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7 关系: 七清淨,一念無明,二乘解脫道,事障,开悟,佛经,佛菩提道,佛教用语列表,佛教正覺同修會,俱解脫,心解脫,分段生死,八聖道分,四谛,理障,結 (佛教),生死,煩惱 (佛教),隨煩惱,見道,解脫,證悟,變易生死,蕭平實,根本煩惱,漏尽通,慧解脫。
七清淨
七清淨(Saptha Visuddhi),佛教术语,源自覺音《清淨道論》,由戒、定、慧三學中細分出來,為修習解脫道至涅槃的七個階段。在南傳上座部中有很重要地位。.
查看 解脫道和七清淨
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佛教術語,無明可分兩種: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
查看 解脫道和一念無明
二乘解脫道
解脫道,佛教術語,在大乘佛教理論中,指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解脫道的內容即是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緣覺道以及聲聞道的修行,不再受業力與無明的牽制,滅除眾生所有能障礙生死的煩惱(即煩惱障),而得解脫的智慧,能證涅槃果,不受後有,出離三界六道生死的輪迴。 解脫道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世間。二乘的解脫道只能使人成為阿羅漢而不能使人成佛。.
查看 解脫道和二乘解脫道
事障
事障,佛教術語,二障之一。.
查看 解脫道和事障
开悟
开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就是相對於一般人對世間本質及生命實相的無所知道。.
查看 解脫道和开悟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查看 解脫道和佛经
佛菩提道
佛菩提道,佛教術語,是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解脫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其實涵蓋了解脫道所有的內容)。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以祂自己修行成佛的經驗,教導祂的弟子們如何一步一步地跟隨祂的腳步,也一樣能夠得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圓明而成佛的修行內容。這也是菩薩要修行到最後究竟成佛的所有過程。 也可稱作是菩薩道,因為成佛的途徑就是菩薩階位的修行。.
查看 解脫道和佛菩提道
佛教用语列表
下面為佛教相關的術語和條目: 下面列出佛教的非通俗用语的用词。.
查看 解脫道和佛教用语列表
佛教正覺同修會
佛教正覺同修會(True Enlightenment Practitioners Association),是一個臺灣的宗教團體,由蕭平實創始,其追隨者尊稱其為平實導師,該團體稱其以佛教的禪宗和唯識來修行。 蕭平實生平及弘法過程在由記者鄧麗君於2016年4月份之於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發行的人物宣傳類雜誌《中華英才》撰寫的〈封底人物〉中有詳盡的報導。 兩位中國大陸學者所著的《二十世紀中國佛教》一書第357頁中對於蕭平實及正覺同修會的評論,認為其修行體系根據經教和實修發揚禪宗和唯識,全力護衛世尊所開示的如來藏妙法,「其修學體係可謂自宋明以來禪淨雙修之道的進一步發展。然樹敵過多,難免遭致諍論。」 同修會宣稱修行方法係以禪宗之般若智慧及無相念佛功夫鍛鍊動中定力,教導學人熏聞第一義諦之大乘佛法,進而讓佛子們次第實證解脫道與佛菩提道。 相關團體為「正覺教育基金會」與「正智出版社」。 中天電視2011年2月6日及13日的"真心看台灣"節目,以及台灣電視公司2011年2月20日的"發現新台灣"節目之中,對正覺教育基金會有做專訪報導。在2014年6月19日,中國網之"中國訪談、世界對話"節目之中,也對正覺同修會、正覺教育基金會及基金會張董事長做了45分鐘的專訪報導。.
查看 解脫道和佛教正覺同修會
俱解脫
俱解脫,佛教術語,阿羅漢有兩種:俱解脫及慧解脫,同樣都是透過佛法中解脫道的修行得證生死解脫的阿羅漢果證,皆可證有餘涅槃界、捨報後入無餘涅槃界,不受後有。 所不同的是,慧解脫的阿羅漢,並沒有四禪八定的修證,但同樣滅盡世間一切種種有漏法而無有餘,只是未具足證得八解脫的身證;而俱解脫的阿羅漢則有加修四禪八定,同樣也是已經得滅盡世間一切種種有漏法而無有餘。但更進一步於具足證得八解脫的身證。。 阿羅漢比丘,除成就慧觀之外,同時成就八解脫,稱俱解脫。.
查看 解脫道和俱解脫
心解脫
心解脫是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目標,於世間憂、悲、惱、苦徹底解脫。 如雜阿含經卷一第一經中,世尊所述:.
查看 解脫道和心解脫
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或作分斷生死),佛教術語,指尚未實證解脫道極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的一切有情眾生,包括凡夫及已證解脫初果乃至三果的佛法解脫道修行者,以及七地滿心以前的各階位修行佛菩提道之菩薩;因為仍有三界有愛無明的煩惱纏縛,不能於捨報後入無餘涅槃,仍存有受後世三界有的種子故,所以無法自主出離於三界六道生死輪迴,而不斷一世又一世的依業果報而出生於三界當中,每一世壽盡而捨報後又再度於三界六道世間出生,一次又一次的連續又輾轉的現象,顯示是分段而受生死的,所以稱作分段生死。.
查看 解脫道和分段生死
八聖道分
八聖道分(巴利語:,梵語:),又譯為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聖支道,佛教术语,也叫或者,是指佛教徒修行达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故又稱八船、八筏。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梵语“正”也有“圆、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
查看 解脫道和八聖道分
四谛
四圣谛 (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 ;cattāri ariyasaccāni,藏文 བདེན་པ་བཞི། 又称四真谛、四谛),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之基本教法,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
查看 解脫道和四谛
理障
,佛教術語,二障之一。.
查看 解脫道和理障
結 (佛教)
結(saṃyojana,saṃyojana,saññojana),又譯為結使、結纏,佛教術語,是指一個人內心意識中潛在的煩惱,它會產生障礙,將人綑綁在輪迴中,妨礙一個人得到解脫,帶來痛苦。斬斷結縛,就可以進入涅槃。因結縛而出生的五種最主要的障礙,被稱為五蓋。 在佛經中,結縛有數種不同的分類說法,有二結、三結、四結、五結、九結、十結等。.
查看 解脫道和結 (佛教)
生死
生死,佛教術語,乃指有情眾生在世間的出生與死亡兩個接續而輾轉的狀態。也是佛教中說明眾生在一生當中四個過程階段─生、老、病、死中,代表生命的最初始與完結最後的階段,而這兩個階段,正好是上一個生命連結下一個生命,而這樣的循環不止的生死,在沒有因為透過佛法的修行而斷盡一念無明的煩惱前,是無法中斷的。.
查看 解脫道和生死
煩惱 (佛教)
煩惱(क्लेश,,,kilesa,藏文:nyon mongs),佛教術語,除了一般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其中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憤怒、悲傷、麻木等。 「障」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蔽,意謂有情眾生被無明、煩惱、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而因為煩惱而導致人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會眾生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就稱作煩惱障(梵語:kleśāvarana),為二障或三障之一。 煩惱的種子眠藏在藏識之中,未現行顯發出來,故稱為煩惱隨眠。.
查看 解脫道和煩惱 (佛教)
隨煩惱
煩惱(upakleśa),佛教術語,共有二十種,所以也常稱二十隨煩惱(vimśati upakleśa),指的是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惛沈、十四掉舉、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散亂、二十歪知。這是相對於六個主要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邪見)的根本煩惱來說,因根本煩惱而引起的二十種伴隨而生的煩惱。所以也稱作隨惑、枝末惑。 但由於隨煩惱與根本煩惱同是煩惱的現行,有別於煩惱隨眠的沒有現行、屬於不粗重的、不猛利的、行相細微的性質。.
查看 解脫道和隨煩惱
見道
見道(darśana-mārga),又稱見諦道、見諦,佛教術語,為修行位階之一,由說一切有部提出。是以無漏智來觀察四聖諦之後得到的成果,經由修行順決擇分而成。見道,修道與無學道,為進入涅槃的三個位階,見道之後,就脫離凡夫,相當於四向四果中的須陀洹向、斯陀含向或阿那含向之一。瑜伽行派則以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與無學道合稱。.
查看 解脫道和見道
解脫
在印度宗教中,解脫(梵文: मोक्ष ,, 或 मुक्ति,),意即「解放」,來自同一語根 意即「解開」、「放開」),就是生命個體能脫出離開在世界之間之中的生死輪迴及其隨之而來的各種苦。解脫的方法有許多種,如持誦陀羅尼、念誦佛號、修禪定、做瑜伽,依各教派傳承而定。這是印度宗教的重要宗教與哲學概念,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皆繼承了這個觀念,但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見解。.
查看 解脫道和解脫
證悟
證悟 證悟係指佛道行者親證了悟眾生本有的常住真心,並了悟前七識妄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根)的虛妄不實。 修行乃為解脫輪迴生死,而生死之本源卻由於不明眾生本有之常住真心,因而捨卻本不生滅、本來常住之真心,捨卻其本性清淨之真體,貪取有生有滅之妄心,因而生諸妄想,對境不如理作意,認妄為真、捨本逐末,而流轉生死,此皆肇因於對常住真心與其性淨明體之不知,故明此真實心乃為修行之首要。《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所以證悟便是大乘修行者實際親證悟明「超過一切尋思境相」、「不可言說」、「不墮雜染」、「離一異性相」的勝義諦真如心、又名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如來藏也。.
查看 解脫道和證悟
變易生死
變異生死,佛教術語,指大乘佛菩提的初地菩薩以上、或解脫道的二乘修行人已證解脫極果阿羅漢果者而回入大乘者,皆有能力入有餘涅槃,而其解脫證境已不受三界之輪迴,故屬不受分段生死。雖然不會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種子,但由於仍有種子的變異,故說仍有變易生死。而變異生死要至佛地才能斷除。.
查看 解脫道和變易生死
蕭平實
蕭平實(1944年-),台灣中部人 。本名蕭絜仁,又稱平實居士,為台灣正信佛教團體正覺同修會及正覺教育基金會的創立者 ,其信眾稱其為平實導師。 由於平實居士對於喇嘛教(即所謂的西藏密宗,又名藏傳佛教)等宗派的法義辯論,言詞上頗為尖銳,因此批評者多認為其文章有斷章取義和錯誤的理解,在佛教界普遍認為是附佛外道。但平實居士自認所學皆是兩千五百多年前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正信佛教傳承,因此對於外界的批評,平實居士皆低調回應。.
查看 解脫道和蕭平實
根本煩惱
佛教術語,共有六種,即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邪見)。指的是粗重的煩惱,令眾生無法解脫生死。相對於因為這六個主要的煩惱而引起的二十種隨煩惱。.
查看 解脫道和根本煩惱
漏尽通
漏尽通,佛教術語,屬三明六通之一種,在多部佛经中,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盡”即盡頭、不存在。“漏尽”煩惱已盡,即沒有煩惱,脱离轮回。 佛教的教理認為,六通的前五種神通是通外道的法,即外道也能透過修練神通的方法而達到這樣的能力。但第六種的漏盡通,並不是所謂超過一般正常人身心能力的神通,但卻也是佛門以外的任何修行人所無法達到的。因為漏盡通是必須透過佛教三乘菩提中解脫道修行的智慧修證,斷了我見及我執,證阿羅漢果,並加修四禪八定的禪定功夫,才能進一步而證得的一種證量能力。.
查看 解脫道和漏尽通
慧解脫
慧解脫,佛教術語,阿羅漢有兩種:慧解脫及俱解脫,同樣都是透過佛法中解脫道的修行得證生死解脫的阿羅漢果證,皆可證有餘涅槃界、捨報後入無餘涅槃界,不受後有。 所不同的是,慧解脫的阿羅漢,巴利佛教三藏聖典與覺音註釋書不同,而北傳說一切有部也不同。沒有四禪八定是說一切有部及巴利註釋所傳,而未得八解脫之身證才是巴利聖典原說,如中部經。《人施設論》與《顯揚聖教論》卷3(1攝事品)的定義大致相同,即:「六慧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未得八解脫身證具足住。七俱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及於八解脫身證具足住。」(CBETA, T31, no.
查看 解脫道和慧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