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蕭紀

指数 蕭紀

蕭紀(),字世詢,為梁武帝蕭衍第八子,母葛修容,梁簡文帝蕭綱、梁孝元帝蕭繹之弟。.

目录

  1. 56 关系: 南史南北朝南北朝故事新编南朝君主諸子女列表南朝太宰、太傅、太保列表南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南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南朝藩王列表天正天正 (蕭紀)太尉宇文虯岑之敬巂州中國公主列表中國皇儲列表中国君主列表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中国年号列表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中国皇帝中国皇帝寿命列表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任约张种何之元侯景之乱修容刘勔王冲 (南朝)萧妙瑜萧循萧统萧栋顧越裴政越西县达奚武葛修容蕭圓照蕭圓肅蕭綸蕭濟 (北周)蕭撝柳敏 (武德郡公)杜崱梁 (南朝)梁书梁元帝梁简文帝... 扩展索引 (6 更多) »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查看 蕭紀和南史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查看 蕭紀和南北朝

南北朝故事新编

《南北朝故事新编》是中国作家马舒编著的一部关于南北朝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内容包括从刘裕代晋到隋朝灭陈共178个历史故事。接续在文革中的去世的林汉达所著的《故事新编》系列(《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1988年6月,由齐鲁书社首次出版,之前有《西晋故事新编》《东晋故事新编》(中华书局出版),其后又有《隋朝故事新编》。.

查看 蕭紀和南北朝故事新编

南朝君主諸子女列表

此列表列出中國南朝君主所生的子女,包括追封君主之子女。.

查看 蕭紀和南朝君主諸子女列表

南朝太宰、太傅、太保列表

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職官志第一》:「太師,古官。……晉以景帝諱改為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南齊、陳以為贈,梁、後魏、北齊,後周皆有之,隋無。」又載:「太傅,古官。畢公為之。漢、魏、晉、宋皆有焉。 南齊、梁、後魏、北齊、後周皆有。 陳為贈。」亦載:「太保,古官。……宋、梁、後魏、北齊、後周、隋有之;南齊無;陳以為贈。」今據《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查看 蕭紀和南朝太宰、太傅、太保列表

南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

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職官志第一》:「太尉一人,秦官。 ……宋、南齊、梁、陳皆有。後魏舊制有將軍即省,正光後幷置;北齊皆有,周無。」又載:「司徒一人,古官。……宋、南齊以來皆有之。 後魏有丞相即省,正光後乃幷置。」亦載:「司空一人,古官。……魏晉宋齊皆有之。 」今據《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查看 蕭紀和南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

南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南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南朝所有的君主配偶。.

查看 蕭紀和南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南朝藩王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南朝所有的藩王。.

查看 蕭紀和南朝藩王列表

天正

天正在历史上是多个年号的称呼:.

查看 蕭紀和天正

天正 (蕭紀)

天正(552年四月—553年七月)是南朝梁政權武陵王蕭紀的年号,共计年餘。《资治通鉴》记载,侯景之乱时,蕭紀不救援。等到萧衍死后,在四川即位,年号天正。.

查看 蕭紀和天正 (蕭紀)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查看 蕭紀和太尉

宇文虯

宇文虯(),字樂仁,代郡武川人,南北朝北魏、西魏及北周官員。 宇文虯個性驍悍有膽色謀略,年少時就從軍征討,累積不少戰功。魏孝莊帝永安年間,他獲授征虜將軍、中散大夫,加封都督;到魏孝武帝繼位,宇文虯隨同獨孤信在荊州擊敗南梁,獲俘甚多。他又攻破南陽、廣平兩個城市,生擒郡守一人;以功勳加授安西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員外、直閤將軍、閤內都督,又封南安縣侯,食邑九百戶。孝武帝投奔宇文泰時任命獨孤信為行臺,獨孤信就委派宇文虯為帳內都督,攻破東魏的田八能、生擒荊州刺史辛纂,之後因獨孤信兵敗東魏,跟隨他投奔南梁。 大統三年(537年),宇文虯回到長安,西魏朝廷論功增加食邑四百戶,進爵為南安縣公。他在生擒竇泰、恢復弘農及沙苑、河橋之戰都立下功勞,其後獲增加食邑到八百戶,進封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大統七年(541年),他被任命為漢陽郡守,又跟從獨孤信討伐梁仚定;到大統十一年(546年)轉任南秦州刺史,加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進封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並因斬辛纂之功再增食邑一千戶。大統十七年(551年),宇文虯和大將軍王雄討平上津、魏興、在白馬打敗武陵王蕭紀將領楊乾運。宇文虯每次行陣都身先士卒,令軍隊上下同心,戰無不勝。其後魏興復叛,他與王雄共同平定,之後除授金州刺史,北周建立後進封大將軍,不久病死。.

查看 蕭紀和宇文虯

岑之敬

岑之敬(),字思禮,南陽棘陽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岑之敬字思禮,南陽棘陽人也。父善紆,梁世以經學聞,官至吳寧令、司義郎。之敬年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咸加歎異。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顏、閔之流,乃應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顏、閔邪?」因召入面試,令之敬昇講座,敕中書舍人朱异執孝經,唱士章,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左右莫不嗟服。乃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岑之敬字思禮,南陽棘陽人也。父善紆,梁世以經學聞,官至吳甯令,司義郎。之敬年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咸加歎異。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顏、閔之流,乃應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顏、閔邪。」因召入面試。令之敬升講坐,敕中書舍人朱異執孝經,唱士孝章,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從橫,左右莫不嗟服。仍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岑之敬的父親岑善紆是南梁吳寧縣令、司義郎,以經學聞名。他五歲讀《孝經》都會燒香跪坐,親戚都很驚嘆詫異。十六歲時,他奉旨寫下《春秋》、《左傳》、《孝經》意思的策論,考績獲提拔優等。御史上奏:「皇朝多文士,但只懂明經,如果有顏回、閔損的能力才應該高第。」梁武帝檢查岑之敬的策論說:「不妨我再有顏回、閔損吧?」於是召岑之敬入宮面試,令他舉行講座,下令中書舍人朱異手執《孝經》講士章,武帝親自質詢。他自有解釋,詳實應對,沒有人不嘆服,除授童子奉車郎,獲優厚賞賜。到岑之敬十八歲,他參加重雲殿法會,當時武帝親自燒香,看到他就說:「很久不見,你已經成人了!」即日就讓他擔任太學限內博士,很快改任壽光學士、司義郎,又除授武陵王蕭紀的安西府刑獄參軍事。太清元年(547年),他上表請求試人官吏,除授南沙縣令。侯景之亂爆發,岑之敬率領部眾支援京師,到達至郡邊時得知臺城失陷,就離開部下回鄉。承聖二年(553年),獲授晉安王、宣惠將軍蕭方智的府中記室參軍,其時蕭勃據守嶺表,因此詔令他宣旨安撫,之後江陵失守,他滯留廣州。 南陳太建初年,岑之敬回到朝廷,授與東宮義省學士,太子陳叔寶早聽聞他的名字,特意親自迎接;累遷鄱陽王陳伯山的中衛府記室、鎮北府中錄事參軍、南臺治書侍御史和征南府諮議參軍。岑之敬最初因常業任官,涉獵文史,文筆優雅,並非純粹儒者;他個性謙遜謹慎,沒有恃才傲物,待人接物恭恭敬敬,每次忌日行齋事,他都親自拜祭,整天哭泣,士人都稱他純正踏實。太建十一年(579年)他去世,虛歲六十一,陳叔寶嗟嘆惋惜,贈送豐厚的喪儀財物,有文集十卷流傳。他的兒子岑德潤有父親風範,官至中軍將軍吳興王陳胤的記室。.

查看 蕭紀和岑之敬

巂州

巂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武陵王萧纪置。北周天和五年(570年),改为西宁州,旋又改严州。隋朝开皇六年(586年)复为西宁州,十八年又改为巂州。治所在越巂县(今四川省西昌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冕宁、越西、美姑以南,金沙江以西以北,盐源、盐井以东地区。大业初年,又改为越巂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巂州。旋置都督府,都督十六羁縻州。至德二载(757年)陷于吐蕃。贞元十三年(797年)收复。太和五年(831年)州治为南诏所据,六年移治台登县(今四川省冕宁县南)。咸通后全境入南诏,改置建昌府。 Category:南梁的州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Category:凉山行政区划史 Category:53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9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蕭紀和巂州

中國公主列表

中國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國歷史有載之公主(皇女)一覽:.

查看 蕭紀和中國公主列表

中國皇儲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历史上经正式册封的储君,与君主关系中未标明头衔者皆为皇太子,并仅限于君主头衔为皇帝的政权。北魏孝明帝元詡的女儿女帝元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储。.

查看 蕭紀和中國皇儲列表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查看 蕭紀和中国君主列表

中国君主母系列表

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国历史有载之中国君主母系一览:.

查看 蕭紀和中国君主母系列表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查看 蕭紀和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间段与正统朝代并立的封建割据、农民革命政权的君主列表如下:.

查看 蕭紀和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中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最初被称为--、帝、皇、王、天子等。皇帝称号则始创于秦始皇,他以自己一統海內的功绩为傲,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无人能及,宜用新的称号来标志自己的尊贵身份,于是创号“皇帝”,自己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千秋万世;与“皇帝”称号相对应的,秦始皇还创立并推行了一整套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政治權力的国家机制。这一整套体制在秦朝被民乱和战国诸侯后裔推翻后,被汉朝承袭并加以巩固,并随“皇帝”的称号流传后世。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中国后世王朝的最高君主纷纷以“皇帝”为号;而秦始皇创制的以“皇帝”为最高、最权威统治者的国家体制,也被称为帝制。 对皇帝的尊称历代不同,当面称呼皇帝有“陛下”、“圣上”或“万岁”等尊称,私下提及皇帝则需使用「至尊」、「聖人」、「官家」、「上」等尊称。 中国历史上在同一时期被公认为“皇帝”正统的只能是一个“大一统”政权的君主,该政权必须统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取得周围地区名义上的臣服,如此才能被肯定为“正统”。“正统”政权往往被称为“某朝”、“某代”,而不称为“某国”。历史上某些政权统治区域相对较小,其君主也在自己的国内称皇帝,却一般不被二十四史体系认同为真正的“皇帝”,实际仅相当于“国王”,如历史上越南地区的南越国,其开国君主对内称皇帝,对汉称臣。此类政權的称谓仅仅是“某国”,而不能称“某朝代”。在某些大分裂时期,中国没有公认正统的皇帝,如南北朝时与五代十国时期,同时有两个或数个中型王朝并立,这些中型王朝的实力超过了一般的“国”,各自称“皇帝”,并质疑对方的“正统性”,却始终没能实现一统海内的功绩。三國時期時,魏、蜀、吳三国国君也曾相继称帝;然而短暂地并存之后,由西晋完成了统一,成为了继汉朝而来的正统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统朝代的标志之一是夏朝大禹制作的九鼎,传至周代,到秦朝末年失传;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正统朝代的标志则变成了始皇帝传国玉玺,然而该玉玺几经失传、后世所谓重新发现者又多是伪作,故而自晋以后已经基本丧失了其标志性地位。 中国皇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至此中国皇帝制结束,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有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張勳又擁溥儀復辟、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之傀儡政權皇帝溥仪,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中国的皇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享年89岁;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驾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在位近62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 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是为唐朝时唐太宗宫人、唐高宗皇后,篡唐建「周」(史称武周),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后世谓“武则天”者,其晚年退位将政权复归于自己的兒子,恢复了唐朝宗室,死后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合葬于乾陵。唐朝之後雖然有多位太后臨朝聽政,具有皇帝的實權,但僅是有實無名,未再出現真正登基、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帝政权出现。.

查看 蕭紀和中国皇帝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在中国历史上有記載的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活过60岁的皇帝中,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享壽87岁(虚岁89)。 活过80岁以上的皇帝还有南越武帝趙佗,享壽103歲、梁武帝萧衍(实岁84或85/虚岁86)、武则天武瞾(实岁81/虚岁82)、宋高宗趙構(实岁80/虚岁81)。活过70岁以上的有11个,60岁及以上的有30个。 以下列表以及本文中所载岁数,如无说明,可能多为虚岁(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加一岁)。.

查看 蕭紀和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

下面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登基年龄列表,所列是皇帝年龄可考者,年龄都是虚岁,而非周岁:.

查看 蕭紀和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

任约

任约(),中国南北朝时期将领,先后效力西魏、侯景、南朝梁、北齐。.

查看 蕭紀和任约

张种

張種(),中国南北朝时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字士苗,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人。陈宣帝时中书令。.

查看 蕭紀和张种

何之元

何之元(),字幹玉,廬江灊縣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何之元,廬江灊人也。祖僧達,齊南臺治書侍御史。父法勝,以行業聞。之元幼好學,有才思,居喪過禮,為梁司空袁昂所重。天監末,昂表薦之,因得召見。解褐梁太尉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尋轉主簿。及昂為丹陽尹,辟為丹陽五官掾,總戶曹事。尋除信義令。之元宗人敬容者,勢位隆重,頻相顧訪,之元終不造焉。或問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寵於觀起,有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必近覆敗,吾恐不獲其利而招其禍。」識者以是稱之。《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何之元,廬江灊人也。祖僧達,齊南台書侍御史。父法勝,以行業聞。之元幼好學,有才思,居喪過禮。梁天監末,司空袁昂表薦之,因得召見。累遷信義令。其宗人敬容,位望隆重,頻相顧訪,之元終不造焉。或問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寵於觀起,有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必近覆敗,吾恐不獲其利而招其禍。」識者以是稱之。,南北朝南梁及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何之元的祖父何僧達是南齊御史臺治書侍御史,父親何法勝則以操行學業聞名。何之元幼年好學,有才學思考,辦喪事超過常禮,被南梁司空袁昂重視。天監末年袁昂上表推薦他,因而獲得召見,擔任太尉臨川王蕭宏的揚州議曹從事史,不久轉任主簿。袁昂出任丹陽尹,授予何之元為丹陽五官掾,負責戶曹事務;很快他轉職信義縣令。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權重,經常派人造訪他,但他始終不去。別人問他為何,他說:「以前楚人觀起得寵,有馬的人都逃跑了。他德行不足而責任重大,一定接近失敗,我恐怕未有利益就已經惹禍。」明白的人都稱讚他。安西將軍武陵王蕭紀擔任益州刺史,起用何之元為安西刑獄參軍。侯景之亂,蕭紀以太尉承制,授他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蕭紀自成都舉兵東下,何之元和蜀中民眾抗表請求不要舉兵,但蕭紀認為他聚眾鬧事而囚禁於船艦中。蕭紀兵敗,他跟隨邵陵太守劉恭到郡,很快江陵失陷、劉恭去世,王琳徵召他擔任記室參軍;梁敬帝冊封王琳為司空,何之元除授司空府諮議參軍,領任記室。 王琳立蕭莊為帝,任用何之元為中書侍郎,適逢齊文宣帝駕崩,令他前往拜祭,到壽春時王琳敗亡,齊主就以為他就任揚州別駕,管理壽春。陳軍北伐取得淮南,湘州刺史始興王陳叔陵遣派功曹史柳咸送信徵召他。何之元最初和陳朝有嫌隙,收到書信後大為惶恐,但看書看到「孔璋無罪,左車見用」,他仰天歎道:「書本這樣說,怎會欺騙我?」於是隨同柳咸到湘州。太建八年(576年),任職中衛府功曹參軍事,遷轉諮議參軍。陳叔陵被殺,何之元斷絕人事,專心著述,認為梁朝從武皇到敬帝,興亡命運和盛衰跡象能夠引以為戒,定下褒貶,將南齊永元元年到王琳遇獲的七十五年事蹟寫成為三十卷草稿,名為《梁典》。禎明三年(589年)京城被攻陷,移居常州晉陵縣,隋朝開皇十三年(593年)在家中逝世。.

查看 蕭紀和何之元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勾结京城守将皇侄临贺王萧正德,举兵谋反的事件。侯景原为东魏大将,于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隊投降南梁,驻守寿阳。反叛中侯景攻陷南梁都城建康,纵兵抢掠,危害江南。侯景得势后,先立萧正德为帝,再杀萧正德立武帝太子萧纲为帝,又废萧纲立武帝曾孙萧栋。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中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士族门阀在此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而这之后陈霸先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南陈。.

查看 蕭紀和侯景之乱

修容

修容是中國、越南帝王妃嬪称号。始於中國三國時代,魏文帝开始设置修容之号,爵比亭侯。.

查看 蕭紀和修容

刘勔

刘勔(),字伯猷,彭城郡彭城县安上里(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南朝宋官員,官至尚書右僕射、中領軍,並與袁粲、褚淵、蔡興宗及沈攸之同為宋明帝遺命的顧命大臣。桂陽王劉休範起兵反叛時劉勔參與守衞建康,兵敗被殺。.

查看 蕭紀和刘勔

王冲 (南朝)

王冲(),字长深,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齐侍中王僧衍之孙,南梁给事黄门侍郎王茂璋之子,南梁、南陈官员。.

查看 蕭紀和王冲 (南朝)

萧妙瑜

萧妙瑜(),中国南北朝时,南梁武陵王萧纪长女,封淮南公主。 553年,西魏攻克成都,梁朝的宗室贵族包括萧妙瑜被俘虏到西魏的都城长安。后来,萧妙瑜嫁给了北周杨敷做续弦,被封为千金郡君,生子杨岳。隋朝仁寿三年,萧妙瑜在长安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查看 蕭紀和萧妙瑜

萧循

萧循(),南朝梁宗室,南兰陵(治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人。梁武帝九弟鄱阳王萧恢之子。 萧循历任梁州、秦州二州刺史、平北将军,封宜丰侯。大宝二年(551年)十月,侯景的军队逼近江陵的时候,湘东王萧绎向西魏求援,命令萧循把南郑城(今陕西省汉中市)割让给西魏。萧循不愿意,派人向武陵王萧纪求援,萧纪派潼州刺史杨--运去救援。承圣元年(552年)四月,萧纪任命宜丰侯萧循为益州刺史,封为随郡王,杨--运被西魏达奚武打败。五月,西魏达奚武派柳带韦游说萧循,于是萧循投降,西魏俘获男女人口二万人,从此剑北一带全部归入了西魏的版图。九月,宇文泰放他回江陵。湘东王萧绎以其为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十一月十三日,梁元帝萧绎任命宜丰侯萧循为湘州刺史。萧循好士,广集书籍,傅縡肆志寻阅,于是通群书。萧循所藏书籍,对士人慷慨开放。 承圣四年(555年)二月初二,梁王蕭方智以太尉王僧辩为中书监、录尚书、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加陈霸先征西大将军,湘州刺史萧循为太尉,广州刺史萧勃为司徒,镇东将军张彪为郢州刺史。十月初六,梁敬帝任命宜丰侯萧循为太保,建安公萧渊明为太傅,曲江侯萧勃为太尉,王琳为车骑将军。十一月,任命郢州刺史宜丰侯萧循为太保,广州刺史曲江侯萧勃为司空,把他们二人一起征召入朝侍奉皇帝。萧循接受了太保之职,但借故推辞不入朝,萧循袭封鄱阳王。绍泰二年(556年)八月初七,鄱阳王萧循在江夏去世,他弟弟丰城侯萧泰管理郢州的政事。王琳派兖州刺史吴藏攻打江夏,兵败身死。.

查看 蕭紀和萧循

萧统

蕭統(),字德施,中國南朝梁代太子、文學家,梁武帝長子,其母為貴嬪丁氏。.

查看 蕭紀和萧统

萧栋

蕭棟(),字元吉,南朝梁朝的第三代皇帝。史稱豫章王、淮陰王。 蕭棟為昭明太子蕭統之孫,豫章王蕭歡之子。蕭統去世後,梁武帝曾經有一度想立蕭歡為皇太孫,但最後沒有,而改封蕭統三弟后来的梁簡文帝蕭綱當太子。萧欢死后,萧栋袭为豫章王。 侯景之乱期间,叛将侯景攻破梁都建康,将萧栋等在京宗室软禁。 551年,侯景被皇弟湘东王萧绎部将王僧辩所败,回到建康,图谋篡位。他以簡文帝名义下诏禅位给萧栋。当时京城一带饥荒,萧栋与王妃张氏正在园中种菜,看到来迎接他为帝的士兵,不知所措,哭着登车,被侯景立为皇帝,升武德殿。当时平地起风,将华盖吹翻直出端门,时人知道萧栋不能善终。改元天正。侯景掌权,萧栋毫无实权。他追封祖父萧统、父萧欢为皇帝,尊母王氏为皇太后,立王妃张氏为皇后。 两个半月後,因侯景所迫,萧栋加侯景殊礼、九锡,侯景不久廢蕭棟為淮陰王,並自立為漢皇帝,並將蕭棟與其弟蕭橋、蕭樛囚於密室之中。 萧绎登基为梁元帝并收復建業後,指使王僧辩杀萧栋,王僧辩拒绝。萧绎于是命宣猛将军朱买臣杀萧栋。当时,蕭棟與其弟都逃出密室,相扶而出,但仍戴着镣铐,遇到将军杜崱后才去除。弟弟们以为逃出生天,但萧栋认为未必,仍然害怕。不久,他们遇到朱买臣,朱买臣请他们上船饮酒,席未终,朱买臣所部士兵抓住他们,沉入扬子江。.

查看 蕭紀和萧栋

顧越

顧越(),字允南,吳郡鹽官人《陳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七》:顧越字允南,吳郡鹽官人也。所居新坡黃岡,世有鄉校,由是顧氏多儒學焉。《南史·卷七十一·列傳第六十一》:顧越字允南,吳郡鹽官人也。所居新阪黃岡,世有鄉校,由是顧氏多儒學焉。祖道望,齊散騎侍郎。父仲成,梁護軍司馬、豫章王府諮議參軍。家傳儒學,並專門教授。,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與儒者。 顧越的祖父顧道望是南齊的散騎侍郎,父親顧仲成則是南梁的司馬和豫章王府諮議參軍。他居住的新阪黃岡有鄉校,於是顧氏家族有许多儒学人物。顧越自小失去父親,以勤勞刻苦自立,他聰明有口才,不分晝夜學習。成人後他到建康遊學,造訪儒者討論儒學,星占、音律、讖緯等深奧道理也學得精粹,當時的太子詹事周舍重視儒學,看到顧越就便覺得贊嘆詫異,命令侄子周弘正、周弘直和他深入交談,於是他的聲譽日益隆重。同時代的會稽賀文發學兼經史,與顧越名聲相等,因此建康稱他們作「發、越」。他最初任職揚州議曹史,兼官太子左率丞,又出南平元襄王蕭偉的王國右常侍,與賀文發一起入府,互相禮重;很快顧越轉為行參軍。大通年間,朝廷下詔飆勇將軍陳慶之送北魏北海王元顥回去北方,陳慶之請求顧越參與,其時陳慶之所向披靡,直至洛陽。不久元顥開始放任驕縱,上下離心,顧越預料他會失敗,稱病歸國;到彭城,陳慶之果然受挫失敗,顧越可以回來,時人稱他能看機會行事。回國後,他擔任安西將軍湘東王蕭繹的府參軍;及後梁武帝下旨寫新義,派儒生流通,他回到吳郡講學。顧越精通《詩經》,學問廣博,尤其擅長莊子、老子和與他人展開辯論,有時寫文章和書信;身高七尺三寸,樣子俊美。梁武帝曾在重雲殿親自講述老子,僕射徐勉舉出顧越說論義,他昂首說明,聲如洪鐘,容貌可觀,武帝大加讚賞,並擢升為中軍將軍宣城王蕭大器的記室參軍,不久轉為五經博士,仍然侍奉宣城王講學。 大同八年(542年),他轉安西將軍武陵王蕭紀的王府內中錄事參軍,很快改任遷府諮議。侯景之亂,顧越與沈文阿等人向東邊逃難,侯景曾幾次授與他爵位,但他誓不受命;承聖二年(553年),朝廷詔授宣惠將軍晉安王蕭方智的王府諮議參軍,領官國子博士,其後顧越以社會未平,無心做官而回鄉,隱居在武丘山,和吳興沈炯、同郡張種、會稽孔奐等人饮酒赋诗。紹泰元年(555年),再次獲徵任國子博士,到陳朝天嘉年間得詔令侍奉東宮講讀,除任東中郎將鄱陽王陳伯山的王府諮議參軍,十分優待。不久顧越領羽林監,遷轉為給事黃門侍郎,國子博士、依然負責侍讀。其時朝廷制度草創,對於禮儀的疑議多取用他的意見,每次在東宮侍講,皇太子陳伯宗都常虛心以禮接待。顧越以宮僚名流不多,太子仁弱,安成王陳頊又有篡位的跡象,因此心懷激憤,上奏改革,陳文帝非常感慨,但最後並未施行任何改革。陳伯宗即位為陳廢帝,拜他為散騎常侍,兼任中書舍人,仍然任官黃門侍郎,領天保博士,掌管儀禮,如同帝師入朝講授,非常尊寵。當時陳頊輔政,華皎舉兵謀反,顧越請假回鄉時被或陳頊誣陷煽動藩鎮,被免官。太建元年(569年),他在家中去世,虛歲七十七。 他的孫子顧胤是唐朝的起居郎,曾孫顧琮則是宰相。.

查看 蕭紀和顧越

裴政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 高祖裴寿孙隨刘裕迁居寿阳(今安徽寿县)。梁豫州刺史裴邃之孙,裴之礼之子。早年為邵陵王府法曹参军,转起部郎、枝江令。湘东王召为宣惠府记室,真除通直散骑侍郎。侯景之乱之時,随建宁侯王琳出兵讨伐,擒宋子仙,复荆州,加壮武将军,封夷陵侯。又大破萧纪于峡口。升为平越中郎将、镇南府长史。一日為西魏部隊虜獲,萧詧劝裴政归顺,裴政表面順從,卻对城中喊道:“援兵大至,各恩自勉。吾以间使被擒,当以碎身报国。”,蕭詧下令將他就地處死,蔡大業諫阻道:“此民望也。若殺之,則荊州不可下矣。”。江陵陷落後,被送往西魏首都,授员外散骑常侍,“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入隋,转迁率更令,加上仪同三司,并與苏威等修订《开皇律》。.

查看 蕭紀和裴政

越西县

越西县(原名越嶲()或越巂(),1959年更名为“越西”;ꃺꄧꑤ vyt tuo xiep),是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越西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东邻美姑县,南接昭觉县、喜德县,西界冕宁县,北连甘洛县、石棉县。全县幅员面积2256.4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791米,最低海拔1170米.气候系康定-雅江暖温带和西昌-巴塘亚热带区的过渡带,年平均气温13.3度,年降水量1113毫米,无霜期247天.全县辖40个乡镇,289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5.6622万人,其中彝族27.8612人,占78.13%.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彝、汉、藏、回、苗、布依族等十多个民族杂居的农业县。.

查看 蕭紀和越西县

达奚武

達奚武(),字成興,代人,西魏、北周的軍人。.

查看 蕭紀和达奚武

葛修容

葛修容,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皇族女性,为梁武帝萧衍的修容,武陵王萧纪的母亲。 萧纪奉命镇守成都,侯景之乱後,萧纪在儿子萧圆照的鼓动下,自立为帝,553年,萧纪被哥哥、修容阮令嬴所生梁元帝萧绎,派兵杀害。.

查看 蕭紀和葛修容

蕭圓照

蕭圓照(),中國南北朝時代人物,梁武帝萧衍的第八子蕭纪的长子。 被祖父宠爱,萧衍命他为益州东斋郎、宋甯宋兴二郡太守,在父亲蕭纪身边。侯景之乱後,在蕭圓照的建议策划下,552年,蕭纪在益州称皇帝。之後,萧纪的行动都有萧圆照谋划。553年,西魏占领益州,萧纪在三峡地区被他哥哥梁元帝的部将樊猛包围,萧纪把一袋金子给了樊猛,让他能活着送去见他七哥梁元帝。樊猛大笑:“杀了你,金子还是我。”萧纪和第三子萧圆满都于硖口被殺。梁元帝下令除去萧纪家族宗籍,改姓饕餮,萧圆照被俘虏到江陵。萧圆正埋怨哥哥萧圆照:“你当初不鼓动父亲称帝,哪有今日之祸。”萧圆照叹了口气:「计策有誤,伯父命令不给我们兄弟倆食物。」萧圆照、萧圆正后来饿得都啃自己的胳膊。十三天后,萧圆照、萧圆正双双餓死在监狱里。时人怜之。.

查看 蕭紀和蕭圓照

蕭圓肅

蕭圓肅(),字明恭,南朝梁皇族。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武陵王蕭紀之子。 552年(天正元年),蕭紀称帝,封蕭圓肅宜都郡王,受位侍中、寧遠将軍。蕭紀率軍沿長江而下,蕭撝留守成都,蕭圓肅为副補佐。553年(天正2年),西魏尉迟迥率軍攻蜀,蕭圓肅、蕭撝降伏。蕭圓肅受位驃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封安化县公。 557年(周明帝元年),進爵棘城郡公。563年(保定3年),为畿伯中大夫。565年(保定5年),任咸陽郡太守。569年(天和4年),转任陵州刺史,命他随衛国公宇文直駐屯襄陽,没有赴任陵州。 574年(建德3年),任太子少傅。577年(建德6年),任丰州刺史,進位上開府儀同大将軍。578年(宣政元年),入朝为司宗中大夫、转洛州刺史。580年(大象2年),進位大将軍。581年(開皇元年),隋朝建国,任貝州刺史。因要奉养老母辞職,隋文帝准許。584年(開皇4年),蕭圓肅去世。享年46岁。文集10卷,又作時人詩文章《文海》40卷、《广堪》10卷、《淮海乱離志》4卷。 后人萧行赟,怀州刺史。萧行赟生萧希言,朝散大夫、太子洗马。萧希言生萧中和,庐州慎县令。萧中和女兰陵郡夫人萧氏,嫁鲍防。.

查看 蕭紀和蕭圓肅

蕭綸

蕭綸(),字世調,梁武帝萧衍第六子,母丁充華。谥号邵陵攜王。.

查看 蕭紀和蕭綸

蕭濟 (北周)

萧济,字德成,出自兰陵萧氏,中国南北朝南梁宗室,梁武帝之弟安成王蕭秀之孙,萧撝之子。 年少时为人仁厚,好作文章。萧纪承制,任用他为贞威将军、蜀郡太守、东中郎将。随萧纪东下,至巴东郡,听说西魏尉迟迥围成都,萧纪命萧济率所部回援成都。到达后,萧撝已降。于是从萧撝降西魏。北周建立,周孝闵帝即位,任命为中外府记室参军。后官至蒲阳郡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查看 蕭紀和蕭濟 (北周)

蕭撝

蕭撝(),字智遐,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追尊梁文帝萧顺之之孙,安成王蕭秀之子。 12岁入国学,广读经書、史書,善作文章。封为永丰县侯。初任給事中,历任太子洗馬、中舍人。東魏使者李諧、盧元明被派遣到南梁,梁武帝命蕭撝兼中書侍郎,受币于賓館。转任黄門侍郎。出为寧遠将軍、宋寧宋興二郡太守,转任轻車将軍、巴西郡梓潼郡太守。 侯景之乱,蕭撝为武陵王蕭紀属下使持節、忠武将軍。转任平北将軍、散騎常侍兼益州刺史軍防事。552年(承聖元年),蕭紀在成都称皇帝,蕭撝为侍中、中書令,封秦郡王。蕭紀率軍東下,蕭撝以尚書令、征西大将軍・都督益梁秦潼安瀘青戎寧華信渠万江新邑楚義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留守成都。梁州刺史楊--運守潼州。 553年(承聖2年),西魏大将軍尉迟迥入剑阁,楊--運投降。蕭撝率兵1万人阻止尉迟迥入蜀。尉迟迥包围成都50日,蕭撝投降西魏。554年(魏恭帝元年),蕭撝担任西魏的侍中、驃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为归善县公。557年(孝閔帝元年),北周建国,进爵黄台郡公。武成年間,周明帝集合文学者、儒学者在麟趾殿校定经書、史書,编纂《世譜》,蕭撝有参与。561年(保定元年),为礼部中大夫。 563年(保定3年),出为上州刺史。567年(天和2年),置露門学,蕭撝与唐瑾、元偉、王褒4人为文学博士。以母亲年老辞任,周武帝准許。其母去世,服丧期满,复职。571年(天和6年),任少保。572年(建德元年),转任少傅。後改封蔡陽郡公。573年(建德2年),蕭撝去世。享年59岁。追赠使持節、大将軍、大都督、少傅、益新始信四州諸軍事、益州刺史。谥号襄。 蕭撝擅长草書隷書,書名次于王褒。精通算数医学。著詩赋杂文数万言。.

查看 蕭紀和蕭撝

柳敏 (武德郡公)

柳敏(),字白泽,河東郡解县人,是從西魏至北周的政治人物、軍人。576年北周滅北齊後,柳敏進爵為武德郡公。.

查看 蕭紀和柳敏 (武德郡公)

杜崱

杜崱(),京兆杜陵人《梁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四十》:杜崱,京兆杜陵人也。其先自北歸南,居於雍州之襄陽,子孫因家焉。祖靈啓,齊給事中。父懷寶……官至驍猛將軍、梁州刺史。……崱卽懷寶第七子也。幼有志氣,居鄉里以膽勇稱。釋褐廬江驃騎府中兵參軍。世祖臨荊州,仍參幕府,後爲新興太守。《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杜崱,京兆杜陵人也。其先自北歸南,居於雍州之襄陽,子孫因家焉,父懷寶……嶷位西荊州刺史……崱,嶷弟也。幼有志氣,居鄉里以膽勇稱,後為新興太守。,南北朝南梁官員。 杜崱家世從北邊歸南,定居雍州襄陽,祖父杜靈啓是南齊給事中,父親杜懷寶則是南梁的驍猛將軍、梁州刺史。他少年有志氣,在家鄉以勇敢聞名,最初釋褐廬江驃騎府中兵參軍。蕭繹到荊州,他加入幕府,後擔任新興太守。太清二年(548年),他跟隨岳陽王蕭詧侵犯荊州,蕭繹與他有交情,秘密邀請他歸順。杜崱與兄長杜岸、弟弟杜幼安、侄子杜龕連夜等夜歸順,蕭繹任命他為持節、信威將軍、武州刺史,不久遷官宣毅將軍,領鎮蠻護軍、武陵內史,封枝江縣侯,食邑一千戶。蕭繹下令他伴隨王僧辯東討侯景,在巴陵遇上侯景攻打,但數十日攻不下而逃遁,杜崱因此獲加侍中、左衛將軍,進爵為枝江縣公,增食邑五百戶,仍然隨著僧辯追擊侯景到石頭城,兩軍於橫嶺爭持。戰事開始,侯景親自帶領精兵作戰;杜崱從嶺後橫截,令侯景大敗,東奔晉陵,杜崱佔據石頭城。侯景平定後,加散騎常侍、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增加食邑千戶。 同月,北齊將領郭元建在秦郡攻打秦州刺史嚴超遠,王僧辯下令杜崱支援,而陳霸先亦從歐陽會合,和郭元建在士林作戰。陳霸先令弓箭手射箭,郭元建部下後退,杜崱就因驅使士兵攻擊,大破北齊軍隊,斬首級萬多人,生擒千餘人,郭元建聚集餘眾逃走。當時蕭繹於江陵抓獲王琳,王琳的長史陸納等人在長沙反叛,蕭繹徵任他與王僧辯共同討伐。承聖二年(553年),他和陸納在車輪交戰,大勝陸納軍隊,取得兩個城池,陸納等人避走保住長沙,杜崱就圍攻當地。之後陸納投降,杜崱又和王僧辯於硤口西征武陵王蕭紀,平定並鎮守當地,於是旋,遇病去世。朝廷追贈車騎將軍,加鼓吹一部,諡武。.

查看 蕭紀和杜崱

梁 (南朝)

梁(502年-557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蕭衍称帝,改國號為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国号为梁。因为皇帝姓萧,又称萧梁。.

查看 蕭紀和梁 (南朝)

梁书

《--書》,唐朝人姚思廉著,纪传体记载南朝梁朝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6卷。 最早蕭子顯寫有《普通北伐記》五卷,蕭韶寫有《梁太清记》十卷,沈约寫有《武帝本纪》十四卷,周興嗣寫有《梁皇帝实录》五卷。許亨寫成《梁史》五十八卷。梁代謝昊又有《梁書》四十九卷,陳代何之元和隋代劉璠各成《梁典》三十卷。 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隋时有旧稿,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嘱其子思廉續書,贞观三年(629年)思廉奉命修史,房玄齡和魏徵為總監修,並采謝昊、顧野王諸家舊作,贞观十年(636年)書成。《梁書》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有二十六卷卷末論讚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另在列传中新创《止足列传》,记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迹。上自502年梁武帝萧衍称帝,止於557年陈霸先灭梁。 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梁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梁諸王世表》、《梁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洪齮孫《補梁疆域志》4卷。.

查看 蕭紀和梁书

梁元帝

梁元帝萧绎(),字世誠,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正式谥號為「孝元皇帝」,後世比照西漢的漢元帝和東晉的晋元帝,省「孝」字稱「梁元帝」。.

查看 蕭紀和梁元帝

梁简文帝

梁簡文帝蕭綱(),字世讚,一作世纘,小字六通,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的胞弟,母丁令光。.

查看 蕭紀和梁简文帝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国皇帝,廟號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蕭順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很好,也不太注重個人生活享受。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長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查看 蕭紀和梁武帝

樊猛

樊猛(),字智武,南陽湖陽人《陳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樊)猛字智武,毅之弟也。幼俶儻,有幹略。既壯,便弓馬,膽氣過人。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虜短兵接,殺傷甚眾。臺城陷,隨兄毅西上京,累戰功為威戎將軍。梁南安侯蕭方矩為湘州刺史,以猛為司馬。會武陵王蕭紀舉兵自漢江東下,方矩遣猛率湘、郢之卒,隨都督陸法和進軍以拒之。時紀已下,樓船戰艦據巴江,爭峽口,相持久之,不能決。法和揣紀師老卒墯,因令猛率驍勇三千,輕舸百餘乘,衝流直上,出其不意,鼓譟薄之。紀眾倉卒驚駭,不及整列,皆棄艦登岸,赴水死者以千數。時紀心膂數百人,猶在左右,猛將部曲三十餘人,蒙楯橫戈,直登紀舟,瞋目大呼,紀侍衛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動。猛手擒紀父子三人,斬於中,盡收其船艦器械。以功授游騎將軍,封安山縣伯,邑一千戶。仍進軍撫定梁、益,蜀境悉平。軍還,遷持節、散騎常侍、輕車將軍、司州刺史,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二千戶。《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樊毅字智烈,南陽湖陽人也。祖方興,梁散騎常侍、司州刺史、魚復縣侯。父文熾,梁散騎常侍、東益州刺史、新蔡縣侯。……毅弟猛字智武,幼俶儻,有幹略。及長,便弓馬,膽氣過人。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侯景軍短兵接戰,殺傷甚眾。台城陷,隨兄毅西上。梁南安侯方矩為湘州刺史,以猛為司馬。會武陵王紀舉兵自漢江東下,方矩遣猛隨都督陸法和進軍拒之。猛手禽紀父子三人,斬於䑽中,盡收其船艦器械。以功封安山縣伯。進軍撫定梁、益。還遷司州刺史,進爵為侯。,南梁、南陳官员。 樊猛的祖父樊方興是梁朝的散騎常侍、司州刺史、魚復縣侯,父親樊文熾則是梁朝的散騎常侍、東益州刺史、新蔡縣侯,兄長侍中、逍遙郡公樊毅。樊猛少年卓越不凡,有才幹,長大後懂得弓箭騎馬,膽量過人。青溪之戰,樊猛日夜和侯景軍對戰,殺傷很多侯景軍隊的士兵。臺城失陷,他跟隨兄長樊毅西上,累積戰功為威戎將軍。梁朝南安侯蕭方矩擔任湘州刺史,任用樊猛為司馬,當時武陵王蕭紀舉兵從漢江東下,蕭方矩派遣他帶領湘州和郢州的士兵,跟隨都督陸法和進軍拒守。蕭紀的樓船戰艦佔據巴江,兩軍在峽口爭持不下,陸法和猜度蕭紀士兵老弱,因此命令樊猛率領三千名驍勇,乘搭輕舟逆流而上,出其不意,鼓譟進迫,蕭紀部下倉卒受驚,來不及整理行列,棄船上岸,浸死者以千計。蕭紀心腹數百人仍然在左右,樊猛的部曲三十多人持矛盾直接登上蕭紀的船隻,瞪大眼睛大叫,蕭紀的侍衛都後退,一起躺卧不敢行動。樊猛親自擒拿蕭紀父子,於大船斬首,沒收船艦器械,他亦因功授游騎將軍,封安山縣伯,食邑一千戶。仍然進軍安撫梁州、益州,蜀地平定。軍對回來後遷任持節、散騎常侍、輕車將軍、司州刺史,進爵為安山縣侯,增食邑到二千戶。 南陳永定元年(557年),周文育等人在沌口打敗仗,被王琳俘虜,王琳乘勝攻打南中各郡,派樊猛與李孝欽等人進攻豫章的周迪,戰敗被周迪捉拿,很快就逃回王琳處。王琳敗亡,他回朝,在天嘉二年(561年)獲授通直散騎常侍、永陽太守,遷任安成王府司馬。光大元年(567年),樊猛任職壯武將軍、廬陵內史,至太建初年遷轉為武毅將軍、始興平南府長史,領任長沙內史,不久隸屬章昭達西征江陵,偷襲周軍船艦,因功封富川縣侯,食邑五百戶。其後他歷位散騎常侍,遷使持節、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宣遠將軍、荊州刺史,入朝官位左衛將軍。陳後主即位,增加他的食邑到一千戶,其餘如故。至德四年(586年),樊猛獲授使持節、都督南豫州諸軍事、忠武將軍、南豫州刺史;隋朝將領韓擒虎渡江時他在建康,第六子樊巡代行南豫州事務,韓擒虎進軍攻陷當地,擒拿樊巡和其家屬,當時樊猛和左衛將軍蔣元遜領青龍八十艘為水軍於白下巡邏,防禦隋朝的六合兵,後主知到樊猛的妻子在隋軍中,害怕他有異心,打算讓任忠取代,但發現難以傷害樊猛心意,就終止此事,禎明三年(589年)南陳滅亡,樊猛入隋朝。.

查看 蕭紀和樊猛

武陵郡

武陵郡,中国西汉时设置的郡,在今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境。.

查看 蕭紀和武陵郡

江德藻

江德藻(),字德藻,濟陽考城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江德藻字德藻,濟陽考城人也。祖柔之,齊尚書倉部郎中。父革,梁度支尚書、光祿大夫。德藻好學,善屬文。美風儀,身長七尺四寸。性至孝,事親盡禮。與異產昆弟居,恩惠甚篤。起家梁南中郎武陵王行參軍。大司馬南平王蕭偉聞其才,召為東閤祭酒。遷安西湘東王府外兵參軍,尋除尚書比部郎,以父憂去職。服闋之後,容貌毀瘠,如居喪時。除安西武陵王記室,不就。久之,授廬陵王記室參軍。除廷尉正,尋出為南兗州治中。及高祖為司空、征北將軍,引德藻為府諮議。轉中書侍郎,遷雲麾臨海王長史。陳臺建,拜尚書吏部侍郎。《南史·卷六十·列傳第五十》:江革字休映,濟陽考城人也。祖齊之,宋都水使者,尚書金部郎。父柔之,齊尚書倉部郎,有孝行,以母憂毀卒。……長子行敏早卒,次子德藻。德藻字德藻,好學,美風儀,身長七尺四寸。性至孝,事親盡禮。與異產昆弟居,恩惠甚篤。涉獵經籍,善屬文。仕梁為尚書比部郎,以父憂去職。服闋後,容貌毀瘠,如居喪時。,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江德藻的曾祖父江齊之是劉宋的都水使者、尚書金部郎;祖父江柔之南齊的尚書倉部郎,有孝行,因為母親逝世過度傷心而亡;父親江革則是南梁的度支尚書、光祿大夫。江德藻好學,善於寫文章;儀容英俊,身高七尺四寸;個性至孝,對親人盡禮;;與異母弟弟同居,情誼很深。他自南中郎將、武陵王蕭紀的行參軍起家;大司馬南平王蕭偉聽聞他的才華,就徵召為東閤祭酒;遷任安西將軍、湘東王蕭繹的王府外兵參軍,很快改授尚書比部郎,父親逝世時辭官。服喪完畢後,他容貌消瘦,好像還在服喪;任職安西將軍、武陵王蕭紀的記室,未就任。其後朝廷授與廬陵王蕭續記室參軍的職務,任職廷尉正,不久外任南兗州治中。陳霸先為司空、征北將軍,招引江德藻為府諮議、轉官中書侍郎、雲麾臨海王長史。梁朝陳國建立,拜任尚書吏部侍郎。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江德藻出任秘書監,兼尚書左丞,很快以本官兼中書舍人。天嘉二年(561年),兼散騎常侍,和中書郎劉師知出使北齊,寫下《北征道理記》三卷。還朝後,拜官太子中庶子,領任步兵校尉,隨即遷轉為御史中丞,因公事免任。及後朝廷拜江德藻為振遠將軍、通直散騎常侍。他自己要求管理一縣,於是獲補缺新喻縣令,行政仁愛有政績。天嘉六年(565年)在任內去世,虛歲五十七,陳文帝十分惋惜,贈散騎常侍,有文筆十五卷。他的兒子江椿也擅長文章,歷任太子庶子、尚書左丞。.

查看 蕭紀和江德藻

江总

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人,南朝陈大臣、诗人。 江总从小喜爱学习,有文才,家传书籍数千卷,经常昼夜攻读,手不释卷。南梁时,十八岁的江总为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太子舍人兼太常卿。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高才学士张缵、王筠、刘之遴等人,都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他为忘年之交。侯景之乱后,江总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任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他为官不理政务,天天与陈后主游乐于后庭,互作淫艳之诗,时人称之“狎客”。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南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历仕梁、陈、隋三朝。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能写文章,尤其擅于写五言、七言诗,多为情色之作。其中部分七言,已经初具格律。原有集三十二卷,已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查看 蕭紀和江总

新州 (萧纪)

新州,中国南北朝时南梁设置的州。 南梁萧纪(552年—553年)置新州,治所在昌城郡昌城县(今四川省三台县)。之後被西魏佔領,北周時,下轄昌城郡、高渠郡、鹽亭郡、通泉郡、玄武郡五郡。隋朝建立時,新州下轄昌城郡昌城县、射洪县,高渠郡高渠县,鹽亭郡鹽亭县,通泉郡通泉县、光漢县。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梓州。隋煬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為新城郡.

查看 蕭紀和新州 (萧纪)

亦称为 梁武陵王。

梁武帝樊猛武陵郡江德藻江总新州 (萧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