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劉亨基
劉亨基,字少圃,湖南湘潭人,中國清朝官員。 劉亨基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舉人,曾任台灣府鳳山縣知縣。台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攝台灣縣知縣,次年正月署台灣府知府,年底再署。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九月兼理彰化縣知縣,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1787年元月)再攝彰化縣事。.
查看 蘇泰 (官員)和劉亨基
俞成
俞成,中國清朝官員,浙江臨安縣橫潭人 彭循尧、董运昌、周鼎.
查看 蘇泰 (官員)和俞成
福州府
福州府为明清时期福建布政司下设的一个府,其辖区大致为今天的福州市的五区二县级市六县再加上宁德地区的古田、屏南二县。明朝初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为福建省治。.
查看 蘇泰 (官員)和福州府
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
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設置於1767年,前身為福建分巡臺灣道,是臺灣道的主官正式官職,即臺灣清朝統治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此官職名稱又稱為臺道或亦可稱為臺灣道、分巡臺灣道。 分巡臺灣兵備道與官銜前身分巡臺灣道最大不同在予明確加授臺灣清領區軍權,而道署仍設於臺南。另外,臺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與稍早相同,臺灣西部仍為福建省所管轄,主官皆為外地輪調。1791年,萬鍾傑任職期間,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再度升格為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 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就職位等級來說,屬道員之正四品文官。.
穆和藺
和藺(?-1796年),全名為烏雅穆和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員,1782年擔任台灣道。.
查看 蘇泰 (官員)和穆和藺
萬綿前
萬綿前,字分村,號守愚,本籍浙江,中國清朝官員。萬綿前於1778年(乾隆43年)由延平知府調任台灣,奉旨接替蔣元樞,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府知府。而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方父母官。1782年-1783年台灣彰化嘉義發生漳泉械鬥,治事無方的他被福建巡撫楊魁與來台平亂的黃仕簡參奏,在督導十六萬餘石穀物清運後,被參革。.
查看 蘇泰 (官員)和萬綿前
蘇泰
苏泰,可以指:.
查看 蘇泰 (官員)和蘇泰
臺灣府知府
臺灣府知府又名臺灣知府,在台灣清治時期與建省前為台灣清領區之地方父母官,官秩從四品。受上級臺灣道管轄監督,另則制約同知、巡檢、縣丞。清帝國台灣知府衙門在今天台南市赤崁樓旁(今稱「府廟」),台南市又稱作「府城」。 1875年,為了加強防務,台北設府,至此,台灣知府非管轄台灣全境的地方統治者。1885年間台灣行政區劃重新規劃,台灣府升格建省後,台灣府轄區驟地縮小,變成只涵蓋台灣中南部縣份或中部四縣市之建制。台灣知府不再成為清領區最高行政官僚,而是由福建台灣布政使取代。也就是,布政使其實是升格後的台灣知府,而建省後的台灣知府建制與管轄範圍區域已與建省前大相逕庭。事實上,知府升格為布政使,才是台灣西部正式建省的象徵。.
景昌 (知府)
景昌,镶红旗满洲人,是一名清朝地方官员。 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任汀州府知府。四十三年(1778年),任福州府知府。 Category:清朝汀州府知府 Category:清朝福州府知府 Category:滿洲鑲紅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