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赤道

指数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的78.7%被海洋覆盖,余下的21.3%为陆地。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天体也有类似的赤道。.

835 关系: 加圖山脊加利福尼亞洋流加纳加蓬加蓬国旗加拉帕戈斯企鵝劳亚大陆基多基巴利契奇环形山基勒环形山基勒环形山环形山基督教传播年表基面基里巴斯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厄瓜多尔厄瓜多尔赤道纪念碑历法側頸亞目协和式客机卡卡梅加卡介苗卡纳维拉尔角卢奥族卢克莱修环形山卢旺达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地理印度尼西亚国徽印度地理南半球南大西洋環流南緯10度線南緯11度線南緯12度線南緯13度線南緯14度線南緯15度線南緯16度線南緯17度線南緯18度線南緯19度線南緯20度線南緯21度線南緯22度線南緯23度線南緯24度線南緯26度線南緯27度線南緯28度線...南緯29度線南緯30度線南緯31度線南緯32度線南緯33度線南緯34度線南緯35度線南緯36度線南緯37度線南緯38度線南緯39度線南緯41度線南緯42度線南緯43度線南緯44度線南緯45度線南緯46度線南緯47度線南緯48度線南緯49度線南緯53度線南緯54度線南緯57度線南緯58度線南緯59度線南緯62度線南緯63度線南緯64度線南緯67度線南緯68度線南緯69度線南緯72度線南緯73度線南緯74度線南緯77度線南緯78度線南緯79度線南緯9度線南纬1度线南纬25度线南纬2度线南纬3度线南纬40度线南纬4度线南纬50度线南纬51度线南纬52度线南纬55度线南纬56度线南纬5度线南纬60度线南纬65度线南纬66度线南纬6度线南纬70度线南纬71度线南纬75度线南纬76度线南纬7度线南纬80度线南纬8度线南美洲南美洲地理南赤道洋流南极洲南洋群岛叢林可可樹台风泰培 (1979年)史瓦塞陨石坑參考平面叔辄同倫群坤甸坦桑尼亚坦桑尼亚地理坦普尔陨石坑均時差塞舌尔塞舌尔历史塔姆陨石坑多发性硬化症复平面夏季大塞翁陨石坑大众帕萨特大地坐标系大地电流大圆大猩猩大眼巴傑加州黑頭魚大西洋大西洋藍槍魚大角星大黃河大鵰鴞大氣環流大湖地区天卫十天卫七天卫二天卫四天山构造期天倉五天王星天王星氣候天球天球坐标系统天球赤道天頂3號SL運載火箭天頂系列運載火箭天氣圖天文符號太平洋太平洋三大島群太平洋颱風季太平洋颶風季太空電梯太阳同步轨道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太阳直射点太阳风太阳能电池太阳自转太陽路徑夜光云奥波尔策月溪奈洛比姐妹分體交換始祖鸟威廉峰娄宿三婆罗洲季米里亚泽夫环形山季节季风安东尼奥·乌略亚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寰亞電影寰亞電影發行对流层对流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對蹠點小塞翁陨石坑小行星99942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山案座α山毛榉科峡谷巧克力巨蝮屬巴塔克人巴布亚新几内亚巴納德星巴西三带犰狳巴西洋流巴拿族上升流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列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中非時間中星9A中星九号通信卫星中新二號希格斯玻色子东方红三号东方红一号布拉柴维尔万户撞击坑帕帕列克西环形山帕申环形山三字集三沙市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塔乔叟陨石坑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亚太5号通信卫星亚马逊河亚洲亚洲3S通信卫星亨德森陨石坑康格里夫环形山人種二阶导数的对称性云台五级大西洋飓风列表五级太平洋飓风列表五星物語底层水廣義相對論入門伊卡企鵝伊卡洛斯环形山张衡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張學友歌曲列表張震 (演員)弗拉马利翁月溪引力探测器B德亚瑞司特陨石坑德林杰环形山德朗布尔环形山信風土卫十三土卫十二土卫十五土卫十六土卫二十土卫二十一土卫二十五土卫二十八土卫二十六土卫五土卫四土衛四十八土星土星環圭亞那太空中心地心地固坐标系地球地球半径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引力地球靜止軌道地球能量收支地球自转北半球北回归线北緯10度線北緯11度線北緯12度線北緯13度線北緯14度線北緯15度線北緯16度線北緯17度線北緯18度線北緯19度線北緯20度線北緯21度線北緯22度線北緯23度線北緯24度線北緯26度線北緯27度線北緯28度線北緯29度線北緯31度線北緯32度線北緯33度線北緯34度線北緯36度線北緯37度線北緯39度線北緯43度線北緯44度線北緯45度線北緯46度線北緯47度線北緯48度線北緯49度線北緯50度線北緯51度線北緯60度線北緯65度線北緯8度線北緯9度線北纬1度线北纬2度线北纬30度线北纬3度线北纬4度线北纬5度线北纬6度线北纬7度线北赤道暖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國旗列表刚果共和国地理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河利特尔顿报时球站利普斯基环形山刘维尔陨石坑列别金斯基环形山分點周日運動咲野俊介傅科摆哥伦比亚哈德里環流圈哈特维希环形山哈格里夫斯陨石坑再发新星冬季冬季大三角冬至冰巨行星冰脊龍屬冷澤-提爾苓進動冈比亚国旗几内亚湾凱里奧河准两年振荡兰巴雷内兰金陨石坑光速克莱罗定理克鲁克斯陨石坑克拉索夫斯基环形山副熱帶高壓勾陳一勒夫环形山国际单位制图卢阿短趾雕玻里尼西亞玉井三火把树科火星的衛星班图语支球面球面三角學球泡森林磁倾角磁镜磁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科隆群岛科迪勒拉山系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环形山科斯雷州秋季秋分章動第一基本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第四紀滅絕事件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米 (单位)納羅莫魯索莫林环形山紅寡婦鳥織女一红宝石设计局纬度纬线经纬度维尔耶夫陨石坑维萨里环形山绀碧舰队罗卡环形山罗尔曼陨石坑羅曼什海溝翼状胬肉热带雨林热带海洋性气候热浪烷烃爱德华湖疟疾瑞欧莫月溪瑙鲁国旗環形球儀瓦利尔环形山瓦维洛夫环形山瓦斯科·達伽馬生態系統列表男女糾察隊电现象無核武地帶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畫眉熱帶輻合帶熱帶氣候熱帶氣旋畫眉 (消歧義)物种多样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斯拉狄利克雷环形山盖斯勒陨石坑白額蜂虎白臉角鴞百万米EQ芬宁·梅因纳斯环形山銃皇無盡的法夫納芒戈人韋希加莫利陨石坑遠海沉積物聖嬰現象聖喬治 (法屬圭亞那)联合国安理会21号决议鍾一匡鍾一諾鍾氏兄弟萨默维尔陨石坑萬艦齊發非洲非洲之角非洲河流列表蝰屬蠟筆小新:不理不理王國的秘寶項鍊星雲類冥矮行星顧美華顿巴赤道火箭发射站行星風系風能颱風颱風威馬遜 (2014年)颱風巨爵 (2015年)颱風伊莎颱風米娜 (2002年)颱風白海豚 (2015年)颱風柏加颶風艾格卡飑线飓风帕特里夏的气象历史西加里曼丹省西半球暖池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西经115度线西非叉尾帶魚香料贸易角宿一马卡蒂马可尼环形山马尔代夫地理马丁·倍海姆马六甲海峡马绍尔群岛国旗马来群岛马来西亚詹金斯陨石坑諾諾烏蒂環礁高氣壓魏德曼施泰登环形山魔術光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诺比利陨石坑谢切诺夫环形山谢里曼环形山豪兰和贝克群岛质子-K/DM组级运载火箭超星系坐標系統鶉火麦德林麦克劳林环形山軌道交點軌道傾角黃道面黑脚企鹅黄道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轉軸傾角达累斯萨拉姆迪奥戈·康迪费陨石坑迈克耳孙环形山錢嘉樂錳結核茹科夫斯基环形山范亨特环形山范亨特陨石坑范弗莱克陨石坑范登博斯陨石坑錘頭果蝠蜂鸟郭守敬舒斯特环形山阳历阿米奇环形山蘇門答臘赤道 (電影)赤道 (消歧義)赤道反氣旋赤道坐標系統赤道多雨气候赤道几内亚赤道纪念碑赤道省赤道脊赫尔默特陨石坑赫尔曼陨石坑赫维留环形山赫茨普龙环形山赖因霍尔德陨石坑閃邁人门捷列夫环形山藪犬鑫诺卫星通信鑫诺三号鑫诺一号通信卫星钦博拉索山蒲隆地蒂塞利乌斯环形山肯尼亚肯尼亚山肯尼迪航天中心肯索里努斯陨石坑银杏银河系鄭子誠重量自然自转臭氧层臭氧层空洞里奇陨石坑金培達金夏沙金星殖民長鬚鯨色立体苏铁属鋸鱗蝰屬雨林雪球地球雷蒂库斯陨石坑雷蒙环形山雷斯庇基陨石坑雙小行星雙圓錐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逻辑异或退役太平洋飓风名称列表陶岔渠KoreKoreaNTT DOCOMOPzH2000自行榴彈砲S/2003 J 10Super Junior-MYORP效應抹香鲸查尔斯·达尔文查亞峰柯本气候分类法林加群島恰普雷金环形山恒星恆星自轉提塔利克魚李奇陨石坑李敏 (香港)東非時間東海增一板块构造论杜瓦环形山格鲁什科陨石坑格里格陨石坑格林尼治子午線格拉泽纳普陨石坑桐本拓哉桑德陨石坑梅契尼科夫环形山森林棲息地棘刺龍屬榭赫倫實驗機動戰士GUNDAM 00世界觀及設定機動戰士GUNDAM SEED橡皮筋欧洲空间局正元曆歲差 (天文)歷史 (希羅多德)氣候氣候變遷氣象衛星水委一水循环水蒸气水文学气旋可辛尼气旋乔伊气旋瓦卡气旋艾丽塔汤利陨石坑沃克環流沃格尔陨石坑沙漠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泰勃圓鰺泰勒陨石坑法國航空447號班機空難泛美航空洋流洛伦茨国家公园淡美蘭群島溫度梯度溫克爾投影溫鹽環流潮汐加速潘涅库克环形山澎湖海战澳大拉西亞澳洲東岸木卫十一木卫十四木卫九木卫八木卫六木卫四十四木星木星大氣層木星環本初子午線朱千雪朱巴机器岛會合-舒梅克號月光月球月球殖民月面座標戴尔陨石坑戴里陨石坑星座星群星际边界探测器春季春分流行性腮腺炎海卫十一海卫一大气层海口号导弹驱逐舰海環行動海水斐迪南·麥哲倫斐濟氣象局斯坦因陨石坑斯特拉顿环形山斯潘塞·琼斯环形山斯文赫定环形山新加坡地理新加坡公司列表新山文特里斯环形山文詠珊日出日出方程式日凌日照時數日落日本卫星电视广播日晷收穫 (葡萄酒)数学巧合数量级 (长度)扁椭球体托米尼灣拱極星拜耶林克环形山拉德环形山曼德尔施塔姆环形山曙暮光晚上1843年大彗星1939年太平洋颱風季1940年10月1日日食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1946年太平洋颱風季1947年太平洋颱風季1948年太平洋颱風季1949年太平洋颱風季1950年太平洋颱風季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1952年太平洋颱風季1953年太平洋颱風季1954年12月25日日食1954年太平洋颱風季1955年太平洋颱風季1956年太平洋颱風季1957年太平洋颱風季1958年4月19日日食1958年太平洋颱風季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1960年太平洋颱風季1961年太平洋颱風季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1963年太平洋颱風季1964年太平洋颱風季1965年太平洋颱風季1966年5月20日日食1966年太平洋颱風季1967年太平洋颱風季1968年太平洋颱風季1969年太平洋颱風季1970年太平洋颱風季1971年太平洋颱風季1972年太平洋颱風季1973年太平洋颱風季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1973年飓风艾娃1974年太平洋颱風季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1976年4月29日日食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1978年太平洋颱風季1979年太平洋颱風季1980年太平洋颱風季1981年太平洋颱風季1982年太平洋颱風季1983年太平洋颱風季1984年太平洋颱風季1985年太平洋颱風季1986年太平洋颱風季1987年太平洋颱風季1987年太平洋飓风季1988年太平洋颱風季1989年太平洋颱風季1990年太平洋颱風季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时间轴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1992年太平洋颱風季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2000年斯里兰卡气旋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2002年飓风依利达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2004年10月2004年8月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2006年3月29日日食2006年9月2006-200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07-200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08-2009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2009-2010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2010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2010-2011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0-2011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2011-2012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1-2012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2012年非洲國家盃2012-2013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2-2013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2013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2013-2014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3-2014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2014-2015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4-2015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2015-2016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5-2016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6-201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2017-2018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7-201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2186年7月16日日食45×90点5月35日 扩展索引 (785 更多) »

加圖山脊

加图山脊(Dorsa Cato)是月球赤道区的一组皱岭,位于丰富海塔伦修斯环形山以南,其中心月面坐标为,全长140公里,名称取自古罗马参议员兼史学家马尔库斯·波尔基乌斯·加图(Marcus Porcius Cato,公元前234年-公元前149年),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召开的大会上,该名称与其它众多月球地名一道被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加圖山脊 · 查看更多 »

加利福尼亞洋流

加利福尼亞洋流是一股太平洋的洋流,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南部海岸開始,沿著北美洲的西海岸往南行進,最後在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州外海匯入赤道洋流。加利福尼亞洋流是北太平洋環流的一部分。這一股寒冷的洋流使得海岸附近的水溫比同緯度美國東岸的陸地溫度較低,而大量的湧昇流更將較冷的中層海水帶至海面,這使得原本已經較冷的美國西海岸更加涼快,這造成了加利福尼亞州海岸邊常見的霧的成因。由於湧昇流的關係,這股寒流非常的富含養分,所以得以支持大量的鯨魚、海鳥以及魚類等海洋動物,這使得這片海域成為良好的漁場,亦造成加州沿海地區特有的地中海型氣候。 有時在冬季時,一股稱為大衛森洋流的較弱北向洋流會將溫暖的海水帶往北部海域。在聖嬰現象發生的時候,加利福尼亞洋流的正常流向被打亂,造成了浮游生物的大量減少,使得食物鏈受到影響,造成漁獲的減少以及海洋生物生存的困難。.

新!!: 赤道和加利福尼亞洋流 · 查看更多 »

加纳

加纳(Ghana )是非洲西部的国家,首都阿克拉。加纳西邻科特迪瓦,北靠布吉納法索,东边是多哥,南边为几内亚湾。.

新!!: 赤道和加纳 · 查看更多 »

加蓬

加彭(République Gabonaise)是位於非洲中西部的一个国家。其西面是几内亚湾、西北是赤道几内亚、北面是喀麦隆、东面和南面由刚果共和國包围。國土面积大概是27万平方公里,估计人口有150万人。首都和最大城市是利伯维尔。.

新!!: 赤道和加蓬 · 查看更多 »

加蓬国旗

加蓬国旗自1960年起启用,是一面水平三色旗,自上而下由绿色、黄色和蓝色组成,绿色代表森林,黄色代表赤道,蓝色代表海洋。 最初的旗帜于1959年启用,与现在的旗帜类似,但三色并不等宽,左上角有法国国旗。独立后法国国旗被去掉,中间代表赤道的黄色窄条被加宽。现在的含义是代表太阳、大海和国家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原木)。.

新!!: 赤道和加蓬国旗 · 查看更多 »

加拉帕戈斯企鵝

加拉帕戈斯企鵝(学名:Spheniscus mendiculus)是一種分佈於南美洲科隆群岛的企鵝,是唯一野生于赤道北部的企鹅。由于受到秘鲁寒流和克伦威尔洋流的共同影响,科隆群岛的环境气温远低于赤道其他地区,这才使得企鹅可以在此生存。黑腳企鵝、麥哲倫企鵝和漢波德企鵝皆其近親。加拉帕戈斯企鹅主要分布在科隆群岛主岛伊莎贝拉岛(Isla Isabela)西岸外的费尔南迪纳岛(Isla Fernandina)上,但群岛中的其它島嶼也有一些小型的加拉帕戈斯企鵝族群分佈。.

新!!: 赤道和加拉帕戈斯企鵝 · 查看更多 »

劳亚大陆

劳亚大陆(英文名:Laurasia)又譯勞拉西亞大陸,為地质史古陆之一,存在於侏儸紀到白堊紀。勞亞大陸包含現今北半球大部分陸地。由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哈薩克大陸、華北陸塊、華南陸塊構成,在侏罗纪中期由盘古大陆北端分裂而成,然後在白堊紀分裂成今天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 其名稱是由勞倫大陸(Laurentia)與歐亞大陸(Eurasia)組成。.

新!!: 赤道和劳亚大陆 · 查看更多 »

基多

基多(Quito),是南美洲国家厄瓜多尔的首都,位于该国北部,离赤道仅24公里。是世界上距赤道最近的首都。因地处高原,海拔高度2852米,是仅次于玻利维亚拉巴斯的世界第二高首都,一年中月平均气温都在11℃左右,年平均温差只有1℃,四季如春。.

新!!: 赤道和基多 · 查看更多 »

基巴利契奇环形山

基巴利契奇环形山(Kibal'chich)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革命家、民意党人及火箭专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基巴利契奇(1853年–188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基巴利契奇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基勒环形山

基勒环形山(Keeler)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巨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詹姆斯·爱德华·基勒(James Edward Keeler,1857年-190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基勒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基勒环形山环形山

基勒环形山(Keeler)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巨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詹姆斯·爱德华·基勒(James Edward Keeler,1857年-1960年),190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基勒环形山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传播年表

初期的日期只是“大约”.

新!!: 赤道和基督教传播年表 · 查看更多 »

基面

基面是在天球座標系統中將球面平分為兩個半球的平面。一個點的高度角是量取這個點與球面中心點連線和這個平面所夾的角度。 對地球的地理座標系統,基面是赤道。不同的天球座標系統有不同的基面:.

新!!: 赤道和基面 · 查看更多 »

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共和國,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分成吉爾伯特群島、鳳凰群島和萊恩群島三大群島,共有32個環礁及1個珊瑚島,散布於赤道上3,800平方公里的海域,擁有世界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基里巴斯”這個名稱源自於該國三大群島當中最大的吉爾伯特群島之密克羅尼西亞語音譯,讀作 /kiribas/ 。基里巴斯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1979年脫離英國獨立,目前是英聯邦、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並於1999年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新!!: 赤道和基里巴斯 · 查看更多 »

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

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或聖嬰-南方振盪)是发生在横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一种气候类型,大约每5年发生一次。南方振盪是指东太平洋赤道区域海面温度(厄尔尼诺事件时变暖,拉尼娜事件时变冷)和西太平洋赤道区域的海面上气压的变动。这两种变动是相互联系的:东太平洋的暖洋阶段,即厄尔尼诺,伴随着西太平洋的高海面气压;东太平洋的变冷阶段,即拉尼娜,伴随着西太平洋的低海面气压。导致这种变动的机制仍在研究中。 这种气候类型变动的极端时期,即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会在世界很多区域引起极端的天气(比如洪水和干旱)。依靠农业和渔业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太平洋沿岸的国家,所受影响最大。厄尔尼诺-南方振盪比较流行的称呼常常省略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指“小男孩”,指的是,因为南美太平洋的变暖时期通常都在圣诞节附近。.

新!!: 赤道和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 · 查看更多 »

厄瓜多尔

厄瓜多共和国(República del Ecuador)是一個位於南美洲西北部的國家,北與哥倫比亞相鄰,南接祕魯,西濱太平洋,與智利同為南美洲不與巴西相鄰的國家,另轄有距厄瓜多本土1,000公里的加拉巴哥群島。 厄瓜多於1809年8月10日時脫離西班牙的统治獨立建國。由於赤道橫貫了厄瓜多的國境,所以西班牙文中以赤道(ecuador)作为国名,因此該國又擁有「赤道国」的別稱,或因為盛產香蕉而又被稱為「香蕉之国」。首都基多位於皮欽查火山的山麓,海拔高達2,850公尺,使該市成為全世界第二高的首都(僅次於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新!!: 赤道和厄瓜多尔 · 查看更多 »

厄瓜多尔赤道纪念碑

厄瓜多尔赤道纪念碑(La Mitad del Mundo)是1936年厄瓜多尔政府在首都基多建造的一座赤道纪念碑。该碑高约10米,碑体采用花岗岩砌成方柱形。碑体下方刻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以及历史上对测量赤道贡献卓越的地理学家的名字。碑顶是一个大型石刻地球仪。碑体东西两侧画有一道红白线,且一直延伸到碑座的石阶上,用以表示赤道。 1982年,厄瓜多尔政府又在距原碑四公里处建造一座新的赤道纪念碑,新碑是当今世界最准确的赤道标记,碑高30米,碑底为一个直径100米的圆盘,碑顶是一个地球仪(直径4.5米,重4.5吨)。新碑东西两侧刻有当地经纬度(西经78°27'8",纬度为0°0'0")。碑身分为十层,每层均设有展览大厅,介绍厄瓜多尔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 Category:北美洲纪念碑 Category:厄瓜多尔纪念性建筑物 Category:基多建筑物 Category:赤道 Category:1936年建立.

新!!: 赤道和厄瓜多尔赤道纪念碑 · 查看更多 »

历法

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计算时间的方法。 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亦即太阳历,其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西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曆,或称太阴历,其曆月是一个朔望月,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阴阳历的平均曆年为一个回归年,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所以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中国的农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 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尚有:.

新!!: 赤道和历法 · 查看更多 »

側頸亞目

側頸龜亞目(學名:Pleurodira)是龜鱉目僅存的兩個亞目之一,另一個是曲頸龜亞目。這兩個亞目的龜都十分容易分辨。同曲頸龜亞目一樣,這一亞目的學名就是由“側頸”翻譯到拉丁文的。側頸龜亞目的物种只生存與南半球,大部份在澳大利亞、南美洲和赤道以南的非洲。.

新!!: 赤道和側頸亞目 · 查看更多 »

协和式客机

協和式客機(法语、Concorde)是一款由法國宇航和英國飛機公司聯合研製的中程超音速客機,它和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圖-144同为世界上少数曾投入商業使用的超音速客機。協和式客機在1969年首飛、1976年投入服務,主要用于执行从倫敦希斯路機場(英國航空)和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法國航空)往返于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的跨大西洋定期航线。飞机能够在15000米的高空以2.02倍音速巡航,从巴黎飞到纽约只需约3小时20分钟,比普通民航客机节省超过一半时间,所以虽然票价昂贵但仍然深受商务旅客的欢迎。1996年2月7日,协和飞机从伦敦飞抵纽约仅耗时2小時52分鐘59秒,创下了航班飞行的最快纪录。 协和飞机共生产了20架,其中仅有16架投入营运。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研發过程使英法两国政府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而且两国政府还不得不拨款资助英航和法航购买协和飞机。2000年,协和飞机发生了其营运生涯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灾难性事故——法國航空4590號班機空難,旅客对其信心大减,之后的911事件又使国际民航业陷入危机。受种种因素影响,英航和法航决定协和飞机执行完2003年10月23日的最后一次商业飞行后終止服務,并於同年11月26日完成「退役」航班後結束其27年的商業飛行生涯。协和飞机代表着航空技术史上的技术进步,因此即使退役後,協和式客機仍然是航空歷史上的重要象徵。.

新!!: 赤道和协和式客机 · 查看更多 »

卡卡梅加

卡卡梅加是東非國家肯雅的城鎮,也是西部省的首府,位於基蘇木以北52公里的維多利亞湖畔,是該湖的港口城市,距離赤道僅30公里,主要經濟活動是農業和漁業,1999年人口73,607。 Category:肯亞城市.

新!!: 赤道和卡卡梅加 · 查看更多 »

卡介苗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簡稱BCG,中文名称来自于其发明者卡氏-介氏)是一種最初被用於預防結核病的疫苗。在結核病常發的國家,常推薦健康的嬰兒在出生時候盡快接受一劑量的卡介苗注射。但患有艾滋病的嬰兒不應該注射該疫苗。而在結核病少發的地區,在有結核病可疑病例被檢測及治療時,只有高危嬰兒才會注射卡介苗。未患結核病而且並未對結核病免疫,但又長期暴露在抗藥性結核菌環境下的成年人也應該注射卡介苗。 疫苗保護期的變化大,介於10到20年不等。其可以防止約20%的孩子被感染,而疫苗可保護約一半已經受到感染的小孩病情不再惡化。卡介苗是採用皮內注射。並沒有其他證據支持額外的藥劑量。卡介苗有時候也會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膀胱癌。 嚴重副作用極少出現,較常出現的症狀是發紅,腫脹與注射處輕微疼痛。傷口癒合後小會形成一些疤痕。在免疫功能不佳的人身上,較容易出現副作用甚至症狀更加嚴重。懷孕期間不適合施打疫苗。疫苗最初是從乳牛體內找到的發展而來。抗原被削弱但仍然活存。 BCG疫苗最早使用在在1921年。現在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只有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重要的藥物會被列入其名單中。在2014年,一剂量批發價為0.16美元。在美國它的费用約为100至200美元。每年約有1億名孩童接种该疫苗。.

新!!: 赤道和卡介苗 · 查看更多 »

卡纳维拉尔角

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1963年—1973年曾稱甘迺迪角(),是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布里瓦德郡大西洋沿岸的一条狭长的陆地,地理位置为北纬28º33'21",西经80º36'17"。.

新!!: 赤道和卡纳维拉尔角 · 查看更多 »

卢奥族

盧歐族群(Luo peoples)屬東非一個民族,主要分布於肯亞西部,是肯亞境內第三大民族(佔境內人口比例13%),使用盧歐下語支,以農業、漁業、畜牧業為主,喜愛音樂,是許多音樂風格的發源地,文化背景深受班圖文化影響。.

新!!: 赤道和卢奥族 · 查看更多 »

卢克莱修环形山

卢克莱修环形山(Lucretius)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大型的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其名称取自古罗马诗人及哲学家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约公元前99年-公元前5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卢克莱修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卢旺达

卢旺达共和国(Repubulika y'u Rwanda,République du Rwanda),简称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部和东部的主权国家,坐落在赤道以南,与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卢旺达地处大湖地区,海拔较高,地理上以西部的山区和东部的热带草原为主,全国各地分布有多个湖泊。该国属温带到亚热带气候,每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 卢旺达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年轻人为主,密度在非洲国家中位居前列。卢旺达人主要分为三个族群: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其中特瓦族是该国生活在森林中的最早居民俾格米人的后代,而在胡图族和图西族的起源上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結論,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由以前的种族社会衍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他们分别是从不同的种族和部落迁移过来。基督教是该国第一大宗教,主要语言是卢旺达语,与法语和英语並列為该国的官方语言。卢旺达实行总统制政府,现任总统是卢旺达爱国阵线的保罗·卡加梅,于2000年上任。与邻国相比,如今的卢旺达贪污腐败的程度较低,不过人权组织报告称该国的反对派团体受到压制、言论自由也遭到恐吓和限制。该国自前殖民时期以来就一直由严格的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全国按2006年划定的边界分成五个省。此外,卢旺达的女性国会议员比例为世界最高。 卢旺达自石器和铁器时代就有人口在此狩猎采集,之后又有班图人迁入。这些人口起初聚集成氏族社会,之后形成王国。18世纪中期,卢旺达王国开始统治这片土地,图西族国王征服了其他民族,集中权力,后来还制定了反胡图族的政策。1884年,德国开始对东非实行殖民统治,卢旺达也相应成为德国殖民地,之后又在1916年一战期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这两个欧洲国家都是通过卢旺达国王来统治该国,并延续其亲图西族政策。1959年,胡图族起兵造反,屠杀了大量图西族人,最终在1962年建立了一个以胡图族人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国家。1990年,图西族领导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发起内战,随之而来的是1994年的种族灭绝,估计受胡图族极端分子屠杀的图西族人與温和派胡图族人有50至100万。最终卢旺达爱国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场种族灭绝才相应中止。 卢旺达的经济在1994年的大屠杀期间受到重创,不过此后得以复苏。国家经济主要依靠自给农业,咖啡和茶叶是主要的出口经济作物。该国旅游业增长迅速,如今已是占主导地位的外汇收入来源。卢旺达是仅有的两个能够安全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国家之一,许多游客都愿意为获得大猩猩的追踪许可支付高价。音乐和舞蹈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鼓乐和一种名为“intore”的民族舞蹈。全国各地都有传统工艺品制作,其中包括一种名为“imigongo”,使用牛粪制作的独特艺术品。.

新!!: 赤道和卢旺达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赤道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地理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地处南纬11°至北纬6°,东经95°至141°之间,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是有人定居的岛屿),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号称“千岛之国”。 印尼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陆地面积为1,904,443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不包括专属经济区)3,166,1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4716公里。主要岛屿有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与文莱和马来西亚共有)、新几内亚岛(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共有)和苏拉威西岛等。各岛屿之间构成许多海峡和内海,其中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等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内海主要有爪哇海、苏拉威西海、弗洛勒斯海和班达海等。 印尼各岛屿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沿海有狭长的平原。主要的大河位于北部的加里曼丹岛,其中卡普阿斯河全长1143公里,为印尼最长的河流。此外印尼还拥有众多的湖泊,其中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的火山口湖多巴湖面积1130平方公里,为印尼最大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湖。位於巴布亚岛巴布亞省顶峰县西南的查亚峰海拔4,884公尺,是印尼及大洋洲的最高峰。 印尼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洲板块之间,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全国共有火山400多座,其中活火山150多座。著名的活火山有默拉皮火山、喀拉喀托火山、马拉皮火山等。 印尼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分旱季和雨季两季。年平均降雨量2000多毫米。.

新!!: 赤道和印度尼西亚地理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国徽

印度尼西亞國徽被稱為金翅鳥潘查希拉。印尼國徽的主要部分是在迦樓羅的胸部前方有一個紋章盾和一條被其腿部抓住的捲軸。盾徽的五個部分各自代表了印尼的建国五项原则。迦樓羅的鳥爪抓住一個白色綬帶捲軸,綬帶上刻有以老爪哇語寫上的國家格言,可以翻譯成“異中有同”。金翅鳥潘查希拉是由坤甸的蘇丹哈米德二世設計的,由蘇卡諾監督,1950年2月11日被採納為國徽。.

新!!: 赤道和印度尼西亚国徽 · 查看更多 »

印度地理

印度地理极为多种多样,地貌从顶上盖雪的山脉到沙漠,平原,丘陵和高原。气候从最南方的赤道气候,到喜马拉雅山脉的苔原气候。印度從岡瓦那大陸中的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中分離并向北移動,來到今日印度板塊的位置,组成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印度的大部份國土都位於印度洋上的半島上,西南是阿拉伯海,東南是孟加拉灣,具有超过700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 印度北部区域由喜马拉雅山脉与中国、不丹和尼泊尔定界,西北部以塔尔沙漠和旁遮普平原(Punjab Plain)与巴基斯坦相邻。最东北部以位入大片原始森林的钦丘陵(Chin Hills)和枯门岭与缅甸为界。以卡西丘陵和卢赛丘陵与孟加拉为界。 印度的最高点因为与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而有争议性;印度声称最高点(位于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是乔戈里峰,海拔高度8,611米;印度實際控制地區的最高峰是干城章嘉峰,海拔高度8,598米。.

新!!: 赤道和印度地理 · 查看更多 »

南半球

南半球(Southern Hemisphere)是指赤道以南的半个地球。 南半球主要包括的地區有亚洲印度尼西亞南部、非洲中部及南部、大洋洲絕大部分、南美洲大部分、南極洲全部。 在南半球,夏季为12月至2月,冬季为6月至8月,与北半球四季相反。 南半球的海洋有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印度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更多地大于陆地面积,除了南极洲的极度寒冷外,南半球的气候相对北半球的气候要温和些。也因为如此,再加上气流多东西环流,南半球的污染要比北半球少很多。 在南半球,朝北向阳。.

新!!: 赤道和南半球 · 查看更多 »

南大西洋環流

大西洋的南赤道洋流流至南美洲巴西沿岸時,受到東北部一尖端的聖洛克岬(Cape Sao Rogue)阻礙,分為兩支,北支水流越過赤道,流入墨西哥灣;南支水流沿南美洲沿岸而下,稱為巴西洋流。巴西洋流雖為一暖流,但流勢較弱,隨後併入西风漂流。另外,在南美洲東岸南部有一寒流,是來自越過合恩角而來的西風飄流,稱為福克蘭洋流(Falkland Current),與巴西洋流在阿根廷沿岸交會,轉向東流碰到非洲大陸的南端,一部分水流北轉沿南非西岸北流,稱為本格拉寒流(Benguela Current),屬寒流性質,最後併入南赤道洋流。 N N N.

新!!: 赤道和南大西洋環流 · 查看更多 »

南緯10度線

南緯1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0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南美洲,南緯10度線界定了巴西以及秘魯的其中一部份邊界。.

新!!: 赤道和南緯10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1度線

南緯1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11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2度線

南緯1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1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3度線

南緯1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13度線界定了安哥拉以及尚比亞的一部份邊界。.

新!!: 赤道和南緯1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4度線

南緯1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1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5度線

南緯1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5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15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6度線

南緯1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16度線界定了津巴布韋和莫三比克的一部份邊.

新!!: 赤道和南緯16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7度線

南緯1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1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8度線

南緯1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1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19度線

南緯1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1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0度線

南緯2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0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20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1度線

南緯2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21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2度線

南緯2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22度線形成了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的其中一部份的邊界;在南美洲,南緯22度線形成了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其中兩部份的邊界。.

新!!: 赤道和南緯2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3度線

南緯2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2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4度線

南緯2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2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6度線

南緯2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26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7度線

南緯2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3小時52分鐘,夏至則為10小時24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2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8度線

南緯2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3小時57分鐘,夏至則為10小時19分鐘。 在阿根廷,南緯28度線界定了查科省以及聖大非省的部份邊界。.

新!!: 赤道和南緯2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29度線

南緯2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1分鐘,夏至則為10小時16分鐘。 在澳大利亞,南緯29度線界定了昆士蘭省以及新南威爾斯州的大部份邊界。.

新!!: 赤道和南緯2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0度線

南緯3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3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5分鐘,夏至則為10小時13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83.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36.17度。.

新!!: 赤道和南緯30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1度線

南緯3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13分鐘,夏至則為10小時4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31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2度線

南緯3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19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58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3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3度線

南緯3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24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54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3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4度線

南緯3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28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50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3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5度線

南緯3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5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31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48分鐘。 在阿根廷,南緯35度線界定了科爾多瓦省以及拉潘帕省的邊界。.

新!!: 赤道和南緯35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6度線

南緯3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37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43分鐘。 在阿根廷,南緯36度線界定了拉潘帕省與門多薩省以及聖路易斯省的部份邊界。.

新!!: 赤道和南緯36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7度線

南緯3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42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36分鐘。同時,此緯線亦是電影《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的拍攝場地。.

新!!: 赤道和南緯3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8度線

南緯3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48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31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3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39度線

南緯3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55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25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74.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27.17度。.

新!!: 赤道和南緯3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1度線

南緯4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1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5小時8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13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41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2度線

南緯4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2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5小時15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7分鐘。 因為南緯42度線經過新西蘭,烈酒品牌42 Below以此命名。.

新!!: 赤道和南緯4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3度線

南緯4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3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 澳大拉西亞、南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在冬至時,太陽在70.83度的仰角上。 夏至時,南緯43度線的晝長15小時22分,冬至時則為9時0分。.

新!!: 赤道和南緯4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4度線

南緯4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4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5小時29分鐘,夏至則為8小時53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4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5度線

南緯4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簡單而言,南緯45度線是赤道和南極的中點所成的集合;但由於地球是扁橢球體,實際中介線位在南緯45度線以南約16.2公里(10.1英哩)處。 夏至(12月)時,南緯33度線的晝長15小時37分,冬至(6月)時則為8時46分。 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ATTC)在1949年5月31日由美國與哥斯大黎加兩國簽訂成立條約,旨在保育及管理東太平洋熱帶海域鮪類資源,其公約管轄範圍的南界即為南緯45度線。.

新!!: 赤道和南緯45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6度線

南緯4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4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4小時55分鐘,夏至則為9小時25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7.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20.17度。 在阿根廷,南緯46度線界定了丘布特省以及聖克魯斯省的邊界。.

新!!: 赤道和南緯46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7度線

南緯4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4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5小時54分鐘,夏至則為8小時31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6.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9.17度。.

新!!: 赤道和南緯4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8度線

南緯4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4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6小時3分鐘,夏至則為8小時22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5.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8.17度。.

新!!: 赤道和南緯4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49度線

南緯4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4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6小時12分鐘,夏至則為8小時14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4.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7.17度。.

新!!: 赤道和南緯4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53度線

南緯5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6小時54分鐘,夏至則為7小時34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0.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3.17度。.

新!!: 赤道和南緯5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54度線

南緯5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7小時9分鐘,夏至則為7小時22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59.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2.17度。.

新!!: 赤道和南緯5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57度線

南緯5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7度的纬线。此緯線的特點為沒有一塊陸地位於此緯線所經之處,即此緯線所經之處皆為海洋。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7小時53分鐘,夏至則為6小時43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5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58度線

南緯5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8度的纬线。此緯線的特點為沒有一塊陸地位於此緯線所經之處,即此緯線所經之處皆為海洋。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8小時11分鐘,夏至則為6小時27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5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59度線

南緯5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9度的纬线。此緯線唯一經過的陸地為布里斯托爾島。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8小時30分鐘,夏至則為6小時10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5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2度線

南緯6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62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南冰洋和南极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9小時45分鐘,夏至則為5小時9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6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3度線

南緯6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63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南冰洋和南极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20小時19分鐘,夏至則為4小時42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6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4度線

南緯6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64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南冰洋和南极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21小時1分鐘,夏至則為4小時12分鐘。.

新!!: 赤道和南緯6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7度線

南緯6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67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緯6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8度線

南緯6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68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緯6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69度線

南緯6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69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緯6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72度線

南緯7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72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緯72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73度線

南緯7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73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緯73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74度線

南緯7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74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緯74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77度線

南緯7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77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緯77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78度線

南緯7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78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緯78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79度線

南緯7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79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緯7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緯9度線

南緯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緯9度線 · 查看更多 »

南纬1度线

南緯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1度線界定了坦桑尼亞的北界、烏干達的南界,以及肯亞的一小部分南界。.

新!!: 赤道和南纬1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25度线

南纬25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2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纬25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2度线

南緯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纬2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3度线

南緯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纬3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40度线

南纬40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4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纬40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4度线

南緯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纬4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0度线

南纬50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5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此緯線橫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個緯線中,太陽於夏天時最長出沒16小時22分鐘,以及冬天最短出沒8小時4分鐘。於12月21日,太陽最高位於天上63.83度,以及於6月21日,最低位於天上16.17度。.

新!!: 赤道和南纬50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1度线

南緯5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6小時33分鐘,夏至則為7小時55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2.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5.17度。.

新!!: 赤道和南纬51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2度线

南緯5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6小時44分鐘,夏至則為7小時44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61.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4.17度。 在南美洲,南緯52度線界定了智利和阿根廷一小部份的邊界。.

新!!: 赤道和南纬52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5度线

南纬55度线 是地球赤道平面5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橫越 大西洋、 印度洋、太平洋和南美洲。 在這個緯線中,太陽於夏天時最長出沒17小時22分鐘,以及冬天最短出沒 7小時 10分鐘。.

新!!: 赤道和南纬55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6度线

南緯5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6度的纬线。此緯線的特點為沒有一塊陸地位於此緯線所經之處,即此緯線所經之處皆為海洋。 在這條緯線上,冬至的白晝長17小時37分鐘,夏至則為6小時57分鐘。在12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57.83度。在6月21日,太陽的仰角是10.17度。.

新!!: 赤道和南纬56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5度线

南緯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5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纬5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60度线

南纬60度线 是地球赤道平面6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的特點為沒有一塊陸地位於此緯線所經之處—即此緯線所經之處皆為海洋。最接近南纬60度线的陸地為位於南方的南奧克尼群島中的科羅內申島,而這塊陸地是位於緯線南方54公里,而南桑威奇群島的庫克群島則位於緯線北方約57公里。 此緯線是南冰洋的邊界, 和南極條約體系的有效範圍邊界。此緯線亦標記著南極無核武地帶的邊界。 在這個緯線中,太陽於夏天時最長出沒18小時52分鐘,以及冬天出沒5小時52分鐘。於12月21日,太陽最高位於天上53.83度,以及於6月21日,最低位於天上6.17度。.

新!!: 赤道和南纬60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65度线

南纬65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6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纬65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66度线

南緯6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66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在這條緯線上,12月13日至12月30日並不會有太陽出現。.

新!!: 赤道和南纬66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6度线

南緯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新!!: 赤道和南纬6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70度线

南纬70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7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纬70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71度线

南緯7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71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纬71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75度线

南纬75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7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纬75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76度线

南緯7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76度的纬线。此緯線橫越南冰洋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纬76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7度线

南緯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8度線界定了安哥拉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其中一部份邊界。.

新!!: 赤道和南纬7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80度线

南緯8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80度以南的一條緯線 。此緯線橫越南極冰架及南極洲。.

新!!: 赤道和南纬80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纬8度线

南緯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8度線界定了安哥拉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其中兩部份邊界。.

新!!: 赤道和南纬8度线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赤道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地理

南美洲地理包括多種地區及氣候。根據地理划分,南美洲是一個形成南部美洲的洲,以巴拿馬和哥倫比亞的國界或巴拿馬運河作為與北美洲分開的洲界。有時候南北美洲也會被當作為同一個洲。在地理政治和地理上,整個巴拿馬,包括巴拿馬運河以東南,也應納入北美洲範圍。 南美洲與北美洲的接合發生於約三百萬年前,導致大阿美利加易位事件發生。年輕但又處於地震帶的安地斯山脈,位於南美洲的西岸。而安地斯山脈以東則是大片雨林—亞馬遜河流域。南美洲亦有乾旱地區如巴塔哥尼亞沙漠和阿他加馬沙漠。 南美洲亦包括一些島嶼,主要屬於南美洲主權國家。注意,加勒比海域及其島嶼是屬於北美洲的。.

新!!: 赤道和南美洲地理 · 查看更多 »

南赤道洋流

南赤道洋流(South Equatorial Current),或稱為南赤道暖流,為一個顯著的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洋流,在赤度至南緯20度間由東向西流。南赤道洋流在大西洋及太平洋向北伸延至北緯5度。.

新!!: 赤道和南赤道洋流 · 查看更多 »

南极洲

南极洲(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极的所在地。南极洲大部分区域都在南極圈内,四周被南冰洋环绕。南极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大洋洲的两倍。除了南极半岛最北端的部分区域之外,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公里的冰层覆盖着。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是唯一橫跨所有經線的洲,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它沿岸地区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内陆地区更少。到了第三季(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时,南极洲的平均温度低至-63℃,最低温度可達-89.2℃。南極洲的本地物种有各类藻類、细菌、真菌、植物(包括苔藓)、原生生物以及一些可以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例如企鵝、海豹、線蟲、緩步動物、蟎等。南极洲沒有永久居民,但每年居住在這裡的科研人员有一千至五千人。 儘管很久之前已經有關於「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的神話故事與臆想,但直至1820年,俄羅斯探險家米哈伊尔·拉扎列夫和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乘着沃斯托克號和战船来到芬布爾冰架时,人类才第一次目睹它的真容。由於南极洲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極洲在十九世纪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目。 南极洲现在是法律意义上的共管领土,由南极条约体系的成员国协商管辖。1959年,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随后有38个国家签署。該條約意在支持科學研究及保護南極生物地理分布区,并禁止在南极洲进行的一切军事活动、核爆炸试验以及处理放射物的行为。截至2016年,南极洲已建有135座常设科學考察站,陆续吸引了四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到這裡進行科學實驗。.

新!!: 赤道和南极洲 · 查看更多 »

南洋群岛

南洋群島(なんようぐんとう)是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之內,國際聯盟賦予日本的委任統治地,包括現在的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也稱為南洋諸島(なんようしょとう)或內南洋。.

新!!: 赤道和南洋群岛 · 查看更多 »

叢林

叢林通常指熱帶地區中的茂密森林,技術上形容為有很大的生物多樣性和植物(例如:樹、蔓生植物、草和蘆葦)茂密的森林biome。若叢林被形容為森林的biome,則叢林分佈於赤道和熱帶氣候的地區。而叢林亦和雨林的穩定生長的前階段有聯繫。 “水泥叢林”或“石屎森林”(英文:concrete jungle)亦指都市中大廈密集的地區。.

新!!: 赤道和叢林 · 查看更多 »

可可樹

可可(学名:Theobroma cacao)是热带常绿植物,锦葵科,原产于南美,现在广泛在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种植。用种子、枝条或树苗栽培。可可树最高可达15米,叶片宽阔,花直接簇生于枝干上,白色,花萼为粉色,直径约1厘米。果实成熟期为4到6个月,每年成熟两次,主要收获期为10月到12月。果实为荚状,长15至30厘米,外为绿色,内有20至100粒种子。收获后需发酵数日,使其内部变为红棕色,并产生浓郁的香味,然后剔开果肉,取出可可豆。每棵树一年只可以收获1-2公斤干可可豆。.

新!!: 赤道和可可樹 · 查看更多 »

台风泰培 (1979年)

台风泰培(--)是有纪录以来全世界最强烈的热带气旋,源于10月4日澎贝岛附近季风槽产生的扰动天气,是1979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19场风暴和第12场台风。泰培的发展和移动起初受到西北方向一场热带风暴的不利影响,但该风暴之后向北移动,泰培于是得以增强。掠过关岛后,气旋得以爆发性增强,于10月12日达到风速每小时305公里的最高强度,海平面气压低至870毫巴(百帕,25.69英寸汞柱),刷新世界纪录。台风在此强度下的风场直径长达2,220公里,又创下覆盖范围最广的热带气旋纪录。泰培接下来继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之后因受低压槽逼近的影响转向东北,并在这一过程中缓慢减弱。10月19日,气旋登陆日本南部,不久后便转变成温带气旋。 美国空军气象局派出60架次侦察机飞入泰培内部执行观测任务,这场台风因此成为近距离观测次数最多的热带气旋之一。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日本神奈川县开展的训练营因泰培间接引发火灾,致使13人遇难,68人受灾。该国其他地区还因这场台风引发大范围洪灾,导致42人丧生,海上还有许多船只沉没,至少44人死亡或失踪。.

新!!: 赤道和台风泰培 (1979年) · 查看更多 »

史瓦塞陨石坑

史瓦塞陨石坑(Swasey)是月球正面赤道区位于史密斯海东南岸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发明家安布罗斯·史瓦塞(Ambrose Swasey,1846年-1913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史瓦塞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參考平面

參考平面是天體力學中用來定義軌道要素的平面(位置)。軌道傾角和升交點黃經是相對於參考平面的兩個主要軌道要素。 依據描述不同類型的天體,通常有四種不同的參考平面會被使用:.

新!!: 赤道和參考平面 · 查看更多 »

叔辄

叔辄(),字伯張,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是魯文公之子叔肸的玄孫,子叔声伯的曾孙、叔老之孙、叔弓之子。 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七月初一,发生日食。鲁昭公问梓慎日食是什么事,代表什么样的祸福。梓慎回答:“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至、二分),发生日食,不是灾祸。日月运行,春分秋分之时,黄道、赤道交点相同;夏至冬至之时,黄道、赤道相交点远。其他月日食发生灾祸,因阳气不胜,所以常常发生水灾。”此時叔辄因日食而号哭,叔孫昭子说:“叔辄快死了,这不是他该哭的事。”八月乙亥,叔辄卒。.

新!!: 赤道和叔辄 · 查看更多 »

同倫群

在數學中,同倫群是拓撲空間的一種同倫不變量。同倫群的研究是同倫理論的基石之一,一般空間的同倫群極難計算,即使對球面 S^n 的情形,至今也沒有完整結果。.

新!!: 赤道和同倫群 · 查看更多 »

坤甸

坤甸市(Kota Pontianak)簡稱「坤甸」(Pontianak 或 Khuntien),是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的首府,臨近赤道,地處境內。該市被卡普阿斯河分隔兩岸,一邊(東面)為市區,另一邊(西面)則為郊區。該市總人口約達62.8萬人,乃西加省的經濟、政治中心和最大城市。 坤甸建市於1771年10月23日,目前市中心為。早在西元18世紀,該地就被定為蘭芳共和國的首都。由於該市市內水渠縱橫交錯,故屋舍大多被興建在水上。.

新!!: 赤道和坤甸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位于赤道以南的东非国家,本土地处维多利亚湖和印度洋之间,北邻烏干達和肯亞,西与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界,南与馬拉威和莫三比克毗连,西南与尚比亞接壤。1964年4月26日,坦干伊加与尚吉巴合併,成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首都為多多馬。1996年以前的舊首都位於三蘭港,仍為坦桑尼亞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三蘭港也為坦桑尼亞的主要港口。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 坦桑尼亚面积94.5万平方公里,人口5350万(2015年),分属126个民族。总统是约翰·蓬贝·约瑟夫·马古富利,于2015年10月当选。.

新!!: 赤道和坦桑尼亚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地理

坦桑尼亚地图 坦桑尼亚地图 坦桑尼亚地图 坦桑尼亞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雅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zh:剛果民主共和國; zh-hans:刚果(金); zh-hant:民主剛果;-为邻,东濒印度洋。大陆海岸线长840公里。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1—25℃。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6℃。 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的吉力馬札羅山,海拔5,895--,為非洲最高峰。 坦桑尼亞湖有坦噶尼喀湖, 维多利亚湖和马拉维湖.

新!!: 赤道和坦桑尼亚地理 · 查看更多 »

坦普尔陨石坑

偏左下是戈丁陨石坑、右上为阿格里巴环形山,坦普尔陨石坑连接在阿格里巴环形山的东侧壁上。北欧光学望远镜拍摄。 坦普尔陨石坑(Tempel)是月球正面赤道区中一座大撞击坑的残迹,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恩斯特·威廉·勒伯莱希特·坦普尔(1821年-188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坦普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均時差

均時差是在一年之中,來自日晷和鐘錶的時間差異。日晷可以比鐘錶的時間快(超前)16分33秒(大約在11月3日)或慢(落後)14分6秒(大約在2月12日)。這一是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不是正圓,二是因為黃道與赤道之間存在一定的夾角。均時差可以用來解釋日行跡。 因為太陽的運動是每日轉一圈,也就是每24小時轉360°,或是每4分鐘轉1°,而且太陽本身的盤面在天空中就有0.5°的大小,簡單的日晷能達到的最佳準確度是1分鐘,而因為均時差的範圍達到30分鐘,很明顯日晷和鐘錶之間的時間差異是不能忽略的。除均時差之外,也必須更正與地區標準子午線距離的差異,而如果實施夏令時間也需要修正。 由於地球自轉的減速,平太陽日本身也有微量的變化,每世紀的一日長度約減少2微秒,每一年累積的量大約是1秒鐘,這與均時差毫無關係,而且從最精確的日晷中也完全看不出這種改變。 當然,其他行星也有均時差。在火星,因為軌道離心率更大,日晷和鐘錶顯示的時間會差到50分鐘。.

新!!: 赤道和均時差 · 查看更多 »

塞舌尔

塞舌爾共和國(塞舌尔克里奥尔语:Repiblik Sesel;République des Seychelles;Republic of Seychelles)是位於非洲大陸東南方,印度洋中西部一個群岛国家。大英國協成員國之一。首都維多利亞。.

新!!: 赤道和塞舌尔 · 查看更多 »

塞舌尔历史

塞舌尔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其文字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

新!!: 赤道和塞舌尔历史 · 查看更多 »

塔姆陨石坑

塔姆陨石坑(Tamm)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苏联物理学家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1895年-1971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塔姆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英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各种症状,包括感觉改变、视觉障碍、肌肉无力、忧郁、协调与讲话困难、严重的疲劳、认知障碍、平衡障碍、体热和疼痛等,严重的可以导致活动性障碍和残疾。多发性硬化症影响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元传递信息,形成思维和感觉,以使大脑控制身体。保护这些神经元的脂质层为髓鞘(Myelin Sheath),协助神经元进行电信号传递。多发性硬化症逐渐造成大脑和脊髓的斑块性的神经髓鞘的破坏(脱髓鞘),髓鞘的瘢痕形成影响神经轴突的信号传递,以失去大脑和脊髓对外周的控制,以至多部位的僵硬或丧失功能。 多发性硬化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一般在20至40歲,女性发病人数两倍于男性。多发性硬化症的病因不清,多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少数人认为是一种代谢依赖性神经变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办法。.

新!!: 赤道和多发性硬化症 · 查看更多 »

复平面

数学中,复平面(complex plane)是用水平的实轴与垂直的虚轴建立起来的复数的几何表示。它可视为一个具有特定代数结构笛卡儿平面(实平面),一个复数的实部用沿着 x-轴的位移表示,虚部用沿着 y-轴的位移表示。 复平面有时也叫做阿尔冈平面,因为它用于阿尔冈图中。这是以让-罗贝尔·阿尔冈(1768-1822)命名的,尽管它们最先是挪威-丹麦土地测量员和数学家卡斯帕尔·韦塞尔(1745-1818)叙述的。阿尔冈图经常用来标示复平面上函数的极点与零点的位置。 复平面的想法提供了一个复数的几何解释。在加法下,它们像向量一样相加;两个复数的乘法在极坐标下的表示最简单——乘积的长度或模长是两个绝对值或模长的乘积,乘积的角度或辐角是两个角度或辐角的和。特别地,用一个模长为 1 的复数相乘即为一个旋转。.

新!!: 赤道和复平面 · 查看更多 »

夏季

夏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二季,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同时也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此外,由於夏季時全球大部份學生都放暑假,因此也是相當旺盛的旅遊季節。以北半球為例,除了赤道一帶其他地方都有夏季:曼谷夏季約八個月、北極夏季約五個月(另外七個月為冬季)。.

新!!: 赤道和夏季 · 查看更多 »

大塞翁陨石坑

大塞翁陨石坑(Theon Senior)是月球正面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2亿年前-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Autostar Suite Astronomer Edition.

新!!: 赤道和大塞翁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大众帕萨特

----(Passat)是大众汽車旗下的一款中型车,从1973年生产至今。它在大众汽车的产品系列中介于-zh-hans:高尔夫(Golf); zh-hant:Golf;-/-zh-hans:捷达(Jetta); zh-hant:(Jetta、Vento或Bora);-和-zh-hans:辉腾(Phaeton); zh-hant:(Phaeton);-之间。它在欧洲市场称为--,而在其他市场上则被称为冲击者(Dasher)、桑塔纳(Santana)或者量子(Quantum)。 --的名字来源于德语Passat(或称Passatwinde),意指由亚热带吹往赤道地区的热带信风。大众汽车有用自然界各种不同的风为自己车型命名的传统,其他例子诸如高尔夫为湾流,捷达为大西洋高速气流(Jetstream),宝来为亚得里亚海的布拉风,尚酷为西洛可风,波罗为极地风等等。 --一直是大众汽车最为重要的车型之一,主要针对中级轿车市场。1973年,大众汽车因为甲壳虫销量下降和稍大的风冷后驱的411及412未能占据市场而广受批评。在1964年大众集团收购了奥迪之后,大众汽车才有能力开始研究新的水冷前驱车,并由此推出了其第一代产品--和--。到2005年,--成为大众汽车在几乎所有的市场中销量最好、最有利可图的车型之一,同时也是目前为止历史总销量排名全球第9位的车型。 帕萨特自1973年诞生,共生产销售1200万辆。其所到之处,有口皆碑:欧洲最好汽车、英国最佳家庭汽车、葡萄牙最佳汽车、日本最佳进口车型、加拿大最佳家庭汽车、美国最佳Wagen汽车等荣誉。藉由帕萨特,应用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帕萨特轿车在动力性能、整体设计、安全概念、驾乘舒适性以及耐久、耐用性上,都已超越当时中档轿车的标准设计。.

新!!: 赤道和大众帕萨特 · 查看更多 »

大地坐标系

大地坐标系是由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构成的坐标系。 由右图所示,P点的子午面NPS与起始子午面NGS所构成的二面角L,叫做P点的大地经度,由起始子午面起算,向东为正,叫东经(0度~180度),向西为负,叫西经(0度~180度)。P点的法线Pn与赤道面的夹角B,叫做P点的大地纬度,由赤道面起算,向北为正,叫北纬(0度~90度),向南为负,叫南纬(0度~90度)。在该坐标系中,P点的位置用L,B表示,如果点不在椭球面上,表示点的位置除L,B外,还要附加另一个参数——大地高H。.

新!!: 赤道和大地坐标系 · 查看更多 »

大地电流

大地电流(Telluric current,最初源自拉丁语单词tellūs)是指在地下或者海洋--流通电流的现象。大地电流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这些不连续的电流以较为复杂的形式相互作用。大地电流具有极低频,在地球表面大范围地流动。.

新!!: 赤道和大地电流 · 查看更多 »

大圆

大圆(great circle)是球面上半径等于球体半径的圆弧。大圆线是连接球面上两点最短的路径所在的曲线。大圆线是球面上半径最大的圆弧,所有的經線都是大圆线,緯線則只有赤道而已。.

新!!: 赤道和大圆 · 查看更多 »

大猩猩

大猩猩是灵长目人科大猩猩属类人猿的总称。大猩猩是灵长目中最大和最聰明(除了人和黑猩猩)的动物(這邊有爭議,多數科學研究認為 紅毛猩猩 才是除了人以外最聰明的靈長類動物),它们生存于非洲大陸赤道附近丛林中,食素。至2006年为止依然有大猩猩分一种还是两种的争论,种以下它分四至五个亚种。大猩猩92%至98%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排列与人一样,因此它是继黑猩猩屬的两个种后与人类最接近的现存的动物,於1000萬年前在演化的道路上分道揚鑣。.

新!!: 赤道和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大眼巴傑加州黑頭魚

大眼巴傑加州黑頭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東大西洋格陵蘭南部與冰島到亞速群島、西大西洋加拿大至赤道、東南太平洋智利及印度洋海域,棲息深度150-3200公尺,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底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赤道和大眼巴傑加州黑頭魚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赤道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藍槍魚

大西洋藍槍魚(學名:Makaira nigricans)是大西洋特有的一種旗魚,被IUCN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牠們主要吃海面上多種的生物。牠們會用其槍來刺、傷害或殺死獵物,之後再回來享用。大西洋藍槍魚是出名供垂釣的魚,其肉質含有高脂肪,故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 大西洋藍槍魚分佈在大西洋的熱帶及溫帶海域,但較多出沒於西部。牠們主要都會生活在海洋,遠離陸地。雌魚可以生長到比雄魚重4倍,達到540-1800公斤。除了人類外,牠們只有少數天敵,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並未將牠們列為瀕危物種。.

新!!: 赤道和大西洋藍槍魚 · 查看更多 »

大角星

大--星(α Boo / 牧夫座α)英文名Arcturus(),是牧夫座中最明亮的恆星。以肉眼觀看大角星,它是橘黃色的,視星等-0.04,是全夜空第3亮的恆星,僅次於-1.46等的天狼星與-0.86等的老人星。雖然半人馬座的南門二(半人馬座α星)視星等是-0.27等,但它是由-0.01等的α1和+1.33等的α2組成的聯星,個別的亮度都低於大角星,只因為它們太過接近,所以肉眼無法分辨出來。因此,南門二雖然是相當明亮的恆星,但半人馬α1比大角星暗了一些,只是全天第4亮的恆星。大角星和南門二都位在本星際雲(Local Interstellar Cloud)中。 大角星雖然位於北半球,但距離天球赤道的緯度少於20度,因此在南北兩個半球都能看見。大角星大約在4月30日的子夜中天,因此在北半球的春天,南半球的秋天可以看見這顆恆星。北半球的觀察者可以沿著北斗星弧狀的柄來找到大角星。順著這個弧線繼續延伸,也可以觀測到角宿一。大角星與室女座角宿一、獅子座五帝座一共同組成春季大三角,如果再加上獵犬座的常陳一就成為春季大鑽石。.

新!!: 赤道和大角星 · 查看更多 »

大黃河

《大黃河》是日本放送協會(NHK)在1986年播放的紀錄片,共有十集,為NHK特集之一。.

新!!: 赤道和大黃河 · 查看更多 »

大鵰鴞

大雕鴞(學名:Bubo virginianus)是美洲一種大型的貓頭鷹。牠們的適應力強,是美洲分佈得最廣的鴟鴞科。 南美洲南部的小雕鴞經常被認為是大雕鴞的亞種。.

新!!: 赤道和大鵰鴞 · 查看更多 »

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是指地球--上大規模的空氣流動,以及(與較小規模的海洋環流一起)重新分配熱量和水汽的途徑。 大規模的大氣環流即使年年有所不同,其基本結構頗能維持不變。然而,個別天气系統,如中緯度低壓區、熱帶對流環流等,是在「隨機」情況下產生的,而且氣象通常只能在發生前一段短時間內被預測。這段時間理論上可以長達一個月,而現在實際上只有十天左右(見混沌理論)。不過,這些系統總生成的結果气候较为穩定。.

新!!: 赤道和大氣環流 · 查看更多 »

大湖地区

大湖(英语:Great Lakes)是指东非大裂谷中和裂谷周围一系列湖泊的总称。这些湖泊中包括世界水面面积第二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还有世界容积第二大和第二深的淡水湖——坦噶尼喀湖。大湖共有七大,包括(括号中是其水面积/最深度):.

新!!: 赤道和大湖地区 · 查看更多 »

天卫十

天卫十(S/1986 U 6,Desdemona)是天王星的一颗小的天然卫星。.

新!!: 赤道和天卫十 · 查看更多 »

天卫七

没有描述。

新!!: 赤道和天卫七 · 查看更多 »

天卫二

天卫二(烏姆柏里厄爾,Umbriel,国际音标:)是天王星的衛星,以亞歷山大·蒲柏的作品秀髮劫裡的角色烏姆柏里厄爾命名。它與天衛一同時由威廉·拉塞尔在1851年10月24號發現。 天卫二的直徑比天衛一大10公里,但密度相同。 天卫二主要由冰和岩石組成,其中冰占天衛二表面的多數,而它的地幔和核心可能分別由冰和岩石組成。天卫二的構造與天衛四類似,但天衛四的體積比天衛二大35%。 天卫二是天王星所有衛星中最暗的,反射率只有18%。因為天卫二上有多處峽谷,內部可能有變動,因此天衛二可能有過一些地殼變動的事件。 天衛二在早期常常被隕石撞擊,因此表面上有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在天王星所有衛星裡隕石撞擊坑数量僅次於天衛四。最大的隕石坑直徑至少有210公里。天衛二其中一個表面特徵是在旺達隕石坑(Wunda crater)最低點的一圈明亮圓環。天衛二與天王星其它衛星一樣,可能是由天王星的吸積盤所組成。航海家二號經過天王星时深入研究过天卫二,这也是人類第一及唯一一次對其深入研究。航海家二號在經過天衛二时拍下的照片可以讓天文測繪家繪畫天衛二40%的表面。.

新!!: 赤道和天卫二 · 查看更多 »

天卫四

天卫四又稱為奥伯龙(Oberon)是距离天王星最远的大卫星,其体积和质量在天王星所有卫星中均位列次席,同时也是太阳系质量第九大的卫星。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尔在1787年首次观测到该卫星。天卫四的名稱奥伯龙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當中的一個角色。天卫四的公轉轨道有一部分位于天王星磁圈之外。 天卫四由近乎等量的冰体水和岩石构成,其内部可能分化出岩石内核及冰质地幔。此外,在内核和地幔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一层液态水。天卫四的表面呈暗红色,其主要地形是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后所形成的,並有許多直径达到210公里的撞击坑存在。天卫四表現存在峡谷(地堑)地形,该地形是天体演化初期因内部膨胀而形成的。 旅行者2号于1986年1月近距離飞掠該衛星,也是人类目前对天王星系统进行过唯一一次的近距离观测。旅行者2号拍摄了数张天卫四照片,涵蓋該天体40%的表面。.

新!!: 赤道和天卫四 · 查看更多 »

天山构造期

天山构造期,简称天山期,是中泥盆世至早二叠世(3.86-2.57亿年前)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天山运动或称天山事件。.

新!!: 赤道和天山构造期 · 查看更多 »

天倉五

天倉五,又稱為鯨魚座τ星(Tau Ceti,τ Cet/τ Ceti,),是在鯨魚座內一顆在質量和恆星分類上都和太陽相似的恆星,與太陽系的距離正好少於12光年,相對來說是一顆接近的恆星。天倉五是顆金屬含量稀少的恆星,人們推測它擁有類地行星(岩石行星)的可能性較低。根據觀測結果,它周圍的塵埃10倍於太陽系周圍的。這顆恆星看似穩定,只有少量的恆星變異。 通過天體位置和徑向速度的測量並未發現天倉五有伴星,但是這只排除大如次恆星,如同棕矮星的伴星。2012年12月偵測到了天倉五周圍可能有5顆行星存在的證據,其中一顆行星可能位於天倉五的適居帶。因為有岩屑盤,任何環繞著天倉五的行星都將比地球面對更多的撞擊事件。儘管這些事情導致行星不適宜居住,但普遍來說它擁有類似太陽的特性仍然在群星中引起大眾對它的興趣。它是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搜尋的目標名單上的常客,因為它的穩定性和與太陽類似,而且它出現在一些科幻小說的作品中。 天倉五不像其他著名的恆星,有廣為人知的固有名稱,它只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見視星等為3等的暗星。從天倉五看太陽,也只是在牧夫座內的一顆3等星。.

新!!: 赤道和天倉五 · 查看更多 »

天王星

天王星是從太陽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在太陽系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其英文名稱Uranus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是克洛諾斯的父親,宙斯的祖父。与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以及緩慢的繞行速度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认定为一颗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發現天王星,从而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天文學符號為、♅(♅,Unicode編碼U+2645)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行星」分類來安置她們。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與可以探测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气层具有複杂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相比较而言,天王星的内部则是由冰和岩石所构成。 如同其他的巨行星,天王星也有環系統、磁層和許多衛星。天王星的環系統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自轉軸斜向一邊,幾乎就躺在公轉太陽的軌道平面上,因而南極和北極也躺在其他行星的赤道位置上。從地球看,天王星的環像是環繞著標靶的圓環,它的衛星則像環繞著鐘的指針(雖然在2007年與2008年該環看來近乎水平)。在1986年,來自太空探测器航海家2號的影像资料顯示天王星實際上是一顆平平無奇的行星,在其可見光的影像中沒有出现像在其他巨行星所擁有的雲彩或風暴。然而,近年內,隨著天王星接近晝夜平分點,地球上的觀測者发现天王星有季節變化的迹象和漸增的天氣活動。天王星上的風速可以達到每秒250公尺。 在西方文化中,天王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以希臘神祇命名的行星,其他行星都依照羅馬神祇命名。.

新!!: 赤道和天王星 · 查看更多 »

天王星氣候

天王星的氣候與其它的氣體巨星比較,即使是相似的海王星,天王星的大氣異常地平靜。這主要是受到內熱的缺乏(限制了大氣活動),和軌道傾斜這兩大因素極大的影響。 當 航海家2號在1986年飛掠過天王星時,總共觀察到了10個橫跨過整個行星的雲帶特徵。有人提出解釋這些雲帶缺乏特徵是因為天王星的熱流低落,也就是說其內熱明顯低於其他巨大行星。以鄰近天王星的海王星為對象來比較,兩者大小和結構類似,常被視為孿生星。海王星輻射至太空中的能量是接受自太陽的2.61倍,天王星卻幾乎沒有多餘的熱量釋放出來,其在遠紅外線(即熱量)部分的光譜輻射的總能量只是它從大氣層吸收的太陽能量的倍。事實上,天王星的熱流只有 瓦/米²,比地球的內熱0.075 瓦/米²還要低。在天王星記錄到的最低溫度是49 K,比海王星還要冷,使天王星成為太陽系溫度最低的行星。 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天王星內部的溫度如此之低的確切原因。一種假說認為這種誤差肇因於天王星曾被超大質量的天體“敲擊”過,導致它的自轉軸極度傾斜,並造成大多數原始熱量流失,留下熱量已經耗盡的核心。另一種假說認為有某種障礙物存在於上層,阻止了核心的熱能傳導至天王星表面。例如發生在不同結構層次間的對流,可能阻擋了熱傳導的向上傳送。.

新!!: 赤道和天王星氣候 · 查看更多 »

天球

天球(英語:Celestial sphere),是在天文學和導航上想出的一個與地球同圓心,並有相同的自轉軸,半徑無限大的球。天空中所有的物體都可以當成投影在天球上的物件。地球的赤道和地理極點投射到天球上,就是天球赤道和天極。天球是位置天文學上很實用的工具。 在亞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模型,天球想像成實際的物體,而不僅僅是一個幾何的投影(參見天球模型)。.

新!!: 赤道和天球 · 查看更多 »

天球坐标系统

天球坐標系統,是天文學上用來描繪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標系統。有許多不同的坐標系統都使用球面坐標投影在天球上,類似於使用在地球表面的地理坐標系統。這些坐標系統的不同處只在用來將天空分割成兩個相等半球的大圓,也就是基面的不同。例如,地理坐標系統的基面是地球的赤道。每個坐標系統的命名都是依據其所選擇的基面。.

新!!: 赤道和天球坐标系统 · 查看更多 »

天球赤道

天球赤道是在天球上的一個大圓,它與地球的赤道是同一個平面。換言之,天球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相同的結果是地球的軌道傾角,使天球的赤道相對於黃道平面傾斜約23.5°。 在地球赤道上的一位觀測者,看到的天球赤道是通過天頂的一個半圓,而當觀測者向北(南)移動,天球赤道就會向南(北)方地平傾斜。天球赤道的距離被定義為無窮遠(因為它位於天球上),因此觀測者看見天球赤道半圓的末端,相對於觀測者,永遠都在地平的正東方與正西方(只有在地理極點的觀測者,看見的天球赤道是平行於地平線)。在所有的緯度上,觀測者看見的天球赤道看起來都是一條理想的直線,因為觀測者與地球赤道的距離都是有限的,但是天球赤道的距離是無窮遠的。 在地面上如何确定天赤道:举一手与北极星成一直线,举另一手与之成直角,所指即在天赤道上。(原理:因为北极星离地球400光年,地球半径与之相比长度几乎可以忽略。因此,北极星的高度(角度)应该就约等于(北半球)观测者所处的纬度;按上述方法举起“另一手” 所形成的线就大致平行于赤道;又因为天球是无穷大的,观察者与地球赤道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忽略不计,因而该手所指,就无限接近于天赤道。 或者更简单地解释:北极星离地球极远,因此,观察者与北极的连线就无限接近于北极星与地心的连线;与该线垂直的线就应平行于赤道;而又因为天球是无穷大的,观察者与地球赤道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忽略不计,因而该手所指,就无限接近于天赤道。) 位於天球赤道上的天體在全球各地都能看見,但是只有在中天時到達最高點,而只有在熱帶才能真正的在天球的最高處看見。天球赤道經過的星座共有15個,名稱如下:.

新!!: 赤道和天球赤道 · 查看更多 »

天頂3號SL運載火箭

天顶-3SL运载火箭(Зени́т;Зеніт)俄罗斯海上发射公司用于竞争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主力运载火箭,是在苏联研制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三级型号。火箭名字中的“SL”表示“海上发射”(Sea Launch)。.

新!!: 赤道和天頂3號SL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天頂系列運載火箭

天顶号运载火箭(Зени́т;Зеніт)苏联在1970年代研制的一个大型运载火箭系列,包含多种型号。天顶号是苏联解体前所发展的最先进的一种火箭,但其主要生产设备位于乌克兰,俄罗斯只提供一些重要组件(如发动机)。因此在俄乌分家后,俄罗斯为了不在航天发射领域受制于人,已准备用新研制的安加拉号火箭来替代它。但在目前安加拉号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俄罗斯为了发射某些载荷仍需与乌克兰合作生产天顶号(主要是两级型的天顶-2)。此款火箭後來也在商用化上找到出路,用于商业发射的天顶号(天顶-3SL)则由乌克兰、俄罗斯、挪威和美国波音公司共同投资组成的一个合资企业海上发射公司进行运作。.

新!!: 赤道和天頂系列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天氣圖

天氣圖(weather chart)是將特定地區某段時間的氣象要素表現在地圖上,能夠幫助閱讀者掌握天氣狀況。天氣圖的創始者包括威廉·瑞德菲爾(William Redfield)、威廉·瑞德(William Reid)、艾力亞斯·盧米斯(Elias Loomis)、以及法蘭西斯·高頓(Francis Galton),他們為了研究出一套關於暴風系統的理論,而製作出了第一張天氣圖。天氣圖是測量或追蹤各種相關數值,例如氣壓、溫度、雲量等,再將之描繪在地圖上。天氣圖上通常會標注各種記號,以代表雲量、降水,或其他重要資訊。舉例來說,一個「H」符號代表高氣壓,將能夠判定當地應該會有穩定的天氣。而一個「L」記號則代表了低氣壓,通常會帶來降水與不穩定的天氣。此外,航空所用的天氣圖經常會包含湍流和大氣結冰的記號。.

新!!: 赤道和天氣圖 · 查看更多 »

天文符號

天文符号是天文学中用来表示各种天体、理论构造以及观测事件的符号。其中的许多符号也用于占星学中。这里列出的符号是专业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们经常用到的一些,有些也同样用于占星学。不过,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有的符号会有些差异(例如欧洲使用的象形符号就和美国使用的稍有不同)。.

新!!: 赤道和天文符號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赤道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三大島群

位於大洋洲的三大島群: 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希臘語字根為「小島」之義) 位於赤道以北,西太平洋,包括: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等...

新!!: 赤道和太平洋三大島群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颱風季

太平洋颱風季,是指在一年內,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包括南中國海http://severe.worldweather.org/tc/wnp/index.html 惡劣天氣信息中心,太平洋颱風季範圍,所產生的熱帶氣旋的一段時間,可說是風季的一種。雖然現時各氣象台並沒有定下任何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一月期間形成。.

新!!: 赤道和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颶風季

太平洋颶風,是指在一年內,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的一段時間,可說是風季的一種。雖然現時各氣象台並沒有定下任何颶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東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六月至十一月期間形成。.

新!!: 赤道和太平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太空電梯

电梯(Space elevator),又稱軌道電梯,由於頂部直達外太空,所以又名天梯,是一种低成本将有效载荷从地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运输到空间的解决方案。.

新!!: 赤道和太空電梯 · 查看更多 »

太阳同步轨道

太陽同步軌道(Sun-synchronous orbit或简写成SSO,有時被錯誤的稱為另一種 heliosynchronous orbit)是一種結合高度和傾角的近地軌道,使這個物體無論在升交點、降交點或軌道上任何的一點,在地球表面同一個點的上方時都在相同的平太陽時,即表面每次都接近相同的照明角度。這種在可見光或紅外線波長上有著一致光源的地球影像(例如氣象和間諜衛星)和其它的遙測衛星(例如攜帶遙測海洋和大氣,需要陽光的遙測儀器衛星)是有用的衛星特徵。例如,一顆太陽同步衛星一天可以在升交點越過地球赤道12次,而每次都約在地方平時15:00經過。這獲得一個相對於地球在天球上環繞著太陽公轉的平面每天向東約一度的進動(旋轉)密切的軌道。 太陽的角度通過交點退行的調節獲得一致性-軌道自然的進動-每年完整的繞行一圈。因為地球自轉,它稍微有一點扁(相較於一個理想的球體,赤道稍微長一點),同時接近赤道的多餘質量造成太空船傾角軌道的進動:軌道在太空中相對於遙遠的恆星不是固定的,但是慢慢的繞著地軸旋轉,進動的速度取決於軌道的高度和衛星的傾角。通過這兩種效應的平衡,是可能與進動的速率匹配。典型的太陽同步軌道高度大約在600至800公里,週期在96至100分鐘,傾角大約在98度(也就是輕微的逆轉,與地球自轉的方向比較,0度代表是赤道的軌道,90度是極軌道。)。 子/午軌道是一個特殊的太陽同步軌道,大約在地方平時的中午或子夜時分在經線上穿越赤道;晨/昏軌道則是在日出或日落時分穿越赤道經線的軌道,所以衛星都在分割白天和夜晚的日夜境界線上飛越。在日夜境界線上飛越對於主動雷達衛星是非常有用的,因為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始終被陽光照到,不會進入地球的影子內。對於一些測量的結果會受到陽光影響或限制的被動式儀器,它也很有用處,可以讓儀器始終朝向地球夜晚的方向。晨/昏軌道曾經使用在陽光衛星、TRACE和日出衛星等觀測太陽的科學衛星,使它們幾乎能持續不停的連續觀測太陽。 對其它的行星,例如火星,也可以有太陽同步軌道。.

新!!: 赤道和太阳同步轨道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太阳系的行星和受到正式认可的矮行星已知共计有180颗卫星,另有19颗已经大到足以实现流体静力平衡,因此这些天体如果直接围绕太阳运转,则将归类为行星或矮行星。 根据其运行轨道不同,卫星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规则卫星,拥有顺行轨道,其在轨道上的前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并与行星的赤道面接近;另一类是不规则卫星,拥有逆行或偏向于逆行的轨道,在轨道上的前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并且经常与其围绕行星的赤道形成极限角度。不规则卫星可能是行星从周围的太空中捕获的小行星,其中大部分直径都不到10公里。 伽利略·伽利莱于1610年发现了4颗伽利略卫星,这也是除月球外人类最早发现并公布的卫星Galilei, Galileo, Sidereus Nuncius.

新!!: 赤道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

2006年,國際天文聯會对行星做出定义,规定行星即为按轨道围绕恒星运动、尺寸大到足以保持流体静力平衡并且清除邻近的小天体的天体。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在尺寸上足以令其引力克服内部刚性,并因此成为圆形(椭球形)。“清除邻近小天体”的实际意义是指卫星大到其引力足以控制附近的所有物体。根据国际天文联会此一定义,太阳系共有8颗行星。所有以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并保持流体静力平衡,但未能清除附近小天体的天体称为矮行星。除太阳、行星和矮行星外,太阳系内的所有其它天体则称为太阳系小天体。此外,太阳和另外十余颗卫星尺寸也大到足以达成流体静力平衡。除太阳外,这些天体都属于“行星质量天体”,簡稱“行质天体”(planetary-mass object,縮寫為planemo)。以下列表中列出了太阳和太阳系中所有已知的行星质量天体。太阳的轨道特性列出的是其与银心的距离。其它所有天体按其与太阳的间隔距离排序。.

新!!: 赤道和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是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入射角度)为90度的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成90度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理論上为正午12时,但需視乎該地政府所定下的時區為多少而定。.

新!!: 赤道和太阳直射点 · 查看更多 »

太阳风

太陽風(solar wind)特指由太阳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非出自太陽的类似带电粒子流也常稱爲“恆星風”。 在太陽日冕层的高温(几百万開氏度)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射向太陽的外围,形成太陽風。 太陽風的速度一般在200-800km/s。 一般認為在太阳极小期,從太陽的磁場极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陽風,從太陽的磁场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陽風。太陽的磁場的活动是會變化的,週期大約為11年。 太陽風一词是在1950年代被尤金·派克提出。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證實了它的存在。長期觀測發現,當太陽存在冕洞時,地球附近就能觀測到高速的太陽風。因此天文学家認為高速太陽風的產生與冕洞有密切的關係。太阳表面的磁场及等离子体活动对地球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太阳发生强烈的活动时,大量的带电粒子随着太阳风吹向地球的两极,就会在两极的电离层引发美丽的极光。.

新!!: 赤道和太阳风 · 查看更多 »

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亦称太阳能芯片或光电池)是一种將太阳光通过光生伏打效应轉成電能的裝置。 在常見的半導體太陽能電池中,透過適當的能階設計,便可有效的吸收太陽所發出的光,並產生電壓與電流。這種現象又被称为太阳能光伏。 太阳能发电是一种可再生的环保发电方式,其发电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气体,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过程会排放大量有毒废水。按照制作材料分为硅基半导体电池、CdTe薄膜电池、薄膜电池、染料敏化薄膜电池、有机材料电池等。其中硅电池又分为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和无定形体硅薄膜电池等。对于太阳能电池来说最重要的参数是转换效率,目前在实验室所研發的硅基太阳能电池中(並非),单晶硅电池效率为25.0%,多晶硅电池效率为20.4%,CIGS薄膜电池效率达19.8%,CdTe薄膜电池效率达19.6%,非晶硅(无定形硅)薄膜电池的效率为10.1%。.

新!!: 赤道和太阳能电池 · 查看更多 »

太阳自转

太阳自转是太阳的自转行为,因为太阳由等离子体组成,因此自转速率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自转速率最快之处为赤道,(纬度φ.

新!!: 赤道和太阳自转 · 查看更多 »

太陽路徑

太陽路徑是指由於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造成太陽季節性的每小時位置變化 (和日照長度)。太陽的相對位置是影響建築物的太陽能系統獲得熱增益的性能最主要因素。精確的知道太陽路徑和氣候條件是經濟的設置太陽能集熱器區域、定位、庭園設計、夏季遮陰、和太陽追蹤器等,不可或缺的專門知識。.

新!!: 赤道和太陽路徑 · 查看更多 »

夜光云

夜光雲或夜間雲是由水冰構成,并较为稀薄的雲,普遍出現在上層大氣層的極地中層雲,可以在深沉的曙暮光中看見。「Noctilucent」這個名字在拉丁文的意思大約是「在夜晚閃亮」。它們通常在夏天的月份出現在赤道南北緯度50度至70度之處,只有當太陽在地平線下時才能看見。 它們是位置最高的雲,位於中氣層,高度在76公里至85公里。它們通常很暗淡而難以看見,只有當陽光從地平線下滲入,而大氣層的低層已經在地影中時才能看見。夜光雲還沒有被完全了解,它是近代才發現的氣象現象,在1885年之前沒有任何的記錄。 夜光雲只能在特定的條件下形成,它們的出現可以做為高空大氣變化的敏感指標。它們是相對較新的分類,因此在發現的頻率、亮度和範圍都在逐漸增加。理論上認為這種增加與氣候變化有關。.

新!!: 赤道和夜光云 · 查看更多 »

奥波尔策月溪

奥波尔策月溪位置图 奥波尔策月溪(Rima Oppolzer)是一条位于月球正面赤道区附近的月沟,得名于横跨在月球子午线上的奥波尔策陨石坑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该月溪起始于卫星坑弗拉马利翁 T的西面,一路向东穿过奥波尔策陨石坑南部和瑞欧莫陨石坑北部,继续往东直抵雷蒂库斯陨石坑西侧不规则高地区,全长约110公里。奥波策月溪的北面为中央湾,东南是蜿蜒着更小的瑞欧莫月溪、西侧则是弗拉马利翁月溪。.

新!!: 赤道和奥波尔策月溪 · 查看更多 »

奈洛比

内罗毕(Nairobi)是東非國家-zh-hans:肯尼亚;zh-hant:肯亞;zh-hk:肯雅;zh-tw:肯亞;zh-mo:肯雅-的首都,也是非洲的大城市之一,人口約有300萬。奈洛比的命名是由當地馬賽族的話Enkare Nyirobi(「冰水」)而來的。 奈洛比位於赤道附近。但由於位在海拔1660米的高原之上,所以氣候與酷熱非洲的印象大相逕庭。居民大多說英文與斯瓦希里語(非洲東部的代表性語言)。 奈洛比成立於1899年,一開始是烏干達鐵路的補給站,負責肯亞南方城市蒙巴薩和烏干達之間的補給。1900年代時在突然爆發的瘟疫之後開始重建,當時英屬東非殖民地開始興建,奈洛比就變成了殖民者的重鎮,1907年英屬東非殖民地將奈洛比設為首都。1963年在肯亞獨立後,繼續將這裡當成首都。 奈洛比現建有奈洛比國際機場。過去1930年代和1940年代,英國人來肯亞都是使用伊斯來爾機場(Eastleigh Airport),此機場曾是英國南安普敦到好望角的重要轉機點。而且在和基蘇木(肯亞西部港口)間曾開過飛艇的交通路線。 奈洛比的特色在於它的自然生態保護區-奈洛比國家公園。 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與環境署(UNEP)的總部皆設在内罗毕。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非洲東部、南部辦事處設於此市。.

新!!: 赤道和奈洛比 · 查看更多 »

姐妹分體交換

姐妹分體交換(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縮寫 SCE),是兩個同卵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基因材料交換。.

新!!: 赤道和姐妹分體交換 · 查看更多 »

始祖鸟

始祖鳥屬(屬名:Archaeopteryx)是鳥翼類的一個屬,是介於有羽毛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化石。曾经被认为是最早及最原始的鳥類,屬名來自古希臘文的ἀρχαῖος(古代)和πτέρυξ(翼),故又名古翼鳥。 後來發現了比其更古老的鳥綱生物近鳥龍屬、曉廷龍屬和曙光鳥屬等。.

新!!: 赤道和始祖鸟 · 查看更多 »

威廉峰

威廉峰(Wilhelmsberg)是俾斯麦山脉的一部分,海拔,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钦布省、西高地省和马当省的交界处。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当地语言中,该峰也常称为Enduwa Kombuglu。 威廉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全国大部分地区和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所在的新几内亚岛上,比同为该岛海拔 的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稍低。由于世界上不同的州界划分方法,威廉峰有时也被认为是大洋洲的最高峰。.

新!!: 赤道和威廉峰 · 查看更多 »

娄宿三

婁宿三,是黃道星座白羊座的最亮星;西洋俗稱是白羊座α星(Alpha Arietis,縮寫為α Ari),固有名稱為Hamal。 它的視星等為2.0列名在恆星亮度列表中,根據天體測量依巴谷衛星所做的視差測量,婁宿三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 。他是一顆巨星,可能有一顆質量比木星略大的熱木星行星在軌道上環繞著。.

新!!: 赤道和娄宿三 · 查看更多 »

婆罗洲

婆罗洲(Borneo),印尼稱之為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岛,亞洲第一大島,面积736,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格陵蘭及新幾內亞。現全境由印尼、馬來西亞及汶萊三國管轄,而菲律賓曾宣稱有沙巴部分的主權。.

新!!: 赤道和婆罗洲 · 查看更多 »

季米里亚泽夫环形山

季米里亚泽夫环形山(Timiryazev)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雨海纪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科学家克利门特·阿尔卡德耶维奇·季米里亚泽夫(Kliment Arkadyevich Timiryazev,1843年–192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季米里亚泽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季节

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不同的地区,其季节的划分也是不同的。对温带地區而言,一年分为四季,即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对于赤道地區只有旱季和雨季,或無季相之分。在極地,並非只有冬季,但春秋季不明顯,以北極為例,五月到九月為夏季,十月到隔年四月為冬季,即没有春季和秋季。.

新!!: 赤道和季节 · 查看更多 »

季风

季風(又稱季候風)是週期性的風,隨著季節變化,并且盛行风向(40%以上风频)季节切变达120度以上(按照傳統定義,非全球性季風定義)。主要發生在季風亞洲(東亞、东南亚、南亞地區)、西非幾內亞和澳大利亚的北部沿海地带等地。北美、南美、阿拉伯半島及東南非亦有小範圍的季風現象,但未能形成大範圍且穩定的季風氣候帶。.

新!!: 赤道和季风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乌略亚

安东尼奥·德·乌略亚·德·拉·托雷-吉勞特(Antonio de Ulloa y de la Torre-Girault,),是一位西班牙将军、探险家、作家、天文学家、殖民地官员,也是路易斯安那第一位西班牙總督。他还因发现铂元素而闻名。 安东尼奥·乌略亚生于西班牙塞维利亚,父亲是经济学家。他于1733年加入海军,1735年随法国科学院考察团赴赤道附近的厄瓜多尔测定子午线弧,在那里生活到1744年,并发现了铂元素。.

新!!: 赤道和安东尼奥·乌略亚 · 查看更多 »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法国貴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 ,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硅的存在。他幫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按照這定義,於1789年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列出33種元素,其中包括光與熱和一些當時被認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锡的貢獻促使18世紀的化學更加物理及數學化。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学教科书《化學基本論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創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拉瓦锡曾任税务官,因此他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不幸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而死。.

新!!: 赤道和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 查看更多 »

寰亞電影

寰亞電影有限公司(Media Asia Film),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于1993年10月12日成立的电影制作公司,属于寰亞綜藝集團。.

新!!: 赤道和寰亞電影 · 查看更多 »

寰亞電影發行

寰亞電影發行有限公司(Media Asia Film Distribution Company Limited)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于1993年10月5日成立的电影发行公司,属于寰亞傳媒集團。主要从事寰亞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以及代理其他电影制作公司的电影在香港的发行工作。.

新!!: 赤道和寰亞電影發行 · 查看更多 »

对流层

对流层(英文:Troposphere)是地球大氣層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層,也是地球大氣層裡密度最高的一層。它蘊含了整個大氣層約75%的質量,以及幾乎所有的水蒸氣及氣溶膠。 對流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對流層頂,即平流層的起點為止。对流层的上界随地球緯度、季节的不同发生变化。就纬度而言,对流层上界在低緯度地區平均为16-18 km,在中緯度的地區则为9-12 km,而在高緯度地區只有7-8 km。在高緯度的地區,因為地表的摩擦力會影響氣流,形成了一個平均厚2公里的行星邊界層。這一層的形成主要依靠地形而有所不同,而且亦會被逆流層的分隔而與對流層的其他部份分開。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天气变化最复杂的一层,人类在航空中遇到的几乎所有天气变化都出现在这一层。它在气象学上的主要特点有: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风向和风速经常变化;空气上下对流剧烈;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新!!: 赤道和对流层 · 查看更多 »

对流雨

對流雨(Convectional rain)是一種降水的形式,是因為大氣對流運動而引起的降水現象。又称热雷雨、雷陣雨,台灣稱西北雨。 對流雨主要發生於低緯度地區,特別在赤道地區及南北兩半球迴歸線間的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莽原氣候,熱帶的暖濕氣團隨著間熱帶輻合區中的上升氣流而垂直上升。 這現象亦會發生於其他地區,而且常發生於熱帶地區和夏季的內陸地區,當某一地面強烈受熱,空氣受熱膨脹形成低氣壓,產生強烈的垂直空氣對流。上升的氣流是溫暖而潮濕的,有利水氣凝結成水點,水點到達高空時因溫度降低而冷卻匯聚成厚雲,稱為積雨雲。由此形成的降雨稱為對流雨 這種降雨多在午後空氣對流最強烈的時候出現,通常下雨時間不會持續太長,有時會有閃電和打雷。.

新!!: 赤道和对流雨 · 查看更多 »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是太平洋三大島群之一,希臘語字根為「小島」之義,位于西太平洋,在南纬4°-北纬22°、东经130°-180°之间;有2500个以上的岛屿,绝大部分在赤道以北,东西延伸约4600公里;其南方是美拉尼西亚,東方是玻里尼西亞。 密克羅尼西亞包括下列群島:.

新!!: 赤道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 · 查看更多 »

對蹠點

對點(antipodes),亦有人稱為對蹠地,為地理學與幾何學上的名詞。球面上任一點與球心的連線會交球面於另一點,亦即位於球體直徑兩端的點,這兩點互稱為對蹠點。也就是說,從地球上的某一地點向地心出發,穿過地心後所抵達的另一端,就是該地點的對蹠點。因此,對蹠點也可稱為地球的相對極。 因為人站在球面上均是頭朝天、腳踩地,如果兩個人站在地球直徑的兩端,兩人的腳底恰好彼此相對,所以對蹠點的英文是由「anti」與「pode」兩字所組成,前者有相對、反向的意思,後者則代表腳的意思,從字義上來看便是「腳與腳相對」之意。某位置的對蹠點是該位置在地球上距離最遠的地方,例如對西班牙城市加的斯來說,紐西蘭奧克蘭市可以算是距離最遠的城市。 尋找對蹠點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常是由經緯度來推算(經度減180度,緯度南北互換),而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將一張世界地圖沿經度線對摺並撕開成兩半後,將其中一半相對於另一半旋轉180度後,彼此重疊的兩個點就是對蹠點。例如以香港为例子,香港城市的位置為北緯22.3度,東經114.2度。那麼,它的對蹠點則為南緯22.3度,西經65.8度,位於阿根廷胡胡伊省北部。 由於對蹠點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彼此的寒暑與晝夜剛好相反;此外,就電磁波通信而言,對蹠點之間的傳遞效果通常都較其週邊地區好,這就是所謂的「對蹠點效果(antipode effect)」。 由於地球的圓周為39,941公里至40,075.02公里(似乎以子午線或赤道圓周計算),因此地球上所有的對蹠點之間的(穿過地心)距離為12,720公里至12,756公里之間。 因為地球表面有超過百分之七十是海洋,所以在世界上很少有兩個城市剛好為相對應的對蹠點。臺灣大多數區域的對蹠點位於巴拉圭國境內,包括臺北市在內的臺灣西北區域之對蹠點則為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市及阿耶斯總統省與阿根廷的福爾摩沙省。上海的對蹠點為烏拉圭的薩爾托(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则更接近青岛的對蹠點)、紐西蘭基督城的對蹠點是西班牙的拉科魯尼亞、香港的對蹠點是阿根廷的聖薩爾瓦多-德胡胡伊、柬埔寨暹粒的對蹠點是秘鲁的皮斯科。 英國格林威治的對蹠點,非常接近紐西蘭的安蒂波德斯群島,這也是該群島名稱─「Antipodes Islands」的由來。.

新!!: 赤道和對蹠點 · 查看更多 »

小塞翁陨石坑

小塞翁陨石坑(Theon Junior)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2亿-11亿年前爱拉托逊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及天文学家亚历山大城的塞翁(约公元335年-公元40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小塞翁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942

小行星99942(又称Apophis,译作毁神星或阿波菲斯,临时编号2004 MN4)是一颗近地小行星。最初(从2004年6月19日发现直到2004年12月27日)共近200次观测表明,这颗小行星将于GMT+8时间2029年4月14日4时49分到达距离地球东半球最近位置,於GMT+8時間当日5时20分左右与地球相撞概率為1/37(2.7%)。若发生撞击,将释放6400万亿千焦能量,相当于1.53万亿千克 (15.3亿吨)TNT炸药爆炸释出的能量。 类似撞击事件在地球上平均每31000年发生一次。最近的观测则认为在2044年或2053年12月28日可能发生撞击事件(但概率不足以发布警报)。.

新!!: 赤道和小行星99942 · 查看更多 »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Nigcomsat-1)是一枚尼日利亚的通信卫星,它成为非洲首个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北京时间2007年5月14日00时01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5月22日北京时间8时22分05秒,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经过五次变轨,成功定点在东经42°赤道上空。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主要用于尼日利亚电讯、广播、导航、宽带多媒体服务。该项目建设了分别位于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和中国新疆喀什的两个地面站、提供了操作支持服务。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使用中国第三代通信广播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这次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九十八次飞行。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是第三个被送入轨道的尼日利亚卫星,有效载荷包括Ku、C、Ka、L共4个波段28路工作转发器和7副天线,质量5,150千克,设计在轨服务寿命为十五年。 2008年4月,衛星南部太陽翼驅動單元發生故障,致使全星電力輸出減半。 据新华网报道,北京时间2008年11月11日04时33分,由中国研制并交付使用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因太阳翼故障,电能耗尽,卫星失效。2009年3月,中国同意免费为尼日利亚替换这颗通讯卫星。新卫星在2011年12月21日从中国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新!!: 赤道和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 · 查看更多 »

山案座α

山案座α(Alpha Mensae)是山案座的最亮恆星,視星等5.09,是所有星座最亮星中最暗的。.

新!!: 赤道和山案座α · 查看更多 »

山毛榉科

山毛榉科(Fagaceae)亦称壳斗科,属双子叶植物纲。本科植物除熱帶非洲及南非地區不產外,在北半球均有分布,並以亞洲種類最多 胡先驌等(2004年):《中国植物志》,第22卷,中國科學院。。.

新!!: 赤道和山毛榉科 · 查看更多 »

峡谷

峽谷乃指由峭壁所圍住的山谷,一般由河流長時間侵蝕而形成。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是最广为人知的大峡谷之一,其長度為504.9公里,平均深度達1200公尺。太陽系裏最大的峽谷是位於火星赤道上的水手号峡谷(Valles Marineris)。.

新!!: 赤道和峡谷 · 查看更多 »

巧克力

巧克力(Chocolate,)原产自中美洲,巧克力来自“xocolatl”,是纳瓦特尔语单词意為“苦水”,是以可可做为主料的混合型食品。主要原料可可豆(Cacao),产于赤道南北緯線18度以内狭长地带。 巧克力含有豐富的鐵、鈣、鎂、鉀、維生素A、維生素C 和可可鹼,由于多添加糖分,因此具有高能量值。由天然成分制作的巧克力對人類之外的許多動物有毒(例如: 狗),但對人類無毒、且其中微量的可可鹼是健康的反鎮靜成分。故食用有助提升精神,增強興奮等功效。可可含有苯乙胺,坊间流传能使人有戀愛感覺的流言。 巧克力由可可豆加工而成,主要有效成分是高脂肪的可可脂与低脂肪的可可块。可可碱主要存在于可可块中。可可脂有六种结晶形式,依各种结晶形式比例不同,熔點在37攝氏度左右至18摄氏度左右不等。 巧克力按组成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产品,如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果料巧克力、坚果巧克力、酒芯巧克力、香料巧克力松露巧克力等等。 在欧美的眾多國家中,有许多巧克力的百年老店、博物馆和巧克力公园,李俊涛的中文书籍《我的巧克力地盘》中提到,世界上有20家巧克力博物馆,介绍巧克力的制作、技术、人物和知名的巧克力品牌等。与巧克力有关的节日有许多,如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

新!!: 赤道和巧克力 · 查看更多 »

巨蝮屬

巨蝮屬(學名:Lachesis)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主要包括分布於中美洲及南美洲森林地區的蝮蛇。目前共有3個品種已被確認。巨蝮屬的屬名「Lachesis」源自希臘神話中命運三女神之一的拉刻西斯。Campbell JA、Lamar WW:《The Venomous Reptiles of the Western Hemisphere》第二版,頁870,倫敦:Comstock Publishing Associates,2004年。ISBN 0-8014-4141-2.

新!!: 赤道和巨蝮屬 · 查看更多 »

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Batak) 是主要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的民族。分为阿拉斯族(Alas)、可魯特族(Kluet)、新葛吉爾族(Singkil)、卡羅族(Karo)、代里族/帕克帕克族(Dairi/Pakpak)、西馬隆貢族(Simalungun)、托巴族(Toba)、昂科拉族(Angkola)、曼代林族(Mandailing)等數個民系,各民系具有相關卻獨特的語言與習俗。他們使用、馬來語、印尼語,總人口約六百萬至八百萬人,主要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傳統信仰。.

新!!: 赤道和巴塔克人 · 查看更多 »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通称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巴布亚皮钦语:Papua Niugini;希里摩图语:Papua Niu Gini),简称巴新,是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一個島嶼國家,主要涵蓋新幾內亞島東半部,西鄰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省,南部和東部分別與澳洲和所羅門群島隔海相望。.

新!!: 赤道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 查看更多 »

巴納德星

巴納德星(英语:Barnard's Star)是一顆質量非常小的紅矮星,位在蛇夫座β星附近,蛇夫座66星的西北側,距離地球僅約6光年遠。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在1916年測量出它的自行為每年10.3角秒,是已知相對太陽自行最大的恆星。為紀念巴納德的發現,後來稱這顆恆星為巴納德星。巴納德星距離太陽約1.8秒差距(6光年),是蛇夫座內距離我們最近、宇宙中第二接近太陽的恆星系統,也是第四接近太陽的恆星,前三接近太陽的恆星都是半人馬座α系統的成員。儘管它如此的接近地球,但是人類裸眼仍然看不見巴納德星。 由於它相當接近太陽,而且位於容易觀測的天球赤道附近,所以M型矮星巴納德星比任何恆星受到天文學家更多的研究和注意。天文學家的研究曾經聚焦在恆星的特徵、天體測量和推敲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的極限。雖然這是一顆古老的恆星,天文學家仍然觀測到巴納德星發生過耀斑爆發。 天文學家曾對這顆恆星的一些研究題材發生爭議。從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初長達十年之久,天文學家彼得·范德坎普(Peter van de Kamp)曾聲稱有一顆巨大的氣體行星環繞著巴納德星,一些天文學家也接受他的說法。天文學家後來認為恆星附近可能存在類似地球的小型行星,所以巨大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就大為降低,范德坎普的主張被推翻。天文學家十分注意這顆恆星,它是無人旅行到鄰近的恆星系統可以快速前往研究的一個目標。 因為巴納德星擁有幾點與眾不同的特徵,所以它成為天文學家相當矚目的恆星。巴納德星是目前所有已知恆星中自行運動最快的恒星,因此有時候也被稱為巴納德「逃亡之星」(Runaway Star),它的自行速度比大熊座的飛行之星快一倍。恒星通常每年的自行速度還不到1角秒,牧夫座大角星自行運動算是比較明顯的,但是一年也不到2角秒,而巴納德星每年的自行運動卻高達10.31角秒。巴納德星距離太陽系只有5.96光年,除了南門二系統(半人馬座α三合星)外,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巴納德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這顆恒星周圍很可能有兩顆大小約等於木星和土星的行星圍繞它公轉,是一個距離地球很近的恆星系。.

新!!: 赤道和巴納德星 · 查看更多 »

巴西三带犰狳

巴西三帶犰狳(學名:Tolypeutes tricinctus)是巴西特有的一種犰狳,葡萄牙文稱作tatu-bola (,指球形的犰狳)。此種與同屬的拉河三帶犰狳(Tolypeutes matacus)是唯一兩種可以將身體捲成密封球形的犰狳,一度被認為是已經滅絕的物種,至1990年代起才再被發現於極少的地區之中。由於其生活於巴西獨有的卡廷吉地貌內,分佈雖然廣泛,但是棲息地破壞致使此種的數量估算在過去10至12年內最多減少了30%。其巴西獨有的分佈及可捲成球形的特性令它成功獲選為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的吉祥物。.

新!!: 赤道和巴西三带犰狳 · 查看更多 »

巴西洋流

巴西洋流(Brazil Current)為一沿著巴西南岸向南流動至拉普拉塔河的溫暖洋流。此洋流為大西洋的北赤度洋流遇到南美大陸產生的分支。巴西洋流為一個如墨西哥灣流的西邊界流(western boundary current),實際上亦是墨西哥灣流的相對;但是巴西洋流比墨西哥灣流較淺及較弱。她由赤度向南流動至西風漂流(west wind drift),即南極洲環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新!!: 赤道和巴西洋流 · 查看更多 »

巴拿族

巴拿族(Người Ba Na),巴拿族為越南的一支少數民族,人口約為227,716人,分布在越南的中南部,使用的語言為巴拿語,越南語為第二語言,信仰則大部分為傳統宗教。傳統上是一個母系為主的農業社會,主要的生產方式為游耕,且音樂方面的造詣十分出色獨特,是一支以音樂文化為名的少數民族。.

新!!: 赤道和巴拿族 · 查看更多 »

上升流

上升流,或稱為湧升流,是一种海洋学现象,是由风力驱动温度较低、密度较大、通常富含营养的海水流向海表面,取代温度较高、通常缺乏营养的表层海水。上升流至少有五种类型:沿岸上升流,远洋大尺度风生上升流,与漩涡有关的上升流,地形相关的上升流,以及远洋大面积辐散上升流。.

新!!: 赤道和上升流 · 查看更多 »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试验训练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63680部队)、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位於江苏省江阴市,属於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是中国唯一的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单位,也是中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类航天器提供海上跟踪测控服务,被誉为“海上科学城”,凤凰网,2016-07-12。.

新!!: 赤道和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 查看更多 »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试验训练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63790部队)、西昌卫星城,总部位於四川省西昌市航天北路,发射场位於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泽远乡,属於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为中国的导弹与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同時位於海南省文昌市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亦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管轄。.

新!!: 赤道和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查看更多 »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列表

以下列表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航天事业各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情况。发射任务的最终目标高度凡--高于地球海平面100千米的卡门线均被收录,未收录探空火箭的亚轨道任务。.

新!!: 赤道和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China Wenchang Spacecraft Launch Site),又称文昌航天城,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以南、中南水库以东,隶属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下辖的两个发射场之一。 该航天发射场于2009年9月14日开工建设,2014年10月中旬建成。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低(约北纬19度),离赤道较近,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可以让火箭在燃料不变的情况下携带更大的载荷。该中心可以用来发射大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及中型长征七号系列火箭。.

新!!: 赤道和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 查看更多 »

中非時間

中非時間(Central Africa Time,縮寫CAT)是一個用於非洲中部和南部的時區,標準時間為UTC+2,與鄰近的時區歐洲東部時間和南非標準時間一樣。 因為這個地區靠近赤道,一年之中白天長短變化不明顯,所以沒有實行夏令時。 下列國家使用中非時間:.

新!!: 赤道和中非時間 · 查看更多 »

中星9A

中星9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颗国产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平台,提供Ku波段卫星广播业务(BSS)规划频段转发器直播服务,预计定点于东经101.4度。卫星上设计有24个Ku BSS频段转发器,覆盖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并专门设计了南海波束。.

新!!: 赤道和中星9A · 查看更多 »

中星九号通信卫星

中星九号通信卫星是由法国阿尔卡特设计并制造,由中国直播卫星公司所有的广播衛星,原计划为鑫诺二号的备份卫星。2008年6月9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定点于东经92.2度赤道上空的轨道。中星9号卫星主要覆盖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以及南海北部地区,目前卫星的转发器主要客户为中国境内的电视频道供应商。 中星九号计划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设计制造的鑫诺四号直播卫星一起构建中国第一代电视卫星直播系统。鑫诺四号原计划于2008年年底发射,但之后发射被推迟。 广电总局科技司有关人士曾表示:中星九号采取不加密方式传输节目,主要针对偏远的、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的农村地区。.

新!!: 赤道和中星九号通信卫星 · 查看更多 »

中新二號

中新二號人造衛星(ST-2),2011年5月21日在法屬圭亞那順利發射升空,由三菱電機製造、中華電信與新加坡電信共同擁有主控權(由中華電信與新加坡電信分別出資38%與62%成立的合資公司籌劃發射),取代屆年限退役的中新一號衛星,為台灣第二顆以通訊為主的商業衛星。ST-2衛星為赤道上空3萬6千公里之同步軌道衛星,使用C頻段及Ku頻段提供服務,服務涵蓋範圍包括亞洲、印度、地中海及中東地區,衛星壽齡超過15年。由於中華電信由中華民國政府實質控制,此衛星亦為中華民國政府第二顆擁有主控權的衛星。.

新!!: 赤道和中新二號 · 查看更多 »

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是標準模型裏的一種基本粒子,是一種玻色子,自旋為零,宇稱為正值,不帶電荷、色荷,極不穩定,生成後會立刻衰變。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場的量子激發。根據希格斯機制,基本粒子因與希格斯場耦合而獲得質量。假若希格斯玻色子被證實存在,則希格斯場應該也存在,而希格斯機制也可被確認為基本無誤。 物理學者用了四十多年時間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蹤跡。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全世界至今為止最昂貴、最複雜的實驗設施之一,其建成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尋找與觀察希格斯玻色子與其它種粒子。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LHC的緊湊渺子線圈(CMS)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玻色子(超過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環面儀器(ATLAS)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玻色子(5个标准差),这两種粒子极像希格斯玻色子。2013年3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表新聞稿正式宣布,先前探測到的新粒子暫時被確認是希格斯玻色子,具有零自旋與偶宇稱,這是希格斯玻色子應該具有的兩種基本性質,但有一部分實驗結果不盡符合理論預測,更多數據仍在等待處理與分析。 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學者彼得·希格斯而命名。術語「玻色子」是為了紀念印度物理學者薩特延德拉·玻色而命名。玻色子的自旋为整数,其物理行為可以用玻色-愛因斯坦統計描述,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即處於單獨一個量子態上的粒子數目不受限制。他是於1964年提出希格斯機制的六位物理學者中的一位。2013年10月8日,因為“次原子粒子質量的生成機制理論,促進了人類對這方面的理解,並且最近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屬下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超環面儀器及緊湊緲子線圈探測器發現的基本粒子證實”,弗朗索瓦·恩格勒、彼得·希格斯榮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赤道和希格斯玻色子 · 查看更多 »

东方红三号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广播、通信及数据传输等业务。卫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服务范围有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 该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由长征三号A火箭发射升空,5月20日定点成功,定点位置是东经125°的赤道上空,其东西及南北的位置误差均为±0.1°,天线的俯仰及滚动误差均为±0.15°,卫星设计工作寿命为8年。.

新!!: 赤道和东方红三号 · 查看更多 »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NSSDC ID: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同时也是东方红人造卫星系列的首颗卫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雖比它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晚了13年,但它的技術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的第一顆衛星,質量更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的總和。.

新!!: 赤道和东方红一号 · 查看更多 »

布拉柴维尔

布拉柴维尔(Brazzaville),简称布拉柴,位于刚果(布)南部刚果河畔的斯坦利湖北岸,与剛果首都金沙萨隔河相望,是刚果的首都和最大城市。2005年人口1,174,000人。建立于1880年10月3日,取代了在殖民地时期之前的城镇恩库纳(Nkuna),主要部落是姆皮拉(Mpila)和姆法(Mfa)或姆福阿(Mfoa)。名字来源于皮埃尔·萨沃尼昂·德·布拉柴。.

新!!: 赤道和布拉柴维尔 · 查看更多 »

万户撞击坑

万户环形山(Wan-Hoo)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以十六世纪中国官员万户之名命名,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万户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帕帕列克西环形山

帕帕列克西环形山(Papaleksi)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物理学家、苏联射电天文学奠基人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帕帕列克西(Nikolaj Dmitrievich Papaleksi,1880年-194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帕帕列克西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帕申环形山

帕申环形山(Paschen)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卡尔·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帕申(1865年–194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帕申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三字集

《三字集》,於1931年9月發行,為台灣日治時期出版之無產階級宣傳刊物,以台灣話文寫成。《三字集》的編作與發行者是共產主義提倡者陳德興、陳神助、林水福、張城與簡吉等知名台灣共產黨政治人物。《三字集》為台灣無產階級或共產主義於台灣發行的首份通俗宣傳品,與同時間出品的《真理》、《二字集》相同,都是以「喚醒台灣階級意識」為目標的政治刊物。不過因為涉及反日,旋即遭封禁,而與著作相關人士,均於日本政府清共的過程中,遭逮捕入獄。.

新!!: 赤道和三字集 · 查看更多 »

三沙市

三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四個地级市之一,也是自浙江舟山市后第二个群岛地级市,位於南海,于2012年设立,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和海域未实际管轄。越南、菲律宾、中华民国、马来西亚主張对部分岛礁和海域拥有主权,并实际控制部分南沙岛礁。 三沙市政府驻地位於西沙永興島。三沙市涉及岛屿面积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位置最南、法定面积最大、陸地面積最小及人口最少的地级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继舟山市之后第二个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截至2013年12月,三沙市常住人口1443人,流动人口2000余人。2013年9月3日三沙卫视开播。2015年12月14日三沙市永興學校建成投入使用。.

新!!: 赤道和三沙市 · 查看更多 »

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馬扎羅山(Kilimanjaro,,意為「灿烂发光的山」)位于坦桑尼亚東北的乞力馬扎羅區,临近肯尼亚边界,是非洲的最高山,常被称为“非洲屋脊”、“非洲之王”。其最高峰为基博峰(也称乌呼鲁峰),海拔高秋福(2006), 。乞力馬扎羅山的部分山區被指定為吉力馬札羅國家公園,並登錄為世界遺產。.

新!!: 赤道和乞力马扎罗山 · 查看更多 »

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

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在赤道南部约200英里,是坦桑尼亚的一座国家公园。该国家公园位于乞力馬扎羅區的莫希附近,园区中心为乞力马扎罗山,面积753 km²。.

新!!: 赤道和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 · 查看更多 »

年,或稱地球年、太陽年,是與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公轉有關事件再現之間的時間單位。將之擴展,可以適用於任何一顆行星:例如,一「火星年」是火星自己完整的運行繞太陽軌道一圈的時間。 一般而言,一年之長度取為太陽在天球上沿黄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由於所選取之定標點不同,年之定義有:.

新!!: 赤道和年 · 查看更多 »

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塔

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塔,也称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公园,位于中国广东省从化区太平场油麻埔村三甲子一块海拔25.6米的坡地上,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天文、地理标志塔之一。 主体工程为塔形,分塔台、塔身和塔顶三部分,.

新!!: 赤道和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塔 · 查看更多 »

乔叟陨石坑

乔叟陨石坑(Chaucer)是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其名称取自英国中世纪作家及天文学家杰弗里·乔叟(1343年-140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乔叟陨石坑位于赫茨普龙环壁平原西侧,东临灿德尔环形山和基巴利契奇环形山,西北靠近瓦维洛夫环形山。该陨坑的中心月面坐标为,直径45.48公里,深度2.28公里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这是一座圆形、边缘轻微磨损的陨石坑,坑壁平均高出周边地形1080米,坑内容积1607.47立方千米。除一些陨坑痕迹外,坑内地表几近无特色。.

新!!: 赤道和乔叟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

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1598年4月17日至1671年6月25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和耶稣会天主教神父。除其他方面的事情外,最出名是他的钟摆与落体实验、有关126条地球运动论据的论述以及引入了现行月球的命名方案。.

新!!: 赤道和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 · 查看更多 »

亚太5号通信卫星

亚太5号通信卫星(Apstar-5),又被称作电星18号(Telstar-18),是美国制造的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由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和加拿大共同拥有。2004年6月29日发射升空,同年8月交付使用。卫星定点于东经138.0°赤道上空的轨道。预计2018年将被亚太5C卫星(又称Telstar-18 Vantage)取代。.

新!!: 赤道和亚太5号通信卫星 · 查看更多 »

亚马逊河

亚马逊河(Rio Amazonas;Río Amazonas;Awqaq sipaskuna mayu),位於南美洲,是世界流量、流域最大的、支流最多的、及第二長的河流。亚马逊河流量达每秒219,000立方米,流量比其他三条大河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的总和还要大幾倍,大約相當於7條長江的流量,佔世界河流流量的20%;流域面积达6,915,000平方公里,佔南美洲面积的40%;支流數超過1萬5千條。 由于亚马逊河的流量巨大,所以距河口150公里內的海水都不鹹,海水含盐量相当低,主河道有1.5到12公里宽,从河口向内河有3,700公里的航道,海船可以直接到达秘鲁的伊基托斯,小一点的船可以继续航行780公里到达阿库阿尔角,再小的船还可以继续上行。 亚马逊河从北纬5度伸展到南纬20度,源头在安第斯山高原中,离太平洋只有很短的距离,经过秘鲁和巴西在赤道附近进入大西洋。.

新!!: 赤道和亚马逊河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赤道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亚洲3S通信卫星

亚洲3S通信卫星,简称亚洲3S,是香港亞洲衛星有限公司(AsiaSat)拥有并运营,由美国休斯公司(现美国波音卫星系统公司)制造的HS601HP型高功率通信卫星。1999年3月21日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由俄罗斯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定点于東經105.5度的赤道上空的轨道,为亚洲三号卫星的备份星,1999年5月8日投入运行,在轨寿命为16年以上。2014年,亚洲3S被亚洲7号卫星取代。.

新!!: 赤道和亚洲3S通信卫星 · 查看更多 »

亨德森陨石坑

亨德森陨石坑(Henderson)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格兰天文学家托马斯·詹姆斯·艾伦·亨德森(Thomas James Henderson,1798年-184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亨德森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康格里夫环形山

康格里夫环形山(Congreve)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上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发明家及火箭武器先驱威廉·康格里夫爵士(1772年-182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康格里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人種

人種(Race),是在体质形态或遺傳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划分时可以根據外在特征(如肤色、髮色、面部骨骼结构等)、基因、以及自我认同为标准。人種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他范畴。 20世纪以前,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分为若干个本质主义方式划分的(即以不可缺的特征来划分的)人種,如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等。但自1940年代起,演化科学家开始淘汰这种理论。另外,种族长期以来理解为一种科学分类,即将种族视为一个分类的层次,如将种族等同于亚种;但1960年代起,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数据以及模型也使一些科学家开始质疑这种理解,而转而以群体、特征线等其他概念来研究人类内部的差别。1990年代以来,基因体学以及分支系统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数据和模型也使科学界对人类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使一些科学家转而用世系而非特征来定义种族的划分,并且认为种族应该理解为模糊集合,统计群体,或广义的家族。 有许多演化学家以及社会学家认为,基于近年来的生物学研究结果,任何对于人类种族的定义,都缺乏科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正确性;人種的定义是不准确的,随意性的,政治化的,约定俗成的,随文化视角的差异而变化,种族应该视为一种社会建构。但也有其他科学家认为,人種概念并非毫无根据,人種概念和多位点基因数据之间的确有关联,而试图摒弃人種概念的真正动机,主要为政治原因而非科学。 目前,各个学科对于人種是什么,是否存在,到底有几个,应该如何定义,如何理解,如何分析等问题,尚无定论或共识。.

新!!: 赤道和人種 · 查看更多 »

二阶导数的对称性

数学中,二阶导数的对称性(也称为混合导数的相等)指取一个n元函数 的偏导数可以交换。如果关于x_的偏导数用一个下标i表示,则对称性断言二阶偏导数f_满足等式 从而它们组成一个n×n 对称矩阵。有时这也称为杨定理(Young's theorem)。.

新!!: 赤道和二阶导数的对称性 · 查看更多 »

云台

顶部的转动装置即为云台 攝錄機專用的可前後傾及水平旋轉油壓雲台 云台(),是指光学设备底部和固定支架连接的转向轴。许多高档的照相机三脚架并不提供配套的云台,用户需要自行配备。照相机用的云台可以分为分别调节前后、左右两个方向的角度的三维云台以及可以随意自由转动的球形云台。天文望远镜使用的赤道仪也可看做云台,使用时将这种装置的两个转轴分别垂直和平行于地球赤道的方向。因此在长时间观测天体的时候,只需要根据地球的自传调节其中一个维度(赤经)就可以锁定观测目标。监控用的摄像机以及大型的光学设备如天文台内的望远镜一般使用的都是电动的云台装置。.

新!!: 赤道和云台 · 查看更多 »

五级大西洋飓风列表

五级飓风指的是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达到五级的大西洋和太平洋飓风,这一强度属地球上飓风强度的最高等级。有纪录以来,北大西洋(赤道以北)、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一共形成过33场五级飓风,平均每3年都会出现1场。由于北半球中纬度海域的热带气旋通常会向东北方向移动,所以这些风暴登陆的情况较少。风从西向东吹的西风带往往会令强飓风向高纬度洋面前进,令其因水温逐渐降低而减弱。但是,大规模的热带海面东风又会将强飓风带入加勒比海,影响这里的陆地。 截至2016年,只有6个大西洋飓风季曾形成多于1场五级飓风,分别是1932年、1933年、1960年、1961年、2005年和2007年。其中只有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五级飓风达到4场,只有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有超过1场以五级强度登陆。.

新!!: 赤道和五级大西洋飓风列表 · 查看更多 »

五级太平洋飓风列表

五级飓风指的是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达到五级的大西洋和東太平洋飓风,这一强度属地球上飓风强度的最高等级。有记录以来,东太平洋形成五级飓风的次数很少,经常每数年才会发生,而且往往在同一年内形成多个,如1994(3个)、1997(2个)和2002年(3个)等年份。由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总体会向西面行进,所以这些风暴中登陆的例子很少。 依据“飓风”的定义,本条目只列出在东太平洋范围内达到五级强度的热带气旋。“飓风”指的是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强烈热烈气旋,这其中的东太平洋指的是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的太平洋。在这些海域达到五级强度的飓风,即为五级飓风。西北太平洋(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同类热带气旋则称为“台风”或“超级台风”。达到萨菲尔-辛普森强度等级中的五级的台风通常在每个台风季都会出现多场,相对而言更为常见。一个热带气旋可能会在移动过程中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类的热带气旋将会(在强度符合“飓风”与“台风”的标准的前提下)在处于东太平洋的时间段内被称为飓风,在位于西北太平洋期间被称为台风,例如1994年的飓风约翰。本条目根据“飓风”的定义,对于生成于或移入过东太平洋范围,但仅在西北太平洋达到过五级强度的热带气旋不予收录。例如前述1994年的飓风约翰因为在东太平洋范围内达到五级飓风强度,故被收录在本条目内;而1997年达到五级强度标准的超级台风柏加和超级台风奥利华,以及2014年的超级台风吉纳维芙不会被收录在本条目中,因为这三个热带气旋虽然都是于东太平洋形成并获得命名,但都是在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后才达到五级强度标准。.

新!!: 赤道和五级太平洋飓风列表 · 查看更多 »

五星物語

《五星物語》(ファイブスター物語,The Five Star Stories)是日本漫畫家永野護的科幻漫畫,自1986年起在角川書店的月刊雜誌《Newtype》上連載,1989年更被改編為動畫,而漫畫至今接近30年依然在連載中。 《五星物語》的特色是其龐大的世界觀,所涉及的層--包括政治、歷史、文化、信仰、愛情、科技等;而敘事手法上亦與一般小說及漫畫不同,在事前就已經透過年表把各項大事一一記述,讀者就像在看歷史書一般。當中為人欣賞的還包括人物設計及機械設定,角色及機械每每是模型立體化的對象。.

新!!: 赤道和五星物語 · 查看更多 »

底层水

底层水(英语:bottom water)是海洋最低处的高密度水层,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与上层水有明显的区别。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一部分的底层水多是南半球冬季在南极洲附近形成的。南极洲大陆架上,特别是威德尔海和罗斯海的海水部分结冰,残留的海水盐度为 34.62 %,温度为 -1.9 摄氏度。盐水因密度高而下沉(每立方厘米 1.02789 克)。下沉时与其他水混合,继而沿海底向北流,南极底层水在大西洋穿过赤道,在大班克附近还可以观察到。北冰洋因被地形阻障而隔离,在作为来源方面比较次要。 白令海槛阻止底层水流入太平洋,格陵兰和不列颠群岛之间的海岭和浅滩阻止它进入大西洋。底层水是底栖生物唯一的氧源。深海海底动物稀少,呼吸耗氧很少。底层水离水源越远,氧浓度越小。 底层水的流速极小,每秒1至2厘米。只有在海盘西缘,流速据计算为每秒10厘米。.

新!!: 赤道和底层水 · 查看更多 »

廣義相對論入門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关于引力的理论,它在1907年到1915年由爱因斯坦完成。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之间的引力来自于时空的弯曲。 在广义相对论出现之前的200多年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被广泛接受,它成功地解释了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在牛顿的定律中,引力来自大质量物质之间的相互吸引。虽然牛顿也不知道这种力的本质,但它在描述运动时却非常成功。 但是,实验和观测都显示,爱因斯坦对引力的描述能够解释多个由牛顿定律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水星和其他行星轨道的反常的进动。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一些关于引力的显著效应,比如引力波和引力透镜,还有引力场引发的时间膨胀。2016年2月11日,LIGO團隊於華盛頓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上共同宣布人類對於重力波的首個直接探測結果。所探測到的重力波來源於雙黑洞融合。 广义相对论已经成为现代天体物理学的重要工具。它提供了现在理解黑洞(一个引力强大到使光都无法逃逸的空间区域)的基础。其强大的引力也使一些天体(比如活动星系核和X射线双星)发射出强烈的辐射。广义相对论也是宇宙学的标準大爆炸模型的理论框架中的一部分。 然而,到现在仍然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解决,其中最根本的是广义相对论如何和量子力学结合而产生一个完整一致的量子引力理论。.

新!!: 赤道和廣義相對論入門 · 查看更多 »

伊卡企鵝

伊卡企鵝(学名:Icadyptes salasi)是一種生存於始新世晚期南美洲的巨大企鵝。「伊卡」的意思是其發現地的秘魯伊卡大區。 伊卡企鵝的化石遺骸是在秘魯海岸沙漠由朱莉亞·克萊克博士(Dr.

新!!: 赤道和伊卡企鵝 · 查看更多 »

伊卡洛斯环形山

伊卡洛斯环形山(Icarus)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伊卡洛斯, 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伊卡洛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张衡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東漢士大夫、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及文學家,官至太史令、侍中、尚書。張衡一生成就不凡,曾製作以水力推動的渾天儀、發明能夠探測震源方向的地動儀和指南車、發現月蝕的原因、繪製記錄2,500顆星體的星圖、計算圓周率準確至小數點後一個位、解釋和確立渾天說的宇宙論;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二京賦》及《歸田賦》等辭賦名篇,拓展了漢賦的文體與題材,被列為「漢賦四大家」之一。他開創了七言古詩的詩歌體裁,對中華文化有巨大貢獻。張衡為備受尊崇的偉大科學家,成就與西方同時期的托勒密媲美。此外,他的地位也被現代天文學界所肯定。.

新!!: 赤道和张衡 · 查看更多 »

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

強烈熱帶風暴蓮花(Severe Tropical Storm Linfa,國際編號:151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0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Egay)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0個被命名的風暴。「蓮花」一名是由澳門所提供,即荷花,花瓣呈粉紅色,大葉,是澳門的特區區花。 蓮花是2015年7月初3個同期形成的熱帶氣旋之一,其路徑飄忽不定、詭譎難測,其生命史內出現5次最少90度的大幅度轉向,原先預計橫過菲律賓呂宋時轉向侵襲臺灣,結果卻移入南海東北部並西折吹襲華南,橫掃廣東沿岸,一度對珠江口構成重大威脅,而粤东更遭受2013年颱風天兔以來最嚴重破壞。香港天文台與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並派出定翼機測風,實測錄得颶風程度10分鐘平均風速。而蓮花登陸廣東後的減弱速度亦超乎各氣象部門預期,香港天文台為蓮花發出該年惟一一次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結果卻是逾40年來風勢最弱的一個,直至紀錄於2017年被更弱的熱帶風暴洛克打破。.

新!!: 赤道和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 · 查看更多 »

張學友歌曲列表

張學友歌曲列表羅列出著名歌手張學友歷年未收錄於專輯的單曲,亦列出歷年主唱過的影視歌曲等。.

新!!: 赤道和張學友歌曲列表 · 查看更多 »

張震 (演員)

張震(英文名:Chang Chen,),台灣男演員。.

新!!: 赤道和張震 (演員) · 查看更多 »

弗拉马利翁月溪

弗拉马利翁月溪(Rima Flammarion)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附近的一条月表沟壑,起始于它所得名的弗拉马利翁环形山内北部区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呈东北-西南方向直线延伸,全长45公里,它的中心月面坐标为。弗拉马利翁月溪的北面是中央湾。.

新!!: 赤道和弗拉马利翁月溪 · 查看更多 »

引力探测器B

引力探测器B(Gravity Probe B,简称GP-B)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2004年4月20日发射的一颗科学探测卫星。这个任务的计划是测量地球周围的时空曲率,以及相关的能量-动量张量(描述物质的分布及运动的张量),从而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和精确性进行检验。卫星的飞行持续到2005年,其后任务进入到了数据分析阶段(2008年5月),并有可能一直持续分析到2010年。引力探测器B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2004年正式升空长达四十多年,其耗资达七亿五千万美元。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历史上研发时间最长的计划,之所以如此拖延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难题,其中也牵扯进了很多关于科学上与政治上的争论。 引力探测器B的最初结果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测地线效应的精确度达到了误差小于1%,而所期望的参考系拖拽效应的信号强度则和当前的噪声强度处于同一量级(这些噪声主要来自一些尚未建立研究模型的物理效应)。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正在进行中,对信号中的噪声进行建模分析,找到誤差來源,从而能够将有用的参考系拖拽信号从中萃取出来。2008年8月,参考系拖拽效应已被確認在期望結果的15%範圍內。 2008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發布報告,测地线效应的精确度达到了误差小于0.5%。 在一篇於2001年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的論文裏,作者表示,從分析所有四個陀螺儀給出的數據,得到測地漂移率為 −6,601.8±18.3 mas/yr) ,参考系拖拽漂移率為−37.2±7.2 mas/yr;廣義相對論預測分別為−6,606.1 mas/yr 與−39.2 mas/yr,差異分別為0.07%與5%,不確定性分別為0.28%與19%。 一些初步結果在美國物理學會於2007年4月舉辦的一場特別會議裏被發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原本請求延伸引力探测器B數據分析階段至2007年12月。靠著商人、史丹佛大學、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專款支持,這數據分析階段得以延伸至2008年年中。之後,又從沙特商人募得很多專款。 2011年,終於完成科學報告。.

新!!: 赤道和引力探测器B · 查看更多 »

德亚瑞司特陨石坑

德亚瑞司特陨石坑(D'Arrest)是月球正面中央赤道区中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罗雷尔·路德威·德亚瑞司特(1822年–187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德亚瑞司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德林杰环形山

德林杰环形山(Dellinger)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电信工程师约翰·霍华德·德林杰(1886年-196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德林杰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德朗布尔环形山

德朗布尔环形山(Delambre)是位于月球正面中部赤道区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法国天文学家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1749年-1872年) Autostar Suite Astronomer Edition.

新!!: 赤道和德朗布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信風

信風,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低空從亞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壓帶的風,北半球吹的是東北信風,而南半球吹的是東南信風。信風經常會增加熱帶風暴的威力,影響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地區。 信風年年反覆穩定出現,猶如潮汐有信,因此稱為「信風」。古代商人們也利用信風的規律性做航海貿易,因此信風才稱做「貿易風」。 西方古代商人们常借助信风吹送,往来于海上进行贸易,这一点导致 Trade wind 有时候被译成“贸易风”,但这是望文生义,是不对的。Trade这个词并非现代英语中贸易的意思,而是来自中古英语,相当于path、track的意思。所以,trade wind原意是“在常轨上的风”的意思。400多年前,当航海探险家麦哲仑带领船队第一次越过南半球的西风带向太平洋驶去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达几个月的航程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开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变得非常平静。最后,船队顺利地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原来,这是信风帮了他们的大忙。 信风对于船只的航行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新!!: 赤道和信風 · 查看更多 »

土卫十三

土卫十三又稱為「泰勒斯托」(S/1980 S 13, Telesto),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土卫十三 · 查看更多 »

土卫十二

土卫十二又稱為「海倫」(S/1980 S 6,Helene),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於1980年在Pic du Midi de Bigorre天文台被發現。1988年,土衛十二被命名為海倫。這個名字是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海倫。.

新!!: 赤道和土卫十二 · 查看更多 »

土卫十五

土卫十五又稱為「亞特剌斯」(S/1980 S 28, Atlas),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內衛星。.

新!!: 赤道和土卫十五 · 查看更多 »

土卫十六

土卫十六又稱為「普羅米修斯」(S/1980 S 27, Prometheus),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土卫十六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

土卫二十又稱為「帕利亞克」(S/2000 S 2, Paaliaq),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土卫二十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一

土卫二十一又直接音譯為「特弗斯」或「塔沃斯」(S/2000 S 4, Tarvos),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土卫二十一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五

土卫二十五又稱為「曼蒂爾法里」(S/2000 S 9, Mundilfari),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土卫二十五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八

土卫二十八又稱為「」(S/2000 S 10, Erriapus),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土卫二十八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六

土卫二十六又稱為「阿爾比歐利克」(S/2000 S 11, Albiorix),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土卫二十六 · 查看更多 »

土卫五

土卫五又稱為「瑞亞」(Rhea),是环绕土星运行的第二大卫星,並為太陽系中第九大的衛星。它是由法國天文學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於1672年所發現的。.

新!!: 赤道和土卫五 · 查看更多 »

土卫四

没有描述。

新!!: 赤道和土卫四 · 查看更多 »

土衛四十八

土卫四十八(Surtur),编号S/2006 S 7,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天然卫星。是在2006年6月26日被 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简·克莱纳和布莱恩·马斯登等人發現。根據觀測土衛四十八約直徑6公里,離木星約22243600公里,公轉週期1238.575天,偏離黃道166.9°或土星赤道148.9°,而其離心率為0.3680.。 土衛四十八在2007年4月以北歐神話中的史爾特爾(Surtr)命名。...

新!!: 赤道和土衛四十八 · 查看更多 »

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於第六、体积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土星的颜色(黄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而其他语言中土星的名称基本上来自希臘/羅馬神話传说,例如在欧美各主要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还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说其在罗马神话中即萨图尔努斯)、巴比倫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和印度神话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学符號是代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鐮刀(Unicode: )。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时会有長时间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2顆。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卫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新!!: 赤道和土星 · 查看更多 »

土星環

土星環是太陽系行星的行星環中最突出與明顯的一個,環中有不計其數的小顆粒,其大小從微米到米都有,軌道成叢集的繞著土星運轉。環中的顆粒主要成分都是水冰,還有一些塵埃和其它的化學物質。 雖然環的反射能夠增加土星的視星等(亮度),但從地球僅憑肉眼還是看不見環。在1610年,當望遠鏡第一次指向天空之際,伽利略雖然未能清楚的看出環的本質,但他還是成為觀察土星環的第一個人。在1655年,惠更斯成為第一個描述環是環繞土星的盤狀物的人。 雖然許多人都認為土星環是由許多微細的小環累積而成的(這個觀念可以回溯至拉普拉斯),並有少數真實的空隙。更正確的想法是這些環是有著同心但是在密度和亮度上有著極值的圓環盤。在叢集的尺度上,圓環之間有許多空洞的空間。 在環的中間有一些空隙:有兩條已經知道是與被埋藏在環中的衛星產生軌道共振引起的波動造成的,其它的空隙還不知道成因。穩定的共振,另一方面,也維繫了一些環長期的存在,像是泰坦環。.

新!!: 赤道和土星環 · 查看更多 »

圭亞那太空中心

圭--亞那太空中心(法文:Centre Spatial Guyanais)是法國與數個歐洲國家共同合作在法屬圭--亞那庫魯設立的太空中心與火箭發射場。圭--亞那太空中心創立於1968年,並在1979年時首次成功發射,該中心因地處赤道地區,當地地表與繞地軌道距離較短,且因為赤道是全球重力最小的地方,因此從此處發射的火箭只需較少的燃料就可以飛行到需要的軌道高度。包括歐洲太空總署、法國的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與亞利安航太公司(Arianespace SA)都常在此地發射火箭。 太空中心的警衛工作,是由法國外籍兵團第3外籍步兵團負責。.

新!!: 赤道和圭亞那太空中心 · 查看更多 »

地心地固坐标系

地心地固坐标系(Earth-Centered, Earth-Fixed,简称ECEF)简称地心坐标系,是一种以地心为原点的地固坐标系(也称地球坐标系),是一种笛卡儿坐标系。原点 O (0,0,0)为地球质心,z 轴与地轴平行指向北极点,x 轴指向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y 轴垂直于xOz平面(即东经90度与赤道的交点)构成右手坐标系。.

新!!: 赤道和地心地固坐标系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赤道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地球半径

由于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所以并不能用一个值来表达地球的实际半径。但由于地球的形状很接近球体,用6,357km到6,378km(≈3,950 - 3,963英里)的范围值可以涵盖需要的所有半径。从数种把地球当做球体的建模方法都可以得到一个较方便的平均半径,这个值为6371km(≈3,958.7613英里)。“半径”常用来表示一个球体的属性,但本文中它更多的指地球“中心”到假象的地球模型表面的距离。这个距离随着随着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本文主要主要把地球当做球体或者椭球体模型来对待。对于地球模型的更详细的讨论可以参见条目地球形状。 地球半径有时候会当做一个距离单位来使用,特别是在天文学和地质学当中。它用符号R_\oplus表示。.

新!!: 赤道和地球半径 · 查看更多 »

地球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Geosynchronous orbit,GSO),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见同步轨道。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则称为地球静止轨道。 实现地球同步轨道,需满足下列条件:.

新!!: 赤道和地球同步轨道 · 查看更多 »

地球引力

地球引力是因地球本身質量而具有的引力。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表示符号為g,近似地等于每平方秒9.8米或每平方秒32英尺。這表示,當忽略空氣阻力時,物件在地球表面上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為 9.8 m/s2。 換言之,靜止物件下落一秒後的速度為9.8m/s,兩秒後為19.6 m/s,如此類推。地球本身也受到下落物體等值的吸引力加速,也就是說地球會朝著下落物體的方向加速移動,但是地球質量遠大於下落物的質量,所以下落物對地球的加速度非常小。 地球引力又稱地心引--力或地心吸力,但這是不正確的,物理學上沒有此說法。.

新!!: 赤道和地球引力 · 查看更多 »

地球靜止軌道

地球静止轨道(或称地球赤道同步轨道,,简写:)是指地球赤道面上方35,786km的圆形轨道,该轨道上航天器的运行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航天器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和地球自转周期(一恒星日)相同,因此,在地面观测者看来,这样的航天器是在天空固定不动的。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一般运行在静止轨道,因此地面站天线只要对准卫星的定点位置就可以通讯,而不用转动天线。利用这个特点,把携带有可见光和近红外光传感器的海洋卫星发射到静止轨道上,这样就可以监测海洋环境的细微变化,比如GOCI卫星。 地球静止轨道是地球同步轨道的一个特例,二者之间有一些区别,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每天在同样的时间通过地球上的同一个点,而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卫星一直固定在定点位置不动。 第一个提出把地球同步卫星用于通信的人是,他于1928年提出了这个设想(但并没有广为人知)。George O. Smith在系列科幻小说Venus Equilateral的第一个故事中提到了地球静止轨道,这是静止轨道第一次出现在大众文学作品中,但Smith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1945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亚瑟·C·克拉克在发表了一篇题为“Extra-Terrestrial Relays – Can Rocket Stations Give Worldwide Radio Coverage?”的文章,对地球静止轨道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解释,这也使得地球静止轨道这个概念广泛传播。克拉克承认,他引入的地球静止轨道概念和Smith的The Complete Venus Equilateral有联系"It is therefore quite possible that these stories influenced me subconsciously when … I worked out the principles of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s satellistes …", op.

新!!: 赤道和地球靜止軌道 · 查看更多 »

地球能量收支

地球能量收支或全球能量收支预算()指的是入射大气系统的来自太阳的能量减去散失到外层空间的能量后留在地球和地球大氣層中的能量。对于地球能量收支变化的的量化测量值准确地和全球变暖相联系。 由于赤道接收的来自太阳的能量较两极多,入射太阳短波辐射在地球不均匀地分布。入射能量被大气圈和水圈吸收,通过地表水的蒸发、對流、降水、风和洋流进一步分布。当入射的太阳辐射与散发到外层空间的能量相同时,地球属于,全球气温相对稳定。 当例如温室气体增加时,地球辐射平衡被改变,全球气温也会改变。然而,地球能量平衡和热量的变动收许多因素影响,例如大气层中化学各物质的占比(主要有气溶胶、温室气体的占比)、地表物体的反照率、云量、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地球表面温度的改变并不是紧随着地球能量收支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海洋和冰雪圈对于新能量收支反应的滞后性。净热流量变化在辐射强迫和相应的气候响应达到新的平衡态之前,主要受到的缓冲。.

新!!: 赤道和地球能量收支 · 查看更多 »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轉是固體的地球繞著自己的軸轉動,方向是由西向東。從天球的北極點鳥瞰,地球自轉是逆時針旋轉;从南极点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

新!!: 赤道和地球自转 · 查看更多 »

北半球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 地球上大部份的陸地(亞洲大部份、歐洲全部、非洲北半部、北美洲全部、南美洲極北部)及人口都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冬季通常是1月至3月,夏季通常是7月至9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 北半球的海洋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 在北半球,朝南向陽。.

新!!: 赤道和北半球 · 查看更多 »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垂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点,将这些点连起来的假想线便叫「北回歸線」,以西元2014年夏至日為準,其位置约在北纬23度26分14.675秒。相對的,南纬23度26分14.675秒則為「南回歸線」。 因為地球會進行自转,所以會产生昼夜更替的現象,但地球的自转轴其实并不是正的,而是与繞太陽公转的轨道面(黃道面)呈约66.55°的夹角,稱乎「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并非一直正對著赤道带,而是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的區間之内移动,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之后向北移,于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到达约北纬23°26′,隨后便转向南移,于秋分日(9月23日左右)回到赤道,并继续南移,于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到达南纬23°26′,隨后再度轉向北移动,于次年春分日再度回到赤道。所以太阳直射点看起来就像是在到达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後,立即掉头往赤道的位置回返。 二千多年前西方人观测到北回归线时,其夏至日位置正处在天空中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座(Cancer)方位,从此回归远处,故称“巨蟹座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但由于地球傾斜軸的歲差运动,在1989年已經移动到金牛座位置。 正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公转时,在一年之中,太阳直射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斷變換,才形成了四季更迭。無論北半球或者南半球,只要接受太阳直接照射的時間比較長,就是该半球区域的夏季。北回归线就是北半球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上限,具有重要科学和人文意义,因为地球大部分位於海平面以上的陸地都集中在北半球,所以北回归线与人类接触更显紧密,它是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 目前的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亦同)位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6年第1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确定的,它只是一个以方便教学和理解为目的的参考值,并非北回归线的准确地理位置。实际上,受岁差、章動和极移等天文因素的影响,南、北回归线位置并非固定不变。以北回归线为例,它的纬度上限:北在北纬24°14′39″,南在北纬22°37′56″,相差约180公里,往复周期约为37,158年。目前北回归线正每年向南移动大约0.47秒,约14.4米,已于2009年夏至日经过周期中点,即23度26分17秒,并继续南移,直到公元11300年到达最南点时才会再北返。因此各地所立的北回归线界碑实际上没有天文意义,但研究北回归线的变化周期則具有重要天文、地理和历史人文意义。 北回歸線通過的國家或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緬甸联邦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孟加拉人民共和国、阿曼苏丹国、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利比亞國、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国、馬利共和國、茅利塔尼亞伊斯兰共和国、巴哈馬聯邦、墨西哥合眾國、西撒哈拉、中華民國等。.

新!!: 赤道和北回归线 · 查看更多 »

北緯10度線

北緯1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0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印度次大陸、东南亚、太平洋、中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43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33分鐘。 該線構成了几内亚和塞拉利昂邊界的一段。印度洋中的十度海峽以該線命名。.

新!!: 赤道和北緯10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1度線

北緯1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1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太平洋、中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46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29分鐘。 在泰国,1966年的一項內閣決議限制非泰国公司在該線以北勘探或開採礦產。.

新!!: 赤道和北緯11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2度線

北緯1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2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太平洋、中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50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25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12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3度線

北緯1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3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53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22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13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4度線

北緯1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4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57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18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14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5度線

北緯1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5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1978至1987年的中,此線劃分了衝突雙方的控制區域,亦稱「紅線」。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1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14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15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6度線

北緯1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6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5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11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16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7度線

北緯1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7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該緯線曾確定了越南的南北分界線。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9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7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17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8度線

北緯1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8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13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3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18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19度線

北緯1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9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17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59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19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0度線

北緯2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0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該線構成了利比亚和蘇丹邊界的一段,在蘇丹內部又是北方州和北达尔富尔州的分界線。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17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59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20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1度線

北緯2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1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25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51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21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2度線

北緯2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2度的一條緯線,橫跨非洲、亞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非洲,北緯22度線是埃及與蘇丹的國界線。 夏至時,北緯22度線的為13小時29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47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22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3度線

北緯2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3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33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43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23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4度線

北緯2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4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37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39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24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6度線

北緯2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6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該線構成了西撒哈拉和毛里塔尼亚邊界的一段。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46分鐘,正午太阳高度角87.83°,冬至晝長則為10小時31分鐘,正午太阳高度角40.17°。.

新!!: 赤道和北緯26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7度線

北緯2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7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51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26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27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8度線

北緯2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8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墨西哥該線是下加利福尼亞州和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的邊界。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3小時55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22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28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29度線

北緯2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9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墨西哥該線是下加利福尼亞州和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的邊界。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4小時0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18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29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31度線

北緯3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31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該線構成了伊朗和伊拉克邊界的一段。在美国,該線構成了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一段邊界,及亚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大部分邊界。 1797年,考察了這條緯線,當時該線是美国和西班牙殖民地的分界線。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4小時10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8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31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32度線

北緯3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32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美国,該線構成了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萨斯州的一段邊界。 1992年8月27日至1996年9月4日,該線確定了的南界,此後移到了北緯33度線。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4小時15分鐘,冬至則為10小時3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32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33度線

北緯3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33度以北的一條緯線,橫跨非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它是伊拉克禁飛區的南邊界線,1996年9月4日設立(在此之前的界線為北緯32度線),2003年8月30日停止實施。禁飛區由南方守望行動負責監管。 在美國,北緯33度線約略為阿肯色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州界線。(實際州界線較北緯33度線略北數公里。)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地案中,約略位於北緯33度線以北的部分交易結果,即成為了路易斯安那州的現有領土。 它也屬於馬緯度的一部分。 夏至時,北緯33度線的晝長14小時20分,冬至時則為9時58分。.

新!!: 赤道和北緯33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34度線

北緯3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34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地中海、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章程確定該線為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南界。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4小時25分鐘,冬至則為9小時53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34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36度線

北緯3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3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歐洲、地中海、非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1991年4月7日至1996年12月31日期間,這個緯線被劃定為。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4小時36分鐘,冬至則為9小時43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36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37度線

北緯3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3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歐洲、地中海、非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4小時42分鐘,冬至則為9小時37分鐘。這個緯線亦是天空中第二亮的星星——老人星的最北觀察點。.

新!!: 赤道和北緯37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39度線

北緯3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39度的纬线。它穿過欧洲、地中海、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4小時54分鐘,冬至則為9小時26分鐘。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東界北段為西經120度線在北緯42度線與本緯線之間的部分,南段從北段的南端沿斜向直線島科羅拉多河與北緯35度線的交點。.

新!!: 赤道和北緯39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43度線

北緯4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3度的纬线。它穿過欧洲、地中海、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5小時22分鐘,冬至則為9小時0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43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44度線

北緯4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4度的纬线。它穿過欧洲、地中海、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5小時29分鐘,冬至則為8小時53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44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45度線

北緯4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45度以北的一條緯線,橫跨歐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簡單而言,北緯45度線是赤道和北極的中點所成的集合;但由於地球是扁橢球體,實際中介線位在北緯45度線以北約16.2公里(10.1英哩)處。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5小時37分鐘,冬至時則為8小時46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45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46度線

北緯4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6度的纬线。它穿過欧洲、地中海、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5小時45分鐘,冬至則為8小時38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46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47度線

北緯4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7度的纬线。它穿過欧洲、地中海、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5小時54分鐘,冬至則為8小時31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47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48度線

北緯4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8度的纬线。它穿過欧洲、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 由於北半球多數的啤酒花都種植於該線附近的帶狀區域,將其釀造的一種印度淡色艾爾稱為「緯度48°」(Latitude 48)。 在加拿大,該線構成了魁北克省和新不倫瑞克省邊界的一段。 沿华盛顿州海岸北上至胡安·德·富卡海峽的船隻在跨過該線時,必須用無線電聯繫船舶交通管理系统。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6小時3分鐘,冬至則為8小時22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48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49度線

北緯4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9度的緯線。它穿過歐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夏至時日照時間約16時12分,冬至日照時間約8時14分。 巴黎位於北緯49度以南15公里左右,它是48度線和北緯49度北緯線之間最大的城市。巴黎的門戶戴高樂機場位於北緯49度以北。在北美洲,從喬治亞海峽到伍茲湖之間的北緯49度線為美國及加拿大的國境線。此國境線是由《1818年條約》及《俄勒岡條約》所確立。.

新!!: 赤道和北緯49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50度線

北緯5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50度的緯線。它穿過歐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夏至時日照時間約16時22分,冬至日照時間約8時4分。 北緯50度線通過德國城市美茵茲,它位於美茵河注入萊茵河的入口處。其河口即位於北緯50度線以南約600公尺處。.

新!!: 赤道和北緯50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51度線

北緯5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51度的緯線。它穿過歐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夏至時日照時間約16時33分,冬至日照時間約7時55分。 德國圖林根邦首府艾爾福特位於北緯51度線之上,其門戶埃爾福特-魏瑪機場位於北緯51度線以南。倫敦,作為英國及英格蘭的首都,位於北緯51.5度線上,為北緯51度及北緯52度線之間最大的城市。.

新!!: 赤道和北緯51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60度線

北緯6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60度的緯線。它穿過歐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夏至時日照時間約18時52分,冬至日照時間約5時52分。 北緯60度線到北極點的距離約為到赤道之距離的一半。由於其位於赤道平面以北60度,其長度也約為赤道長度的一半(\cos 60 ^\circ.

新!!: 赤道和北緯60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65度線

北緯6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65度以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22小時2分鐘,冬至則為3小時35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65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8度線

北緯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8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太平洋、中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35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40分鐘。 該線構成了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邊界的一段。印度洋中的八度海峽以該線命名。.

新!!: 赤道和北緯8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9度線

北緯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9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太平洋、中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的白晝長12小時39分鐘,冬至則為11小時36分鐘。.

新!!: 赤道和北緯9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纬1度线

北纬1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1度的纬线。它穿过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和南美洲。 该纬线构成赤道几內亚与加蓬的部分边界。.

新!!: 赤道和北纬1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2度线

北纬2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2度的纬线。它穿过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和南美洲。.

新!!: 赤道和北纬2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30度线

北纬30度线是地球上的一条纬线,位于赤道与北极点的三分之一处,横跨非洲、亚洲、太平洋、北美洲与大西洋。 该纬度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其经过的区域大多为干旱或半干旱气候。 在這條緯線上,夏至时白昼长为14小时5分钟,冬至时则为10小时13分钟。 该纬度下:.

新!!: 赤道和北纬30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3度线

北纬3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3度的纬线。它穿过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和南美洲。.

新!!: 赤道和北纬3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4度线

北纬4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度的纬线。它穿过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和南美洲。.

新!!: 赤道和北纬4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5度线

北纬5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5度的纬线。它穿过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和南美洲。 太平洋在此纬线处达到最宽,约为。.

新!!: 赤道和北纬5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6度线

北纬6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6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东南亚、太平洋、南美洲和大西洋。.

新!!: 赤道和北纬6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纬7度线

北緯7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7度的纬线。它穿過非洲、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南美洲和大西洋。.

新!!: 赤道和北纬7度线 · 查看更多 »

北赤道暖流

北赤道暖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或稱為北赤道洋流,為一個顯著的太平洋及大西洋洋流,在北緯10度至20度由東向西流。北赤道暖流為亞熱帶環流(Subtropical Gyre)的南部組成部分。雖然其名為北赤道暖流,但北赤道暖流並不與赤道有連接。在兩個海洋中,北赤道暖流因為向東流的赤道逆流阻隔而與赤道循環分開。在兩個海洋的西行水流為南赤道洋流的一部分。 B B B.

新!!: 赤道和北赤道暖流 · 查看更多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建设的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一个是2000年开始运作的区域实验系统,另一个是正在建设中的全球导航系统。 第一代北斗系统,官方名称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也被称作北斗一号,由三颗卫星提供区域定位服务。从2000年开始,该系统主要在中国境内提供导航服务。 第二代北斗系统,官方名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被称为北斗二号。北斗二号建成后,将是一个包含16颗卫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别为6颗静止轨道卫星、6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截止2011年11月,北斗二代包含了10颗卫星,开始在中国投入服务 。2012年11月,第二代北斗系统开始在亚太地区为用户提供区域定位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罗斯全球导航衛星系統(GLONASS)和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為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 2015年中期,中国开始建设第三代北斗系统(北斗三号),进行全球卫星组网。北斗卫星第三代导航系统空间段计划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第一颗三代卫星于2015年3月30日发射升空。截止2018年2月,已发射了13颗第三代在轨导航卫星。按照计划,该系统将在2018年覆盖“一带一路”国家,2020年完成建设提供全球定位服务。 据中国日报报道,北斗系统第一颗卫星发射15年后,它每年为几家大型企业产生的营业额高达3150万美元,其中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新!!: 赤道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查看更多 »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也被称作北斗一号,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较早投入使用的第一代试验用系统,使用的是有源定位,由三颗定位卫星(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備份卫星)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分以及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的即时定位服务。校准精度為20米,未校准精度100米。 该试验系统于1994年正式立项,2000年发射2颗卫星后即能够工作,2003年又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试验系统完成组建,该系统服务范围为东经70°-140°,北纬5°-55°。 在卫星的寿命到期后,系统已停止工作。.

新!!: 赤道和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 查看更多 »

國旗列表

錄 洲域排列.

新!!: 赤道和國旗列表 · 查看更多 »

刚果共和国地理

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 (布),位于非洲中西部,东、南两面邻刚果 (金)、安哥拉卡宾达飞地,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赤道横贯中部。面积34.2万平方千米。,新华网,2016年1月28日查阅.

新!!: 赤道和刚果共和国地理 · 查看更多 »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du Congo,簡寫為RDC),是位於非洲中部的國家,簡稱民主剛果(RD Congo)、剛果(金)(Congo-Kinshasa)。陸地面积約234.5万平方公里,是非洲第2大(僅次於阿爾及利亞)、暨世界第11大的国家。人口超过8100万,是世界人口第16多、非洲人口第4多的国家,同時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法語國家。首都暨最大都市為金沙薩。 民主剛果的前身為剛果自由邦與比屬剛果,1960年6月30日獨立建國。由於建國時與鄰近稍早獨立的原法屬剛果同樣以「剛果共和國」做為國號,國際社會在兩國名稱後括注首都名稱以作區別,因此又別名为刚果共和国(利奥波德维尔)。1964年8月1日改國名为剛果民主共和國, Library of Congress。1971年10月27日,時任總統蒙博托為去殖民化而將國名更改為薩伊(Zaïre),1997年5月17日,洛朗·卡比拉领导的攻占金沙薩推翻蒙博托政權,并恢復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至今。 1998年开始的第二次刚果战争,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因为这场战争涉及了9个非洲国家和大约20个武装势力,因此也被称为“非洲的世界大战”。尽管在2003年签署了和平协定,但战斗仍在在该国东部地区继续。在刚果东部,强奸和其他性暴力的发生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高的。这场战争自1998年以来造成540万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死于疟疾、腹泻、肺炎和营养不良。.

新!!: 赤道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刚果河

刚果河(刚果语:Nzadi Kongo,林加拉语:Ebale Kongó,Mto wa Kongo,Fleuve Congo)是非洲中西部最长的河流,全长4640公里(以谦比西河为源头),名列全非洲第二位,仅次于尼罗河,是世界上第九長的河流。刚果河流域面积达401万平方公里,若按流量计算,刚果河是仅次于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二大河,平均流量达4万立方米每秒以上,历史最大流量曾达8.1万立方米每秒。其干流流经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和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均以刚果河为名。1971年至1997年期间,刚果民主共和国称为扎伊尔,当地语言中意为“河流”,当时该国政府称该河为扎伊尔河。.

新!!: 赤道和刚果河 · 查看更多 »

利特尔顿报时球站

利特尔顿报时球站(Lyttelton Timeball Station)是一座列入文物名录的报时球站,也是新西兰利特尔顿的重要地标性建筑。该站由于2010年至2011年的一系列地震及余震而严重受损,最终于2011年6月13日在一次米氏6.4级余震中倒塌。.

新!!: 赤道和利特尔顿报时球站 · 查看更多 »

利普斯基环形山

利普斯基环形山(Lipskiy)是月球背面赤道上的一座大型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苏联天文学家尤里·诺莫维奇·利普斯基(Yuriy Naumovych Lipskiy,1909年-1978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利普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刘维尔陨石坑

刘维尔陨石坑(Liouville)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数学家约瑟夫·刘维尔(1899年-1882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刘维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列别金斯基环形山

列别金斯基环形山(Lebedinskiy)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及地球物理学家亚历山大·伊格纳季耶维奇·列别金斯基(1913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列别金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分點

分點(equinox,或稱二分點)是想像中天球赤道在天球上的位置,是每年太陽穿過天球赤道和黃道在天球上交點的天文事件,這造成地球上各地的白天和夜晚幾乎等長。只有在分點的瞬間,地球上的日夜分界線(白天和夜晚分界之處)才會垂直於赤道。其結果是地球的南北兩半球得到相同的照明。 換言之,分點是日下點正好落在赤道上的唯一時刻,意味著在赤道上會看見太陽位在頭頂正上方。分點每年會出現兩次,大約分別在3月21日(春分)和9月23日(秋分)。在春分,日下點由南向北通過赤道,而秋分則是日下點由北向南通過赤道。 分點和至點直接關係到每年的季節。在北半球,多數的文明在傳統上以三月的春分點(vernal equinox)標示著春季的開始,以九月的秋分點(autumnal equinox)標示著秋季的開始。在南半球,春分點在九月,而秋分點在三月。 追溯equinox這個字的源頭來自拉丁文的aequi nox,意思是日夜等分。實際上只是近似如此,當太陽經過分點時,陽光平均的照射在南北兩半球,地球上各地的日照時間都是一樣的長(不是日夜等長)。 由於歲差的影响,分點每年沿着赤道向西移動七分之一弧秒。.

新!!: 赤道和分點 · 查看更多 »

周日運動

周日運動亦稱周日視運動,是描述地球上的觀測者每天觀測到天空上的天體明顯的視運動狀態,在近極區尤為明顯。這由於地球繞軸自轉使然,使得所有天體都繞著這個軸(從觀測者眼中即繞著北極星)作圓周運動,這個圓圈稱周日圈,完成一圈運動需時23小時56分4.09秒(即一整個恆星日)。而日、月之東升西落也是周日運動之體現。.

新!!: 赤道和周日運動 · 查看更多 »

咲野俊介

咲野俊介(さくや しゅんすけ,)是日本宮崎縣出身的演员及聲優,所屬劇團青年座。.

新!!: 赤道和咲野俊介 · 查看更多 »

傅科摆

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Foucault's pendulum),是依據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命名的,是證明地球自轉的一種簡單設備。雖然人們長久以來都知道地球在自轉,但傅科擺第一次以簡單的實驗予以證明。今天,它在許多科學博物館和大學內是很受歡迎的展品。.

新!!: 赤道和傅科摆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共和国(República de Colombia)是南美洲西北部的一个国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它的北部是加勒比海,东部与委内瑞拉接壤,东南方是巴西,南方有秘鲁和厄瓜多尔,西部是巴拿马和太平洋。.

新!!: 赤道和哥伦比亚 · 查看更多 »

哈德里環流圈

哈德里環流圈(Hadley Cell)是指赤道附近受熱上升的氣流在上升到對流層後,分別向兩極方向移動,之後逐漸冷卻,約在緯度30度附近沉降,然后由地表向赤道移動,形成一個循環。 1735年(George Hadley)針對盛行西風與信風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大氣環流的假設模型。他指出在赤道附近的空氣因為長時間被太陽照射,受熱後使密度變低而上升,並往兩極移動,之後氣流隨著緯度變高而逐漸冷卻,密度增高後下降到地表附近,然後又移動回赤道,形成一個環流圈。 後來經過驗證,雖然赤道上升的氣流確實往兩極移動,但未如哈德里所假設的吹至兩極,而是在馬緯度(緯度30度附近)左右便沉降,然後以信風形式吹回到赤道。不過整個循環和成因大致和哈德裡的假設相符,因此後世便將此一大氣環流稱為「哈德里環流圈」。.

新!!: 赤道和哈德里環流圈 · 查看更多 »

哈特维希环形山

哈特维希环形山(Hartwig)是位于月球正面西侧,靠近赤道区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卡尔·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哈特维希(Carl Ernst Albrecht Hartwig,1851年-1923年),194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哈特维希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哈格里夫斯陨石坑

哈格里夫斯陨石坑(Hargreaves)是月球正面位于东部赤道区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和验光师弗雷德里克·詹姆斯·哈格里夫斯(Frederick James Hargreaves,1891年-1970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哈格里夫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再发新星

再发新星是一类曾被人类观测到多次爆发的新星,属于激變變星。再发新星与经典新星一样,它们在爆发中向太空抛出的一层物质可以被利用分光设备探测到,而矮新星没有表现出这种行为。再发新星在银河系中的分布与新星相似,有向银心方向集聚的趋向,同属于盘星族。 再发新星约每隔几十至上百年年爆发一次,其爆发时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度变幅为7~9等,小於一般新星的变幅(超过9个星等);但爆发之前,再发新星的光度通常比新星强,绝对目视星等约2~3等(新星只有约4~5等)。再发新星的光变曲线页与经典新星的十分相似,人们只有在观察到一颗新星出现几次爆发时才能确定其为再发新星。再发新星每次爆发释放1036~1037J的能量,约抛射出10-6太阳质量(约2×1021t)的物质,较经典新星损失的质量少。.

新!!: 赤道和再发新星 · 查看更多 »

冬季

冬季是部分地区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于天气转冷(赤道地区除外),在很多地區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來襲的時候會減少生命活動,很多植物會落葉,動物會休眠,有的稱作冬眠。候鳥會飛到較為溫暖的地方過冬。以北半球為例,除了赤道一帶其他地方都有冬季:曼谷冬季約兩個月、北極冬季約七個月(另外五個月為夏季)。用來形容冬天的成語:天寒地凍、冰天雪地。而有趣的是,有些地區的冬季氣溫平均並沒有非常低溫,但體感溫度卻會低於很多相當寒冷的國家,像 臺灣 平均冬季月溫達10-15°C,但卻與冬季平均溫僅5度的 大韩民国 感覺一樣冷,原因是 臺灣 空氣濕度高,所以通常臺北的10°C 就像首爾的0°C一樣。這算是個有趣的差別。而這樣的感受通常要在適應雙方環境後,才會明顯的感受到。.

新!!: 赤道和冬季 · 查看更多 »

冬季大三角

冬季大三角是由大犬座的天狼星(α CMa)、小犬座的南河三(α CMi)及獵戶座的參宿四(α Ori)所形成的三角形。.

新!!: 赤道和冬季大三角 · 查看更多 »

冬至

冬至(英文: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又稱冬節、賀冬,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反。冬至在太阳到达黃经270°时开始,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曆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間,農曆則在十一月。.

新!!: 赤道和冬至 · 查看更多 »

冰巨行星

冰巨行星(ice giant),是一種主要由比氫和氦更重的氣體組成的巨行星,例如氧,碳,氮,和硫。在太阳系里,天王星和海王星均是典型的冰巨行星。它们的质量中包括仅约20%的氢和氦,相对于氣態巨行星(木星和土星)的质量中都含有90%以上的氢和氦。但近期有證據顯示第三個冰巨行星第九行星存在於太陽系中。在1990年代,人们认识到,天王星和海王星是一类独特的巨行星,独立于其他的巨行星。.

新!!: 赤道和冰巨行星 · 查看更多 »

冰脊龍屬

冰脊龍屬(屬名:Cryolophosaurus,意為「冰凍的冠飾」)又名冰棘龍、冰冠龍或凍角龍,是一類大型的雙足獸腳亞目恐龍,在其頭部有一個像西班牙梳的奇異冠狀物。由於牠的頭冠像1950年代埃爾維斯·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的高聳髮型,所以亦有非正式的暱稱「Elvisaurus」。 在1991年,William Hammer博士在南極洲的早侏羅紀地層發現冰脊龍的化石。牠是首頭在南極洲發現的肉食性恐龍,且是首頭被正式命名的南極洲恐龍Hammer, W.R., and W. J. Hickerson (1994).

新!!: 赤道和冰脊龍屬 · 查看更多 »

冷澤-提爾苓進動

冷澤-提爾苓進動(Lense-Thirring Precession)或冷澤-提爾苓效應是由與兩位奧地利物理學家提出的相對論修正,有關於陀螺儀在巨大自轉物體(比如地球)旁做進動。其屬於重力磁性參考系拖曳的效應。根據近期由Pfister所做的分析,此效應應重新命名為愛因斯坦-冷澤-提爾苓進動。此效應為廣義相對論的預測。 德西特進動與冷澤-提爾苓進動之間的差別在於德西特進動為中央質量存在所造成的影響,而冷澤-提爾苓進動則是因為中央質量的旋轉。完整的進動計算則為兩項效應的總和。.

新!!: 赤道和冷澤-提爾苓進動 · 查看更多 »

冈比亚国旗

比亞國旗(Flag of the Gambia)由三條分別為紅色、藍色和綠色的橫條組成,並以兩條薄白色條紋分隔著。該旗在1965年甘比亞自英國獲得獨立後採用,以取代殖民地時期使用的配有殖民地徽章之英國藍船旗,並自此成為該國的官方旗幟。另一方面,縱使甘比亞曾與塞內加爾於1982年至1989年間共同組成塞內甘比亞,但是該國在這7年間並沒有改變該國旗。.

新!!: 赤道和冈比亚国旗 · 查看更多 »

几内亚湾

几内亚湾(Gulf of Guinea;Golfe de Guinée)位於非洲西岸,它包括贝宁湾和邦尼湾,是大西洋的一部分。赤道與本初子午線在這裡交匯。 几内亚湾有尼日尔河、剛果河、沃爾特河注入,為海灣帶來大量有機沉積物,經過數百萬年形成了石油,令沿岸國家近年備受國際社會重視。 * Category:大西洋海灣 Category:非洲海灣.

新!!: 赤道和几内亚湾 · 查看更多 »

凱里奧河

凱里奧河(Kerio River)是非洲的河流,位於肯雅裂谷省,發源自赤道附近,然後向北流,最終流入圖爾卡納湖。凱里奧河是該國最長的河流之一。 Category:肯亞河流 Category:圖爾卡納湖 Category:東非大裂谷.

新!!: 赤道和凱里奧河 · 查看更多 »

准两年振荡

热带平流层大气的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簡稱QBO),表现为东西风的周期性转变,平均周期约28-29个月。波动沿赤道对称分布,动力成因是罗斯贝波和开尔文波在高空的循环下传。 QBO的定义层面在30hPa,东西风向的转换信号向下传播到70hPa层通常需要6个月,传播至100hPa层面时风向信号已不明显。由于平流层和对流层的质量密度的悬殊,QBO的波动能量还不足以显著改变对流层顶的流场。QBO通常通过对沃克環流的调整影响对流层环流,例如QBO东风位相年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Category:地理学 Category:气象学.

新!!: 赤道和准两年振荡 · 查看更多 »

兰巴雷内

兰巴雷内(法语:Lambaréné)是加蓬的一座城市,中奥果韦省首府,人口约24,000,主要工业是渔业。该城建于奥果韦河畔雨林区,距赤道仅数千米。 L.

新!!: 赤道和兰巴雷内 · 查看更多 »

兰金陨石坑

兰金陨石坑(Rankine)是月球正面赤道东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苏格兰土木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威廉·约翰·麦夸恩·兰金(1820年-1872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兰金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光速

光速,指光在真空中的速率,是一個物理常數,一般記作,精確值為(≈ m/s)。這一數值之所以是精確值,是因為米的定義就是基於光速和國際時間標準上的。根據狹義相對論,宇宙中所有物質和訊息的運動和傳播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也是所有無質量粒子及對應的場波動(包括電磁輻射和引力波等)在真空中運行的速度。這一速度獨立於射源運動以及觀測者所身處的慣性參考系。在相對論中,起到把時間和空間聯繫起來的作用,並且出現在廣為人知的質能等價公式中:.

新!!: 赤道和光速 · 查看更多 »

克莱罗定理

克莱罗定理于1743年由法国科学家克莱罗在其著作《关于地球形状的理论》(Théorie de la figure de la terre)中首次阐述。该定理给出了地球几何扁率与重力扁率的数学关系,为利用重力资料研究地球形状奠定了基础。.

新!!: 赤道和克莱罗定理 · 查看更多 »

克鲁克斯陨石坑

克鲁克斯陨石坑(Crookes)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年轻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 ,其名称取自英国化学家及物理学家威廉·克鲁克斯(1832年—1919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克鲁克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克拉索夫斯基环形山

克拉索夫斯基环形山(Krasovskiy)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中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天文学家及大地测量专家费奥多西·尼古拉耶维奇·克拉索夫斯基(Feodosiy Nikolaevich.

新!!: 赤道和克拉索夫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副熱帶高壓

亞熱帶高壓(Subtropical high,又稱亞熱帶高氣壓),其脊線稱為副熱帶高壓脊,氣象學名詞,是指活躍於亞熱帶地區的高壓脊,分佈於南北緯30°左右,是一股經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溫暖氣團。它的位置以及內裡氣流的流向可以影響到熱帶氣旋的生成和走向。 亞熱帶高壓所控制的地區往往會有乾燥、少雨的炎熱天氣,是各地夏季高溫熱浪的其中一個主要導因。 2013年夏季,中國的上海、武漢等城市和南方地區(除了華南)普遍出現了罕見、持久的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受到了西北太平洋亞熱帶高壓的控制。 亞熱帶高壓所籠罩的地帶稱為「副亞熱帶無風帶」、「回歸線無風帶」、「馬緯度無風帶」(Horse latitudes)。.

新!!: 赤道和副熱帶高壓 · 查看更多 »

勾陳一

勾陳一(α UMi / 小熊座α)是小熊座內最亮的恆星。它非常靠近天球北極(在2006年相距僅42′),是地球現在的北極星。.

新!!: 赤道和勾陳一 · 查看更多 »

勒夫环形山

勒夫环形山(Love)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英国数学家奥古斯塔斯·爱德华·霍夫·勒夫(1863年-194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勒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国际单位制

國際單位制(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簡稱SI),-->源於公制(又稱米制),是世界上最普遍採用的標準度量系統。國際單位制以七個基本單位為基礎,由此建立起一系列相互換算關係明確的「一致單位」。另有二十個基於十進制的詞頭,當加在單位名稱或符號前的時候,可用於表達該單位的倍數或分數。 國際單位制源於法國大革命期間所採用的十進制單位系統──公制;現行制度從1948年開始建立,於1960年正式公佈。它的基礎是米-千克-秒制(MKS),而非任何形式的厘米-克-秒制(CGS)。國際單位制的設計意圖是,先定義詞頭和單位名稱,但單位本身的定義則會隨著度量科技的進步、精準度的提高,根據國際協議來演變。例如,分別於2011年、2014年舉辦的第24、25屆國際度量衡大會討論了有關重新定義公斤的提案。 隨著科學的發展,厘米-克-秒制中出現了不少新的單位,而各學科之間在單位使用的問題上也沒有良好的協調。因此在1875年,多個國際組織協定《米制公約》,創立了國際度量衡大會,目的是訂下新度量衡系統的定義,並在國際上建立一套書寫和表達計量的標準。 國際單位制已受大部分發達國家所採納,但在英語國家當中,國際單位制並沒有受到全面的使用。.

新!!: 赤道和国际单位制 · 查看更多 »

图卢阿

图卢阿(西班牙语:Tuluá)是哥伦比亚考卡山谷省中部的一座城市,人口约200万。.

新!!: 赤道和图卢阿 · 查看更多 »

短趾雕

短趾雕(拉丁文學名:Circaetus gallicus)是一種中型的猛禽,是鷹科的成員,而在鷹科中亦有很多其他日間活動的猛禽如鳶、鷲(buzzard)和鵟(harrier)。.

新!!: 赤道和短趾雕 · 查看更多 »

玻里尼西亞

玻里尼西亞地圖。玻里尼西亞的三個端點分別是夏威夷群島、紐西蘭及復活節島。 右 玻里尼西亞(Polynesia,是從希臘語名稱Πολυνησία而來,poly相當於眾多之意,而nesi則相當於島)是由位於太平洋中南部,大致在180°经线以东和南北纬30°之间;一大群超過1,000個以上的島嶼所組成,陆地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島嶼零星分布,人煙稀疏。 數百年前,善於航海的玻里尼西亞人經過遠洋航行到達這些無人島嶼並在此定居,成為玻里尼西亞各島嶼的最初居民,如新西蘭的毛利人等。.

新!!: 赤道和玻里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玉井三

玉井三 (波江座β) 是波江座的第二亮星,位於這個星座東北方的邊界,靠近獵戶座之處。它的固有名稱是Cursa,視星等2.796,所以用肉眼就可以直接看見。視差測量出這顆恆星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 。.

新!!: 赤道和玉井三 · 查看更多 »

火把树科

火把树科包括26属约350余种,都是生长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南美、新喀里多尼亚群岛和南非。有的属如Caldcluvia也向北越过赤道分布到菲律宾和斐济一带。 本科植物有乔木、灌木也有藤本植物,一般都是常绿植物,也有几种是落叶的,单叶对生或轮生,有托叶;花4或5裂,也有花瓣为3瓣甚至是10瓣的;果实为蒴果,种子含油。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本科分到蔷薇目下,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APG 分类法将其分到酢浆草目,并将以前分类法中的常绿枝科 (Baueraceae),澳楸科 (Davidsoniaceae)和船形果科(Eucryphiaceae)和本科合并。.

新!!: 赤道和火把树科 · 查看更多 »

火星的衛星

火星目前已知擁有2顆衛星,分別是火衛一與火衛二,都是火星從小行星帶中捕獲的天體。這2顆衛星都是在1877年由美國天文學家阿薩夫·霍爾所發現的,後來分別以希臘神話神祇福波斯及得摩斯,它們都是戰神阿瑞斯之子。除了上述兩顆衛星外,火星可能還有直徑小於50-100米的衛星,以及一個位於火衛一與火衛二之間的行星環。但是,上述天體還沒有被發現。.

新!!: 赤道和火星的衛星 · 查看更多 »

班图语支

班图语支是非洲尼日尔-刚果语系大西洋-刚果语族中的一个语支,其中包含约600种语言,有约两亿母语者。在整个非洲中部和南部很普及,尽管在中非和南非国家中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一般为官方语言,但是班图语支是这些国家中最普及的语言。 在西北方班图地区与其它尼日尔-刚果语系接壤,在东北方它与尼罗-撒哈拉语系和亚非语系(其中的庫希特語族)相邻。在西南方有一个科依桑语系的語言島。.

新!!: 赤道和班图语支 · 查看更多 »

球面

球面 (sphere)是三维空间中完全圆形的几何物体,它是圆球的表面(类似于在二维空间中,“圆 ”包围着“圆盘”那样)。 就像在二维空间中的圆的定义一样,球面在数学上定义为三维空间中离给定的点距离相同的点的集合 。 这个距离 是球的半径 ,球(ball)则是由离给定点距离小于 的所有点构成的几何体,而这个给定点就是球心。球的半径和球心也是球面的半径和中心。两端都在球面上的最长线段通过球心,其长度是其半径的两倍;它是球面和球体的直径 。 尽管在数学之外,术语“球面”和“球”有时可互换使用,但在数学中是明确区分的:球面是一种嵌在三维欧几里得空间内的二维封闭曲面,而球是一种三维图形,其包括球面和球面内部的一切(闭球),不过更常见的定义是只包括球面内部的所有点,不包括球面上的点(开球)。这种区别并不总是保持不变,尤其是在旧的数学文献里,sphere(球面)被当作固体。这与在平面上混用术语“圆”(circle)和“圆盘”(disk)的情况类似。.

新!!: 赤道和球面 · 查看更多 »

球面三角學

球面三角學是球面幾何學的一部分,主要在處理、發現和解釋多邊形 (特別是三角形) 在球面上的角與邊的聯繫和關聯。在天文學上的重要性是用於計算天體軌道和地球表面與太空航行時的天文導航。.

新!!: 赤道和球面三角學 · 查看更多 »

球泡森林

《球泡森林》,2009年上映于中国大陆中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动画城》的国产动画片,制作人陈雷。.

新!!: 赤道和球泡森林 · 查看更多 »

磁倾角

磁傾角(Magnetic dip)是在地球表面磁场與地平線所成的夾角。一般來說,北半球的磁傾角為正,南半球的磁傾角為負。將磁傾角為零的地方連起來,此線稱為磁傾赤道,與地球赤道比較接近。.

新!!: 赤道和磁倾角 · 查看更多 »

磁镜

磁镜是由两个电流方向相同的线圈以中轴重合的方式排列形成的一种磁场构形,磁场在每个线圈的中心处最强,在线圈中间最弱。带电粒子在磁镜场中运动时,粒子的磁矩是一定的,在磁场强的地方,粒子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速度分量变大,由于磁场不对粒子做功,粒子的总动能不变,因此平行于磁场方向的速度分量会相应变小。动能小的粒子会完全失去平行方向的速度,这样就会被磁场反射,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当运动到另外一侧时,又会被再次反射,这样粒子就会在两个线圈之间来回运动,如同光在两面镜子之间反射,因此得名磁镜。 对于一个给定的磁镜场,每个线圈中心的磁场强度为Bm,两个线圈中间处磁场为B0,粒子能够被磁镜束缚的条件为 即 其中v⊥0、v0分别是粒子在B0处垂直于磁场的速度分量和总速率,R_m.

新!!: 赤道和磁镜 · 查看更多 »

磁星

磁星(Magnetar)是中子星的一種,它們均擁有極強的磁場,透過其產生的衰變,使之能源源不絕地釋出高能量電磁輻射,以X射線及伽瑪射線為主。磁星的理論於1992年由科學家羅伯特·鄧肯(Robert Duncan)及克里斯托佛·湯普森(Christopher Thompson)首先提出,在其後幾年間,這個假設得到廣泛接納,去解釋軟伽瑪射線復發源(soft gamma repeater)及不規則X射線脈衝星(anomalous X-ray pulsar)等可觀測天體。.

新!!: 赤道和磁星 · 查看更多 »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FORMOSAT-5,縮寫為FS-5,簡稱福衛五號或福五)是臺灣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亦為首個由臺灣完全自主研發的光學遙測衛星及第四個自主擁有的人造衛星;屬於中華民國國家太空中心第二期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的「遙測衛星計畫」中,繼福衛四號之後的第二個衛星計畫。任務著重於衛星本體及光學遙測與科學酬載自主能力的建立,並接替於2016年除役的福衛二號任務。福衛五號是一顆僅作為商業性用途的衛星,其拍攝照片不用於軍事。.

新!!: 赤道和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 查看更多 »

科隆群岛

科隆群岛,欧洲殖民者称加拉帕戈斯群岛(Islas Galápagos,官方名稱Archipiélago de Colón),位于太平洋东部,接近赤道,为厄瓜多尔领土,屬火山群岛,面积7976平方公里,离厄瓜多尔本土1100公里,是-zh-hans:加拉帕戈斯省;zh-hk:加拉帕戈斯省;zh-tw:加拉巴哥省;-(Provincia de Galápagos)所在地,西班牙語中Galápagos指為龜。加拉巴哥群岛最先由巴拿马主教托馬斯·德·貝蘭加用文字提及。 群島由7个大岛,23个小岛,50多个岩礁组成,其中以伊莎貝拉島(Isla Isabela)面积最大,圣克鲁兹岛人口最多。群岛全部由火山堆和火山熔岩组成,赤道横贯北部,因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凉爽并极干旱,這些岛上有著加拉巴哥象龜、加拉巴哥陸鬣蜥及加拉帕戈斯企鵝等奇特的动物棲息,許多動植物更是全世界獨有。這些群島上的生物獨特性,啟發了1835年9月來訪的達爾文,使他對物種可能的真正起源重新深思,進而成為二十多年後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的開端。由於島上的自然環境獨一無二,厄瓜多尔政府於1959年將群島列為國家公園加以保護。 2015年7月,美国最畅销的旅游杂志《Travel+Leisure》评选2015年世界上最棒的小岛,加拉帕戈斯群岛夺冠。.

新!!: 赤道和科隆群岛 · 查看更多 »

科迪勒拉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American Cordillera;cordillera Americana)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其山脉位于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约15000公里。属中新生代褶皱带。.

新!!: 赤道和科迪勒拉山系 · 查看更多 »

科里奥利力

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簡稱:科氏力)是一種慣性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此現象由法國著名數學家兼物理學家古斯塔夫・科里奧利發現,因而得名。 地转偏向力使北半球的風向右偏轉,偏南風逐步轉為西至西南風,偏北風則漸轉東至東北風;南半球则相反,風會向左偏轉,偏北風漸轉為西至西北風,而偏南風則逐步轉為東至東南風。而在赤道上,地轉偏向力則失效。此現象主導地球的高壓區和低壓區的空氣流向,北半球高壓區以順時針方向旋轉、低壓區(及熱帶氣旋)逆時針旋轉;南半球則是反方向,高壓區逆時針旋轉,低壓區則是順時針。 地球自轉產生的科氏力的數值是很小的,因此其效應只有在較大的時空尺度上才比較明顯,對於馬桶或水槽漩渦旋轉方向之類的小尺度、短時間過程的影響很不明顯。.

新!!: 赤道和科里奥利力 · 查看更多 »

科里奥利环形山

科里奥利环形山(Coriolis)是月球背面赤道上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数学家、机械师及工程师贾斯帕-古斯塔夫·科里奥利(1792年-184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科里奥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科斯雷州

科斯雷州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4个州之一,辖有科斯雷岛和莱卢岛等岛屿。科斯雷岛位于加罗林群岛最东端,首府托福尔,位于赤道以北590 km。.

新!!: 赤道和科斯雷州 · 查看更多 »

秋季

秋季是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三季。秋季的時候,自然景觀最明顯的變化在樹木上面,城市裡會開始清掃大量的落葉,山區則湧進不少觀賞紅葉的遊客們。.

新!!: 赤道和秋季 · 查看更多 »

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9月23日前后(公曆9月晝夜平分點),太阳到达黄经18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秋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新!!: 赤道和秋分 · 查看更多 »

章動

動是在行星或陀螺儀的自轉運動中,軸在進動中的一種輕微不規則運動,使自轉軸在方向的改變中出現如「點頭」般的搖晃現象。 行星的章動來自於潮汐力所引起的進動,並使得歲差的速度不是常數,而會隨著時間改變。這種現象是英國的天文學家詹姆斯·布拉德利在1728年發現的,但直到20年後才得到解釋。 由於對行星的動力學已經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幾個秒弧變化的章動值已經可以計算出數十年的週期變化。但另一種會干擾自轉的極移(polar motion)仍只能估計幾個月後的變化,因為它會受到風、洋流、以及地核的運動影響,使得他的變化迅速且難以預測。 章動的數值通常可以分為平行和垂直於黃道的兩個分量,在黃道上的分量稱為黃經章動,垂直黃道的分量稱為斜章動。由於天球座標系統是以赤道和分點為基礎,這也意味著地球赤道向外投影到天球上的大圓,和一條線在圈子上的交點,被稱為春分點的,是測量赤經的起始位置,而這個點會受到分點歲差和章動的影響而被改變,因此理論上歲差和章動的值還需要取決於座標系統所參考的日期。用更簡單的術語來說,要從地球的觀察計算出天體的視位置,章動(和歲差)的值是很重要的項目。.

新!!: 赤道和章動 · 查看更多 »

第一基本形式

在微分几何中,第一基本形式(first fundamental form)是三维欧几里得空间中一个曲面的切空间中内积,由 R3 中标准点积诱导。它使得曲面的曲率和度量性质(比如长度与面积)可与环绕空间一致地计算。第一基本形式用罗马数字 I 表示: 设 X(u, v) 是一个参数曲面,则两个切向量的内积为 \begin & \quad \mathrm(aX_u+bX_v,cX_u+dX_v) \\ &.

新!!: 赤道和第一基本形式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

太平洋戰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英、美等國所主導規劃的四大戰場區域之一。該戰區的同盟國勢力以美國海軍、陸軍與陸戰隊組成佔絕大多數,其他國家有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及斐濟等國軍隊;相對的軸心國則以大日本帝國為主。.

新!!: 赤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 · 查看更多 »

第四紀滅絕事件

四紀滅絕事件,或稱冰河時期滅絕事件,是於第四紀發生的大量巨型動物群的滅絕事件,大部份都是在過渡到全新世之間發生的。有些學者會將此次生物集群滅絕看為全新世滅絕事件之一,也有認為是獨立事件。古生物學家認為其成因可能是氣候轉變、疾病的傳播、或被人類過度獵殺等。.

新!!: 赤道和第四紀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于1963年按照地图投影反求法设计的一种任意多圆锥投影。该投影广泛用于中国大陆出版的小比例尺世界地图。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中央经线与中央纬线(赤道)垂直相交。纬线为对称于赤道的同心圆弧,圆心位于中央经线上;经线亦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中央经线和±44º纬线的交点处没有角度变形,但地图周边的变形较大,南北极点变形为两条对称的弧线,长度为赤道投影的一半(通常被图廓截掉)。在使用该投影编制的世界地图上,中国位于地图中央附近,领土变形在10%之内,故该投影广泛应用于现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各种世界地图和世界地图册。.

新!!: 赤道和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 查看更多 »

米 (单位)

-- --( → metre,),中國大陸和香港音譯為「--」(亦稱「公--尺」),台灣作「--」(口語偶稱「--」),舊譯「邁當」、「--達」。它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經線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其后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从1983年至今,米的长度已经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新!!: 赤道和米 (单位) · 查看更多 »

納羅莫魯

納羅莫魯是東非國家肯雅的城鎮,位於該國中部納羅莫魯河畔,由中部省負責管轄,距離赤道數十公里,東面是肯雅山,主要經濟活動是旅遊業,1999年人口2,643。 Category:肯亞城市.

新!!: 赤道和納羅莫魯 · 查看更多 »

索莫林环形山

索莫林环形山(Sömmering)是月球正面中央区一座位于岛海东侧的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德国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塞缪尔·托马斯·索莫林(Samuel Thomas Sömmering,1755年-183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索莫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紅寡婦鳥

紅寡婦鳥(學名:Euplectes orix),又名紅巧織雀,是寡婦鳥屬中的一種細小鳥類。牠們分佈在赤道以南非洲的濕地及草原,而在赤道以北的是橙巧織雀。.

新!!: 赤道和紅寡婦鳥 · 查看更多 »

織女一

織女一又稱為織女星或天琴座α(α Lyr,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恆星,僅次於大角星。它與大角星及天狼星一樣,是非常靠近地球的恆星,距離地球只有25.3光年;它也是太陽附近最明亮的恆星之一。在中國古代的「牛郎織女」神話中,織女為天帝孫女,故亦稱天孫。 天文學家對織女星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因此它「無疑是天空中第二重要的恆星,僅次於太陽」。織女星大約在西元前12,000年曾是北半球的極星,但因歲差現象地球自轉軸傾斜,再加上日月對地球各部份的引力並不一致,使地球自轉軸緩慢轉圈,週期約兩萬六千年,稱為歲差現象。,它在13,727年會再度成為北極星,屆時它的赤緯會達到+86°14'。織女星是太陽之外第一顆被人類拍攝下來的恆星,也是第一顆有光譜記錄的恆星。它也是第一批經由視差測量估計出距離的恆星之一。織女星也曾是測量光度亮度標尺的校準基線,是UBV測光系統用來定義平均值的恆星之一。在北半球的夏天,觀測者多半可在天頂附近的位置見到織女星,因為身為天文學上星等的標準,其視星等被定義為0等,因此天文學家會以織女星作為光度測定的標準。 織女星的年齡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但是因為它的質量是太陽的2.1倍,因此它的預期壽命也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這兩顆恆星目前都在接近壽命的中點上。織女星的光譜分類為A0V,其溫度比天狼星的A1V高一點。它仍处於主序星階段,透過把核心內的氫聚變成氦來發光發熱。織女星比氦重(原子序數較大)的元素豐度異常的低,織女星光度有輕微的周期性變化,因此天文學家懷疑它是一顆變星。它的自轉相當快速,赤道自轉速度是每秒274公里。離心力的影響導致恆星的赤道向外突起,溫度的變化通過光球表面在極點達到最大值。地球上的觀測者視線正朝著織女星的極點。天文學家經過測定後,得知織女星每12.5小時自轉一周,整顆恆星呈扁平狀,赤道直徑比兩極大了23%。 天文學家觀測到織女星紅外線輻射超量,顯示織女星似乎有塵埃組成的拱星盤。這些塵粒可能類似於太陽系的柯伊伯带,是岩屑盤中的天體碰撞產生的結果。這些由於塵埃盤造成紅外線輻射超量的恆星被歸類為類織女恆星。織女星盤的分布並不規則,顯示至少有一顆大小類似木星的行星環繞著織女星公轉。.

新!!: 赤道和織女一 · 查看更多 »

红宝石设计局

红宝石海洋机械中央设计局(俄語: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Рубин")总部位于圣彼得堡。在苏联(现俄罗斯)三大潜艇设计局 中,红宝石设计局是设计潜艇级别最多、建造数量最多和历史最久的设计局。三分之二的苏俄核潜艇由该设计局设计。现任总设计师是伊戈尔·斯派斯基。.

新!!: 赤道和红宝石设计局 · 查看更多 »

纬度

纬度(φ)是一个地理坐标,用以确定一点在地球表面上的南北位置。纬度是一个角度,其范围从赤道的0度到南北极的90度。纬度相同的连线或其平行线,是一个与赤道平行的大圆。纬度通常与经度一起使用以确定地表上某点的精确位置。在定义经纬度的时候,做了两个抽象假设。第一,以大地水准面来代替地球的物理表面,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假想的由地球上静止平衡的海平面延伸到陆地内部而形成的闭合曲面。第二,用一个数学上简单的参考表面来作为大地水准面的近似。最简单的参考表面为球面,但是用旋转椭球面来模拟大地水准面要更为准确些。经纬度在这个参考表面上的定义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经度相同和纬度相同的点的连线共同构成了这个参考表面上的经纬网。地球真实表面上一点的纬度和其在参考表面上的对应点一致,过地球真实表面上一点作参考表面的法线,该法线与参考表面的交点即为真实表面上那一点的对应点。纬度,经度和遵循某种规范的高度共同组成了 ISO 19111 标准中所定义的地理坐标系统。 由于有不同的参考椭球面,地表上一点的纬度特征也就并不唯一。ISO标准中关于这一点的描述为:如果坐标参考系统没有完全定义,那么坐标(主要指经度和纬度)顶多是模糊不清的,至少也是毫无意义的。这对于精确的应用非常重要,比如GPS,但是,在一般的使用中,并不需要很高的精度,通常也就不提及参考椭球面。 在英文文本中,纬度通常使用小写希腊字母phi (φ)来表示。它以度、分、秒或者小数形式的度来计量,再附上N或S来表示北纬或南纬。 无论是为了使用经纬仪还是为了确定GPS卫星的轨道,纬度的测量都要求人们对地球重力场有充分的了解。研究地球的轮廓及其重力场的学科是大地测量学,这些内容将不会在此文中讨论。通过简单的名称变换,这篇文章里涉及到的地球坐标系统也可以扩展运用到月球,行星和其它天体上。 纬度数值在0至3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低纬度地区;纬度数值在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中纬度地区;纬度数值在60至9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高纬度地区。 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是特殊的纬线。.

新!!: 赤道和纬度 · 查看更多 »

纬线

纬线和經線一樣是人類為度量方便而假設出來的輔助線,定義為地球表面某点随地球自转所形成的轨迹。任何一根纬线都是圆形而且两两平行。纬线的长度是赤道的周长乘以纬线的纬度的余弦,所以赤道最长,离赤道越远的纬线,周长越短,到了两极就缩为0。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新!!: 赤道和纬线 · 查看更多 »

经纬度

經緯度是經度與緯度的合稱組成一個座標系統。又称为地理座標系統,它是一種利用三度空間的球面來定義地球上的空間的球面坐標系統,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

新!!: 赤道和经纬度 · 查看更多 »

维尔耶夫陨石坑

维尔耶夫陨石坑(Vil'ev)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俄罗斯天文学家"米哈伊尔·阿纳托尔耶维奇·维尔耶夫"(Mikhail Anatol'evich Vil'ev,1893年-1919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维尔耶夫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维萨里环形山

维萨里环形山(Vesalius)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以南100公里处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文艺复兴时期出生于布鲁塞尔的医生和解剖学家,近代人体解剖学创始人安德雷亚斯·维萨里(1514年-156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维萨里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绀碧舰队

《绀碧舰队》是日本荒卷義雄所写的一部架空历史小说與科幻小說。場景位於後世世界,擁有前世第二次世界大戰記憶的轉世日本軍軍人們(以山本五十六轉世的高野五十六、陸軍中將大高彌三郎與紺碧艦隊司令官前原一征為中心)展開全然不同的科幻歷史。.

新!!: 赤道和绀碧舰队 · 查看更多 »

罗卡环形山

罗卡环形山(Rocca)是位于月球正面西部赤道附近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意大利数学家"乔凡尼·安东尼奥·罗卡"(Giovanni Antonio Rocca,1607年-165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罗卡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罗尔曼陨石坑

罗尔曼陨石坑(Lohrmann)是坐落在月球正面西侧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其北侧坑壁正位于月球赤道上。该陨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名称取自十九世纪萨克森自由州绘图师、天文学家暨气象学家"威廉·戈特黑尔夫·罗尔曼"(1796年-184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罗尔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羅曼什海溝

羅曼什海溝(Romanche Trench),亦被稱為羅曼什水平溝(Romanche Furrow)、羅曼什裂口(Romanche Gap)、羅曼什斷裂帶(Romanche Fracture Zone),為大西洋第三深海溝,在波多黎各海溝、南桑德韋奇海溝之後。羅曼什海溝在赤度以北把大西洋洋中脊一分為二,位置在大西洋最狹窄的地方,即巴西與西非之間,在北緯2度至南緯2度與西經16度至西經20度間伸延。.

新!!: 赤道和羅曼什海溝 · 查看更多 »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pterygium)是指一種粉紅色的三角形組織生長於眼角膜上,是眼科常见的疾病。通常始於靠近鼻樑那一側的巩膜,生長極慢且常見於雙眼,但通常不會長得大到足以遮蔽瞳孔。病因是眼球结膜、纤细血管组织良性增生,是一種良性腫瘤,其成因尚不明確。多由紫外线(如阳光)照射、干燥、风沙引起。多发于赤道附近和多风地区,也可能是基因上的因素所引起的。 翼狀贅肉的其他徵狀包含看翼狀胬肉、腫瘤、或週邊角膜溝渠狀變薄。預防翼狀贅肉的方法包含在日照強烈的地方戴著太陽眼鏡以及帽子,除此之外滴,用眼藥水亦可幫助緩解症狀。控制翼状胬肉有多种手段,如放射治疗、切除手术、羊膜或自体结膜移植手术等。通常僅在翼狀贅肉對視力造成妨礙時,才會建議患者接受手術移除;手術後有半數左右的患者仍會復發。 全世界各地區的翼狀贅肉患者在1%到33%之間,落差極大;常見於男性多於女性及近赤道的居民,年紀越大的患者越常見;早在西元前1000年前,翼狀贅肉就曾見於文字記載。 翼状胬肉由几个部分组成:.

新!!: 赤道和翼状胬肉 · 查看更多 »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约北纬10度、南纬10度之间热带地区的生物群系,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墨西哥和众多太平洋島嶼。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对各种生物群落的分类,热带雨林,或熱帶濕潤闊葉林(Tropical moist broadleaf forest),亦可被归类为赤道低地常綠雨林(lowland equatorial evergreen rainforest),因此热带雨林又称赤道雨林。 热带雨林地區長年氣候炎熱,雨水充足,正常年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至2,000毫米,全年每月平均气温超过26℃,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地球上过半数动物、植物物种的栖息居所。由于现时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 虽然热带雨林树木茂密且品種繁雜,形成了庞大的层状结构,但实际上由于阳光难以穿透层状结构而到达地面,所以底層灌木叢并不多,这也为人类及动物徒步穿越树林提供了便利。由于热带雨林提供了植物优异的生长条件,阳光的照射将使地表很快地被密集而糾纏的藤蔓、灌木丛、树苗占据,从而形成了叢林。.

新!!: 赤道和热带雨林 · 查看更多 »

热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是一种分布在赤道周围的热带雨林气候。.

新!!: 赤道和热带海洋性气候 · 查看更多 »

热浪

热浪是指天气在某一段时间内持续地保持异常高的气温(相对于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而言),也有可能伴随有很高的空气湿度。这个术语通常与地区相联系,所以一个處於相对较热气候的地区来说是正常的温度,对另一个通常處於较冷氣候的地区来说可能是热浪。 一些地区比较容易受到热浪的袭击,例如欧洲的地中海气候区,澳大利亚的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带。除了索馬利亞,赤道沒有熱浪,因索馬利亞有少雨且多日照的赤道沙漠氣候(南美西岸屬多雲霧的赤道沙漠氣候);屬於溫帶沙漠氣候的哈薩克是緯度最高的熱浪區。 热浪引起的高温天气可以导致人死亡,尤其是老年人。.

新!!: 赤道和热浪 · 查看更多 »

烷烃

(alkane),俗稱石蜡烃(paraffin),是碳氫化合物下的一种饱和烃,其整体构造大多僅由碳、氢、碳-碳单键与碳氢单键所构成http://chem188.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

新!!: 赤道和烷烃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湖

爱德华湖(Lake Edward;Lac Édouard)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乌干达边境,东非大裂谷的西部分支-艾伯丁裂谷里,其北岸距离赤道仅数公里,是非洲大湖地区七大湖中面积最小的湖泊。 爱德华湖由断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912米,南北长76公里,东西宽51公里,面积2150平方公里;最深117米;有许多山溪注入,湖水北经塞姆利基河注入艾伯特湖。 爱德华湖由英国探险家亨利·莫顿·斯坦利命名,以表达对威尔士亲王,王子阿尔伯特爱德华的敬意,也就是后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 Category:非洲跨國湖泊 Category:東非大裂谷湖泊 Category:非洲大湖地區 Category:尼羅河 Category:刚果民主共和国湖泊 Category:乌干达湖泊 Category:剛果民主共和國-烏干達邊界.

新!!: 赤道和爱德华湖 · 查看更多 »

疟疾

瘧疾(Malaria,中文俗称打擺子、冷熱病、發瘧子)是一種會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的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其病原瘧原蟲藉由蚊子散播,隸屬原生生物界,皆為单细胞生物。瘧疾引起的典型症狀有發燒、畏寒、疲倦、嘔吐和頭痛;在嚴重的病例中會引起黃疸、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這些症狀通常在蚊子叮咬後的十到十五天內出現,若病人沒有接受治療,症狀緩解後數月內症狀可能再次出現。曾感染瘧疾的患者再次感染所引起的症狀通常較輕微,如果患者沒有持續暴露於瘧疾的環境,此種部分抵抗力會在數月至數年內消失。 瘧疾最常透過受感染的雌性瘧蚊來傳播,瘧原蟲會在瘧蚊叮咬時從蚊子的唾液傳入人類的血液,接著瘧原蟲會隨血液移動至肝臟,在肝細胞中發育成熟和繁殖。瘧原蟲屬(Plasmodium)中有五個種可以感染人類並藉此散播,多數死亡案例由惡性瘧(P. falciparum)、(P. vivax)及(P. ovale)所造成,(P. malariae)產生的症狀較輕微,而(P. knowlesi,又稱諾氏瘧原蟲)則較少造成人類疾病。瘧疾的診斷方式主要為鏡檢或前者配合,近年也發展聚合酶鏈式反應來偵測瘧原蟲的DNA,但因為成本和複雜性較高,目前尚未廣泛地應用於瘧疾的盛行地區。 避免瘧蚊叮咬能降低感染瘧疾的風險,實務上包括使用蚊帳、防蚊液或(如噴灑殺蟲劑和清除積水)。前往瘧疾盛行地區的旅客可以使用數種藥物來,而瘧疾好發地區的嬰兒及第一個三月期以後的孕婦也建議適時使用進行防治。20世紀中葉,以屠呦呦為首的中國科學家研製出抗瘧效果良好的藥物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儘管有所需求,但瘧疾目前尚無疫苗,相關研究仍在進行。現在建議的治療方法是併用青蒿素及另一種抗瘧藥物(可能是甲氟喹、苯芴醇或);如果青蒿素無法取得,則可使用奎寧加上去氧羥四環素。為避免瘧原蟲抗藥性增加,瘧疾盛行地區的病患應盡量在確診後才開始投藥。瘧原蟲已逐漸對幾種藥物產生抗藥性,具有(氯喹)抗性的惡性瘧已經散布到多數的瘧疾盛行區,青蒿素抗藥性的問題在部分東南亞地區也日益嚴重。 主要流行地區包括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及拉丁美洲,這其中又以非洲的疫情最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3年全球瘧疾病例共有1.98億例,造成584,000至855,000人死亡,當中有90%是在非洲發生。 瘧疾普遍存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位於赤道周圍的廣大帶狀區域,包含漠南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等 -->。2015年,全球約有2.14億人新感染瘧疾,並造成多達43.8萬人死亡,其中有90%的死亡病例位於非洲。2000年至2015年間,病例數減少37%,但自2014年的1.98億例之後開始回升。瘧疾與貧困息息相關,並严重影響經濟發展。瘧疾會造成醫療衛生支出增加、勞動力減少、並衝擊觀光業,非洲每年估計因瘧疾損失120億美元。.

新!!: 赤道和疟疾 · 查看更多 »

瑞欧莫月溪

阿波罗16号拍摄的依巴谷环形山,瑞欧莫月溪是位于照片左上部的一条细线。 瑞欧莫月溪位置图 瑞欧莫月溪(Réaumur)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附近的一条月表沟壑,发端于它所得名的瑞欧莫环形山东侧与小撞击坑泽利格陨石坑东南之间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呈西北-东南走向从卫星坑"瑞欧莫 W"西侧穿过,消失在它西南崎岖的区域中。该月溪的中心月面坐标为,全长45公里。西北更远处是另一条更长的奥波尔策月溪以及中央湾,东南是巨大的已损毁陨石坑-依巴谷环形山。.

新!!: 赤道和瑞欧莫月溪 · 查看更多 »

瑙鲁国旗

諾魯國旗為藍底,中間有一條佔24分之一闊的黃色橫條,左下角有一顆十二角的白色星星 (代表了當地的磷酸鹽礦產)。旗幟代表了瑙魯的地理位置:該國位於太平洋上,赤道以南。星星的角數代表了十二個部落,也反映了當地的傳說:瑙魯人是由兩塊巨石帶到世界上的。 啟用於1968年1月31日。 N Category:瑙魯.

新!!: 赤道和瑙鲁国旗 · 查看更多 »

環形球儀

形球儀(也可以稱為球形等高儀或渾儀,英文縮寫為armilla或armil)是中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与浑象(浑天仪,一种仿真天体运行的仪器)不同。其主要用作展示圍繞地球的天體軌跡。浑儀也是最早期的複雜機械儀器,其發展促進了機器的改良和設計。 中國的渾儀西汉落下闳曾制造。《朱子语类》卷二十三錄朱熹與弟子黄义刚曾討論過浑仪的原理,黄义刚曾说:“楼上浑仪可见”,表示朱熹家可能有此種儀器。《宋史·天文志一》亦載:“朱熹家有浑仪,颇考水运制度,卒不可得。” 浑儀是由有刻度的金屬圈組成,這些圓形的骨架代表天體的赤道、黃道、子午圈等。金屬球代表天體,而浑儀的中央通常是地球或太陽。中國古代的渾儀還有代表白道的圓圈和協助觀察用的窺管(作用如同望遠鏡,但沒有鏡片)。由於歷代渾儀增加的圓圈太多,妨礙觀察,元朝郭守敬把圓圈簡化,稱為簡儀。 托勒密利用大型的浑仪作為仔細的觀測工具。浑仪在中世紀末期時再度興起。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46年至1601年)建造了作天文觀測用的大型浑仪。文藝復興時間的科學家和公眾人物的畫像中,通常畫有一浑仪,畫中人其中一隻手放在浑仪上,代表他們擁有高度的智慧和知識。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浑仪。自馬努埃一世起浑仪成為該國之象徵。.

新!!: 赤道和環形球儀 · 查看更多 »

瓦利尔环形山

利尔环形山(Valier)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中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奥地利火箭先驱、德国星际航行协会创始人"马克斯·瓦利尔"(Max Valier,1895年-193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瓦利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瓦维洛夫环形山

维洛夫环形山(Vavilov)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年轻的大撞击坑,从地球无法直接看到,约形成于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俄罗斯及苏联著名遗传学、植物学及地理学科学家,苏联科学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及列宁农业科学院院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1887年-1943年)和苏联物理学家、苏联物理光学科学创始人,苏联科学院院士兼院长"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Sergey Ivanovich Vavilov,1891年-195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瓦维洛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瓦斯科·達伽馬

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是葡萄牙探險家,初代维迪格拉伯爵,中文譯名多簡稱「達伽馬」或「達迦馬」,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從歐洲航海到印度的人(1498年),该航路绕过地中海沿岸及危险的阿拉伯半岛,为日后葡萄牙对外殖民扩张铺平道路。達伽馬全程的航程是當時最長的航程,長度比沿著赤道繞地球一圈的距離要長。 在達伽馬發現印度的一百年後,英國、荷蘭及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挑戰葡萄牙在非洲、印度洋及遠東海權的獨霸局面,也開始另一波歐洲國家的亞洲殖民行動。 達伽馬在1498年5月20日抵達印度的科澤科德,在印度进行香料貿易,藉由貿易提昇葡萄牙帝國的經濟,香料一開始是以黑胡椒和桂皮為主,并很快加入了欧洲人没有见过的其他香料,葡萄牙因此成為經濟強權。 達伽馬二次率領艦隊前往印度,分別是第一次和第四次的航行,也是達伽馬的第一次及第二次航行。他因為對葡萄牙的貢獻成為葡屬印度總督,在1519年受封為一世。今天來看他仍然是一個優秀的探險家。葡萄牙的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就是為歌頌瓦斯科·達伽馬而作。他的第一次印度之旅視為第一波全球多元文化浪潮的開始。 後世史家認為達伽馬是在航海家亨利之後唯一成功開拓葡萄牙海上貿易的探險家,除了他首先連起非洲與亞洲的航線,他對於政治和戰爭的精明也使得葡萄牙取得海上貿易角頭的地位,葡萄牙文學中「全國史詩」national epic,就有相當一部分在描寫達伽馬的遠航。在麥可·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瓦斯科·達伽馬名列第86名。.

新!!: 赤道和瓦斯科·達伽馬 · 查看更多 »

生態系統列表

下列為地球主要擁有的幾個生态系统:.

新!!: 赤道和生態系統列表 · 查看更多 »

男女糾察隊

《男女糾察隊》(ロンドンハーツ,London Hearts)是日本朝日電視台的招牌綜藝節目之一,日語簡稱「ロンハー」、「ロンハ」、「ロンハツ」,主持人為搞笑團體倫敦靴子一號二號,男女糾察隊也是他們最受歡迎的節目。該節目原先為星期二21:00 - 21:45 (2016年四月起移至)每星期五21:00 - 21:54(日本時間)於朝日電視台及其聯播網播出,海外則在台灣由緯來日本台播出。.

新!!: 赤道和男女糾察隊 · 查看更多 »

电现象

电现象是关于电的物理现象,例如人类熟知的闪电就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放电现象。此外,随着电学的发展,人们还认识到了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壓電效應等各种电现象。.

新!!: 赤道和电现象 · 查看更多 »

無核武地帶

無核武地帶(Nuclear-Weapons-Free Zone,缩写NWFZ),是指由聯合國确认的根据各国自愿订立条约而明令禁止使用、研發和部署核武器的特定区域,联合国大会决议采取一系列监督和控制手段以保障有关条约的施行。无核武地带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比较接近但又有一定的区别。与此类似的还有无核地带,这一概念指的是禁止使用、研发和部署核武器及核电站的特定区域,某些情况下该区域还会禁止安置或处理核废料、禁止使用或研发核动力装置;与无核武地带不同,无核地带所依据的并不是由联合国确认的国际条约。.

新!!: 赤道和無核武地帶 · 查看更多 »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Tropical 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别,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但臺灣中央氣象局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km/h才達到熱帶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新!!: 赤道和熱帶低氣壓 · 查看更多 »

熱帶風暴畫眉

热带风暴画眉是2001年太平洋台风季期间形成的最后一场风暴,于12月26日在南海北纬1.4°至1.5°海域发展形成,是有紀錄開始,除了強烈氣旋風暴阿耆尼外,第二靠近赤道生成的熱帶氣旋。系统迅速增强并沿马来西亚西馬最东南端登陆,然后迅速减弱,于12月28日在苏门答腊上空消散,其残留最终在北印度洋重新组织。 画眉的正式分类为热带风暴,但各气象机构对其强度并未达成一致,部分机构认为气旋最大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40公里,并且有风眼存在,因此属于台风。风暴在马来西亚东部引发洪灾和山体滑坡,造成5人丧生,经济损失约360万美元(200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画眉”之后成为日本气象厅自21世纪开始为太平洋台风命名以来退役的第一个风暴名称,用“琵琶”代替。.

新!!: 赤道和熱帶風暴畫眉 · 查看更多 »

熱帶輻合帶

熱帶輻合帶(又譯間熱帶輻合區;英文: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縮寫:ITCZ),又稱為赤道低壓帶(又譯赤道低氣壓帶、赤道無風帶;英文:Equatorial belt of calms)或赤道輻合帶,是活躍於赤道的低氣壓帶,南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間氣壓最低的風帶。其低氣壓的成因是太陽光一年兩次直射赤道,全年在回歸線之間移動,使赤道附近终年受热,蒸發旺盛,导致空气膨胀上升,大量的水氣逸散到大氣中,到高空向高纬度地区流动,导致近地气压降低而形成。因温度水平分布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小,风力微弱。 又因上升气流强盛,水氣充足的緣故,此區域多对流雨,一年有超過200天降雨。 空氣上升至對流層後,分別向兩極移動,到了南北緯30度沉降,形成哈德里環流圈。.

新!!: 赤道和熱帶輻合帶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候

熱帶氣候(Tropical climate)或稱低緯度氣候周淑貞主編,1997年:《氣象學與氣候學》,第204頁,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柯本氣候分類法中,是屬於非乾燥氣候的「A」型氣候,地處於赤道南北兩側跨20-40個緯度以內,與中、高緯度氣候不同的是,熱帶氣候的日照時間與溫度隨季節變化不明顯,全年溫度恆定,最冷月均溫在以上,季節變化則以降雨為主,年雨量在750毫米以上。盛承禹,1998年:《世界氣候》,第45頁,中國:氣象出版社。.

新!!: 赤道和熱帶氣候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新!!: 赤道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畫眉 (消歧義)

畫眉可以指:.

新!!: 赤道和畫眉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它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在数学公式裡用S代表。 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即使考虑高纬度地区地表面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 物种多样性的其它度量包括种群的稀有程度,以及他们具备的进化稀有特征的数量。.

新!!: 赤道和物种多样性 · 查看更多 »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在数学上,特别是线性代数中,对于一个给定的矩阵A,它的特征向量(eigenvector,也譯固有向量或本征向量)v 经过这个线性变换之后,得到的新向量仍然与原来的v 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但其长度或方向也许會改变。即 \lambda為純量,即特征向量的长度在该线性变换下缩放的比例,称\lambda 为其特征值(本征值)。如果特徵值為正,则表示v 在经过线性变换的作用后方向也不变;如果特徵值為負,说明方向会反转;如果特征值为0,则是表示缩回零点。但无论怎样,仍在同一条直线上。图1给出了一个以著名油画《蒙娜丽莎》为题材的例子。在一定条件下(如其矩阵形式为实对称矩阵的线性变换),一个变换可以由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完全表述,也就是說:所有的特徵向量組成了這向量空間的一組基底。一个特征空间(eigenspace)是具有相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与一个同维数的零向量的集合,可以证明该集合是一个线性子空间,比如\textstyle E_\lambda.

新!!: 赤道和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查看更多 »

特斯拉

特斯拉(tesla),符号表示为T,是磁通量密度(Wb/m2)或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

新!!: 赤道和特斯拉 · 查看更多 »

狄利克雷环形山

利克雷环形山(Dirichlet)是月球背面赤道区北部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约翰·彼得·古斯塔夫·勒热纳·狄利克雷(1805年-1859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狄利克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盖斯勒陨石坑

斯勒陨石坑(Geissler)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及玻璃工匠"海因里希·盖斯勒"(Heinrich Geissler,1814年-1879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盖斯勒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白額蜂虎

白額蜂虎(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是分佈在非洲亞赤道帶的蜂虎。.

新!!: 赤道和白額蜂虎 · 查看更多 »

白臉角鴞

白臉角鴞(學名:Ptilopsis leucotis)是鴞形目鴟鴞科下的一個物種。南白臉角鴞(Ptilopsis granti)本來也是一併收錄於此物種中,後來才被劃分為另一物種。 白臉角鴞可於橫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與赤道之間的地域中找到其蹤影。牠出現於貝寧、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吉布地、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加納、畿內亞、畿內亞比紹、肯雅、利比里亞、馬里共和國、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蘇丹共和國、多哥、烏干達等國家。.

新!!: 赤道和白臉角鴞 · 查看更多 »

百万米

兆米(Megametre,符號Mm,中国称--,台湾称百萬--)是一個很罕用的長度單位,1 Mm等於100万米,即1000千米,大約相等於621.37英里。這個單位很少用的原因有二:.

新!!: 赤道和百万米 · 查看更多 »

EQ

EQ可能指以下事物:.

新!!: 赤道和EQ · 查看更多 »

芬宁·梅因纳斯环形山

芬宁·梅因纳斯环形山(Vening Meinesz)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地球物理学家及测量学家"费利克斯·安德烈斯·芬宁·梅因纳斯"(Felix A. Vening Meinesz,1887年-196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芬宁·梅因纳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銃皇無盡的法夫納

是ツカサ著作,梱枝Riko插畫的日本輕小說作品,由講談社輕小說文庫出版發行。繁體中文版由東立出版社代理發行。 2014年6月傳出將會動畫化的消息,7月2日正式宣布動畫化。2014年9月宣布於2015年1月播放。.

新!!: 赤道和銃皇無盡的法夫納 · 查看更多 »

芒戈人

芒戈人(Mongo people)是非洲中部的班圖人的其中一個分支,構成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第二大民族,內部組成相當多元,是生活在剛果河河套南部和開賽河(Kasai)與桑庫魯河(Sankuru)以北的廣大赤道熱帶雨林中多種人群的共同體,編入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班頓杜省(Bandundu)與赤道省(Équateur)底下管轄。芒戈人大多使用芒戈語,也有部分地區使用其他語芒戈語接近的班圖語支的語言,居住在城鎮中心裡的芒戈人則往往偏好使用林格拉語(Lingála)、剛果語(Kikongo)或盧巴語(Luba),即剛果最大宗的三種語言。.

新!!: 赤道和芒戈人 · 查看更多 »

韋希加

韋希加是肯尼亞的城鎮,位於該國西部,由西部省負責管轄,是韋希加郡的首府,處於赤道以北5公里,海拔高度1,594米,2009年人口118,696。 Category:肯亞城市.

新!!: 赤道和韋希加 · 查看更多 »

莫利陨石坑

莫利陨石坑(Morley)是月球正面位于东部赤道区上的一座小撞击坑, 其名称取自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爱德华·威廉姆斯·莫利(1838年-1923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莫利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遠海沉積物

遠海沉積物(Pelagic sediments 或 marine sediments),為那些在深海平原累積的沉積物,遠離陸源沉積物的陸地來源。陸源沉積物主要由大陸棚所限制,並由河流所沉積。遠海沉積物與陸源沉積物混合在一起稱為半遠洋性沉積物(hemipelagic sediment)。.

新!!: 赤道和遠海沉積物 · 查看更多 »

聖嬰現象

--或譯--,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現象,是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簡稱ENSO)中東太平洋升溫的階段,和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約在國際換日線及東線120度)赤道位置產生的溫暖海流有關。聖嬰-南方振盪現象是指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赤道位置海面溫度的高低溫循環。厄尔尼诺现象是因為西太平洋的高氣壓及東太平洋的低氣壓所造成。聖嬰-南方振盪現象中的低溫階段稱為-zh-tw:反聖嬰現象;zh-hans:拉尼娜现象;zh-hant:反聖嬰現象;zh-hk:拉尼娜現象;-(也稱為--),是指東太平洋的海面溫度低於平均值,以及西太平洋的氣壓較低及東太平洋的氣壓較高所造成。包括聖嬰現象及反聖嬰現象在內的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會造成全球性的溫度及降雨變化。例如當聖嬰現象發生時,南美洲地區會出現暴雨,而東南亞、澳大利亞則出現乾旱。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指“小男孩”,指的是耶稣,因为南美太平洋的变暖时期通常都在圣诞节附近。。.

新!!: 赤道和聖嬰現象 · 查看更多 »

聖喬治 (法屬圭亞那)

聖喬治(Saint-Georges;非正式名稱為Saint-Georges-de-l'Oyapock;São Jorge do Oiapoque)是法國海外屬地法屬圭亞那東部一個市鎮,離卡宴189公里,鄰近歐雅帕克河,與巴西阿馬帕州奧亞波基隔河相望。該鎮的市政大樓和部分酒店有法國外籍兵團駐守。.

新!!: 赤道和聖喬治 (法屬圭亞那)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安理会21号决议

联合国安理会21号决议是于1947年4月2日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24次会议上一致通过的。 决议决定将原在日本受国际联盟委任统治下的赤道以北太平洋上诸岛屿委托美国进行管理,美国对这些岛屿享有行政、立法和司法全权,并可在岛上推行美国法律并建立军事基地。但统治方须按照《联合国宪章》第83条的要求,逐渐促进这些岛屿向自治或独立发展,并保证岛民享有一系列的自由权利。管理当局还应保证联合国各会员国以及其国民在这些岛屿上享有平等权利(管理者本身不在其列)。.

新!!: 赤道和联合国安理会21号决议 · 查看更多 »

鍾一匡

鍾一匡 (英文: Henry Chung,) 香港藍調口琴家,作曲及填詞人,執業事務律師;曾入選 TimeOut HK Magazine 及美國華盛頓郵報最頂尖音樂人。與其弟鍾一諾組成的鍾氏兄弟是香港樂壇獲獎組合。.

新!!: 赤道和鍾一匡 · 查看更多 »

鍾一諾

鍾一諾(1983年-),是香港著名音樂人及公共衛生學者。 在藝術發展方面,他是歌手、監製、作曲人、填詞人、電台主持及配音員;與其兄鍾一匡組成的鍾氏兄弟是香港知名音樂組合,並獲得多個華語樂壇重要獎項;他亦積極參於音樂推廣及教育活動,在D100與其兄主持音樂節目《爵士鍾情》,在香港大學任爵士樂客籍講師及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歌唱導師。 在學術發展方面,他是一位公共衛生學者,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範疇為社會與健康關係、弱勢社群健康、健康倫理及公義、晚期與臨終護理政策。研究論文在多本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刊登。他與的發起人伍桂麟共同主持D100電台的《生命21克》,主力推動生死教育,也是非牟利機構「香港生死學協會」的副會長。 他亦是專欄作者,曾為生活雜誌《Before and After》撰寫有關音樂、文藝的文章,現為《時代論壇》「觀點」版的專欄作者之一。.

新!!: 赤道和鍾一諾 · 查看更多 »

鍾氏兄弟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是香港一對男子音樂組合,尤其在爵士藍調、福音音樂及發燒天碟界具影響力,亦是2010年代後興起的「本土音樂」其中一隊代表。在流行樂壇中,實力亦被推崇,獲得多個華語樂壇重要獎項,包括2012年全球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爵士藝人」、2014年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組合」等大獎,更是2014年CASH金帆音樂獎的大贏家,嚢括「CASH最佳歌曲」、「最佳歌詞」及「最佳合唱演繹」三個獎項。2014年推出本土話題大碟《極》,榮獲華語金曲獎七月份十大唱片首位,並被多個權威網站選為年度最佳大碟。主打歌《時代的顛覆者》更一度被瘋傳於網絡,及被多個傳媒報章稱為「時代之歌」。文學大師李歐梵亦曾公開點名鍾氏兄弟為「香港音樂的出路」。組合由鍾一匡及鍾一諾兩兄弟組成,兼任作曲、填詞人、監製及主唱,主力從事爵士樂、藍調、發燒天碟、福音、流行音樂歌曲創作及演出。.

新!!: 赤道和鍾氏兄弟 · 查看更多 »

萨默维尔陨石坑

萨默维尔陨石坑(Somerville)是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苏格兰科普作家和博学者玛丽·费尔法克斯·萨默维尔(1780年-1872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萨默维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萬艦齊發

是一款1999年发行的PC即时战略游戏。由Relic Entertainment開發,Sierra Entertainment負責發行。其著名之處為全3D的移動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劇情。.

新!!: 赤道和萬艦齊發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赤道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非洲之角

非洲之角(Geeska Afrika;የአፍሪካ ቀንድ;القرن الأفريقي),有时按照其地理位置,又称东北非洲,作为一个半岛,则又称索马里半岛。非洲之角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东非的一个半岛,在亚丁湾南岸,向东伸入阿拉伯海数百公里。它是非洲大陆最东的地区,非洲大陆最东端的哈丰角也位于这个地区。 作为一个更大的地区概念,非洲之角包括了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等国家Robert Stock, 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Second Edition: A Geographical Interpretation, (The Guilford Press: 2004), p. 26Michael Hodd, East Africa Handbook, 7th Edition, (Passport Books: 2002), p. 21: "To the north are the countries of the Horn of Africa comprising Ethiopia, Eritrea, Djibouti and Somalia."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Jacob E. Safra,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02), p.61: "The northern mountainous area, known as the Horn of Africa, comprises Djibouti, Ethiopia, Eritrea, and Somalia."Sandra Fullerton Joireman,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Horn of Africa, (Universal-Publishers: 1997), p.1: "The Horn of Africa encompasses the countries of Ethiopia, Eritrea, Djibouti and Somalia.

新!!: 赤道和非洲之角 · 查看更多 »

非洲河流列表

非洲的河流,以河流的出海口為基準,自尼羅河起以逆時針的方式陳列。.

新!!: 赤道和非洲河流列表 · 查看更多 »

蝰屬

蝰屬(學名:Vipera)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其分布範圍相當廣泛,既出沒於北非,亦有品種分布於北極圈、英國與及亞洲。Mallow D, Ludwig D, Nilson G. 2003.

新!!: 赤道和蝰屬 · 查看更多 »

蠟筆小新:不理不理王國的秘寶

蜡笔小新:不理不理王國的秘寶(日语: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 ブリブリ王国の秘宝,平假名:えいが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 ブリブリおうこくのひほう)是日本于1994年4月23日上映的蜡笔小新电影。是蜡笔小新的第2部电影版。.

新!!: 赤道和蠟筆小新:不理不理王國的秘寶 · 查看更多 »

項鍊星雲

項鍊星雲 (PN G054.2-03.4) 是位於天箭座,距離大約15,000光年的一個行星狀星雲。它是在2005年從艾塞克牛頓望遠鏡Hα光電巡天 (IPHAS),一個在地面基地使用Hα研究北銀河平面的行星狀星雲的計畫,時發現的, news release STScI-2011-24 dated August 11, 2011, from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項鍊星雲是與類似太陽的伴星太接近的巨星爆炸之後產生的。這兩顆恆星彼此在相對較小的軌道上運行,因而造就出項鍊星雲。它們的互繞週期是1.2天,而相隔的距離只是太陽半徑的5倍。 其中的一顆恆星大約在10,000年前老化,膨脹到將伴星吞噬的點。這顆較小的伴星在其較大同伴的內部繼續運行,並使巨星自轉的速率增加。 這顆臃腫的伴星旋轉的如此之快,以至於氣體的外殼有很大的一部分擴散到太空中。由於離心力,多數的氣體沿著赤道逃逸,產生了一枚戒指,嵌進在其中的明亮結點是稠密的氣體團塊, NASA press release dated August 11, 2011.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public domain text from this US government website.

新!!: 赤道和項鍊星雲 · 查看更多 »

類冥矮行星

--、--或冥王星型天體(plutoid)指海王星外天體中的矮行星。 國際天文聯合會延續擴展2006年行星重定義目錄中的天體,在2008年6月11日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定義了類冥矮行星: 相應的,類冥矮行星可以被視為是矮行星和海王星外天體的交集。在2008年,冥王星、鬩神星、鳥神星和妊神星是僅有的類冥矮行星,但還有多達42個天體可能會被納入此一分類中。.

新!!: 赤道和類冥矮行星 · 查看更多 »

顧美華

顧美華(Josephine Koo,)中國上海出生,香港電影演員。1985年第一次拍攝電影便獲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並獲最佳新演員獎項。.

新!!: 赤道和顧美華 · 查看更多 »

顿巴赤道火箭发射站

顿巴赤道火箭发射站(Thumba Equatorial Rocket Launching Station,缩写为TERLS)印度的主要航天发射场。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经营。它坐落在印度南端附近的特里凡得琅,接近赤道。为大气研究的理想位置。 1962年,印度国家空间研究委员会(INCOSPAR)成立。随后决定考虑建一个火箭站。经过长时间的讨论,确定了该地建制。原址为喀拉拉邦的特里凡得琅机场附近的一个小渔村。 随后,印度政府于顿巴建设基础设施,除了建设,还于此进行一系列工程,如火箭的子系统修建等。 顿巴赤道发射站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承担设计和组织发射了一系列火箭。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卓越的火箭技术中心。.

新!!: 赤道和顿巴赤道火箭发射站 · 查看更多 »

行星風系

地表的風可分為行星風系與地方風系。簡單來說,行星風系的理論有三個假設條件:.

新!!: 赤道和行星風系 · 查看更多 »

风是大规模的气体流动现象。在地球上,风是由空气的大范围运动形成的。在外层空间,太阳风是气体或带电粒子从太阳到太空的流动,而行星风则是星球大气层的轻分子经释气作用飘散至太空。风通常可按、速度、力度、肇因、产生区域及其影响来划分。在太阳系的海王星和木星上,曾观测到迄今为止于星球上产生的最为强烈的风。 在气象学中,经常用风的強度和风的方向来描述风。短期的高速的风的爆发被成为阵风。极短时间内(大约1分钟)的强风被称为。长时间的风可根据它们得平均强度被称呼不同的名字,比如微风、烈風、风暴、飓风、台风等。风发生的时间范围很大,有--持续几十分钟的雷暴气流,有可持续几小时的因地表加热而产生的局地微风,也有因地球上不同气候区内吸收太阳能量不同而产生的全球性的风。大尺度大氣環流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是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所受不同的加热,以及行星的旋转(科里奥利效应)。在热带,热低压和高原可以驱动季风环流。在海岸地区,海陆风循环在局地的风中占主要。在有起伏地形的地区,山谷风在局地风中占主要。 在人类文明历史中,风引发了神话,影响过历史,扩展了运输和战争的范围,为机械功,电和娱乐提供了能源。风推动着帆船在地球的大海中航行。热气球利用风可作短途旅行,动力飞行可以利用风来增加升力和减少燃料消耗。一些天气现象引发的风切变区域可以导致航空器处于危险的境况。当风变强时,会毁坏树木和人造建筑。 风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风成过程(比如沃土的形成,黄土的形成)和侵蚀作用改变地表形态。盛行风可以将大沙漠的黄沙从源头带到很远的地方;粗糙的地形可以将风加速,因为对当地的影响很大,世界上一些区域的和沙尘暴相关的风都有自己的名字。风可以影响野火的蔓延。 很多种植物的种子是依靠风来散布,这些物种的生存和分布受风影响很大。一些飞行类昆虫的种群大小也受风影响。当风和低温同时发生时,对家畜会有不利影响。风还可以影响动物的食物的储存,以及它们的捕猎和自保的策略。.

新!!: 赤道和風 · 查看更多 »

風能

能是因空氣流動而產生的一種可利用的能量。空氣流具有的動能稱風能。空氣流速越高,它的動能越大。用風車可以把風的動能轉化為有用的機械能;而用風力發動機可以把風的動能轉化爲有用的電力,方法是透過傳動軸,將轉子(由以空氣動力推動的扇葉組成)的旋轉動力傳送至發電機。全世界以風力產生的電力在2008年共約2192億度,當年風力供應電力佔全世界用電量的1%,在2014年時全球風力發電量已增長到佔總用電量3%。風能雖然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還不是主要的能源,但在2000年到2015年之間已經成長了二十四倍。 風能是風的能量轉換成可利用的能量形式,例如使用風力渦輪機產生電力,風車產生機械動力,風泵抽水或排水,或風帆推動船。在現代,渦輪葉片將氣流的機械能轉為電能而成為發電機。在中古與古代則利用風車將蒐集到的機械能用來磨碎穀物或抽水。 一間大型的風力發電廠可以由連接輸電網的數百台風力發動機組成。 風能量是豐富、可再生、分佈廣泛、不產生污染,也不會排放溫室氣體。 我們把地球表面一定範圍內,經過長期測量、調查與統計得出的平均風能密度的概況稱該範圍內能利用的依據,通常以能密度線標示在地圖上。 人類利用風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例如帆船,但數千年來,風能技術發展緩慢,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但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來,在常規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雙重壓力下,風能作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重新有了長足的發展。風能作為一種無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對沿海島嶼,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地廣人稀的草原牧場,以及遠離電網和近期內電網還難以達到的農村、邊疆,作為解決生產和生活能源的一種可靠途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即使在發達國家,風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新能源也日益受到重視,比如:美國能源部就曾經調查過,單是德克薩斯州和南達科他州兩州的風能密度就足以供應全美國的用電量。 2003年美國的風力發電成長就超過了所有發電機的平均成長率。自2004年起,風力發電更成為在所有新式能源中已是最便宜的了。在2001年風力能源的成本已降到20世纪6、70年代時的五分之一,而且隨著大瓦數發電機的使用,下降趨勢還會持續。.

新!!: 赤道和風能 · 查看更多 »

颱風

颱風(Typhoon,香港天文台縮寫T.;台風/たいふう/taifū;태풍)是赤道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亞太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32.7m/s或以上,又或者118km/hr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廣義上,「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26.5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新!!: 赤道和颱風 · 查看更多 »

颱風威馬遜 (2014年)

颱風威馬遜(Typhoon Rammasun,國際編號:14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lenda)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風暴。「威馬遜」(รามสูร)一名是由泰國提供,是指當地神話的雷神。 威馬遜兩度出現臨岸急劇增強的情況,分別在橫過菲律賓中部及中國海南島前出現。按照登陸時強度計算,由於威馬遜以顛峰強度登陸海南,根據中國中央氣象台資料,威馬遜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登陸中國的最強風暴;而按照香港天文台資料,威馬遜則是1950年有紀錄以來南海區域的最強風暴,亦平1979年颱風荷貝紀錄,成為吹襲華南(包括港澳地區)的最強風暴之一。位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的七洲列島實測過程最低海平面氣壓為899.2百帕斯卡,為亞洲地區有史以來實測最低氣壓記錄,威馬遜以絕對優勢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此外,按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數據,威馬遜亦是首個於南海上空增強至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最高級別「五級颱風」的熱帶氣旋。 由於雷馬遜在菲律賓和中國造成嚴重傷亡和重大損失,所以在第47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在次年第48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通过由「博羅依」取代,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將格倫達除名。.

新!!: 赤道和颱風威馬遜 (2014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巨爵 (2015年)

颱風巨爵 (Typhoon Koppu,國際編號:152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4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ndo,菲律賓華語譯名:蘭度)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4個被命名的風暴。「巨爵」(コップ)一名是由日本所提供,即巨爵座。 巨爵是一個強度相當猛烈,而路徑難以預測的熱帶氣旋。巨爵在登陸菲律賓呂宋前兩度快速增強,對當地構成重大威脅,而西風槽卻在巨爵橫掃呂宋之時打擊副熱帶高壓脊,結果原先高速逼近的巨爵登陸後卻緩慢移動,帶來極具破壞性的風力之餘,更使當地暴雨連綿不斷,造成嚴重水災。北半球入秋後的西風槽向來詭譎難測,令巨爵於橫過呂宋時的路徑倍添變數,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巨爵穿越菲律賓時的預測路線落差巨大及搖擺不定,甚至在巨爵整個生命史內,從未出現路徑近乎一致的集合預報,每一次集合預報顯示的預測路線皆極為分散。各官方氣象報門預計巨爵肆虐呂宋後會北上侵襲臺灣,然而這預測未有實現,原因正是巨爵長時間徘徊呂宋附近一帶,導致其結構不斷遭當地地形磨蝕,而最終巨爵在呂宋海峽上空減弱為低壓區,其殘餘低壓區重返西北太平洋,並移至硫磺島附近後消散。由于巨爵在菲律宾造成严重伤亡和破壞,所以在第48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会议中被永久退役,由小熊替代,是指小熊座。.

新!!: 赤道和颱風巨爵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伊莎

颱風伊莎(--)是1997年太平洋颱風季期間發生的11場超級颱風中的第一場。本季第二場熱帶氣旋,伊莎在4月12日從加罗林群岛附近的季風槽的擾動內形成。它起初飄忽不定地移動,在達到熱帶風暴標準後,受風暴以北的副熱帶高壓脊影響轉向西移動。伊莎逐漸增強,而在4月20日,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指出,颱風達到最高1分鐘風速每小時270公里;日本氣象廳報告指出其最高10分鐘風速為每小時155公里。在轉向北移動後,它加速到向東北移動,並在4月24日與較大的溫帶氣旋合併。 在風暴早期,伊莎在波纳佩岛導致輕微的降雨和中等程度的風速。後來,來自颱風的一道停滯的雨帶在關島降下大量降水,時値關島的旱季。關島国家气象局負責區域的損失總額達100萬(1997年美元,相當於年的美元),大部分來自農作物的損失。沒有死亡的報告。.

新!!: 赤道和颱風伊莎 · 查看更多 »

颱風米娜 (2002年)

颱風米娜(Typhoon Mitag,國際編號:020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2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Basyang)為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米娜”一名是由密克羅尼西亞提供,是雅蒲語「我的眼睛」之意,亦為當地女性名稱之一。 米娜是有记录以来三月份的第一个超级台风,也是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生成的第二个风暴。米娜发展于2月25日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附近的一个低壓槽,系统向西穿过群岛,并在3月2日穿过雅蒲岛前增强为台风。米娜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影响了雅蒲州,导致全岛停電,数以百计的房屋被摧毁。米娜还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导致该地区粮食短缺。暴雨还淹没了该岛的大部分海岸线以及首府科洛尼亚。米娜共造成了1.5亿美元的损失(2002年美元),其中大部分源于农作物的损失。还有1人在风暴中罹難。 在影响雅蒲以后,风暴改西北方移动,之后更是转向北移动,接近一个低壓槽。在此期间,它通过帕劳北部,造成当地一人毙命。尽管预测显示风暴会开始减弱,但系统仍继续加强,在3月5日达到峰值强度175公里/小时。之后米娜受冷空气和西风带影响减弱,并在四日后消散于菲律宾以东洋面。.

新!!: 赤道和颱風米娜 (2002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白海豚 (2015年)

颱風白海豚(Typhoon Dolphin,國際編號:15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7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風暴。「白海豚」一名是由香港所提供,在此是特指中華白海豚,是當地的吉祥物之一,主要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白海豚生成初期走向飄忽不定,但隨後開始呈現西北太平洋「轉向型」風暴的路徑,先沿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北偏西移動,到達其西側後再轉向東北,直撲阿留申群島一帶,期間受冷空氣入侵而轉化為溫帶氣旋。 白海豚於5月9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最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7號熱帶氣旋,打破熱帶風暴解拉於1971年5月19日被命名的紀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5月16日將白海豚升格為該部門之「超級颱風」分級,翌日更評估白海豚的強度等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五級強度的標準,同時成為2015年第4個達到「超級颱風」的熱帶氣旋;白海豚與紅霞皆在5月達到5級強度,這也是有紀錄以來首次。此外香港天文台亦於當日評估白海豚達到該部門之「超強颱風」分級,連同紅霞、美莎克及海高斯,這使2015年風季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的風季。.

新!!: 赤道和颱風白海豚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柏加

台风柏加(Typhoon Paka)在菲律宾名为台风鹿宾(Bagyong Rubing),是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和台风季的最后一个热带气旋,也是有纪录以来12月形成的最强台风之一。系统于11月28日经夏威夷州西南方向较远处的低压槽发展而成,形成后总体保持向西移动,于12月7日进入西太平洋。气旋强度在行进期间不断变化,于12月10日穿越马绍尔群岛期间达到台风标准。12月16日,柏加以风速每小时230公里强度袭击关岛和罗塔岛,然后继续增强,于12月18日在开放海域上空达到最高强度。接下来台风逐渐减弱,于12月23日完全消散。 马绍尔群岛最先受到台风柏加的冲击,当地降下暴雨,经济损失达8000万美元。风暴之后又从关岛以北经过,狂风摧毁当地约1500幢建筑物,另有约1万套受损,导致5000人无家可归,台风过后全岛停电,损失数额达5亿美元,气旋名称“柏加”因此退役。此外,这场台风还在北马里亚纳群岛引起轻度破坏,但同其他地区一样,没有报道表明柏加曾直接导致人员丧生。.

新!!: 赤道和颱風柏加 · 查看更多 »

颶風艾格卡

颶風艾格卡(Hurricane Ekeka,國際編號:9202,中太平洋颶風中心:01C)是一個異常地在二月的太平洋達至大型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此風暴在1月28日在夏威夷的南部海面形成,為1992年太平洋颶風季第一個形成的風暴,並在2月2日增強至颶風強度,但不久後因移到不利其發展的風切變環境而開始減弱。其後以熱帶風暴下限的強度越過国际日期变更线,進一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之後艾格卡繼續向西移動,穿過馬紹爾群島和楚克,最終在2月9日於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北海面消散。此風暴並沒有造成顯著破壞或死亡。.

新!!: 赤道和颶風艾格卡 · 查看更多 »

飑线

飑线(Squall line),有时亦称线飑。是指带状的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一种中至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通常伴随或先于冷锋出现。其破坏性很强大。飑线的产生多是由于冷空气行进至暖湿地区时造成了上冷下暖的格局,使对流层上下热力结构不同,产生高强度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上的雷暴通常是由若干个雷暴单体组成的,因此可以产生剧烈的天气变化。在20世纪早期,飑线通常被用作冷锋的代名词。飑线过境时的典型现象为风向突变、风速快速增加、气压骤然上升以及气温急剧变化,全盛阶段平均风力在10级以上,阵风超过12级。同时也可能伴有雷暴、暴雨、冰雹、強力的直線風、龙卷风和海龍捲風。飑线通常具有典型的弓状特征,並伴隨強力的直線風。龍捲風則可能在中尺度低壓區存在時沿著波形線狀回波存在。在夏季時弓形回波可能會發展為超強對流風暴,並以極高的速度通過大範圍區域。雨盾狀遮蔽部的後方邊緣通常伴隨著發展成熟的飑线,並存在尾流低壓,有時甚至伴隨熱暴流。飑线的水平范围很小,长度通常只有150~300公里,宽度仅半公里到几十公里,高度約10公里左右。其维持时间一般为4~10个小时。.

新!!: 赤道和飑线 · 查看更多 »

飓风帕特里夏的气象历史

飓风帕特里夏是有纪录以来西半球气压最低的热带气旋,也是全球范围内气压第二低的热带气旋,风暴达到的一分钟最大持续风速同样创下了新纪录。系统源自2015年10月中旬特万特佩克湾的大规模扰动天气,于10月20日首度归类成热带低气压。气旋起初发展缓慢,成为热带气旋当天仅有小幅强化。接下来系统增强成热带风暴并获名“帕特里夏”,成为这年太平洋飓风季第24场获命名的风暴。10月22日,气旋因外界环境极为有利而进入爆发性增强期。发展出层次分明的风眼,帕特里夏仅用24小时就从热带风暴增强成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最高级别的五级飓风,速度之快接近历史最高纪录,同時也是2015年唯一一個五级飓風。气象机构对风暴强化过程的预测成效不佳,无论预测模型还是气象学家,在预测帕特里夏发展期间的误差幅度都创下新纪录。 10月23日,飓风猎人侦察机两次测得飓风的风力时速达到335公里,最低气压879毫巴(百帕,25.96英寸汞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认为风暴是在这两次观测之间达到最高强度,估计帕特里夏的最高强度为风力时速345公里,最低气压872毫巴(百帕,25.75英寸汞柱),帕特里夏至此成为有纪录以来除1979年的台风泰培外全球最强烈的热带气旋。受其极高强度的影响,飓风名称“帕特里夏”于2016年4月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东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2015年10月23日晚,正快速减弱的帕特里夏从墨西哥哈利斯科州奎克斯马拉附近登陆。虽然已有大幅弱化,但飓风登陆时的风速估计仍然高达每小时240公里,比历史上任何登陆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风暴都要强。受该国山区地形影响,气旋的弱化速度比之前爆发性增强的速度还快,进入陆地上空不足24小时后就已退化成热带低气压,并且很快就于10月24日晚完全消散。.

新!!: 赤道和飓风帕特里夏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西加里曼丹省

西加里曼丹是印尼在婆羅洲島加里曼丹地區的四個省份之一。面積約146,807平方公里。居民中超過一半信仰為伊斯蘭教、23.94%為天主教、12.38%為基督新教,其餘信佛教,印度教和孔教。首府坤甸(Pontianak)剛好位於赤道線上,故该省又称为“赤道上的土地”。2000年人口約3,740,017,人口年增長率是1.5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6人。.

新!!: 赤道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西半球暖池

西半球暖池暖池是表層海水最熱處,位於國際換日線西側的赤道太平洋。暖池的東方近南美洲處,有一舌狀冷水分布,稱為「冷舌」。暖池和冷舌的縮減,常被用以預報「聖嬰現象」。.

新!!: 赤道和西半球暖池 · 查看更多 »

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是每年週期發生在西南印度洋(赤道以南、東經90度線以西及非洲海岸以東的區域)上的風季。區域內熱帶氣旋一般於11月至翌年4月之間生成。.

新!!: 赤道和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西经115度线

西經11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西115度的經線,是為西經115°。此線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北美洲、太平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於赤道與南緯60度線之間,西經115度線是南太平洋无核区與的邊界。 西經115度線與東經6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赤道和西经115度线 · 查看更多 »

西非叉尾帶魚

西非叉尾帶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带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從赤道至14°30'S海域,棲息深度20-500公尺,本魚身體狹長側扁,體銀色;頜骨邊緣和鰓蓋的黑色,背鰭軟條83-89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48-53枚,脊椎骨91-96個,體長可達43公分。.

新!!: 赤道和西非叉尾帶魚 · 查看更多 »

香料贸易

香料贸易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对香料的渴望直接催生了地理大发现。从遥远的东方运送香料到欧洲的贸易线路被称为香料之路。香料作为当时最贵重的商品之一,其价值几与黄金相当。英语中“Spice”(香料)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pecies”,常用来指代贵重但量小的物品。 在16世纪,葡萄牙统治了东印度的香料贸易,17世纪的霸主是荷兰,而18世纪则是英国。.

新!!: 赤道和香料贸易 · 查看更多 »

在几何学中,角(拼音:jiǎo,注音符號:ㄐㄧㄠˇ)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几何对象。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它们的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一般的角會假設在欧几里得平面上,但在非欧几里得几何中也可以定義角,特別是在球面幾何學中的是用大圓的圓弧代替射线。角在几何学和三角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几何之父欧几里得曾定义角为在平面中两条不平行的直线的相对斜度。普罗克鲁斯認為角可能是一種特質、一種可量化的量、或是一種關係。認為角是相對一直線的偏差,認為角是二條相交直線之間的空間。欧几里得認為角是一種關係,不過他對直角、銳角或鈍角的定義都是量化的。 平面角的大小定义是以两射线交点为圆心的圆被射线所截的弧长与半径之比,单位包括弧度和度、分、秒等。.

新!!: 赤道和角 · 查看更多 »

角宿一

--一(α Vir / 室女座α /英语:Spica)位於室女座,是全天空第十五亮的恆星,也是室女座最明亮的恆星。北半球的觀測者在春季夜晚,可以在東南方向的天空看到这颗明亮的1等星。想要找到角宿一,觀測者只需要沿着位于大熊座的北斗七星的斗柄和牧夫座的大角连成的曲线方向往下就可以看到它。角宿一是一顆藍巨星,屬於仙王座β型變星。角宿一距離地球有260光年之遥。.

新!!: 赤道和角宿一 · 查看更多 »

马卡蒂

卡蒂(Makati),又译马卡第、马加智(Makati)是組成菲律宾马尼拉大都会的16座城市之一。 馬卡蒂是菲律宾的金融中心,全國最高密度的國際企業與本地企業集散地。主要銀行、企業與百貨公司跟外國大使館,都座落於馬卡蒂。菲律賓證券交易所也位於交通繁忙、有菲律賓華爾街之稱的阿亞拉大道上。馬卡蒂也以馬尼拉大都會的文化與娛樂中心聞名。 馬卡蒂为於2010年人口共529,039,面积为21.57平方公里,是菲律宾人口排名第17的城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達19,336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排第41名的城市。雖然登記的人口只有50多萬人,但白天因為工作、購物、做生意的人口流動會成為超過百萬人生活的城市。在上下班通勤與假日會遇到繁忙擁擠的交通。 主要语言为他加禄语,88.9%的居民信仰罗马天主教,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新!!: 赤道和马卡蒂 · 查看更多 »

马可尼环形山

可尼环形山(Marconi)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附近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及企业家古列尔莫·马可尼(1874年-193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马可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马尔代夫地理

尔代夫共和国是一个位于南亚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与印度和斯里兰卡隔海相望。马尔代夫由分布在9万平方公里海域内的1192个珊瑚岛组成,其中119个岛屿有人居住。南北长820公里,东西宽130公里。陆地面积298平方公里。岛屿平均面积为1~2平方公里,最大岛屿为拉姆环礁中的甘岛。 马尔代夫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平均海拔高度为1.5米,自然陆地表面最高点仅2.4米。马尔代夫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马尔代夫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28℃。气候受季风影响,分旱季(11月到次年4月)和雨季(5月至10月),年降水量2143毫米。.

新!!: 赤道和马尔代夫地理 · 查看更多 »

马丁·倍海姆

丁·倍海姆(Martin Behaim,也作Martinho da Boémia、Martin Bohemus、Martin Behaim von Schwarzbach或Martinus de Boemia,),全名马丁·冯·倍海姆(Martin von Behaim),德国宇宙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服务于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的探险家,他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现存最早地球仪。.

新!!: 赤道和马丁·倍海姆 · 查看更多 »

马六甲海峡

六甲海峡(Strait of Malacca;Selat Melaka),是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 马六甲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南海)。海峡全长约1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2.8公里,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 马六甲海峡因沿岸有马来西亚一古城马六甲而得名。海峡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

新!!: 赤道和马六甲海峡 · 查看更多 »

马绍尔群岛国旗

绍尔群岛国旗为长方形,长宽比例为19:10,设计者为当时的总统夫人艾米利安·卡布尔(Emlain Kabua),於1979年5月1日獲得自治地位時启用。 藍底代表太平洋,兩條相鄰的白色 (代表日出和和平)和橙色帶子 (代表日落和勇氣)從左下角開始往右上角逐漸加寬。左上方一顆24角星代表該國的選區數目,當中四個較長的角代表了該國四個文化中心(马朱罗、贾卢伊特环礁、沃特杰环礁、埃贝耶)。整面旗幟說明了該國位於赤道以北。.

新!!: 赤道和马绍尔群岛国旗 · 查看更多 »

马来群岛

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過去曾有「東印度」、「印度群島」、「印度尼亞西群島」等名稱。是一组散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上,位於东南亚大陸和澳大利亚之间的群島。該群島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群岛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马) 、文莱、新加坡、东帝汶"."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新!!: 赤道和马来群岛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新!!: 赤道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詹金斯陨石坑

詹金斯陨石坑(Jenkins)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路易斯·弗里兰·詹金斯"(Louise Freeland Jenkins,1888年-1970年),1982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詹金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諾諾烏蒂環礁

諾諾烏蒂環礁是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的環礁,屬於吉爾伯特群島的一部分,位於赤道以南,長35公里、寬15公里,面積28.2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2,303。 Category:基里巴斯环礁.

新!!: 赤道和諾諾烏蒂環礁 · 查看更多 »

高氣壓

氣壓是指一个气压高于周边地区的区域,是為反氣旋。在北半球高氣壓區域內的空氣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逆时针方向。高气压区一般风力比较小,空气下沉。通过绝热过程下沉气流一般使得500米以下的造成云或者雾的水滴蒸发,因此高气压区通常天气晴朗。在白天,由于没有云来反射阳光或者地面的热量,在夏季高气压区比较热,而在冬季则比较冷。在夜间由于没有云阻挡热量的散失,气温一般不论在哪个季节都比较低。 高气压区由副熱帶高壓造成,它是由于赤道的空气上升形成的,上升的热空气冷却,失去湿度,同时被向高纬度的方向运输,在这个过程中它下降,导致高气压区。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哈德里環流圈。世界上许多沙漠地区与高气压区的形成有直接的关联。 与低气压区相比表面高气压区一般面积比较大,风速比较低,其原因是因为表面摩擦力对导致循环的压力梯度和科里奥利力造成的阻碍。 有些高气压区持续的时间很长,重复出现,因此获得了特定的名称。比如在冬季出现的西伯利亚高压可以在同一地点持续一个多月。另一个著名的高气压区是亚速尔高压。.

新!!: 赤道和高氣壓 · 查看更多 »

魏德曼施泰登环形山

魏德曼施泰登环形山(Widmannstätten)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史密斯海南沿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的残骸, 其名称取自美国奥地利印刷业商人和科学家阿洛伊斯·冯·贝克·魏德曼施泰登(1753年-1849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根据叠加原理并考虑到陨坑覆盖在凯伊士环形山之上,推测它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新!!: 赤道和魏德曼施泰登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魔術光

術光,又稱魔幻時刻,Magic hour,或Golden Hour,是攝影藝術的一個用語,指黎明時日光將出及黃昏日落時段的天色幻化,光彩如魔術變化。.

新!!: 赤道和魔術光 · 查看更多 »

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

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Jean Baptiste Joseph Delambre)是一位法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他还是巴黎天文台台长,创作了著名的从古代至十八世纪天文学史著作。.

新!!: 赤道和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 · 查看更多 »

诺比利陨石坑

诺比利陨石坑(Nobili)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意大利实验物理学家"莱奥波尔多·诺比利"(Leopoldo Nobili,1784年-1835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诺比利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谢切诺夫环形山

谢切诺夫环形山(Sechenov)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雨海纪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生理学家伊万·米哈伊洛维奇·谢切诺夫(1829年–190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谢切诺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谢里曼环形山

谢里曼环形山(Schliemann)是月球背面赤道线南部附近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商人及考古业余爱好者海因里希·谢里曼(1822年-189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谢里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豪兰和贝克群岛

豪兰和贝克群岛(Howland and Baker Islands),为美国無建制領地,无常住居民。是太平洋中部的两个珊瑚礁岛,位置靠近赤道,西南距夏威夷约2575公里。气候特点为降水少,多有风。地势低平,四周有暗礁环绕。无淡水资源,一般只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开放。豪兰岛目前为为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航空中转站。美国海岸警卫队每年巡视豪兰岛和贝克岛。两岛无港口,仅有小船停泊区。.

新!!: 赤道和豪兰和贝克群岛 · 查看更多 »

质子-K/DM组级运载火箭

质子-K/DM组级运载火箭(俄语:Прото́н-К/РБ ДМ)苏联研制的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中的一种四级型号。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12”,美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D-1-e”。 质子-K/DM组级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了被称为“DM组级”的上面级,这种上面级使苏联人第一次获得了将人造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的能力(由于拜科努尔发射场的位置太靠北,苏联向赤道上空发射卫星是很困难的)。DM组级是在原有的上面级D组级的基础上开发的(D组级只能发射深空探测器),于1974年第一次投入使用。 质子-K/DM组级火箭于1974年3月26日第一次发射,将宇宙-637卫星(苏联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送入轨道。火箭在1990年停止使用,共发射了66次(其中6次失败)。 DM组级又发展出两个型号:DM2组级(1982年)和DM5组级(1997年),所构成的火箭可以分别称为质子-K/DM2组级(8K82K/11S861)、质子-K/DM5组级(8K82K/17S40)。质子-K/DM2组级于1982年10月12日第一次发射,载荷是一颗格洛纳斯导航卫星(宇宙-1413);DM2组级又发展出DM2-M组级(配套的火箭为8K82K/11S861-01,1994年首飞)。质子-K/DM5组级于1997年6月6日第一次发射,载荷为宇宙-2344军事侦察卫星。 1996年4月8日执行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任务(欧洲阿斯特拉-1F卫星)的火箭是质子-K/DM2-M组级。.

新!!: 赤道和质子-K/DM组级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超星系坐標系統

超星系坐標系統,是天球坐標系統之一,他的赤道是校準在超星系平面上。這個系統用於在地的宇宙之中,主要是參考鄰近的星系團,包含室女座星系團、巨引源和英仙-雙魚超星系團等,在平面(二維空間)的分布狀態。雖然早在200年前的威廉·赫協爾就注意到星系分布在一個平面上的現象,但超星系坐標的基準平面在1953年才被熱拉爾·佛科留斯從夏普力-恩慈目錄中予以確認。 經由會議決定,超星系的經度和緯度類比於銀河坐標系統的銀經(l)和銀緯(b),分別標示為SGL和SGB,坐標經度的起點(SGL.

新!!: 赤道和超星系坐標系統 · 查看更多 »

鶉火

鶉火是周代木星的十二分野之一,相當於黃道十二宮的獅子宮。 木星古稱歲星,古代認為歲星是十二年為一周天,因而把天分為「十二次」,用以表示歲星每年所在的位置;唐代之前是沿著赤道把周天分為十二等分。名稱分別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這些名稱都和星象有關。鶉火是周朝的十二分野之一,相當於黃道十二宮的獅子宮。《國語》記載周景王的樂官伶州鳩所言:“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晉書·卷十一·天文志上》:「自柳九度至張十六度為鶉火,於辰在午,周之分野,屬三河。」《爾雅·釋天》:「咮謂之柳;柳,鶉火也。.

新!!: 赤道和鶉火 · 查看更多 »

麦德林

麦德林(西班牙语:Medellín)又譯美德因、美德殷,是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位于南美洲安地斯山脉北部,2008年人口为228万。麦德林也是麦德林都会区的核心,人口超过300万,2005年位于世界第62位。 21世纪,随着麦德林地铁的建设,工业得到发展,安全和教育也得到提高,国际化使之成为旅游城市。 麦德林都会区的经济占安蒂奥基亚省67%的GDP,全国经济的11%。 麦德林是该省重要的大学、商业、工业、科技区域,也是节日庆祝和夜生活的好去处。拉丁格莱美奖获得者摇滚音乐家胡安尼斯就出生在这里。.

新!!: 赤道和麦德林 · 查看更多 »

麦克劳林环形山

麦克劳林环形山(Maclaurin)是月球正面位于东部赤道区上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格兰数学家科林·麦克劳林(1698年-174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麦克劳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軌道交點

升交點 軌道交點是傾斜的軌道穿越參考平面的兩個點之一, entry in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6th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04.

新!!: 赤道和軌道交點 · 查看更多 »

軌道傾角

軌道傾角通常是參考平面和另一個平面或軸的方向之間的夾角。軸傾斜的表示法是行星的自轉軸和通過行星的中心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線之間所夾的角度。.

新!!: 赤道和軌道傾角 · 查看更多 »

黃道面

道面(plane of the ecliptic)的定义中,是假想地球是不动的,而太陽绕地球旋转。黄道面即为太陽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平面,目前与地球赤道面交角为23°26'。由于月球和其它行星等天体的引力影响地球的公转运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但在变动中,任一时间这个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黄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黄道。 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交集稱為交點線(line of nodes)。春分點與秋分點都包含於交點線,是交點線與黃道的交集。.

新!!: 赤道和黃道面 · 查看更多 »

黑脚企鹅

黑腳企鵝(学名:Spheniscus demersus),又名非洲企鵝、斑嘴環企鵝或公驢企鵝,是生活在非洲西南岸的企鵝,在納米比亞至南非近伊莉莎白港的阿爾哥亞灣的24個島上都有群族,最大的位於戴爾島。於1980年代,可能由於掠食者的減少,黑腳企鵝群族擴展至近開普敦的博爾德斯海灘及貝蒂灣。另一個大陸群族是在納米比亞,但出現的時間則不明。由於在博爾德斯海灘的黑腳企鵝容許遊人的接近,所以當地吸引了很多遊客到來。 黑腳企鵝的近親是在南美洲南部的漢波德企鵝及麥哲倫企鵝及近赤道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企鵝。.

新!!: 赤道和黑脚企鹅 · 查看更多 »

黄道

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它是黄道坐标系的基准。另外,黄道也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共面(看起来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并不能经常被观测到,地球自转产生了日出与日落的变化,这掩盖了太阳相对其他星星运动的轨迹。 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確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的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 西方的黃道(ecliptic)一詞是從蚀(eclipse)發生的地方延伸出來的。 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

新!!: 赤道和黄道 · 查看更多 »

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

尽管澳大利亚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主战场都很遥远,但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仍然很频繁。在1940年至1945年之间,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共有54艘海军舰艇及潜艇在澳大利亚水域袭击过盟军的船只,港口及其它设施。轴心国在此进行的最有名的袭击是1941年11月德国辅助巡洋舰击沉悉尼号轻巡洋舰、1942年2月19日日本海军战机对达尔文的轰炸、及1942年5月日本袖珍潜艇对悉尼港的攻击。除这些攻击以外,轴心国的潜艇及水雷在澳大利亚水域还击沉及击伤了许多盟军商船。日本潜艇还对几个澳大利亚港口进行了炮击,从潜艇母舰起飞的日本战机也对澳大利亚的各个主要城市进行过轰炸。 1942年上半年,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达到了顶峰,澳大利亚海岸周围已有日本潜艇在巡逻,而澳大利亚北部的几个城市也遭到了的攻击。但到了1942年后半年,澳大利亚水域就只剩下少量的德国武装商船了。1943年上半年,日本海军的潜艇恢复了对澳大利亚的进攻,但随着日本开始转入防御作战,这些进攻不久就又取消了。到了1944年和1945年,只有少量的轴心国海军舰只还在澳大利亚水域执行任务,而它们造成的破坏也微乎其微。 与其它战场相比,德国与日本向澳大利亚水域派遣的水面舰只及潜艇的总数相對較少,它们对盟军的进攻也是断断续续的,因此,轴心国并没有给驻扎于澳大利亚的盟军造成多大伤害。而尽管盟军用于保卫澳大利亚海域的舰队规模庞大,它们却没有对西南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发展造成多大影响。.

新!!: 赤道和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 · 查看更多 »

轉軸傾角

轉軸傾角是行星的自轉軸相對於軌道平面的傾斜角度,也稱為傾角(obliquity)或軸交角(axial inclination),在天文學,是以自轉軸與穿過行星的中心點並垂直於軌道平面的直線之間所夾的角度來表示與度量。.

新!!: 赤道和轉軸傾角 · 查看更多 »

达累斯萨拉姆

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意为“和平之家”--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城市、旧都,与同名省份的首府,堪称是坦桑尼亚的经济首都。面积162.5平方公里,都会区人口2,456,100(2005年统计数据)。市区分为Ilala、Kinondoni和Temeke三区,与两个郊区(Masaki和Mikocheni)。.

新!!: 赤道和达累斯萨拉姆 · 查看更多 »

迪奥戈·康

迪奥戈·康(Diogo Cão,古葡萄牙语也作Cam,)是葡萄牙探险家,15世纪80年代他沿非洲西岸进行了两次航行,成为了第一个发现并深入非洲第二大河刚果河考察的欧洲人,也是第一个到达西南非洲的鲸湾(今纳米比亚附近)的欧洲航海家。.

新!!: 赤道和迪奥戈·康 · 查看更多 »

迪费陨石坑

杜菲陨石坑(Dufay)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让·杜菲"(1896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迪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迈克耳孙环形山

迈克耳孙环形山(Michelson)是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耳孙(1852年-193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迈克耳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錢嘉樂

錢嘉樂(Chin Ka Lok,),香港出生,香港演員、動作指導及導演,無線電視基本藝人合約藝員。是武打演員錢小豪胞弟,也是香港業餘賽車手。現代表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任金像獎董事局董事。.

新!!: 赤道和錢嘉樂 · 查看更多 »

錳結核

錳結核(Manganese nodules),亦稱為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為海底岩石凝固物,由鐵或錳的氫氧化物以一個核心凝固而產生。其核心可能極其微小,並有可能因為結晶作用而完全轉變為錳礦物。當錳結核為肉眼可見時,它可以是細小的微化石(放散蟲門 Radiolaria 或有孔蟲門 Foraminifera 生物)外殼、磷酸化的鯊魚牙、玄武岩殘骸或早期凝固物的碎片。 錳結核的大小差距很大,由微小得只能用顯微鏡見到至大的球狀物大於二十厘米闊。但大部分錳結核的直徑為5至10厘米,約為一個馬鈴薯的大小。其表面平滑,部分則較粗糙,椭圆狀(多疙瘩的)或不規則的。其底部因為埋藏在沉積物下而比頂部更為粗糙。.

新!!: 赤道和錳結核 · 查看更多 »

茹科夫斯基环形山

茹科夫斯基环形山(Zhukovskiy)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现代空气动力学与航空科学的开拓者尼古拉·叶戈罗维奇·茹科夫斯基(1847年-192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茹科夫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范亨特环形山

范亨特陨石坑(Van Gent)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天文学家"亨德里克·范亨特"(Hendrik Van Gent,1900年-194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范亨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范亨特陨石坑

范亨特陨石坑(Van Gent)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天文学家"亨德里克·范亨特"(Hendrik Van Gent,1900年-194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范亨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范弗莱克陨石坑

范弗莱克陨石坑(Van Vleck)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区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及数学家"约翰·门罗·范弗莱克"(John Monroe Van Vleck,1833年-1912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范弗莱克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范登博斯陨石坑

范登博斯陨石坑(Van den Bos)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荷兰裔南非天文学家"威廉 ·亨德里克·范登博斯"(Willem Hendrik van den Bos,1896年-1974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范登博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錘頭果蝠

錘頭果蝠(学名:Hypsignathus monstrosus),是哺乳綱翼手目狐蝠科錘頭果蝠屬下的單屬種。而與錘頭果蝠屬(錘頭果蝠)同科的動物尚有偏齒果蝠屬、無尾果蝠屬(無尾果蝠)、多尖齒果蝠屬(懷氏多尖齒果蝠)、簡果蝠屬(簡果蝠)等之數種哺乳動物。它广泛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区。这种体形比较大的蝙蝠生活在河流边缘的森林、红树林、沼泽和低于1800米的棕榈林中。.

新!!: 赤道和錘頭果蝠 · 查看更多 »

蜂鸟

蜂鸟(學名:Trochilidae)是屬於雨燕目的蜂鸟科,体型小,能够以快速拍打翅膀(每秒70次,取决於鸟的大小)的方式而悬停在空中,也是唯一可以向后飞的鸟。蜂鸟的飞行本领高超,也被人们称为「神鸟」、「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 吸蜜蜂鸟(學名:Mellisuga helenae)僅重1.8公克,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还有一种典型的北美蜂鸟红喉北蜂鸟(Archilochus colubris)重量约三公克左右,身长7.6公分。蜂鸟中体型最大的是巨蜂鸟(學名:Patagona gigas),其体重也僅20克。.

新!!: 赤道和蜂鸟 · 查看更多 »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邢台人,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

新!!: 赤道和郭守敬 · 查看更多 »

舒斯特环形山

舒斯特环形山(Schuster)是月球背面赤道区附近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裔英籍物理学家"弗朗茨·亚瑟·弗里德里希·舒斯特"爵士(Franz Arthur Friedrich Schuster,1851年-193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舒斯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阳历

陽曆(又稱太陽曆,Solar Calendar),為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位置,或地球上所呈現出太陽直射點的週期性變化,所制定的曆法;不據月亮的月相周期,歲實為365.2421897日,有大小月之分,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各三十一日;四、六、九、十一月各三十日。而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閏年二十九日。 在華語文化中,「陽曆」一詞有時會被特指為公曆,以與中國傳統的農曆或陰曆有所區別。.

新!!: 赤道和阳历 · 查看更多 »

阿米奇环形山

阿米奇环形山(Amici)是月球背面赤道山区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意大利天文学家及光学与植物学家"乔凡尼·阿米奇"(Giovanni Amici,1786年-186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阿米奇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蘇門答臘

蘇門答臘(Sumatera)是印尼最西面的一個大島,也是全球第六大島嶼。全島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

新!!: 赤道和蘇門答臘 · 查看更多 »

赤道 (電影)

(原名《赤盜》),2015年4月30日上映的香港電影,由香港導演陸劍青和梁樂民共同執導,為兩人的第二部作品,由張學友、張家輝、余文樂、王學圻、文詠珊、池珍熙、崔始源和張震主演,此片在香港、澳門、中國大陸、韓國、中東及歐洲、日本進行外景拍攝,於2014年1月殺青。 電影主題曲《赤色壯舉》由金培達作曲、編曲及監製,小美填詞,并由張學友及崔始源演唱。.

新!!: 赤道和赤道 (電影) · 查看更多 »

赤道 (消歧義)

赤道是地球表面最長的圓周線。 赤道还可以指:.

新!!: 赤道和赤道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赤道反氣旋

赤道反气旋(Anticyclone in the Equator,又稱「赤道高壓脊」,Near Equatorial Ridge)是指出现在赤道附近的反气旋。夏季(主要是1979年)的资料分析表示,当西北太平洋有一个或數个低压系统形成并在其南侧北緯10度附近出现大片西風时,即使南半球没有寒潮爆发,赤道附近的信风(東北或東南風)没有加强,也会使低压南侧0至北緯10度地区(-Δu/Δy)出现很大的负值,有利于赤道缓冲带或赤道反气旋的發展。相反,当北半球热带及副热带地区受高压影响时,赤道两侧都盛行偏东气流,赤道附近(-Δu/Δy)值很小,此时即使南半球有寒潮爆发,也不会形成赤道缓冲带和赤道反气旋。 Category:熱帶氣旋.

新!!: 赤道和赤道反氣旋 · 查看更多 »

赤道坐標系統

赤道坐標系統,又作赤道座標系統,大概是使用得最廣泛的天球坐標系統,他的元素是.

新!!: 赤道和赤道坐標系統 · 查看更多 »

赤道多雨气候

赤道多雨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热带雨林气候的一种子类型,在對應的柯本氣候分類法中代號為「Af」。根據三圈環流,由於地球赤道地區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而導致降水充沛。.

新!!: 赤道和赤道多雨气候 · 查看更多 »

赤道几内亚

赤道几内亚(República de Guinea Ecuatorial、République de Guinée Equatoriale、República da Guiné Equatorial),中部非洲西部的国家之一。2009年7月人口约为633,441人。虽然国名中带有赤道字样,但赤道只通過国土之間的海域,并未直接穿过该国领土。.

新!!: 赤道和赤道几内亚 · 查看更多 »

赤道纪念碑

赤道纪念碑位于印尼坤甸,距离市中心约3公里,标志着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赤道。 第一座赤道纪念碑由荷兰的地理学家建于1928年,1930完成,1990年增建圆顶保护原碑,使其规模达到其原始大小的五倍。1991年9月21日隆重开幕。 Category:赤道 Category:1930年完工建築物 Category:印尼建築物.

新!!: 赤道和赤道纪念碑 · 查看更多 »

赤道省

赤道省(法語:Province de l'Équateur)是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西北部的一个省,首府姆班达卡(Mbandaka),人口?(2006年),面積103,902平方公里。.

新!!: 赤道和赤道省 · 查看更多 »

赤道脊

赤道脊是土星卫星上存在的一种地貌特征,至今已在三颗土星卫星的发现了该地貌——即较大的土卫八和较小的土卫十五、土卫十八。三颗卫星上的赤道脊所在位置都接近于卫星赤道。这种地貌只存在于土星卫星上,但还不确定其形成是否有共同原因或者只是一种巧合。三颗卫星上的赤道脊都是于2005年为卡西尼号所发现。 土卫八上的赤道脊的宽达20公里,高达13公里,长度达1300公里。土卫十五较之土卫八小得多,但是按比例来说,其上的赤道脊则更为显眼,该地形使得土卫十五的形状十分怪异,看起来就像不明飞行物。土卫十八的图像较为模糊,但是仍能分辨出类似于土卫十八的结构。 至今仍不清楚这些山脊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三颗卫星上的类似地形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由于土卫十五和土卫十八的轨道位于土星环之内,因此有人认为这两颗卫星吸附了土星环中的物质,从而在赤道处形成了这种山脊。但是这种理论并不适用于土卫八,因为该卫星的轨道位于土星环之外。曾有科学家认为土卫八曾经位于土星环之内,从而形成了该地形,后来由于某种未知原因而被推出至现今的位置。与之对应,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土卫八的轨道位置并未发生变化,而是土星环由于土星的重力场而被拉至更近的轨道位置。但是大多数科学家都倾向于以下观点:土卫八的赤道脊是由某种内源性构造活动形成的,而与土卫十五和土卫十八的赤道脊的形成过程没有联系。.

新!!: 赤道和赤道脊 · 查看更多 »

赫尔默特陨石坑

赫尔默特陨石坑(Helmert)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弗里德里希·罗伯特·赫尔默特"(Friedrich Robert Helmert,1843年-1917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赫尔默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陨石坑

赫尔曼陨石坑(Hermann)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往南距赤道不到一座陨坑的距离,其名称取自瑞典数学家暨机械师"雅各布·赫尔曼"(1678年-173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赫尔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赫维留环形山

赫维留环形山(Hevelius)是月球正面风暴洋西部,位于赤道附近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波兰天文学家"约翰·赫维留"(1611年-168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赫维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赫茨普龙环形山

赫茨普龙环形山(Hertzsprung)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巨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为月球上最大的陨石坑之一-直径达570公里,中心月面坐标为,其名称取自丹麦天文学家埃纳·赫茨普龙(1873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赫茨普龙环形山的尺寸比月球正面的几座月海还大,但不同的是,它只有一小部分区域被熔岩覆盖。月球背面的其它一些撞击结构也是类似情况,月背火山喷发的规模远小于月球正面。因此,赫茨普龙环形山是一座撞击坑(未被幽暗的熔岩填塞的撞击盆地),它被称为陨石坑,而非月海。.

新!!: 赤道和赫茨普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赖因霍尔德陨石坑

赖因霍尔德月坑(拉丁文"Reinhold")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区岛海东部的一座大型撞击坑,形成于爱拉托逊纪。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及数学家“伊拉斯谟·赖因霍尔德”(Erasmus Reinhold),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赖因霍尔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閃邁人

閃邁人(Semai)是馬來西亞中部閃努人(Senoi)中最大的群體。他們分佈廣泛,從山區的熱帶雨林到北部皮翰(Pehang)郊區和南部皮瑞克地區(Perak States)。大多數的閃邁人靠打獵、漁獵、採集和利用雨林資源,例如水果或樹藤進行交易,或在鄰近的小鎮打工。住在較大沿海城市的閃邁人已習慣於馬來人的生活方式。閃邁人是馬來西亞原住民歐瑞阿斯利(Orang Asli)中十七族中的一族。.

新!!: 赤道和閃邁人 · 查看更多 »

门捷列夫环形山

捷列夫环形山(Mendeleev)是月球背面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杰出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190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门捷列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藪犬

藪犬(Speothos venaticus),又名叢林犬,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犬科,分佈在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爾、圭亞那、巴拉圭、阿根廷東北部及巴西。牠們雖然分佈得很廣,但數量卻很稀少。最初發現的只是在巴西洞穴內的化石,故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牠們是藪犬屬中唯一現存種,其餘的都已滅絕。.

新!!: 赤道和藪犬 · 查看更多 »

鑫诺卫星通信

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简称鑫诺卫星公司)成立于1994年5月30日,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及亚太地区主要卫星运营商之一。为国有股份制公司,股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国防科工委。主要从事卫星转发器租赁、卫星通信及相关技术服务等业务。并负责对鑫诺卫星的监视、测定和控制。.

新!!: 赤道和鑫诺卫星通信 · 查看更多 »

鑫诺三号

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采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使用C波段频率,在轨寿命8年。另外还具备防止恶意干扰功能,确保节目的安全、优质传送。该星已于2007年6月1日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当年7月份正式投入使用。 2010年10月20日凌晨2点~5点,鑫诺六号通信卫星接替鑫诺三号业务,鑫诺三号卫星将会飘移到东经163度的位置,等待迎接新任务的来临。.

新!!: 赤道和鑫诺三号 · 查看更多 »

鑫诺一号通信卫星

鑫诺一号通信卫星(SINOSAT-1)是法国宇航公司制造,1990年代进口中国的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服务于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1998年7月1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7月31日定点在东经110.5度赤道上空的轨道,在轨寿命为15年。 鑫诺一号卫星有24个C频段转发器(其中23个带宽为36MHz,1个带宽为54MHz)和14个Ku频段转发器,带宽为54MHz。覆盖中国国内和周边国家。鑫诺卫星的服务主要是中国教育网、新华社全球卫星数据广播网、国家广电总局“村村通”工程,中国海上石油、国家气象局、中国吉通、中国联通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也曾经使用过鑫诺的服务。 2006年6月23日至6月30日,卫星遭到法轮功组织的攻击一度瘫痪。台灣中央社報導指出衛星9月11日被插播所出現的內容是「絕密消息:江澤民和蘇聯簽定條約,出賣了相當於一百個台灣的土地」,副題為「新聞自由是天賦人權」。中共當局認為干擾源來自香港,並指香港政府正協助調查,但香港保安局公開否認此事。.

新!!: 赤道和鑫诺一号通信卫星 · 查看更多 »

钦博拉索山

钦博拉索山(奇楚瓦語:Chimpu Rasu,西班牙語:Volcán Chimborazo)位於南美洲的厄瓜多尔,是一座圆锥形的死火山,海拔6268米,位於厄瓜多爾首都基多西南偏南150公里,是厄瓜多尔的最高峰。 钦博拉索山可以說是一座“另類”的世界最高山峰,因為近年科學家透过人造卫星测定,地球既不是标准的球形,也不是标准的椭圆球形,而是一个南大、北小、中间鼓的“梨形”。所以,假若世界最高峰的決定不是從海平面算起,而是從地心算起的話,位於貼近赤道地区(南緯1度)的钦博拉索山的顶峰才是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因為,钦博拉索山顶峰距地心的厚度为6384.10公里,而珠穆朗玛峰距地心的距离为6381.95公里,比钦博拉索山少2.15公里。 1802年,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在厄瓜多考察,曾经登到约5600米,由于身体不适而放弃。1880年1月4日,15年前首次登顶马特洪峰的英国人Edward Whymper和当年的竞争对手、意大利人Antoine Carrel及其兄弟Louis Carrel合作,历经艰险,最终登顶。.

新!!: 赤道和钦博拉索山 · 查看更多 »

蒲隆地

,正式名稱布隆迪共和國(Republika y'Uburundi, ;République du Burundi,),是一個位於東部非洲的小型內陸國家,其北、東、西面分別為卢旺达、坦桑尼亚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所包圍,其中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邊界有超過一半是座落在著名的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湖面上。 布隆迪的首都為布琼布拉(Bujumbura),是個位於坦干依喀湖湖畔的港口都市,最早是德屬東非的軍隊駐紮地,人口約有30萬(1994年時估計),是該國第一大城。布隆迪的官方語言有三種,包括英語、法語和基隆迪語。 布隆迪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且國內生產總值也較低於其他國家。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內戰、貪汙和人民教育程度不高,而且還流行著愛滋病。Eggers, 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undi, p. xlix.

新!!: 赤道和蒲隆地 · 查看更多 »

蒂塞利乌斯环形山

蒂塞利乌斯环形山(Tiselius)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瑞典化学家阿尔内·威廉·考林·蒂塞利乌斯(1902年-197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蒂塞利乌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肯尼亚

肯尼亚共和國(Jamhuri ya Kenya,Republic of Kenya,,或)位於非洲東部,濒临印度洋,與索馬里、埃塞俄比亚、南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亚接壤,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肯尼亚人口约4679万,一共有42个民族,分成班图、尼罗和库施特三大语系,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全国分为47个县市,首都为内罗毕。 肯雅曾是英国殖民地,1963年12月12日從英國獨立。东非大裂谷将肯尼亚分为两半,恰好与横贯全国的赤道相交叉,肯尼亚因此获得了“东非十字架”的称号。肯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受基础设施投资及私人消费增长的影响,肯尼亚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为614.1億美元,经济增长率达5.6%。 肯尼亚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和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联合国人居署及联合国环境署(又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新!!: 赤道和肯尼亚 · 查看更多 »

肯尼亚山

肯尼亚山(Mount Kenya)为肯尼亚第一高峰及非洲第二高峰,仅次于乞力马扎罗山。最高主峰为巴蒂安峰()、内利恩峰()及勒纳纳峰()。肯尼亚山位于肯尼亚中部,赤道以南约,首都内罗毕东北偏北约。肯尼亚共和国国名即来源于肯尼亚山。 肯尼亚山为一复式火山,于三百万年前随东非裂谷带形成而产生。冰期到来前其海拔为。过去数千年来其为冰帽所覆盖,由此导致其极度侵蚀的山坡 及自中心发散的诸多峡谷。目前肯尼亚山共有11座小型冰川。山坡植被覆盖率高,为肯尼亚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 自山脚至山顶有诸多植被带 ,山坡下部由多种树林覆盖。诸多高山植物为肯尼亚特有,如巨型半边莲、黄菀及当地亚种蹄兔。肯尼亚山中部面积的地区被指定为国家公园,于1997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国家公园每年访客量超过16,000人。 Category:肯亞地理 Category:肯雅山峰.

新!!: 赤道和肯尼亚山 · 查看更多 »

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縮寫為KSC)位于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成立于1962年7月,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进行载人与不载人航天器测试、准备和实施发射的最重要场所,其名稱是為了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整个场地长55千米,宽10千米,面积567平方公里,约1.7万人在那里工作。场地上还有一个参观者中心,参观者也可以随导游参观。肯尼迪航天中心是佛罗里达州的一个重要的旅游点。同时由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大部分地区不开放,它也是一个美国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目前发射指挥所設在39号发射台,这里也是航天器裝配大樓的所在地。在它的西部6千米处有两个发射场,向南8千米处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工业地区,那里有许多中心的支援设施和管理总部。其它发射台的發射作業由美国空军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指挥。.

新!!: 赤道和肯尼迪航天中心 · 查看更多 »

肯索里努斯陨石坑

肯索里努斯陨石坑(Censorinus)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附近一座明亮的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公元三世纪古罗马文法学家及杂文作家"肯索里努斯",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肯索里努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银杏

銀杏(学名:Ginkgo biloba),落葉喬木,壽命可達3000年以上。又名公孙树、鴨腳樹、鴨腳子等,其裸露的種子稱為白果。属裸子植物銀杏門唯一現存物種,和它同門的所有其他物種都已灭绝,因此被称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它被发现在化石追溯到2.7亿年前。銀杏原產於中國,現廣泛種植於全世界,并被早期引入人类历史。它有多種用途,可作為傳統醫學用途和食物。.

新!!: 赤道和银杏 · 查看更多 »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新!!: 赤道和银河系 · 查看更多 »

鄭子誠

鄭子誠(Timothy Cheng Tse Sing,),知名香港電台唱片騎師及在港台出道,同時為香港無綫電視基本藝人合約兼邵氏兄弟藝員。由於其聲線雄厚,經常為電視廣告及節目作旁白,其妻子為香港電台節目主持劉倩怡。.

新!!: 赤道和鄭子誠 · 查看更多 »

重量

在科学與工程学上,物體的重量指的通常是重力作用在它身上的力。重量是向量,它的量(純量)一般用斜體 W 表示。重量是質量 m 和當地重力加速度 g 的乘積,即為:W.

新!!: 赤道和重量 · 查看更多 »

自然

自然(英文:Nature),是指不断运行演化的宇宙萬物,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 人类所能理解地自然现象有:生物界的基因模因、共识主动、意识行为、社会活动和生态系统等;宇宙间的天使粒子、次原子粒子、星系星云和黑洞白洞等。 人类不能理解地宗教信仰、灵魂观念和神明信念等现象,被称为超自然现象。 从对超自然现象的探索,到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是人类逐渐理解自己、适应生存环境和丰富社会活动的过程。例如,古时,火是神明,日月星辰是超自然现象;如今,卫星、电视、电脑和手机成为了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区块链成了全球共识共享的无字天书。.

新!!: 赤道和自然 · 查看更多 »

自转

自轉,是指物件自行旋轉的運動,物件會沿著一條穿过本身的軸旋轉,這條軸被稱為「自轉軸」。一般而言,自轉軸都會穿越天體的質心。 恆星和行星都會自轉,小天體亦大多會自轉。作為天體的集合體,星系也會自轉。 如果行星自轉軸在長期運動中漸漸偏離原有方向,即會產生歲差,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lanetarium.

新!!: 赤道和自转 · 查看更多 »

臭氧层

臭氧層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線。臭氧層密度低,如果它被壓縮到對流層的密度,則只有數毫米厚。.

新!!: 赤道和臭氧层 · 查看更多 »

臭氧层空洞

臭氧層破洞(Ozone depletion)地球大氣上空平流層(臭氧層)的臭氧從1970年代開始,以每十年4%的速度遞減的一種現象。在兩極地區的部份季節,遞減速度還超過每十年4%,而在春季時連對流層的臭氧也在減少,形成所謂臭氧層破洞。 臭氧被消耗的主要原因是氯化物和溴化物对臭氧分解的催化作用引起的,这些卤素主要来源于地面释放的氟氯烃(CFC),商品名称为氟里昂。 因為臭氧層可以阻擋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波長為270-315 奈米)進入大氣層,被消耗而稀薄甚至破洞的臭氧層會導致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患者的增加,並造成一些生物品種(如海洋浮游生物)的滅絕,所以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禁止生產氟氯烴等一些能造成臭氧層被消耗的物質。.

新!!: 赤道和臭氧层空洞 · 查看更多 »

里奇陨石坑

里奇陨石坑(Ritchey)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地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和望远镜制造商"乔治·威利斯·里奇"(George Willis Ritchey,1864年-194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里奇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金培達

金培達 (Peter Kam,),香港音樂人,流行歌曲及電影配樂創作者。先後憑電影《星願》、《忘不了》、《如果·愛》、《伊莎貝拉》、《十月圍城》、《武俠》、《寒戰》和《七月與安生》,八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新!!: 赤道和金培達 · 查看更多 »

金夏沙

金沙薩(Kinshasa),也譯--,原名利奧波德維爾或利奧波德城(Léopoldville,Leopoldstad),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刚果河畔。曾为渔村的金沙萨现为一个人口超过9百万人的大都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城市排名裡,它與南非的約翰尼斯堡一直在搶奪亞軍的排行,僅次於居冠的拉各斯。但龐大的人口數量再加上運作效率不佳的政府管理也衍生嚴重的社會問題,金沙薩治安極差,是非洲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其搶劫、強姦、綁架率常年居高不下。.

新!!: 赤道和金夏沙 · 查看更多 »

金星殖民

金星殖民是很多科幻小說裡的情節,在人類實現太空飛行前已經存在的夢想。當發現金星的惡劣生存環境之後,人們的注意力開始集中於月球及火星殖民之上,然而在金星上建立浮空都市的概念依舊有人強力支持。.

新!!: 赤道和金星殖民 · 查看更多 »

長鬚鯨

長鬚鯨(學名:Balaenoptera physalus)又稱脊鰭鯨、真鬚鯨、剃刀鲸、鯡鯨或鰭鯨,是鬚鯨亞目中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牠們是全球第二大的鯨,也是現存第二大的動物,僅次於藍鯨。 長鬚鯨的身軀長而苗條,全身大多呈棕灰色,下腹部的顏色較淺。現時所知,長鬚鯨最少有兩個現存的亞種:北大西洋的北長鬚鯨,以及另一較大的亞種——南冰洋的南極長鬚鯨。在極地到熱帶地區的大型海洋中均可找到長鬚鯨,只是北極和南極附近的地區,以及大型海域附近的小水域找不到牠們。所有密度最高的長鬚鯨族群均分佈於溫帶地區及水較冷的地帶。 牠們的食物有小型的魚類、烏賊及甲殼動物(這包括糠蝦和磷蝦)。 跟其他所有大型的鯨類一樣,長鬚鯨在20世紀期間曾被大量捕撈,現時仍屬瀕危物種。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簡稱IWC)後來全面禁止所有對長鬚鯨商業性捕撈的行為,但冰島和日本仍然宣佈其捕撈行動將會繼續進行。此外,人類在水上的活動亦對長鬚鯨構成很大的威脅,更甚的是,據有關的記錄,每年長鬚鯨與船隻相撞的次數極多,且往往都導致了該鯨的死亡。.

新!!: 赤道和長鬚鯨 · 查看更多 »

色立体

色立体是一种三维表示的色彩空间,类似于二维表示的色环。色立体额外增加的维度使得它可以额外多表现一个维度的色彩变化。二维色轮通常表现色相的变化(红,绿,蓝等)和明度(明暗层次),而色立体多了一个饱和度,这使得色立体可以在三维结构中表现出所有可能的颜色。.

新!!: 赤道和色立体 · 查看更多 »

苏铁属

苏铁属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苏铁目中苏铁科的唯一属,是一種裸子植物。苏铁,又称为铁树、凤尾铁、凤尾蕉。苏铁类植物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起源於古生代的印度次大陸,迄今为止已有2.8亿年的历史。到侏罗纪至白堊紀時期達至巔峰,遍及全球,成为恐龙的主要食物。及至白堊紀結束時,當非鳥類的恐龍都滅絕時,北半球大多數的蘇鐵類物種亦同時滅絕。 苏铁“Cyca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椰子树名,苏铁类植物常被误认为棕榈树或是蕨类植物。.

新!!: 赤道和苏铁属 · 查看更多 »

鋸鱗蝰屬

鋸鱗蝰屬(學名:Echis)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主要分布於非洲、中東、巴基斯坦、印度及斯里蘭卡。鋸鱗蝰雖然體型較其它毒蛇細小,但牠們是一種性急而且容易發動咬擊的蛇類,加上能分泌強烈的出血毒素,因此被視為是一種危險的蛇類。另外,鋸鱗蝰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當牠們遇上危機的時候,會磨擦身上的粗糙鱗片,發出唧唧聲音以向敵人示警。Mallow D, Ludwig D, Nilson G. 2003.

新!!: 赤道和鋸鱗蝰屬 · 查看更多 »

雨林

林是雨量甚多的生物區系。雨林依位置的不同分热带雨林和溫帶雨林。雨林大多数靠近赤道,在赤道经过的非洲、亚洲和南美洲都有大片的雨林。湿润的气候保证了树和植物的快速生产。同时,树和植物也为雨林中的成千上万种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雨林曾經覆蓋了14%地球土地表面,但現在只剩下6-8%土地表面,即整體表面的2%。虽然雨林只覆盖地球的6%的土地,但却有一半以上的动物和植物的品种在雨林中出现。 雨林有時被稱為「世界最大藥廠」,因為大量自然藥物或藥物的原材料都在雨林中找到。全球所用的藥物中,幾乎一半來自雨林。科學家相信更多疾病的解藥將來可以在雨林中找到。雨林地区往往有大河流过,如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许多雨林在一年中有几个月会暴发洪水。.

新!!: 赤道和雨林 · 查看更多 »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是为了解释一些地质现象而提出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在新元古代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冰河期,以至于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冻结,仅仅在厚达两公里的冰层下存有少量因地热而融化的液态水。 加州理工学院地质教授于1992年首度使用“雪球地球”这个词。从那以后该假说得到了哈佛大学地质教授及其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完善。.

新!!: 赤道和雪球地球 · 查看更多 »

雷蒂库斯陨石坑

雷蒂库斯陨石坑(Rhaeticus)是月球上一座横跨赤道的撞击坑,位于中央湾东南附近,约形成于45.5亿年前-38.5亿年前的前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及天文学家"格奥尔格·乔基姆·冯·雷蒂库斯"(Georg Joachim von Rhaeticus,1514年-1576年)Autostar Suite Astronomer Edition.

新!!: 赤道和雷蒂库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雷蒙环形山

雷蒙环形山(Raimond)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天文学家"小让·雅克·雷蒙"博士(Jean Jacques Raimond,1903年-196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雷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雷斯庇基陨石坑

雷斯庇基陨石坑(Respighi)是月球正面位于东部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意大利数学家及天文学家洛伦佐·雷斯庇基(1824年-1890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雷斯庇基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雙小行星

雙小行星是兩顆小行星環繞著它們共同質量中心的系統,類似於聯星。伽利略號在1993年飛越(243) Ida,首度證實它是一對雙小行星,之後又檢測到許多雙小行星。 當雙小行星的兩顆有著相似的大小時,它們有時會被稱為“Binary companions”、“Double asteroids”或“Doublet asteroids”。(90) Antiope 就是真實的雙小行星的好例子。與小衛星,稱為小月球,組成的雙小行星更常被觀測到 (參見(22) Kalliope、(45) Eugenia、(87) Sylvia、(107) Camilla、(121) Hermione、(130) Elektra、(243) Ida、(283) Emma、(379) Huenna等等),他們也稱為大小比例懸殊的高尺寸比雙小行星。 成對的隕石坑,像是在加拿大的清水湖 (Clearwater Lakes),可能就是雙小行星造成的。 已經有好幾種雙小行星系統形成的理論被提出。最近的研究顯示它們都明顯有巨大的孔隙 ("碎石堆疊"的內部)。環繞著大主帶小行星的衛星,像是、或,是再一次側向的撞擊或分裂,才從母體分裂出來形成的。海王星外的雙小行星可能是在太陽系形成時互相捕獲,或在三體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在太陽系內側的近地小行星有可能是在與某一顆類地行星遭遇後,受到潮汐力扯裂而分裂的。在接近地球附近和內側的雙小行星相對較多的一個可能的解釋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2008年6月10日):這一理論指出,當太陽能 (參見YORP效應) 使一顆“碎石堆疊“的小行星旋轉得足夠快時,物質會從小行星的赤道飛射出去;這個過程也會使小行星兩極的物質更新。.

新!!: 赤道和雙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雙圓錐

在幾何學中,雙圓錐是一種雙錐體,是指基底為圓形的雙錐體,其可以視為將二個底面全等的圓錐,底面對底面皆合起來的三維幾何體,或是由二個全等的圓錐共同圍出的空間。每個雙圓錐皆由二個曲面所組成,具有一個曲邊和二個頂點,由於組成面有曲面以及組成邊為曲邊,因此會導致其歐拉特徵數不為二,其F-E+V.

新!!: 赤道和雙圓錐 · 查看更多 »

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

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简称UTM,是一种国际标准化的地图投影法。它使用笛卡兒座標系,標記南緯80°至北緯84°之間的所有位置。.

新!!: 赤道和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 · 查看更多 »

逻辑异或

在--邏輯中,逻辑算符互斥或閘(exclusive or)是对两个运算元的一种邏輯分析类型,符号为XOR或EOR或⊕。与一般的邏輯或OR不同,當兩兩數值相同為否,而數值不同時為真。 两个运算元(命题):A与B的异或一般写成A异或B,或者写成A \quad \mathrm \quad B、A \oplus B、A \neq B等等。在C语言中,写作A^B。.

新!!: 赤道和逻辑异或 · 查看更多 »

退役太平洋飓风名称列表

太平洋飓风是指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赤道以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达到一定强度后就会获得命名。如果这些风暴之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将来再用相应名称为气旋命名可能会有不好的效果,世界气象组织就会把这些名称退役,今后不再用来为这片海域的热带气旋命名。形成太平洋飓风的海域分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两部分,东太平洋是指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中太平洋是指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之间的太平洋。截至2014年太平洋飓风季,共有16个热带气旋名称退役,这其中最致命的天气系统是1997年10月吹袭墨西哥的飓风宝莲,在当地夺走超过230条人命;造成损失最大的则是2013年的飓风曼努埃尔,经济损失数额超过42亿美元。2015年10月,颶風派翠莎造成严重破坏,其名称因此成为最新退役的太平洋飓风名称。.

新!!: 赤道和退役太平洋飓风名称列表 · 查看更多 »

陶岔渠

陶岔渠位于中国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中线工程完工后,陶岔渠首将成为向中国北方京津冀等地区送水的“水龙头”。.

新!!: 赤道和陶岔渠 · 查看更多 »

KoreKorea

KoreKorea(꼬레꼬레아)一詞是表示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為南韓漁船員提供性交易的女子。南韓漁民多利用金錢、衣物、魚貨等利誘吉里巴斯未成年女子從事非法性交易。其女子年齡多位於14至18歲,屬於未成年性交易,引發吉里巴斯政府嚴重關切以及當地民眾的不滿。.

新!!: 赤道和KoreKorea · 查看更多 »

NTT DOCOMO

NTT DOCOMO(NTTドコモ)是日本一家電信公司。「DOCOMO」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取“Do Communication over the Mobile network”(電信溝通無界限)中的首字,且其發音和日語单词どこも(无所不在)相同。中文品牌名字譯為「都科摩」(台北與北京)或「都客梦」(上海)。.

新!!: 赤道和NTT DOCOMO · 查看更多 »

PzH2000自行榴彈砲

Panzerhaubitze 2000自走炮,简称PZH 2000自走炮,是一种由德国克劳斯-玛菲·威格曼公司和莱茵金属为德国陆军设计制造的自行火炮系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之一。它的一个特点就有拥有很高的射速,在急速射模式下,PzH 2000能在9秒中时间内发射3发炮弹,56秒内发射10发,在1分钟之内连续的发射10-13发。 PZH 2000能夠自動支援最多5發同時彈著炮擊模式(Multiple Rounds Simultaneous Impact,MRSI)。它的彈藥再裝填是全自動,2名操作員可以在12分鐘內將60發容量的彈艙裝填完畢。PZH 2000也被意大利,荷兰,和希腊陆军选中,而且赢得了更多的其他北约国家的订单用以替换原有的美制自走炮。.

新!!: 赤道和PzH2000自行榴彈砲 · 查看更多 »

S/2003 J 10

S/2003 J 10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S/2003 J 10 · 查看更多 »

Super Junior-M

Super Junior-M(슈퍼주니어-엠),簡稱 SJ-M,是韓國男子音樂組合Super Junior的第三個官方子團體。它是華語音樂圈中第一個成員中包含有華人、韓國人的國際音樂團體,也是韓國的CT(文化技术,Culture Technology)組織成立的第一個團體。 韓庚因合約關係於在2009年12月21日宣告單飛,並在2010年6月22日獲得勝訴而退出組合 。2018年4月30日,Henry約滿離隊。 Super Junior-M目前成員包括晟敏、銀赫、始源、周覓、東海、厲旭及圭賢。.

新!!: 赤道和Super Junior-M · 查看更多 »

YORP效應

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 effect或縮寫為YORP效應,是亞爾科夫斯基效應的二階變化,它能夠改變天體的自轉速率 (像是小行星)。這個項目是大衛·魯賓侃博士在2000年新創的。 在19世紀,伊凡·亞爾科夫斯基意識到天體受到太陽加熱之後會以紅外線的形式帶走動量和熱。轉換成現代物理學的說法,每個光子逃逸時會帶走一些動量p.

新!!: 赤道和YORP效應 · 查看更多 »

抹香鲸

抹香鯨(学名:)又称巨抹香鲸、卡切拉特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齒鯨。在分類上,抹香鯨與侏儒抹香鯨與小抹香鯨是親緣較相近,身體構造相似而在體型上有大小的差異。抹香鯨在动物王国中具有的“潜水高手”的美誉。根據目前的觀測紀錄抹香鯨可深潛到一千公尺多,但不排除抹香鲸有能力下潜更深。根據鯨豚穿戴式追蹤器的結果顯示,目前潛水最深记录由柯氏喙鲸创造。在捕鯨年代中,抹香鯨因為頭部的鯨油應用廣泛,被視為獵捕的重要目標,捕捉數量是近期捕鯨中大型鯨被捕最多的一種。美國作家梅爾維爾的經典名著《白鯨記》,書中船長要獵捕的大鯨莫比·敵克就是一頭白子的抹香鯨。種名macrocephalus源自希臘文,意為「大頭」。抹香鯨另有一種名catodon,同種異名的情況過去曾引發長期的爭論,现macrocephalus為主流用语。 抹香鯨是全球分布的種類,有明顯的季節性遷徙,主要吃魷魚,具有複雜的社會結構及豐富變化的溝通喀答聲。.

新!!: 赤道和抹香鲸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FRS(Charles Robert Darwin,)又譯達爾溫,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學家,達爾文早期因為地質學研究而著名,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證明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

新!!: 赤道和查尔斯·达尔文 · 查看更多 »

查亞峰

查亞峰(Puncak Jaya)有時稱為卡茲登茲峰(Mount Carstensz)或卡茲登茲金字塔(Carstensz Pyramid),位於印尼巴布亞省顶峰县西南,在印尼阿蒙梅(Amungme)部落的語言裡查亞峰被稱為Nemangkawi、Carstensz Toppen或Gunung SukarnoGreater Atlas of the World, Mladinska knjiga, Ljubljana, Slovenia, 1986.

新!!: 赤道和查亞峰 · 查看更多 »

柯本气候分类法

柯本氣候分類法(Effektive Klimaklassifikation,意為「有效氣候分類法」),最被廣泛被使用的氣候分類法,由德國氣候學家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所發展出來的氣候分類法,1918年發表分類法的第一個完整版本,1936年發表最後修訂版。 柯本氣候分類法是基於認為自然植被的生成,乃源自氣候的特性,故描述氣候的最佳方式為自然植被。.

新!!: 赤道和柯本气候分类法 · 查看更多 »

林加群島

林加群島是印度尼西亞的小型群島,位於新加坡以南廖內群島省東面的赤道兩側;在南海中,邻近苏门答腊岛东北岸,在廖內群島和邦加岛之间。 面积2,178平方公里,其中林加岛和新格岛约占70%;多山,最高点海拔1163米。 林加群島居民主要是馬來族、布吉人和华人,他們以捕魚為生,雖然群島不少沙灘有珊瑚,但交通不便窒礙旅遊業的發展。.

新!!: 赤道和林加群島 · 查看更多 »

恰普雷金环形山

恰普雷金环形山(Chaplygin)是月球背面赤道区附近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数学家及机械工程师谢尔盖·阿列克谢·恰普雷金(1869年-194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恰普雷金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赤道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恆星自轉

恆星自轉是恆星相對於軸的角運動,自轉的速率可以從恆星的光譜測量,或是經由表面明顯的特徵運動量測。 恆星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可以造成赤道隆起。如果恆星不是固體,便可以用不同的速度轉動,因此恆星赤道和高緯度可以有不同的角速度。自轉速率上的差異在恆星磁場發電機上也許是重要的角色。 恆星的磁場會與恆星風產生交互作用,當恆星風離開恆星會使恆星的角速度減慢。磁場與恆星風的交互作用對恆星的自轉產生制動,結果是恆星的角動量會轉移給恆星風,於是隨著時間的過去,恆星自轉的速率逐漸減慢。.

新!!: 赤道和恆星自轉 · 查看更多 »

提塔利克魚

提塔利克魚(學名:Tiktaalik)是一種已滅絕的早期魚類,生存於泥盆紀晚期,擁有許多類似兩生類的特徵,一些保存良好的化石於2004年在加拿大北部的埃爾斯米爾島被發現。牠是魚類演化成能更適應氧氣含量較低的淺海的一種物種Jennifer A. Clack, Scientific American, Nov.

新!!: 赤道和提塔利克魚 · 查看更多 »

李奇陨石坑

李奇陨石坑(Leakey)是月球正面崎岖的东部赤道区附近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人类学家暨考古学家路易斯·西摩尔·巴泽特·李奇(1903年-1972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李奇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李敏 (香港)

李敏(,Erica Li),香港跨媒體創作人:作家兼填詞人、編劇、歌手、DJ、主持人等。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畢業。曾擔任香港華納唱片公司創作總監,創作包括27本小說、12本散文、超過700首歌詞、22個電影劇本、報紙雜誌專欄。.

新!!: 赤道和李敏 (香港) · 查看更多 »

東非時間

东非时间是一个用于东非的时区。因为这个地区靠近赤道,一年之中白天长短变化不明显,所以没有实行夏令时。 下列国家使用东非时间:.

新!!: 赤道和東非時間 · 查看更多 »

東海增一

東海增一,是拜耳以拉丁字母ζ命名的一顆恆星,它是一顆黃白色調的恆星,位於赤道上的巨蛇座。它的視星等為+4.6等,以肉眼就可以看見,根據太空探測器依巴谷衛星測量的視差變化42.4毫角秒的周年視差,它與太陽的距離是77光年,而且正以-50.7公里/秒的徑向速度接近太陽。估計它會在40萬年的時間裡,以最接近的近日點距離掠過太陽。 東海增一的年齡大約是24億歲,它的光譜類型是F2V ,表示它是一顆普通的F型主序星。這顆恆星的直徑大約是太陽的2倍,質量是1.4倍,來自外大氣層的有效溫度為6529k,輻射的光度是太陽的6.3倍。它有一個相對較高的旋轉速度,顯示的是69公里/秒。.

新!!: 赤道和東海增一 · 查看更多 »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新!!: 赤道和板块构造论 · 查看更多 »

杜瓦环形山

杜瓦环形山(Dewar)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格兰物理学家及化学家詹姆斯·杜瓦(1842年-192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杜瓦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格鲁什科陨石坑

格鲁什科陨石坑(Glushko)是月球正面位于赤道西部的一座年轻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二十世纪前苏联火箭及太空技术领域科学家"瓦连京·彼得罗维奇·格鲁什科"(Valentin Petrovitch Glushko,1908年-1989年),199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格鲁什科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格里格陨石坑

格里格陨石坑(Grigg)是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其名称取自古新西兰天文学家"约翰·格里格"(John Grigg,1838年-192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格里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格林尼治子午線

格林尼治子午線是以在倫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為基地,由喬治·比德爾·艾里爵士在1851年設置的子午线。自1884年,所有船舶超過三分之二的噸位都使用它作为他們的海圖和地圖子午線的基準。同年(1884年)10月,在美國總統賈斯特·亞瑟的指令下,25個國家的41位代表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召開國際子午線會議。這次會議選定穿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線是官方認定的本初子午線。然而,法國投棄權票,並且法國地圖繼續使用巴黎子午線數十年。在18世紀,倫敦的字典編纂者,發行的非洲地圖顯示的倫敦子午線與赤道交會在後來的迦納的阿克拉子午線西邊好幾度。 本初子午線通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艾里中星儀(),現在取而代之的是在院子裡的不銹鋼和黃銅帶標示,並且從1999年12月16日起改由強大的綠色雷射朝向倫敦北方,在夜空中閃耀著。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受器顯示在格林尼治子午線標誌上的經度讀數不是0度0分0秒,而是在本初子午線西方5.3弧秒(意思是本初子午線在東方102公尺)。在過去,這個偏移量已被歸因於建立在空間位置的系統,如WGS84(GPS的依據),引用的經度或錯誤,逐漸侵入國際時間局的計時歷程。.

新!!: 赤道和格林尼治子午線 · 查看更多 »

格拉泽纳普陨石坑

格拉泽纳普陨石坑(Glazenap)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较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及苏联天文学家"谢尔盖·帕夫洛维奇·冯·格拉泽纳普"(Sergej Pavlovich von Glazenap,1848年-193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格拉泽纳普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桐本拓哉

桐本 拓哉(),是出身於日本岐阜縣的男性演員、聲優,血型為A型,目前青二Production所屬。曾經隸屬於劇團青年座,舊藝名為桐本 琢也。.

新!!: 赤道和桐本拓哉 · 查看更多 »

桑德陨石坑

桑德陨石坑(Saunder)是月球正面赤道区一座较大的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成员、数学家及月面学家塞缪尔·阿瑟·桑德(1852年-1912年),1935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桑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梅契尼科夫环形山

梅契尼科夫环形山(Mechnikov)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生物学家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1845年–191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梅契尼科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森林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或历史上,森林是一个为狩猎而留出的荒地),涵蓋大約9.4%的地球--面(或30%的佔總土地面積)。森林覆盖着全球面积的9.4%,全球陸地面积的30%(在工業化前約佔全球面积的15.6%,全球陸地面积的50%),森林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调节水文湍流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 森林中的生物量主要是以樹木為主,不同的文化會對森林有不同的定義,包括其規模以及其中有的生物。森林一般是指一塊有許多樹木的區域,但任何植物密度高的區域都可以視為森林,例如水底的植被(海藻林),甚至也包括真菌。 典型的森林會由林上(林冠)或是組成。林下可以再細分為灌木層,草本層和苔蘚層、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在一些複雜的森林中,也會有一些較低的樹木。森林提供人類許多不同的資源,對人類非常重要:包括儲存二氧化碳、調節氣候、淨化水源以及減輕像洪水等自然災害。森林中也包括地球陸地上90%的生物多樣性。.

新!!: 赤道和森林 · 查看更多 »

棲息地

栖息地,又稱生境、棲地,是指包涵多個「物種種群」(包括动物、植物其它各类生物)生活和生長的自然環境。 棲息地一詞在生態學廣泛被使用。它原本是指圍繞一物種、或物種種族、或物種聚集、或群落的自然條件(Clements and Shelford, 1939)。因此它不只是一物種種族的棲息地,而是指很多物種的聚集,住在同一地方共用一個棲息地。生態學家會把很多物種共用的棲息地稱為群落生境。 還有,這些棲息地可以和其他地方居住的群族不同。因此一般指的棲息地不是一個物種或個別動物。微小生境或小環境是指個別的動物和植物在其棲息地的直接環境和其他自然因素。 生物群系是指生活在類似棲息地和佔據一定地理地區的動物群和植物群。 影響棲地的樣貌的主要因素為降雨量以及經緯度,而離赤道愈近、降雨量愈多及氣候愈溫暖的棲地珍妮.布魯斯、卡倫.麥吉、魯巴.范吉洛瓦、理查.沃格特等著;明天翻譯小組譯(2006年3月):《動物百科圖鑑》,第40-53頁,台北:明天國際圖書,物種的種類通常較其它地區來得豐富;相對的,離赤道愈遠、降雨量愈少及氣候愈寒冷的棲地,物種的種類通常較像其他較溫暖、降雨量多及赤道近的地區還要稀少。當然,有不同的棲地就會有不同的動物。.

新!!: 赤道和棲息地 · 查看更多 »

棘刺龍屬

棘刺龍屬(學名:Spinophor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尼日的Irhazer組地層的下層,目前難以確定該地層的地質年代,可能屬於侏儸紀中期的巴柔階或巴通階,或者更早期。棘刺龍的唯一化石相當完整,是目前非洲所出土的最完整原始蜥腳類恐龍化石,只有中國、南美洲的數個原始蜥腳類化石比棘刺龍還完整。.

新!!: 赤道和棘刺龍屬 · 查看更多 »

榭赫倫實驗

榭赫倫實驗(Schiehallion Experiment)是十八世紀中,一次測量地球平均密度的實驗。这次實驗的資金由皇家學會提供,而主實驗是在1774年夏季,於蘇格蘭珀斯郡(今珀斯-金羅斯)的榭赫倫山附近進行。這項實驗的主要用具是擺,藉由附近的山會對擺產生重力吸引的現象,於是當擺運動時,靠近山的一邊會有微小的偏角,也正為實驗所求。實驗中擺角偏移的大小,取決於地球與山的相對密度和體積;因此,若可以確定榭赫倫山的密度,那麼,其結果便能確定地球的密度。由於當時已經確定太陽系中各天體(行星、它們的衛星和太陽)的密度相對比值,所以只要知道地球的密度,科學家們就能估計出太陽系內各天體的密度近似值。於是,這項實驗產生了第一組天體密度數值。 雖然艾薩克·牛頓在以前曾考慮過同樣的實驗,以展示他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最終由於測量困難的原因而決定放棄。然而,以當時的皇家天文學家內維爾·馬斯基林為首的一隊科學家,卻認為這樣的效應是可以測量的,並計劃進行這一個實驗。而促成這次實驗的一個原因是,在勘測梅森-狄克森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馬利蘭州、特拉華州與西維吉尼亞州間的一段邊界)時所注意到的單向偏倚。經過對候選山頭的初步調查,調查顯示榭赫倫山是進行實驗的理想地點,因為它擁有偏遠的位置與近乎對稱的山形。此外這個實驗還有另一項貢獻,就是實驗者首度使用了等高線來簡化勘測山的過程,即使現在製作地圖還是會用到這種表示方式。.

新!!: 赤道和榭赫倫實驗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士GUNDAM 00世界觀及設定

本條目介紹動畫《機動戰士GUNDAM 00》及其外傳中出現的名詞。.

新!!: 赤道和機動戰士GUNDAM 00世界觀及設定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士GUNDAM SEED

《機動戰士GUNDAM SEED》(機動戦士ガンダムSEED (シード),Mobile Suit Gundam SEED)為日本的電視動畫作品,屬於機動戰士GUNDAM動畫系列之一的機械人動畫,簡稱『SEED』。每日放送(MBS)投資,自2002年10月5日至2003年9月27日由TBS系聯播全50話。 本作是由日昇動畫第九工作室以「面向新世代,可以成為新標準的鋼彈」、「新世紀(21世紀)的初代鋼彈」、「回歸原點」為目標所製作,是鋼彈系列首部以數位化製作VTR影片的電視動畫。 續篇《機動戰士GUNDAM SEED DESTINY》於2004年播映,全50話,兩部電視動畫作品構成一個C.E.紀元系列。.

新!!: 赤道和機動戰士GUNDAM SEED · 查看更多 »

橡皮筋

橡皮筋,簡稱橡筋,是一種用橡膠與乳膠作成的短圈,一般用來把東西綁在一起。於1845年英國一家橡膠工廠的老闆史蒂芬·派瑞(Stephen Perry),發明了橡皮筋。是一種環形的物體,可以將許多物體鞏固在一起。橡皮筋是以橡膠和其他材料混合製成的。如今,橡皮筋已經廣泛地被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且有各種不同的尺寸。.

新!!: 赤道和橡皮筋 · 查看更多 »

欧洲空间局

欧洲空间局(Agence spatiale européenne,缩写:ASE; European Space Agency,缩写:ESA)是由欧洲数国政府組成的的國際空间探测和开发组织,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欧洲空间局负责亞利安4号和亞利安5号火箭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开发。 欧洲空间局的前身,--(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经过1962年6月14日签署的一项协议,于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旧是ESA的一部分,称为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位于荷兰诺德韦克。 ESA目前共有19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羅馬尼亞以及英国;另外,加拿大是ESA的準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法国是其主要贡献者(参见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目前,ESA与欧盟没有关系。歐盟轄下另有歐盟衛星中心(European Union Satellite Centre)。 ESA共有约2200名工作人员。其2011年的预算约为40亿欧元。 ESA的发射中心(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位于南美洲北部大西洋海岸的法属圭亚那,占地约90600平方公里,属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领导,主要负责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探空火箭的发射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发射。由于此地靠近赤道,对火箭发射具有很大益处:纬度低,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航程大大缩短,三子级不必二次启动;相同发射方位角的轨道倾角小,远地点变轨所需要的能量小,增加了同步轨道的有效载荷;向北和向东的海面上有一个很宽的发射弧度;人口、交通、气象条件理想等。目前,航天中心有阿里安第一、第二、第三发射场,是欧洲航天活动的主要基地。控制中心則位於德國的達姆施塔特。.

新!!: 赤道和欧洲空间局 · 查看更多 »

正元曆

《正元曆》是中国古代曆法。 唐朝《宝应五紀曆》在唐德宗时,气朔加时稍后于天象,推测星度和《大衍曆》差率很大。司天徐承嗣和夏官杨景风在唐德宗的命令下,以《麟德曆》、《大衍曆》为基础,制定新历法。上元七曜,起赤道虚四度。建中四年(783年),颁布《建中正元曆》,演纪上元甲子,距建中五年甲子,岁积402900算,通法1095。《建中正元曆》一直用到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元和觀象曆》施行。.

新!!: 赤道和正元曆 · 查看更多 »

歲差 (天文)

歲差(axial precession,字面意義為「(自轉)軸進動」),在天文學中是指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因為重力作用導致在空間中緩慢且連續的變化。例如,地球自轉軸的方向逐漸漂移,追蹤它搖擺的頂部,以大約25,800年的週期掃掠出一個圓錐(在占星學稱為大年或柏拉圖年)。「歲差」這個名詞通常只針對長期運動,其他在地軸準線上的變動 -章動和極移- 規模要小了許多。 在歷史上,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在非技術的討論中仍沿用此一名詞,這點在詳細的數學中是不存在的。在歷史上,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lanetarium, accessed 30 December 2008,記載喜帕恰斯發現分點歲差,雖然確實的時代和日期並不清楚,但由托勒密認為是他所做的天文觀測推測,期間在西元前147年至127年。 在19世紀的前半世紀,由於對行星之間引力計算能力的改進,人們發現黃道本身也有輕微的移動,在1863年之際這稱為行星歲差,而占主導地位的部份稱為日月歲差(lunisolar precession)。它們合起來稱為綜合歲差,並且取代了分點歲差。日月歲差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引發地軸相對於慣性空間的轉動。 行星歲差(actually an advance)是由於其它行星對地球和軌道面(黃道)的引力有小角度造成的,導致黃道面相對於慣性空間的移動。日月歲差比行星歲差強大了500倍。除了月球和太陽,其它行星也會造成地軸的運動在慣性空間中產生微小的變化,在對比時會造成對日月歲差和行星歲差的誤解,所以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將主要的部分重新命名為赤道歲差,而較微弱的成份命名為黃道歲差,但是兩者的合稱仍是綜合歲差。.

新!!: 赤道和歲差 (天文) · 查看更多 »

歷史 (希羅多德)

由希羅多德編撰的《歷史》(希臘語:Ἱστορίαι),又稱《希臘波斯戰爭史》,古希臘史書,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原書用伊奧尼亞方言書寫,內容包括古希臘城邦、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近東、中東等地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以及敍述著名的希波戰爭,是西方史學裡首部較為完備的歷史著作。.

新!!: 赤道和歷史 (希羅多德) · 查看更多 »

氣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量、大气粒子数及众多其他气象要素在很长时期及特定区域内的统计数据。与气候相比,天气是指这些气象要素在近两周内的实时状态。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受该地的纬度、地形、海拔、冰雪覆盖情况、以及附近水体及其水流状况影响的。气候可根据不同气象要素的平均范围和特殊范围进行分类,最常采用温度和降水量,其中最普遍使用的分类系统是柯本气候分类法。1948年开始使用的桑斯维特费气候分类系统,在温度和降水量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壤水分蒸散量,该系统应用于研究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伯杰龙和空间天气分类系统侧重于通过气团的形成来确定某些地区的气候状况。 古气候学是对古代气候的研究和描述。由于19世纪前气候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因而古气候是通过代理变量推断得到的,这些代理变量包括非生物迹象如在湖床和冰核中发现的沉积物,以及生物迹象如树木年轮和珊瑚生物。气候模型是指包括古代,现代和未来的气候的数学模型。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新!!: 赤道和氣候 · 查看更多 »

氣候變遷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变化,一段时间也可能是指几十年或几百万年,波动范围可以是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其平均气象指数的变化。目前对气候变迁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环境政策对当代气候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尤其是关于全球变暖问题,而對於當前發生的全球暖化,學界對此已達成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是事實,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https://climate.nasa.gov/scientific-consensus/.

新!!: 赤道和氣候變遷 · 查看更多 »

氣象衛星

Category:氣象衛星 Category:天氣 Category:地球观测卫星.

新!!: 赤道和氣象衛星 · 查看更多 »

水委一

水委一(英語:Achernar)也稱為波江座α星,是波江座最明亮的恆星,也是全天空第九亮的恆星,距離地球約139光年 ,位於波江座的南端。在全天空最明亮的九顆恆星中(天狼、老人、大角、南門二、織女、五車二、參宿七、南河三與水委一),水委一是最炙熱,顏色也是最藍的一顆。.

新!!: 赤道和水委一 · 查看更多 »

水循环

水循環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過吸收太陽以來的能量轉變存在的模式到地球中另一些地方,例如:地的水分被太陽蒸發成為空氣中的水蒸氣。而水在地球的存在模式包括有固態、液態和氣態。而地球中的水多數存在於大氣層中、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會透過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發、降水、滲透、表面的流動和表底下流動等,由一個地方移動至另一個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動至海洋。.

新!!: 赤道和水循环 · 查看更多 »

水蒸气

水蒸氣(也称氛气),是水(H2O)的气体形式。当水达到沸点时,水就变成水蒸氣。水蒸气在空气中是无色的。在海平面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C或212°F或373.15K。当水在沸点以下时,水也可以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氣。而在極低壓環境下(小於0.006大气压),冰會直接升华變水蒸氣。水蒸气之密度为 0.59764 千克/立方米(100°C/212°F,101330Pa)。 水蒸氣可能會造成温室效应,是一种温室气体。.

新!!: 赤道和水蒸气 · 查看更多 »

水文学

水文学属于地理學,研究的是关于地球--面、土壤中、岩石下和大气中水的发生、循环、含量、分布、物理化学特性、影响以及与所有生物之间关系的科学。.

新!!: 赤道和水文学 · 查看更多 »

气旋可辛尼

热带气旋可辛尼是2002年5月西南印度洋第一场强度达到热带气旋标准——相当于飓风的最低标准——并实现登陆的风暴,也是活跃程度相当高的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期间最后一场获得命名的风暴,源于5月2日赤道附近的一条低压槽,该低压槽经马登-朱利安振荡增强,已经催生出另外3场风暴。系统起初向东南移动,之后因受逐渐增强的高压脊影响转向西南。5月6日,可辛尼强化成热带气旋,之后又出现减弱,气象部门预计系统不会再度增强。但到了5月9日,可辛尼已发展出风眼并重新增强至热带气旋标准,达到风力时速130公里的最高强度后从安齐拉纳纳东南方向约60公里吹袭马达加斯加。可辛尼在穿越马达加斯加期间逐渐减弱,之后转向南下再度袭击该国,然后在5月11日逐渐消散。 马达加斯加普降暴雨,第2大城市图阿马西纳在3天时间内的总计降雨量达891毫米。该国东部因暴雨引发多场泥石流和洪灾,水稻和玉米作物受到破坏,约5000人无家可归。全国至少33座桥梁被毁,许多道路受损,还有33人遇难,1200人受伤。气旋吹袭之时,马达加斯加正陷入政治危机,该国2001年总统大选的两大候选人都宣称自己获胜,在选举中落败的在任总统宣布迁都图阿马西纳,动荡的政治环境对救灾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新!!: 赤道和气旋可辛尼 · 查看更多 »

气旋乔伊

强烈热带气旋乔伊(Severe Tropical Cyclone Joy)于1990年末袭击澳大利亚,在昆士兰州洛坎普顿引发了当地有纪录以来第三严重的洪灾。该气旋源于所罗门群岛附近一股微弱的热带低气压,起初向西面行进,于12月18日获命名为“乔伊”(Joy),成为1990-1991年澳大利亚海域热带气旋季期间第二个获得命名的风暴。转向西南后,乔伊发展出层次分明的风眼,并在逼近凯恩斯的过程中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165公里强度。凯恩斯受到狂风吹袭,风暴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减弱并转朝东南方向前进,之后又蜿蜒折回西南,于12月26日在昆士兰州的汤斯维尔附近登陆。乔伊于次日消散,其残留水分继续在昆士兰州上空产生倾盆大雨并持续了两周之久。 气旋在澳大利亚东北近海飘流期间给凯恩斯带去了时速约124公里的阵风,引起部分地区停电。风暴在麦凯催生出龙卷风,导致40套民房受损,该市以南持续瓢泼大雨共计产生的降雨量超过2米之多。乔伊引发的大部分破坏都是由严重的洪灾造成,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洪灾持续了数周之久。许多河流水位大幅上涨,菲茨罗伊河开闸泄洪,在25天内共向吉宝湾排放了约18万亿升的洪水,致使大堡礁珊瑚褪色、盐度降低,生态环境大受影响。菲茨罗伊河位于罗克汉普顿河段水位上涨至9.3米,迫使大量居民离开家园,一些滞留人员只能由救援直升机送来食品维生。风暴对澳大利亚其他地区有所助益,降水缓解旱情的同时,还帮助扑灭了悉尼附近的森林火灾。乔伊一共夺走了6人的生命,造成价值约3亿澳大利亚元的破坏(相当于1990年的2亿3419万美元和年的美元)。风暴过去后,昆士兰州宣传全州三分之一地区沦为灾区,气旋名称“乔伊”也在气旋季过后予以退役,今后都不会再在澳州地区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

新!!: 赤道和气旋乔伊 · 查看更多 »

气旋瓦卡

-- -- 强烈热带气旋瓦卡(Severe Tropical Cyclone Waka,斐济气象局编号:03F,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编号:07P)是有纪录以来对南太平洋汤加王国构成破坏最严重的热带气旋之一,源于2001年12月中旬的一片近赤道槽,其结构在接下来一个多星期里一直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之后风暴逐渐发展,于12月29日达到热带气旋强度标准。接下来,瓦卡进入爆发性增强期,于12月31日达到风速每小时185公里的最高强度,相当于澳大利亚海域的四级强烈热带气旋标准,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则属三级飓风。此后不久,气旋直接从汤加的瓦瓦乌群岛上空掠过,造成大范围破坏。到了2002年1月1日,风暴开始转变成温带气旋并因此减弱。瓦卡的残留接下来还持续了数天时间,其行踪最后于1月6日到达南冰洋附近。 风暴对沿途多个国家造成影响,其中又以汤加损失最为惨重,当地有1人丧生,所受破坏价值达到1.042亿汤加潘加(相当于5130万美元)。数以百计的建筑物被毁,其中单岛上最大城市就有200套,全国大部分农产品毁于一旦。瓦瓦乌群岛受到时速185公里的狂风肆虐,岛上几乎所有树木都没了树叶。除基础设施和公众财产受损外,该国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地一种本土蝙蝠因缺少食物而导致数量减少了80%之多。风暴过去后,汤加向国际社会请求援助,以应对如此大规模的破坏。由于风暴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名称“瓦卡”(Waka)因此退役,用来取代的名称是“维基”(Wiki)。根据珍妮特·富兰克林(Janet Franklin)等人的研究,汤加平均要每33年才会受到一场强度接近瓦卡的风暴袭击。.

新!!: 赤道和气旋瓦卡 · 查看更多 »

气旋艾丽塔

气旋艾丽塔(Cyclone Elita)是场异乎寻常的热带气旋,先后三次在非洲东南部岛屿国家马达加斯加登陆。系统于2004年1月24日在莫桑比克海峡发展形成,是2003-2004年西南印度洋气旋季期间第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增强至热带气旋强度后于1月28日吹袭马达加斯加西北部,在穿越该岛期间减弱成热带低气压,然后进入西南印度洋并转向西进,于1月31日从马达加斯加东部登岸。再度穿过该岛后,气旋回到莫桑比克海峡并再度强化,然后转向东南,于2月3日沿马达加斯加西南部登陆。两天后,艾丽塔开始转变成温带气旋,系统残留的动向仍然飘忽不定,最终于2月13日逐渐消散。 风暴产生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马达加斯加有成千上万的房屋受损或被毁。该国5万多人无家可归,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马哈赞加省和图利亚拉省。气旋引发的洪灾导致超过450平方公里的农地被毁,其中还有重要的粮食作物。艾丽塔夺走岛上33人的生命,这里的灾情还在约两个月后因气旋加菲洛袭击而进一步加剧。风暴还给莫桑比克和马拉维带去降水并造成破坏,系统的外围风场也在塞舌尔、毛里求斯和留尼汪产生阵风和强烈的海浪。.

新!!: 赤道和气旋艾丽塔 · 查看更多 »

汤利陨石坑

汤利陨石坑(Townley)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区泡沫海西北岸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及大地测量学家"西德尼·迪安·汤利"(Sidney Dean Townley,1867年-1946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认可。.

新!!: 赤道和汤利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沃克環流

沃克環流是太平洋赤道上的一股大氣環流。這股環流令南美洲的秘魯及厄瓜多爾對出太平洋表面的海水輻散,從而造成海底較冷的海水上昇。這股上昇流帶來豐富的養份,令漁獲增加。沃克環流是雅各布·皮叶克尼斯为了纪念沃克的开创性工作,将此环流命名为沃克环流。.

新!!: 赤道和沃克環流 · 查看更多 »

沃格尔陨石坑

沃格尔陨石坑(Vogel)是位于月球正面中部赤道区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赫尔曼·卡尔·沃格尔(1841年-190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沃格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沙或作砂,為顆粒物質的一種。沙為自然出現,被分割得很細小的岩石,其尺度為0.0625至2公釐。於此一尺度內的單一粒子稱為沙粒。地質學下一個更小的尺度分類為泥,其顆粒大小由0.004至0.0625公釐。下一個較大的尺度分類則為礫,其顆粒大小為2至64公釐(使用標準詳見粒徑)。用手指搓揉沙子時會有沙沙的感覺(泥則會有粉末的感覺)。.

新!!: 赤道和沙 · 查看更多 »

沙漠

沙漠,亦作砂漠,全称沙质荒漠(Erg),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和别的区域相比,沙漠中生命并不多,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藏着很多动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来的动物。沙漠的地勢凹凹凸凸,氣侯較炎熱,雨量稀少。.

新!!: 赤道和沙漠 · 查看更多 »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Late Devonian extinction),又稱泥盆紀晚期滅絕事件,是地球生物史上五次主要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之中的第四大物種滅絕事件,發生於古生代泥盆紀晚期。本次滅絕事件又可被細分為許多個別的小事件,而其中發生在3.74億年前的凱爾瓦塞事件(Kellwasser event)是本次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並標誌著泥盆紀最後一個時期的開始,亦即 - 的邊界Racki, 2005。另外第二大的(Hangenberg Event)則終結了泥盆紀時期。總體而言,約19%的科和50%的屬在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中消失。.

新!!: 赤道和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泰勃圓鰺

泰勃圓鰺(学名:Decapterus tabl),又稱鋸緣圓鰺,俗名為硬尾,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赤道和泰勃圓鰺 · 查看更多 »

泰勒陨石坑

泰勒陨石坑(Taylor)是月球正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数学家布鲁克·泰勒(1685年-173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泰勒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法國航空447號班機空難

法國航空447號班機原定由巴西里約熱內盧加利昂國際機場飛往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2009年6月1日,該航班一架空中巴士A330-203客機(註冊編號:F-GZCP),載有216名乘客以及12名機組人員,在巴西圣佩德罗和圣保罗岛屿附近坠毁,機上人員全數罹難。此空難為法國航空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空難,亦是A330最嚴重及首次商業飛行空難,更是天合联盟自成立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空难。 事發後五天,巴西海軍找到飛機的大型殘骸及兩具屍體,但揭露空難原因的飛行紀錄儀直到2011年5月在大西洋海底才找到.

新!!: 赤道和法國航空447號班機空難 · 查看更多 »

泛美航空

泛美世界航空(英語: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Pan Am)是美國一家已結業的航空公司。自1930年代至1991年倒閉前,一直是美國的主要航空公司。最初於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提供水上飛機服務,慢慢發展成一家世界知名的航空公司。泛美除了為航空業帶來很多突破,包括大量使用噴射客機,珍寶客機和電腦化訂位系統,機艙小姐與服務展示等等,泛美的創新也為現代航空業樹立了榜樣,更成為20世紀民航的象徵,雖然是過去經典文化的縮影,但其革新精神也包含未來時尚的想像,這種獨特的公司文化,在航空發展歷史中有相當的地位。 1991年,泛美航空倒閉後,曾有兩家公司以泛美航空的名義運作。第二家泛美航空於1996年至1998年間營運,集中經營來往美國與加勒比海的廉價長程航線。第三家泛美航空以新罕布夏州朴次茅斯為基地,但於2004年結業。(其姊妹公司波士頓-緬因航空(Boston-Maine Airways)仍然以Pan Am Clipper Connection的名義運作。)除了第二家泛美航空以PN作為其IATA代碼外,其他泛美航空均使用PA作為IATA代碼和PAA作為ICAO代碼。但三家泛美航空均無任何關聯。 2011年,泛美航空的故事已被拍成同名電視劇集,名稱為《Pan Am》(港譯:泛美情空,陸譯:泛美之旅),播出一季後,已不被續約。.

新!!: 赤道和泛美航空 · 查看更多 »

洋即大洋,是地球海洋的主体,为海洋的中心部分。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其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少。世界上的大洋共有4个,按照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水覆蓋了地球約71%~72%的表面積(~3.6 km2),可以分為數個主要的洋及一些較小的海。地球上97%的水都在海洋中,但海洋学者認為人類只探索了海洋中的5%。海洋的的總體積約13億立方公里(3.1億立方英里),平均深度約。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要成份,也是地球所有已知生命的起源,是碳循環之一,也影響氣候及天氣形態。海洋是23萬已知物種的棲地,而大部份的深海都尚未探索過.估計會有超過200萬種海洋物種。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在冥古宙時就已存在,是生命起源的推動力。.

新!!: 赤道和洋 · 查看更多 »

洋流

洋流亦称海流,是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惟有在陸地沿岸,會因潮汐、地形及河水的注入等影響其變化。.

新!!: 赤道和洋流 · 查看更多 »

洛伦茨国家公园

洛倫茨國家公園位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亚省,新幾內亞島的西邊,面積25,056 km2 (9,674 mi2),是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公園,在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洛倫茨國家公園是新幾內亞優秀生物多樣性的例子之一,是世界上有最多生物多樣性的國家公園之一。是亞太地區的自然保護區中唯一包括所有海拔的生態系,包括海洋區域、红树林、潮間帶及、低地及山地、雨林、、及赤道冰川。查亞峰高4884公尺,是界於喜馬拉雅山及安地斯山之間的最高峰。 國際鳥盟稱洛倫茨國家公園為「可能是新幾內亞最重要的單一保留區。」。其中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中中的五個生態區:南新幾內亞低地森林、新幾內亞山地森林、新几内亚中央山脉亚高山草原、以及新幾內亞河流及水體。 洛倫茨國家公園中有許多尚未列在地圖內,也未开发的领域,其中必定還有許多科學界還不知道的植物及動物。也少有文獻記錄當地社群的植物學及。 洛倫茨國家公園是因亨德里克斯·阿尔贝图斯·洛伦茨(Hendrikus Albertus Lorentz)而得名,他是荷蘭探險家,在1909年至1910年的探險中通過此區域。.

新!!: 赤道和洛伦茨国家公园 · 查看更多 »

淡美蘭群島

淡美蘭群島是印度尼西亞的群島,位於婆羅洲西加里曼丹省西岸赤道以北海域,地理上屬於圖朱群島的一部分,行政方面由廖內群島省負責管轄。.

新!!: 赤道和淡美蘭群島 · 查看更多 »

溫度梯度

溫度梯度(Temperature Gradient),是描述溫度在特定的區域環境內最迅速的變化會向何方向,以及是何種速率的物理量。溫度梯度是一維的數量,單位是度/每單位長度(在特定的溫度範圍內),以SI單位是每米K(K/m)。 在大氣層的溫度梯度在大氣科學(氣象、氣候學及相關領域)中是很重要.

新!!: 赤道和溫度梯度 · 查看更多 »

溫克爾投影

溫克爾投影系統為折衷地图投影的一種,在1921年問世,由Oswald Winkel 發明。这种投影系统跟羅賓森投影一样都是為了呈現擬真世界比例所創造出來的投影系統,同樣都是偽圓柱投影,既沒有完全等積,也沒有完全等角,而是在兩者之間做折衷選擇製造出來的。 溫克爾投影的原型為圓柱投影與艾托夫投影,將兩者的座標進行平均化作製成溫克爾投影座標,其中每條經線的間距都相等,而這些經線又以本初經線(Prime meridian)為中心向兩側突出,本初經線是此投影唯一一條直線經線。緯線則是間距相等的曲線,南北緯線均向赤道突出,極點長度約為赤道0.4倍。1998年,國家地理學會將羅賓森投影替換成溫克爾III投影,之後許多教育機構的教科書也選擇溫克爾III投影作為世界地圖 Category:地圖投影法.

新!!: 赤道和溫克爾投影 · 查看更多 »

溫鹽環流

溫鹽環流(英文: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縮寫:THC),又稱深海洋流、「輸送洋流」、「深海環流」等,是一個依靠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驅動的全球洋流循環系統。這個系統的運作現況是,以風力驅動的海面水流如墨西哥灣暖流等將赤道的暖流帶往北大西洋,暖流在高緯度處被冷卻後下沉到海底,這些高密度的水接著流入洋盆南下前往其他的暖洋位加熱循環,一次溫鹽循環耗時大約1600年,在這個過程中洋流運輸的不單是能量(溫度 / 熱能),當中還包括地球固態及氣體資源等,不過溫鹽環流最受人類關注的是其全球恆溫的功能。溫鹽環流推測主要是由於北大西洋及南冰洋之間的鹽分及溫差對流而觸發的。.

新!!: 赤道和溫鹽環流 · 查看更多 »

潮汐加速

潮汐加速是行星與其衛星之間潮汐力的效應。這種“加速”通常都是負面的效應,如果衛星是在順行軌道上運行,會逐漸退行和遠離行星(衛星的角動量增加),相對的,行星的自轉也會減緩(角動量守恆)。這個過程最終會導致質量小的先潮汐鎖定,然後大的也會如此。地月系統是研究這種情況的最佳事件。 衛星軌道週期短於主星(行星)的自轉周期,或是逆行軌道的狀況,稱為潮汐減速,是一種類似的程序(衛星的角動量減少)。.

新!!: 赤道和潮汐加速 · 查看更多 »

潘涅库克环形山

潘涅库克环形山(Pannekoek)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天文学家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革命家"安东尼·潘涅库克"(Antonie Pannekoek,1887年—195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潘涅库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澎湖海战

澎湖海戰,又称施琅攻台,清朝消滅鄭氏王朝之戰爭,澎湖四大戰役之一。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澎湖海域與東寧水軍對戰,清軍先敗而後勝,東寧統帥劉國軒集潰勇從澎湖吼門水道逃竄。劉國軒戰敗消息一出,鄭氏王朝內部無心抵抗清軍,未久延平郡王鄭克塽率眾薙髮降清,南明東寧王國自此覆亡,結束在台灣22年統治。.

新!!: 赤道和澎湖海战 · 查看更多 »

澳大拉西亞

澳大拉西亚(Australasia)一般指大洋洲的一个地区,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太平洋岛屿。 Australasia一詞是由法国學者布羅塞()於1756年出版的《Histoire des navigations aux terres australes》一書中提出的,取自拉丁文,意思是「亚洲南部」,並將其区別自玻里尼西亞(至东面)和东南太平洋(Magellanica)地区。也不包括密克罗尼西亚(至东北面)。.

新!!: 赤道和澳大拉西亞 · 查看更多 »

澳洲東岸

澳洲東岸(East Coast of Australia),又被稱為澳洲東部地區(Eastern states of Australia)以及南太平洋海岸,是指位於澳洲大陸東部的海岸地區,東向面臨南太平洋,北部面向太平洋赤道地區,南部為南印度洋。該區域目前包括了位於大分水嶺以東的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以及首都地區。澳洲東岸是澳洲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主要大都會大多數都位於澳洲東岸,位於東岸的世界級大都會悉尼和墨爾本亦是澳洲工業,商業,科技,文化,教育,交通和藝術中心。.

新!!: 赤道和澳洲東岸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一

木卫十一又稱為「加爾尼」(Carme),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木卫十一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四

木卫十四又稱為「忒拜」(S/1979 J 2,Thebe),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木卫十四 · 查看更多 »

木卫九

木卫九又稱為「希諾佩」(Sinope),直徑38公里,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木卫九 · 查看更多 »

木卫八

木卫八又稱為「帕西法爾」(Pasiphae),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赤道和木卫八 · 查看更多 »

木卫六

木卫六又稱為「希瑪利亞」(Himalia),是木星的一颗自然卫星。屬於不規則衛星,也是其中最大的一顆不規則衛星,1904年12月3日,它在利克天文台被查尔斯·狄龙·珀赖因发现。 1975年,国际天文协会将它授名为Himalia(希玛利亚)。在希腊神话中,希玛利亚是一个女神。她与宙斯有三个儿子。.

新!!: 赤道和木卫六 · 查看更多 »

木卫四十四

木衛四十四(喀莉克爾)(Kallichore, ,或是希臘文的Καλλιχόρη),是木星的一顆天然衛星。它是在2003年被夏威夷大學由斯科特·谢泼德領導的團隊發現的,標準的臨時名稱是。 木衛四十四的直徑大約2公里,以平均231億1200萬公里的距離,717.806天的週期,對黃道傾斜164°(對木星赤道傾斜165°),在逆行的方向,0.2042的離心率,繞著木星公轉。.

新!!: 赤道和木卫四十四 · 查看更多 »

木星

|G1.

新!!: 赤道和木星 · 查看更多 »

木星大氣層

木星大氣層是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大氣層,主要由和太陽的比例大致相同的氫分子和氦構成,其他的化學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氫和水只有很少的數量。水被認為存在於大氣層的深處,所以被觀測到的數值偏低。氧、氮、硫和惰性氣體的豐度大約是太陽的三倍。 木星的大氣層沒有明確的邊界,並且逐漸轉變成為行星內部的流體。從最低處到最高處,大氣的層次為對流層、平流層、增溫層和散逸層,各層有各自的溫度梯度特徵。最底層的對流層有複雜的雲雾组成的系統,並且呈現朦朧狀,包括數層的氨、硫化氫氨和水。上層的氨雲是可見的木星表面,組織成12道平行於赤道的帶狀雲,並且被稱為噴射氣流的強大帶狀氣流(風)分隔著。這些交替的雲氣有著不同顏色:暗的雲氣稱為帶(belt),而亮的雲氣稱為區(zone)。區的溫度比帶低,是上升的氣流,而帶是下降的氣體。較淺顏色的區被认为是由氨冰形成的,但形成顏色較深的帶的物质則尚未確知。這些帶狀結構和噴流的起源也還未被瞭解,不过已存在兩種解釋的模型。淺灘模型(shallow model)認為它們是覆蓋在穩定的內部結構上的表面現象。深層模型(deep model)認為帶和噴流是被組織成一定數量的圓柱體,是深入至深層木星地函的氫分子循環顯示在木星的表面。 木星的大氣層顯示廣泛的活動現象,包括不穩定的帶狀物、旋渦(氣旋和反氣旋)、風暴和閃電。旋渦自身會呈現巨大的紅色、白色或棕色的斑點(長圓形),最大的兩個斑點是大紅斑(GRS)和也是紅色的BA橢圓。這兩個和許多其他的大斑點都是反氣旋,較小的反氣旋傾向於白色,旋渦被認為深度不會超過數百公里,相對來說是較淺的結構。位於南半球的大紅斑,是太陽系中已知最大的旋渦,它可以容下數個地球,並且已經至少存在了300年。BA橢圓在大紅斑的南邊,大小是大紅斑的三分之一,是在2000年由3個白色的橢圓合併形成的紅斑。 木星有威力強大、經常伴著閃電的風暴。風暴是潮濕的大氣對流造成水的蒸發和結露造成的結果。他們是強大上升氣流的啟動源,形成明亮和濃厚的雲層。風暴主要形成在帶的區域。木星上有少數的閃電遠比地球的更具威力,但是平均的活動水準只是可以和地球上的不相上下。.

新!!: 赤道和木星大氣層 · 查看更多 »

木星環

木星環,是指圍繞在木星周圍的行星環系統。它是太陽系第三個被發現的行星環系統,第一個和第二個分別是土星環及天王星環。木星環首次被觀測到是在1979年,由航海家一號發現及在1990年代受到伽利略號進行詳細調查。木星環在25年來亦可以由哈勃太空望遠鏡及地球觀察。在地上需要現存最大的望遠鏡才能夠進行木星環的觀察。 隱約的木星環系統主要由塵埃組成。木星環分成四個部分:厚厚的粒子環面內晕層稱為“光環”;一個相對光亮的而且特別薄的“主環”;以及兩個外部既厚又隱約的“薄紗環”(或称“蛛网环”),其名稱由形成她們的物質的衛星而來:木衛五(阿馬爾塞)和木衛十四(底比斯)。 木星環的主環及光環由衛星木衛十六(墨提斯)、木衛十五(阿德剌斯忒亞)及其他不能觀測的主體因為高速撞擊而噴出的塵埃組成。在2007年二月至三月由新視野號取得的高解像度圖像顯示主環有豐富的精細結構。 在可見光及近紅外線光線下,除了光環呈現灰色或藍色外,木星環會呈現紅色。在環內的塵埃大小不定,但是所有環除了光環以外的塵埃橫切面面積最大為半徑約15微米的非球體粒子。光環主要由亞微米級塵埃組成。環狀系統的主要質量(包括不可見的主體)約為1016 公斤,和木衛十五質量相當。環狀系統的年齡不詳,但是可能在木星形成時已經存在。.

新!!: 赤道和木星環 · 查看更多 »

本初子午線

本初子午線(Prime meridian),即0度經線,亦稱格林威治子午線、格林尼治子午線或本初經線,是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條經線(亦稱子午線)。本初子午線的東西兩邊分別定為東經和西經,於180度相遇。 不像緯度起點(即赤道)可由地球自轉軸決定,理論上任何一條經線均可定為本初子午線,故此在歷史上曾對此線有不同定位。1851年御用天文學家艾里(Sir George Airy)在格林威治天文台設置中星儀,並以此確定格林威治子午線。因為當時超過三分之二的船隻已使用該線為參考子午線,在1884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的上正式定之為經度的起點。來自25個國家共41位代表參與了會議,但法國代表在投票時棄權,在1911年之前法國仍以巴黎子午線做為經度起點。 從北極開始,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法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馬利、布吉納法索、多哥和迦納共8個國家,然後直至南極。 除了定義經度,格林尼治子午線亦曾作為世界時間標準使用。理論上來說,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正午是指當太陽橫穿格林尼治子午線時的時間。然而因為地球自轉速度並不規則,現在的世界標準時間基準已由協調世界時取代。.

新!!: 赤道和本初子午線 · 查看更多 »

朱千雪

朱千雪(Tracy Chu Tsin Suet,),香港女演員及節目主持人,2012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季軍,現為無綫電視經理人合約藝員。.

新!!: 赤道和朱千雪 · 查看更多 »

朱巴

朱巴(阿拉伯语:)位于南蘇丹共和国的中赤道省,是南蘇丹的首都,也是中赤道省政府和朱巴縣政府所在地,人口约16万(2005年)。朱巴位處白尼羅河畔。 朱巴機場有定期飞机航班往來蘇丹的喀土穆、肯尼亞的內羅畢、烏干達的恩德培,另外每日还有航班飞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每周有三班飞往迪拜等地。.

新!!: 赤道和朱巴 · 查看更多 »

机器岛

《機器島》(法語:L'Île à hélice)是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於1895年出版,翌年推出英文版。.

新!!: 赤道和机器岛 · 查看更多 »

會合-舒梅克號

會合-舒梅克號(Near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 - Shoemak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探測衛星,會合-舒梅克號這個名稱則是為了紀念天文學家尤金·舒梅克(Eugene M. Shoemaker)而命名的。會合-舒梅克號計畫主要目標是已超過1年的時間研究愛神星,並傳回愛神星內部構造、組成、礦物學、質量分布及磁場等數據。次要目標則包括研究風化層的特性、小行星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小行星表面可能出現的地質活動(例如塵埃或氣體)及小行星的自轉狀態。這些數據將幫助科學家理解小行星的普遍特徵,隕石和彗星之間的關係及太陽系早期的情況。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太空船配備一臺X光/伽瑪射線光譜儀、近紅外線成像光譜儀、裝有CCD成像探測器的多重光譜照相機、雷射測距儀和一個磁力計。科學家也使用近距離追踪系統進行無線電科學實驗來估計小行星的重力場。儀器的總重量為56公斤,並需要81瓦特的電源來運轉。會合-舒梅克號也是第1艘登陸小行星的探測器。.

新!!: 赤道和會合-舒梅克號 · 查看更多 »

月光

月光是從月球照射到地球的光線,但是這些光線並非發源於月球,實際上是源自太陽的陽光。但是,月球並不是像鏡子一樣的反射陽光,而只是將照射在表面的部分陽光散射回太空。在許多的傳說中,月光是許多神奇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狼人在滿月時的變身)。.

新!!: 赤道和月光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赤道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月球殖民

月球殖民是一種人類永久居住在月球的構想。科幻小說作家與太空探測的支持者經常將月球視為人類從地球進行太空探索後,所必然產生的殖民地區。 人類在地球以外的天體殖民常是科幻小說的主題之一。隨著地球人口增加與科技進步,太空殖民的提議也被廣泛的討論與爭辯。因為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所以也被視為是首要的候選地區。.

新!!: 赤道和月球殖民 · 查看更多 »

月面座標

月面座標是用來標示地球的衛星,月球表面上的位置。在月球表面上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經由相當於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的兩組數字指出位置。經度給出在月球子午線 (這是通過月球面對地球這一側表面中心點的經線,參見地球的本初子午線) 的東側或西側,這個點被認為是從地球上可以看見的月球表面的中間點;緯度給出在月球赤道以南或北的位置。這兩個座標直都以度表示。 天文學家以一個小的碗狀隕石坑 ('莫斯汀 A') 作為定義月面座標的基準點。這個隕石坑的座標定義如下: |緯度: |南緯3° 12' 43.2" |- |經度: |西經5° 12' 39.6" | 這個座標系統已經由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精確的定義。 在經度90°E至 90°W 之間的表面可都以從地球上看見,但因為天秤動使我們可以看見的月球兩側的總表面達到59%。.

新!!: 赤道和月面座標 · 查看更多 »

戴尔陨石坑

戴尔陨石坑(Dale)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神经学家,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亨利·哈利特·戴尔(1875年-1968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戴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戴里陨石坑

戴里陨石坑(Daly)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加拿大地质学家雷金纳德·奥德沃思·戴里(Reginald Aldworth Daly,1871年-1957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戴里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星座

弗雷德里克·德·威特在1670年绘制的星座图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恒星组合。自从古代以来,人类便把三五成群的恒星与他们神话中的人物或器具联系起来,称之为“星座”。星座几乎是所有文明中确定天空方位的手段,在航海领域应用颇广。对星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不同的文明对于其划分和命名都不尽相同。星座一直没有统一规定的精确边界,直到193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为了统一繁杂的星座划分,用精確的邊界把天空分為八十八個正式的星座,使天空多数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紀傳下來的古希臘傳統星座為基礎。与此相对地,有一些广泛流传但是沒有被认可为正式星座的星星的组合叫做星群,例如北斗七星(参见恒星统称列表)。 在三維的宇宙中,這些恆星其實相互間不一定有實際的關係,不過其在天球這一個球殼面上的位置相近,而其实它们之间可能相距很远。如果我们身处银河中另一太阳系,我们看到的星空将会完全不同。自古以來,人们对于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繫起來組成星座。.

新!!: 赤道和星座 · 查看更多 »

星群

星群是天文學中出現在地球的星空中一種非正式星座型態的恆星集團。像星座一樣,它們基本上是由一些在相同方向上的恆星組成,但沒有物理上的實質關聯性,經常在與地球的距離上有著顯著的不同。一個星群可以由同一個星座的恆星組成,也可以是來自多個不同星座的恆星。它們主要由簡單的形狀或少數的恆星構成,使它們的樣式很容易辨認,因此對正在學習辨認星座與在觀看夜空的初學者特別有用。.

新!!: 赤道和星群 · 查看更多 »

星际边界探测器

星际边界探测器(Interstellar Boundary Explorer,简称IBEX)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颗旨在绘制太阳系和星际空间边界地图的人造卫星。这项任务是NASA小探测器飞行任务的一部分,由飞马座XL火箭于2008年10月19日17:47:23(UTC)成功发射。 IBEX探测器获得的数据多次震惊了科学界,并推翻了旧理论。首次震惊是因为它发现了一次窄带高能中性原子喷射。然后它发现了此带随时间的移动。另一项令人惊讶的发现是未找到弓形激波。推翻弓形激波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几十年来的研究都是以其为基础的。 这次任务的设计和运行是由美国西南研究院所领导的,此外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高技术中心参与了合作,分别负责研制IBEX-Hi和IBEX-Lo传感器。轨道科学公司制造了这个航天器,也是卫星进行实验测试的地点。名义上本次任务至少进行两年,以观测整个太阳系边界。而这已经于2011年完成,之后它的任务延长到了2013年以继续进行观测。 IBEX以面向太阳自旋稳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2011年6月,IBEX变轨到了一个更有效的轨道。这个轨道不再接近月球,维持轨道所需燃料也有所减少。.

新!!: 赤道和星际边界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春季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第一季。按照公历,北半球的春季为3月、4月和5月;南半球的春季为9月、10月和11月。此外,在台灣,春季的开始是立春(2月3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是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在一些地區,春季被認為從春分开始,到夏至结束。.

新!!: 赤道和春季 · 查看更多 »

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公曆日期約略落於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的日子,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新!!: 赤道和春分 · 查看更多 »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英文俗稱:Mumps)或稱耳下腺炎,俗稱「豬頭皮」「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初期症狀包括發燒、肌肉痠痛、頭痛和疲憊,之後臉頰單側或雙側的部位會感到疼痛且腫脹。病人通常在受到感染後的16到18天後開始有上述症狀,並在發病後7至10天恢復正常。成人的症狀一般會比兒童嚴重,約三分之一的人只有輕微症狀,甚至沒有症狀。併發症包括腦膜炎(15%)、胰腺炎(4%)、永久失聰、以及很少見,但可能會導致不孕的睾丸炎。女性的併發症為卵巢炎,不過不會提高不孕的風險。 流行性腮腺炎具有高度傳染性,在人群擁擠處會迅速擴散。這種病毒以傳染或直接接觸患者為其感染途徑,且只能透過人類擴散。病人在被感染後的首週就會開始互相傳染給其他人,而症狀大約在第八天開始出現。病人被感染後基本上會終生免疫,雖然有機會被再度感染,但症狀通常很輕微。診斷通常以腫脹來判斷疑似感染,並透過抹片以分離病毒來確認診斷,血中IgM抗體的檢驗是簡單且有效的,然而已經免疫的病人可能會被誤判成偽陰性。 腮腺炎是可藉由施打兩劑腮腺炎疫苗後獲得免疫能力的 -->。大部分的已開發國家都會在他們的疫苗接種計畫中加入腮腺炎的針劑,多數國家會將腮腺炎疫苗與麻疹疫苗、德國麻疹疫苗結合一起施打。在疫苗較不普及的地區,可以發現老年人口罹患腮腺炎的比例增加,也因為如此,常導致更糟糕的結果。對於腮腺炎,目前沒有特別針對性的療程,包括使用止痛藥例如对乙酰氨基酚來緩減症狀 -->。在相關的合併症的處理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起到特別的效用。若患者後續引發腦膜炎甚至胰臟炎的話,就有住院的必要性。大約有10000個患者中會有1人因為罹患此疾而死亡。 在沒有施打疫苗的情況下,每年約有0.1-1%的人類遭到感染 -->。腮腺炎疫苗的普及使得感染人數降低了超過九成之多 -->。腮腺炎多見於疫苗注射率較低的開發中國家。但即使有疫苗接種的族群裡,仍有疫情爆發的可能。腮腺炎疫苗問世前,此疾病曾是全世界常見的--> ,大規模的疫情爆發約二到五年會出現一次 -->。5-9歲的幼童是主要感染群。對於有接受疫苗注射的人們而言,在20歲出頭的歲月是最可能遭受病毒感染攻擊的。位處赤道附近的國家,一年四季都可能爆發疫情,但若是在更北或是更南方的地區與國家,感染高峰多在冬季與春季。希波克拉底於西元前五世紀就已描述因此疾而造成的腫脹所引起之吞嚥困難以及睪丸疼痛症狀。.

新!!: 赤道和流行性腮腺炎 · 查看更多 »

海,是指佔地球表面积70.8%的咸水区域。海洋调节着地球的气候并在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人类从史前时期就开始在大海中旅行并探索未知的海域,但现代真正的海洋学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挑战者号远征。海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或五个大的部分和其余的小的部分,其中大洋的主流分划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而较小的分划---"海"则数量众多,如地中海。 由于大陆漂移,现今北半球几乎被陆地和海洋平分(约2:3的比例),而南半球多是海洋 (约1:4.7的比例)。Reddy, M.P.M..

新!!: 赤道和海 · 查看更多 »

海卫十一

海卫十一(Sao, S/2002 N 2)是环绕海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属于离海王星比较远的卫星之一。.

新!!: 赤道和海卫十一 · 查看更多 »

海卫一大气层

海卫一的大氣層延伸至距離地表800公里的地區,主要由氮氣所構成,成份類似土衛六大氣層與地球大氣層。海卫一大氣層的表面氣壓只有14微巴,為地球的1/70,000。天文學家原本認為海卫一擁有濃厚的大氣層,但是航海家二號在1989年首次近距離探測海卫一的大氣層後推翻這種看法。近年來的天文觀測則顯示海卫一的大氣層含量正在逐漸增加當中。.

新!!: 赤道和海卫一大气层 · 查看更多 »

海口号导弹驱逐舰

“海口”号导弹驱逐舰(舷号171)简称“海口”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二艘052C型导弹驱逐舰,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及垂直发射系统,可单独或协同海军其他兵力攻击水面舰艇、潜艇,具有较强的远程警戒探测和区域防空作战能力。海口舰于2001年6月30日由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2003年10月30日下水,2005年12月26日入列,现服役于南海舰队驱逐舰第九支队。海口舰舰名取自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其入列命名授旗仪式于2006年2月2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052C型驱逐舰是中国第一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军装备——海口舰入列后舰上唯一进口的燃气轮机也被中国国产装备所替换。.

新!!: 赤道和海口号导弹驱逐舰 · 查看更多 »

海環行動

海環行動(英語:Operation Sea Orbit)是由企業號航空母艦、長堤號飛彈巡洋艦與所組成的美國海軍第一特遣艦隊於1964年所執行的環球航行任務。參與該次任務的艦艇均為核動力驅動,並在未曾補充燃料的情況下完成費時65天、航行30,216英哩(48,345公里)的航程。.

新!!: 赤道和海環行動 · 查看更多 »

海水

海水即是海洋內的水,佔據地球水體的97%,一公升海水有約35公克的鹽溶於其中,還有少量的微量元素。海水是複雜的溶液,並且會隨著時間變動,例如地球早期的海水是酸性的,而非現在因為融入大量鹽類物質而呈現的鹼性,但近代以來人類活動使海水水質出現過度變動,例如海洋酸化等問題,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的未來。.

新!!: 赤道和海水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麥哲倫

費南多·德·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Fernando de Magallanes;),葡萄牙探险家,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死于与菲律賓当地部族的冲突中。虽然他没有亲自环球,但他船上餘下的水手卻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

新!!: 赤道和斐迪南·麥哲倫 · 查看更多 »

斐濟氣象局

斐濟氣象局(Fiji Meteorological Service,縮寫FMS), 斐濟政府部門負責提供天氣預報,總部設在楠迪。斐濟氣象局的現任主任是阿爾伯特·瓦卡阿喀盧拉(Alipate Waqaicelua)。自1985年以來,斐濟氣象局一直負責在西南太平洋地區熱帶氣旋的命名和追踪。當前在斐濟氣象局氣象學研究工作,有一個研究生來自從澳洲氣象局。.

新!!: 赤道和斐濟氣象局 · 查看更多 »

斯坦因陨石坑

斯坦因陨石坑(Stein)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天文学家和耶稣会会员"约翰·威廉·雅各布·安东·斯坦因"(Johan Willem Jakob Antoon Stein,1871年-195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斯坦因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顿环形山

斯特拉顿环形山(Stratton)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里克·约翰·梅里亚姆·斯特拉顿"(Frederick John Marrion Stratton,1881年-196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斯特拉顿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斯潘塞·琼斯环形山

斯潘塞·琼斯环形山(Spencer Jones)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哈罗德·斯潘塞·琼斯爵士"(Harold Spencer Jones,1890年-196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斯潘塞·琼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斯文赫定环形山

斯文赫定环形山(Hedin)是月球正面西侧赤道区中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测绘学家、作家、插画家及社会活动家"斯文·安德斯·赫定"(1865年-1952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斯文赫定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地理

新加坡共和国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地处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由新加坡岛、德光岛、乌敏岛和圣淘沙岛等60多个岛屿组成,总面积694平方公里。因为土地资源有限,新加坡在过去40年至今一直填海,至2013年3月填海土地面積達到逾13,000公頃,佔據新加坡原有國家土地面積達約1/4;2013年1月,新加坡政府訂出藍圖,計劃於2030年將國家土地面積增加7%。然而新加坡扩大领土的行为也引发了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强烈抗议,因為新加坡填海將會使到上述國家的领海缩小,国境线亦会随之不斷发生变化。 新加坡地处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线马六甲海峡的南端出口,战略地位重要。 新加坡地形平缓,最高点为新加坡岛上的武吉知马丘陵,海拔高度为163.63米。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很短小。新加坡共有32条主要河流,加起来共93公里长,最长的加冷河不过10公里。新加坡没有天然湖泊,但是建有人工湖储存淡水。新加坡水资源严重匮乏,新加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位,城市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主要靠收集存储雨水及从邻国进口淡水(目前有超过50%的供水来自马来西亚的柔佛州)。.

新!!: 赤道和新加坡地理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公司列表

新加坡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国际化城邦主权国家,并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城邦岛国。新加坡坐落于赤道以北的137公里,地处马来西亚半岛的最南端,南部临近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除了新加坡本岛以外,新加坡还拥有其他62个更小的岛屿。 新加坡依托转口港贸易发展出今天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其人均GDP位列包括香港,韩国以及台湾在内亚洲四小龙之首。从1965到1995年之间,新加坡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百分之六,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巨大转变。 新加坡经济被认为是最自由、最具创新性、最有竞争力、 最有活力和最具商业友好性。 2015年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把新加坡列为全球第二自由的经济体和近十年最容易经商的国家。 根据透明国际发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新加坡连同新西兰、北欧国家一起成为世界上最清廉的国家。.

新!!: 赤道和新加坡公司列表 · 查看更多 »

新山

新山市(馬來語:Johor Bahru,全稱:Bandaraya Johor Bahru,意即“柔佛峇鲁市”,簡稱「JB」)是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首府,亦是馬來西亞南部之科技、政治、金融、商業與貿易、旅遊、文化和教育中心。新山市位於馬來西亞半島和歐亞大陸最南端,因此亦享有“大馬南方門戶”、“南門城”等雅稱。新山市東接巴西古當,西臨依斯干达公主城,西北依古來,南隔柔佛海峽與鄰國新加坡相望,陸距首都吉隆坡約336公里。新山面積約391.2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約497,067人,都會圈人口估计約有1,638,219人,為馬來西亞人口排名前列的城市之一,亦是馬來西亞重要的金融、貿易和商業都市之一。新山於2016年GaWC所公佈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被列為高度自足城市,2018年亦獲美國美世諮詢公司发布的“全球城市最佳生活品質排名”評為東南亞第三宜居城市,僅次於新加坡和首都吉隆坡 。.

新!!: 赤道和新山 · 查看更多 »

文特里斯环形山

文特里斯环形山(Ventris)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建筑师及著名语言学家迈克尔·乔治·弗朗西斯·文特里斯(1922年-195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文特里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文詠珊

文詠珊(Janice Man ,),香港藝人。2002年(14歲)少女模特兒(𡃁模)入行 ,與Angelababy同為香港𡃁模鼻祖,兩人同期出道。2007年起拍港產片,一直是戲份極少的女配角,至2015年憑《赤道》入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電影事業稍有成績。2016年再憑《寒戰II》入圍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2015年起在中國大陸拍攝電視劇,代表作是2017年古裝劇《九州·海上牧雲記》的盼兮和2018年网劇《冒險王衛斯理》的方天涯。.

新!!: 赤道和文詠珊 · 查看更多 »

日,一般指地球日,时间单位。.

新!!: 赤道和日 · 查看更多 »

日出

日出、旦一般是指太陽由東方的地平線徐徐昇起的景象,而確實的定義為日面剛從地平線出現的一剎那,而非整個日面離開地平線。.

新!!: 赤道和日出 · 查看更多 »

日出方程式

日出方程式和隨後的那些分程式,可以計算出太陽在不同的赤緯時,地球各地不同緯度的日出和日落時間的精確地方時: 此處:.

新!!: 赤道和日出方程式 · 查看更多 »

日凌

日凌,是在春分和秋分太阳穿过地球赤道上空的现象。当此现象发生时,太阳电磁辐射会对地球同步卫星的通讯造成影响,因为地球同步卫星只能定点在赤道上空。受到電磁輻射的影響,透過衛星轉播的電視訊號會受到干擾,令訊號不能接收而出現黑屏,又或訊號受干擾而出現雪花。 在北半球,日凌期一般在春分前的二、三月或秋分後的九、十月發生;而在南半球,日凌期在春分後的三月或秋分前的九月發生。在這段期間,太陽、通訊衛星與地球的接收點連成一線。由於太陽輻射對整個射電頻譜均會影響,包括用於衛星通訊的微波波段(C波段、Ku波段和Ka波段)。視乎輻射的強度,可能會增加訊號的錯誤比率,甚或使整段訊號不能解讀。干擾的時間視乎輻射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從12分鐘到數天不等。影響日期在春分及秋分點的前後各一個月之內。.

新!!: 赤道和日凌 · 查看更多 »

日照時數

日照時數或日照期間是一個氣候的指標,在給定的時間(通常是一天或一年)和地球上給定的地點,測量陽光持續的時間,通常會用幾年的平均值呈現。它通常顯示一個地區無雲的期間,不同於日射量是在給定的期間內的來自陽光的總能量。 日照期間通常以每年幾小時,或每一天幾小時(平均值)為單位顯示。第一項顯示與其他位置相比的晴朗時間,而後者可以比較同一地點在不同季節的陽光。另一項常用的措施是觀測並記錄日照時間和白晝時間的百分比。 日照時數對一些旅遊景點,特別是以健康為主的地點,是很重要的資訊。強烈的陽光對人類健康的心理影響也會被考慮,它依然用來促進旅遊的目的。.

新!!: 赤道和日照時數 · 查看更多 »

日落

日落、夕陽是每日太陽因為地球自轉的結果而消失在地平線下的現象。因為日沒而創造出的大氣層狀況,包括發生在太陽消失在地平線之前和之後的事件,通常也都與日沒有關。 日落時間在天文學上的定義是太陽盤面的邊緣完全消逝在西方地平線下的時間。由於光線在大氣層內的折射,下沉的陽光路線在接近地平線的附近已經被高度的偏折,使得視太陽日沒時,真實的太陽已經在地平線下約一個太陽的直徑(約0.5°)。日沒不能與薄暮(dusk)混淆,這是黑暗降臨的時刻,此刻太陽位於地平線下18°。從日沒到薄暮的期間稱為暮光。.

新!!: 赤道和日落 · 查看更多 »

日本卫星电视广播

日本的卫星电视广播开始于1984年,最初是为了将电视信号覆盖到无法收到地面电视信号的偏远地区或外岛地区。随着时代发展,日本的卫星电视已从原先的填补接收盲区,变为为观众提供更多专业化、多元化电视节目。 日本的卫星电视分为两类,即广播卫星(Broadcasting satellite,简称BS)和通信卫星(Communications satellite,简称CS)。在日本,收看BS卫星电视要向日本放送协会(NHK)额外缴纳一笔收视费用。.

新!!: 赤道和日本卫星电视广播 · 查看更多 »

日晷

日晷是一種由視太陽位置告知每天時間的裝置。狹義而言,它包含一個平面(盤面)和將影子投影在平面上以指示時間的晷影器(gnomon)組成。當太陽移動著劃過天際,陰影邊緣會與不同的時間線對齊,顯示出當時的時刻。晷針(style)就是在晷影器上指示時間的邊緣線;經由晷針上的節點(如果有),還可以提示日期。晷影器可以產生明顯的陰影,以讓晷針可以顯示時間。晷影器可以是一根棍棒、金屬線、或精心裝飾的雕飾。晷針必須平行於地球的自轉軸,才能整年都提供正確的時間。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其所在位置的地理緯度。 廣義而言,日晷是使用太陽的高度或方位(或兩者一起)以顯示時間的任何設備。除了提供時間的功能外,日晷也常被當成裝置藝術的一部分、文學上的隱喻和數學上學習的物件。 一般常見廉價的裝飾日晷是大批量產的,所以晷針的角度與時角是不正確的,也就不能提供正確的時間。.

新!!: 赤道和日晷 · 查看更多 »

收穫 (葡萄酒)

葡萄收穫期是葡萄酒釀造的一個關鍵步驟。其時間影響著葡萄中的糖、酸等物質的水平,并最終取決於想要釀造的葡萄酒種類。不同的天氣也會對葡萄收穫期產生影響,並可能導致葡萄患病。釀酒人和葡萄園園主也需要依情況決定使用手工採摘還是使用機械。在北半球,葡萄收穫期一般是在八月至十月間,南半球則在二月至四月間J.

新!!: 赤道和收穫 (葡萄酒) · 查看更多 »

数学巧合

在数学中,数学巧合指的是两个数学表达式的值极为接近,却未有任何理论解释的现象。 例如,2的10次方非常接近于整数1000: 工程学中有时会利用数学巧合,使用某个表达式去近似计算另一个表达式。.

新!!: 赤道和数学巧合 · 查看更多 »

数量级 (长度)

本頁公尺為單位,按長度大小列出一些例子,以幫助理解不同長度的概念。.

新!!: 赤道和数量级 (长度) · 查看更多 »

扁椭球体

扁椭球体是极轴比赤道圈直径短的旋转对称椭球。极轴比赤道圈的直径长的旋转对称椭球称为长椭球体。 扁椭球体可由椭圆绕其短轴旋转而成,椭圆的长轴终点划过的曲线为扁椭球球体的赤道。与所有椭球体类似,扁椭球体可以由三个相互垂直的主轴来唯一表示,例如其两个赤道半长轴,和半短轴。 Category:几何术语 Category:球 es:Esferoide oblato.

新!!: 赤道和扁椭球体 · 查看更多 »

托米尼灣

托米尼湾(印尼语:Teluk Tomini)是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东半岛和米纳哈萨半岛之间的赤道海湾,托吉安群岛位于海湾中部。海湾开口向东,以东是马鲁古海。.

新!!: 赤道和托米尼灣 · 查看更多 »

拱極星

拱極星,是指在天球中,其赤道座標系統的座標較觀察者所在緯度高的恆星。由於地球自轉的關係,使夜空看似也在轉動,而拱極星永遠不會落入地平圈下。 例如,在地球北極或南極的觀測者,所看見的恆星都是拱極星(因為所有天體皆圍繞天極轉動而永不落下);在赤道上的觀測者則看不見任何一顆星是拱極星,因為兩個天極皆緊貼在地平線上。在不同的地理緯度上,會使在接近天極的一部分恆星為拱極星,視乎觀測者身處之半球與緯度高低而定。 將距離天球赤道55°以上的恆星定義為拱極星,也就是在赤緯55°至90°之間天體是拱極星。換言之,拱極星是在南、北天極周圍35°以內的天體。 這些天文學家之所以會提出這種想法,是因為從他們所在位置的vantange點都在熱帶之外,多數位置在赤緯±55°─±90°之間的天體不是永不沒入地平線下,就是從不曾出現在地平線上。那些非常靠近北極的恆星所在星座(就北半球而言,例如仙后座、仙王座、大熊座和小熊座)都在這範圍內。居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觀星者看見這些星座終年都在地平線上,從未升起或下沉。而非常靠近南極的星座和其中的恆星,例如南十字座、船底座、和水蛇座,相對於居住在南半球中緯度地區,例如澳洲、南非、阿根廷等國的觀星者,看見這些星座終年都在地平線上。但從上述北半球的觀測者而言,這些靠近南極的星座也永不能在地平線上出現。 在一個半球的拱極星和繞著極區的星座(在天球極點35°範圍內的天體)不會在另一個半極的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被看見。例如,在南極附近的拱極星十字架二(南十字座α),在華中和華北地區是看不見的。同樣的,在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也永遠看不見在北天極附近大熊座內的北斗七星。 在北半球,所有的拱極星都繞著北極星轉動,而北極星幾乎是固定不動的永遠在北方(方位角為0°),與地平線保持著相同的高度(距離地平線的角度),並且總與觀測者所在地的地理緯度相同。.

新!!: 赤道和拱極星 · 查看更多 »

拜耶林克环形山

拜耶林克环形山(Beijerinck)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微生物学家及植物学家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1851年-193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拜耶林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拉德环形山

拉德环形山(Lade)是月球正面赤道区中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业余天文学家海因里希·爱德华·冯·拉德(Heinrich Eduard von Lade,1817年-190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拉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曼德尔施塔姆环形山

曼德尔施塔姆环形山(Mandel'shtam)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白俄罗斯-犹太籍苏联物理学家"列昂尼德·伊萨科维奇·曼德尔施塔姆"(Leonid Isaakovich Mandel'shtam,1879年-194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赤道和曼德尔施塔姆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曙暮光

曙暮光是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後散射在地球大氣層的上層,照亮了低層的大氣與地球表面的陽光。.

新!!: 赤道和曙暮光 · 查看更多 »

晚上

晚上也稱作夜或夜晚,是指太陽低於地平線的期間,此段时间内人的肉眼无法观测到太阳,由于处于阳光直射面的后半部分,阳光无法照射到,所以光线较暗。在不同高度、時區、季節及緯度有不同的長度。一般在夏天的时候,夜晚比冬天更短。纬度越低的地区,夏天与冬天夜晚时间差距越小。赤道上的昼夜时长固定在12小时,南北两极会出现极夜的现象。 人們通常在晚上進食晚餐,而且在傳統上通常較早午兩餐豐富,這是因為勞動了一整天,要補充體力。但是也有些人認為晚餐應該比早午兩餐吃得較少,以免因食物未及悉數消化就入睡而導致的妨礙消化。 在古代沒有充足的戶外照明系統的情況下,人們在晚上通常並不外出,而在家裡休息,亦即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是現在則大為不同,電力照明技術的普遍,再加上夜晚时一般并不忙碌,使人們通常會在晚上進行交際活動,夜生活反而比白天的生活更加精彩。 晚上在中國大約相當於十二時辰制裡的五更,一更為戌時(19:00-21:00)、二更為亥時(21:00-23:00)、三更為子時(23:00-01:00)、四更為--時(01:00-03:00)、五更為寅時(03:00-05:00)。.

新!!: 赤道和晚上 · 查看更多 »

1843年大彗星

Great Comet of 1843年大彗星,正式名稱C/1843 D1和1843 I,是的彗星,它在1843年3月變得非常明亮(也被稱為3月大彗星)。它在1843年2月5日被發現,很快就變亮成為一顆大彗星。它是克魯茲族彗星的成員,其母彗星是X/1106 C1,因大約在1106年接近太陽而碎裂形成這一個族群。這個族群的彗星以非常接近太陽表面的距離(在幾個太陽半徑之內)通過,並且經常變得非常明亮。.

新!!: 赤道和1843年大彗星 · 查看更多 »

1939年太平洋颱風季

193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39年內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虽台风季包含全年内任何时段形成的台风,大部分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都會於五月至十一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中国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3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39xx。1939年的风暴由美国国家气象局进行追踪,并在《》内“远东台风和低压区”一栏中发布。由于《每月天气评论》只记录在东经150°以西形成的热带气旋,某些台风可能未能在官方纪录中出现。加上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当年缺乏卫星和船只的台风报告,气象局很有可能忽略短暂或只属轻微程度的台风。 据纪录,1939年总共出现29个热带气旋,其中24个达到台风級別。十一月的一个台风是全年造成最多人命伤亡的风暴,在横过菲律宾时导致49人死亡。1939年的热带气旋造成至少151人死亡,12人失踪或下落不明。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39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40年10月1日日食

1940年10月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40年10月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哥伦比亚、巴西、委內瑞拉、南非,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大部分、非洲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赤道和1940年10月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5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5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46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6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6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46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47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7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7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47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48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8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8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48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49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9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49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0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0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50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1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1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2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2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2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2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52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3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3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3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3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53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4年12月25日日食

1954年12月25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54年12月25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西南非洲、南非、阿什莫尔和卡捷群岛、印尼、葡屬帝汶,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約在赤道以南的部分、东南亚大部、澳大利亚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赤道和1954年12月25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54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4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4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4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54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5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5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5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55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6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6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6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56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7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7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7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57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8年4月19日日食

1958年4月19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58年4月19日(西半球為4月1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英屬馬爾地夫、印度尼科巴群島、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北越、南越、中国大陆、香港、臺灣、琉球列島、日本,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的大部分區域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赤道和1958年4月1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58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8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8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58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5月至12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9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0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0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60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1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1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1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61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2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2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國大陸與台灣採用的中文譯名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的資訊會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3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3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3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3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63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4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4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4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4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64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5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5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5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65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6年5月20日日食

1966年5月20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66年5月2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几内亚、马里、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希腊、土耳其、苏联、中国,日偏食則覆蓋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區域、赤道以北的大半個非洲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赤道和1966年5月2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66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6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6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66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7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7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7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67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8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8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8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68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9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9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69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0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70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70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1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1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71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71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2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2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本季第一個被命名的風暴Kit 則在1月5日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熱帶風暴。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2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72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72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3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3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3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73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73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

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于1973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6月1日从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之间的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太平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飓风艾娃是本季最重要的天气系统,其强度刷新了太平洋飓风的纪录。 A guide on how to read the database is available.

新!!: 赤道和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73年飓风艾娃

飓风艾娃(Hurricane Ava)是有纪录以来东北太平洋最强烈的热带气旋之一,也是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首场获命名的风暴。系统于6月上旬成形,并很快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强度,成为有纪录以来第一个在6月形成的五级太平洋飓风,也是一年中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级太平洋飓风。气旋的中心气压创下太平洋飓风的新低。虽然强度很高,但艾娃自始至终都在远离陆地的海上活动,没有造成显著影响。 为了研究这场风暴,人类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测量和侦察手段。他们不但启动多次侦察飞行任务,还试验了多种气象仪器。天空实验室计划的宇航员还从太空拍下这场飓风的照片。.

新!!: 赤道和1973年飓风艾娃 · 查看更多 »

1974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4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4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74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74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5年太平洋颶風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6年4月29日日食

1976年4月29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76年4月2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阿尔及利亚、突尼西亞、利比亚、希腊、土耳其、伊朗、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日偏食則覆蓋了北至北冰洋、南至赤道附近、西至美洲東部沿海和小安的列斯群岛、東至中國中部的廣大地區。.

新!!: 赤道和1976年4月2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6年全年任何時間內,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6年太平洋颶風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7年全年任何時間內,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7年太平洋颶風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8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8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78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78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9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79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79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0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80年年太平洋颶風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80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1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81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81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2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2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82年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82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3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3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83年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83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4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4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84年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84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5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85年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85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6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86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86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86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7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87太平洋風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87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7年太平洋飓风季

1987年太平洋飓风季是东太平洋飓风中心承担东北太平洋(指赤道以北、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热带气旋主要预警责任的最后一个太平洋飓风季。本季于1987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6月1日从中太平洋(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之间的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东北太平洋形成的时间段。 虽然全季有20个天气系统获得命名,比往年平均值还高5个,但只有4场风暴直接对陆地构成影响。飓风尤金是1954年后首场在7月登陆墨西哥的太平洋飓风,造成3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亿4212万美元,是全季唯一直接造成人员丧生和破坏的热带气旋。热带风暴皮拉尔和飓风诺玛一度接近陆地,其中皮拉尔在南下加利福尼亚州产生创纪录的降水,飓风诺玛和飓风拉蒙的残留则在美国本土产生降雨。除此以外,中北太平洋形成的飓风佩克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成为1987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

新!!: 赤道和1987年太平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88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88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88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9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89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89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90年太平洋颱風季

199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9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90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90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是有纪录以来活跃程度最低的南太平洋气旋季之一,赤道以南、东经160°以东的南太平洋盆地内只形成3个热带气旋。气旋季于1990年11月1日正式开始,次年4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南太平洋形成的时间段。全季第一个热带扰动于1990年11月23日形成,最后一个则在1991年5月19日消散。整个南太平洋范围内没有任何人因热带扰动丧生,但气旋乔伊登陆澳大利亚期间夺走了6人的生命。气旋西纳对斐济和汤加造成价值至少1850万美元(1991年美元)的破坏,是全季唯一一场在南太平洋盆地造成破坏的热带气旋。由于气旋乔伊和西纳产生的影响,两个名称也因此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 气旋季期间,位于楠迪的斐济气象局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和惠灵顿的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负责监控行经或在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两机构也是南太平洋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位于楠迪的斐济气象局热带气旋警报中心会针对赤道到南纬25°、东经160°到西经120°之间的天气系统发布警报。位于惠灵顿的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会对南纬25°到40°,东经160°到西经120°之间的天气系统发布警报。。澳大利亚气象局会对进入东经160°以西(澳大利亚海域)的热带气旋进行监控。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都会针对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但两机构的警报不具备正式地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针东经160°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之间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则会对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南、北美洲以西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为热带气旋编号时都会在数字后面加上后缀字母“P”,数字从1开始,按整个南半球范围内热带气旋的形成时间先后排序。斐济气象局和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都采用澳大利亚热带气旋强度分级,以10分钟持续风速衡量热带气旋强度,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则采用1分钟持续风速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新!!: 赤道和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 · 查看更多 »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时间轴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的活跃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东经160°以东、赤道以南的太平洋范围内一共只形成两个热带气旋平均每个南太平洋气旋季会形成9个热带气旋,其中半数会达到强烈热带气旋标准。。气旋季于1990年11月1日正式开始,次年4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南太平洋形成的时间段。全季第一个热带扰动于1990年11月23日形成,最后一个则在1991年5月19日消散位于楠迪的斐济气象局热带气旋警报中心会针对赤道到南纬25°、东经160°到西经120°之间的天气系统发布警报。位于惠灵顿的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会对南纬25°到40°,东经160°到西经120°之间的天气系统发布警报。。整个南太平洋范围内没有任何人因热带扰动丧生,但气旋乔伊登陆澳大利亚期间夺走了6人的生命。气旋西纳对斐济和汤加造成价值至少1850万美元(1991年美元)的破坏,是全季唯一一场在南太平洋盆地造成破坏的热带气旋。由于气旋乔伊和西纳产生的影响,两个名称予以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 位于楠迪的斐济气象局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和惠灵顿的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负责监控行经或在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澳大利亚气象局会对进入东经160°以西(澳大利亚海域)的热带气旋进行监控。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都会针对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但两机构的警报不具备正式地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针东经160°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之间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则会对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南和北美洲以西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为热带气旋编号时都会在数字后面加上字母“P”为后缀,数字从1开始,按整个南半球范围内热带气旋的形成时间先后排序。斐济气象局和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都采用澳大利亚热带气旋强度分级,以10分钟持续风速衡量热带气旋强度,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则采用1分钟持续风速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以下时间轴中记录了全年大西洋所有热带或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还包括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如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斐济气象局驻楠迪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和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驻惠灵顿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在风暴过后进行的回顾。包括最大持续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是经二舍三入换算成整数。由于不同机构间的信息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以下会针对这类情况列出所有信息。.

新!!: 赤道和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时间轴 · 查看更多 »

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

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9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91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92年太平洋颱風季

1992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9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92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1992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0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0年斯里兰卡气旋

2000年斯里兰卡气旋(2000 Sri Lanka cyclone,IMD命名:BOB 06,JTWC命名:04B)是1978年以来袭击斯里兰卡的最强烈热带气旋,也是2000年北印度洋气旋季的第4场热带风暴,在该季所有气旋中强度排名第2。系统源于2000年12月25日的一片扰动天气区,在向西移动的过程中因外界环境有利而迅速增强,达到风速每小时120公里的最高强度。气旋以最高强度吹袭斯里兰卡东部,在穿越该岛期间略有减弱,然后又袭击了印度南部,于12月28日在该国上空消散。 这场风暴是1992年以来以超热带风暴强度袭击斯里兰卡的第一个热带气旋,也是继1978年以来首次有飓风强度气旋吹袭该岛。此外,这还是1996年后孟加拉湾首次在12月出现强度达到飓风标准的热带气旋。风暴产生狂风暴雨,数以万计的房屋不是被毁就是受损,导致多达50万人无家可归,还有至少9人丧生。.

新!!: 赤道和2000年斯里兰卡气旋 · 查看更多 »

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1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1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

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是继1992年以来西南印度洋最早有风暴获得命名的气旋季。西南印度洋盆地东北部形成多场风暴,另外还有多场源于澳大利亚周边海域。西南印度洋是指赤道以南,东经90°以西的印度洋,这里平均每个气旋季会形成9场风暴,这次数量略高,有11场。气旋季期间共有73天有热带天气系统存在,远高于58天的平均值。 西南印度洋盆地的热带气旋由位于留尼汪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监测。气旋季于2001年11月1日开始,2002年4月30日结束,并且在毛里求斯和塞舌尔两地还要持续到5月15日。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西南印度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但从实际情况看,本季正式开始前及结束后都有风暴形成。全季首场风暴得名“安德烈”(Andre),于10月下旬在澳大利亚海域形成,在该海域逗留期间获名热带气旋亚历克斯。气旋哈利是本季最强烈的风暴,也是21世纪形成的首场特强热带气旋,哈利袭击马达加斯加并造成3人遇难,但总体破坏程度小于预期。2002年1月,气旋迪娜重创马斯克林群岛,留尼汪受灾特别严重,降雨量高达2102毫米。作为本季最后一场风暴,气旋可辛尼吹袭了正处政治危机中的马达加斯加,夺走了33人的生命。.

新!!: 赤道和2001-2002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相对而言较为活跃,有多个热带气旋对菲律宾、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成影响。全季每个月都有热带天气活动,其中又以7至10月间形成的风暴数量最多。全年经正式和非正式确认存在的热带低气压有37个,其中26个获得命名,15个发展成台风。 1月10日,热带风暴塔巴在菲律宾以东海域发展形成,提前拉开台风季序幕。两个月后,台风米娜成为有纪录以来首场在3月成形的强台风。6月,台风查特安给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带去暴雨,夺走48人的生命,成为楚克州有纪录以来最致命的自然灾害。风暴接下来重创关岛,然后又袭击日本。8月,台风鹿莎成为43年来在大韩民国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台风,导致238人遇难,经济损失高达42亿美元(2002年美元)。10月,台风海高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吹袭东京都的第三强台风。台风凤仙是本季最后一场风暴,也是有纪录以来造成关岛损失最严重的气旋之一,经济损失达7亿美元,最终在12月11日消散。 西太平洋是指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太平洋;如果是在国际日期以东、赤道以北形成的风暴,则会称为飓风,见2002年太平洋飓风季。西太平洋形成的热带风暴由日本气象厅命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为这片海域的热带低气压编号时,会在数字后面加上字母“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会对进入或是在其预警责任海域形成的热带低气压命名,这样,同一场风暴就可能会有两个名称,这类情况会在下文中同时列出两个名称,其中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的命名以括弧括出。.

新!!: 赤道和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2年飓风依利达

飓风依利达(Hurricane Elida)是2002年太平洋飓风季首场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达到五级标准的热带气旋。系统源于7月23日的一股东风波,形成后快速增强,仅用了两天时间就从热带低气压增强成五级飓风,但在此强度下只保持了6个小时就开始减弱。截至2014年,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只形成过15场五级飓风,依利达产生的大浪虽有抵达墨西哥,但沒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相關報導。 受高压脊影响,飓风向西移动,并两度进入眼墙置换周期,其中第一次是在风暴达到最高强度左右开始,完成时飓风已行进至水温较低的海域,第二次则是在飓风开始减弱后不久开始,并且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气象机构是在依利达位于墨西哥以西洋面时发布针对该气旋的最后一份公告,但系统残留要一直行进至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以西海域才完全消散。依利达的增强速度很快,并且达到最高强度后的减弱过程又很不稳定,气象组织在预测其强度变化过程中出现许多错误。虽然强度预报准确度欠佳,但针对风暴的路径预测却比此前10年的总体情况要好。.

新!!: 赤道和2002年飓风依利达 · 查看更多 »

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3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3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4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赤道和2004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04年8月

没有描述。

新!!: 赤道和2004年8月 · 查看更多 »

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4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2004年风季是一次较为活跃的太平洋台风季。本年度共有29个风暴被命名(和2013年并列为日本气象厅负责命名工作后使用名称最多的年份),其中19个成为台风,均高于年平均水平。本风季的累计气旋能量指数超过460,高于1965-2003年年平均水平约60%,排在1997年、1992年风季之后,为观测史上第三活跃的太平洋台风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

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2004年5月至2004年11月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04年6月開始,至2004年11月結束。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颱風,並被列入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在中東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及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E或××C。.

新!!: 赤道和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5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5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6年3月29日日食

2006年3月29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2006年3月2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巴西、加纳、科特迪瓦、贝宁、多哥、奈及利亞、尼日尔、乍得、利比亚、埃及、希腊、土耳其、格鲁吉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日偏食則覆蓋了西至南美洲東部、東至东亚中西部、北至北冰洋、南至南部非洲的廣大地區。多國科學家均對此次日全食做了觀測研究,全食帶經過的許多國家也都出現了遊客高峰,其中少數國家,例如利比亚,還一度改變了原先遊客稀少的局面。.

新!!: 赤道和2006年3月2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6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赤道和2006年9月 · 查看更多 »

2006-200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06-0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和西經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新!!: 赤道和2006-200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7-200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07-0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和西經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新!!: 赤道和2007-200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8-2009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08-09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济和新西兰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08-2009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9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在200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但本季的第一個被PAGASA升格的熱帶氣旋在1月3日已形成,而第一個被命名的風暴颱風鯨魚則在5月3日被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風暴。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9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另外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9-2010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09-10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济和新西兰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09-2010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而本年的第一個熱帶風暴則於三月形成,唯颱風活躍季於七月頭則尚未開始。而第一個被命名的風暴熱帶風暴奧麥斯則在3月24日被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風暴。值得一提的是,本年是日本氣象廳有紀錄而來最少命名風暴的一年。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10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10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2010年太平洋飓风季是1977年后命名风暴数最少的太平洋飓风季,也是有纪录以来活跃度最低的太平洋飓风季之一。飓风季于2010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赤道以北的太平洋)、6月1日从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之间、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通常情况下每年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赤道以北的太平洋中绝大多数热带或亚热带气旋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热带风暴阿加莎是本季首场风暴,于5月29日成型,最后一场风暴是热带风暴奥梅卡,于12月21日消散。 飓风季刚开局时非常活跃,到6月结束时就已形成四场获命名的风暴,创下太平洋飓风季的新纪录,其中还包括两场大型飓风,气旋能量指数超过往年均值三倍。但是,接下来的热带天气活动却突然陷入沉寂,7到9月间的风暴活跃水平都创下历史新低。9月23日,东太平洋飓风季随热带风暴乔吉特消散而结束,比气候学均值要提早超过五周时间。热带风暴奥梅卡是全年最后一场风暴,于12月18日形成,是气象观测进入人造卫星时代后形成日期最晚的中太平洋风暴。虽然风暴总数较少,但本季依然像其他飓风季一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阿加莎和第十一E号热带低气压产生的瓢泼大雨在中美洲和墨西哥夺走两百多条人命,损失总额超过15亿美元。 2010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中记录全年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所有热带或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还包括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如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风暴过后的回顾。包括最大持续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经四舍五入换算成整数。.

新!!: 赤道和2010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 查看更多 »

2010-2011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0-11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济和新西兰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0-2011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0-2011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0-11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首個被命名的風暴Yasi在2月被澳洲氣象局升為1級熱帶氣旋。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和西經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0-2011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1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11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在本條目中,「熱帶氣旋」章節列出所有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其他熱帶氣旋」章節則列出沒有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包括熱帶低氣壓,但不包括熱帶擾動)。本文中或許涉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熱帶擾動發出的編號(9xW)及評級,自2011年6月1日起,以往的評級POOR、FAIR及GOOD會改為LOW、MEDIUM及HIGH,因此6月1日之前的熱帶擾動採用前者,之後則採用後者。.

新!!: 赤道和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11-2012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1-12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济和新西兰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1-2012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1-2012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1-12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和西經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1-2012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12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的活跃程度高于平均水平,一共形成17场获得命名的风暴。本季于2012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2012年6月1日从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的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通常情况下每年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赤道以北的太平洋中绝大多数热带或亚热带气旋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热带风暴阿莱塔正好是5月15日当天在东太平洋形成。热带风暴罗莎是这年最后一场风暴,于11月3日消散。 全季形成的17场热带风暴中有十场成为飓风,五场进一步强化成大型飓风,但所有气旋造成的影响相对而言很小。5月下旬飓风巴德沿墨西哥西海岸平行移动直至消散,造成轻度破坏,但没有出现人员伤亡。6月中旬,飓风卡洛塔以二级飓风强度登陆瓦哈卡州,成为1966年以来太平洋盆地以飓风强度在最东面位置登陆的热带气旋。这场风暴夺走了7人的生命,还造成1240万美元(2012年美元)的损失。 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记录全年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所有热带或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还包括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如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风暴过后的回顾。包括最大持续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经四舍五入换算成整数。.

新!!: 赤道和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 查看更多 »

2012年非洲國家盃

2012年非洲國家盃(Orange Africa Cup of Nations)是非洲地區足球運動領域中最高規格的賽事,每隔兩年由非洲足協舉辦。本屆是第28屆,由加蓬和赤道幾內亞聯合主辦,於2012年1月21日至2月12日舉行。.

新!!: 赤道和2012年非洲國家盃 · 查看更多 »

2012-2013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2-13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济和新西兰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2-2013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2-2013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2-13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S或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2-2013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命名,國際編號為13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13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2013年太平洋飓风季的活跃程度超过往年平均值,一共形成20场获命名的风暴。飓风季于2013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赤道以北的太平洋)、6月1日从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之间、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通常情况下每年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赤道以北的太平洋中绝大多数热带或亚热带气旋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并且5月15日当天东太平洋就形成热带风暴阿尔文。热带风暴索尼亚是全季最后一场风暴,于11月4日消散。 飓风季共产生21个热带低气压,其中只有一个未能增强成热带风暴,另有九个进一步强化成飓风。不过,全年只有一个气旋达到大型飓风标准9月中旬形成的飓风曼努埃尔是本季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惨重的风暴,虽然其最高强度也只达到一级飓风下限,但登陆墨西哥后经确认还是造成123人死亡,损失总额高达42亿美元(2013年美元)。除曼努埃尔以外,本季还有另外四场获命名的风暴(分别是飓风芭芭拉、热带风暴朱丽叶、热带风暴奥克塔夫和热带风暴索尼亚)登陆墨西哥,但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数量都很小。 2013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中记录全年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所有热带或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还包括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如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风暴过后的回顾。包括最大持续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经四舍五入换算成整数。.

新!!: 赤道和2013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 查看更多 »

2013-2014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3-14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济和新西兰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3-2014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3-2014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3-14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在澳洲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S或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3-2014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而本年是日本氣象廳(JMA)有觀測紀錄以來,本洋面首次八月完全無任何熱帶氣旋生成的一年(吉納維芙除外,因其非於本洋面生成,且事實上是在七月末生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4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4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皆將給予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二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中文譯名,而台灣當地之中文譯名可能有所不同,故同一個風暴會有二個不同的中文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14-2015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4-15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濟和新西蘭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4-2015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4-2015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4-15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在澳洲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S或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4-2015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5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中文譯名,而臺灣當地之中文譯名可能與其有所不同,故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中文名稱。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2015年風季的熱帶氣旋明顯較強,該年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最多超強颱風的風季(共13個),以及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風季。.

新!!: 赤道和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15-2016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5-16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濟和新西蘭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5-2016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5-2016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5-16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在澳洲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S或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5-2016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是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5月至12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6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6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採用的中文譯名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2016年西北太平洋風季開始時間明顯偏遲,第一個系統於5月26日形成,令本年風季成為紀錄史上第5遲開始的風季,亦是21世紀至今最遲開始的風季,只比1973、1983、1984及1998此四年早;但該系統卻成為港澳地區有紀錄以來於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下,最早吹襲當地的熱帶氣旋。而第一個獲命名風暴則於7月3日形成,只比1998年的7月8日為早5日;亦是颱風茉莉於2015年12月17日消散後,相隔198日後才再有命名風暴形成,打破西北太平洋最長沒有命名熱帶氣旋的「空窗期」。受熱帶氣旋頻繁吹襲的菲律賓也在茉莉後大半年沒有風暴來襲,直至2016年颱風妮妲在7月31日登陸呂宋北部,才再有熱帶氣旋登陸菲律賓,情況實屬罕見。不過到8月卻受到巨大「季候風渦旋」影響,熱帶氣旋活動變得異常頻繁,短短兩星期內湧現6個命名熱帶氣旋,與該年前6個月的寂靜形成強烈對比。.

新!!: 赤道和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6-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濟和新西蘭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6-201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6-1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在澳洲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S或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6-201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7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国大陆、香港、澳門所採用的中文譯名與臺灣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的資訊會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熱帶氣旋 |align.

新!!: 赤道和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17-2018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7-18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濟和新西蘭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7-2018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7-201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7-1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在澳洲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S或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7-201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5月至12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8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8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國大陸與臺灣採用的中文譯名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新!!: 赤道和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186年7月16日日食

2186年7月16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它的沙羅周期編號為139。這次的日全食,由於其最大食(Greatest Eclipse,简称GE)的位置接近赤道,同時地球在遠日點,且月球在近地點,成為了自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後5000年的這八千年之內食甚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最長食甚發生所在地為巴西北方外海(北大西洋南端近赤道海面上),此位置的日全食長度逼近理論極限的7分29秒(一般認為在極限條件下,食甚時間應該介於7分31秒到7分40秒之間,由於月球每年正以2.3公分速度遠離地球,意味著此極限值將以每十萬年為一時間尺度逐漸縮短,直到約經六億年後,日全食將在地球表面完全無法見到,變成僅有日環食為止)。.

新!!: 赤道和2186年7月16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45×90点

45×90点是地球上位于两极与赤道正中以及本初子午线与180度经线正中位置的四个点。 四个点中最知名的是,地处美国威斯康辛州里特布罗克(Rietbrock)。马拉松县公园委员会在此处设立了一座标志。随着个人GPS设备的普及,该标志上的说明进行了修改,以澄清真正的45×90点应位于标志后方约1063英尺(324米)处,而标志建于此处的原因则是由于其靠近公路。 另一个位于陆地上的45×90点是,地处中国新疆靠近蒙古边界的荒凉地区,位于乌鲁木齐东北约240公里。2004年4月13日,一位美国人格雷格·迈克尔斯(Greg Michaels)与一位中国出租车司机Ru Rong Zhao一同从距其110公里的奇台出发到达此地,并在经纬汇合工程中进行了记录。他们的访问表明此处没有任何指示的标志。 另外两个45×90点则是分别位于南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与。.

新!!: 赤道和45×90点 · 查看更多 »

5月35日

《5月35日》(德文:Der 35.

新!!: 赤道和5月35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赤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