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指数 赋

赋,古代文体名。賦這種體制是較為特殊的。由外表看去,是非詩非文,而其內含,卻又有詩有文,可以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混合體。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代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多長篇鉅製,又稱「古賦」、「大賦」,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又稱「小賦」,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則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又稱「散賦」。明代八股文盛行,賦又發展出了「股賦」。 古人寫賦大都是虛構。漢朝的賦更是充滿神話色彩,桓谭的《仙赋》对神仙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夫王乔赤松,呼则出故,翕则纳新。天矫经引,积气关元。精神周洽,鬲塞流通。乘凌虚无,洞达幽明。诸物皆见,玉女在旁。仙道既成,神灵攸迎。乃骖驾青龙……”。刘歆的《甘泉宫赋》描写:“回天门而凤举,蹑黄帝之明庭。冠高山而为居,乘昆仑而为宫。按轩辕之旧处,居北辰之闳中。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张衡的《西京赋》稱“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司马相如曾言:“合纂组以成文,列绵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姚鼐稱《大人赋》说:“此赋多取于《远游》。《远游》先访中国仙人之居,乃至天帝之宫,又下周览天地之间,自于微闾以下,分东西南北四段。此赋自横厉飞泉以正东以下,分东西南北四段,而求仙人之居,意即载其间。末六句与《远游》语同,然屈子意,在远去世之沈浊。”。汉赋的构篇方式還有一個特點是一問一答,所謂“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 杜牧的《阿房宫赋》即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展现阿房宫,甚至說“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鲍照的《鹤舞赋》中认为鹤是胎生。《日知录》卷十九云:“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钱鍾書亦表示“词章凭空,异乎文献征信,未宜刻舟求剑”。.

116 关系: 嚴忌千灯镇卖油郎独占花魁南宋文範南宋文錄錄南北朝口吃司馬翎司馬相如夏恭 (汉朝)大人賦对联对楚王问屠俓崔琦 (東漢)左小娥帥機中华文化中國古典文學典籍列表中国科举制度中文圖書分類法东晋三都赋建安七子张衡伯顿·沃森張天綱張率 (南朝梁)張纘張昇 (東漢)彭惟孝归田赋徐幹刘向刘熙载哀江南赋唐勒八股文六朝诗先秦散文王绩王隆 (汉朝)王起破窯賦神女赋祢衡科举稗说章太炎經國集...红楼梦统一新罗生态葬甄玄成盧國沾白玉蟾韻文韓說 (東漢)遊仙詩荀子 (書)顾恺之袁枚馮智戴駢賦詩品詩詞歌賦高唐赋高麗 (918年-1392年)謝偃謝莊貢舉法越南科举制度鸡形目黄爵滋齊彥槐进士胡万宝胡綜舊體詩蘇順著作權葛龔蔡復一臺灣漢文苏轼離騷耶律昭陈氏 (邢简妻)抒情诗柳永枚皋李尤李冶欧阳修武俠小說江淹汉赋汉朝汉朝诗洛神赋淮南子清朝清朝文学潤餅卷潇湘诗歌朝鲜文学朱高熾監國戴逵文學文法旧体诗流派曹子建集曹操诗曾巩思舊賦晋朝 扩展索引 (66 更多) »

嚴忌

嚴忌為西漢中早期會稽郡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嚴忌本名莊忌。《漢書》為避東漢明帝劉莊的讳,把莊忌改稱嚴忌。嚴忌被一些严姓宗族认为是严姓一世祖。.

新!!: 赋和嚴忌 · 查看更多 »

千灯镇

千灯镇,属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位于昆山市市区以南15公里处。千灯旧称千墩浦,1910年建乡,称茜墩乡,1950年设镇,1966年改为现名,2003年原石浦镇并入千灯镇。千灯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约13万人。 千灯系昆南重镇,四五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活动。梁朝天监三年(503年),建延福寺(元末寺毁)、秦峰塔,成为佛教胜地。宋室南渡后,始建市镇。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逐渐成为昆南贾商聚集之地。.

新!!: 赋和千灯镇 · 查看更多 »

卖油郎独占花魁

《卖油郎独占花魁》是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短篇拟话本小说,收录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讲述了才貌双全、名噪京城、称为“花魁娘子”的名妓莘瑶琴,最终嫁给了作小本生意的卖油郎秦重的故事。这篇小说后来被多次改编为话本以及多种剧本、电影等。.

新!!: 赋和卖油郎独占花魁 · 查看更多 »

南宋文範

《南宋文範》是清代莊仲方編,甄錄南宋詩文傑作的選集,凡70卷、外編4卷。 《南宋文範》上繼呂祖謙《宋文鑑》,分類和编排大致上與《宋文鑑》相同,卷一與卷二收〈賦〉42篇,卷三與卷四收〈騷〉、〈辭〉、〈樂章樂歌〉、〈四言詩〉、〈樂府歌行〉共119篇,卷五至卷九收〈五、七言古體詩〉442篇,近體詩賦準《唐文粹》例概不採錄莊仲方《南宋文範》體例。卷十至卷七十收各家文章1100餘篇。外编則是編者認為其文雖不足入選,但或以人存,或以事存,及世間傳誦已久者,共錄47篇。 卷首有《采取書目》,以及《作者考》上、下,列舉作者文天祥、陈东、辛弃疾、谢枋得、邓牧、谢翱、王炎午等300餘人爵里生平。南北宋間人,《宋文鑑》已選者即不列入,惟宋人入元不仕者,如家铉翁、金履祥等,雖蘇天爵《元文類》已錄其文,亦加採擇,以從其志。 本書編成於道光中,有光緒14年(1888年)江蘇書局刻本。臺灣鼎文書局民國64年(1975年)影印本上、下二冊,與董兆熊《南宋文錄錄》合刊。.

新!!: 赋和南宋文範 · 查看更多 »

南宋文錄錄

《南宋文錄錄》24卷,清代董兆熊編,黃彭年重輯。為南宋文章之選集,與莊仲方《南宋文範》相互補。 清代乾隆、嘉慶以前,選錄南宋詩文者有數家,然多不傳於世。道光間,董兆熊與莊仲方各自編纂南宋詩文選集,互不相謀。董兆熊《南宋文錄》原分十編,每編之中,各體皆備,因董氏家貧,文章多由借讀抄閱,或於書肆求書而得,隨得隨錄之故《南宋文錄錄》例言。董兆熊沒後三十餘年,費延釐始由董氏族人得見《南宋文錄》稿本,時江蘇書局已刊行《南宋文範》,比對之下,兩者選文重複者不少。乃刪除已見於《南宋文範》之文,十存五六,依文體重加編次,以便閱覽。更名《南宋文錄錄》,凡分三十七類,380餘篇。唯有詩歌類扣除已見於莊氏選集者後,只剩下數十首,難以成卷,所以一概不錄。 本書有光緒17年(1891年)江蘇書局刻本。臺灣鼎文書局民國64年(1975年)影印《南宋文範》上、下二冊,附刊於下冊之後。.

新!!: 赋和南宋文錄錄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赋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漏口”,在台灣,中華民國標準國語念作「ㄎㄡˇ ㄐㄧˊ;Kǒu jí」;中國大陸普通話與新加坡標準華語則唸作「ㄎㄡˇ ㄔ;Kǒu chī」;古汉语中叫謇。),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术语“口吃”通常是与非本意的语音重复相联系的,但是它也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被口吃者称为“语塞”)和某些语音的拖长(通常为元音)。口吃的许多表现不能被他人观察到;这包括对特定音素(通常为辅音)、字和词的恐惧,对特定情景的恐惧,焦虑,紧张,害羞和言语中“失控”的感觉。 术语“口吃”可以涵盖从最轻微而难以察觉的障碍程度一直到最严重、足以阻碍大多数语言交流的障碍程度。 口吃通常由專門的語言治療師診斷與治療,屬於語言流暢性的問題,口吃与发音障碍不同,口吃患者通常在发出语声方面没有障碍。且与失语症(Aphasia)等其它一些言语障碍不同,口吃者通常能够正常地组织词序、语法和语句。与人们通常想象地不同,口吃这一疾病和智力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口吃患者除了言语有障碍,身心其他各方面都可以相当健康。而且,焦虑、自信缺乏以及紧张等心理因素通常不是口吃这一疾病的导致因素,而更大程度上是这一疾病的结果。这些心理因素是口吃在一些情况下成为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口吃者对自身口吃反应出的情绪状态经常形成失常中最难校正的方面。 口吃患者的言语流利程度可能随情境而变化。这和情境所造成的焦虑程度有关。比如在打电话时,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状可能会加重。在一些特定的活动,例如唱歌、自言自语或朗读时,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状会显著减轻。(有学者认为在这些特定活动中,言语发生的神经机制和其它情境中的不同。) 对于许多中度或重度口吃患者来说,该疾病是生活和事业上的一个巨大障碍。 口吃这一疾病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探明,目前认为和遗传,神经生理,家庭和社会多方面都有关系。 虽然现在有许多针对口吃的治疗和校正方法(参见言语治疗),但是尚未找到治愈口吃的有效手段。.

新!!: 赋和口吃 · 查看更多 »

司馬翎

司馬翎(),本名吳思明,廣東汕頭市人,別署「吳樓居士」、「天心月」。當時台灣武俠小說家因為種種因素導致半途而廢、央人代筆的情況非常普遍,但司馬翎卻少有這種情形發生,寫作態度非常嚴謹。晚期在香港以「天心月」為筆名寫了幾部武俠小說。.

新!!: 赋和司馬翎 · 查看更多 »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约),本名犬子,因慕藺相如之人,故更名相如。字长卿,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一说为四川蓬安县人。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他与卓文君的私奔也广为流传。.

新!!: 赋和司馬相如 · 查看更多 »

夏恭 (汉朝)

夏恭,字敬公。中国东汉文学家。梁国蒙县(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 夏恭敏而好学,研治《韩诗》、“孟氏《易》”,教授门生曾达千余人。王莽末年战乱,群雄并起,夏恭以恩信为众所附,拥兵固守,其乡得保安全。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嘉赏他的忠果,召拜郎中,转任泰山郡都尉。和集百姓,甚得百姓欢心。四十九岁时,在官任上去世,诸儒谥为宣明君。善作文章,所著赋、颂、诗、《励学》共二十篇。夏恭为两汉之交汉《易》孟氏学传人。无《易经》著作传世。夏恭子之夏牙,少习家业,著赋、颂、赞、诔共四十篇。举孝廉,早卒,乡人号为文德先生。.

新!!: 赋和夏恭 (汉朝) · 查看更多 »

大人賦

《大人賦》,為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所作之辭賦。為其見漢武帝迷信仙道,而上奏勸諫之文。文中藉「大人」比喻漢武帝,譏諷求仙長生的虛妄。.

新!!: 赋和大人賦 · 查看更多 »

对联

对联又称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漢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傳到越南亦出現使用喃字的對聯。.

新!!: 赋和对联 · 查看更多 »

对楚王问

《对楚王问》是由战国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创作的一篇赋。该赋讲述了宋玉如何回应楚襄王对士人和庶民等都不赞许宋玉的疑惑。宋玉的回答并未直接回应问题,而是以“乐曲的格调高,懂得品味的人就少”来比喻衬托自己的高洁不同。 文章中的楚襄王为宋玉所事,自楚怀王被秦国俘虏后被楚人立为国君,荒淫无度,任内屡败于秦国;屈原据传为宋玉之师,力谏怀王襄王而蒙难,后于襄王逃难之际,见大势已去,自投于汨罗江。.

新!!: 赋和对楚王问 · 查看更多 »

屠俓

屠俓(),字貞卿,號樾崖,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赋和屠俓 · 查看更多 »

崔琦 (東漢)

崔琦,字子瑋,涿郡安平縣(今屬河北省)人,和濟北相崔瑗同宗。著賦、頌、銘、誄、箴、吊、論、《九咨》、《七言》,共十五篇。.

新!!: 赋和崔琦 (東漢) · 查看更多 »

左小娥

左小娥,犍为郡人,是东汉清河王刘庆的宠妾,生汉安帝刘祜。小娥是表字。.

新!!: 赋和左小娥 · 查看更多 »

帥機

帥機(),字惟審,號謙齋,江西臨川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新!!: 赋和帥機 · 查看更多 »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化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與外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以汉文化為主體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明。中華文化在東洋世界有很深遠的影响,並且歷史上曾經多次西傳。.

新!!: 赋和中华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國古典文學典籍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赋和中國古典文學典籍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举制度

中國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 。 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朝發展成型,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1905年),持續了1300多年。中国現代社會的公務員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度演變而來。.

新!!: 赋和中国科举制度 · 查看更多 »

中文圖書分類法

中文圖書分類法,原版名為《賴永祥中國圖書分類法》,是參照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改進而成的中文圖書分類法。換言之,此圖書分類法更適用於中文書籍,特別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現時普遍應用於中華民國台灣及香港、澳門。增訂八版後,賴永祥將版權無償捐贈給國家圖書館。2007年國家圖書館完成新版修訂,並更名為《中文圖書分類法》。.

新!!: 赋和中文圖書分類法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赋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三都赋

三都赋有两种说法:流传较广的是《赵都赋》、《洛都赋》、《许都赋》,作者刘劭。刘邵,字孔才,著有《赵都赋》、《洛都赋》、《许都赋》等,著作多已亡佚,目前仅见《人物志》、《赵都赋》、《上都官考课疏》(收入于《全三国文》中)。 另外一种《三都賦》由西晉左思所撰寫,分别是《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是魏晉賦中獨有的長篇,寫的是魏、蜀、吳三國的國都。這篇賦實際上不只是寫三個都城,而是寫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概況。 左思早年曾写成《齐都赋》,全文早佚,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一年後,又欲賦三都。在写作《三都赋》过程中,左思曾向张载请教岷邛之事,“门庭藩溷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前後寫了十年。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予以高度评价,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白居易《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见寄》:“一缄疏入掩谷永,三都赋成排左思。”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因為當時人們競相抄寫三都賦的內容,而造成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上漲的情形。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了,就放棄這個念頭。.

新!!: 赋和三都赋 · 查看更多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又號鄴中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陳琳、王粲、--、阮瑀、应玚、刘桢。同时代曹丕的《典論·論文》首次将他们相提并论,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新!!: 赋和建安七子 · 查看更多 »

张衡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東漢士大夫、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及文學家,官至太史令、侍中、尚書。張衡一生成就不凡,曾製作以水力推動的渾天儀、發明能夠探測震源方向的地動儀和指南車、發現月蝕的原因、繪製記錄2,500顆星體的星圖、計算圓周率準確至小數點後一個位、解釋和確立渾天說的宇宙論;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二京賦》及《歸田賦》等辭賦名篇,拓展了漢賦的文體與題材,被列為「漢賦四大家」之一。他開創了七言古詩的詩歌體裁,對中華文化有巨大貢獻。張衡為備受尊崇的偉大科學家,成就與西方同時期的托勒密媲美。此外,他的地位也被現代天文學界所肯定。.

新!!: 赋和张衡 · 查看更多 »

伯顿·沃森

伯顿·沃森(Burton DeWitt Watson,)美国日本学家、汉学家、翻译家,主要翻译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和中国古代诗歌。.

新!!: 赋和伯顿·沃森 · 查看更多 »

張天綱

张天纲,字正卿,金朝霸州益津(今河北省霸州市)人。 至宁元年(1213年),以词赋中进士,历任咸宁令、临潼令,入朝补尚书省令史、拜监察御史,以耿直闻名。天兴二年(1233年),金哀宗出奔,张天纲任左右司郎中,扈从至归德府,改任吏部侍郎,权参知政事。后来又随金哀宗到蔡州,任御史中丞。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张天纲被南宋大将孟珙所俘虏。押送到临安,临安知府薛琼问他:“有何面目到此?”张天纲回答:“国之兴亡,何以无之。我金之亡,比汝徽钦二帝何如?”薛琼命人把张天纲拖出去。向宋理宗上奏。宋理宗让张天纲一定要把金哀宗写为虏主。张天纲说杀就杀,还要写什么供状,稱金哀宗為故主。官衙不能使他屈服,后来不知所终。.

新!!: 赋和張天綱 · 查看更多 »

張率 (南朝梁)

张率(),字士简,吴郡吴人。 祖張永,宋右光祿大夫。父張瑰於天監初,授右光祿,加給事中。生于宋后废帝元徽三年,十二歲能寫文章,每日限定作诗一篇。虞訥很看中他的文章。南朝齊時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入梁,为相国主簿。卒于梁武帝大通元年。萧纲在《与湘东王书》认为张率的赋是第一流的。.

新!!: 赋和張率 (南朝梁) · 查看更多 »

張纘

张缵,字伯绪,范阳郡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中国南北朝时文学家、辞赋家、数学家,张弘策之子,张缅第三弟。南朝梁时尚书仆射。.

新!!: 赋和張纘 · 查看更多 »

張昇 (東漢)

张昇,中国东汉大臣,字彦真,陈留郡尉氏县(今河南尉氏)人。 张昇少年好学,阅读范围较广。为人任性不羁,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不管贫贱,与之交结;如志趣不合,那怕是王公贵人,也不屈从。初仕郡吏,在郡中任纲纪,做外黄(今民权县西北)县令,属吏有贪赃受贿的,立即处死。汉桓帝时遭遇“党锢之祸”丢掉官职,后受株连被杀,时年四十九岁。善文辞,著有赋、诔、颂、碑、书,共六十篇。.

新!!: 赋和張昇 (東漢) · 查看更多 »

彭惟孝

彭惟孝(),字孝求,自號求志居士,又號玉峰老人,江西泰和人。是彭仲弼的二兒子,彭仲文的姪子,彭琮的孫子,彭述的曾孫。 他過去曾與楊萬里和周必大是同學。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周必大推薦他進入朝廷服務,彭惟孝寫了一篇賦來評論時政,宋寧宗看了之後希望給他官位,但是他不願從官,只願歸隱。 他致力於學術,收集書籍過萬卷,號「彭氏山房」。他在成年之後對於曾祖父彭述建立的「求志堂」進行重修,所以自號「求志居士」,有《求志堂詩文》詳細記載這些經過。 彭惟孝過世時,陸游也為他寫了〈求志居士彭君墓誌銘〉一文,目前收錄於《渭南文集》之中。.

新!!: 赋和彭惟孝 · 查看更多 »

归田赋

归田赋是一首赋,由中国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官员、发明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张衡(78年-139年)所作。张衡的《归田赋》是田园诗的开创之作,有助于激发人们对各种形式的以自然为主题而不聚焦于人类和人类思想的诗歌的热情,有些类似山水诗;但田园诗中,自然聚焦于家庭表现,致敬于园林中的自然表象如在后花园所找到的和在乡村种植的那样。《归田赋》也引发了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自然对抗社会的传统主题。.

新!!: 赋和归田赋 · 查看更多 »

徐幹

徐幹(),字偉長,三國時期文學家,北海郡劇縣人,建安七子之一。.

新!!: 赋和徐幹 · 查看更多 »

刘向

劉向(),字子政,原名更生,漢朝宗室。著有《別錄》、《新序》、《说苑》、《列女传》、《洪範五行傳》、《五紀論》等書,並且編訂了《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劉向曾官中壘校尉,故世称劉中壘。明人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又有赋33篇,今仅存《九歎》一篇。經學家劉歆為其子。.

新!!: 赋和刘向 · 查看更多 »

刘熙载

劉熙載(),字伯簡,號融齋,江蘇興化人,晚清經學家、批評家。.

新!!: 赋和刘熙载 · 查看更多 »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是南北朝庾信所作的辭賦,抒發他的去國之悲與鄉關之思。.

新!!: 赋和哀江南赋 · 查看更多 »

唐勒

唐勒(生卒年不詳),戰國時代後期楚辭、賦作家,楚國人,約和宋玉、景差、楚頃襄王同時,熱衷辭賦,以賦見稱,承傳了屈原的從容辭令,但是卻沒有像屈原一樣敢於向君主直接進諫。在《漢書》中,唐勒與戰國時代的荀子、屈原、宋玉,及西漢的枚乘、司馬相如、楊雄同獲點評,是少數獲點名評述的楚國辭賦家之一,卻被批評其辭賦只注重侈麗閎衍,缺乏風諭之義。.

新!!: 赋和唐勒 · 查看更多 »

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股賦、四书文、八比文、时文、時藝、制艺、制義,是中国明、清皇朝及越南阮朝考试--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隋唐开始,中国发展出世界上最早和古代世界最完备的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科举制度,开创出让绝大多数中国国民都能通过读书考試而进入国家决策中心、进而分享国家政权的途径。在隋唐時,科举中写文章的部分(明经)主要是写诗歌,直到明、清两代才正式转变为八股文。.

新!!: 赋和八股文 · 查看更多 »

六朝诗

六朝诗,指类型或风格与中国六朝(220年—589年)紧密相联系的诗。它们反映了中国诗歌一个更重要的兴盛时期,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独特时期;这一时期发展出了特别强调浪漫、性别角色、人际关系的一种诗风。因当时中国没有统一,六朝时期有时又叫分裂时期,多个政权在与其他政权并存的情况下兴起衰亡。根据传统标准,这些政权和朝代构成了六朝。六朝时期涵盖的主要时期有:三国(220年—280年)、晋朝(265年—420年,分为西晋265年—316年和东晋317年—420年)、十六国(304年—439年)和南北朝(420年—589年)。有时传统史家的记录因当时政治动荡而在诗歌和政治的发展年谱记载上出现差漏,故诗人们的一生和诗歌的潮流不能清楚地与具体的时间相吻合。将年份转换为公元年使得这一问题更复杂。但抛开年谱记载的困难,六朝诗歌取得了包括正式化了建安时期乐府和诗的差别、进一步发展了赋、理论工作及通过收集和出版六朝和更早的诗歌为诗集使其留存至今等重大发展。.

新!!: 赋和六朝诗 · 查看更多 »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主要指中國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的散文,分为敘事散文(歷史散文)和說理散文两大类。.

新!!: 赋和先秦散文 · 查看更多 »

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唐初绛州龙门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初唐诗人。其生卒年月历来有多种说法,通常的说法为585年-644年。 初唐的三十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来独往因而不免寂寞的陶渊明。他以此为后世称赞。.

新!!: 赋和王绩 · 查看更多 »

王隆 (汉朝)

王隆,字文山。中国东汉文学家。左冯翊云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人。 王莽时,王隆以父任在宫廷为郎。后避难河西(今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为窦融左护军。东汉建立,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为新汲县(今河南省扶沟县西南)令。王隆通诗赋,能文章,所著诗、赋、铭、书共二十六篇,今佚。著有启蒙书《小学汉官篇》,记述汉代公卿内外官制。.

新!!: 赋和王隆 (汉朝) · 查看更多 »

王起

王起(),字举之,行十一。唐代律赋作家,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徙居扬州(今江苏扬州)。出自太原王氏,揚州都督府倉曹參軍王恕之子,王播之弟。.

新!!: 赋和王起 · 查看更多 »

破窯賦

《破窯賦》傳為北宋宰相呂蒙正所寫的一篇散賦。 依“新校本宋史/列傳/卷二百六十五;列傳第二十四/呂蒙正”文上未載寒窯事(國立編譯館)。 破窯賦內容主要述及人之一生吉凶休咎運程起伏無常已植於八字天定,故而勉人對成住壞空的人生看開一點,聽天由命。亦有如常人所謂:一。命、二。運、三.

新!!: 赋和破窯賦 · 查看更多 »

神女赋

《神女赋》是由战国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创作的一篇赋。该赋承接《高唐赋》。在赋中,宋玉描述了和巫山神女从梦中遇见到离别的情形,描摹出女神隐身云烟、姗姗不临的姿态,描绘出世俗爱恋于脱世守洁之间矛盾而复杂的情感。文章中的“王”和“玉”因版本各异,故而梦遇女神的是楚王还是宋玉仍有争议。 文章中的楚襄王为宋玉所事君主。.

新!!: 赋和神女赋 · 查看更多 »

祢衡

衡(),字正平,三国时平原郡般县(今山东德州临邑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頗有才氣,但性情狷狭、不能容物。與孔融交好,被孔融推薦去投效曹操。後因羞辱曹操,被曹操遣送去劉表處。後又因對劉表口出惡言,被劉表遣送到黃祖處。黃祖性情急躁,加之禰衡在宴席上言行失態,遂將禰衡绞杀。.

新!!: 赋和祢衡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赋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稗说

稗说,也称稗说体,是高丽后期出现的类似笔记类的文学体裁。高丽时期的稗说主要是围绕诗人、诗句,记述逸闻趣事,传说,期间夹杂着作者的评论,也记述有关文、赋、对联、酒令等其它文学体裁,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轶事。稗说在朝鲜王朝前半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题材和内容上已不局限于诗话,涉及名人逸事、传说、寓言、笑话、天文地理、风俗民情等各个方面。虽然稗说与正史、地理志、寓言集等相比显得“不正规”,但其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也弥补了专著的不足,对研究朝鲜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稗说体散文中有关志怪、传说、笑话等部分故事性较强,为此后小说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现存高丽稗说体文集有李仁老的《破闲集》,崔滋的《补闲集》,李奎报的《白云小说》和李齐贤的《栎翁稗说》四部。“稗说”一词始于李齐贤的《栎翁稗说》,不过,李仁老的《破闲集》被认为是稗说的开始。朝鲜王朝时期稗说作品主要包括徐居正的《笔苑杂记》、《太平闲话滑稽传》,姜希颜的《养花小录》,成倪的《慵斋丛话》,曹伸的《谀闻琐录》,柳梦寅的《於于野谈》等。.

新!!: 赋和稗说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新!!: 赋和章太炎 · 查看更多 »

經國集

《經國集》,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的漢詩集。.

新!!: 赋和經國集 · 查看更多 »

红楼梦

《紅樓夢》,中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是中國四大小說名著之一。《红楼梦》书内提及的別名,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緣》;故事是從女媧補天時所剩下的一塊石頭講起,因此又名《石頭記》。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题为《红楼梦》(甲辰梦序抄本)。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程甲本)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成为通行的书名。 原本前80回尚存。全本回數問题有兩说:据脂砚斋批语,應少于114回;而据高鶚、程偉元的版本,共120回。後來高鶚、程偉元取得后40回稿,並整理印行,即為目前較通行的120回全本。 程偉元稱,自己經過多年收集,重金購得《紅樓夢》後四十回殘稿,並對不連貫的地方進行補綴。於1791年和1792年印行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一百多年間,《紅樓夢》以此流傳,受到讀者歡迎。 從1920年代開始,胡適「大膽假設」,認為後四十回非曹雪芹著,並提出高鹗续書後四十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认为後四十回是无名氏续,高鹗、程伟元整理。另外周汝昌则认为《红楼梦》原著共108回,现存78回,后30回迷失。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在20世紀,《紅樓夢》是中國最受重視的一部文學作品。因为其不完整,加上作者曹氏已亡故,所述內容又鉅細靡遺,結局設定更是超乎尋常,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問——红学。自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以来,一般认为曹雪芹以其家族的命运投射在《红楼梦》一书。.

新!!: 赋和红楼梦 · 查看更多 »

统一新罗

统一新罗时代(668年-901年)是朝鮮半島的一個朝代。公元668年,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不久,罗唐战争爆发,新罗获得了平壤以南的朝鮮半島,朝鲜半島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 900年后百济建立,901年泰封国建立,统一新罗时代结束,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 统一新罗时代是1945年南北分治以后的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政治的渴望,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历史学家建议使用南北国时代,其中包括了渤海国。在北朝鲜于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后,渤海国一度代替统一新罗成为朝鲜历史主线。认为渤海国在北部且继承高句丽,统一新罗由于长期臣服于唐朝而有悖于主体思想,统一新罗时代并不承认渤海国对于高句丽的继承,认为新罗为三国的唯一继承者。.

新!!: 赋和统一新罗 · 查看更多 »

生态葬

綠色殯葬也稱爲生態葬、自然葬、環保自然葬或循环再生葬(英語:Green burial, ecological burial, eco-burial, natural burial),是當今世界先進國家政府相續推廣的殯葬觀念,它鼓勵人民以自然、環保、節能、簡約和可持續的方法,佔用較少的土地資源,用革新、有創意和低消費的方式開創新世代的殯葬文化。 廣義的綠色殯葬是指不刻意去抑制遺體的分解現象,甚至是有意地去把遺體加速分解,讓遺體能夠快速且直接地被大自然回收,它可以是風葬、天葬、海葬、水葬、火葬、土葬、樹葬、沙葬、冷凍葬或等形式;狹義的綠色殯葬則是指先將遺體火化以後,再將遺骨、骨殖或骨灰埋入土中,其上栽種樹木、花坛、草坪加以紀念、追思和綠化環境,或是直接將骨灰灑向大自然的喪葬方式。.

新!!: 赋和生态葬 · 查看更多 »

甄玄成

成(),中山人《周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甄玄成,字敬平,中山人。博達經史,善屬文。少為簡文所知。以錄事參軍隨詧鎮襄陽,轉中記室參軍,頗參政事。《北史·卷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甄玄成,字敬平,中山人。博達經史,善屬文。少為簡文所知。以錄事參軍隨詧鎮襄陽,轉中記室參軍,頗參政事。,南梁、西梁官员。 甄玄成熟讀經史,擅長撰写文章,年少就獲梁簡文帝知曉,任命為錄事參軍跟隨蕭詧鎮守襄陽,轉任中記室參軍,參與了不少政事決策。後來甄玄成認為江陵兵器充足,於是懷有異心,秘密寫信給梁元帝投誠,但信件落入蕭詧中。蕭詧信奉佛教,常願不殺誦讀《法華經》的人,甄玄成因為經常誦讀《法華經》而免死。之後蕭詧見到他經常說:「你真得到《法華經》的力量啊。」《周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以江陵甲兵殷盛,遂懷貳心,密書與元帝,具申誠款。或有得其書,送於詧。詧深信佛法,常願不殺誦《法華經》人。玄成素誦《法華經》,遂以此獲免。詧後見之,常曰:「甄公好得《法華經》力。」後位吏部尚書,有文集二十卷。《北史·卷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以江陵甲兵殷盛,遂懷貳心,密書與元帝,具申誠款。或有得其書,送於詧。詧深信佛法,常願不殺誦《法華經》人。玄成素誦《法華經》,遂以此獲免。詧後見之,常曰:「甄公好得《法華經》力。」後位吏部尚書,有文集二十卷。西梁建立後,他先後任職中書侍郎、御史中丞、祠部尚書和吏部尚書,大定六年(560年)去世,贈侍中、護軍將軍,有文集《甄玄成集》十卷,賦一篇《車賦》。.

新!!: 赋和甄玄成 · 查看更多 »

盧國沾

盧國沾(英文名:Jimmy Lo;),香港資深填詞人,活躍於1960至80年代,其后于1990年代初因健康問題淡出詞壇。他曾為逾三千首香港粵語流行曲填過詞,風格多樣,文學造詣高,在樂壇備受推崇,有「詞聖」美譽,也對後輩詞人如林夕、向雪懷和黃偉文影響甚深。.

新!!: 赋和盧國沾 · 查看更多 »

白玉蟾

白玉蟾(),字如晦、紫清,号海琼子、武夷散人。南宋人,祖籍福建闽清,生於琼州琼山。主張性命雙修,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是内丹理论家。一般认为,白玉蟾组织了金丹派南宗的教团组织,为南宗的实际建立者。.

新!!: 赋和白玉蟾 · 查看更多 »

韻文

subst:subst/leftUnreferenced/auto 自动产生。 --> 韻文是講究格律的文體或文章,一些韻文使用同韻母的音節作句字結尾,以求押韻。押韻是指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音節的韻母都相同或相近,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音節的地方,稱為韻腳。.

新!!: 赋和韻文 · 查看更多 »

韓說 (東漢)

韓說 ,字叔儒,會稽郡山陰縣人(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博通《五經》,善長圖緯之學。.

新!!: 赋和韓說 (東漢) · 查看更多 »

遊仙詩

遊仙詩,中國古代詩歌類型之一,以遨遊仙境、上昇天庭為主題,抒發嚮往成仙的心願,廣泛採用道教神話傳說為素材。有些遊仙詩寄託以有志難伸的不滿,抒發憤世嫉俗與苦悶之情,亦有遊仙詩以登臨仙境比喻男歡女愛,抒寫俗世的悅樂。廣義的遊仙詩,包括楚辭等辭賦,屈原《離騷》被視為遊仙詩的起源,為後世所倣效。歷史上遊仙詩最興盛的時期是魏晉時代,代表詩人有東晉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其餘重要詩人有曹植、阮籍、李白等。文學批評家對遊仙詩整體評價不高,認為遊仙詩精神價值太塵俗,缺少了想像力和宏偉的架構。.

新!!: 赋和遊仙詩 · 查看更多 »

荀子 (書)

《荀子》書名。戰國時趙人荀況撰,二十卷,今存三十二篇。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儒家類。 《荀子》全書共三十篇,今存《勸學篇》、《修身篇》及《成相篇》、《賦篇》等三十二篇。西漢劉向所首先整理校訂荀子及其弟子書論,定為三十二篇、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此書本儒家崇禮、正名之說而主性惡,為先秦重要的哲學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成相篇》是以民歌形式寫成,共有五十六段,每段採三、三、七、十一的句式,有說有唱,文字通俗易懂,刘师培在《论文偶记》中说:“观荀卿作《成相篇》,已近赋体,而其考列往迹,阐明事理,已开后世之联珠。”。《賦篇》包括五篇短赋,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常在中國文學史中被提及,被學者認為是中國辭賦文體的來源之一。 《荀子》内容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其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篇〉;阐述认识论的,有〈解蔽篇〉;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篇〉;阐述伦理思想的,有〈性惡篇〉、〈礼论篇〉等;〈非十二子〉是对先秦各学派一个批判性的总结;〈成相篇〉以民间文学形式宣传为君、治国之道。这些对于了解荀子思想內容來說是比較重要的。.

新!!: 赋和荀子 (書) · 查看更多 »

顾恺之

顧愷之(),字長康,东晋人,是一位出身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的畫家與官員,以其人物畫作品著稱。.

新!!: 赋和顾恺之 · 查看更多 »

袁枚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時稱隨園先生,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谿,年廿四中進士,曾官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不到卅八歲即辭官還鄉,致仕之後因投資地產有道,家財萬貫。 袁枚擅長詩、賦、制藝,能寫駢文、小品文、筆記,乾隆時期為诗坛盟主,又為“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筆亦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其喜好廣泛,甚至編寫食譜、志怪小說,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祭妹文》等。書信亦有名,其《小倉山房尺牘》與許葭村《秋水軒尺牘》、龔未齋《雪鴻軒尺牘》,人稱「清代三大尺牘」。 袁枚生平喜稱人善、獎掖士類,也提倡女性文學,廣收女弟子。不喜理學、漢學,追求自由,反對統一思想,他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天亦不能做主,而況於人乎?」,故被當時的許多文人嚴厲批判,袁枚依然悠哉度日,在文壇享有盛名。.

新!!: 赋和袁枚 · 查看更多 »

馮智戴

馮智戴,字天锡,高州良德人。北燕馮氏后裔、唐朝将领,高力士的伯祖父。馮盎之子,馮僕之孙,馮寶和冼夫人的曾孙。.

新!!: 赋和馮智戴 · 查看更多 »

駢賦

赋又称俳賦、排賦,具駢文要點而有押韻之賦稱駢賦。 骈赋始於漢朝,盛行於六朝,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当古赋渐变,律赋未起,转徙所经,或谓駢赋,强为分别,反加紊乱。”骈赋的特色是駢四儷六,讲求对仗,麗藻雅辭,是以字句雕琢,寫得花團錦簇。骈赋多注重形式華美,辭藻益茂,內容反而不是重點。江淹有《别赋》。.

新!!: 赋和駢賦 · 查看更多 »

詩品

《詩品》,原名《詩評》,唐代改題作《詩品》,南朝梁遠征記室鍾嶸撰,共三卷。《詩品》是中國第一部詩論專著,後人稱之為“百代詩話之祖”、“詩話之伐山”,對中國的詩歌理論和詩話著作、日本的漢詩與和歌產生了深刻影響。.

新!!: 赋和詩品 · 查看更多 »

詩詞歌賦

詩詞歌賦,泛指使用漢語和傳統格律創作的韻文,包括賦、詩、詞、曲等。.

新!!: 赋和詩詞歌賦 · 查看更多 »

高唐赋

《高唐赋》是由战国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创作的一篇赋。该赋下启《神女赋》。在赋中,宋玉由与楚襄王同游云梦台,眺望高唐观写起,描述了前任楚王在此地曾经所梦见的巫山神女,塑造了自由奔放的神女形象。有人以为其中对云雨的描写暗指男女交欢。该赋还渲染云雨之后的壮丽山河,鼓励楚王为国为民改良政治。 文章中的楚襄王为宋玉所事君主。.

新!!: 赋和高唐赋 · 查看更多 »

高麗 (918年-1392年)

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麗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918年泰封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开城)。高丽历史在朝鲜半岛维持了近500年,直到1392年朝鲜王朝的建立。 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国青瓷制作手艺精湛,闻名世界。部分观点认为,高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但史學界大多數則認為中國在更早的時期已經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並用於印製紙鈔。 高丽国都的开城在三国时代属于高句丽,所以王建以高丽为国号(“高丽”的名稱源于“高句丽”,高丽就是高句丽王朝后期通用的简称)。高丽被今天的朝鲜政府认为是朝鲜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但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朝鲜的国家是新罗,如韩国学者李基白就表示:“毕竟是统一的新罗的领土和人民,在那里形成的社会文化构成了后来朝鲜历史的主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统一的新罗为韩国历史的源头。.

新!!: 赋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謝偃

謝偃(),衛縣(今河南淇縣)人。隋朝、唐朝官员。 先世為鮮卑人,姓直勒氏,祖父孝政,官至北齊散騎常侍,並改姓謝。謝偃在隋朝時為散從正員外。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詔求直諫,謝偃上書極言得失,唐太宗讚之,引為弘文館直學士,迁魏王府功曹。當時李百藥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卒於貞觀十七年(643年)。高適有詩〈逢謝偃〉。.

新!!: 赋和謝偃 · 查看更多 »

謝莊

謝莊(),字希逸,陳郡陽夏人。南朝宋官員、文學家,宋太子右衞率謝弘微之子,在宋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文學方面尤以賦著名,代表作品有《月賦》。.

新!!: 赋和謝莊 · 查看更多 »

貢舉法

貢舉法,中國科舉始於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颁诏「五品以上文武职事官以十科举人」。 北宋時,議更貢舉法成為王安石變法之一,王安石認為“欲一道德則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改革貢舉法,廢明經、存進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設「明法科」。.

新!!: 赋和貢舉法 · 查看更多 »

越南科举制度

越南科舉制度(The Confucian court examination system in Vietnam;Khoa bảng Việt Nam;公元1075年-1919年),始自於李朝1075年,至阮朝末年的至1919年止,持续了800多年。是全世界科舉制度最晚廢除的國家刘海峰,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学术月刊》,2006年12月刊。 1919年,阮朝最後一次舉辦科舉考試,其進士第一名為阮豐貽。此後科舉制度於世界上正式成為歷史。.

新!!: 赋和越南科举制度 · 查看更多 »

鸡形目

鸡形目(学名:Galliformes)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人们通常把这一目的鸟中体形较大种的统称为“鸡”,体形较小的一些种类称为“鹑”。由于这一目的鸟腿脚强健,擅长在地面奔跑,按生态习性,被称为陆禽。这一目中的鸟有些体态雄健优美,色彩艳丽,其中不少是珍稀物种和经济物种,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

新!!: 赋和鸡形目 · 查看更多 »

黄爵滋

爵滋(),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赋和黄爵滋 · 查看更多 »

齊彥槐

齊彥槐(),字蔭山,號梅麓,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省)衝田人。 生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年少時聰敏,下筆立就。汪由敦见而奇之,谓“皖省论才,当让此生独步”。嘉慶十三年(1808年)考舉人獲第二名,隔年中進士。授庶吉士,散館,改令授江苏常州府金匮县知县,勤政爱民,民称“齐青天”。有《衙齋書壁詩》十九首,載其治績。道光七年(1827年)署苏州府督粮同知。从优议叙候选知府。彥槐任職蘇州知府期間向江蘇巡撫陶澍提出開闢發展海運的建議。巡撫以“海運既久,不必更張”為由否定此議。罷官後,僑寓荊溪,精于鑒藏。 齊彥槐又精於科學、天文、地理、交通,道光十年(1830年)製作“自动浑仪”、“中星仪”,中星仪是一個高33.4厘米的圆型天球,球面阴刻星象、节候,內有齒輪等機構,将天球内部的发条旋紧,球體即可缓缓旋转,时人稱中星仪:“开千古以来未有之能事,诚精微之极至矣。”。中星仪至今仍存安徽省博物馆。道光十六年(1836年)返故里婺源主持撰修《翀麓齐氏族谱》,曾于冲田红庙之东建造了一座双面日晷。又能詩,尤其擅长駢体律赋,林则徐曰:“近数十年海内诗家,惟齐某必传。”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病故於宜兴。著有《梅麓詩文集》二十六卷,《海運南漕叢議》一卷、《北極星緯度分表》四卷,及《天球淺說》、《中星儀說》各一卷、《书画录》、《松雪斋墨刻》等。魏源等人所編《清經世文編》卷四十八《戶政二十三·漕運下》,曾收錄齊彥槐《海運南漕議》一文。次子齊學裘。.

新!!: 赋和齊彥槐 · 查看更多 »

进士

进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新!!: 赋和进士 · 查看更多 »

胡万宝

胡万宝,四川省大竹县人,历史作家,青年杂文家。.

新!!: 赋和胡万宝 · 查看更多 »

胡綜

胡綜(),字偉則,汝南固始人。三國時東吳官員,擅作辭賦。.

新!!: 赋和胡綜 · 查看更多 »

舊體詩

舊體詩,中國以外又稱漢詩,是指是指用漢語和傳統格律創作的詩,廣義的包括可以包括各種文言韻文如賦、詞、曲等,最狹義則僅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其影響整個漢字文化圈的文學創作,除中國外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都有不少舊體詩創作,是這些地區的傳統文學的構成部份。.

新!!: 赋和舊體詩 · 查看更多 »

蘇順

苏顺,字孝山。中国东汉文学家。京兆霸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人。 东汉汉和帝、汉安帝时,苏顺以才学为人所称道。他喜好养生之术,好隐居求道。年纪很大的时候才出来做官,拜拜为郎中,在官任上去世。苏顺好文辞,著有赋、论、诔、哀辞、杂文共十六篇。苏顺所作诔,刘勰称其“辞靡律调”。《隋书·经籍志》注其著有《郎中苏顺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有《苏顺集》二卷。.

新!!: 赋和蘇順 · 查看更多 »

著作權

著作權,也稱為版權,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著作財產權是無形的財產權,是基於人類知識所產生的權利,故屬知識產權之一,包括重製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公開演出權、公開傳輸權、公開展示權、改作權、散布權、出租權等等。 著作權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是保護思想本身,因為在保障著作財產權,此類專屬私人之財產權利益的同時,尚須兼顧人類文明之累積與知識及資訊之傳播,從而算法、數學方法、技術或機器的設計,均不屬著作權所要保障的對象。 著作權是有期限的權利,在一定期限經過後,著作財產權即歸於失效,而屬公有领域,任何人皆可自由利用。在著作權的保護期間內,即使未獲作者同意,只要符合「合理使用」的規定,亦可利用。凡此規定皆在平衡著作人與社會對作品进一步使用之利益。.

新!!: 赋和著作權 · 查看更多 »

葛龔

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縣(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東漢黃門郎,有集五卷,一作六卷,一作七卷。.

新!!: 赋和葛龔 · 查看更多 »

蔡復一

蔡復一(),字敬夫,號元履,明福建省同安縣翔風里十七都蔡厝(今金門縣金沙鎮光前里蔡厝)人,從小便搬到同安縣城住,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總督貴州、雲南、湖南、湖北、廣西軍務兼貴州巡撫,人稱「五省經略」。與蔡獻臣齊名,人稱「同安二蔡」。相傳蔡曾因為公務繁忙無暇喫飯,蔡的夫人於是以麵皮包著肉絲、青菜等,讓蔡一面辦公一面喫,即是後代的潤餅。.

新!!: 赋和蔡復一 · 查看更多 »

臺灣漢文

臺灣漢文,即臺灣文言文,是臺灣從鄭氏王朝至戰後初期所通用的一種書面語文書,而用於閱讀漢文的語言則主要為閩南語及客家語,讀音為文讀音。臺灣漢文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鄭氏王朝、清治時期和日治時期三個階段。在漢文教育方面,多以《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和《千金譜》等作為蒙學教材,待基礎穩固後再進一步學習《論語》、《孝經》和《詩經》等四書五經。而作品類別則涵括詩歌、散文、賦、小說、詞和詩話等。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以後,實施國語政策,打壓本土母語,致使臺灣漢文的世代傳承出現斷層並且流失消亡,且迄今台灣的中小學國文科(國語科)的文言文教育亦以華語為教學語言,現代臺灣人無論族裔多以華語唸讀此類漢文居多。.

新!!: 赋和臺灣漢文 · 查看更多 »

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与陸游并称「苏陆」;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郏縣。.

新!!: 赋和苏轼 · 查看更多 »

離騷

《離騷》,中國戰國時代辭賦,作者楚國貴族屈原,楚辭中最著名最出色的作品,全長2477字,屬自傳文學與抒情詩。在《離騷》中,屈原自述身世、才華與志向,抨擊小人誹謗中傷,抒發被君王疏遠的悲憤;申明擇善固執,寧死不悔,堅持初衷,絕不同流合污;詩人向神靈陳辭,叩問巫師,在去留之間猶疑不決,設想上升天界,駕御飛龍玉車,周遊四方,但天門不開,向神女求婚失敗,最後因不忍去國而留下。《離騷》抒發诗人死守善道,孤芳自賞,遺世獨立之情,悲嘆了無知音,舉世溷濁,時不我予。作品風格浪漫,想像豐富,感情激蕩,辭采瑰麗,擅用比喻手法,托物寄興,以披花綴草、玉石寶劍等意象象徵自己高潔不群的品格,彰顯其君子形象。《離騷》對後世文人深具感染力,其主題與風格為其他辭賦作家所模倣,發展為漢代「士不遇」的辭賦傳統,啟發遊仙詩與閨怨詩的寫作,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崇高地位。.

新!!: 赋和離騷 · 查看更多 »

耶律昭

耶律昭,辽国皇族。字述宁。 耶律昭博学能文。官至林牙(翰林)。辽圣宗统和年间,因其兄耶律国留杀奴获罪,受株连,流放西北部(今蒙古国中部及西部)。以才学为西北路招讨使萧挞凛赏识,奏免他应负担的差役,问以安边之计。他曾数奏安边之策,建议减轻徭役,振穷薄赋,发展农业牧业,简练精兵,恩结士心。统和十五年(997年),萧挞凛讨阻卜有功,辽圣宗赐诗嘉奖,耶律昭受命作赋以答谢,今佚。现存《答萧挞凛书》,后世论者以为耶律昭的文章雅健有西汉晁错贾谊之风。开泰年间,他在拔里堵山打猎时被羯羊触伤而亡。.

新!!: 赋和耶律昭 · 查看更多 »

陈氏 (邢简妻)

氏,辽朝营州(治今河北省昌黎县)人,五代时司徒陈陉之女。 陈氏刚刚及笄,知书达理,通晓经义,看过的诗赋就能背诵,尤好吟咏,人称女秀才。二十岁时,嫁给邢简后,孝谨公婆,闺门和睦,被亲党推重。生有六子,陈氏亲自教他们经典。後来二子邢抱朴、邢抱质都官位宰相。统和十二年(994年)陈氏去世。睿智皇后萧绰听说后,追赠鲁国夫人,刻石表行,遣使以祭。人称她贞静柔顺,妇道母仪始终无慊。.

新!!: 赋和陈氏 (邢简妻) · 查看更多 »

抒情诗

抒情诗是一种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的诗歌,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含蓄。该种诗借景抒情,因此不会详写生活及事件的过程,一般無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与具有具体性、明确性的叙事诗相对,抒情诗具有含蓄性、主观性、个性化、诗意化等特征,有的还会体现时代特色。 这种诗歌讲究押韵,有的还设置节拍与音乐。抒情诗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在意识中对现实进行审美改造,以此达到心灵的自由。.

新!!: 赋和抒情诗 · 查看更多 »

柳永

柳永(生卒年不詳,有學者推斷為987年-1053年),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原名三變,排行第七,時人或稱「柳七」而不直稱其名,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又稱柳屯田。柳永是北宋著名詞人,作品流傳甚廣,盛行一時,相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柳永早年在汴京生活,流連歌樓酒肆,寫下許多描述歌妓的艷詞,其風格較為卑俗,為士大夫所鄙視,影響了他的仕途,使他受到排斥,中年以後才中科舉,此後流宦各方,多任職各地的下級官吏。柳永多用民間流行篇幅較長的慢詞創作,不限於士大夫常用的小令,拓展了宋詞的形式,並擴大詞的視野,其詞主要描寫男女之情與羈旅行役,坦率生動,直言無隱,不避口語,善於融情入景和運用鋪敘手法,技巧高妙,影響了其後詞人如蘇軾和周邦彥的作品,後世通俗文學亦推崇柳永的地位。柳永作品輯為《樂章集》,現存詞200餘首,對宋詞的發展甚有貢獻。.

新!!: 赋和柳永 · 查看更多 »

枚皋

枚皋,西汉辞赋家,字少孺,淮阴(治今江苏省淮安)人,枚乘庶子。 枚乘为著名文学家,为梁孝王门客时,娶枚皋之母为小妻,生枚皋。枚乘东归,枚皋随母亲留在梁国。枚皋善辞赋,十七岁时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曾为梁共王使,因被冗从之人谗言毁谤得罪,家室被抄没,枚皋逃到长安。遇到大赦,枚皋上书汉武帝,说明自己是枚乘的儿子。武帝很高兴,把他召入宫中,让他作赋,受到皇帝赏识,拜为郎。枚皋曾出使匈奴。从武帝巡幸甘泉宫、雍城、河东等地,参与封禅泰山。 枚皋不通经术,好诙谐,善写辞赋,才思敏捷,时人比之东方朔。枚皋作辞赋,都以俳优嫚戏的态度写出。他和东方朔同以滑稽得武帝喜爱,常让他随从出巡弋猎,武帝有所感,便让他作赋助兴。汉武帝视之如倡优,枚皋成为文学弄臣。他以下笔敏捷知名,受诏辄成,故所作颇多。数量多于司马相如,但是质量不及。扬雄说:“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则用枚皋。”他有赋一百二十篇,已佚。.

新!!: 赋和枚皋 · 查看更多 »

李尤

李尤,字伯仁,廣漢郡雒縣(今四川省廣漢)人。東漢諫議大夫、樂安相,著有詩、賦、銘、誄、頌、《七嘆》、《哀典》,共二十八篇。.

新!!: 赋和李尤 · 查看更多 »

李冶

李冶(),原名李治,字仁卿,號敬齋,谥号文正,真定欒城(今河北省栾城县)人,中國金代、元代文学家、數學家。他的主要著作为《測圓海鏡》,其中改进了前人的解方程方法,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天元术”(设未知数并列方程的方法),用以研究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和旁切圆的性质。李冶与杨辉、秦九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

新!!: 赋和李冶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新!!: 赋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學中的大眾文學,是中國自民國以後出現的一種結合歷史與幻想的小說類型,故事主要描寫武林幫派之間的爭鬥、江湖中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民族國家的俠義精神,以及追求武道的極致。 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多为中国古代,尤以改朝换代、汉族与外族战争之乱世为多,故而时势造英雄;也有以描述帮派斗争为主,而没有强调时代。盖因乱世之中,人更加需要以武力证明自身价值。以武学为中心,是武侠小说独特的文化特征,兼以中国古代医学、佛学、道家、易术及各种神秘学等。因此,武侠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乃至于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调,是建立在武学的基本思想上的。.

新!!: 赋和武俠小說 · 查看更多 »

江淹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出身士族中最低的次門寒素)。江淹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早年仕途上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下,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加重用。之後一路官運亨通,終於在梁初攀升到高位的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受封伯爵,以金紫光禄大夫之位退休。他的一生,見證了次門寒士靠絢麗文才爬升,最終升至高位的不平凡生涯。.

新!!: 赋和江淹 · 查看更多 »

汉赋

赋是汉朝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由《楚辞》发展而来,吸收了荀子《赋篇》的体製,外加纵横家的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形式。有大赋与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生活,小赋富于抒情描写。 汉赋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好堆砌冷僻字,表面富麗而艱深難讀,是漢賦的特色。左思《三都赋序》就说汉赋“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

新!!: 赋和汉赋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赋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汉朝诗

汉朝诗是一种现在仍然存在的重要诗风,渊源自中国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包括期间的王莽政权(公元9年—23年))。汉末以年号建安命名的年代196年—220年,常收到特殊目的的文学分析,此外,这一时期的诗文不及汉朝典型,有自身重要的特质,和随后的三国时期有共同的文学面貌。这一诗风反映了诗歌界更重要的成熟期,也是旧体诗的一个特殊时期,尤其是在半诗歌的赋的发展上;乐府的活动与民谣集和因而产生的后来的乐府诗的发展相联系;汉朝末年,一种新的诗风发展起来,即后来的乐府诗,渐渐流行,限定诗句长度使它难以与诗韵相区分,当时特殊的诗一定程度上被随意区分。汉朝另一重要的诗贡献是《楚辞》选集,收了一些古中国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诗韵,也传播了《诗经》选集。.

新!!: 赋和汉朝诗 · 查看更多 »

洛神赋

《洛神賦》為曹植於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所著。最早见于萧统《昭明文选》,其序称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時,途經洛水,忽然有感而發,並作此賦。洛神為中國神話裡伏羲氏(宓羲)之女兒,其因為於洛水溺死 ,而成為洛水之神,即洛神。此賦為曹植所著的文章裡較為著名的。.

新!!: 赋和洛神赋 · 查看更多 »

淮南子

《淮南子》原名《鴻烈》,又稱作《淮南鴻烈》、《淮南內篇》、《淮南王書》、《劉安子》,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幕下的士人,成書於西元前139年以前,書名「鴻烈」,意思是大而明亮。《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對政治、哲理、天文、地理、自然、養生、軍事都有所論述,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而以道家老莊為主,採納儒家和陰陽家的觀點,修正先秦道家的無為政治理論,發揮天人感應之說,是漢初各派學術思想的總匯,被視為諸子百家中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運用辭賦的筆法,文字浪漫詭奇,站在諸侯王的立場,反對漢朝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政策;書中所述自然論和宇宙生成論理性清晰,為後人信服,對後世道教和理學都有所影響。《淮南子》在東漢,有許慎和高誘二家注釋,明代收錄於《正統道藏》,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新!!: 赋和淮南子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赋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文学

清朝文學多元發展,兼容並包歷代之文學特色。明朝以前的文學發展多表現在聲韻、格律、句法、結構的因襲或創變;清朝承接各代文學成果,先後形成許多學派,將各種在明朝以前已式微的文體重新復興,並繼明末進一步發展各類小說、戲曲;另外,因不同地區、民族互動而呈現出語言風格多樣化之文學面貌,於古體詩、近體詩、駢體文、散文、賦、詞、曲、小說、戲曲皆然。由於語言轉變較微妙,往往被人忽視,造成清朝文學缺乏明顯特徵與創造力的一般印象。整體而言,清代文學面向相當複雜多樣,但質量上也良莠不齊。.

新!!: 赋和清朝文学 · 查看更多 »

潤餅卷

潤餅卷,又稱潤餅、嫩餅菜、薄饼,臺灣中南部地區亦稱為春捲,是一種比春卷更古老的食品,被歸為春卷的一類,但無須油炸,流行於福建、臺灣,隨著東南亞地區來自閩南與潮汕的移民的增加,薄餅卷在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國變得十分普遍,越南春卷Nem cuốn也比較類似于潤餅,在丹麥語中,Forårsrulle 一詞(薄餅)已經成了對春卷的一個廣泛稱呼。 台閩地區一帶的家庭於尾牙、春節以及寒食、清明時,會以潤餅皮來祭祖,之後家族成員圍據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粉與砂糖粉以潤餅皮包裹後食用,是台閩一帶家族清明聚會的重要飲食。臺灣北部地區家庭多以在農曆年前時段包潤餅(同安作法)又稱之為「家庭尾牙」;臺灣中南部地區(三邑做法)則是在清明期間。.

新!!: 赋和潤餅卷 · 查看更多 »

潇湘诗歌

潇湘诗歌是一种旧体诗流派,历经一千多年。它是一种关于风景奇观、因政见和信仰被放逐的官员、不满归顺政府控制的诗。在地理上,潇湘诗歌与洞庭湖周边和南部相关。潇湘诗歌的文学体裁往往与主题相似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相关联。此诗歌的著名诗人包括屈原、宋玉、贾谊、王逸、庾信、沈佺期、张说、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及苏轼。.

新!!: 赋和潇湘诗歌 · 查看更多 »

朝鲜文学

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化的一部分,是朝鲜历史、社会、语言、艺术,以及民族性、风俗民情等的体现。最广义的朝鲜文学指“朝鲜民族在各个时代的历史生活空间所创作的文学之总合”。朝鲜民族以朝鲜半岛为主要居住地,从古至今经历了古朝鲜、三国、统一新罗、高丽、朝鲜王朝、近代,直至发展到如今的韩国和朝鲜。虽然韩国和朝鲜这两个国家在民族和血缘上同根同源,但由于各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不过两国共享古典文学(史前至19世纪末)和近代文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朝鲜文学可以分为口头文学、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三大领域。从朝鲜文学的形成到19世纪印刷业的发达,以民众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的口头文学一直是朝鲜文学的根源与基础,是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的发展土壤和根基。朝鲜民谣、国语诗歌、盘索里等都是用来唱的,而不是用来读的。公元前后,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古朝鲜人创造出利用汉字的音和义来标记本民族语言的乡札标记法,促进了国语文学的发展。15世纪中叶,《训民正音》的发明使朝鲜国语文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朝鲜古代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汉字的传入为中国文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开拓出朝鲜汉文文学这一新的领域。朝鲜汉文文学形成于公元5世纪之前,直到19世纪末仍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像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创作的拉丁文作品属于其本国文学一样,古代朝鲜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汉文文学是朝鲜古代社会产物和意识形态,属于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新!!: 赋和朝鲜文学 · 查看更多 »

朱高熾監國

朱高熾監國,是指明朝永樂年間,皇太子朱高熾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留守南直隸應天府并代行皇權、進行監國,一共有六次。 朱高熾在監國時期面臨其弟朱高煦、朱高燧的讒言以及奪嫡威脅,并在諸位大臣的力助下多次化險為夷。此監國為朱高熾在登基后積累了大量的治國經驗,而協助輔佐其監國的大臣多成為洪熙、宣德年間的重臣,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同時,朱高煦、朱高燧因屢次篡權進讒不得,最終亦導致了此後的朱高煦叛亂等政治事件。.

新!!: 赋和朱高熾監國 · 查看更多 »

戴逵

戴逵(),字安道,中國東晉士人及藝術家,原籍豫州譙郡銍縣,長年隱居會稽剡縣,與名士高僧結交,朝廷多次徵召不起。在學術思想方面,他精研儒家禮學,信奉道家與佛教,認為隱居合乎人的純樸天性,儒、道二家可以融和,無為與名教並無衝突。信仰上他相信宿命論,否定善有善報的報應說,卻接納佛教的三世因果論。文學方面,他撰有多篇賦、贊與論,讚賞竹林七賢的為人,描寫閑遊的生活與寄託隱居的情懷。藝術方面,他擅長繪畫、雕塑和彈琴,是東晉後期畫壇一代領袖,所造佛像造形生動,首創以夾紵塑造大型佛像,並開創南方佛教雕塑的新時代,在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

新!!: 赋和戴逵 · 查看更多 »

文學

文學(literature),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新!!: 赋和文學 · 查看更多 »

文法

文法即文章的書寫法規,一般用來指以文字、詞語、短句、句子編排而成的完整語句和文章的合理性組織。.

新!!: 赋和文法 · 查看更多 »

旧体诗流派

旧体诗流派指象征用文言文写就的传统中文韵文的流派。一些流派被证明早在公元前大约7—10世纪《诗经》在今中国但当时由众多独立国组成的地方发布前就有了。“流派”指不同的方面如话题、主题、素材、怎样的明喻和隐喻在其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或它们如何被解读,其他被纳入考虑的有词汇和风格等。这些流派通常但不总是独立于格律。这些格律和流派多由唐朝发展,旧体诗流派的使用和发展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一直积极持续,甚至在今天的21世纪仍然继续着。.

新!!: 赋和旧体诗流派 · 查看更多 »

曹子建集

《曹子建集》是中国三国时期曹植的文集,共十卷。其中卷一至卷四为赋,卷五为詩,卷六为樂府,卷七为頌、贊、銘,卷八为章、表、令,卷九为文、詠、序、書、誄、哀辭,卷十为論、說。据《四库全书提要》的统计,共有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杂文九十二篇。 Category:曹植 Category:三國典籍.

新!!: 赋和曹子建集 · 查看更多 »

曹操诗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25年—220年)末年崛起并成为中国政府实质首脑的军阀。他为由其子和继承人曹丕于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所建的曹魏(220年—265年)奠定了基础。诗歌是曹操留下的众多文化遗产之一。.

新!!: 赋和曹操诗 · 查看更多 »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新!!: 赋和曾巩 · 查看更多 »

思舊賦

思舊賦為晉朝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為了悼念被司馬昭殺害的好友嵇康,所作的賦。作者用極其悲憤的心情,含蓄迴轉的筆法,表達出深厚的友誼,也側面表達對黑暗政治的不滿。開了頭就煞了尾,可知其悲傷。 原文: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Category:赋 Category:三国文学.

新!!: 赋和思舊賦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赋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辭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