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46 关系: 劉健儀,劉皇發,劉華森,協康會,古沛勤,吳錫豪,夏佳理,夏永豪,大嶼山,对于六四事件的反应,屏山文物徑,屯門醫院,屈珩,居英權計劃,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文译名,亞洲電視歷史,康士,廖烈科,伊文思 (英國外交官),張子江,張建東,張永霖,彭定康,何鴻鑾,何承天 (建築師),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利國偉,周梁淑怡,唐英年,八萬五建屋計劃,勳爵,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王䓪鳴,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祈德尊新邨,爱丁堡皇家学会,終身貴族,田北俊,牛津大学,盈翠半島,聖保羅書院,鍾士元,鍾逸傑,華樂庭,青荃橋,青衣城,顏理國,衛奕信徑,... 扩展索引 (96 更多) »
劉健儀
劉健儀,OBE(Miriam Lau Kin-yee,),祖籍台山,出生於廣州,後來遷居香港,現為自由黨榮譽主席,曾任該黨主席及香港立法會議員(航運交通界)。本身亦是一位執業律師,她信奉天主教。.
查看 衛奕信和劉健儀
劉皇發
劉皇發,OBE(Lau Wong-fat;),人稱發叔、劉皇叔、新界王,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新界鄉議局主席、行政會議成員、屯門鄉事委員會主席、屯門區議會主席及龍鼓灘村村代表,另為仁愛堂創辦人及香港經濟民生聯盟成員。劉皇發生於香港新界屯門龍鼓灘村,為新界原居民。 自1980年起他出任新界鄉議局主席,個人擁有至少680幅新界土地,故有「新界土皇帝」或「新界王」之稱,然而,在2010年9月,《明報》揭發他在行政會議上,漏報多項物業買賣,違反申報指引,及後劉皇發公開道歉。 劉皇發在政治上是建制派一員,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2010年亦有支持特區政府之高鐵撥款以及政改方案。他雖為立法會議員,但自1998年擔任以來,從未提出任何動議。他亦甚少出席會議,但會參與重要表決。直至2013年12月4日,立法會大會上討論劉皇發首個動議,內容是反對將西貢大浪西灣村落納入郊野公園範圍,最終被否決。在2014至15年的監察報告中,指劉是表現最差的立法會議員。.
查看 衛奕信和劉皇發
劉華森
劉華森,OBE(Lau Wah-sum,),1988年至1995年任立法局議員。1990年至1996年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主席。1996年至2001年任土地發展公司管理局主席。2001年至2004年任市區重建局董事會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十屆及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成員。 劉華森是一個註冊投資顧問,為香港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1970年代,他為地下鐵路公司的財政總監。 1989年,在六四事件被鎮壓後,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成立。他認為支聯會應該為了香港的前途而解散,因為中國政府會認為這是一個反中組織。而香港人在批評中國時需要自我約束,因為香港對比中國之下只是一個很小的地方。.
查看 衛奕信和劉華森
協康會
協康會(Heep Hong Society)是香港一所兒童教育及福利機構,總辦事處位於九龍觀塘海濱道133號萬兆豐中心10樓 J-L 室。 協康會現時轄下共有14間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14間特殊幼兒中心、5間綜合式服務中心、兩個青蔥計劃辦事處、1間幼兒中心及6間家長資源中心,每年為超過10,000個家庭服務,大部份服務經費來自社會福利署的資助及公益金每年的撥款,至於一些創新性的服務及為中心添置新設施的經費,則有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及社會人士的捐助。.
查看 衛奕信和協康會
古沛勤
古沛勤爵士,KCMG,LVO(,),英國外交官,2001年至2003年任英國駐以色列大使、2003年至2006年任英國駐沙特阿拉伯大使、2007年至2009年任英國駐阿富汗大使、2009年至2010年任外交大臣駐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特使。在2010年從政府退休以後,他由2011年起獲聘任為英國航太系統公司國際商業發展部總監。 古沛勤於1977年加入外交部,1980年至1983年在英國駐埃及開羅大使館先後任三等秘書和二等秘書、1983至1985年調返倫敦外交本部任規劃參議組一等秘書、1985年至1987年任外交部常務次官私人秘書、1987年至1991年任英國駐美國華盛頓大使館一等秘書、1991年至1993年任外交部保安政策司助理、1993年至1994年借調任國際戰略研究所駐院研究員、1994年至1997年重返外交部任香港司司長、1997年至1999年任英國駐法國巴黎大使館政治參贊、以及在1999年至2001年任外交大臣郭偉邦的首席私人秘書。 古沛勤在2012年出版回憶錄披露,第26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在1986年死於任內以後,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曾命外交部緊急草擬一份港督人選名單,該名單人選以皇儲查理斯王子居首、軍人和富商出身的第六代西敏公爵居次,但戴卓爾夫人最終選定以外交部「中國通」衛奕信接任。此外,古沛勤又在書中披露末任港督彭定康曾建議時任英揆貝理雅缺席1997年6月30日晚舉行的香港主權交接儀式,以示對中方放棄立法局「直通車」安排表達不滿。不過,貝理雅最後仍決定出席儀式,但杯葛出席翌日早上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政府主要官員宣誓就任儀式。 在香港司司長任內,古沛勤與其他外交部官員主張對華妥協,因而與彭定康出現磨擦;古沛勤在籌備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的時候,把經常批評彭定康的退休外交官柯利達爵士加到英方賓客名單,也招來彭定康的不滿。.
查看 衛奕信和古沛勤
吳錫豪
吳錫豪(Ng Sik-ho;)綽號跛豪(Limpy Ho),生於廣東省汕頭市達濠,於1960年代初大陆大跃进后的大饥荒期间偷渡到香港,為1960-70年代的販毒集團首腦,活躍香港、泰國及台灣等地。1975年,他因為販毒罪名成立,被最高法院康士副按察司重判入獄30年,服刑16年後於1991年獲假釋,但不足半個月後因末期肝癌病逝。吳錫豪的事跡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包括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跛豪》,還有2017年的《追龍》。.
查看 衛奕信和吳錫豪
夏佳理
夏佳理,CVO,OBE(Ronald Arculli,),人稱「夏叔」,中印混血兒,律師,前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行政會議召集人,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前任香港交易所董事會主席。.
查看 衛奕信和夏佳理
夏永豪
夏永豪,MBE,JP(Timothy Ha Wing-ho,),香港教育家,現任香港聖公會大主教教育顧問,1968年至2006年任聖保羅書院第10任校長,是該校在職時間最長的校長及首位華人校長,期間曾參與不少與教育有關的公職,當中包括教育統籌委員會當然委員等等,1989年獲頒MBE勳銜。他在1991年至1995年任立法局委任議員,但任內於1994年發生「夏永豪事件」而受批評。.
查看 衛奕信和夏永豪
大嶼山
大嶼山(Lantau Island,亦作Lantao Island),位於香港西南面,為香港最大島嶼,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比較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在香港行政區劃上,大嶼山大部分土地屬於離島區,而大嶼山海域亦成為通往澳門、珠海和中山之主要航道,惟大嶼山東北部青洲仔半島一帶,包括陰澳、竹篙灣及汲水門等,則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當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和街渡),不少土地均未開發,人煙稀少。隨着香港國際機場搬遷至此、青馬大橋(包括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及汲水門大橋等相繼落成,將大嶼山與香港市區連接。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啟用及未來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促進大嶼山的都市化發展。 截至2018年,大嶼山仍有不少舊式鄉村存在。同年3月,大嶼山大浪村當中的居民接受專欄訪問,指出大浪村為客家村落,目前只有大概十五戶人居住,而當中亦有私房菜形式的餐廳。.
查看 衛奕信和大嶼山
对于六四事件的反应
六四事件被镇压后,被西方媒体广泛报导Strahan, A. Australia's China: Changing Percep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屏山文物徑
屏山文物徑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屏山鄉,環繞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新村、洪屋村、橋頭圍、灰沙圍及上璋圍,長約1公里,途經多座典型中國傳統建築物。.
查看 衛奕信和屏山文物徑
屯門醫院
屯門醫院(Tuen Mun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TMH)是香港一所公營地區綜合醫院,並提供24小時急症服務,自1990年代啟用,為屯門新市鎮及新界西北區近百萬人口提供服務。醫院座落於新界屯門青松觀路,兆康苑以南,屯門河西岸,可容納1,765張病床,截至2013年有5,630名職員,現時提供專科門診、日間診療、社區醫療服務以及十多項專科等服務。醫院積極推展社區護理的工作,建立多個服務中心,並組成專科外展隊,到病人家中和院舍進行探訪和提供醫療服務。 屯門醫院始建於1979年,於1990年3月8日啟用,1991年首季開幕。屬一所公立醫院,由醫院管理局負責管理,隸屬於新界西醫院聯網,同一聯網內還有博愛醫院、青山醫院和小欖醫院。現時屯門醫院行政總監為高拔陞醫生。 屯門醫院是香港最繁忙的醫院之一,緊急手術數量在2013年為全港第一 ,外科病床的使用率高達106.4%,相當於百份百,其原因為屯門醫院是屯門區內唯一一所全科公立醫院,而新界西亦無私家醫院,另外兩間位於屯門的公立醫院——青山醫院和小欖醫院均是精神病專科醫院,所以不能夠分擔屯門醫院的工作。而新界西聯網的博愛醫院則位於元朗區,而且只提供約400張病床,規模細小,基本上只能夠滿足元朗區居民的需求。屯門居民如果不想跨網就醫,就只可以到屯門醫院。加上屯門醫院除服務屯門外,也要服務元朗和天水圍居民,造成屯門醫院服務負擔過重。而隨着天水圍醫院於2017年年初啟用,屯門醫院的負荷可望獲得舒緩。不過在2017年中夏季流感處於高峯期間,內科病房使用率飽和,維持於140%至150%,2個月內已有5名內科醫生離職。加上元朗區的博愛醫院內科使用率亦達150%,屯門醫院需派調人手到該院協助下,屯門醫院人手進一步削弱。.
查看 衛奕信和屯門醫院
屈珩
屈珩(Edward Barrie Wiggham,1937年-),英國殖民地官員,曾任英屬香港公務員事務司(前稱銓敘司)、常務司等職。.
查看 衛奕信和屈珩
居英權計劃
居英權計劃,正式名稱為英國國籍甄選計劃(British Nationality Selection Scheme),是英國政府根據《1990年英國國籍法令(香港)》於1990年在英屬香港推行的一個計劃,給予指定合資格人士擁有英國公民國籍(英國居留權利)。.
查看 衛奕信和居英權計劃
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
《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英文:Central and Wan Chai Reclamation)是一份在香港香港島區進行的大型填海計劃,旨在為中環灣仔繞道(即4號幹線重組工程)及多條擬建的鐵路支線提供土地,並且建造一條世界級的海濱長廊,為區內提供額外休憩及綠化用地,以提升維多利亞港海旁的吸引力。《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為5期進行,於1993年起啟動第一期,至今其中首4期已經完成,餘下《灣仔發展計劃》第2期進行中,預計於2017年後完成。.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Sino-British Joint Liaison Group)成立於1985年5月27日,是因應中英兩國政府磋商香港主權交接有關的事宜而產生的聯絡機構。該機構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及其附件二的規定而成立。 聯合聯絡小組只是聯絡機構而不是權力機構,負責就《聯合聲明》實施進行磋商,討論政權交接事宜,並就有關事項交換情況並進行磋商。聯合聯絡小組的工作到2000年1月1日為止。小組成立後,共舉行了47次全體會議,其中18次在香港舉行,15次在英國倫敦舉行,14次在中國北京舉行。 聯合聯絡小組曾使用金鐘堅尼地道的舊英童學校作為辦公室。.
查看 衛奕信和中英聯合聯絡小組
中文译名
中文译名,是指将某个非中文的人名、地名等翻译成中文后的名称。由于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对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拼写的人名、地名来说,需要将有關的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才能变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采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写)。例外的是汉字文化圈的日语、韩语及越南语,其译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或改写)。将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一般是採用現代標準漢語,但是港澳地區等则採用廣州話,南洋華人採用閩南語。 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标准。另外,有外国官方机构为方便世界华文传媒采访,亦会为当地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列表。有时国外有华裔血统的名人也有因为传媒误译而发表声明订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传媒发新闻稿指出,他姓名的汉字写法应该是“雲升”注1。 中华民國時期譯名準則未確立。同一個地名,往往造出多個中文譯名,造成混亂。社會上引起了統一地名翻譯的討論。當時提出的原則有:.
查看 衛奕信和中文译名
亞洲電視歷史
亞洲電視歷史是亞洲電視的歷史概覽。亞洲電視於1957年5月29日啟播,成為香港乃至全球華人地區的首間電視台。麗的映聲於1973年4月6日易名為麗的電視,並由收費電視轉為免費電視,1973年12月1日正式免費電視服務,於1982年9月24日易名為亞洲電視。亞洲電視因為於2015年不獲續牌,2016年4月2日凌晨零時牌照期屆滿,結束於香港本地的免費地面廣播,正式結束58年又308天的廣播歷史,是繼佳藝電視後,香港第二家停播的免費電視台。亞洲電視經歷了一年多的重組,終於於2017年12月18日「復活」,公佈亞洲電視將以流動應用程式及OTT方式復播。 亞洲電視在結束廣播之前是華人地區中較具影響力的電視台之一,惟至2000年代後的節目質素不斷下降,加上受“慣性收視”、數度易主和政治立場轉變等影響,使得其收視率長期低落,以及出現股權爭拗及財困問題。 2010年中國內地商人王征入主後,發生新聞部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ATV焦點批評學民思潮爭議,以及直播「亞洲會」政府總部反對發牌集會等事件。 2014年年底起,亞洲電視資方涉及持續欠薪事件,令到公司陷入開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亞視新聞於2015年元旦起削減製作,而資金緊絀亦影響節目播映。2015年,法庭委任來自德勤的代表黎嘉恩及何熹達作為亞視的經理人,他們表示,希望為亞視找到「白武士」,接手亞視股權,亦不建議亞視清盤。 亞視既有的免費電視牌照原定於2015年11月30日屆滿,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2015年4月1日決定不再續牌予亞視,同時根據法例把亞視現有牌照的有效期延至2016年4月1日,令亞洲電視成為香港歷史上首間不獲續牌的電視台。通訊事務管理局隨後亦宣佈會於亞視免費電視牌照屆滿後同時收回指配予亞視的所有廣播頻譜。 除了本地免費電視牌照外,亞洲電視亦持有非本地電視節目服務牌照,以人造衞星把本港台的節目跨境播送至中國大陸。因亞視的股權變動申請並無進展,導致通訊局無法處理有關的續期申請,該牌照有效期如期至2016年5月31日已屆滿。雖然亞洲電視亦在廣東省有落地權,頻道包括本港台及國際台可在有線電視網絡播出(實際上是轉播已經被過濾處理的亞視模擬廣播訊號),但要配合德勤的指示,兩個頻道已於4月2日凌晨起正式停播。 2016年2月5日,王征向高等法院申請將亞視清盤,法庭委任德勤為臨時清盤人,多次傳出亞視將早於2016年4月1日牌照期滿日停播的消息,最終亞視能廣播至牌照期滿為止。 2016年5月3日,司榮彬擁有99%股權的公司 Star Platinum Enterprises Limited(星鉑企業有限公司)與主要債權人王征及其名下公司草簽協議,購入王的股權與債項。7月29日起,協盛協豐(00707)正式持有星鉑企業全部股權。星鉑現時為亞視唯一的投資者及主要債權人之一,持有亞視超過52%股權。 2017年4月24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批准解除德勤的亞視臨時清盤人職務,亞視交由上市公司協盛協豐控股旗下子公司星鉑企業接管。.
查看 衛奕信和亞洲電視歷史
康士
拿督斯里巴杜卡康士爵士,SPMB(Dato Seri Paduka Sir Derek Cons,),英國殖民地法官,1986年至1993年出任香港最高法院上訴庭三名副庭長之一。 畢業於伯明翰大學的康士在1953年從格雷律師學院取得執業大律師資格,1955年加入香港司法部任職裁判司,其後分別於1966年和1972年升任地方法院法官和最高法院副按察司。康士在司法界任職多年間審理大量民事和刑事案件,較矚目的例子包括在1975年把販運毒品罪名成立的「跛豪」吳錫豪重判入獄30年,以及在六七暴動期間把被控參與非法集會和作出威嚇性行為的新華社香港分社記者薛平重判入獄兩年。1971年,他還獲港府委任為一個調查委員會主席,負責就當年發生的珍寶海鮮舫大火主持調查。 康士在1980年晉升為上訴庭按察司,1986年升任上訴庭副庭長,翌年進一步成為資深副庭長,1990年更獲英廷頒授爵士勳銜。精於企業和公司法的康士在上訴庭任職期間,曾於1984年至1991年兼任公司法改革常務委員會首任主席,另於1987年至1993年兼任法律教育諮詢委員會主席。身為司法部內年資最長的法官,康士一度有機會在1988年接替退休的羅弼時爵士成為首席按察司,但最終卻由年資較他短一年、本身是華人的另一名上訴庭副庭長楊鐵樑爵士接棒。 康士雖然在1993年從香港司法部退休,但他繼續以客席性質留任汶萊最高法院司法專員,其後更於1997年獲委任為香港終審法院首批香港非常任法官之一,以及在2003年升任汶萊上訴庭庭長。在汶萊任職期間,他曾於2000年和2006年兩度參與審理汶萊蘇丹胞弟賈弗里·博爾基亞親王被指涉嫌挪用合共80億英鎊公款的案件。康士在2006年卸下香港和汶萊的司法職務,為長達51年的司法生涯正式劃上句號。.
查看 衛奕信和康士
廖烈科
廖烈科(Liu Lit-for,),祖籍廣東潮陽,香港銀行家廖寶珊次子。廖創興銀行前董事長。.
查看 衛奕信和廖烈科
伊文思 (英國外交官)
伊文思爵士,KCMG,KCVO(,),英國外交官,1984年1月至1988年5月擔任英國駐華大使,任內與中方代表周南在1984年9月26日草簽《中英聯合聲明》。 伊文思1952年加入外交部,出任駐華大使前曾分別在1955年至1957年和在1962年至1964年兩度任職於北京的英國駐華代辦處。在駐華大使任內,伊文思還兼任中英香港前途談判英方代表團團長,負責與中方主持第八輪至最後第22輪談判。事實上,雙方的主要共識在柯利達爵士在任駐華大使和英方團長時已經定調,因此伊文思作為英方代表團團長的主要職責,是要在有限時間內草擬好《中英聯合聲明》的內容。連串的中英談判最終促成英揆戴卓爾夫人與中國總理趙紫陽在1984年12月19日於北京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確認香港主權在1997年移交中國。 伊文思在任駐華大使的後期還安排中英兩國重要人物連串互訪,當中包括參與安排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在1986年10月對中國展開歷史性國事訪問。在1988年退休以後,他專注於撰寫一部關於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的英文傳記,傳記於1993年出版,並被翻譯成日文、中文、泰文和匈牙利文等多種語言。.
張子江
張子江(David Cheung Chi-kong,),生於香港,為張子華牧師之二弟,著名教育工作者及教會牧師。早年畢業於九龍華仁書院及浸會學院(現名香港浸會大學),後赴美國留學,獲美國堪薩斯州州立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及美國聖路易市聖約神學院宗教教育碩士。.
查看 衛奕信和張子江
張建東
張建東(Marvin Cheung Kin-tung,),香港會計師,曾任立法局議員、行政會議成員、香港機場管理局主席、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等職。.
查看 衛奕信和張建東
張永霖
張永霖(Linus Cheung,),揮揚企業主席、香港興業國際集團獨立非執行董事、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香港)股份獨立非執行董事。.
查看 衛奕信和張永霖
彭定康
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CH,PC(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出任香港總督前音譯為柏藤,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早年出任環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非黨首,時任黨魁為馬卓安),於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於1997年見證香港主权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2011年獲委英國廣播公司信托基金主席(2014年因心臟健康問題提早卸任),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查看 衛奕信和彭定康
何鴻鑾
何鴻鑾,CBE,JP(Eric Peter Ho,),前香港政府官員,1973年成為首任民政署署長,1977年升任社會事務司,1983年出任工商司,另外還歷任行政立法兩局官守議員。1987年退出港府後,他旋即出任公務員敘用委員會主席,1991年卸任後舉家遷居英國。 何鴻鑾畢業於香港大學,1954年加入港府任估稅官,1957年轉任官學生(政務官前身),早年曾任漁農處助理處長及工商業管理處副處長等職,是二戰後初年少有的華人政務官。在社會事務司任內,他負責協助港督麥理浩爵士推動社會福利改革,並曾參與處理1977年發生的金禧事件。他後來在工商司任內除了處理貿易配額等貿工問題,還在1985年起兼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成員。 何鴻鑾是香港望族何東家族的成員,祖父何福是富商何東爵士二弟,嘗任怡和洋行華總司理及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另堂兄何鴻燊是澳門富商,有「賭王」之稱。.
查看 衛奕信和何鴻鑾
何承天 (建築師)
何承天,OBE(Edward Ho Sing-tin,),香港建築師、規劃師和園境師,並在1987年至1999年間任香港立法局、臨時立法會和香港立法會議員(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他為自由黨創黨成員之一。他曾任上海市同濟大學及湖南省岳陽大學的顧問教授。 何承天中學時期就讀聖若瑟書院,並在香港大學建築學系畢業,1969年加入於王董建築師事務所工作至2015年退休為止,並曾為該事務所的主席(但自其最後作品-深灣9號項目完工後即告退休)。 何承天曾任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和香港工業邨公司董事局主席,由2005年起擔任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Po Leung Kuk Tang Yuk Tien College)是一所位於香港屯門湖景邨的知名資助男女子英文中學,也是保良局轄下第8所政府資助英文中學 2011-12-19。該校由香港「三陽號」創辦人李興貴及其伉儷董玉娣之千金李景芬創立,李捐出135萬元開辦,其後又注資28萬元作為增添設備費用,並命名為保良局董玉娣中學,以延續董玉娣熱心教育的遺志。學校於1987年9月1日正式開辦,由港督衛奕信夫人在1988年1月15日主持揭幕儀式。該校新翼——顏寶鈴大樓於2011年9月啟用,同年12月19日舉行開幕典禮,新翼捐款鳴謝禮則於2012年2月18日舉行。 該校課外活動以排球,游泳,魔術,美術,現代、中國舞蹈,跳繩及問答比賽較為出色。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35位。.
查看 衛奕信和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利國偉
利國偉爵士(,),香港銀行家、政治家及教育家,1983年至1997年任恆生銀行董事長,1968年和1976年先後獲香港政府委任為行政及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1978年退出兩局後,於1983年至1988年再仕行政局,並於1982年至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 1946年,利國偉在何添招攬下加入恆生,由低做起,拾級而上,1964年當上副總經理,後於1967年和1983年分別獲委任為總經理和董事長,服務滿51年,到1997年才告引退。在恆生工作多年的他曾於1965年銀行擠提風潮期間,代表恆生與英資匯豐銀行談判,達成恆生賣盤予匯豐的協議,從而避過結業倒閉的下場;1969年,他又倡導向外界推出恆生指數,該指數從此成為香港股市表現的參考指標,兩個決定對恆生均具深遠影響。 利國偉在政商界也甚具影響力,除了擔任兩局非官守議員以外,更在1988年至1991年受港府所託出任香港聯合交易所主席,對交易所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此外,在八十年代中英兩國展開香港前途談判期間,他曾協助財政司彭勵治爵士在1983年推出聯繫匯率制度,設法保住港元幣值以穩住香港人對前途的信心;他後來又於1984年隨兩局議員代表先後奔走中英兩國,拜會過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向他們表達港人對前途問題的看法。踏入九十年代,香港主權移交步入倒數階段,受中方重視的他還先後獲委任為港事顧問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等職。 利國偉也十分重視香港的教育發展,與中文大學的關係尤其密切,在擔任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以前,他早自1963年起出任該校校董會的首任司庫,多年來一直支持該校的發展。另外,在他的支持下,恆生商學書院和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分別得以在1980年和1992年創校。利國偉在1976年到1989年間又先後擔任過港府教育委員會主席和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參與制定香港的教育政策,任內曾經歷1978年的金禧事件,以及在1988年富爭議性地落實港府提出中文大學「四改三」的方案。 憑藉其在政商界和教育界的表現,利國偉曾屢獲英廷授勳,並在1988年獲冊封爵士。1997年,他再獲新成立的香港特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儘管未曾接受大學教育,但包括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在內的多家本地和海外專上院校均曾向他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對他的成就予以肯定。.
查看 衛奕信和利國偉
周梁淑怡
周梁淑怡(Selina Chow Liang Shuk-yee,),生於香港,籍貫廣東番禺,全国政协委员,是香港著名電視界人物,自由黨榮譽主席,前行政會議成員,前立法會新界西選區議員、前旺角區議會議員。 丈夫是為任職工程師的前考評局主席周明權,育有兩名女兒周智美及周智琪,皆已婚。 周梁淑怡是香港电视发展史的重要人物,其曾任香港三大免费电视台(无线电视、已結束免費電視廣播的亚洲电视、已結業的佳艺电视)的管理层,为香港电视界、电影界、乐坛培育了台前幕后的多位殿堂级人才。周梁淑怡以“唯才是用”、“人尽其才”等方法,提携多位各具特点的创作、制作人才,真正是香港演藝圈的金牌伯乐。其提拔的徒子徒孙,如王晶、甘国亮、谭家明、许鞍华、杜琪峰、徐克等均称为香港影视界的中流砥柱。周梁淑怡主张以“创作主导制作”、“创作主导营运”的创新精神经营电视台。.
查看 衛奕信和周梁淑怡
唐英年
唐英年(Henry Tang Ying-yen,),生於香港,籍貫江蘇無錫,香港商人,政治人物,前政務司司長(2007-2011)、財政司司長(2003-2007)。現時擔任全國政協常委。.
查看 衛奕信和唐英年
八萬五建屋計劃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這項政策的推出,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樓價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業在5年多的時間內貶值70%,很多中產階級成為負資產,香港經濟一片蕭條,直到2003年SARS爆發過後才逐漸復蘇。.
查看 衛奕信和八萬五建屋計劃
勳爵
勳爵是一種敬稱,主要用於翻譯英語中對有爵位的貴族的泛稱(Lord),也是對此類男性貴族的稱呼,和對某些封爵的兒子,及一些擁有相應身份但沒有爵位的人士的尊稱。此外也可用來翻譯其他語言中的相應稱呼。涵義類似中文的“爵爺”。.
查看 衛奕信和勳爵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英語: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簡稱:SOAS),全稱為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是一所位在英格蘭倫敦的研究型大學,倫敦大學的學院之一。亞非學院以英國唯一一所專門研究亞洲、非洲與中東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機構,於世界享負盛名,同時也是英國頂尖大學之一。亞非學院成立於1916年,培養了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長,大使,外交官,大法官,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及為數眾多的各領域領袖。 亞非學院位於倫敦市中心之布盧姆茨伯里,專精於亞洲、非洲與中東的人文學、語言學與社會科學,提供約350種大學學位與100多種教學型碩士學位,並授予各學門之研究型碩士與博士學位。.
查看 衛奕信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王䓪鳴
王鳴女爵士(Dr Dame Rosanna Wong Yick-ming,),1979年至1992年期間曾冠夫姓為譚王鳴(Mrs Rosanna Tam Wong Yick-ming),是香港社會工作者及政治家,自1980年起出任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至今。在香港主權移交以前,王鳴曾在1985年至1991年出任立法局非官守委任議員,1988年至1991年任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此後曾一度退出政壇,但旋於1992年重返行政局,並於1993年起兼任房屋委員會主席。王鳴在行政局任內深得港督彭定康信用,1995年更接替鄧蓮如女男爵成為行政局召集人(即首席非官守議員),隨後在1997年獲英廷獎授DBE勳銜,成為繼鄧蓮如女男爵後,歷來第二位華人女爵士,在主權移交前夕的殖民地政府具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1997年在主權移交後,王鳴過渡到特區政府行政長官董建華的行政會議,留任非官守成員。惟房委會後來在1999年爆出一連串居屋短樁醜聞,身兼房委會主席的王鳴被輿論質疑要為事件負責,最終在2000年6月立法會表決通過對她和房屋署署長苗學禮的不信任動議前,辭去房委會主席一職。立法會後在2003年1月發表短樁醜聞調查報告,當中再對王鳴等人作出譴責。自從發生短樁醜聞後,王鳴在2002年未獲行政會議續任而卸任,但在2001年至2007年獲港府聘任為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2003年起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委為全國港區政協委員。 另一方面,王鳴在商界也有一定發展,她除自1996年起成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非執行董事外,自2001年起也在李嘉誠爵士擁有的長江實業(2015年改組成為長江和記實業)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
查看 衛奕信和王䓪鳴
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
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Lions Nature Education Centre,簡稱LNEC)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半島對面海蕉坑,是香港首個自然教育中心,佔地約34公頃。 教育中心前身是建於1950年代的「政府實驗農場」,在1986年關閉,於1987年香港政府把附近一帶共24公頃土地劃為蕉坑特別地區,再得國際獅子會基金(Lions Clubs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簡稱L.C.I.F.)撥捐20萬美元建設經費,於1991年2月27日由國際獅子總會會長畢嘉士(William L.
祈德尊新邨
德尊新邨(Clague Garden Estate)是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填海工程第一期的第三十五規劃區的一個「住宅發售計劃」及「甲類出租屋邨」的房協綜合屋邨,於1985年開始興建,於1988年11月落成,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金門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屋邨憑其獨特設計而榮獲1991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在1989年4月4日由總督衛奕信爵士及曾任和記黃埔大班的祈德尊爵士的家屬主持開幕典禮。.
查看 衛奕信和祈德尊新邨
爱丁堡皇家学会
爱丁堡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是1783年成立的苏格兰的国家科学院,是一个独立非党派的研究机构,旨在提高苏格兰的科学研究和公共福利。目前拥有大约1500名成绩斐然的院士为其服务。它比伦敦的皇家学会涉猎更广。不似英国其他地区类似的组织,该学会提供各种学科的奖学金,包括科学与技术、艺术、人文、医学、社会科学、商业和公共服务。如此专业知识的广度使苏格兰皇家学会成为英国的唯一。.
查看 衛奕信和爱丁堡皇家学会
終身貴族
終身貴族,亦作一代貴族,是英國貴族的一種。與一般貴族不同的是,終身貴族只限於個人,不能讓其子女世襲繼承。現時的終身貴族由1958年制定的《終身貴族法》所管制,爵位只限於男爵。終身貴族的稱呼與勳爵一樣,而且都可以成為英国上议院的議員。成為終身貴族,可以選擇封邑,但這個「封邑」只是象徵式,並不會為貴族貢獻稅收。.
查看 衛奕信和終身貴族
田北俊
北俊,OBE(James Tien Pei-chun,),人稱「田少」,祖籍安徽,生於上海,田元灝家族成員,香港商人、政治人物。現為自由黨榮譽主席。曾任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行政會議成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0至12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於第12屆中途被撤職)、香港立法會議員和立法局議員。.
查看 衛奕信和田北俊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非正式:Oxford University,或:Oxford;勳銜簡稱:Oxon)位於英格蘭牛津市。是一所世界聞名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它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大學的實際創立日期難以考證,但授課紀錄最晚可上溯到1096年。 牛津大學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後就開始迅速上升。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闢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後來的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管理架構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故常被合稱為「牛劍」。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 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牛津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牛津鎮。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書院的每週輔導課程,以及由學術學院提供的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書院外,還包括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及實驗室。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牛津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9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計算學生;連教職員計算則達69位)、6位图灵奖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學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查看 衛奕信和牛津大学
盈翠半島
翠半島(Tierra Verde)是香港新界青衣島上的一個地產項目,私人大型屋苑,分為2期,供應共3,558個單位,第一期及第二期分別於1999年及2000年落成入伙。盈翠半島位於藍巴勒海峽的西邊,青衣島上的東北部臨海,南望見青衣公園及青衣運動場等康樂設施。盈翠半島之北面鄰近巴士總站,及小巴站。盈翠半島的基座為青衣城及機場鐵路青衣站,交通方便。假日,有不少遊人在海濱長廊散步。.
查看 衛奕信和盈翠半島
聖保羅書院
聖保羅書院(St.)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創辦的一間著名傳統名校,屬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設有小學部和中學部,俱只收男生。該校中學部校舍位於中西區半山般咸道69號,小學部則已遷離西區,於2013年落戶於港島南區薄扶林域多利道777號的全新校舍。 據正式記載,該校於1851年正式成立;但文獻顯示,早於1841年,創辦人史丹頓牧師已開始在英國籌集款項,並於1851年創立聖保羅書院。起始之時,該校只有一位導師及九位學生。聖保羅書院創校規模雖小,由於秉持辦學理念,不怕與殖民政府意見相左而堅持其治學風格,該校得以於1840至1880年間成為現代中國思想的搖籃,眾多著名中外知識分子曾任教、就讀及寓居於書院,包括王韜、、傅蘭雅、伍廷芳。現時,這間全日制學校大約有1,200名學生就讀,學生成績優異。現任校長是源迪恩先生。.
查看 衛奕信和聖保羅書院
鍾士元
鍾士元爵士(Sir Sze-Yuen Chung,),祖籍廣東南海,外號大Sir,是香港政治家,香港主權移交後首任行政會議召集人。.
查看 衛奕信和鍾士元
鍾逸傑
鍾逸傑爵士,CMG,Hon. RICS(Sir David Akers-Jones,),香港前政府官僚,曾任職香港的英國殖民地官員,,在港供職期間貢獻良多,官聲頗佳,並自1985年至1987年出任香港布政司。在1986年12月,時任港督尤德爵士在北京外訪期間突然病逝,鍾爵士曾因此自1986年12月至1987年4月出任署理香港總督一職。.
查看 衛奕信和鍾逸傑
華樂庭
華樂庭(John Charles Creasey Walden,),英國殖民地官員,1976年起在香港政府擔任民政署署長,任內自1977年起兼任立法局官守議員。1980年退出港府後,他一反傳統退休高官的慣例,以公共政策學者身份留港針砭港府施政,並多番批評英政府和港府在香港前途問題上的表現。 華樂庭畢業於牛津大學墨頓學院,1951年加入港府,早年曾任大埔理民官,出任民政署長前歷任新界民政署副署長、市政事務署助理署長、徙置事務處處長和房屋署副署長等職,1972年至1973年又兼任市政局官守議員。在民政署長任內,他主要負責為港府收集和分析民意,並提出建議,後來協助過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草擬地方行政改革。不過,他退休後批評任內嘗試強化民政主任計劃,但受到港府內部阻力而未能成事,而外界也有傳聞指他與港府意見不合,結果沒有選擇延遲退休。1984年底,他在報章撰文披露在民政署長任內見證港府抹黑民間論政團體香港觀察社,引起輿論熱議;可是華樂庭與港府各執一詞,事件最後不了了之。 華樂庭退休後適值中英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期間他多番抨擊中英談判排除港人參與,未能真正反映港人利益,並擔心香港主權一旦移交中國,將對自由和司法獨立等社會基石造成衝擊,因此他提倡由民間成立大聯盟,向中英雙方以至是國際社會表達港人的意見,另外還要求政府開放資訊以受市民監察。隨著英方後來在談判上節節退讓,他還猛烈譴責英政府和港府扭曲港人民意,又對「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等方針能否落實表示質疑。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他曾經呼籲英方停止對中方妥協,重新讓港人在前途問題上取得決定權,否則就不應與中方恢復有關落實《中英聯合聲明》的談判。 雖然對香港前途感到悲觀,但華樂庭始終決定留港生活,一直到主權移交後多年的2010年才返英定居,2013年在當地逝世。華樂庭的夫人擅以水彩繪畫植物插畫,1977年曾與植物學家胡秀英博士合作出版《華南暨香港四季花畫譜》一書。.
查看 衛奕信和華樂庭
青荃橋
青荃橋(Tsing Tsuen Bridge,俗稱青衣北橋)是第二條連接青衣島及新界的行車橋,道路名稱為青荃路(Tsing Tsuen Road),連接青衣島及'''荃'''灣,跨越藍巴勒海峽,為雙線雙程分隔道路,離海面18米,現時的時速限制為每小時70公里。 青荃橋在青衣的一面連接担杆山交匯處,通往青衣北岸公路,而荃灣一面則連接到荃青交匯處,通往荃灣路及德士古道等道路。此橋亦是新界的士可途經往返青衣站及青嶼幹線的指定道路,(另一條是新汀九橋)。.
查看 衛奕信和青荃橋
青衣城
青衣城(Maritime Square)是香港大型商場之一,與香港新界青衣島青衣站相連,於1999年4月1日開張,1期及2期總面積為58萬平方呎,共有逾170多間商舖,屬港鐵公司旗下的物業之一。.
查看 衛奕信和青衣城
顏理國
顏理國,CBE,QPM,CBIM(英文:Raymon Harry Anning,1930年7月22日-),前香港警務處處長,曾經出任英國倫敦警察廳高級警官,後來獲委任為英國內政部英格蘭及威爾斯警察總監之一。於1983年獲委任為香港警務處副處長(行動),至1985年至1989年就在香港警務處處長,亦為最後一任外籍香港警務處處長。.
查看 衛奕信和顏理國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Wilson Trail)是香港一條長途遠足徑,於1996年啟用,全長78公里,共分10段,為香港第二長的遠足徑,僅次於麥理浩徑之後。本徑由香港島南邊的赤柱蜿蜒至新界東北的南涌,越過香港眾多崇山峻嶺,貫穿香港8座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馬鞍山郊野公園、獅子山郊野公園、金山郊野公園、城門郊野公園、大帽山郊野公園以及八仙嶺郊野公園。衛奕信徑的名稱是為了紀念鍾情於香港山水及遠足活動的第27任香港總督衛奕信而建。 因為定線的問題,衛奕信徑無可避免地需要穿過市區,包括港島東部、九龍東部和大埔。而且因為第二段和第三段被維多利亞港所阻,所以衛奕信徑成為香港唯一一條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此徑起於赤柱赤柱峽道,向北經過港島的數個山峰到達鰂魚涌。之後需在太古站乘港鐵到藍田站。棄油塘站不用的原因是因為衛奕信徑啟用時尚未有該站和須經區議員和運輸署准許,但轉用油塘站則可節省一半路程。於藍田繼續,經啟田道和鯉魚門道到油塘(此段雖長約1.6公里,但因位於市區,所以不設標距柱),越過魔鬼山、五桂山等,轉向西面,到達九龍群山,再從九龍水塘開始往北走到達九龍坑山,向東登上八仙嶺,最後再轉西北方下降至南涌作為終點。 為雷利計劃(香港)青少年發展項目籌款的《雷利衛徑長征》,由2003年起每年10月份舉行,賽道主要依整條衛奕信徑前進,但乘坐港鐵時需於油塘站及鰂魚涌站出入,而非原先的藍田站和太古站。.
查看 衛奕信和衛奕信徑
親華派
親華派(英語:Sinophile),亦稱親中派、親華者、親中者,是指對中華文化或中國人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或愛的人,在某些語境中稱為中國通。該詞亦廣泛用於對中國歷史及文化具有淵博知識的人(如學者或學生等)、非母語漢語使用者、親華的政治家及對上述任一領域抱有極大興趣的人。其反義詞為反華。 在日本,常常將“Sinophile”翻譯成“親中家”或“中国愛好家”以與親中派進行區別,親中派特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友好的人物,而"親中家"或"中国愛好家"強調文化方面的親中,如與岡崎久彦均有很深的漢學素養,同時也認為學習中國史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均持批判態度。.
查看 衛奕信和親華派
首席非官守議員
首席非官守議員(Senior Unofficial Member)是指英國一般殖民地內,行政及立法機關資歷最長及地位最高的議員職稱。至於香港在英國殖民地時代,則指行政局或立法局內資歷最長及地位最高的非官守議員(即「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或「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被委任為首席非官守議員的人士,一般都是殖民地政府十分信任的人士,他們在行政局及立法局內帶領其他非官守議員,也是總督在兩局內首要的諮詢對象,在兩局會議上可優先發言,亦會代表兩局的非官守議員致辭。.
查看 衛奕信和首席非官守議員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
香港2007年9月
;(請按此參閱當天之報章頭條).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簡稱城大;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是一所公立應用型大學,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九龍塘。前身為於1984年創立的「香港城市理工學院」,在開校時的校舍設於旺角的工業貿易署大樓之內,到1990年遷入九龍塘的永久校舍,於1994年升格為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是八間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的大學之一,注重多元化、跨文化學習與全球視野。香港城市大學學術水平近年不斷顯著提升,更連續多年獲國際評為香港四所最佳高等學府之一。城大由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院、科學及工程學院、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創意媒體學院、能源及環境學院及法律學院7個學院、25個學系、37個科研中心組成 ,提供逾100項學士學位及研究生課程。 周亦卿研究生院負責所有研究生課程的運作及發展,及提升研究生的學習環境。 城大在QS綜合排名位處前列。根據QS 2019年大學排名榜,城大位居全球第55位,及於「建校未滿50年全球最佳學府」排名中,位列第5位;而根據QS 2018年排名榜,則位列亞洲第8位、香港第3。 在2018年公佈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在全球校齡50年以下的年輕大學當中,香港城市大學名列全球第7位。.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成立於1927年,迄今已有九十年歷史,為香港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中文學系。1927年成立時名為「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1933年文學院改組為「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2006年又改稱為「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香港大學百週年校慶
香港大學百週年校慶是香港大學為慶祝創校一百週年的一連串活動。2011年1月9日百周年啟動禮之後,多個講座及展覽亦陸續舉行。.
香港大事記
2006年1月1日以後的新聞事件,請往香港新聞動態條目內瀏覽。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大事記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The 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簡稱家計會或FPAHK)是香港負責推廣計劃生育及性教育工作的志願機構,提倡、推廣及提供「性與生殖健康」方面的資訊、教育、醫療及輔導服務。家計會是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簡稱IPPF)8個創會會員之一。家計會現任執行總監是范瑩孫醫生。.
香港地產業
香港的房地產業已有悠久的歷史,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後拍賣土地,逐步形成和確立香港的地權制度和土地批租制度。 1950年代末期到1980年抵壘政策結束前,因政局動盪,大批中國大陸人口移入,香港人口急速膨脹,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因此香港政府出於人道理由與社會安定,於1950年成立之香港模範屋宇會提供土地。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在1960年代,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推出廉租屋邨。1970年代初,大批地產公司紛紛藉此牛市時機掛牌上市籌集大量資金發展業務。此時持香港工商持續增長,成為現戰後以來空前的繁榮。隨著需求上漲,發展規模漸大,經營房地產所需資金也日見龐大,一些小型地產公司在此時逐漸被淘汰,實力雄厚的地產商逐漸壟斷市場。此時地產業也成了香港經濟的重要的支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香港地產市道受到重創,大量業主變成負資產,2002年11月,特區政府為了挽救樓市,減少土地供應和政府退出房地產市場等的方法,直到2010年,樓市幾乎回到1997年金融風暴前夕的水平。.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地產業
香港地鐵
香港地鐵(英文:Mass Transit Railway,MTR)曾經是香港兩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之一,已在2007年12月2日的兩鐵合併中,和九廣鐵路合併成港鐵。自1979年開通至2007年兩鐵合併期間,香港地鐵是由地鐵有限公司(現稱港鐵公司)營運的鐵路系統網絡,有7條路線,全長91.0公里香港年報2006 - ,共53個車站,其中14個為轉車站。.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地鐵
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縮寫:HKIA,),亦稱赤鱲角機場(Chek Lap Kok Airport),是香港現時唯一的民航機場,位於新界大嶼山赤鱲角(赤鱲角地段第1號),佔地1,255公頃(是香港最大面積的單一地段,其次為愉景灣的649公頃及中文大學的134公頃),1998年7月6日啟用,設有兩條跑道及182個停機位,並在2016年8月開始擴建第三條跑道。此機場由香港機場管理局管理,並為國泰航空、國泰港龍航空、香港航空、香港快運航空、香港貨運航空及香港華民航空的樞紐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被Skytrax評為五星級機場,於2001年至2012年一直躋身三甲,其中八度被評為「全球最佳機場」。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於2006年至2008年及2010年4度被知名商務旅遊雜誌《商旅》評為中國最佳機場,於2012年的《》旅遊大獎選舉中,連續10屆獲選為最佳,並且在每年客運量逾4,000萬人次的機場類別中,獲國際機場協會推選為全球最佳。 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約220個航點,超過100家航空公司在此營運,每天提供逾1100班航班。2010年起,其貨運流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1位,客運流量則排名世界第8位。2017年,總客運量達7,28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共493.8萬噸。.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公園
香港公園(Hong Kong Park)是香港的一個大型公園,耗資3億9,800萬港元興建,佔地8公頃,位於香港島金鐘,是香港旅遊景點之一。.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公園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回歸
香港禮賓府
香港禮賓府(Government House)位於香港香港島中環上亞厘畢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官方官邸,亦是香港政府舉行官方場合的場所。禮賓府於英治時期稱為總督府(又稱港督府、督憲府或督轅),為香港總督的官邸,於1997年香港回歸後成為香港行政長官的官邸。禮賓府有逾164年的歷史,見證著香港歷史的發展,屬於香港法定古蹟。.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禮賓府
香港科學館
香港科學館是香港一所以科學為主題的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東,毗鄰香港歷史博物館,其前身為漆咸軍營,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2005年全年,香港科學館參觀人數達92.7萬人次,是康文署轄下十多間博物館中,每年平均參觀人次最多的博物館。 〈科學館15歲辦大型展覽慶祝 參觀人次逾千萬 擬擴建卻未獲撥款〉,《大公報》,2006年4月15日。 到2015/16財務年度則接待多達1,124,887人次。 香港科學館樓高3層,共16個展區,樓面總面積為13500平方米,擁有約500件展品,覆蓋各不同種類之科學,其中約10%展品 可供參觀者親自操作。而整個科學館大樓,是一個靈活的網絡結構。在館外,灰色的柱梁便是這個網絡中的結構性建築,粉红色的磚牆部分可以按需要而改建,使科學館在日後擴建或修改展覽場地時,毋須大幅更改結構。.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科學館
香港童軍總會
香港童軍總會(Scout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依據《香港法例》第1005章之《香港童軍總會條例》而設立,該法案賦予童軍總會權力經其會務委員會制定會章。該會章批准制訂各項規條以管理本會事務,即「香港童軍總會政策、組織及規條」。 經過1909年,最早出現的童軍活動後,聖若瑟書院在1914年從英國童軍總會登記成立香港首個童軍旅,香港童軍總會遂於1915年7月正式成立。從1977年起,香港分會正式從英國總會獨立,成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第111個成員。香港童軍總會從1978年起才正式接納女性成員。 截至2013年底,香港童軍總會有成員96,324人 分佈在1,339個旅團及其他單位之內,是全香港最大的制服青少年團體。其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香港童軍中心。會務由香港總監負責,轄下有5個地域及44個區。.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童軍總會
香港童軍總會歷史
2000年3月1日,童軍技能評審局成立。同年4月1日,新界東地域成立、訓練署修訂之領袖木章訓練系統開始執行。同年8月29日,香港童軍總會成立救護服務隊。同年,香港童軍總會設立訓練中心、派出專責小組協助柬埔寨重新組織童軍運動、舉辦優異旅團獎勵計劃、確立「抱負、使名和價值觀」發展方向。 2001年1月12日,香港童軍總會採用新修訂之童軍誓詞。同年12月23日至12月26日,香港童軍總會於新界西貢灣仔半島舉行香港童軍運動九十週年紀念大露營。同年,香港童軍總會成立內地聯絡辦公室。 2002年2月,香港童軍總會成立策劃署。同年4月1日,將軍澳區成立。同年4月26日至4月28日,第45屆貝登堡會士會盟在香港舉行,世界童軍基金會名譽會長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瑞典國王)親臨出席。同年6月1日,大埔區分拆為大埔南區及大埔北區、北區分拆為雙魚區及壁峰區。同年7月15日至7月19日,香港童軍代表團出席世界童軍大會。同年,香港童軍總會參與香港政府教育統籌局的制服團體計劃、成立國際及內聯署;副香港總監(支援)許宗盛被推選為世界童軍委員會委員。同年12月28日至2003年1月8日,香港童軍代表團出席第20屆世界童軍大露營。 2003年非典型肺炎在港爆發,加強保障個人及公共衛生便成為抗禦傳染病蔓延的首要任務。為支持香港政府推行「全港每月清潔大行動」,香港童軍總會特別發動「香港衛生先鋒抗疫大行動」,以喚起全港市民對清潔香港的關注,並於2003年6月15日舉行啟動禮。這些行動得到了30,000多名童軍成員及其親友的響應。 2003年4月1日,沙田南區及沙田北區重組為沙田東區、沙田南區、沙田西區及沙田北區。同年7月1日,香港童軍總會重新規劃旺角區、深水埗東區、深水埗西區及油尖區的區界,並成立.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童軍總會歷史
香港立法會主席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是香港立法會的議長,並且同時擔任全體委員會主席。1997年以前稱立法局主席,1997年至1998年稱臨時立法會主席。1993年前,按照《1843年皇室訓令》第五條規定,立法局主席由香港總督擔任。1993年以後,主席一職改由議員互選產生,承沿至今。.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立法會主席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及香港行政長官配偶列表
香港最高級行政官員配偶,即是香港的第一先生或第一夫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政務司司長(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缩写为CS)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地位僅次於行政長官的排名第一的主要官員,其支援部門為政務司司長辦公室。司長由行政長官提名,報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政務司司長現屬行政會議官守成員,也是可以署理行政長官職務的三名司長中最高级的一位。政務司司長休假時,會由一眾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局長中年資最久的一位署任,為香港政府中人事變動最多的官守成員,回歸至今已先後有7位不同人士出任。.
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
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Li Po Chun United World College of Hong Kong)是位於香港新界馬鞍山西沙路落禾沙里10號的一所國際學校,為全球17間(第8間開設)聯合世界書院之一,現時約有250名來自80多國的學生在這所寄宿學校就讀。1994年獲准加入成為直接資助計劃的學校。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該學院的大學錄取率最高。學校最近慶祝了其25週年紀念。.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英文:Hong Kong Airport Core Programme)是香港一份規模龐大的基礎建設發展計劃,以計劃在大嶼山赤鱲角興建的新香港國際機場為核心,包括十項核心工程。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簡稱「新機場計劃」,於1989年由香港政府宣布,由於此份計劃描繪將來像玫瑰園般美好,故此又稱為「玫瑰園計劃」。 計劃原預算逾2,000億港元,當計劃公佈時,香港社會譁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擔心新機場的造價過高,將會影響將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而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計劃最後經過多次修改(包括將青馬大橋主塔之間的距離縮短)以降低成本,最後中英兩國就興建新機場問題於1991年達成諒解,工程啟動。新機場原訂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落成,最終延遲至1998年啟用。整個計劃建築工程歷時8年,耗資1,553億港元,是香港歷史上至啟德發展計劃前,規模及耗資最大的一份基礎建設發展計劃。.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機場核心計劃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年表
本條目記錄了從有紀錄歷史開端至今的香港、中國、英國和世界大事。.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歷史年表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簡稱會展;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縮寫:HKCEC)是香港的主要大型會議及展覽場地,位於香港島灣仔北岸,是香港地標之一;由香港政府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共同擁有,由新創建集團的全資附屬機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每年舉辦7項亞洲最大規模及4項世界最大規模展覽。 2012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在《CEI Asia magazine》,第10度榮膺亞洲最佳會議展覽中心殊榮。同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在第23屆TTG旅遊業大獎中,第4度獲選為最佳會議及展覽中心殊榮。.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教育史
香港的教育情況,從宋代起才有確實史料記載。英國接管香港之初,香港政府教育政策只着重培養殖民地官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飆升,教育需求隨之增加。在各方壓力下,殖民地政府才首次聘請國際顧問進行教育研究,促成了義務教育的推行。1997年主權移交以後,特區政府着手推行教育改革,卻引起連串爭議。.
查看 衛奕信和香港教育史
許賢發
許賢發(Hui Yin-fat,),出生於中國廣州,曾在1973年至2001年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幹事;1991年更同時兼任行政、立法兩局議員。.
查看 衛奕信和許賢發
高山大會
高山大會是香港民主的集會活動,1986年在老龍坑高山劇場舉辦第1次高山大會,由多個團體合辦的高山大會,提出「打造新香港,民主再啟航」,首次把支持香港民主的朋友集結起來。高山大會是提供一個機會,讓支持民主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同時亦大家能透過與民間團體或組織的聯繫和合作,共商香港民主發展的議程和關注點。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數以千計的市民出席開始在高山劇場舉辦的「高山大會」討論《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和未來政制問題,並要求殖民地政府在1988年立法局選舉中舉行直選(八八直選),更收集到22萬的簽名向政府施壓,但建議最後遭到港督衛奕信否決。高山大會亦要求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在《基本法》內容加入民主政制。 1986年,由百多個社運、壓力團體領袖發表「一九零人政制方案」,支持普選行政長官及1997年至少有半數立法局議席由直選產生。11個民間團體亦以此為基礎在10月27日組成了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民促會),由司徒華及李柱銘兩位基本法草委領導,民主派開始略見趨型或成型。 1993年在高山劇場舉辦第2次高山大會。 2003年在高山劇場舉辦第3次高山大會。 2010年在高山劇場舉辦第4次高山大會,社民連因司徒華反對五區公投所以缺席高山大會。 Category:紅磡 Category:老龍坑 Category:泛民主派.
查看 衛奕信和高山大會
謝志偉 (香港)
謝志偉(Daniel Tse Chi-wai,),澳門出生,前香港浸會大學校長,於2001年退休;其後出任澳門大學校董會主席及澳門特區政府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主任至今;他亦為國際世界宣明會中國區事工主席。.
查看 衛奕信和謝志偉 (香港)
謝法新
謝法新(David Gregory Jeaffreson,),前英國殖民地官員,1961年到香港出任政務主任,1970年代及1980年代歷任經濟司及保安司等職,期間同時出任立法局官守議員逾十年。他在1988年獲港督衛奕信爵士委任為廉政專員,至1991年卸任。此後他轉投商界,曾任國民亞洲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建懋國際獨立非執行董事等職。.
查看 衛奕信和謝法新
譚志成
譚志成,MBE(,),香港水墨畫畫家,1976年起出任香港藝術館館長,後於1988年至1993年擔任該館首任總館長。 自少已對繪畫和藝術產生濃厚興趣的譚志成畢業於羅富國師範學院,1956年至1971年於九龍華仁書院任教美術、英文、數學和物理等科目,業餘又學習水墨畫,曾師從陳福善和呂壽琨等,1968年出任元道畫會首任會長,並在師父呂壽琨領導下推動「新水墨畫運動」,曾參與和舉辦不少畫展。在華仁書院任教期間,他還曾經獲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到英國深造文憑課程,以及修讀倫敦大學校外課程和香港大學的碩士課程。 譚志成在1971年加入香港政府市政事務署(後改稱市政總署)擔任香港博物美術館副館長,香港藝術館在1975年從香港博物美術館分拆出來後,他在翌年升任館長,1988年出任該館首任總館長,至1993年退休。任內他除了負責在香港推廣藝術以外,又參與茶具文物館、香港藝術館新址以及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的籌建工作。 譚志成多年來--有不少關於中國藝術的著作,至晚年仍不時發表藝評,2013年3月臨終以前,他更在月初堅持帶病出席遺作《舉隅:從文化角度認識香港藝術》一書的新書發佈會,期間三度獲在場出席人士起立鼓掌致敬。.
查看 衛奕信和譚志成
譚惠珠
譚惠珠 ,(Maria Tam Wai-chu,1945年11月2日-),籍貫廣東中山,( 也有說是廣東台山)生於香港,現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黨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代,譚惠珠曾經同時擔任立法局議員、行政局議員、市政局議員及區議員,曾被稱為「四料議員」。譚惠珠於早年任議員時,立場為傾向英國政府的一方,在香港逐漸臨近主權移交的期間卻成為支持中國政府的一員。.
查看 衛奕信和譚惠珠
魯平
魯平(),中國前政治人物,祖籍四川閬中,曾經擔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及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祕書,上海市宋庆龄基金会前任主席。.
查看 衛奕信和魯平
鮑磊
鮑磊(Martin Gilbert Barrow,),生於英國蘭開夏郡,1965年加入怡和,1989年任怡和集團董事,至2001年退休。鮑磊在香港擔任多項的公職,1988年至1995任香港立法局議員。1988年至1996年任香港旅遊協會(今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
查看 衛奕信和鮑磊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縮寫OCLP),簡稱和平佔中、佔領中環、佔中,中国官方贬称非法佔中,是由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及基督教新教牧師朱耀明於2014年9月28日起在香港發動的一場爭取真普選的政治運動。運動於2013年初開始醞釀,提出以公民抗命為手段,採取佔領香港金融區中環的交通要道的方式,來爭取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能夠公平實踐「投票權」、「參選權」和「提名權」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反對人士則擔憂活動受非理性行為影響,導致可能的暴力衝突會嚴重影響香港經濟和市民日常生活。 2014年9月26日晚上,學界罷課集會演變成重奪「公民廣場」行動,為接下來的一連串公民抗命揭開序幕。發動罷課及重奪「公民廣場」行動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及學民思潮在翌日(9月27日)繼續於添美道集會,而「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因應當晚形勢,於9月28日凌晨1時40分宣佈正式啟動醞釀1年8個月的佔領中環,並且以佔領政府總部開始,反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的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提名方案,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撤回8月31日之政改決議,以及香港政府重啟政改諮詢、重交政改報告。啟動佔中後,警察在同日上午開始封鎖政府總部,令示威者無法前往添馬艦支援佔領人士,導致群眾於下午衝出夏慤道等主幹道。防暴警察在當日傍晚展開驅散行動,施放大量催淚彈鎮壓,結果激發民憤,導致示威活動在當晚蔓延至旺角及銅鑼灣等人流密集的地區,隨後更一度擴散至尖沙咀(但僅佔據3日便告失守)。 由於大量參與者以雨傘阻擋警察所使用的胡椒噴霧,而佔領旺角、銅鑼灣、尖沙咀行動均由市民自發,佔領人士不再承認「和平佔中」、學聯、學民思潮為大會,同時行動亦偏離原有模式,原先倡議的「一波又一波」抗爭行動變成長期佔據。加上由外媒使用的「雨傘革命」、「雨傘運動」名稱獲得佔領人士普遍接受,行動逐漸演變成「雨傘革命」。由於以上原因,加上佔領地不是由中環開始,因此有人認為「佔領中環」從未發生。佔中發起人之一的戴耀廷亦補充,「雨傘運動」並非由「和平佔中」發起,概念上亦有分別;於自首當日更指「雨傘運動」的出現替代了「和平佔中」,他認為佔中是否結束意義已經不大。「和平佔中」3位發起人於12月3日自首,但警方未有拘留或正式起訴;而「雨傘運動」在12月15日以銅鑼灣佔領區及立法會示威區清場作結,此前旺角佔領區在11月25至27日遭到警方清場,而添馬艦、金鐘、中環、灣仔佔領區亦在12月11日被清場,導致佔領區大幅縮小至僅餘立法會示威區。.
賈達德
賈達德,CBE,ISO(,),英國及香港入境事務官員,1983年至1989年出任香港人民入境事務處處長,是該處最後一位外籍處長。 賈達德1949年加入英國工務部任職行政主任,1955年轉職內政部入境事務科出任入境事務主任,1963年晉升為總入境事務主任。1966年,他外調到香港人民入境事務處署任人民入境事務督察總主任,翌年獲得實任,及後分別於1971年和1978年升任助理處長和副處長。1983年出任處長以前,他曾應對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和越南難民大規模來港的問題,並協助港府在1980年實施針對前者的「即捕即解」政策。 在入境處長任內,隨著中英兩國於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認香港主權在1997年移交中國,賈達德以英方專家身份多番參與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的中英專家會議,商討國籍和護照等牽涉出入境事務的議題。連串的談判促成入境處自1987年起開始簽發第二代電腦香港身份證和全新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另外,隨著中港交往日益頻繁,沙頭角管制站、上環的新港澳客輪碼頭、尖沙咀中國客運碼頭和落馬洲管制站等關口先後在他任內落成啟用。針對越南難民問題,他還在1988年起協助港府執行「甄別政策」,為日後有系統地遣返越南船民作好準備。.
查看 衛奕信和賈達德
麥列菲菲
麥列菲菲,MD,LAH(Felice Lieh Mak,),生於菲律賓,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醫生。前英基學校協會主席及前香港醫務委員會主席,曾任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主席、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麥列菲菲來自教育家庭,1941年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列家走難到菲律賓。後來赴英國深造,發現精神科更適合自己,故麥列菲菲選擇成為一精神科醫生,而放棄中學階段的理想職業(作家)。,東周刊,2011-01-25 1989年,麥列菲菲當選世界精神病學聯合會主席,是創會26年首位亞洲女性擔任此職。1971年,她開始在香港大學任教,1989年就任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1991年升任港大醫學院院長。 2003年,就任香港醫務委員會主席一職,期間以保守立場行事,直至2011年退休。.
查看 衛奕信和麥列菲菲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查看 衛奕信和麥理浩
麥高樂
麥高樂爵士,KBE,FCIS(Sir Nathaniel William Hamish Macleod,),前香港政府官員,1991年8月至1995年8月任財政司。他是最後一位出任財政司的外籍人士,任內提出香港式「共識資本主義」(consensus capitalism)概念。.
查看 衛奕信和麥高樂
麥若彬
麥若彬爵士,KCMG(,),英國外交官,1987年至1989年間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1991年至1994年任英國駐華大使。 麥若彬爵士在1958年加入外交部,先後在多個駐外使館和外交部本部任職,1978年出任香港及常務司司長,翌年改任遠東司司長。麥若彬在1981年擔任港督政治顧問,任內與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和港督尤德爵士等人參與香港前途談判,其後為《中英聯合聲明》的條文細節擔任草擬工作。 麥若彬在1987年至1989年擔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1990年至1991年出任外交部副國務次官,以及在1991年至1994年出任駐華大使,負責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與中方商討香港主權移交前後的過渡安排。不過他在任內遇到相當的困難,除了中國大陸發生的六四事件外,中英雙方亦就「玫瑰園計劃」和後來的彭定康政改方案等爭執爭拗不斷。麥若彬在六四後和新機場爭拗後,兩度隨柯利達秘密訪華,亦被香港不少輿論批評是架空立法局和漠視香港民意的行為。 彭定康在1992年10月推出倍受中方譴責的政改方案後,麥若彬在1993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姜恩柱展開十多輪會談,試圖尋求共識,但最後會談破裂,促成港府單方面舉行「九五直選」,以及中方自行成立臨時立法會和取消原有的「直通車」安排。此外,中英雙方以會談保密為理由,一度拒絕透露會談的細節,在當時受到輿論抨擊。.
查看 衛奕信和麥若彬
黃雀行動
黃雀行動(或Operation Yellow Bird)是1989年6月下旬至1997年為止,以司徒华為首香港人士為了秘密營救在六四事件中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緝的持不同政見者前往香港之行動代號。其中在中國政府1989年6月13日發表《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聯」在逃分子通緝令》後,香港人士便發起黃雀行動協助遭到通緝者偷渡離開中國大陸並且之後協助前往其他西方國家。当中包括人權倡導者、西方外交官、商人、走私份子和香港帮會等不同背景之人士超过400人也曾協助整起行動。對此「司徒华」曾經表示黃雀行動的細節極度敏感,也因此許多涉及的人物和細節在多年來一直沒有曝光。整個黃雀行動共救出約800人(其中包括黄鳥行动救出约400人),其中在通緝令中遭到搜捕的23名學生領導人中有15人成功因而獲得營救,而藉此前往海外人士包括有吾爾開希、柴玲、封從德、蘇曉康、陳一諮等人。過程中中國政府也曾逮捕3名在香港積極參與參與黃雀行動的成員,不過因此入獄的營救行動成員則在香港政府干預下陸續獲得釋放。.
查看 衛奕信和黃雀行動
迈克尔·阿蒂亚
迈克尔·阿蒂亚爵士,OM,FRS(Sir Michael Francis Atiyah, )英国数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几何,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查看 衛奕信和迈克尔·阿蒂亚
霍德
霍德爵士,KBE,LVO(Sir David Robert Ford,),英國殖民地官員及軍人,曾任英屬香港布政司、銓敘司、房屋司等職。他是最後一位洋人出任布政司一職。他在1989年主理在赤鱲角發展新機場事宜。他曾於末代港督彭定康履新前短暫署任港督一職。.
查看 衛奕信和霍德
范徐麗泰
范徐麗泰(Rita Fan Hsu Lai-tai,),本名徐麗泰,香港建制派政治人物,曾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首任香港立法會主席。 范徐麗泰早年在香港理工學院工作,1983年起獲委任為立法局議員,得悉英國將撤離香港後低頭落淚,1989年起兼任行政局議員,任內曾關注香港教育和越南船民問題等事務。范徐麗泰在1992年與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意見不合,在當年10月辭任所有公職,到1993年,范徐麗泰轉投親共陣營,先後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職,由親「英」變成親「中」。 范徐麗泰於1997年至2008年先後擔任臨時立法會及立法會主席;自2005年至2008年在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連續為支持度最高的立法會議員。.
查看 衛奕信和范徐麗泰
蘇海文
蘇海文(Helmut Sohmen,)奧地利人,畢業於維也納大學法律系,後於芝加哥大學深造比較法學、 國際法和公司法,獲博士學位,成為執業律師,曾受聘加拿大皇家銀行法律顧問。他是香港已故船王包玉剛的大女婿,九龍倉集團主席吳光正的襟兄。 1960年代與包玉剛的長女包陪慶結緍,後於1970年到達香港,出任環球航運及亞洲航業有限公司第一副主席,並自1984年起任滙豐董事局成員,直至2007年5月。1986年當岳丈包玉剛宣布退休後,主管包氏航運業務,並於1991年包玉剛逝世後繼承環球航運(日本以外)業務。 2003年3月蘇海文家族把挪威最大的航運公司(Morten Bergesen)及最大的天然氣運營商(Petter Sundt)進行收購及私有化。2004年再把原環球航運業務整合一起,組成控股公司本格森環球(BW Group)。.
查看 衛奕信和蘇海文
薊花勳章
最古老與最高貴的薊花勳章(The Most Ancient and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Thistle)是授予蘇格蘭騎士的一種勳章,它現在的版本是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在1687年時所制定的。薊花勳章的配戴者極為稀少,在一般情況下,除英國國君以外,在世的受勳者只有16人。但英國國君有權再額外授予其他人薊花勳章,如英國王室成員與外國國君等。與其它勳章不同的是,只有英國國君才有資格授予薊花勳章,而毋需經過英國首相的建議或提名。 薊花勳章最重要的標誌就是蘇格蘭的國花薊花。勳章的格言是:「犯我者必受懲。」(拉丁文:Nemo me impune lacessit.),相同的格言也出現在英國王室在蘇格蘭使用的王室徽章與部份英鎊硬幣上,同時它也是與的格言。薊花勳章的主保聖人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安德烈。 英國的大多數騎士勳章都適用於整個聯合王國,但級別最高的嘉德勳章、薊花勳章與聖派屈克勳章則分別只適用於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地區,並規定其受勳者的出生地。其中嘉德勳章是這三個勳章中地位最高與最古老的勳章。適用於愛爾蘭的聖派屈克勳章則在1787年設立,但自從愛爾蘭獨立戰爭開始後這枚勳章就不再授予給任何人,其最後一名受勳者在1974年去世。.
查看 衛奕信和薊花勳章
葉文慶
葉文慶(,),香港兒科醫生,香港兒童健康基金主席。正興建築創辦人葉正平第七女。1982年至1991年獲委任為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1986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同年獲頒授英帝國官佐勳章(OBE)。 在六四事件發生後,在1989年7月5日的會議上,葉文慶敦促英國政府給予香港人英國公民的身份,她亦是批評英國國民(海外)身份的其中一名議員。.
查看 衛奕信和葉文慶
鄧蓮如
鄧蓮如女男爵,DBE,JP(Lydia Selina Dunn, Baroness Dunn,),香港殖民地時期及英國政治家,曾自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活躍於香港政壇,先後任行政及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在港府內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任內,鄧蓮如十分關注香港前途及代議政制發展等重大問題,她除了訪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鄧小平以外,亦多次前往英國討論香港前途問題,後來她大力爭取英國賦予香港人居英權,甚至曾因此而泣不成聲。 鄧蓮如在1989年獲授DBE勳銜,成為歷史上首位取得英國爵級勳銜的華人女性。後在1990年,鄧蓮如又獲冊封為女男爵,成為第一位取得英國終身貴族身份的華人。鄧蓮如在1995年,即香港主權移交前的兩年宣佈退休,離開香港政府,後於1996年初遷居英國,此後出席上議院會議為其餘下的政治工作,逐漸淡出香港。在2010年6月,她為免繳納更多稅項,與另外四名貴族決定放棄上議院議席,有關行動引來傳媒猛烈批評,部份輿論要求禠奪他們的貴族爵位。 在政壇之外,鄧蓮如在商界也有長足發展。她早在1964年加入太古集團,現為英國太古集團執行董事;另外亦曾自1992年至2008年出任滙豐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與英資企業有著密切關係。憑藉其在商界的豐富經驗,她曾經自1983年至1991年出任貿易發展局主席,向外推廣香港貿易。.
查看 衛奕信和鄧蓮如
鄭漢鈞
鄭漢鈞(Cheng Hon-kwan,),香港註冊結構工程師,前行政及立法兩局議員,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及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前副會長。.
查看 衛奕信和鄭漢鈞
鄭明訓
鄭明訓(Paul Cheng Ming-fun,),福建厦門人,香港商人,前領展董事會主席及德意志銀行亞太區資深顧問。曾任香港立法局(1997年前)及香港臨時立法會議員。.
查看 衛奕信和鄭明訓
鄭海泉
鄭海泉(Vincent Cheng Hoi-Chuen,),香港銀行家,曾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亞太區主席。他是滙豐控股有限公司首位華人執行董事。.
查看 衛奕信和鄭海泉
鄭慕智
鄭慕智(Moses Cheng Mo-chi,),香港律師,現任保險業監管局主席及胡百全律師事務所顧問律師。鄭慕智曾在香港擔任多項公職,被譽為「公職王」。曾任香港立法局議員(1991 - 1995)、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及創業板上市委員會主席(2005 - 2006)及副主席(2003 - 2005)、香港教育委員會主席(1996 - 2003)、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1997 - 2003)等職。胡百全律師事務所1996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1997年獲頒授OBE勳銜。2003年獲頒授金紫荊星章。2007年,獲香港浸會大學及嶺南大學頒授榮譽法律博士。2013年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主席。2016年获得大紫荆勋章。.
查看 衛奕信和鄭慕智
英屬香港立法局議員 (1991-1995)
立法局是英屬香港的立法機構。第三屆直選立法局共有60個議席,部分議席經1991年9月12日及15日的選舉產生。當中,由選舉產生的共有39位議員,分區直接選舉和功能界別選舉分別選出18位及21位議員。而由港督衛奕信爵士直接委任的議員有17位,官守議員有4位,分別為港督衛奕信及彭定康、布政司霍德及陳方安生、財政司麥高樂和律政司馬富善。60名議員的任期為四年,由1991年10月9日至1995年7月31日。本屆立法局是首屆擁有全民直選議席的議會,亦為港督兼任立法局主席時代結束的一屆。.
老龍坑
老龍坑(Lo Lung Hang)是香港九龍半島中部十二號山及老龍坑山之間的一個谷地,位於九龍城區紅磡西北、鶴園以西,其中包括前山谷道邨空地,即二戰結束後興建的山谷道邨的位置,而老龍坑東面,現今東何文田配水庫向南延伸至漆咸道北一帶的高地則名為老龍坑山(Lo Lung Hang Hill)。不過因為戰後城市發展,老龍坑原來的小河及村落都已建成貫穿老龍坑的佛光街及漆咸道北,僅有附近舊區的老龍坑街仍保留該地名。部分香港政府部門已甚少使用「老龍坑」作為當地地名,而是將其視為何文田與紅磡的一部分,不過按照九龍城區議會公開的會議記錄,列席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官員表示香港政府已規劃將現東何文田配水庫的上蓋土地建成「老龍坑公園」。2016年落成的港鐵觀塘線及沙中線何文田站即建於老龍坑的範圍。 香港郵政已於2017年將老龍坑(北)納入九龍城派遞局屬下的派遞服務區內,故老龍坑作為一地理區別已回復一定地位。.
查看 衛奕信和老龍坑
逸夫書院
逸夫書院(Shaw College)是香港中文大學第四所成員書院,也是第一所於中大成立後才創校的成員書院,創立於1986年,創辦人為邵逸夫爵士。逸夫書院坐落於中大校園西北部近大埔尾坑,面對吐露港。.
查看 衛奕信和逸夫書院
陳坤耀
陳坤耀(Edward Chen Kwan-yiu,),廣東增城縣人,曾任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於香港出生,先後畢業於皇仁書院,香港大學文學士,社會科學碩士,英國牛津大學博士。.
查看 衛奕信和陳坤耀
陳鑑泉
陳鑑泉,OBE,JP(Chan Kam-chuen,),香港政治家及工會領袖,1980年至1988年間為立法局非官守委任議員,也曾在1971年至1975年出任香港大東電報局職員會主席。 出身草根的陳鑑泉自少於香港大東電報局工作,因表現傑出而屢獲調升,在香港大東電報局職員會主席任內,他與資方多番交涉,成功爭取員工薪酬水平與公務員掛鉤。陳鑑泉在工會方面的表現得到香港政府留意,促成他在1980年獲委任到立法局議事。他在立法局內歷任多項公職,包括在1985年至1988年出任首任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以及在1986年至1988年出任職業訓練局主席兼教育統籌委員會當然委員。 不過,陳鑑泉在憲制事務上多番與港府唱反調,被傳媒評為「立場超然」的委任議員。他與港府立場相反的事例包括在1984年對《中英聯合聲明》草案的支持動議投下棄權票、以及在1985年和1986年分別對更改行政局和立法局議員就任誓詞的動議投下棄權票。1987年3月,他復因反對港府修訂《公安條例》,成為唯一一位對修訂動議投下反對票的委任議員。至於在「八八直選」的爭論上,他更多番抨擊港府,以及在1988年3月的立法局辯論中離席抗議。 陳鑑泉在《公安條例》和「八八直選」的立場,後來被部份輿論認為是他在1988年9月不獲再度續任立法局議員的原因之一。他退出立法局後移民加拿大,自此淡出政壇。.
查看 衛奕信和陳鑑泉
柏立基
柏立基爵士,GCMG,OBE(Sir Robert "Robin" Brown Black,),英國殖民地官員,1952年至1955年任香港輔政司、1955年至1957年任第三任新加坡總督、以及自1958年至1964年任第23任香港總督。 在1930年加入馬來亞殖民地政府的柏立基,早年曾在海峽殖民地、千里達、北婆羅乃和香港等地供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在北婆羅乃組織游擊隊抵抗日軍,但隨後遭日軍俘獲囚禁。柏立基在二戰後出任新加坡總督,任內化解多場憲制危機,並參與自治談判和推動公務員本地化,為新加坡在1959年成為自治邦和在1963年脫離英國獨立作好準備。 在香港總督任內,柏立基見證港府財政自主,而隨著大批難民從中國大陸湧入香港,也為香港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連帶工業和本土經濟有顯著的增長。與此同時,為應付大批難民對社會構成的沉重壓力,柏立基著手推動社會建設,當中包括興建伊利沙伯醫院、香港大會堂和創辦香港中文大學,另外又推出「廉租屋計劃」,以積極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在擔任港督後期,香港連年水旱交侵,促使他興修水塘,並率先向大陸當局購買東江水以濟水荒。 柏立基在1964年卸任後甚少返港,而且保持傳統殖民地官員的作風,未曾撰寫回憶錄,但事實上,他對香港事務仍然十分關注。柏立基在1999年以93歲之齡去世,是繼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爵士後歷史上第二長壽的香港總督,也是歷史上最長壽的新加坡總督。他生前曾多次獲英廷授勳,在1962年更獲授予屬於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之中最高級別的GCMG勳銜,以肯定他多年來在殖民地的表現。.
查看 衛奕信和柏立基
柏聖文
柏聖文(Stephen Edward Bradley,),英國外交官,2003年12月至2008年3月出任第四任英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任內曾批評香港人的英語水平嚴重倒退,及抨擊香港政府保育古蹟不力等。 柏聖文在1981年加入外交部,1988年至1993年間曾借調到香港政府,先後任衛奕信爵士及彭定康兩任港督的副政治顧問,期間曾在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協助中國大陸民運人士出逃流亡海外。.
查看 衛奕信和柏聖文
柯利達
柯利達爵士,GCMG(Sir Percy Cradock,),英國外交官及公務員,1978年至1983年出任英國駐華大使,是英方的「中國通」和主要參與草擬《中英聯合聲明》的英方人物。 柯利達爵士在1954年加入外交部,1967年中國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時,他正在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任職。同年8月22日,北京發生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柯利達與代辦等其他職工被紅衛兵毆傷,事後一度被軟禁。柯利達後來在1968年至1969年出任英國駐華代辦,1978年接替尤德爵士任駐華大使,任內促成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以及後來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解決香港在1997年以後的主權問題。然而,他在前途談判中作出重大讓步,又強調與中方妥協對香港前途最為有利的看法,激起爭議,不少香港及英國輿論更批評他與英政府出賣港人利益。 儘管如此,柯利達仍深獲首相戴卓爾夫人信任,更在1985年起任三軍情報委員會主席。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他多番訪問北京領導人,設法維持《聯合聲明》,並成功爭取將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在2007年有半數議席透直選產生的承諾,寫進《基本法》附件二內。柯利達後來就新機場計劃向中方多次「解畫」,迫使首相馬卓安於1991年訪華示好,引來馬卓安的不滿。馬卓安因柯利達與港督衛奕信爵士對華過份妥協,在1992年將兩人撤換,且以黨友彭定康出任港督。 彭定康上任後,立即對立法局推動大幅度的民主改革,引來中方強烈不滿。柯利達雖已退出政府,但仍就彭定康推翻中、英早前達成的過渡安排感到相當不滿,多番責難彭定康,指他是「難以置信的畏縮港督」。兩人在香港主權移交前數年多次互相指責,彭定康則以「性情憂鬱的退休大使」揶揄柯利達,並以「柯利達症」嘲諷他對華妥協示好的策略。柯利達晚年主要專注寫作,曾任《南華早報》非執行董事。.
查看 衛奕信和柯利達
林貝聿嘉
林貝聿嘉,OBE(Peggy Lam Pei Yu-dja,)是香港社會活動家、太平紳士,曾任區議員(灣仔東)和立法會議員。她是建築師貝聿銘的堂妹。林貝聿嘉於1961年已開始在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任總幹事,任職期間在香港推行家庭計劃取得頗大成功。.
查看 衛奕信和林貝聿嘉
林鉅津
林鉅津(Lam Kui-chun,)香港醫生、自由黨成員。生於澳門。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皇家澳洲內科學院榮授院士。1978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1991年至1995年任香港立法局議員。1996年獲香港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2001年為病人進行「射頻熱凝法」治療肝癌,病人其後死亡。2007年被香港醫務委員會裁定,專業失當,停牌6個月,緩刑2年。.
查看 衛奕信和林鉅津
李卓敏
李卓敏博士,KBE(Hon.)(,),美籍華裔教育家、工商管理學家和經濟學家,1964年9月至1978年9月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 李卓敏生於廣州,早歲受教於廣州培英中學和金陵大學,後負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先後獲該校文學士、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中日戰爭期間,他曾於天津南開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任教經濟學,並歷任國民政府中央設計委員會委員和考察聯絡專員,戰事末期和戰後擔任過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副署長、駐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常任代表和行政院善後物資保管委員會主席等職。1951年,他返回母校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出任該校工商管理學教授,並兼任國際商業系主任和該校中國研究所所長。 1962年,李卓敏應香港政府邀請擔任富爾敦委員會委員,就香港設立一所中文大學提供深入意見。翌年,他獲挑選為中文大學創校校長,並獲得加州大學校方給予10年特假,以便專心於創校工作。在任內,他很快就為中文大學立下清晰目標,銳意使之成為一所屬於華人社會的國際大學。由接受任命到卸任的15年間,他獲得三度續任,期間他積極把中文大學發展成為一家「研究型」大學,大學各學系和學生人數也有長足發展。在他的經營下,位於沙田馬料水的中文大學校址,得以由原來的荒山轉化成為一座規劃井然的「山城」,對中文大學的日後發展奠下重要基礎。 李卓敏在任內還處理過不少爭議,當中包括在1976年把中文大學的管治模式由原來的「聯邦制」更迭為「單一制」,以及在1978年與師生一同反對港府計劃把大學學制由原來的「四年制」縮減為「三年制」等。為肯定他的表現,他除了屢獲英廷授勳,並曾獲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等高等學府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卸任後,他退居加州柏克萊,直到去世。.
查看 衛奕信和李卓敏
李家祥 (1953年出生)
李家祥(Eric Li Ka-cheung,),香港執業會計師、香港特區政府金紫荊星章得主、李湯陳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香港地區委員、香港立法會(會計界功能組別)議員(1991年-2004年),亦為早餐派(專業會議前身)召集人,2004年宣佈不再參選立法會。現時出任香港體育學院主席。.
李克強訪問香港期間保安爭議
李克強訪問香港期間保安爭議,是指於2011年8月16日至8月18日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問香港展開為期3天的考察活動,有關香港政府及警方在處理示威、新聞採訪和香港大學百週年校慶等一連串的手法上被輿論認為是過於嚴苛及打壓,引起對表達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及學術自由等香港傳統價值觀的重大爭議,和警權過大的憂慮。.
李紹鴻
李紹鴻,S.B.S.,I.S.O.,J.P.(,),香港醫生及公共衛生、傳染病和醫療行政專家,1988年11月至1989年3月署任香港政府醫務衛生署署長,1989年4月至1994年6月任首位衛生署署長。 李紹鴻195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1960年加入醫務衛生署任職醫生,署任醫務衛生署署長前,曾於1967年升任高級醫生、1970年實任首席醫生、1973年任助理署長,以及自1977年起晉升為副署長,任內處理過公共衛生、傳染病控制、衛生教育、職業與環境健康、衛生政策和醫務衛生管理等各方面事宜。醫務衛生署在1989年分拆成為衛生署和醫院事務署後,他順利過渡為衛生署署長,任內曾署任衛生福利司一職,處理過大小公共衛生等多方面的議題。 1994年退出衛生署後,李紹鴻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社區醫學講座教授和社區及家庭醫學系系主任,1999年起兼任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學院首任院長,至2001年退休;後獲禮聘為社區醫學榮休講座教授,2009年進一步當選為中大榮譽院士。退休後的李紹鴻仍身兼多項與公共衛生相關的公職,歷任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職業性失聰補償管理局主席、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愛滋病科學委員會委員和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
查看 衛奕信和李紹鴻
李鵬飛
李鵬飛(Allen Lee Peng-fei,),人稱「飛哥」,祖籍山東,在抗日战争時期沦陷的煙台出生,現在是香港商界及政界的知名人士,前立法會及行政局議員,自由黨首屆主席,第九、十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目前主持香港有線電視財經資訊台節目《飛常政經》及香港電台電視部節目《議事論事》,曾经主持now財經台之時事節目《大鳴大放》。.
查看 衛奕信和李鵬飛
李永達
李永達(Lee Wing-tat,),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惠陽,現任土地監察主席,民主黨中常委,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查看 衛奕信和李永達
東區海底隧道
東區海底隧道(Eastern Harbour Crossing),簡稱東隧,為香港第2條過海隧道,穿越維多利亞港,連結香港島的鰂魚涌及九龍東的茶果嶺。東隧是香港首條同時設有行車道路及鐵路(觀塘綫;現時改由將軍澳綫使用)的隧道,也是香港3條過海隧道中最長的一條,是2號幹線的起始段,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查看 衛奕信和東區海底隧道
桂詩勤
桂詩勤,ISO(Kwei See-kan,),香港土木工程師和公務員,1989年10月至1993年12月出任路政署署長,是首位出掌該署的華人。 桂詩勤在香港大學主修土木工程,1956年畢業後,他於翌年加入香港政府工務司署任職見習工程師,並於1959年、1963年和1968年先後晉升為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早年他任職於水務局,曾參與石壁水塘和其他配水庫和大型抽水站的興建工程;其後於1973年調任新界拓展署屯門和沙田新市鎮總工程師,負責主持兩個新市鎮涉及工地平整和其他道路和渠務的工程,任內於1980年進一步升任政府工程師。1981年,他調往工務司署(後分拆為工程拓展署)轄下的路政處任職,期間於1982年進一步升任首席政府工程師,及後於1983年至1986年出任新界拓展署屯門新市鎮拓展處處長(後改稱新界西北拓展處處長),以及於1986年至1989年出任拓展署轄下市區拓展處首席政府工程師。 在路政處、屯門新市鎮拓展處和市區拓展處任職期間,桂詩勤參與了多項大型基礎建設的規劃和興建,當中包括新界環迴公路(即9號幹線)、青衣至大嶼山幹線(即青嶼幹線)、東區走廊,以及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前期策略性發展研究所涉及的西九龍填海計劃、中環灣仔填海計劃和青洲填海計劃等項目。1989年3月,桂詩勤出任路政署副署長,同年10月升任署長。在任內,由路政署主持的青嶼幹線和3號幹線等多項大型道路興建工程均進行得如火如荼,以便有關項目能在1997年落成通車。此外,他研究對掘路工程開徵費用,並針對1993年1月1日凌晨發生的蘭桂坊慘劇,對蘭桂坊一帶的路面進行測試,但最後認為有關路段的安全程度令人滿意。 桂詩勤於1993年從路政署退休後,於1996年獲香港機場管理局聘用為項目監察小組主管,其後於1998年12月出任機管局項目工程總監,至2001年6月卸任。1998年7月香港國際機場啟用後,接連數天在運作上出現嚴重的混亂,促成立法會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事件。當時有參與調查的議員質疑項目監察小組匯報的意見和報告未能有效地轉達機管局管理層執行,但為當局所否認。.
查看 衛奕信和桂詩勤
梁煒彤
梁煒彤(Leung Wai-tung, Diana,),香港女性政治人物,曾任香港大學地理及地質學系講師。1988年獲委任為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1989年與梁智鴻、麥理覺、杜葉錫恩等創立香港民主促進會,並擔任香港民主促進會副主席。其後因意見不合,退出民主促進會。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時,以獨立身份參選港島東直選,敗於港同盟候選人李柱銘和文世昌。 梁煒彤在立法局工作期間,在一眾委任議員之中,被視為激進派的一份子。她與司徒華連成一線,要求政府廢除監控學校裡的政治活動,並不會就政府修改教育(修訂)條例草案而退縮。此外,她是唯一一個委任議員對於商品說明條例草案投反對票,而該草案是在大部份勞工組織中引發批評的。由於她經常頂撞政府的政策,因而很大機會地被政府於1991年終止委任。 她亦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委員,任期由1985年至1996年11月5日辭職為止。.
查看 衛奕信和梁煒彤
梁銘彥
梁銘彥,OBE(Leung Ming-yin, Laurence,),香港出入境事務官員,1989年成為人民入境事務處首位華人處長,惟1996年被香港政府迫令自願提早退休。 梁銘彥1965年加入人民入境事務處成為入境事務副督察,1989年接替最後一位外籍處長賈達德以前,他在1984年升任人民入境事務處助理處長,其後於1987年7月出任副處長。他除了是該處首位華人處長,也是首位本地入境事務主任出身並透過內部晉升而獲委任的處長。在入境處處長任內,他負責處理國籍、護照及出入境管理等敏感事務,曾以英方代表身份出席中英聯合聯絡小組會議,並負責處理在1990年推出的「居英權計劃」和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進行有關英國國民(海外)國籍的登記工作。入境處位於灣仔入境事務大樓的總部,也是他任內於1990年遷入的。 1996年7月,梁銘彥突然被港府迫令自願提早退休,隨後由政務官出身的葉劉淑儀「空降」接任處長,事件引起輿論廣泛討論。有傳言指他與中方過從甚密,而港府則指他隱瞞多項與職位存有利益衝突的活動,以及濫用公務員置業貸款圖利。立法局當時罕有地引用《立法局(權力及特權)條例》展開調查,最終結論港府對梁銘彥採取的行動「合情合理」。由於立法局部份聆訊以閉門方式進行,事件又涉及不少敏感機密,所以事件的真正原因對公眾而言仍然是一個謎團。 梁銘彥退出港府後行蹤低調,他曾於1997年參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港區人大代表選舉,但是名落孫山。此外,梁銘彥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其中女兒梁思瀚曾計劃投身香港樂壇,惟1993年在加拿大就讀的大學校園離奇地被人用十字弩射殺,案件至今仍未偵破。2008年,梁銘彥突然因腦中風逝世,終年67歲。.
查看 衛奕信和梁銘彥
楊啟彥
楊啟彥,CBE(Yeung Kai-yin,),前香港政府官員,首位華人庫務司,曾任九廣鐵路公司管理局主席兼行政總裁。任政府官員期間以其火爆「官威」聞名。.
查看 衛奕信和楊啟彥
楊鐵樑
拿督楊鐵樑爵士,SPMB(Dato Seri Paduka Sir Ti-liang Yang,),1988年至1996年成為首位擔任香港首席大法官的華人。1996年辭職參選第一屆行政長官選舉,敗於董建華。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獲董建華聘任為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至2002年卸任。 楊鐵樑生於上海,先後於蘇州東吳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修讀法律,26歲定居香港執大律師業,1956年加入香港司法部。出任首席大法官前,他歷任裁判司、高級裁判司、地方法院法官、高等法院和上訴法院按察司,以及在1987年出任上訴法院副庭長等職。他處理過的大案包括調查1972年六一八雨災,1975年主審外籍前總警司葛柏涉嫌貪污案,以及在1980年就麥樂倫案主持聆訊。在首席大法官任內,他對司法機構展開改革,以配合主權移交,當中包括在1995年首度為法庭引入中文聆訊。 在司法界以外,楊鐵樑在1985年至2001年和1994年至2001年分別擔任香港大學校董會主席和香港大學副校監,1998年起任香港紅十字會主席,2012年起任該會會長。退休後,自2003年9月起在香港電台主持英語教學節目《楊鐵樑留言信箱》。.
查看 衛奕信和楊鐵樑
機場快綫
機場快綫(Airport Express,兩鐵合併前簡稱機鐵,通車前計劃名稱為飛翔快綫)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屬機場鐵路的一部份,於1998年7月6日隨著興建於赤鱲角的新機場正式啟用同時通車,模式上屬機場聯絡軌道系統,連接位於新界離島區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及中西區中環的香港站,共設有5個站。由於這路綫連接了香港國際機場,並以特快形式運行,故得此名。.
查看 衛奕信和機場快綫
歐威廉
歐威廉爵士,KCMG(Sir William Geoffrey Ehrman,),英國外交官及大使,通曉普通話及中文,早年獲派駐中國及香港等地,1980年代曾參與中、英間的香港前途談判,後來歷任港府政治顧問、外務大臣首席私人秘書及英國駐盧森堡大使等職。他在2006年至2010年期間出任英國駐華大使。 歐威廉爵士亦曾在英國從事與軍事情報有關的敏感工作,2002年至2004年間任外交部國防及情報總監,有份策劃英、美2003年出兵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後來在2004年至2006年任內閣的三軍情報委員會主席。歐爵士以辦事效率高著稱,在外交部內深受敬重,有「雙腦比爾」(two brains Bill)之綽號。.
查看 衛奕信和歐威廉
江啟明
江啟明 (Kong Kai Ming)(),香港出生,原籍廣東省花縣,另名「江邊草」《香港史畫 - 江啟明香港寫生畫集》,1991年第二版,香港:浸會校外進修學院。。是香港的藝術家、畫家、美術教育家及報紙雜誌藝術評論人,銅紫荊星章得主。.
查看 衛奕信和江啟明
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簡稱泛民,是香港傳媒和學者等由2004年起常用的辭彙,廣義指支持香港全面推行民主及普遍選舉的政治人物及組織;當中部分黨派也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自由民主的政治改革、結束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縱使民主派支持及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但常因街頭抗爭手法、路線、社會及經濟立場的不同而分為多個黨派及團體:包括現今「溫和民主派」(主流民主派)、「激進民主派」(進步民主派),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左派和右派立場的分別,在政治光譜擴闊底下的變化,透過妥協、談判、違法、對抗等不同路線分裂而成,近年更多稱作「泛民主派」或簡稱「泛民」,而親共傳媒則稱之為反對派,中國内地媒體稱呼泛民黨派時會加上引號;同樣,泛民人士稱建制派人士為保皇黨、土共。.
查看 衛奕信和泛民主派
渣打銀行大廈 (香港)
渣打銀行大廈,是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總部,位於香港島中環德輔道中4-4A號,185米高,共42層,東毗香港滙豐總行大廈,西鄰嘉軒廣場,北望太子大廈。 渣打銀行大廈是巴馬丹拿集團建築師李華武設計,他當時剛完成交易廣場的設計項目,決定把「建築即雕塑」之理念,再應用於此一項目上。渣打銀行大廈這項建築藝術品,是仿1930年代美式公共銀行大廳媚俗式主題而建成的,用上彩繪玻璃窗和八角形的銅飾,地下設有高55呎的門廳,並有一條以花崗石及雲母石建成的入口走廊。渣打銀行大廈在第17樓開始,每6層即向內縮小樓面面積,造就直指雲端的氣勢。大廈外牆用的是粉紅和灰棕色的花崗石。設計師用蠟粉色系(但玻璃窗則採用美國原廠款式),是為跟東西兩幢現代建築物產生極端對比,形成空間與思考。 現時的渣打銀行大廈已是第4代,而第3代大廈則於1987年3月拆卸重建(其原因由於渣打銀行已不敷應用,但在1988年至1992年間發行的渣打銀行鈔票仍採用第2代大廈的圖案)。 恒隆集團為渣打銀行大廈的現有業主,集團總部亦位於該大廈的28樓,而該大廈於1990年5月30日左右由香港總督衛奕信勳爵主持開幕典禮。.
港府政治顧問
香港政府政治顧問(Political Adviser to Hong Kong Government),又作香港總督政治顧問(Political Adviser to the Governor of Hong Kong),簡稱港府政治顧問,設於1947年至1997年間,是英國殖民地時期香港總督和香港政府的政治顧問,主要負責就中國大陸和香港方面的政治事務向港府提供意見,歷任政治顧問都是由外交部派駐來香港的外交官擔任。.
查看 衛奕信和港府政治顧問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查看 衛奕信和港鐵
湛保庶
湛保庶,CBE(John Walter Chambers,),英國殖民地官員,1983年出任香港社會福利署署長,1984年升任衛生福利司兼立法局官守議員,任內負責檢討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促成醫院管理局後來於1990年成立。1988年從港府退休後,他旋獲重新聘用為臨時醫院管理局首任秘書長,1990年透過公開招聘成功過渡到新成立的醫管局續任秘書長一職,到1993年底卸任。 湛保庶畢業於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1955年加入香港政府,早年曾任副民政司、副新界政務司和副社會事務司等職,1980年出任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秘書長,任內協助薪常會發表多份以公務員薪酬水平為議題的報告書。後來在社會福利署署長任內,他特別關注香港的長者安老服務和託兒服務,並且積極擴充社署人手。 在衛生福利司任內,湛保庶全面檢討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期間於1985年2月委託澳洲的W·D·司葛顧問公司負責檢討工作。港府其後於1986年3月對外公佈顧問公司撰寫的報告書,提出要設立一個獨立於公務員體制的醫院管理機構,把政府醫院和受政府資助的補助醫院納入同一架構,並調整醫療收費,希望藉以解決當時公立醫院面對病床不足、人滿為患和制度僵化等問題。湛保庶隨後就顧問公司的報告書建議對公眾展開廣泛諮詢,促成港府在1987年9月原則上決定成立法定的醫院管理局,但要先設立一個「臨時醫院管理局」作過渡安排,以便有充足的時間順利銜接。 臨醫局在1988年成立後,出任該局秘書長的湛保庶與多家補助醫院就將來醫管局的接管安排商討方案,並研究將來醫管局的組織和運作細節。臨醫局復於1989年底向港府提交報告書,交代成立醫管局的細節,港府遂根據報告書的建議在1990年5月向立法局動議二讀《醫院管理局條例草案》。草案在同年7月三讀通過成為法例後,醫管局即於同年12月正式成立,標誌著香港公營醫療的發展踏入新的階段。醫管局成立後,湛保庶順利過渡成為首任秘書長,任內參與逐一和當時的醫院事務署和15家補助機構簽署合併協議的工作,並處理原有公務員和補助醫院員工轉職到醫管局等涉及複雜聘用條款的事務,一直到1993年底才約滿離任。雖然醫管局的成立一度解決公立醫院過往病床不足等問題,但隨著病人數目急增和服務大幅擴展,結果後來又逐漸衍生出種種制度上和運作上的問題。.
查看 衛奕信和湛保庶
潘宗光
潘宗光(Poon Chung-kwong,),香港出生,廣東番禺人,化學教授,前香港理工大學校長。他也是佛教徒。他有一兄一妹,其表弟為名已故巨星張國榮。.
查看 衛奕信和潘宗光
潘國濂
潘國濂(Steven Poon Kwok-lim,),自由黨前副主席、曾任慧峰集團(今國藝控股)主席。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士、香港大學電機工程碩士。1965年加入中華電力。1988年成為中電的第一位華人總經理。1991年至1995年任立法局議員。1994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當選為九龍塘區議員。曾任土地發展公司主席、地產代理監管局主席。他是英國特許工程師、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及香港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2000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2009年獲頒授銅紫荊星章。.
查看 衛奕信和潘國濂
潘永祥 (會計師)
潘永祥,OBE,LLD,JP(Peter Poon Wing-cheung,),香港會計師,曾任香港會計師公會主席。1983年至1991年獲委任為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1976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1983年獲MBE勳銜。1989年獲OBE勳銜。.
戴麟趾
戴麟趾爵士,GCMG,MC,DL(Sir David Clive Crosbie Trench,),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曾任西太平洋高級專員,1964年至1971年任第24任香港總督,任內香港工業長足發展,但期間因為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香港亦受影響而爆發了左派領導的六七暴動。六七暴動後,戴麟趾推出一系列措施改善民生,如發展基建、小學六年義務教育等。.
查看 衛奕信和戴麟趾
方黃吉雯
方黃吉雯(Nellie Fong Wong Kut-man,),全國政協委員,前任香港市政局議員、香港立法局議員、香港行政會議成員,健康快车創會主席。.
查看 衛奕信和方黃吉雯
10月11日
10月11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284天(閏年第28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81天。.
查看 衛奕信和10月11日
12月30日
12月3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4天(闰年第36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天。.
查看 衛奕信和12月30日
1989年旺角油麻地騷亂
1989年旺角油麻地騷亂(又稱為碧街事變)是發生在1989年6月6日至7日香港旺角及油麻地一帶的騷亂。事源於六四事件發生後兩日,當時支聯會正發動全港罷工、罷市、罷課抗議中共武力鎮壓學生。6月6日晚,滋事份子借慢駛抗議乘機鬧事,並演變成通宵騷亂。是次騷亂造成26人受傷、15人被拘捕。.
1990年代香港
香港在1990年代的社會發展與改變,主要起因自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讓香港的主權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1997年6月30日晚上,香港主權移交至中國的儀式開始,為長達155年的香港殖民地史畫上句號。香港在7月1日零時零分成為了中國的首個特別行政區。 1990年代後期,亞洲金融風暴在亞洲各地爆發,香港經濟從高峰跌至谷底。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社會對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領導的政府十分不滿,香港社會帶着怨聲載道的情緒結束1990年代。.
查看 衛奕信和1990年代香港
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是香港殖民地時代,第一次在立法局舉行地區直選。其餘議席分別透過功能組別間接選舉及透過港督委任而產生。另外,布政司、財政司和律政司均為當然官守議員。 本屆立法局功能組別選舉在1991年9月12日舉行,而地區直接選舉則在1991年9月15日舉行。.
4月24日
4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4天(闰年第11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1天。.
查看 衛奕信和4月24日
4月9日
4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9天(闰年第10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6天。.
查看 衛奕信和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