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薄板龍

指数 薄板龍

#重定向 薄板龍屬.

12 关系: 布蘭卡龍你看起來很好吃 (動畫電影)化石戰爭神河龍食魚動物鰭龍超目薄板龍科里伯龍蛇頸龍亞目雙臼椎龍屬恐龙海霸龍屬

布蘭卡龍

布蘭卡龍(學名:Brancasaurus)是蛇頸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德國。模式種是B.

新!!: 薄板龍和布蘭卡龍 · 查看更多 »

你看起來很好吃 (動畫電影)

《你看起來很好吃》(おまえうまそうだな)是2010年10月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改編自繪本作家宮西達也以恐龍為題材所創作的同名繪本。.

新!!: 薄板龍和你看起來很好吃 (動畫電影) · 查看更多 »

化石戰爭

化石戰爭(Bone Wars)又名骨頭大戰,發生於19世紀後期镀金时代的美國。兩位著名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與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互相競爭發現更多、更著名的新恐龍。這段激烈的競爭牽扯到賄賂、政治、印地安人領土的暴力事件以及個人攻擊行為。.

新!!: 薄板龍和化石戰爭 · 查看更多 »

神河龍

河龍(學名:Styxosaurus)是蛇頸龍亞目薄板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桑托階到坎潘階)的北美洲。 神河龍意為「冥河的蜥蜴」,是以希臘神話中的斯堤克斯河(River Styx)為名。斯堤克斯河是環繞冥界的九條冥河之一。.

新!!: 薄板龍和神河龍 · 查看更多 »

食魚動物

食魚動物(piscivore)是指以魚類為主食的肉食動物。魚類為早期四足類(兩棲類)的主食,再來為食蟲動物,直到演化成爬蟲類才出現草食性動物。 某些動物如海獅和短吻鱷並不完全以魚類為食,同樣也會捕捉水中的無脊椎動物或是陸地生物。但有些動物如兔唇蝠科的蝙蝠、恆河鱷則完全只以魚類為食。另外有些動物,如章魚、魷魚、蜘蛛、鯊魚、鯨豚、灰熊、美洲豹、狼、蛇、烏龜、海鷗等,也會捕捉魚類為食,但僅占所有食物來源的一部分而已。 食魚動物能夠幫助將一個生態系統的能量移轉至另一個生態系統,。在阿拉斯加一帶的灰熊以鮭魚為食,而進食後排放在森林的糞便與鮭魚的殘骸,可以將來自海洋的高價值養份(包括大量的氮以及磷)帶到溪邊的林地中,滋養當地其他的動植物;藉此將海洋生態系統的養分傳遞至森林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與溪流生態系統之中。 食魚動物英文 piscivore 的 pisci 字首來自拉丁文 piscis ,意思為「魚」。.

新!!: 薄板龍和食魚動物 · 查看更多 »

鰭龍超目

鰭龍超目(學名:Sauropterygia)也作鰭龍總目,其学名意為“蜥蜴的鰭狀肢”,是一类非常成功的海生爬行動物,繁盛於中生代。牠們因為肩膀的基本適應特徵而分類在一起,這特徵是為了支撐強壯的鰭狀肢運動。有些較晚的鰭龍超目動物,例如蛇頸龍類,骨盆也發展出類似的結構。.

新!!: 薄板龍和鰭龍超目 · 查看更多 »

薄板龍科

薄板龍科(Elasmosauridae)屬於蛇頸龍亞目,是蛇頸龍類中最先進的一群,也是頸部最長的一群。薄板龍科生存於晚三疊紀到白堊紀末期。牠們以魚類及缺乏甲殼的頭足類為主食。.

新!!: 薄板龍和薄板龍科 · 查看更多 »

里伯龍

里伯龍(屬名:Libonectes)是鰭龍超目的一屬,屬於蛇頸龍目。目前的唯一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的Britton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 這個化石在1949年被建立為薄板龍的一種,在1997年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建立為里伯龍屬,屬名意為「西南的游泳者」。 里伯龍身長7到14公尺,外形非常類似牠們的近親海霸龍,但頸椎結構不同,里伯龍具有較高的神經棘與較長的骨突,鼻孔較接近口鼻部前端。里伯龍的頭顱骨是已知保存狀態最好的薄板龍科頭顱骨。目前已在正模標本腹部發現胃石Carpenter, K. (1999).

新!!: 薄板龍和里伯龍 · 查看更多 »

蛇頸龍亞目

蛇頸龍亞目(Plesiosauroidea)是一群肉食性水生爬行動物,大部分是海生。牠們的化石被發現後,在某種程度上被幻想為 「」,但其實牠們沒有殼。在一般用語裡,蛇頸龍類(Plesiosaur)有兩種範圍,一為蛇頸龍目,另一為蛇頸龍亞目。短頸、大頭的蛇頸龍類稱為上龍亞目,是中生代的頂級掠食動物;蛇頸龍亞目同時包含長頸(薄板龍科)與短頸(雙臼椎龍科)。蛇頸龍類的種類很多,但並非全部如薄板龍般巨大。 蛇頸龍類首次出現於早侏儸紀,並且繁盛,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而滅絕。雖然牠們與恐龍同為中生代爬行動物,牠們並非恐龍。 蛇頸龍亞目的屬名在希臘文裡,plesios/πλησιος意為接近,sauro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

新!!: 薄板龍和蛇頸龍亞目 · 查看更多 »

雙臼椎龍屬

雙臼椎龍屬(學名:Polycotylus)是種已經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亞目雙臼椎龍科。雙臼椎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俄羅斯、澳洲海洋。有一個雙臼椎龍的成年個體化石,其體內保存一個大型胎兒化石,這顯示雙臼椎龍是卵胎生動物,此繁衍模式在爬行類中相當獨特。 模式種是寬鰭雙臼椎龍(P.latippinis),是由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在1869年命名,除此之外還有11個已命名種。屬名意為「多凹處的脊椎」,意指其脊椎形狀。.

新!!: 薄板龍和雙臼椎龍屬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薄板龍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海霸龍屬

海霸龍屬(屬名:Thalassomedon)又名海統龍,是蛇頸龍目的一屬,是由Welles在1943年所命名。屬名在希臘文中意為「海洋中的統治者」。.

新!!: 薄板龍和海霸龍屬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