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越南共和國海軍

指数 越南共和國海軍

越南共和國海軍(Hải quân Việt Nam Cộng hòa;縮寫HQVNCH),一般稱南越海軍,是越南共和國軍的海軍部門。英語中常簡稱「VNN」。首批艦艇自法國購入,隨著1955年成立越南共和國海軍部隊後,艦艇改由美國供應。隨著美國軍援和越南戰爭擴大,越南共和國海軍一度以官兵42,000名、兩棲艦船672艘、反水雷艦20艘、巡邏艦450艘、勤務船56艘和戎克船242艘的規模,成長為當時世界最龐大的海軍之一。.

17 关系: 南子岛南越海軍鍾進剛西沙之战魏鸣森越南共和國空軍越南共和國第1軍越南共和國軍越南共和國海軍陸戰師越南战争陳國瓚 (越南陳朝)陳慶餘林仰贊提督機械化登陸艇海军舰队037型反潜护卫艇

南子岛

南子岛(Southwest Cay;Song Tử Tây;菲律宾语:Pugad),位於南沙群島中的島嶼,目前被越南政府控制。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及菲律賓等國均聲稱對此島擁有主權。.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南子岛 · 查看更多 »

南越海軍

#重定向 越南共和國海軍.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南越海軍 · 查看更多 »

鍾進剛

鍾進剛(Chung Tấn Cang,),是一位越南共和國海軍(南越海軍)的退役中將,在1963年南越政變中接替遇刺的挺琰派海軍上校胡進權(Hồ Tấn Quyền)成為海軍司令,並於政變後的軍事委員會中擔任要職。.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鍾進剛 · 查看更多 »

西沙之战

西沙之戰,中方称西沙自卫反击战,越方称黄沙海战(Hải chiến Hoàng Sa),指1974年1月19日在西沙群島西部的永乐群岛海域中國人民解放军海軍與越南共和國海軍(南越海軍)間發生的一次战斗。 在此次战役中,南越海軍战败退却,中国人民解放军奪取被越南共和国占領的西沙群島西部的永乐群岛中的珊瑚、甘泉、金银三島,并巩固了对整個西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控制权。.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西沙之战 · 查看更多 »

魏鸣森

魏鸣森()河北省隆尧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高级将领。西沙之战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海战前线最高指挥官。.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魏鸣森 · 查看更多 »

越南共和國空軍

越南共和國空軍(;縮寫KLVNCH),一般稱南越空軍,是越南共和國軍的空軍部門。英語中常簡稱「VNAF」。 越南共和國空軍最初是由越南國時期、一批經挑選而跟法國空軍一起執行過空中勤務的越南飛行員組成。隨著越南戰爭激化和美國空軍支援而擴張,到了1974年的鼎盛時期,一度在下轄人員、飛機數量上成為世界規模第六大的空軍,但在此之前大多未於越南上方的空戰之中扮演主力角色。當1975年隨著西貢陷落而解體後,許多空軍官兵輾轉移民到美國。.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越南共和國空軍 · 查看更多 »

越南共和國第1軍

1軍戰術區(),亦稱第1軍或第1軍區,是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4大軍級單位中位置最北方的一個軍區,鄰近與北越交界的越南非軍事區(DMZ)。其轄區內的五個省份包含廣治省(溪生、東河、廣治市)、承天省(富牌、順化)、廣南省(峴港、會安)、(三岐,朱萊)和廣義省。 越南共和國第1步兵師是該軍的一個下轄單位,在越戰時期曾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及美國陸軍有過合作。.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越南共和國第1軍 · 查看更多 »

越南共和國軍

越南共和國軍(,簡稱QLVNCH;Republic of Vietnam Military Forces,縮寫RVNMF)是越南共和國(南越)的國家軍隊,常稱作南越軍、南越政府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稱其“南越伪军”。自1955年10月法國殖民時期結束、越南國成立而開始負責越南南部的防衛任務,直至1975年4月西貢陷落、越南戰爭結束後瓦解為止。.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越南共和國軍 · 查看更多 »

越南共和國海軍陸戰師

越南共和國海軍陸戰師(),是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的海軍陸戰隊,由1954年當時仍在擔任越南國首相的吳廷琰建立,黎元康中將是該師任職時間最長的指揮官,1969年,越南共和國海軍陸戰師的規模擁有9,300人至15,000人,直到1973年為止Vietnam Marines 1965-73 (Elite) by Charles Melson (Author), Osprey Publishing (November 26, 1992) ISBN 185532251X ISBN 978-1855322516。.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越南共和國海軍陸戰師 · 查看更多 »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简称越戰,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其本质为受美国等民主主義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對抗受苏联等共產主義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战争。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为深远的戰爭,最终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综合国力随之削弱,冷战的优势逐渐为苏联占据。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后期,迫于国内迭起不断的反战运动、前线战事的吃紧以及同苏联长期对抗的需要,遂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终于1975年占领南越首都西贡,南越政权垮台,一年后南北越统一。.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越南战争 · 查看更多 »

陳國瓚 (越南陳朝)

陳國瓚(;)是越南陳朝將領,封懷文侯()。 1279年,元軍在崖山之戰中攻滅南宋,轉而開始攻打南方的大越(陳朝)和占城。1282年,感覺到威脅的太上皇陳太宗以及皇帝陳聖宗在平灘召集宗室和文武百官,討論禦敵之策。當時的陳國瓚只有16歲,太上皇認為他年幼,沒有讓他參加會議。陳國瓚感到十分恥辱,以至於捏碎了手中的橘子。最終陳國瓚自行組建了一千餘人的軍隊抗擊元軍,其軍旗上書「破強敵,報皇恩」六字。 根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陳國瓚的軍隊異常勇猛,元軍遇上他只能退卻。1285年陰曆四月,陳國瓚在陳日燏的麾下作戰,於鹹子關擊敗唆都率領元朝水軍。陰曆五月,陳國瓚跟隨陳光啓,在章陽大敗脫歡主力,隨後陣斬唆都,迫使脫歡自昇龍撤離,退回元境。 《大越史記全書》中沒有提到陳國瓚是如何死去的。根據《元史·安南傳》的記載,陳國瓚與元軍在如月江(今梂江)激戰,最後陣亡。當時陳國瓚年僅18歲。 得知陳國瓚的死訊後,聖宗下令將他晉封為懷文王。 今日的越南人一直把陳國瓚當作一位年輕的愛國英雄,並流傳著他的不少故事。 越南共和國海軍有一艘護衛艦以「陳國瓚」的名字命名。.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陳國瓚 (越南陳朝) · 查看更多 »

陳慶餘

陳慶餘(;? - 1339年)是越南陳朝時期的一位將領,為陳聖宗的養子。 陳慶餘是至靈(今海陽省至靈市社)人,其早期事蹟不詳。蒙古軍入侵大越陳朝期間,陳慶餘表現出了將領的才能,被收為「天子義男」,封仁惠王()。 1282年,元軍再次入侵大越。陳聖宗在平灘召集群臣詢問對策。群臣多認為因向元朝送去人質以為緩兵之計。唯有陳慶餘和陳國峻堅決主張抗敵,請求領兵防禦各處險要。於陳聖宗任命陳慶餘為副都將軍、驃騎將軍,又封陳國峻為國公,統領天下諸軍。陳慶餘成為陳國峻的屬下,被派往雲屯(今廣寧省雲屯縣一帶)駐守,陳國峻則駐守萬劫(今海陽省劫泊村)。 1287年,元軍第三次入侵大越。駐守雲屯的陳慶餘戰敗,元軍長驅直入到了陳朝的大本營萬劫。陳聖宗得知後十分憤怒,遣使來到陳慶餘的兵營,準備將他用鐵鏈鎖起來送回京城治罪。陳慶餘懇求寬恕二三日給予將功補過的機會;趁此機會突襲了元軍張文虎部的運糧船隻,掠得大量俘虜、軍糧和武器。聖宗得知後赦免其罪。元軍缺糧,被迫撤退;元朝水軍在白藤江遭遇陳國峻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 在擊退元軍之後,陳慶餘的聲望如日中天。1312年,他隨陳英宗攻打占城。1316年,又率兵鎮壓演州的叛軍。在攻打占城期間,他試圖攻擊已投降的占城國王制至的衛隊,險遭英宗的懲罰。 陳慶餘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他整理了陳國峻所著的《萬劫宗秘傳書》,並為之作序。 1339年,陳慶餘逝世。 今日的越南人對陳慶餘甚為尊崇。每年陰曆六月十八,廣寧省關蘭島都要舉行龍舟競渡,相傳就是為了紀念陳慶餘抗擊元軍而舉行的。越南共和國海軍中也有一艘護衛驅逐艦以他命名,舷號為HQ-04。.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陳慶餘 · 查看更多 »

林仰贊

林仰贊(Lâm Nguơn Tánh/林元性,),是一位越南共和國海軍(南越海軍)的退役少將,曾任海軍司令。1975年西貢陷落後取得美國的庇護權,赴美初期曾任職於維吉尼亞州的。之後由於自身的反共立場,而投身於在美越僑組成的流亡組織「自由越南政府」。.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林仰贊 · 查看更多 »

提督

提督,俗稱「軍門」。中國歷史上的武官差遣,為從一品官,就品级而言,受总督或巡抚节制。總督與巡撫掌軍政,總兵官與提督則掌軍令;一個是行政統治行為,一個則是統帥權力,沒有一定的上下階級規定,比如九門提督和直隸總督。 明代提督并非正式官职,而是委派的差遣使职,除了东厂提督以外,通常以文官担任,个别情况下,军人也曾担任过提督,如李如松。清代提督演变为正式的武官官职,从一品。清代在各地共設置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及江南水師提督)。 漢字文化圈古時常以「提督」或「水師提督」稱海軍將領,日本宰相伊藤博文曾經立碑紀念黑船來航的美國海軍將領伯理:「北美合眾國水師提督伯理上陸紀念碑」。20世紀時,仍以「提督」一詞來稱呼海軍將領的,有韓語詞「제독」和越南語詞「Đề đốc」。前者通常指「海軍將領」,但今日較少使用。後者在越戰時期的越南共和國海軍(南越海軍)中為「海軍少將」的正式軍階名稱。.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提督 · 查看更多 »

機械化登陸艇

機械化登陸艇(Landing Craft Mechanized,LCM),是一種設計用來近海載運武裝人員或物資的艦載小艇,又因放下擋板時外型類似畚斗,於八二三炮戰時,被金門百姓稱為畚斗船。 登陸艦由於目標較大,容易被敵火擊中而沉沒,而登陸艇的目標較小,故LCM以往的軍事用途是在敵方火力強大時放出。 過去的LCM本身並無遠航能力,必須依賴船塢登陸艦(LSD)駛近約3海浬處,打開閘門注水後,才能搶灘運補;現代因為軍事科技的發展,一些國家自製的高速機械化登陸艇也有相當的進步,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韓、西班牙、英國等。.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機械化登陸艇 · 查看更多 »

海军舰队

海军舰队(Naval fleet)是海军的高级作战兵力集团,有较固定的作战水域,担负某一战略方向海上作战任务的海军战略战役集团;通常是海军中最高级别的建制单位。海军舰队一般都以作战海区的名字命名的,但美国海军也用数字来为海军舰队命名。 海军舰队包括水面舰艇、潜艇、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岸防兵以及各种勤务保障部队等兵种部队,并设有舰队陸岸單位。 海军舰队的指挥官,传统上军衔是海军上将,战时甚至是海军元帥或海军五星上將。但很多海军舰队由于规模较小,是由海军中将甚至是海军少将指挥的。传统上,海军舰队由分舰队(Squadron)组成。分舰队有自己的指挥官。分舰队分为若干个支队(Division)。在風帆時代,舰队中的舰只按照在战斗线上的位置被划分到前锋分舰队、中部分舰队、后部分舰队,分别由海军中将、海军上将、海军少将担任指挥官。战舰开始使用蒸汽机的近现代时期,分舰队大多都由同类型的战舰组成,比如战列舰分舰队或巡洋舰分舰队。因此按作战任务临时编组多种类型舰船的兵力集团成为特混舰队。 现代海军舰队的有的设有下属的舰队,如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下属第三艦隊与第七艦隊;有的下设海军基地,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苏联海军;有的设有区舰队、分舰队或按任务编组的特混舰队。更低层级的舰艇编制单位有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分队、小队等。 海军舰队受海军总部领导。有的国家海军舰队在作战上归战区司令部指挥。例如,美国陆海空军军事行动受各个战区的联合作战司令部指挥,部署在印度洋波斯湾的美国海军舰艇的作战行动受美国中央司令部(USCENTCOM)指挥,在印度洋的美国海军第五艦隊无作战指挥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與南越海軍在1974年爆發的西沙海战,也是由广州军区直接指挥参战舰艇编队的海上指挥所,南海艦隊、榆林海军基地都没有指挥权。 很多国家的海軍只拥有一个舰队,所以在这些国家,“艦隊”往往与“海军”同义。例如,英國皇家海軍设有「皇家海軍艦隊」,下辖第1、第2、第3分艦隊及等,因此在英国“fleet”一词常常指代英國海軍。 临时性的多國联合艦隊在海軍歷史上很常见。比如1571年,在勒班陀战役中几个国家组成了神圣同盟舰队。在现代,北约在很多次行动中组织多國聯合艦隊,比如说在2001年在地中海舉辦的「」(Operation Active Endeavour)。.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海军舰队 · 查看更多 »

037型反潜护卫艇

037型反潜护卫艇(北约称海南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自1960年代起装备的猎潜艇,该型猎潜艇是中国参考苏联转让的6641型猎潜艇图纸,自行设计建造,以取代苏联的SO-1级猎潜艇。1964年首艇服役后,在缺乏大型军舰的中国海军中,037型猎潜艇长期作为主力战斗艇而被大量使用,并衍生出多种改进型号,直到21世纪初逐渐被新型护卫舰取代。最终,本型艇及改进型号总共建造超过100艘,目前绝大部分已经退役或被转移到储备状态,有部分出口到孟加拉国,埃及,朝鲜,巴基斯坦和缅甸。另外,一个改进简化的型号206型炮艇,被出口到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海军服役。.

新!!: 越南共和國海軍和037型反潜护卫艇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