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3 关系: 區劍雄,中文運動,市政局 (香港),廖子明,侯志律,簡悅強,鍾樹根,鍾愛理遜,馬文輝,香港大律師公會,香港革新會,香港航海學校,香港死刑制度,跑馬地紙盒藏屍案,李栢儉,東區區議會,杜本文,泛民主派,1952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5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5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6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6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6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7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7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8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1986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1988年香港區議會選舉,1989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1991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1995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區劍雄
區劍雄(),香港出生。香港教育家,任香港航海學校校長達39年,曾為區劍雄愛心會名譽會長。.
查看 貝納祺和區劍雄
中文運動
中文運動是1960年末起香港學界為爭取中文能享有官方語言或提高地位的社會運動。.
查看 貝納祺和中文運動
市政局 (香港)
市政局(英文:Urban Council,縮寫:UC, UrbCo)是香港政府為香港市區(即香港島和九龍)提供食物衞生、清潔街道、文娛康樂設施及管理食肆等市政服務的法定機構,前身是潔淨局(Sanitary Board)的市政局於1883年成立,是開埠以來有記載的香港歷史上最早有民選議員的議會,於1999年被董建華解散前為香港三級議會的一部份(第一級為全港性的立法會、第二級為區域性的市政局/區域市政局、第三級為地區性的區議會),執行部門為市政總署,自1883年成立至1999年解散,市政局歷時116年。 1960年至1986年市政局也為新界提供服務,直至區域市政局成立。市政總署署長同時擔當市政局行政總裁。1999年市政局被董建華以推行「市政服務改革」被解散。.
查看 貝納祺和市政局 (香港)
廖子明
廖子明,GBS(Liu Tsz-ming, Benjamin,),香港資深法官,1994年至1999年任香港高等法院上訴庭法官。 廖子明曾於香港和英國兩地接受教育,1957年和1959年先後考獲英國和香港的執業大律師資格,其後於1973年10月奉委御用大律師,同年12月加入香港司法部成為法官。出任上訴庭法官以前,他歷任地方法院法官和高等法院原訟庭按察司等職,任內曾審理九龍交通部集體貪污案,又出任過法律改革委員會刑事訴訟保釋問題小組委員會主席,就保釋政策展開研究。他在業內以秉公審案和耐心著稱。 廖子明一家與中國共產黨關係密切,其父廖恩德曾任廣東省政協委員,胞妹廖瑤珠是第七及第八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他本人也富親中色彩,在任法官期間曾經訪問中國大陸。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他有意競逐香港終審法院首任首席法官的席位,但卻被指親中形象過於鮮明而落空。.
查看 貝納祺和廖子明
侯志律
侯志律爵士,QC(Sir Gerard Lewis Howe,),英國殖民地法官和律政官員,1946年至1950年擔任尼日利亞律政司、1951年至1955年任香港正按察司。 侯志律畢業於都柏林三一學院,1923年和1924年分別取得愛爾蘭自由邦和北愛爾蘭執業大律師資格,並在兩地開展私人執業。1930年,他加入殖民地部,早年曾在肯雅、黃金海岸、海峽殖民地和馬來聯邦歷任駐紮裁判司和檢察官等職。1941年,他調往尼日利亞出任律政專員(法律政策),1946年升任尼日利亞律政司兼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同年奉委御用大律師,以及於1949年獲爵士勳銜。在律政司任內,他協助時任尼日利亞總督約翰·麥克弗森爵士推動憲政改革,除了參與草擬《麥克弗森憲法》,又於1950年1月於伊巴丹主持一場大型的憲制會議,促成新憲法於1951年公佈和在翌年正式實施。 1951年,侯志律出任香港正按察司,任內參與審理涉及兩航事件和粵穗慰問團事件等多宗訴訟。此外,隨著各級法院的工作日益繁重,他對香港的司法體系作出不少重大變革,當中包括在1953年首度在香港引入兩所地方法院,以及在1954年首度於新界大埔和屏山分別設立裁判司署,使香港的法院架構更趨成熟。然而,侯志律在任後期身體欠佳,多次展開長期休假,正按察司一職要由高級副按察司顧德和署任。1955年5月,侯志律因病在英國逝世,終年55歲,成為罕有地死於任上的正按察司。 侯志律1927年娶瑪嘉烈·馬圭爾為妻,她於1930年從都柏林大學學院畢業後加入殖民地部,跟隨丈夫前往肯雅任職女醫官,後來先後於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和尼日利亞從事醫務工作,並於1950年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任世衛西太平洋地區兒童福利及婦產顧問。愛爾蘭國立大學於1951年向她頒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對其醫務工作予以肯定。.
查看 貝納祺和侯志律
簡悅強
簡悅強爵士,GBE,JP(,),香港政治家、銀行家和執業律師,1957年至1980年歷任市政局、立法局及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期間曾長年出任行政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與關祖堯爵士及馮秉芬爵士等人同為華人代表。簡悅強也是香港望族簡東浦家族成員,1963年至1983年在家族有份創辦的東亞銀行出任主席。 簡悅強早年先後受教於拔萃男書院、香港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早於二戰以前已分別在英國和香港考取得執業律師資格。戰後,他於1945年加入羅文錦爵士旗下的律師樓,而且積極參與本地政壇,除了在1949年與貝納祺等人組織香港革新會,又在1957年至1958年任香港律師會主席,以及在1957年至1961年獲港府委任為市政局非官守議員。 在行政立法兩局供職期間,簡悅強不單敢於為普羅市民發聲,且多番獲港府委以重任,當中包括在1974年與1979年分別獲港督麥理浩爵士指派草創消費者委員會及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並擔任兩個委員會的主席,以化解當時米價暴漲及公務員工潮等危機;此外,他也曾就設立廉政公署向麥理浩提供不少重要的意見。在1970年至1975年和在1979年至1983年間,他還兩獲港府委任為貿易發展局主席,任內配合香港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向各國推廣與香港貿易。 簡悅強也相當關注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他由1963年至1983年間歷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董會主席和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另又於1983年至1996年擔任中文大學首任副監督,對中文大學的發展具重要影響。簡悅強曾獲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也是兩所大學的終身校董。 在多年的公職生涯中,簡悅強經歷過不少動盪歲月。在1966年,時任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的他批准天星小輪加價,間接成為同年九龍騷動的導火線之一;在翌年的六七暴動期間,他嚴辭批評左派滋事份子,並主張港府以強硬態度加以對付,表現頗獲港府認同。簡悅強多年來深獲港府信任,屢獲英廷嘉獎。他在1972年及1979年兩度封爵,是歷來首位獲英廷賜封GBE勳銜的華人。在1975年英女皇訪港時,簡悅強更代表香港市民向女皇致歡迎辭,反映其地位深重。 簡悅強在1979年隨港督麥理浩等人出訪北京,期間與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舉行閉門會談,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從英國接收香港主權,使他對香港前景感到擔憂。簡悅強返回香港後旋於1980年辭任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至1983年辭任貿發局主席及東亞銀行主席,不久更將手上東亞股票轉讓予另一主要股東李冠春家族,從此淡出香港的商界與政壇。簡悅強晚年甚少在公開場合露面,至2012年以99歲高齡逝世,他生前在一眾在世非官守太平紳士中,資歷也是最深的一位。.
查看 貝納祺和簡悅強
鍾樹根
鍾樹根(Christopher Chung Shu-kun,),在香港出生,原籍廣東東莞,香港大學前校董、太平紳士,前香港市政局議員、東區區議會及立法會議員。.
查看 貝納祺和鍾樹根
鍾愛理遜
鍾愛理遜(Alison Mary Spencer Bell Fok,),來自英國蘇格蘭的香港醫生和政治人物,1956年至1963年和1965年至1969年代表香港革新會擔任市政局民選議員,是香港各級議會歷來首位女性議員。 鍾愛理遜1948年從愛丁堡大學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畢業,1949年嫁給霍顯德醫生後跟隨丈夫定居香港,並於1951年開設診所私人執業。操流利廣東話的鍾愛理遜跟丈夫都活躍於革新會的事務,對香港的社會民生議題顯得十分關注,這促使她在1956年代表革新會當選市政局議員,並於1959年順利連任。在任市政局議員期間,她積極參與局內事務,經常就市政衛生、社會福利、貧窮和房屋等不同議題發聲,並致力於爭取男女同工同酬和打擊香港的貪污問題等。1959年至1970年間,她還身兼革新會三名副主席之一。 由於照顧家庭和工作關係,鍾愛理遜在1963年離開市政局,但兩年後再度當選。然而,她後來認為市政局權力有限,聲音沒有得到當局認真聆聽而感到意興闌珊。1969年,她卸任市政局議員後沒有再尋求連任,選擇淡出政壇,1971年隨丈夫移居加拿大艾伯塔省。1981年,她返港重新開設診所,而她的名字直到2010年仍然載於香港普通科醫生名冊。晚年的鍾愛理遜獲家人安排入住九龍塘的中華海岸老人院,並於2015年在院舍內慶祝90大壽。 鍾愛理遜與丈夫育有四名兒子,其中幼子霍兆剛是執業大律師出身,2010年加入香港司法機構擔任高等法院法官,2013年起出任香港終審法院常任法官。.
查看 貝納祺和鍾愛理遜
馬文輝
文輝(Ma Man-fai,),香港企業家與社會運動人士,生於香港,是先施百貨少東,早年為公司於英國當買手,認識不少英國國會議員等政界人物,居住過澳洲、英國、法國,受西方民主思潮與制度影響,回港後論政敦促政治改革,挑戰權威的大膽進取作風奠定其本土自治派領袖的地位,是聯合國香港協會與香港民主自治黨等不少大小政團或政黨的創始人、公民議政的推手、扶助弱勢的參與者,是香港民主運動的重要人物。, 香港思想資料庫致知, 港獨之父馬文輝: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 、, 2012-12貝加爾,,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運動.本土〉, 2014年2月, 蘋果日報 (香港), 2015-1-19.
查看 貝納祺和馬文輝
香港大律師公會
香港大律師公會(Hong Kong Bar Association)創建於1949年,為香港唯一的法定訴訟律師(或稱大律師)專業團體。現任主席為戴啟思資深大律師。.
查看 貝納祺和香港大律師公會
香港革新會
香港革新會(Reform Club of Hong Kong)是香港早期的政治團體,由貝納祺於1949年創立。革新會的會員曾經是市政局及早期區議會選舉的主要成員。革新會經常被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標籤為「反對派」。 革新會的成員主要集中在港島東區,由於成立時期比較早,所以普遍被歸入保守派,而其立場亦得到北京當局接受。1982年首次區議會選舉時,到處到可以看到革新會會員那紅底白字的醒目圍板廣告,而各會員亦順利取得各個議會不少議席。及後隨着以香港華人的政黨興起,革新會漸漸退出香港的政壇,當中有不少華人成員(如阮其江)亦離開革新會而加入港進聯。 值得一提的,如貝納祺、羅友聖等,俱為西裔人士,而非華人,另外羅友聖一直都擔任香港東區區議員,直到2007年在區選中敗於新晉的趙家賢。.
查看 貝納祺和香港革新會
香港航海學校
香港航海學校(Hong Kong Sea School,簡稱:赤航/19ss),位於香港赤柱東頭灣道13-15號,由御用大律師貝納祺於1946年創辦,舊稱赤柱兒童營暨香港航海學校,至1959年才改為現有名稱,是政府資助的全日制中學,教學具海軍傳統。學校佔地達兩公頃,設有三個宿舍,提供寄宿服務。帆船、滑浪風帆和獨木舟是該校初中生的必修科目,曾經孕育出三位亞運帆船代表。而且,該校亦是全港獨有海事科課程的學校。該校於1965年成立舊生會。.
查看 貝納祺和香港航海學校
香港死刑制度
香港曾經執行死刑,直至1966年才停止執行,並於1993年立法廢除死刑。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基於一國兩制,香港保留本身司法制度,中國內地的死刑刑法並不會自動適用於香港特區。.
查看 貝納祺和香港死刑制度
跑馬地紙盒藏屍案
跑馬地紙盒藏屍案,是一宗發生於1974年12月17日的謀殺案件,在香港曾轟動一時。.
查看 貝納祺和跑馬地紙盒藏屍案
李栢儉
李栢儉,GCLJ,QC,SC,JP(Miles Henry Jackson-Lipkin,),來自英國的香港大律師和法官,1981年至1987年任高等法院按察司,2007年1月與妻子馮閏禪一同被控詐取綜援和公屋單位罪名成立,成為香港歷史上首位入獄的前法官。 李栢儉在1951年於英格蘭及威爾斯取得執業大律師資格,1969年來港執業,曾參與彭利來毒馬案和前警司韓德貪污案等重大案件。李栢儉在1974年獲奉委為御用大律師,1981年出任高等法院按察司,惟1987年被傳媒揭發在1983年和1984年向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國際名人錄》)虛報出生年份、在皇家海軍的服役年份和除役軍階,結果以健康理由辭職,此後繼續留在香港生活。 被指講究排場兼行為怪異的李栢儉雖然與妻子馮閏禪坐擁近200萬港元資產,但仍在2003年9月向社會福利署申領綜援,並獲成功批核,兩人隨後又獲編配華富邨華安樓的公屋單位。李栢儉夫婦詐騙綜援和公屋單位一事到2005年2月才被正式揭發,同年9月被警方落案起訴。不過,兩人多次以不同理由成功把案件押後審理,使案件拖延到2006年10月才正式開審。在2007年1月,兩人被判罪名成立,即時入獄11個月,但在同年5月的上訴中,主審法官以兩人年老體弱,再加上有兩名來自英國的資深法官撰寫求情信,兩人因此獲准減刑及當庭獲釋,引起輿論爭議。.
查看 貝納祺和李栢儉
東區區議會
東區區議會(Eastern District Council)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亦曾經是香港最大區議會,其地位由九龍東的觀塘區議會取代,負責就東區的地區事務,向政府提出意見。此區議會由35名議員組成,香港政府將東區劃為35個選區,並由市民選出35名民選議員。最新一次的東區區議會選舉在2015年11月22日舉行。.
查看 貝納祺和東區區議會
杜本文
杜本文(To Boon-man),前香港東區區議會阿公岩選區區議員。由1982年香港歷史上第一次區議會選舉開始,一直擔任區議員至2015年,總共連任九屆區議員,擔任長達三十三年。 此外,他在1995年當選為市政局議員,直到1999年12月31日市政局解散為止。.
查看 貝納祺和杜本文
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簡稱泛民,是香港傳媒和學者等由2004年起常用的辭彙,廣義指支持香港全面推行民主及普遍選舉的政治人物及組織;當中部分黨派也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自由民主的政治改革、結束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縱使民主派支持及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但常因街頭抗爭手法、路線、社會及經濟立場的不同而分為多個黨派及團體:包括現今「溫和民主派」(主流民主派)、「激進民主派」(進步民主派),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左派和右派立場的分別,在政治光譜擴闊底下的變化,透過妥協、談判、違法、對抗等不同路線分裂而成,近年更多稱作「泛民主派」或簡稱「泛民」,而親共傳媒則稱之為反對派,中國内地媒體稱呼泛民黨派時會加上引號;同樣,泛民人士稱建制派人士為保皇黨、土共。.
查看 貝納祺和泛民主派
1952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2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復辦的市政局選舉,於1952年5月30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投票選出2位民選議員,任期一年。本屆選舉一共有八人參選,監選官由尚思保擔任。 香港市政局在戰前一直設民選議席,惟因太平洋戰爭而中斷,但自香港重光後,因為中國內地政局動盪等因素,一直未有辦理選舉,直到六年之後,才恢復選舉制度,本次選舉僅設一個票站在香港金鐘美利兵房,九龍區不設票站。此次選舉由西籍律師貝納祺及九龍巴士公司董事總司理雷瑞德當選。其餘參選知名人士如知名律師、九龍巴士公司主席胡百全(著名藝人黃夏蕙為其妾),前國民政府外長陳友仁之長子陳丕士等。.
195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3年5月20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4位民選議員,得票首兩位任期兩年,次兩位任期一年。本屆選舉一共有八人參選。 香港市政局戰後首次民選在1952年5月30日舉行,因1952年選舉選出的議員任期只有一年,及政府增加兩席任期一年的議席,故在一年後又再次舉行選舉。此次選舉首次在九龍區設立投票站,位置為尖沙咀九廣鐵路局,即尖沙咀火車站,香港票站則設在金鐘美利兵房(即今中銀大廈)。此次選舉由西籍律師貝納祺知名律師、九龍巴士公司主席胡百全(名藝人黃夏蕙為其妾)、李有璇醫生及商人區達年當選,四人全是香港革新會成員,其中貝納祺為連任,而由九龍居民協會提名爭取連任的雷瑞德則落敗。故此在本次選舉中,貝納祺與胡百全任期為兩年,而李有璇及區達年任期為一年。.
195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5年3月31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2位民選議員,任期兩年。本屆選舉一共有三人參選。 本次選舉為1953年5月選舉、選出具有兩年任期議員的換屆選舉,香港票站設在中區新填地藝術館,而九龍票站設在九龍佑寧堂。香港革新會提名的貝納祺和胡百全爭取連任,均能成功。本次選舉參選人數為1952年恢復選舉以來最小的一屆。.
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7年3月8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4位民選議員,任期增至四年。本屆選舉一共有八人參選。.
196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6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原定於1961年3月舉行,由合資格選民投票選出4位民選議員,任期四年,惟因此次選舉之候選人與議席相等,故此選舉並無辦理。.
196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65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65年3月3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 (具有陪審員資格等23種人士) 投票選出6位民選議員,任期4年;本屆選舉一共有12人參選。.
196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69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69年3月5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 (具有陪審員資格等23種人士) 投票選出5位民選議員,任期4年;本屆選舉一共有10人參選。.
197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7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73年3月7日舉行,改選12個市政局民選議員中的7席。 今屆比上屆多了兩個民選議席,有8,675個合資格選民投票,投票率為27.64%。政府在香港和九龍兩個地區分別設立四個和六個票站。香港有:香港大會堂、英皇書院、軒尼詩道官立小學和北角官立小學。九龍區有:九龍公眾碼頭、伊利沙伯中學、九龍工業學校、巴富街官立小學、新蒲崗官立小學和觀塘官立小學。 革新會在選舉中贏出4席,公民協會則贏出3席。由於革新會的黃品卓奪得最後一個席位,因此他的任期只有兩年,在1975年時就要跟其餘五個在197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勝出的5個民選議員一同改選。1974年,黃品卓和錢世年均退出革新會。.
197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77年市政局选举於1977年3月3日举行,為香港市政局选出12个議席中的六個議席。有7,308名選民投票,佔37,174名登記選民的19.7%。 本次市政局選舉有五名香港革新會和四名香港公民協會候选人及一名独立候选人参选。.
198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83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83年3月8日舉行,是香港市政局改革選舉制度新安排之下的第一次選舉。.
1986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1986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於1986年3月6日舉行。 為發展由三級議會組成的完整代議政制架構,香港政府在1985年4月在新界地區成立臨時區域議局,其職權和市政局相等;並在1986年4月1日成立正式區域市政局,而有關的選舉則在3月6日舉行。市政局的組成與上屆不變,區域市政局則由36名議員組成,包括12位由分區直接選舉產生的民選議員,12位由政府委任的非官守議員,9位由區域市政局轄內的9個區議會分別推選的議員,以及新界鄉議局主席及兩位副主席一共3位當然議員。.
1988年香港區議會選舉
1988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於1988年3月10日舉行。 本屆選舉是區議會的第三屆選舉,情況和第二屆選舉大致相同。民選議席的總數略增,共264席,委任議席亦稍增至141席,即兩者仍保持在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的大致比例。此外,新界的9個區議會還包括共27名由各鄉事委員會主席出任的當然議員。 本屆區議會選舉宣傳歌曲為《這區這裡》,由張學友主唱。.
1989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1989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於1989年3月9日舉行。 香港在1987/1988年的政制檢討後,市政局的組成有所變化,除原來的15個民選議席和15個委任議席外,新增10個議席,由港九市區的10個區議會分別推選1名代表擔任。區域市政局的組成則沒有變化。仍然由12個民選議席、12個委任議席、新界區9個區議會推選的代表以及新界鄉議局主席和兩名副主席一共3位當然議員組成。.
1991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1991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於1991年5月5日舉行。 1991年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的安排跟上一屆安排一樣,市政局設有15個民選議席、15個委任議席以及由市區10個區議會推選的代表擔任。而區域市政局則由12個民選議席、12個委任議席、新界區9個區議會推選的代表以及新界鄉議局主席和兩名副主席一共3位當然議員組成。.
1995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1995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於1995年3月5日舉行。 1995年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的安排跟上一屆大有不同,自兩局成立而來便有的委任議席,因彭定康制定的政改方案全部取消,改以民選議席取代。 市政局設有32個民選議席及由市區9個區議會推選的代表擔任。而區域市政局則由27個民選議席,新界區9個區議會推選的代表以及新界鄉議局主席和兩名副主席一共3位當然議員組成。民選議席以單議席單票制產生,區議會代表則以有關區議員一人一票互選產生。 多名現任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議員決定不角逐連任。其中由1952年已擔任議員,最深資歷的73歲貝納祺指市政局日益政治化令他心灰意冷。第二資歷最深的杜葉錫恩則決定與民主黨明星司徒華於觀塘北交鋒而敗北。共有21名合共210年的議會經驗的市政局議員放棄或角逐連任失敗而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