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薛珝

指数 薛珝

薛珝(),沛郡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人,薛綜長子,三國时期孫吳後期將領。.

18 关系: 吾彥孫吳行政區劃孙皓中郎将三国志人物列表三国演义角色列表交州交阯之亂刘禅范熊薛珝薛綜薛瑩 (三國)陶璜李勖晉滅吳之戰269年271年

吾彥

吾彥(),字士則,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東吳將領,東吳滅亡後入仕西晉。.

新!!: 薛珝和吾彥 · 查看更多 »

孫吳行政區劃

孫吳行政區劃,大體上沿習了東漢以來的州、郡及縣政區制度。孫吳的疆域北至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與蜀漢相鄰於長江三峽;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最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

新!!: 薛珝和孫吳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孙皓

吴末帝孙皓(),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三国志》原名为孫晧。為廢太子孫和之子,吳大帝孫權之孫,在位十七年(264年—280年),是三国時期孫吴的第四位,同時也是最後一位皇帝。 吳景帝孙休逝世時,太子孫𩅦非常年幼。因當時吳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大臣們便合議改立較年長的孫皓即位。孫皓即位後,初期雖然英明施政並多行善舉,在西陵之戰一度挽回吳國的厄運,但中後期實行暴政並過度役使民力,加深了亡國危機。最終,吳國於280年被晉王朝征服,三國時代也因此終結。 孫皓並無廟號與謚號,後世史書中多將孫皓稱為吳後主、吳末帝,也有用他即位前的封號烏程侯,或是歸晉後的封號歸命侯來指代他。.

新!!: 薛珝和孙皓 · 查看更多 »

中郎将

中郎将,是中国古代武官的官职之一。.

新!!: 薛珝和中郎将 · 查看更多 »

三国志人物列表

三國志人物列表收錄在史書《三國志》或《后汉书》等与三國相關的史料中出現的人物。但像貂蟬等只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现而在史书上沒有记载的人物則不予收錄。.

新!!: 薛珝和三国志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三国演义角色列表

《三國演義》角色列表,列出所有在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登場的角色。這些角色大部份源自東漢末及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也有一些虚构的人物。部份角色的事蹟及性格,按作者羅貫中寫書的需要,受到或多或少的改寫,未必與歷史相符。.

新!!: 薛珝和三国演义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交州

交州是古地名,其范围在其近八百年的历史中常有变化,通常包括現在的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有时还包括現在的中国广东省、海南省。.

新!!: 薛珝和交州 · 查看更多 »

交阯之亂

交阯之亂,又稱作「晉吳交阯之爭」,是三國末期在交州發生的一次事件。該事件因吳交阯郡吏呂興在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起事反抗吳國統治而起,適逢蜀漢為曹魏所滅,於是其向曹魏投誠,而引起魏國以及其後的晉朝介入。該事件持續了近十年之久,波及吳國交、廣兩州多地(今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及越南北部),直至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才被吳國集結重兵平定。交、廣分置也因這一事件成為定制並被後世沿用,今越南北部地區開始成為獨立的行政區域。.

新!!: 薛珝和交阯之亂 · 查看更多 »

刘禅

劉禪(),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後一位皇帝,史學家称蜀漢後主,223年—263年在位,歷時四十一年,是三國在位最長之皇帝。.

新!!: 薛珝和刘禅 · 查看更多 »

范熊

范熊()是占城第一王朝國王。他是林邑國建立者區連的外孫。區連死後,林邑國傳數世,無嗣,由范熊繼位。 269年(東吳建衡元年),范熊聯合扶南進攻東吳,東吳皇帝孫皓遣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監軍李勖、督軍徐存等人攻打范熊。271年,東吳軍隊佔領交州,殺晉朝守將;隨後遠征林邑。范熊奉表東吳,表示願意服屬於東吳。范熊死後,由子范逸嗣位。.

新!!: 薛珝和范熊 · 查看更多 »

薛珝

薛珝(),沛郡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人,薛綜長子,三國时期孫吳後期將領。.

新!!: 薛珝和薛珝 · 查看更多 »

薛綜

薛綜(),字敬文,沛郡竹邑人,戰國時齊國孟嘗君後代。三國時東吳官員,文學家。.

新!!: 薛珝和薛綜 · 查看更多 »

薛瑩 (三國)

薛瑩(),字道言,沛郡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人,薛綜次子,三國时期孫吳後期重要官員,吳亡後仕晉。薛瑩也是一位詞賦家和史學家,曾與韋昭等人合著《吳書》五十五卷,另著有《東漢記》一百卷,今存輯本。.

新!!: 薛珝和薛瑩 (三國) · 查看更多 »

陶璜

陶璜(),字世英,中國三國時代東吳及西晉時人。陶璜生於東吳官宦家庭,歷任顯位。3世紀60年代,東吳所轄的交州(州境包括現時越南北部)地區一度被西晉侵佔,雙方遂在當地爆發爭奪戰,陶璜受東吳孫晧委派率兵,成功擊敗晉軍,璜任交州刺史。其後,西晉於280年滅吳,陶璜投降,晉武帝繼續授任他為交州刺史。陶璜在交州任職三十年,深得當地民眾愛戴,後世越南史書甚至盛讚他「威惠素著」。.

新!!: 薛珝和陶璜 · 查看更多 »

李勖

李勖(),表字與籍貫不詳,三國時期孫吳官員,在孫皓時官至少府。 建衡元年(269年,晉泰始五年),孫皓令李勖以監軍使者身份,與徐存率軍從建安海路出發,預期與由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率領的軍隊在合浦(郡治今廣西省合浦縣東北)會合後,共同剿滅交阯叛軍。但李勖部因道路受阻無法進軍,最後他處死了作為嚮導的馮斐後,於次年率軍返回。 此前,孫皓的寵臣何定曾向李勖提親,希望李勖可以將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結果被李勖拒絕,何定一直懷恨在心。因此便趁此機會,以錯殺馮斐,擅自撤軍為由向孫皓檢舉李勖。於是,李勖全家被處死,他本人的屍體也被焚毀。在李勖死後,陸抗曾上表痛惋,稱李勖與樓玄、王蕃“皆當世秀穎,一時顯器”,如今“悔亦靡及”。.

新!!: 薛珝和李勖 · 查看更多 »

晉滅吳之戰

晉滅吳之戰是晉朝為統一全國發動的戰爭,也是三國時期最後的一場戰爭。在晉咸寧五年(279年,吳天紀三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大舉伐吳,次年三月十五(280年5月1日),吳主孫皓正式投降,該戰結束。戰後,晉武帝將年號改為太康,因此這場戰爭也被稱為“太康之役”。 晉滅吳之戰使晉朝開創由北方平定南方統一天下的先例,戰後不久,吳國各地守軍陸續向晉國歸降,西晉成功統一全國,結束自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同時,晉滅吳之戰作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成功的大規模渡江作戰,在中國軍事史上同樣有著重要地位,此役創造的水陸俱進、多路並發、順流直下的戰略,對此後歷代在長江流域發生的諸多戰爭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新!!: 薛珝和晉滅吳之戰 · 查看更多 »

269年

没有描述。

新!!: 薛珝和269年 · 查看更多 »

271年

没有描述。

新!!: 薛珝和271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