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藏緬語族

指数 藏緬語族

藏緬語族是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尼泊爾、巴基斯坦、不丹、緬甸、泰國、越南等地的一組語言。根據民族语网站2009年的資料,藏缅语族共包含有435种語言,其中主要的语言有緬甸語、藏語、彝語、曼尼普爾語等。藏緬語族被歸類在漢藏語系之下,與長期被歸入漢藏語系的另兩個語族(苗瑤語族、壯侗語族)之間的關係,一直是語言學界爭論的焦點。 藏緬語族语言的总使用人口约有6000万。緬甸語是藏緬語族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個語言,大概有3200萬人使用。此外,有700萬左右的藏人使用藏語。.

目录

  1. 182 关系: 劳泰族基兰特语支基諾語基诺族博多-库奇语支博多语卡尔比语印度印度语言印度语言列表单倍群O-M122古羌人古隆语古隆族古蜀吉大港專區吉大港市塔芒族复辅音孟加拉国孟加拉族孔亚克语支宗喀語安多方言小熊猫尼瓦尔语尼泊尔尼泊尔历史尼泊尔语尔龚语巴奥人巴尔蒂语巴蜀民系上古汉语中古藏語中国语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语言列表主賓動語序东亚和东南亚人群的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布姆唐宗下桑朗县义都语义都-达让语支康方言云南省库基-钦-那加语言库基-钦语支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仓洛语... 扩展索引 (132 更多) »

劳泰族

劳泰族是被尼泊尔政府承认的狩猎採集民族。他们以捕捉叶猴与猕猴闻名也採集塊莖与水果。他们通常生活在森林中,他们利用手工制作的木碗交换农民的铁器,穀物,衣物。但他们不用其他产品交换。 他们分布于尼泊尔西部马哈卡利专区至格尔纳利之间,人数650人。他们语言是藏缅语族,他们属于棕色人种。他们自称是马拉王朝的刹帝利,也強调他们没被周围民族同化。 Category:尼泊尔民族 Category:現代游牧民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劳泰族

基兰特语支

基兰特语支,是藏缅语族的一個支系,是克拉底人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基兰特(天城体:किराँत,IAST:kirāṃta)一词,可能来自“基拉”(意思是狮子)和“蒂”(意思是人)两个词。有人认为梵语文献中的基拉特人(天城体:किराट,IAST:kirāta,山地黄种人),可能就来自基兰特或相关部落名称。 基兰特族包括现代的拉伊族、林布族和苏努瓦尔族。 有90多万人使用基兰特语支的语言,其中42万人使用林布语,39万人使用班塔瓦语。 一般认为基兰特语支和马嘉尔语支关系密切。 一些学者提出大基兰特语群的概念,这个语群除了基兰特语支外,还包括尼瓦尔语等语言。这个概念还存在不少争议。.

查看 藏緬語族和基兰特语支

基諾語

基诺语是基诺族的语言,属于漢藏語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旧称攸乐山)、补远山地区,分为攸乐和补远2个方言,使用人数约两万人。 基诺族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使用基诺语,在政治生活中大多使用汉语。基诺语中有相当数量的傣语和汉语借词,毗邻傣族地区的基诺族还兼用傣语。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当地的中、小学普遍使用汉语文教学,小学低年级中有基诺语、汉语双语教学。.

查看 藏緬語族和基諾語

基诺族

基诺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於1979年6月被官方正式「發現」确认為少數民族。基诺为自称,民国時期之前汉释其为攸乐,意思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为云南地区特有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0,899人,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 基诺一称来自其主要聚集区基诺山,清地理志称此山为攸乐山,故清档中多以攸乐人为其称谓。.

查看 藏緬語族和基诺族

博多-库奇语支

博多-库奇语支,又称博多-加罗语支,是萨尔语支的一個支系,有350万人使用。 博多-科奇语支分成三個分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博多-库奇语支

博多语

博多语(Bodo, Boro)是印度阿萨姆邦的官方语言之一(该邦的主要官方语言是阿萨姆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萨尔语群,接近中国的景颇语。.

查看 藏緬語族和博多语

卡尔比语

卡尔比语是卡尔比族的语言,他称米基尔,又称Arleng(卡尔比语,意思是“人”)。属于藏缅语族。有6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印度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分为两种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卡尔比语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查看 藏緬語族和印度

印度语言

印度语言非常复杂,大约有几百种,根据1961年的统计,有1652种,根据2001年的统计,有29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一百万,有122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一万人,这些语言主要分属于两大语系:印欧语系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和达罗毗荼语系(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2%),此外还有部分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和南亞語系蒙達語族,以及其他一些孤立语言。 印度現時主要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第二官方语言为英语,印度宪法规定“联邦官方语言为使用天城体字母的印地语”,但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正式全国通用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印度语言

印度语言列表

印度国有十一億人口,使用最多的語言為印地语。講印地語的人口有四億一千萬。其次講英语的人口有三億五千萬,比美國人口多五千万。.

查看 藏緬語族和印度语言列表

单倍群O-M122

单倍群O-M122(Haplogroup O-M122)是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群之一,主要分布于东亚与东南亚, 是单倍群O-M175的下游单倍群之一。.

查看 藏緬語族和单倍群O-M122

古羌人

古羌人,为古代中国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其西方(位于今甘肃一带)多个以牧羊为生的人群的称呼。上古時期,古羌又被稱为羌戎、西羌。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古羌人是一个使用藏缅语族的族群。他们还被认为是现代羌族和藏族祖先之一,與漢族的形成也有較深淵源。.

查看 藏緬語族和古羌人

古隆语

古隆语是古隆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达芒语支,有43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北部。 可以分为两种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古隆语

古隆族

古隆族(Gurung)是分布在尼泊爾中部的山地民族。根據2006年的統計,人口約69萬,占尼泊爾全國人口的0.5%。.

查看 藏緬語族和古隆族

古蜀

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是在四川盆地长期存在的古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

查看 藏緬語族和古蜀

吉大港專區

吉大港專區(চট্টগ্রাম বিভাগ)是孟加拉國六個一級行政區之一,位於該國東部。西界加爾尼河—梅克納河—沙赫巴茲布爾河,臨孟加拉灣,東鄰印度和緬甸。面積33,771.18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24290384人。 首府吉大港市。下分11縣、38自治市、15,060村。这里的山地部落多数是说藏缅语系的佛教徒查克瑪人。 Court_Road,_Comilla.jpg|庫米拉縣 Bd bazaar.jpg|吉大港區市場 Chittagong_Faisal.jpg|吉大港貧民區 Bandarban_DC_Office_(বান্দরবান_জেলা_প্রশাসকের_কার্যালয়).jpg|班多爾班縣公所 PORT_CTG_TAZMEEM.JPG|碼頭區 Inani_beach.jpg|科克斯巴扎爾縣 Elephant_loading_in_Chittagong_port_1960.jpg|1960年代的碼頭.

查看 藏緬語族和吉大港專區

吉大港市

吉大港(孟加拉语:চট্টগ্রাম,)是孟加拉国第二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吉大港区的首府,人口約390萬人,还在不断增长,臨孟加拉灣,位在戈尔诺普利河右岸。吉大港是孟加拉的重要交通樞鈕和工業中心,工业有炼油、造船、钢铁、纺织、玻璃及食品加工等,而其拆船回收業格外出名,該拆船廠區供應了本國75%金屬來源。它位于孟加拉国的东南部,周围被丘陵环绕。吉大港山区位于附近。 吉大港最重要的港口,孟加拉国几乎所有进出口通过吉大港,因此它是孟加拉国的经济中心,生产该国相当大比例的国民生产总值。它的港口大量使用先进的港口设施,部分适合远洋轮。.

查看 藏緬語族和吉大港市

塔芒族

塔芒族(又译达芒),又稱穆尔米人(Murmi),是尼泊尔的一個土著民族,塔芒族人口数量为1,282,304(占全國总人口的5.46%)。.

查看 藏緬語族和塔芒族

复辅音

复辅音(英:Consonant cluster、亦称辅音丛或辅音群),指连续出现的不夹杂元音的多个辅音。如英语 split(“分离”)、德语 Schwein(“猪”)、法语 clair(“明亮的”)、俄语 спутник(“旅伴”),就都在词首有复辅音。在印欧语言中,大多把音节间的复辅音也包括进来,例如英语 extra(“额外的”)、德语 Angstschweiß(“冷汗”);而在东亚与东南亚语言的分析中,一般只包括同一音节中的复辅音。协同发音辅音、送气音、颚化和唇化音一般不看作复辅音。在汉语结构中,同发音部位的塞擦音也不看作复辅音。.

查看 藏緬語族和复辅音

孟加拉国

--人民共和国(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简称孟加拉国(বাংলাদেশ),南亚国家,位於孟加拉湾之北,毗邻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却不接壤;东南山區一小部份与缅甸为邻,其他部份都与印度接壤。位于孟加拉灣的海域面积大致等同于陆地面积。 第一大城市是首都达卡,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同时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查看 藏緬語族和孟加拉国

孟加拉族

孟加拉族是孟加拉地区的主要居民。.

查看 藏緬語族和孟加拉族

孔亚克语支

孔亚克语支是藏缅语族的一個支系,又称北那加语支,和博多-库奇语支同属萨尔语群。孔亚克语支主要分布在印度那加兰邦北部和阿萨姆邦东部,但是和那加兰邦的其他语言明显不同,不属于库基-钦-那加语言。 孔亚克语支约有8种语言,共有70万人使用。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孔亚克语,有25万人使用。.

查看 藏緬語族和孔亚克语支

宗喀語

宗喀语,又译不丹語、宗卡语(,意思是城堡话)是不丹的官方语言。和锡金语关系很密切,与南部藏语衛藏方言较相近,书面语是藏文。.

查看 藏緬語族和宗喀語

安多方言

安多語()是一种主要使用于安多地区的藏缅语族語言。 语音上保留了较多的古藏语复辅音声母,没有聲調。这一点和卫藏方言、康方言不同。 可以分成四个土语:.

查看 藏緬語族和安多方言

小熊猫

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也叫红熊猫,是一种小型的哺乳动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的西南地区,由于野外成年生存数量预估不足10000只,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归为瀕危物种。尽管小熊猫受到其范围内国家的法律保护,但是面临栖息地消亡、繁殖断裂、以及近交衰退的种种威胁,其数量仍在不断减少。 小熊猫比家猫略大,有着红褐色的皮毛,一条长而蓬松的尾巴,且由于其前肢较短,步态摇摆蹒跚。它主要以竹子为主食,但也会杂食禽蛋、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虽然多数动物园将它们群体饲养,但是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它是一种,黄昏到黎明是其主要活动期,而白天大部分时间处于。 小熊猫是唯一的小熊猫属和小熊猫科的生物物种。它最开始被列为浣熊科和熊科,但生物系统研究结果,为小熊猫科目的分类学提出了有力支持,证明小熊猫和臭鼬、鼬和浣熊同属鼬超科。小熊猫有两类亚种,它与大熊猫并不具备密切的相关性。.

查看 藏緬語族和小熊猫

尼瓦尔语

尼瓦尔语,又譯内瓦里语(Newah Bhaye或Newari),又被称为尼泊尔语言(नेपाल भाषा,Nepal Bhasa),是尼泊尔中部加德满都谷地尼瓦尔人所操持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尼瓦尔语原用蘭札文字母拼写,后改用天城文字母拼写,使得现今的尼瓦尔语成为在该语系中唯一一种以天城文为书写系统的语言。另外,在锡金、西孟加拉邦和中國西藏等地区也有操尼瓦爾語的居民。 该语言的起源尚不清楚,但是其受到周围语言如藏语、梵语等影响很深。最早的尼瓦尔语作品是写于1114年的一张贝叶。其后,这种语言逐渐成为加德满都一带诸国的官方语言,被通称为“尼泊尔语言”。 1769年之后,来自今尼泊尔西部的卡斯人(Khas或Khasas)打败了加德满都谷地的三大城邦,建立了沙阿王朝,卡斯族的语言遂成为尼泊尔的官方语言,即今日的尼泊尔语,而原尼泊尔语言被改称为尼瓦尔语。 之后尼瓦尔语又经过了一次大的变动,从古尼瓦尔语转变为新尼瓦尔语,这中间的界限很难确认,一般以中期拉腊政权为界,也就是在20世纪初左右。由于受到印欧语系诸语言的长期影响,新尼瓦尔语已经成为最雅利安化的汉藏语系语言,不但吸收了许多来自印欧语系的词汇,甚至连语法也显现出许多印欧语系的特点。.

查看 藏緬語族和尼瓦尔语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सं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त्मक नेपाल),通称尼泊尔(नेपाल),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鄰。尼泊爾的土地面積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觀光勝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凍結了國王賈南德拉的權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查看 藏緬語族和尼泊尔

尼泊尔历史

尼泊尔历史非常悠久,若根據當地的傳說和地質探測的研究,很可能早在20萬年前已有人在當地居住王宏纬編,(2004年),《尼泊爾》,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3月,p.114。古代尼泊尔境内有很多国家,在前6世纪,尼泊尔人就已在加德满都河谷一带定居。這些國家各自發展成為尼泊爾的各個民族,之間互有勝負,加上來自南部的移民,以及來自英國的入侵者,共同譜成了今日的尼泊爾歷史。.

查看 藏緬語族和尼泊尔历史

尼泊尔语

尼泊尔语属印度-雅利安语支,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的一些地区使用。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大概一半的尼泊尔人使用尼泊尔语作为其母语,其他尼泊尔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范围包括东尼泊尔,直到印度领土北安查尔邦(Uttaranchal)和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 尼泊尔语是分布在最东部的帕哈里语,它是一组使用于喜马拉雅山低海拔地区的语言。尼泊尔语在发展过程中与一些藏缅语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最显著的是尼瓦尔语,显示了藏-缅语的影响。尼泊尔语與印地语很近似,但稍显保守,来自波斯语和英语的词汇少于印地语,较多的词源自梵语。现今,尼泊尔语一般使用天城文。Bhujimol是一种最古老的尼泊尔本地文字。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一些尼泊尔语文学作品,包括 Sundarananda Bara 著的《Adhyatma Ramayana》(1833),《Birsikka》是一个佚名民间故事合集。同时也有一些翻译自梵文的作品,例如 Bhanubhakta 翻譯了《羅摩衍那》。《圣经》也被翻譯成了尼泊爾語。 尼泊尔语的自稱发音为“Khaskura”,另外還有不同的名称。英文稱尼泊爾語为“Nepali”或“Nepalese”。尼泊爾語有時也被叫做“廓尔喀语”——卡斯人(尼泊尔的主體民族之一)的语言。其他名字還有“Parbatiya”,意思是山区人民使用的语言。 在中国,中国传媒大学以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是全中国仅有的两所教授尼泊尔语的学府,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亦有尼泊尔语广播。.

查看 藏緬語族和尼泊尔语

尔龚语

尔龚语,又称道孚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嘉絨语支,使用人口约4万,主要是分布在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炉霍、色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壤塘等县的藏族人。内部差异较大,可大致分为丹巴話、道孚話和壤塘話三种方言,方言间沟通有困难。无文字。 尔龚族人口后来增至48,000人。尔龚族人现生活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道孚县、炉霍县和新龙县中,也有一些尔龚族人生活在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金川县的观音桥乡中。官方将尔龚族划归为藏族,但他们有一种不同于其他部族的自己的语言,与藏语没什么关系。尔龚语与嘉絨语更为接近。.

查看 藏緬語族和尔龚语

巴奥人

巴奥人(ပအိုဝ်းလူမျိုး(ပအိုဝ်ႏ),,),另译巴欧人、帕欧人或勃欧人等,是缅甸第七大民族,人口约为2,000,000至2,600,000。巴欧人也是掸邦的第二大民族。他们亦分布于克倫邦、克耶邦、孟邦和勃固省等地。他们的语言为藏緬語族分支,与克伦族有密切关系。该民族分为两支:直通的低地巴欧人与東枝的高地巴欧人。据信有多达24个巴欧分支。 为躲避连年的战事,许多巴欧人也迁徙到泰国湄宏顺府。.

查看 藏緬語族和巴奥人

巴尔蒂语

巴尔蒂语(Balti,,)主要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巴尔蒂斯坦地区使用。巴尔蒂斯坦在1948年巴基斯坦獨立以前,曾属于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所以巴尔蒂语是拉达克语的一种次方言。巴尔蒂语与古代藏语有许多相似点,而很多在现代藏语中不发音的辅音在巴尔蒂语中則发音。.

查看 藏緬語族和巴尔蒂语

巴蜀民系

巴蜀民系(四川话拼音:Ba1su2 min2xi4;国际音标:),又被称为四川人、川人、川渝人或巴蜀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也是中国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的主要族群,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一带,以四川话为母语,认同巴蜀文化。巴蜀人起源于非华夏部族的蜀部族和巴部族,并在經歷了漫長歷史中數次人口遷徙之後,最终形成于明初和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之后,目前总人口约有1亿2千万,是中国汉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之一。.

查看 藏緬語族和巴蜀民系

上古汉语

上古汉语指的是先秦至漢朝时期的汉语,其語音依照演進又可細分先秦音系與漢代音系。因為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基础上,因漢字非拼音文字,故不能從據於不同時代的「拼法」來推斷古讀音。此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聲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查看 藏緬語族和上古汉语

中古藏語

中古藏語(Old Tibetan、Classical Tibetan或Old Bodish),語言學上對藏語的一種歷史分類,為7世紀中至11世紀初的藏語,這段時期寫成的藏文文獻部份記錄下這個語言。它是近古藏語的前身,為現代藏語的起源。816年,赤德松贊統治期間,藏文這種書寫文字在西藏被發明出來,因此得以保留下藏語的古老發音。在藏文被發明出來之後,中古藏語的發音、單字、動詞變化與文法,參考了印度梵文的範例,被加以標準化,成為近古藏語的前身。.

查看 藏緬語族和中古藏語

中国语言

中国语言,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范围内各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中国语言

中国语言地图集

《中国语言地图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澳洲人文科學院合作,组织方言研究人员在方言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于1983年开始编制,1987年完成的中国各地区语言使用分布情况的地图集。该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荣、熊正辉、张振兴担任主编,香港朗文(远东)出版公司于1987年和1991年分两次出版,2012年由商務印書館發行第二版。.

查看 藏緬語族和中国语言地图集

中国语言列表

中国语言列表列出中國各民族使用的語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中国语言列表

主賓動語序

凡是在句子中,主语(S)、宾语(O)、动词(V)按照“主-宾-动”的顺序排列,这种语序就是主宾动语序(SOV,Subject–Object–Verb)。 在众多的自然语言中,此種語序為最常見者。 語序為SOV的语言傾向於後置詞之用,而非前置詞,以說明名詞的含義,且通常將助動詞置於動作動詞之後。一些語言擁有句意标志以分辨主詞和受詞等,例如日语的「が」和「を」。語序為SOV的语言在指名去向、時間等時使用時間─經由─地點的順序。 此種語序廣泛分佈於世界語言中,尤其在東南亞和中東以外的亞洲、除了北部海岸地區外的新幾內亞、除了西岸和中美洲地區的北美洲以及澳大利亞等地更是如此。.

查看 藏緬語族和主賓動語序

东亚和东南亚人群的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这里列出的是东亚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比例,数据选取以样本量大者为优。.

查看 藏緬語族和东亚和东南亚人群的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布姆唐宗

布姆唐宗(བུམ་ཐང་རྫོང་ཁག་ )是不丹二十個宗(dzongkhag)之一,布姆唐(Bumthang)在不丹語中代表美麗的田園。Thang即是「田園」或者「平地」,而Bum則是「聖水」bumpa或者「少女」bum的簡稱。 面積達2,992(km2),人口約22,024人。宗內有很多古廟及聖地,歷史非常悠久。布姆唐宗有四個主要山谷Ura、 Chumey、Tang及Choekhor(又稱呼為布姆唐谷)。當地樹林多達670,652公頃,覆蓋率達66.7%。布姆唐宗盛產蕎麥、奶製品、蜂蜜及蘋果,當地出產的蘋果汁跟蜂蜜都很有名。 當地語言以布姆唐語為主,是藏緬語族分支,接近不丹國家語言-宗喀語。操布姆唐語的人士能夠了解部分宗喀語,因為宗喀語來自布姆唐西部山谷。 布姆唐宗轄下有四個格窩(Gewog).

查看 藏緬語族和布姆唐宗

下桑朗县

下桑朗县(Lower Siang district;也译作下西昂县)是印度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称为藏南)于2013年1月新批准成立的5个县之一,主要由原来的西桑朗县南部析出,也包括小部分东桑朗县西南部的迦龙人居住区。.

查看 藏緬語族和下桑朗县

义都语

义都语,是藏缅语族的一种语言,与达让语同属义都-达让语支,主要分布在阿鲁纳恰尔邦东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察隅县。约有1万人使用。义都人在中国被分为珞巴族的一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义都语

义都-达让语支

义都-达让语支,是藏缅语族的一個小支系,主要分布在阿鲁纳恰尔邦东部,有2万人使用。包括两种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义都-达让语支

康方言

康方言是藏語三大方言之一,又称康巴语,主要分布在康区。 與卫藏方言相似,有聲調。 康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将其分成六个土语:.

查看 藏緬語族和康方言

云南省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的一个省份,省会昆明。云南是直立人重要的活动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直立人。战国时期,滇池周边地区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770.5万(2016年),占全国人口3.35%,排名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与三个国家相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查看 藏緬語族和云南省

库基-钦-那加语言

库基-钦-那加语言是马蒂索夫藏缅语分类中的一个类别。把这些语言集中在一起主要是地理上的考虑,它们的发生学关系还有待确定。这个类别的名称来源于库基族、钦族(缅甸钦邦)和那加族(印度那加兰邦)。但是那加族的孔亚克语支不属于这一类,属于萨尔语群。 这个类别包括五个语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库基-钦-那加语言

库基-钦语支

库基-钦语支,又称米佐-库基-钦语支,是藏緬語族的一个支系,约有50种语言。共有200多万人使用,多数属于库基族(印度阿萨姆邦)和钦族(缅甸钦邦),也有的属于米佐族(印度米佐拉姆邦)和那加族(印度那加兰邦)。 本语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米佐语,有70万人使用。 卡尔比语和曼尼普尔语有时也被划入这一类。 Category:庫基-欽-那加語言 category:口哨語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库基-钦语支

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

本條目為主要語言人口列表,羅列現時世上主要語言的語言人口,並依其人口排序。所謂語言人口,係指以該語言為母語的人口。由於不同統計之間的數據有所分別(有以母語為基礎,或以第一語言為基礎),本列表試圖從現有的數據中整理出一個大概出來。 不過,本列表列出的數據,可能會跟各種語言本身條目內的數據有出入。主要原因,是因為條目可能各自引用不同的數據來源,而這些不同的數據來源對“語言”及“方言”有不同的定義。舉例說:阿拉伯語在《民族語》 (Ethnologue) 被歸入一種語言內,但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出版的《世界概況》裏卻被認為是一個語言集合。又例如:中文本身不論是語言及文字本身都有不同的種類。有觀點把漢語看做一種語言,而官話、吴语、粵語、閩南語等作為漢語的方言來處理,而得出中文的人口有12億人。亦有觀點把這些方言看作10多種獨立的語言,那么其中亦有5種語言(官話、吳語、粵語、閩南語、晉語)有資格列有全球25大語言人口內。相反地,印地-乌尔都语实际上只是一种语言,在下表中却被分开了。.

查看 藏緬語族和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

仓洛语

仓洛语,又称仓拉语、仓洛门巴语、墨脱门巴语,是藏缅语族的一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不丹东部和东南部(尤其是塔希冈宗和萨姆德鲁琼卡尔宗),也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部分地区和林芝县东久地区。约有14万人使用。说仓洛语的人自称仓洛。中国把仓洛人识别为门巴族。 不同地区的仓洛语有一定差异。.

查看 藏緬語族和仓洛语

仙岛语

仙岛语别称仙岛话、先岛语、先岛话,是阿昌族的支系仙岛人使用的本民族语言。仙岛人自称“”,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姐冒乡的二村内:芒缅村的仙岛寨以及芒线村的芒俄寨。.

查看 藏緬語族和仙岛语

彝語支

彝語支,又称倮倮语支、Ngwi,是緬彝語群的一個支系,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地,使用人口達1000萬人。彝語支和彝族语言(统称彝语)的概念并不相同。为避免混淆,Bradley(2007)提出称这个语支为Ngwi,这个词是对本语支语言使用者自称的构拟,和汉语“银”字同源。 彝語支多數語言元音有鬆緊對立,而且和聲調有一定制約關係。語序是主賓謂。 可以分成北部、中部、南部、东南部四個分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彝語支

彝语

彝语,是彝族语言的总称,属于漢藏語系緬彝語支,分布在中国云贵川及广西等地区,使用人数约610万。有专门的文字彝文。.

查看 藏緬語族和彝语

彝族

彝族(ꆈꌠ),曾称倮倮,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900多万人(2010年)。中国大陆现有彝族871万4393人(2010年),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LôLô),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近百万彝族,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凉山彝族,纳苏颇)、“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倮倮”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彝族语言属緬彝語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部方言的尼苏人。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75年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查看 藏緬語族和彝族

侬语支

侬语支,是藏缅语族的一個支系,有14万人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侬语支

侗台語

侗傣语系,又称壯侗語系、傣-卡岱语系(Tai–Kadai languages),是语言学家划分的一個語系,有70種語言,主要分佈在東南亞、中國南部,重要語言有壯語、黎語、泰語、寮語等。這個語系在中国稱为「壯侗語族」(或稱「侗傣語族」、「壯傣--語族」、「傣--語族」、「黔台--語族」等,見覃國生 1997;梁敏、張均如 1996),長期被认为是汉藏语系的一部分,但国际學術界普遍将其视作一個獨立的語系。侗傣语系和南島語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有些研究者建議將這兩者聯合起來,構成一個「南-傣語系」,不過,這個見解在語言學家當中仍然有爭議。一般认为,侗傣语系的发源地在中国浙江、福建、广西、广东一带。从基本词汇的分歧来看,侗傣语系的分化可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

查看 藏緬語族和侗台語

土家语

土家语是中國土家族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或列入土家语支。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使用人口数量估计在8万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人都兼用汉语,单一土家语人很少。有南北两种方言,差异较大。没有法定文字,但有一种拼音文字在基础教育领域小范围应用。.

查看 藏緬語族和土家语

土家族

土家族是拥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一支古老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及武陵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共有8,353,912人(2010年)。人口数仅次于汉族、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列第八大民族,也是湖南、湖北与重庆三省市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贵州省第五大民族。土家族本民族语言为两种土家语(畢基語和孟茲語),但现时大部分人口仅使用当地汉语西南官话,但土家族聚居地区使用的西南官话与汉民族的西南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均有差别,尤以词汇最为突出,除了新近传入词汇,几乎不含临近汉民族巴蜀文化或两湖文化的特色词汇,取而代之则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遗留词汇。.

查看 藏緬語族和土家族

北门巴语支

北门巴语支,又称Takpa(来自),是藏缅语族的一個支系,有5万人使用。主要包括:.

查看 藏緬語族和北门巴语支

僜人

僜人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藏和印度(中國藏南地區)交界的察隅河流域的民族,总人数约2-3万,其中察隅县中国实际控制区内有1391人(2006年),其余的主体部分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僜人在中国属于未识别民族之一,其身份证上的民族成分一栏标识为“其他”。.

查看 藏緬語族和僜人

嘉绒语

iso3 嘉绒语(),又作嘉戎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嘉绒语支,亦有学者将其列入羌语支。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操嘉绒语的人在1954年后被识别为藏族。 從民初直到1953年前的文獻都將嘉絨地區的族群稱為「嘉絨族」。1950年代初期,中央民族學院還設有「嘉絨族研究班」,創製了嘉絨拼音文字,記錄當地的民間故事。1954年,將「嘉絨」識別為藏族,之後才有了「嘉絨藏族」這一稱謂。不過,儘管嘉絨族被識別為藏族,但在代表中國官方意見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藏語仍未覆及嘉絨語。可見嘉絨族群的獨立性。 嘉绒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是汉藏语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汉藏语的一些语音形式(例如:复杂的复辅音)和构词手段。嘉绒语对了解古汉语的语音和语法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语言历史比较有助于构拟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例如:法国语言学家沙加尔提出“肘”(中古知母有韵)应该构拟成*tr-ku。嘉绒语可以印证这个构拟,因为这个词有同样 tkr- /trk- 的复辅音;请参考“肘”在嘉绒语诸方言的形式:茶堡 、日部 、四土 。 嘉绒语可以分为四种彼此互不相通的方言:四土话、草登话()、日部话(当地:;)和茶堡话()。.

查看 藏緬語族和嘉绒语

嘉绒语支

嘉绒语支是藏缅语族的一个小支系,有十多万人使用,和羌语支关系密切。嘉绒语和尔龚语的使用者皆被中国政府认定为藏族的一支,分别称作“嘉绒藏族”和“尔龚藏族”,但两者与藏族不仅语言不同,风俗习惯等差别也很大。嘉绒语支包括以下几种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嘉绒语支

嘉絨人

嘉絨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未識別民族。“嘉絨”為藏語“嘉摩察瓦榮”的簡稱,因位於大渡河流域而得名,“察瓦榮”是藏語“炎熱峽谷地帶”的意思,是大渡河流域十八個小王國的總稱,在西藏傳統的衛藏、安多、康巴的劃分中,一般劃歸安多,但其中的大澤多(康定)等地又劃為康區,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語言是保存古藏語最多的,與康區和安多的方言都有聯繫但又不完全一致而造成。 在中國的行政區劃中,嘉絨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州。 從民國年間起眾多文獻著述至1953年前都將其地民族稱之為嘉絨族,1950年代初中央民族學院還專設了嘉絨族研究班,用拼音創製了嘉絨民族文字,將其該地民間故事,用該文字拼音寫記,在馬爾康、理縣、金川一帶嘉絨人中去念讀,反映很好,比藏文譯音準確易懂,該文字課本和昔日的譯稿,今理縣籍當年中央民院學生中還保存有。1954年才正式將「嘉絨族」識別歸人為藏族中的,列為一支系至今。 嘉絨語屬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嘉絨語支,被認為是漢藏語系內的活化石。.

查看 藏緬語族和嘉絨人

傈僳语

傈僳语是傈僳族的语言,谱系分类上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布于中国云南。在缅甸、泰北、越南也有分布。和彝语中部方言,尤其是里泼土语密切相关。.

查看 藏緬語族和傈僳语

傈僳族

傈僳族(英文:Lisu; Li-Su; Lisaw;泰文:ลีสู่)發源於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緬甸、印度、和泰國的一个跨國性質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國原來的西康省(即現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間的州縣)和古代雲南騰越州的坎底地區、江心坡地區(即現今緬北克欽邦的葡萄縣,為中国傳統線和英國麥克馬洪綫東段之間的未定界领土於1960年歸屬緬甸邦聯而設立的)。.

查看 藏緬語族和傈僳族

哈尼语

哈尼语是哈尼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缅甸掸邦以及老挝、泰国、越南的北部。.

查看 藏緬語族和哈尼语

哈尼族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6大民族。云南是哈尼族世居地。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哈尼族人口有1,440,029人,其中云南有1,424,990人,占哈尼族人口的98.96%。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山东、江苏、湖南、四川和广东五省哈尼族人口均超过千人,其余各个省市区及现役军人中均有哈尼族人口分布。中国哈尼族使用哈尼语,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尼族先民为羌族,在海拔2500米山區閞墾梯田,種植水稻。哈尼族(Người Hà Nhì)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人口17,535(1999年普查)。 哈尼人的一支阿卡人(自稱為雅尼人),在缅甸、老挝、泰国都有分布,缅甸、老挝称其为高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哈尼族

冉家蛮

冉家蠻,是歷史上分佈在重慶東南、貴州東北的一個族群,族譜記載是冉閔的後代,但是卻被清朝地方誌記載為 冉家蠻 。 清中期後冉家蠻已完全為漢族同化,但在上世紀80年代後被認定為土家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冉家蛮

党項

--項(西夏文:𘚜𗧻)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吐蕃人稱其為彌藥(),在蒙古帝國時代,稱其為唐兀(),唐兀惕或唐忽惕,被歸屬於色目人。.

查看 藏緬語族和党項

內瓦爾人

內瓦爾人是一群位於尼泊爾之加德滿都峽谷的原住民。根據尼泊爾的2001年的人口普查,內瓦爾人的總人口為1,245,232人,是該國的第六大民族,占全國人口的5.48%。.

查看 藏緬語族和內瓦爾人

元音鬆緊對立

元音鬆緊對立(Vocal fry register);緊喉元音和鬆喉元音的對立,是中國西南部及東南亞部分藏缅语中的一種语音現象。在大多数语言中,元音的松紧并不构成音位对立,所以长期被语言学家们所忽视。紧喉音一开始是由马学良在1940年代调查云南路南彝语时开始注意到的,后来得到了李方桂的认同。.

查看 藏緬語族和元音鬆緊對立

克伦语支

克伦语支,是藏缅语族的一個支系,包括克伦族的多种语言,分布在缅甸克伦邦、克耶邦、掸邦和邻近地区,使用人数达400万。克伦语的语序是主谓宾,和藏缅语族通常的语序主宾谓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与孟-高棉语和台语接触的结果。 克伦语支分成三個分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克伦语支

克伦族

克倫族(,;Karen),亦作甲良族,是一個居住在緬甸东部及泰國西部的民族,在安达曼群岛也有少量克伦族移民,是著名的象伕民族,总人口约600万人,其中40万在泰国境内,其余在缅甸克伦邦、克耶邦和掸邦。克伦族使用的语言叫作克倫語,属于藏缅语族克伦语支,通行於克倫族人聚居的緬甸東部及泰國西部。兩邊的克倫語略有不同,但不構成溝通障礙。 克伦族佔缅甸人口的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在缅甸是仅次于緬族和掸族的第三大种族。缅甸官方承认的135个民族中有23个属于克倫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克伦族

克羅語

克羅語(Koro)是一種只有約有800人懂得的語言,2008年由美國語言學家大卫·哈里森等人確定為獨立語支,並由國家地理雜誌出版發表。這種語言在印度東北部喜馬拉雅山阿魯納恰爾邦(中国主张的藏南地区)的山區發現,與藏語和緬甸語同屬一個語系。在800名會說克羅語的人當中,大部分都是長者,只有極少數年輕人懂得說,而且專家估計這種語言大可能很快會消失。.

查看 藏緬語族和克羅語

克耶族

克耶族(,),又称红克伦(,音译“克伦尼”),是克伦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緬甸克耶邦和泰國最西北的夜丰颂府。克耶语属于藏缅语族克伦语支。缅甸政府1983年统计有14万克耶人,但实际人口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克耶邦西南部的贝族和克耶族关系密切。有一分支是著名的長頸族。 Category:緬甸民族 Category:泰國人 Category:亞洲民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克耶族

勒期语

勒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最接近载瓦语。是景颇族勒期支系的语言,主要分布于缅甸克钦邦(3万人)和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等县(2000人)。.

查看 藏緬語族和勒期语

石林彝族自治县

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文:)简称石林县,原名路南彝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的一个彝族自治县,位于昆明市的东南部,是昆明市下辖的一个远郊县,与曲靖市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接壤。全县面积1,680平方公里,2016年估算共有26.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5.93%,彝族撒尼人是主要的原居民族。 石林县是云南省政府确定的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县之一《石林彝族自治县志1989—2000》, 第15页,在1956年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现辖有3街道、3镇和1乡共7个乡级行政区。撒尼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石林县拥有“歌舞之乡”、“摔跤之乡”等美誉,也是著名彝族叙事诗《阿诗玛》的故乡,彝族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撒尼刺绣、摔跤、大三弦舞和《阿诗玛》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创作地即为石林。 石林县是云南省重要的旅游县份,2017年接待游客650万人,县内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石林也是全国烤烟及奶山羊生产基地县,近年在花卉产业拥有较大发展,农业在自治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查看 藏緬語族和石林彝族自治县

珞巴族

巴族(,即藏語“南方人”),居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東南界與印度阿魯納恰爾邦(又稱藏南)山上,人口60萬,絕大部份在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識別為56民族之一,印度與西方按部落再細分為多個民族,包括Nyishi族,Adi族,Mishing族等,是印度東北的黃種人。母語人口最多三個是Nyishi語,Adi語,Mishing語,均屬達尼語支,但不能完全互通。.

查看 藏緬語族和珞巴族

米佐语

米佐语( Mizo ṭawng)是印度联邦米佐拉姆邦的米佐人的母语言,属于藏缅语族钦语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米佐语

納西語

納西語是一種漢藏語系語言,為納西族的語言,主要通行於丽江市和附近地区,目前有大約三十萬的使用人口。納西語有自己的書寫文字——東巴文和哥巴文。.

查看 藏緬語族和納西語

納木依語

namz |familycolor.

查看 藏緬語族和納木依語

緬彝語群

緬彝語群(Lolo-Burmese),又稱彝緬語群,是漢藏語系的一個支系,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地,使用人口達4400萬人,是藏緬語族使用人数最多的支系。.

查看 藏緬語族和緬彝語群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中国大陆)有纳西族总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27大民族,其中云南295,464人,占纳西族人口的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

查看 藏緬語族和纳西族

绒巴族

绒巴族(林布语:;哲雄巴語:)或绒人、绒族[绒巴语:,Plaisier 转写:,意卽“”之子;绒巴语又作:,Plaisier 转写:],被印度、尼泊尔人称为雷布查人(英语:;尼泊尔语源:, ),主要分布在锡金,亦分布于不丹西部、尼泊尔东部以及印度的西孟加拉邦。操(雷布查语),是第一批抵达锡金的居民。该族原爲藏族的一支,与藏族在经济、文化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並長期通婚。人口大約五萬。.

查看 藏緬語族和绒巴族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查看 藏緬語族和缅甸

缅甸语

缅甸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以仰光音为标准。它是缅甸联邦的官方语言,在該國有大约3200万人使用,而且在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泰国、美国也有少量分布。 缅甸语共有33个辅音,並与母音拼合组成音节。它一共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高平、高降、低平和短促。 缅甸文字的特征是它呈圆形,這是因為古時候的緬甸文是書寫在棕櫚葉上的,必須設計圓弧形的筆劃才能避免劃破葉面。字符的構成是以輔音字母與元音拼合後形成音節符號。.

查看 藏緬語族和缅甸语

缅甸民族

缅甸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获得缅甸政府承认的民族()有135个。未获政府承认的民族有缅甸华人(果敢华人除外,占缅甸总人口的2.5%)、印裔缅甸人(占1.25%)等。还有少数罗兴亚人(实际为来自孟加拉国的混血民族,缅甸政府被指对他们种族压迫)。.

查看 藏緬語族和缅甸民族

缅甸文化

缅甸文化受佛教与孟族影响很大,也深受印度影响。.

查看 藏緬語族和缅甸文化

缅族

緬人(Bamar people;緬甸語:ဗမာလူမျိုး)是生活於緬甸的主體民族。緬人散居於緬甸全境,但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人口總數約為3000萬人,佔緬甸總人口數約68%。緬族人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流域,並使用緬語,属于藏缅语族的缅语支,同時這是緬甸的官方語言。緬族人經常被不嚴謹的稱呼為“緬甸人”(英語:Burmese),然而這個詞語在現代的可以代指緬甸的任何公民,不論其實際民族為何。 缅族原来居于云南,唐朝迁入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带,即所称的“缅甸本部”。大約於11世紀崛起,取代沒落的骠人,擊敗克欽族、孟族等民族,逐步發展成為緬甸人口最多、最強勢的民族。而佛教的傳入也一定程度上統一了緬人的文化思想,有助於緬人群體的成形。 缅族在缅甸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对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主要从事农业耕种,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此外,还种植棉花、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

查看 藏緬語族和缅族

羌语

羌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阿坝州的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和黑水县等地,是当地羌族人和藏族人操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藏缅语北部语群,和西夏文关系比较密切。有两种方言。北部方言行于茂县沙坝、赤不苏区、松潘县镇江、热务区和黑水大部份地区及北川县;南部方言行于茂县的凤仪、土门区、汶川县威州、绵虒、理县通化、薛城区。各方言内又有若干土语。北部方言无声调,南部方言有声调,土语中声调数量不一,多者达六个,但是声调承担的音位对立的负担并不大。属于比较保守的藏缅语,保留了大量的复辅音声母。羌語支語言在語音系統及語法方面有明顯的共同特點。.

查看 藏緬語族和羌语

羌语支

羌语支是藏緬語族的一个支系,有几十万人使用。羌语支民族在史籍中常被称作戎、羌氐。.

查看 藏緬語族和羌语支

羌族

羌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是古羌人的後裔之ㄧ,自称尔玛。“羌”是他称,源於其以羊为图腾,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羌族至今仍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文化与信仰,信奉自己的天神“阿爸”,也兼信别神,多神崇拜,也有很多人信仰藏传佛教。.

查看 藏緬語族和羌族

爾蘇語

蘇語使用於四川西部的涼山彞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寧,木里、雅安區域的石棉、漢源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龍等縣的爾蘇人。是羌語中的一支,使用人口約兩萬人。宗教祭司沙巴使用一種圖畫文字爾蘇沙巴文。 地理分布上可分為三種方言,位於東部的爾蘇話、中部的多續話、西部的栗蘇話。 爾蘇語語序為主賓動語序,有三種聲調.

查看 藏緬語族和爾蘇語

生肖纪年

生肖纪年法,分成三种类型生肖法 、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生肖法指以十二生肖作为12周期循环的纪年法,因其简单易用,在生肖纪年法中最被广泛运用,而五行(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为西北地区独特的60周期循环纪年法。李树辉 (2006), pg.

查看 藏緬語族和生肖纪年

独龙语

龍語,是中國雲南省獨龍族和怒族独龙支系採用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侬语支。有人认为接近同語族的景頗語。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的獨龍族居民使用獨龍江方言,約有4000人;貢山丙中洛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瓦龍一帶自称阿侬的怒族居民使用怒江方言,約有6000人。兩種方言差異不大,可相互交流,兩種方言主要差異是借詞來源不同而使語音有所不同。獨龍江方言有舌面塞音、擦音和鼻音;怒江方言分清塞音、送氣和不送氣塞擦音,l 聲母讀成 n。 獨龍語有聲調,但需要靠聲調來分辨詞義的詞約只有 3%。 獨龍語原有一種一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簡稱日汪文),是外國傳教士為緬甸境內獨龍族支系的日汪人設計。在1983年12月,雲南省民語委通過一種與日汪文拼法接近的《獨龍語拼音方案》,以獨龍江方言為標準,有聲母40個、韻母76個、聲調3個(但不表示)。 聲母: 韻母.

查看 藏緬語族和独龙语

狄摩語

摩語(Dhimal)屬於藏緬語族,使用於尼泊尔及印度地區。狄摩語有東部及西部兩種方言,方言區分是以尼泊爾梅吉專區查巴县肯開河(Kankai River)為區分中線。.

查看 藏緬語族和狄摩語

白狼王歌

《白狼王歌》,又称《白狼歌》,是东汉时的一首西南少数民族用民族语言写作的诗。.

查看 藏緬語族和白狼王歌

白马语

白马语是分布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河流域的木座、白马等乡村,和阿坝九寨沟县下塘地区的屋角、马家等乡村松潘县小河地区,以及甘肃省武都地区文县的白马峪河等地的白马藏人(也称平武藏人,约1.1万人)所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内部有一定差异,但可以大致互相通话。有人认为白马语是藏语的方言,但看法不一。.

查看 藏緬語族和白马语

白語

白語是白族的共同語,使用人口约120万(2003年),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大理州、怒江州、丽江市、昆明市和文山州。根据《白语简志》的分类体系,有三种方言:南部、中部、北部方言。白语方言的基本词汇一致度很高,但语音存在地区差异。差异大的地区之间初次通话比较困难。白语的基本语序类似汉语,即主谓宾结构。声调比较多,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主要靠助词和语序来实现语法手段。.

查看 藏緬語族和白語

白族

白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四省是现代白族世居地。 白族自称“白伙”(白语:Baipho,白族)、“白子”(剑川Baipzix,大理Baipzi,白族男人)、“白尼”(剑川Baipyvnx,大理Baipnivx,白族女人),或者说白语的人(剑川Baipngvpzix ho,大理Baipngvzzi ho),是中國西南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史书上称为“白蛮”、“白人”,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在云南的历史舞台上有过重要影响。唐宋元时期云南历史上一度曾经出现过白族化的过程。。.

查看 藏緬語族和白族

道孚县

道孚县(),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东与丹巴县,西同新龙县,南和康定县、雅江县,北与炉霍县及阿坝州的金川县、壤塘县接壤。县城位于鲜水镇,距州府康定219公里,离成都585公里。境内面积7546平方公里;人口4.69万(2001)。道孚旧称“道坞”,在藏语中是“马驹”的意思。.

查看 藏緬語族和道孚县

萨尔语群

萨尔语群,是藏缅语族的一個支系,由Burling在1983年提出。这个支系在词汇方面有一些共同创新,例如太阳一词说“萨尔”(sal)。Van Driem(2001)称这个支系为布拉马普特拉语族。又称巴尔(Baric)。 萨尔语群分成三個分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萨尔语群

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为中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

查看 藏緬語族和青海省

衛藏方言

衛藏方言,又称中部藏语,是藏語三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衛藏地区。 與康方言相似,有聲調,一般是4個調。聲調與聲母、韻母有制約關係。聲母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韻母則有元音的長短和輔音韻尾變化。詞與語法成分之間會發生連續變調。.

查看 藏緬語族和衛藏方言

西夏语

西夏語(Tangut、又稱党項語),是西夏主體民族党項族所操的語言,現已滅絕。它曾是西夏的官方語言,書寫系統為西夏文。語言學者認為它與嘉絨語是近親,接下來的親屬是羌語和緬彝語,最後才是遠親標準藏語,一般被歸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西夏语

西喜马拉雅语支

西喜马拉雅语支(West Himalayish),是藏缅语族的一個支系。有1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西部。多数学者把该语支和藏语方言并列,划归藏-喜马拉雅语群。 該語支可分为两个分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西喜马拉雅语支

西田龙雄

西田龙雄 (西田 龍雄(にしだ たつお),) ,日本大阪人,日本语言学家、日本西夏学、藏语研究专家,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研究者、持“日本语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观点的日本学者。.

查看 藏緬語族和西田龙雄

西拉族

西拉族(Người Si La)是越南官方认定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越南西北部与老挝交界处。 根据2009年统计,越南莱州省境内有600人,另有1800人生活在老挝北部。 西拉族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生,有时也会狩猎或畜养动物。他们说西拉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种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西拉族

马嘉尔语

嘉尔语是马嘉尔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有77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中部和东部。 可以分成东西两种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马嘉尔语

马嘉尔语支

嘉尔语支是藏缅语族的一個可能支系。Van Driem认为包括以下两种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马嘉尔语支

马嘉族

嘉族,亦稱马嘉尔族、“玛嘎族”,是尼泊尔的一個民族。根據尼泊爾2011年的人口統計,2,064,000人自認屬于馬嘉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14%,是全國最主要的原住民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马嘉族

語言

语言,广义而言,是用於沟通的一套方式,有其符号与处理规则,一般称为文法。符号通常称为文字,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进行传递。 語言用來傳遞已知或未知事物的含義。 “語言”一詞可以更廣義的理解為已知或未知世界的基礎構成系統。 嚴格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語言——自然語言。在一個先進的社會中一般人都必須透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 語言學就是從人類研究語言分類與規則而發展出來的。研究語言的專家被稱呼為語言學家。 當人發現了某些動物如海豚能夠以某種方式溝通,​​就誕生了動物語言的概念。 20世紀由於電腦誕生,人需要給電腦指令。這種對機器的「單向溝通」就成電腦語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語言

骠国

国(သရေခေတ္တရာ ပြည်,; 1967: 8 - 1996: 77 - )是7至9世纪缅甸骠人(pyū)所建立的国家。.

查看 藏緬語族和骠国

语言联盟

语言联盟(Sprachbund;Sprachbund, linguistic convergence;языковой союз),也称语言区域、语言的区域分类,指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一个地区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区域特征的现象。语言联盟中的不同语言,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代,而且语音、语法系统有着一些共同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这不是因为这些语言同源,在发展的过程中留存了历史上的同一语言的特征,而是语言长期密切接触的结果。但语言联盟中的诸民族,在经济、文化、人口比例上相差不很悬殊,因此还能保持各自语言的本质,相当多的核心词根继承了自己语言的祖语。.

查看 藏緬語族和语言联盟

谢尔盖·阿纳托利耶维奇·斯塔罗斯金

谢尔盖·阿纳托利耶维奇·斯塔罗斯金(Серг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Ста́ростин,Sergei Anatolyevich Starostin)()是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他在远古时代人类语言的重构、各个语系的形成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尤其是就在汉藏语系和北高加索语系的诸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提出了重要的假设。在这个假设中,他认为西北高加索语、东北高加索语、叶尼塞语、汉藏语以及北美洲的Na-Dene语全部具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他对于原始基拉蒂语(Kiranti)、原始藏缅语、原始叶尼塞语、原始北高加索语和原始阿尔泰语的重建也有贡献。在他的晚年,他将他的大部分精力用于发展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理论。 斯塔罗斯金自己懂几十种语言,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参加过很多次调查研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程序员,在语言学的计算机化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从1985年起,斯塔罗斯金开始开发一个名叫STARLING的供语言学家使用的软件(starling是一种类似于八哥的鸟的名称,善于模仿人的声音,该软件因此得名)。斯塔罗斯金还是对比语言学方面多项集体研究的重要组织者。他发起并领导了国际语源学数据库的研究项目——巴别塔。 在他去世时,他是国立俄罗斯人文大学的教授和美国圣菲研究院的客座教授。他还经常到荷兰莱顿大学讲学并于2005年6月在那里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2005年9月30日,斯塔罗斯金在他任教的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讲课结束后,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年仅52岁。他的儿子,乔治·斯塔罗斯金,也是一位语言学家。.

查看 藏緬語族和谢尔盖·阿纳托利耶维奇·斯塔罗斯金

鲁苏语支

鲁苏语支是藏緬語族的一个小分支,包括以下三种语言。说这些语言的人一共有一万人。.

查看 藏緬語族和鲁苏语支

貢族

貢族(người Cống)是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萊州省的孟德县,奠边省芒莱市社、奠边县、遵教县各县。根據1999年的統計,人口為1676。 貢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语支南部语组。与毕苏语接近。 Category:越南民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貢族

越南民族

越南政府将境内民族划分为54个,其中京族人口佔87%,次者為岱依、泰、芒、高棉、華、侬、苗、瑶等民族;除京族外,其余均定为少数民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越南民族

黏着语

黏著語(英語:Agglutinative language),為綜合語(synthetic language)的一種,具有詞形變化的一種語言類型。黏著語透過在名詞、動詞等詞根粘加上不同的詞尾來表達語法功能。 黏著語與同為綜合語的屈折語的關鍵差別在於:黏著語的所有、或多數詞綴僅表達一種意思或僅具有一種語法功能(例如日語的語尾修飾)。而屈折語一詞綴的使用則往往是一通用的語法功能(例如印歐語系中常見的格、性等變化)。並且,大多狀況中,黏著語較屈折語能不受限制地在詞素加上更多詞綴作為修飾語。 但必須注意的是,在大多數案例中,黏著語和屈折語之間的界限並不明顯,因此可將黏著語和屈折語之間的關係視為一個光譜連續體或混和體。 根據於威廉·馮·洪堡1836年的論說,日語、韓語、芬蘭語、滿語、蒙古語、土耳其語、匈牙利語、泰米爾語等為典型的黏著語。斯瓦希里語、德語、世界語和緬甸語等也部分地被認為有黏著語的性質。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等也具黏着语性質、不過因為其一語詞長度的緣故,故常常被歸類為多式综合语(或謂之编插语,相抱语)。.

查看 藏緬語族和黏着语

輔音字母

輔音字母(consonant letter)是一個和元音字母相對的條目。簡單來說,所有非元音字母就是輔音字母。然而,在不少語言,除了元音和輔音以外,還有一種叫做半元音或介母的字母。介母本身很難定義算是元音還是輔音。再者,由於複輔音的出現,使這個決定更困難。Unicode 組織在討論IPA字母時,就曾爭論過普通話的“j”、“q”、“x”究竟是否一個輔音字母,還是由“ts”、“tsh”、“s”再加上“i”的半元音所合成。到了最近,才給予它們輔音的地位,使得藏緬語族一系列的輔音字母得以補充入Unicode裡。Ladefoged, Peter & Ian Maddieson (1996).

查看 藏緬語族和輔音字母

載瓦人

载瓦族(Zaiwa, tsau˧˩va˥˩; Tsaiwa, Tsaiva)是景颇族的一支,屬于藏缅语族的缅语支,有10多万人,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缅甸克钦邦。多数操载瓦语的人也会说景颇语。 中国的载瓦人有8万,占景颇族的多数;缅甸的载瓦人有3万,称为阿齐族(Atsi),属于克钦族群。载瓦是自称,阿齐是景颇语对载瓦人的称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造出载瓦文,载瓦语被书写。和景颇文一样,载瓦文不标声调符号。.

查看 藏緬語族和載瓦人

载瓦语

载瓦语()是载瓦人的语言,屬于藏缅语族的缅语支,有10多万人使用,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缅甸克钦邦。多数操载瓦语的人也会说景颇语。 中国的载瓦人有8万,占景颇族的多数;缅甸的载瓦人有3万,称为阿齐族,属于克钦族群。载瓦是自称,阿齐是景颇语对载瓦人的称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造出载瓦文,载瓦语被书写。和景颇文一样,载瓦文不标声调符号。.

查看 藏緬語族和载瓦语

齿龈边近音

齒齦邊音( alveolar lateral approximant、dental, alveolar and postalveolar lateral approximants)是輔音的一種,用於一些口語中。齒齦邊音、齒邊音、和齒齦後邊音在國際音標的符號都是,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 齒齦邊音基本上是一種濁音(濁齒齦邊近音)。 清齒齦邊近音,這個發音,在藏緬語族很常見,但其他地區極罕見。 這一種清齒齦邊近音跟濁齒齦邊近音對立,發音方式差別在於發音的中途。 並沒有一種語言以本音跟清齒齦邊擦音 相對立。.

查看 藏緬語族和齿龈边近音

达尼语

本文讲述在珞巴族多个部落中相当广泛使用的一支语言,关于属于该语支的珞巴族登尼部的语言,参见登尼语。 达尼语支(Tani languages),又称米里语支、崩尼-博嘎尔语,是藏缅语族的一個支系,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有60万人使用。是认阿巴达尼爲老祖的珞巴族所通用的語言(方言族)或語支(語言族)。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分成很多部落,他們互相之間或不能通話,或需經磨合后才能通話,所以语言学家多把這些方言當作不同的語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达尼语

达芒语

达芒语是达芒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达芒语支,有12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北部。达芒语是尼泊尔境内使用人数最多的藏缅语。其中东达芒语77万,西达芒语32万。.

查看 藏緬語族和达芒语

达芒语支

达芒语支是藏缅语族的一个支系,和藏语方言同属藏-喜马拉雅语群,有16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北部。 主要包括以下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达芒语支

达让语

达让语,又称迪加罗语,是藏缅语族的一种语言,与义都语同属义都-达让语支,主要分布在阿鲁纳恰尔邦东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察隅县。约有9000人使用。达让人在中国被分为僜人的一支,自称达让。 Category:僜人 Category:義都-達讓語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达让语

近古藏語

近古藏語(Middle Tibetan),又稱古典藏語(Classical Tibetan),語言學上對藏語的分類方法之一,它目前是一種書面語,為藏文寫作的根據。816年赤德松贊統治時期,發展出藏文,在書寫文字出現之後,中古藏語被重新標準化,形成現在所知的近古藏語。近古藏語受到印度語言,特別是梵文的影響。發音與正寫法與中古藏語接近,但在文法部份則依不同區域出身的寫作者,產生了各種不同變化形態。 中古藏語時期結束後,近古藏語在10世紀與12世紀間形成,成為現代標準藏語的前身。藏文與近古藏文同時發展,有很高的保守性,藏文仍然以近古藏語為根據。在現代,已經少人使用近古藏語,但是近古藏語成為一種書面語後,仍然保留至今。.

查看 藏緬語族和近古藏語

舍朱奔语支

舍朱奔语支是藏缅语族的一個小支系,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有1万人使用。包括以下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舍朱奔语支

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Altaic language, ),別译阿勒泰语系,是19至20世紀一些语言学家按照语言系属分类方法所划分的一组语群,现如今普遍认为该分类并不成立。 该分类主要将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划为一个语系,有時一些语言学家也将朝鮮語、日語包括其中。此外,也曾有语言学家将其和乌拉尔语系划分为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该分类方法包括的语言主要集中于中亚及其临近地区,包括60多种语言。该分类方法曾流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但在当今语言学专家中已几乎没有支持者。.

查看 藏緬語族和阿尔泰语系

阿侬语

阿侬语(ɑ³¹nuŋ³¹)是怒族支系阿侬人使用的一种藏缅语言。它与同语支的独龙语较接近,同源词高达33.3%,而与怒族怒苏语区别很大。现时大部分阿侬人都已转用傈僳语和汉语,阿侬语在日常生活中已很少使用。.

查看 藏緬語族和阿侬语

阿鲁纳恰尔邦

阿鲁纳恰尔邦(अरुणाचल प्रदेश,拉丁转写:Arunachal Pradesh)又譯“阿鲁纳查尔邦”、“阿倫納曹”,是印度的一個邦,與南部的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接壤,與西方的不丹、東部的緬甸和北方的中國為鄰,首府為伊塔納加爾。 該邦大部份地區位於中印邊界糾紛地帶,其合法性不被中國政府承認,中國宣称擁有对该邦的绝大部分地区之主权,称之为藏南地区,并将该地区划入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朗县、米林、墨脱、察隅六县的管辖范围之内,不承认印度拥有该地区的主权。中華民國亦不承认其合法性,仍把該區标绘在其公告疆域内。.

查看 藏緬語族和阿鲁纳恰尔邦

阿昌语

阿昌语,是阿昌族的语言,属于漢藏語系緬彝語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市的龙陵等县市,中缅边境缅甸一侧也有分布。使用人数约3万。.

查看 藏緬語族和阿昌语

阿昌族

阿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根据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阿昌族人口数为39555。缅甸也有少量分布,称曼达族,2000年統計全緬甸境內有35000人。.

查看 藏緬語族和阿昌族

蘇龍語

蘇龍語是珞巴族苏龙部落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舍朱奔语支,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属于南亚语系。有5000人使用。苏龙人在中国为珞巴族的一支,在阿鲁纳恰尔邦为在册部落。苏龙人自称“布瑞”,“苏龙”是当地珞巴族崩尼人对苏龙人的贬称。苏龙语和布贡语可以互通。.

查看 藏緬語族和蘇龍語

藏-喜马拉雅语群

藏-喜马拉雅语群(Bodish-Himalayish),是藏缅语族的一個可能支系。这里采用的是Van Driem(2001)的名称;Bradley(1997)把它称为藏/金瑙尔语支(Tibetan/Kanauri);马蒂索夫称为藏-金瑙尔语支(Tibeto-Kanauri)。这些概念的范围不完全相同。 Van Driem和Bradley的分类方案如下:.

查看 藏緬語族和藏-喜马拉雅语群

藏語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藏族使用的主要語言。藏语使用区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若干区域。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四个国家也有藏语使用者分布。 藏文是藏语的文字书写系统,在藏语各方言间通用,是根據古典藏語發音而制定的文字。关于藏文的起源,佛教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的重臣吞弥·桑布扎创制的。受梵文拼写影响。苯教学者则认为藏文完全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藏文字母有上加字、下加字等垂直拼写法。爲了翻譯佛教梵文咒語,藏文字母與梵文字母有完全的對應關係。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文是唯一可以还原梵文的语言文字。其他语言,如西夏文、缅甸语的文字创制时间比较晚。 藏语的分支语言为卫藏方言(如拉萨话)、康方言(如昌都话)、安多方言三大方言。這三種語言可能同樣源自古书面藏語,其中只有安多方言沒有區別意義的聲調,保持了古藏語的特色。藏族不同方言的通话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藏文。現代最通行的標準藏語源自衛藏方言中的拉薩方言。 藏语文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学之一。藏语文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完整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藏文中记载和保存。除了藏传佛教的大藏经(包括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还有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情詩集等,都是世界文學遺產中不朽的經典。.

查看 藏緬語族和藏語

藏語 (消歧義)

藏語是一種源自於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的語言,主要流行於西藏及北印度地區。它可以指:.

查看 藏緬語族和藏語 (消歧義)

藏语方言

藏语方言(Tibetan dialects或Tibetan languages)是现代藏语多种口头形式的统称,组成藏缅语族的一個支系。 藏语方言的分类有多种方案。西義郎把藏语方言分成六大类:.

查看 藏緬語族和藏语方言

藏族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藏族从此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 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查看 藏緬語族和藏族

门巴语

巴语,是门巴族使用的语言之一,属于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勒布区、墨脱县德兴区文浪乡,印控区阿鲁纳恰尔邦达旺县。约有1万人使用。.

查看 藏緬語族和门巴语

蔡家話

蔡家話,是一种主要分布在貴州西部的一种獨特語言,是未識別民族蔡家人的本族語言,目前瀕臨滅絕。.

查看 藏緬語族和蔡家話

长颈族

长颈族,是缅甸的藏緬語族少数群体克耶族 (Karenni)的一个分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长颈族

苗瑶语系

苗瑶语是苗、瑶、畲等族群所使用的有共同来源的一些语言的总称。学术界对于苗瑶语的语言系属分类有不同看法:华人和中国学者多认为苗瑶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语族,即苗瑶语族;欧美学者多认为苗瑶语是独立语系,即苗瑶语系。对于其内部特点、所包括的语言等,一般并无争议,所以在不讨论其系属分类时,即简称苗瑶语。 苗瑶语的使用者分布於中国的中南和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北部邻近中国的地区,主要为苗族、瑶族和畲族。这三个民族大约有1300万人口,其中使用苗瑶语的约占四分之三。 苗瑶语具体包括各地苗族使用的苗语、巴那语,各地瑶族使用的勉语、布努语、巴哼语、优诺语、炯奈语,以及极少数粤东畲族使用的畲语,等等。一般可以分为苗语支(族)和瑶语支(族),也有学者增加一个独立的畲语支。 西方学者多称瑶语支为“勉语族”(Mienic languages),同时称苗瑶语为“苗勉语”(Hmong–Mien languages)。.

查看 藏緬語族和苗瑶语系

老松族

老松族(老撾文:ລາວສູງ),拉丁轉寫:Lao Soung)是老撾的三大民族集團之一,佔老撾9%的人口,它包括了苗族(其中白苗人口較多)、瑤族、彝族、兰丁族、拉祜族等諸多苗瑤語族、藏緬語族的民族。 他們多居住于老撾北部的山區(上寮),以川壙省、華潘省、琅勃拉邦人數最多。“老松(ລາວສູງ)”一詞的意思是“住在高地的老撾人”,其中ສູງ音譯爲Soung、松,意思是高,和漢語“聳”是同源詞。 他們多是在14至18世紀由湖南與雲南越過哀牢山南下的。他們多數有種罌粟。他們也曾反巴特寮,重要人物是王寶。.

查看 藏緬語族和老松族

連動結構

連動結構(serial verb construction或(verb) serialization)是一種常見於非洲、亞洲和新幾內亞語言的語法現象,和從屬結構(subordination)這種其中一個句子從屬於另一個句子的結構不同的是,在連動結構中,兩個或多個動詞在同一個句子中並列,沒有任何一方從屬於另一方。Tallerman, M.

查看 藏緬語族和連動結構

ISO 639-2代码表

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 639-2通用的语种代号。 其中有4個代碼用來代表特殊情況:.

查看 藏緬語族和ISO 639-2代码表

ISO 639:t

Category:ISO 639 Category:语言列表.

查看 藏緬語族和ISO 639:t

投投語

投投語(Toto)屬於藏緬語族流通於印度和不丹的邊界地區,由西孟加拉邦沿著不丹的交界地區的投投帕拉(Totopara)村之投投人(Toto people)所使用。喜馬拉雅語群計劃(Himalayan Languages Project)目前正進行投投語的語法研究工作。 投投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為印度瀕危語言(List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in India)之一,大約有1,000人使用著。 而在大多數的投投人社區裡,投投人只在家裡使用投投語。且大多數的投投人兒童在家裡學習投投語,而在學校是用孟加拉语學習。.

查看 藏緬語族和投投語

柔若语

柔若语是怒族的支系柔若人使用的本民族语言,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彝語支。柔若人自称“/zao˥ zuo˧/”,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的澜沧江河畔。在当地居住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近百年来,根据柔若人自己的传说,又有一支为了逃婚,翻越碧罗雪山,迁到了怒江河畔的泸水县。原来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也有柔若人的分布,但由于长期害怕周边民族欺压,只好混杂于其他民族中,逐渐失去了民族特征。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的一位小学老师用汉语拼音记录了一位老人讲的语言,区别于怒苏语但接近于澜沧江、怒江边的柔若语。由于这位老人已经去世,无法进一步地研究云龙县的柔若语土语。1995年的田野调查统计显示兔峨乡澜沧江畔有约1800人使用柔若语,泸水县怒江畔有约300人使用柔若语。汉朝此地为博南县,唐朝为卢鹿蛮部,元朝为兰州,明初委任白族罗氏为世袭的兰州土知州,清朝中期改土归流。唐至元代的卢鹿可能就是彝族(当时称为“罗罗”)的一个别支,这与柔若人的自称的语音转换以及柔若语的语言归属都是符合的。在词汇方面,柔若语含有大量的白语和汉语借词。.

查看 藏緬語族和柔若语

林布语

林布语是林布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基兰特语支,有42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东部发展区、锡金邦西县、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县。 林布语有自己的文字——林布字母。但是多数林布族人的尼泊尔文水平都高于他们的林布文水平。 Category:藏缅语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林布语

林布族

林布族(尼泊尔语:Limbu,弓箭手;林布语:Yakthumba/Yakthung),是尼泊爾的一個原住民族,在印度也有分佈,總人口約七十萬。 「林布」是源自尼泊尔语的外來族名,意義為「弓箭手」或「放置弓箭的袋子」。在林布語中,該族人自稱為「雅克譚巴」(Yakthumba)或「雅克屯」(Yakthung)。西藏人稱其為「匈」(Shong)、「宋」(Xong)或「德蘭鍾卡」(Drenjongkä);而锡金人則稱其為「崇」(Tsong)。.

查看 藏緬語族和林布族

東山文化 (越南)

东山文化()是位于越南北部红河河谷的一个铁器时代史前文化。它约繁盛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后,它影响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其他地區乃至以及印度-马来亚群岛。 古东山人具有熟练的稻米栽培技术和水牛、猪等动物的饲养技术,使用长独木舟进行航行和渔猎。东山文化最突出的文化遗产是东山铜鼓等青铜器制品,它们在东南亚和今中国南部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

查看 藏緬語族和東山文化 (越南)

格 (语法)

格(casus,case),也叫语义格,是名词或代名词因语义角色不同而变化。例如现代英语,第一人称单数「我」,在做施事(动作的发出者)的时候叫做「I」,而做受事(动作的承受者)的时候,叫做「me」。有些语言之格比較复杂,例如名词作工具时,词形变化,是爲工具格。 不同语言之间的格数也不一样。.

查看 藏緬語族和格 (语法)

格曼语

格曼语,又称米教语,是藏缅语族的一种语言,属于格曼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东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察隅县察隅乡的部分地区。约有7000人使用。格曼人在中国被分为僜人的一支,自称格曼。.

查看 藏緬語族和格曼语

格曼语支

格曼语支,又称米教语支,是藏缅语族的一個小支系,主要分布在阿鲁纳恰尔邦东部,有7000人使用。包括两种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格曼语支

桑孔语

桑孔语是桑孔人的本民族语言,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彝語支。使用人数根据1995年的数据约低于1500人,且多为中老年人,它是中国境内的一种濒危语言,也是直至1990年代才开始被语言学家调查、重视的一个语言。原被归为彝语支哈尼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被称为“桑孔话”、“桑孔方言”或“布下土语”等,1990年代经过田野调查以及语言比较研究,被划为独立的语言——桑孔语,属于“中国新发现语言”之一。桑孔语主要为聚居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原“小街乡”)下辖的三个村委会内的桑孔人所使用:即曼宛洼村委会曼扎罕丙村(原“曼汪湾村”、“曼扎罕丙村”)、坝卡村委会布下回显村(原“八卡回显村”)和帮飘村委会布下村(原“班飘布下寨”)。此外桑孔人还多兼用汉语西南官话、哈尼语或傣仂語,另有少数会拉祜语。桑孔人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在1950、60年代云南省人民政府官方进行民族调查时被划归为哈尼族。桑孔人其实与哈尼族在语言风俗方面有少些区别,但因长期在西双版纳高山地区与主体民族傣族和哈尼族杂居,又因人数较少,所以一直有文化同化的趋向。桑孔人自称“桑孔”(即“桑空”,“孔”字在当地读为平声,拉丁转写:;国际音标:/saŋ˥qʰoŋ˥/)。傣族傣仂人赋予的他称为“布下”人(或作“布夏”),“布下”这个他称保留在布下村等地名中。自认“桑孔人/布下人”的人数根据1991年调查的数据约低于2000人。 桑孔语在语音方面接近于米必苏语。与其他缅彝语群语言一样有浊音清化的现象,有塞音韵尾,-、-、-三个,鼻音韵尾,-、-、-三个。在语法方面,桑孔语保留了彝语支较古老的代词化现象,类似于西夏语和景颇语,有语尾后缀人称助词与人称代词相同的情况。.

查看 藏緬語族和桑孔语

桑朗县

桑朗县是印度于2014年11月24日正式宣布成立的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称藏南)第19个县,是从东桑朗县(为主)及西桑朗县(少部分)析分出来的一个新县,居民主要为珞巴族阿迪人,2001年人口14万人,首府暂定为潘金(Pangin)。.

查看 藏緬語族和桑朗县

梅加拉亚邦

梅加拉亚邦(印地语:मेघालय,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东北部的一个邦,東西約三百公里,南北約一百公里,總面積22429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約296萬人,首府西隆2011年人口約14萬人。主要民族为加罗人(Garo)以及卡西族(Khasi),而该两个民族分别使用加罗语(属于汉藏语系下藏缅语族的萨尔语群)和卡西语(属于南亚语系)这两种语言。主要宗教为基督教,少数人信仰印度教、原始宗教或伊斯兰教。梅加拉亚邦是印度三个以基督教为主的邦之一。其邦名源自梵語,意思是「白雲停留的地方」,暗示該地多雨的氣候特點。 卡西族的妇女享有特别高的地位,有权继承家中的一切财产,有权管所有家庭财务,与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民族恰好相反。他们也不可与同族结婚。.

查看 藏緬語族和梅加拉亚邦

楚科奇語語法

楚科奇語語法(Chukchi language grammar)為基於楚科奇語之語法。在語法的分類上歸為古西伯利亞語言之楚科奇-堪察加语系,且並不同於一般的分析語或其它综合语裡的語式結構及變化。楚科奇語是一種主要具有粘著法構詞(agglutination)特性之作通格語言。它還含有非常普遍的併合(incorporation (linguistics))結構,亦屬於元音和谐律的語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楚科奇語語法

標準藏語

標準藏語,西藏語言的一種,為一種標準語,主要源自衛藏語中的拉薩方言,將所謂的拉薩藏語(,Lhasa Tibetan)標準化後形成。為現代最多人使用的共同藏語,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官方標準藏語,源自古典藏語。.

查看 藏緬語族和標準藏語

毕苏人

毕苏人是亚洲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和老挝交界一带。人口近1万,其中在中国境内有5000余人,属中国未识别民族。在中国的毕苏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勐海和西盟地区,常与其他民族混杂而居。他们操毕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很多毕苏人都是双语或多种语言的使用者。 Category:中国未识别民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毕苏人

氐羌

氐羌可以指:.

查看 藏緬語族和氐羌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s)是语言学家按照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组语群,但是划分的形式很多。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族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亚洲各国和地区。按使用人数计算,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

查看 藏緬語族和汉藏语系

波多人

波多人,是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波多蘭地區和尼泊爾原住民。他們通常與卡恰爾人一起生活。根據1991年人口普查,人口約120萬人。 波多語屬於藏緬語族。他們中的90%信仰印度教,9.4%信仰基督教。.

查看 藏緬語族和波多人

波克伦语

波克伦语,又译普沃克伦语,又称山区克伦语、山地克伦语,是波克伦族(山区克伦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克伦语支,有13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缅甸克伦邦和泰国边境地区。 分为以下几种语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波克伦语

清齿龈边近音

清齒齦邊近音是輔音的一種,在藏緬語族很常見,但其他地區極罕見。鄭張尚芳認爲上古漢語亦有此音。 清齒齦邊音在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1_0〉。.

查看 藏緬語族和清齿龈边近音

漢藏語列表

漢藏語系所有語言列表.

查看 藏緬語族和漢藏語列表

木雅语

məɲɑsu |familycolor.

查看 藏緬語族和木雅语

末昂语

末昂语别称么昂语、末昂话、么昂话,是彝族的支系末昂人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末昂人自称“”,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板仑乡的木腊村、龙迈村、龙洋村以及里达镇的里拱村。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彝語支,原归为彝语的一个方言,1980年代独立出来。词汇方面含有一些壮语和汉语借词。.

查看 藏緬語族和末昂语

朱瑪人

朱瑪人,是一個生活在孟加拉國吉大港丘陵地帶的族群統稱,包括查克瑪人、特里普里人、廓爾喀人和阿薩姆人等民族。 他們又稱帕哈里人,即丘陵居民,他們多數操藏緬語,信仰上座部佛教,從事刀耕火種農業。 在孟加拉國獨立後,為開發該區土地,鼓勵孟加拉穆斯林大量移民該地,其中發生軍人強姦婦女等情況,引起兩族對抗達20年,直到1997年才和平結束。国际社会将吉大港山區衝突定义为种族清洗。.

查看 藏緬語族和朱瑪人

月氏

月氏(上古漢語擬音(郑张尚芳)://。又譯禺氏、禺知、月支、苑支)為前7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始见于先秦史籍,早期以游牧為生,从事玉器贸易,住在今中国的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一带,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居留於中國甘肅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這時,月氏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藏緬語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月氏

浪速语

浪速语是浪速人的语言,属于缅语支,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有10万人使用,云南西部也有3500人使用。浪速人自称“浪峨”,景颇族景颇支系称其为“莫汝”,汉族称其为“浪速”。浪速人在中国被定为景颇族的一支,在缅甸被定为克钦族群的莫汝族。.

查看 藏緬語族和浪速语

斯高克伦语

斯高克伦语(စှီၤ),又称平原克伦语,是斯高克伦族(平原克伦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克伦语支,有150万人使用,是克伦语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在缅甸克伦邦和泰国边境地区。 Category:克倫語支.

查看 藏緬語族和斯高克伦语

拉坞戎语

绰斯甲语,俗称观音桥话,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大金川流域的藏族人使用的一种语言,使用人数约1万人,属于汉藏语系嘉绒语支。以绰斯甲语为母语的人被中国政府认定为藏族的一支,但其实他们与藏族人不仅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也差异很大。可以分为觀音橋的观音桥話、业隆話、蒲西話三个方言。.

查看 藏緬語族和拉坞戎语

拉祜語

拉祜语(Lahu、Ladhof )是拉祜族的语言,属于漢藏語系緬彝語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西南部,缅甸掸邦、泰国北部、老挝、越南也有分布,使用人数约65万。.

查看 藏緬語族和拉祜語

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双江自治县,在普洱、临沧地区及西双版纳等地也有分布,人口约为45.3万(2000年)。拉祜族在缅甸掸邦有约25万人,并有其政党组织。泰国有8万6千人,老挝亦有1萬6千人。越南54个民族之一的拉祜族(La Hủ)实际是苦聪人,人口6874(1999年普查)。佤族对拉祜族的称呼为“Mian”。.

查看 藏緬語族和拉祜族

怒苏语

怒苏语是怒族使用的语言之一,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等县。约有9000人使用。.

查看 藏緬語族和怒苏语

普米语

普米语屬于漢藏語系藏缅语族的羌語支(一说藏语支,有争议),有约20多万人使用,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四川省西南部和云南省西北部。有研究者认为,普米语即中古藏语。分南北兩個方言區:.

查看 藏緬語族和普米语

普米族

普米族 ()是中国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麗江市的寧蒗、玉龙、永勝等地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2010年人口为42861人。郝時遠主編.

查看 藏緬語族和普米族

景颇语

SIL 景颇语是景颇族人使用的语言之一,在緬甸又稱作克欽語,属于藏缅语族。除景颇语外,有的景颇族还使用缅语支的载瓦语、浪速语、勒期语和博多语。 关于景颇语在藏缅语族中的归类问题,曾有多种尝试。现在一般认为属于萨尔语群。.

查看 藏緬語族和景颇语

景颇语支

景颇语支是藏缅语族一个假设性的分支。历史上,在马蒂索夫的分类中,把景颇语、侬语支和卢伊语支分成一类。中国语言学家发展了这一学说,把更多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分到这一类别。但是这一分类方法没有得到国际上多数学者的认同,主流观点认为景颇语、侬语支和后来分入的其他语言支系之间都是独立的关系,而景颇语和卢伊语可能同属萨尔语群。景颇语支在中国境内包括下列语言(括号内是主流观点的分类):.

查看 藏緬語族和景颇语支

亦称为 藏緬語,藏緬諸語言。

仙岛语彝語支彝语彝族侬语支侗台語土家语土家族北门巴语支僜人嘉绒语嘉绒语支嘉絨人傈僳语傈僳族哈尼语哈尼族冉家蛮党項內瓦爾人元音鬆緊對立克伦语支克伦族克羅語克耶族勒期语石林彝族自治县珞巴族米佐语納西語納木依語緬彝語群纳西族绒巴族缅甸缅甸语缅甸民族缅甸文化缅族羌语羌语支羌族爾蘇語生肖纪年独龙语狄摩語白狼王歌白马语白語白族道孚县萨尔语群青海省衛藏方言西夏语西喜马拉雅语支西田龙雄西拉族马嘉尔语马嘉尔语支马嘉族語言骠国语言联盟谢尔盖·阿纳托利耶维奇·斯塔罗斯金鲁苏语支貢族越南民族黏着语輔音字母載瓦人载瓦语齿龈边近音达尼语达芒语达芒语支达让语近古藏語舍朱奔语支阿尔泰语系阿侬语阿鲁纳恰尔邦阿昌语阿昌族蘇龍語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語藏語 (消歧義)藏语方言藏族门巴语蔡家話长颈族苗瑶语系老松族連動結構ISO 639-2代码表ISO 639:t投投語柔若语林布语林布族東山文化 (越南)格 (语法)格曼语格曼语支桑孔语桑朗县梅加拉亚邦楚科奇語語法標準藏語毕苏人氐羌汉藏语系波多人波克伦语清齿龈边近音漢藏語列表木雅语末昂语朱瑪人月氏浪速语斯高克伦语拉坞戎语拉祜語拉祜族怒苏语普米语普米族景颇语景颇语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