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赞美诗(新编)

指数 赞美诗(新编)

《赞美诗(新编)》(The Chinese New Hymnal)在1980年代开始用中文被编辑出版。又叫“圣歌集”,由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印刷。现在,中国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教会的礼拜,大致上无不例外用这个赞美歌本。.

目录

  1. 13 关系: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三一頌使徒信經圣哉三一歌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荣归天父歌赐我圣经歌It Came Upon the Midnight Clear恩友歌榮耀頌慈光歌普天頌讚景教三威蒙度讚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或作《压伤的芦苇》,是一首基督教赞美诗,为苏佐扬牧师作于1935年。.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三一頌

《三一頌》(doxology)是不少傳統基督教教會在聚會結束礼拜之前必唱的一种詩歌。然而,不少新教团体早就不再使用。.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三一頌

使徒信經

使徒信經(或宗徒信經;唐朝景教譯作師利海經),是基督宗教三大傳統《信經》之一。使徒信經被視為早期基督教會信仰的敘述,很可能寫於第一或二世紀的「辯士時期」,主要目的是要澄清信仰內容,特別是回應當時已被判为异端的諾斯底主義。《信經》共有12句,分成3部分寫作。第一部分相信全能的天父,用來對抗馬吉安派。第二部分相信耶穌基督是真人真天主,用來對抗嗣子論、幻影說、神格惟一論。第三部分相信聖神、唯一教會、赦罪及復活之恩,除了對抗神格惟一論外,也澄清諾斯底派靠知識得救的論點。 根據教會傳統,使徒們最後一次聚集在耶路撒冷,準備到世界各地傳福音,每人寫一條信仰原則,十二個使徒寫完後就握手分別,從此大家沒有機會再見面,一個一個為主殉道,一個一個被殺在遙遠的他鄉。雖然很多人以為使徒信經是由使徒寫成的,但後來證實使徒信經是在最後一位基督使徒聖約翰亡故後才逐漸編寫成現今的樣本,最早可追溯至250年以前辯士時期的信仰標準。之所以會被稱為使徒信經,是因其信仰中心是建立在基督使徒的教導上。 而使徒信經這個名詞則至八世紀才出現。現今,此《信經》通用的文本基本定型於6-7世紀。聖公會(英國公教會)、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東正教會、一些使用西方禮儀的東方正教會和基督新教的路德会(又名信义宗)在許多儀式裡會頌念此經。 此《信經》並不像後來的《尼西亞信經》以及其他《信經》那樣進一步探討耶穌基督的本性。故此,在《尼西亞信經》闡明耶穌與父神本質相同此教義前,兩個被視為異端的亞流派和神體一位派的許多教會人士也宣稱接受《使徒信經》。.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使徒信經

圣哉三一歌

《圣哉三一歌》,或依歌词首句称作《圣哉,圣哉,圣哉》("Holy, Holy, Holy")是一首基督教赞美诗。歌词取材于,是雷金纳德·赫伯(Reginald Heber)为圣三一主日而作,着重阐述基督教“三位一体”神论的要义。约翰·巴克斯·戴克斯(John Bacchus Dykes)于1861年依词作曲。 It references the Sanctus, which is often called the "Holy holy holy" in English.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圣哉三一歌

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是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 該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約一小時。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而成。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第九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該曲第四樂章部分樂段經指揮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後,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的官方盟歌。於2003年,交響樂的手稿在倫敦的蘇富比拍賣行以3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印證了其價值。正如蘇富比的手稿部負責人史提芬·路博士(Dr.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荣归天父歌

《荣归天父歌》,或依歌词首句称作《荣耀归于真神》,是一首基督教赞美诗,词作者为芬尼·克罗斯贝,曲作者为威廉·霍华德·杜安。 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的《赞美诗新编》收入该诗歌,列为第11首。 Category:赞美诗.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荣归天父歌

赐我圣经歌

《赐我圣经歌》(Give me the Bible)是一首由普里西拉·欧文斯(Priscilla J. Owens)作词与埃德蒙· 洛仑兹(Edmund S. Lorenz)赞美诗,现收录于《赞美诗(新编)》,为第201首。.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赐我圣经歌

It Came Upon the Midnight Clear

《在晴朗午夜降临》(It Came Upon the Midnight Clear,又译《它来到晴朗的午夜》、《缅想当年时方夜半》、《星夜頌讚》)是一首基督教圣诗和圣诞颂歌,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兰开斯特的一位论派布尔芬奇教会牧师埃德蒙·西尔斯所作词。西尔斯的词通常配以下两种曲子:由理查德·斯托斯·威利斯作曲的“圣诞颂歌”版,以及改编自英国曲子的“圣诞歌曲”版。在中国基督教新教,这首歌以“圣诞夜歌”為名,收录于《赞美诗(新编)》第80首(第76页)。.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It Came Upon the Midnight Clear

恩友歌

《恩友歌》,或作《耶稣恩友》(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是一首基督教赞美诗,词作者为约瑟夫·史克来芬。身为游子的史克来芬,于1855年,在加拿大写给远在家乡爱尔兰的母亲的一封家信中夹了一首亲手写的赞美诗,以表对母亲的安慰。 最初这首诗是以匿名发表,然而直到30多年后,它才受到人们的赏识。1868年,一位美国律师查尔斯·C·孔文士(同时为当地教堂的颂歌作曲也是他的工作之一)为其谱曲。美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938-) 也有为这首圣歌配过乐。 这首赞美诗拥有许多版本,有着不同的填词,不同的语言。例如日语版的《いつくしみ深き》(意思是“深深的挚爱”),还有一个特殊的版本,那是在一战时期,人们将它的名字改成了“当血战终结之时”来呼唤和平。《路德教派赞美诗手册》中写道:“尽管这首圣歌配乐后,由于与多情的福音式太过相近而受到批评,它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现代圣歌中保留有一席之地。” 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的《赞美诗新编》收入该诗歌,列为第302首。.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恩友歌

榮耀頌

《榮耀頌》(Gloria Patri),天主教稱為《聖三光榮經》,與《天主經》、《聖母經》並為常用祈禱經文之一。是除《三一頌》外,新教傳統教會常唱的歌。一般規定在牧師講道完畢以後,所有會眾和詩班員便會站立同唱。然而,除了傳統教會,如中華基督教會、聖公會、天主教外,現今唱《榮耀頌》的新教教會比會唱《三一頌》的更少。 《榮耀頌》有三個版本:G大調、降A大調和降E大調。但歌詞全部也相同。.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榮耀頌

慈光歌

慈光歌是一首著名的基督教歌曲,作曲。歌词取自约翰·亨利·纽曼的一首名为《云柱》的诗歌,“云柱”一词典出《出埃及记》,乃上帝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场景,暗合诗歌祈求上帝指引之意。中文译文由传教士刘廷芳于1933年翻译,后被选入《赞美诗(新编)》。1975年,蒋中正病逝,基于其基督教背景,当局要求电台播放《慈光歌》,因此该歌也成为了台湾威权时代的集体记忆之一。.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慈光歌

普天頌讚

《普天頌讚》 是一本中国基督教新教各大公會的聯合詩歌集,起源於1922年5月2日至12日在上海舉行的「基督教全國大會」,在需求殷切及宗派間的共識下,各宗派集合當時所用的詩集,並委派六宗派的代表以《頌主詩集》作底本,約在1936年編輯成了《普天頌讚》,由廣學會於上海出版。 這本中英文版詩歌集最初由六個公會,委派代表組成了一個「六公會聯合聖歌委員會」來負責編訂,現在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負責出版。原來的六公會是:.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普天頌讚

景教三威蒙度讚

《景教三威蒙度讚》(也称《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是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鸣沙山石室发现,以低價購入並帶到巴黎的景教写本。《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是景教徒敬拜时颂念的《荣福经》、《赞美经》;此写本是唐代僧人景净在760年翻译635年阿罗本传入中国的景教经文。“三威”指圣父阿罗诃、圣子弥施诃和圣灵淨風王三位一体。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原本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伯希和目录3847。此写卷有英译本。 该词亦被中国基督教协会收入《赞美诗(新编)》,为第385首。.

查看 赞美诗(新编)和景教三威蒙度讚

亦称为 讚美詩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