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0 关系: 原住民族語羅馬字,台灣語言保護,大武壠語,巴賽語,中國方言保護,希伯來語復興,互联网语言学,伊捷爾緬語,保護方言,絕跡語言,瀕危語言,瀕危語言振興協會,西拉雅語,馬卡道語,語言純化,語言檔案編制,語言滅亡,講福建話運動,语言保护,语言改革,臺灣原住民人物列表,臺灣電視史,艾利澤·本-耶胡達,K·大偉·哈里森,母語運動,民族主義,潘金玉,方言保護,族語新聞,曼島語。
原住民族語羅馬字
原住民族語羅馬字,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語言之法定書寫系統,使用拉丁字母。1947年因教會傳教需要關係,各語言文字漸漸規範化,並大量在民間被使用。最終於2005年透過原住民族委員會召開會議確認各族語正書法,並於同年12月15日為教育部正式頒布。.
台灣語言保護
台灣語言保護主要以台灣本土語言为号召的語言復興運動。目的是应对各地母语環境因國語運動而急剧衰落瀕臨灭绝的现状,并呼吁官方保護以各族群母語为载体的戏曲曲艺和民间文学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勿永久性地消失。根據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表明語言上的「少數人」同樣享有「使用自己的語言的權利」。.
查看 語言復興和台灣語言保護
大武壠語
漢人遷台之前的台灣南島語言分布圖(按 Blust, 1999)Blust, R. (1999).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E. Zeitoun & P.J.K Li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pp.
查看 語言復興和大武壠語
巴賽語
fix-attempted.
查看 語言復興和巴賽語
中國方言保護
中國方言保護主要指中國大陸漢語方言地區(主要是指非官話方言),以「保护方言」为号召的自发民間語言復興運動。目的是应对各地母语環境因推廣普通話而急剧衰落瀕臨灭绝的现状,并呼吁官方保護以方言为载体的戏曲曲艺和民间文学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勿永久性地消失。 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表明語言上的「少數人」同樣享有「使用自己的語言的權利」。 目前大部分的保護方案仍停留在討論階段以及小規模的民間組織活動,整體相互亦缺乏沟通交流,尚無任何實質保護方言的有效行動。.
查看 語言復興和中國方言保護
希伯來語復興
希伯來語復興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和巴勒斯坦所進行的運動,目的是將該語言從僅在宗教儀式中使用,變成在以色列日常生活使用的口語和書面語。.
查看 語言復興和希伯來語復興
互联网语言学
互联网语言学(Internet 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下属的一个分支,由英国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托所提出。该学科研究因互联网和其他的一些新媒体(诸如短信)等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的新型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结构。 人机交互(HCI)引发了人们对于电脑辅助沟通(CMC)和互联网辅助沟通(IMC)的探讨。通过探索网络界面及其可使用性,人们了解到了语言学对此研究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学习互联网上的新兴语言,人们可以拓宽对团体的概念,改善翻译质量和网络体验。因此,互联网语言学将能够使得语言学家和用户同时受益。 互联网语言学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四个大方向:社会语言学,教育,语言风格以及应用。在技术的发展下,这几个方向又发展出几个子分支。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增多,互联网未来的语言学也充满了可能性。新的CMC方式持续出现,人们也将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来适应这些变化。互联网本身亦将鼓励用户积极使用新兴的语言,并在其基础上大胆创新。.
查看 語言復興和互联网语言学
伊捷爾緬語
俄罗斯远东地区伊捷爾緬語的主要分佈區域 伊捷爾緬語(Itelmen、Western Itelmen或Kamchadal等),又稱西伊捷爾緬語或西堪察加語,是一種楚科奇-堪察加语系堪察加語系的語言,通行於堪察加半島西岸一帶。在1993年,此語言僅有少於一百人的母語使用者,其中多數人是居於科里亚克区幾個居民點的老人。據2002年的調查顯示,有3180人在族系上屬伊捷爾緬人,但他們幾乎都是俄語的單語使用者,儘管如此,目前有對於此語言的語言復興的嘗試存在,而伊捷爾緬語亦在當地的數所學校進行教授。 (西)伊捷爾緬語是目前唯一存活的堪察加语族語言,它有兩個分言,分別為瑟丹加方言(Sedanka)和烏卡方言(Xajrjuzovo/Ukä)。.
查看 語言復興和伊捷爾緬語
保護方言
#重定向 語言復興.
查看 語言復興和保護方言
絕跡語言
絕跡語言(extinct language),又稱滅絕語言、灭亡语言、死語,指一種已經不再有人以之作為母語的語言。根據估計,每兩星期就有一種人類的語言滅亡,變成絕跡語言。 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中,某些帝國需藉助之前已滅亡帝國的威名來保持自己的勢力,跟這個已滅亡帝國有關的語言就得以持續被使用在科學、律法、或宗教等各種方面,即使它已經是個絕跡語言,這樣的絕跡語言就仍然會被保存下來,並繼續以非母語的方式使用,例如拉丁語與古希臘語被用來造科學方面的新詞,而其他如文言文、古教會斯拉夫語、阿維斯陀語、科普特語及吉茲語則仍然用於宗教儀式上。 其他有些組織則會為了特定情境、文化的氣氛營造,而偶爾使用這些絕跡語言,例如美國童子軍就會在他們一個童軍儀式「聖箭盟」裡使用一種北美印地安人的絕跡語言倫尼萊納佩語。.
查看 語言復興和絕跡語言
瀕危語言
瀕危語言(endangered language)指的是使用人數越來越少的、行將滅絕的語言。.
查看 語言復興和瀕危語言
瀕危語言振興協會
瀕危語言振興協會(Living Tongues Institute for Endangered Languages、LTIEL)是一總部位於美國俄勒岡州塞勒姆、以科學方法記錄瀕危語言之組織,並協助社區維護和振興其民族語言的知識。該研究所是由兩位語言學家"雷戈里·DS·安德森"(Gregory Anderson (linguist))博士、及"K·大偉·哈里森"博士所主持。 一項研究計劃涉及培訓原住民青年,從他們不是社區傳統語母語使用者的角度、來錄音及記錄他們的長輩的語言語音,以提升這些語言語音文件的質量及能在母語使用者之間"打造出驕傲"(build pride)。.
西拉雅語
漢人遷台之前的台灣南島語言分布圖(按 Blust, 1999)Blust, R. (1999).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E. Zeitoun & P.J.K Li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pp.
查看 語言復興和西拉雅語
馬卡道語
bot.
查看 語言復興和馬卡道語
語言純化
語言純化(Linguistic purism),又稱語言保護(linguistic protectionism)其他别称有(语言纯净心理、语言纯净理论、语言净化主义、语言纯粹主义、语言保护主义),是一种定义某语言社群内,某语言分支的地位被其他分支更高,或者被其他更纯洁的语言学现象。語言純化一般由當地的語言學院進行,並經常有法律效力。 语言纯化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规范语言的行为,同时亦是保守的,作为一种“保护”本民族语言或者体现民族精神的方式,但是过程中经常会创造出新的标准。.
查看 語言復興和語言純化
語言檔案編制
語言檔案編制(language documentation)是指按照語言學的科學標準描述某種語言並把該語言民間的口頭和書面文學形式記錄下來的過程。最典型的方式就是編撰辭典和語法書。通過語言檔案編制,一門弱勢的語言有可能得到復興。.
查看 語言復興和語言檔案編制
語言滅亡
語言滅亡(language death、language extinction、linguistic extinction、linguicide、glottophagy)是一個影響語言社群的過程。這現象顯示某項語言變體的講者族群,相關之語言能力呈下降跡象,最終造成沒有母語者或流利講者承繼,導致相關語言絕跡。語言滅亡會同時影響不少相關細項,包括方言及文字等的傳承。有關現象與只有部分言語喪失的語言消耗截然不同。Crystal, David,2000年,《Language Death》,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查看 語言復興和語言滅亡
講福建話運動
講福建話運動(Kóng Hok-kiàn-ōe Ūn-tōng;Speak Hokkien Campaign)是一個專注於振興檳城福建話(閩南語)的語言復興社會運動,由一群居住在馬來西亞檳城的福建話使用者發起,庇能福建話協會主持,成立於2014年。該運動致力於維護及拓展福建話的使用空間,鼓勵父母用福建話跟下一代溝通,也鼓勵大眾在社區及工作場合主動配合講福建話。本運動致力重新營造講福建話的環境,在它原本的通行區內拓展其用途,恢復其社會地位,以減輕父母放棄母語的壓力。.
查看 語言復興和講福建話運動
语言保护
#重定向 語言復興.
查看 語言復興和语言保护
语言改革
语言改革的目的是改造一种语言,属于语言工程的一种。语言改革常用的方法是简化和净化。简化是通过规范词汇和语法使得语言变得更简单易用。净化则是使得语言变得更“纯粹”。.
查看 語言復興和语言改革
臺灣原住民人物列表
本列表是關於具有臺灣原住民身分的著名人物。另,關於具有臺灣原住民身分的著名音樂界人物,請參見「臺灣原住民音樂界人物列表」。.
臺灣電視史
電視被世人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最重要發明之一(亦為爭議最多者)。電視的誕生,使文字、圖像和聲音能夠同時展現在人們面前,打破無線電廣播和報紙之侷限,迅速成為主要媒體之一。台灣電視事業發展較歐美國家為晚,遲至1962年始有第一家正式的電視台成立;但台灣電視事業發展快速,彩色化的時間則位於世界前列。在解嚴之前,電視產業長期被老三台所寡占;解嚴後頻道數量如雨後春筍般急速成長,但亦帶來負面效應,甚至不少民眾認電視為社會亂源之一。.
查看 語言復興和臺灣電視史
艾利澤·本-耶胡達
艾利澤·本-耶胡達(אֱלִיעֶזֶר בֶּן־יְהוּדָה,,Eliezer Ben-Yehuda,),生於俄羅斯帝國,辭書學家及新聞編輯人員。身為猶太人,他是推動復興希伯來語為日常用語的靈魂性人物,希伯來語作為口語在猶太人中成功的復活主要得自他的巨大貢獻。 艾利澤·本-耶胡達曾說:「只要是我們能回到自己的故土,建立自己的國家,希伯來語就得復活。」他的兒子:本-錫安·本-耶胡達(Ben-Zion Ben-Yehuda,意思為以色列之子),是第一位以現代希伯來語為母語的猶太人。.
K·大偉·哈里森
K·大偉·哈里森(K.)是一位美國語語言學家、作家和活動家,在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進行瀕危語言教學、及文檔整理、保存等之工作,並隸屬於國家地理學會的一員。而哈里森博士的語言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亞中部和蒙古西部的突厥语族方面。他也共同主持艾恩博電影(Ironbound Films)"艾美獎提名的2008年紀錄片"(Emmy-nominated 2008 documentary fil)"語言學家"(The Linguists)一片。 他亦擔任非營利瀕危語言振興協會的董事。 哈里森博士在西伯利亞及蒙古等地進行瀕危語言如图瓦语,藏則圖瓦語(Tsengel Tuvan),圖法語,歐斯語(Ös),圖哈語(Tuha),蒙查克語(Monchak),蒙达语族等之田野研究工作,也曾在巴拉圭,智利,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度等地進行此類瀕危語言田野研究工作。他擅長音位學、尤其是元音和谐律,並研究語言之瀕危,滅絕和振興等方面題目。.
母語運動
#重定向 語言復興.
查看 語言復興和母語運動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查看 語言復興和民族主義
潘金玉
潘金玉(),居住在台灣南投縣埔里鎮,是台灣最後一位全然精通巴宰語的巴宰族耆老,也是全球最後一位全然精通巴宰語者。 族人尊稱她為 tata(達達、巴宰語:阿姨)、或稱 apu(阿嬤/ama)。.
查看 語言復興和潘金玉
方言保護
#重定向 語言復興.
查看 語言復興和方言保護
族語新聞
《族語新聞》(英語:Ethnic language news)是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以各種台灣南島語言言播出。目前還沒有:巴宰語、噶哈巫語,或西拉雅語等語種播出。原住民族電視台,"族語播報人員--TITV Sinbung",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retrieved Jan.30,2014.
查看 語言復興和族語新聞
曼島語
曼島語(Gaelg或Gailck),又稱曼島蓋爾語、馬恩蓋爾語、或曼克斯語,是一種凱爾特語族蓋爾亞支的語言,主要使用於曼島,為中古愛爾蘭語的後裔,和古代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和蘇格蘭西南邓弗里斯-加洛韦的加洛韦地區的蓋爾語方言尤為相似。.
查看 語言復興和曼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