞国公。他通兵法,善于驾驭军马,深得六军推服,为隋文帝猜忌,去职。586年,与梁士彦等同谋起兵谋反,事情败露,被杀。弟弟为大建筑家宇文恺。宇文忻有子宇文运,唐朝右领左右将军、上柱国、义清县开国公。宇文运子宇文怀俭,唐外府寺丞。宇文怀俭女嫁河东柳尚远。.

查看 邺城遗址和宇文忻

宇文盛 (越王)

宇文盛(),字立久突,越野王,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十子。 武成(559年—560年)初年,封越国公,食邑万户。天和(566年—572年)年间,进柱国。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越王。五年(576年),东伐北齐,宇文盛为后一军总管。次年,攻克高显等数城,平并州,进位上柱国。平邺城,拜相州总管。宣政元年(578年),拜大冢宰。汾州稽胡刘爱逻干反周,宇文盛率诸军讨平。大象元年(579年),迁大前疑,转太保。下诏以丰州武当、安富二郡食邑万户给宇文盛,宇文盛出就国。二年(580年),朝京师。其秋,杨坚诬告其与赵王宇文招谋反,与其子宇文忱、宇文悰、宇文恢、宇文懫、宇文忻等五人被害,国除。.

查看 邺城遗址和宇文盛 (越王)

宇文憲

宇文憲(),字毗賀突,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独孤藏墓志》作第七子,可能有两兄早夭)。.

查看 邺城遗址和宇文憲

安阳市

安阳市,古称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的建都史除在殷建都的商朝外,还有在邺建都的六个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权,为“七朝古都”。 安阳是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上处于石家庄与郑州之间的重要城市,西倚太行山,北临漳河,洹河从市区北部蜿蜒而过。现下辖4区、1县级市、4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352平方公里,人口511.7万。2009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2011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查看 邺城遗址和安阳市

安金全

安金全(),中国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时期晋国、后唐将领。.

查看 邺城遗址和安金全

宋灵媛

宋灵媛(),广平郡列人县(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人,北齐卫将军、太尉府咨议参军事、始平子李祖牧的表妹和夫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宋灵媛

宋维

宋维(),字伯绪,广平郡列人县(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人,北魏右卫将军、祠部尚书、列人贞顺子宋弁长子,北魏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宋维

封奕

封奕(),或作封弈,字子專,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中國十六國時期前燕官員,歷仕慕容廆、慕容皝、慕容儁及慕容暐四朝,官至太尉。其宗族後代亦在後燕及北朝任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封奕

封孚

封孚(),字處道,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中國十六國時期人物,前燕吏部尚書封放子。.

查看 邺城遗址和封孚

封諝

封諝(),东汉宦官,官至中常侍。 张角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计划由大方马元义等先集结荆州、扬州的党徒数万人,按期会合,在邺城起事。马元义多次到洛阳,以封諝、徐奉等人为内应,约定于184年的三月五日,京城内外同时发动。张角的弟子济南人唐周上书告密。于是,朝廷逮捕了马元义,在洛阳将他车裂。封諝、徐奉同时被杀。184年二月,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黄巾起义爆发。封諝、徐奉为张角做内应败露,汉灵帝斥责诸位常侍说:“你们常说党人图谋不轨,将他们全都禁锢,有人甚至被杀。现在党人为国家出力,你们反与张角勾结,该不该斩?”宦官叩头说:“都是王甫、侯览所为。” 《三国演义》也将封諝作为十常侍之一。.

查看 邺城遗址和封諝

尉瑾

尉瑾,東魏、北齐官僚,齐武成帝时右仆射。表字安仁。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尉瑾

尉遲迥

尉遲迥(),字薄居羅,父尉迟俟兜,母昌乐大长公主,周太祖宇文泰的外甥,爵封蜀國公,官拜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

查看 邺城遗址和尉遲迥

尉遲迥之亂

尉遲迥之亂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遲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

查看 邺城遗址和尉遲迥之亂

崔达拏

崔达拏(),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三房,北齐尚书右仆射、仪同三司崔暹之子,北齐、北周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崔达拏

崔肇师

崔肇师(),清河郡东武城县(今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人,出自清河崔氏的清河青州房,北魏、东魏、北齐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崔肇师

崔楷

崔楷(),字季则,一字模之《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殷州刺史崔公墓誌(下殘)」公諱楷字模之河南濟源(下殘)」而□氣節少年居□見有(下殘)」而□利避宦者口雖不富(下殘)」州刺史遭葛榮之難及圍城(下殘)」表請不得或勸以華□之宮(下殘)」食人之食者憂人之憂□獨往將(下殘)」肯固志葛榮逼城或勸以弱小避之(下殘)」遣幼子及次女夜出賊將□之遂追還賊(下殘)」至將士皆曰崔公不惜百口吾單何愛一旦(下殘)」奮臂爭戰遂□死之□而眾見公尸於(下殘)」藉中室之不能,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魏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崔楷

崔昂

崔昂(),字怀远,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博陵第二房,北魏征虏将军、赵郡太守崔孝暐之子,北魏、东魏、北齐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崔昂

中國園林

中國園林,是中國建築的特色之一。廣義上,園林意指在人工建築出來的環境中模擬自然景物,範圍相當廣,小至盆栽的植種,大至池水與假山的布景。中國園林的重點則在於造景的巧妙,如何模擬自然而不落痕跡;如何將有心安排的布局與藝術性的意境搭配一起;如何將理水方式、石、亭、盆栽、林、窗、門一一運用,並搭配季節變化和當地建材、民俗風情、和主人的個性特色等,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中國園林藝術集建築、書畫、雕刻、文學、園藝等藝術於一身,是中國美學的楷模,反映出中國人深邃的哲理思辨及對生活的追求。东方園林與西亞、歐洲園林並稱為世界三大造園系統,其中屬於皇家園林的承德避暑山莊和頤和園,以及屬於私家園林的多個蘇州古典園林,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見其地位之重要。中國園林亦影響了其他建築,建築師會取用中國園林的元素,如月門等。 中国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此外,还有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公共园林等。.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中國園林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历朝通俗演义》,又稱《中國历朝通俗演义》,作者為蔡東藩。.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中国叛乱列表

这是发生在中国的大规模叛乱的列表。.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中国叛乱列表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传统中國建築更加塑造了整個東亞的建築體系,朝鮮、越南、蒙古、西藏、琉球、日本等地區均受中國傳影響。.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间段与正统朝代并立的封建割据、农民革命政权的君主列表如下:.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中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最初被称为--、帝、皇、王、天子等。皇帝称号则始创于秦始皇,他以自己一統海內的功绩为傲,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无人能及,宜用新的称号来标志自己的尊贵身份,于是创号“皇帝”,自己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千秋万世;与“皇帝”称号相对应的,秦始皇还创立并推行了一整套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政治權力的国家机制。这一整套体制在秦朝被民乱和战国诸侯后裔推翻后,被汉朝承袭并加以巩固,并随“皇帝”的称号流传后世。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中国后世王朝的最高君主纷纷以“皇帝”为号;而秦始皇创制的以“皇帝”为最高、最权威统治者的国家体制,也被称为帝制。 对皇帝的尊称历代不同,当面称呼皇帝有“陛下”、“圣上”或“万岁”等尊称,私下提及皇帝则需使用「至尊」、「聖人」、「官家」、「上」等尊称。 中国历史上在同一时期被公认为“皇帝”正统的只能是一个“大一统”政权的君主,该政权必须统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取得周围地区名义上的臣服,如此才能被肯定为“正统”。“正统”政权往往被称为“某朝”、“某代”,而不称为“某国”。历史上某些政权统治区域相对较小,其君主也在自己的国内称皇帝,却一般不被二十四史体系认同为真正的“皇帝”,实际仅相当于“国王”,如历史上越南地区的南越国,其开国君主对内称皇帝,对汉称臣。此类政權的称谓仅仅是“某国”,而不能称“某朝代”。在某些大分裂时期,中国没有公认正统的皇帝,如南北朝时与五代十国时期,同时有两个或数个中型王朝并立,这些中型王朝的实力超过了一般的“国”,各自称“皇帝”,并质疑对方的“正统性”,却始终没能实现一统海内的功绩。三國時期時,魏、蜀、吳三国国君也曾相继称帝;然而短暂地并存之后,由西晋完成了统一,成为了继汉朝而来的正统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统朝代的标志之一是夏朝大禹制作的九鼎,传至周代,到秦朝末年失传;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正统朝代的标志则变成了始皇帝传国玉玺,然而该玉玺几经失传、后世所谓重新发现者又多是伪作,故而自晋以后已经基本丧失了其标志性地位。 中国皇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至此中国皇帝制结束,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有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張勳又擁溥儀復辟、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之傀儡政權皇帝溥仪,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中国的皇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享年89岁;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驾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在位近62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 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是为唐朝时唐太宗宫人、唐高宗皇后,篡唐建「周」(史称武周),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后世谓“武则天”者,其晚年退位将政权复归于自己的兒子,恢复了唐朝宗室,死后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合葬于乾陵。唐朝之後雖然有多位太后臨朝聽政,具有皇帝的實權,但僅是有實無名,未再出現真正登基、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帝政权出现。.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中国皇帝

中国首都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为過中国的首都,也有更多的城市曾经成为中国某一地区所成立国家的首都。.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中国首都

临漳县

临漳县古称邺城、邺是河北省邯郸市下辖的一个县,因境内有漳河,故名。古属邺地。县政府驻:临漳镇,建安路。.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临漳县

东柏堂

位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今河北临漳)城内,曹魏旧宫听政殿后身,南北朝东魏时期为东魏大将军高澄的办公衙署,高澄遇刺地,北齐时期改名为北宫。隋朝初年北周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杨坚失败逃入北宫自刎。.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东柏堂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三国

三武灭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大规模禁佛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因而得名。 又因五代十国时期也有后周世宗也进行大规模灭佛运动,故又合称三武一宗。.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三武灭佛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是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常见的规划形式。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布置三座岛屿。.

查看 邺城遗址和一池三山

九侯

九侯可以指:.

查看 邺城遗址和九侯

庞煖

庞煖,生卒年不详,一作庞焕、庞子、庞援,《史记索隐·廉颇蔺相如列传》误作为冯煖。战国末年赵国将领、纵横家,曾擒杀燕将剧辛以及合纵五国伐秦。.

查看 邺城遗址和庞煖

亳州市

亳(讀「博」,漢語拼音bó)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毗邻河南省商丘市、周口市,处黄淮平原腹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亳州盛产药材、白酒、烟草以及小麦等粮食作物,属温带季风气候,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中草药集散地,古井贡酒的产地,素有“中华药都”的美称,而且一年一度的“药交会”更是享誉全国。.

查看 邺城遗址和亳州市

库傉官伟

库傉官伟(),十六国前燕、后燕官员,鲜卑族。 351年九月,库傉官伟率领他的部众从上党来投降前燕。前燕封他为岷山公。前燕亡后,库傉官伟臣于前秦。384年,慕容垂派儿子慕容农联络复国,慕容农派使者招纳上党的库傉官伟,库傉官伟响应他。正月廿六日,慕容垂抵达邺城,改前秦建元二十年为燕元年,官员服饰的颜色及朝廷礼仪,全都一如旧制。任命库傉官伟为左长史,从前的尚书段崇为右长史,郑豁等人为从事中郎。立长子慕容宝为太子。三月,库傉官伟率领部众数万人抵达邺城,慕容垂封库傉官伟为安定王。393年四月初九,慕容垂加封太子慕容宝为大单于。任命安定王库傉官伟为太尉,范阳王慕容德为司徒,太原王慕容楷为司空,陈留王慕容绍为尚书右仆射。慕容宝即位,396年五月初九,慕容宝任命安定王库傉官伟为太师,扶馀王馀蔚为太傅。397年,后燕清河王慕容会出征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库傉官伟、建威将军馀崇二人带兵五千人作为前锋出发。库傉官伟与开封公慕容详相攻,战败,库傉官氏尽灭。库傉官伟死于难。.

查看 邺城遗址和库傉官伟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中國歷史名詞,意指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夺取西晋政权(五胡十六国),形成与东晋政权鼎立之势。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餘年間,這些內徙的草原各族及漢族在漢地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但也使北方遊牧民族与汉地汉族產生文化经济交往。由于汉族人口从黄河流域大规模遷移至汉地南部的长江和珠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增进了南方的俚族等少數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和经济联系。.

查看 邺城遗址和五胡乱华

五都

五都是中国历史上複都制下的五个都城的并称。 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後的五個直轄市,亦称五都,如下: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2014年12月25日起桃園市升格後則改稱六都。.

查看 邺城遗址和五都

任祥 (北朝)

任祥(),表字延慶、延敬,广宁郡(今河北涿鹿)人,北魏、東魏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任祥 (北朝)

张天师

張天師,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 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時開始,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系道教流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张天师

张宾

张宾(),字孟孙。后赵大臣,辅佐石勒夺取天下。.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张宾

张唐

张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张唐

张离

张离,十六国时后赵大臣。 石勒称赵王时,与张良等并为门生主书,专司胡人出入,司禁胡人不得欺侮汉族士人。石虎时张离任尚书右仆射,领五兵尚书。为求太子石宣欢心,上奏削去公府吏卒,得五万人,都配给东宫,由此诸公(石宣的兄弟们)皆怨石宣。历任征西左长史、龙骧将军、雍州刺史,以察关中石鉴。太宁元年(349年),石世即位,张豺为丞相专权,以张离为镇军大将军、监中外诸军事、司隶校尉,为张豺之副。石遵进兵邺城,离城迎石遵。.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张离

张豺

张豺,广平人。十六国时后赵大臣。.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张豺

张鲁

张鲁(、245年或259年),字公祺,沛国丰县(今属江苏豐縣)人,东汉末五斗米道首领,正一天師,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张道陵)之孙,张衡子,世为天师道教主。.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张鲁

张贺度

张贺度(),十六国时期后赵将领,一作张貉。《十六国春秋》卷十六 他效力后赵天王石虎。建武五年(339年)九月,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武昌,让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峻以一万精兵戍守邾城。石虎厌恶晋军如此动向,以夔安为大都督,率王子义阳公石鉴、养孙石闵、李农、张贺度、李菟五将军及兵五万人攻打荆、扬北境,以二万骑攻邾城。张贺度攻陷邾城,杀死六千人,又败毛宝于邾西,杀死万余人。赵军进犯江夏、义阳,毛宝、樊峻及东晋义阳太守郑进皆死。夔安等进围石城,被竟陵太守李阳所破才退兵。《晋书》卷一百零六《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当时大司马幽州牧王子燕公石斌守边时好饮酒畋猎,经常带着城门钥匙入城,下属肆虐。六年(340年)十月,时任征北将军的张贺度认为应该警惕边防,经常制止规劝他,石斌怒,侮辱张贺度。石虎闻之,大怒,鞭打石斌一百下,派主书礼仪持节监督石斌。石斌仍然我行我素,礼仪禁止他,他怒杀礼仪,又欲杀张贺度,张贺度严格保护自己,骑马告诉石虎。石虎遣尚书张离率骑兵追回石斌,鞭打他三百下,免官回府,诛其亲信十余人。 太宁元年(349年)正月,石虎称帝,高力督梁犊作乱,自称东晋征东大将军,连败后赵军队,发展到十万人,出潼关,进逼洛阳。石虎以李农为大都督、行大将军事,与时任统卫军将军的张贺度、征西将军张良、征虏将军石闵等步骑十万讨之,战于新安,李农等大败,战于洛阳,又败,退屯成皋。石虎另派燕王石斌等于荥阳东败杀梁犊。《晋书》卷一百零七《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当年,石虎驾崩,诸子争立,后石鉴登基,但政权被大将军武德王石闵掌握。大约青龙元年(350年)正月,石闵想消灭石氏,改姓李,改国号卫;公卿文武万余人出奔旧都襄国投奔先前起兵反对石闵的皇弟新兴王石祗。抚军将军张沈据滏口,张贺度据石渎,建义将军段勤据黎阳,宁南将军杨群据桑壁,刘国据阳城,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滠头,蒲洪据枋头,都有数万人,都不依附李闵。李闵和大司马录尚书事李农率三万骑讨伐张贺度于石渎。闰正月,石鉴秘密派宦官带着书信召张沈等,让他们乘虚袭都城邺城。宦官告诉李闵、李农,李闵、李农骑马回邺城,废杀石鉴,并杀石虎的三十八个孙子。李闵当月登基,改国号魏。三月,复本姓冉。 八月,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合兵于昌城,准备攻邺城。冉闵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率步骑十二万到黄城,亲自率精卒八万后继,攻打张贺度等,战于苍亭,张贺度等大败,死二万八千人,冉闵追斩靳豚于阴安,尽俘其众而归。冉闵军队达到三十余万,旌旗、钲鼓绵亘百余里,赶上了强盛时的后赵。 此后没有张贺度的记载。.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张贺度

张镐

張鎬(),字從周,博州(今山東聊城)人。唐朝宰相。 少有大志,師事吳兢,吳兢很器重他。後游京師,好飲酒,以鼓琴自娛。天寶末年,官至左拾遺,“居身廉洁,不殖私产”。安史之亂爆發,追隨從唐玄宗入蜀。唐肃宗登基后,玄宗派遣张镐至肃宗行在所在。张镐至凤翔府,因奏识多有弘益,拜谏议大夫。至德二年(757年),五月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肃宗派遣僧人數百人在道場,晨夜誦佛。張鎬諫曰:“帝王當修德以弭亂安人,未聞飯僧可致太平也!”。,不久取代擁兵不進的賀蘭進明,任河南節度使。十月張鎬得知睢陽圍急,以急行軍前往救援, 又命令譙郡太守閭丘曉前去救援。待張鎬軍至,睢陽城已陷三日。史思明要求归顺唐朝。张镐密奏:史思明“凶残狡诈,诡计多端”,早有反唐的野心,肅宗不聽,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史思明再次起兵攻入邺城,自称为大燕皇帝。唐肃宗召回张镐,授以太子宾官。岐王李业子李珍作乱,被废为平民,張鎬因曾買李珍的房子,被贬辰州司户。張鎬的次女德容本與仆射裴冕第三子有婚期,遂改期来岁之春季。代宗初年,封平原郡公,任抚州刺史,迁洪州刺史、饶吉等七州都团练观察等使,不久正授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广德二年(764年),卒于江南西道观察使任上。.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张镐

张沈

张沈(),十六国时期后赵抚军将军。 当时政权为皇帝石鉴的养侄大将军武德王石闵所掌握。大约青龙元年(350年)正月,石闵想消灭石氏,改姓李,改国号卫;公卿文武万余人出奔旧都襄国投奔先前起兵反对石闵的皇弟新兴王石祗。张沈据滏口,张贺度据石渎,建义将军段勤据黎阳,宁南将军杨群据桑壁,刘国据阳城,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滠头,蒲洪据枋头,都有数万人,都不依附李闵。 李闵和大司马录尚书事李农正出兵讨伐张贺度时,闰正月,石鉴秘密派宦官带着书信召张沈等,让他们乘虚袭邺城。宦官告诉李闵、李农,李闵、李农骑马回邺城,废杀石鉴,并杀石鉴父先帝石虎的三十八个孙子。 此后没有张沈的记载。 S.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张沈

張保洛

張保洛(),南陽西鄂人,南北朝北魏、東魏及北齊官員。 張保洛的家族喜歡依附世家豪族,尊崇义气豪侠,在北方薄有名氣。他年少敏捷壮健,擅長弓箭馬術。孝昌年間的六鎮之亂中,他隨眾人南下,跟隨葛榮,成為旗下官員。葛榮敗亡,爾朱榮任用他為統軍,遷任揚烈將軍、奉車都尉。後來成為高歡麾下都督,討伐紇豆陵步蕃;高歡討伐爾朱家族,張保洛擔任軍幕將佐,在廣阿協助打敗爾朱兆,隨即遷官右將軍、中散大夫,以軍幕將佐身份跟從高歡圍攻鄴城。事成後,張保洛除授平南將軍、光祿大夫。參與於韓陵打敗爾朱兆的戰事後,他隨高歡進入洛陽,加官安東將軍。後來高歡決定削減自己國邑分授將士,他獲封昌平縣薄家城鄉男,食邑一百戶。魏孝武帝和高歡不和,下令儀同賈顯智率令豫州刺史斛斯元壽東取濟州,高歡遣派大都督竇泰自滑臺防衛賈顯智,他身為竇泰下屬而一同前往,事定後轉任都督。 張保洛隨同高歡突襲西魏的夏州,战胜;万俟洛投降東魏,高歡遣派他和各將領在路途接援。東魏元象初年,擔任西夏州刺史兼大都督,並以以往功績封爵安武縣伯,食邑四百戶,轉任蔚州刺史,跟從高歡在邙山攻打宇文泰,又參與玉壁之戰、攻打龍門。戰後,他留鎮晉州。高澄繼任大丞相,以張保洛為左廂大都督,出鎮晉州,加征西將軍。王思政攻打潁州,東魏軍隊圍攻一年而不克。高澄仍令他守住楊誌塢,與陽州的東魏軍隊夹击敌人。攻陷潁川後,他除授梁州刺史,到高洋受禪建立北齊,張保洛仍任命為刺史,他在當地聚斂財富,被民吏憎恨,其後他在乾明年間兼任侍中,出為滄州刺史,進封敷城郡王。他在滄州也聚斂財富,之後被免官,削去王爵。死後贈回以前官爵,追復本封敷城王,子張默言嗣爵,在武平末年擔任衛將軍。.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張保洛

張纂 (代郡)

張纂(),字徽纂,代郡平城人《北齊書·卷二五·列傳第十七》:張纂,字徽纂,代郡平城人也。父烈,桑幹太守。纂初事尒朱榮,又為尒朱兆都督長史。為兆使於高祖,遂被顧識。高祖舉義山東,劉誕據相州拒守,時纂亦在其中。高祖攻而拔之,以纂參丞相軍事。《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張纂,字徽纂,代郡平城人也。初事尒朱榮,又為尒朱兆長史,使於神武,遂被顧識。及相州城拔,參丞相軍事。,北魏、東魏及北齊官员。 張纂的父親張烈曾任桑幹太守。他最初於爾朱榮麾下當官,又擔任爾朱兆的都督長史,出使高歡被賞識。高歡在山東舉事義,劉誕據相州抵抗,其時張纂亦在相州。高歡攻破相州,提拔他擔任參丞相軍事。張纂擅長諂媚逢迎,對高歡近臣親近優待,補任行臺郎中;高歡決定削減自己國邑分授將士,他獲封壽張伯。魏孝武帝末年,高歡到洛陽,任命趙郡公高琛為行臺留守晉陽,他就擔任行臺右丞;之後轉任大丞相府功曹參軍事,除授右光祿大夫。 張纂出使茹茹,以遵奉命令符合上意,歷官中外、丞相二府從事中郎;邙山之戰中俘獲很多俘虜,高歡下令他押送鄴城,魏孝靜帝賜五百疋絹布給他,進封武安縣伯。不久他再次擔任高歡的行臺右丞,跟從征討玉壁;當時東魏軍隊回到山東,行經晉州事忽然下起寒雨,士兵饥饿寒冷,有人因此凍死,但晉州城士兵以邊境禁令不肯開城。張纂為別使遇見此事,立刻命令士兵開城,分寄東魏軍隊到各民家供應伙食,於是原來在城外的事兵都保全了,高歡聽聞此事表示赞许。 他侍奉高歡二十多年,通傳教令獲得親信賞識;到高澄繼任大丞相,侯景在潁川作亂,招引西魏軍隊,高澄就下令張纂出任南道行臺,和各將領討伐。回歸後,他除授瀛州刺史,高澄任命為太子少傅。後來他和平原王段韶、行臺尚書辛術等人圍攻東楚,攻下廣陵、涇州數城,斬殺叛軍將帥東方白額,授官儀同三司;出任監築長城大使,領數千步騎鎮守北方。回來後,遷任護軍將軍,在北齊天保年間去世。.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張纂 (代郡)

張蚝

張蚝(),本姓弓,表字不詳,上黨郡泫氏縣(今山西高平市)人。十六國時期前秦重要將領,參與了前秦滅前燕之戰、前秦滅代國之戰及淝水之戰等重要戰事。淝水之戰後出戍并州,支援苻丕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即位以承國祚,官至太尉。在前秦國內與另一將領鄧羌皆有「萬人敵」之稱。.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張蚝

張遼

張遼(),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大夫庄)人,原為西漢聶壹後人,因避怨而改姓。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首;官至前將軍,諡號為剛侯。活躍於東漢末年,曾跟隨丁原、董卓、呂布等軍閥,後隨曹操。公元215年,與李典、樂進以少量兵馬駐守合肥城,面對東吳孫權親征大軍,以寡勝眾,令孫權無功而返,甚至幾乎擒住孫權。中國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威震逍遙津」情節,便是以此事為藍本。.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張遼

張舉 (東晉)

张举(),十六国时后赵大臣。 339年,石虎任命抚军将军李农会同征北大将军张举进攻前燕的凡城。张举等人进攻十多天,不能取胜,于是退军。後张举任太尉。348年,石虎与群臣商议立太子。太尉张举说:“燕公石斌长于军事统治,彭城公石遵长于礼乐教化,只看陛下选择。”戎昭将军张豺推荐齐公石世。石虎便与张举、李农定议立石世为太子。349年,石虎死后,石世即位。张豺找张举谋划诛杀司空李农,张举和李农关系密切,就把此事泄露给李农。李农闻讯后逃到广宗,刘太后派张举统领多路朝廷禁军包围了他们。张豺任命张离为镇军大将军,监督朝廷内外的军务。后来石闵、李农帮助石鑒夺得皇位。新兴王石祗镇守襄国,想杀掉石闵、李农。石闵、李农任命汝阴王石琨为大都督,和张举以及侍中呼延盛率领七万步骑兵,讨伐石祗。350年,石闵胁迫石鉴改国号为卫,大杀诸胡。太宰赵庶、太尉张举、中军将军张春、光禄大夫石岳、抚军石宁、武卫将军张季,以及公侯、卿、校、龙腾卫士等一万多人,全都投奔襄国石祗。石祗派汝阴王石琨以及张举、王朗率领七万兵众攻打邺城,被石闵击败。石闵废黜石鉴,恢复自己的冉姓,建立冉魏。石祗称帝,延续后赵,351年,冉闵攻打包围襄国一百多天。石祗去掉了皇帝的称号,改称为赵王,派遣太尉张举到前燕请求援军,并承诺送去传国玺。悦绾从襄国返回,慕容儁才知道张举所说的送传国印玺是荒诞之辞,于是就杀了他。.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張舉 (東晉)

張泉

張泉()。.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張泉

張方

張方(),表字不詳,河間人。西晉時河間王司馬顒麾下將領,继程昱之后第二个被史书记载以人肉作軍糧的魏晋历史人物。.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張方

張既

張既,字德容,馮翊高陵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

查看 邺城遗址和張既

佛图澄

佛图澄(),又称竺佛图澄、佛圖橙、佛圖磴、浮圖澄,本姓帛,西域人,南北朝高僧。.

查看 邺城遗址和佛图澄

余蔚王

蔚,是十六国时期的扶餘国国王。他是最後一位扶餘王,因受勿吉威脅,無力自保,內附前燕。370年十一月初七,前秦对前燕发动灭国战争,前燕散骑侍郎餘蔚率领扶餘、高句丽及上党丁零的人质,趁夜打开邺城北门让秦军进入,邺城陷落,前燕灭亡。384年正月,任前秦荥阳太守的餘蔚,和昌黎的鲜卑人卫驹各率己兵投降了在淝水之战后力图恢复燕国的慕容垂。由于慕容垂在前燕遭受迫害,投靠了前秦,前秦对前燕发动灭国战争就是他主导的,所以他对餘蔚并不怪罪。之后慕容垂在荥阳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建立后燕,任命丁零翟斌为建义大将军,封为河南王;任命餘蔚为征东将军、统府左司马,封为扶餘王。392年七月,慕容垂在邺城,任命右光禄大夫餘蔚为左仆射。396年五月初九,后燕皇帝慕容宝任命扶餘王餘蔚为太傅。.

查看 邺城遗址和余蔚王

徐州之戰

徐州之戰,是東漢末年在官渡之戰的前哨戰,曹操親自征討初據徐州的前豫州刺史劉備的戰役。此戰,曹操迅速擊潰劉備,避免了在官渡之戰中被夾擊的局面。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正當曹操部署對冀州牧袁紹對戰的時候,原本依附曹操的劉備偷襲斬殺徐州刺史車冑,又擊敗曹操派去討伐的司馬長史劉岱的軍隊,佔據徐州、下邳等地,背叛曹操,響應袁紹。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等企圖刺殺曹操​​的計劃洩露,董承、王服、種輯皆被屠滅三族,唯參與密謀的劉備僥倖逃脫,且勢力越來越大。曹操欲親自征討劉備,部將們擔心袁紹從背後攻擊。謀士郭嘉認為,袁紹遲鈍多疑,不會立即來攻。劉備新起,眾心未附,正是迅速進攻,將其擊敗的時機。曹操為剪除後患,遂親率大軍東征劉備。冀州別駕田豐勸說袁紹,乘機襲擊曹操後方,袁紹卻以幼子病重為由不肯出兵。劉備驚悉曹操軍將至,親率數十騎出城觀察,果然望見曹軍旌旗,只得倉猝應戰,被曹軍擊潰,劉備妻子被俘。曹操接著攻陷下邳,迫降劉備部將關羽,又進擊依附劉備的昌豨等,將其擊破。劉備逃到鄴城投奔袁紹,逐漸收集潰散的殘兵敗將,成為袁紹大舉攻打曹操的力量。.

查看 邺城遗址和徐州之戰

徐晃

徐晃(),字公明,三國時期河東郡楊縣(今中国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曾经多次建功,及后以聲東擊西的戰術擊破圍城部隊,并且解救樊城,击败关羽,因为在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查看 邺城遗址和徐晃

侯益

侯益(),唐末汾州平遥人。一生經歷了唐末至宋初之間的整個五代十國時代。.

查看 邺城遗址和侯益

信陵君

信陵君(),名无忌,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後世亦稱魏公子。信陵君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安--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或稱“養士四公子”)。.

查看 邺城遗址和信陵君

俱石子

俱石子(),中国十六国时前秦政治人物,金城郡人,后将军俱难之弟。.

查看 邺城遗址和俱石子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查看 邺城遗址和北周

北周灭北齐之战

北周灭北齐之战,575年-577年,南北朝时期北周统一北方的战争。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北齐武平六年)七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自长安出兵攻北齐。出征前,众臣主张走汾水攻晋阳(今太原西南),周武帝不纳,自率大军直指河阴郡(今河南洛阳东北)。八月周军攻克河阴大城、武济,进围洛口(今巩义东北)。北齐军坚守河阳中潭城。北周军克河阳南城,围攻中潭城,二旬不克。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领兵自晋阳南下救河阳,适值周武帝患病,周军撤军西返。 建德五年九月,周武帝进军晋州,驻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南的汾曲,遣内史王谊监督诸军攻平阳。北齐守军闭城固守,周武帝亲临城下督战。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乘夜登城,齐军大溃,遂克平阳。十一月,北齐后主高纬率援军至平阳。周武帝以梁士彦镇守平阳,遂引军西返长安以避其锋。齐军围平阳、昼夜攻击,周军坚守。周武帝下诏调集诸军增援平阳。十二月初四,周武帝再至平阳,时诸军聚达8万人,遂于城外列阵20余里。周军总攻,大败北齐军。齐后主败退晋阳,周武帝乘胜追击。齐后主欲奔突厥,军阵溃烂,后率数十人南逃邺城(今河南安阳与河北邯郸之间)。退至邺城后,齐后主禅位于八岁皇太子高恒即齐幼主。 建德六年正月,周武帝率军追击至邺城,齐后主领百骑东遁,幼主传令禅让给叔祖父任城王高湝,但禅位诏书并没有送达高湝处。周武帝入邺城,遣将追击齐后主至青州南邓村(今山东临朐西南),俘其父子。二月,周军攻下信都(今河北冀县),俘高湝、广宁王高孝珩等。北齐亡。北齐文宣帝子范阳王高绍义逃到突厥,被其扶植。 後來建立隋朝的杨坚曾参加了这场战争,但不是主攻将领。.

查看 邺城遗址和北周灭北齐之战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灭佛,即建德毀佛,是三武滅佛之一,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在经过多次辩论之后,周武帝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从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

查看 邺城遗址和北周武帝灭佛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查看 邺城遗址和北魏

北魏分裂

北魏分裂,是指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的事件。 北魏孝庄帝杀死权臣尔朱荣之后,北魏大乱,尔朱兆、尔朱世隆杀害孝庄帝,先后拥立元晔、元恭、元修做皇帝。混战的胜出者是高欢。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是在邺城拥立元善见为皇帝,是为东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东魏政权在高欢的控制中,550年,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而取代;西魏政权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而取代。 Category:北魏政治 Category:东魏政治 Category:西魏政治 Category:国家解体 Category:530年代中国政治 Category:534年.

查看 邺城遗址和北魏分裂

北魏行政區劃

北魏政區承襲十六國,與南朝一樣為州郡縣三級制。北魏自代北之地(今山西省北部)崛起,統一華北後,屢次入侵南朝宋,佔領山東、河南與淮北地。又取南朝齊淮南地及南朝梁漢中、劍閣一帶。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東部,東達遼西,南達江漢流域。在擴充領土期間,州郡多因時制宜,到487年開始整頓。到北魏孝明帝之後領土減少,州郡濫置。 北魏州轄區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級直接管理縣,使得郡級逐漸虛級化。北魏設有僑州郡縣和雙頭州郡(如南雍州),並將州郡縣按人口數分等級。為了防範新附或異姓叛變,於406年將各級行政長官分立三位,其中州刺史方面須一位為宗室,還設有負責地方軍政的行台及管理數州軍事的都督。 北魏還特為鮮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漢人除外)設置領民酋長來管理該族,地位只次於州刺史。又延續十六國政區,設有管理州境內其他民族的護軍。其地位等同郡守,至457年廢除。還有鎮戍制,於重要的軍事要地設鎮。鎮由鎮將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鞏固首都平城的六鎮,自孝文帝遷都後勢微。六鎮民變後,北朝的鎮戍專管軍事,不再具政區性質。.

查看 邺城遗址和北魏行政區劃

北齊行政區劃

北齊建立後,開始整頓行政區規劃,廢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縣。北齊江淮之地後被南朝陳佔領。因為州轄區越分越細,於是設置行台兼管數州民政及軍事。.

查看 邺城遗址和北齊行政區劃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查看 邺城遗址和北齐

僧稠

僧稠(480年-560年),孙姓,北魏和北齐时期的著名僧人,祖籍昌黎,後迁居钜鹿瘿陶(今河北宁晋)。僧稠自小孝顺、诚信,青年时期研读传世典籍,通晓五经、史书,被朝廷征为太学博士,才能和声望力压群臣,然情随事迁、烦扰不断,通过阅读佛教经典,以求解脱。 僧稠後來在钜鹿景明寺依僧寔出家,因緣際會被跋陀和勒那摩提(Ratnamati)的门人道房禪師引为弟子受行止觀。此後,他雲遊定州(今河北保定)嘉魚山,依《涅槃經.聖行品》修四念處;又詣趙州障供山道明禪師,受數息觀十六特勝法。安居五夏,日唯一食,鑽研禪法,又常修死想觀。後於鵲山(今河北邢台)證得深定,至少林寺請祖師跋陀禪師印證,而獲認可。他在止觀禅法上造诣颇深,立基於部派禪觀,又學大乘禪法。從其門人僧邕之語「五停四念,將盡此生矣」來推測,五停心觀和四念處即為僧稠所傳下的禪法。 僧稠多次受帝王徵召,皆不應請。當北齊文宣帝於天保二年(551)詔請僧稠到鄴城時,僧稠首次同意召請而入鄴。文宣帝從僧稠學習禪定,受菩薩戒。在天保三年( 552)於鄴城西南建雲門寺,請僧稠任寺主,另兼石窟寺寺主。天保六年(555)僧稠參與小南海石窟的重新開鑿。北齐乾明元年(560年),僧稠圆寂。 僧稠撰有「止觀法」兩卷,不傳。在敦煌遺書伯希和第三六六四號卷中,則收有《稠禪師意》、《稠禪師藥方療有漏》,以及作者題為「稠禪師」的《大乘心行論》,敦煌遺書中尚有《稠禪師解虎贊》的讚文作品。另外,在小南海石窟(禪修洞)的中窟刻有《觀無量壽經》的九品往生浮雕,為弟子依其觀法習禪之所。南山律學之祖道宣律師,將僧稠與禪宗達摩之禪法並列,稱「稠懷念處,清範可崇;摩法虛宗,玄旨幽賾。可崇則情事易顯,幽賾則理性難通」。.

查看 邺城遗址和僧稠

刘夫人 (袁绍)

刘夫人()為中國東漢末年軍閥袁紹之妻,生子袁尚。.

查看 邺城遗址和刘夫人 (袁绍)

刘备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查看 邺城遗址和刘备

刘皇后 (石虎)

劉皇后(),十六國時期人物,她是前赵皇帝刘曜的女儿,封安定公主。后为后赵武帝石虎的第三任皇后。.

查看 邺城遗址和刘皇后 (石虎)

刘琦 (十六国)

刘琦,十六国时冉魏大臣。 350年,冉闵建立魏国,拜他为尚书左仆射,参决朝政。次年,刘琦跟随冉闵攻打襄国,石祗命姚襄、石琨、悦绾三面夹击,石祗从后面发起冲锋,魏兵大败,冉闵和十多个骑兵逃回邺城。以前投降冉闵的胡人挟持着大单于冉胤及刘琦投降了后赵,石祗把冉胤、刘琦杀掉了。.

查看 邺城遗址和刘琦 (十六国)

刘牢之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東晉北府軍將領。參加了多場戰爭,並在淝水之戰大敗並斬殺前秦將領梁成,助東晉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亦參與接著的北伐行動,後又參與壓制孫恩的叛亂。至晉安帝在位期間,東晉朝廷內亂頻生,劉牢之因率領精銳的北府軍而先後受王恭和司馬元顯倚重,討伐其敵對勢力,但劉牢之先後背叛兩人,令兩人皆兵敗被殺。最終桓玄借助其倒戈消滅司馬元顯後削奪其軍權,令劉牢之再圖叛變,卻被僚屬指責他「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他在得不到僚屬支持之下打算帶家屬北走廣陵,卻因以為家屬被桓玄所殺而在路上自殺。.

查看 邺城遗址和刘牢之

刘隆 (云台二十八将)

劉隆()东汉武将。字元伯,南陽安衆侯劉崇的族人,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安众康侯刘丹的后裔。汉光武帝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第16位(《後漢書》列传12)。 居摄元年(6年),劉隆父刘礼和劉崇举兵討伐王莽,按罪连坐。刘隆不满7岁而被赦免。30岁前後在長安游学。更始帝劉玄任命他为騎都尉,根据《後漢書》記述。居摄元年=公元6年刘隆1至6岁,30岁应该在公元30年到35年之间,劉玄任騎都尉在公元24年以前,所以記述有誤。 劉隆把妻、子安置洛陽。更始2年(24年),听说劉秀在河内,与其合军拜为騎都尉。随馮異到洛陽与劉玄軍对峙。他的妻、子被守将李軼(李通从弟)所殺。 建武2年(26年),封亢父侯。吴漢率他征讨鄴城近郊檀乡杂軍。建武4年(28年),任命为誅虜将軍,討平在淮南称帝的李憲,屯田荊州武当。建武11年(35年),攻公孫述,岑彭上書推举为南郡太守,一年余,返上将軍印綬。建武13年(37年),增加食邑,封竟陵侯。当时全国地方官结交当地豪族,垦田户籍不实申告横行。建武16年(40年),劉隆以不实申告罪下狱。同罪者十数人死罪,劉秀念刘隆的功績,将他贬为庶人。建武17年(41年),再封扶乐乡侯,任命为中郎将,为伏波将軍馬援副将征讨交趾徵氏姐妹。俘获徵贰,斬首千余級、2万余人降。還军后,封長平侯。建武20年(44年),大司馬吴漢去世,劉隆以驃騎将軍代行大司馬。奉法自守8年,返上将軍印綬辞職。以列侯奉朝請。建武30年(54年),封慎侯。建武中元2年(57年),刘隆去世,谥号靖侯,子劉安。.

查看 邺城遗址和刘隆 (云台二十八将)

刘聪

漢昭武帝刘聪(),字玄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光文帝劉淵第四子,母张夫人。劉聰學習漢人典籍,深受漢化。執政時期先後派兵攻破洛陽和長安,俘虜並殺害晉懷帝及晉愍帝,覆滅西晉政權並拓展大片疆土。政治上创建了一套胡、汉分治的政治体制。但同時大行殺戮,又寵信宦官和靳準等人,甚至在在位晚期疏於朝政,只顧情色享樂。其執政末期甚至出現「三--並立」的情況。.

查看 邺城遗址和刘聪

刘显 (后赵)

刘显(),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将领,后称帝于襄国,称帝次年被冉闵所杀。 351年,后赵王石祗派他的将领刘显率领七万兵众攻打邺城,驻扎在距离邺城二十三里的明光宫,冉魏皇帝冉闵率领全部兵众出战,大破刘显的军队,追到阳平,斩杀三万多人。刘显害怕,秘密派人向冉闵请求投降,请求杀掉石祗表示效忠,冉闵这才带领兵众撤回。刘显杀掉了后赵王石祗和丞相乐安王石炳、太宰赵庶等十多人,将石祗首级传到邺城。冉闵在邺城大道上焚烧了石祗的首级,授予刘显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七月,刘显再次率兵攻打邺城,被冉闵击败。刘显返回襄国称帝。352年刘显进攻常山,冉闵留大将军蒋干辅佐太子冉智守卫邺城,亲率八千骑兵救援。刘显的大司马清河郡人王宁献出枣强县投降了魏国。冉闵击败刘显,到襄国,刘显的大将军曹伏驹打开城门迎接冉闵,冉闵杀掉了刘显和公卿以下的官吏一百多人,焚烧了襄国宫室,将襄国的百姓迁到邺城。后赵的汝阴王石琨带着妻妾到东晋投降,在建康街头被斩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刘显 (后赵)

嵇紹

嵇紹(),字延祖,譙國銍縣人(今安徽宿州),晉朝大臣,官至侍中,其父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因在八王之乱中捨身保衛晉惠帝而身亡,因而被晋朝作为忠臣颂扬,位列《晋书·忠义传》之首。然而因其经历的特殊性,对于他的评价却存在着褒贬不一的争议。.

查看 邺城遗址和嵇紹

周馥 (晉朝)

周馥(),字祖宣,汝南安成人。西晉官員,官至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周馥曾經在永嘉之亂前上表請遷都壽春,但因司馬越怒其擅自直接上表而遭討伐,兵敗發病而亡。.

查看 邺城遗址和周馥 (晉朝)

呼廚泉

呼廚泉(),中國東漢汉献帝、三國時期匈奴--。南匈奴單--羌渠之子,於夫羅之弟。 汉献帝初平六年(195年),於夫羅單--歿後,呼廚泉成為了單--。於夫羅單--曾與曹操作戰,並在戰敗後歸順了曹操,不過於202年,他又在平陽對曹操發動叛亂,後被鍾繇軍隊擊敗,再度向曹操投降。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呼廚泉入東漢汉献帝朝覲時被授予官職,因此他就被留在鄴城,作為人質。而匈奴事務則交匈奴的右賢王劉去卑整頓。 220年,曹丕就任魏文帝時,呼廚泉更被授魏璽綬、青蓋車和寶劍等。呼廚泉去世時間不詳。 後來的漢國帝劉淵就是於夫羅之孫,也就是呼廚泉的侄孫。.

查看 邺城遗址和呼廚泉

呂護

吕护,五胡十六国军事人物。 351年八月,冉魏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执洛州刺史郑系向东晋投降。352年闰十月鲁口安国王王午被他的将领秦兴杀掉,吕护杀了秦兴,又自称安国王。353年,前燕卫将军慕容恪东进鲁口,攻打吕护。354年三月,慕容恪攻下鲁口。吕护逃到野王,派弟弟上表向前燕谢罪,前燕任命吕护为河内郡太守。358年三月二十日,反对前燕的冯鸯到野王依附了吕护。361年,吕护吞并了高昌的兵众,投降东晋。吕护被授予冀州刺史。吕护领晋军袭击邺城。三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率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率兵一万,讨伐吕护。前燕的军队抵达野王,慕容恪包围野王几个月后,吕护粮食断绝,丢下妻儿逃奔荥阳。吕护不久背叛东晋,投降前燕,前燕任命他为广州刺史。362年,前燕派宁南将军吕护驻军河阴攻洛阳。三月,东晋河南郡太守戴施逃到宛城,五月廿七日,桓温派庾希及竟陵郡太守邓遐率领水军三千守卫洛阳。七月,吕护退守小平津,身中流箭而死。.

查看 邺城遗址和呂護

和跋

和跋(),代人,本姓素和。北魏初年將領,但因性格問題而遭道武帝殺害。.

查看 邺城遗址和和跋

和郁

和郁(),字仲舆,汝南郡西平(今河南西平西)人。西晋官員。官至尚書僕射、中書令、尚書令。 和郁祖父和洽,父亲曹魏廷尉、吏部尚書和逌,兄长中书令、太子少保和嶠。和郁才望不及和峤,而以清干著称。和郁及石崇、陆机、陆云、潘岳、刘琨等人归附于贾谧的门下,号二十四友。299年,晋惠帝派遣尚书和郁等拿着符节到东宫,废黜太子司马遹为平民。300年,司马伦掌权,派遣尚书和郁持符节把贾南风押送到金墉城。恢复司马遹的爵位封号,派尚书和郁带领东宫僚属到许昌迎接司马遹的遗体。后历任尚书左右仆射。307年十一月初八,朝廷任尚书右仆射和郁为征北将军,镇守邺城。308年九月,汉国王弥、石勒进犯邺城,和郁弃城而逃,奔于卫国。309年任中书令,寻迁尚书令。311年,刘曜、王弥攻入洛阳。和郁与傅宣赴告各地,征义兵,并与豫章王司马端投奔大将军苟晞。不久病卒。子和濟,为和嶠嗣子,西晉中書郎。.

查看 邺城遗址和和郁

唐庄宗

唐莊宗李存--,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姓朱邪,因其父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受唐懿宗赐以李姓,而改姓李,諱存--(有時被寫作「勖」,),唐光启元年正月(885年12月)生于山西应县,五代時期后唐开国皇帝。小名“亚子”,藝名“李天下”,以勇猛闻名。 923年5月13日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後因義兄弟李嗣源被軍士擁戴造反,直取洛陽,宮中的指揮使郭从谦為了報仇,趁機發動興教門之變,將存勗殺害。.

查看 邺城遗址和唐庄宗

冯小怜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善弹琵琶,能歌善舞。因其与北齐后主高纬之间的故事,被后世视为腐朽政权的典型人物。.

查看 邺城遗址和冯小怜

冉魏

冉魏(350年-352年)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主石虎部下汉人冉闵建立的政权。 冉闵藉石虎死后诸子争位之机,于350年篡夺后赵石氏政权,称皇帝,国号“魏”,建都邺,史称冉魏。352年前燕杀冉闵,攻破邺都,冉魏灭亡。 冉闵以其出身地为古魏郡,都城也为魏郡治所邺,故国号为“魏”,以示“重本不忘故”,又和于谶纬之说,又王室姓冉,故名“冉魏”。.

查看 邺城遗址和冉魏

冉闵

冉闵(),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西北),出生于兰陵郡(今山东枣庄和山东临沂交界的地方)以善战著称,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冉魏的君主。冉闵因屠胡行为受到汉民族主义者追捧为民族救星,但也因为极端民族政策招致批评。.

查看 邺城遗址和冉闵

冀城之围

冀城之围是中國古代东汉末年211年冬关西联军在潼关之战中战败后,马超试图复夺凉州的军事尝试的一部分。.

查看 邺城遗址和冀城之围

凉州之乱

东汉末年发生的凉州之乱(184年至189年)是中国西部的凉州(约在今甘肃)羌人反对汉朝朝廷的叛乱。小月氏和同情他们的汉朝叛军很快加入,意图从朝廷手中夺取凉州的控制权。此乱在黄巾之乱后不久,是一系列导致东汉衰亡的变乱之一。Haloun, p.

查看 邺城遗址和凉州之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中國古遺址列表

中國古遺址列表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當中的古遺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中國古遺址列表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每个年度举行的在全中国范围内评选当年重大考古发现的一项活动,始于1990年。其评选标准要求符合国家文物局的报批手续,并保证发掘质量,发掘内容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为中国考古学科提供新的内容信息及新的认识。.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1961年至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共七批429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第四批开始,每批同时将一些未被列入的项目合并至现有项目中,共计188项。 国务院公布的第一至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和第四至七批类别不统一,其中前三批分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石窟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及其他、古遗址、古墓葬等六类。从第四批开始,重新划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六类。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以新分类为准,对前三批进行了统一归类,同时对第一至七批重新进行了统一编号。本列表按照新分类统一整理。.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八月初二

八月初二,农历八月第二天。.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八月初二

兰审

兰审(),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人,后燕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兰审

元叔仁

元叔仁(),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的玄孙,安西将军、相州刺史、中山文庄王元熙第四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叔仁

元子思

元子思(),字众念。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平文帝拓跋郁律的后裔,北魏宗室、官员。 元子思是元子华之弟,元苌之子。元子思性格刚暴,以忠烈自许。元天穆当朝秉政时,元子思以亲从被他推荐为御史中尉。曾上疏论述尚书条奏等事项,因元天穆反对而未果。元颢战败后,元子思被魏孝庄帝封安定县子。534年九月十三日,北魏的丞相高欢派了行台仆射元子思带领侍官迎接魏孝武帝。魏孝静帝即位,元子思为侍中。537年,元子思与元子华通使关西,谋降西魏,事情泄露,二人一并被高欢赐死。 元子思的宅邸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中,称为元子思坊。北齐时一个候选官叫鲁漫汉,自己说身份低贱,杨愔不认识他。杨愔提醒他说:“你从前在元子思坊任职,骑着一只短尾巴母驴,在路上遇到我也不下来,用一块黄帕遮住面,假装没看见就走过去,我怎么不认识你鲁漫汉呢!”鲁漫汉一听大吃一惊,心中叹服。.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子思

元嶷

元嶷(),字仲宗,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六世孙,光州刺史元悝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嶷

元世哲

元世哲(),名叡,字世哲,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世哲

元丕

元丕(),鮮卑名渴言侯,追尊魏烈帝拓跋翳槐玄孙,乐城侯拓跋兴都之子。 开始是羽林中郎,北魏献文帝时候,以诛杀乙浑之功,进封升迁为尚书令。北魏孝文帝时,官居侍中、司徒公,入八议,参与朝政。孝文帝提议迁都,他主张迁都邺城,但孝文帝最终迁都洛阳。后任太傅,录尚书事。他不愿意行汉俗,出外为并州刺史。因参与穆泰谋反,削职为民。景明四年薨逝,年八十二岁。诏赠左光禄大夫、冀州刺史,谥号平。.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丕

元亶

元亶(),字子亮,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之孙,相国、清河文献王元怿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亶

元仲英

元仲英(),北魏乐安公主,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咸阳王元禧之女,嫁给闾伯升。.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仲英

元会

元会,中国古代每年岁首由皇帝举行的庆祝活动,又称作正旦元会或者正会。虽然元会的时间理论上讲都是定在岁首,但是由于历代的历法有变化,岁首的设置也不尽相同,所以实际情况中也有元会并不在一月一日的情况。在元会上皇帝会接见诸侯、百官与地方官员的代表,所以元会也是古时候重要的礼仪与政治活动。也有可能是指汉末曹植所作的元会诗。.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会

元伟

元伟(),字猷道,一字子猷,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后裔,西魏濮阳王元顺之子,北魏宗室,西魏、北周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伟

元嘉北伐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於元嘉年間主動進攻北魏一系列的征戰,共計有三次,分別於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次戰爭中宋文帝雖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將領出征,但都會傳詔傳授戰略。三次北伐主要目標及戰場均為宋的河南失土,戰事耗費了不少兵力及物資,但結果全遭失敗。尤其第二次北伐對江北各地造成極大破壞,江南人民也在恐懼震盪中,久久不能平復。宋文帝去世後宋更陷入內鬥混亂中,北魏漸取得軍事上的優勢,逐步奪取宋的北方領土。.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嘉北伐

元熙 (中山王)

元熙(),字真興,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孫,中山獻武王元英次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熙 (中山王)

元鸾

元鸾(),字宣明,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城阳康王拓跋长寿第二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鸾

元鑒 (安樂王)

元鑒(),字長文,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文成帝拓跋濬曾孫,北魏平北将军、侍中、尚书左仆射、安乐武康王元诠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鑒 (安樂王)

元桢

元禎(),鮮卑名乙若伏,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第十一子,生母劉椒房。.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桢

元湛 (广阳王)

元湛(),字士深,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太武帝拓跋焘玄孙,侍中、吏部尚书、司徒公、雍州刺史、广阳忠武王元渊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湛 (广阳王)

元澄

元澄(),字道镜,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孫,任城康王拓跋雲長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澄

元朗 (东阿县公)

元朗(),字士明,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玄孙,北魏吏部仆射、齐恒定三州刺史、侍中、司徒公、尚书令、东阿文烈公元顺长子,元魏宗室,北魏、东魏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朗 (东阿县公)

元斌之

元斌之(),字子爽,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文成帝拓跋濬曾孫,北魏平北将军、侍中、尚书左仆射、安乐武康王元诠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元斌之

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时代由鮮卑人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至慕容儁正式稱帝建國,其國號為「燕」。其全盛时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称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这个称呼,「慕容燕」成为前燕的专称。.

查看 邺城遗址和前燕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国家文物局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管理工作,先经该国家局批准立项,考古遗址公园符合若干条件且已初具规模后再开展评定工作。评定合格者,由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并向社会公布。至2017年12月,共有36处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67处列入立项名单。 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于2010年10月9日公布,分别有12项和23项。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于2013年12月18日公布,分别有12项和31项。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分别有12项和32项。.

查看 邺城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皇甫真

皇甫真,十六国时期前燕大臣。字楚季,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人。 皇甫真西晋末投奔慕容廆。皇甫真年方弱冠,慕容廆以高才任命他为辽东国侍郎。333年,慕容皝嗣位,迁平州别驾。当时百姓劳悴,他上疏劝谏宽减岁赋,不合旨意而免官。337年,前燕建立,皇甫真任冗骑常侍。后以破后赵将领麻秋有功,授奉车都尉,先后任辽东郡、营丘郡二郡太守。348年,慕容儁继位,入为典书令。后从慕容评攻取邺城,352年十一月十二日,右司马皇甫真为尚书左仆射。360年,慕容儁临终,皇甫真与慕容恪共受顾命辅佐慕容暐,慕容暐即位,慕舆根谋乱,皇甫真受命收慕舆根等斩杀。365年四月初九,侍中、光禄大夫皇甫真为司空,兼中书监。367年十二月,太尉建宁敬公阳骛去世,以司空皇甫真为侍中、太尉。“真性清俭寡欲,不营产业,饮酒至石余不乱。”前燕末年,政治腐败,前秦苻坚派人观察,归报:“燕朝无纲纪,实可图之。鉴机识变,唯皇甫真耳。”前秦苻坚灭前燕,迁入关中,深得王猛赏识,为前秦奉车都尉。数年后卒。.

查看 邺城遗址和皇甫真

皇甫暉

皇甫暉(),五代時期軍事人物,魏州興唐府(今河北省大名縣)人,曾以一介小卒之姿發動鄴都之變,引發了後唐莊宗之死,與後唐明宗的即位,後晉時繼續擔任將領,因契丹的攻擊,投奔南唐,官拜奉化節度使,後與後周作戰,被後周將領趙匡胤擊傷,傷重而死。.

查看 邺城遗址和皇甫暉

石宁

石宁,十六国时后赵大臣,石虎时中书监。 建武十三年(347年),石虎命石宁为征西将军,率并州、司州兵二万余人为大将麻秋后继,进攻前凉,前凉金城郡太守张冲以郡降于石宁。五月,麻秋和石宁又率领十二万兵众进军驻扎在黄河以南。青龙元年(350年)正月,冉闵杀胡人,抚军石宁和太宰赵庶、太尉张举、中军将军张春、光禄大夫石岳、武卫将军张季出逃襄国。刘显杀掉了后赵王石祗、丞相乐安王石炳、太宰赵庶等十多人,并将首级传送到邺城。骠骑将军石宁逃奔到柏人县。凉州刺史石宁独占着上邽。十二月,前秦苻雄率兵攻击,斩杀了石宁。  .

查看 邺城遗址和石宁

石宣

石宣(),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人物,後趙太祖石虎的次子,母親為杜珠,有胞弟秦公石韜。.

查看 邺城遗址和石宣

石广

石广(),五胡十六國時代人物,後趙將軍。 337年,安定人侯子光自称佛太子,说自己从大秦国来,应在小秦国称王,在杜南山中聚众数千,自称大黄帝。石广征讨斩杀侯子光。338年,後趙君主(天王)石虎派襄城公石涉归、上庸公石日归率軍戍守长安。二人告发镇西将军石广私自立恩,密谋不轨,石虎召石广回邺城,杀死石广。.

查看 邺城遗址和石广

石勒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原名㔨,小字匐勒,中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族人,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期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趙君主劉淵,之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台)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率領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查看 邺城遗址和石勒

石琨

石琨(),十六国后赵将领、宗室,上党武乡(山西省榆社西北)人,羯族,石虎之子。 石琨是石祗的弟弟,封汝阴王。349年,石遵即位,封他为大将军,和石遵商议杀死冉闵,事发,石遵被杀。石鉴即位,封石琨为大都督,统军到襄国攻打石祗。350年逃奔冀州,和张举、王朗讨伐邺城,被冉闵击败。石祗称帝,任石琨为相国,率军十万攻打冉闵,在邯郸战败。351年,率军救襄国,击败冉闵军。石祗被部将刘显杀害,石琨在第二年逃奔东晋,在建康被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石琨

石话实说

《石话实说》是石家庄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播出的一档旨在普及石家庄市所辖范围历史的文化宣传兼科教讲座式节目,在中国大陆城市电视台推出的第一部大规模发掘、拯救城市文化精髓的大型电视系列节目,也是第一部用讲座形式书写的电视讲坛版石家庄通史,一定程度上开创了用电视讲座形式书写城市通史的先河。节目的第一部名为《石话实说-石家庄的100个故事》从2011年1月15日开始播出,2012年1月14日播放完毕。 2012年5月10日,石话实说系列节目第二部--百集系列文化节目《石话实说——石家庄的100个村庄印记》(原称"100个名村名镇")在井陉县河北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宋古城大南门举办了开机仪式.

查看 邺城遗址和石话实说

石邃

石邃(),小字阿铁,後趙太祖石虎的长子。母親為郑樱桃。 初任征东将军,曾随父石虎消灭前赵。伯父石勒在位时,任冀州刺史、武卫将军等,封齐王。堂兄弟石弘在333年继位后,其父石虎为丞相、魏王、大单于,掌握朝政大权,立石邃为魏太子,授任使持节、侍中、大将军等。 335年,大丞相迁都邺城,废石弘自立,未称帝而称天王,立石邃为皇太子。石邃素来骁勇,石虎很宠爱他。大臣们对石邃当上太子很不满,石虎却说:“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残杀,所以朕得以有今天。石邃对朝廷颇有忠心,朕岂有杀忠臣的道理呢!”石邃因此更加骄纵跋扈。石邃自从总领百官之后,酒色过度,骄纵无道,荒淫残忍,有时去田猎游乐,鼓乐齐鸣地返回宫中,有时夜出到宫臣家中,奸淫他们的妻妾。喜欢将美丽的姬妾装饰打扮起来,然后砍下头颅,洗去血迹,放在盘里,与宾客们互相传递观赏。宫内有姿色的尼姑,石邃与其交欢淫乱后再杀了她们,与牛羊肉和在一起煮着吃,并且把肉赏给左右的人共同品尝,想让他们知道人肉的滋味。石邃的弟弟河间公石宣、乐安公石韬都受到石虎的宠爱,石邃对他们恨之如仇敌。石虎沉溺于酒色和宫内游逸,刑法失去常度,而且喜怒无常。石邃把他认为可呈报之事禀报给石虎,石虎生气地说:“这种小事,怎么值得禀报!”有时如果石邃不禀报,石虎又不满地说:“为什么不禀报!”于是对石邃谴责斥骂、鞭打杖击,一月之中多次发生。石邃对此忿恨不已。 石邃有杀父篡位的想法,他私下对中庶子李颜等人说:“天子的心志难以满足,我想做匈奴冒顿那样的事情,你们跟我干吗?”李颜等人伏地不敢回答。李颜出去后告诉石宣,石宣便向朝廷上奏说石邃想要杀父篡位,石邃知道后忿恨不已。337年,石邃称病不理政事,秘密带领宫内大臣、文武官员五百多人骑马到李颜的别宅饮酒,趁机对李颜等人说:“我想到冀州杀死河间公石宣,有胆敢不跟从的斩首!”出行数里后遇见石宣的骑兵,众人都四下逃散。石邃打算袭击石宣的骑兵,李颜跪地叩头,极力谏止,石邃也就昏昏欲醉地返回。石邃的母亲郑樱桃听说此事,私下派遣身边的人责问石邃,石邃一怒之下杀了母亲派来的人。僧人佛图澄对石虎说:“陛下不宜经常去东宫。”石虎本来准备探视石邃的病情,想到佛图澄的话,便返回宫中。接着瞪大眼睛高声说:“我是天下人的君主,父子都不能互相信任吗!”于是让自己所亲近信任的女尚书前往察看。石邃喊她近前谈话,乘势拔剑刺击。石虎发怒,拘捕李颜等人诘问。李颜原原本本述说事情原委,石虎便杀死李颜等三十多人,把石邃幽禁在东宫,不久又听从郑樱桃的建议赦免其罪,在太武东堂召见他。石邃朝见时不谢罪,顷刻便离去。石虎让人对他说:“太子应召朝见皇后,怎么可以急速离开!”石邃头也不回,径直出宫。石虎勃然大怒,废黜石邃为庶人。当夜,石宣便以石虎的名义带兵肃清东宫,杀死石邃和他的妃子张氏,以及宦官宫女二十六人,合葬在一口棺材之中。并杀掉石邃的宫臣中的同党二百多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石邃

石苞

石苞()《晉書》石苞本傳寫石苞於泰始八年(272年)死,但《晉書武帝紀》及《資治通鑑》皆稱他泰始九年二月死,現從武帝紀。,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漢末晉初官員,三國時曹魏和西晉重要將領,官至西晉司徒。.

查看 邺城遗址和石苞

石苞 (后赵)

石苞(),十六国后赵将领、宗室,上党武乡(山西省榆社西北)人,羯族,石虎之子。 333年封石苞乐平王。345年石苞奉命镇守长安。349年,石苞对战东晋征东大将军梁犊,兵败。石遵即位,封他为大司马,他对石遵杀死石世自立不满,谋率领关中兵马攻打邺城。后来听说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来北伐,所以作罢。不久,石遵召他除掉辅国大将军冉闵,计划泄露。石遵被杀。新皇帝石鉴再命他在琨华殿杀害冉闵,事情泄露,石鉴杀害石苞灭口。.

查看 邺城遗址和石苞 (后赵)

石虎

趙武帝石虎(),字季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後趙的第三位皇帝。廟號太祖,諡號武帝。石虎是後趙開國君主石勒的侄兒。石虎生性殘忍,發家前,不僅用殘酷的手段先後殺死兩位妻子,即使在軍隊中如果遇到與他一樣強健的戰士,他會以打獵戲鬥為由,借機將對手殺死,以解心頭之快;戰鬥中,對俘獲的俘虜,不分好壞,不分男女一律坑殺,很少有俘虜生還。 333年,石勒駕崩,其皇位由兒子石弘繼承。因石虎掌握兵權勢大,石勒妻劉太后與養子彭城王石堪擁立南陽王石恢(劉太后兒子)欲舉兵反對石虎,不幸事洩,劉太后被殺,石堪被捕活活烤死,石恢被捕,不久石勒子秦王石宏亦被捕,咸康元年(334年)十月石弘持璽綬向石虎表明願意禪位,石弘被廢為海陽王,同年殺海陽王石弘、弘母程氏、秦王石宏、南陽王石恢。至335年,其首都由襄國(今中國河北邢台)遷至鄴(今河北邯郸市臨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並特地派人到洛陽將九龍、翁仲、銅駝、飛廉轉運到鄴裝點宮殿。349年正式即皇帝位。石虎在位期間,表現了其殘暴好色的一面,如史書載石虎曾經下達過一條命令:全國二十歲以下、十三歲以上的女子,不論是否嫁人,都要做好準備隨時成為他後宮佳麗中的一員,「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因此被評為五胡十六國中的暴君。.

查看 邺城遗址和石虎

王峻 (北朝)

王峻(),字巒嵩,灵丘郡(今山西省灵丘县)人,中国南北朝東魏、北齐軍人、政治人物。 王峻机敏有权谋。初为高欢相府墨曹参军,因事連座去官。高洋为儀同開府,召王峻为城局参軍。王峻官至恒州大中正,高澄属下相府外兵参軍。随军平定淮陰,受爵北平县男。以功任营州刺史。 王峻以营州地接边城,远设斥候,防范北方民族入侵、北方民族如果入侵,就出其不意攻击,于是国境安定。前任营州刺史陸士茂騙杀室韋八百人,室韋朝貢断絶。王峻破室韋,擒获首帥、然后对首帥厚加恩礼,释放。室韋与北齐缔结誓約,朝貢关系恢复。柔然庵罗辰率残党東遷,王峻预备他的进犯。庵罗辰果然入侵营州,王峻以伏兵将他击破,俘虏名王郁久閭豆抜提等数十人,送到鄴都。齐文宣帝高洋对王峻大加赞賞,转任秘書監。 559年,废帝高殷即位,王峻任洛州刺史、河陽道行台左丞。560年,受诏命在洛州西境掘塹壕三百里,置城戍防备北周的間諜。河清元年(562年),任祠部尚書。到晋陽检校兵马,之后召還鄴城,转任太僕卿。齐武成帝巡幸地方,王峻与吏部尚書尉瑾辅佐皇太子高緯、諸親王留守鄴城。食邑梁郡,转任侍中、都官尚書。北周軍来犯,王峻以本官与東安王婁叡、武興王高普率兵自邺城赴河陽抵御北周軍。武成帝入洛陽,以懸瓠之地落入北周之手,王峻任南道行台,和婁叡率軍南讨。齐军未至,北周軍棄城而走,武成帝命他慰抚永州、郢州治安。564年春,归还鄴城。河清四年(565年),王峻因违犯朝廷条格私运禁物,又截留军粮,被主管官吏依据条格判处斩首之刑,家口则没入官府。武成帝念王峻累立战功,特地下诏从宽发落,给予鞭一百、免官除名为庶民,并配入制甲坊,蠲免他的家口。受大赦,蟄居在家。天统二年(566年),受位驃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加開府儀同三司。570年,再任侍中。武平四年(573年)去世。追贈司空公。.

查看 邺城遗址和王峻 (北朝)

王彦章

王彦章(《舊五代史》及《新五代史》記載王彦章被殺時「年六十一」,該出生年份由其去世年推算所得。《資治通鑑》:「甲戌旦,遇梁兵,一戰敗之,追至中都,圍其城。……彥章重傷,馬躓,遂擒之,……乙亥,帝發中都,舁王彥章自隨,遣中使問彥章曰:『吾此行克乎?』對曰:『段凝有精兵六萬,雖主將非材,亦未肯遽爾倒戈,殆難克也。』帝知其終不為用,遂斬之。」),字賢明或子明《舊五代史》記載為「賢明」;《新五代史》記載為「子明」。,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的重要將領。根據歷史記載及傳說,王彦章以驍勇善戰及忠於後梁政權著稱。在後梁滅亡時,王彦章因不肯降於後唐政權而被殺。.

查看 邺城遗址和王彦章

王彌

王彌(),東萊郡人。曹魏將領王頎之孫。西晉末年的叛民領袖,後歸附漢國為將,官至大將軍。後因被另一將領石勒所忌而被殺。.

查看 邺城遗址和王彌

王简 (十六国)

王简,十六国时后赵、冉魏大臣。 王简在后赵为尚书,349年,冉闵废皇帝石鉴,派王简、少府王郁率领数千兵众把石鉴看押在御龙观,用绳子把食品悬吊进去让石鉴吃。350年,冉闵建立魏国,拜王简为尚书令,重大国事均与他议决。351年,冉闵亲率大军攻打石祗,王简奉命守卫都城邺城。352年,前燕攻打冉魏,冉闵大败,被俘杀。八月十三日,魏国长水校尉马愿等人打开邺城城门,让前燕军队进入,慕容评把董皇后、太子冉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送至蓟城。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全都自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王简 (十六国)

王粲

王粲(),字仲宣,東漢山陽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擅長辭賦,建安七子之一,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查看 邺城遗址和王粲

王猛

王猛(),字景略,原籍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昌樂縣西),后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於前秦官至丞相,對前秦富國強兵,統一北方有重要影響。.

查看 邺城遗址和王猛

王正言

王正言,鄆州人,五代後唐時的政治人物。 父親王志擔任過濟陰令。正言早年父親去世,家境貧寒,於是出家,跟從佛寺比丘學習,工於詩,密州刺史賀德倫知道了,令他還俗,給予州府的工作。德倫出鎮青州,表奏他為推官,德倫改到魏州,又改為觀察判官。莊宗平定魏博之後,正言繼續舊職,端正謹慎,不與人競爭。嘗為同事司空頲所欺凌,正言忍耐,後司空頲被處死,王正言代為節度判官。 同光年間,擔任戶部尚書、興唐府府尹。當時孔謙為租庸副使,非常害怕張憲突出的表現,不想讓張憲擔任租庸使,於是向郭崇韜請託留張憲于魏州,最後崇韜即奏張憲為興唐府尹兼任鄴都留守,徵王正言為租庸使。王正言不喜歡繁雜的會計事務,動不動忘東忘西,事實上都是聽孔謙的。王正言受到輿論批評,於是最後被改為禮部尚書,由孔謙擔任了租庸使。 同光三年(925年)冬季,取代張憲為興唐府尹兼任鄴都留守,武德使史彥瓊到鄴都監軍,對鄴都官吏、軍人頤指氣使,正言無法駕馭,只能猶豫地聽命。同光四年(926年)鄴都之變發生,魏博軍的一名小兵皇甫暉發動起事,攻入鄴城,立趙在禮為留後,王正言還打算寫奏章報告朝廷,王正言的僕人說:「賊已殺人縱火,都城已陷,何奏之有?」於是王正言被迫率領幕僚、屬官迎接趙在禮。 後唐明宗即位,正言求為平盧軍行軍司馬,明宗同意了,最後卒于任上。.

查看 邺城遗址和王正言

破六韓常

六韓常,姓破六韓,字保年,北魏附化人,匈奴單-于-後裔。.

查看 邺城遗址和破六韓常

祖逖

逖(),字士稚,范阳郡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後因朝廷内乱,在他死後北伐功敗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極受人民愛戴的將領,他死後,所轄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離世那樣悲傷。.

查看 邺城遗址和祖逖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查看 邺城遗址和秦始皇

秦准

准,中国西晋官员,官至侍中。 八王之乱,304年七月初四,司马越侍奉晋惠帝北伐司马颖,司马越担任大都督。征调前侍中嵇绍到惠帝身边任职。秦准对嵇绍说:“现在随行,安危难以预料,你有好马吗?“嵇绍神色严肃回答:“臣子护卫皇帝,生死忠于职守,要好马干什么?”七月廿四,晋惠帝的兵马在荡阴失败,惠帝面颊负伤,中了三箭,百官和侍卫全部溃逃。嵇绍身穿朝服,登上御车,用身体护卫惠帝,兵士把嵇绍拉到车辕上就砍。惠帝说:“这是忠臣,不要杀!”兵士回答说:“奉皇太弟之令,只是不侵犯陛下一人。”于是杀了嵇绍,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司马颖派卢志迎接惠帝。七月廿五,惠帝进入邺城,改年号为建武。随从想为惠帝洗衣服,惠帝说:“有侍中嵇绍的血,不要洗了!”.

查看 邺城遗址和秦准

秦滅趙之戰

秦滅趙之戰是秦国对赵国开展一系列进攻战役后,在前228年取得最终胜利的战役。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王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派王翦、桓齮、楊端和分兩路大軍攻趙,攻佔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鄴(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今与赵都邯郸城同在邯郸市境)和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9座城池城,趙國的實力大減。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十月,秦王嬴政擔心秦滅韓時,趙國仍有助韓的可能,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斬首10萬,大敗趙軍,並殺死趙將扈輒。 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桓齮率秦军在肥之战中被趙军全殲。次年(前232年),秦軍分兩路進攻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擊敗,秦軍被斬首十餘萬,史稱番吾之戰。 趙國經過秦國數年的攻擊,死傷數十萬,再無組織進攻能力了,僅能退守邯鄲自保。秦軍南渡黃河轉攻韓國,攻克韓都郑城(今河南新鄭),虜韓王安,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韓國不戰而降,秦設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趙國代地發生地震。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趙國大饑。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滅韓後第二年,秦軍乘趙國大旱,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破趙軍,攻佔邯鄲,俘趙王,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收拾殘部,自立為代王。 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失敗,秦將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嘉聯合抵抗秦軍,聯軍由太子丹統領,兵敗易水,秦軍克燕都城薊(北京)。燕王喜與太子逃至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代王嘉勸燕王喜“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李信率軍在攻滅燕於遼東,俘燕王喜;不久又攻趙代殘餘勢力,俘代王嘉。建立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和遼東郡(今遼宁省遼陽市老城區)。 Category:秦国战役 Category:赵国战役 Category:河北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前220年代中国战役 Category:前228年.

查看 邺城遗址和秦滅趙之戰

程遐

程遐,十六国羯族人,石勒妾程氏的哥哥。 石勒起兵反西晋,他为左司马、将军,总领冀州七郡军事。被石勒宠信超过其他人。后来任吏部尚书、长乐郡太守、右司马、宁朔将军。光初二年(319年)他和其他大臣推举石勒为赵王,外甥石弘为太子。赵王四年(322年)执政张宾死后,他担任右长史,主管朝政。大将军石虎以邺城为根据地,他建议石勒营建邺城宫,派太子石弘镇守。石虎与他结仇。太和三年(330年)石勒称帝,程遐为尚书右仆射。多次劝石勒杀死石虎,对石勒说担心石虎他日不会辅佐石弘,石勒只当程遐认为石虎会妨碍他作为新君的舅舅擅权。石勒死后,石虎杀死程遐和中书令徐光。.

查看 邺城遗址和程遐

穆邪利

邪利,小字黃花,后字舍利。為北齐后主高纬的第三位皇后,高恒的母親。.

查看 邺城遗址和穆邪利

窦武

武(),字游平,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末外戚及大臣,與劉淑、陳蕃合稱為「三君」,窦融的玄孙。因企圖政變誅除宦官,兵敗自殺。.

查看 邺城遗址和窦武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8年1月1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公布,共258处。.

查看 邺城遗址和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7月23日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304处。其中含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20处、石窟寺8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109处、石刻及其他35处、古遗址71处、古墓葬61处。 这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982年公布时并未冠以“第二批”的批次。在此之前,河北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公布了第一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公布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对1956年发布的名单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增补,后来的资料中常常将这次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称作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邺城遗址和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繆胤

缪胤(),字休祖,東海郡蘭陵縣人。西晋官員。繆襲之孙,缪播从弟。.

查看 邺城遗址和繆胤

缪嵩

缪嵩,十六国冉魏大臣,官至侍中。.

查看 邺城遗址和缪嵩

翟真

翟真(),十六國時期丁零部落首領之一,是前任首領翟斌侄兒。.

查看 邺城遗址和翟真

翟釗

翟釗(),丁零人,中國十六國時期翟魏的末任君主,是前任君主翟遼之子。.

查看 邺城遗址和翟釗

田银

银(),东汉末年河间郡百姓。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丞相曹操正在西征马超,田银和同乡百姓苏伯作乱,煽动幽、冀两州。曹操之子五官中郎将曹丕当时留守邺城,想亲自讨伐他们,功曹常林说北方吏民乐安厌乱,田、苏乌合之众不能为害,如今大军在远方,外有强敌,曹丕镇守天下,若轻率出征,即使赢了也不武。于是曹丕派将军贾信讨伐,行安西将军曹仁也受任为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前去讨伐,鲜卑大人(首领)轲比能也率三千余骑随护乌丸校尉阎柔前去征讨,很快消灭了田、苏。二人余部千余人请求投降,大臣们都说:“曹公有旧法,被围而后投降者不赦。”参知军事程昱却说:“以前之所以要诛杀投降者,是因为当时局势动荡,天下大乱,攻打贼人时采取‘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方针,目的在于向其它乱党显示不尽早投降的后果,让所有敌人都感到惧怕,未围先降,那以后用兵便不需要动辄围城。如今天下形势大致已经安定,而且今次的战事是发生在领土之内,这些都是不成气候的贼众,杀了他们也没有可以示威示惧的地方,失去了以往诛降的策略意义。因此我认为这些降兵不可诛杀;即使要诛杀他们,也要先询问曹公的意见。”大臣们都说:“军事方面我们可以自行下决定,毋须事事向曹公启奏啊!”程昱闻言后,不再作出回应。直至朝议完结后,曹丕离开议堂,特地引见程昱,向其询问:“您似乎言犹未尽?”程昱方才表示:“所谓‘可以自行下决定’的制度,是指面对临时之急,需要尽速立定决策的时候,才可以实行的。如今反贼已经被贾信制服,此事不会突发太过急剧的异变。因此老臣才不希望将军急于自作主张,做出专制的事情。”曹丕这才明白程昱的苦心,叹道:“程君真是考虑得十分周到啊!”他即时将河间叛变一事向曹操交代。居府长史国渊也进劝这些人不是首恶不应行刑,曹操果然下令不诛降者。曹操还都知道来龙去脉后,十分喜悦,对程昱说:“君不单止明于军事计略,也善于处理别人父子之间的事情。”《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曹操当时追杀马超到安定郡,因得知田银、苏伯作乱而向东回军,参凉州军事杨阜警告曹操若不防备马超,陇上诸郡将为马超所夺。曹操认为杨阜说得对,但回师仓促没有完成周密的防备。曹操回师后,七月,马超果然率羌、胡攻打陇上诸郡县,郡县都响应他,只有冀城固守,后也被马超攻陷。.

查看 邺城遗址和田银

番吾之战

吾之战,指前232年,秦王政大举兴兵讨伐赵国,一军抵达鄴城,一军抵达太原,攻取狼孟、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遇到李牧军,失败撤退。.

查看 邺城遗址和番吾之战

盧景裕

盧景裕(),字仲孺,小字白头,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北魏、东魏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盧景裕

相州 (北周)

相州,中国古代的州。 北周末,杨坚毁旧邺城,迁相州于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南郊)。隋代又北移到今安阳市。金、元、明、清为彰德府。安阳市所辖彰德府城即为新邺城。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北宋的州 Category:河南的州 Category:安阳行政区划史.

查看 邺城遗址和相州 (北周)

相州 (北魏)

相州,中国古代的州。 北魏天兴四年(401年)以邺行台所辖六郡(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改设为相州,位于河南北部安阳市一带和临漳县。州治在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 北周末,杨坚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之乱,毁旧邺城,迁相州于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南郊)。隋代又北移到今安阳市。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北宋的州 Category:河南的州 Category:安阳行政区划史.

查看 邺城遗址和相州 (北魏)

白奉进

白奉进(),字德升,云州清塞军人,五代十国时期将领,先后效力于晋国、后唐、后晋。《旧五代史》卷九十五.

查看 邺城遗址和白奉进

白孝德

白孝德(),中国安西(龟兹国的首都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人,唐朝武将。 本是安西胡人,少年从军,追随唐朝名将李光弼,为裨将,勇冠三军。至德四年(759年),唐军攻安庆绪于邺城,史思明率军救援,唐军败。李光弼退守河阳,史思明引军来攻,白孝德斩敌骁将刘龙仙。后累功官至北庭行营节度使,鄜坊邠宁节度使,历检校刑部尚书。凡用兵破吐蕃、谷浑,累封昌化郡王。大历十四年九月(779年),转太子少傅,寻卒,时年六十六,赠太子太保。 赞曰:“君子之居,九夷无陋。壮哉嗣业,孰出其右!”(《旧唐书》).

查看 邺城遗址和白孝德

韩范 (汉朝)

韩范(),东汉末年易阳令,从属于军阀大将军袁绍之子和继承人袁尚。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司空曹操围攻袁尚大本营邺城,四月又攻破了邯郸。韩范诈降曹操,实则自守,曹操派偏将军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临城下,给韩范写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陈明利害,劝韩范投降。韩范被说服后改变主张,决定以全城投降。涉县长梁岐也举县投降。徐晃劝告曹操说:“如今袁谭(袁尚兄长,自称车骑将军)、袁尚还没有被击败,没有攻下的城池都等待消息,如果今日灭了易阳,明日那些城池都会死命防守,河北就没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请求您招降易阳来给各城看,那样他们都会望风归顺。”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赐韩范、梁岐爵关内侯。于是曹操很快地翦除邺城羽翼,攻克邺城,夺得冀州。 F.

查看 邺城遗址和韩范 (汉朝)

韓宣

韩宣,字景然(一作子景),冀州勃海郡(治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东北)人,三国时曹魏官员。 韩宣个子短小。汉献帝建安年间,被曹操召为丞相府军谋掾。韩宣在于邺城东掖门内与临菑侯曹植相遇。这天新雨,路上有泥。韩宣来不及躲避,在道边用扇子挡着自己。曹植嫌韩宣挡着路,派人去问他担任什么官职,韩宣回答:“丞相军谋掾。”曹植又问:“这样就可以在这里唐突列侯?”韩宣说:“《春秋》之义,王室的人再卑微,也要位列诸侯之上,没听说大臣而为下士诸侯行礼的。”曹植又说:“即使如你所言,你作为我父亲的官员,见了我不该行礼吗?”韩宣说:“于礼,大臣与儿子同属一个地位,而且我比你年长。”曹植于是放过他,曹植见了曹丕,说韩宣是个辩才。魏文帝黄初年间,韩宣任尚书郎。后出为清河郡、东郡太守。魏明帝时,任尚书大鸿胪,数年後去世。.

查看 邺城遗址和韓宣

韓暨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秦末將領韓王信的後代。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

查看 邺城遗址和韓暨

莫多婁敬顯

莫多婁敬顯(),朔州太安郡狄那縣人,南北朝北齊官員,莫多婁貸文的兒子。 莫多婁敬顯個性強直勤幹,年少就以武力知名。他經常跟從斛律光征討,取得不少戰功。斛律光每次都命令他作先锋,負責安置營壘、晚上巡查,有時會整夜不能睡覺。臨陣對敵時,斛律光也會叫莫多婁敬顯率領部分將士,其隊伍整齊肅立,深得斛律光重用。他官至領軍將軍、恆檢校虞候事,到武平年間,齊後主駕幸晉陽,都會下召莫多婁敬顯監督留臺兵馬,維持京師治安。武平七年(576年),他跟從齊後主到平陽,後戰敗回歸并州,和唐邕等人擁立安德王高延宗為帝。高延宗敗亡,屬下文武百官都投降周軍,只有他逃到鄴城,獲授司徒。周武帝平定鄴城次日,抓拿莫多婁敬顯,以他不留在晉陽而在閶闔門斬首。.

查看 邺城遗址和莫多婁敬顯

聂熊

聂熊(),十六国冉魏时中书监。 永兴元年(350年),冉闵称帝,任聂熊为中书监,与王简、郎肃、张-乾-等一同辅政。次年,冉闵率军攻打石祗时失利,京城邺城被占,城中十多万人被残杀。永兴三年(352年)冉闵留下聂熊辅佐太子冉智。四月,在中山郡魏昌县的廉台(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东)兵败,被前燕俘虏。五月初三,前燕处决冉闵。八月十三,冉魏长水校尉马愿开邺城城门迎接燕军。聂熊和冉闵之妻董氏、太子冉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李垣、司隶校尉籍罴等王公大臣被俘送燕都蓟城(今北京市),不久被杀害。.

查看 邺城遗址和聂熊

達奚震

达奚震,字猛略。代郡(今山西省大同市)人,中国南北朝西魏、北周将领。鲜卑达奚氏。太傅、郑国公达奚武之子。 达奚震少骁勇善骑射,有武艺,走及奔马,膂力过人。虽长于将门,有理政才干。535年,起家員外散騎常侍。宇文泰在渭北狩猎,有只兔子在宇文泰面前走过,達奚震諸将競相射箭,因为達奚震的馬摔倒使他落馬,但他没有倒地边跑边射,一箭射中兔子。他回头看馬刚起来,于是翻身上马。宇文泰大喜,说:「非此父不能生此子」,赐给他父亲達奚武雑絹一百段。達奚震受宇文泰信重。550年,達奚震封昌邑县公。累進撫軍将軍、銀青光禄大夫、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557年,周明帝即位,任儀同、司右中大夫,加驃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普寧县公。559年,进爵广平郡公,任華州刺史,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敬重。 564年,随军東征,諸将敗走,達奚震与北齐交战,全軍而回。566年,進大将軍,率兵討稽胡,将其击破。571年,受位柱国。572年,袭父爵为郑国公,出任金州总管、十一州九防諸軍事、金州刺史。575年,跟随周武帝東征,担任前三軍总管。576年、又跟随東征,率步騎一万守統軍川,攻下義寧、烏蘇二鎮和并州。進位上柱国。577年,跟随平定鄴城,朝廷賞给他妾二人、女乐一部和珍玩,以灭北齐有功,担任大宗伯。其父達奚武也担任过大宗伯,被当时的舆论所称道荣耀。578年,出任原州总管、三州二鎮諸軍事、原州刺史。后辞任回長安。隋文帝開皇初年,在家中去世。.

查看 邺城遗址和達奚震

荀組

荀組(),字泰章,穎川潁陰人。晉朝重要官員,永嘉之亂後一直守在滎陽、許昌的行臺,曾協助晉愍帝入長安。東晉建立後因石勒的軍事壓力而南渡,在東晉官至司徒,太尉、領太子太保。荀組是東漢司空荀爽的玄孫,西晉守尚書令荀勖之子。其妻為華歆的曾孫女華苕(字宣華)。.

查看 邺城遗址和荀組

荀藩

荀藩(),字大堅,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司空荀爽玄孫,西晉司徒荀勗之子。荀藩是西晉末年重要官員,在西晉官至司空,西晉末年時曾組建行臺,曾協助晉愍帝入長安。.

查看 邺城遗址和荀藩

荀邃

荀邃(),字道玄,潁川潁陰人《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王沈 荀顗 荀勖 馮紞》:荀勖,字公曾,潁川潁陰人,漢司空爽曾孫也。……勖有十子,其達者輯、藩、組。……藩二子:邃、闓。,東晉政治人物。 荀邃是魏晉年間政治家荀勗的孫子、司空荀藩長子。他了解音樂,擅長談論,二十歲時趙王司馬倫授予相國掾,之後轉任太子洗馬《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王沈 荀顗 荀勖 馮紞》:邃字道玄,解音樂,善談論。弱冠辟趙王倫相國掾,遷太子洗馬。。長沙王司馬乂召他出任參軍,之後司馬乂敗亡,成都王司馬穎獲封皇太弟就找來他出任中舍人。鄴城失守,荀邃跟隨父親荀藩在密縣;其後琅邪王司馬睿召授他丞相從事中郎,但他因為路途危險而不接受任命;晉愍帝加他官左將軍、陳留太守,到父親逝世時去職,守丧期滿後襲封父親的西華縣公爵位。 晉愍帝打算納荀邃的女兒入後宮,就先任命他為散騎常侍;不過他害怕長安被攻陷就拒絕應命,並東渡長江,晉元帝任命他為軍諮祭酒。大興年間荀邃官拜侍中,他和掌權的刁協成為姻親;刁協想提拔他為吏部尚書,但他拒絕了。其後王敦討伐刁協,刁協黨羽都被殺,唯獨荀邃因為疏遠刁協而獲免。王敦上表讓荀邃擔任廷尉,他以生病婉拒,後來出任太常和尚書。到蘇峻之亂爆發,他和與王導、荀崧在石頭城侍候晉成帝;至亂事平定後去世,贈官金紫光祿大夫,諡號靖,兒子荀汪嗣爵。.

查看 邺城遗址和荀邃

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 ,一译菩提留支,北印度佛教高僧,北魏佛经翻译家。地論宗即依據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合譯的《十地經論》而成立,其中本於菩提流支而始於道寵的流派,稱為「相州北道派」,持九識說。.

查看 邺城遗址和菩提流支

顧榮

顧榮(),字彥先,吳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江南大姓,東吳丞相顧雍之孫,吳宜都太守顧穆之子。顧榮先後入仕東吳和西晉,在西晉末年支持渡江移鎮江東的晉元帝司馬睿,又推薦江南一眾名士給司馬睿任用,協助建立東晉。.

查看 邺城遗址和顧榮

顯原陵

显原陵,是中国五胡十六国后赵武帝石虎的陵墓。 349年,大赵天王石虎改称大赵皇帝,死后葬显原陵,在今邢台市百泉村,号显原陵,此陵为虚陵,石虎并未葬在陵中。359年,石虎死后十年,前燕皇帝慕容儁梦见石虎咬其胳膊,醒来派人去挖掘显原陵,想要鞭尸泄忿,但打开陵穴,一看是虚冢,没有找到石虎的尸体。慕容儁以重金搜索石虎的埋葬地。邺城女子李菟告知,在东明观下发现石虎的尸体,僵而不腐。找到石虎的尸体后,“慕容儁踢着石虎尸体,大骂:‘死胡,何敢怖生天子!’数落石虎的残暴之罪而鞭尸,最后把尸体投入漳河,尸倚桥柱不流。后前燕被前秦灭亡,李菟因此被杀,前秦重新将石虎被桥柱子拦住的尸体收葬。.

查看 邺城遗址和顯原陵

行台

行台是魏晉至金代尚書省在外設置的臨時分支機構。「台」指在中央的尚書省,出征時駐行在当地設立的臨時性機構稱為「行台」,又稱「行尚書台」或「行台省」。.

查看 邺城遗址和行台

袁瑜

袁瑜,中国西晋官员,官至侍中。 308年二月,凉州刺史张轨患风疾,不能说话,让他儿子张茂代理州政。陇西国内史晋昌人张越,想驱逐张轨取代他,他哥哥酒泉郡太守张镇和西平郡太守曹祛商量,向朝廷上奏章。朝廷任命侍中袁瑜为凉州刺史。州治中杨澹跃马奔向长安,割掉耳朵放在盘上,说张轨被诬陷。南阳王司马模表奏停止任命袁瑜,武威郡太守张琠也上奏表挽留张轨,朝廷诏令诛杀曹祛。张轨命儿子张寔率领三万步骑兵讨伐曹祛,斩首曹祛。张越逃到邺城。.

查看 邺城遗址和袁瑜

袁譚

袁譚(),字顯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東漢末軍閥袁紹的長子,為人性剛好殺。.

查看 邺城遗址和袁譚

颍川郡

川郡 穎川郡,常訛誤成“潁川郡”,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 『說文解字注』 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韻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 依據《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可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書寫穎川的現象存在了。支持「穎川」的人認為,雖然穎川得名於潁水,但是潁水與穎川是不同的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水河流,穎川指的是河流兩岸廣闊的地帶。還舉例說明如舞陽縣、女陽縣等,都因㵲水、汝水而得名,卻不稱作㵲陽、汝陽(與現在的汝陽沒有關係)。並且漢代時候的石碑就有「穎」川的寫法了,所以郡望堂號為「穎川」不會錯。.

查看 邺城遗址和颍川郡

裴诹之

裴諏之(),字士正,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之一的西眷裴《北齊書·卷三五·補列傳第二七》:(裴)諏之,字士正,少好儒學,釋褐太學博士。嘗從常景借書百卷,十許日便返。景疑其不能讀,每卷策問,應答無遺。景嘆曰:「應奉五行俱下,禰衡一覽便記,今復見之於裴生矣。」《北史·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裴佗,字元化,河東聞喜人也。……子讓之。……讓之次弟諏之,字士正。少好儒學,釋褐太學博士。嘗從常景借書百卷,十許日便返。景疑其不能讀,每卷策問,應答無遺。景歎曰:「應奉五行俱下,禰衡一覽便記,今復見之于裴生矣。」,北魏及西魏官员。 裴諏之的父親裴佗曾任北魏的中軍將軍。他年少喜歡儒學,釋褐試中考授太學博士,曾經在常景處借書百卷,十多天以後就歸還。常景懷疑他不懂得內容,就著每卷設問,但裴諏之都能一一應答。常景慨嘆:「應奉能一次看五行文字,禰衡一看就能記住書本內容,今天都能在裴諏之身上看到啊。」楊愔全家改葬,拜托他一次過寫作十多篇墓誌,文辭都優美。裴諏之和兄長裴讓之、皇甫和及其弟弟皇甫亮在洛下知名,當時的人說:「諏勝於讓,和不如亮。」司空高乾寫信給他:「想要委屈你出任戶曹參軍。」裴諏之答复不擔任。元欣開大司馬府,征召為裴諏之記室。东魏迁都鄴城,裴諏之留在河南。西魏將領獨孤信進入金墉城,当时洛阳已经荒废,没有什么人物,只有柳虯在阳城,裴诹之在颍川,独孤信把他们征召来,任命柳虯担任行台郎中,裴诹之担任都督府属,都掌管文书,当时的人说:“北府裴诹,南省柳虯。”獨孤信兵敗,他在南山居住,東魏洛州刺史王元軌授與他中從事官職,但西魏軍隊忽然到達,随即退後,於是裴諏之西魏。宇文泰任命他為大行臺倉曹郎中,去世後贈徐州刺史。.

查看 邺城遗址和裴诹之

西門豹

西門豹(),中國戰國時代魏國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政治家及水利專家,曾立下赫赫战功。魏文侯在位期間,受翟璜推薦擔任鄴令,而河內稱治。西門豹一生最著名的功績就是鄴令任內,破除了「河伯娶婦」的習俗,又帶領民眾開鑿了十二條運河,引河水灌溉民田,是为西门豹渠。 《韩非子》、《史記.滑稽列傳》、《论衡》、《战国策》、《淮南子》、《说苑》等书都記載有西門豹的事迹。褚少孙补《滑稽列传》稱其“名闻天下,泽流后世”。.

查看 邺城遗址和西門豹

襄國之戰

襄國之戰是中國東晉時期的一場戰爭,即指後趙青龍元年(350年),冉魏武悼天王冉閔率軍圍攻後趙都城襄國的戰役。.

查看 邺城遗址和襄國之戰

討伐董卓之戰

讨伐董卓之战是東漢末年关东各地太守刺史組織地方联軍對抗把持朝廷的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长官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参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联軍起了內訌,盟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在董卓被杀后,徐州刺史陶谦、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再次推举朱儁为太师(盟主)讨伐董卓的继承者李傕、郭汜,但李傕一纸诏书将朱儁召回朝廷,第二次讨伐战胎死腹中。.

查看 邺城遗址和討伐董卓之戰

許攸

许攸(),字子远,东汉末年初為袁绍早期的謀士,也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發生轉折的人物。許攸年輕時與袁紹、曹操相友善,後來成為袁紹的謀士,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均不被聽從,深感不滿。官渡之戰之際,許攸貪財,紹不能足而投奔曹操;官渡勝利後,自持功高而触怒曹操,後被告發而被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許攸

马全节

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五代十国后唐、后晋时武将。马全节少年参军,后唐同光末年,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据魏州时,马全节为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明宗即位,授马全节检校司空,历任博(今山东聊城)、单(今山东单县)二州刺史。天成三年(928年),赐马全节竭忠建策兴复功臣,移为郢州刺史。长兴初年,加马全节检校司徒,在郢州有政绩声誉,授河西节度使。 当时明宗命石敬瑭伐后蜀,师至岐山,马全节赴任到岐山报到,石敬瑭以山水险远,奏请还师,移马全节为沂州(今山东临沂)刺史。清泰初年,为金州(今陕西安康)防御使。后蜀军攻金州城,州兵才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害怕,以有事为由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逃,后唐军士气低落。马全节以家财给予士卒,士卒以死拒敌。后蜀军退,朝廷嘉马全节之功,诏马全节赴京,将议赏赐。当时,刘延朗为枢密副使,索要厚贿,马全节没有贿赂,刘延朗拟定将马全节派到绛州,马全节不高兴。皇子河南尹李重美,闻奏皇帝。清泰帝李从珂召马全节说:“沧州乏帅,欲命卿制置。”第二天,授马全节横海军(驻沧州)两使留后。 后晋高祖石敬瑭即位,加马全节检校太保,正授旌节。天福五年(940年),授马全节检校太傅,移镇安州(今湖北安陆)。当时李金全据安州叛乱,马全节将兵讨平,以功加检校太尉,改昭义军节度、泽潞辽沁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六年(941年)秋,移镇邢州,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安重荣叛乱时,朝廷授马全节镇州(今河北正定)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马全节于宋城大败安重荣。镇州平,加马全节开府仪同三司,充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 当时契丹入侵,加之蝗旱之灾,国家有所征发,马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开运元年(944年)秋,皇帝石重贵授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广晋府就是魏州、邺都)、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又加授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之战,出力甚多。全节在邺都,以元城为故乡,穿白衣至县庭谒拜,县令沈遘回避不敢当礼。马全节说:“父母之乡,自合致敬,勿让之也。”州里以他为荣。二年(945年),授顺国军节度使,未赴镇,去世,享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查看 邺城遗址和马全节

马绍宏

绍宏(),後唐莊宗(李存勖)年间又作李绍宏,五代十国早期的权势宦官将领,早在莊宗為后唐前身晋国国王时就效力於他。.

查看 邺城遗址和马绍宏

马超

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漢末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刘备称帝后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故后谥威侯,是为斄乡威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馬超与關羽、張飛、黄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查看 邺城遗址和马超

高劢

劢(),字敬德,北齐清河王高岳子。 高劢小时候就聪明,为高洋所喜爱,七岁就侍奉皇太子。高岳死后袭爵为清河王。后除青州刺史,高洋和他面谈他父亲高岳治理青州的惠政,希望他用心不负父亲之名,高劢哭泣感谢提拔,表示会竭力不辱父亲之政。不久追授武卫将军、领军、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又因清河在京畿,改封乐安王。转侍中,武平五年(574年)八月任为尚书右仆射,后出为朔州行台仆射。 七年(576年)十二月,后主在晋州为北周所败,太后回京,命高劢统领兵马侍卫太后、皇太子,从土门道回京城邺城。当时佞臣、幸臣、宦官行为暴虐,放鹰犬抢民间鸡猪。高劢逮捕宦官仪同三司苟子溢,想杀之正法,因太后有令而释放。刘文殊私下劝高劢不要得罪苟子溢以免被谗言,高劢却说高欢时期抚士亲贤,战无不胜,而如今达官多叛,正是苟子溢之流专政弄权所致,即使今日杀此人而明日伏诛也无憾。太后回邺城后,北周军陆续来到,北齐人恐惧无战心,朝臣多降,日夜不停。高劢奏后主说,背叛的多是贵族,士兵还未离心,请求将五品以上者家属置于三台,以焚台要挟他们死战,且北齐军屡败,北周军轻敌,背水一战必胜,是上策。但后主不能用。 北齐灭亡后,高劢入周,依例授开府。 杨坚为北周丞相,器重高劢,以其检校扬州事。后拜楚州刺史。楚州城北有伍子胥庙,祈祷者用牛酒,甚至破费产业,高劢告谕相关部门,制止了这一活动,百姓信赖他。 隋朝开皇七年(587年),转光州刺史,呈上取陈五策,得杨坚称赞和优诏。杨坚伐陈,以高劢为行军总管,跟从宜阳公王世积攻克陈朝治下的江州。以功拜上开府,赐物三千段。 陇右诸羌数次作乱,朝廷因高劢有威名,拜为洮州刺史。高劢到任后,当地民夷数千户都相继来谒见。高劢任内数年,路不拾遗,境内称治。后来吐谷浑来犯,高劢因病不能御敌,吐谷浑大掠而去。高劢以损失人口和受羌人贿赂被免职。后在家去世,年五十六。.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劢

高建 (北朝)

建(),字興國,勃海修(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齊神武帝高歡的「再從弟」,曾任滄州刺史。天保六年三月七日薨于晉陽,時年五十六歲。十月十四日(555年11月13日)葬於鄴城之西北十里漳水之陽。妻王氏志勒,死於武平四年,「湜葬於鄴城西北之舊塋」。.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建 (北朝)

高德政

德政(),字士贞,渤海蓨人,北齊政治人物。.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德政

高保寧

保寧(),中国北齐将领,又作高宝宁,代人。 高保寧狡黠有谋。齐后主武平末年,任北齐营州刺史,镇守黄龙(今辽宁省朝阳市),夷夏重其威信。北周大軍攻至北齐国都鄴城,幽州行台潘子晃召集黄龍兵,高保寧率契丹、靺鞨一万騎兵救援北齐。到达北平郡(今河北省卢龙县),潘子晃已经从薊城(今北京市)出发,听说鄴都陷落,归还营州。周武帝派遣使者招諭,他不受勅書。范陽王高紹義当时在突厥保護下,高保寧上表劝进,高紹義称北齐皇帝,高保寧任丞相。卢昌期据范阳城起兵反周,高保寧率高紹義部将数万騎救援。至潞河,知道北周将軍宇文神举攻下范陽郡(今河北省涿州市),高保寧再次回到黄龍,不降北周。开皇三年(583年)被部下所殺。.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保寧

高行周

行周(),字尚质,幽州人。五代名将。 是唐末名将“白马银枪”高思继的儿子,其兄高行-珪-,也是一方节度使。 早年追隨李嗣源,後唐莊宗滅梁,以功領端州刺史。替代李守贞擔任天平节度使。天福十二年的闰七月,刘知远遣行周與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率军至邺城打擊杜重威。-乾-佑年間加守太师,封邺王,人稱高老鹞。曾鎮守潼關孤城,後投靠郭威。後周時,改封齐王。广顺二年卒,赠尚书令,追封秦王,谥武懿。有子高懷德。.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行周

高贞

北平王高贞,字仁坚,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武成帝高湛第五子。 高贞沉审宽恕。武成帝常说:“此儿得我凤毛。”566年五月廿三日,北齐后主高纬立太上皇帝高湛的儿子高弘(高廓)为齐安王,高仁固(高贞)为北平王,高仁英为高平王,高仁光为淮南王。高贞位司州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录尚书事。皇帝行幸外地,高贞在邺城总留台事。几年后,后主高纬以高贞长大,渐渐猜忌。高阿那肱承旨,令冯士干弹劾高贞下狱,夺其留后权。北齐灭亡前夕,高贞为青州刺史。北齐灭亡,高贞与后主死在长安。。.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贞

高闾

闾(),字阎士,闾本名驴。渔阳郡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西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散文家、魏孝文帝时中书令。 五世祖高原,晋朝上谷郡太守。祖高雅,州别驾。父高洪,陈留王从事中郎。高驴早孤,年少好学,博涉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高驴家贫,为车夫送租平城,求见崔浩,崔浩奇其文才,为他改名高闾,由此知名。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为中书博士。魏文成帝和平末年,为中书侍郎。魏献文帝即位,冯太后临朝,诛乙浑。高闾与中书令高允入禁中参决大政,官至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赐爵安乐侯。承明初年(467年),为中书令,加给事中,参予机密。国家典章、诏书令檄颂赞等都出其手。官至中书监。太和年间,魏孝文帝命高闾等修律。他向魏孝文帝陈安边之策,建议于六镇之北筑长城。出为相州刺史,认为迁都洛阳有十不便,建议迁都到邺城,反对孝文帝南征,认为汉朝名臣,都不以江南为中国。三代之境,也不是很辽阔。孝文帝说:“淮海是扬州,荆山及衡阳是荆州,这不是贴近中国吗?”官至太常卿。景明三年(502年)十月,高闾在家中去世。景明四年(503年)三月,赠镇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文侯。 高闾议政知无不言,为文风格优雅。其文章与与高允齐名,并称“二高”。有文集,今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十七篇。高闾《论淮南不宜留戍表》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公高闾有《燕志》十卷,记录北燕历史。有三子:高元昌、高定殷、高幼成。.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闾

高長恭

長恭(),名肃,一名孝瓘,字長恭,以字行,勃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追尊齐神武帝高歡之孫,追尊齊文襄帝高澄第三子,生母不详,因曾受封兰陵郡王,世稱蘭陵王,北齐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長恭

高涣

涣(),字敬寿,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七子,生母是韩智辉。 史称他天姿雄杰,俶傥不群,幼童时代,常自称有大将之才略。高欢夸赞喜欢他说:“此儿像我。”长大后,力能扛鼎,材武绝伦。对左右说:“人不可无学,但要不为博士耳。”所以读书能知梗概,但不深入研习。元象年间,封平原郡公。高澄遇害时,高涣尚年幼,在西学,听到宫中喧哗,大惊到:“大哥必遭大难!”弯弓而出。武定末年,任冀州刺史,在冀州政績良好。天保元年(550年),高渙晉封為上党王,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与常山王高演等筑伐恶诸城。他们聚集邺下轻薄少年,欺凌郡县,被法司纠劾。文宣帝高洋杀死他左右数人,高涣也被谴责。天保六年(555年),率众送梁王萧渊明回江南,破东关,斩杀梁朝特进裴之横等人,威名盛隆。天保八年(557年),任为录尚书事。 當初有术士称亡高者黑衣,于是从高欢之後,每每出行,不想见佛僧,因为他们是黑衣。当时高洋去晋阳,以忌讳的事问左右:“什么东西最黑?”回答:“没有什么比得过漆。”高洋以高涣是父亲的第七子,派庫真都督破六韩伯昇到邺城徵召高涣。高涣至紫陌桥,杀死破六韩伯昇逃跑,渡河被土著抓住执送文宣帝。高洋用铁笼把他和与永安王高浚一起盛起来,按置地牢下。一年后,高涣与高浚一起被杀,时年二十六岁。将他的王妃李氏嫁给了冯文洛,冯文洛是高家的旧奴,积劳位至刺史,高洋令冯文洛等杀高涣,所以以高涣王妃嫁给他。 至乾明元年(560年),高殷即位,将二王余骨安葬,追赠高涣為司空,谥号為「刚肃」。敕令李氏回高涣府第。而冯文洛不同意。李氏在阶下数落冯文洛:“遭难流离,以至大辱,志操寡薄,不能自尽,幸蒙恩诏,得反藩闱。汝是谁家孰奴,犹欲见侮!”于是冯文洛受杖一百,流血洒地。高涣並无嫡子,庶长子高寶嚴於河清二年(563年)承袭爵位,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涣

高澄

澄(),字子惠,北魏、东魏权臣高欢之子,父亲死后,任大丞相。北齐追尊为文襄帝。.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澄

高显 (北魏)

显,高句丽出身,自称本贯勃海郡蓨县,中国南北朝北魏政治人物,高飏之子。 高显是魏宣武帝的舅舅,官至侍中、高丽国大中正,澄城郡公。宣武帝北巡鄴城,在河内郡怀县,射箭一里五十余步。高显上奏说这种盛事奇迹一定要刻石称颂:“伏见亲御弧矢,临原弋远,弦动羽驰,矢镞所逮,三百五十余步。臣等伏惟陛下圣武自天,神艺夙茂;巧会《驺虞》之节,妙尽矍圃之仪。威棱攸叠,甝兕慑气,才猛所振,勍憝弭心,足以肃截九区,赫服八宇矣。盛事奇迹,必宜表述,请勒铭射宫,永彰圣艺。”于是刊铭在射所,高聪撰写。侍中高显为护军,高聪代兼其任。高显与兄高肇怀疑高聪离间构陷得以求官。护军将军高显卒,右仆射高肇托常景、尚书邢峦、并州刺史高聪、通直郎徐纥各作碑铭,都呈上御览。魏宣武帝让侍中崔光简选,崔光奏常景名位虽然处于诸人之下,文章却出于诸人之上,于是以以常景的文章刊石为碑铭。.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显 (北魏)

高昂

昂()此处从《北齐书》中华版卒年三十八。如按其他版本取卒年四十八,则高昂生于491年,比其兄高--早出生六年,不取。,字敖曹,以字行,渤海蓨縣(今河北省景縣東)人,南北朝時期東魏大將。北魏徐州刺史高-乾-之三弟。父高翼,母张氏,舅张元宾。.

查看 邺城遗址和高昂

謝躬

謝躬,中国两汉之际更始帝劉玄属下大臣、武将,表字子張。荊州南陽郡人。他不属于新市、平林、下江、舂陵诸軍,出身不詳。.

查看 邺城遗址和謝躬

魏太武帝

魏太武帝拓跋焘(),鮮卑本名佛狸伐。佛狸是官號,突厥語狼büri或böri的音譯。伐或bäg是官稱,且是魏晉時期鮮卑諸部使用最為廣泛的政治名號。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的長孫,在位28年,谥号太武皇帝。.

查看 邺城遗址和魏太武帝

魏孝静帝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嫡子,母清河王妃胡智,南北朝時期東魏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皇帝。.

查看 邺城遗址和魏孝静帝

魏道武帝

魏道武帝拓跋珪(),又名涉--、--翼圭、翼圭、開,北魏开国皇帝,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獻明帝拓跋寔和贺夫人的兒子(一說為--翼犍的兒子)。.

查看 邺城遗址和魏道武帝

魏諷

魏讽(),字子京。沛人(或济阴人),有惑眾之才,鄴城為之傾動,於是鍾繇徵辟魏讽為西曹掾,但與魏讽同郡的鄭泰之子鄭袤認為:「諷奸雄,終必為亂。.

查看 邺城遗址和魏諷

魏郡

魏郡,是中国古代西汉至唐朝期间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三國初期時魏郡分置為三。.

查看 邺城遗址和魏郡

魯宗之

魯宗之(),字彥仁,扶風郿縣人。東晉將領,曾經參與討伐諸桓及進攻劉毅等多場戰爭,後因自疑而與司馬休之抵抗劉裕進攻,最終失敗並投奔後秦。.

查看 邺城遗址和魯宗之

魯秀

魯秀(),小字天念,扶風郡郿縣人。東晉雍州刺史魯宗之孫,也是南朝宋豫州刺史魯爽的七弟。南北朝時期將領,初仕魏,後入宋,官至司州刺史,但因參與劉義宣等的叛變而戰死。.

查看 邺城遗址和魯秀

讲武城遗址

讲武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城南漳河北岸的讲武城村。讲武城在唐朝以前称武城,宋代以后改称讲武城。传说三国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把这里作为培养武将的基地。讲武城的平面为平行四边形,除南墙及东墙南段被彰河冲毁外,其余大部分保存较为完好。20世纪50年代通过发掘,出土了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和豆、罐、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属于战国古址,汉代以后曾经补筑、改造或扩建,继续沿用。.

查看 邺城遗址和讲武城遗址

许褚

许褚(161年-230年),字仲康,谯国谯(今中国安徽省毫州市)人,中国漢末三国时曹魏名將,自典韋戰死之後,主要负责曹操的護衛工作。许褚力大寡言,被称为“虎痴”。.

查看 邺城遗址和许褚

鮑勳

鮑勳(),字叔業,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西漢司隸校尉鮑宣的九世孫,東漢濟北相鮑信之子。漢末三國時曹魏官員,官至右中郎將。.

查看 邺城遗址和鮑勳

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隱居東山,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謝東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查看 邺城遗址和谢安

谢彦璋

谢彦璋(),史书多作谢彦章,字光远,唐朝末年许州舞阳县人,《梁故匡国军节度陈许蔡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守许州刺史充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陈留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谢公墓志铭并序》后梁将领。《旧五代史》卷一十六《新五代史》卷二十三.

查看 邺城遗址和谢彦璋

鲜于世荣

于世荣(),中国南北朝时東魏北齐軍事人物。漁陽郡(治今北京密云西南)人,敕勒鲜于氏。.

查看 邺城遗址和鲜于世荣

賈彝

賈彝,字彦伦,武威郡姑臧县(治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北魏大臣。 六世祖贾敷,是曹魏幽州刺史、广川都亭侯,遂留居幽州。賈彝之父是前秦苻堅属下鉅鹿郡太守,受讒言入獄。賈彝时年十岁,赴长安为父申冤。後在後燕慕容垂属下担任驃騎大将軍,遼西王慕容農記室参軍。北魏拓跋珪听说他的声名,派遣使者到後燕求见賈彝。慕容垂更加尊重賈彝,加秩禄,任命他为驃騎長史、昌黎郡太守。395年,後燕慕容宝在参合陂之战大敗於拓跋珪,賈彝和从兄代郡太守賈潤被俘。 396年,拓跋珪即位为皇帝,任命賈彝为尚書左丞,参与北魏国政,加給事中。在鄴设置行台,賈彝和尚書和跋留守鄴城。之后,召還平城。408年,去温泉养病时被叛胡执送后秦,献给姚興。抑留数年後,逃亡回到北魏。又被赫连勃勃所擒,任命他为秘书监。六十一岁时去世。魏太武帝平定赫連昌,其子賈秀迎其尸柩,葬在代郡之南。.

查看 邺城遗址和賈彝

賀盧

賀盧,为南北朝北魏鲜卑族,贺兰部人。 贺纥的孙子,贺野干的儿子,贺讷的弟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舅舅。賀盧从拓跋珪平中原,以功赐爵辽西公。拓跋珪派賀盧会同卫王拓跋仪伐后燕鄴城,而賀盧自以是拓跋珪的季舅,不肯受拓跋仪节度。拓跋珪遣使责备他,賀盧忿恨。与拓跋仪司马丁建说賀盧的坏话,加重了拓跋珪的猜忌。拓跋珪敕拓跋仪离开鄴城,賀盧也带兵而回,拓跋珪以賀盧为广川郡太守。賀盧性格雄豪,羞于居於冀州刺史王辅之下,袭杀王辅,投奔南燕慕容德。慕容德以賀盧为并州刺史、广宁王。南燕灭亡,广固被东晋攻克,賀盧陷没。.

查看 邺城遗址和賀盧

贾逵 (三国)

賈逵(),字梁道,本名衢按裴注《魏略》,河东郡襄陵縣人(今山西襄汾县)。曹魏政權中的軍政奇才,終其一生為曹魏的統一事業作出貢獻。賈逵之子賈充也是曹魏官員,並是西晉的開國元勳。 .

查看 邺城遗址和贾逵 (三国)

麴義

義,東漢末年袁紹麾下將領。.

查看 邺城遗址和麴義

黎阳之战

黎阳之战是东汉末年202-203年军阀曹操针对已故对手袁绍之子袁尚、袁谭兄弟的一次入侵尝试。袁绍死后四个月的202年农历九月,双方发生了第一场战事。虽然此战以曹操撤军告终,却使袁氏兄弟矛盾激化,曹操暂退后,身为哥哥的袁谭兵变反对弟弟袁尚。.

查看 邺城遗址和黎阳之战

黃巾軍人物

黃巾軍人物為後漢中平年間參與黃巾之亂的黃巾軍人物,包含正史《三國志》所記載的史實人物及《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

查看 邺城遗址和黃巾軍人物

齐文宣帝

文宣帝高洋(,在位550年—559年),字子進,鮮卑名侯尼干,勃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因其生于晋阳,又名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在位10年。他是东魏权臣高欢次子,北齐追尊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鮮卑化的漢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齐文宣帝

辛明 (三国演义)

辛明,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袁紹的部将。 曹操奇襲乌巢成功,听从荀攸的计策,散布流言说自己一路派兵攻打鄴城,一路派兵攻打黎陽,断袁绍退路。袁紹得知大惊,急派袁谭分兵五万救邺郡,辛明分兵五万救黎阳,连夜起行。曹操察知,率大军直攻袁紹軍大营。曹操获得大勝,官渡之战最終以曹操的勝利告終。.

查看 邺城遗址和辛明 (三国演义)

范延光

范延光,字子环,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将领。相州临漳人(今河北省临漳)人。开始在后唐为宣徽南院使,以平定朱守殷之乱,授为枢密使。后来镇压魏州天雄兵变,改为天雄軍节度使。石敬瑭代后唐建立后晋后,范延光很迟才归降、致贺,而他的女儿又是后唐末帝子雍王李重美妃,虽然石敬瑭封他为临清郡王以示安抚,但两人彼此并不信任。937年,在邺城反晋,次年兵败後归罪下属孙锐并灭其族,请求投降,石敬瑭先拒绝,后接受,于是范延光派儿子范守图、范守英入质大梁而后开城投降,获赐铁券,为天平军节度使,改封東平王,以太子少师致仕,最后被杨光远杀害。.

查看 邺城遗址和范延光

郎肃

郎肃,十六国时冉魏大臣。 冉魏永兴元年(350年,晋穆帝永和六年),冉闵代後赵建魏称帝,任命郎肃为尚书右仆射,与左仆射张乾、尚书令王简等共同辅佐朝政。永兴三年(352年,晋穆帝永和八年),冉闵出征刘显,留他和大将军蒋干、王简、郎肃、中书监聂熊、中书令李垣等辅佐太子冉智留守邺城。最后冉闵在魏昌城被前燕擒获。八月十三日,魏国长水校尉马愿等人打开邺城城门,投降前燕慕容评。慕容评把董皇后、太子冉智、太尉申鍾、司空条攸送至蓟城。郎肃和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全都自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郎肃

郡国制

郡国制,又称郡国并行制,是指郡县制和封国制(分封制)并同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始于西汉,建立之初是为了促进国家统一及中央集权。此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北朝。.

查看 邺城遗址和郡国制

胡皇后 (北齐后主)

胡皇后,是北齐后主高纬的皇后,胡太后的侄女,陇东王胡长仁之女,胡君璧的妹妹。胡太后与和尚昙献通奸,失母仪之道,深以为愧,欲求悦于后主,便将侄女打扮好留在宫中,让后主高纬见到他。高纬果然喜悦,立胡氏为弘德夫人,不久进左昭仪,大为宠爱。斛律皇后被废,高纬的乳母陆令萱欲以穆夫人取代斛律皇后,太后不许。祖珽请立胡昭仪,胡昭仪遂立刻被立为皇后。陆令萱意在穆夫人,便在太后面前假装大怒道:“哪有这样的亲侄女,说这样的话!”太后问胡皇后有何言。陆令萱说:“不能说。”太后再三问之,陆令萱才说:“皇后对陛下说,太后行为大多违背礼法,不足为训。”太后大怒,叫出皇后,立刻剃她的头发,令她还家。高纬思念她,常常致诗送物以致意。鄴城被攻克之前,胡皇后与斛律皇后都被召入大内。数日后,鄴城不守,胡皇后在北齐灭亡后,也改嫁了别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胡皇后 (北齐后主)

胡皇后 (北齐武成帝)

胡皇后(),是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安定郡人胡延之的女儿。其母是范阳卢道约的女儿。妹妹為馮子琮之妻。.

查看 邺城遗址和胡皇后 (北齐武成帝)

郭圖

郭圖(),字公則,潁川人,東漢末期人物。.

查看 邺城遗址和郭圖

郭嘉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省禹州市),初為東漢末年群雄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麾下重要謀士,任司空府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諡號貞侯。.

查看 邺城遗址和郭嘉

郭元建

郭元建,中国南北朝侯景的部将。 549年六月廿九日,侯景任命仪同三司郭元建为尚书仆射、北道行台、总江北诸军事,镇守新秦(今江苏省六合区北)。550年正月廿五日,侯景派郭元建带兵攻打南兖州(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祖皓环城固守。十一月,侯景为征收租赋进入建康,北齐东徐州(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刺史行台辛术率军队渡过淮河以断其后路,烧掉他的粮食百万石,包围了阳平(今安徽省灵璧县)。侯景行台郭元建带兵去救援。 551年二月,侯景把宋子仙、郭元建、张化仁视为佐命第一等功臣,任命王克为太师,宋子仙为太保,元罗为太傅,郭元建为太尉,张化仁为司徒,任约为司空,王伟为尚书左仆射,索超世为尚书右仆射。八月廿一日,萧栋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正。太尉郭元建听到后,从秦郡(治所在新秦)急忙赶回建康,问侯景:“主上(梁简文帝)是先帝的太子,一向没有罪过,怎么能随便废黜!”侯景回答说:“王伟劝我这样做,他对我说:‘早点消除梁室的民望。’我才听从,以安天下。”郭元建说:“我们挟天子,令诸侯,还担心不能成功,现在无故废帝,自取危亡,有什么安定可言!”侯景听了,想迎回简文帝,让萧栋当太孙。王伟说:“废立大事,怎么可以来回改变主意!”侯景这才作罢。八月廿四日,侯景把太子萧大器的妃子赐给郭元建。郭元建说:“岂有皇太子妃充当人家侍妾之理!”不和她见面,由她的意愿去当道姑。 北齐军队多次侵犯侯景的边地,552年正月初五,侯景派郭元建率领步兵进军小岘(今安徽省合肥市东昭关),侯子鉴率领水军向濡须(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进发,正月初十,抵达合肥。北齐闭城门不出战,郭元建、侯子鉴只好引兵退回。三月廿二日,南兖州(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刺史郭元建,秦郡戍主郭正买,阳平戍主鲁伯和,行南徐州(治所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事郭子仲,都献出自己镇守的城池归降萧绎。王僧辩派陈霸先带兵去广陵接受郭元建等人的投降,又派使者去安慰他们。侯子鉴渡江逃到广陵,对郭元建说:“我们是梁朝的宿仇,有何面目再见到梁主!不如投奔北方,还可还乡。”于是全都投降了北齐。当陈霸先行军抵达欧阳(今江苏省仪征市北),北齐行台辛术已经占据了广陵。 四月十八日,侯景与亲信乘小船逃跑,向岸上的人打听情况,他们说:“郭元建还在广陵呢!”侯景听了心中大喜,就准备去投奔郭元建。侯景被部下杀死。侯景让他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掌管传国玉玺。赵思贤从京口渡江时,遇到盗贼,他的随从慌乱之中把传国玉玺扔在草中。他到达广陵之后,把这事告诉了郭元建。郭元建派人去找了回来,把它交给辛术。辛术把玉玺送到了邺城。 五月,北齐皇帝高洋派潘乐、郭元建率兵去包围秦郡,王僧辩派左卫将军杜崱去救援,陈霸先也亲自从欧阳赶来会师。他们和郭元建在士林(六合区境内)大战一场,把郭元建打得惨败,斩下首级一万多,俘虏了一千多人。郭元建收拾残兵败将向北逃窜。553年九月,高洋派郭元建在合肥训练水军二万余人,准备袭击建康。闰十月,南豫州刺史侯瑱与郭元建交战于东关(今安徽省含山县东南),北齐军队大败,淹死的士兵数以万计。.

查看 邺城遗址和郭元建

阎行

阎行,生卒年不详,字彦明,后改名为阎艳,金城人(今甘肃省兰州市附近),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物,对于曹操消灭韩遂平定凉州起了重大作用。其事迹主要见于《三国志·魏书·张既传》的裴注中。.

查看 邺城遗址和阎行

赫连子悦

赫连子悦,字士欣,北朝政治人物,历仕北魏、东魏、北齐。.

查看 邺城遗址和赫连子悦

赵云

趙雲,字子龍,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蜀漢千古名將,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劉禪。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鎮東將軍。箕谷失利後自請貶為鎮軍將軍。故后追諡曰順平侯,是为永昌亭顺平侯。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的事迹合记成《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查看 邺城遗址和赵云

董皇后

董皇后,十六国时期冉魏皇帝冉闵的皇后,名不详。 青龙二年(350年),冉闵废除卫帝石鉴,自立为大魏皇帝,建立冉魏,册封妻子董氏为皇后,长子冉智为太子,年号永兴。永兴三年(352年),冉闵被辽西的慕容鲜卑前燕王慕容儁,俘虏杀害。不久,前燕军围困冉魏首都鄴城(今河北临漳)。董皇后、太子冉智和以大将蔣幹为首的冉魏大臣坚守鄴城,以待东晋的援军,为了表示诚意,董皇后将永嘉之乱后前赵、后赵夺得的传国玉玺奉还东晋。不过,晋军始终未至,八月,前燕攻破鄴城,董皇后和冉智投降前燕。慕容儁的叔叔慕容评把董皇后和冉智以及王宫车乘服饰送至前燕的国都蓟城(今北京)。当时,前燕名义上还是东晋的臣子,慕容儁为了和晋朝彻底决裂,谎称董皇后将传国玉玺献给了他,自称大燕皇帝,赐董皇后号为奉玺君,封冉智为海宾侯,追谥冉闵为武悼天王。.

查看 邺城遗址和董皇后

蒋干 (十六国)

蒋幹,中国十六国冉魏政治人物。 永兴三年(352年)正月,刘显进攻常山,冉闵留下大将军蒋幹辅佐太子冉智守卫邺城,自己统率八千骑兵北征。后来冉闵被前燕俘虏。四月廿五日,慕容儁派慕容评、中尉侯龛率领精兵一万进攻邺城。蒋幹、冉智闭城固守,城外兵众全都投降了前燕。五月,邺中饥荒,人相食,原后赵宫人被残食殆尽。蒋幹派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向东晋请降,向谢尚求救。谢尚派戴施据守枋头,戴施听说蒋幹派人求救,从仓垣移师到棘津,阻拦了蒋幹的使者,索要传国玺。刘猗让缪嵩返回邺城禀报蒋幹。蒋幹怀疑谢尚不能前来援救。犹豫不决。六月,戴施率一百勇士进入邺城,帮助守卫三台,骗蒋幹说:“如今燕寇陈兵城外,道路不通,传国玺不敢送走。你把它交给我,我迅速禀报天子。天子会多发兵粮救助你。”蒋幹认为他说得有理,就拿出传国玺交给了他。戴施暗地里怀揣传国玺送到了枋头。六月初六,蒋幹率领精兵五千人、晋兵出城战斗,被慕容评打败,被斩首四千多人,蒋幹逃回邺城。八月十三日,魏长水校尉马愿等人打开邺城城门,让前燕军队进入,戴施、蒋幹系着绳子从城墙上滑下来,逃奔到仓垣。.

查看 邺城遗址和蒋干 (十六国)

蒙古國家列表

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國家,包括蒙古帝國、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等。自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而蒙古大汗则成为蒙古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這是蒙古統治者、蒙古國家和自治區的列表。.

查看 邺城遗址和蒙古國家列表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也称晋阳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劉知遠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查看 邺城遗址和蒙山大佛

邊荒傳說

《邊荒傳說》是香港作家黃易所寫的武俠小說作品,以五胡亂華中淝水之戰後的時代為背景,期為自己一系列武俠小說來龍去脈做總結。本書2001年-2005年由香港黃易出版社出版(共四十五冊);2007年臺灣由時報出版社出版(共十五冊),2015年臺灣由蓋亞文化重新推出完整版(共十五卷)。三位主角分別為燕飛、劉裕和拓跋珪。部分角色及情節在黃易其後作品(如《日月當空》)中出現。.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邊荒傳說

邯郸历史

邯郸历史,是指中国河北邯郸地区的历史。邯郸是中华文明黄河流域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且拥有三千一百年建城史,一百五十八年的赵国国都史,中国历史上曾有十一个朝代或政权定都于此,有“七朝故都”之称。 邯郸一名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曾经引领过先进文化的文明古都—邯郸,独属于一个城市的名字,历经数千年不改,为中华地名文化之特例,神话传说中邯郸西部中皇山就是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距今八千年前武安磁山地区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前后经历八代国君;秦统一六国后,设置邯郸郡;西汉时期共享“五都盛名”;两汉交替之际,邯郸遭到刘秀的屠城,再加上常年的战乱,使得邯郸进入了长达一千多年的萧条期。特别是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之前,此间天下动荡,王朝交替频繁,战乱四起,中原地区长期处在社会动乱之中。邯郸和北方诸多城邑一样,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虽有几次出现短暂的复兴,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邯郸的发展趋势仍是在衰落过程。 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逐步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此时,邯郸先属广平郡,后属魏郡;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隋初隋炀帝下令火焚邺城;唐朝建立后,邯郸获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出现了短暂的复兴。邯郸初属洺州,621年改属磁州,627年又属洺州,765年复属磁州。此时邯郸境内的魏州逐渐崛起,改稱大名府,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621年,魏州首府大名已成为黄河以北中心城市。安史之乱时,邯郸成为唐军和叛军的争夺的地点,邯郸再一次陷入战火。藩镇割据之下的邯郸城逐步没落;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 明清时期,邯郸隶属广平府、彰德府;民国初年,邯郸隶属直隶省冀南道,随着京汉铁路通车,邯郸发展迎来了机遇,在几十年内,由古代城市一跃到近代城市,抗战胜利后的邯郸第一次设立了市的行政建制,从此,实现了由近代城市到现代城市的转变;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地市合并,邯郸地区周围所辖各县划归到邯郸市,称邯郸市。2016年,邯郸市撤销永年县、肥乡县、邯郸县,成立永年区和肥乡区。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邯郸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再兴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曲折。即便在长达一千多年的萧条期内,邯郸也作为一座城市(县城)一直延续下来,从未中断。悠久的历史,使得邯郸先后孕育出女娲文化、磁山文化、古赵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建安文学文化、北齐石窟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主要文化脉系。特别是与邯郸有关的成语达1500余条,被人称为「成语之都」或「成语典故之乡」。.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邯郸历史

邯郸市

邯郸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因邯山至此尽而得名,有「河北南大门」之称。市境北接邢台市,东临山东省聊城市,南界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西邻山西省晋中市、长治市。地处太行山脈东麓,华北平原中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丘陵带,东部为冲积平原区。滏阳河、漳河、洺河等自西向东流经市境。全市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人口943.3万,主城区人口达367.42万人。 邯郸历史悠久,是中原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80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百余年,前后经历八代国君,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邯郸遭到战乱破坏,由当时的赵国国都贬为一个郡;西汉时期和关中的长安、中原的洛阳、山东的临淄、西南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邯郸临漳县)逐渐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隋朝隋炀帝下令火焚邺城,邺城遭到毁灭;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明清时期,邯郸隶属广平府、彰德府;民国初年,邯郸隶属直隶省冀南道,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地市合并,邯郸地区周围所辖各县划归到邯郸市,称邯郸市。 邯郸已探明矿物资源多达40多种,煤炭和铁矿石储藏量分别在40亿吨和4.8亿吨,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邯郸不但是河北省重要的焦煤及钢铁生产基地,亦是中国大陆重要的电力、纺织、煤炭、建材等生产基地;粮食产量也居河北省前列,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称;邯郸商业也十分发达,市政府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也加快了其他项目的发展。2015年邯郸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邯郸是中国成语之城,“邯郸学步”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赵国都城的风雅。.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邯郸市

邯郸八景

邯郸八景也叫做邯郸八大景,主要源于清代的《邯郸县志》,后来加上了中华成语文化园和串城街,并称邯郸八景。是古城邯郸的八个著名的景点群,是旅客来邯郸旅行的好地方。.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邯郸八景

邯鄲郡

邯鄲郡,中國古郡名,戰國時趙國置。秦滅趙後置趙郡,不久改為邯鄲郡。西漢初年置趙國,其後多次除為邯鄲郡,郡治在邯鄲縣(縣治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城區西南趙邯鄲故城)。漢景帝五年(前152年),以原邯鄲郡北部置趙國。此後邯鄲郡之名為趙國、趙郡所取代。.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邯鄲郡

#重定向 邺城遗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邺

邺 (消歧义)

邺,可以指:.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邺 (消歧义)

邺城博物馆

邺城博物馆,位于河北邯郸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遗址北侧。邺地,相传为黄帝后裔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儿子大邺的封地。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邺城博物馆建设投资一个亿,整个博物馆由城楼、城门和城墙共同组成,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主要包括六个展厅,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邺城博物馆

邺城之战

邺城之战,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九月至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军围攻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与河南省安阳市境)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被狂风惊散溃败的作战。.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邺城之战

邺城佛造像博物馆

邺城佛造像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8700余平方米,同时也是中国首个佛造像主题博物馆。2012年开始建设,到2014年,建城开馆,该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佛教东渐为主题,分为汉晋十六国佛教与邺城和北魏佛教与邺城两个单元。第二部分以北朝中的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城佛教为主题,分为东魏迁都和佛教中心东移和全盛的邺城佛教两个单元。第三部分以邺城佛学的衰与荣为主题,分为建德法难与邺城佛教的衰亡和邺下佛学流派影响深远两个单元。2012年,在邺城遗址内抢救发掘了一“海量”佛造像埋藏坑,一次性出土佛造像2895件(块),其数量之多、品相之美、材质之高位居全国之首。.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邺城佛造像博物馆

邺县

邺县,中国旧县名。戰國時代即有此县,其后屡有废置。秦汉时,邺县辖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和河南省安阳县北部。 具体设立时间不详。据《战国策》所记,西门豹曾为“邺令(邺县令)”。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灭赵后,邺县为邯鄲郡下属县份。治所在邺城。西汉时,邺县为魏郡治所。曹魏时,安阳县并入。西晋时,避晋愍帝讳,改为临漳县。后复。至东魏前属魏郡。 北周末年,杨坚毁邺城。居民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治所,仍置邺县。隋朝时,以邺县复置安阳县。同时在大业初,以邺城大慈寺置邺县。唐朝贞观八年(634年),筑邺县县城《旧唐书·志第十九·地理二》相州,汉魏郡也......安阳,汉侯国,故城在汤阴东。曹魏时,废安阳,并入鄴。后周移鄴,置县于安阳故城,仍为鄴县。隋又改为安阳县,州所治。汉魏郡城,在县西北七里。鄴,汉县,属魏郡。后魏于此置相州,东魏改为司州。周平齐,复为相州。周大象二年,隋文辅政,相州刺史尉迟迥举兵不顺,杨坚令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焚烧鄴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仍为鄴县。炀帝初,于鄴故都大慈寺置鄴县。贞观八年,始筑今治所小城。北宋时,邺县分别并入临漳县和安阳县。 1947年3月,中共政权取得豫北战役胜利,逐在平汉铁路以东、漳河之南以古县名置邺县。同年5月,在辛店集正式成立。1949年起,属安阳专区。1954年9月并入安阳县。.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邺县

邺之战

204年的邺之战发生在中国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为军阀曹操与其敌人袁绍的儿子和继承者袁尚,战事发生在袁氏大本营邺城。曹操当时已和与袁尚发生继承权之争的其兄长袁谭结盟,并在袁谭要求下围邺城。此次围城战成功将袁氏逐出冀州,曹操此后将邺城作为主要军事基地。.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邺之战

邺都

#重定向 邺城遗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邺都

铜雀台

銅雀台,建於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位於鄴城(今中國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三台村),至今仍然保留有遺跡。.

查看 邺城遗址和铜雀台

蔣濟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名臣,官至太尉。.

查看 邺城遗址和蔣濟

鄧翼

鄧翼(),安定人。前秦及後燕官員,父親是有萬人敵之稱的秦將鄧羌。.

查看 邺城遗址和鄧翼

鄭袤

鄭袤(),字林叔,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東漢名儒鄭眾的玄孫。東漢末至西晉初年的大臣,在西晉官至司空,但一直辭讓。.

查看 邺城遗址和鄭袤

#重定向 邺城遗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鄴

臧霸

臧霸(),字宣高,兗州泰山郡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泰山寇」首領。年少以孝烈聞名,為人孝順忠勇、講義氣。年少時曾召集數人將獲罪的父親救出,此後四處流亡。後來成為陶謙麾下的騎都尉,負責募兵抵抗黃巾軍。 之後屯開陽聚群豪自立,於建安二年領兵擊敗蕭建,佔領莒城。導致呂布發兵攻擊臧霸,而後兩人和解。曾遣兵將助陣呂布以抗曹操,呂布戰敗後,與孫觀等人投降了曹操,被任命為琅邪相。曹操將青徐二州防務及青州兵委以管治,不負所託先後轉戰南北力抗袁紹、孫權等諸侯之攻勢,立下諸多顯赫戰功。 歷拜將銜威虜將軍、镇东将军,假节,歷封爵位都亭侯、武安乡侯、開陽侯、良成侯,徵辟為执金吾,都督青州諸軍事。魏文帝時,領有食邑三千戶,食邑在列臣中居第三位,僅次曹仁、張郃,魏明帝時加封五百戶。去世后諡號「威侯」。《魏略》記述臧霸別號稱為「奴寇」。.

查看 邺城遗址和臧霸

金祚

金祚(),字神敬,安定郡人《北齊書·卷二七·補列傳第十九》:金祚,字神敬,安定人也。性驍雄,尚氣任俠。魏正光中,隴右賊起,詔雍州刺史元猛討之,召募狼家,以為軍導,祚應選。《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金祚,字神敬,安定人也。性驍雄,尚氣俠。,北魏、西魏、東魏與北齊官员。 金祚個性勇猛威武,崇尚俠義氣慨。北魏正光年間六鎮之亂,朝廷下詔雍州刺史元猛討伐,元猛招募軍導,他獲選。之後他以軍功累遷太中大夫,屬元天穆麾下平定邢杲,再升任龍驤將軍、靈州刺史和涇州、岐州刺史《北齊書·卷二七·補列傳第十九》:以軍功累遷龍驤將軍、靈州刺史。高祖舉義,爾朱天光率關右之眾與仲遠等北抗義師。天光留祚東秦,總督三州,鎮靜二州。天光敗,歸高祖,除車騎大將軍。《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魏末,以軍功至太中大夫,隨元天穆討平邢杲。曆涇、岐二州刺史。後大行台賀拔岳表授東雍州刺史,令討仇池氏楊紹先於百頃。未還,岳為侯莫陳悅所殺。祚克仇池還,莫知所歸。俄而神武遣行台侯景慰諭,祚遂解甲而還,封安定縣公。。高歡舉事抵抗爾朱天光,爾朱天光帶領爾朱仲遠關右部眾抵抗,而金祚留在東秦,爾朱天光失敗後曾一度歸附高歡,授官車騎大將軍。大行台賀拔岳推薦他擔任東雍州刺史,命令他在百頃攻打仇池楊紹先,惟賀拔岳在他未回來時就被所殺。金祚打敗仇池後曾不知去向,高歡派侯景慰諭他才回來,封爵安定縣公。 其後他隨魏孝武帝到鄴城,宇文泰授他官為兗州刺史,歷任太僕卿、衛尉卿,不久除授東北道大都督、晉州刺史,入據東雍州,遭尉景打敗,金祚投降東魏。邙山之戰,他擔任大都督擊敗西魏,除授華州刺史,到北齊建立後加開府儀同三司,封爵臨濟縣子,逝世後贈官司空公。.

查看 邺城遗址和金祚

蕩陰之戰

蕩陰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發生於晉朝八王之亂期間發生的一場戰爭。戰事由司馬越為大都督,奉晉惠帝自洛陽兵向鄴城,討伐皇太弟司馬穎。最終司馬穎的軍隊於蕩陰獲勝,並俘晉惠帝至鄴。.

查看 邺城遗址和蕩陰之戰

蕭祗

蕭祗(),字敬式《北齐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萧祗,字敬式,梁武弟南平王伟之子也。少聪敏,美容仪。在梁封定襄侯,位东扬州刺史。於时江左承平,政宽人慢,祗独莅以严切,梁武悦之。迁北兖州刺史。太清二年,侯景围建邺。祗闻台城失守,遂来奔。以武定七年至邺,文襄令魏收、邢邵与相接对。历位太子少傅,领平阳王师,封清河郡公。齐天保初,授右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时梁元帝平侯景,复与齐通好,文宣欲放祗等还南。俄而西魏克江陵,遂留邺都,卒。赠中书监、车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北史·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萧祗,字敬式,梁武帝弟南平王伟之子也。少聪敏,美容仪。在梁封定襄县侯,位东扬州刺史。于时江左承平,政宽人慢。祗独莅以严切,梁武悦之,迁北兖州刺史。太清二年,侯景围建业,祗闻台城失守,遂来奔,以武定七年至邺。齐文襄令魏收、邢邵与相接对。历位太子少傅,领平阳王师,封清河郡公。齐天保初,授右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时梁元帝平侯景,复与齐通好,文宣欲放祗等还南。俄而西魏克江陵,遂留邺。卒,赠中书监、车骑大将军、扬州刺史。,一字敬谟《南史·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二》:恭弟祗,字敬谟,美风仪,幼有令誉。天监中,封定襄县侯。后历位北兖州刺史。侯景乱,与从弟湘潭侯退谋起兵内援,会州人反城应景,祗遂奔东魏。,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追尊梁文帝萧顺之之孙,侍中、中书令、大司马、南平王元襄王萧伟第四子,南梁宗室、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蕭祗

蕭莊

蕭莊(),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梁元帝之孫,武烈世子蕭方等之子。.

查看 邺城遗址和蕭莊

蕭華 (唐朝)

蕭華(),封徐国公,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任宰相。.

查看 邺城遗址和蕭華 (唐朝)

蕭放

蕭放(),字希逸,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追尊梁文帝萧顺之曾孙,北齐右光禄大夫、兼领国子祭酒、清河郡公蕭祗之子。 太清3年(549年)侯景攻陷建康,蕭祗逃亡東魏,后来在鄴城去世。蕭放服丧所居庐室前有二慈乌来集,各据一树为巢,自午以前,驯庭饮啄,午后更不下树,每临时,舒翅悲鸣,全似哀泣。蕭放以孝行知名。服喪结束,继承父亲的爵位。北齐后主武平年間,待詔文林館。蕭放好文学绘画、在宫中披览书史及近世诗赋,監修絵屏。屡次升任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

查看 邺城遗址和蕭放

苟夫人

苟太后,中國十六国之前秦太后,她的丈夫是开国皇帝苻健的弟弟东海王苻雄。357年,她的儿子苻坚杀死皇帝苻生(苻健的儿子),自称天王。尊母亲为太后。她的儿子还有赵公苻雙。 苟太后从354年,苻雄死后就开始孀居,她和自己姑姑的儿子李威有染,苻坚待李威就像父亲一样。358年,苟太后说苻坚的哥哥东海公苻法有许多门客,他可能威胁苻坚的王位。她命令苻法自杀。此事显示太后在苻坚前期有很大的权力。但此事之后,她的影响有所减弱。367年,苻雙和苻生的兄弟晋公苻柳、魏公苻廋、燕公苻武起兵反对苻坚。他们想联络前燕,结果前燕的执政者慕容评拒绝了。368年,叛乱被平定,苻柳全家被杀,苻雙、苻武的儿子被赦免只是贬为庶民。苻廋自杀,他的儿子还是公爵。苟太后问苻坚为什么贬抑苻雙的后代,保留苻廋后代的爵位。苻坚说国家是苻健创立的,不能使他无后,但是,苻雙背叛国家和母亲,应该依法治罪。371年,苻坚在邺城打猎超过了10天,伶人王洛劝谏苻坚回宫的时候,说“其如宗庙何!其如太后何!”暗示这时太后还活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苟夫人

苟晞

苟晞(),字道將,河內山陽人。西晉中期至末年重要將領,曾多次與外族作戰。官至大將軍,後被石勒擊敗被俘,不久被殺。.

查看 邺城遗址和苟晞

苏伯

苏伯(),东汉末年河间郡百姓。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丞相曹操正在西征马超,苏伯和同乡百姓田银作乱,煽动幽、冀两州。曹操之子五官中郎将曹丕当时留守邺城,想亲自讨伐他们,功曹常林说北方吏民乐安厌乱,田、苏乌合之众不能为害,如今大军在远方,外有强敌,曹丕镇守天下,若轻率出征,即使赢了也不武。于是曹丕派将军贾信讨伐,行安西将军曹仁也受任为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前去讨伐,鲜卑大人(首领)轲比能也率三千余骑随护乌丸校尉阎柔前去征讨,很快消灭了田、苏。二人余部千余人请求投降,大臣们都说:“曹公有旧法,被围而后投降者不赦。”参知军事程昱却说:“以前之所以要诛杀投降者,是因为当时局势动荡,天下大乱,攻打贼人时采取‘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方针,目的在于向其它乱党显示不尽早投降的后果,让所有敌人都感到惧怕,未围先降,那以后用兵便不需要动辄围城。如今天下形势大致已经安定,而且今次的战事是发生在领土之内,这些都是不成气候的贼众,杀了他们也没有可以示威示惧的地方,失去了以往诛降的策略意义。因此我认为这些降兵不可诛杀;即使要诛杀他们,也要先询问曹公的意见。”大臣们都说:“军事方面我们可以自行下决定,毋须事事向曹公启奏啊!”程昱闻言后,不再作出回应。直至朝议完结后,曹丕离开议堂,特地引见程昱,向其询问:“您似乎言犹未尽?”程昱方才表示:“所谓‘可以自行下决定’的制度,是指面对临时之急,需要尽速立定决策的时候,才可以实行的。如今反贼已经被贾信制服,此事不会突发太过急剧的异变。因此老臣才不希望将军急于自作主张,做出专制的事情。”曹丕这才明白程昱的苦心,叹道:“程君真是考虑得十分周到啊!”他即时将河间叛变一事向曹操交代。居府长史国渊也进劝这些人不是首恶不应行刑,曹操果然下令不诛降者。曹操还都知道来龙去脉后,十分喜悦,对程昱说:“君不单止明于军事计略,也善于处理别人父子之间的事情。”《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曹操当时追杀马超到安定郡,因得知田银、苏伯作乱而向东回军,参凉州军事杨阜警告曹操若不防备马超,陇上诸郡将为马超所夺。曹操认为杨阜说得对,但回师仓促没有完成周密的防备。曹操回师后,七月,马超果然率羌、胡攻打陇上诸郡县,郡县都响应他,只有冀城固守,后也被马超攻陷。.

查看 邺城遗址和苏伯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查看 邺城遗址和苻坚

苻雄

苻雄(),字元才,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十六国時前秦的开国元勋、宗室。苻洪之幼子,景明帝苻健之弟,屡建军功,官至丞相,曾參與抵抗東晉將領桓溫發動的北伐戰爭。.

查看 邺城遗址和苻雄

苻洪

苻洪(),字廣世,略陽臨渭氐人,是前秦政權奠基者。苻洪原名蒲洪,後以讖文有「艸付應王」,遂改苻姓。氐族部落小帥蒲怀归之子,亦是前秦開國君主苻健之父。苻洪先後歸附前趙和後趙兩個政權,後在後趙內大亂時試圖謀取中原。最終雖然遭毒殺,但他所累積的力量令其子苻健在關中成功建立前秦。.

查看 邺城遗址和苻洪

陪都

陪都(性質相同或相近的有「行都」、「留都」、「副都」或「別都」等)指一個國家在首都之外另外设立的都城,一般不設中央政府機構,通常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陪都至少都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个别陪都实际就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或实际上的首都。与此相关的陪都制度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行都、留都、別都、陪都等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含義略有差別。如通常是首都遷徙後原來的首都作為留都,具有臨時性質的實際首都稱為行都。比如,南宋紹興八年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明朝遷都北京後南京作為留京(又稱留都)。1932年淞滬抗戰後曾以洛陽為行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西京(即西安)為陪都,同年還都南京。1937年11月因中日全面開戰,日軍快要進犯南京而將中央政府遷移到重慶,之後重慶市成為中華民國陪都直到二戰結束還都南京為止。 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陪都”、“留都”、“副都”制度相对现代地缘政治分析来说有些是临时首都。.

查看 邺城遗址和陪都

陰夔

夔(ㄎㄨㄟˊ),東漢末年豫州刺史。.

查看 邺城遗址和陰夔

陳午 (東晉)

午(),西晋時期乞活军中的首领。 西晋永嘉年间,东嬴公司马腾镇守河北鄴城,当时并州由于战乱,各地饥荒,司马腾带着并州将领田甄、甄弟田兰、任祉、祁济、李恽、薄盛等部众万余人去冀州就食,号称乞活(军)。永嘉二年(308年),乞活军内乱,田兰被杀,田甄、任祉、祁济率部下逃到上党。李恽、薄盛、陈午等人则归顺东海王司马越。 永嘉三年(309年),司马越请旨讨伐羯族石勒,留何伦、李恽、陈午等乞活军守卫京都。当时饥荒四起,何伦、陈午等乘机抄掠皇宫官寺,逼辱晋怀帝姐妹广平和武安公主,杀害贤士裴嵩、裴该兄弟,陈午见司马越失势后,转投苟晞麾下。李恽、陈午等在怀城与石勒大战,皆见破散。 晋怀帝密诏苟晞讨伐司马越,苟晞派前锋征虏将军王赞率陈午等将兵前往项城,永嘉五年(311年),司马越病死于项城。 匈奴刘曜、王弥攻陷洛阳,石勒进军谷阳,破王赞于阳夏,俘虏王赞。又与陈午在蓬关、肥泽继续大战,陈午不敌投降,被安置在浚仪,冉闵之父冉瞻时年十二,被石虎收为养子。陈午后又叛出石勒,归于晋朝。当时中原残破,各地皆结堡自守,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陈午据守浚仪,部众有五千余人,士兵皆劲悍善战。太兴二年(319年)夏四月戊寅,振武将军、陈留内史陈午卒。临死前告诫众人不要投降胡人。陈午死后,其子陈赤特年纪尚幼,大帅冯龙、李头等共推陈午从父陈川辅佐赤特,陈川遂自号宁朔将军、陈留内史。后陈川掳掠豫州诸郡,被祖逖击败,投降了石勒。.

查看 邺城遗址和陳午 (東晉)

陶升

陶升(),原為東漢末期黑山賊成員。後降袁紹,被袁紹提拔為建義中郎將,之後帶領袁紹軍在蒼巖谷之戰大破黑山賊首領於毒並斬之。.

查看 邺城遗址和陶升

陸卬

卬(),字雲駒,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南北朝東魏及北齊官員。 陸卬是平原简王陆丽玄孙,钜鹿郡公陆叡的曾孙,淮阳男陆希道孫子,父母是濮陽王陸子彰和北魏上庸公主元氏。陸卬年少機智聰穎,好學不倦,博覽群書,通曉五經,文材為河間人邢邵欣賞。邢邵和陸卬的父親陸子彰交遊時對他說:「你老年得子,想別人記載你的事嗎?」證明陸卬的名譽為當時儒人推崇。陸卬由員外散騎侍郎起家,歷任高澄大將軍主簿、中書舍人、兼中書侍郎,以本官兼任太子洗馬。自南梁和東魏通和,時有交聘,陸卬都會兼任官員迎接。皇帝在場的宴會,他都會先行賦詩,雖然未必完美,但以快速創作為譽。之後他除授中書侍郎,負責修國史,到父親去世時辭職服喪,喪事完成後復任本官。當時高澄鎮守鄴城,就嘉許他的孝行,親自到臨勉慰。 天保初年,常山王高演推薦陸卬才幹,文宣帝高洋親自授任給事黃門侍郎,遷官吏部郎中。上洛王高思宗擔任清都尹,授予邑中正,食貝丘縣幹。到母親去世,他因哀傷而憔悴,幾乎不能治喪,病重時,昏迷卧床,又感染風疾。五弟陸摶患病臨終前,對兄弟說:「大哥(陸卬)衰病至此,個性慈愛,我死的那天要是讓大哥知道,他一定哭不成聲。」陸摶下葬時,其家人才告訴陸卬弟弟的死訊。陸卬的知後十分悲痛,一大哭而逝世,虛歲四十八。陸卬在朝廷謹慎嚴謹,不說是非,不誇耀自己長處,言論清晰有遠見,懂得辨識人無優劣,朝野對其逝世甚感可惜。贈官衛將軍、青州刺史,諡曰文。他編寫文章十四卷通行於世,北齊郊廟歌曲,多由他制定。子陸乂嗣爵始平侯。.

查看 邺城遗址和陸卬

陆开明

陆开明,北齐、北周、隋朝官员。 陆开明在北齐官至通直散骑侍郎。北齐后主时,祖珽奏立文林馆,陆开明应召入为文学士。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军攻下邺城,北齐灭亡。陆开明和阳休之、袁聿修、李祖钦、元修伯、崔达拏、源彪、李若、李元操、卢思道、顏之推、李德林、陆乂、薛道衡、元行恭、辛德源、王劭、司马幼之等十八人随周武帝西行入长安。在隋朝,太子杨勇好学,引明克让、姚察、陆开明等人为宾友。陸開明、宇文愷作《東宮典記》七十卷。.

查看 邺城遗址和陆开明

陆腾

陆腾(),字显圣。代人,北魏东平王陆俟玄孙,陆旭之子。 先世为鲜卑步六孤氏,后改姓陆姓。少年时慷慨有大节。在北魏末年,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荣平葛荣,以功赐清河县伯,娶东莱王元贵平之女安平公主,转任通直散骑常侍。魏孝武帝元修西迁,陆腾受命到青州,于是留在邺城。东魏兴和初年,为征西将军、阳城郡守。西魏大统九年(543年),西魏攻破阳城,陆腾为宇文泰所俘,因谙悉东州人物时事,被任为帐内大都督。转任武卫将军。陆腾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安康人黄众宝聚众作乱,围攻东梁州,城内粮绝,派陆腾率兵解危,大获全胜,拜为龙州刺史,破境内李广嗣等坞堡。陆腾受宇文泰信重。西魏末年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转任江州刺史,击破木笼僚。前后破平诸敌,积功甚多。周武帝保定初年,为隆州总管,多次击破蛮、僚诸部。天和年间,随宇文宪入蜀,转任江陵总管,与南陈作战,陆腾奋击,击退陈兵,以功加上柱国,进爵上庸郡公。官至大司空。镇守泾州。宣政元年(578年)陆腾卒。谥号定。其子陆玄、陆逸、定陵怀公陆融、陆冰。.

查看 邺城遗址和陆腾

陆法和

法和(),中国南北朝末期南梁、北齊居士。自称「貧道」,統率諸蛮族弟子,侯景之乱以後混乱時代,转战各地。 出身不明。最初,隐居梁代江陵百里洲,衣食居处,与苦行沙门相同。当地老人自幼见他,容色不常定,人不能測。有人说他出身嵩山。当時,入居荊州汶陽郡高安县紫石山,之后有蛮賊文道期乱勃兴。時人以为陆法和能预见萌兆。当时八叠山多恶疾人,为采药治疗,不过三服都可病愈。又为人置宅图墓以避祸求福。 侯景初降梁朝,陆法和对南郡朱元英说:「貧道与檀越(朱元英)一起討伐侯景」。朱元英问:「侯景对梁朝有益。仙師为什么要討伐他」。陆法和回答:「正自如此」。侯景渡長江,陆法和当時在青溪山,朱元英前去問他「侯景现在围台城(南京),接下来怎么样」。陆法和回答「凡人取果实,宜待熟時果实自落。檀越但待侯景熟時。何劳再问」。朱元英一定问他,他回答「亦克亦不克」。 侯景派遣任約攻打在江陵的梁朝湘東王萧绎。陆法和到湘東王处請討伐任約。率諸蛮弟子八百人至江津,两天就出发。湘東王派胡僧佑率千余人同行。陆法和登艦,大笑:「無量兵馬」。事迹开战时,任約兵卒崩溃遁走,都投水而死。陆法和既平定任約之軍,在巴陵会面王僧辩,说:「貧道已断侯景一臂。檀越宜即遂取」。之後,陆法和与王琳率军守巫峡,一战殲滅武陵王萧紀。每战,常预言胜败,多应验。 湘東王即位为梁元帝,任命陆法和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陆法和不称臣,自称司徒。元帝問僕射王褒自己并没有想要以陆法和为三公,王褒说「他既以道術自命,一定是预知」。梁元帝于是加陆法和司徒,都督、刺史如故。他的部曲数千人,陆法和都称呼为弟子。唯以道術統治,不以法獄加人。不置市丞,设空柜令交易者自投钱。 西魏举兵,陆法和从郢州入漢口,想要救援江陵。梁元帝让他坚守郢州。西魏軍攻克荊州,焚烧宮室,杀害梁元帝而归。北齐天保六年(555年)春,清河王高岳進軍長江,陆法和举州归降北齐。齐文宣帝任命陆法和为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太尉公、西南道大行台、大都督、五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安湘郡公。入鄴城時,陆法和下馬禹步而行。朝见齐文宣帝,陆法和不称官爵、不称臣,只自称荊山居士。文宣帝听说他有奇术,虚心接见,赐财物奴婢,陆法和把他们都遣去,自居一房。三年間,再任太尉,世間还是称呼他为居士。无病告知弟子死期,到了时候,烧香礼佛,坐绳床而终。 浴棺将要成殓,尸体变小,縮小到三尺。文宣帝開棺再看,成了空棺。这是当时神仙道士尸解的传说。预言:十年天子为尚可,百日天子急如火,周年天子递代坐。一母生三天,两天共五年。 陆法和在荆郢,有女子少姬,二十馀岁,自称越姥,身披法服,不嫁,一直跟随陆法和左右。或与其私通十几年。越姥后来改嫁,生子数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陆法和

柏肆之戰

柏肆之戰,是北魏和后燕于魏皇始二年(397年)二月的一场决战。此戰中後燕皇帝慕容寶派出大軍於柏肆截擊北還的魏軍,並乘夜突襲魏軍營壘,幾近獲勝,可是終還是被魏軍擊敗。接著慕容寶指揮失當,致令燕軍撤走時傷亡慘重。北魏亦因此戰擊敗燕軍而奠定取得燕河北土地的戰果。.

查看 邺城遗址和柏肆之戰

李平 (北魏)

李平(),字曇定,又作雲定,中国北魏軍事人物、政治人物。頓丘郡(郡治今河南清丰)人。李崇从弟。.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平 (北魏)

李伯钦

李伯钦(),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是北魏使持节、安南将军、怀相荆秦四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泾阳昭子李佐的长子。.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伯钦

李徽伯

李徽伯,名裔,字徽伯,以字行,赵郡平棘县(今河北省赵县)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徽伯

李玙 (北朝)

李玙(),字道璠,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北魏散骑常侍、定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安城文恭伯李韶长子,北魏、东魏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玙 (北朝)

李神俊

李神俊(),名挺,小名提,字神俊,以字行,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北魏辅国将军、荆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泾阳昭子李佐的儿子,北魏、东魏的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神俊

李祖钦

李祖钦,北齐、北周、隋朝官员,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亲弟弟,出身赵郡李氏。李希宗的幼子。 李祖钦在北齐官至光禄卿,封竟陵王。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北齐后主高纬,初封为左昭仪,后晋升为左娥英;另一个女儿嫁给了琅玡王高俨作为正妃。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军攻下邺城,北齐灭亡。阳休之、袁聿修、李祖钦、元修伯、司马幼之、崔达拏、源彪、李若、李元操、卢思道、顏之推、李德林、陆乂、薛道衡、元行恭、辛德源、王劭、陆开明等十八人随周武帝西行入长安。隋朝时,李祖钦官至总管府长史、南县子。有二子:李德琰、李德璋,官至鄂州司户参军。.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祖钦

李韶 (北魏)

李韶(),字元伯,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龙骧将军、荥阳郡太守、姑臧穆侯李承长子,北魏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韶 (北魏)

李遵 (泾阳县子)

李遵(),字仲敬,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是北魏辅国将军、荆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泾阳昭子李佐第二子,北魏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遵 (泾阳县子)

李艳华

李艳华(),字艳华,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凉武昭王李暠五世孙女,北魏司农、豫州刺史李蕤的孙女,散骑常侍、济广二州刺史李该的女儿。 528年,李艳华十七岁的时候嫁给了元子邃,元子邃是魏文成帝拓跋濬第六子安丰匡王拓跋猛的孙子,安丰文宣王元延明的儿子。东魏兴和三年十月二日庚子(541年11月5日),李艳华在家中去世,虚岁三十,当年十一月十七日乙酉(541年12月20日)葬于邺城西北十五里。北齐天保六年十一月七日(555年12月6日),与元子邃一起迁葬至邺城西南二十里处。李艳华的墓志全称为《魏博陵元公故李夫人墓志铭》,拓片藏于北京图书馆。.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艳华

李若

李若,魏郡顿丘人,北齐到隋朝的官员。李平之孙,李谐之子,李蔚之弟。 李若聪敏,很能传承家业,风采词令,在鄴城有名声。因为兄长之事牵连贬居临海。乾明初年,追还,后兼散骑常侍。常为北齐武成帝狎弄,加仪同三司。李若性情滑稽,善於讽诵,多次奉旨咏诗,并让他说外间世事可笑乐的内容。凡所话谈,每多会旨。曾在省中,趋而前却,对答学奏事之象,和士开听说后奏明皇帝。武成帝以斛律金为开国老臣,每次上朝,赐羊车上殿。斛律金曾派人奉启,李若为舍人,误奏在阙下,皇帝下诏命出羊车。李若知到来不了,窃言:“羊车、鹿车迎谁去?”皇帝听说,也笑而不责。韩长鸾等人说他的坏话,于是免官。不久,恢复本官。隋文帝开皇年间,官至散骑常侍。曾参与讨论《切韵》编写原则。卒于秦王(杨俊)府谘议任上。.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若

李松 (后赵)

李松(),十六国后赵石鉴时中书令。 石虎的儿子石鉴镇守关中,与李松为友。李松唆使石鉴拔下长发得文武属僚的头发,做冠缨,剩下的给宫人。石虎得知后,大怒。派右仆射张离前去调查,送石鉴回邺城,将李松下狱。石鉴即皇帝位,拜李松为中书令。当时石闵专权,石鉴派乐平王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夜里去琨华殿攻打石闵、李农,没有成功,引起了宫中的混乱。石鉴害怕激怒石闵,假装不,当夜就在西中华门杀掉了李松、张才,并杀了石苞。.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松 (后赵)

李智源

李智源(),字孝宗,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仆射房,东魏、北齐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智源

李晓 (北朝)

李晓(),字仁略,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北魏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高平宣景男李虔第四子,北魏、东魏、北齐官员。.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李晓 (北朝)

杨俊 (三国)

楊俊(),字季才,河內獲嘉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杨俊 (三国)

杨皇后 (前秦)

杨皇后(),前秦哀平帝苻丕的皇后。约在建元十六年(380年)左右,杨氏成了苻丕的夫人。当时前秦天王苻坚为了巩固氐族江山,派庶长子苻丕和杨氏的哥哥楊膺到山东六州(前燕故地)都督军事。 由于淝水之战的失败,前秦帝国崩溃。建元二十年(384年),帝国东部除了鄴城,都已被东晋和新兴的后燕占领。楊膺建议苻丕投降东晋。因苻丕没有同意,楊膺遂与大将姜讓密谋劫持降晋,事未成,阴谋泄露,楊膺、姜讓被杀。尽管如此,杨氏的苻丕夫人的地位并未受影响。 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前秦首都长安被西燕军攻陷,八月,苻坚为后秦姚苌所杀。从鄴城撤退到晉陽(今山西太原)的苻丕闻讯,便登基称帝,改元太安,九月,立杨氏为皇后。太安二年(386年)十月,苻丕截击东进的西燕慕容永,却被慕容永打败,杨皇后成了俘虏,苻丕被晋扬威将军冯该截杀。慕容永想纳杨皇后为上夫人,不料杨皇后怀剑欲刺杀慕容永。慕容永只好将杨皇后杀害。.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杨皇后 (前秦)

杨沛

杨沛,是三国时冯翊郡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北)人,字孔渠。东汉末年为新郑县长,归附曹操为长社县令,他不畏豪强,曹洪的门客不服征调,被他诛杀,得到曹操赞赏。邺城法纪松弛,曹操命他为邺县县令,军中豪强曹洪、刘勋对杨沛十分畏惧,警告子弟不得犯法。后来杨沛改任京兆尹。.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杨沛

杨敷 (北朝)

杨旉,字文衍,弘農華陰(治今陝西華陰)人,隋朝越国公杨素之父。 祖父与父亲皆为国战死,因此杨旉在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年),袭封祖父杨钧爵位临贞县伯。官任廷尉少卿,断狱以公平著称。北周立国后,进爵为侯。天和年间(566—572年),为汾州刺史,进爵为公。天和六年(571年),北齐平原王段孝先领军攻陷汾州城池,杨旉兵败被俘至邺城,忧愤而卒。追谥为忠壮公。 繼室為南梁武陵王蕭紀長女、淮南公主蕭妙瑜。.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杨敷 (北朝)

杜襲

杜襲(),字子绪,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省叶县)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曾長期在關中地區戍守。.

查看 邺城遗址和杜襲

栈潜

栈潜,字彦皇,任城郡(今山东省济宁)人,三国时曹魏大臣。 栈潜在曹操时期历职县令,督守邺城。当时曹丕是世子,一心喜欢打猎,早出晚归。栈潜劝谏曹丕不要耽于田猎。曹丕听了不高兴,但是还是减少了打猎的次数。曹丕即位为魏文帝,想立郭氏为皇后,栈潜上书以为不妥。魏明帝兴役过度,栈潜上书劝谏。栈潜后被任命为燕国中尉,推辞有病没有就任,去世。.

查看 邺城遗址和栈潜

桓温

桓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晉重要將領及權臣、軍事家,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馬、錄尚書事。宣城內史桓彝長子,因領兵消滅成漢而聲名大盛,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掌握朝政並曾操縱廢立,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最後一次北伐大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氏和謝氏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因桓溫獲賜諡號宣武,故《世說新語》稱其為「桓宣武」。其子桓玄後來一度篡奪東晉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楚宣武帝」。.

查看 邺城遗址和桓温

桓溫北伐

桓溫北伐,是東晉時期將領桓溫分別於354年、356年及369年發動北伐北方十六國的戰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其餘兩次皆被擊退,成效不大。.

查看 邺城遗址和桓溫北伐

梁士彦

梁士彦() 隋朝著名将领,字相如,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东北)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梁士彦

梁仕尧

梁仕尧(),名显,字仕尧,安定乌氏人。北周邢州刺史。.

查看 邺城遗址和梁仕尧

梁習

梁習(),字子虞,陳郡柘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梁習

梁谠

梁谠,字伯言,十六国时前秦大臣。略阳(治今甘肃天水东北)人。氐族。 前秦苻生时为著作郎。苻坚在位时官至侍中。前秦灭亡前燕后,车骑大将军王猛都督六州。371年,王猛向苻坚进言,请求推辞,自己只去镇守一州。苻坚勉励王猛,让他安抚陕东。于是派侍中梁谠到邺城去传达诏令,王猛也就像从前一样地处理政事。梁谠后任中书令。苻坚平从弟苻洛之叛后,380年,任命中书令梁谠为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守蓟城(今北京市)。梁谠博学有隽才,与弟弟凉州刺史梁熙都以文藻清丽,见重一时。时人称“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环文绮章”。.

查看 邺城遗址和梁谠

楊津 (北魏)

楊津(),字羅漢,本名延祚,魏孝文帝令其改名。恒農郡華陰县(今陕西華陰东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軍人、官僚,楊懿第五子。.

查看 邺城遗址和楊津 (北魏)

步出夏門行

《步出夏門行》又稱《隴西行》,屬樂府《相和歌.瑟調曲》。這組詩寫於曹操北征烏桓期間。曹操於建安十二年(207年)初夏從鄴城率軍北上,八月到了遼西,奏捷後,九月自柳城引軍還,次年春正月回到鄴城。詩中各章除《龜雖壽》外,都是敘述途中所見。 夏門是洛陽北面西邊的城門,漢時叫「夏門」,魏晉時叫「大夏門」。曹操這篇作品,《宋書 樂志》歸入《大曲》一類,題作《碣出步出夏門行》。 《步出夏門行》是借樂府舊題寫時事的一組詩章,除開頭一篇《艷》(序曲外),下面分為《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章。每章內容不同,可以獨立成篇。各章末尾兩句是入樂時加上的,和正文無關。 Category:东汉诗歌作品 Category:曹操.

查看 邺城遗址和步出夏門行

段孝言

段孝言,東魏、北齐大臣,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段孝言

段宏

段宏,五胡十六国南燕、东晋到南朝宋时鲜卑人。 段宏开始在后燕皇帝慕容宝属下为员外郎,397年,北魏攻打後燕,乐浪王慕容惠、中书侍郎韩范、员外郎段宏、太史令刘起等人率领工匠、艺伎等三百人逃奔邺城。南燕建立,段宏归附慕容德,为尚书左仆射。403年,司隶校尉慕容达谋反,殿中帅侯赤眉开门接应。段宏听说宫中有变,率兵屯守四门。慕容德入宫,诛杀侯赤眉等。慕容达出奔北魏。405年,慕容超即位,亲信公孙五楼。慕容德原来的大臣北地王慕容钟、段宏心中不安,请求去外地任职。慕容超任命慕容钟为青州牧,任命段宏为徐州刺史。段宏和慕容钟说公孙五楼“黄犬之皮,恐终补狐裘也。”406年,慕容法与慕容钟、段宏准备反叛。慕容昱攻克莒城,段宏投奔北魏。409年十月,刘裕北伐南燕时,段宏从北魏投奔刘裕,授中兵参军,从征后秦。418年,关中失守,背负雍州刺史刘义真逃归。刘裕以段宏为宋台黄门郎、领太子右卫率。430年,宋文帝派骁骑将军段宏率领精锐骑兵八千人北伐北魏,直指虎牢。431年,檀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抗击魏军,大破北魏安平公乙旃眷(叔孙建)的军队。段宏最后官至征虏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段宏著有《韵集》八卷。见于《隋书·经籍志》。.

查看 邺城遗址和段宏

段崇

段崇,十六国鲜卑人,前燕、后燕大臣。 前燕建熙三年(362年)七月,吕护退守小平津,中流箭而死。前燕将领段崇收军北渡,屯兵野王。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正月二十日,慕容垂到达邺城附近,改前秦建元为燕元年,立慕容宝为太子,建立后燕政权。以前岷山公库傉官伟为左长史,前尚书段崇为右长史。后燕建興十一年(396年)四月,慕容宝即位,大赦境内,改元为永康。任命太尉库傉官伟为太师、左光禄大夫,段崇为太保。.

查看 邺城遗址和段崇

段韶

段韶(),字孝先,小名铁伐,武威郡姑臧县人,东魏、北齐官员,高欢夫人娄昭君的外甥。.

查看 邺城遗址和段韶

段榮

段荣,表字子茂,北魏、東魏大臣,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人。.

查看 邺城遗址和段榮

汉传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漢傳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素食、戒疤,南傳佛教不認同「南無阿彌陀佛」之用語,素食和戒疤也是漢傳佛教獨有,並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查看 邺城遗址和汉传佛教

汉邯郸故城

汉邯郸故城或称汉代邯郸城、汉邯郸城,是位于今河北邯郸市两汉时期赵国首府的主城区。城区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有四五十万人,比战国时期赵国国都时期还多。.

查看 邺城遗址和汉邯郸故城

沮授

沮授(),冀州鉅鹿廣平《元和姓纂卷二》【沮姓】:黄帝史官沮誦之後  廣平 魏志袁尚謀臣沮授前燕中常侍沮皓人,五帝時黃帝的史官沮誦之後,東漢末年原為韓馥麾下,後袁紹破冀州,沮授歸為袁紹的謀臣。初期幫助袁紹籌划天下大計,而受到袁紹賞識,但後來多次向袁紹獻策而不納。沮授在官渡之戰爆發時曾獻策不要與曹操主力直接與之爭鋒,因糧草供給方便與守城地利優勢,應採取持久戰消耗曹軍,曹軍無糧自退,仍不被袁紹採納,而投注大軍於官渡與曹操正面交鋒而大敗,沮授在袁紹大軍撤退時被曹操軍俘虜,但不納曹操招降,打算逃脫回營時被殺害。.

查看 邺城遗址和沮授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查看 邺城遗址和河南省

河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本列表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子列表,列举在河北省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邺城遗址和河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沈林子

沈林子()《宋書·自序·沈林子傳》中載沈林子卒於永初三年(422年),時年四十六,即沈林子應生於晉太元二年(377年),但同傳中寫:「從高祖剋京城,進平都邑。時年十八,身長七尺五寸。」按劉裕起義兵時為元興三年(404年),沈林子生年應在太元十二年(387年)。而其兄沈田子於《宋書》中載卒於義熙十四年,時年三十六,即應生於太元八年(383年),故沈林子應生於太元十二年。,字敬士,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早年將領,參與了伐南燕、抵抗盧循、討伐司馬休之及伐後秦等各個戰役,因為才智而深受劉裕親重。甚至在沈林子死後,官員都不敢將其死訊報告劉裕。.

查看 邺城遗址和沈林子

洛神 (1994年歌仔戲)

《洛神》是一部於1994年製播的台視八點檔【楊麗花歌仔戲】,也是第一部登上八點檔播出的電視歌仔戲作品。由楊麗花、宗華製作,楊麗花、陳亞蘭、李如麟、馮寶寶領銜主演,全劇共40集。2012年6月6日起,台視開台五十週年【台視50經典再現】,台視主頻於每週一至週五下午1點播出;6月26日起改為每週一至週五下午3點至4點播出。.

查看 邺城遗址和洛神 (1994年歌仔戲)

洛阳县

洛阳县,中国古旧县名。 秦朝置雒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为三川郡治所。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雒阳仍为郡治。东汉、三国曹魏、西晋皆以此为都。曹魏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此,东魏迁都邺,改洛阳县为宜迁县,旧城遂废。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于河南县营建新洛阳城,唐朝贞观六年(632年)洛阳县迁至洛阳城从善坊。此后一直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附郭县之一。1948年县城析置洛阳市。1955年撤县,分别划归洛阳市及孟津、偃师、宜阳三县。 Category:曹魏县份 Category:晋朝县份 Category:南北朝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洛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孟津县 Category:宜阳县 Category:偃师市 Category:1千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5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查看 邺城遗址和洛阳县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查看 邺城遗址和洛阳历史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查看 邺城遗址和洛阳市

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是一部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於一身的名著,在《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簡稱《伽藍記》,為北魏人楊衒之所撰,成書於東魏孝靜帝時。書中歷數北魏洛陽城的伽藍(佛寺),分城內、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五卷敘述,對寺院的緣起變遷、廟宇的建制規模及與之有關的名人軼事、奇談異聞都記載詳核。與酈道元《水經注》一同,歷來被認為是北朝文學的雙璧。.

查看 邺城遗址和洛陽伽藍記

游娘

游氏,北魏至北齐时人,北齐追尊神武皇帝高欢之妾。由于高欢生前未曾称帝,外界于其妾多以某娘称之。 游氏的父亲名游京之,北魏時为相州长史。高欢攻克鄴城时看上了游氏,欲纳为妾,游京之执意不许。高欢就硬将她抢了回去。游京之可能是出于气忿,不久就病死了。 游氏据说在高欢的诸妾中最有德训,常常主持诸王、公主的婚礼。生高欢十一子高阳王高湜,亦曾抚养高欢的侄子高睿。北齐时为高阳太妃。.

查看 邺城遗址和游娘

源子邕

源子邕(),字灵和,西平乐都(在今青海海东市)人,北魏骠骑大将军冯翊惠公源怀之子。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任夏州刺史时,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起兵叛乱,夏州统万城的乱党也起事呼应。源子邕据城自守,城中粮尽,留下儿子源延伯守城,自己出城求粮,被朔方胡帅曹阿各拔俘获,他虽被囚禁,但胡人仍很敬重他的文雅,最终被他劝降。源子邕向大行台北海王元颢陈述诸贼可以消灭的方略,元颢于是给予他兵马,先行出击。转战九旬,凡数十战,平定东夏全境反叛。孝昌三年(527年),骠骑大将军萧宝夤被叛军击败,大败而回雍州长安,时子邕新平黑城,遂率兵马和夏州募义人,出自西夏,至于东夏,转战千里,擒贼帅康维摩于锯谷,破贼帅契官斤于杨氏堡,打通与北魏朝廷的联络。除兼行台尚书。复破贼帅纥单步胡提于曲沃,受到孝明帝玺书劳勉。子邕在白水郡(今陕西省白水县)破贼率宿勤明达子阿非军,多所斩获。除给事黄门侍郎,封乐平县公。 527年3月,北魏任命源子邕为北讨都督,率兵进讨葛荣。7月,相州刺史、安乐王元鉴在邺城反叛并降附葛荣。子邕与都督李神轨、裴衍先行征讨元鉴,8月攻陷邺城,将其斩首传送洛阳,以功改封阳平县公,增邑千五百户,进号镇东将军。11月,葛荣攻陷冀州(治信都县),俘虏刺史元孚。魏以都督源子邕为冀州刺史,令其继续进讨。12月,源子邕、裴衍与葛荣10万起义军在阳平郡(今山东莘县)东北漳水曲大战,魏军战败,源子邕、裴衍战死。北魏赠子邕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县公如故。永安中,重赠司空,谥曰庄穆。.

查看 邺城遗址和源子邕

溫羨

溫羨(),字長卿,西晋太原祁人。祖父是三國時曹魏揚州刺史溫恢。在西晉官至左光祿大夫、領司徒。.

查看 邺城遗址和溫羨

满奋

满奋(),字武秋,山阳郡昌邑縣(今山東省巨野縣和金鄉縣之間)人。父親满炳,祖父满宠,伯父满伟,西晋大臣。 满奋身长八尺,生性清静平和,有才识,体量通雅,有祖父满宠的风采。满奋怕风,一次在晋武帝身旁侍坐,北窗為琉璃屏,看起来好像容易透风,其實很严实,满奋不知道,面有难色。晋武帝就笑话他。满奋回答:“臣好比是吴地的牛,见到月亮就喘息起来(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元康年间满奋官至尚书令、司隶校尉。300年,愍怀太子司马遹被废,故臣冒禁拜辞。司隶校尉满奋命令河南縣中部逮捕拜辞者送狱,乐广將這些人釋放。301年,尚书令满奋,仆射崔随、乐广为副,奉皇帝玺绶以禅位于司馬伦。司馬伦登太极殿,即帝位,大赦,改元建始。304年,司馬乂之亂后,盧志請求以满奋为司隶校尉治理洛陽。晉惠帝到鄴城,成都王司馬颖以周馥守河南尹。上官已等奉清河王司馬覃为太子,周馥和满奋等計劃除掉上官已,事情泄露,滿奋被害。刘孝标在注里说,满奋为荀觊所害,而据干宝《晋纪》记载,满奋实为苗愿所杀。.

查看 邺城遗址和满奋

潼關之戰

潼關之戰是曹操與馬超、韓遂等西方群雄發生的戰爭。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西方拓展。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附近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

查看 邺城遗址和潼關之戰

敬顯儁

敬顯儁(),字孝英,一字顯儁《禪靜寺剎前銘 敬史君之碑》:公名 字顯儁。平陽泰平人。……孝庄统历。摄履还朝。 帝嘉乃功用。优勋赏封泰平县开国子。除晋州别驾。……进封永安侯。食邑千户。拜车骑将军度支尚书。俄迁都官尚书。……乃以公为汾州刺史。寻转晋州刺史。车骑侯如故。公秉麾出阃。佩锦归乡。明赏罚以劝元戎。……拜骠骑大将军颍州刺史大都督颍州诸军事仪同三司开国如故。……维大魏兴和二年龙集庚申,平陽郡泰平縣(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人《北齊書·卷二六·補列傳第十八》:敬顯儁,字孝英,平陽人。少英俠有節操,交結豪傑。為羽林監。高祖臨晉州,儁因使謁見,與語說之,乃啟為別駕。《北史·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敬顯儁,字孝英,陽平太平人也。少英俠,從神武信都義舉,歷位度支尚書。神武攻鄴,顯儁督造土山,以功封永安縣侯。出內多歷顯官,所在著名。河清中,卒於兗州刺史。,北魏、東魏、北齊官员。 敬顯儁年少就有俠義精神和氣節操守,和江湖豪傑交往,擔任北魏羽林監。魏孝莊帝年間,高歡在晉州,他獲高歡謁見,被遊說而擔任晉州別駕,封泰平县开国子。高歡在信都舉兵,任用敬顯儁為行臺倉部郎中、度支尚書;攻打鄴城時,高歡命令他監督建造土山,攻下鄴城後以功封為永安縣侯,食邑一千户,又跟隨平定西胡,轉職都官尚書,和各將領征討,累積軍功。。之後他亦在高歡麾下打敗宇文泰、侯景,平定壽春、淮南,夺取三江口,建築城堡。東魏年間曾擔任汾州刺史和晋州刺史,當時他因治理當地有方、勤政愛民而在兴和二年(540年)獲造《禪靜寺造像碑》紀念,拜骠骑大将军、颍州刺史、大都督颍州诸军事、仪同三司、开国侯如故;北齊建立後擔任兗州刺史,在河清年間去世。 《舊唐書》敬君弘傳中稱他官至尚書右僕射,敬君弘是他的曾孫。.

查看 邺城遗址和敬顯儁

慧遠 (隋朝)

慧遠(),敦煌人,隋代高僧,為地論宗重要代表人物。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為他建立淨影寺,故又被後世稱為淨影寺慧遠,簡稱淨影慧遠。與天台智者大師、嘉祥吉藏大師,並稱為隋代三大師。.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慧遠 (隋朝)

慕容垂

燕成武帝慕容垂,字道明,原名霸,字道業,一說字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前燕時屢有戰功,更加曾擊退東晉桓溫的北伐軍。然而因為受到當政的慕容評排擠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堅的寵信。淝水之戰後慕容垂乘時而起,復建燕國,建立後燕,後又滅了同為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參合陂之戰戰敗後率軍再攻北魏,在期間發病病重,並在退軍時去世。.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垂

慕容令

慕容令(),《晋书》作慕容全,前燕吴王慕容垂的嫡长子、世子。母親是先段-后-。 前燕建熙十年(369年),慕容垂抵挡东晋桓温北伐有功,卻受到可足浑太后、太傅慕容评的忌恨。慕容垂十分忧虑。慕容令向父亲提及此事,慕容垂于是征求儿子的意见。慕容令建议逃至龙城(今辽宁朝阳)避祸,就像当年周公居东一样。慕容垂以打猎为名,离开邺城,准备到龙城去。被小儿子慕容麟告密,慕容垂被阻拦,慕容令又建议父亲投靠前秦。慕容垂同意了,命慕容令断后。到长安后,慕容父子受到苻坚的热情接待。 第二年,慕容令被委派跟随王猛讨伐前燕。王猛抵达洛阳以后,策动慕容垂的亲信金熙装作慕容垂的使者,劝说慕容令反正,回归前燕。慕容令投奔乐安王慕容臧。王猛状告慕容垂,苻坚却用人不疑。慕容令回归前燕,被认为是--,被放逐到辽西的沙城,慕容令再反前燕,又被弟弟慕容麟告密,最后死在部下手中。 后来慕容垂建立后燕,追封他为献莊太子。侄子慕容盛即位后,追尊他为献莊皇帝,其妻丁氏为献幽皇后。.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令

慕容和

慕容和(),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人,后燕宗室,,慕容垂的侄儿。 385年,慕容垂任命慕容和为南中郎将,镇守邺城。慕容宝到黎阳,鲁阳王慕容和的长史李辩劝说慕容和接纳他,慕容和不同意。李辩非常害怕,就暗地里招引东晋的军队来到管城,打算趁慕容德出外作战时发动叛乱。397年,鲁阳王慕容和正在镇守滑台,派遣使者前来迎接慕容德。慕容德答应了去滑台的请求。398年,东晋宁朔将军邓启方、南阳太守闾丘羡,带领部队二万进攻南燕,南燕中军将军慕容法、抚军将军慕容和在管城击败邓启方部。399年,慕容德留下慕容和驻守滑台,亲自统帅兵众去斩杀苻广。慕容德出兵讨伐苻广,李辩再一次劝说慕容和反叛,慕容和仍然不听,李辩便杀了慕容和,献出滑台城,投降了北魏。.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和

慕容儁

燕景昭帝慕容儁(),字宣英,鮮卑名賀賴跋,昌黎棘城鲜卑人,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次子。慕容儁即位時仍名義上為東晉的燕王,然而於永和八年(352年)正式稱帝獨立。慕容儁在位期間消滅了冉魏,入據原本由後趙所佔領的中原地區,勢力大增,並移都鄴城,終與南方的東晉和關中的前秦政權三足鼎立。.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儁

慕容評

慕容評(),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前燕宗室,追尊燕武宣帝慕容廆之子,追尊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弟,封上庸王。.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評

慕容軍

慕容軍,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人,,前燕宗室,慕容鲜卑慕容廆的兒子,慕容皝的兄弟。 333年,慕容皝的同母弟征虏将军慕容仁在平郭(今辽宁省盖州市南)起兵反对慕容皝,慕容皝派军祭酒封奕慰抚辽东。命高诩为广武将军,领兵五千与异母弟、建武将军慕容幼、慕容稚、广威将军慕容军、宁远将军慕容汗、司马佟寿共同讨伐慕容仁,在汶城以北与慕容仁交战,慕容幼、慕容稚、慕容军都被掳获。佟寿归降慕容仁。孙机据辽东城响应慕容仁,封奕和慕容汗返回。慕容仁尽占辽东。 336年正月十九日,慕容皝率领弟弟军师将军慕容评等从昌黎东行踏冰而进三百多里。在历林口弃辎重,轻兵赴平郭。慕容仁率全军在城西北结阵,慕容军率部归降慕容皝,慕容皝乘机攻袭,慕容仁被擒获,慕容皝赐死慕容仁。慕容幼、慕容稚、佟寿、郭充、翟楷、庞鉴等人都向东逃亡,慕容幼中途返回。翟楷、庞鉴被追上斩首。佟寿、郭充逃奔高丽。 339年,前燕国前军师慕容评、广威将军慕容军、折冲将军慕舆根等人攻袭后赵辽西,俘获一千多家百姓。后赵镇远将军石成、积弩将军呼延晃、建威将军张支等人追击,呼延晃和张支被慕容评等人斩杀。344年,慕容皝攻伐宇文逸豆归。任命慕容翰为前锋将军,刘佩为副;命慕容军、慕容恪、慕容霸及折冲将军慕舆根率军,分三路同时进发。 扶馀居住在鹿山,为百济所侵,部落衰落离散,向西迁徙靠近前燕,不设防备。346年,前燕王慕容皝派世子慕容儁率慕容军、慕容恪、慕舆根三位将军、一万七千骑兵进攻扶馀。慕容儁居中指挥,具体军务委派给慕容恪,攻克扶馀,掳获扶馀玄王和五万多民众。慕容皝任玄王为镇军将军,把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352年,前燕王慕容儁派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人率二万人步、骑兵协助慕容评攻打冉魏邺城。353年,卫将军慕容恪、抚军将军慕容军、左将军慕容彪等人屡次荐举给事黄门侍郎慕容霸,说他有显赫于世之才,应总揽重任。前燕皇帝慕容儁任命慕容霸为使持节、安东将军、北冀州刺史、镇守常山。354年,慕容儁封抚军将军慕容军为襄阳王。.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軍

慕容農

慕容農(),字道厚,小字惡奴,封爵遼西王,谥桓烈,是鲜卑政权后燕的宗室将领。他是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第三子,明屠喬孫輯《十六國春秋》卷五十《慕容農傳》是其爱姬所出,是惠愍帝慕容宝之兄。在后燕的大部分时期内,他以军政能力受到士民的倚赖,但他在永康三年(398年)莫名其妙的失败却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皇帝慕容宝乃至整个后燕政权。.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農

慕容臧

慕容臧,一名咸,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北)人,前燕宗室,慕容儁之子,慕容暐的庶兄。封乐安王。 367年,太宰慕容恪临终前,遗嘱慕容臧推荐慕容垂辅政,太傅慕容评不听。370年,前秦来攻前燕,慕容臧受命率军援救金墉城,在石门击破秦军,进屯荥阳,被秦将梁成击败,退回。十一月,邺城被秦军攻下,他和慕容暐投奔龙城,前燕灭亡。.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臧

慕容逸豆归 (征东将军)

慕容逸豆归,和伯父慕容逸豆归 (太尉)区别,称为小逸豆归,昌黎徒河棘城(今辽宁义县)人,出自慕容鲜卑。 。394年,后燕与西燕决战,后燕皇帝慕容垂留慕容会镇守邺城,派太原王慕容楷出滏口,辽西王慕容农出壶关,慕容垂出沙庭征伐西燕。慕容永把粮草物资等聚集在台壁(今山西省黎城县台北村),派侄儿征东将军小逸豆归、镇东将军王次多、右将军勒马驹等人率领一万多人保卫台壁。五月初一,后燕的军队到达台壁,小逸豆归出列讨战,被后燕辽西王慕容农打败,后燕军斩杀了西燕右将军勒马驹,活捉了王次多,把台壁包围。.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逸豆归 (征东将军)

慕容恪

慕容恪(),字玄恭,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鮮卑人。十六国时期前燕的政治家、军事家、宗室。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四子,景昭帝慕容儁弟。母亲高氏。慕容恪在前燕屢立軍功,終官至太宰,不僅安定國家,更攻佔東晉領有的洛陽。但慕容恪死後,前燕迅速衰落。.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恪

慕容桓

慕容桓,十六国时期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354年四月,他哥哥前燕皇帝慕容儁封慕容桓为宜都王。370年八月,前燕皇帝慕容暐命太傅、上庸王慕容评率军30万援壶关、晋阳,抵御前秦;遣慕容桓率军万余屯沙亭(今河北大名东)为后继。慕容评败于前秦王猛,慕容桓率军撤至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前秦军遂进围邺城。十一月初六,慕容桓由内黄退去龙城(今辽宁朝阳),初七,前燕散骑侍郎馀蔚等夜开北门,迎接前秦军,慕容暐等逃向龙城,被前秦军追俘;各州郡牧守先后降,前燕亡。前秦郭庆至龙城,慕容评投奔高句丽,高句丽将慕容评送给前秦。慕容桓杀死侄子镇东将军渤海王慕容亮,併其部众,奔辽东,辽东太守韩稠已降前秦,慕容桓不能入辽东城。373年,郭庆遣将军朱嶷击杀慕容桓。.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桓

慕容楷

慕容楷(),十六国后燕将领,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子,封太原王。 在前秦镇守邺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前秦國勢衰退,慕容楷跟随燕王慕容垂從事復國大業,任職征西大將軍並受封太原王。 初奉燕王慕容垂之令,与陳留王慕容紹,出軍討伐在館陶(今河北省館陶縣)興兵抗拒的東胡人王晏;慕容楷為了順應局勢增強國力,遂請慕容紹前去游說招撫王晏,而自率軍進駐辟陽(今河北省棗強縣東南辟陽城)。王晏降伏後,連帶吸引附近自衛堡寨數十萬人投靠;慕容楷遂加以管理整編,率領十餘萬人生力軍前往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香菜营乡鄴鎮村)外郊,與慕容垂會合。後來成為後燕重臣之一。 慕容楷奉命征讨翟真,兵败下邑。386年,慕容楷担任左仆射,和赵王慕容麟攻打前秦冀州牧苻定,致书晓以祸福,招降。387年,任兖州刺史,镇守东阿。担任前锋都督,跟随慕容垂击破翟辽。393年,慕容楷为司空,跟随慕容垂征讨西燕。394年,攻破西燕都城长子,西燕灭亡。 后燕建兴十年六月癸丑(395年7月8日),慕容楷去世。.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楷

慕容渊 (前燕)

慕容渊,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人,前燕宗室,。 370年十一月初七,前燕散骑侍郎余蔚率领扶馀、高句丽及上党的人质,趁夜打开邺城北门让前秦军进入,前燕皇帝慕容暐与上庸王慕容评、乐安王慕容臧、定襄王慕容渊、左卫将军孟高、殿中将军艾朗等逃奔龙城。孟高搀扶侍奉慕容暐,还要保护乐安王慕容臧和定襄王慕容渊,竭尽辛劳。途中遇上强盗,被射杀。慕容失去了马匹,只好步行,郭庆、巨武抓住慕容暐,献给前秦天王苻坚。.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渊 (前燕)

慕容溫

慕容溫(),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人,前燕宗室,慕容鲜卑慕容儁的兒子。 354年,慕容儁封儿子慕容臧为乐安王,慕容亮为勃海王,慕容温为带方王,慕容涉为渔阳王,慕容暐为中山王。384年,慕容垂派前将军、乐浪王慕容温督帅各路军队攻打信都前秦冀州刺史阜城侯苻定,没有攻克。385年,慕容垂攻打邺城,久攻不下,准备向北到冀州去,令抚军大将军慕容麟驻扎在信都,乐浪王慕容温驻扎在中山,征召骠骑大将军慕容农返回邺城。乐浪王慕容温在中山,兵力很弱,四周则布满了丁零人。慕容温安抚故旧,招纳新兵,劝促农桑,仓库充实丰盈。翟真趁夜袭击中山,慕容温击败了翟真。慕容温于是派一万兵众运粮犒饷慕容垂,而且在中山营建宫室。慕容垂到北面的中山,对众将军说:“乐浪王招纳流离失所的民众,充实粮仓谷库,在外军粮丰足,在内营建宫室,即使是萧何的功劳,又怎么能超过他!”慕容垂开始定都中山。386年,慕容垂任命范阳王慕容德为尚书令,太原王慕容楷为左仆射,乐浪王慕容温为司隶校尉。387年,乐浪王慕容温被任为尚书右仆射。后燕吴深杀了清河太守丁国,章武人王祖杀了太守白钦,勃海人张申占据高城反叛,慕容垂令乐浪王慕容温发兵讨伐。389年,慕容温任冀州刺史,翟辽派部下丁零人故堤去慕容温帐下诈降。正月初四,故堤刺杀了慕容温和他的长史司马驱,带守卫二百户人逃奔西燕。慕容温谥号乐浪悼王。.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容溫

慕輿根

慕輿根(),鮮卑人。十六國時期前燕折衝將軍、領軍將軍、太師。先後受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景昭帝慕容儁及幽皇帝慕容暐所重用。.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輿根

慕舆护

慕舆护,五胡十六国南燕慕容德的尚书右仆射。 后燕永康三年(398年)正月,慕容德自称为燕王,改号燕王元年,把原来范阳王府制改行帝制,设置了文武百官,建立了南燕政权。慕舆护作为他的属下。后燕皇帝慕容宝从邺城南逃,派遣中黄门令赵思前导。慕容德想要接纳,慕舆护劝说:“嗣帝不达时宜,委弃国都,自取败亡,不堪多难,亦已明矣。昔蒯聩出奔,卫辄不纳,《春秋》是之。以子拒父犹可,况以父拒子乎!今赵思之言,未明虚实,臣请为陛下驰往之。”慕容德忍不住流下泪来,派慕舆护去探听虚实。慕舆护带领几百精兵,跟着赵思北去,口头上说要迎护皇帝,其实要趁机将慕容宝置之死地。慕容宝又遇到一个樵夫,说慕容德已经称帝,因此害怕返身北逃。慕舆护到达後,没见到慕容宝。慕舆护把赵思押解回去。赵思说:“犬马犹知恋主,思虽刑臣,乞还就上。”慕容德还想留下他,赵思大怒:“周室东迁,晋、郑是依。殿下亲则叔父,位为上公,不能帅先群后以匡帝室,而幸本根之倾,为赵王伦之事,思虽不能如申包胥之存楚,犹慕龚君宾不偷生于莽世也!”慕容德把他杀了。 燕王三年(400年)慕容德在广固即皇帝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建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慕容备德。追谥前燕末主慕容暐为幽皇帝,任命北地王慕容钟为司徒,慕舆拔为司空,封孚为左仆射,慕舆护为右仆射。.

查看 邺城遗址和慕舆护

扈累

扈累(),字伯重,京兆郡(治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三国时曹魏隐士。 初平年间,青牛先生,字正方,山东人,客居三辅,通晓星历、风角、鸟情,常吃青葙芫华,年纪像五六十岁,有认识他的人,说他已经百馀岁了。扈累四十馀岁时,随青牛先生游学,人们说他得到青牛先生的技术。扈累有妻子,没有子女。建安十六年(211年),三辅大乱,扈累随青牛先生南入汉中。刘备占领汉中,青牛先生入蜀,扈累和他失联,随百姓到邺城,遭到疫病妻子去世。黄初元年(220年),扈累到洛阳,不再娶妻。他独居道旁,白天思考,晚上仰视星宿,吟咏内书。有人问他,闭口不肯说话。嘉平年间,扈累八九十岁了,就像四五十岁的样子。县官以为他孤老,每天给粮食五升。一二年后病亡。.

查看 邺城遗址和扈累

拓跋意烈

拓跋意烈(),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力真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拓跋意烈的堂兄拓跋珪复代国,建立北魏,而其叔父拓跋窟咄与其争位。拓跋意烈最初效力叔父拓跋窟咄。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向北走到阴山,驾幸贺兰部,派安同、长孙贺到后燕慕容垂处请求援兵,长孙贺逃奔窟咄,安同到中山,慕容垂遣子慕容麟率步骑六千随安同回去。安同与慕容垂使者兰纥一同回去,到达牛川,被拓跋意烈挡住,安同藏在商人的口袋中,晚上进入空井,得以回到慕容麟处。拓跋窟咄败亡,拓跋意烈流落后燕。北魏攻后燕于中山,拓跋意烈丢下妻儿,在井陉相迎。北魏平定中原,拓跋意烈以战功赐爵辽西公,除广平太守。当时和跋为邺城行台,拓跋意烈性格刚强耿直,自以为皇亲,耻居和跋之下,天兴元年(398年)四月,秘密结连徒党谋反,想袭击邺城,图谋被察觉,赐死。《魏书》卷二 虽然拓跋意烈获罪,但他的妻儿被赦免,儿子拓跋拔干因是宗亲,仍然被拓跋珪委为心腹。.

查看 邺城遗址和拓跋意烈

曹叡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是曹魏的第二位皇帝,从226年到239年在位,享年35岁。曹叡能诗文,惟文学成就远不及曹植和曹丕。曹叡是曹魏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自從曹叡崩後,曹爽掌权,魏帝自此淪爲傀儡。再後曹爽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变斬殺,魏國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

查看 邺城遗址和曹叡

曹奂

魏元帝曹奂(),原名璜,字景明,是曹魏最后一個皇帝,260年到265年在位。.

查看 邺城遗址和曹奂

曹宇

曹宇,字彭祖,曹操之子,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奐之父。娶张鲁女。.

查看 邺城遗址和曹宇

曹魏五都

曹魏五都或称魏五都,即曹魏时五座都城并称,有争议。 延康(220年),曹丕篡汉,改元黄初。同年十二月,初建洛阳宫,戊午幸洛阳。黄初二年(221年),改许都所在许县为许昌县。裴注《三国志》引魏略称裴注《三国志·魏书二·文帝纪第二》:曹魏以长安 、谯、许昌 、邺、洛阳为五都。 东晋郭璞《水经·浊漳水注陶元珍著《三国食货志·》所引用》称“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清代王鳴盛所著《十七史商榷》认为,“其实长安久不为都,谯特因太祖故乡聊目为都,皆非都也,真为都者,许洛邺三处耳。”.

查看 邺城遗址和曹魏五都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查看 邺城遗址和曹操

曹操与张绣的战争

曹操与张绣的战争是中国东汉末年197年—199年间军阀曹操与张绣之间的一场战争。结果是张绣投降曹操。.

查看 邺城遗址和曹操与张绣的战争

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又称安阳高陵、魏高陵、西高穴2号墓,是东汉末年魏王曹操之陵墓。曹操陵墓之所在位置近兩千年來一直是個謎團,直至2009年12月27日經由河南省文物局宣佈,在曹操高陵考古确认,其地址位于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一带,獲得中國国家文物局认定曹操墓 載河南文物網,2009年12月28日查閱。2010年2月4日,曹操高陵被增补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邺城遗址和曹操高陵

晉鄙

晋鄙(?-前257年),戰國魏國軍事人物。 秦軍在長平之戰坑殺趙兵四十萬人,而後又攻擊趙國首都邯鄲,是為邯鄲之戰。前257年,晋鄙奉命令出兵救赵國,秦昭王恐嚇魏安禧王不得出兵,於是魏王阻止晋鄙进军,軍隊留在鄴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按兵不动。信陵君請魏王的寵妃如姬盗取兵符,前往晋鄙军中,奪取兵權,晋鄙不肯。信陵君下令朱亥以四十斤铁锤擊殺晉鄙。.

查看 邺城遗址和晉鄙

晋孝武帝

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东晋的第九个皇帝,在位时间是372年至396年。他是晋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母李陵容。.

查看 邺城遗址和晋孝武帝

3世纪

201年1月1日至3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3世纪。.

查看 邺城遗址和3世纪

亦称为 邺城。

封奕封孚封諝尉瑾尉遲迥尉遲迥之亂崔达拏崔肇师崔楷崔昂中國園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中国叛乱列表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中国皇帝中国首都临漳县东柏堂三国三武灭佛一池三山九侯庞煖亳州市库傉官伟五胡乱华五都任祥 (北朝)张天师张宾张唐张离张豺张鲁张贺度张镐张沈張保洛張纂 (代郡)張蚝張遼張舉 (東晉)張泉張方張既佛图澄余蔚王徐州之戰徐晃侯益信陵君俱石子北周北周灭北齐之战北周武帝灭佛北魏北魏分裂北魏行政區劃北齊行政區劃北齐僧稠刘夫人 (袁绍)刘备刘皇后 (石虎)刘琦 (十六国)刘牢之刘隆 (云台二十八将)刘聪刘显 (后赵)嵇紹周馥 (晉朝)呼廚泉呂護和跋和郁唐庄宗冯小怜冉魏冉闵冀城之围凉州之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中國古遺址列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八月初二兰审元叔仁元子思元嶷元世哲元丕元亶元仲英元会元伟元嘉北伐元熙 (中山王)元鸾元鑒 (安樂王)元桢元湛 (广阳王)元澄元朗 (东阿县公)元斌之前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皇甫真皇甫暉石宁石宣石广石勒石琨石话实说石邃石苞石苞 (后赵)石虎王峻 (北朝)王彦章王彌王简 (十六国)王粲王猛王正言破六韓常祖逖秦始皇秦准秦滅趙之戰程遐穆邪利窦武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繆胤缪嵩翟真翟釗田银番吾之战盧景裕相州 (北周)相州 (北魏)白奉进白孝德韩范 (汉朝)韓宣韓暨莫多婁敬顯聂熊達奚震荀組荀藩荀邃菩提流支顧榮顯原陵行台袁瑜袁譚颍川郡裴诹之西門豹襄國之戰討伐董卓之戰許攸马全节马绍宏马超高劢高建 (北朝)高德政高保寧高行周高贞高闾高長恭高涣高澄高显 (北魏)高昂謝躬魏太武帝魏孝静帝魏道武帝魏諷魏郡魯宗之魯秀讲武城遗址许褚鮑勳谢安谢彦璋鲜于世荣賈彝賀盧贾逵 (三国)麴義黎阳之战黃巾軍人物齐文宣帝辛明 (三国演义)范延光郎肃郡国制胡皇后 (北齐后主)胡皇后 (北齐武成帝)郭圖郭嘉郭元建阎行赫连子悦赵云董皇后蒋干 (十六国)蒙古國家列表蒙山大佛邊荒傳說邯郸历史邯郸市邯郸八景邯鄲郡邺 (消歧义)邺城博物馆邺城之战邺城佛造像博物馆邺县邺之战邺都铜雀台蔣濟鄧翼鄭袤臧霸金祚蕩陰之戰蕭祗蕭莊蕭華 (唐朝)蕭放苟夫人苟晞苏伯苻坚苻雄苻洪陪都陰夔陳午 (東晉)陶升陸卬陆开明陆腾陆法和柏肆之戰李平 (北魏)李伯钦李徽伯李玙 (北朝)李神俊李祖钦李韶 (北魏)李遵 (泾阳县子)李艳华李若李松 (后赵)李智源李晓 (北朝)杨俊 (三国)杨皇后 (前秦)杨沛杨敷 (北朝)杜襲栈潜桓温桓溫北伐梁士彦梁仕尧梁習梁谠楊津 (北魏)步出夏門行段孝言段宏段崇段韶段榮汉传佛教汉邯郸故城沮授河南省河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沈林子洛神 (1994年歌仔戲)洛阳县洛阳历史洛阳市洛陽伽藍記游娘源子邕溫羨满奋潼關之戰敬顯儁慧遠 (隋朝)慕容垂慕容令慕容和慕容儁慕容評慕容軍慕容農慕容臧慕容逸豆归 (征东将军)慕容恪慕容桓慕容楷慕容渊 (前燕)慕容溫慕輿根慕舆护扈累拓跋意烈曹叡曹奂曹宇曹魏五都曹操曹操与张绣的战争曹操高陵晉鄙晋孝武帝3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