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通济渠

指数 通济渠

通济渠,是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凿的一条水渠,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洛阳到扬州。通济渠共分为东、中、西三段,三段总长度约为2000里。西段的起点是洛阳,水源为洛水和洛水的支流谷水;中段的起点是今荥阳市西部的板渚,水源是黄河,引水向东流向开封市,至江苏盱眙入淮河。通济渠经过的地方,以现今的区划计有三省十八县(市),分别为为:河南省荥阳、郑州、中牟、汴州(开封市)、开封县、杞县、睢县、宁陵、宋州(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濉溪、宿州、灵璧、夏丘(泗县);江苏省泗洪、盱眙。 通济渠的完工,成为沟通黄河、淮河和长江的干道,对南粮北运有重大意义。通济渠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五个时期,通航了600多年。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元、明、清时期,朝廷再修大运河的时候,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苏杭,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15 关系: 大运河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盱眙县隋唐大运河隋炀帝說唐龙舟 (隋朝)郑州市通济江南运河江南河汴州汴水清江浦濉河

大运河

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北起北京,南至宁波,途径天津、河北、山东省、安徽省、江苏、浙江诸省市。隋唐大运河则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州,南到余杭(今杭州),途径现在的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诸省。大运河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仍对区域的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浙东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合并,名称改为“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通济渠和大运河 · 查看更多 »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于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大运河的一个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于2008年12月开始挖掘,后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自2011年7月又进行了至少五次大规模的发掘。遗址北岸面积24.5万平方米,南岸面积16.8万平方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考古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码头遗址。在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砖片、瓦片、炭灰,以及唐代及北宋的瓷器与瓷片,其中北宋的瓷器来自定窑、磁州窑、吉州窑、耀州窑等著名窑口,推测此处为唐宋时期宋城南部汴河“河市”中的码头区,证明了商丘在唐宋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

新!!: 通济渠和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 查看更多 »

盱眙县

--县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西部,淮安市最南端,北临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西邻接安徽省。别名都梁、临淮、泗州、东阳等。秦朝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后为“盱眙”。建县时间在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3—前221年)之间。盱眙境内历史遗迹众多,有明代第一陵---明祖陵,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唐宋时期的水陆都会---古泗州城,汉代经学家孔安国创办儒学讲堂的旧址---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汉时期江都国国主江都王刘非的陵墓---'''大云山汉墓''',新四军四大军部之一的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盱眙境内曾出土世界最早的彗星运行图和战国时期的陈璋圆壶。.

新!!: 通济渠和盱眙县 · 查看更多 »

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京城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别由公元584年开凿的向西到陕西西安的廣通渠,603年开凿的经山东临清北上至河北涿郡的永濟渠,公元605年向南开凿到江苏清江的通濟渠和公元610年连接江苏镇江和浙江杭州的江南运河构成。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大运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随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取代。.

新!!: 通济渠和隋唐大运河 · 查看更多 »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新!!: 通济渠和隋炀帝 · 查看更多 »

說唐

《說唐演義全傳》,簡稱《說唐》,是一部描述隋平陳到唐太宗登基的歷史演義小說,六十八回本,一般认为产生于清雍正年间。作者不详,版本众多,有崇德书院本、观文书屋本、圣德堂本、善成堂本、会文堂本、渔古山房本等等,以及更多的早已湮没无闻的不知名的坊刻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还出現了曲艺理论家陳汝衡改寫的六十六回本。.

新!!: 通济渠和說唐 · 查看更多 »

龙舟 (隋朝)

龙舟,是隋炀帝开辟通济渠时所造的巨大河游船,提供隋炀帝到江都和涿郡航行,605年3月30日,隋炀帝遣黄门侍郎王弘等人到江南建造龙舟和各种船只几万艘,当时洛阳的官吏监督工程严酷急迫,服役的壮丁死去40-50%;政府遂用车装着死去的役丁,东到城皋,北至河阳,载尸之车连绵不断。610年12月隋炀帝又命开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长800百余里,宽10余丈,使之可以通行龙舟。611年2月19日隋炀帝从江都巡游到涿郡,乘坐龙舟,渡过黄河进入永济渠;途中下敕命,令选部、门下、内史、御史四个部门的官员在船前接受挑选,被挑选的有3000余人,有的人徒步随船行走了3000余里,没有得到安置,这些人冻饿疲顿,因而致死的有10-20%。614年10月隋炀帝因杨玄感叛乱时龙舟水殿被烧毁,在江都又下诏再造龙舟水殿,共几千艘,规制比原来的还大,在616年7月8日完工后,运送至洛阳。 据载最初的龙舟上有4重建筑,高45尺,长200尺;最上层是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都用金玉装饰;下层是宫内侍臣住的地方;另有浮景船9艘,船上建筑有3重,都是水上宫殿。还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坛、板𦪙、黄蔑等几千艘船,供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坐,并装载朝廷内外各机构部门进献的物品。萧皇后乘坐的翔螭舟,其规制比龙舟要小一些。这些船共用挽船的民夫八万余人,其中挽漾彩级以上的有九千余人,称为殿脚。又有平乘、青龙、艨艟、艚艟、八棹、艇舸等几千艘船供12卫士兵乘坐,并装载兵器帐幕,由士兵自挽,不给民夫。舟船首尾相接200余里,灯火照耀江河陆地,骑兵在两岸护卫行进,旌旗蔽野。队伍所经过的州县,500里内都命令进献食物。据记载,多的一州要献食百车;后宫都吃腻的食物,都会扔掉埋起来。.

新!!: 通济渠和龙舟 (隋朝) · 查看更多 »

郑州市

郑州市是中国河南省的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现辖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个县,全市总面积7,567.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78.07平方公里,201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956.9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70.08万。居民以汉族为主,母语为中原官话的郑州方言。 郑州曾是包括出生于新郑的中华人文始祖轩辕氏所领的有熊国以及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在内的这些部落联盟或国家部分时期建政或建都所在地,因此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又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奉旨勘察芦汉铁路时来到郑州,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代发展进程。 郑州古代为“豫州”和“中州”的一部分,自古至今均为交通要塞,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之称,如今郑州北站仍是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因商朝早期的都城在如今的郑州境内,郑州有“商都”的雅号。同时,郑州被认为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国务院确立的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因此“商都”也具有了“商业之都”的含义。郑州以打造都市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远景規劃到2020年,市区总人口达到1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新!!: 通济渠和郑州市 · 查看更多 »

通济

通济可能指.

新!!: 通济渠和通济 · 查看更多 »

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又分为苏南运河和浙北运河两段。沟通长江、钱塘江及太湖平原诸水系,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江南人民俗称江南运河为“官塘河”、“官河”或“官塘”。 运河长约330公里,北起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到杭州。运河北接长江,南接钱塘江,和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锡澄运河、望虞河、浏河、吴淞江、太浦河、吴兴塘、平湖塘、华亭塘、杭甬运河等运河相连接,是江南河运的主干道。运河在吴江平望镇以南分成三道,去往嘉兴的一道称为古运河,直接去往杭州的一道由元末军阀张士诚开凿,去往湖州的一道称为吴兴塘。 江南运河的开凿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孙吴时代,孙吴政权为了沟通建业城和太湖平原而开凿江南运河,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加强,至唐代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 早在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今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东巡会稽,在春秋古运河的基础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镇江东南丹徒镇),中经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南到钱塘(今杭州)的水道。此后东吴、东晋时又多次对此水道加以疏浚整修。到隋朝时,隋煬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先后开凿通济渠、疏通邗沟、开凿永济渠之后,隋煬帝于大業六年610年下旨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连接京口(今镇江)和餘杭(今杭州),这就是江南河。《资治通鉴·隋纪四》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新!!: 通济渠和江南运河 · 查看更多 »

江南河

#重定向 江南运河 江南河又称江南运河,是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北起镇江,南至杭州,沟通长江、钱塘江及太湖平原诸水系,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 早在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今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东巡会稽,在春秋古运河的基础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镇江东南丹徒镇),中经会稽郡治,南到钱塘(今杭州)的水道。此后东吴、东晋时又多次对此水道加以疏浚整修。到隋朝时,隋煬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先后开凿通济渠、疏通邗沟、开凿永济渠之后,隋煬帝于大業六年610年下旨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连接京口(今镇江)和餘杭(今杭州),这就是江南河。《资治通鉴·隋纪四》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Category:江苏河流 category:浙江河流 Category:中国运河.

新!!: 通济渠和江南河 · 查看更多 »

汴州

汴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东魏置梁州、陈留郡,北齐废开封郡(辖开封县)入。北周宣帝(578年—579年)时,改梁州为汴州,因汴水而得名。治所在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隋朝开皇初年郡废,大业初年汴州废,浚仪县、开封县属荥阳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郑州的浚仪县、开封县,滑州的封丘县置。土贡:绢。户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六,口五十七万七千五百七。下辖六县:浚仪县、开封县、尉氏县、封丘县、雍丘县、陈留县。天宝初年,改为陈留郡。后复为汴州。延和元年(712年),州城由启封城迁到汴州城。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尉氏县、杞县、兰考县等地。通济渠开通后,汴州作为东南物资北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原重要的经济都会。五代十国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为开封府,后来开封府俗称汴京。.

新!!: 通济渠和汴州 · 查看更多 »

汴水

汴水,也称汴河,古代河流名称,为通济渠的一部分,主要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地区境内。 汉代河南荥阳县西南索河《汉书·地理志》作卞水,《后汉书》始作汴渠。魏晋之际,汴渠自荥阳东循狼汤渠至今开封市,又东循水,获水至今江苏徐州市转入泗水一道,成为当时从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干道。晋以后统称为汴水。隋开通济渠后,开封以东汴水渐废。唐、宋时称通济渠为汴河,改称此段汴水为古汴河。南宋,高宗为了防止金兵以舟船运兵进逼,下诏毁坏所管辖境内的汴渠水道。金、元后全流皆为黄河所夺,汴水一名即废弃不用。 唐朝诗人皮日休曾有关于汴河的诗《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新!!: 通济渠和汴水 · 查看更多 »

清江浦

清江浦是今中国江苏省淮安市主城区(清江浦区)的历史名称,在明、清时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享有盛誉的繁荣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设有属于户部管理的皇家仓库和属于工部管理的4大漕船厂,驻扎有南河总督等许多重要官员。由于北方运河水量不足,清朝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只通过,因此大量旅客都必须在此进行“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的变更。 清江浦本是水名,位于淮安府山阳县境内。公元486年,春秋时期的吴国,开凿了连接长江、淮水的邗沟。隋炀帝时开挖通济渠,以“上达黄河,下通于淮”;南线则疏竣邗沟,使黄河与江、淮通连。宋转运使乔维岳为了漕运的方便,开辟从末口到泗口的沙河,“以避淮水山阳湾之险”。明永乐八年(1410年),漕督平江伯陈瑄走访当地群众,寻沙河故道,并加以疏渡,易其名为清江浦。自此,清江浦与古邗沟相通,合称里运河。 陈瑄重浚清江浦时,还就河筑堤,建筑了新庄、福兴、清江、移风4道闸。后来新庄闸以下日就淤塞,不通舟,于是在清江闸下游筑坝,称仁义坝(今水渡口)。北上漕船都要从这里起旱,经石码头,“盘驳以入黄河”,过河再从王家营(今淮阴区王营镇)启程登通京大道。近浦之地渐渐兴起为镇,称“清江浦镇”。随着工商百业的兴旺发达,“市井益稠,两岸居民达数万户”,地位愈益重要。 清江浦镇在行政上原来属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1761年由于清河县县城(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旧县村)毁于洪水,于是将清江浦一带由山阳县划归清河县,作为清河县的新县治。原有名称清江浦因知名度甚高,仍被习称多年。 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致使漕运被阻;1855年黄河改道,使运河山东段淤塞。1860年清江浦20华里长的街市被前来抢粮的捻军彻底焚毁。1865年建造城墙,规模收缩,仅将中心区官衙附近修在城内。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从此漕运和南北客运大多数改走海路;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清江浦失去交通上的优势,迅速衰败下去,仅成为附近十余县范围普通的商品集散地。 1914年,为避免同名,清河县改名为淮阴县。1951年,又划出城区设立清江市,作为淮阴地区公署所在地。1983年,淮阴地区改设地级市,清江市则改设清浦区和清河区。2000年底,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辖清河区、清浦区、淮安区(原县级淮安市改设)和淮阴区(原淮阴县改设)。2016年,清河区與清浦区合併設清江浦區。 Category:江苏地名 Category:淮安历史 Category:运河城市.

新!!: 通济渠和清江浦 · 查看更多 »

濉河

濉河,古作睢水,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西部,古睢水经黄河泛滥及历代治理后已面目全非,今濉河干道主要是指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张树闸以下河段,长151.7公里,流域面积3598平方公里。濉河有时与其支流为奎河合称为奎濉河,又曾经借唐河入淮,曾合称濉唐河。.

新!!: 通济渠和濉河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