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藤田级数

指数 藤田级数

藤田級數是一個用來量度龍捲風強度的標準,由芝加哥大學的美籍日裔氣象學家藤田哲也於1971年所提出。 藤田級數實際提出時共分十二級,但由於氣象及物理上的預測,龍捲風不可能到達F6級。.

40 关系: 台风艾玛 (1956年)热带风暴阿利森热带风暴泰米颱風彩蝶颱風梅米飓风布雷特飓风伊莎贝尔对弗吉尼亚州的影响飓风伊迪丝 (1971年)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飓风米奇飓风鲍勃飓风艾琳 (1999年)飓风格洛丽亚黃石國家公園龙卷风等级龙卷风风力等级赫斯頓 (堪薩斯州)藤田-皮尔森等级藤田-皮尔森龙卷强度等级藤田-皮尔森龙卷风强度等级藤田級數藤田级别改良藤田级数曼尼托巴省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1982年佛罗里达亚热带风暴1982年热带风暴克里斯1985年飓风鲍勃1992年大西洋飓风季1994年飓风戈登的气象历史1997年飓风丹尼2002年热带风暴汉娜2002年飓风凯尔2003年热带风暴比尔2003年飓风克劳德特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2005年热带风暴阿琳2006年威斯特彻斯特县龙卷风2006年热带风暴阿尔贝托2007年飓风温贝托

台风艾玛 (1956年)

台风艾玛是一个强烈而成熟的热带气旋,中心最大风速一度达到了135节,是四级台风的上限。它为伊豆诸岛和琉球群岛带来了大量的降水,其中屋久島为最多,艾玛为该地带来了517.9毫米的降水。受艾玛影响,日本41人死亡,313人受伤,经济损失达到八百万美元(当年价值)。艾玛带来的焚风效应使得富山县鱼津市发生大火,5人死亡、170人受伤。.

新!!: 藤田级数和台风艾玛 (1956年) · 查看更多 »

热带风暴阿利森

热带风暴阿利森(Tropical Storm Allison)是2001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于6月对德克萨斯州东南部构成灾难性打击的一场热带风暴。作为飓风季的首场风暴,阿利森的持续时间在6月风暴中异常之长,保持热带或亚热带气旋状态达15天之久。系统于2001年6月4日由墨西哥湾北部的一股东风波发展形成,之后不久就袭击了德克萨斯州北部海岸。气旋向北飘移穿越该州后转向南下,再度进入墨西哥湾。风暴继续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登陆路易斯安那州后穿越美国东南部和中大西洋各州。阿利森是继1998年的热带风暴弗朗西丝以来第一个吹袭德克萨斯州北部海岸线的风暴。 风暴沿途普降暴雨,德克萨斯州的最高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休斯敦爆发了最严重的洪灾,成为受阿利森打击最沉重的地区。洪水淹没了超过7万套房屋,还摧毁了2744套民宅,导致3万人无家可归。休斯敦市区也被洪水淹没,对多家医院和商户构成严重破坏,全州共有23人死亡。阿利森沿途一共造成41人丧生,经济损失高达55亿美元(200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除德克萨斯州以外,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分别是路易斯安那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 风暴过去后,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宣布阿利森沿途的75个县成为灾区,以便灾民申请援助。由于风暴造成的灾难性破坏和大量人员伤亡,其名称“阿利森”因此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截至2013年,这仍然是唯一一场未达飓风强度但却导致名称退役的大西洋风暴。.

新!!: 藤田级数和热带风暴阿利森 · 查看更多 »

热带风暴泰米

热带风暴泰米(Tropical Storm Tammy)是2005年10月上旬一个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热带气旋,也是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9场获得命名的风暴。气旋只对美国东南部构成轻微影响,但其残留之后同冷锋合并而产生大量降水,促使美国东北部爆发严重洪灾。 气旋于10月5日在佛罗里达州近海由不具备热带特征的天气系统发展而成,起初在距海岸线不远处向北移动一段时间,再于当天晚上登陆。风暴在陆地上空迅速减弱,到次日便已消散。泰米的残余环流朝墨西哥湾方向南下,其水分在此期间被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冷锋吸收。泰米没有直接导致人员丧生,但风暴残留同第二十二号热带低气压共同影响,间接致使10人遇难。整场风暴共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000万美元。.

新!!: 藤田级数和热带风暴泰米 · 查看更多 »

颱風彩蝶

台风彩蝶(Typhoon Nabi,国际编号:051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4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Jolina,菲律賓華語譯名:乔丽娜,--)是2005年9月吹袭日本西南部的一场强劲台风,於8月29日在北马里亚纳群岛以东成形,是2005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4场获得命名的风暴。气旋向西移动,于8月31日以台风强度从塞班岛以北经过,并且还在继续增强。次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彩蝶升级成超强台风,预计其风速已经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飓风标准。日本气象厅估计风暴于9月2日达到10分钟持续风速每小时175公里的最高强度。接下来彩蝶在迂回北上期间减弱,于9月6日袭击日本九州。掠过韩国后,风暴转向东北,并在经过北海道后于9月8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首先受到台风袭击的是北马里亚纳群岛,当地有114户民居受损或被毁,遭受的损失数额约为250万美元。受彩蝶造成的破坏影响,美国政府之后宣布北马里亚纳群岛为灾区。风暴从冲绳附近经过,产生强烈阵风并造成轻度破坏。接下来,气旋西部边缘又在韩国釜山引发多起交通事故,该国共有6人死亡,经济损失约1亿1540万美元。日本九州有约25万人在气旋来袭前疏散,当地火车、轮渡和客运航班受到严重影响。九州先后3天里降下1322毫米雨量,导致大量庄稼受损,损失数额达40.8亿日圆(相当于同年的3690万美元)。风暴经过期间共计打破61项日降雨纪录。暴雨引发洪灾和山体滑坡,迫使居民离开家园,许多企业被迫关闭。日本各地共有29人因这场台风丧生,损失总额达949亿日圆(相当于同年的8.54亿美元)。气旋过去后,地方政府、军人和保险公司一道向灾民伸出援手。袭击日本后,彩蝶还在俄罗斯千岛群岛产生充沛降水,雨量相当于当地1个月的水平,风暴产生的大浪还导致道路受损。整场台风一共造成35人遇难,经济损失约9.72亿美元。 由於名稱發音近似阿拉伯语之「先知」()詞彙,與宗教觀點有衝突,因此該名稱於2007年被宣告退役,永远都不会再在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用于取代的新名称是“杜苏芮”(Doksuri,,秃鹫),从2007年1月1日起生效,2012年首度启用。這是繼翰文、庫都、欣欣、婷婷之後,第5個「純技術性」,純粹以名稱本身因素而除名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名稱 。.

新!!: 藤田级数和颱風彩蝶 · 查看更多 »

颱風梅米

台风鸣蝉(Typhoon Maemi,国际编号:031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5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ogi,菲律賓華語譯名:普杰,--)是1904年有纪录以来吹袭朝鮮半島的最强台风,于2003年9月4日经西太平洋季风槽内存在的扰动天气发展而成。系统在向西北方向移动期间缓慢增强成热带风暴鸣蝉,再于9月8日达到台风标准。由于外界环境有利,气旋这天开始以更快地速度强化,发展出层次分明的风眼并达到风力时速195公里的最高强度。接近最高强度时,风暴的前进速度减缓并转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不久后,鸣蝉的风眼墙于9月10日在日本宫古岛上空经过,当地测得的气压值低至912毫巴(百帕,26.9英寸汞柱),是该国有纪录以来测得的第4低气压。由于行经洋面水温较高,台风得以保持较高强度,于9月12日从韩国釜山以西不远处登陆。次日,风暴在日本海转变成温带气旋,系统残留又持续了数天,日本北部因此遭遇狂风。 日本琉球群岛是最先受到台风摧残的地区。宫古岛有104幢建筑受到狂风破坏,95%的居民家中停电。气旋还在该岛产生暴雨,1小时降雨量高达58.5毫米,24小时降雨量更有402.5毫米,创下单日雨量新纪录,岛上还有1人因被飞测的玻璃割伤致死。日本多地有许多航班取消,还有多条道路被降水引发的山崩堵塞。该国另有两人丧生,经济损失总额达113亿日圆(2003年日圆,相当于同年的9600万美元)。韩国受创最为严重,特别是鸣蝉的登陆点附近。济州岛测得的阵风时速高达每小时216公里,最低气压950毫巴(百帕,28英寸汞柱),两项数据都刷新韩国原有纪录,其中气压值比強烈颱風莎拉早在1959年创下的纪录更低。釜山的台风登陆点附近测得风速为每小时154公里,是该国有纪录以来测得的第2高风速。釜山受到风暴重创,导致出口运作在之后数月都无法恢复正常。整个韩国共有约5000套房屋被狂风摧毁,1万3000户民宅或商铺受损,致使2万5000人流离失所。约有147万户居民家中停电,大范围地区的庄稼也受到重创,导致稻米收成创下23年来新低。受鸣蝉影响,韩国共有117人遇难,总体经济损失高达5万5200亿韩圆(2003年韩圆,相当于同年的48亿美元)。.

新!!: 藤田级数和颱風梅米 · 查看更多 »

飓风布雷特

飓风布雷特(Hurricane Bret)是1999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发展形成的第一场四级飓风,也是继1989年的飓风杰里以来第一个以飓风强度登陆德克萨斯州的热带气旋。布雷特源于8月18日的一股东风波,在坎佩切湾缓慢发展,并受到弱转向气流影响。8月20日,风暴开始北上,并于次日进入爆发性增强期。经过这段快速增强期后,该风暴系统达到中心气压944毫巴(百帕,27.88英寸汞柱)、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230公里的最高强度。当天晚些时候,飓风减弱到三级强度并登陆德克萨斯州的帕德雷岛。此后不久,布雷特进一步减弱,登陆24小时后就降级成了热带低气压。风暴残留最终于8月26日清晨在墨西哥北部上空消散。 布雷特对德克萨斯州沿海多个城市构成威胁,18万居民因此疏散。这些地区开设了多个避难所,并将监狱犯人转移。风暴到达数天前,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发布了多份飓风观察预警,之后又向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边境附近区域发布了飓风警告。多条通往屏障岛城镇的主要道路予以封闭,以防居民在飓风来袭期间试图穿越桥梁。附近的墨西哥有约7000人在风暴袭击前离开沿海地区。墨西哥政府在该国北部开设了数百个避难所,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洪灾。 气旋最终登陆的区域人烟稀少,因此造成的破坏小于预期,但还是夺走了7人的生命,其中德克萨斯州4人,墨西哥3人。大部分人员丧生都是因道路湿滑引发的交通事故导致。飓风登陆期间给德克萨斯州马塔戈达岛带去了高达2.7米的风暴潮。德克萨斯州的最高降雨量达335毫米,估计墨西哥局部区域要超过360毫米。受到影响的地区有许多民房受损或被毁,导致约150人无家可归。整场风暴共计造成了1500万美元(1999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经济损失。.

新!!: 藤田级数和飓风布雷特 · 查看更多 »

飓风伊莎贝尔对弗吉尼亚州的影响

飓风伊莎贝尔对弗吉尼亚州的影响创下该州因灾难损失最为惨重的新纪录,截止2014年2月上旬,这项纪录仍然得以保持。飓风伊莎贝尔于2003年9月6日在大西洋热带海域的佛得角附近由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系统朝西北方向前进,进入一片水温较高且风切变很弱的环境后稳步加强,于9月11日达到风速每小时270公里的最高强度。经过四天的强度波动后,飓风逐渐减弱,于9月18日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外滩群岛以风速每小时165公里的强度登陆。风暴登陆后迅速减弱,于次日在宾夕法尼亚州西部转变为温带气旋。 飓风产生的狂风对全州99个县和城市产生了影响,刮倒了成千上万的树木,导致约180万人失去电力供应。风暴潮冲击了该州东南部大部分地区,里士满的詹姆斯河沿岸达到最高的2.7米左右,导致河道沿岸的民宅严重受损。奥古斯塔县的降雨量高达513毫米,比这场风暴给全美其他任何地区带去的降雨量都多。在该州山区,强降雨导致严重且极具破坏性的山洪爆发。伊莎贝尔共计给全州造成了约18.5亿美元(2003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的巨额损失,还直接导致10人丧生,间接引起26人遇难。.

新!!: 藤田级数和飓风伊莎贝尔对弗吉尼亚州的影响 · 查看更多 »

飓风伊迪丝 (1971年)

飓风伊迪丝(Hurricane Edith)是1971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最强烈的飓风,于9月5日由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然后迅速在加勒比海增强至飓风强度。风暴在9月9日快速增强并以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飓风强度在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登陆。然后短暂进入洪都拉斯湾并穿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后在中美洲上空快速减弱。风暴在途经墨西哥湾时因受到一个低压槽的影响而转向东北,并在加速朝陆地进发的同时再度增强,于9月16日以风速每小时170公里强度在路易斯安那州登陆。之后系统稳步减弱,于9月18日在乔治亚州上空消散。 飓风在阿鲁巴附近经过时导致两人丧生。伊迪丝以五级飓风强度袭击中美洲,摧毁了成百上千户民宅,至少导致35人遇难。德克萨斯州因涨潮导致沿海地区出现洪灾,但没有造成严重损失。路易斯安那州部分地区因风暴而引发山洪和龙卷风爆发,导致了中到重度损失。巴吞鲁日出现的一场藤田级数达到F3的龙卷风摧毁了多所房屋,还令多人受伤。向东远至佛罗里达州都出现了龙卷风爆发,几幢小型建筑物被完全摧毁。整个美国因这场飓风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2500万美元(1971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

新!!: 藤田级数和飓风伊迪丝 (1971年) · 查看更多 »

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

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从2004年9月13日开始并持续了超过两个星期。飓风珍妮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11个热带气旋,是第十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七场飓风,也是第六个大型飓风。这场风暴于9月13日在小安的列斯群岛附近由一股东风波形成,并因接触到的外界环境有利而增强至热带风暴强度。珍妮在东加勒比海得到进一步增强,成为一场强烈热带风暴,并在9月15日吹袭波多黎各前不久发展出了一个风眼。之后风暴的组织结构仍然良好,于9月16日袭击多明尼加最东部前达到飓风强度。 飓风珍妮在穿越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的过程中稳步减弱,9月17日时一度短暂降级为热带低气压,然后重新到达开放海域。其原有的环流已经消散,但中心主雷暴区附近又有新的环流形成。之后风暴转向北上并逐渐组织起来,于9月20日再度达到飓风强度。然后系统以环状路径迂回向西,并因其产生的上升流影响而有所减弱。珍妮继续西进并接触到有利于发展的外界环境,在9月25日穿越巴哈马北部前达到大型飓风强度。次日,风暴袭击了佛罗里达州的马丁县,其登陆位置与数星期前的飓风弗朗西丝几乎完全相同。飓风登陆后逐渐减弱并转向西北,于9月27日在乔治亚州上空降级为热带低气压。低气压又转向东北,于9月28日转变成温带气旋,最终在9月29日与一股冷锋融合而消散。 飓风沿途普降暴雨,在海地造成了毁灭性的泥石流,该国报告有超三千人遇难。风暴在波多黎各和佛罗里达州登陆时也给当地带去了暴雨,引起河流泛滥。飓风以最高强度进行最后一次登陆,其产生的狂风吹袭了之前受到飓风弗朗西斯和飓风查利影响的许多地区。珍妮存在末期将海上的湿气和陆上的干燥空气混合起来,在乔治亚州和中大西洋各州导致龙卷风爆发。.

新!!: 藤田级数和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飓风米奇

飓风米奇(Hurricane Mitch)是1998年大西洋飓风季最强烈且最具毁灭性的飓风,也是飓风季的第13场热带风暴,第9场飓风和第3场大型飓风,最大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90公里。飓风米奇创下了10月大西洋飓风强度的新纪录,保持了7年后才被2005年的飓风威尔玛超越。这场飓风当时还是有纪录以来第4强烈的大西洋飓风,不过截至2017年已跌至第8位。 1998年10月22日,米奇在西加勒比海形成,之后经过非常有利于发展的外界环境后得以爆发性增强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最高的五级状态。风暴接下来向西南方向飘移,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减弱,以飓风的最低标准强度袭击了洪都拉斯。穿越中美洲后,气旋在坎佩切湾重新形成,最终以强劲热带风暴的标准吹袭佛罗里达州。 10月29日至11月3日,飓风米奇的移动速度非常缓慢,因此给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带去了创历史纪录的降水,非正式报告中的降雨量高达1900毫米。灾害性的洪水使米奇成为历史上致死人数第二多的大西洋飓风,截至1998年底已统计有近1.1万人死亡,超过1.1万人失踪,此外还有270万人无家可归。洪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经济损失估计达到60亿美元(199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藤田级数和飓风米奇 · 查看更多 »

飓风鲍勃

飓风鲍勃(Hurricane Bob)是1991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二场获命名的风暴和首场飓风,也是有纪录以来在新英格兰造成损失最严重的飓风之一,于8月16日经巴哈马附近的低气压区发展而成。低气压稳步增强,于8月16日晚成为热带风暴并获名“鲍勃”。气旋以热带风暴强度沿弧形路径朝西北偏北移动,于8月17日升级成飓风后又转朝东北偏北前进。8月18至19日,风暴掠过北卡罗来纳州的外滩群岛,随后强化成大型飓风(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达到三级或以上的飓风)。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85公里的最高强度后,鲍勃在逼近新英格兰期间略有减弱。 8月19日,气旋以二级飓风强度两次登陆罗得岛州,第一次是在布洛克岛,第二次是在纽波特,成为这年大西洋飓风季中唯一登陆美国本土的飓风。风暴继续深入内陆并快速减弱,在进入缅因湾期间降级成热带风暴。此后不久,鲍勃于8月20日清晨以强烈热带风暴强度登陆缅因州,数小时后又进入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然后转变成温带气旋。到了8月21日,气旋残留已穿越纽芬兰岛重返大西洋开放水域,然后长途跋涉经过北大西洋,最终于8月29日在葡萄牙以西近海消散。 受鲍勃影响,新英格兰普遍受到重创,损失总额高达15亿美元(199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是当时美国历史上造成损失第二严重的飓风,并且截至2015年还能排到第32位,飓风还造成17人遇难。大部分损失和人员丧生都是因狂风和恶劣海况引起,风暴途经区域经确认还出现六场龙卷风。截至2016年8月,鲍勃依然是最后一场以飓风强度直接吹袭新英格兰各州的热带气旋。.

新!!: 藤田级数和飓风鲍勃 · 查看更多 »

飓风艾琳 (1999年)

飓风艾琳(Hurricane Irene)是1999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对佛罗里达州构成较大破坏的一场飓风,也是该季第9场热带风暴和第6场飓风,于10月13日由西加勒比海的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系统起初向北行进,以热带风暴强度吹袭古巴西部后达到飓风标准。艾琳以一级飓风强度袭击佛罗里达州,穿过该州后向北到达墨西哥湾暖流上空,风暴一度逼近南、北卡罗莱纳州,但一直位于近海没有登陆。接下来气旋向东转向并迅速强化,达到二级飓风标准后由于所经海域水温较低而转变成温带气旋。风暴在穿越古巴西部期间产生暴雨,造成4人遇难和一定程度的破坏。艾琳是所有在10月影响佛罗里达州的飓风中较为潮湿的一个,这和--的多场飓风类似。迈阿密大都会区的降雨量达255至510毫米,造成继1981年的飓风丹尼斯以来最严重的城区洪灾。虽然登陆佛罗里达州时只有一级飓风强度,但艾琳却间接造成该州8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到8亿美元(1999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飓风造成巴哈马西北部发生洪灾,还导致一人丧生。艾琳给北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带去的降雨量超过255毫米,两州之前已因飓风丹尼斯和弗洛伊德爆发洪灾,这些降水更是雪上加霜。洪水导致许多道路封闭、多条河流溢出,不过这些地区总体上所受破坏相对较轻。.

新!!: 藤田级数和飓风艾琳 (1999年) · 查看更多 »

飓风格洛丽亚

飓风格洛丽亚(Hurricane Gloria)是继1972年的飓风艾格尼丝以来第一个袭击美国东北部的大型天气系统,也是自1960年的飓风唐娜以来第一个直接影响纽约和长岛的大型飓风。这股强烈的佛得角型飓风于1985年9月16日由东部大西洋的一股东风波形成,起初几天里强度一直很弱,之后于9月22日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以北海域增强成飓风。这段时间里风暴总体向西行进,但也因一片逐渐减弱高压脊的影响向西北转向。9月24日,格洛里亚快速强化,于次日达到每小时230公里的最高风速。接下来飓风有所减弱,于9月27日吹袭北卡罗莱纳州外滩群岛。当晚,系统又分别在长岛和康涅狄格州西部登陆,于9月28日在新英格兰上空转变成温带气旋。系统残余经过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后,最终于10月2日消散。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格洛丽亚登陆前先后向南卡罗莱纳州到缅因州之间的美国东海岸地区发布过飓风警告。数十万居民因此撤离,这场飓风也得到了一个“世纪风暴”的名号。总体而言,格洛丽亚的最强风力保持在中心以东,因此北卡罗莱纳州到新泽西州都在很大程度上幸免,并且由于风暴途经时正逢退潮,因此降低了风暴潮的高度。格洛丽亚途经大部分地区的持续和阵风风速都达到飓风强度,刮倒了大量树木,还令许多供电线路中断,导致超过400万人失去电力供应,创下康涅狄格州历史上因自然灾害导致停电户数的新纪录。停电区域一直延伸到了长岛,受影响人数一度达到150万,长岛照明公司因而关闭,由一家公众公司取代。飓风共造成14人遇难,其中有6人是被倒塌的树木砸死。 北卡罗莱纳州外滩群岛沿岸有大量房屋因巨浪受损,还出现了严重的海滩侵蚀。整个中大西洋各州到处都有码头、船只和船坞遭到大浪的破坏。多条高速公路因洪水封闭,宾夕法尼亚州有数以千计的居民被迫离开家园。风暴潮摧毁了长岛上的48户民宅,还有更多房屋的屋顶因狂风受损。风暴还破坏了大范围农作物,经济损失约为2000万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飓风格洛丽亚给美国造成了约9亿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不过这个数字仍然小于预期。风暴残留进入加拿大领空后在新不伦瑞克造成小规模停电,但由于风暴到来引发的混乱,该国建立了加拿大飓风中心。.

新!!: 藤田级数和飓风格洛丽亚 · 查看更多 »

黃石國家公園

黃石国家公园(简称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主要位于怀俄明州,部分位于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于1872年3月1日美国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签署国会通过的法案后建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以其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类和地热资源闻名,老忠實間歇泉更是其中最富盛名的景点之一。公园中有着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其中以亚高山带森林为主。 美洲原住民已经在黄石公园地区生活了至少1万1千年,19世纪早期的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也绕过了这一区域。对该地区的有组织的勘探活动直到186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此前只有一些选择在野外捕猎和居住的山地人在19世纪早期到中叶曾偶尔进入。美国陆军在公园刚刚建立后就受委托对其进行监管。1917年後,公园的管理工作移交给了之前一年刚刚成立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园中有数以百计因其建筑学和历史学意义而保护起来的建筑物,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超过1000个考古遗迹。 黄石国家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983平方千米,其中包括湖泊、峡谷、河流和山脉。公园内最大的湖泊是位于黄石火山中心的黄石湖,是整个北美地区最大的高海拔湖泊之一。黄石火山是北美最大且仍处于活跃状态的超级火山,在过去两百万年中它曾数次以巨大的力量爆发。喷出的熔岩和火山灰也覆盖了公园内的绝大部分地区。得益于其持续的活跃状态,世界上的地热资源有半数位于黄石公园地区。黄石公园也是大黄石生态系统的核心所在,这是北温带地区现存最大且仍然近乎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公园内有记录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爬行动物有数百种之多,其中包括多种濒危或受威胁物种,广袤的森林和草原中同样存有多种独特的植物。黄石公园是美国本土最大和最著名的巨型动物居住地。公园中有灰熊、狼、美洲野牛和加拿大马鹿的栖息地。是美国最古老也最大的野牛群。公园内每年都会发生山火,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88年黄石公园大火,公园内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被烧毁。黄石公园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园内可进行远足、露营、划船、钓鱼、度假和观光等活动。沿着园内铺设的道路可以就近接触到主要的地热区域以及一些湖泊和瀑布。冬天,游客们则往往会在导游指引下乘坐雪上摩托车等冰上交通工具来造访公园。.

新!!: 藤田级数和黃石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龙卷风等级

#重定向 藤田级数.

新!!: 藤田级数和龙卷风等级 · 查看更多 »

龙卷风风力等级

#重定向 藤田级数.

新!!: 藤田级数和龙卷风风力等级 · 查看更多 »

赫斯頓 (堪薩斯州)

赫斯頓(Hesston)為位在美国堪薩斯州哈維縣的城市。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中該城市人口有3,709人 。坐落於此城市。.

新!!: 藤田级数和赫斯頓 (堪薩斯州) · 查看更多 »

藤田-皮尔森等级

#重定向 藤田级数.

新!!: 藤田级数和藤田-皮尔森等级 · 查看更多 »

藤田-皮尔森龙卷强度等级

#重定向 藤田级数.

新!!: 藤田级数和藤田-皮尔森龙卷强度等级 · 查看更多 »

藤田-皮尔森龙卷风强度等级

#重定向 藤田级数.

新!!: 藤田级数和藤田-皮尔森龙卷风强度等级 · 查看更多 »

藤田級數

#重定向 藤田级数.

新!!: 藤田级数和藤田級數 · 查看更多 »

藤田级别

#重定向 藤田级数.

新!!: 藤田级数和藤田级别 · 查看更多 »

改良藤田级数

改良藤田级数(、,又名:EF级数),是一个龙卷风強度分類等級,是藤田级数的改良版。 藤田级数最早在1971年由芝加哥大学的藤田哲也博士提出,并得到了美国国内的長期使用。在2007年2月1日藤田级别进行了更新改良,成为美国国内龙卷风强度的最新等級系统。加拿大於2013年採用。.

新!!: 藤田级数和改良藤田级数 · 查看更多 »

曼尼托巴省

省(Manitoba),簡稱曼--省;當地華人全稱緬尼--托巴省,簡稱緬省《》,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東版(多倫多),2008年11月25日刊登。;省,加拿大一級行政區。草原三省之一(另外两个是阿尔伯塔省和萨斯喀彻温省),也是加拿大人口第五多的省份,据估计约130万人。曼尼托巴省占地649,950平方公里(250,900平方英里),地貌地形种类丰富。 该省东部毗邻为安大略省、西部萨斯喀彻温省,北部努纳武特地区,西北部西北地区,南部美国北达科他州和明尼苏达州。除了英語之外,雖然在建省初期法語曾一度也是官方語言之一,但此規範已在19世紀末期時廢除。马尼托巴省的标志是一头北美野牛(bison),野生水牛曾一度主宰該省境內的草原地帶。如今的曼尼托巴省以農業與畜牧業為主,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糧穀倉地帶。 土著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已经在曼尼托巴省居住了几千年。 直到17世纪末,毛皮贸易商抵达该地区,当时它是鲁珀特地区的一部分,属于1670年建立哈德逊湾公司。1867年,关于建立马尼托巴省的谈判导致了梅蒂人针对加拿大政府的武装起义,一场被称为红河叛乱的冲突。叛乱导致加拿大议会在1870年通过了“曼尼托巴法案”,标志着曼尼托巴省正式创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開始有大批移民到此定居。 曼尼托巴的省会和最大的城市是温尼伯,同時也是省內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加拿大第八大人口普查区。 温尼伯市是省政府、马尼托巴立法议会和省法院的所在地。 全省五所大学中有四所和四支专业运动队都在温尼伯。 其東北郊的温尼伯湖是加拿大境內第五大湖泊。.

新!!: 藤田级数和曼尼托巴省 · 查看更多 »

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

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于1982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通常情况下每年大西洋盆地的绝大多数热带或亚热带气旋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本季的活跃程度偏低,一共只形成六场风暴,其中五场获命名,是1950年气象组织开始为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以来获名气旋最少的飓风季,但这个纪录仅保持一年就被打破,本季另有一场没有命名的亚热带风暴(气象机构没有为1974至2001年间的亚热带风暴命名)。全季只形成两场飓风,创下1944年以来新低,其中有一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飓风季的总体活跃度虽低,但开局很快,飓风阿尔贝托在本季正式开始当天成形,以热带风暴强度对佛罗里达州西南沿海地区构成威胁,还在古巴夺走23条人命。下一场风暴是同样在6月形成的未名亚热带风暴,影响区域和阿尔贝托相同并造成价值1000万美元的破坏。 经过7月的沉寂,热带风暴贝里尔于8月28日成形,之后掠过佛得角并造成三人丧生。其后马上跟进的是第三号热带低气压,于9月初在加勒比海东部和北部行进。贝里尔消散后,热带风暴克里斯于9月9日在墨西哥湾形成。气旋强度不高,从德克萨斯州阿瑟港的萨宾帕斯附近登陆,于9月13日在陆地上空消散。接下来出场的飓风黛比是本季最强烈的风暴。气旋成型阶段就在波多黎各产生降水,然后很快就增强至四级飓风水平。9月18日,黛比经过纽芬兰岛,再于9月20日同不具备热带天气系统特征的低气压区合并。9月中旬,第六号热带低气压在非洲以西移动后向西北偏西前进,但尚未抵达背风群岛便于9月20日逐渐消散。气旋的残留雷暴活动继续向西北偏西移动,于9月25日逼近百慕大期间发展成第七号热带低气压,之后在新斯科舍近海消散。热带风暴埃内斯托是本季最后一场风暴,其持续时间也最短,自始至终位于海上,于10月2日逐渐消散。.

新!!: 藤田级数和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82年佛罗里达亚热带风暴

1982年佛罗里达亚热带风暴(1982 Florida subtropical storm)正式名为第一号亚热带风暴(Subtropical Storm One),是活跃度很低的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仅有的亚热带气旋。系统源自6月16日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周边的两个天气系统。6月18日,两个天气系统融合并形成低压槽,同时开始在佛罗里达州近海形成环流。成为亚热带低气压后,气旋登陆佛罗里达州并在陆地上空达到亚热带风暴强度。进入大西洋后,风暴朝东北方向前进,于6月20日在纽芬兰岛附近转变成温带气旋。 第一号亚热带风暴是1982年唯一直接吹袭美国东岸的气旋,一共夺走三条人命,经济损失总额约为1000万美元(1982年美元)。.

新!!: 藤田级数和1982年佛罗里达亚热带风暴 · 查看更多 »

1982年热带风暴克里斯

热带风暴克里斯(Tropical Storm Chris)是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五个热带气旋和第三场获得命名的风暴,于1982年9月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沿线引发轻度洪灾。系统于9月9日经墨西哥湾北部的地面低气压区发展而成,起初显现出亚热带天气系统特征,再逐渐发展出热带天气系统特征,于24小时后成为本季第四号热带低气压。气旋接下来开始增强,于9月10日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克里斯”(Chris)。此后,风暴转向东北偏北并进一步强化,于9月11日达到风力时速100公里的最高强度。当晚,克里斯从德克萨斯州阿瑟港的萨宾帕斯附近登陆,之后便逐渐减弱,于9月13日在阿肯色州上空完全消散。 克里斯登岸期间令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潮水高涨,还受到大浪的冲击。风暴虽是在德克萨斯州登陆,但该州受到的影响很小,只有一家餐馆严重受损。登陆点东面的路易斯安那州受灾程度最为严重,虽然大部分地区雨量相对不高,但也有局部地区的降雨量超过380毫米。气旋还在美国中西部部分地区产生降水,雨量总体保持平稳。除路易斯安那州外,田纳西州西部也有局部地区的降雨总量超过250毫米,但随着克里斯继续北上,产生的降水也略有减少。路易斯安那州因轻度洪灾一共受到价值约100万美元的损失。其它区域受到的影响总体局限于小到中雨,只有田纳西州和肯塔基州出现局部洪灾。热带风暴克里斯没有造成人员丧生,经济损失总额约为200万美元(1982年美元)。.

新!!: 藤田级数和1982年热带风暴克里斯 · 查看更多 »

1985年飓风鲍勃

飓风鲍勃(Hurricane Bob)是一场于1985年7月影响了美国东南部的飓风,也是198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2场热带风暴和首场飓风,于7月21日由墨西哥湾东部的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系统起初向东移动,以弱热带风暴强度袭击佛罗里达州西南部,接下来转向北上并迅速增强,于7月24日达到飓风强度。次日,鲍勃在南卡罗莱纳州博福特附近登陆,成为这年飓风季吹袭美国的首场飓风。气旋在陆地上空迅速减弱,于7月26日被西弗吉尼亚州东部上空的一片锋面槽吸收。 鲍勃一共间接导致5人遇难,经济损失达到2000万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风暴给佛罗里达州带去暴雨,降雨量最高的大沼泽地市达508毫米。不过,这些降水缓解了许多地方持续已久的干旱,所以对大部分地区都是有利的。飓风最后一次登陆是在南卡罗莱纳州,当地所受影响很小,但气旋在弗吉尼亚州催生了3场龙卷风,其中1场摧毁了两套房屋。.

新!!: 藤田级数和1985年飓风鲍勃 · 查看更多 »

1992年大西洋飓风季

1992年大西洋飓风季于1992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每年绝大多数热带气旋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但本季首场未命名的亚热带风暴早在一个多月前就于4月21日在中大西洋成型。飓风安德鲁是本季首场获命名的风暴,于8月中旬形成,比有纪录以来绝大多数大西洋飓风季的首场风暴成型日期都要晚得多,但是,安德鲁也是这年最强烈、且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最严重的气旋,创下美国热带气旋导致损失数额的新纪录。飓风先是重创巴哈马,然后以持续风速每小时280公里的五级飓风强度登陆佛罗里达州,之后又袭击路易斯安那州,共夺走65条人命,经济损失高达260亿美元(1992年美元)。 飓风邦尼和飓风查利都在亚速尔群岛产生热带风暴强度大风,其中邦尼还致使一人丧生。热带风暴达尼埃尔是除安德鲁外本季唯一登陆美国的风暴,也是有纪录以来登陆德玛瓦半岛的少数几个热带气旋之一。气旋对美国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构成轻度破坏,还导致两人遇难。飓风弗朗西斯是本季最后一场飓风,没有对陆地产生显著影响。风暴在中大西洋发展成型,自始至终远离陆地,最终仅在纽芬兰岛降下小雨。除上述七场风暴外,本季还形成三个热带低气压,其中第一号热带低气压在古巴和佛罗里达州引发洪灾,另外两个热带低气压都没有影响陆地。综合计算,199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所有热带或亚热带气旋共导致73人死亡,损失总额约为265.02亿美元(1992年美元)。.

新!!: 藤田级数和1992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94年飓风戈登的气象历史

飓风戈登的气象历史持续了约13天的时间,这场风暴经久不散,行进路径飘忽不定且极不寻常。系统起初于1994年11月9日在加勒比海西南部的巴拿马附近海域形成,以热带低气压强度掠过尼加拉瓜并在该国近海徘徊了数天时间,然后系统略微增强成热带风暴并蜿蜒北上进入大安的列斯群岛海域,虽然途经洋面水温较高,但持续存在的风切变令其无法获得大幅增强。接下来戈登缓慢向北转向,之后又转朝西北进发,先后在牙买加东部和古巴东部实现两次登陆,同时还给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带去了倾盆大雨。 戈登以热带风暴强度在穿越佛罗里达礁岛群的过程中实现第四次登陆,并与上层对流层中的一个气旋以及一系列的气旋式低气压发生相互作用,令风暴拥有了部分亚热带特征。接下来几天时间里,位于墨西哥湾的系统很不寻常地拥有热带和亚热带天气系统的混合特征,然后再度恢复成热带风暴并又一次在佛罗里达半岛登陆。穿过该半岛后,系统进入大西洋,并爆发性增强成一级飓风。戈登在漂移过程中曾短暂威胁到北卡罗莱纳州,但之后又转向南下,减弱成一股强度较小的热带风暴并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进行了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登陆。 飓风戈登是1994年大西洋飓风季获得命名的第七个风暴和第三场飓风。虽然每次登陆时都没有达到飓风强度,但其曲折的行进路径先后导致了六次登陆,其中四次有热带风暴强度,两次为热带低气压级别,有三次都是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

新!!: 藤田级数和1994年飓风戈登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1997年飓风丹尼

飓风丹尼(Hurricane Danny)是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唯一登陆美国的飓风,也是全季第4场热带风暴和第2场飓风。系统于7月17日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创下大西洋飓风季中形成时间最早的第5场热带或亚热带风暴纪录,直到2005年才被飓风艾米莉打破。与本季前4场热带或亚热带气旋相同,丹尼的起源也不属热带天气系统,而是源自一股由低压槽催生后进入墨西哥湾温暖水域上空的对流。由于两个高气压的影响,系统向东北方向穿过墨西哥湾,这样的前进方向和路径对于7月中旬的热带气旋来说非常罕见。丹尼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登陆,然后经过美国东南部,最终还给新英格兰部分地区带去了风和雨。 飓风产生了极端降水和多场龙卷风,沿途造成大规模破坏,共导致9人死亡,经济损失1亿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风暴在阿拉巴马州产生的降雨量创下新纪录,其中多芬岛高达932毫米。美国墨西哥湾沿岸许多地区出现洪灾、停电和侵蚀,救援工作也只能通过被洪水淹没的道路展开。气旋催生的龙卷风对美国东岸造成重大损失。全部9名遇难者中阿拉巴马州近海1人,乔治亚州4人,南卡罗莱纳州和北卡罗莱纳州各2人。.

新!!: 藤田级数和1997年飓风丹尼 · 查看更多 »

2002年热带风暴汉娜

热带风暴汉娜(Tropical Storm Hanna)是一个对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和东南部地区构成影响的中等强度热带风暴,也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10个热带气旋和第9个获得命名的风暴。汉娜由表面槽、东风波、上层低气压系统和上层大气扰动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于协调世界时9月12日0点经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归类为热带低气压。风暴在其整个持续时间里的组织性一直很混乱,不过还是达到了热带风暴强度,最低气压为1001毫巴(百帕,29.56英寸汞柱),最大风速为每小时100公里。汉娜穿过路易斯安那州东南边界后,沿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边界进行了第二次登陆。 由于风暴相关的大部分对流活动都位于环流中心东部,因此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所受到的破坏程度很轻。但阿拉巴马州的多芬岛情况就糟得多,风暴造成的沿海洪灾令道路封闭,居民也被迫撤离。佛罗里达州出现了强风和强降雨,大浪导致三位泳者丧生,该州2万户居民家中停电。乔治亚州也出现了暴雨并导致严重洪灾。大量农作物受损,约335幢建筑因洪水而受损。风暴总计造成了约2000万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

新!!: 藤田级数和2002年热带风暴汉娜 · 查看更多 »

2002年飓风凯尔

飓风凯尔(Hurricane Kyle)是有纪录以来持续时间第五长的大西洋热带或亚热带气旋,也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1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3场飓风,于9月20日由百慕大东南偏东方向的一股亚热带气旋发展而成。系统蜿蜒向西行进,先是转变成热带气旋,后又在9月25日增强为飓风。之后的两个星期时间里,凯尔总体向西移动,其强度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多次波动。10月11日,风暴转向东北并以热带风暴强度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和北卡罗莱纳州的长滩附近登陆。10月12日,凯尔被一股逐渐逼近的冷锋吸收而消散,这时其作为热带天气系统已经存在了22天。 这场飓风给百慕大带去了小幅降水,当地没有出现严重破坏。风暴两次登陆美国,带去的中等程度降雨引起局部山洪爆发,还有多条道路封闭。南卡罗莱纳州有一家养老院和多套移动房屋中的居民因洪水而被迫撤离。凯尔还催生了至少4场龙卷风,其中一场袭击了南卡罗莱纳州的乔治敦,导致8人受伤,7幢建筑物被毁,还有106套受损。这场气旋一共造成了约500万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破坏,但没有直接引起人员丧生。不过,风暴的温带残留之后导致不列颠群岛近海间接有一人遇难。.

新!!: 藤田级数和2002年飓风凯尔 · 查看更多 »

2003年热带风暴比尔

热带风暴比尔(Tropical Storm Bill)是一场于2003年夏季对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产生影响的热带气旋,也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第2场获得命名的风暴,于6月29日在尤卡坦半岛以北由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系统在北上的过程中缓慢增强,并在登陆路易斯安那州中南部前不久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95公里的最高强度。比尔在陆地上空迅速减弱并加速向东北进发,风暴带来的湿气与一股逐渐逼近冷锋中的寒冷空气相结合,催生了多达34场龙卷风。7月2日,风暴转变成温带气旋,并在当天晚些时候由冷锋吸收而消散。 风暴在登陆路易斯安那州期间产生了中等强度的风暴潮,引发潮汐洪灾。该州东北部一个小镇的堤防遭大浪突破,镇上许多民房被淹。土壤湿软加上中等强度的大风导致许多树木倒塌,有些还砸中了房屋和供电线路,引起数十万用户失去电力供应。佛罗里达州有两人因汹涌的海浪溺亡。风暴在更为内陆的区域催生了多场龙卷风,局部地区受到中等程度破坏。热带风暴比尔行经之处共计夺走了4条人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000万美元(2003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藤田级数和2003年热带风暴比尔 · 查看更多 »

2003年飓风克劳德特

飓风克劳德特(Hurricane Claudette)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三个热带风暴和第一个飓风,也是一个持续时间相当长的大西洋飓风。克劳德特源于加勒比以东洋面一股快速向西移动的东风波,掠过尤卡坦半岛后转向西北穿过墨西哥湾。风暴起初一直保持着热带风暴强度,但就在其登陆德克萨斯州卡尔霍恩县沿海非建制地区奥康纳港前快速增强到了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一级飓风标准。对于这场飓风走向和强度的预测一直无法确定,导致风暴沿途大范围地区都做了大量的防灾准备工作,并且很多最终都是毫无必要的。 克劳德特是继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飓风丹尼以来首个在7月登陆美国的飓风,在德克萨斯州造成一人死亡和中等程度的破坏,其中大部分是因狂风导致,同时还出现了大范围的海滩侵蚀。飓风造成的损失促使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宣布德克萨斯州南部为联邦灾区,受到影响的灾民因此可以申请联邦援助。克劳德特还以热带风暴强度给墨西哥的金塔纳罗奥州带去了暴雨,造成了轻微损失,并且发展为热带气旋以前还对圣卢西亚造成了轻度破坏。.

新!!: 藤田级数和2003年飓风克劳德特 · 查看更多 »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于2005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但由于风暴实际活动的持续存在,飓风季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1月。 截至2014年,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仍然是有纪录以来最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屡次打破历史纪录。全季共形成28场热带或亚热带风暴,其中又有15场成为飓风,两项数字都创下新纪录。这些飓风中又有7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5场成为四级飓风,4场达到五级飓风标准,这其中四级飓风数量追平历史纪录,五级飓风数量创下新纪录。全部4场五级飓风中,飓风威尔玛则是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 本季最具影响的风暴分别是飓风丹尼斯、飓风艾米莉、飓风卡特里娜、飓风丽塔和飓风威尔玛,其中除丹尼斯是四级飓风外,另外4场都是五级飓风,此外,飓风斯坦也造成了显著影响。这些风暴先后12次以大型飓风强度登陆古巴、墨西哥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造成至少2048人丧生,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200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藤田级数和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 · 查看更多 »

2005年热带风暴阿琳

热带风暴阿琳(Tropical Storm Arlene)是一场规模异常之大,形成日期也比较早的热带气旋,还是活跃程度创下新纪录的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中首场热带低气压和首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于6月8日在洪都拉斯近海形成并向北面移动,于6月10日经过古巴西部,并增强至略低于飓风标准后于次日登陆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风暴在继续北上深入美国内部期间减弱,于6月13日转变成温带气旋。阿琳共计造成1人死亡,经济损失约为1180万美元。.

新!!: 藤田级数和2005年热带风暴阿琳 · 查看更多 »

2006年威斯特彻斯特县龙卷风

2006年威斯特彻斯特县龙卷风是有纪录以来美国纽约州威斯特彻斯特县最强烈、规模最大的龙卷风,于2006年7月12日在纽约州着陆,然后行进了21公里进入康涅狄格州西南部,一共行经两个州,持续时间为33分钟。这场龙卷风于北美东部时区下午15点30分(协调世界时晚上19点30分)在哈德逊河岸着陆,接下来变成海龙卷风前进了5公里穿过该河。上岸后,龙卷风进入威斯特彻斯特县并以F1级强度袭击了斷頭谷。穿过该镇后,系统增强为F2级龙卷风,直径增大到近400米。龙卷风继续穿越该县直至于EDT下午16点01分(UTC晚上20点01分)进入康涅狄格州,并很快于EDT下午16点03分(UTC晚上20点03分)在该州的格林尼治消散。这场龙卷风是自1950年以来已知进入威斯特彻斯特县或在该县着陆的第八个龙卷风。 此次龙卷风导致两座谷仓和一个仓库被毁,还有一扇大型彩绘玻璃窗户被震碎,多家商铺受损,成千上万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总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210万美元。幸运的是没有人因这场龙卷风而丧生,一共只有六人受伤。.

新!!: 藤田级数和2006年威斯特彻斯特县龙卷风 · 查看更多 »

2006年热带风暴阿尔贝托

热带风暴阿尔贝托(Tropical Storm Alberto)是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一个热带风暴,于6月10日在加勒比地区西北部形成。风暴总体向北移动,达到风速每小时110公里的最高强度后有所减弱,于6月13日在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中部登岸,接下来先后途经乔治亚州东部和北卡罗来纳州,再以热带低气压强度经过弗吉尼亚州,最后于6月14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风暴给加勒比地区西部带去倾盆大雨,造成了轻微的破坏。佛罗里达州出现中等程度风暴潮,在沿海地区引发洪水,造成破坏,气旋的外围雨带还催生了多场龙卷风。风暴间接导致坦帕湾近海有两人溺毙。北卡罗莱纳州因暴雨导致局部地区出现严重的洪灾,富兰克林县有一位孩童淹死。阿尔贝托的残留还给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带去狂风并导致4人失踪,不过整场风暴总体造成的破坏很小。.

新!!: 藤田级数和2006年热带风暴阿尔贝托 · 查看更多 »

2007年飓风温贝托

飓风温贝托(Hurricane Humberto)是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八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三场飓风,虽然规模很小,但在登陆前的增强速度却比有纪录以来任何一场大西洋飓风都要快。系统于2007年9月12日在墨西哥湾西北部发展成型,成为热带气旋后快速增强,于9月13日以风速每小时150公里强度吹袭德克萨斯州高岛。上岸后风暴稳步减弱,最终于9月14日在乔治亚州西北部上空同逐渐逼近的冷锋相互影响而逐渐消散。 温贝托造成的破坏程度不高,估计损失数额约为5000万美元。风暴产生的最大降雨量为358.9毫米,测得的最强阵风时速为137公里。暴雨引发大面积洪灾,导致数十户民居受损或被毁,多条公路被迫封闭。部分树木倒塌,输电线缆中断,数十万用户失去供电。飓风在德克萨斯州夺走一条人命,气旋逐渐深入内陆期间,美国东南部普遍出现降水。.

新!!: 藤田级数和2007年飓风温贝托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Fujita scale藤田-皮尔森龙卷风等级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