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邙山

指数 邙山

邙山,山名,又名氓山,古名郏山,又称北邙,俗称邙岭。位於河南西部,是秦嶺山脈的北支,距離太行山四五百公里,靠近黃河邊上,與崤山互為犄角,古有天險之稱。.

目录

  1. 80 关系: 劉辯卢令媛史万宝吕雉孙处约崔徽华中國君主陵墓列表中國盜墓史中国国家牡丹园七十二福地三门峡水利枢纽康百万庄园二七纪念塔张仁祎张道陵張方北魏皇陵刘邦唐三彩元举元端元鸾元通元泰王诵 (南北朝)秦始皇綦連猛義慈王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瓦岗军燧石文学奖牡丹白马寺隋朝韦津衡守直西晋皇陵高句丽高句丽复兴运动高句麗人高震高英魚朝恩许世绪谢岳黑齿俊黄君汉齐侯盂郭聖通郑州市... 扩展索引 (30 更多) »

劉辯

劉辯(熹平五年至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即),中國汉朝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他是东汉王朝第十三位、亦即倒数第二位皇帝,是汉灵帝劉宏与皇后何氏的独生兒子,即是嫡长子。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西北军阀董卓,之後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傳記(即本紀),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

查看 邙山和劉辯

卢令媛

卢令媛(),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曹魏司空、容城成侯卢毓十一代孙女,司空录事参军卢道约之女,北魏孝明帝的妃子,北齐胡皇后的姨母。.

查看 邙山和卢令媛

史万宝

史万宝,隋唐之际京兆杜陵(今西安)人。隋朝名将史万岁之弟。唐朝初期的第二等佐命功臣,封爵原国公,死后谥号肃。.

查看 邙山和史万宝

吕雉

呂雉(),字娥姁,汉高帝刘邦皇后。西汉时称吕太--,简称吕--,谥号高皇后,东汉时光武帝改薄太后为高皇后,吕后为高--。山东单父(今单县)人,为汉高祖刘邦任亭长时所娶元配妻子(前202年-前195年),一直追随刘邦征战,被封为汉王王后,直到刘邦以汉王身份即皇帝位后,尊为皇后。惠帝即位,尊為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惠帝死后,虽为少帝祖母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在世的皇祖母,但不称太皇太后,仍以皇太后身分临朝称制,掌控朝政达八年《汉书·高后纪第三》载:“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四年夏,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诏曰:‘凡有天下治万民者,盖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欢心以使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欢欣交通而天下治。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乱,不能继嗣奉宗庙,守祭祀,不可属天下。其议代之。’群臣皆曰:‘皇太后为天下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顿首奉诏。’五月丙辰,立恒山王弘为皇帝。……八年春,封中谒者张释卿为列侯。……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于未央宫。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下至郎吏各有差。大赦天下。”,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后、皇太后。 吕雉有两兄吕泽、吕释之,以及姊吕长姁、妹吕嬃;其二位兄长皆因追随刘邦征战封侯。吕雉生一子一女,为漢惠帝、魯元公主。 漢惠帝在位七年,自元年起即因「人彘」事件不再聽政,并嗜酒燕乐,导致多病;吕雉自惠帝死后即临朝称制,于吕太后元年、四年連立兩任少年皇帝,共主政八年。因此《史記》、《漢書》等正史以「本紀」體例記載呂太后生平,将其历史地位看作等同于一任帝王。吕太后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受到了前后同一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高度赞扬。 汉初制度简约。吕雉主持明确了汉朝的后宫尊卑制度,于称制七年主持重新议定了汉高祖母亲、兄姊的谥号,将刘邦的母亲和姐姐均由“夫人”升为“--”。 據东汉班固所著《漢書》記載,劉邦死後,匈奴首領冒頓曾寄國書向吕太后求婚,意在標揚匈奴武力,刻意貶低漢朝國力。吕太后以年邁為由婉言拒绝,不过继续沿用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吕太后称制期间曾大封亲族为王。前180年8月18日(七月三十),吕雉逝世,周勃、陈平等人铲除吕氏家族力量,更立汉高祖次子代王继承宗庙,是为汉文帝。.

查看 邙山和吕雉

孙处约

孙处约(),字茂道,后为避武则天父武士彟讳,改以字行,汝州郏城人,祖籍千乘乐安。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查看 邙山和孙处约

崔徽华

崔徽华(),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第二房,北魏廷尉少卿崔逸的女儿。.

查看 邙山和崔徽华

中國君主陵墓列表

中國君主陵墓列表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君主陵墓的列表。.

查看 邙山和中國君主陵墓列表

中國盜墓史

盗墓,又叫掘冢、掘坟、掘墓、抇墓、发丘等。掘冢,奸事也,但因为中国传统的厚葬风习,事死者如事生参见《礼记,祭礼》 。盗墓,这样的社会文化现象,自古就没停止过,对此陳夢家曾表示是“山川效靈”、“地不愛寶”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首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林曾说“百墓九十九空”,能免于洗劫者,少之又少。早在《吕氏春秋》里就有盗墓的记载,因陵墓“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于是“无不抇之墓也”,“大墓无不抇也”。历史上的名人如:刘去、曹操、董卓、黄巢、温韬、刘豫、杨辇真珈、孙殿英等都曾盗发坟陵。.

查看 邙山和中國盜墓史

中国国家牡丹园

中国国家牡丹园,又名国色牡丹园、中国国家牡丹基因库,坐落在河南省洛阳市邙山,占地面积700亩,始建于1978年,1992年建立中国国家牡丹基因库,并被李长春题名为“国色牡丹园”,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中国国家级牡丹基因库,园内所栽培的1350个品种80万株牡丹几乎涵盖了中国境内所有牡丹品种以及世界各地主要牡丹品种的基因。.

查看 邙山和中国国家牡丹园

七十二福地

道家七十二福地.

查看 邙山和七十二福地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建国后在黄河中上游段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连接河南省三门峡市及山西省平陆县。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有时也称为三门峡大坝、三门峡水库。坝体上有“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镶红色大字。坝后石柱即为“中流砥柱”中的砥柱石。 三门峡大坝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非汛期正常运作时,库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深秋至每年初春野鸭成群,大雁结队,还有白天鹅造访。6月至10月份,大坝泄洪放水,蔚为壮观。.

查看 邙山和三门峡水利枢纽

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康百万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纵跨了明、清、民国三个时期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半山腰一直建到了山顶。该庄园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黄土高原上封建堡垒式的建筑。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从后人复制的庄园全貌图上看,庄园的所有建筑好像驮在一块巨型的龟背上,而龟的头部正好伸向河流,因而便有了“金龟探水”的称号。 康百万庄园是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之一,1963年6月,康百万庄园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批准为中国4A级旅游景区。.

查看 邙山和康百万庄园

二七纪念塔

二七纪念塔,全称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塔,是河南省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建成于1971年9月29日,是为了纪念发生于1923年2月7日的二七大罢工而修建。 二七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中心的二七广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装有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乐曲,悠扬悦耳。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 塔内一边为旋梯,一边为展室,游人可登至塔顶,远眺市容。入夜后,多种彩灯内透外照,使双塔更加绚丽多彩。塔顶有“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的霓虹灯。 二七纪念塔曾是郑州的最高建筑。在八十年代以前,晴天登临塔顶,可以远眺一线黄河从邙山流过的景色。但在今天,地处商业区的二七塔已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所包围,登塔后也无法再欣赏到如前胜景了。.

查看 邙山和二七纪念塔

张仁祎

张仁祎(),字道穆,中山郡义丰(今河北安国市)人。唐代官员,高宗时期历任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

查看 邙山和张仁祎

张道陵

张道陵,一名張陵,字辅汉,東漢沛国丰县(今江蘇徐州市丰县)人,被视为正一道的创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 相傳张道陵以虎為座騎,在某些道教流派中,张道陵与葛玄、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他的從神為廣祐真君王長、普祐真君趙昇。.

查看 邙山和张道陵

張方

張方(),表字不詳,河間人。西晉時河間王司馬顒麾下將領,继程昱之后第二个被史书记载以人肉作軍糧的魏晋历史人物。.

查看 邙山和張方

北魏皇陵

北魏皇陵中国西晋王朝的皇帝陵。 北魏皇陵坐落于洛阳之北的邙山,包括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另有山西的云中金陵和陕西的云陵。2000年9月25日登录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作为邙山陵墓群的一部分,登录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邙山和北魏皇陵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查看 邙山和刘邦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所谓唐三彩,是指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如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 唐三彩不见于古代文献,直到清末建造隴海鐵路,在洛阳邙山毁损唐代墓葬,發現颇多的唐三彩陶器。古董商将其运至北京,引起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出土的唐三彩被修復成功,引發了收藏熱。 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经过冷却,再于胎上绘以各种釉料入窑进行釉烧。唐三彩是一种低温(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铜(釉为绿色)、铁(赭黄色)、锰(紫色)、钴(蓝色)、锑(浅黄)等作釉料着色剂,并加入铅、铝作助熔剂。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 唐三彩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动物有马、骆驼、牛、羊、狮、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内用具等。古时,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陈设品,大部分用作随葬品,主要出产、流行于中原地区,供这一带的大小官僚们使用。随着唐朝陵墓的发掘,大量随葬品唐三彩得以面世。随葬品唐三彩主要分为器物类,如碗、壶、盘、房屋等;以及俑像类,如仕女、文吏、胡人、乐伎、武士、天王、马、骆驼等。 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强壮有力、神态潇洒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壮丰满的马、骆驼等,充分表现了唐初国力的强盛;从脸部稍胖、体态丰满的女俑,可以看出唐朝人是以胖为美的。.

查看 邙山和唐三彩

元举

元举(),字景昇,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

查看 邙山和元举

元端

元端(),字宣雅,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丞相、高阳王元雍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邙山和元端

元鸾

元鸾(),字宣明,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城阳康王拓跋长寿第二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邙山和元鸾

元通

元通(),字昙和,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骠骑大将军、太保、领太尉、咸阳王元禧长子,北魏宗室。.

查看 邙山和元通

元泰

元泰(),字昌,一字达磨,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丞相、高阳王元雍次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邙山和元泰

王诵 (南北朝)

王诵(),字国章,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齐尚书左仆射王奂之孙,给事黄门侍郎、东宫中庶子王融之子,北魏官员。.

查看 邙山和王诵 (南北朝)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查看 邙山和秦始皇

綦連猛

綦連猛(),字武兒,鮮卑綦連氏(綦氏),東魏、北齊將領,代人。 一說他的祖先是姬姓,十六國時,居祁連山,因山為姓。北魏燕郡太守元成的兒子。 開始修習弓馬,有志氣。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被爾朱榮引為親信。爾朱榮死後,他隨爾朱世隆投奔建州,後來隨爾朱兆入洛陽。普泰元年(531年),任征虜將軍、中散大夫。爾朱兆失敗之後,歸順高歡。東魏元象元年(538年),隨高歡在邙山和西魏作戰。次年,因功封為廣興縣君。任撫軍將軍,封石城縣子。北齊天保元年(550年),任都督、東秦州刺史。隨征契丹、柔然、庫莫奚、突厥。官至領軍將軍,封義寧縣公。天統五年(569年),任领军大将军,封山阳王。武平年间,被后主高纬削去王爵,为西兖州刺史,在任宽惠。后来担任胶州刺史。武平七年(576年),任大将军。北齐灭亡入北周,不久去世。.

查看 邙山和綦連猛

義慈王

義慈王 (,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濟第三十一代王,為三十代武王之長子,姓扶余,讳义慈。 義慈王年幼時即孝聲遠播,時人譽為「海東曾子」。 641年即位後,開始對貴族中心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強化王權。曾親自率軍進攻新羅,取其數十城。但因為貴族的內部分裂,與王室的窮奢亟慾,使得國政開始混亂,唐高宗時因開始不朝貢受譴責。 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來攻,包圍国都泗沘(今扶餘郡),義慈王退至熊津(今公州),後投降。唐分百濟故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留鎭泗沘城,蘇定方将他跟太子孝、王子隆、大臣將領九十三人、百姓一萬兩千人擄至唐,後病死在洛阳,葬于邙山孙皓、陈叔宝墓旁,谥号绍王。.

查看 邙山和義慈王

炎黄二帝巨型塑像

二帝巨型塑像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部三十公里之处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向阳山上,炎黄二帝巨塑背依邙山,面向黄河。塑像占地2816平方米,像整体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雕塑中高者为炎帝,矮者为黄帝,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仁民是该塑像建设的直接推动者,塑像总设计师为吴树华,由海内外华人捐款和政府投资及招商引资共计人民币1.8亿元,历时二十年于2007年建成。.

查看 邙山和炎黄二帝巨型塑像

瓦岗军

岗军,是中国隋末民变的一支起义军,后成为割据势力,国号为“魏”。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翟让在东郡韦城县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众起事,郡人单雄信、徐世勣从之;起义军多渔猎手,勇敢善战;瓦岗军初期在永济渠沿岸劫夺过往运粮的船只,大批饥民加入,势力日大。 大业十二年(616年),由于王伯当的引荐,李密在杨玄感兵败后投奔瓦岗军,为其说得程咬金等大批义军来投。当年瓦岗军挺进洛阳,在金堤关大海寺战役中一举击杀隋军名将张须陀,攻取重镇荥阳,之后武牢关守将裴仁基、秦叔宝归顺,瓦岗军声名大振。 十三年(617年)初,瓦岗军攻克荥阳西的洛口仓。隋朝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军围剿瓦岗军,败回洛阳。瓦岗军又攻克洛阳北的回洛仓和卫州黎阳仓,开仓放粮,农民纷纷参加。孟让、郝孝德等部义军也来归附,实力倍增,拥众几十万人,占领河南大部郡县。同年,翟让让位李密,李称魏公,年号永平,以荥阳洛口为都城,公布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正式起兵反隋,成为中原实力首屈一指的割据势力。李密重用隋降官降将;十一月,李密设宴暗杀翟让,并收服单雄信和徐世勣。 十四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立杨浩。洛阳七贵拥立杨侗为帝。李密归顺洛阳,封为太尉。六月,宇文化及率军自江都北上,李密受洛阳之命,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击溃宇文化及,但瓦岗军也受到很大损失,李密本人重伤。回洛阳的路上,闻王世充发动政变,杀元文都,控制朝廷,遂拒绝入朝,扎营邙山,准备与王决战。九月,王世充击溃瓦岗军。李密与王伯当、徐世勣等人投奔唐朝,单雄信、裴仁基、秦叔宝、程咬金等人投降王世充。瓦岗军瓦解。.

查看 邙山和瓦岗军

燧石文学奖

燧石文学奖,是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办,天津中作华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炎炎如戏文化传媒、阅文集团承办的文学奖项,设燧石·最佳短篇小说奖、燧石·最佳中篇小说、燧石·最佳长篇小说奖、燧石·最佳超长篇小说奖、燧石·最佳90后女作家、燧石·最佳90后男作家奖、燧石·白莲花奖七个奖项,其中“白莲花奖”是为涉嫌抄袭的作品专门设立。2017年10月颁发首届奖项。.

查看 邙山和燧石文学奖

牡丹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

查看 邙山和牡丹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21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目前,白马寺占地面积约为200亩,根据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规划,白马寺的面积将达到1300亩,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佛寺。.

查看 邙山和白马寺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查看 邙山和隋朝

韦津

韦津(),字悉达,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郧公房,北周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第六子,北周、隋朝、唐朝官员。.

查看 邙山和韦津

衡守直

衡守直()字守直,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人。唐玄宗时期的仙州刺史(治今河南叶县)。.

查看 邙山和衡守直

西晋皇陵

西晋皇陵中国西晋王朝的皇帝陵。 西晋皇陵坐落于洛阳之北的邙山,包括晋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晋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晋文帝司马昭崇阳陵、晋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晋惠帝司马衷太阳陵。2000年9月25日登录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作为邙山陵墓群的一部分,登录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邙山和西晋皇陵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查看 邙山和高句丽

高句丽复兴运动

句丽遗民复兴高句丽的运动开始于唐与新罗联军灭亡高句丽后的668年。一些高句丽遗民在高句丽故地展开了复兴高句丽的运动。其中较为著的人物有剑牟岑等。 于此同时,不甘于唐控制朝鲜半岛的新罗也于670年—676年发动反唐的罗唐战争。.

查看 邙山和高句丽复兴运动

高句麗人

句麗人(gaogouli)东夷人是1世紀-7世紀間居住於中国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的民族,也是高句丽的主體民族。高句丽族的族源是上古时期古老民族濊人(ye)(来自山东东部的东夷人,韩语发音为Dongye),经过山东辽宁古代路桥东迁到今天的辽宁吉林朝鲜半岛。 远古时代,大连位于海底。大约于7万年前,海平面下降50多米,大连、朝鲜半岛、山东半岛露出海面,形成新大陆“胶辽古陆”。大约于3万年前,海平面再次下降140多米,日本列岛同胶辽古陆相连。 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认为高句丽、扶余为日本民族的重要起源之一。 高句丽人尚武,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隋朝举倾国之力数十年攻4次高句丽最后导致隋朝亡国。 东夷遗民在山东东部亡国后迁移至辽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是箕子朝鲜主要居民,后迁入朝鲜半岛。 曾在辽宁大连短暂时间建立过青丘国,图腾为九尾狐。 在半岛北部与貊人形成濊貊 (yemaek) 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濊(ye) 在朝鲜半岛中南部建立了东濊(dongye),濊人图腾为老虎。 百济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高句丽人为统治阶级,民众为本地三韩人.

查看 邙山和高句麗人

高震

高震(),是高句丽末代宝藏王高藏之孙,安东都护高连之子,袭安东都护,曾任定州别驾。 周绍良编《唐代墓志汇编》记载:「献书待制杨憼撰《唐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特进右金吾卫大将军安东都护郯国公上柱国高公墓志铭并序》」有--:「大历八年(773年)夏五月廿有七日,右金吾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公薨于洛阳教业里之私第,春秋七十三。前年四月十二日,郯国夫人真定侯氏先薨于博陵郡,以十三年十一月廿四日丙寅,祔葬于洛之北邙之阳新茔,礼也。公讳震,字某,渤海人。祖藏,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朝鲜郡王、柳城郡开国公;祢讳连,云麾将军、右豹韬大将军、安东都护。公--扶余贵种,辰韩令族,怀化启土,继代称王,嗣为国宾,食邑千室。」 嗣子朝请大夫、深泽令高叔秀。高震有女嫁宣义郎、守唐州慈丘县令邵某。 高震墓1930年代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发掘面世,罗振玉《唐代海东藩阀志存》也有记载。 G高 G高 G高 Z震.

查看 邙山和高震

高英

英(),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第二任皇后,來自高句麗,其父高偃是高照容的次兄。母亲是武邑郡君王氏。.

查看 邙山和高英

魚朝恩

魚朝恩(),唐代宦官,泸州泸川(今屬四川)人。精通儒學,能講授《五經》,亦能佛法、禪學。曾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军九节度,權傾朝野,後被唐代宗賜死。.

查看 邙山和魚朝恩

许世绪

许世绪(),字玄嗣,定州安喜(今河北省定州市)人。唐高祖晋阳起兵功臣之一。弟许洛仁,亦是元从功臣。.

查看 邙山和许世绪

谢岳

谢岳(),字荣宗,陈郡人,是北魏荆州刺史谢庆的孙子,北魏谏议大夫谢憘的儿子。 北魏正始五年(508年),谢岳被征召补官为豫州主簿,后在考试中成绩优秀,高中秀才,当值于门下省,被授予太尉府行参军的官职,加官为龙骧将军,不久又被任命为泾州长史。北齐武平末年,谢岳放弃官职回到家乡。北周灭北齐后,聘请隐逸之人出来做官,谢岳首先响应,被任命为安平郡太守。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谢岳在胡公里去世,虚岁九十三。开皇十五年十月廿四日(595年12月1日),与夫人关氏合葬于邙山南侧。谢岳的墓志全称为《大隋故建州平安郡守谢府君墓志之铭》,出土时间不详,拓片图版见于《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册第21页,又见于《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9册第105页。.

查看 邙山和谢岳

黑齿俊

黑齿俊(),唐左领军卫大将军、燕国公黑齿常之之子,其先出自扶餘氏,封国黑齿,子孙故以此为氏。黑齿氏世代为百济达率(相当于兵部尚书),高祖父黑齿文、曾祖父黑齿德(又名加亥)、祖父黑齿沙次(又名沙子),曾相继任达率。 黑齿俊出自将门,弱冠即随梁王武三思征讨契丹,以军功授游击将军,行兰州广武镇将。圣历元年父亲黑齿常之沉冤得雪,被授于右豹韬卫翊府左郎将,不久迁任右金吾卫翊府中郎将、上柱国。神龙二年五月二十三日(706年7月7日)去世于洛阳县从善里府第,終年三十一歲。同年八月十三日安葬于北邙山。.

查看 邙山和黑齿俊

黄君汉

君汉(),字景云。东郡胙城(今河南新乡市延津县)人,唐初大将,历任怀州剌史、潞州刺史,爵封虢国公。.

查看 邙山和黄君汉

齐侯盂

侯盂,春秋晚期青铜器,1957年出土于河南省孟津县邙山坡,现藏于洛阳博物馆。该器高43.5厘米,口径75厘米,腹深65.5厘米。该器腹内底有铭文五行二十六字,记齐侯为其二女儿“仲姜”作此陪嫁器之事。.

查看 邙山和齐侯盂

郭聖通

郭聖通,為東漢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任妻子和首任皇后,真定槀縣人,其父阳安思侯郭昌,其母为真定恭王刘普之女,号为郭主。.

查看 邙山和郭聖通

郑州市

郑州市是中国河南省的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现辖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个县,全市总面积7,567.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78.07平方公里,201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956.9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70.08万。居民以汉族为主,母语为中原官话的郑州方言。 郑州曾是包括出生于新郑的中华人文始祖轩辕氏所领的有熊国以及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在内的这些部落联盟或国家部分时期建政或建都所在地,因此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又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奉旨勘察芦汉铁路时来到郑州,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代发展进程。 郑州古代为“豫州”和“中州”的一部分,自古至今均为交通要塞,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之称,如今郑州北站仍是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因商朝早期的都城在如今的郑州境内,郑州有“商都”的雅号。同时,郑州被认为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国务院确立的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因此“商都”也具有了“商业之都”的含义。郑州以打造都市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远景規劃到2020年,市区总人口达到1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查看 邙山和郑州市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郑州市西北部一个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查看 邙山和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是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部三十公里的标志性旅游景点。它北临黄河,南靠岳山,东西南北宽约5公里。风景区起初是荒芜的的邙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于1952年视察黄河,并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此后这里先后建设了小型储水站、邙山提灌站和黄河提水站,继而被辟为“郑州市黄河游览区 ”,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荒山4000余亩,兴建亭台楼阁、塑像碑林、游乐设施,经过将近20年的建设,该景区最终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查看 邙山和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赵普

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 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赵普生于蓟州,后唐末年,赵迥舉族迁居恆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遷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初任陇州巡官,王勋很看重他,后周显德元年(955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同事。显德三年(956年),他成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的幕僚。赵匡胤破南唐的滁州后赵普任幕府推官。之后宰相范质奏调赵普任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死,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查看 邙山和赵普

钱惟治

钱惟治,中國五代十国時代人物,吴越忠逊王钱弘倧的长子。 钱弘倧被迁到东府越州时,钱惟治出生,钱惟治被过继给了钱俶。钱惟治好读书,八岁为两浙衙内诸军指挥使,判军粮营田事,德化军使,检校太保,台州团练使。乾德四年宋朝授他为宁远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和世子钱惟濬一日授节。宋朝伐江南南唐,他随钱俶克常州,因功改为奉國軍節度使。钱惟治入宋朝貢,宋太祖賜衣。宋太宗即位,進檢校太尉。 钱俶纳土归宋,钱惟治留守杭州,改鎮國軍節度使。雍熙年间从征遼國,鎮真定府。钱俶的兒子钱惟濬荒唐,钱俶死時,王妃把符鑰都給了钱惟治。钱俶死后,起复加檢校太師。後來因為家奴犯罪,被貶為右監門衛上將軍。去世時六十六歲。葬在洛陽邙山。擅長草書、隸書,被宋太宗、宋真宗父子稱道。妻子祁國夫人元氏,瑯琊郡夫人水丘氏。其子钱丕。.

查看 邙山和钱惟治

蒋善合

蒋善合(),墓志上名为蒋合,字玄符,洛阳人,隋末唐初民变人物、官员。 大业八年(612年),授建节尉。从山东义军首领孟海公起兵,占据郓州。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孟海公被窦建德在周桥击败,手下军队被窦建德收编后与徐圆朗的军队被派到洛阳救援王世充。五月窦建德、孟海公等被唐军击败被俘至长安处死,六月蒋善合以郓州之地降唐,被任命为戴州禹城县令。孟海公的從弟戴州刺史孟啖鬼以孟海公的儿子孟义为首领,在曹、戴二州起兵反唐,並打算聯絡蒋善合一同發難,可是蒋善合暗中召集亲信,设伏殺了孟啖鬼,被唐朝授为大将军、郓城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不久授持节郓州诸军事、郓州刺史。武德六年(623年),转任扶州刺史(今四川九寨沟附近)。贞观三年(629年),检校松州都督(今四川松潘)。八年,去长安九成宫朝见唐太宗时病逝,贞观十年十月十七日,迁葬於洛阳之北邙山。.

查看 邙山和蒋善合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北、东和东北部的邙山地区,北依黄河,南临伊洛河盆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东西50公里。年代从东周至后唐。分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四区段,目前已知在此埋葬着6代共24座帝王陵墓。其中东周时期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为汉光武帝原陵、汉安帝恭陵、汉顺帝宪陵、汉冲帝怀陵、汉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魏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为晋宣帝高原陵、晋景帝峻平陵、晋文帝崇阳陵、晋武帝峻阳陵、晋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为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众多帝王陵墓与其家族墓地构成了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成为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 邙山和邙山陵墓群

陆通 (北朝)

陆通(),字仲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自吴郡陆氏太尉枝,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曾祖陆载,被夏国所俘,又仕於北魏,居河西。陆通少时聪明好学,有志气。幼年时随父亲陸政在河西,遭遇兵難与父亲分離。陸通自己逃到東方,跟随尔朱荣征战。尔朱荣被杀后,追随爾朱兆。爾朱氏滅,陆通西入关中,宇文泰镇夏州,陆通为帐内督,昼夜陪侍,很得亲近。 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岳被侯莫陳悦殺害,当时有人传言賀拔岳軍府逃散,宇文泰忧心忡忡,陸通以为不然。数日後,詳情得報,正如陸通所想。陆通机智有谋略,受宇文泰器重,参预机密。陆通態度恭谨,宇文泰更加看重陸通。陸通帮助魏孝武帝入关,封都昌县伯。大统元年(535年),西魏建国,进爵为侯。参与擒东魏窦泰,收复弘农。沙苑之战,力战有功。 趙青雀在長安作乱,宇文泰将要討伐,西魏人馬疲弊,不能即刻進軍。宇文泰说「我率轻騎先行,必能俘获趙青雀」。陸通進言「趙青雀以为西魏軍敗於東魏軍,朝廷有危機,才起叛乱。轻騎先行人们会相信西魏軍战敗,東魏軍来攻,会使庶民失望。西魏軍虽然疲弊,但精鋭很多。以明公的威信率大軍討伐叛軍,何愁不能平定」。宇文泰听从陸通之言,率大軍平定趙青雀。陸通以前後功績,進爵为公,任徐州刺史,未及赴任。随于謹討灭劉平伏,加大都督。随宇文泰救援玉壁,率军解洛阳之围,進儀同三司。 大统九年(543年),東魏高仲密投降,陸通随中领军若干惠和东魏战於邙山之下。西魏軍退却,只有若干惠和陸通的部众还在奮战。夜間才撤退,東魏軍不敢追击。陸通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仆卿,赐姓步六孤氏,晋爵为绥德郡公。陆通谨慎宽柔,与亲友共俸禄,家无余财。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北周立国后,担任小司空。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转任大司寇。建德元年(572年),转为大司马。不久卒。.

查看 邙山和陆通 (北朝)

柳敬言

柳敬言(),字敬言,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南齐侍中,司空,尚书令、贞阳忠武公柳世隆的曾孙女,南梁秘书监柳恽的孙女,鄱阳太守、驸马都尉柳偃与长城公主的女儿。 梁大同七年(541年),柳偃任鄱阳太守,死于官任上。九岁的柳敬言料理家事与成年人相仿。柳敬言姿色嬌豔,身高七尺二寸,手垂过膝。侯景之乱时,柳敬言和弟弟柳盼赴江陵(今湖北荆州)投奔梁元帝。梁元帝因为长城公主的缘故,待他们十分优厚。梁元帝征召大将陈霸先的子侄入京护卫自己的安全,陈霸先就命侄子陈顼去江陵保护梁元帝。后来,梁元帝亲自做媒,将柳敬言许配给了陈顼。陈顼的原配妻子钱氏则降为妾室。 承圣二年(553年),柳敬言在江陵生下陈叔宝。次年,江陵被西魏攻陷,陈顼随魏军迁到长安,柳敬言与陈叔宝留在穰城(今河南邓县)。南陈天嘉元年(560年),陈顼的哥哥陈蒨即位,是为陈文帝。陈顼被封为安成王。天嘉二年,柳敬言与陈叔宝返回建康(今江苏南京)。天嘉三年,陈顼回到建康。这时柳敬言就成为了安成王妃。569年,陈顼即位,是为陈宣帝,柳敬言被立为皇后。 582年,陈顼驾崩,后主陈叔宝即位,尊柳敬言为皇太后,居住的宫殿称弘范宫。就在这时,陈朝失去了淮南地区,隋朝的军队逼近长江,始兴王陈叔陵作乱,陈后主依赖母后柳敬言和保姆乐安君吴氏相救才幸免于难。后主受伤不能料理政事,这其间诛杀陈叔陵,料理陈顼的丧事,主管边境防务以及各司杂务,虽然都是借后主的名义发布政令,实际上全部由柳敬言决断。后主疮愈,柳敬言乃归政。 588年十月,隋文帝杨坚命杨广率51万大军攻陈。589年正月一日,隋军突袭长江,随后节节胜利,攻破建康,俘陈后主,陈亡。三月,柳敬言与后主等王公贵族百人被送到长安,后迁至洛阳。604年,陈后主死,时年五十二。大业十一年(615年)柳敬言在洛阳去世,年八十三,葬洛阳之邙山。.

查看 邙山和柳敬言

李子雄 (高都郡公)

李子雄(),字毗卢,赵郡高邑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人,出自赵郡李氏西祖,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第五子,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邙山和李子雄 (高都郡公)

李煜

李煜(),或稱李後主,為南唐的末代君主,祖籍徐州。李煜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鍾山隱士、鍾峰隠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等。史書描述其政治上毫无建树,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詞聖,作品千古流传。.

查看 邙山和李煜

权毅

权毅(),天水郡略阳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娶唐高宗和萧淑妃所生长女义阳公主李下玉,拜驸马都尉。天授二年被杀,年四十五。.

查看 邙山和权毅

权景宣

权景宣(),字晖远,天水郡显亲(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北周的大将军。.

查看 邙山和权景宣

棺材

棺材,亦稱壽棺、棺槨、棺柩、棺木,廣東地方又把此稱之為四塊半、四快版或四塊版,棺是裝斂人的屍體的葬具,槨是棺材外之套棺。裝著死人的棺材稱為靈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亦有用紙製的環保棺材。一些重要的人物,例如政治家、革命家、企業家、宗教領袖、黑道頭目、明星,會用水晶棺或大型金絲楠木棺、金棺,供人瞻仰。.

查看 邙山和棺材

楊津 (北魏)

楊津(),字羅漢,本名延祚,魏孝文帝令其改名。恒農郡華陰县(今陕西華陰东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軍人、官僚,楊懿第五子。.

查看 邙山和楊津 (北魏)

段达

段达,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查看 邙山和段达

河阴之变

河陰之變是北魏權臣太原王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一起針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因事件發生在河陰縣,故名。北魏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大将爾朱榮在洛陽對慕容紹宗說:“洛中人士繁盛,驕侈成俗,不加芟翦,終難制馭。”於是采纳部属费穆的建议,計劃盡殺朝中百官。.

查看 邙山和河阴之变

河桥之战

河桥之战发生于西魏大统四年(东魏元象元年)八月初四日(538年9月13日),南北朝时期的東、西魏之间的一場大戰。.

查看 邙山和河桥之战

泉男生

淵男生(),唐高句丽平壤城人,字元德。淵蓋蘇文长子,入唐後因避諱唐高祖李淵名而改稱泉男生。.

查看 邙山和泉男生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查看 邙山和洛阳历史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查看 邙山和洛阳市

洛阳之最

洛陽之最是指在河南洛陽的領域上某一些方面最頂尖的事物。這裡列舉了一些洛陽之最。 (注意:某些紀錄可能因編輯不及更新而非最新紀錄;另因洛陽之最涉及多個層次,因此只列入部分紀錄。).

查看 邙山和洛阳之最

洛阳新区

洛阳新区又称洛南新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河南部,是孙善武主政洛阳后主导开发的城市新区,周恩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考虑到洛南地区文物古迹甚多,不建议在洛河南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随着近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洛阳城区北部是邙山,而东西向的扩张又不可能无限拉大,因此,洛南地区成为城市扩展的主要选择。洛阳新区总规划面积约为71.3平方公里。.

查看 邙山和洛阳新区

漢原陵

汉原陵中国汉光武帝刘秀及其皇后阴丽华的合葬陵园,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白合乡铁谢村。面积4.6公顷,南依邙山、北靠黄河。墓高20米,周长500米。墓前建附属建筑物。.

查看 邙山和漢原陵

漢敬陵

漢敬陵是东汉皇帝汉章帝与他的皇后窦氏的合葬墓,位于洛阳西北,邙山的山上。按照《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第三》的记载漢敬陵建成后陵前没有庙宇(“遗诏无起寝庙”),后来的考古勘察在陵墓附近也没有发现任何砖瓦。今天陵前的石碑是清朝的时候设立的。.

查看 邙山和漢敬陵

有蟜氏

有蟜氏是上古时代的一个部落,是黄帝的母族,生活在洛阳平逢山、嵩县一代以蜂为图腾的部族,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穀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骄虫,是为螫虫,实为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平逢山即是洛阳境内的邙山古称。.

查看 邙山和有蟜氏

惠济区

惠济区,原名邙山区,是河南省郑州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郑州市北部,面积206平方千米,人口约14万。.

查看 邙山和惠济区

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是指東汉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时代出现的治世。那时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並大興水利,使他们在位期间成为东汉历史上最為吏治清明,经济发展蓬勃,社会相對稳定的时期。 東漢於此期间在國際關係上亦取得了重大成就,從與匈奴不斷地反覆攻防,直到完全掌控西域,除了南匈奴歸附漢朝逐漸漢化,並大破北匈奴使其求和並西遷,一掃數百年来匈奴對中國北方邊境的威脅,漢朝國勢也再一次到達西漢治世時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時傳入中國,為中國佛教史的一大盛事。.

查看 邙山和明章之治

明熙陵

熙陵,中国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父亲朱常洵的陵墓。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廿一日,李自成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崇祯帝辍朝三日,丧礼较其他藩王倍厚,赐谥号“忠”,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八日葬于邙山之原。次年,崇祯帝自杀後,朱由崧在南京即位,追谥父亲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陵号熙陵。1924年孟津县麻屯乡庙槐村出土“明福忠王圹志”,现藏孟津文管会。盖顶“明福忠王圹志”为篆书。志石高79厘米、宽79厘米、厚10厘米。志文楷书二十一行,满行二十五字,撰文者为朱由崧。.

查看 邙山和明熙陵

斛斯椿

斛斯椿(),字法壽,廣牧富昌(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沙圪堵古城)人。高車族,北魏末年軍人,後在西魏官至太傅,爵封常山郡公,諡號文宣。.

查看 邙山和斛斯椿

怡峰

怡峰(),字景阜,辽西(今辽宁义县)人,本姓默台,因避难改姓怡,西魏、北周时期的将领、官员。.

查看 邙山和怡峰

亦称为 北邙山。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赵普钱惟治蒋善合邙山陵墓群陆通 (北朝)柳敬言李子雄 (高都郡公)李煜权毅权景宣棺材楊津 (北魏)段达河阴之变河桥之战泉男生洛阳历史洛阳市洛阳之最洛阳新区漢原陵漢敬陵有蟜氏惠济区明章之治明熙陵斛斯椿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