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14 关系: 劉麗杏,基思·坎贝尔,基普·索恩,埃弗里特·彼得·格林伯格,卡洛斯·弗伦克,史蒂文·巴尔布斯,吴文俊,吉姆·皮布尔斯,大卫·斯伯格,大衛·朱維特,奈杰尔·希钦,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威廉·J·博鲁茨基,宇宙加速膨脹,安德魯·懷爾斯,山中伸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中央研究院院士,布莱恩·施密特,布鲁斯·博伊特勒,乔治·埃夫斯塔希欧,亚当·里斯,京都獎,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弗拉基米爾·阿諾爾德,彼得·瓦尔特,彼得·戈德赖希,徐遐生,傑佛瑞·馬西,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唐獎,克萊爾·瓦贊,图灵奖,王晓东 (科学家),琳达·巴克,理查·泰勒 (數學家),理查德·多尔,理查德·哈密顿,简悦威,簡悅強,米歇爾·麥耶,索尔·珀尔马特,约翰·皮考克,约翰·F·霍利,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罗伯特·朗兰兹,罗纳德·韦尔,羅伯·柯霍獎,翡翠台特備節目列表 (2010年代),翡翠台電視節目列表,... 扩展索引 (64 更多) »
劉麗杏
劉麗杏,或稱為珍妮·劉(Jane Luu,Lưu Lệ Hằng,)是一位美國籍越南女性天文學家。.
查看 邵逸夫獎和劉麗杏
基思·坎贝尔
基思·坎贝尔(Keith Campbell,),苏格兰生物学家,克隆羊多利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坎贝尔一开始是一位医学检验师,后来在伊丽莎白女王学院获得微生物学理学士学位,接着就读于玛丽-居里研究院和萨塞克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年,坎贝尔受聘于罗斯林研究所,在伊恩·威尔穆特的团队中研究哺乳动物胚胎克隆。1996年,成功克隆了第一头哺乳动物多利。 1998 年,坎贝尔等率先克隆出带有人类基因的转基因羊“波莉”,2000 年,坎贝尔和北美PPL研究小组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5头小猪。1999年11月成为诺丁汉大学动物发育学教授。他倡导用体细胞核移植开发干细胞疗法、研究人类疾病。.
查看 邵逸夫獎和基思·坎贝尔
基普·索恩
基普·斯蒂芬·索恩(Kip Stephen Thorne, )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是在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索恩和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以及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作家卡尔·萨根保持了长期的好友和同事关系。2009年以前一直担任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是当今世界上研究在天体物理学領域的广义相对论理論與實驗的领导者之一。 2017年,索恩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与莱纳·魏斯及巴里·巴里什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邵逸夫獎和基普·索恩
埃弗里特·彼得·格林伯格
埃弗里特·彼得·格林伯格(Everett Peter Greenberg,),美国微生物学家。他主要从事细菌群体感应研究,用光标记研究了菌落规模与群体感应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联系。其工作对调控细菌群落有重要的意义。2015年与邦尼·巴斯勒同获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格林伯格于1970年获贝灵汉的西华盛顿大学生物学学位,1977年在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作为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之后转入康奈尔大学、艾奥瓦大学任教。自2005年以来,他任教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卡洛斯·弗伦克
卡洛斯·西尔维斯特雷·弗伦克,CBE,FRS (Carlos Silvestre Frenk,),英国理论宇宙学家,生于墨西哥,杜伦大学和, Institute for Computational Cosmology奥格登基础物理学教授University of Durham Department of Physics, Research in the Department: Status and Outlook。他因为在宇宙大尺度结构、冷暗物质、星系形成等天体物理理论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成名。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985年和马克·戴维斯、乔治·埃夫斯塔希欧、西蒙·怀特一道证明了宇宙的冷暗物质组成,1985ApJ...292..371D,以及在1997年和和西蒙·怀特提出的暗物质晕的质量分布, 1997ApJ...490..493N()。卡洛斯·弗伦克和马克·戴维斯、乔治·埃夫斯塔希欧、西蒙·怀特被广泛认为是数值宇宙学的开创者,他们四人在2011年因此得到了格鲁贝尔宇宙学奖。弗伦克还是2014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的获得者.
查看 邵逸夫獎和卡洛斯·弗伦克
史蒂文·巴尔布斯
史蒂文·安德鲁·巴尔布斯,FRS(Steven Andrew Balbus,),出生于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牛津大学萨维尔天文学教授,牛津大学新学院教授研究员。 2013年,他与约翰·F·霍利共同获得了邵逸夫天文学奖。.
吴文俊
吴文俊(),浙江嘉兴人,出生于中國上海。数学家。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查看 邵逸夫獎和吴文俊
吉姆·皮布尔斯
菲利普·詹姆斯·埃德温·皮布尔斯(Phillip James Edwin Peebles, ),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尼伯,加拿大-美国物理学家和理论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阿尔贝特·爱因斯坦荣誉科学教授。 自从1970年以来,他被广泛认为是世界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在这期间,他主要对原始核合成,暗物质,宇宙微波背景和结构形成等领域做出了理论贡献。 他的三本教科书(物理宇宙学,1971年;宇宙的大尺度结构,1980年;物理宇宙学原理,1993年)已经成为这些领域标准的参考文献。.
查看 邵逸夫獎和吉姆·皮布尔斯
大卫·斯伯格
戴维·纳撒尼尔·斯伯格(David Nathaniel Spergel,),美国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以在WMAP(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上的工作而知名。他是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团队的一员,并一直在处理从空间传回的数据。.
查看 邵逸夫獎和大卫·斯伯格
大衛·朱維特
大衛·朱維特(David C. Jewitt,),生於英國的美國天文學家。他曾在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擔任教授,現任教於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
查看 邵逸夫獎和大衛·朱維特
奈杰尔·希钦
奈杰尔·希钦(Nigel James Hitchin,),皇家学会院士,是英国数学家和牛津大学萨维尔几何学教授,专攻微分几何,代数几何和数学物理。.
查看 邵逸夫獎和奈杰尔·希钦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簡稱WMAP)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人造衛星,目的是探測宇宙中大爆炸後殘留的輻射熱,2001年6月30日,WMAP搭载德尔塔II型火箭在佛羅里達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由於宇宙間殘存著大霹靂的熱輻射(即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WMAP的目的就是測量這些熱輻射的極小差異。這計畫由查爾斯·本內特教授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領導,與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及普林斯頓大學合作。WMAP太空船在2001六月30日七點46分46秒於佛羅里達升空,是COBE太空任務的繼承者之一,也是中級探索者系列衛星的一員。2003年,為了紀念曾為研究計畫一員的宇宙學家大衛·威爾金森,MAP更名為WMAP。WMAP在圍繞日-地系統的L2點運行,離地球1.5×106公里。2012年十二月20日,研究團隊發佈了WMAP九年數據及相關影像。 WMAP的測量在建立最近的宇宙標準模型(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或稱ΛCDM模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是是一種以宇宙常數型態表示的暗能量為主導的宇宙模型,這模型與WMAP數據及其他宇宙學數據吻合,並且緊密的相互趨近。在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中,宇宙年齡為137.72 ± 0.059億年。由金氏世界記錄鑑定,WMAP的任務使宇宙的年齡精確度優於1%。現在的宇宙膨脹速率(見哈伯常數)為69.32 ± 0.80 (公里/秒)/百萬秒差距。宇宙的組成中有 4.628 ± 0.093%的一般重子物質,有24.02+0.88−0.87%既不吸收也不放射光的的冷暗物質(CDM),有71.35+0.95−0.96% 使宇宙加速膨脹的的暗能量。而微中子在宇宙含量中佔不到1%,但WMAP的測量發現其存在。該團隊於2008年首次發現,證實了宇宙微中子背景輻射的存在,微中子的有效種類為3.26 ± 0.35。尤拉平面幾何的曲率(Ωk)為-0.0027+0.0039−0.0038。WMAP的測量在很多方面也支持宇宙是平坦的,包括平坦測量。 根據「科學」雜誌,WMAP在2003年有重大突破。這任務的成果論文榮登2003年後超熱門科學文章排行榜的第一及第二名。在 INSPIRE-HEP數據庫中,物理與天文學引用最多次的論文只有三篇是在2000年以後發表的,而這三篇皆由WMAP發佈。在2010年三月27日,貝內特、來曼、大衛榮獲2010年的邵逸夫獎,以褒揚他們WMAP對天文界的貢獻。 2010年十月,WMAP太空船經過九年的運作,終於功成身退,安息在日心軌道上。天文學及物理高級審查小組在2010年九月於美國太空總署核准了總共九年的WMAP作業,所有WMAP的數據都會仔細檢查並公諸於世。 有些宇宙標準模型的數據型態不同於一般的統計。例如極大角度的測量中,四極矩的數據可能小於模型所預測的,但此不一致性並不顯著。比較小的角度,如大的冷班點及其他數據特徵等,在統計數據上反而較為明顯,而研究將會繼續往這些方面進行。.
威廉·J·博鲁茨基
威廉·J·“比尔”博鲁茨基(William J. "Bill" Borucki,),美国空间科学家,曾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工作。1962年,博鲁茨基设计了用于阿波罗计划航天器的隔热板。2013年,博鲁茨基因关于开普勒计划的工作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亨利·德雷珀奖章。2015年,他获得了邵逸夫天文学奖。.
宇宙加速膨脹
宇宙加速膨脹是宇宙的膨脹速度越來越快的現象。以天文學術語來說,就是宇宙標度因子 a(t) 的二次導數是正值,這意味著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隨著時間演進,應該會持續地增快。這速度是哈勃定律裏所提到的退行速度。於1998年觀測Ia超新星得到的數據,提示宇宙的膨脹速度正在加快。物理學者索尔·珀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與亚当·里斯「透過觀測遙遠超新星而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因此,共同榮獲2006年邵逸夫天文學獎與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查看 邵逸夫獎和宇宙加速膨脹
安德魯·懷爾斯
安德魯·約翰·懷爾斯爵士,KBE,FRS(Sir Andrew John Wiles,,),英國數學家,居於美國。因證明費馬最後定理,獲得2016年阿貝爾獎。.
查看 邵逸夫獎和安德魯·懷爾斯
山中伸彌
山中伸彌(,),日本幹細胞科學家,現任京都大学教授、UCSF附屬高等研究員、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榮譽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宗座科學院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時代百大人物。 山中教授曾獲日本最初的。他也與魯道夫·耶尼施同獲2011年沃爾夫醫學獎、與林納斯·托瓦茲同獲2012年千禧年科技獎,同年他因「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與约翰·格登爵士同獲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3年再獲300萬美元獎金的生命科學突破獎。.
查看 邵逸夫獎和山中伸彌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niversité de la Colombie-Britannique,簡稱UBC)--簡稱卑--詩大學或卑大,是一所位於加拿大卑斯省的公立大學,也是U15大學聯盟、大英國協大學協會、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和Universitas 21成員之一。UBC为全世界培養了眾多的顶尖人才,學術聲譽極高,至目前為止共有7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著名经济学家-zh-tw:勞勃·孟岱爾;zh-cn:罗伯特·蒙代尔;zh-hant:羅伯特·蒙代爾;zh-hk:羅拔·蒙道;-。UBC於1908年創校,現在總共有兩個主要校區。學校主校區位於緊鄰溫哥華市西端的大學保留地,為卑斯省最古老的大學,起初為研究性合作機構,後來逐漸發展為聞名國際的綜合大學;另外该校位於基隆拿市的新校區成立于2005年,稱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奧卡納干分校,取代原奧卡納干大學學院。.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之榮譽頭銜,也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但並非職務。.
查看 邵逸夫獎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布莱恩·施密特
布莱恩·保罗·施密特(Brian Paul Schmidt,),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在澳洲國立大學(ANU)斯壯羅山天文台(Mount Stromlo Observatory)工作。.
查看 邵逸夫獎和布莱恩·施密特
布鲁斯·博伊特勒
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Alan Beutler,),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因发现如何激活先天免疫而与鲁斯兰·麦哲托夫和朱尔·A·奥夫曼分享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同年(2011年),博伊特勒連同朱爾斯·霍夫曼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半獎項,以表揚他們「關於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另一半獎項由瑞夫·史坦曼獲得。 他目前是位于达拉斯的德克薩斯大學系統西南医学中心宿主防御(Host Defense)遗传研究的主任;他同时担任位于加州拉霍亚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教授和遗传部门的主任。他的父亲欧内斯特·博伊特勒是名血液学家和遗传医学家,也是该研究所的教授和部门主任。.
乔治·埃夫斯塔希欧
乔治·佩特罗斯·艾夫斯塔希欧,FRS (George Petros Efstathiou,,),希腊裔英国宇宙学家,康桥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他曾担任过牛津大学的萨维尔天文学教授。他现在是剑桥大学科维理宇宙学研究所的所长。2014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肖恩·科尔曾经是他的博士生 肖恩·科尔给邵逸夫奖基金会所撰写的个人自传。.
亚当·里斯
亚当·盖伊·里斯(Adam Guy Riess,),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任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以用超新星作宇宙探测而知名。2006年,里斯與布莱恩·施密特、索尔·珀尔马特共同获得邵逸夫天文奖。2011年,里斯與布莱恩·施密特平分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金,另一半獎金由索尔·珀尔马特獲得,以表揚他們「透過觀測遙遠超新星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因发现宇宙加速膨胀,施密特、里斯與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成員、珀尔马特與超新星宇宙學計畫實驗團隊共同榮獲2015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查看 邵逸夫獎和亚当·里斯
京都獎
京都獎(日語:京都賞)是一個頒發給在科學、技術、文化等領域有重大貢獻的國際獎項,從1984年開始頒發,包含尖端科技部門(Kyoto Prize in Advanced Technology)、基礎科學部門、思想・藝術部門等三個領域,各領域下再各細分為四種分野,每年輪流頒發一種獎項。稻盛和夫設立的財團法人稻盛基金會負責頒發京都獎。.
查看 邵逸夫獎和京都獎
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
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Franz-Ulrich Hartl,),德国生物化学家,是的主任。他以其在蛋白质折叠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
弗拉基米爾·阿諾爾德
弗拉基米爾·伊戈列維奇·阿諾爾德(Влади́мир И́горевич Арно́льд,),俄國數學家,生於蘇聯敖德薩(今烏克蘭境內)。1957年他19歲時就解決了希爾伯特第十三問題,此後對多個數學領域都有重大貢獻,包括動力系統理論、、拓撲學、代數幾何、古典力學、。他最著名的成果是關於可積哈密頓系統穩定性的,即。 他的學術成就深得肯定,獲頒多個獎項,如1982年的克拉福德獎,2001年的沃爾夫數學獎,2008年的邵逸夫獎等。.
彼得·瓦尔特
彼得·瓦尔特(Peter Walter,),出生在柏林,德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自1983年以来,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任教授,自1997年以来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成员。 他的研究包括运输蛋白质的折叠和调节形成的细胞器和细胞膜的融合,他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德国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 2009年,他获得了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2014年,與森和俊一同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與拉斯克基礎醫學獎。.
查看 邵逸夫獎和彼得·瓦尔特
彼得·戈德赖希
彼得·戈德赖希(Peter Goldreich,),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研究领域侧重于天体力学、行星环、 日震学和中子星。他目前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李·阿尔文·杜布里奇天体物理学和行星物理学教授。 自2005年以来,他还担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 小行星3805 戈德赖希以他的名字命名。.
查看 邵逸夫獎和彼得·戈德赖希
徐遐生
徐遐生(Frank Hsia-San Shu,),籍貫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美籍華人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其父親為徐賢修,父子皆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查看 邵逸夫獎和徐遐生
傑佛瑞·馬西
傑佛瑞·馬西(Geoffrey W. Marcy,),美國天文學家,曾任教於柏克萊加州大學。他以太陽系外行星發現數量最多者聞名。前100顆太陽系外行星的其中70顆是他和和共同發現。2015年因性騷擾辭職。.
查看 邵逸夫獎和傑佛瑞·馬西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英語:Columb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通常簡稱:P&S)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院,坐落於紐約市華盛頓高地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它創立於1767年,開始是國王學院(即今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部份 。這個醫學院是美國最初的十三個州中第一個建立的醫學院,從此美國也就有了醫學博士的學位。自1993年始,它還是美國第一個舉辦“白衣典禮”(White Coat Ceremony)的醫學院。, Columb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美國新聞與世界报道根據平均MCAT(醫學院入學考試)、GPA和入學率顯示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醫學院之一。2011年申請成功的本科生平均GPA和平均MCAT成績分別是3.78和35.7。在美國研究型醫學院中哥倫比亞醫學院目前排在第8位,基層醫療水平則排全美第43位。它於紐約-長老會醫院有聯繫,後者是全美排名第7的醫院(美國新聞與世界評論)。.
唐獎
唐獎(Tang Prize),由臺灣企業家尹衍樑個人效法諾貝爾獎精神捐助成立,發揚盛唐精神。設置四大獎項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每兩年一屆,首屆獲獎名單於2014年6月18日(唐朝開國日為6月18日)公布,首屆頒獎典禮於2014年9月18日在國立國父紀念館舉行。獎金為新臺幣5千萬元,当时约合165万美元,曾是全球獎金最高的學術獎。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翁啟惠認為唐獎是臺灣第一座真正的國際級大獎,臺灣主流媒體則以「東方諾貝爾獎」期許目標來報導此獎。.
查看 邵逸夫獎和唐獎
克萊爾·瓦贊
克萊爾·瓦贊(Claire Voisin),法國數學家,研究代數幾何。.
查看 邵逸夫獎和克萊爾·瓦贊
图灵奖
图灵奖(ACM A.M. Turing Award),又譯杜林獎、A.M.图灵奖,是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的獎項,专门奖励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其名称取自世界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曼徹斯特大学教授艾伦·图灵(A.M.
查看 邵逸夫獎和图灵奖
王晓东 (科学家)
王晓东(),出生于中国河南省新乡市,美籍华人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琳达·巴克
琳达·布朗·巴克(Linda Brown Buck,),美国生物学家,她由于在嗅覺受器方面的卓越研究与理查德·阿克塞尔一起获得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巴克生于西雅图,1975年获得華盛頓大學心理学和微生物学学士学位,1980年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她在哥伦比亚大学阿克塞尔手下作为博士後工作。1991年巴克成为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助理教授,扩展了她的神经系统知识。她是福瑞德哈金森肿瘤研究中心基础科学部的成员,華盛頓大學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的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2004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她还是邵逸夫獎生命科学与医学推选委员会的成员。.
查看 邵逸夫獎和琳达·巴克
理查·泰勒 (數學家)
查·泰勒(Richard Taylor,),英國數學家,主要研究數論。.
理查德·多尔
威廉·理查·沙博·多爾爵士,CH, OBE, FRS(Sir William Richard Shaboe Doll,),英国科学家及流行病学家,與另一科學家奧斯汀·布拉德福德·希爾爵士一同被称为當代的「禁煙教父」。.
查看 邵逸夫獎和理查德·多尔
理查德·哈密顿
查德·哈密顿(Richard Hamilton,),美国数学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查看 邵逸夫獎和理查德·哈密顿
简悦威
悦威(Yuet-Wai Kan,),香港出生的美籍华裔医学家、血液学家,首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荣休教授,曾担任主席。 简悦威是提出「限制性内切酶片断多态性跟踪人类基因变异」的第一人。.
查看 邵逸夫獎和简悦威
簡悅強
簡悅強爵士,GBE,JP(,),香港政治家、銀行家和執業律師,1957年至1980年歷任市政局、立法局及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期間曾長年出任行政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與關祖堯爵士及馮秉芬爵士等人同為華人代表。簡悅強也是香港望族簡東浦家族成員,1963年至1983年在家族有份創辦的東亞銀行出任主席。 簡悅強早年先後受教於拔萃男書院、香港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早於二戰以前已分別在英國和香港考取得執業律師資格。戰後,他於1945年加入羅文錦爵士旗下的律師樓,而且積極參與本地政壇,除了在1949年與貝納祺等人組織香港革新會,又在1957年至1958年任香港律師會主席,以及在1957年至1961年獲港府委任為市政局非官守議員。 在行政立法兩局供職期間,簡悅強不單敢於為普羅市民發聲,且多番獲港府委以重任,當中包括在1974年與1979年分別獲港督麥理浩爵士指派草創消費者委員會及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並擔任兩個委員會的主席,以化解當時米價暴漲及公務員工潮等危機;此外,他也曾就設立廉政公署向麥理浩提供不少重要的意見。在1970年至1975年和在1979年至1983年間,他還兩獲港府委任為貿易發展局主席,任內配合香港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向各國推廣與香港貿易。 簡悅強也相當關注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他由1963年至1983年間歷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董會主席和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另又於1983年至1996年擔任中文大學首任副監督,對中文大學的發展具重要影響。簡悅強曾獲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也是兩所大學的終身校董。 在多年的公職生涯中,簡悅強經歷過不少動盪歲月。在1966年,時任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的他批准天星小輪加價,間接成為同年九龍騷動的導火線之一;在翌年的六七暴動期間,他嚴辭批評左派滋事份子,並主張港府以強硬態度加以對付,表現頗獲港府認同。簡悅強多年來深獲港府信任,屢獲英廷嘉獎。他在1972年及1979年兩度封爵,是歷來首位獲英廷賜封GBE勳銜的華人。在1975年英女皇訪港時,簡悅強更代表香港市民向女皇致歡迎辭,反映其地位深重。 簡悅強在1979年隨港督麥理浩等人出訪北京,期間與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舉行閉門會談,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從英國接收香港主權,使他對香港前景感到擔憂。簡悅強返回香港後旋於1980年辭任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至1983年辭任貿發局主席及東亞銀行主席,不久更將手上東亞股票轉讓予另一主要股東李冠春家族,從此淡出香港的商界與政壇。簡悅強晚年甚少在公開場合露面,至2012年以99歲高齡逝世,他生前在一眾在世非官守太平紳士中,資歷也是最深的一位。.
查看 邵逸夫獎和簡悅強
米歇爾·麥耶
米歇爾·麥耶(Michel G. E. Mayor,),瑞士天文學家,任教於日內瓦大學天文學系的,已於2007年退休,但仍以榮譽退休教授身分持續進行研究。.
查看 邵逸夫獎和米歇爾·麥耶
索尔·珀尔马特
索尔·珀尔马特(Saul Perlmutter,),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3年獲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会员。 2011年,珀爾馬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項,另一半獎項由布莱恩·施密特與亚当·里斯共同獲得,以表揚他們「透過觀測遙遠超新星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因「基礎性地發現與探索中微子震盪,顯示出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新領域」,施密特、里斯與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成員、珀尔马特與超新星宇宙學計畫實驗團隊共同榮獲2015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查看 邵逸夫獎和索尔·珀尔马特
约翰·皮考克
约翰·安德鲁·皮考克,FRS,FRSE (John Andrew Peacock,),英国宇宙学家,天文学家和学者。自1998年起担任爱丁堡大学的宇宙学教授。他是2014年邵逸夫奖的联合获奖者。.
查看 邵逸夫獎和约翰·皮考克
约翰·F·霍利
约翰·弗雷德里克·霍利(John Frederick Hawley,),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弗吉尼亚大学天文学教授。2013年,他和史蒂文·巴尔布斯共同获得了邵逸夫天文学奖。.
查看 邵逸夫獎和约翰·F·霍利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Lefkowitz,)是一位美国医学家,最出名的工作是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为此他赢得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与布莱恩·科比尔卡分享这个奖项。.
罗伯特·朗兰兹
羅伯特·费伦·朗蘭茲(Robert Phelan Langlands,),出生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新西敏,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现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他對數論和表示理論具有非凡的洞察力。 朗蘭茲畢業於耶魯大學。1960年代初他建立了約化群的艾森斯坦級數的一般理論。雖然他的工作很出色,但是沒有得到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席。之後他隱居土耳其。 自1990年後,朗蘭茲轉攻數學物理。.
查看 邵逸夫獎和罗伯特·朗兰兹
罗纳德·韦尔
罗纳德·戴維·韦尔(Ronald David Vale,),美国生物化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与分子药理学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子马达,特别是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他在2012年与迈克尔·希茨和詹姆斯·斯普迪赫同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他是美国文理科学院的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成员。自1995年以来,他一直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并于2012年曾担任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长。2017年获得邵逸夫奖。.
查看 邵逸夫獎和罗纳德·韦尔
羅伯·柯霍獎
羅伯·柯霍獎(Robert-Koch-Preis),是一組由現代細菌學之父羅伯·柯霍發起成立的生物醫學獎,是德國獎金最高的學術獎,以傑出的微生物學、免疫學、醫學研究為獎勵對象。 許多羅伯·柯霍獎得主也獲得了諾貝爾獎,比如色萨·米尔斯坦、利根川進與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查看 邵逸夫獎和羅伯·柯霍獎
翡翠台特備節目列表 (2010年代)
本列表是翡翠台電視節目列表的子列表,列出2010年代的無綫電視翡翠台特備節目。 除特別註明外,所有節目均為高清製作,且於2016年2月22日前與高清翡翠台同步播放。 賀年特備節目請參見無綫電視賀年節目列表,體育特備節目請參見無綫電視體育節目列表(體育典禮及派對節目除外)。.
翡翠台電視節目列表
本條目列出所有無綫電視所製作,並曾於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及未播出的電視節目。.
無綫財經·資訊台電視節目列表
本條目列出所有曾於無綫電視財經·資訊台(前稱為高清翡翠台、J5、無綫財經台)播出的電視節目。 除特別註明外,所有節目均為高清製作。 與翡翠台同步首播的節目,參見翡翠台電視節目列表。.
無綫電視節目列表
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一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為無綫電視(TVB),是香港規模最大的電視公司,亦是香港電視節目的主要生產者,由於慣性收視關係,故此他們的節目收視亦經常比其他香港電視台的節目高,即由1960年代開台以來所有製作的節目對香港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不少。 本條目只列出香港無綫電視所有製作的電視節目。 註:節目名稱前的為該節目於無綫電視的首播日期及頻道,節目名稱後的為該節目的結束播放日期(如有)。.
無綫電視晚間新聞
《晚間新聞》(News Roundup),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新聞及資訊部製作的新聞節目,每日午夜前於翡翠台、無綫新聞台、TVB新聞台及明珠台播出。由2008年7月13日起,《晚間新聞》節目改用16:9技術製作。 2009年2月2日起,《晚間新聞》改以廠景高清製作。改版後的翡翠台《晚間新聞》,逢星期一至五於晚上11時播放,設定固定主播(2009年2月2日至2012年2月24日為方健儀,其後主要為吳璟儁)。節目形式方面,大量增加新聞以外資訊及與觀眾的互動,類近資訊節目。 2015年1月5日至2016年7月8日期間,翡翠台推出一小時《晚間新聞》,設定固定新聞主播吳璟儁、財經主播陳正犖、體育主播文宇軒,以整合新聞、財經及體育資訊為主。2016年6月27日,陳嘉欣接替吳璟儁,成爲星期一至五《晚間新聞》的固定新聞主播。 2016年7月11日起,《晚間新聞》減少時長至25分鐘,並取消財經專題及財經主播。2017年5月8日起,《晚間新聞》提早於23:00播映,時長爲30分鐘。 香港其他免費電視台的晚間新聞節目有亞洲電視的《夜間新聞》(已停播)、港台電視的《新聞天地》、奇妙電視的《十一點最前線》、《十一點半最前線》及ViuTV的《深宵新聞》。.
無綫新聞
無綫新聞(TVB News),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新聞及資訊部製作的新聞節目統一品牌。無綫電視新聞部位處電視廣播城新聞及停車場大樓,在尖沙咀星光行、灣仔電訊大廈、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廳及香港交易所交易大堂都設有直播室或新聞中心。無綫新聞以「無綫新聞,事事關心」作為官方口號(2010年一度改為「有新聞,就有無綫新聞」),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有線新聞、香港電台新聞部、鳳凰衛視新聞部及now寬頻電視新聞。 無綫新聞節目主要以粵語製作,每日於翡翠台、無綫新聞台、無綫財經·資訊台(只限粵語財經資訊、專題節目及新聞部外購節目)、明珠台(只限《手語新聞報道》)以及now寬頻電視的TVB新聞台播出;英語製作的新聞節目於明珠台播出,普通話製作的新聞節目於普通話翡翠台、無綫財經·資訊台(只限《普通話新聞報道》、《普通話天氣報告》)及明珠台(只限《交易現場》)播出。 無綫電視新聞部高層是袁志偉,現為助理總經理(新聞及資訊)。.
查看 邵逸夫獎和無綫新聞
盖尔德纳国际奖
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原名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Gairdner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是一個始於1959年的學術獎,每年授予在3到6位在医学上做出杰出发现的科学家,颁奖时举行盛大晚宴。 盖尔德纳国际奖素有「加拿大的小諾貝爾獎」之稱,常被认为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风向标,约有四分之一的此奖项获得者之后都获得过诺贝尔奖,截止2013年共有72个该奖获得者获诺贝尔奖。盖尔德纳基金会奖奖金为每人100000加元。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均可获奖。有时几位科学家能够因为同一项成功共同获奖,这时每人所得的仍是全额奖金。 2009年新增「國際保健獎」部門。.
查看 邵逸夫獎和盖尔德纳国际奖
莱纳·魏斯
莱纳·“莱”·魏斯(Rainer "Rai" Weiss,)是美國理論物理學者,因在引力物理學與天文物理學的貢獻而知名於學術界,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榮譽教授。在他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為發展出激光干涉術,其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關鍵技術。魏斯是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科學工作小組的主席。 2017年,魏斯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与巴里·巴里什及基普·索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邵逸夫獎和莱纳·魏斯
莱曼·佩吉
小莱曼·亚历山大·佩吉(Lyman Alexander Page, Jr,1957年9月24日 - ),美国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詹姆斯·麦克唐纳物理学杰出大学教授。 他是观测宇宙学领域的专家,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合作者。该探测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作出了精确的观测,获得了宇宙大爆炸阶段的电磁回声。.
查看 邵逸夫獎和莱曼·佩吉
道格拉斯·科爾曼
道格拉斯·科爾曼(Douglas L. Coleman,),美國生物化學家,他在1954年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理學士畢業,隨後在1958年於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取得生化系博士學位後,便一直在傑克遜實驗室(Jackson Laboratory)擔任研究工作,直至1991年退休。 1998年,他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此外,他與另一位科學家傑弗理·弗理德曼(Jeffrey M.
菲尔兹奖
費尔兹奖(Fields Medal),正式名称为国际杰出数学发现奖(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個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的獎項。每四年评选2-4名有卓越贡献且年龄不超过40岁的数学家。得奖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 奖项以加拿大數學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名字命名。菲爾兹筹备设立该奖,并在遗嘱中捐出47,000元给奖项基金。 費尔兹奖被认为是年轻数学家的最高荣誉,和阿贝尔奖均被称为為数学界的諾貝爾獎。奖金有15,000加拿大元,约合13,767美元。而阿贝尔奖的奖金有600万瑞典克朗,约合100万美元,更接近诺贝尔奖。.
查看 邵逸夫獎和菲尔兹奖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英文:Phillips Exeter Academy,又称埃克塞特或PEA),是一所私立的美国寄宿中学,是十校联盟成员之一。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埃克塞特镇,該地處於新英格蘭地區,獨立戰爭期間曾经是美国首都。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是美囯其中一所歷史最悠久的中学。該校以其具創新性的圆桌教学法應用為特色,圆桌教学法模式類似於苏格拉底反诘法中,通過發問問題及進行討論來學習,該系统以教师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圆桌教学法應用於学院所有的科目,現時已廣泛地被全球多所私立学校使用。.
西蒙·唐纳森
西蒙·唐纳森,FRS(Simon Donaldson,),英国数学家,研究领域为四维微分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利用从规范场论发展出来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对椭圆偏微分方程的创造性应用,他于80年代找到了四维流形的系列不变量,进而发现特定的四维流形容许无穷多个微分结构,“震惊了数学界”(Atiyah,1986)。.
查看 邵逸夫獎和西蒙·唐纳森
西蒙·怀特
西蒙·大卫·曼顿·怀特,FRS (Simon David Manton White,),英国、德国理论宇宙学家,与夫人桂妮薇尔·考夫曼同为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查看 邵逸夫獎和西蒙·怀特
香港2007年6月
;(請按此參閱當天之報章頭條).
香港華仁書院
香港華仁書院(Wah Yan College, Hong Kong)是香港一所著名男校,創校於1919年位於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81號 ,由天主教耶穌會營辦,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現任校監為周守仁神父。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15位。.
查看 邵逸夫獎和香港華仁書院
香港歷史年表
本條目記錄了從有紀錄歷史開端至今的香港、中國、英國和世界大事。.
查看 邵逸夫獎和香港歷史年表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簡稱會展;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縮寫:HKCEC)是香港的主要大型會議及展覽場地,位於香港島灣仔北岸,是香港地標之一;由香港政府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共同擁有,由新創建集團的全資附屬機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每年舉辦7項亞洲最大規模及4項世界最大規模展覽。 2012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在《CEI Asia magazine》,第10度榮膺亞洲最佳會議展覽中心殊榮。同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在第23屆TTG旅遊業大獎中,第4度獲選為最佳會議及展覽中心殊榮。.
高世章
世章(Leon Ko),音樂劇及電影作曲家。曾獲「Richard Rodgers Development Award」、金馬獎及多個音樂獎項。作品曾搬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舞台,並為美國公眾廣播電視台節目《The Puzzle Place》創作音樂。母親是兩屆「亞洲影后」及第一屆「金馬影后」尤敏,外祖父是粵劇名伶白玉堂,而「曼波女郎」葛蘭則是他的伯娘。高氏於美國西北大學修讀音樂,及後到紐約大學專攻音樂劇作曲。.
查看 邵逸夫獎和高世章
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
红移超新星搜索队(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是一个国际宇宙学合作项目,用Ia型超新星来描述宇宙膨胀。该小组于1994年由布萊恩·施密特(当时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助理)以及尼古拉斯·桑契夫(智利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研究员)共同创建。该小队囊括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智利的大约20位天文学家。他们用托洛洛山的维克多·布兰科望远镜来发现红移高于z.
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
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Praemium Imperiale)是1988年日本美術協會為紀念前一年(1987年)薨逝的協會總裁高松宮宣仁親王為名而設立的文化獎,1989年起每年頒發。獎項分為「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劇場/電影」五種,以成為「藝術的諾貝爾獎」為宗旨。日本美術協會是富士產經集團的一部分。 頒獎典禮每年10月在東京明治紀念館舉行,由日本美術協會現任總裁常陸宮正仁親王親自頒獎。今上天皇、皇后原則上也都會出席每年的頒獎典禮,即使不克出席,也會另外安排時間接見獲獎者。.
讓·布爾甘
讓·布爾甘(Jean Bourgain,),生於奧斯滕德,比利時數學家。他在1994年獲菲爾茲獎,表揚他研究巴拿赫空間、調和分析和遍歷理論的成果。他曾於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任教,現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他於1977年在荷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2000年,他將掛谷問題與算術組合學拉上關係。 2009年他獲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2010年他獲得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 2012年他获得克拉福德奖数学奖。.
查看 邵逸夫獎和讓·布爾甘
诺贝尔奖
诺贝爾奖(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於1901年開始頒發的奖项。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经济学奖于1968由瑞典中央银行增设,全称“瑞典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查看 邵逸夫獎和诺贝尔奖
费马大定理
费马大定理,也称費馬最後定理(Le dernier théorème de Fermat);(Fermat's Last Theorem),其概要為: 以上陳述由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一直被稱為「费马猜想」,直到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John Wiles)及其學生理查·泰勒(Richard Taylor)於1995年將他們的證明出版後,才稱為「費馬大定理」。這個猜想最初出現費馬的《頁邊筆記》中。儘管費馬表明他已找到一個精妙的證明而頁邊没有足夠的空位寫下,但仍然經過數學家們三個多世紀的努力,猜想才變成了定理。在衝擊這個数论世紀难题的過程中,無論是不完全的還是最後完整的證明,都給數學界帶來很大的影響;很多的數學結果、甚至數學分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包括代數幾何中的橢圓曲線和模形式,以及伽羅瓦理論和赫克代數等。這也令人懷疑當初費馬是否真的找到了正確證明。而安德魯·懷爾斯由於成功證明此定理,獲得了包括邵逸夫獎在内的数十个奖项。.
查看 邵逸夫獎和费马大定理
路德維希·法捷耶夫
路德維希·德米特里耶維奇·法捷耶夫(Людвиг Дмитриевич Фаддеев,),前苏联、俄國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最著名的成果有法捷耶夫-波波夫鬼和法捷耶夫方程。他的工作啟發了量子群的發明。他以规范场论中的法捷耶夫-波波夫量子化而闻名于世。他的其它重要工作还有三体问题中的法捷耶夫方程,量子反散射方法,可积系统等。.
迈克尔·罗斯巴什
迈克尔·莫里斯·罗斯巴什(Michael Morris Rosbash,),美国遗传学家,布兰戴斯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他和杰弗里·霍尔的研究小组克隆了果蝇的周期基因,1990年提出了生物钟的转录翻译负反馈回路的概念。 1998年,他们在果蝇中发现了周期基因、时钟基因。200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2017年與霍爾及同屬美國籍的迈克尔·扬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迈克尔·贝里奇
迈克尔·贝里奇(Michael Berridge,),英国生物学家。.
查看 邵逸夫獎和迈克尔·贝里奇
迈克尔·扬
迈克尔·沃倫·扬(Michael Warren Young,),美国遗传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学位,1978年起任洛克菲勒大学教员,后成为该校副校长。2013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後再於2017年與同屬美國籍的迈克尔·罗斯巴什和杰弗里·霍尔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4年他的团队克隆出果蝇的周期基因,这个基因能够调节果蝇的生物钟。扬之后的研究还揭示了更多生物钟相关基因,以及它们产物的运作情况。.
查看 邵逸夫獎和迈克尔·扬
阿德里安·彼得·伯德
阿德里安·彼得·伯德(Adrian Peter Bird,),英国遗传学家,爱丁堡大学教授。他被认为是表观遗传学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伯德为理解DNA甲基化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证明了非甲基化CpG岛的存在,并揭示其重要性。他阐明了脱酰胺化的CpG二核苷酸在基因组中发展的作用。伯德分离出通过结合到甲基化的CpG岛的一组蛋白质,这些基因的表达有其调控。伯德发现了这些基因与某些神经性疾病、发育障碍、致癌的敏感性有关。2011年,伯德获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年獲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Category:英國遺傳學家 Category: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Category:薩塞克斯大學校友 Category:愛丁堡大學校友 Category:邵逸夫奖得主.
阿贝尔奖
阿贝尔奖(Abelprisen,Abel Prize)是數學的國際獎項,每年颁发一次,獲譽為數學界最高榮譽之一。2001年,为了纪念2002年挪威著名数学家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二百周年诞辰,挪威政府宣布将开始向杰出数学家颁发此种奖金。 自2003年起,由挪威自然科学与文学院的五名数学家院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宣布获奖人。奖金的数额大致与诺贝尔奖相近。设立此奖的原因也是因为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项。2001年挪威政府拨款2亿挪威克朗作为启动资金。扩大数学的影响,吸引年轻人从事数学研究是设立阿贝尔奖的主要目的。 2003年3月23日,第一个获奖人名宣布,六月奖金第一次正式颁发。2004年三月第二届获奖人名单宣布,此次有两人分享奖金。 阿貝爾獎最初是索菲斯·李在1899年建議設立,因為他得悉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計劃中的獎項不包括數學獎。可是索菲斯·李不久後逝世,打斷了設立阿貝爾獎的工作。國王奧斯卡二世在1902年嘗試設立阿貝爾獎也不成功,而三年後瑞典-挪威聯盟的解散,使第一次的設立阿貝爾獎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查看 邵逸夫獎和阿贝尔奖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
阿斯图里亚斯女亲王奖(Premios Princesa de Asturias),前身为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Premios Príncipe de Asturias,1981年-2014年)是於1981年由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基金会发起建立了由其命名的奖章。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女亲王是历来赋予西班牙王国王位继承人的称号。 由于阿斯图里亚斯亲王费利佩于2014年6月19日成为西班牙国--王,他宣布从2015年开始,该基金会和奖项会按照新的继承人萊昂諾爾公主的性别改名为阿斯图里亚斯女亲王奖。颁奖典礼将由费利佩国--王主持,直到公主长大接管。2015年,维基百科赢得了国际合作类奖项。.
赫伯特·博耶
赫伯特·博耶(Herbert W. Boyer,),美国生物学家。1958年于宾夕法尼亚州圣文森特学院获生物学及化学学士学位。1963年于匹茨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76至1991年任旧金山加州大学生物化学教授,在那儿他发现细菌的基因可与真核生物基因结合。1977年他的实验室及其合作者率先合成并表达了肽编码基因。1978年8月,他用转基因细菌人工合成了胰岛素,随后在1979年合成了生长激素。1976年与罗伯特·斯旺森建立了基因泰克公司。1980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1990年获国家科学奖章,2004年获邵逸夫奖。.
查看 邵逸夫獎和赫伯特·博耶
赖因哈德·根策尔
赖因哈德·根策尔,ForMemRS(Reinhard Genzel,),出生于巴特洪堡,德国天体物理学家。.
蒂姆·亨特
查德·蒂莫西·亨特爵士,(Sir Richard Timothy Hunt,),暱稱蒂姆·亨特(Tim Hunt),英國生物化學家。由於發現調節細胞週期的關鍵蛋白質因子,與利蘭·哈特韋爾和保羅·納斯一同獲頒200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在海膽的卵子中發現了一種週期性積聚並於細胞週期中途被降解的蛋白質,命名其為週期素。.
查看 邵逸夫獎和蒂姆·亨特
邵逸夫
邵逸夫爵士(Sir Run Run Shaw ,)(注),邵雍第三十三世孫,章字輩。字仁楞,「以字行」,號逸夫,香港電影及電視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 他在1958年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另外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慣稱無綫電視)亦主導着香港的電視行業,多年來佔據本地的收視領先地位。1977年,邵獲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 他生前曾致力于慈善事业,历年捐助社会公益、尤其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中国大陆,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而邵逸夫在晚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諾貝爾獎之称的“邵逸夫奖”,表揚在教育和科研有傑出貢獻的人物。 2014年1月7日上午6時55分,邵逸夫在家中安詳辭世,享年107歲。.
查看 邵逸夫獎和邵逸夫
邵逸夫獎得獎者列表
此列表写出了历届邵逸夫奖的得奖者。.
肖恩·科爾
肖恩·马尔科姆·科尔(Shaun Malcolm Cole,),英国宇宙学家、学者。自2005年起担任杜伦大学物理学教授。他是2014年邵逸夫奖的联合获奖者。.
查看 邵逸夫獎和肖恩·科爾
鄭裕玲
鄭裕玲(Carol Cheng Yu Ling,),暱稱DoDo(嘟嘟),香港影視界巨星,無綫電視四大「鎮台之寶」之一,地位崇高而被稱為Do姐或DoDo姐,香港殿堂級及實力派演員、金牌司儀、電視、電台節目主持人、以及配音員。現為無綫電視部頭合約女藝員(專主持節目),曾為1980年代無綫公認的當家花旦之一;現為「至八會」成員之一,同時也是會中的「班長」,也是香港首個及至今唯一集影-后-、視-后-於一身的女藝員。於2003年息影。現時多為無綫主持大型特備節目,及在商業二台主持節目《口水多過浪花》。.
查看 邵逸夫獎和鄭裕玲
金枝慾孽
《金枝慾孽》(War And Beauty,粵語中與“金枝玉葉”同音),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清裝宮廷電視劇,由張可頤、佘詩曼、黎姿、鄧萃雯、林保怡及陳豪領銜主演,監製戚其義,續集為2013年的《金枝慾孽貳》。該劇所有男女主角都先後獲得TVB最佳男女主角獎項, 令到此劇成為TVB史上第一部擁有四位最佳女主角參與的一部劇,而且是香港视--次数最多的一部剧(张可颐和黎姿各一次,佘诗曼和邓萃雯各两次)。.
查看 邵逸夫獎和金枝慾孽
逸夫書院
逸夫書院(Shaw College)是香港中文大學第四所成員書院,也是第一所於中大成立後才創校的成員書院,創立於1986年,創辦人為邵逸夫爵士。逸夫書院坐落於中大校園西北部近大埔尾坑,面對吐露港。.
查看 邵逸夫獎和逸夫書院
陳志雲
陳志雲(Stephen Chan Chi Wan,),綽號「志雲大師」,擔任節目旁白時用藝名韋家晴;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雲浮市,現職香港商業電台首席智囊。 早年在香港政府任職政務主任,1992年離職;獲商業電台聘用從事行政工作,兩年後轉任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平步青雲,職位升至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任職電視台期間,雖為電視台幕後,但亦親自主持《志雲飯局》等清談節目,或為某些節目做旁白,亦經常出席公開場合,其曝光率及知名度不比幕前藝員低。2010年3月,他因涉嫌貪污被檢控。2017年3月14日,終審法院推翻所有定罪。.
查看 邵逸夫獎和陳志雲
IEEE榮譽獎章
IEEE荣誉奖章(英文:IEEE Medal of Honor),是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学会(IEEE)的最高荣誉,也是世界电气电子工程学界的最高奖励。.
P進數
进数是数论中的概念,也称作局部数域,是有理数域拓展成的完备数域的一种。这种拓展与常见的有理数域\mathbb到实数域\mathbb、复数域\mathbb的数系拓展不同,其具体在于所定义的“距离”概念。进数的距离概念建立在整数的整除性质上。给定素数,若两个数之差被的高次幂整除,那么这两个数距离就“接近”,幂次越高,距离越近。这种定义在数论性质上的“距离”能够反映同余的信息,使进数理论成为了数论研究中的有力工具。例如安德鲁·怀尔斯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就用到了进数理论。 进数的概念首先由库尔特·亨泽尔于1897年构思并刻画,其发展动机主要是试图将幂级数方法引入到数论中,但现今进数的影响已远不止于此。例如可以在进数上建立p进数分析,将数论和分析的工具结合起来。此外进数在量子物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有应用。.
查看 邵逸夫獎和P進數
查尔斯·本内特
查尔斯·伦纳德·本内特(Charles Leonard Bennett,),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教授。他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项目负责人。2005年之前,本内特是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高级研究员。.
查看 邵逸夫獎和查尔斯·本内特
李旻芳
李旻芳(Lucy Li Man Fong,),香港女演員及主持,現為無綫電視經理人合約藝員。.
查看 邵逸夫獎和李旻芳
杰弗里·弗里德曼
杰弗里·弗里德曼(Jeffrey M. Friedman,),美国医学家,纽约市洛克菲勒大学的分子遗传学家,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发现了激素瘦素和它对调节人体体重的作用。他曾就读于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并于1977年在纽约州奥尔巴尼联合大学的奥尔巴尼医学院获得医学学位(通过6年学习)。2009年获邵逸夫奖,2010年获拉斯克奖,两个奖均是与道格拉斯·科尔曼共同获得。.
杰弗里·霍尔
杰弗里·康納·霍尔(Jeffrey Connor Hall,),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美国遗传学家。於1971年获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於1974年成为布兰戴斯大学教员。於2013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後再於2017年與同屬美國籍的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4年他和迈克尔·罗斯巴什的研究小组克隆了果蝇的周期基因,这个基因能够调节果蝇的生物钟。他们还揭示出该基因所编码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含量随昼夜节律而变化。.
查看 邵逸夫獎和杰弗里·霍尔
杰拉尔德·菲什曼
杰拉尔德·菲什曼(Gerald J. Fishman,),美國天文學家,1965年於美國密蘇里大學物理系畢業,其後在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太空科學系修讀碩士及博士學位。他專門研究太空中的伽瑪射線。2011年9月28日,與意大利的恩里科·科斯塔博士(Enrico Costa)一起獲頒授2011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以表彰他們領導天文衛星,證明了宇宙中最大能量的爆發 ─ 伽瑪射線暴 ─來自宇宙學距離。.
格尔德·法尔廷斯
格尔德·法尔廷斯(Gerd Faltings,),出生於蓋爾森基興的德国数学家,研究领域为算术代数几何。 格尔德·法尔廷斯最著名的工作是利用格罗滕迪克发展出的代数几何理论证明了莫德尔猜想:数域K上的亏格大于1的非奇异射影曲线上仅有有限多个K-有理点。他因此获得1986年的菲尔兹奖和2015年的邵逸夫獎。此外他对阿贝尔簇的参模理论,算术黎曼-罗赫定理以及p-进霍奇理论亦有重要贡献。 法尔廷斯从1994年起担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所长。.
森和俊
森和俊(,),日本生物学家,專長分子生物学、細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現任京都大學教授。紫綬褒章表彰。 森教授是研究的先驅。他與彼得·瓦尔特同獲許多重要榮譽,包括威利奖、盖尔德纳国际奖、邵逸夫獎、拉斯克基礎醫學獎及2018年生命科學突破獎。.
查看 邵逸夫獎和森和俊
沃尔夫奖
沃尔夫奖(Wolf Prize)由沃尔夫基金会颁发,该基金会於1976年在以色列创立,1978年开始颁奖。创始人里卡多·沃爾夫是外交家、实业家和慈善家。 沃尔夫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药和物理领域,或艺术领域中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 沃尔夫奖具有终身成就性质,是世界最高成就奖之一。.
查看 邵逸夫獎和沃尔夫奖
津巴布韦大学
津巴布韦大学(University of Zimbabwe,简称UZ),是津巴布韦第一所及最大的大学,2007年统计拥有教学人员627人、学生11400人。津巴布韦大学成立于1952年,目前设有10个学院,涵盖各类学科和课程。校区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郊区,占地面积191.8公顷。.
查看 邵逸夫獎和津巴布韦大学
朱尔·A·奥夫曼
朱尔·A·奥夫曼(Jules A. Hoffmann,),出生于卢森堡埃希特纳赫,法国生物学家。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理事长,2007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长。因发现如何激活先天免疫而与鲁斯兰·麦哲托夫和布鲁斯·博伊特勒分享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同年(2011年),霍夫曼和布魯斯·比尤特勒與 瑞夫·史坦曼一起獲得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揚他們「關於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
朗納·德瑞福
朗納·德瑞福(Ronald Drever,),英國實驗物理學者,加州理工學院榮譽教授,是LIGO計畫創始人之一。德瑞福是能夠穩定激光的的發明者之一。對於2015年9月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創舉,這技術具有關鍵性作用。 在格拉斯哥大學,德瑞福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後來,他被聘請至加州理工學院。在那裏,他成立了一個引力波計畫。 德瑞福最近期的研究涉及到發展一種光學浮置科技,其可以使得實驗儀器與地震隔離。德瑞福退休后因痴呆症而在蘇格蘭的一家療養院休養。德瑞福已于2017年3月7日在苏格兰爱丁堡逝去,享年85岁。.
查看 邵逸夫獎和朗納·德瑞福
戴维·芒福德
戴维·布赖恩特·芒福德(David Bryant Mumford,),又译大衛·曼福德,美國數學家。 在哈佛大學,他上奥斯卡·扎里斯基的課時,引起了對代數幾何學的興趣。芒福德曾研究模空間,出版了幾何不變量理論一書。現在任教於布朗大學,研究模式科学。 1974年獲費爾茲獎,2006年獲邵逸夫獎,2008年获得沃尔夫奖。 Category:美国数学家 Category:菲尔兹奖获得者 Category:沃尔夫数学奖得主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Category:邵逸夫奖得主 Category: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奖者 Category:布朗大學教師.
查看 邵逸夫獎和戴维·芒福德
戴维·朱利叶斯
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 Julius,),美国生理学家。他是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曾获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 朱利叶斯是布里顿海滩人,1977年在麻省理工拿到本科学位。1984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杰里米·索纳、兰迪·谢克曼指导下获博士学位。 2010年因对辨认涉及伤害性作用的离子通道的研究获邵逸夫奖。.
查看 邵逸夫獎和戴维·朱利叶斯
明珠台電視節目列表
本條目列出所有曾於無綫電視明珠台播出的電視節目。.
斯坦利·诺曼·科恩
斯坦利·诺曼·科恩(Stanley Norman Cohen,),美国遗传学家。.
方逸華
方逸華(Mona Fong,),掛夫姓稱邵方逸華,原名李夢蘭,又名方夢華,祖籍广东,生於上海,邵逸夫的第二任妻子,是香港資深的傳媒工作者、行政人員與歌手,前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副主席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
查看 邵逸夫獎和方逸華
日本国际奖
日本國際獎(日本国際賞,Japan Prize)是國際科學技術財團所頒發的獎項。该奖项授予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独创性的和飞跃性的成果,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获奖者多为世界有名的科学家。获奖者可以得到奖状,奖牌及5000万日元的奖金。该奖项只授予在世人物。 在1981年,提出了日本也需要和诺贝尔奖所匹敌的奖项的构想。1983年确定了奖项的设立,1985年在国立剧场举行了第一次颁奖仪式。颁奖仪式上,天皇、皇后、首相、參眾兩院議長和最高裁判所長官都會出席。.
查看 邵逸夫獎和日本国际奖
時事通識
《時事通識》(Behind The Headlines)是由無綫新聞部製作的時事資訊節目,常規於無綫新聞台、TVB新聞台及翡翠台播放及間場於無綫財經·資訊台播放。 此節目及其前身《時事百科》於2013年及之前由新鴻基財務特約。.
查看 邵逸夫獎和時事通識
2004年香港
香港2004年繼去年七一遊行後再次經歷了鉅大政治爭議,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行使權力解釋基本法,並否決了0708年雙普選。5月,商業電台多名著名節目主持人指受到壓力相繼暫停節目,發生了「商台名嘴封咪事件」。7月1日,仍有數以十萬計市民參與七一遊行表達爭取民主訴求。9月,第三屆立法會選舉刷新了歷屆投票紀錄,有178萬多人投票(投票率55.64%)。 經濟方面,去年發生沙士事件後情況逐漸改善,失業率下跌至2004年第四季的6.5%,是近三年以來的低位,年內本地生產總值增長8.1%,是自1987年以來的第二快增長,歷時68個月的通縮終於結束,經濟復甦主要受惠於東亞、歐美國等主要市場的強勁需求,以及中國內地對外貿易暢旺和內部需求殷切所帶動。然而去年沙士期間,帶來經濟下滑以及增加開支,政府賬目錄得赤字401億。.
查看 邵逸夫獎和2004年香港
2005年香港
2005年對於香港來說,主要是政治較動蕩的一年。重要事件包括當時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突然請辭,時任香港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在無對手的情況下當選接任餘下任期。此外,香港政府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不獲泛民主派接受導致未能通過。.
查看 邵逸夫獎和2005年香港
2006年香港
2006年是香港重新旺盛的一年。經過多年經濟衰退後,香港經濟於2006年終於有可觀的發展,股市屢創新高。而在政治方面,亦較過往數年穩定。.
查看 邵逸夫獎和2006年香港
2010年6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0年6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6月30日.
2014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4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4年4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亦称为 Shaw 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