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71 关系: 史潑尼克5號,发射逃逸系统,天空实验室3号,太空競賽,太空探索,宇航研究协会,上升計劃,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中国崛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东方六号,亞洲太空競賽,俄羅斯航太,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3型号,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喷气发动机,再入,国际空间站,BFR超级火箭,王永志,神舟五号,罗伯特·毕格罗,美国航空航天局双子座和阿波罗计划太空飞行奖章,翟志剛,真空,猎户座飞船,生命保障系统,生命攸關系統,联盟1号,联盟号宇宙飞船,联盟系列宇宙飞船发射任务列表,联盟计划,联盟TMA-16,联盟TMA-17,联盟TMA-19,萊卡 (蘇聯太空犬),行星際運輸系統運載火箭,載人太空飛行,載人航天,載人航太,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航天,航天纪录列表,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阿尔法磁谱仪,阿波罗16号,艾伦·谢泼德,... 扩展索引 (21 更多) »
史潑尼克5號
史波尼克5号(Спутник 5)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载人航天计划东方计划中一颗东方号原型试验飞船,执行了东方号飞船的第三次试验飞行,这次飞行也是第一次成功将动物送入轨道并安全返回的太空飞行。这艘飞船于1960年8月19日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船上搭载了2只苏联太空犬Belka 和Strelka,1只灰兔、40只小鼠、2只大鼠和若干苍蝇、植物和真菌。飞船于次日返回地面。所有的生物成员存活。Strelka之后生了六只幼犬,其中一只被苏联政府当做礼物送给了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死后Belka 和Strelka的遗体皆被保存,Belka在莫斯科被展示,而Strelka则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 File:Strelka at essendon.jpg|Strelka File:БелкаСтрелка VizuIMG 3703.JPG|Belka、Strelka、Graffiti File:USSR stamp 1 ruble Belka-Strelka.PNG|苏联为纪念这次任务发行的邮.
查看 载人航天和史潑尼克5號
发射逃逸系统
archivedate.
查看 载人航天和发射逃逸系统
天空实验室3号
天空实验室3号(Skylab 3,也缩写为SL-3和SLM-2)是天空实验室计划 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它于1973年7月28日由一枚土星1B號運載火箭发射,载三名宇航员,共飞行59天11小时9分钟。宇航员们在天空实验室3号上进行医学实验、太阳观察、地球资源探索和其它科学试验,共计1084.7小时宇航员应用小时。.
查看 载人航天和天空实验室3号
太空競賽
太空竞赛(Space Race、Космическая гонка)发生于二十世纪(1955年-1972年),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冷战对手为了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而展开的竞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国的太空竞赛就以导弹为主的核軍備競賽拉开了帷幕,技术及人员的俘获使其成为可能。技术优势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先进的象征。太空竞赛展开开拓性的努力,向月球、金星、火星发射人造衛星,无人驾驶空间探测器,以及向近地轨道和月球发射载人飞船。这项竞赛开始于1955年8月2日,在这四天前,美国发表声明,计划在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苏联对此回应,声称在不久的将来苏联也将发射卫星。1957年10月4日,史普尼克1號的轨道运行使苏联此次赢得了胜利,随后,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成员,使苏联再次打败美国。1969年7月20日,伴随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太空竞赛达到顶峰。1972年4月,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达成合作协议,并在1975年7月,美国航天人员与苏联航天人员在地球轨道相遇,双方局面得到一定时期的缓和。 太空竞赛促进了地球通讯和气象卫星的发展,以及国际空间站的持续太空移民。同时,太空竞赛也增加了在教育科研发展领域的支出,促进了衍生技术的发展。.
查看 载人航天和太空競賽
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是指以物理手段探索地球以外物体以及探索太空,涉及到的连续演化和成长的航天技术。虽然太空研究主要是由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实施的,但是太空的物理勘探是由无人驾驶的机器人探测器和载人航天两者实施的。 太空探索经常被用作地缘政治对抗,例如冷战时期的代理竞争。太空探索的早期时代主要是被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太空竞赛”驱动的。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个人造物体,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史普尼克1號,和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美国阿波罗11号太空船,通常被作为是这个初始阶段的里程碑。 在前20年的探索之后,重点从一次性的飞行转移到可重新使用的硬件,例如航天飞机计划,并从竞争走向合作,建立了国际空间站(ISS)。 在2000年代,中国成功地启动了载人航天计划,而欧盟,日本和印度也在谋划未来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而在本世纪,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都规划了至月球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欧盟则是规划了到月球和火星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从1990年代起,私人集团开始推动太空旅游和月球私人空间探索(参见Google月球X大奖)。.
查看 载人航天和太空探索
宇航研究协会
宇航研究协会(Общество изучения межпланетных сообщений 或简称 OIMS) 于1924年5月在莫斯科成立。它是俄罗斯联邦军队综合军事学院军事科学协会中,由格里戈里·克拉马罗夫主持的分支机构,拥有200名授权委员,包括一些重要的苏联太空探索科学家和火箭专家,如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弗里德里希·灿德尔、弗拉基米尔·韦钦金等。该协会允许工程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商讨宇宙航行设想,并组织开展公共教育活动。 1924年10月4日宇航协会曾主持过一场著名的辩论会,讨论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戈达德所提出将火箭发射到月球的构想。 该协会仅存在了一年左右。.
查看 载人航天和宇航研究协会
上升計劃
上升计划 (Восход,意思为“上升”或者“日出”)是一个苏联载人航天计划。上升计划是东方计划的后续,利用了东方计划被取消飞行留下的物资。上升计划的两次太空飞行利用了上升号飞船和火箭。.
查看 载人航天和上升計劃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事业可以追溯到1956年,那时中国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现在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前身。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北斗导航,从第一枚运载火箭到首次载人航天,从天宫一号到嫦娥落月,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崛起
中國崛起是指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球經濟、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实力的增长。由於中国擁有穩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經濟和軍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潛在的超级大国。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中国雖然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但是仍然有许多经济、社会、环境與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国在聯合國與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美国的程度。但是,其发展的速度,以及许多方面的不断进步,导致产生了中国在21世纪中期成为世界第二个超级大国的可能性。.
查看 载人航天和中国崛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简称国防科大,本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大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简称力学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之一,创建于1956年。力学所为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力学所是力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力学所科研主攻方向为: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 力学所有五个研究单元实体: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力学所与企业联合成立了冲击动力学工程研究中心、发动机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等。.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是代表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中国有关载人航天等专项重大科技应用系统方面的总体管理和技术集成的研究所。该所具体职能包括组织协调空间应用系统的战略研究、总体规划、系统总体设计、总体计划与管理、系统总体集成、系统总体测试、总体支撑保障、在轨运行和应用等,同时负责协助管理中科院承担的载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统协作配套任务。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简称“总体部”)。1993年至2003年,“总体部”挂靠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独立运行;2003年至2010年,挂靠光电研究院,独立运行;2010年11月,中共中科院党组决定在“总体部”的基础上筹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2012年8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成立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国家天文台三个成员单位共同筹建的创新研究院。该院主要承担统筹与实施中国科学院在空间科学、载人航天、空间天文学等领域的项目任务 。目前承担的任务是: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导)、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导)和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国家天文台主导)等 。.
东方六号
东方六号是第一个载有女性宇航员升空的载人航天任务,她的名字是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此次任务详细记录了女性身体对航天飞行的反应。与其它东方任务一样,她也负责记录飞行日志、照相以及人工调整航天飞船的姿态。她从空间拍摄的一张关于地平线的照片后来被用来识别大气层中的烟雾层。此次任务是与东方五号的联合任务,最初的计划是两艘飞船都配备女性宇航员,但最终由于整个东方项目的费用缩减而改变。东方六号也是东方3KA飞船的最后一次航行。 Category:東方計劃 Category:苏联的世界之最.
查看 载人航天和东方六号
亞洲太空競賽
亞洲太空競賽係指數個亞洲國家設有航天機構,並於太空相關科學、科技任務相互競爭,媒體則將之與過去美國及蘇聯間的太空競賽相類比。如同過去的太空競賽,各國將國家安全擴展至太空領域,相繼發射人造衛星、載人太空任務以及更深度太空的探索。亞洲主要發展太空國家仍持續追求超越他國的太空實力。.
查看 载人航天和亞洲太空競賽
俄羅斯航太
俄羅斯航太太空活動國有公司(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корпорация по космиче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Роскосмос»),通稱俄羅斯航太(Роскосмос,羅馬字轉寫:Roscosmos;此為「俄羅斯」與「宇宙」組合而成的複合詞),是俄羅斯主理航天事業的國營企業,最早前身為1992年成立的俄羅斯太空局(Российское космическое агентство;縮寫:RKA、RSA、RFSA、ФКА),之後曾更名為俄羅斯航空暨太空局(Российское авиационно-космическое агентство)、以及俄羅斯聯邦太空局(Федеральное космическое агентство «Роскосмос»),至2015年起從政府機構改組為依俄羅斯法律註冊的。其負責俄羅斯各項太空科學與载人航天計畫,同時繼承前蘇聯的太空計畫。.
查看 载人航天和俄羅斯航太
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3型号
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3型號(,)簡稱GSLV III,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所研發的火箭,主要目的為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及發展印度载人航天,該火箭第三級為印度研發的低溫火箭引擎,且酬載量較原先的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為大。 火箭点火发射后,两台固体火箭将产生峰值推力2x500吨。点火后114秒时,固体火箭推力下降导致加速度下降,这将启动L110常温液体火箭点火。然后固体火箭与液体火箭共同运行14秒钟后固体火箭关机,第140秒固体火箭抛离。液体火箭继续推进至第313秒时也被抛离。上面级推动载荷入轨,上面级低温火箭发动机于2015-2017年完成研制。 固体段发动机S200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仅次于美国航天飞机RSRM固体助推器与阿里安公司的P230固体助推器。 火箭起飞总重量630吨,近地運載力跨過10公噸門檻,在現役世界主流大型火箭中居末。.
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
《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是中国面向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在“《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该路线图。 2007年夏,中国科学院组织了300多名高级别的专家,设计了多个科技领域的发展路线图,并形成了相应的系列战略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后来被集结到了《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的形式相继发表。在《创新2050》,共提出了8大体系的22个战略性问题,涉及到空间科学、能源科学、农业科学、环境保护、人口学、信息科学等多门领域。此外,《创新2050》中还预测说,205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世界首位,中国的政治、物质、社会、精神、生态五大文明均将高度发达,中国亦将高度开放。.
喷气发动机
喷气发动机(Jet engine)是一种--加速和排出的高速流体做功的热机或电机。它既可以输出推力,也可以输出轴功率。 大部分喷气发动机都是依靠牛顿第三定律工作的内燃机,但也有一些例外。常见的喷气发动机有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脈衝壓式噴射引擎等。.
查看 载人航天和喷气发动机
再入
进入大气(层),是指自然物体或人造物体从外層空间进入行星大气层的运动过程。如果人造物体(如人造卫星、飞船、火箭导弹、空天飞机等)离开地球大气层,再从外太空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的运动,称为“再入”(reentry)大气层。 例如,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就只能称为“进入”火星大气层,而不能称“再入”火星大气层。.
查看 载人航天和再入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Station spatiale internationale,缩写为SSI;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缩写为ISS;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缩写为МКС)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科研设施,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载人的空间站。空间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气象学等,目前由六个国家或地区合作运转,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发機構、加拿大太空局、巴西航天局和歐洲太空總署(成员国英国、爱尔兰、葡萄牙、奥地利和芬兰没有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希腊和卢森堡则是在计划开始之后加入欧洲空间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表达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的意向,但由于美国担心中国获得美国的相关空间技术,最終被排斥在外。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多国的宇航员登上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但均为美国或俄罗斯主导的太空计划,其中还包括七名太空游客。 从1998年11月15日国际空间站第一个部份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空。到2010年6月,空间站已经在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转了66000圈。国际空间站原计划在2020年后结束使命,脱离轨道,直接坠入大海。负责国际空间站与地面之间运输的太空船有联盟号、进步号、自动运载飞船、H-II運輸載具、龙飞船、发现号航天飞机、奋进号航天飞机等。目前国际空间站仍在建设之中,最多可承载六名乘员(長時間),大部分实验设施也已经投入使用。由于大气阻力和重新启动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实际高度常发生漂移。.
查看 载人航天和国际空间站
BFR超级火箭
BFR是由私人股权投资的SpaceX公司推出的下一代发射载具和宇宙飞船,该项计划是由于伊隆·马斯克于2017年9月正式宣布;初代样机于2018年3月正式制造。整个航天器计划包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地面基础设施快速发射和重启,以及在近地轨道部署零重力推进输送技术。新的航天器将比现有的SpaceX飞船大得多。作为超重型运载火箭,BFR在地球轨道的最大有效载荷量将达到。 BFR系统预计将代替猎鹰9号、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以及"龙"号飞船,最初只用于地球轨道,但在长时间准备后,已可支持在地月间以及火星飞行并完成任务。SpaceX公司打算用这种方法降低成本,并证明其开发费用的真正价值。 SpaceX最初设想于2016年9月完成BFR的发射,并使它成为行星际运输系统的一部分。行星际运输系统的航天器核心设计大小为12米,而BFR则为9米。因此,BFR一直致力于地月轨道和火星的用途,SpaceX总部于2017年将BFR的用途定义为:地球轨道飞船,月球轨道,行星际探测任务,甚至在地球进行载客运行。 BFR的开发工作始于2012年,依靠猛禽火箭发动机进行改造,共分为两阶段,于2016正式开始测试。新的火箭发动机的设计相比新的运载火箭通常拥有较长的前置时间。航空设施也处于建设队列中:首个太空船于2018年3月开始制造;2019年预计将完成首次亚轨道飞行测试。SpaceX则表示其最初期望是在2022完成首次火星的货运航班,在2024年完成完成载人计划。.
查看 载人航天和BFR超级火箭
王永志
王永志 ,男,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航天技术专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为2003年10月16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Moscow Aviation Institute)导弹设计专业,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2年11月至2007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2003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科学技术界,分入第二十九组。.
查看 载人航天和王永志
神舟五号
舟五号模型 神舟五号返回舱 神舟五号返回舱 神舟五号,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而且與東方紅一號相同,中國的首次飛行都比起其他国家相對過程最為完整(蘇聯返回時使用跳傘、美國也沒有環繞地球軌道)。.
查看 载人航天和神舟五号
罗伯特·毕格罗
罗伯特·毕格罗(Robert Bigelow,)是美国一个旅馆老板和航天企业家,曾就读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拥有连锁酒店“美国预算套房”和创建了畢格羅宇航公司, 此外,他还拥有载人航天实验室和工厂。.
查看 载人航天和罗伯特·毕格罗
美国航空航天局双子座和阿波罗计划太空飞行奖章
美国航空航天局双子座和阿波罗计划太空飞行奖章(NASA space-flown Gemini and Apollo medallions)是针对指定太空飞行任务的纪念奖章,这些奖章大部分都是由宇航员设计,经美国航空航天局批准后,由执行任务的航天器送入轨道。从1965年的首次双子座载人任务开始,航天局都会根据宇航员的要求制备纪念奖章。奖章由一家名为“Fliteline”的公司制作,通常采用镀锡的贱金属制作,有时还会镀成金色,或是镀上纯度为92.5%的银,全部10次双子座载人任务的飞行器上都载有这类奖章。Fliteline公司还为阿波罗1号设计并制作了一枚奖章,但由于飞行器指令舱着火,导致3名宇航员全部丧生,这枚奖章并没有正式飞入太空。 位于马萨诸塞州布里斯托县阿特尔伯勒的罗宾斯公司于1968年签约,为阿波罗1号以惨案告终后的首次载人航天项目阿波罗7号制作纪念奖章。这些奖章由宇航员和美国航空航天局宇航员飞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订购,阿波罗计划的12次载人飞行任务一共把3000余枚银质纪念奖章带入太空。之后还有些经公开拍卖出售,最高成交价超过6万美元。全系列12枚奖章的基本要素大致相同,正面是载人任务的名称和主设计元素,背面则是任务日期,并且正面或背面还可能会有主飞行机组成员的名字,背面下方或是边缘的环上还会有序列号。罗宾斯公司生产的部分阿波罗计划纪念奖章是以14K金制作,但数量极少,大部分都是由参加任务的宇航员订购,作为个人留念。阿波罗计划之后,罗宾斯公司继续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载人或其它航天项目制作奖章,其中包括天空实验室计划和航天飞机计划。.
查看 载人航天和美国航空航天局双子座和阿波罗计划太空飞行奖章
翟志剛
翟志剛(),男,汉族,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龍江縣人。他是神舟七號太空船三名正選航天员之一,他的隊友還有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志剛於2008年9月25日在甘肅酒泉隨神七發射升空,任务代号01,並在9月27日作太空漫步,成為第一位進行太空漫步的中国航天员。.
查看 载人航天和翟志剛
真空
真空是一種不存在任何物質的空間狀態,是一種物理現象。在真空中,聲波因為沒有介質而無法傳遞,但電磁波的傳遞不受真空的影響。粗略地說,真空是指在一區域之內的氣壓遠遠小於大氣壓力。真空常用帕斯卡(Pascal)或托爾(Torr)做為壓力的單位。目前在自然環境裡,只有外太空堪稱最接近真空的空間。 真空下的氣壓為零,有些情形下,氣壓小於大氣壓力,但不為零,此時稱為局部真空,有些也簡稱為真空。 在局部真空的情形下,若其他條件不變,氣壓越低,表示越接近真空。例如一般的吸塵器的吸力可以使氣壓降低20%。也可以以產生更接近真空的條件,像化學、物理及工程常見的腔體,其氣壓可以到大氣壓力的10−12,粒子密度為100粒子/cm3,對應約100粒子/cm3。外太空更接近真空,相當於平均一立方公尺只有幾個氫原子,估計本星系群的密度為 for the Local Group,原子質量單位為,大約一立方公尺有40個原子。根據現代物理學的了解,即使空間中的所有物質都移除了,因為量子涨落、暗能量、經過的γ-射线和宇宙射线、微中子等現象,空間仍然不會是完全的真空。在近代的粒子物理中,將視為是物質的基態。 自古希臘起,真空就是常帶來爭議的哲學議題,但到了十七世紀西方才開始實驗上的研究。埃萬傑利斯塔·托里切利在1643年進行了第一個真空的實驗,而隨著他大氣壓力理論的出現,也開始產生其他的實驗技術。托里切利真空是將一端封閉的長玻璃容器(超過76公分)中裝滿水銀,倒置在裝滿水銀的容器中,長玻璃容器上方的真空即為托里切利真空。 20世紀在電燈泡及真空管問世後,真空變成一個有價值的工業工具,也出現了許多產生真空的技術。载人航天的進展也讓真空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影響開始感興趣。.
查看 载人航天和真空
猎户座飞船
户座飞船(Orion)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發的新一代載人太空飛行器,其每一架可以承载4名宇航员。這是原有星座计划中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2020年将人类再次送往月球,并接着征服如火星等太阳系内目标。 美國總統奥巴马在2010年2月1日正式提议取消星座计划,因为这一计划是“超预算、进度落后而且缺乏新意”http://news.bbc.co.uk/1/hi/sci/tech/8489097.stmhttp://www.whitehouse.gov/omb/budget/fy2011/assets/trs.pdf。有關法案於同年10月成為法律,星座计划宣告終結。不過,獵戶座飞船的計劃獲得保留、現稱為Orion Multi-Purpose Crew Vehicle (MPCV)。 獵戶座於2014年12月5日進行第一次飛行。.
查看 载人航天和猎户座飞船
生命保障系统
生命保障系统是载人航天中使用的,为使人能够在外太空生存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载人航天飞行中也常称之为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ECLSS)。生命保障系统可以提供生存所需的空气、水和食物,并可以维持合适的身体温度与压力,同时可以收集或处理代谢中产生的废物。生命保障系统也必须能够屏蔽来自外部的有害影响,例如:射线和微星体。生命保障系统中的所有组件都是关乎生命,所以都是基于安全工程学进行设计。.
查看 载人航天和生命保障系统
生命攸關系統
生命攸關系統(life-critical system)或安全攸關系統(safety-critical system)也稱為生命關鍵系統或安全關鍵系統,是指若系統失效或誤動作,會產生以下後果的系統:.
查看 载人航天和生命攸關系統
联盟1号
联盟1号(俄语:Союз 1)苏联第三代载人航天计划联盟计划所发射的第一艘实际载有乘员的宇宙飞船。该飞船的设备故障导致了一场严重的航天事故,宇航员科马洛夫在事故中牺牲。.
查看 载人航天和联盟1号
联盟号宇宙飞船
联盟号(Союз,)是苏联研制的第三代载人飞船,与之相对应的载人航天计划称为联盟计划。其名「聯盟」即指蘇聯。該款太空船由1946年成立的航太科技廠在1960年代研發製造,蘇聯解體由俄羅斯聯邦太空局後繼續使用至今。在美國停用太空梭後,聯盟號成為目前來往國際太空站主要使用的載人太空船。.
查看 载人航天和联盟号宇宙飞船
联盟系列宇宙飞船发射任务列表
这是一份关于苏联/俄罗斯所研制的联盟号飞船历次发射任务的列表。关于苏联/俄罗斯使用联盟系列飞船进行的载人航天工程的更多内容,请参见主题条目:联盟计划。 使用此表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联盟计划
联盟计划(Союз,意思为“联盟”)是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一项载人航天计划。它原先是苏联登月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将苏联宇航员送上月球。联盟号飞船和联盟号火箭都是这一计划的产物,现在由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负责。从发射次数和成功率来看,联盟号所采用的系统是目前仍在采用的最老和最可靠的载人航天系统。.
查看 载人航天和联盟计划
联盟TMA-16
联盟TMA-16 (Союз TMA-16)是俄罗斯联盟计划的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它将第21长期考察组成员和一位加拿大企业家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送往国际空间站。联盟TMA-16是自1967年首次发射后的联盟号宇宙飞船第103次飞行。联盟TMA-16的发射标志着自1969年后首次有3艘联盟号宇宙飞船同时运行在轨道上。 太阳马戏团创始人与首席执行官盖·拉利伯特是联盟TMA-16的太空飞行参与者,通过太空探险公司获得了这次太空飞行的座位,为此他付出了大约3500万美元。他乘坐联盟TMA-14返回地球。联盟TMA-16返回时只有两名机组成员,飞船指令长马克辛·苏拉耶夫(Maksim Surayev)和飞船随航工程师杰弗里·威廉姆斯(Jeffrey Williams)。.
联盟TMA-17
联盟TMA-17是俄罗斯联盟计划的一艘载人航天飞船。莫斯科时间2009年12月20日0时52分,联盟-FG运载火箭携带联盟TMA-15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经过两天飞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成功对接。 飞船上载有第22长期考察组的三名宇航员,分别为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托夫、美国宇航员蒂莫西·克里默和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其中奥列格·科托夫担任飞船指令长,蒂莫西·克里默和野口聪一担任飞船随航工程师。.
联盟TMA-19
联盟TMA-19是俄罗斯联盟计划的一艘载人航天飞船。莫斯科时间2010年6月16日1时35分,联盟-FG运载火箭携带联盟TMA-19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这也是国际空间站项目启动以来的第100次发射。6月18日,飞船将与空间站的星辰号服务舱对接。 飞船上载有第24长期考察组的三名宇航员,分别为俄罗斯工程师费奥多尔·尤尔奇欣(Fyodor Yurchikhin)、美国飞行员道格拉斯·惠洛克(Douglas H.
萊卡 (蘇聯太空犬)
萊卡(Лайка,約1954年-1957年11月3日)是一隻蘇聯太空犬,是史上最早進入太空的動物之一,也是第一隻進入地球軌道的動物。萊卡原先是隻在莫斯科街頭尋獲的雌性混種流浪狗,後來於1957年11月3日被蘇聯以太空載具史普尼克2號送入太空。 在萊卡進入太空前,宇宙航行對於乘客的影響幾乎未知。有些科學家認為人類無法承受火箭發射時的環境條件,並且在太空中存活,所以工程師決定以其他動物擔任載人航天的先驅者。然而,萊卡進入太空時,蘇聯尚未發展出脫離地球軌道的技術,因此萊卡所搭乘的太空艙無法被回收。即使牠度過了發射的加速度和無重力的適應條件,萊卡還是註定會死亡。這次的實驗目的是為了證明活體乘客能夠承受火箭發射以及失重的環境條件,並釐清生物體在太空中的反應。萊卡的實驗,可以說為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鋪上了康莊大道。 蘇聯一開始宣稱萊卡在太空中存活了四天,死因是載具內氧氣即將耗盡,因此在她窒息之前進行安樂死。然而到2002年,俄羅斯才透露萊卡在進入太空後僅數小時即因中暑死亡。 2008年4月11日,俄羅斯官方在莫斯科為萊卡建立一座紀念碑,設計則是一隻站在火箭上的狗。此外,萊卡也留名於莫斯科之中,以紀念其在太空航行研究中所留下的偉大貢獻。.
行星際運輸系統運載火箭
行星際運輸系統運載火箭為SpaceX研發的私人出資发射载具,最初設計目的為實現行星际运输系统至火星及其他太陽系目的地之任務,行星際運輸系統運載火箭的設計工作已於2012年展開,而首次飛行不早於2020年代。 行星際運輸系統運載火箭為兩節式火箭,第一節搭載42部猛禽火箭發動機,該發動機由SpaceX設計及製造,以甲烷/液氧為燃料,該種推進劑仍未被廣泛使用,如同先前獵鷹9號運載火箭的設計,行星際運輸系統運載火箭第一節採模式,发射载具於每次發射後垂直降落,而行星際運輸系統運載火箭能夠完全回收,包括第二節及太空飛船,運載能力屬於超重型運載火箭級別,回收版本近地轨道運載能力約,一次性版本約。.
載人太空飛行
#重定向 载人航天.
查看 载人航天和載人太空飛行
載人航天
#重定向 载人航天.
查看 载人航天和載人航天
載人航太
#重定向 载人航天.
查看 载人航天和載人航太
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
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International Day of Human Space Flight)或称国际载人航天日,即每年的公历4月12日,是联合国大会设立的一个国际日。 联合国简体中文官方网站上使用的名称是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中国大陆媒体(如新华社)在报道中称为国际载人航天日。.
航天
航天指与研究和探索外层空间有关的领域,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科学界一般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而把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 按航天器探索、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划分,航天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的航行、飞往行星及其卫星的航行、星际航行(行星际航行、恒星际航行)。按航天器与探索、开发和利用对象的关系或位置划分,航天飞行方式包括飞越(从天体近旁飞过)、绕飞(环绕天体飞行)、着陆(降落在天体上面)、返回(脱离天体、重返地球)。 执行军事任务(具有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称为军用航天;执行科学研究、经济开发、工业生产等民用任务(具有非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称为民用航天;执行商业合同任务(以营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成为商业航天。有人驾驶航天器的航天活动,称为载人航天;没有人驾驶航天器的航天活动,称为不载人航天。 航天的主要目的是太空探索,其商业用途主要是卫星通讯,也有近来兴起的太空旅游。其他非商用的用途包括星空观测,间谍卫星和地球观测。.
查看 载人航天和航天
航天纪录列表
这是一份航天记录的列表。这里的大部分记录都与载人航天有关,但是少数无人航天和载犬航天也被包括在这个列表里。.
查看 载人航天和航天纪录列表
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
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Space Shuttle Solid Rocket Boosters,常简称為SRB或助推器)是为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前两分钟内提供推力的一对固体火箭助推器,安装在太空梭外储箱两侧。每台助推器能产生1.8倍于F-1发动机的推力,F-1是推力最大的单室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五台F-1驱动登月火箭土星五号。而SRB是推力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及固体助推器,也是载人航天第一次使用固体助推器。被抛弃的SRB溅落大西洋上,被打捞后灌注推进剂重新使用,可重用数次。SRB的主要承包商和药柱生产商是位于犹他州百翰市的锡奥科尔公司。.
阿尔法磁谱仪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又譯反物質太空磁譜儀,簡稱AMS)是一个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最初由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於1995年提议开始,並主持其相關的國際合作計畫。這計畫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动员了二百多人,来自31所大学院校和15个国家。目的在于探测宇宙中的奇异物质,包括暗物质及反物质。阿尔法磁谱仪将依靠一个巨大的磁铁及六个超高精确度的探测器来完成它搜索的使命。 2013年3月,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一個講座裏,丁肇中教授宣佈,AMS已觀察到超過四十萬個正電子。在能量10 GeV至250 GeV區域,正電子與電子比例隨著能量增強而增加,但在高能量區域顯示出較緩慢的增加速度,並沒有隨時間演進而出現任何顯著的變化,也沒有出現任何特別入射方向。這些結果與正電子源自於太空的暗物質湮滅相符合,但尚未能足以確定並排除其它種解釋。相關結果已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AMS仍在收集更多數據。.
查看 载人航天和阿尔法磁谱仪
阿波罗16号
阿波罗16号(Apollo 16)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十次载人航天任务,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五次成功登月的任务。.
查看 载人航天和阿波罗16号
艾伦·谢泼德
小艾伦·巴特雷特·谢泼德少将(Alan Bartlett Shepard Jr.,)是一位美国宇航员、海军航空兵、试飞员,也是一位商人。他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早的水星计划七名宇航员之一,1961年执行水星-红石3号任务,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也是继尤里·加加林之后第二位在太空飞行的人类。 谢泼德1944年毕业于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二战期间,他曾在太平洋战场的水面部队服役。他在战后返回美国,于1947年完成海军航空兵的培训,1950年又接受了试飞员课程,之后逐渐成为海军的顶级飞行员之一。195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选中谢泼德成为最早一批宇航员,即水星计划7人之一。1961年5月5日,谢泼德参加水星计划的首次载人任务水星-红石3号,乘坐“自由7号”太空舱进入太空。此次飞行未能进入地心轨道,但足以使他成为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人类,以及第一位在太空飞行的美国宇航员。任务中,谢泼德在舱内手动操纵了航天器的飞行姿态,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这一成就。水星计划最后阶段中,谢泼德原定于1963年乘坐“自由7号II”太空舱完成水星-宇宙神10号任务,计划在太空飞行三天,但任务最终取消。 水星计划结束后,谢泼德获得机会成为双子座计划首次载人任务的指令长,但在1963年确诊患有内耳疾病美尼尔氏综合症,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不适宜参加太空项目,被无限期禁飞。他于1963年11月获任命成为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办公室主任,负责宇航员训练和任务计划等工作。1969年,谢泼德接受手术治疗后恢复飞行资格,开始参与阿波罗计划。1971年,他成为阿波罗14号指令长,驾驶“心大星”号登月舱降落月球,成为第五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也是登月时年龄最大的一位宇航员、水星计划7人中唯一一位登月者。他在月球表面时曾打出两颗高尔夫球,是人类历史上的唯一一次月球高尔夫。1974年,谢泼德自航空航天局和海军退役,之后晋升为海军少将,成为第一位达到此军衔的宇航员。 谢泼德在两次太空任务之后两度获得,在水星-红石3号任务之后还获得海军杰出服役勋章和飞行优异十字勋章。1978年,时任总统吉米·卡特为谢泼德颁发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高荣誉國會太空榮譽勳章。美国海军以谢泼德的名字命名了一艘补给舰,美国多地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建筑和学校。.
查看 载人航天和艾伦·谢泼德
艾米莉·勒科达瓦拉
艾蜜莉·史都華·勒科達瓦拉(Emily Stewart Lakdawalla,),美國行星學會的資深編輯,科學作家與部落客,並曾擔任環境顧問。她的研究主要是地質學、火星地形、科學傳播和科學教育。艾蜜莉是在多個媒體平台上相當活躍的科學普及者;她在Facebook、Google+和Twitter上與太空專業人士和愛好者互動,並且曾經在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公共媒體上討論行星科學和太空探索。.
STS-133
STS-133是一次载人航天任务,此次飞行任务使用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是发现号的第39次飞行,也是最后一次。 发现号航天飞机载著6名宇航员升空,任务计划为11天(實際為13天)。本次任务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段和一个太空机器人Robonaut2(机器人宇航员2号)。Robonaut2为首个进入太空的类人机器人。.
查看 载人航天和STS-133
STS-134
STS-134是2011年5月执行的一次载人航天任务,此次飞行任务由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是奋进号的第25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 奋进号航天飞机于当地时间2011年5月16日8时56分28秒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载有6名宇航员,任务计划为16天。本次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用于寻找暗物质的阿尔法磁谱仪。 6月1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圆满结束了其最后一次任务。.
查看 载人航天和STS-134
STS-135
STS-135是2011年7月执行的一次载人航天任务,此次飞行任务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执行,是亚特兰蒂斯号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同时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亚特兰蒂斯号预定于当地时间7月8日晚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太空中心发射升空。此次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负责携载“拉斐尔多功能后勤舱”,并运送补给、后勤和备用配件至国际空间站,期间完成1次太空行走。另外在該次任务中,美国宇航局将着重测试正向渗透技术。 7月21日,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标志着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正式结束。.
查看 载人航天和STS-135
暴風雪太空穿梭機計劃
-- 暴風雪穿梭機計劃(Бура́н,羅馬轉寫:Buran)是一個存在於前蘇聯時代的可重複使用太空船計劃。計劃始於1976年,由當時蘇聯的中央空氣動力學研究所(ЦАГИ;TsAGI)負責,以回應由美國太空總署負責的太空穿梭機計劃。蘇聯的政治家認為既然美國國防部也有參與美國的穿梭機計劃,表示這類的發展計劃並不單純只是民間的科學探索,而是一種有效的軍事武器,因此希望利用這對等的計劃製造一個潛在性的軍事威脅,以平衡在冷戰中各方的勢力。暴風雪計劃是蘇聯的太空探索史中最大型及最昂貴的計劃,但縱然暴風雪號在外型上與美國太空總署的穿梭機相似,實際上的功能卻差別甚大。.
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
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Lyndon B. Johnson Space Center)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属下的一个机构,从1961年开始它负责协调管理美国的载人航天任务,它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任务控制总部位于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从1965年双子星4号以来所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载人航空任务全部是从这里指挥的。此前的水星任务是从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兰利研究中心指挥的。 目前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负责控制航天飞机的飞行和国际空间站的状态。此外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还有美国宇航员训练中心,整个设施占地655公顷,有1.4万多名职员。.
杨利伟
杨利伟(),男,汉族,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正军职,少将军衔。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查看 载人航天和杨利伟
杰弗里·贝索斯
杰弗里·普雷斯頓·“傑夫”·贝索斯(Jeffrey Preston "Jeff" Bezos,;),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美国互联网巨头亞馬遜公司创始人及现任董事長兼CEO,华盛顿邮报大股东之一,1999年度《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
查看 载人航天和杰弗里·贝索斯
東方計劃
东方计划(Восто́к)是一个成功地将人首次送入地心轨道的苏联载人航天计划。这一计划从泽尼特间谍卫星出发,设计了东方号飞船,并从SS-6洲际弹道导弹改造成东方号火箭。在这一名称正式公布之前,它被严格保密。.
查看 载人航天和東方計劃
氧气中毒
氧氣中毒(Oxygen toxicity)是指吸入高濃度高壓氧氣的不良反應,又稱氧气毒性症,氧气毒性。这种症状历史上曾称以发现及描述此病症的19世纪研究员命名,其對中樞神经系统的影響称为症,對肺的影響則稱為症。氧氣中毒嚴重時會導致細胞的受損及死亡,多数症状表现在中樞神经系统、肺和眼睛。氧氣中毒可能对潜水员、依賴高濃度氧氣維生的人(例如早產嬰兒)以及进行高压氧疗的人造成威胁。 吸入加压的氧气会导致人体组织中氧含量过高,从而形成。暴露在高压氧气中的类型不同,人体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人体短时间内暴露在高于大气中氧气分压的氧气中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毒,长时间或暴露于标准气压下的氧气时则会导致肺部和眼睛中毒。症状可能包括迷失方向、呼吸困难、视力改变(例如近視)。如果更长时间地暴露于氧分压高于标准大气压的氧气中,或者短时间暴露在极高压的氧气中,则会导致细胞膜氧化应激、肺泡萎缩、视网膜脱落以及癫痫发作。氧气中毒的处置方法是减少与高压氧气的接触。有研究表明,长期来说,人体可以在氧气中毒后的恢复到强健的状态。 避免氧气中毒的醫學指南可適用於需要呼吸氣體中的氧氣分壓較高,大於空氣中氧氣分壓的場合,包括使用壓縮的潜水員、高壓治療、及载人航天。因為這些醫學指南,因氧气中毒造成的癲癇發作越來越少,而肺部及眼睛的損傷主要局限於早產兒護理時才會出現。 近年來,氧氣也會用在一些非醫療性應用中,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議有心臟或肺部疾病的人不要去氧氣吧。水肺潛水員會呼吸高濃度的氧氣,甚至濃度會到100%,因此需針對使用這類氣體進行特別的訓練。.
查看 载人航天和氧气中毒
水星计划
水星计划(Project Mercury)是美国的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始于1959年,终于1963年,旨在将人类送入地球轨道。1962年2月20日的水星-宇宙神6号实现了这一目标。计划包含了20次不载人发射和6次载人发射。早期计划和研究都是由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完成的。而最终是由后来成立的NASA完成的。 计划的名称来源于罗马神话中的速度之神墨丘利(Mercury),Mercury也是太阳系行星水星的名字,它的移动速度比其他行星都快。计划名称取其中速度之意,此外并没有和水星这颗行星有联系。 整个计划耗资大约3亿8400万美元。约等于2010年的29亿美元。.
查看 载人航天和水星计划
液体火箭发动机
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Liquid Propellant Rocket Engine,缩写为LPRE),简称液体火箭发动机或液态火箭发动机,是指采用液态的燃料和氧化剂作为能源和工质的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包括推力室、推进剂供应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系统等。贮存在内,当发动机工作时推进剂在推进剂供应系统的作用下按照要求的压力和流量输送至,经雾化、蒸发、混合和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燃气,再通过喷管加速至超声速排出,从而产生推力。 液体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可以是一种液态化学物,即单组元推进剂,也可以是几种液态化学物的组合,即双组元推进剂及三组元推进剂,它们均具有较高的能量特性。常用的单组元推进剂是肼,主要用于小推力发动机。双组元推进剂主要有液氧/液氢、液氧/烃类(煤油、汽油和酒精等)、硝酸/烃类、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等组合。 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火箭是由美国火箭学家罗伯特·戈达德于1926年发射的。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的研究团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的V-2火箭极大地促进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研制了大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最为成熟的火箭推进系统之一,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许多独特的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运载火箭、航天器以及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还曾在二战时期被短暂作为飞机的推进动力。.
查看 载人航天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潜在超级大国
潜在超级大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用来描述那些非常具有在近世未来成为超级大国潜力的主权国家。 美蘇冷战结束後,国际系统的格局常常被称作「一超多强」,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國際事务中发挥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影响力量。美国在军事、经济等多面向发挥了全面性的影响力。潜在超级大国之中只有部分强国能与美国稍作抗衡,比如欧洲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但綜合而言,仍有明顯不如。由此可見,美国是超級大國,甚至更可能是特级大国──垄断了国际中大部分財力、权力的国家等級組織。但美國在2017年總統唐納·川普上任後,以「美國優先」為口號,逐漸降低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軍事、權力正逐漸式微,未來恐失去超級大國的地位。.
查看 载人航天和潜在超级大国
机械计算机
机械计算机(mechanical computer)由杠杆、齿轮等机械部件而非电子部件构成。最常见的例子是加法器和,它们使用齿轮的转动来增加显示的输出。更复杂的例子可以进行乘法和除法。1960年代曾出售一个计算平方根的模型。 机械计算机可以是使用平滑机构(如弧形板或计算尺)进行计算的analog,或者使用齿轮的数字计算机。 机械计算机在二战期间达到顶峰,它们构成了复杂的基础,包括以及类似的船舶计算设备,诸如美国的和英国的。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航天器的机械飞行仪表提供的计算输出为表面位移的指示,而不是数字形式。从尤里·加加林的第一次载人航天到2002年,每个载人的苏联/俄罗斯航天器、和联盟号宇宙飞船都配有,通过移动微型地球儀显示航天器在地球上方的位移,加之纬度和经度指标。 机械计算机继续在1960年代使用,但很快被1960年代中期出现的使用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电子计算器取代。1970年代,随着低廉的手持式电子计算器推出,这一进化达到顶峰。机械计算机在1970年代逐渐消失,到1980年代绝迹。.
查看 载人航天和机械计算机
指令长
指令长(英文:Commander,俄文:Командир):在载人航天领域,指飞行乘组为多人时,对其中总负责人的称谓,相当于航海活动中的船长。早期的载人航天都是单人飞行,宇航员单独完成所有任务。随着单次任务中人数的增多,宇航员开始有了分工。指令長是负责接收地面指令或向地面传输指令,並对其他成员发出指令的人。指令长通常由资历深厚的宇航员担任,并常常兼任驾驶员。 Category:宇航员.
查看 载人航天和指令长
戰神四號運載火箭
戰神4號()是設計給載人太空飛行使用的高推力發射器,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計畫在太空梭除役後,做為太空探測,包括星座計畫的發射器。.
星座计划
星座计划(Project Constellation)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的一项已中止的载人航天太空探索计划。2010年1月28日,美聯社報導,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实际上搁置了重返月球计划。 同年1月29日,一名白宫太空问题顾问表示,重返月球计划“已死”。有關法案於同年10月成為法律,本计划宣告終結,但相關技術很可能會用於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 整个计划将包括一系列新的航天器、运载火箭以及相关硬件,将在包括国际空间站补给运输以及登月等各种太空任务中使用。大多数星座计划使用的硬件都会基于航天飞机的模式,尽管核心部件猎户座航天器(曾称为载人探索飞行器,Crew Exploration Vehicle,CLV)很大程度上受了阿波罗飛船的影响,使用乘员/服务舱系统。 星座计划的运载系统将前所未有地同时使用地球轨道交会(Earth Orbit Rendezvous)和月球轨道交会(Lunar Orbit Rendezvous)。整个系统包括三部分:猎户座乘员/服务舱(The Orion Crew & Service Modules,CSM)、月球着陆舱(Lunar Surface Access Module,LSAM)以及地球出发级(Earth Departure Stage,EDS)。运载系统中使用的火箭包括发射无人设施的战神5号(Ares V,将发射地球出发站外加月球着陆舱和其他货物中的一项)以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战神1号(Ares I)。.
查看 载人航天和星座计划
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及军事部门为配合“曙光”载人航天计划(714工程)而立项研制的一系列导弹与运载火箭。计划使用改进型的东风五号弹道导弹发射载人飞船。计划研制出千钧棒一、二号(後改為曙光一、二号)两种载人飞船,分别用于近地轨道的军事侦查任务以及在轨歼击作战。任务名称代号“曙光”,首次载人任务“曙光一号”,计划于1973年发射。但是,由于国力不足以及政治动荡等因素,曙光计划最终于1972年5月13日被迫取消。虽然计划被取消,但是计划的经验以及钱学森、蔡翘、赵九章、郭永怀、贝时璋、钱骥、王希季、陆元九、杨嘉墀、屠善澄、何权轩、沈其震、王大珩等科学家的贡献对以后的中国载人航天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其中在运载火箭方面积累的一些科研硕果被运用到新型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发工作上。例如,东风四号弹道导弹被研制成同名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以及长征二号甲运载火箭。而东风五号弹道导弹被研制成同名的洲际弹道导弹以及风暴一号运载火箭,风暴一号转而被研制成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的各种型号。.
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
擎天神5號運载火箭(Atlas V),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所研製的不可重覆使用之運載火箭,現由洛克希德馬丁與波音公司研製,隸屬聯合發射同盟,航空噴氣公司則負責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固態輔助火箭的研發及製造。第一節的由液態氧及煤油為燃料,並由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迪凱特的主基地建造,引擎為俄羅斯的RD-180火箭发动机,第二節則是以液態氧及液態氫為燃料的半人馬座火箭,某些衍生型裝有捆綁式固体火箭助推器以增加酬載量,輔助火箭及第一節和第二節構成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也算是擎天神系列運載火箭的家族成員之一。火箭整流罩的部分由RUAG空間所製造,大多為直徑4或5公尺的整流罩,不過直徑7.2公尺與長32公尺的整流罩也列在原先設計之中。負責組裝的場所有迪凱、哈靈根、聖地牙哥以及聯合發射同盟的總部丹佛。 時至2015年10月,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已經發射50餘次,其首航始於2002年8月,並保有相當完美的成功率。唯一一次的部分失敗發生於2007年6月15日,主因是第二節的半人馬座火箭引擎收到異常訊號而提早4秒關閉,導致人造衛星未能達到預定軌道較高的軌道,不過美国国家侦察局認定此一次發射任務仍屬成功。.
10月7日
10月7日是阳历年的第280天(闰年是28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85天。.
查看 载人航天和10月7日
2007年航天活动列表
本表列出2007年世界各国及组织进行的航天发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