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資治通鑑考異

指数 資治通鑑考異

《資治通鑑考異》,簡稱《通鑑考異》,是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的「副產品」,共三十卷。此書利用書證、物證、校勘等方式訂正真偽,結論常以“今從之”、“今從某某”、“今不取”、“故去之”等。 高似孙《纬略》载:“光编集《通鉴》,有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者。”《通鑑考異》用以說明史料取捨的原則和考證過程,遇年月、事跡有不同之處,均詳加考訂,並註明取捨的原因,“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若彼此年月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先注所舍者--某书云云,今按某书证验云云,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若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今两存之。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意在“辨正謬誤,以祛將來之惑”。又如陳壽《三國志》記周瑜之死,未記明確年代,《通鑑》卷六六載,獻帝建安十五年,周瑜卒於巴丘。《通鑑考異》曰:「按,《江表傳》,瑜與策同年,策以建安五年死,年二十六,瑜死時年三十六,故知在今年也。」 《通鑑考異》為了考證薛仁果抑或薛仁杲之名,依据校正新、旧《唐书》等中人名的讹误,又兼以昭陵六骏的铭文: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評《通鉴考异》: 张煦侯《通鉴学》一书将司马光的考异方法归纳为六类:参取众书而从长者、两存者、两弃者(即皆不取)、两疑而节取其要者、存疑者、兼存或说于《考异》中者。 近代史家陳寅恪認為司马光的“长编考异法”源自魏晋的佛经“合本子注”,所謂“裴世期之注《三国志》,深受当时内典合本子注之薰习,此盖吾国学术史之一大事。而后代评史者,局于所见,不知古今学术系统之有别流,著述体裁之有变例,以喜聚异同,坐长烦芜为言,其实非也。”.

38 关系: 卤城之战南北朝姜敘严祁中國歷代文人並稱周宝周瑜玉泉子王师范王敬武编年体羅士信荀彧順陵 (李倓)馬隆马植 (唐朝)高密公主 (唐朝)许德勳資治通鑒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蕭倣 (唐朝)雷彦恭通鑑體通鑑考異考異林士弘李嗣周李克用李經李永 (唐朝)李泌李昪楊發淺水原之戰旧五代史敬翔怛罗斯战役晋愍帝

卤城之战

发生于建安十八年(213年)的卤城之战是东汉末年参凉州军事杨阜反抗军阀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马超的起事的一部分。此战由不满在冀城之围中从凉州刺史韦康手中强行夺取凉州的马超统治的团队发起。.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卤城之战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姜敘

姜敘(生卒年不詳),字伯奕,天水郡人,東漢末期的人物,從小和姑母之子表弟杨阜一起長大。.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姜敘 · 查看更多 »

严祁

严祁,唐朝官员。唐宣宗的驸马。 严祁在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四月,改中书舍人出翰林院。严祁娶的是唐宣宗之女齐国恭怀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刑部侍郎,后来担任工部尚书。咸通十三年(872年)五月十四,工部尚书严祁贬郴州刺史,作为于琮之亲党,为韦保衡所逐。.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严祁 · 查看更多 »

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國歷代文人好品題,樹立門戶,明朝品題尤多,為歷朝之冠。明朝文士好名,吳偉業與錢謙益常有意氣之爭,吳偉業稱:“吾郡自西铭先生以教化兴起,云间夏彝仲、陈卧子从而和之,两郡之文遂称述于天下。”.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 查看更多 »

周宝

周宝(《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字上--,汝南郡王,唐朝将领,以节度使身份控制镇海八年。.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周宝 · 查看更多 »

周瑜

周瑜(),字公瑾,人稱「周郎」,庐江舒縣(今安徽省庐江县)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著名的東吳勢力重要的將領,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两年,他即病逝,年僅三十六歲。與魯肅、呂蒙和陸遜合稱四大都督。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聰明謙虛、氣量寬大、相貌堂堂、精熟音律,傳言「曲有誤,周郎顧」,並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禮遇器重,妻子小橋亦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小说《三國演義》裡,作者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才德卓越、智慧非凡,將周瑜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之人物。.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周瑜 · 查看更多 »

玉泉子

《玉泉子》,唐朝筆記,一卷。作者闕名。 本書作者不詳,專講中晚唐政治社會史,可補正史之不足。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即引称《玉泉子见闻录》。《玉泉子》亦輯錄《因話錄》與《尚書故實》之文,故內容不全是自作。北宋初年編修《太平廣記》大量輯錄《玉泉子》內容,而原書五卷在明代已佚,明人又自《太平广记》輯佚一卷,但存文真伪夾雜。南宋曾慥编《类说》一書,引录《玉泉子》18条,其中16条不見於今本,可能是原书佚文。.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玉泉子 · 查看更多 »

王师范

王师范(?《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中国晚唐军阀,889至905年统治平卢镇,其中891至903年是以正式节度使的身份。他最初是权势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附庸,于903年奉唐昭宗诏(不知是否确为其意愿)举事反对朱全忠。他被朱全忠所败后重新归顺之。908年,已篡唐建立后梁称太祖皇帝的朱全忠在抵抗王师范时战死的侄子朱友宁的遗孀请求下,诛杀王师范满门。.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王师范 · 查看更多 »

王敬武

王敬武()《旧唐书》卷二十上,晚唐军阀,882年-889年任平卢节度使。.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王敬武 · 查看更多 »

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國的《春秋》、《竹書紀年》、《左傳》、《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國史,《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等,越南的正史《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劉知幾《史通》曾說:“至於賢士貞女,高才俊德,事當沖要者,必盱衡而備言,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顏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短也。” 其他地區類似形式的歷史書則稱為年代記,编年体也是年代記的一種。以下列舉各地主要的編年體史書。.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编年体 · 查看更多 »

羅士信

羅士信(),隋唐軍事人物。齐州历城(今山東省济南市)人。 613年,年仅十四岁,跟随張須陀征讨王薄、孫宣雅,在潍水作战。变民军刚开始布阵,罗士信驰马到阵前,刺杀数人,斩下一人的首级,用长矛挑着首级在阵前巡走,变民军大惊,不敢靠近罗士信。张须陀趁机率兵进攻,变民军大败溃逃。罗士信每杀一人,就割下鼻子揣在怀里,返回后,来检验杀贼的数目。张须陀感叹赞赏,让罗士信随侍身旁。每次打仗,张须陀身先士卒,罗士信紧随其后。隋炀帝派遣使者来慰问,命人画下张须陀、罗士信战斗的场面来观看。 614年,征讨左孝友、盧明月,他和秦叔宝奇襲盧明月大营。616年,張須陀败于李密,自杀;罗士信随裴仁基投靠李密麾下,被任为总管。618年,攻擊王世充时,纵馬進军,身中数矢被捕。王世充对他丰厚待遇,但他对待遇与邴元真同等不满。罗士信有骏马,王世充侄子赵王王道詢想要此马,罗士信不肯给。王世充强行夺走罗士信的駿馬,送给了侄子,致使罗士信心生怨恨。 619年七月,王世充命罗士信进攻穀州,罗士信率领部下千余人归唐。高祖李淵大喜,派使者迎接慰劳,任命他为陝州道行軍总管。620年,随秦王李世民包围慈澗,将王世充太子王玄应刺于馬下。王世充部下拼命抢夺,才将王玄应救回。冬十月,率兵攻陷硤石堡(今河南新安东),又包围千金堡(今河南洛阳北)。千金堡守军对罗士信百般辱骂。罗士信大怒,当天夜里,派遣一百多人怀抱几十个婴儿来到坞堡之下,让婴儿们啼哭,向坞堡的守军谎称:“我们是从东都叛逃,投靠罗总管来的。”不一会儿,又故意相互说道:“这是千金堡啊,我们弄错了!”赶忙匆匆离去。千金堡内的郑军误以为罗士信已经从堡外离去,这是一群从洛阳叛逃而来、迷失了道路的叛徒,遂打开城门,出兵追击。罗士信早已在附近埋下伏兵,见堡内的守军打开城内,立即冲入坞堡,将里面的人全部杀死。621年,平定王世充后,被任命为絳州总管,封郯国公。622年二月,率领左右两百人突入洺州,替代王君廓守洺州,劉黑闥襲撃,时值大风雪,唐军援军救援不及时,罗士信守城八日,城陷被捕,不屈而死,諡曰勇。 羅士信壽命据《旧唐書》《资治通鉴》记载为二十岁,《高祖实录》、《新唐書》记载为二十八岁。《資治通鑑考異》以羅士信十四岁即跟随張須陀征讨王薄为理由,如得年二十,那羅士信616年十四岁;如果得年二十八,608年羅士信十四岁,当时王薄并未起兵。 《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古典小说中,罗士信的事迹基本与正史吻合,只是增加了罗士信早年与秦琼结义,后来为了保护秦母反出山东等情节;有些版本中,罗士信被描绘成智力有缺陷但勇武过人的形象。《说唐》中虽没有罗士信,但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罗成就是以罗士信为历史原型的。而在《大唐秦王詞話》中,提到“罗成,字士信”,认为罗成就是罗士信。.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羅士信 · 查看更多 »

荀彧

荀彧(注音:ㄒㄩㄣˊ ㄩˋ,拼音:xún yù,),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许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政戰兩略謀臣;著名的戰略家和政治家,被曹操稱讚「吾之子房」。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敬稱為「荀令君」;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追贈為太尉,諡曰敬侯。.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荀彧 · 查看更多 »

順陵 (李倓)

顺陵为唐朝皇家陵寝之一,为唐肅宗第三子李倓墓。位于京兆府咸阳县咸阳原(今陕西省咸阳市)。 757年,肃宗听信谗言,赐李倓死。768年正月二十,李倓长兄唐代宗追封李倓为齐王,五月十二,又追谥为承天皇帝,与兴信公主(唐玄宗女,李倓姑母)第十四女张氏(張說孙女、张垍女)冥婚,谥恭顺皇后,备礼改葬于顺陵。《邺侯家传》称李倓葬在齐陵。其实,齐陵是唐肃宗长兄李琮之墓。司马光《資治通鑒》在此根据《唐实录》记作顺陵。.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順陵 (李倓) · 查看更多 »

馬隆

隆(),字孝興,東平平陸人。三國時曹魏武官,後來入仕西晉,協助西晉平定涼州的叛亂,並鎮守涼州十多年。.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馬隆 · 查看更多 »

马植 (唐朝)

植(),字存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为宰相。.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马植 (唐朝) · 查看更多 »

高密公主 (唐朝)

密公主(),唐高祖李淵的第四女,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姊姊。 生母和生年,均无记载。当生于589年至598年间。她先嫁長孫孝政,由李建成做主再嫁段綸。大业十三年(617年),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丈夫段纶则逃往蓝田,聚兵万人《資治通鑒·隋紀·義寧元年》:「左親衛段綸,文振之子也,娶淵女,亦聚徒於藍田,得萬餘人。」。唐朝建立后,她最初受封琅邪公主《資治通鑒考異·隋紀·義寧元年·段綸娶李淵女》:「《唐太宗實錄》云:『隱太子以琅邪長公主妻之』。劉子玄《唐高宗實錄》及新唐書皆云:『高密大長公主適段綸』。蓋改封。」這裡的「隱太子」指李建成;所以可以看成由李建成做主,當時封號是琅邪公主的高密公主嫁段綸。。永徽六年(655年)逝世,遺命要求自己的陵墓向東,以望見父親李淵的陵墓唐献陵。《新唐书卷八十三·諸帝公主列傳第八·高祖十九女·高密公主》,原載: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2007年3月10日更新。後來段綸、高密公主夫婦二人死後葬唐昭陵。与前夫有一女长孙氏,嫁段某。 段綸是段文振之子。段綸曾為蜀郡太守、劍南道招慰大使、益,蒲二州都督、熊州刺史、散騎常侍、秘書監、宗正卿、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爵封紀國公。《新唐书卷八十三·高密公主傳》作"高密公主,下嫁長孫孝政,又嫁段綸。綸,隋兵部尚書文振子,為工部尚書、杞國公。;《文安縣主誌》、《邳國夫人段氏墓誌銘》作紀國。段綸、高密公主夫婦二人的後人有女段蕑璧(617年—651年),兒子段儼。段蕑璧字昙娘,邳國夫人、嫁给长孙顺德之子。段俨的妻子们有獨孤善的曾孫女、和李元吉的女兒文安縣主(623年—648年)。.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高密公主 (唐朝) · 查看更多 »

许德勳

许德勋(),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开国者马殷的重要将官。.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许德勳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該時期的越南受中國的隋、唐等王朝統治,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此一時期的起迄時間,越南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定為603年至939年;另有定為602年-905年。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隋朝及唐朝統治,並過渡至獨立建國的時期。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將劉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勢力,將今越南北部直接置於隋朝的統治之下。621年,唐朝取代隋朝並繼續統治安南,並設置都護府(曾稱作交州總管府、交州都督府、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等)及節度使等軍政官署,管轄當地。在第三次北屬期間,該地曾爆發多起民變,並受環王國(位於現今越南中、南部)、闍婆(位於爪哇)、南詔國(位於中國西南)的侵擾。到唐末五代時期,曲承裕成為靜海節度使,其後,越南人士逐漸取得自主權力,標誌著第三次北屬時期結束。.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 查看更多 »

蕭倣 (唐朝)

蕭倣(),字思道,封蘭陵郡侯,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曾任宰相。.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蕭倣 (唐朝) · 查看更多 »

雷彦恭

雷彦恭(),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初年军阀,903年-908年年间以节度使身份控制武贞军。.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雷彦恭 · 查看更多 »

通鑑體

通鑑體,東亞史書的體例之一,最早是踵《春秋》之編年體的形式存在,日後衍生出長編體、紀事本末體、綱目體等。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刊行以來,各類通鑑體及其衍生體裁著作不斷问世,如李焘作《續資治通鑑長編》即是通鑑體的另一分支“長編體”,甚至有專替《資治通鑑》作音注、《資治通鑑》的讀書札記等書籍刊行,蔚為通鑑學。.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通鑑體 · 查看更多 »

通鑑考異

#重定向 資治通鑑考異.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通鑑考異 · 查看更多 »

考異

考異考订史實或书籍版本的异同。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時,著《通鉴考异》三十卷,“参诸家异同,正其谬误而归于一。”。朱熹作《昌黎先生集考异》。胡克家主要作品《文选考异》則師法《昌黎先生集考异》,並著重於考因、内证、训释的方法。清朝钱大昕又有《二十二史考異》。《二十二史考異》系統地考證二十二部正史,尤以《元史》費力極多。1974年出版《文心雕龍考異》。.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考異 · 查看更多 »

林士弘

林士弘(),,祖籍福建莆田,祖林英,由莆田北螺村移居洪州鄱陽。饒州鄱阳县(今江西鄱阳县)人,隋末唐初地方割据势力之一。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5年)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兵,攻占豫章郡城,师乞战死后他统率义军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杀隋将刘子翊,发展到十多万人,遂攻占虔州(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境),林士弘称南越王或楚帝,并用延康或太平为年号;其势力最强时领土由江西九江至广东广州。至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战败,退保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病亡。.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林士弘 · 查看更多 »

李嗣周

李嗣周(),唐末宗室,唐顺宗子郯王李经后裔,袭封嗣覃王。.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李嗣周 · 查看更多 »

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賜李姓。綽號鴉兒、三郎、獨眼龍、飛虎子,沙陀族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是中國唐朝末年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之一,後受唐封為晉王。后唐建立後,尊稱其為後唐太祖武皇帝。.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李克用 · 查看更多 »

李經

李经(),唐朝皇子,本名李涣,是唐顺宗李诵的第二子。.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李經 · 查看更多 »

李永 (唐朝)

李永,唐朝皇族。唐文宗李昂的长子,生母王德妃。 大和四年(830年)春正月戊子,李永被封为魯王,同月生母王氏被立为昭仪。832年被立为皇太子。李永好出游,荒怠政務。开成二年(837年),给事中韦温担任太子教师,一直到中午才能见到太子。韋温勸導他:“太子当鸡鸣而起, 问安视膳,不宜专率宴安。”但太子依然故我,使东宫属官絶望。 开成二年(837年),太子生母王昭仪晋封为德妃。与王氏同时晋封的楊賢妃深受文宗宠爱,常常说李永的坏话。唐文宗将李永幽閉少陽院,打算廢儲。羣臣皆言:“太子年少,容有改過。國本至重,豈可輕動。”御史中丞狄兼謩論之尤激動,乃至於涕泣。韦温也說:“陛下惟一子,不教,陷之至是,岂独太子之过乎。”於是文宗打消廢儲的念頭。开成三年(838年)十月庚子,李永暴卒于少阳院,死因不明。谥号莊恪太子。開成四年(839年)十月十八日改立敬宗六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隔日唐文宗看特技表演,見一中年人焦躁來回走動,緊盯一童子爬竿,後來方知二人是父子,觸景生情,对左右说:“朕贵为天子,不能全一子!”遂悲痛流淚。隨即下令將坊工劉楚材等四人以及禁中女倡十人處死。《唐会要》记载,其墓永陵,在京兆府昭应县界。.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李永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泌

李泌(),字長源,唐朝宰相,京兆人,祖籍辽东襄平。 李泌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六代孙,父亲李承休是吳房縣令,娶汝南周氏為妻,聚書兩萬餘卷,并告诫子孙不得賣書。李泌幼居長安,七歲能文,张九龄奇之,玄宗召令供奉東宮,写诗諷刺楊國忠,有“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之句,隐居颍阳。肅宗時,參預軍國大議,拜銀青光祿大夫,隐居衡山(今湖南省),修練道教,劉昫說:“居相位而從事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代宗時,召為翰林學士,不久因得罪权臣元载,被代宗外放為杭州刺史以避祸。德宗時,元载失势,复召回朝廷并授散骑常侍。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封邺县侯。李泌以虛誕自任,輔佐四朝天子。贞元五年(789年)三月,辞世。有文集二十卷。 五子:李○,高陵尉;李繁,和州刺史;李繟,咸陽尉;李紩,涪州刺史;李絢,華州文學。 李繁临死前於狱中撰《鄴侯家傳》,明顯帶有神話色彩,記其功業,語多浮誇。此書约亡佚于南宋末年。《通鑑考異》保存了较多的《鄴侯家傳》。五代時又有《鄴侯外傳》一書。.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李泌 · 查看更多 »

李昪

唐烈祖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海州人(今属江苏连云港),一说徐州人(今属江苏),另一说湖州安吉人(今属浙江),原稱「徐知誥」,是南吳大臣徐溫養子。.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李昪 · 查看更多 »

楊發

楊發,字至之,同州冯翊人。 父杨遗直移居苏州,楊收之兄。太和四年(830年)進士第二名。歷官太常少卿,出京为苏州刺史。大中十二年为岭南节度使,由於治軍甚嚴,導致嶺南都將王令寰作亂,囚禁楊發。朝廷以涇原節度使李承勳為嶺南節度使,發鄰道兵討平。楊發被贬婺州刺史,卒於任上。.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楊發 · 查看更多 »

淺水原之戰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地区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在义宁元年针对西秦的扶风之战后,以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果,夺取陇西/陇右,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消灭了陇西的一大割据政权。这一次战役是李唐政权在隋末夺取天下的关键战争,借此一举收复陇上,巩固了李唐在关中的基础。.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淺水原之戰 · 查看更多 »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旧五代史 · 查看更多 »

敬翔

敬翔(),字子振,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 自稱是唐代平陽王敬暉之後。祖父敬忻,官同州掾。年輕時“好讀書,尤長刀筆,應用敏捷”,人称少年英才。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未中。黄巢入長安,敬翔逃至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同鄉王發,王發是宣武节度使朱温的观察支使,给军中人士代写书信。朱温问:“《春秋》里都写了什么玩意?”敬翔回答:“诸侯打仗的事。”朱温对敬翔大为赞赏,感慨地说:“天降奇人,以佐于我!”敬翔跟随朱温前后共三十餘年,朱溫是言聽計從,敬翔本人也“盡心勤勞,晝夜不寐,自言惟馬上得休息”。唐昭宗封敬翔为检校右仆射、太府卿,赐號“迎銮叶赞功臣”。朱温称帝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知枢密院事。为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乾化二年六月,朱溫病重,召敬翔至病榻前受顧托命。朱友贞上台,趙巖及妻族张汉鼎、张汉杰等人用事,敬翔與李振受到排擠。李存勗攻进后梁都城,敬翔全家自杀。.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敬翔 · 查看更多 »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阿拉伯語:),又稱怛逻斯之役或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现在阿拉伯、信奉伊斯兰教遜尼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内的中亚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McNeill, William H. McNeill (1998).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怛罗斯战役 · 查看更多 »

晋愍帝

晉愍帝司馬鄴(),字彥旗,西晉的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司馬鄴為吳王司馬晏之子,晉武帝之孫,外祖父是荀勖。 司馬鄴首先過繼於秦王司馬柬而被封為秦王。308年被封為散騎常侍與撫軍將軍。晉懷帝於洛陽被俘之後司馬鄴逃亡許昌,後在雍州刺史賈疋的護送下逃入長安,之後被封為皇太子。313年晉懷帝於平陽遇害之後,司馬鄴於長安即帝位,改元建興,是为晉愍帝。 晉愍帝即位時,西晉已經沒有可以作戰的能力,而且長安也沒有可與前趙作戰的物資。316年8月劉曜發兵攻打長安,並切斷長安的糧運。晉愍帝在食斷糧絕的情況之下於建兴四年十一月十一日(316年12月11日)投降前趙,之後被送往平陽,封為懷平侯,並且承受為狩獵隊伍前導以及为宴會洗杯子等雜役的屈辱。建兴五年十二月二十日(318年2月7日)被殺。.

新!!: 資治通鑑考異和晋愍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資治通鑒考異资治通鉴考异通鑒考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