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辛酉政变

指数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祺祥之变、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咸丰帝逝世后由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道光帝六子恭亲王奕訢、道光帝七子醇亲王奕譞等人,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消滅了咸丰帝遺命的顧命八大臣勢力。而後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執政,是為兩宮聽政。.

52 关系: 同光中兴同治帝大太監奕訢奕譞孚王府孝静成皇后安德海宋景诗中国年号列表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任兆堅余光倬咸丰帝军机大臣列表兩宮聽政勝保祺祥祺祥之變穆荫焦祐瀛焦菊隐荣寿固伦公主荣禄顧命八大臣馬從凯香港明朝歷史載垣辛酉郑亲王府蒙古高原君主列表法华寺 (北京报房胡同)清宮氣數錄清东陵清朝清朝历史清朝大学士列表满洲地区君主列表戊午科场案成琦文祥政變慈禧太后承德市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曹毓瑛景寿11月2日1860年代1861年...1880年代19世纪 扩展索引 (2 更多) »

同光中兴

同光中興,又称同治中兴,是指清朝晚期同治、光緒年間,慈安、慈禧两宫听政期間(1862年至1894年)的一個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並開啟向西方學習的洋务运动(又称自強運動)。现代史学家芮玛丽所著《同治中兴》里面对“中兴”的定义如下.

新!!: 辛酉政变和同光中兴 · 查看更多 »

同治帝

清穆宗载淳(a)(),又稱同治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布伦札萨克汗」(Бүрэн заса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同治」。 同治帝乃咸丰帝长子,5歲(虛歲六歲)登基,原設年號為「祺祥」,隨後不及一年發生辛酉政變,最終由其嫡母慈安太后與生母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並改設年號為「同治」。直至1875年驾崩,時年僅19週歲,死後廟號穆宗(v),諡號毅皇帝(v)。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在位於1861年至1875年,也是清兵入关后統治中原以來的第八位皇帝。.

新!!: 辛酉政变和同治帝 · 查看更多 »

大太監

《大太監》(The Confidant),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以高清技術製作的清裝宮廷電視劇,由黎耀祥、米雪領銜主演,並由邵美琪、黃浩然、陳茵媺、曹永廉、胡定欣、唐詩詠、陳國邦及蕭正楠聯合主演,監製為羅永賢。本劇為2011無綫節目巡禮劇集之一,亦為第十六屆香港國際影視展中無綫電視推介的六部重頭劇之一,同時也是無綫電視45周年台慶劇。此劇於橫店取景三星期。.

新!!: 辛酉政变和大太監 · 查看更多 »

奕訢

恭忠親王奕訢(z;),号乐道堂主人,满洲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异母弟弟,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亲王」。统称“六王爷”;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主要发起者,曾任总理衙门首席大臣、领班军机大臣、议政王,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賜爵位世襲罔替,身後谥“忠”。.

新!!: 辛酉政变和奕訢 · 查看更多 »

奕譞

醇賢親王奕譞(a;),字樸菴,別稱竹窗、蘭陽,室名為九思堂、思謙堂、退省齋、退潛別墅。清道光帝第七子,故一般稱他為七王爺;母为道光帝莊順皇貴妃乌雅氏(1822年-1866年),兄为咸丰帝,谥贤。詔定稱號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皇帝本生祖考醇賢親王。 奕譞的嫡福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與她所生的第二子载湉後來成为光绪帝。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奕譞的長孫溥儀为清朝末代皇帝,即宣統帝。奕譞是清朝皇室任命的名义上的清末海军及北洋水师最高统帅,实际上指挥权属于李鸿章及淮军丁汝昌。.

新!!: 辛酉政变和奕譞 · 查看更多 »

孚王府

孚王府,原为怡亲王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137号。占地面积44000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分东路、中路、西路。其内建筑布局完全与《大清会典》所规定的王府形式相符。中路有前庭和后寝两个部分。正殿名为银安殿,左右各有配楼7间。后殿5间,后寝7间,最后有后罩楼7间。后罩楼两侧各有一个独立的庭院。正院西侧有几个四合院,原为王府眷属的居住区。东路院原属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的住所。.

新!!: 辛酉政变和孚王府 · 查看更多 »

孝静成皇后

孝静成皇后(a;),姓博尔济吉特氏,名不详,清朝刑部员外郎花良阿的女儿,其先祖来自蒙古科尔沁左右翼(在今中国内蒙古通辽市境内)人,死后抬旗入满洲正黄旗。她是清宣宗道光帝的妃子,清文宗咸丰帝的养母,也是恭亲王奕訢的生母。她虽然身前未成为皇后,但死后被咸丰帝追封为皇后,成为清朝历史上独一无二、既非前朝皇帝嫡福晉、也非本朝皇帝的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

新!!: 辛酉政变和孝静成皇后 · 查看更多 »

安德海

安德海(),一說名安得海,直隸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人。宦官,清朝咸豐皇帝、慈禧太后的寵臣。 安德海出生年份有多种说法:1837年,1842年,1844年。自幼自閹入宮,成為咸豐帝身邊御前太監,人稱「小安子」,頗知書,可以讀《論語》、《孟子》。咸丰十一年(1861年)发生的辛酉政變中,安德海把遺詔密報慈禧太后那拉氏,深得慈禧太后的歡心,升為總管太監。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出京辦貨,乘上兩艘太平船從京杭大運河一路南下,“招搖煽惑,聲勢赫然”,七月二十日,駛入山東境內,抵魯北古城德州。山東巡撫丁寶楨以順治帝祖訓「宦豎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表示:“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為由,命泰安縣知縣何毓福將安德海與其隨從逮捕,派人秘密向慈安太后請示,慈安命軍機處回文,內稱:“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八月七日,丁寶楨於濟南西門外丁字街(今飲虎池街北段)斬首安德海,暴屍三日,隨行二十餘人,一律處死。 安德海死後,李連英取代其地位。.

新!!: 辛酉政变和安德海 · 查看更多 »

宋景诗

宋景诗()是中国清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人,民變领袖。.

新!!: 辛酉政变和宋景诗 · 查看更多 »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新!!: 辛酉政变和中国年号列表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1501年:西班牙人首次抵達巴拿馬,直布羅陀併入西班牙版圖。.

新!!: 辛酉政变和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 查看更多 »

任兆堅

任兆堅,山東高密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清朝御史題名錄》,487。歷官江西道監察御史。辛酉政变後,曾上疏為在戊午科場案中問斬的主考官柏葰鳴冤。後歷官工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升鴻臚寺卿。.

新!!: 辛酉政变和任兆堅 · 查看更多 »

余光倬

-- --光倬(),字省來,號幼冰,江苏武進縣(今属常州市)人。中国清朝官员,進士出身。.

新!!: 辛酉政变和余光倬 · 查看更多 »

咸丰帝

清文宗奕(a)(),又稱咸豐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Түгээмэл Элбэг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咸豐」。 咸豐帝乃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誕於北京圆明园澄静斋,养母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20岁登基,於1850年至1861年在位(合共1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葬于定陵(河北遵化市清东陵),享年30岁,庙号文宗(v),谥号簡稱显皇帝(v),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七位皇帝。此外,他亦為清朝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與最後一位儲位密建的皇帝。.

新!!: 辛酉政变和咸丰帝 · 查看更多 »

军机大臣列表

军机大臣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雍正七年(1729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雅称为“枢密”,属于任务性质,而非定制官衔,无品阶可言,担任者亦无俸禄。 雍正帝初为指挥青海战事之需要,于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需房;后形成“办理军机处”,沿为定制,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雍正时首任军机大臣为张廷玉与鄂尔泰,恩遇最隆。自军机处设立,军机大臣取代内阁大学士成为清朝事实上的宰相,但与宰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直到清末官制改定,理论上其功能为新内阁所取代,然而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原亦为领班军机王大臣。 军机大臣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无定员,一般六、七人。其中资历最深者为“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但没有正式的名义;入值军机时按资历深浅的分别称“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三种;“军机处行走”名目从嘉庆后期起即极少使用,仅恭亲王奕䜣以议政王入值军机时使用过一次。.

新!!: 辛酉政变和军机大臣列表 · 查看更多 »

兩宮聽政

兩宮聽政(1861年至1881年),是指在清同治帝及光绪帝時,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一起垂簾聽政的情況。 咸豐帝駕崩時,遺命由顧命八大臣輔政。但慈安、慈禧,連同恭親王奕訢等人,發動祺祥之變,將八大臣或殺或貶,由两宫太后掌理政權,並將祺祥年號廢除,次年改元同治,此情況一直延續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由慈禧獨掌大權。.

新!!: 辛酉政变和兩宮聽政 · 查看更多 »

勝保

勝保(),字克齋,蘇完瓜爾佳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末重要将领。.

新!!: 辛酉政变和勝保 · 查看更多 »

祺祥

祥原本是清穆宗毅皇帝载淳年号,來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誕降祺祥」,不過未及改元即被取消。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清文宗)在热河承德去世,兒子载淳在以肃顺为首的顧命八大臣辅佐下登基,9月3日發命,明年改元祺祥。11月2日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变,八大臣或殺或貶,從此兩宮垂簾,在11月7日下詔,翌年改元为同治,祺祥年號廢除。.

新!!: 辛酉政变和祺祥 · 查看更多 »

祺祥之變

#重定向 辛酉政变.

新!!: 辛酉政变和祺祥之變 · 查看更多 »

穆荫

蔭(),字清軒,托和絡氏,满洲正白旗人,晚清大臣。咸豐元年,命以五品京堂候補,在军机大臣上學習行走。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兵部尚书穆蔭與怡親王載垣授命為钦差大臣,赴通州與英法聯軍和談。談判失敗,清政府扣押英法談判代表巴夏禮等三十九人,導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穆蔭欽差大臣職務被撤,與咸丰帝逃往熱河,躲進避暑山莊。1861年,咸豐死,與肃顺等授命為輔政大臣。同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变」,八大臣被撤職,肅順、載垣、端华伏法,穆蔭以「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節尤重」,被撤職流放。同治三年(1864年),殁於家。.

新!!: 辛酉政变和穆荫 · 查看更多 »

焦祐瀛

瀛(),字桂樵,直隸天津府天津縣人。清朝政治人物,軍機大臣,同治帝顾命八大臣之一。.

新!!: 辛酉政变和焦祐瀛 · 查看更多 »

焦菊隐

菊隐(),原名承志,笔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后自改为菊隐。天津人。中国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之一。.

新!!: 辛酉政变和焦菊隐 · 查看更多 »

荣寿固伦公主

固倫榮壽公主(),俗称"大格格" 是恭親王奕訢之女,道光帝与孝静成皇后的孙女,也是清代最后一位固伦公主和最后一位载入《清史稿》的公主。.

新!!: 辛酉政变和荣寿固伦公主 · 查看更多 »

荣禄

荣禄(),字仲华,满族,乌喇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祖父,慈禧太后的亲信。 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1903年病逝。谥文忠。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

新!!: 辛酉政变和荣禄 · 查看更多 »

顧命八大臣

顧命八大臣(英文:The Eight Regents) ,又称赞襄政务大臣,是清咸丰帝臨終前指派,輔弼新君载淳的八位大臣,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其中以肃顺為首。 清咸丰辛酉年七月(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莊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遗诏三名御前大臣和五名军机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这八个人被稱作「赞襄政务王、大臣」,俗称顾命八大臣。 不久,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恭親王奕訢等隨即發動了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八大臣非死即貶,即祺祥之变,或稱辛酉政变。.

新!!: 辛酉政变和顧命八大臣 · 查看更多 »

馬從凯

从凯(),字捷三,江苏徐州窑湾镇马圩村人。清朝军事将领。武传胪出身。 生于嘉庆十六年(1812年),道光九年(1829年)中式己丑科二甲第一名武进士。授官三等侍卫,曾任紫禁城后宰门守卫。 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文宗卒于热河,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马从凯护驾有功。马从凯晚年回乡建造住宅数间,规模宏大。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马圩村兵卒,墓在在马圩村南500米处,在大跃进和破四旧运动中被挖掘。.

新!!: 辛酉政变和馬從凯 · 查看更多 »

香港明朝歷史

明朝的香港地區在商貿上已漸漸蓬勃起來,人口亦有所增長,更成為海防要地。而現時香港一些地名開始在史籍中出現。據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島的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該書所載的《廣東沿海圖》中,標有香港以及赤柱、黃泥涌、尖沙咀等地名。.

新!!: 辛酉政变和香港明朝歷史 · 查看更多 »

載垣

載垣(a;),爱新觉罗氏,怡賢親王胤祥五世孫,怡亲王奕勋次子,铁帽子王。咸丰帝顧命八大臣之一,在「祺祥之變」中被賜自盡。无子只有6女儿。.

新!!: 辛酉政变和載垣 · 查看更多 »

辛酉

辛酉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8个。前一位是庚申,后一位是壬戌。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酉屬陰之金,是比例和好。.

新!!: 辛酉政变和辛酉 · 查看更多 »

郑亲王府

郑亲王府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号的清朝郑亲王济尔哈朗及其后裔的府第。.

新!!: 辛酉政变和郑亲王府 · 查看更多 »

蒙古高原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蒙古高原君主。.

新!!: 辛酉政变和蒙古高原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华寺 (北京报房胡同)

法华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报房胡同,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佟洵 主编,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2-191页.

新!!: 辛酉政变和法华寺 (北京报房胡同) · 查看更多 »

清宮氣數錄

《清宮氣數錄》(Fate of the Last Empire)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電視劇,改編自紫微楊於1990年代在《明報》連載的小說《清室氣數錄》。電視劇於1994年首播,全劇共20集,監製張乾文,主要演員有陳松伶、何寶生、梁小冰、何婉盈、王書麒、羅樂林、黃新等。主題曲由徐嘉良作曲,潘偉源填詞,陳松伶主唱。 本劇於2017年5月6日在TVB經典台以“我們的陳松伶”的名義重播。.

新!!: 辛酉政变和清宮氣數錄 · 查看更多 »

清东陵

清东陵(z)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一带,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距离天津150公里,是清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整座陵园共有5座帝陵,4座--陵,5座皇妃陵寝,8座皇子陵寝,4座奶妈坟,1座贞官墓和1座穆公墓,其中部分皇子陵寝分布于天津市境内。这些陵寝均建造于清朝年间,整座陵园的最后的2位墓主人下葬于1935年。清东陵在清朝存续期间一直都有专门的机构主持祭祀,也有专门的部队对陵寝及其周边进行护卫。清朝灭亡后,清东陵的保护机构已经无力守卫整座陵园,这导致清东陵在1952年前多次遭到抢掠和盗掘,其中以1928年时孙殿英制造的盗案规模最大,破坏也最为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东陵重新得到了专门机构的保护,该机构的保护范围经历过多次变化。1961年,清东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月,清东陵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中孝陵、景陵、裕陵、昭西陵、菩陀峪定东陵、裕妃园寝六处陵寝可供游客参观。.

新!!: 辛酉政变和清东陵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辛酉政变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历史

清朝歷史,若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并建立后金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结束,则历经十二帝,有296年的历史;如果从皇太极1636年称帝并建立大清开始,有276年的历史,相当于明朝;若从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开始,有268年的历史。 明朝末期,遼東羈縻衛所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在東北赫图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大金,舉兵反明,將大明視為南朝。162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称帝,改國號為大清。从此大清成为与大明并立的政权,并将入关作为战略目标。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定都北京,从此清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并迅速统一了中国。1662年,康熙帝玄燁登基。康熙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 1683年攻取被郑氏盘踞已久的台湾。后来打败了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軍隊,168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从此確立了中国与沙俄在東北的疆界,奠定了中国版图。然后三征噶爾丹并且創立了多倫會盟巩固了蒙古的稳定,使蒙古成为中国北方的长城。并且協助西藏的達賴七世入藏,加强了对藏区的管理。经济方面,鼓励开荒,减少农民赋税,实行“永不加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雍正帝在位时期,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并设立了军机处。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以管辖西藏事务。并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乾隆帝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1771年厄鲁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康雍乾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并且满蒙、满回联系得到加强,稳固了清朝统治。大清帝国达到了全盛时期,也是封建经济的全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1796年,嘉庆帝即位,他执政的二十五年间,统治上较无作为,并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清朝出现了统治危机。1821年,道光帝即位。英国向清朝大量输出鸦片,使清朝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社会各阶层深受鸦片毒害。1839年,道光帝决心禁烟,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之后,1840年英国对清朝宣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841年清朝战败求和,1842年与英国签定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历史。 1851年,咸丰帝即位,同年在广西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英法联军于1856年至1860年在美国、俄国的帮助下对清朝宣战,即「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占并焚毁了圆明园。后清朝被迫于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1861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䜣的帮助下「垂帘听政」。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认识清朝的新变局,主张“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1868年清朝平定了多年的捻乱。左宗棠收复了新疆。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由于甲午一战清朝战败的震撼,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宣布进行变法维新。但这次变法只持续一百零三天,后世称之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900年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进军中国,并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亡西安,史称“庚子之变”。1901年,清朝与列强签定了《辛丑条约》。 清朝统治日益腐败,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各地组织反清团体,主张暴力推翻清朝。其中,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1905年,孙团结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仅仅两个月,全国就有十八个省宣布独立并支持革命,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灭亡。自此中国进入共和时期。.

新!!: 辛酉政变和清朝历史 · 查看更多 »

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大学士。清代大学士品级为正一品,雅称为“相国”,是清朝政府文臣中最高常设职位,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和票拟制度。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顺治帝亲政后,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学士掌管票拟,深受信任。顺治十年(1653年),设置内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更名为内阁。顺治十八年(1661年),恢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年),仍改三院为内阁。自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后,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大学士必须充当军机大臣后,才可以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大学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 清代,大学士设置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销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此后,大学士员限为满汉各二。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

新!!: 辛酉政变和清朝大学士列表 · 查看更多 »

满洲地区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滿洲(中国东北)君主。.

新!!: 辛酉政变和满洲地区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戊午科场案

戊午科場案為清朝咸豐八年發生的一場科舉舞弊案,因當年是戊午年而得名。考生羅鴻禩賄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企圖藉此考中舉人,最後事情被揭發,柏葰按律處斬。這次科場舞弊案與順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場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場案並列清朝三大科場舞弊案。.

新!!: 辛酉政变和戊午科场案 · 查看更多 »

成琦

成琦()字魏卿,号小韩,室名主善堂,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进士、官员 。.

新!!: 辛酉政变和成琦 · 查看更多 »

文祥

文祥(z;),瓜爾佳氏,字博川,號子山,盛京正紅旗人,清代晚期的政治人物,自強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新!!: 辛酉政变和文祥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辛酉政变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新!!: 辛酉政变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承德市

承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市境南邻天津市、唐山市、秦皇岛市,东接辽宁省朝阳市,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毗邻,西北达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界张家口市,西南与北京市接壤。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人口353.01万,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最早以蒙古语命名为“哈伦告鲁”,或“哈伦郭勒”,意译为“热河”,因此承德又名热河。土地属于喀喇沁、翁牛特部。清初,这里除蒙古人的牧马场以外,还只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叫热河上营。1703年,康熙在承德建避暑山庄以后,是清朝皇帝避暑或来此出巡围猎时办公的地方。武烈河流经城区。.

新!!: 辛酉政变和承德市 · 查看更多 »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承德避暑山庄(a)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遗产时使用的登录名称(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其中的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新!!: 辛酉政变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 查看更多 »

曹毓瑛

曹毓瑛(),字子瑜,號琢如,江蘇江陰人,晚清大臣。 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貢,授兵部七品小京官,升主事,充軍機章京。二十三年順天府舉人。咸豐年間,端華、肅順擅政,曹毓瑛獨不附。十一年,英法聯軍兵犯京師,咸豐帝避走熱河,欲擇一章京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曹毓瑛資歷最深,惟自甘退讓,焦祐瀛遂越次擢用。辛酉政變中,向恭王奕訢等人輸誠,扳倒肅順等顧命大臣,立下大功。十一年,以鴻臚寺少卿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旋遷大理寺卿。同治元年,去「行走上學習」字。二年,遷工部左侍郎。二月,轉兵部左侍郎。四年,遷左都御史。十一月,轉兵部尚書。五年卒,贈太子少保,諡恭愨。.

新!!: 辛酉政变和曹毓瑛 · 查看更多 »

景寿

景寿(),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额驸,咸丰帝顧命八大臣之一。.

新!!: 辛酉政变和景寿 · 查看更多 »

11月2日

11月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6天(闰年第30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9天。.

新!!: 辛酉政变和11月2日 · 查看更多 »

186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辛酉政变和1860年代 · 查看更多 »

1861年

没有描述。

新!!: 辛酉政变和1861年 · 查看更多 »

1880年代

1880--古斯塔夫·福樓拜,法國文學家。 1881--慈安太后,發動辛酉政變主謀者之一。 1885--查理·喬治·戈登,指揮「常勝軍」協助平定太平天國江蘇軍隊。 1885--岩崎彌太郎,三菱財閥的創辦人。 1885--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國、西北回變,「晚清四大名臣」。 1889--岑毓英,廣西西林岑家始祖。 * 8.

新!!: 辛酉政变和1880年代 · 查看更多 »

19世纪

1801年1月1日至19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9世纪。該世紀屬於「不列顛治世」初期與全盛時期,這段期間最顯著的是英國、西歐與北美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有着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亦有顯著的貢獻。連帶的,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並影響到社會科學(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誕生或重塑。另一方面,英國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並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迫使這些國家走向“現代化”。 此外,民族主義興起,使多數歐洲民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現代國家,並開始建立與保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 社會上,大量的社會衝突不停發生,使得社會主義勢力逐漸地得到擴張,這其中又以深深觸發下一世紀冷戰的馬克思主義最為著名。 在藝術上,上世紀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後來受到科學與工業革命的刺激,歐洲又開始朝向寫實主義發展,希望透過繪畫、文學、音樂與攝影等方式捕捉現實生活的各種情境與人物,這其中又以印象派最為著名。.

新!!: 辛酉政变和19世纪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祺祥政变辛酉之變辛酉政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