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8 关系: 中華民國治藏歷史,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下關戰爭,义和团运动,倫敦大學學院法學院,竇納樂,西藏历史,龍馬傳,辛丑条约,英國侵藏戰爭,英國駐華大使列表,英國駐日大使館,NHK大河劇,清朝治藏歷史,木戶孝允,朱邇典,日本幕末人物列表,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
中華民國治藏歷史
中華民國對西藏的主權地位一直是西藏獨立運動中爭論的焦點。偏西藏獨立的人士認為在中華民國的大陸統治時期,西藏並不受國民政府直接管轄或支配,甚至達成事實上的獨立(de-facto independence);偏中國主權的人士認為西藏政府一直聽命於國民政府,儘管過程中西藏有過獨立的傾向,但從未正式宣佈獨立,亦從未受任何一國認可,中華民國政府一直享有對西藏的主權。.
查看 薩道義和中華民國治藏歷史
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
《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的條約。该章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4月20日在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加爾各答簽訂,10月14日在中国北京交换批准。中方代表为钦差大臣張蔭棠以及“秉承張大臣訓示,隨同商議”的西藏噶倫汪曲結布,英方代表为欽差大臣韋禮敦。條約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下關戰爭
下關戰爭是日本幕末時代發生的一場戰爭。古時稱馬關戰爭。 攘夷志士與長州藩不滿幕府開國,決定開始攘夷,因此與英國、荷蘭、法國、美國爆發衝突。 前段戰:1863年五月(舊曆),開始實行攘夷的長州藩封鎖馬關海峽(今關門海峽),並砲擊航行中的美法商船。六月時美法展開報復,攻撃馬關海峽內的長州軍艦、砲台。砲擊後,長州修復砲台,並佔領對岸小倉藩的一部分,建立砲台,繼續封鎖海峽。 後段戰:1864年七月,受到海峽封鎖而經濟損失慘重的英國,決定報復長州藩。荷、美、英、法組成17艘船的聯合艦隊。在同年的八月五日至七日砲擊馬關(今下關市)。遭受慘重打擊的長州藩,立刻轉換政策,積極引進歐美新技術,訓練現代化軍隊,轉向跟同時期的薩摩藩同樣的倒幕路線,組成了薩長同盟。.
查看 薩道義和下關戰爭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查看 薩道義和义和团运动
倫敦大學學院法學院
倫敦大學學院法學院為倫敦大學學院所屬的法學院,位於倫敦市中心的Bloomsbury區。.
竇納樂
軍上校竇納樂爵士,GCMG,GCVO,KCB,PC(Colonel Sir 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英國外交官,因其在中國(清朝)以及日本的工作而著名。.
查看 薩道義和竇納樂
西藏历史
西藏位於亚洲腹地的青藏高原。在中文中,西藏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西藏,即包括整個藏區,又稱大西藏地區;也可以特指其西南部地區,即清朝以來分割邊界後的行政區劃,面积略大过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之範圍。本條目正文中所指的西藏,若無特別說明,通常指大西藏地區,以更加方便和準確地闡述包含各個藏區的西藏整體的歷史。由於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故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自古以來,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阻絕外來勢力的侵擾,也保留獨特的地域文化。自石器時代即在西藏高原活動的人類,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藏族,而其綿延至今的文化中最引人矚目的,正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色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自稱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政權於一體的總稱。满语、蒙语中則稱「博」為「tübat(圖波特)」。除了「博」和「圖波特」這兩個語彙以外,在歷史上還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對於西藏的稱謂。对于在东部藏區(如四川、青海等)生活的藏民,部分漢族人會稱呼他們作「西番」或「西羌」等等。 除藏族人外,世代生活着西藏地區的还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
查看 薩道義和西藏历史
龍馬傳
《龍馬傳》(龍馬伝)是2010年1月3日~11月28日NHK播出的第49部大河劇,全48集,描述幕末志士坂本龍馬31年的生涯。由福山雅治主演。.
查看 薩道義和龍馬傳
辛丑条约
《辛丑條約》,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議定書》,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十一國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故名辛丑条约,亦有“九七皇耻”一说。原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皇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查看 薩道義和辛丑条约
英國侵藏戰爭
英國侵藏戰爭是清代光緒年間英屬印度陸軍由錫金入侵西藏的戰爭。英國的直接目的是建立英屬印度与西藏之間的貿易與政治聯繫,戰略目的是防止俄国勢力進入西藏,威脅大英帝國皇冠的珠寶——英屬印度。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於英屬錫金與西藏的邊界糾紛,爆發隆吐山战役,英軍擊潰駐守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戰後,清廷派駐藏大臣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由於西藏噶廈政府並未參與談判,因此拒絕依條約開放與印度的貿易,抵制畫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英國外交使團在榮赫鵬率領下由錫金進入西藏要求談判邊界與通商問題被拒,返回印度後英軍增兵,於次年(1904年)攻陷拉薩,英國稱之為「榮赫鵬遠征西藏」(Younghusband expedition to Tibet)。榮赫鵬與噶倫等官員簽訂《拉薩條約》,清廷駐藏大臣則拒絕簽署。英軍撤兵後,清廷派出代表與英國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英國承諾不侵佔西藏,清廷則保證不准其他國家侵佔西藏。 中國認為英國侵藏戰爭共有兩次:「隆吐山战役」是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榮赫鵬遠征西藏」是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藏人將「榮赫鵬遠征西藏」稱為「木龍年戰爭」(),夏格巴·旺秋德丹所著《藏區政治史》稱為「榮赫鵬武裝使團」而不稱為「侵略」;英國將隆吐山战役稱為「遠征錫金」(Sikkim Expedition),英文史料中「英國侵藏戰爭」通常指「榮赫鵬遠征西藏」而不包括隆吐山戰役。.
查看 薩道義和英國侵藏戰爭
英國駐華大使列表
英國駐華大使(Ambassador of the United Kingdom to China)是英國派駐中國(大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級別的外交使節,並主管英國設於中國大陸的使領館。目前,這個職位的全稱是英女皇陛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Her Britannic Majesty's Ambassador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國駐華使節職稱曾為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或英國駐華公使,是联合王國(1801年-1927年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7年至今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先后驻大清国、中华民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級外交代表,主理英國在華事務。一般認為,歷史上第一和第二位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是馬戛爾尼伯爵和亞美士德伯爵,兩人分別在1793年和1816年來華,但兩人都並不常駐中國。第一位常駐中國的駐華全權公使是砵甸乍爵士,他當時以兼任香港總督的身份駐守香港,而一直至1857年,港督才不再兼任公使一職。 在《天津條約》簽訂後,英國得以在北京設置英國駐華大使館,國民政府時期,大使館遷至南京,後再因二次大戰而轉往重慶。在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並與中華民國斷交,英方遂於北京設置臨時代辦處,兩國復於1954年正式建立代辦級關係。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後來於復於1972年升為大使級外交關係,以迄於今。現今的英國駐華大使館位於北京建國門外光華路11號;在上海、廣州、重慶和武汉則置有總領事館。.
查看 薩道義和英國駐華大使列表
英國駐日大使館
英國駐日大使館(British Embassy Tokyo)位於日本東京千代田區,是英國在日本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院區佔地約35,000平方公尺。從1905年起開始派遣的是該館位階最高的外交人員。.
查看 薩道義和英國駐日大使館
NHK大河劇
NHK大河劇(大河ドラマ)是日本放送協會(NHK)自1963年起每年製作一檔的電視連續劇的系列名稱,於每星期日晚間八點(日本時間)在NHK綜合頻道播出,每集播出時間為四十五分鐘,一年製作約五十集(不過在1993年到1994年這兩年,則一共拍了三齣戲)。大河劇是以歷史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的時代劇。.
查看 薩道義和NHK大河劇
清朝治藏歷史
清朝治藏歷史指清朝政府于1720年取得西藏后至1912年清朝灭亡前清政府與西藏的關係史。 自1720年代以来,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军,并设置驻藏大臣以統治西藏地区,到18世纪末清朝在西藏的权威达到顶峰。但由于清朝自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後開始衰落,清朝對藏的影響力從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逐渐削弱。1904年英國侵藏戰爭結束後,清朝採取一連串措施加強對於西藏的控制,這些措施於1910年鍾穎率軍進入拉薩達到頂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随着驻藏大臣和驻藏清军被驅离而结束。.
查看 薩道義和清朝治藏歷史
木戶孝允
木戶孝允 ()為幕末到明治時代初期活躍的武士、政治家。位階勳等為贈從一位勳一等。 幕末時期以長州的「桂小五郎」之名聞名,為尊王攘夷派中心人物。維新後分別擔任總裁局顧問、參與、外國官副知事、待詔院出仕、參議(明治3年6月至7年5月)、特命全權副使、文部卿(明治7年1月至同年5月)、兼内務卿、再度擔任參議(明治8年3月至9年3月)、宮内省出仕、內閣顧問等職務,為長州閥之統帥代表者。與薩摩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並稱為維新三傑,同時也是之一。其妹妹之孫子是政治家木戶幸一。.
查看 薩道義和木戶孝允
朱邇典
朱迩典爵士(Sir John Newell Jordan;),英国外交家,曾任英国驻华公使,经历辛亥革命、南北議和與袁世凯洪憲稱帝等事件。.
查看 薩道義和朱邇典
日本幕末人物列表
日本幕末時代(江戶時代末期)活躍人物列表。.
查看 薩道義和日本幕末人物列表
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
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發生於1895年10月21日,英國籍商船「塞--斯輪」(Thales,《臺灣通史》譯作「爹利士」)於距離中國廈門港15海哩遠的台灣海峽公海上,遭日本海軍艦隊扣押,而其扣押理由是為了搜捕追查台灣民主國總統刘永福。 該事件經英國駐日公使--日本明治政府提出嚴重抗議後,日本政府與軍方立即鄭重向英國致歉。由於日本計劃對英國採購大批軍用艦艇,英國也退讓與日本政府達成不追究賠償之和解。該事件是英日同盟締結前的罕見英日衝突,也對日後同盟結成有若干影響。.
亦称为 佐藤愛之助,埃內斯特·薩托,埃內斯特·馬松·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