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威利麻街
威利麻街(Wilmer Street),舊稱威利蔴街,是香港島中西區的一條街道,位於西營盤和上環之間分界線,南端接皇后大道西近皇后酒店,西臨港鐵港島綫西營盤站西湖里出口,北端至一洲國際廣場,毗鄰東邊街及修打蘭街。當地設置一線香港小巴總站往九龍,中段毗鄰海味街德輔道西西營盤段。 威利麻街於1950年至1979年期間,設有往來深水埗碼頭的渡輪服務,其後往上環的渡輪於1979年因上環威利麻街碼頭被超強颱風荷貝摧毀而永久取消。威利麻街也曾經設有往來長洲、坪洲、梅窩的非(專利)航線。 威利麻街鄰近海味街,同樣設有一些海味店,並為人力車觀光巴士新巴H1線的其中一個景點車站。.
查看 西浦和威利麻街
冨士大石寺顯正會
富士大石寺顯正會是日本佛教日蓮正宗宗門下的講組織「妙信講」於1974年因故遭日蓮正宗除名後改名成立的新興宗派,目前在日本國內約有150萬信眾。代表董事是浅井昭衛。機關報是《顯正新聞》。.
查看 西浦和冨士大石寺顯正會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可簡稱為大道西、大道中及大道東),由中西區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的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
查看 西浦和皇后大道
西營盤
西營盤(Sai Ying Pun)是一座山城,位於香港香港島西部,與半山區及中上環接壤,為香港最早期發展的住宅區及學校區。西營盤可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香港開埠的百多年前,英軍在佔領角以西的西角(West Point)一帶築起軍營,故此地有「西營盤」之名。西營盤是融匯香港歷史、展現華洋雜處樣貌的大眾生活區。在地區行政上,西營盤屬於中西區,位置為上環以西,石塘咀以東,般咸道以北,維多利亞港以南,即大約由嘉安街至威利麻街位置。.
查看 西浦和西營盤
西營盤站
西營盤站(Sai Ying Pun Station)是港鐵港島綫鐵路站,位於香港島中西區西營盤第二街與正街交界的一段第三街和高街之間的地底,主要服務西營盤及西半山居民。該站亦是最接近西區海底隧道(港島端)的鐵路車站。此站作為港島綫的西延段——西港島綫的組成部分,於2015年3月29日啟用,為該綫最後一個啟用的鐵路站。本站已隨2016年3月27日B3出口的啟用正式完成建築工程,而該出口的升降機亦在同年6月25日啟用。 西營盤站興建在地下洞穴內,車站C出口至大堂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80米,代替鰂魚涌站(深42米)成為全香港第二深的洞穴車站,僅次於香港大學站(深100米)。.
查看 西浦和西營盤站
香港私人屋苑列表
香港私人屋苑列表主要收錄香港多幢式私人住宅,即由多於一幢住宅樓宇所組成的建築群;對於單幢式住宅,本列表只列出部份較具知名度的,或居住人數不少於3 000人,或住戶數目不少於1 000個的住宅樓宇組群。.
查看 西浦和香港私人屋苑列表
震洋
震洋(しんよう)是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海軍所開發、編制的特攻兵器,於1944年中開始設計開發所謂的震洋艇。以三合板為船身,搭載豐田汽車引擎,在船首配置炸藥,當發現敵方船隻時,將隱藏在海岸邊格納壕內的震洋艇滑出海面後,由駕駛員操縱駛向敵方船隻,以撞擊方式引爆炸藥完成自殺攻擊。.
查看 西浦和震洋
朝鲜战争空战
朝鲜战争空战,是指在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发生于朝鲜半岛的朝鲜战争空战相关战争,包括空对空、空对地及地对空战争。.
查看 西浦和朝鲜战争空战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是指朝鲜战争后期,交战双方在战俘遣返的原则上陷入尖锐分歧,成為停战的最大障碍。1951年12月,朝鲜停战谈判进入战俘议程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提出停战后双方战俘应“全部遣返”,主导联合国军的美利坚合众国则坚持“自愿遣返”(后修改为“不强制遣返”)。双方为战俘遣返的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外交和军事斗争。1953年3月,双方开始交换重伤病战俘并寻求最终停战。1953年4月,由于苏联和朝鲜急于结束战争,中国和朝鲜在谈判中事实上接受了美国提出的“不强制遣返”,美国也在遣返问题上做出了让步,双方于1953年6月8日达成了包括战俘遣返协议在内的《朝鲜停战协定》。 至1953年9月,朝中方面向联合国军交还重伤病战俘684人、直接遣返的战俘12773人(其中7862人、美英法等国战俘4911人);联合国军向朝中方面交还重伤病战俘6670人(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1030人、朝鲜人民军战俘5640人)、直接遣返的战俘75823人(其中--朝鲜人民军战俘70183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5640人)。根据协议,余下的不直接遣返的22604名朝中战俘(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14704人、朝鲜人民军战俘7900人)与359名联合国军及韓國軍战俘(美军战俘23人、英军战俘1人、韩国国军战俘335人)被转交给为战俘遣返而专门成立的看管,在停战双方派出代表对战俘进行解释后,将由战俘自己选择去向。1953年12月解释进程终止,1954年1月时所有不直接遣返的战俘的命运都已确定,除去在战俘营内被杀的朝中战俘,其他战俘当时的去向分别为:中国志愿军战俘440人返回中国大陆,14,235人前往台湾,12人前往印度;朝鲜人民军战俘188人北返朝鲜,7,604人南赴韩国,74人前往印度;美军战俘2人返回美国,21人前往中国;韓軍战俘8人南返韩国,325人北赴朝鲜,2人前往印度。 大批朝中战俘在解释终止后没有选择遣返,從中國共產黨《人民日報》得知,中立国遣返委员会认为这主要是这些战俘在战俘营内被长期灌输恐惧的结果,并怀疑全体朝中战俘都不是自由的个人。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等国政府强烈谴责联合国军以战俘营内的恐怖统治阻挠朝中战俘自由表达遣返的意愿。美国、韩国和中華民國政府则将此事作为反共宣传的一次胜利。.
亦称为 西蒲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