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邸报

指数 邸报

邸报,又稱邸抄、邸鈔、朝報、條報、雜報,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報紙,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最早出现於中国的漢代。邸报的作用相當於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是在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其重點在傳達朝政消息,凡天子詔敕、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都是邸吏們所需收集抄錄的內容。 由於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亦互相传报,使知朝政。”,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實際上即為最早的一種新聞發布方式。.

目录

  1. 24 关系: 劉綸印度历史台灣媒體史報紙天變邸抄子不语定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媒体中国新闻史京報张若谷張岱 (明朝)开元杂报国榷石匱書王恭廠大爆炸荥阳大会謝正蒙进奏院状郭络罗氏 (允禩)臺灣報業史進奏院新闻曹志建

劉綸

劉綸(,康熙辛卯九月二十七日-乾隆癸巳六月二十三日),字如叔,又字眘涵、宸翰、慎涵、慎翰,號繩菴,又號繩庵、春涵。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定”。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詞人,擅長古文辭。.

查看 邸报和劉綸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查看 邸报和印度历史

台灣媒體史

台灣媒體的歷史,可追溯至清领时期,在日治時期奠定了報業、廣播業基礎。戰後之初,媒體環境一度相對寬鬆,但在二二八事件後,言論自由高度緊縮。在解嚴之前,臺灣新聞自由狀況甚差。在1987年解嚴之後,政府於1988年開放報禁,並在1993年先後完全開放廣播頻率和有線電視,臺灣媒體業隨之急速發展。雖然臺灣現在擁有自由的媒體環境,但由于媒體數量多而導致的惡性競爭,以及政治勢力從未徹底退出媒體界,使媒體亂象叢生,引發社會的不安,也提出不少反省淨化的要求。.

查看 邸报和台灣媒體史

報紙

報紙,或稱报章、新聞紙,是一種以重量較輕,價值較低的紙張印刷而成,閱讀後即可任意處置的出版品。報紙上通常刊載不同主題的新聞、消息、評論、專欄等,並且常附帶有商業廣告。這些不同的主題包括政治事件、犯罪、體育、意見、天氣、星座運勢等等,報紙通常也包括卡通或其他娛樂,如數獨、填字遊戲。報紙的收入來源是來自讀者訂閱或購買,以及廣告的收入。 在2007年時,世界上有6,580種日報,每天銷售將近四億份。不過在2008金融危機時,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加上網路媒體的快速發展,造成銷售及廣告的巨幅下滑,因此許多報紙停刊或縮小規模。但也有許多報社將報紙的內容放在網站中,即為電子報。 報紙是传播媒体的一種。绝大多数國家的人民都可以自由創辦報刊,屬於言論自由中的一部份,但也有例外:像中華民國在戒嚴時期曾有报禁,停止新報紙登記,一直到1988年才解除报禁。.

查看 邸报和報紙

天變邸抄

《天變邸抄》,是1626年(明朝明熹宗天啟六年約五月間)在北京一份由民間報房編輯發行的邸報。內容集中報導了同年5月30日(天啟丙寅五月初六)爆發的王恭廠大爆炸。.

查看 邸报和天變邸抄

子不语

《子不語》,又名《新齊諧》,文言筆記志怪,清代袁枚著,共24卷,又有续集10卷。書成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以前,與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一書齊名,兩人也曾在各自的著作中提起對方,有「南袁北紀」之說,而《子不語》與《閱微草堂筆記》也紀錄了許多相同的故事,如《關神下乩》、《鬼怕冷淡》等。.

查看 邸报和子不语

定本制度

定本制度是宋代对邸报实行的新闻检查制度,是一种事先检阅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检查制度。进奏院每5日将编好的邸报稿样送达枢密院,审查合格的称为“定本”;再将定本作为标准,由进奏院抄写后传至各地。.

查看 邸报和定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媒体

中国的内部文件系统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员不被他们自己精密设计的审查体系所蒙蔽。 中国有许多等级和类型的内部文件,许多仅限于一些行政级别的人传阅——如县处级以上、省部级以上。一些中国新闻工作者,包括新华社在国外的通讯员,同样为大众传媒和内部传媒撰稿。.

查看 邸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媒体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历史。戈公振于1927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报学史》(分六章,28.5万字),被认为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报业发展史的专著。1930年代林语堂用英文写有《中国新闻舆论史》,在美国出版。.

查看 邸报和中国新闻史

京報

《京報》是清朝在北京出版的半官方中文期刊,也称「邸报」。由官方特许经营的报房投递。《京報》以登載政府公告為主,常常被近代中國外文報刊翻譯轉載。由於《京報》只是從政府專設機構中謄抄官方擬向公眾傳遞的資訊,只能起到公告板的作用。清末逐渐被《政治官报》(1907)及《内阁公报》(1911)所取代。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北京又出现了一份《京报》。二月十五日(3月28日)创刊于北京。日报。采用文言。由刚刚迁居北京的汪康年任社长兼总编,名誉社长兼采访主任为文实权。主要刊载政治新闻,敢于直言。同年8月26日因因涉及楊翠喜案,被勒令關閉。.

查看 邸报和京報

张若谷

张若谷(),圣名马尔谷。江苏省南汇县周浦镇西八灶(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镇沿南村)人。中国天主教作家。.

查看 邸报和张若谷

張岱 (明朝)

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蝶庵,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作家和史學家。張岱出身書香世家,三代進士,家境富裕,前半生生活奢華,養尊處優,精通各種玩樂之道,屢試不第。張岱48歲時明朝覆亡,他一度在南明魯王朱以海的小朝廷中供職,後來逃避戰亂遁入深山,寄居佛寺,潛心著作,生活困頓,其後返回紹興定居,一度到杭州協助谷應泰編纂史書。文學方面,張岱是小品文名家,著有《陶庵夢憶》及《西湖夢尋》等書,追憶昔日繁華生活,細述明末社會風情,文章平易近人,典雅精練,趣味盎然,膾炙人口,清初風行一時。史學方面,張岱撰有《石匱書》與《石匱書後集》,記述有明一代史事,剖析明亡原因,注重秉筆直書,推崇忠貞節義,以求垂鑑後世;但其書襲抄痕跡過於明顯,難以稱得上一家之言。.

查看 邸报和張岱 (明朝)

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载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收录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有证可查的最早的唐代官报。.

查看 邸报和开元杂报

国榷

《國榷》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谈迁(1594年—1658年)撰。全書正文104卷,卷首4卷。約428萬餘字。由於《國榷》當時未曾刊行,沒有經過四庫館臣刪改,史料價值很高。.

查看 邸报和国榷

石匱書

《石匱書》,是一部紀傳體明史,明清張岱撰,起自洪武,迄於天啟,凡二百二十卷。有〈本紀〉、〈志〉、〈世家〉、〈列傳〉。 《石匱書》始撰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自序道:“經十七年,明亡後,攜副本屏跡深山,又十年而成書,五易其稿,九正其訛。”,脫稿後猶時加刪改,“事必求真、語必務確,五易其稿,九正其訛,稍有未核,寧缺勿書”,前後歷五十年。〈志〉和〈列傳〉有總論和附論,有“石匱書曰”為評論。《石匱書》因崇禎朝無〈實錄〉和〈起居注〉,材料不全,止於天啟。內容分:〈本紀〉、〈志〉、〈世家〉、〈列傳〉;〈志〉有天文、地理、禮樂、科目、百官、河渠、刑名、兵革、馬政、鹽法、漕運、藝文諸目。〈列傳〉下有循吏、獨行、行人、儒林、文苑、妙藝、方技、隱逸、名宦、宦者、勝國遺臣、盜賊、兀良哈、朵顏三衛、朝貢各國。 順治年間浙江谷應泰提督浙江學政,編《明史紀事本末》,以五百金購買《石匱書》,宗子因家貧慨然予之。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多取材自此書。康熙初年,谷應泰編修《明史紀事本末》時,張岱參與其中,得以望見崇禎朝的大量史料,如崇禎朝《邸報》,於是開始強化《石匱書》細節的鋪陳,並著手撰寫關於崇禎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匱書後集》,分本紀、世家、列傳,體例一如《石匱書》,共六十三卷,附錄一卷。康熙三年(1664年)《石匱書》竣工,張岱仍繼續潛心撰寫《石匱書後集》。 邵廷-采-將《石匱書》與談遷《國榷》並稱:“明季稗史雖多,而心思漏脫,體裁未備,不過偶記聞見,罕有全書。惟談遷編年,張岱列傳,兩家俱有本末。”邵廷采又說:“沉淫於有明一代紀傳,名曰《石匱書》。以擬鄭思肖之鐵函心史也。至於興廢存亡之際,孤臣貞士之操,未嘗不感慨流連隕涕,三致意也。”溫睿臨《南疆逸史》亦稱“兩家體裁較他稗史獨完具,而岱、遷于君臣朋友之間,天性篤至,其著書也征實覆核,不矜奇門,文以作者自居,故儒林尚之。”.

查看 邸报和石匱書

王恭廠大爆炸

王恭廠大爆炸,亦称王恭廠之變、天啟爆炸案、晚明北京爆炸事件等,為明朝天啟六年五月初六(西元1626年5月30日),端午節次日巳時(上午9時),北京西南隅的王恭廠周邊區域發生的離奇爆炸事件,半徑達750公尺,面積達2.25平方公里的爆炸範圍,造成2萬餘人的重大死傷。後人估算,此次爆炸威力約為1至2萬噸當量的三硝基甲苯,相當於廣島原爆。 凡記載了王恭廠大爆炸的古籍均提及傳播數百里遠的巨響和動盪,天色昏黑如夜,以及靈芝狀煙雲衝天等疑似由強烈地震、龍捲風、隕石引發的多種離奇現象,單純火藥爆炸不足以解釋。加上事件發生後,爆炸區域內與附近的死傷者皆有衣服被捲去而致全身赤裸、一絲不掛的怪況,更為此災變蒙上了一層超自然力量的神秘色彩。 王恭廠大爆炸之成因至今未明,與3600多年前古印度的“死丘事件”、西元1908年6月30日發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並列為人類歷史上成規模毀滅事件的三大懸案。.

查看 邸报和王恭廠大爆炸

荥阳大会

滎陽大會是明朝崇祯八年正月(1635年)各地的農民軍聚集滎陽,召開歷史性的會議。 滎陽位于郑州向西30公里處,崇祯八年(1635年),農民起義軍已陸續攻佔汜水、滎陽、河陰、滎澤等縣,並且進駐廣武山(今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崇祯八年正月(1635年)张献忠、李自成等十三家七十二營20余万人在荥阳聚会。會議中,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主张,取得共識,从而改变了被动局势。娄曾泉於《明朝史略》称“在这次会议上,李自成初露锋芒,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胡允恭亦言,“荥阳大会堪称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明末农民起义将由困难走向胜利,农民军由分散的武装斗争趋向联合作战”,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荥阳大会”。 據考滎陽大會僅出自於《绥寇纪略》一書,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张岱《石匮书后集》、计六奇《明季北略》、彭孙贻《平寇志》和谈迁《国榷》均無記載。徐鼐《小腆纪年附考》、查继佐《罪惟录·李自成传》、冯甦《见闻随笔·李自成传》雖有記載,但多是引用《绥寇纪略》之言。《怀陵流寇始终录》更指出“吴纪载七十二营会议者荥阳,讹也”。但谢承仁《李自成新传》一文認為有荥阳大会的:因為《绥寇纪略》“曾明确指出,消息来源系‘有亡自贼中来告状’者。既然事实是根据当时亲见亲闻者所口述,其价值绝不下于一般塘报、邸报等官方文献报道,故其记载可信。”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稱:“所謂滎陽大會召開的起因和議題,同基本的歷史事實鑿枘不相容,顯然出於好事之徒的附會”,“农民军怎么能在七年十二月就能侦悉当时连影子都无的事情呢?”“方有各路首领集会共同商量‘逆拒官军’之章?”,結論是“滎陽大會是一個虛構事件”;王興亞《李自成起義史事研究》稱:“史書中關於滎陽大會的記載,是經不起查核的”,例如:找不到十三家在八年正月初一日之前“取道何处来到荥阳的任何记载”。边大绶《虎口余生记》稱李自成在崇祯九年(1636年)回米脂,“自通姓名,回家祭祖,号称闯将,人始知其姓名”,並不像《绥寇纪略》書上所稱經此大會而“暴得大名”。.

查看 邸报和荥阳大会

謝正蒙

謝正蒙(),又名谢中吉,号子圣,廣東惠來縣華謝村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邸报和謝正蒙

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出现于中国唐代的一种原始新闻传播媒介,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最早的报纸的雏形。由于进奏院状的存在,中国目前是世界新闻史学术界公认的最先有报纸的国家。.

查看 邸报和进奏院状

郭络罗氏 (允禩)

郭络罗氏(),清朝福晋,康熙帝第八子允禩之妻。和硕额附明尚之女,安亲王岳樂外孙女。.

查看 邸报和郭络罗氏 (允禩)

臺灣報業史

臺灣發展報業的歷史從清治時期首開其端,其後在日治時期逐漸興盛;戰後的戒嚴時期施行報禁曾一度使報業發展發展,呈現少數大報寡占狀態,報禁解除後則恢復為多元色彩。.

查看 邸报和臺灣報業史

進奏院

進奏院始於唐朝,是藩镇在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驻京办事机构。 大历十二年(777年)改为上都进奏院,是各州藩镇官员入京时的寓所,多建築於东市周边的崇仁坊和平康坊。进奏院還設有进奏官,任務是向朝廷报告本镇情况,故有邸報,費用由地方承擔。進奏院與藩鎮互助互信,常為藩鎮爭取最大之福利。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朝廷加卢龙节度使杨志诚为检校吏部尚书,进奏官徐迪抗议:“军中不识朝廷之制,唯知尚书改仆射为迁,不知工部改吏部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遇地方政權抗命,朝廷也会拿进奏官开刀,例如大和元年(827年)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助李同捷叛乱,朝廷下诏:“其上都进奏院,宜令御史台、京兆府切加守捉,禁其出入,待敕后处分。”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

查看 邸报和進奏院

新闻

新闻,在中國古代又稱新文,近代有時泛指報紙,在日语及韓語汉字中则只有报纸一义。通常指新闻机构发布的最近发生事件的消息报道。.

查看 邸报和新闻

曹志建

曹志建(),字光宇,明朝浙江温州人。 世袭沧州卫,清兵入關後,全家死王事者九十三人。少年時落魄,居住南京,靠傳遞邸报為業。御史劉熙祚巡按湖南,用为中军,鎮守長沙。劉熙祚兵敗被俘,不降被殺。志建逃至镇峡关。後屯衡州。曾自言:“吾宿世为燃灯佛,师瞿昙。李耳、仲尼皆吾弟子行,况今之坐而自大者,曾何足比数也!” 顺治四年(1647年)五月,曹志建由江西潰退江華、永明。顺治六年(1649年)濟爾哈朗率军破永州、道州,曹志建等退守广西恭城龍虎關(湘、桂两省交境)一带。顺治七年(1650年)孔有德部佔領龍虎關,戰死士兵達萬餘人,曹志建败逃至其弟曹四駐守的廣西灌陽。連永國公印都一起丢失。九月十二日,孔有德命董英、何進勝等攻灌陽,志建兄弟不敵,再逃至恭城青塘窩。次日,清軍分三路進攻青塘窩,志建轉逃入深山徭峒。焦璉後援救曹志建於賀縣,據山作砦。不久病亡。其部下汪大捷、雷兆圣、欧正福歸附李定國。.

查看 邸报和曹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