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 关系: 北洋水師,北洋政府将军府将军列表,黄海海战 (1894年),船政學堂,昭忠祠 (马尾)。
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又称北洋海軍、北洋艦隊,是清朝建立的近代海军舰队,于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支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巨者,规模一度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然而軍事預算遭清宮廷擠壓,至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争時除噸位外已經全面落後。战后,清政府重新组建北洋水师。1909年北洋水師殘部與其他三艦隊合并,重新劃分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
查看 蓝建枢和北洋水師
北洋政府将军府将军列表
将军府将军是由将军府所设的荣誉称号,由大总统在陆海军将领中特任。最初分为上将军、将军(冠字)两等,1919年底起增设无冠字将军。1914年至1928年间被授予将军称号的共500余人(其中1925年至1926年6月间停授)。.
黄海海战 (1894年)
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大鹿岛附近海域进行的决战。亦称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在海战中损失惨重,战后丁汝昌命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日本帝国陆军得以执行花园口登陆及荣成湾登陆作战。.
船政學堂
船政學堂,源自1866年(清同治五年)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禎於福建福州馬尾港所設的海軍學院,又稱「福建船政學堂」、「福州船政學堂」或「馬尾水師學堂」。船政學堂最初稱“求是堂藝局”,是專門為福建船政培訓人材而設。學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國教習教授造船、航海等專業知識,畢業生中優異者更會被派往西歐各國深造。船政學堂被稱為中國海軍搖籃,除了是近代中國首家海軍及航海學院外,它亦是首家現代軍事學院,和首家現代專業院校。船政學堂的畢業生不少成為北洋海軍的高級將領外,部份亦成為中國近代的著名知識份子。船政學堂壹支為前學堂習造船、後學堂習航海;另壹支為繪事院、藝圃。前學堂、後學堂演变为海軍制造學校、海軍學校、海軍飛潛學校,1949年遷臺,現為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藝圃後改稱海軍藝術學校,以後又改名“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延續至1949年後,1952年8月,因院系調整高航停辦,原有航海專業學生轉至“國立福建航海專科學校”(現大連海事大學);造船專業學生轉至“上海船舶工業學校”(現江蘇科技大學)。.
查看 蓝建枢和船政學堂
昭忠祠 (马尾)
昭忠祠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的一座忠烈祠,位于马尾区马限山顶及山麓,是为纪念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战死的中国官兵而建立的祠堂,该祠和马江海战炮台和烈士墓一起以“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的名义列为中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84年马江海战结束后,当地军人和民众将打捞上来的中国官兵遗体掩埋于此,形成九冢。1885年冬,清朝政府开始在陵园北侧兴建昭忠祠,并于1886年竣工,内祀796位福建水师官兵的灵位。1920年,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蓝建枢倡议集资重修昭忠祠,并由陈兆锵主持修缮,并合原九冢为一坟,并将中日甲午海战中福建籍的阵亡将士入祀。1984年再次大规模修缮。昭忠祠的现建筑坐西北向东南,包括了戏台、前殿、后殿等建筑,均为福州式的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带风火墙的结构,祠南侧为墓,长49米,宽10.9米,高1.03米,墓前方形拱顶亭有“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处”石碑。目前,昭忠祠连同烈士陵园和中坡炮台一起被辟为马江海战纪念馆。,福建文物网《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光明网.
查看 蓝建枢和昭忠祠 (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