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9 关系: 劉綱 (萬曆進士),劉養貞,劉成勳,卭州,夔州路,孟方立,屈突通,崔从,川主,帕巴拉·晋美巴丹邓贝贡布,什邡堂邛窑遗址,張能鱗,保路运动,包弼臣,刘文辉,嘉定直隸州,周庠,唐朝行政区划,剑南节度使,剑南道,剑南西川节度使,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王小波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王圻,王鸬鹚,益州都督府,馬知節,高仁厚,高彦俦,魏廷鶴,趙禼,郭宗蔭,郑寿全,阡能,邛州 (消歧义),邛州直隸州,邛縣,臨邛郡,蕭岑,雅州,陳敬瑄,柳亨,李叔明,李仁罕,李稷,李行师,李贤 (北朝),李蜀,杜鵬舉,... 扩展索引 (9 更多) »
劉綱 (萬曆進士)
劉綱,四川邛州人。明朝進士、翰林。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劉綱中進士,改庶吉士,期間上書批評萬曆皇帝疏於國事。之後授其為翰林院編修,兩年後因事連坐被外調,次年去世。.
查看 邛州和劉綱 (萬曆進士)
劉養貞
劉養貞,字念衡,四川邛州人,明末官員。 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官兵部武選司主事。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三月二十日,劉養貞在茶庵痛哭崇禎帝,未被追究。李自成失敗逃遁後,劉養貞隱姓埋名,賣卜都門。.
查看 邛州和劉養貞
劉成勳
劉成勳()字禹九,四川省邛州大邑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川軍指揮官之一。他和同時代川軍将领劉湘、劉文輝同姓同乡,但没有血缘关係。.
查看 邛州和劉成勳
卭州
#重定向 邛州.
查看 邛州和卭州
夔州路
夔州路,宋朝时设置的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分峡路置,为川峡四路之一。治所在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辖境相当今四川、重庆两省市万源、达州、垫江、璧山、綦江等市县以东,贵州省遵义、湄潭、镇远等市县以北,湖北省建始、五峰等县以西,并羁縻今贵州省贵阳、都匀、安顺、独山、榕江等市县间诸州。.
查看 邛州和夔州路
孟方立
孟方立(《旧唐书》卷二十上),晚唐军阀,881年 - 889年以节度使身份控制昭義局部或全境,将其军部从潞州迁到家乡邢州,引起了潞州百姓的怨恨,他们倒向了河東节度使李克用,孟方立最终为李克用所败,由于害怕部属造反而自杀。.
查看 邛州和孟方立
屈突通
屈突通(),複姓屈突,鲜卑名坦豆拔,雍州長安人,祖籍昌黎郡徒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十二。.
查看 邛州和屈突通
崔从
崔从(),字子乂,唐朝中期大臣。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西)武城人,寓居太原,出自清河崔氏。 崔从曾祖中书舍人、国子司业、修国史崔融,祖父礼部尚书、东都留守,赠太子太傅崔翘,父亲尚书水部员外郎、渠州刺史、赠太子太保崔异。崔从在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任山南西道推官,权知邛州事。从西川节度使韦皋,以拒副节度刘辟围攻邛州。唐宪宗元和初年,入拜吏部员外郎。元和九年(814年),由右司郎中擢御史中丞,改给事中。寻出为陕州大都督长史、陕虢团练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旋入为尚书右丞。曾奉使安抚镇州王承宗。出为兴元尹、御史大夫、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唐穆宗即位,为尚书左丞。长庆二年(822年)为检校礼部尚书、鄜州刺史、鄜坊丹延节度使。长庆四年(824年),入为吏部侍郎,迁太常卿。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担任检校吏部尚书,充东都留守。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为户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大和四年(830年),转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兼扬州大都督长史、御史大夫、充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大和六年(832年)十月,在扬州去世,赠司空,谥号贞。其子崔慎由、崔安潜,其孙崔胤。.
查看 邛州和崔从
川主
川主,即灌口二郎、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万天川主、惠民大帝,是流行于中国巴蜀地区(四川省及重庆市一带)以及其它巴蜀移民聚居地的重要民间信仰,起源于唐朝及之前四川地区对于秦蜀郡太守李冰的信仰崇拜,是一种以巴蜀治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民间信仰,以求川主保佑巴蜀免于水旱灾害。川主信仰的祭拜场所是川主庙(亦称为川主宫、川王宫、二郎庙、清源宫、万天宫、惠民宫等)。明清以来,川主成为了四川本土乡神,清朝川主庙遍布四川省(含今重庆市)内各州县,有方志记载的便超过500处。在川渝之外的川主庙则同时还兼有川人会馆的功能。 川主的祭祀活动分为官祭和民祭。都江堰每年举行的清明放水节继承了始于北宋的官祭传统,在砍杩槎放水入内江以供成都平原春灌的同时祭祀李冰父子。而民祭则主要是以庙会的形式。每年六月二十四李二郎生日及六月二十六日李冰生日,四川、重庆各地都会举行“川主会”以纪念李冰父子。川主信仰集儒家、道教和佛教等元素为一体。.
查看 邛州和川主
帕巴拉·晋美巴丹邓贝贡布
帕巴拉·晋美巴丹邓贝贡布()藏族,四川理塘(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人,第七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什邡堂邛窑遗址
什邡堂邛窑遗址为隋至宋代民间瓷窑遗址,分布在四川省邛崃市临邛镇、固驿镇。1987年11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大渔村窑址和瓦窑山窑址两处南北朝至宋代的古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入第三批什邡堂邛窑遗址。 邛崃,唐至明清均属邛州,故名邛窑。什邡堂邛窑创烧于隋,盛于唐而终于宋。该窑古无文献记载,1930年代始被发现,引起考古界、古陶瓷界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古陶瓷史编写组曾多次对此窑址进行调查。1984~1987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邛崃县文物管理所进行发掘。该窑是邛窑系中面积最大、堆积层最厚的窑址,为四川青瓷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瓷窑址之一。 遗址现存窑包13个,包括“龙窑”6座,马蹄形窑3座;出土各式器物(包括碗、盘、瓶、罐、钵等等)一万余件。 什邡堂邛窑遗址于2013年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成都片区的组成部分。.
查看 邛州和什邡堂邛窑遗址
張能鱗
张能麟,字玉甲,又字西山,顺天大兴人,书中自称“古燕”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清順治四年(1647年),登进士。授官浙江仁和知縣,歷任四川邛州知州。顺治十一年任江南下江提学道。顺治十八年(1661年)任上川南道,驻节嘉州。补江南提学佥事,转四川按察司副使。康熙元年轉分巡建昌道。康熙二十二年,寫《代请停供鲥鱼疏》。有《儒宗理要》、《荒政考略》八卷等。.
查看 邛州和張能鱗
保路运动
保路運動又稱保路風潮,為清朝末期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省反對清朝政府將地方準備興建的川漢鐵路、粵漢鐵路進行國有化而發生的運動。其中四川省的運動最為激烈。 四川保路運動是由立憲派發動和領導的。他們力圖把運動控制在文明爭路的範圍內,要求人們只求爭路,不反官府,不打教堂,更不得聚眾暴動。同盟會雖然沒有掌握保路運動的領導權,但他們執行「借保路之名,行革命之實」的策略,暗中聯絡會黨,準備武裝起義。.
查看 邛州和保路运动
包弼臣
包弼臣(),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举人。名汝谐,字弼臣,四川南溪人。为资州教谕。自创“包体字”,为中国晚清三大碑派书家(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之一。 包弼臣专习书法,搜集北魏碑拓本100余种,朝夕临摹,又能创新,自成一格,人称“包体字”。曾任邛州、资州学政长达20多年,培养出大批人才,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即出其门下。著有《南上遗吟录》、《西园记》、《谷叟诗文稿》等文集。 Category:清朝書法家 Category:同治六年丁卯科舉人 Category:清朝縣儒學教諭 Category:南溪人.
查看 邛州和包弼臣
刘文辉
刘文辉(),字自乾,法號玉猷。四川大邑人。号病虞。於1894年1月10日出生在四川邛州大邑县安仁镇糖場間。川军高级将领馬宣偉「劉湘」。陸軍中將加陸軍上將銜。.
查看 邛州和刘文辉
嘉定直隸州
嘉定州,明朝和清朝設置的直隸州。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改元朝嘉定府路為嘉定府。仍直領龍遊縣(附郭縣)、夾江縣、峨眉縣、犍為縣4縣和眉州(領彭山縣、青神縣)、邛州(領大邑縣)。洪武六年十二月增置榮州和丹棱縣、蒲江縣、威遠縣。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降府為直隸州,同時省去附郭的龍遊縣,眉、邛、榮三州降為縣。與彭山縣、青神縣、大邑縣一起隸於嘉定州。此時嘉定州共領12縣。洪武十年五月彭山縣、青神縣、大邑縣、丹棱縣、威遠縣同時被廢除,十二年十一月又復置五縣,彭山、青神、丹棱3縣改隸新設的眉州。 成化十八年增設洪雅縣;十九年二月大邑縣、蒲江縣改屬由邛縣設置的邛州。此後,嘉定州下餘6縣。嘉定府、州、龍遊縣治在今四川樂山市。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另说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为嘉定府,以其地置樂山縣。.
查看 邛州和嘉定直隸州
周庠
周庠(《九国志》作周详)(),字博雅,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前蜀开国之君王建作为晚唐军阀为求自立连年作战时的谋主。前蜀立国后,拜为宰相。.
查看 邛州和周庠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查看 邛州和唐朝行政区划
剑南节度使
剑南节度使,开元七年(719年)升剑南度支营田处置兵马经略使设置剑南节度使,为天宝十节度之一。 治所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主要辖区是益州、彭州、蜀州、汉州、眉州、绵州、梓州、遂州、邛州、剑州、荣州、陵州、嘉州、普州、资州、巂州、黎州、戎州、维州、茂州、简州、龙州、雅州、泸州、合州25州和昆明军。相当于今四川省中部。后来辖境有所扩大,增加翼州、当州、柘州、松州、恭州、姚州、悉州、奉州、霸州、保宁都护府。统辖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江南军、澄川军。至德二载(757年)分割为东川节度使、西川节度使。.
查看 邛州和剑南节度使
剑南道
剑南道,唐贞观元年(627年)所划分十道之一,为地理区划名称。治所位于益州成都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为节度使名,又为地理区划名。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分为西川节度使和东川节度使。.
查看 邛州和剑南道
剑南西川节度使
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西川节度使,唐朝在今四川省西部设立的节度使。 至德二载(757年)分剑南节度使西部设置。治所在成都府,管辖成都府、彭州、蜀州、汉州、眉州、嘉州、邛州、简州、嶲州、戎州、维州、合州、文州、扶州、奉州、霸州、姚州、资州、茂州、黎州、雅州。763年,增加通州、巴州、蓬州、渠州,后归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增加松州、当州、悉州、柘州、翼州、恭州、真州、环州、静州。十二月,剑南西山地区被吐蕃占领,文州归山南西道节度使。764年,与东川节度使合并,下辖43州:成都府、彭州、蜀州、汉州、眉州、邛州、嘉州、嶲州、黎州、戎州、维州、茂州、雅州、合州、文州、扶州、奉州、霸州、松州、当州、悉州、柘州、翼州、恭州、真州、环州、静州、姚州、梓州、渝州、遂州、简州、资州、昌州、绵州、龙州、剑州、普州、荣州、陵州、阆州、泸州。767年,再分割,西川下辖成都府、彭州、蜀州、汉州、眉州、邛州、嘉州、嶲州、黎州、戎州、维州、茂州、雅州、合州、扶州、奉州、姚州、霸州、柘州、翼州、恭州、环州、静州、真州。768年增加静州。795年,增统押近界诸蛮及西山八国云南安抚使。805年增加古州。809年增加简州、资州。 西川节度使长期管辖成都府和彭州、汉州、眉州、嘉州、邛州、简州、资州、茂州、黎州、雅州以西各州,相当于今天成都平原及其以西以北和雅砻江以东的地区。 865年,南诏占领嶲州,868年嶲州、蜀州、雅州、眉州、邛州、嘉州、黎州设立定边节度使。870年,废除定边节度使。882年,眉州设保胜防御使,彭州、蜀州、汉州设立防御使。888年,蜀州、雅州、邛州、黎州设立永平军节度使,彭州、茂州设立威戎节度使。891年,废除永平节度使。892年,彭州归龙剑节度使。897年,合州归武信节度使。唐朝末年王建以此地为根据地建立五代十国前蜀。.
查看 邛州和剑南西川节度使
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四川等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四川布政司,是明朝在长江上游地区的一级行政区,下辖14府、6直隶州、111县。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
王小波 (北宋)
王小波()北宋初民變领袖。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人。茶农出身(一说茶贩出身)。.
查看 邛州和王小波 (北宋)
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在北宋初期。因蜀地赋税过重,当地农民王小波以“均贫富”为口号率众起义,此后不久王小波战死,由李顺接管起义队伍并一度攻下成都,並在成都及其周邊範圍建立了李蜀政權。但由于后期出现重大指挥失误等多方面原因,起义最终失败。.
查看 邛州和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圻
王圻(),字元翰,號普始,明朝嘉定縣江桥人(今屬上海市)。政治人物、學者、藏書家。.
查看 邛州和王圻
王鸬鹚
王鸬鹚(),宋朝四川人,参加李顺起义。 淳化五年(994年)五月初六,宋朝官军攻克李顺占据的成都。据称城破时,李顺被杀害。部将张余突围,在嘉州等川东、川南地区继续战斗。至道元年(995年)二月,张余在嘉州兵败被杀。 至道二年(996年)五月,王鸬鹚在邛蜀称邛南王,攻打邛州(今四川邛崃市)、蜀州(今四川崇州),宋太宗以石普为西川都提举捉贼使,免除蜀地租税,石普镇压王鸬鹚起义军,王鸬鹚不久军败身死。.
查看 邛州和王鸬鹚
益州都督府
益州都督府,唐朝的都督府。 武德元年(618年)于益州置总管府,三年罢总管府,置西南道行台,九年罢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十州,并督嶲、南宁、会三州都督府。贞观十年(636年)督益、绵、简、嘉、陵、雅、眉、邛八州并茂、嶲两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年)升为大都督府。天宝督剑南三十八郡。辖境相当今四川省茂县、江油市以南,沱江以西,大雪山以东和云南北半部地区。 Category:都督府 Category:四川古代行政区划.
查看 邛州和益州都督府
馬知節
知節(),字子元,諡正惠,北宋將領。.
查看 邛州和馬知節
高仁厚
仁厚(),晚唐军将,效力于军阀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击败阡能、韓秀升、屈行從的叛军和与陈敬瑄为敌的東川节度使杨师立,随后被陈敬瑄任为东川节度使。但光启二年(886年),陈敬瑄对他产生疑心,将他袭杀。.
查看 邛州和高仁厚
高彦俦
彦俦(《宋史》卷一),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军事人物,并州太原人。《宋史》卷四百七十九《十国春秋·高彦俦传》《五代通录》及《新五代史·王环传》误作高处俦。.
查看 邛州和高彦俦
魏廷鶴
魏廷鶴(),字寅軒,四川省大邑縣上安鎮人,後遷居大邑縣城東街,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查看 邛州和魏廷鶴
趙禼
趙禼(禼音xiè ㄒㄧㄝˋ 謝,)字公才,邛州依政(今四川成都邛崍市)人,北宋政治人物、將領。.
查看 邛州和趙禼
郭宗蔭
郭宗蔭,字?,貴州省水德司(萬曆三十三年改置安化縣)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中式第二十七名舉人,曾任邛州司鐸,捐出俸祿資助貧困的學子。又任四川鄰水縣知縣,『倡正學。奬節義』,縣民為其立『永思碑』。.
查看 邛州和郭宗蔭
郑寿全
郑寿全(),字钦安,即道光四年生、宣统三年卒,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火神派的始祖。 郑钦安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其学术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作,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郑氏之中心论点谓人身以元阳、元阴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故善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药,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病,被人尊称为“郑火神”。后世有尊郑氏之法的医家,被称为“火神派”。 Category:清朝医学家 Category:邛崃人 Shou壽全.
查看 邛州和郑寿全
阡能
阡能(),唐末四川农民起义军首领。或作千能。安仁(今四川大邑东南)人。原为邛州(今四川邛崃)衙吏,因公事误期,逃亡。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三月聚众起义,众达万余人,活动于邛州、雅州(今四川雅安)二州间,连克城邑。唐西川节度使陈敬瑄遣将杨行迁等前往镇压,屡为所败。罗浑擎、句胡僧先后率众数千人响应,大败杨行迁部于乾溪(今四川大邑东)。七月,蜀人韩求亦率数千人应阡能。陈敬瑄改遣押牙高仁厚领兵镇压。罗浑擎等起义军各自建寨抗击,与他所建之寨连成一线,各距四、五十里,以抵御官军。高仁厚一面大军压境,一面派出叛徒分化瓦解,动摇起义军军心。于是起义军被各个击破,他亦被俘牺牲。 N Q.
查看 邛州和阡能
邛州 (消歧义)
邛州可以指:.
查看 邛州和邛州 (消歧义)
邛州直隸州
邛州直隸州,明清时的直隶州。 元朝时為嘉定府路屬州,領大邑縣。明朝洪武四年,邛州屬嘉定府,領縣依舊。九年四月降為邛縣,與大邑縣同屬嘉定直隸州。成化十九年二月乙丑(1483年3月10日)升為直隸州,大邑縣與蒲江縣隸之。治所在今四川省邛崍市。清朝相沿。1913年,废除邛州直隸州。改为邛崃县。.
查看 邛州和邛州直隸州
邛縣
邛縣是明代四川的一個縣。洪武九年四月降邛州為縣,仍屬嘉定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大邑縣入邛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成化十九年二月復為州,直隸布政司。.
查看 邛州和邛縣
臨邛郡
临邛郡,中国南北朝到隋朝的郡。.
查看 邛州和臨邛郡
蕭岑
蕭岑(),字智遠,梁宣帝蕭--第八子,梁明帝蕭巋之弟。初封河間王,後改封吳郡王。 蕭岑秉性簡貴,御下嚴整。梁明帝在位期间,官至太尉。天保二十四年(585年),梁明帝去世,西梁后主蕭琮即位,蕭岑因望重屬尊,頗有不法。隋文帝徵蕭岑入朝,趁机留住他,不让他返回西梁。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废除西梁政权。蕭岑后出任大將軍,封懷義郡公。 蕭岑作有诗《棹歌行》,收入《乐府诗集》卷四十、《诗纪》卷百二十一。.
查看 邛州和蕭岑
雅州
雅州,中国隋朝时设置的州。.
查看 邛州和雅州
陳敬瑄
陳敬瑄(《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朝将领,因是唐僖宗一朝当权宦官田令孜之兄而得以控制西川。唐僖宗之弟继位为唐昭宗后召他,他起兵抗命。最后被王建败杀,王建吞并了他的领地后建立五代十国之一的前蜀。.
查看 邛州和陳敬瑄
柳亨
柳亨,蒲州解人,唐朝官员。 西魏尚书左仆射柳庆之孙。父柳旦,隋朝太常少卿、新城县公。柳亨在隋末历任熊耳、王屋二县长,陷于李密瓦岗军。李密败柳亨归唐朝,为驾部郎中。唐高祖见他容貌魁伟,以殿中监窦诞和襄阳公主之女嫁给他,成了唐高祖之外孙女婿。为左卫中郎将,封寿陵县男。贬出为邛州刺史。後唐太宗加他散骑常侍,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光禄少卿。太宗劝诫他:“与卿旧亲,情素兼宿,卿为人交游过多,今授此职,宜存简静。”柳亨不再射猎,杜绝宾客,约身节俭,勤于职事。太宗亦以此称之。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修太庙之功,加金紫光禄大夫拜太常卿。从唐高宗至幸万年宫,检校岐州刺史。永徽六年去世,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号敬。.
查看 邛州和柳亨
李叔明
李叔明(),中国唐朝官员,原籍河北道渔阳郡(今天津市蓟县)人,移为阆州新政人。原名鲜于晋,字叔明,唐代宗大历末年(779年),阆州一个姓严的人奏称他冒姓国姓李氏,请求恢复原姓。李叔明大感耻辱,抗表乞赐宗姓。代宗以他是一方镇帅(东川节度使),许之,将严氏子法办。遂名李叔明,字晋卿,后入京以本官兼尚书左仆射。.
查看 邛州和李叔明
李仁罕
李仁罕(《九国志》),字德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大将,在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为控制政权而进行的征伐中立有大功,惟在仕途晚期变得骄傲而且贪婪,使得孟知祥之子和继承人孟昶与其他高官视他为孟昶统治的威胁,于是遭到捕杀。.
查看 邛州和李仁罕
李稷
李稷()表字长卿。北宋邛州(今邛崃)人。 國子監博士官出身。以父李绚之荫官,为将作监主簿,历任河北西路、东路转运判官。後任陕西转运使、管理官盐,以苛暴著称。李稷督运粮草,民夫苦,逃者多,李稷将数千民夫斬斷足筋,凄惨响彻山谷,数日而死.时人稱:“寧逢黑杀,莫逢稷察。”元豐五年(1082年)赴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考察,遇西夏軍來犯,城破,死于乱军之中,有人認為是宋軍不滿李稷暴虐無道,乘亂將他殺了。.
查看 邛州和李稷
李行师
李行师(),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唐朝官员。.
查看 邛州和李行师
李贤 (北朝)
李贤(),字贤和,原州平高(今宁夏固原)人,中国北周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河西桓公。.
查看 邛州和李贤 (北朝)
李蜀
李蜀是北宋初期位於中国四川地区的一个短暫政权,从994年一月到994年五月,该政权仅维系了5个月。.
查看 邛州和李蜀
杜鵬舉
杜鵬舉(?-?)。生卒年不詳。唐代濮州(今濮陽)人,唐朝官员。.
查看 邛州和杜鵬舉
梁震 (五代)
梁震,邛州依政人。唐末五代荆南政权谋士。本名梁霭。 唐末,梁震进士及第,在后梁代唐后,梁震归乡,途经江陵被荆南节度使高季兴留下,高季兴对其非常器重。高季兴死后,高从诲即位,梁震隐退归乡,自稱「荆臺隐士」,每次晉見从诲都騎乘黃牛到大廳。不過从诲時常去拜訪他家,四季都有厚重的賞賜。.
查看 邛州和梁震 (五代)
楊潮觀
楊潮觀(1710年-1788年)字雄度,號笠湖,江蘇無錫人,為清初政治人物及戲曲作家。 楊孝元長子,杨鴻觀之兄。乾隆元年(1736年)中舉,曾任山西文水縣、河南林縣、固始縣等知縣,以及四川簡州、邛州、瀘州等地知州。與袁枚是至交。 著有《吟風閣雜劇》,其名字取自他在邛州所建演出舞台吟風閣,其中收錄他所作的多部雜劇,他的劇作中展現了中國歷史中官吏的形象,並在其中融入他的治國思想。.
查看 邛州和楊潮觀
樊一蘅
樊一蘅(),字君带,明末官员,多次对农民军作战,南明时总督川、陕军务,意图收复被大西政权占据的川蜀地区,但至死未能实现。.
查看 邛州和樊一蘅
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貢士進士列表
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丁未科 三月,會試於贡院。.
清朝解元列表
本表按年份、科次列舉清朝各省鄉試第一名(解元)。.
查看 邛州和清朝解元列表
成都府路
成都府路,北宋时设置的路。共领一府(成都府)、十二州:(眉州,蜀州,彭州,绵州,汉州,嘉州,邛州,简州,黎州,雅州,茂州,威州)、二军(永康军、石泉军)、一监:仙井监。共计五十八县。 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在成都附近的青城起义,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当年五月,宋军攻陷成都,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置,治所在成都府(今四川省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北川、江油等县市以南,犍为、喜德、冕宁等县以北,小金、泸定、石棉等县以东,绵阳、简阳、仁寿等市县以西地。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旧。宋朝时期是成都在古代历史中最为兴旺的时期,其经济地位在国内很高。 元中统元年(1260年)废。.
查看 邛州和成都府路
明朝行政區劃
明朝行政區域劃分,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中書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省府州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明初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分各省军政司法权力的体系,后逐渐被巡撫制度接掌,巡撫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查看 邛州和明朝行政區劃
明朝解元列表
本表按年份、科次列舉明朝(包括南明)各省鄉試第一名(解元)。.
查看 邛州和明朝解元列表
新繁县
新繁縣,中国旧县名,在今四川省境。 新繁县的前身为蜀郡所辖的繁县,县治在今彭州市濛阳镇。 劉禪時繁縣加「新」字置,或謂北周改繁縣置,或謂前蜀改,治今四川省新都縣西北新繁鎮。隋朝開皇三年(583),廢入成都縣。 唐朝武德三年(620)復置,次畿。宋代仍屬成都府。元代屬成都路,為下縣。 明朝洪武十年(1377)五月,新繁县又省入成都縣。十三年(1380)十一月又復置。清仍屬成都府,康熙元年(1662年),省彭縣入新繁縣。雍正六年,復設彭縣。.
查看 邛州和新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