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西羅馬帝國

指数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212 关系: 加拉·普拉西提阿基督教基督教历史埃提乌斯卢比孔河古代史古典學古典时代晚期古罗马古罗马文学古羅馬建築古羅馬軍事后古代史吕基亚君士坦丁三世 (西罗马帝国)君士坦提乌斯三世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塞利乌斯·奥雷利安努斯墨洛溫王朝大公教會大国天主教會太極圖奧多亞塞奧諾莉亞宗主教宗教年表安布罗斯安波羅修尤利安尼波斯巨型都市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勒斯坦帝国帝国主义中世紀哲學中世纪中世纪前期中世纪的意大利中国历史世界史年表 (1世纪-10世纪)帕乌利努斯亚洲五胡十六国以色列历史伊利里亚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佛教與基督教...圣马力诺历史匈奴历史匈奴大帝匈人匈人帝國圓頂利奥王朝列強列蒂命運之矛哥特史哥特战争冷河战役凯旋式全面战争:阿提拉全覆裝甲騎兵克罗地亚国家分裂的里雅斯特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神聖羅馬皇帝科穆宁王朝第三羅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笈多王朝米蘭罗马罗马 (消歧义)罗马帝国的衰落罗马法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罗曼式建筑義大利歷史義大利文學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歷史羅馬元老院羅馬皇帝世系圖羅馬皇帝列表羅馬海軍翁布里亚大区烏爾丁瓦伦丁尼安三世狄奥多西王朝狄奥多里克一世狄奧多西一世直布罗陀百官志荷諾里萊切萨沃纳非洲殖民地領域等級西哥特王国西罗马西方世界西方美术史香料贸易角鬥士騎馬與砍殺II:領主马尔西安魔鬼橋迦太基霍克森宝藏舊聖伯多祿大殿阿卡狄奧斯阿尔及利亚阿陶尔夫阿提拉起重机那不勒斯蓋薩里克里昂歷史苏维汇人苏格兰历史查理曼李希梅尔東哥德王國東方基督教格拉提安欧瑞斯特欧洲欧洲历史欧洲中世纪美术歐洲黑暗時代殖民地残存国家列表民族大遷徙沙隆战役波尼法爵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法兰克王国法国法国历史年表法国君主列表潘克拉辛斯提里科旧约圣经政治意大利意大利城邦教區教宗教宗加犹教宗希拉略教宗列表教宗玛策禄一世教宗玛策林教宗策肋定一世教宗美基德教宗西斯笃三世教宗辛普利修教宗选举教宗欧瑟伯教宗斐理斯三世教廷教皇国拥立国王者拜占庭帝国拜占庭皇帝列表拉丁禮教會拉溫納督主教區拉文納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曼切華公國11月19日12世纪的文艺复兴1千纪3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87年388年390年代39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92年395年3月17日400年代4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01年402年410年415年423年445年451年454年455年456年460年代46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67年國家領導人列表475年476年493年4世纪5世纪6月20日7月9日9×19mm魯格彈9月4日9月9日 扩展索引 (162 更多) »

加拉·普拉西提阿

安利亚·加拉·普拉西提阿(Aelia Galla Placidia,)是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大帝(379-395年在位)的女儿,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393-423年在位)的妹妹,君士坦提乌斯三世(421年在位)之妻,瓦伦丁尼安三世(425-455年在位)之母。 410年哥特人攻陷罗马时加拉·普拉西提阿被俘虏,并于414年嫁给了西哥特人首领阿陶尔夫,生有一子狄奥多西(早夭)。415年,阿陶尔夫被刺身亡,次年罗马人以六十万斗小麦将加拉·普拉西提阿赎回。417年被霍诺留安排嫁给了君士坦提乌斯,作为其平叛有功的奖赏。421年君士坦提乌斯与霍诺留成为共治的皇帝,但其在位仅7个月即去世。君士坦提乌斯死后,普拉西提阿与霍诺留--发生了争执,被放逐君士坦丁堡。霍诺留死后,在东罗马军队的帮助下,加拉·普拉西提阿回到拉文纳,斩首了篡位者约翰(Iohannes),立普拉西提阿与君士坦提乌斯三世的幼子瓦伦丁尼安为罗马西部帝国的皇帝,普拉西提阿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在位期间曾在拉文纳修建了大量的教堂,其陵墓(原本是一座教堂的演讲室)拥有早期拜占庭马赛克最好的样式。.

新!!: 西羅馬帝國和加拉·普拉西提阿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西羅馬帝國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西羅馬帝國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埃提乌斯

弗拉维乌斯·埃提乌斯(Flavius Aetius,),又譯阿哀契烏斯,西徐亞裔羅馬人,西罗马帝国末期的主要军事统帅。他的主要战绩为在沙隆戰役击败匈人入侵,并取得了古代欧洲规模最大一场会战的胜利。451年,匈人首领阿提拉入侵西罗马帝国,埃提乌斯联合西哥特王国反击并将其击退。后来,他又多次击退蛮族进攻。454年,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诬告埃提乌斯谋反。皇帝瓦伦蒂尼安三世信以为真,親手刺死了埃提乌斯。 Category:罗马帝国执政官 Category:古罗马将领.

新!!: 西羅馬帝國和埃提乌斯 · 查看更多 »

卢比孔河

卢比孔河(Rubicone)是意大利北部的一条约29公里长的河流。这条河源自亚平宁山脉,流经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南部,最终在里米尼以北大约18公里处流入亚德里亚海。 在西方,“渡过卢比孔河”(Crossing the Rubicon)是一句很流行的成语,意为“破釜沉舟”。这个习语源自于西元前49年,凱撒破除将领不得带兵渡过卢比孔河的禁忌,带兵进军罗马与格奈乌斯·庞培展开内战,并最终获胜的典故。.

新!!: 西羅馬帝國和卢比孔河 · 查看更多 »

古代史

古代世界,或者古代史一詞,用法相當模糊。.

新!!: 西羅馬帝國和古代史 · 查看更多 »

古典學

古典學 ,有時被稱為古代研究或者古典文明研究,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古典学在語言學、文學、哲學、歷史學、藝術、考古学的领域内研究古代地中海世界(公元前3000年青銅器時代 - 公元後300~600年近古時代)——尤其是古典時期的希腊和罗马(公元前600年 - 公元後600年)。而古典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古希腊和古罗马作家的文学作品。.

新!!: 西羅馬帝國和古典學 · 查看更多 »

古典时代晚期

古典時代晚期又稱作古代晚期、晚古時期或近古代(Late Antiquity),是歷史學上的術語,意指古典古代到中世紀之間的期間,地區包含了歐洲的大部分和環地中海地區,歷史學者彼得·布朗(Peter Brown)把這段期間界定在2世纪到8世紀,一般而言這段時期的開端是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 (公元235年– 284年),在7世紀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席哈克略在位期間遭受穆斯林入侵結束。 羅馬在皇帝戴克里先在位時,社會、文化以及組織出现重大轉變,羅馬開始出現東西部的概念,在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間除了基督教化,甚至有更大的舉措-遷都拜占廷,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當4世紀日耳曼人大舉遷徙使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時,蠻族也在各地建立王國,文化也呈現日耳曼-羅馬的形式,歐洲文化的基礎就在日耳曼族和基督教傳統混合而成。 歐洲的人口和知識科技也在此際慢慢轉變,社會崩潰直到文藝復興才開始恢復,而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到中世紀之間的時期,也是所謂的黑暗時期,也是近古代較狹義的定義。.

新!!: 西羅馬帝國和古典时代晚期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西羅馬帝國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文学指纪元前后繁荣于古罗马政权(包括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治下的文学。其主要语言是拉丁语。尽管古罗马共和国诞生于公元前510年(摆脱伊特鲁利亚王朝的统治),但按照惯例,真正意义上的古罗马文学则从公元前240年算起。.

新!!: 西羅馬帝國和古罗马文学 · 查看更多 »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英語:Ancient Roman architecture)指由古羅馬人創造並且擴展到地中海沿岸其所控制疆域的一種新風格的建築藝術,經常簡稱為羅馬建築(英語:Roman architecture)。他直接繼承了古希臘晚期的建築成就,而且將其向前大大推進,使之在1到3世紀達到奴隸制時代全世界建築的頂峰。在西方學術界傳統上特指古羅馬共和國與帝國時期的建築,漢語學術界定義較為寬泛,有時可以包括前期的伊特魯裡亞建築,也可以包括分裂之後的西羅馬帝國建築,但是一般不包含東羅馬帝國建築。.

新!!: 西羅馬帝國和古羅馬建築 · 查看更多 »

古羅馬軍事

羅馬軍事包含從公元前八世紀的羅馬城邦到西羅馬帝國的軍事概況,傳統上羅馬的軍事包含羅馬陸軍以及少量羅馬海軍。羅馬軍事和現代聯邦歐洲的軍事有越來越密切的關係,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曾經描述羅馬人是:「生來就準備好當軍人」,而羅馬實際上也長時間的投注在對外的軍事擴張,從羅馬悠久的歷史來看,羅馬大多擴展本身的金融以及軍事力量。羅馬战史前後長達一千三百年,幅員最東可到波斯(現代的伊朗)、最南可到阿非利加(現代的突尼西亞)和埃及、最北可到不列顛尼亞(今日的英格蘭和威爾斯東北部),羅馬的軍隊從古代的義務兵制演變到後來的專業兵制,羅馬的科技也因軍事需求而日新月異,這也就是羅馬可以不斷擴張版圖的原因。.

新!!: 西羅馬帝國和古羅馬軍事 · 查看更多 »

后古代史

后古代史(也称前现代史)是西方历史学划分出来的一段时期的历史。欧洲历史学界一般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世纪、近代,而后古代与中世纪是完全对应的,它位于古代史与现代史中间。不同地区的后古代时期也不同,通常开始于公元200-600年,结束于1200-1500年。这段时期的主要古代文明依次为汉朝(结束于220年)、西罗马帝国(476年)、笈多王朝(550年代)和萨珊王朝(65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大致对应于封建时期中段的隋、唐、宋等朝代。但在中国史中,往往以1840年为分界线,之前称古代,之后称近代或现代,因而对这一时期并没有相应的称呼。这一时期主要的特点包括,来自中亚的入侵,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发展,以及不同文明间的贸易和军事接触。.

新!!: 西羅馬帝國和后古代史 · 查看更多 »

吕基亚

吕基亚(古希腊语:Λυκία)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土耳其安塔利亚省境内。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曾是帝国在亚洲的一个行省。.

新!!: 西羅馬帝國和吕基亚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三世 (西罗马帝国)

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Claudius Constantinus;),是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他是西罗马帝国的将军,并于407年在不列颠尼亚自立为皇帝,并于高卢为基地。 随着霍诺留皇帝于409年得到承认,君士坦丁三世的失去支持以及军事上的失败使得他于411年退位。不久之后,他被捕获并被处死。.

新!!: 西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三世 (西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提乌斯三世

君士坦提乌斯三世(Flavius Constantius,?-421年),西罗马帝国的皇帝(421年在位仅7个月)。 罗马皇帝霍诺里乌斯在位期间,西罗马帝国几乎分崩离析,在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横扫意大利,攻占并掠夺罗马城之后。帝国的统治一落千丈,不列颠、高卢、西班牙等地,均发生了大量的叛乱。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死后,阿道法斯继位,他改变对罗马的敌对政策,反而主动与霍诺里乌斯结盟,并且娶了霍诺里乌斯的妹妹,也即狄奥多西大帝的女儿普拉西狄亚为妻。然后进兵高卢,替霍诺里乌斯“平叛”。 就在高卢和西班牙各地叛乱不断之际,也有一些军人忠于罗马政府,君士坦提乌斯当时就是这样的一名军人。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叛乱都被镇压。 415年,阿道法斯被人刺杀,普拉西狄亚成了寡妇。由于君士坦提乌斯战功卓著,霍诺里乌斯将普拉西狄亚许配给他,君士坦提乌斯因此成为皇室成员,他与普拉西狄亚育有一儿一女,儿子瓦伦丁尼安后来即位为罗马皇帝。 421年,霍诺里乌斯提升君士坦提乌斯为共治的皇帝。史书上一般称其为君士坦提乌斯三世,但是7个月后,君士坦提乌斯就因病去世。 Category:羅馬皇帝.

新!!: 西羅馬帝國和君士坦提乌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提烏斯一世

弗拉維烏斯·瓦勒里烏斯·君士坦提烏斯(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是西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因為臉色蒼白的外表特徵,在拜占庭史學家筆下常稱他為克洛魯斯·君士坦提烏斯(Chlorus,源自於希臘語中的「蒼白」),或稱為君士坦提烏斯一世。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開創者,也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的父親。.

新!!: 西羅馬帝國和君士坦提烏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塞利乌斯·奥雷利安努斯

塞利乌斯·奥雷利安努斯(Caelius Aurelianus,约活动于公元5世纪前后)。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医学作家,常被认为是继盖伦以后的又一位古典世界的医学家,也是仅次于塞尔苏斯的拉丁文作家。他凭借代表作《关于急性及慢性疾病》对古典医学的详细且又准确的解释而闻名。他倡导使用饮食、物理及卫生的方法治疗疾病。从而扩大了公元2世纪方法医学学派的领导人索拉努斯的影响力。.

新!!: 西羅馬帝國和塞利乌斯·奥雷利安努斯 · 查看更多 »

墨洛溫王朝

墨洛温王朝(,又譯梅羅文王朝或梅羅文加王朝)是一个法兰克人王朝和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希尔德里克一世,王朝的创立者,在457年第一次被文献提及 ,之后他的儿子克洛维一世在481年降服了高卢北部和中部并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在此之后一直统治着法兰克王国直到751年3月希尔德里克三世被矮子丕平废黜为止。墨洛温王朝的扩张让法兰克王国获得除塞普提马尼亚以外的所有高卢地区。 由于遵循法兰克人的诸子均分制,导致自克洛维一世之后墨洛温王朝对法兰克王国全境的统治变得断续,对土地持续的分割导致王朝后期宫相逐渐掌握大权并最终使得王朝被加洛林王朝的建立者矮子丕平推翻。但由墨洛温王朝引入的基督教文化一直影响着法兰克王国与其后继国家的发展。.

新!!: 西羅馬帝國和墨洛溫王朝 · 查看更多 »

大公教會

大公教會」的「大公」原文起源自希臘语单词καθολικός,意为「普遍的」,汉譯作「公」乃取同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公」,因為大公教會教徒認為只有大公教會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眾的」教會。他們選擇這個名字,是由於他們認為最開始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大公教會」一詞最早出現在《使徒信經》中之「聖而公教會(sancta ecclesia catholica)」。.

新!!: 西羅馬帝國和大公教會 · 查看更多 »

大国

大國(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新!!: 西羅馬帝國和大国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西羅馬帝國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太極圖

太极图是指代表阴阳(太极)思想的中国符号,有时也泛指历史上其他文化中所使用的与中国太极图相似的几何图案。这类符号标志大部分是由两个不同颜色的半圆形泪珠状曲线组成,稱為黑白陰陽双魚。以太極圓直徑的一半作兩個圓,太極圓被分成四部分,每兩部分組合起來,便成為一對陰陽双魚。或者是由一个反S型曲线将一个圆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标记有一个不同颜色的圆点,一般由黑和白两种颜色组成。在西元前五世紀凯尔特艺术和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军服的纹章中都有这种类型的符号。.

新!!: 西羅馬帝國和太極圖 · 查看更多 »

奧多亞塞

奧多亞塞(Odoacer,亦作Odovacar;)是義大利的第一個日耳曼蠻族國王(476年~493年在位)。.

新!!: 西羅馬帝國和奧多亞塞 · 查看更多 »

奧諾莉亞

奧諾莉亞,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的姐姐,因為匈奴帝國阿提拉以與她的婚約為由入侵高盧而聞名。阿提拉於西元451年在沙隆戰役後退兵,此後歷史沒有記載她的事跡。 奧諾莉亞是後來的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三世和加拉·普拉西提阿的唯一女兒。 她和侍衛長私通被發現,皇帝瓦倫提尼安將她送進一個修道院軟禁起來。瓦倫提尼安後來決定讓奧諾莉亞和羅馬參議員Bassus Herculanus結婚,皇帝認為這個姊夫是“安全的”,不可能利用這種關係來奪取皇帝寶座。奧諾莉亞不想與他結婚,因此尋求匈奴王阿提拉的幫助。她在西元450年春向阿提拉求援,並且附上她的戒指。雖然奧諾莉亞不一定是向阿提拉提出婚約,阿提拉選擇如此解讀她的信息。 Category:古罗马女性人物 Category:羅馬皇帝子女.

新!!: 西羅馬帝國和奧諾莉亞 · 查看更多 »

宗主教

宗主教(Πατριάρχης;Patriarcha),东正教在中文传统上习惯翻译为牧首,是實施主教制度的基督教宗派的一種神職人員職稱。 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为家父(pater familias)对某个扩展家庭行使专制的权力的男人。该种由年长男性对家庭进行支配的体系被称为父权(patriarchy)(Πατριάρχης)。这是一个希腊文词汇,由πατήρ (pater,意为“父亲”)和ἄρχων (archon,意为领导leader,首领chief,统治者ruler,国王king,等等) 亚伯拉罕,以撒,以及雅格被提及为三位以色列人的族长(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译译法,或为“圣祖”),而他们生活的时期即被称为“族长时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圣经的七十士譯本中获得了其宗教上的含义。 该词主要具有特殊的教会的多种含义。特别是,東方正教會、罗马天主教会(高于大总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东方亚述教会中最高等级的主教均称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办公地以及教会的征役(由一个或更多的教省组成,尽管在他自己的(总)教区之外他经常没有可实施之司法权)被称为“宗主教区”(patriarchate)。从历史上说,宗主教可能经常是一个充当行政长官(Ethnarch)的合理人选,后者可在一个信奉其他教义的国家或帝国内代表由其宗教团体所形成的社区(如在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 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的主教的称号,他们的威望和权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其中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等五個首要主教所領導的教會,又合稱為「五大宗主教區」(Pentarchy;亦稱為「五牧首聯合治理教會」)。当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方正教会分裂时,罗马的宗主教成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为东正教普世大牧首。现今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一至数名宗主教/牧首,特别是在历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亚历山大宗主教。.

新!!: 西羅馬帝國和宗主教 · 查看更多 »

宗教年表

宗教年表是按年代学排列的从史前时代到近现代重要的宗教事件纲要。此文广泛涉及史前时代,由于大量的人类宗教经历没有被归入信史,信史只有将近5000年(文字出现的时间),缺乏真实的书面记录,大多数对原始宗教的认知来自于考古学发现和其他间接来源还有推测,许多原始宗教一直受到持续争论。.

新!!: 西羅馬帝國和宗教年表 · 查看更多 »

安布罗斯

安布罗斯(Ambrosius Aurelianus;Emrys Wledig),是五世纪时西罗马帝国军队撤离不列颠后,率领罗马-不列颠人抵御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的传奇领袖,在多次成功战役后有效地延缓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脚步。在蒙茅斯的杰弗里所编的传奇《不列颠诸王史》中称为奥略留斯·安布罗斯(Aurelius Ambrosius),是“大龙头”尤瑟的前任“不列颠国王”。并在不列颠人传奇中占有独立的重要角色。.

新!!: 西羅馬帝國和安布罗斯 · 查看更多 »

安波羅修

聖盎博罗削(Sanctus Ambrosius,Sant'Ambrogio,英文中常作 Ambrose,),罗马公教(天主教)神职人员,任米兰主教,4世纪基督教著名的拉丁教父之一。他也是羅馬公教公認的四大教會圣师(Doctor of the Church)之一。.

新!!: 西羅馬帝國和安波羅修 · 查看更多 »

尤利安

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尤利安努斯(Flavius Claudius Julianus,),英文作朱利安(Julian),君士坦丁王朝的羅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有時候他被稱為尤利安二世,以與193年在位的狄圖斯·尤利安努斯區分。 他在位期間,由於他對希臘哲學的熱愛,讓他贏得了哲學家尤利安( Julian the Philosopher)的稱號。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嚴格基督教教育下長大,但後來卻轉向希臘羅馬的傳統多神信仰。他師承於新柏拉圖主義,崇信神秘儀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對將基督教信仰視為國教,因此被基督教會稱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他在位期間努力推動多項行政改革,是羅馬帝國最後一位多神信仰的皇帝。.

新!!: 西羅馬帝國和尤利安 · 查看更多 »

尼波斯

朱利乌斯·尼波斯(Julius Nepos,),西罗马帝国倒数第二个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474年-475年(或-480年).

新!!: 西羅馬帝國和尼波斯 · 查看更多 »

巨型都市

巨型都市(megacity)是指規模特别巨大的城市,通常巨型都市的都會區人口數量都需要超過1000萬。聯合國統計局將巨型都市定義為其大都會區(urban agglomeration)的人口數至少需到達1000萬人。按照聯合國的定義來看的話,世界規模最大的巨型都市是日本的首都東京。聯合國預測,目前全世界的32億城市人口在2030年將會增加到50億。到2030年時,世界將會有五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都市。調查和預測表明,在未來的25年裡,城市人口增長將主要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在2025年,根據「遠東經濟評論」的數字,亞洲將至少會有10個巨型城市,包括印度的孟買(3300萬人口)、中國的上海(2700萬人口)、巴基斯坦的卡拉奇(2650萬人口)、孟加拉國的達卡(2600萬人口)和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2490萬人口)。尼日利亞的拉各斯其人口從1950年的30萬人增加到現在的1250萬人,尼日利亞的政府估計在2015年,拉各斯的人口會增加到2500萬。.

新!!: 西羅馬帝國和巨型都市 · 查看更多 »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新!!: 西羅馬帝國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國(دولة فلسطين)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2007年6月因內部兩大勢力嚴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佔有加沙地帶,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即「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治約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監督。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区面积6242平方公里,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积220平方公里),及加沙地区363平方公里。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在國際承認巴解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的首個聯合國機構。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时,雖然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67/19号决议。截至2015年9月,已经有136个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70.5%)承认巴勒斯坦國为一个獨立國家。.

新!!: 西羅馬帝國和巴勒斯坦 · 查看更多 »

帝国

帝國,原指国家元首或统治者称为皇帝或女皇的君主制国家,但通常亦泛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往往统治或支配多个民族或邦国的强盛一时的国家。现在有些大的企业或被一个人控制的政治实体也被称为帝国,如商业帝国。.

新!!: 西羅馬帝國和帝国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西羅馬帝國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哲學(Medieval Philosophy)是指中世紀的哲學相關發展,時間大約從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4世紀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為止。中世紀哲學從8世紀時被巴格達視為獨立哲學議題,法國查理大帝時代也相當重視哲學。.

新!!: 西羅馬帝國和中世紀哲學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西羅馬帝國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又称中世纪早期、中古早期;Early Middle Ages)是在欧洲历史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从500年到1000年間大约5個世纪的一個時期,前承後古典時代、後接中世纪中期。在這段時期内,从羅馬帝國後期開始的衰落趨势,在整个歐洲一直持续: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减少、贸易萎缩、野蛮人民族遷徙规模扩大與持續入侵,當年羅馬统治过的遼阔大地,最终分成了三种后续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西欧历史上,中世纪前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传世文学文化作品甚少的特点。然而,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却得以存留下来,尽管以前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于公元7世纪时为伊斯兰哈里发所征服。 到了中世纪前期的后段,这些衰落的趋势才得以逆转。800年时,查理大帝获得了皇帝的称号,罗马皇帝似乎后继有人。他统治下的法蘭克王国卡洛林王朝,对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开始普及封建农耕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田轮耕制、重型耕犁等革新。欧洲大部分地区野蛮人迁移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但还是受到北欧维京人扩张的影响。.

新!!: 西羅馬帝國和中世纪前期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的意大利

中世纪的意大利指的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前期这一期间内的意大利。.

新!!: 西羅馬帝國和中世纪的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西羅馬帝國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世纪-10世纪)

*1年:公元纪年始年.

新!!: 西羅馬帝國和世界史年表 (1世纪-10世纪) · 查看更多 »

帕乌利努斯

培拉的帕乌利努斯(Paulinus of Pella)约活动于公元5世纪前后。他是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索尼乌斯之孙。他在46岁时皈依基督教,著有诗歌《感恩》,描述了西罗马帝国及其统治阶层的衰落。.

新!!: 西羅馬帝國和帕乌利努斯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西羅馬帝國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新!!: 西羅馬帝國和五胡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历史

以色列人的先祖是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哈蘭地區的閃族人,後來因神要求亞伯蘭(后改名为亞伯拉罕)遷至「应许之地」的原故,遷居至迦南(Canaan),並結合當地的遊牧文化,定居至約旦河西岸,即今希伯崙一帶。 約前1050年掃羅王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以色列。西元前931年是以色列的紀年开始。当年它分裂成南北兩個王國,南國猶大有兩個部族,以較為強大的部族猶大來命名;而北國以色列則有10個部族,仍然保持著以色列的名稱。因此,居住在南部猶大地區的人,被稱作猶太人;而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區的人,便保持以色列人的稱號,從而使猶太人與以色列人一樣,都具有種族和民族,乃至國家的多重意義。.

新!!: 西羅馬帝國和以色列历史 · 查看更多 »

伊利里亚

伊利里亚(古希腊语:,拉丁语:Illyria)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巴尔干半岛西部,亚德里亚海东岸。大约为今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和阿尔巴尼亚地区。.

新!!: 西羅馬帝國和伊利里亚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瑞士剧作家,小说家。.

新!!: 西羅馬帝國和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 查看更多 »

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

弗拉维乌斯·霍诺留·奥古斯都(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 384年9月9日-423年8月15日),狄奥多西一世(大帝)之次子,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首任西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时间393年-423年。.

新!!: 西羅馬帝國和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 · 查看更多 »

佛教與基督教

佛教與基督教同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釋迦牟尼佛在耶穌約五百年之前誕生。而聖經在在耶穌誕生前約一千五百年前開始寫,歷經一千多年寫成。從孔雀王朝起,佛教開始向印度各地、中東以及中國傳播。而基督教起源於猶太地區,從西元一世紀傳往羅馬帝國及地中海沿岸。公元前331年-前325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至印度河,希臘人其後更在該地區成立了多個印度-希臘王國,不單將希臘文化帶至印度,也令印度文化包括佛教傳播至中東、埃及和希臘。公元前722年與586年以色列王國與猶大王國分別被亞述與巴比倫帝國毀滅,開始了猶太人流亡期,並開始將舊約聖經影響巴比倫、波斯等東亞地區。有學者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教授,透過分析早期基督教的偽經和佛教經文,推測兩者有關係。在諾斯底教派的多馬福音中 ,柏高絲認為「有部份和佛教相似,這些早期的經文很可能受到當時已經發展成熟的佛教傳統影響。」 另外,認為約翰福音裏含有一些佛教與道教的概念。 其它學者亦曾比較路加福音和方廣大莊嚴經裏關於耶穌誕生和釋迦牟尼佛誕生相似的描述。 偽經多馬福音成書之時(公元200年),有不少佛教的傳教者居住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 歷史學家認為公元4世紀時,天主教的修道院開始在埃及建立,而當地的修道院的結構和同時期的佛教寺院有相似之處。 13世紀时,歐洲的旅行家如柏郎嘉宾及鲁不鲁乞在他們的旅行報告中描述了佛教的經文、戒律、寺院生活、宗教儀式和冥想修行的法門,和當時聶斯脫里派(即景教)極為相似。Macmillan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2004, page 160 16世紀早期,天主教的傳教士如聖方濟·沙勿略亦曾提及東方的佛教。 同時期的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斯里蘭卡禁制佛教,並沒收了寺廟的財產,後來斯里蘭卡的荷蘭及英國統治者亦一樣禁制佛教。 但葡萄牙的歷史學家發現原來天主教的聖約沙法就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並向羅馬教廷報告。 18世紀歐洲的大學開始對梵文研究,引起更多人對佛經的興趣。 19世紀開始有西方人信佛教,20世紀初更開始有西方人在佛教寺廟成為僧侶。 在20世紀,基督教和佛教的教徒之間展開更多的交流,如天主教徒湯瑪士·梅爾頓、、、修女 以及佛教徒如佛使比丘、一行禪師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都致力尋找兩個宗教的對話。 他們都認為基督和佛陀的教誨並不一定衝突,而是可以互補和對照。 世界文化歷史學者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更認為基督教和佛教的接觸會是這個世紀重要的事情。.

新!!: 西羅馬帝國和佛教與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圣马力诺历史

最神圣的圣马力诺共和国(意大利语:la 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San Marino)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里米尼地区附近,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其早期历史不见于史籍。在公元3世纪下半叶,一个以采石为生的年轻基督教徒马力诺(Marinus)驾船离开其故乡——达尔马提亚的阿尔贝岛(今克罗地亚的拉布岛),在意大利的里米尼上岸,从此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圣马力诺历史。.

新!!: 西羅馬帝國和圣马力诺历史 · 查看更多 »

匈奴历史

匈奴是一個古代帝國,由遊牧部落聯盟,在中國戰國時代末期至秦朝之間建立,與漢王朝之間有著長期的衝突與合作關係。領土極盛時的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今大兴安岭。南沿長城與中原王朝相鄰,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 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甚至里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 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間衰弱,中亞草原改由突厥控制。.

新!!: 西羅馬帝國和匈奴历史 · 查看更多 »

匈奴大帝

《匈奴大帝》本片讲述的实为欧洲历史上的“匈人”(Hun),而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至今仍是学术界的争议话题。但目前华语界多将此片中的“匈人”(Hun)译作“匈奴”。(Attila)2001年1月30日上映于美国的历史片。.

新!!: 西羅馬帝國和匈奴大帝 · 查看更多 »

匈人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東歐,並入侵東、西羅馬帝國。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5世纪末时,匈人国家逐渐瓦解并从历史消失。匈人自东向西的进攻引发了欧洲民族大迁徙,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以来部分学者认为匈人就是中国史书中的匈奴人,但匈人和古代位於中国大陸的匈奴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解答这一问题。懷疑這兩個民族係出同源的主要原因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匈奴」的「匈」跟「匈人」的發音「Huns」,音韻上的接近,中國記載匈奴滅奄蔡而歐洲也記載匈人滅阿蘭王國(古稱奄蔡),最早期的匈人屬蒙古人種,與匈奴相同,而後期的匈人應屬於圖蘭人種(歐亞混血)。.

新!!: 西羅馬帝國和匈人 · 查看更多 »

匈人帝國

匈人帝國(370年–469年)是匈人在欧洲建立的帝国,控制地區从中亚大草原到相当于如今的弗兰德尔;从多瑙河河谷到波罗的海海滨。其領土包括現今的德國大部分、中歐、巴爾幹和烏克蘭。它的西部和西南部和西羅馬帝國接壤,東南方與東羅馬帝國接壤,但是北部和東部邊界無法確定。453年阿提拉死亡後,在領導權和繼承權的鬥爭下,帝國開始解體;469年阿提拉的兒子鄧吉西克陣亡後,帝國最終滅亡。.

新!!: 西羅馬帝國和匈人帝國 · 查看更多 »

圓頂

圓頂,是一種常見建築結構,外型類似一個空心球體的上半部。圓頂的橫切面並不一定是完整圓球型,亦可以呈橢圓形。用各种材质制造的圆顶在建筑学中有悠久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史前时期。 在古代近東的建筑物和坟墓中,已经可以找到叠涩拱的身影。这是一种在两根支撑柱上以砖石层层收进,直到中线合拢的半圆顶的拱,和圆顶已经相似。而大规模的制造真正圆顶的技术则出现在中。罗马人利用圆顶来增加和其他建筑物,如万神庙的内部空间。这个传统在罗马成为天主教中心后仍然有增无减,从拜占庭的宗教或世俗建筑中可以看得出来。公元六世纪,随着采用了革命性新技术三角穹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出现,可以说圆顶建筑达到了一个高潮。而随着穆斯林对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的军事胜利,圆顶建筑也开始成为穆斯林建筑的特色之一。 在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中,东正教从拜占庭式建筑中汲取了圆顶技术后,则出现了使用多个圆顶的独特传统。俄罗斯建筑的圆顶常常镀金或采用明亮的色彩,并呈葱头形状,称为葱头圆顶,和方形攒尖顶一样是俄罗斯宗教建筑的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再次发现了圆顶建筑,圆顶建筑在18世纪早期的巴洛克时期到达了第二個高峰。不少19世纪的大型公共建筑都采用了圆顶设计,以示對罗马元老院的追思。民居则少用圆顶,圓頂只見於巴洛克世纪最豪华的宫殿和房屋。 许多穹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及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穹顶)上,会再加一个小穹顶。这是中世纪时期的创造,不仅有利采光和通风,也为穹顶的装饰增添了变化。.

新!!: 西羅馬帝國和圓頂 · 查看更多 »

利奥王朝

东罗马帝国从457年利奥一世登基时开始由利奥王朝统治,直至518年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去世。 利奥王朝的统治刚好与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崩塌与最终灭亡处于同一时期。在西部帝国解体之后,皇帝泽诺废除了“西部皇帝”这一头衔,并自称为唯一合法的“罗马皇帝”。此后东罗马帝国还将延续近千年,并在随后数个世纪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图重新收复西部诸省。 利奥王朝也在474年-480年短暂统治西部帝国的达尔马提亚行省。.

新!!: 西羅馬帝國和利奥王朝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西羅馬帝國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列蒂

列蒂(意大利语:Rieti,拉丁语:Reate)是意大利拉齐奥地区的一座城市,其人口约为4.77万。它是列蒂省的省会。 列蒂的市中心位于一座小山上,俯视宽敞的平原。它所在的位置在古代是一座湖泊的南岸。今天这里是维利诺河畔富饶的平原。过去的那座大湖今天只剩下了两座小湖。.

新!!: 西羅馬帝國和列蒂 · 查看更多 »

命運之矛

聖槍(Holy lance)又稱作是命運之矛(Spear of Destiny)、聖矛(Holy Spear)、隆基努斯之槍或朗基努斯槍(Lance of Longinus),相傳是耶稣在受十字架刑後,羅馬士兵為確認耶穌是否真的已經因刑而死,因此用一個長矛戳刺耶穌的側腹位置,此一長矛即成為命運之矛。他和聖杯、真十字架同是基督教著名的聖物。 當耶穌和另外兩個偷竊者一起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羅馬士兵把兩名偷竊者的腳骨打斷,以加速其死亡,而耶穌此時已然斷氣,一名羅馬士兵朗基努斯以長矛刺穿其側腹,此時血和水噴濺出來,證明耶穌已死。.

新!!: 西羅馬帝國和命運之矛 · 查看更多 »

哥特史

《哥特史》(拉丁語原名:De origine actibusque Getarum,意為《論該塔伊人的起源和行為》;德語名:Gotengeschichte),由6世紀投效拜占庭帝國的東哥特人約達尼斯(又譯作約爾南德斯、約達爾南迪斯,約生活於500年至555年或560年)寫成。該書使用拉丁語,記述日耳曼人(包括哥特族人)、匈人等民族遷入東歐、中歐、西歐,導致西羅馬帝國崩潰的民族大遷徙歷程。該書取材自現已散佚的當代史籍,以及約達尼斯的親身見聞,雖然書中存有內容粗糙、輕信、文筆較差的情況,但因其史料價值,而獲得後世史家的重視。.

新!!: 西羅馬帝國和哥特史 · 查看更多 »

哥特战争

哥特戰爭(Guerra gotica、Bellum Gothicum、Gothic War)發生在公元535到554年,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和東哥特王國於意大利、達爾馬提亞、薩丁島、西西里島和科西嘉島發生的戰爭。 這場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535年-540年)東羅馬帝國的貝利薩留進攻並佔領了意大利。第二階段(540/541年–553年)東哥特軍在托提拉率領下東山再起,與東羅馬帝國長期交戰後,最後被納爾塞斯平定。納爾塞斯在554年擊退了法蘭克人和阿拉曼人的入侵。同年,查士丁尼頒布《國事詔書》(Pragmatic sanction),指定意大利的新政府。許多城市在意大利北部繼續抵抗,一直到560年代初。 戰爭起因於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欲收回昔日西羅馬帝國領土的雄心,自上個世紀的歐洲民族大遷徙後這些領土就落入蠻族的手中。經過這場戰爭的蹂躪後,意大利的人口大幅減少。最後拜占庭雖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卻沒有能力抵抗倫巴第人在568年的入侵,並因此失去了在意大利大部分的土地。.

新!!: 西羅馬帝國和哥特战争 · 查看更多 »

冷河战役

冷河战役(Battle of the Frigidus)是一场于公元394年9月5日到6日发生的战役。战役的双方分别为东部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统帅的军队和西部帝国僭位者尤吉尼厄斯所率领的西部帝国军。 尤吉尼厄斯和他的法兰克人指挥官大元帅阿波加斯特的战败使得整个帝国再次归于统一统治。该战役最重大的意义乃是结束了最后一次对基督教在帝国内地位的争论,基督教在晚期西罗马帝国的命运也就随着战役结果尘埃落定了。.

新!!: 西羅馬帝國和冷河战役 · 查看更多 »

凯旋式

凯旋儀式(triumphus,thríambos)是古罗马授予取得重大军事成果,特别是那些获得打赢了一整场战争的军事将领的庆祝仪式。对于统治罗马的贵族而言,凯旋儀式是最大且最受欢迎的荣耀。 获得凯旋式的将领被称为凯旋者(或凯旋英雄,vir triumphalis),并且有权在其余生中保留使用这一称号的权利。在他死后,每当其家族举行葬礼时,都会雇佣一名演员戴上他的死亡面具(imago),穿上其在凯旋儀式上穿着过的紫色绣金的刺绣托加相同的托加,以彰显其生前的成就。.

新!!: 西羅馬帝國和凯旋式 · 查看更多 »

全面战争:阿提拉

是一由Creative Assembly開發、經世嘉公司於2015年2月17日在Windows、OS X及Linux平台上发行的电子游戏,该作为《全面战争》系列第九部作品。 遊戲背景設定為描述民族大迁徙及黑暗時代的歷史進程,於公元395年開始,當時歐洲正處於大規模蠻族入侵的水深火熱中。雖說遊戲以匈奴王阿提拉命名,但其實遊戲開始時阿提拉並未登位(遊戲開始時匈奴王為烏爾丁)。.

新!!: 西羅馬帝國和全面战争:阿提拉 · 查看更多 »

全覆裝甲騎兵

鐵甲騎兵(κριβαναριος)是裝甲化的重騎兵類型,運用在西歐亞大陸與歐亞草原的許多民族之中。 鐵甲騎兵一詞源於希臘語 κατάφρακτος(或作 κατάφρακτοι),字面上的意思是「完全覆蓋裝甲」。歷史上鐵甲騎兵是種全裝甲騎兵,騎馬者與坐騎皆從頭到腳穿掛鱗甲,一般裝備騎槍或騎矛(kontos)作為武器。 鐵甲騎兵為許多帝國與民族當成精銳騎兵或突襲戰力,最初用於突破步兵陣列的衝鋒。他們據信出現在上古到中古許多西方歷史學家的編年著作中,通常與歐洲封建時期的騎士與聖騎士相提並論,此乃與東羅馬帝國接觸的結果Nell, Grant S. (1995) The Savaran: The Original Knight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一些著名的傳說故事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包括西徐亞、亞述、薩爾馬提亞、安息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薩卡、亞美尼亞、塞琉古帝國、帕加馬、高句麗、薩珊王朝、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會安排鐵甲騎兵出現。在西方世界中,追求重裝甲羅馬騎兵的潮流似乎是回應波斯安息王朝與薩珊王朝等東方世界在小亞細亞之類地區的戰役,尤其是無數由在歐亞草原穿梭的鐵甲騎兵帶頭打下的勝仗,如卡萊戰役(Battle of Carrhae)。但傳統上,羅馬騎兵既不配重裝甲也沒如此彰顯的用處:羅馬騎士軍團主要由配備長矛和劍的輕裝騎兵組成,用來追擊脫隊落伍者和攪亂敵軍陣列。鐵甲騎兵式的騎兵類型主要在三世紀後半至四世紀的羅馬晚期軍隊才成為主流,羅馬皇帝加里恩努斯(西元253年–268年)與他的將領兼預謀篡位者奧勒良(Aureolus)對此要負起將羅馬鐵甲騎兵部隊制度化的主要責任。.

新!!: 西羅馬帝國和全覆裝甲騎兵 · 查看更多 »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新!!: 西羅馬帝國和克罗地亚 · 查看更多 »

国家分裂

政治上的國家分裂是指國家的主權受到另一政治實體干擾而無法於部份地區正常運作。此一情況往往會受到各種地方分裂主義壓力或強權國家壓力而促使其地區實行獨立。政治上的分裂是相對於「政治統一」而言。.

新!!: 西羅馬帝國和国家分裂 · 查看更多 »

的里雅斯特

里雅斯特(意大利语: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Trst;德语:Triest),或譯的里雅斯德、的港。是意大利东北部靠近斯洛文尼亚边境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湾的最深處,也是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和的里雅斯特省的首府。人口为207,069人(2001年)。 在1372年到1918年間,的里雅斯特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及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因而这座城市虽然在地理上显然属于南欧,但在语言、文化方面却具有明显的中欧特色,与其他意大利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1867年到1918年期间,的里雅斯特作为奥匈帝国的主要出海口,曾是地中海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和音乐与文学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崩溃,的里雅斯特并入意大利,随之经济文化衰落下去。 現今的里雅斯特是邊界城市的代表。的里雅斯特的人口混合了鄰區的人種。的里雅斯特市區占优势的方言稱為的里雅斯特語(的里雅斯特語:Triestin,意大利语:Triestino),是威尼斯方言在当地的变种;而在紧邻市区的部分近郊,已经开始使用斯洛維尼亞語。義大利語以及斯洛維尼亞語都被認為是本地語言,而弗留利語以及克羅埃西亞語也有少數人使用,由於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緣故,在該城也有很多人使用德語。 的里雅斯特的經濟主要依賴港口貿易以及与邻近地区的商業交易,是意大利邮船公司(Lloyd Triestino)的发祥地。在冷戰時期,的里雅斯特因为地处东西方对抗前沿成為次要港口,但目前正在重振它昔日的商業影響力。在2006年的里雅斯特被選為義大利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的里雅斯特的景点主要是众多奥匈帝國时代存留的新藝術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以其明显的中欧特色在意大利众多城市中独树一帜。该市还拥有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的里雅斯特大学。.

新!!: 西羅馬帝國和的里雅斯特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西羅馬帝國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西羅馬帝國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西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科穆宁王朝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学家用于描述中世纪时期主体民族为希腊人、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部罗马帝国,在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帝国的东部一直存在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在拜占庭的历史中,1081年至1185年这段帝国在科穆宁家族统治下时期被称作科穆宁王朝。此期间先后5位科穆宁皇帝总共统治帝国104年,努力支撑着帝国,并复兴了帝国的军事、经济与政治地位,尽管在一些方面最终并未完全恢复到4-6世纪时期甚至是马其顿王朝的地位,他们的成就被称为“科穆宁中兴”。 处于科穆宁王朝的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对圣地的十字军国家的历史有着关键作用,阿莱克修斯一世向西方求援的外交行动在十字军东征的发动上起了关键的直接作用,而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则对十字军国家有着重大的直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此外,同时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近东的其它地区、地中海世界、东欧甚至西欧施加了大量其它影响。在科穆宁王朝期间,以拜占庭为代表的东部基督教世界与包括十字军国家的“拉丁”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交流达到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史无前例的高峰阶段。威尼斯共和国与其它的意大利商业共和国的商人大量定居于帝国境内,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约60000至80000拉丁人,与他们伴随的是曼努埃尔雇佣的大量拉丁雇佣兵。这些人实际上也反过来帮助拜占庭科学、艺术、文学与文化传播遍及了整个西欧。特别的是,拜占庭艺术在科穆宁王朝期间对西欧艺术及未来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深远。 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影响。通过收复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帝国阻挡了突厥人向欧洲进军的步伐超过2个世纪。此时期的再征服行动也为后来的拜占庭继承国尼西亚帝国和特拉比松帝国提供了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修建的大量工事的部分仍持久地矗立在地平线上,今日仍然可以看到。.

新!!: 西羅馬帝國和科穆宁王朝 · 查看更多 »

第三羅馬

三罗马,是指欧洲一些声称是古罗马帝国(即「第一罗马」)继承者的城市、城邦、王国或大公国。这些城市、城邦、大公国或王国有的通过自己和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又称「第二罗马」)的联系来成构建自己和古罗马的继承关系(比如俄罗斯帝国);也有的通过自己和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比如教皇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来建立自己和古罗马的继承关系。.

新!!: 西羅馬帝國和第三羅馬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1099年)是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的一项军事行动,旨在收复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黎凡特聖地,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西方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十字军隊员主要为来自西欧各国的骑士和农民,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君士坦丁堡,而后又将战矛转向耶路撒冷。队伍中的农民数量大大超过骑士,但由于他们沒受过战斗训练,因此最初十字军并未到达圣城。1099年,重新组织的十字军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并屠杀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和犹太居民。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黎凡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极强的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勢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啟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來衰落的国际贸易。.

新!!: 西羅馬帝國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笈多王朝

多王朝(320年-540年)是以恆河流域中下游為基地的大帝國,曾統治印度次大陸中的許多地區,是印度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兴盛的时期,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笈多王朝的和平及富裕使得百姓可以在致力於科學及藝術的發展,在、、、辩证法、文學、、、、宗教及哲學上都有許多的成就,這些也是印度教文化的重要成份。 笈多王朝著名的國王有旃陀羅·笈多一世、海護王沙摩陀羅·笈多及超日王旃陀羅·笈多二世。四世紀的梵語詩人迦梨陀娑認為笈多王朝打敗了約二十一個王國,有在印度境內的,也有在其他地區的,這些王國包括塞族王國、、柬埔寨、在阿姆河谷東西的部族、, 等Raghu Vamsa v 4.60–75。 笈多王朝在建築、雕塑和繪畫上有高度的成就。當時的學者,像迦梨陀娑、阿耶波多、伐羅訶密希羅、及都在學術上有高度的成就。.

新!!: 西羅馬帝國和笈多王朝 · 查看更多 »

米蘭

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市区目前有182萬居民,其都会区超过800万人是歐洲三大都會區之一。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目前米蘭市長為Giuseppe Sala。 市区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

新!!: 西羅馬帝國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西羅馬帝國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马 (消歧义)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以及罗马所在的行政区羅馬广域市(原羅馬省) 此外罗马也可以指:;国家.

新!!: 西羅馬帝國和罗马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国的衰落

罗马帝国的衰落(英语: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是指罗马帝国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机构等的逐步瓦解和崩溃,最终使西欧遭受蛮族入侵和占据的厄运。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做的定义,但吉本不是第一个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和具体时间提出质疑的人。「从十八世纪起」,吉本评论说,「我们开始沉迷于它的衰落史;我们将它捧为可知的没落史的范本,也因此,作为我们对现实担忧的一个象征」。罗马帝国的衰落已经成为最大的历史未解之谜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1984年,德国历史教授亚历山大·德曼特出版的专著中列举了前人给罗马衰亡的210种解释,而新的理论也从那时起纷纷被提出。 罗马帝国的衰落,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和欧洲中世纪的开始。大衰退持续了約320年,告终于西元476年9月4日,即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日耳曼将军奥多亚塞廢黜之日,但被东罗马帝国承认的皇帝尼波斯政权在达尔马提亚苟延残喘到480年。根据吉本的评述,东罗马帝国从此却越来越强大,一直存在到君士坦丁堡的沦陷(1453年5月29日)。关于罗马帝国终结的标志性时间还有: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的395年,也是罗马帝国政治统一的最后一年;日耳曼部落大规模穿越莱茵河的406年(罗马军团因意大利告急而撤出了边境);410年,近八百年牢牢掌控在罗马人手里的罗马城沦于蛮族;最后一位努力恢复西方失地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65年的去世;632年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长期以来关于罗马衰落的理论汗牛充栋,也有关于归根到底是不是衰落的争论。不少学者主张与其说是衰落,不如把这个过程概括为“曲折的发展”更加确切。.

新!!: 西羅馬帝國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 查看更多 »

罗马法

罗马法,包含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新!!: 西羅馬帝國和罗马法 · 查看更多 »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Romulus Augustulus,),或称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全名弗拉维乌斯·罗慕路斯·奥古斯都(Flavius Romulus Augustus),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在475年10月31日至476年9月4日统治西罗马帝国。.

新!!: 西羅馬帝國和罗慕路斯·奥古斯都 · 查看更多 »

罗曼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译罗马式建筑、罗马风建筑、似罗马建筑)为欧洲中世纪一种以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并从12世纪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虽然对于这一风格的起源时间有从6世纪到10世纪等不同的提议,尚未达成共识,但其建筑实例遍及欧洲大陆,使其成为自古罗马建筑之后第一种风靡欧洲的建筑形式。在英格兰,这一风格在传统意义上更倾向于指诺曼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兼有西罗马和拜占庭建筑的特色,并因其结实的质量、厚重的墙体、半圆形的拱券、坚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顶、巨大的塔楼以及富于装饰的连拱饰而知名,显得雄浑而庄重。每座建筑有明确、清晰的形式,并且常常采用规则对称的平面,所以在与随后的哥特式建筑比较时,总体上会有一种质朴的形象。尽管有地域特征和材料差异,这一形式仍可以在欧洲各处被识别。 很多城堡建设在这一时期,但是这一数目被教堂远远超过。最为显著的是那些修道院教堂,它们中很大一部分依旧挺立而且近乎完整,常常使用Ban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新!!: 西羅馬帝國和罗曼式建筑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歷史

義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伊特鲁里亚、大希臘是歐洲文明古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世界的一部分達數個世紀,為后世留下深遠的影響的貢獻。義大利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經過長期的分裂後,義大利終於在19世紀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新!!: 西羅馬帝國和義大利歷史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文學

意大利文學 (意大利語︰Letteratura italiana)就是以意大利語書寫的文學,多數於意大利完成。它亦指由意大利人或在意大利以其他語言書寫的文字,它們都接近意大利語。一般认为,但丁的《神曲》是意大利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

新!!: 西羅馬帝國和義大利文學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西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歷史

羅馬帝國的歷史由羅馬共和國結束後開始,橫跨十六個世紀、包括了羅馬在數個不同階段的轉變;古羅馬帝國時代、帝國分裂時期、延續到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時代、並現代史的開始都包含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

新!!: 西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羅馬元老院

羅馬元老院(Senatus)是一個審議的團體,它在羅馬共和国與羅馬帝國的政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新!!: 西羅馬帝國和羅馬元老院 · 查看更多 »

羅馬皇帝世系圖

这是羅馬皇帝世系圖,只展现皇帝(元首)之间的关系。.

新!!: 西羅馬帝國和羅馬皇帝世系圖 · 查看更多 »

羅馬皇帝列表

這是羅馬帝國歷代皇帝一覽表。奥古斯都于前27年创元首制,开始了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皇位的承继方式一般为养子承继制,但也有亲子承继的。罗马多次出现两帝共治,甚至四帝共治。戴克里先创君主制,将皇帝进一步神化。 下表中粗体为合法君主,斜体为未受广泛承认的皇帝。.

新!!: 西羅馬帝國和羅馬皇帝列表 · 查看更多 »

羅馬海軍

羅馬海軍 (Classis)乃古羅馬的海軍,這支海軍為羅馬在地中海開疆闢地,卻從未如同羅馬軍團享有同等特權,寰顧歷史羅馬人始終是個以土地為基礎的國家,羅馬征服希臘及埃及等地方後,由這些地方引進非凡的航海技術,從而發展及管理自身的艦隊。間接因為這個原因,羅馬人認為海軍並不是源自羅馬,在古代海軍及艦隊卻沒有自主權,古羅馬海軍就算在最全盛的時代,也從來沒有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軍隊,他們只不過是羅馬陸軍的輔助。 經過第一次布匿戰爭後羅馬海軍大規模的擴軍以及為羅馬的勝戰扮演積極的角色,也為羅馬共和國建立在地中海的霸權,公元前2世紀的前期羅馬欲摧毀迦太基以及在東地中海的希臘化諸王國,以完全掌控海上的各個島嶼使其成為內海(Mare Nostrum),而羅馬海軍再次聲名大噪是在公元前1世紀剿滅海盜,隨內戰導致共和結束也使地中海再次分崩離析,公元前31年亞克興角戰役也是共和時期最後一次內戰,最後在奧古斯都的勝利下建立羅馬帝國。 在帝國時期地中海變成遼闊且和平的"羅馬湖",在缺乏海上敵人的狀況下海軍大多被削減,其任務也轉以打擊海上私掠為主,海軍也管理以及維持主要的河道像萊茵河以及多瑙河來支援陸軍。 在帝國末期出現新的征服者以及野蠻人的部落,羅馬船艦持續保衛開放的戰場,三世紀危機海軍開始徵收通行費以減少其本部的壓力,之後歐洲民族大遷徙(Völkerwanderung)衝擊帝國陸上的防線也是海軍不在處於次等地位,公元5世紀初羅馬必須阻擋野蠻人王國在西地中海的侵略,其中一支汪達爾-阿蘭王國也在地中海上掌握海軍並侵略羅馬城內,使羅馬船艦淪其所有,公元5世紀末繼承帝國西部西羅馬帝國覆亡,帝國東部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建立拜占廷海軍。.

新!!: 西羅馬帝國和羅馬海軍 · 查看更多 »

翁布里亚大区

翁布利亚(意大利语:Umbria ),位于意大利中心,首府佩鲁贾。面积8,456平方公里——其中佩鲁贾省(Perugia)6,334平方公里;特尔尼省(Terni)2,122平方公里——是意大利--积第五小的大区,也是意大利唯一不临海也不与外国接壤的大区。与马尔凯、托斯卡纳和拉齐奥大区毗邻。人口834,210(2003年统计)。其他城市有阿西西(Assisi)、卡斯泰洛城(Città di Castello)、福利尼奥(Foligno)、古比奥(Gubbio)、诺尔恰(Norcia)、奥尔维耶托(Orvieto)、斯波莱托(Spoleto)、托迪(Todi)等。 翁布利亚一词原指于公元前6世纪时迁徙至此的翁布利人,使用翁布利语(与拉丁语有语源关系)。现在所指的翁布里亚不同于古罗马时期同一名称所指区域,后者包含今马尔凯北部,直至拉维娜;但不含台伯河西岸、佩鲁贾地区(属埃特鲁利亚人)和诺尔恰地区(属萨宾人)。.

新!!: 西羅馬帝國和翁布里亚大区 · 查看更多 »

烏爾丁

乌尔丁(Uldin,)又译乌单,是匈人早期的君主。其统治年代大约相当于拜占庭皇帝阿卡狄奥斯和狄奥多西二世在位期间。 乌尔丁并不是所有匈人的领袖,他仅仅是西部匈人的君主。400年12月,他诛杀了叛逃来的拜占庭帝国禁军首领盖纳斯,将其首级送往君士坦丁堡作为礼物。五年之后,乌尔丁率部众,支持西罗马帝国的军务长官斯提里科对抗哥特首领拉达盖苏斯的进攻。 408年,乌尔丁入侵默西亚,被拜占庭击退,数千名日耳曼盟友被俘,乌尔丁被迫撤退。412年逝世,匈人分裂为三部。.

新!!: 西羅馬帝國和烏爾丁 · 查看更多 »

瓦伦丁尼安三世

伦提尼安三世(Flavius Placidus Valentinianus,),是西罗马帝国末期的皇帝(425年-455年在位)。瓦伦提尼安三世419年出生于帝国西部首都拉韦纳。他是普拉奇迪亚和君士坦提乌斯三世唯一的儿子,前者是西罗马帝国皇帝荷诺里妹妹。他有两个女儿。史上对其评价不高,认为其缺乏执政能力,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串通亲兵杀死瓦伦提尼安三世,篡位称帝。 无能的瓦伦提尼安三世给西罗马帝国找来了不少麻烦。比如449年,瓦伦提尼安三世的妹妹奥诺丽娅和侍卫长私通被发现。愤怒的瓦伦提尼安将妹妹关进修道院。但谁知,奥诺丽娅写信给匈人王阿提拉,并送了阿提拉一个戒指,表示对他的仰慕之情和愿意以身相许。看中了西罗马帝国富庶的阿提拉要求西罗马皇帝将奥诺丽娅许配给他,并割让一半国土为嫁妆。瓦伦提尼安三世断然拒绝。阿提拉便借此为借口,亲自率兵50万进攻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不甘示弱。联合了一些日耳曼部落替他们抵抗匈人,双方在高卢的沙隆展开大战。匈人向罗马联军发出如雨一般的箭。西哥特老国王被射死,结果这引起了罗马联军的愤怒,冲上去与匈人军拼命。双方的伤亡加起来,在维持了5个小时的沙隆战役就达十六万。阿提拉见损失惨重,便率兵撤退回国了。 沙隆战役成为了西罗马末期的杰出战役,但阿提拉还是最后攻入了意大利本土。与此同时,在罗马延續数百年的被彻底镇压。 455年3月,瓦伦提尼安三世被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串通的亲兵杀死,篡位称帝。.

新!!: 西羅馬帝國和瓦伦丁尼安三世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西王朝

东罗马帝国从379年狄奥多西一世登基时开始由狄奥多西王朝统治,到457年皇帝马尔西安去世。在狄奥多西王朝统治时期,罗马帝国再一次,但也是最后一次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在395年阿卡狄乌斯和霍诺留分别担任帝国东部和西部的皇帝。虽然在此之前,罗马帝国曾数次分裂,但是在395年之后,一个统一的罗马帝国就此成为历史。狄奥多西一世的子嗣们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5世纪帝国的风雨飘摇,并最终导致西部帝国的完全崩溃与灭亡。 而相比于西部帝国,东部帝国在3世纪和4世纪中所遭受的困难则要小得多,部分原因在于东部的城镇文化较为稳固,东部诸省的经济资源也好于西部,因此能够在蛮族入侵危机到来之时能通过贡金的形式来取悦各路蛮族首领,并招募其作为守卫帝国的蛮盟佣兵(Foederati)。贯穿整个5世纪,大批蛮族军队蹂躏了西部帝国,但是基本没有对东部造成很大的破坏。 狄奥多西王朝在392年到455年之间也曾统治西罗马帝国。.

新!!: 西羅馬帝國和狄奥多西王朝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里克一世

狄奥多里克一世(Theodoric I,)是西哥特王国的一位国王,他统治的时间为418年至451年。 狄奥多里克一世是亚拉里克一世的私生子。418年,西哥特国王瓦利亚率部众自伊比利亚半岛迁往高卢,途中逝世,狄奥多里克一世继位。在位期间,对法兰克人和汪达尔人用兵,并与西罗马帝国结为同盟。 451年,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沙隆平原与匈人、东哥特联军交战,狄奥多里克一世亲自参战,被东哥特人的标枪击中而阵亡。多里斯蒙德继承王位。 Category:西哥特国王 Category:战争身亡者.

新!!: 西羅馬帝國和狄奥多里克一世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西一世

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47年-395年1月17日)又譯為狄奧西亞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也被称作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379年-395年),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晚期古典至中世紀這段過渡時期羅馬帝國的君主,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新!!: 西羅馬帝國和狄奧多西一世 · 查看更多 »

直布罗陀

布罗陀(Gibraltar)是14個英國海外領土之一,也是最小的一個,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是通往地中海的入口。 直布罗陀面积約为6平方公里,北接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加的斯省。直布罗陀巨岩是直布罗陀主要的地标之一。直布罗陀的人口集中在该区域的南部,容纳了直布罗陀人和其他民族共三万多人。居民人数包括常住的直布罗陀人,一些常驻的英国人(包括英国军人的妻子和家人,未包括军人本身)和非英国居民。没有包括参观的游客和短暂停留的人士。 2009年,本地出生的人数达到23,907人,含3,129名英国移民居住者和其余民族2,395人,总人口数达到31,623人。.

新!!: 西羅馬帝國和直布罗陀 · 查看更多 »

百官志

官志(),古罗马文武官员官阶表。原件已佚,1551年抄本流传至今。为了解后期罗马帝国(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行政架构的重要历史资料,以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划分为两大部分。.

新!!: 西羅馬帝國和百官志 · 查看更多 »

荷諾里

荷諾里(Honorius )可以指:.

新!!: 西羅馬帝國和荷諾里 · 查看更多 »

萊切

萊切(Lecce)是位於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大区的一座古城,也是萊切省的首府。它是意大利半岛东南端撒伦丁半岛的主要城市,拥有2,000余年的历史。 萊切因擁有很多重要的巴洛克古蹟而被稱為“La Firenze del Sud”(南方佛羅倫斯),例如圣十字圣殿以及莱切主教座堂。该市还拥有古老的希腊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其创建时期;梅萨比人(Messapii)人创建了该市,希腊史书记载克里特人曾经来过。直到今日,莱切不远处的一组城镇“Grecìa Salentina”,还使用意大利希腊语(griko)。 2007年,萊切大约有94,100 人口。.

新!!: 西羅馬帝國和萊切 · 查看更多 »

萨沃纳

萨沃纳(意大利语:Savona)位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热那亚湾畔,是萨沃纳省的首府。面积65.55 km² (25.3 sq mi),人口约6.2万(2004年)。.

新!!: 西羅馬帝國和萨沃纳 · 查看更多 »

非洲殖民地

列強於非洲的殖民始於1415年,葡萄牙帝國佔領休達,至現今仍由西班牙管三台(歐洲國家仍控制非洲一些小島作為海外自治领土,例如法國的留尼汪島)。列強殖民非洲的高峰期約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約有95%非洲領土被列強侵佔,只有埃塞俄比亞、賴比瑞亞仍然獨立。非洲殖民地於1947年開始陸續獨立,而非洲獨立年(1960年),多數非洲国家脫離欧洲列強統治,象徵欧洲对非洲殖民時代的結束。.

新!!: 西羅馬帝國和非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領域等級

域等級是指由中世紀到 社會等級制度的廣泛階級。不同的系統,為了劃分社會成員因隨著時間的演變形成的等級。 最著名的系統是法蘭西的舊制度,三等級制度,一直持續存在到1789年-1799年的 法蘭西大革命。三等級制度由第一等級的神職人員,第二等級的貴族,和第三等級的平民組成。 有些地區,特別是斯堪地那維亞和基輔羅斯,再區分和農村平民成為單獨的等級,創建四等級制度,農村平民是排名最低的第四等級。 在英國,演化出二等級制度,貴族和主教合併為”地主等級”("lordly estate")和“民眾”("commons")作為第二等級。這系統產生兩個 國會大廈,下議院和上議院。 在德國南部,三等級制度包括貴族(王子和高級神職人員), 和自治市的居民。 今天,所謂“ 第四權 ”,通常是指已建立的權力結構的外部力量,是對中世紀三等級系統回憶,最常提到對應獨立的新聞或媒體。從歷史上看,在北歐和東歐,第四等級意味著農村平民。.

新!!: 西羅馬帝國和領域等級 · 查看更多 »

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王国(拉丁语:Hispania Visigothica),从5世纪到8世纪,由西哥特人在罗马帝国阿基坦高卢行省境内创建并扩张到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国家。 公元507年,西哥特人被克洛維一世領導下的法蘭克人擊敗,喪失了阿基坦地區的控制權,退出了高盧 。 6世紀的伊比利亞半島在西哥特人的統治下沒有發生地震式的政治事件。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國王們在保留羅馬的舊有行政方式上比墨洛溫王朝統治者們更成功些,特別是在估稅和收稅方面。他們在統治早期比墨洛溫王朝缺乏一個宗教方面的重要優勢,因為信奉亞流派的統治者與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羅馬人以及猶太教臣民在信仰上並不統一。公元587年,西哥特國王里卡雷多(,586年-601年在位)帶領西哥特貴族和大多數亞流派的神職人員,改信天主教,總算解決了這個問題。大為促進了羅馬舊貴族和西哥特貴族的聯合。589年,里卡雷多在都城托萊多召開教會大會,兩教合為一體。隨後,西哥特國王強行推進天主教的普及,與猶太教爆發了衝突。 6世纪70-80年代,西哥特王國从东罗马帝国手中收回地中海沿岸地区,而权利和财富渐渐流入强势的地方贵族手中。公元711年,伍麦叶王朝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公元714年被阿拉伯攻滅,西哥特王國滅亡。.

新!!: 西羅馬帝國和西哥特王国 · 查看更多 »

西罗马

#重定向 西羅馬帝國.

新!!: 西羅馬帝國和西罗马 · 查看更多 »

西方世界

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也称西洋、西方国家、西方文化区,旧称泰西,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有不同定义。这些国家文化與文字皆是一脉相承。 西方的概念根源於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及後來的基督教,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及通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擴張形成當今西方世界。冷战時期,西方的觀點確立於深受基督教文化及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的资本主義國家,形成反共陣營,有別於政治經濟方面不同的共產主義國家。 這個詞原本字面意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歐人相對於將看到的西亚、南亚與东亚當作東方。在當代文化含義裡,這句西方世界除包括歐洲也包括歐洲殖民時期源自大量歐洲的祖先人口移民至美洲及大洋洲的國家。 西方世界也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现代用法则与“西方世界”同义,明朝初期以婆罗洲島中间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新!!: 西羅馬帝國和西方世界 · 查看更多 »

西方美术史

西方藝術或西洋美術(英語:Western art)以西方造形藝術為主,包含绘画、雕刻和建筑等。.

新!!: 西羅馬帝國和西方美术史 · 查看更多 »

香料贸易

香料贸易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对香料的渴望直接催生了地理大发现。从遥远的东方运送香料到欧洲的贸易线路被称为香料之路。香料作为当时最贵重的商品之一,其价值几与黄金相当。英语中“Spice”(香料)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pecies”,常用来指代贵重但量小的物品。 在16世纪,葡萄牙统治了东印度的香料贸易,17世纪的霸主是荷兰,而18世纪则是英国。.

新!!: 西羅馬帝國和香料贸易 · 查看更多 »

角鬥士

角斗士(gladiatōrēs),指的是古羅馬競技場上的鬥士,臺灣也譯為劍鬥士,名稱來源自於古羅馬軍團慣用的劍,是古罗马奴隶社会的一种身份特殊的奴隶,通常都是战俘或其他犯了過錯的奴隶。他们的职责是在競技場上进行殊死搏斗,为人们提供野蛮的娱乐。.

新!!: 西羅馬帝國和角鬥士 · 查看更多 »

騎馬與砍殺II:領主

是一款由TaleWorlds開發的中世紀背景動作角色扮演遊戲,是2007年TaleWorlds開發游戏《骑马与砍杀》的续作。.

新!!: 西羅馬帝國和騎馬與砍殺II:領主 · 查看更多 »

马尔西安

尔西安(Marcianus,)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450-457年在位),狄奥多西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其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相对和平稳定,与当时战乱的西罗马帝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马尔西安出生于色雷斯,接受军事教育成为职业军人。在阿尔达布里乌斯和阿斯帕尔父子手下服务19年,获得护民官和元老院议员的荣誉职位。公元450年狄奥多西二世去世,他被阿斯帕尔和狄奥多西二世的姐姐普尔喀丽亚安排继承皇位,并成为普尔喀丽亚名义上的丈夫,作为狄奥多西王朝形式上的延续。马尔西安在位时期,拒绝了每年支付给匈人贡金,尽量避免耗资巨大的境外军事活动。451年,马尔西安召集举办了卡尔西登大公会议,在此会议上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将基督一性派定为异端。.

新!!: 西羅馬帝國和马尔西安 · 查看更多 »

魔鬼橋

橋(Devil's Bridges)是歐洲羅馬帝國時代建築的一些石造拱桥的統稱,因為中世紀早期西羅馬帝國崩潰,蠻族入侵與歐洲人狂熱的天主教崇拜導致文明大幅度倒退,建造石拱橋的技術一度失傳,人們因而認為這類橋建造困難,必定需要魔鬼幫助。.

新!!: 西羅馬帝國和魔鬼橋 · 查看更多 »

迦太基

迦太基(腓尼基語:;;Καρχηδών,Karthago,قرطاج),是一個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 迦太基一词在腓尼基语中读作“” ,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为迦南城市泰尔(Tyre或譯為推羅)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Punici)。 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當時迦太基城還只是腓尼基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古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後又與古羅馬爭奪霸權。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並於前146年滅亡。 古迦太基滅亡之後,羅馬軍隊摧毀了迦太基城。後來在迦太基城原址附近建立新城,並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首府。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成為汪达尔-阿兰王国的首都。533年成為东罗马帝國的屬地,並成為東羅馬帝國重要文化中心。7世紀因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引發的戰亂而被徹底廢棄。.

新!!: 西羅馬帝國和迦太基 · 查看更多 »

霍克森宝藏

霍克森宝藏(Hoxne Hoard),是1992年11月16日在英国英格兰萨福克郡霍克森发现的一个英国罗马时期晚期金银,该窖藏被霍克森的当地农民艾瑞克·劳斯(Eric Lawes)用金属探测器发现,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主要藏品和部分其他藏品在该馆永久性展出。该窖藏包括14865枚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和大约200件银质餐具和黄金首饰,是英国已发现的同时期金银窖藏中最大的,也是在原罗马帝国各地区发现的四、五世纪金银币文物中数量最多的。1993年,对其估值是175万英镑(合年英镑)。 根据宝藏中的钱币,推测其埋藏时间在407年不列颠作为罗马省份之后。宝藏原本的所有者以及当时的埋藏原因仍不明确,不过从包装的精致程度和内容的丰富程度可以推断其所有者家境富裕。由于其中没有大型银器和常见珠宝,该宝藏可能仅仅是原主财富的一部分。 霍克森宝藏中的黄金体链和包括在内的镀银胡椒罐均是非常罕见的文物。宝藏的发现令考古学家提高了对金属探测器的重视程度,并促使英国修改了与发掘宝藏相关的法律规定。.

新!!: 西羅馬帝國和霍克森宝藏 · 查看更多 »

舊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Sancti Petri)是4世紀時建成的天主教會聖殿,位於現時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的位置。大教堂前身為尼祿馬車競技場,於君士坦丁大帝在位的時候建造。為分別此大殿及建於1506年至1626年的新聖伯多祿大殿,此大殿又稱爲舊聖伯多祿大殿。.

新!!: 西羅馬帝國和舊聖伯多祿大殿 · 查看更多 »

阿卡狄奧斯

弗拉维斯·阿卡狄乌斯·奧古斯都(Flavius Arcadius Augustus; Ἀρκάδιος。公元377年1月1日 – 公元408年5月1日)是从公元395年到公元408年间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作为狄奥多西一世与妻子(Aelia Flaccilla)的长子,他是西部皇帝弗拉维斯·霍诺留(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的兄长。学术界一般认为,他是个较为文弱的皇帝,在皇位上的他一直活在权臣和妻子艾丽娅·尤多西娅(Aelia Eudoxia)的阴影之下。.

新!!: 西羅馬帝國和阿卡狄奧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及利亚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جزائرية),简稱阿爾及利亞(الجزائر,),是非洲北部阿拉伯馬格里布的一个国家。阿爾及利亞的陸地面積居非洲國家之冠、地中海國家之冠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国土濒临地中海,东邻利比亚、-zh-hant:突尼西亞;zh-hans: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 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名来自城市名、首都阿尔及尔,其阿拉伯语的含义是“群岛”,指的是以前该市海湾处的四个岛屿,1525年之后这四个岛逐渐和大陆连成一体了。 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从法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 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政党是民族解放阵线,政权一直由他们掌握。但是许多阿尔及利亚人并不感到满意,他们反对民族解放阵线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1991年12月, 出乎意料地在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获胜,随后遭到了军方--干涉,并且延期第二轮选举,以防止出现一个由极端主义者领导的强权政府。阿尔及利亚内战隨之爆發,直至2002年結束。.

新!!: 西羅馬帝國和阿尔及利亚 · 查看更多 »

阿陶尔夫

阿陶尔夫(Ataúlfo,)是西哥特国王(410-415年在位),亚拉里克一世的弟弟。 412年阿陶尔夫带领刚刚洗劫罗马的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定居。两年后他娶了410年在洗劫罗马俘获的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的妹妹加拉·普拉西提阿。由于受西罗马的攻击,415年初阿陶尔夫从高卢退往西班牙,同年在巴塞罗那遇刺身亡。.

新!!: 西羅馬帝國和阿陶尔夫 · 查看更多 »

阿提拉

阿提拉(Attila,),一譯亞提拉,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東羅馬帝国及西羅馬帝国,並對兩國構成極大的威胁。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戰役被逼停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他卻攻向意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国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国名存實亡。 由448年至452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疆土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同時相對地亦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新!!: 西羅馬帝國和阿提拉 · 查看更多 »

起重机

起重机(Crane),指用吊钩或其他取物装置吊挂重物,在空间进行升降与运移等循环性作业的机械。起重机有很多分类,“吊车”、“塔吊”、“天车”、“行车”等俗称指的就是起重机中的一类或几类。.

新!!: 西羅馬帝國和起重机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 西羅馬帝國和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蓋薩里克

萨里克(),其名意为“矛之王”,汪达尔人和阿兰人领袖(428年-477年在位),北非的征服者。.

新!!: 西羅馬帝國和蓋薩里克 · 查看更多 »

里昂歷史

里昂歷史相當久遠,這個地區在史前時代(至少九千年前)已經有人居住。里昂建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羅馬帝國時代,當時因為它位於兩條河流交匯處的緣故,所以迅速成为高卢的主要城市。.

新!!: 西羅馬帝國和里昂歷史 · 查看更多 »

苏维汇人

苏维汇人(拉丁语:Suebi或Suevi,其族名可能来自于原始日耳曼语*swēbaz)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在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蛮族入侵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新!!: 西羅馬帝國和苏维汇人 · 查看更多 »

苏格兰历史

苏格兰历史大约开始于一万多年前。考古学研究在现在的苏格兰地域内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证据与信息,但是并没有成文的历史资料。对于苏格兰的正式记载则要等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侵占。公元9至11世纪前后,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苏格兰王国逐渐成形。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因为领土、宗教、政治等不同原因,苏格兰与南面的英格兰、西面的爱尔兰、欧洲大陆的法国、挪威等王国和势力之间有过错综复杂的联盟、婚姻和战争关系。公元十七和十八世纪,苏格兰王国最终与英格兰王国合并,形成了现在联合王国的主干。 历史上的苏格兰,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强烈的民族意识,涌现出一大批各界的杰出人物,对欧洲甚至世界近代史发展有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新!!: 西羅馬帝國和苏格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查理曼

查理曼(Charles Ier le Grand、Charlemagne,Karl I der Große,Carolus Magnus,()或稱「查理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法兰克王国的国王(768年—814年)。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magne)由拉丁语「伟大的」(magnus)演变而来,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此一譯法是法文的錯譯,「曼」字本身便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應譯作「查理大帝」,或把该詞音譯作「查理曼」。http://chowkafat.net/Term.html 查理曼是矮子丕平最年長的兒子,在768年丕平去世後繼承王位,起初,查理曼與他的弟弟卡洛曼一世共同管治王国。卡洛曼一世在771年突然無故去世,令查理曼成為法蘭克王国獨一無二的统治者。他繼續了父親的傾向教皇的外交政策及成为教皇的保護國,將倫巴底人的勢力驅逐出北意大利及領導入侵穆斯林的伊比利半島。他也攻擊東方的撒克逊人,強迫他們皈依天主教,否則處決,他也参與了的策划。查理曼在800年的聖诞節受教皇李奧三世於罗马老圣伯多禄大殿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文明的啟導者」,權力逹到了顛峰。 自羅馬帝国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国、德国以及低地諸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奠下了基石。他在768年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及在774年取得意大利王国的国王頭銜。自800年起,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欧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纪後的首位受認可的皇帝。其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自此被稱為「歐洲之父」(Pater Europae)。查理曼的统治帶動了卡洛林文藝復興,是西方教會一段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時期,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后世所有的神聖羅馬皇帝都認為其王国是承自查理曼的帝國,一直至到最後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以及最後的法国君主和德国君主。 但是,東方正教會視查理曼為一位具爭議性的人物,指他是不正統的君主,這是由于他對和子說的支持,以及只是受羅馬主教指定為合法的羅馬皇帝,而不是像伊琳娜女皇那樣的羅馬正统。诸如這種猜度導致了1054年羅馬與君士坦丁堡最终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查理曼於814年去世,當了皇帝超过十三年。他被安葬於(帝国自由城市),该城現在處於德國境內。他在生時有四段婚姻及生有三位合法兒子,但只有幼子虔诚者路易存活下來繼承他的帝国。 查理曼是扑克牌与法国塔罗牌红心K上的人物。.

新!!: 西羅馬帝國和查理曼 · 查看更多 »

李希梅尔

里西梅爾(Ricimer,或譯李希梅爾,約405年-472年),蘇維匯人,在5世紀中的西羅馬帝國掌握政治實權多年。他青年時期在埃提烏斯軍隊服役,父母都是蠻族。450年進入政治界。472年,里西梅爾去世,有說法指他吐血身亡。.

新!!: 西羅馬帝國和李希梅尔 · 查看更多 »

東哥德王國

東哥德王國(英文:The Ostrogothic Kingdom,489年-553年),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東哥德人(Ostrogoths)建立的國家。隨著東哥德人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遷入義大利,東哥德王國的勢力約在義大利半島及附近地區。.

新!!: 西羅馬帝國和東哥德王國 · 查看更多 »

東方基督教

東方基督教(Eastern Christianity)源自共同的基督宗教傳統和教會,是發展於巴爾幹半島、東歐、西亞(小亞細亞)、東北非以及南印度的基督教派的統稱,擁有數世紀的傳承,與西歐所發展出的西方基督教呈現特殊的對比。但这种称谓并不意味着孤立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传统。实际上,部份“东方”基督教派在历史上和神学思想上反而更接近于“西方”基督教派,而非同为“东方”的其他教派。 在这里,“东方”与“西方”的称谓源于东方的希腊文化与西方的拉丁文化的分离,更与罗马帝国分裂为衰弱的西罗马和强盛的东罗马直接相关。在东方,希腊正教会成为最为强大的教会。.

新!!: 西羅馬帝國和東方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格拉提安

格拉提安(格拉典)(Flavius Gratianus,),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375年至383年在位)。.

新!!: 西羅馬帝國和格拉提安 · 查看更多 »

欧瑞斯特

欧瑞斯特(Flavius Orestes,死於476年8月28日),是一位日耳曼裔的羅馬將軍和政治家。他於475年至476年統治西羅馬帝國。.

新!!: 西羅馬帝國和欧瑞斯特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西羅馬帝國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西羅馬帝國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中世纪美术

欧洲中世纪美术是指自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至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大致1000年间中世纪欧洲的艺术,有時也包括一些中東和北非的藝術。包括了主要的艺术运动及时期,民族及地区性艺术,各类流派、复兴、工艺及艺术家本身。艺术史学家门发现很难就如何划分主要中世纪艺术时期达成共识。最为流行的划分方法包括早期基督教艺术、民族大迁徙时期艺术、拜占庭艺术、海岛艺术、前罗马式艺术、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和许多其他涵盖在以上主要主题中时期的艺术。在这些地区外,还有很多国家和文化正在形成中,他们的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如盎格鲁撒克逊艺术和北欧艺术。 中世纪美术运用多种表现。其中留存的作品大多数为雕塑、泥金写本、花窗玻璃、冶金制品和马赛克艺术,相较湿壁画、贵重金属制品、壁毯等纺织品材质的艺术品,这些材质具有有较高的留存几率。尤其在中世纪的早期,所谓的“次要艺术”或装饰艺术领域的作品,如冶金制品、象牙雕刻、珐琅和使用贵重金属的刺绣较绘画和纪念性雕塑而言往往更加被珍视。 中世纪艺术的起源是罗马帝国的艺术传统和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图像学传统。这些艺术结合北欧的“野蛮人艺术”而产生了卓越的艺术遗产。因此中世纪艺术的形成可以看做是古典艺术、早期基督教艺术和“野蛮人”艺术相互影响的结果。除了正规的古典主义沿袭,中世纪时期美术还延续了拜占庭艺术的写实传统。与此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其在西方间歇地与西欧产生的表现主义萌芽和北欧沿袭的有力的装饰元素的融合与对抗。 这一时期终结于文艺复兴时期主动恢复古典艺术技巧和价值观的追求。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世纪的艺术遗产普遍被轻视。直到十九世纪对中世纪美术的兴趣和认知的复兴才使人们意识到,这个时期的伟大艺术成就奠定了后世欧洲艺术的发展的基础。.

新!!: 西羅馬帝國和欧洲中世纪美术 · 查看更多 »

歐洲黑暗時代

欧洲黑暗時代(英语:Dark Ages或Dark Age)在编史工作上是指在西欧历史上,从罗马帝国的灭亡到文艺复兴开始,一段文化层次下降或者社会崩溃的时期。.

新!!: 西羅馬帝國和歐洲黑暗時代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西羅馬帝國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残存国家列表

残存国家列表,列舉歷史上及當代的殘存國家。.

新!!: 西羅馬帝國和残存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迁徙,是一個4到7世紀間,由匈人入侵歐洲大陸所觸發的一連串民族遷徙運動;在西方歷史研究中,這段約四百年的時期,稱為「民族大遷徙時期」()。.

新!!: 西羅馬帝國和民族大遷徙 · 查看更多 »

沙隆战役

卡塔隆平原战役(Battle of the Catalaunian Plains),又称沙隆战役(Battle of Châlons),于451年发生在当今法国的香槟沙隆地区(Châlons-en-Champagne),罗马将军埃提烏斯和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世的联军与由阿提拉率领的匈人联军作战。这次战役是西罗马帝国最后一次大型的军事行动,亦是埃提乌斯军事生涯上的顶峰。战役虽以西罗马帝国联军胜利告终,但狄奥多里克一世却于此战阵亡,而此役后阿提拉亦离开了高卢并将目标再指向意大利本土。.

新!!: 西羅馬帝國和沙隆战役 · 查看更多 »

波尼法爵

波尼法爵是一个在欧洲的男性名。.

新!!: 西羅馬帝國和波尼法爵 · 查看更多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

be-x-old:Босьнія і Герцагавіна#Гісторыя bg: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История ca:Bòsnia i Hercegovina#Història da:Bosnien-Hercegovina#Historie el:Βοσνία και Ερζεγοβίνη#Ιστορία eu:Bosnia-Herzegovina#Historia fi:Bosnia ja Hertsegovina#Historia gl:Bosnia e Hercegovina - 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Historia hu:Bosznia-Hercegovina#Történelem id:Bosnia dan Herzegovina#Sejarah it:Bosnia-Erzegovina#Storia ja:ボスニア・ヘルツェゴビナ#歴史 sk:Bosna a Hercegovina#Dejiny sv:Bosnien och Hercegovina#Historia sw:Bosnia na Herzegovina#Historia.

新!!: 西羅馬帝國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 · 查看更多 »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Regnum Francorum;royaume des Francs;意为“法兰克人的王国”)是5世纪至9世纪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王国,其疆域与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疆域基本相同。 法兰克王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由民族大迁徙过程中从日耳曼尼亚迁入的民族组成。 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在其存在的三个世纪中成为中欧最重要的国家,它当时是中欧的大国。在它瓦解后它的组成部分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法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小国家。统治法兰克王国的國王出自墨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它达到了其顶峰。.

新!!: 西羅馬帝國和法兰克王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西羅馬帝國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历史年表

法國歷史年表.

新!!: 西羅馬帝國和法国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从第一位法兰克人之王法拉蒙德开始列起。法兰西君主(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兰西,其正式头衔起先是“王”(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兰西歷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Sullivan, William.

新!!: 西羅馬帝國和法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潘克拉辛

希臘上古時代曾經出現過之格鬥活動,同樣都是使用全身各個可以格鬥的部位進行整體性攻防對戰,後流傳至英國經過修改成為國際上眾所皆知的拳擊運動,對西方武術界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其英文爲Pankration。 古希臘人非常善戰,這片土地有500多年被戰火籠罩著,除了城邦之間的戰爭,波斯人、羅馬人、土耳其人、歌德人和汪達爾人都曾企圖征服這塊美麗的土地,因此在當時的希臘連哲學家都是戰士,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受過潘克拉辛的訓練。 在古希臘的軍隊裡,士兵必須自己購買裝備,但有數千名士兵根本買不起當時昂貴的裝備,因此他們唯一的選擇便是利用潘克拉辛徒手搏鬥至死。 潘克拉辛曾一度失傳,後由吉姆‧阿爾瓦尼蒂斯於20世紀70年代試圖復興潘克拉辛,但直到1995年才真正復興此項傳奇的格鬥技藝,目前人們對潘克拉辛的相關知識是來自於歷史與考古資料。.

新!!: 西羅馬帝國和潘克拉辛 · 查看更多 »

斯提里科

弗拉维斯·斯提里科(Flavius Stilicho,约359-408年)也译作斯蒂里格、斯底里哥,是拥有半蛮族的血统的高级将领,贵族和西罗马帝国执政官。.

新!!: 西羅馬帝國和斯提里科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新!!: 西羅馬帝國和旧约圣经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新!!: 西羅馬帝國和政治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西羅馬帝國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城邦

意大利城邦都是小型独立国家,主要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和北部地区.是一种10-15世纪中的政治现象.

新!!: 西羅馬帝國和意大利城邦 · 查看更多 »

教區

教區是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等基督宗教宗派使用的一種管理區域或機構,由數個堂區組成,並設有一位主教擔任最高領導者。其字源來自於希臘語「διοίκησις」(dioíkēsis),即管理、行政或政府之意。.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區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宗加犹

教宗聖嘉友(Sanctus Caius PP.,)是283年12月17日—296年4月22日在位的教宗。.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加犹 · 查看更多 »

教宗希拉略

教宗聖怡樂(Sanctus Hilarius PP.)自461年至468年2月28日为教宗。他在去世后被宣圣为圣人。.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希拉略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玛策禄一世

教宗聖才祿一世(Sanctus Marcellus PP.,),308年5月27日—309年1月16日在位為教宗。.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玛策禄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玛策林

教宗聖才林(Sanctus Marcellinus PP.,),296年6月30日—305年4月1日為教宗。.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玛策林 · 查看更多 »

教宗策肋定一世

教宗聖雷定一世(Sanctus Caelestinus PP.,),原名不詳,於422年至432年4月6日為教宗。 教宗雷定一世是一个罗马人,他可能是羅馬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的近亲。他的早年生活不明,他的父亲可能叫普利斯库斯。据称他曾在米兰与圣安波羅修生活过一段时间。最早可以考证的关于他的记载是416年教宗諾森一世提到他是一名牧师。 据传说一些礼拜仪式是他创立的,但是并没有说明哪些。431年他派代表参加将景教判为异端的以弗所公會議。四封他于431年3月15日因此写给非洲、伊利里亚、塞萨洛尼基和纳尔榜的主教的信件被保存下来了,不过是从希腊语翻译过来的,拉丁语原文失落了。 他热衷教条,積極打擊伯拉纠主义。431年他派帕拉第阿斯赴爱尔兰任主教。后来聖博德继续了帕拉第阿斯的传教工作。他还打擊罗马市的诺洼天派,收押他们的主教,禁止他们的崇拜。他强烈反对对他的前任所制定的规则进行任何修改。罗马天主教会将他尊为圣人。 他于432年4月6日逝世,一开始他被葬在撒拉里亚大道上的圣普里西拉墓地上,后来他的遗体被改藏在圣普拉赛德教堂内。 在图像中教宗雷定一世的代表往往为一只鸽子、一条龙和火焰。.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策肋定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美基德

教宗聖米迪(Sanctus Miltiades PP.),自311年7月2日至314年1月10日为教宗。.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美基德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斯笃三世

教宗聖思道三世(Sanctus Sixtus PP.,),432年7月21日—440年8月18日在位。.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西斯笃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辛普利修

教宗聖辛普利修(Sanctus Simplicius PP.,)自468年至483年3月10日为教宗,對他的認識主要依靠《教宗名錄》一書。.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辛普利修 · 查看更多 »

教宗选举

教宗選舉(或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樞機團為了選出一名羅馬主教(即教宗)而召開的會議。天主教徒認為教宗是聖伯多祿的宗徒繼承人和天主教會在人間的最高領袖。 經過1268年至1271年的宗座從缺期後,教會為了防止選舉受到政治干預而作出改革。教宗額我略十世於1274年進行期間頒佈法令,當中規定樞機選舉人應在選舉期間被鎖在一個用鑰匙上鎖的房間。如果他們未能選出一名新的羅馬主教,他們都不可以離開該房間。現時的教宗選舉是在梵蒂岡宗座宮的西斯汀小堂舉行。John Paul II, 1996.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选举 · 查看更多 »

教宗欧瑟伯

教宗聖恩彪(Sanctus Eusebius PP.)自309年4月18日至8月17日为教宗。.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欧瑟伯 · 查看更多 »

教宗斐理斯三世

教宗聖斐利三世(Sanctus Felix PP.),於483年3月13日至492年在位為教宗。.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宗斐理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廷

在天主教會,教廷(Curia;或稱為「廷」)是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管理人員與機構組成之團體,主要功能為輔助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管理與領導教會。其狹義上指各教區的「教區廷」,廣義上則包含羅馬教廷等實施聖統制的基督教宗派之核心領導機構。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Curia」(英語對應字為「court」,與法院同字)是古羅馬的一種地方統治單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也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教會事務。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世俗政治的「Curia」消失,但教會的「Curia」仍延續下來,並演變為今日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而天主教會本身也如此使用,如聖座在中華民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就被稱為「教廷駐華大使館」。.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廷 · 查看更多 »

教皇国

教宗国(Civitas Ecclesiae;Stato Pontificio、Stato della Chiesa;又譯為教皇國、教皇領)是南欧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為教宗统治的世俗领地,建立於8世紀,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以罗马為中心。1861年,教宗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領導意大利統一進程的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至1870年,羅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国领土退缩至僅剩梵蒂冈城,等同名存實亡。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時任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國務卿签订《拉特兰条约》,教宗国正式灭亡,由新成立的梵蒂岡城国取而代之。.

新!!: 西羅馬帝國和教皇国 · 查看更多 »

拥立国王者

拥立国王者(Kingmaker)是一類影響君主繼承權決定的關鍵人物或集團,他們利用政治、資本、宗教、軍事、意見領袖的勢力,成為“後座司機”,改變未來君位归属。不少拥立国王者的目的不在未來君主之位,而是欲以此換取未來政權的其它重要職位。 英文“kingmaker”一字尤指英国亨利六世时的。.

新!!: 西羅馬帝國和拥立国王者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西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皇帝列表

本表列出東羅馬帝国的皇帝。 東羅馬帝国的开始时间难于确定。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为了便于管理,在284年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不过,拜占庭本身由始至终将自己视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延续。 被认为是第一位東羅馬皇帝的君主有:.

新!!: 西羅馬帝國和拜占庭皇帝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丁禮教會

拉丁禮教會(Latin Church)或稱西方教會,是天主教會內最大的個別教會。它不是在個別教會中的地方個別教會層面內,即教區或東方禮教區。而是在自治個別教會層面內。另外有22個東方禮自治教會組成東儀天主教會。.

新!!: 西羅馬帝國和拉丁禮教會 · 查看更多 »

拉溫納督主教區

拉溫納总管府或義大利总管府(Esarcato d'Italia)是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權力中心。其设立于584年并延续至751年,在最后一任总管被伦巴第人处死后解体。该府是查士丁尼大帝光复西方领土后,东罗马帝国为求更高效地管理光复领土而设立的的两个之一,另一个总管府是。.

新!!: 西羅馬帝國和拉溫納督主教區 · 查看更多 »

拉文納

拉文納(意大利语:Ravenna)是義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區的一個城市,人口159,404人(2011年資料)。拉文納不靠海,但可以由運河通到亚得里亚海。拉文納曾是西羅馬帝國還有後來東哥德王國的首都,現在則是拉韦纳省的省會。.

新!!: 西羅馬帝國和拉文納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曼努埃爾一世(希腊语:,)是十二世纪的拜占廷皇帝。此时,拜占庭帝国和地中海历史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其统治期间,科穆宁王朝经历了最后一次兴盛,帝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得以恢复,文化也走向繁荣。 拜占廷帝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掌控者,为复兴这一荣耀,曼努埃尔采取了雄心勃勃的对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它同教宗以及复兴中的西方世界结盟,并对西西里王国发动了入侵试图收复南意大利,但没有成功。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他使帝国躲避了十字军带来的威胁并使他们顺利通过。曼努埃尔还将十字军国家纳入了自己的保护之下。面对穆斯林对圣地的侵袭,他促使帝国与耶路撒冷王国联合进攻法蒂玛王朝。曼努埃尔重塑了帝国在巴尔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版图,并将匈牙利和十字军诸国纳入于拜占庭的势力范围之下。此外,他还对帝国东西面的邻国们持续地发动富有侵略性的战争。 然而,在经历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惨败后,曼努埃尔一世被迫采取妥协政策,使其在东方地区的成就功亏一篑,这一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以傲慢自大的用兵方式进攻处在有利位置的罗姆苏丹军队。尽管拜占廷军队在門德雷斯河谷戰役挽回了损失,并且曼努埃尔与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缔结了一份对帝国有利的和约,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最终表明了帝国为从突厥人手中收复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努力没有成功。 曼努埃尔被希腊人誉为大帝,因人们愿意向其效忠而声名远播。在其大臣的历史作品里,曼努埃尔不仅是一代英杰,也是美德的典范。十字军诸国在与曼努埃尔的联系中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在西方天主教世界的一些地区享有“最受上帝祝福的君士坦丁堡皇帝”(the most blessed emperor of Constantinople)的称号。P.

新!!: 西羅馬帝國和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曼切華公國

曼托瓦公國(Ducato di Mantova),是一個曾經存在於義大利倫巴底的公國,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 ,於1530-1707年一直都是由貢扎加家族所統治。.

新!!: 西羅馬帝國和曼切華公國 · 查看更多 »

11月19日

11月19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23天(闰年第32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2天。.

新!!: 西羅馬帝國和11月19日 · 查看更多 »

12世纪的文艺复兴

12世紀的文藝復興是歐洲中世紀早期和中期的一段社會、政治、經濟發生劇變,哲學和科學的源頭重新被找回的時期。雖然在黑死病和政治等其他因素迅速沒落,但為日後的科學、藝術、文化等領域埋下種子,成為15世紀義大利文學和藝術的變化以及17世紀的科學革命的墊腳石。.

新!!: 西羅馬帝國和12世纪的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1千纪

1千纪,或称第1个千年,是指从西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1千纪开始于公元1年(或称公元元年),因为公元纪年中没有0年。 本千紀初中國歷史上為西漢末,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經十餘載旋即被推翻,25年漢光武帝劉秀即位,經幾年統一新莽篡位後割據之局面。 然而,經百餘年後東漢末再度進入割據之局面,220年曹丕篡漢建曹魏,三國時代開始。221年劉備在蜀地建蜀漢,263年曹魏滅之;222年孫權在東南建孫吳,最終280年被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建的西晉所滅,三國結束,進入大一統的西晉。但大一統的西晉不久經八王之亂的內憂及五胡亂華的外患,於317年晉室南遷至長江中下游一帶,由晉元帝司馬睿建東晉,而北方就處於五胡十六國時分時合的割據狀態。 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東晉建劉宋,南朝始。繼劉宋後,479年齊高帝蕭道成篡劉宋建南齊,502年梁武帝蕭衍篡南齊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557年陳霸先篡南梁建陳,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為南朝。而北方於439年(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由386年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建的北魏統一北方,北朝始。534年北魏分東魏、西魏,550年北齊文宣帝高洋篡東魏建北齊,557年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篡西魏建北周,更於577年滅北齊,統一了北方與西南。 581年隋文帝楊堅篡北周建隋,北朝結束。過幾了年,先并入西梁(555年由西魏支持下由宣帝蕭詧建立的),589年隋滅陳,南朝結束。 1千纪的早期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古典时代晚期是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是欧洲的中世纪前期。在4世纪和7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达到鼎盛时期。1千纪的最后时期,欧洲向中世纪中期转变。世界人口是上一个千年的3倍但是曲线演变的发展,全世界大约有2亿至2亿8880万人。.

新!!: 西羅馬帝國和1千纪 · 查看更多 »

3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3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87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387年 · 查看更多 »

388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388年 · 查看更多 »

39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390年代 · 查看更多 »

39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39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92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392年 · 查看更多 »

395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395年 · 查看更多 »

3月17日

3月1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6天(闰年第7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9天。.

新!!: 西羅馬帝國和3月17日 · 查看更多 »

40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00年代 · 查看更多 »

4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01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01年 · 查看更多 »

402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02年 · 查看更多 »

410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10年 · 查看更多 »

415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15年 · 查看更多 »

423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23年 · 查看更多 »

445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45年 · 查看更多 »

451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51年 · 查看更多 »

454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54年 · 查看更多 »

455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55年 · 查看更多 »

456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56年 · 查看更多 »

46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60年代 · 查看更多 »

46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6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67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67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75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75年 · 查看更多 »

476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76年 · 查看更多 »

493年

没有描述。

新!!: 西羅馬帝國和493年 · 查看更多 »

4世纪

301年1月1日至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4世纪。.

新!!: 西羅馬帝國和4世纪 · 查看更多 »

5世纪

401年1月1日至5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5世纪。.

新!!: 西羅馬帝國和5世纪 · 查看更多 »

6月20日

6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1天(闰年第17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4天。.

新!!: 西羅馬帝國和6月20日 · 查看更多 »

7月9日

7月9日是公曆年的第190天(閏年的第191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5天。.

新!!: 西羅馬帝國和7月9日 · 查看更多 »

9×19mm魯格彈

9×19毫米鲁格弹(9×19 mm Luger),又称9×1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9×19 mm Parabellum)或9×19毫米北约弹(9×19 mm NATO),是一種手枪及冲锋枪所使用的子弹。這種彈藥最初由奥地利武器设计师格奥尔格·鲁格(Georg Johann Luger)所設計,現在是全世界最廣泛被使用的手槍彈種。 “帕拉贝鲁姆”(Parabellum)的称呼来自于晚期拉丁语“Si vis pacem, para bellum(汝欲和平,必先備戰)”,源于西罗马帝国学者普布利乌斯·弗莱维厄斯·维盖提乌斯·雷纳特斯于公元四世纪末撰写的著作《论军事》(De Re Militari)一书。这句话也是制造鲁格手枪的德意志武器弹药兵工厂(Deutsche Waffen- und Munitionsfabriken AG,简称DWM)当年的标语口号。.

新!!: 西羅馬帝國和9×19mm魯格彈 · 查看更多 »

9月4日

9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247天(闰年是24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8天。 在英國與其屬地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4日。.

新!!: 西羅馬帝國和9月4日 · 查看更多 »

9月9日

9月9日是阳历年的第252天(闰年是25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3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9日。.

新!!: 西羅馬帝國和9月9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西罗马帝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