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劉景先
劉景先(),本名劉齊賢,唐朝官员,在唐高宗晚年和武后(武则天)为唐中宗、唐睿宗摄政期间担任宰相。684年,他为被指谋反的宰相裴炎辩护,得罪武后,被捕遭贬。689年,他再次被捕,自缢而亡。《旧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三十一《新唐书》卷一百零六.
查看 辰州 (隋朝)和劉景先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查看 辰州 (隋朝)和南北朝
吴应期
吴应期(),一作应麒,字维周,平西王吴三桂之侄,在清军中历任都统等职。吴三桂举兵反清后,被先后授予金吾后将军、大将军。吴世璠继位后晋封楚王。吴应期在战事中长期把守吴军重镇岳州。吴三桂死后,吴应期曾提出北进之策,但吴军节节败退,为时已晚。吴应期退入云南后试图发动政变取代世璠,被识破后遭缢杀而死。.
查看 辰州 (隋朝)和吴应期
吴国贵
吴国贵(),平西王吴三桂心腹,在关外时期即追随吴三桂征战各地,曾参与对农民军和南明的作战,还曾担任处死永历帝的行刑人之一。吴国贵在清军中历任章京、总兵、副都统、都统等职,被康熙帝授予二等男。吴三桂举兵反清后,吴国贵被先后任命为金吾前将军、大将军等职。三桂死后,曾一度总理军务。此后,吴军节节败退,吴国贵退守武冈,遭清军炮击而死。.
查看 辰州 (隋朝)和吴国贵
宋朝行政區劃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二级行政区有府、州、军、监。至道三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共十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路二路。天禧四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慶曆八年分河北路安撫司為大名府、高陽關、真定府、定州四路安撫司。嘉佑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熙宁五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宣和四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紹興十四年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北宋路制以轉運使司為主,還有提點刑獄使司,提舉常平使司和安撫使司的路制。南宋時以安撫使司路制為主。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強幹弱支,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资源狭小,也致使終宋朝一代外敌入侵不断。.
巫州
巫州,中国唐朝时设置的州。 贞观八年(634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因巫山巫水而得名。置夜郎县、朗溪县、思征县三县。贞观九年(635年),废思征县。天授二年(691年),改为沅州,分夜郎渭溪县。长安三年(703年),割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先天二年(713年),又置潭阳县。开元十三年(725年),改沅州为巫州,治所在龙标县(原黔阳县)(今湖南省怀化市黔阳古城)。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怀化、洪江区、芷江、会同、靖州、通道及贵州省天柱等市县地。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潭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巫州。大历五年(770年)更名叙州。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改名沅州。 高力士流放巫州时作诗《感巫州荠菜》:两京作芹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湖南的州 Category:贵州的州 Category:怀化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黔东南行政区划史.
查看 辰州 (隋朝)和巫州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查看 辰州 (隋朝)和刘宋
傩戏
傩戏是由傩舞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演员多佩戴代表神灵的面具,部分地区则涂面化妆。表演动作较为原始,音乐多用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演出时间多在特定节日,平时一般不表演。主要流传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包括汉、侗、苗、壮、瑶、彝、土家、布依、仡佬、藏、门巴、蒙古等民族。 电影《千里走单骑》中有关于傩戏的情节。 进入国非遗名录的傩戏包括:河北武安的武安傩戏,安徽池州的池州傩戏,湖南新晃的侗族傩戏、沅陵的沅陵辰州傩戏、冷水江的梅山傩戏、临武的临武傩戏,贵州德江的德江傩堂戏、道真的仡佬族傩戏、荔波的荔波布依族傩戏、金沙的庆坛,江西万载的万载开口傩、德安的德安潘公戏,湖北鹤峰的鹤峰傩戏、恩施市的恩施傩戏,山西曲沃的任庄扇鼓傩戏。.
查看 辰州 (隋朝)和傩戏
秦彦晖
彦晖(),五代十国时期楚国武将。.
查看 辰州 (隋朝)和秦彦晖
秃忽鲁
秃忽鲁(),元朝大臣,字亲臣,康里人。亚礼大石之子。 自幼奉事忽必烈,随许衡学习。常在宴会中向忽必烈讲述古今治乱政要。以湖南、湖北地区民变,秃忽鲁向哈剌哈孙进言,杀其首领,“群盗”自息。后又提出“因蛮攻蛮”策略,主张招募当地弩士去镇压辰州地区少数民族起义。后历任兵部郎中佥太史院、中书右司郎中、吏部尚书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经哈剌哈孙推荐任湖广行省右丞。元成宗即位后迁江浙行省右丞。大德四年(1300年)中书平章不忽木去世后,遂自江浙召回授枢密副使。大德七年(1303)病逝。赠赵国公,谥文肃。.
查看 辰州 (隋朝)和秃忽鲁
趙蕃
趙蕃(),字昌父,號章泉,原籍鄭州。 靖康之變後,居信州玉山(今屬江西)。師從劉清之,以曾祖趙旸恩蔭补州文学,调浮梁(今景德镇)尉、连江(今福建连江)主簿,皆不赴任,又曾爲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主簿。後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官。居家三十三年,五十歲問學於朱熹。能詩,宗黄庭堅,與韓淲(號澗泉)合稱“二泉先生”。理宗紹定二年,以直秘閣致仕,不久卒。諡文節。.
查看 辰州 (隋朝)和趙蕃
辰州
辰州,可以指:.
查看 辰州 (隋朝)和辰州
辰州 (湖南)
#重定向 辰州 (隋朝).
辰州路
辰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元朝政府改辰州置,治所在沅陵县(今属湖南省)。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沅陵、辰溪、泸溪、溆浦、吉首等市县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为辰州府。.
查看 辰州 (隋朝)和辰州路
錦州 (唐朝)
锦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垂拱二年(686年)以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锦州。土贡:光明丹砂、犀角。二千八百七十二户,一万四千三百七十四口。下属五县:卢阳、招谕、渭阳、常丰(本万安,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常丰)、 洛浦(本属溪州,天授二年(691年)分辰州大乡县,长安四年(704年)属锦州)。天宝、至德年间改名卢阳郡,宋朝废除锦州。州境在今湖南省凤凰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花垣县,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宋朝的州 Category:湖南的州 Category:湘西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怀化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铜仁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凤凰县 Category:麻阳苗族自治县 Category:花垣县 Category:松桃苗族自治县 Category:686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陳酆
陳酆(),字有芑。唐朝福建漳州人,祖籍光州固始。開漳聖王陳元光之孫,漳州刺史陳伯珙之子。 曾舉秀才,天寶年間除辰州唐興縣令(今湖南寧遠);朝廷以殳伯梁任漳州刺史。由於殳伯梁接任刺史後貪腐頻傳、寇賊屢起,漳州人懷念陳元光、陳伯珙的政績,士紳余拱辰、朱興家到長安向朝廷建言,希望以陳酆接替父祖,留掌漳州。 朝廷批准,改任殳伯梁為他官。授陳酆朝散大夫、中郎將、漳州刺史。大曆十四年(779年)卒,諡忠憲。.
查看 辰州 (隋朝)和陳酆
沅陵郡
沅陵郡,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郡。 南陈天嘉元年(560年),分武陵郡为通宁郡。太建七年(575年),改通宁郡为沅陵郡。治所在沅陵县(今湖南省沅陵县)。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除沅陵郡。大业三年(607年),改辰州为沅陵郡。下辖沅陵县、大乡县、辰溪县、龙标县。包括今湖南省沅陵县以西以南沅江流域和贵州省清水江下游一带等地。唐朝武德四年(621年)重新改为辰州。 Category:南陈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唐朝的郡 Category:湖南的郡 Category:贵州的郡 Category:怀化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铜仁行政区划史.
查看 辰州 (隋朝)和沅陵郡
溪州 (武周)
溪州,武周时设置的州。 天授二年(691年)分辰州置,治所在大乡县(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永顺、保靖、古丈、龙山等县地。五代十国时,属马楚。宋朝时,分置上、中、下三溪州。元朝初年,废。五代以后,彭氏世有其地。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年),楚王马希范以铜五千斤铸铜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上镌《复溪州铜柱记》二千余字,立于溪州。此后柱屡被移动,今犹在永顺县南王村花果山上。 Category:武周的州 Category:马楚的州 Category:湖南的州 Category:湘西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永顺县 Category:保靖县 Category:古丈县 Category:龙山县 Category:691年建立的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