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近蜥龍類

指数 近蜥龍類

近蜥龍類(学名:Anchisauri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早侏儸紀。近蜥龍類是由古生物學家彼得·加爾東(Peter M. Galton)與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在書籍《The Dinosauria》的第二版提出。加爾東與阿普徹奇將近蜥龍科與黑丘龍科歸類於近蜥龍類,近蜥龍與黑丘龍是其中最著名的屬。而更常見的原蜥腳類恐龍如板龍、大椎龍,被列入其姐妹演化支板龍類。 但是,最近的證據指出近蜥龍較類似早期蜥腳類恐龍,而離原蜥腳下目的關係較遠。根據這個研究,近蜥龍類將包含蜥腳下目。在2007年,亞當·耶茨(Adam Yates)將近蜥龍、雲南龍歸類於近蜥龍類。.

13 关系: Anchisauria原蜥腳下目大腳類大椎龍屬大椎龍科地爪龍屬利奧尼拉龍屬萊氏龍屬鐮齒龍屬蜥腳形亞目里奧哈龍科恐龍分類表板龍類

Anchisauria

#重定向 近蜥龍類.

新!!: 近蜥龍類和Anchisauria · 查看更多 »

原蜥腳下目

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或稱原蜥腳類,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侏儸紀早期。牠們在三疊紀的時候,通常是所處環境的優勢草食性動物,並快速地演化為大體型,身長6到10公尺;但是到了侏羅紀被真蜥腳亞目所完全取代、並且滅亡。所有原蜥腳類恐龍都有小型頭部、長頸部、前肢較後肢短、以及非常大的拇指尖爪(從槽齒龍繼承而來)可用來防衛。大部分原蜥腳類恐龍是半二足動物,但至少有一大型物種(里奧哈龍)是完全四足動物。牠們起初被認為是蜥腳下目恐龍的祖先,但現在被認為是平行的演化支。.

新!!: 近蜥龍類和原蜥腳下目 · 查看更多 »

大腳類

大腳類(学名:Massopod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大腳類是由金山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亞當·耶茨(Adam Yates)在2007年所提出,他將大腳類定義為:在蜥腳形亞目中,親緣關係接近薩爾塔龍,而離板龍較遠的所有物種。但是,其他科學家還沒有普遍採用這名稱。 在2007年,耶茨將大腳類歸類於板龍類。大腳類包含大椎龍科與里奧哈龍科等科。基礎蜥腳形亞目的系統發生學仍在持續研究中,而大腳類是否有其他科學家使用,還有待觀察。 以下演化树出自Blair McPhee与其同事在2014年的研究。.

新!!: 近蜥龍類和大腳類 · 查看更多 »

大椎龍屬

大椎龍屬(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牠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以及尚比亞等地發現。此外,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卡岩塔組、印度、阿根廷等地發現了類似的化石,亞利桑那州、阿根廷發現的化石已被歸類於其他屬。 長久以來,大椎龍被描述成四足恐龍,但一份2007年的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雖然原蜥腳類恐龍被推論可能為雜食性動物,大椎龍卻可能是草食性動物。大椎龍身長4到6公尺,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小型頭部、以及修長的身體。大椎龍的前肢具有銳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來防衛或協助進食。近年的研究發現大椎龍是以穩定地成長,並具有類似鳥類的氣囊,而且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模式種是刀背大椎龍(M.

新!!: 近蜥龍類和大椎龍屬 · 查看更多 »

大椎龍科

大椎龍科(Massospondylidae)是原蜥腳下目大腳類的一科,是群長頸部的草食性恐龍。大椎龍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侏羅紀早期的亞洲、非洲、南美洲。 過去曾有許多恐龍被歸類於大椎龍科。近年的系統發生學研究認為大椎龍科包含:科羅拉多斯龍、祿豐龍、大椎龍、可能還有冰河龍,與遠食龍。根據2011年的早期蜥腳形亞目研究,大椎龍科的有效屬包含:科羅拉多斯龍、冰河龍、祿豐龍、大椎龍、萊氏龍、祿豐龍、以及遠食龍。這個結果與前幾年的分類研究大致相同,但不包含數個近年被命名的大腳類物種,北美洲的莎拉龍、Seitaad,南美洲的懦弱龍,這點則不同於其命名研究。 同樣在2011年被命名的Pradhania,是種發現於印度的原始蜥腳形亞目,被發現是種相當原始的大椎龍科。鼠龍、細細坡龍可能也屬於大椎龍科。.

新!!: 近蜥龍類和大椎龍科 · 查看更多 »

地爪龍屬

地爪龍屬(學名:Aardonyx)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南非的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地爪龍的前肢有許多介於原蜥腳類、蜥腳類恐龍的特徵。 根據地爪龍的後肢與骨盆結構,地爪龍應該是平常以二足方式移動,也可以用四足方式移動,類似禽龍。地爪龍也具有某些巨型蜥腳類恐龍的特徵,類如迷惑龍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1, 2009).

新!!: 近蜥龍類和地爪龍屬 · 查看更多 »

利奧尼拉龍屬

利奧尼拉龍屬(學名:Leonerasaurus)是蜥腳形亞目近蜥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是一個不完整的亞成年個體,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地質年代可能是侏羅紀早期。 利奧尼拉龍是種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不屬於蜥腳下目,但同時具有原始特徵、進階型特徵,顯示牠們是個過渡物種。利奧尼拉龍的四節薦椎,可能代表朝向四足恐龍的演化趨勢。利奧尼拉龍的發現,顯示蜥腳形亞目的早期演化過程中,曾出現多個平行演化的特徵。.

新!!: 近蜥龍類和利奧尼拉龍屬 · 查看更多 »

萊氏龍屬

萊氏龍屬(學名:Leyesaurus)是蜥腳形亞目大椎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南美洲。萊氏龍的發現,顯示南半球的大椎龍科已具有高度多樣性,比過去研究的推論結果還要多樣性。.

新!!: 近蜥龍類和萊氏龍屬 · 查看更多 »

鐮齒龍屬

鐮齒龍屬(屬名:Zanclodon)意為「鐮刀牙齒」,化石其實來自於至少兩屬恐龍,年代為三疊紀中晚期,約2億4500萬1億9960萬年前 。Parrish在1993年,Nesbitt在2005年,以及Nesbitt與Norell在2006年,提出鐮齒龍屬於恐龍,並分類於Suchia的分類未定屬。鐮齒龍原先被分類於獸腳亞目的巨齒龍科。但巨齒龍科現在被歸類於勞氏鱷目 模式種是Zanclodon laevis,化石是一塊左上頜骨,目前只能確定屬於主龍類,但無法確定詳細的分類位置。 鐮齒龍是在1846年被敘述、命名,最初被命名為Smilodon,但哺乳類斯劍虎已使用這個學名,因此被重新命名為Zanclodon。鐮齒龍一度有接近10個種,目前多半被歸類於板龍、牛頓龍或蜥腳形亞目的分類未定位屬。鐮齒龍有非常複雜的分類歷史,曾經被歸類為板龍、巨齒龍的次異名,或是疑名、不確學名(Nomen vanum)。鐮齒龍的分類也有爭議,曾經先後被歸類於蜥蜴亞目、斑龍科、板龍科、鐮齒龍科(Zanclodontidae)、以及近蜥龍類。.

新!!: 近蜥龍類和鐮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蜥腳形亞目

蜥腳形亞目(学名:Sauropodomorpha,或譯作蜥腳亞目)意為「蜥蜴般的腳」與「形態」,是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蜥腳下目、與其祖先近親(原蜥腳下目,可能是並系群)。蜥腳下目是一群長頸部、長尾巴、大體型的草食性恐龍,最後演化成完全四足行走,並且為出現過的最大陸地動物。原蜥腳下目的生存年較早,體型較小,在生理上能夠以二足方式行走。蜥腳形亞目是三疊紀中期到白堊紀末期的優勢草食性動物。.

新!!: 近蜥龍類和蜥腳形亞目 · 查看更多 »

里奧哈龍科

里奧哈龍科(Riojasauridae)是一群外表類似蜥腳類的恐龍,生存於上三疊紀。對於里奧哈龍科的研究主要來自於里奧哈龍,以及優脛龍。.

新!!: 近蜥龍類和里奧哈龍科 · 查看更多 »

恐龍分類表

没有描述。

新!!: 近蜥龍類和恐龍分類表 · 查看更多 »

板龍類

板龍類(学名:Plateosauri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晚白堊紀。板龍類是由Gustav Tornie在1913年提出 。在80年代以前,板龍類這名詞很少使用,直到新一代的古生物學家開始重新使用它。 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將板龍類定義為:恩氏板龍、刀背大椎龍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在2004年,彼得·加爾東(Peter M. Galton)與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使用不同定義:恩氏板龍、新窪金山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根據這個分類法,板龍類包含板龍科以及著名的板龍,並屬於原蜥腳下目。加爾東與阿普徹奇另外列入了科羅拉多斯龍、優肢龍、祿豐龍、金山龍、大椎龍、鼠龍、鞍龍、以及雲南龍。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大椎龍與其近親屬於另一獨立的科,大椎龍科。 基礎蜥腳形亞目的親緣紛之分類法仍在持續研究中,並有多種不同分類法。有些研究認為原蜥腳類、板龍類是異名,兩者有同樣範圍。近年研究多認為原蜥腳下目是個並系群,而蜥腳下目演化自原蜥腳類恐龍。如果按照這個定義,板龍類也將包含蜥腳類恐龍。 以下演化树由Apaldetti与其同事在分析后于2011年提出: 以下演化树由Blair McPhee与其同事分析后于2014年提出:.

新!!: 近蜥龍類和板龍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近蜥龙类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