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蔡式穀

指数 蔡式穀

蔡式榖(),台灣新竹人;祖籍福建泉州同安,台灣日治時期律師,社運、政治家。乳名乞,之後取名式榖,晚號春圃。.

16 关系: 台灣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政治運動台灣政治內地延長主義王添灯高雄州特高事件趙港鄭松筠臺北市 (州轄市)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民眾黨臺灣政治史新竹市新民會 (臺灣)1927年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台灣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政治運動

在台灣日治時期,自「西来庵事件」(1915年)之後,台灣人開始使用非暴力的請願、結社等方式試圖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新!!: 蔡式穀和台灣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政治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政治

台灣政治涵蓋的政府型態、統治者或行政區劃體制,今普遍與中華民國政治相同。事實上,於中華民國統治台灣之前,台灣具有政治雛形有文字脈落可尋者可遠自1624年荷蘭據臺後算起,期間歷經鄭氏王朝、台灣清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在此尚不包含台灣近代之前未經證實的平埔族統治的相關政治型態(如:大肚王國)。.

新!!: 蔡式穀和台灣政治 · 查看更多 »

內地延長主義

內地延長主義(ないちえんちょうしゅぎ)為台灣日治時期,大日本帝國在台灣所施行的的一種法國型態的殖民統治政策。該項殖民統治政策主張將包括台灣在內的殖民地以「雖與內地有稍許不同,但視為內地的延伸,直接適用本國法律,將之做為本國領土來統治『圖解臺灣史』(2012年)第114頁」此一方針做為基本政策。.

新!!: 蔡式穀和內地延長主義 · 查看更多 »

王添灯

-- 王添--(),字子文,臺灣政治人物,出生於臺北廳文山郡新店庄(今新北市新店區),為臺灣文化協會成員、臺灣省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臺灣省茶業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理事長、三民主義青年團臺北分團主任,1946年當選為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並任《人民導報》社長、《自由報》社長。根據蘇新的說法,王添灯後來遭中國國民黨軍警以酷刑折磨,再淋上汽油活活燒死。.

新!!: 蔡式穀和王添灯 · 查看更多 »

高雄州特高事件

州特高事件,亦稱高雄州特高冤獄事件,是臺灣日治時期晚期(1940年代)於臺灣高雄州發生的白色恐怖事件。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課以打擊勾結英國、美國及中華民國等敵國及主張臺灣獨立的不良份子為由,對當時南臺灣約400至500名的社會精英大肆拘捕及刑求。此名詞是对先後發生的鳳山事件、東港事件、旗山事件、旗後事件的統稱,其中鳳山、東港、旗山三大事件被當時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課稱为高雄州不逞陰謀事件。東港事件規模最大,故也有人用「東港事件」代表整起事件。而在同一時期的北臺灣也發生了瑞芳事件與蘇澳事件。 而在偵辦過程中受命承辦這起案件(鳳山、東港事件部分)的檢察官下秀雄對特別高等警察的辦案過程感到不合理,曾提出〈高雄州不逞陰謀事件復命書〉建議立即結束對該事件的搜查,並以嫌疑不足為由處以不起訴處分,早日釋放嫌犯,且不追究警方責任為宜;使得該事件的受害範圍主要集中在高雄州以內,但是搜查、起訴及審判日後仍持續進行。遭判入監服刑者到了日本投降後才被釋放,且此時受害者開始積極舉行追悼會、復仇大會,要向當初的加害者討回公道,許多特高警察與提供協助的臺灣人都遭到了攻擊;其中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課課長仲井清一被人架到半屏山圍毆、凌遲,最後遭到槍殺。但後來這些民眾的報復行動被蔣中正政府依「以德報怨」原則加以制止,最後日本警察被審判前遣送回日本,而協助過日警的臺籍人士則隱姓埋名以躲開報復 ,中央廣播電臺——歷史臺灣。.

新!!: 蔡式穀和高雄州特高事件 · 查看更多 »

趙港

趙港(),台灣日治時期台中州大甲郡大肚庄人(現臺中市大肚區大東里),人稱「大隻牛港」。中學畢業後,在台中市以木炭商為業。 自1924年起,趙港不滿家族世代耕作的土地放領給內地退職官員,繼而展開一連串抗爭活動,之後於1926年籌組「大甲農民組合」,成為中部農民運動先驅,與鳳山地區的簡吉並稱台灣日治時期農民運動的領袖人物。 1928年受到謝雪紅的影響,加入台灣共產黨。1931年因「台共案」入獄,被判12年。1935年尚在刑期,但病重難癒,獲准出獄,不久病死家中。 1946年6月17日,趙港入祀新竹縣忠烈祠(今桃園市忠烈祠)。.

新!!: 蔡式穀和趙港 · 查看更多 »

鄭松筠

鄭松筠,號雪嶺,是一位出身臺中豐原的律師、社會運動者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

新!!: 蔡式穀和鄭松筠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州轄市)

臺北市()是台灣日治中後期(1920年-1945年)存在之行政區,也是當時台灣的首府,隸屬於臺北州;為臺北州州治、以及台灣日治時期最高統治機關臺灣總督府的所在地,因而有「島都」的稱號,與被稱為「帝都」的首都東京相呼應。。此為臺北建市之始,創立時的轄屬範圍包含今臺北市的萬華區、大同區、中正區、中山區及大安區,1938年擴大至今松山區、信義區一帶。 臺北市大致上可以分為城內、大稻埕和艋舺三個市街區。城內主要居住著內地人(日本人),而大稻埕與艋舺主要居住著本島人(台灣漢人)。除了經濟上的各種設施,臺北市也有公園、圖書館和博物館等當時文明都市的文化設施。街道上紅磚或鋼筋水泥造的三層房屋,並排著20公尺寬的柏油路。市區的中央是7.6萬平方公尺大的新公園。包圍城內區的是三線道路,沿路設置行人步道,步道和安全島上種植樹木,因景觀秀麗而有「東方的小巴黎」之稱。.

新!!: 蔡式穀和臺北市 (州轄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是1930年從臺灣民眾黨分裂出去的一個右翼團體。 1930年8月17日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於臺中醉月樓酒家,出席者達227人,並推林獻堂、土屋達太郎為顧問;楊肇嘉、蔡式穀、李良弼、劉明哲、李瑞雲等5人為常務理事,成立後即於全島24個地方巡迴演講,鎖定「施行地方自治」此單一議題,主張確立民主主義,採取合法手段,以爭取政治自由與地方自治。但自治聯盟常遭到民眾黨及左翼陣營的批評及抵制,民眾黨並做出禁止黨員加入自治聯盟的決議,為了貫徹此立場,民眾黨中執委決定「對於加入自治聯盟之黨員,付以兩週促其反省,若不退出自治聯盟者予以除名處分」。之後除林獻堂外,蔡培火、陳逢源等跨黨份子都遭除名,林氏也憤而退黨。左翼陣營方面,除了譏諷自治聯盟為「第二公益會」(公益會即親日派辜顯榮等人所創組織),林秋梧主編的《赤道報》也曾予以譏諷,新文協的《新台灣大眾時報》甚至直批「騙賊」、「理該碎屍萬段」。然而自治聯盟卻是總督府最能接受的社會運動團體。 1931年(昭和6年),日本殖民政府大舉鎮壓台灣的政治、社會團體,無論台灣民眾黨(1927-1931)、新文協(1927-1931)、台灣共產黨(1928-1931)、台灣農民組合等組織皆被查禁,唯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還能正常運作。自治聯盟亦曾派員參加1935年(昭和10年)第一屆市會及街莊協議會員選舉,成績不錯。之後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台灣民眾黨、新文協、台共等組織人員紛紛遭到搜捕。1936年(昭和11年),發生「祖國事件」。1937年(昭和12年)7月15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舉行「第四屆聯盟大會」,眾幹部決議解散組織。.

新!!: 蔡式穀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 查看更多 »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運動;這場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林呈祿認為撤廢《六三法》無異於接受當局的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有損臺灣的特殊性和獨立性。受其主張影響,運動的方向遂由撤廢《六三法》轉為設置臺灣議會的訴求;基於日本立憲政治的精神,應設置臺灣議會,將臺灣總督府的立法權交還給人民。 從1921年1月30日第一次向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臺民眾178人聯名簽署起,到1934年9月2日決議停止為止,運動共歷時14年,期間提出請願15次。最初的參與者以東京的臺灣留學生為主。至第三次請願運動籌備時,成立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從而被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妨礙安寧社會秩序為由禁止,釀成治警事件。其後,運動得到了日本輿論的支持與臺灣民眾的同情,參與人數邁向高峰。不過在1931年臺灣民眾黨被迫解散後,由於失去支持團體,加上法西斯主義的壓制,運動在1934年正式宣布中止。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除了對臺灣民眾建立法治的觀念和確立對憲政精神的追求,也影響了日本政府在1935年讓州、市、街、--議員半數改由民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的肇始。.

新!!: 蔡式穀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眾黨

臺灣民眾黨成立於台灣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年)7月10日的台中市新富町聚英樓,是台灣人成立的第一個政黨,成立大會由蔡式穀主持。最初在臺灣總督府多方的阻撓下,林獻堂、蔣渭水等人不斷更換黨名、修改黨綱,從「台灣自治會」、「台灣民黨」,最終在有條件的允許下成立。初期主要人物有李應章、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黃周等人,黨旗最早為仿中國國民黨黨旗的「上青下紅中央白日」之黨旗,後改為仿中華民國國旗的三星黨旗。.

新!!: 蔡式穀和臺灣民眾黨 · 查看更多 »

臺灣政治史

台灣政治史起始可遠自17世紀中期的大肚王國,期間歷經荷西時期、鄭氏王朝、台灣清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

新!!: 蔡式穀和臺灣政治史 · 查看更多 »

新竹市

新竹市(Sin-tik-tshī)是位於臺灣北部的都市,中華民國臺灣省的三個市之一,地處新竹平原上,為新竹都會區的中心城市。全市劃分為3個區,總面積104.1526平方公里,其西面臺灣海峽,南鄰苗栗縣,北邊、東北邊與新竹縣相連。全境除南半部屬竹東丘陵外,其餘為地勢低平的平原。古名竹塹,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又名「風城」,因九降風特別強盛而得名。 新竹市是臺灣高科技代工產業的重鎮,1936年代成立的台灣總督府第一個科研所。1970年代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及1980年代初期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吸引大批國內與國際廠商的投資及許多高科技人力移居,因此有「臺灣矽谷」之稱。.

新!!: 蔡式穀和新竹市 · 查看更多 »

新民會 (臺灣)

新民會成立於1920年1月11日,是台灣日治時期由在日台灣留學生於1919年開始組織的第一個政治運動團體。其目的在於從事政治社會改革運動,以增進台灣同胞幸福。前身為1918年(大正7年)末組成的「啟發會」,為擴大並強化組織,以旅日台灣留學生蔡式穀、林呈祿、吳三連等人為核心《吳三連回憶錄》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述,《自立晚報》出版,1991年,加上部分旅日台灣士紳,使啟發會改組成為「新民會」。會長為林獻堂、副會長為蔡惠如,而會員中較為活躍的有彭華英、蔡培火、王敏川、林呈祿等。在新民會成立大會上,並訂定3個決議目標,分別為「為增進台灣同胞之幸福,開始政治改革運動」、「為擴大宣傳,發行機關雜誌」、「尋求與中國同志接觸之途徑」,第一項的落實工作就是「六三法撤廢運動」的推動。第二項的落實則為發行機關報《台灣青年》月刊,而成員蔡惠如、彭華英、林呈祿也曾與中國政治人物往來,執行了第三項。同年,參加新民會的留學生亦成立「台灣青年會」,後改稱「東京台灣青年會」,而新民會的對外公開活動,都以東京台灣青年會的名義舉辦。到了1927年(昭和2年),新民會多數重要幹部多以離散,於是將會長制改為理事會制,推舉士紳楊肇嘉為常務理事。 1925年,從蘇聯回到日本進入日本大學的台灣青年許乃昌,成為東京台灣青年會的左傾學生中堅與楊逵、高天成、楊雲萍等一同研讀馬克思主義,後更進一步成立社會科學研究部,為日本共產黨之外圍組織,1928年1月台灣共產黨成立之後,4月由陳來旺在日本東京成立台共東京特別支部,逐步爭取台灣在東京的留學生加入,至1929年2月,右派幹部已完全被排除,完全改造為左翼團體,並成為台共附隨組織,1929年4月16日,日本警視廳展開第三次大檢舉,從日共黨人中搜到台共黨人名單,以此查獲台灣島內解放戰線,受到日本警方嚴密監控,雖有推動更生運動,但組織活動至1930年代之後日趨隱沒沉寂了。.

新!!: 蔡式穀和新民會 (臺灣) · 查看更多 »

1927年

请参看:.

新!!: 蔡式穀和1927年 · 查看更多 »

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一屆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指的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1935年11月22日舉行的第一次台灣殖民地選舉,也是台灣統治者舉辦的第一次民主選舉。是台湾在台湾日治时期所举办的2次直接民选的總選舉之一。1935年4月台湾总督府正式发布地方制度改革相关法令,确立选举制度。于同年11月22日举行。该次选举选出了一半市会议员及街庄协议会会员(另一半由州知事派任)。.

新!!: 蔡式穀和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