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3 关系: 培正專業書院,司徒華,宋立功,九龍船塢紀念學校,五育中學 (香港),張祝珊英文中學,張謝琮賢,張賢登,張榮冕,何萬森,徐嘉樂,循道學校,循道中學,唐露曉,紅磡街坊會小學,羅富國教育學院,羅樂民,职业教育,鍾志光,西西,香港大專辯論賽,香港大專院校校長列表,香港工商師範學院,香港教育史,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學院持續專業教育學院,麥理浩,黃陳小萍,阿濃,葛量洪,鄭國江,鄉村學校 (香港),英皇書院,陳華英,陳若瑟 (香港),柏立基教育學院,李慧嫻,梁兆棠,梁紀昌,潘宗明,朱陳麗琴,文憑教師薪酬運動,旺角中心。
培正專業書院
培正專業書院(Pui Ching Academy)成立於1999年,原名為培正教育中心(Pui Ching Education Centre),為香港浸信會聯會屬下的教育機構。早期主要承辦教育署教師資訊科技培訓工作。2009年7月,其時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加士居道的正校(前葛量洪教育學院舊翼)獲教育局批准易名為培正專業書院。 該校於2002年推出IT種子計劃,每年培訓數百名青少年成為學校見習助理。2006年度開辦一年全日制中六證書課程,為香港學生提供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之餘,也提供了升讀大學的機會。2007年畢業的學生已收到美國、澳州、瑞士及中國大陸的大學的條件性取錄,讓學生有多一種選擇。 該校於2013年開辦副學位課程,提供150個副學位學額,但最終只能錄取3人。該校於2014年9月停辦副學位課程,改為集中開辨台灣升學課程。.
司徒華
司徒華(Szeto Wah;),暱稱「華叔」,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開平,已故前香港民主黨黨鞭及支聯會主席,被喻為香港民主派元老及精神領袖。司徒華曾經為教師,繼而為小學校長,執教四十年。自1970年代參加社會運動,於1973年出任教師工會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首任會長。1978年於九龍城發起反校長貪污的金禧事件而奠定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的地位。1985年晉身香港立法局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同年,獲北京政府委任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89年中国大陆学生运动(六四事件)爆發,司徒華成立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后因不滿中共血腥鎮壓民運,司徒華與李柱銘一起退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并參與成立香港民主同盟(民主黨前身),領導推動香港民主政制改革。不少香港人普遍認同他是最早為香港爭取民主的人。 2011年1月2日,推動民主運動多年的司徒華去世,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其發表的悼詞中,讚揚他一生熱愛中國及香港,致力推動民主發展。.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司徒華
宋立功
宋立功(SUNG Lap-kung),是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政治社會學、中國問題專家、政論專欄作家以及公共政策評論員、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社會學博士研究班,社會經濟政策研究所主席。是政治取向比較親中共的學者。另外,東方日報亦經常引用其評論作出報導。早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1971年剛社),其後赴威斯康星大學河瀑分校進修,後來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曾在葛量洪教育學院修讀音樂文憑,又於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任教音樂科。.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宋立功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Kowloon Docks Memorial School / KDMS)曾是位於香港九龍紅磡青州街2號的官立小學。學校由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Hong Kong & Whampoa Dock Co Ltd)順應員工及街坊的訴求於1948-1949年間與教育司署斥資50萬港元興建。學校之命名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空襲中不幸罹難的九龍黃埔船塢員工。.
五育中學 (香港)
五育中學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的津貼中學,於1978年創校。現任校長為連鎮邦先生,校監為毛錫強律師。.
張祝珊英文中學
張祝珊英文中學(Cheung Chuk Shan College)為一所於1969年由一群五邑工商總會的慈善家在香港建立的政府資助的全日制男女文法中學。學校以二十世紀初著名商人張祝珊先生(1882–1936)命名。校舍座落於香港港島寶馬山山腰雲景道上。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18位。.
張謝琮賢
張謝琮賢,MBE(Kathleen Eunice Cheung, née Tse,),本名謝琮賢,尊稱張榮冕夫人(Mrs.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張謝琮賢
張賢登
張賢登(英文:Cheung Yin Tung,),生於香港元朗,為元朗十八鄉崇正新村原居民。香港民主黨中央黨部秘書長,長期任職民主黨祕書長。歷任民主黨中央委員、中常委和司庫等職。.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張賢登
張榮冕
張榮冕,OBE(Cheung Wing-min,),香港教育家及教育行政人員,1951年至1961年擔任葛量洪師範學院創院院長。 張榮冕畢業於香港大學,1929年加入港府教育司署供職,翌年獲補送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兩年,返港後於官校英皇書院任教理科。在1941年香港淪陷以後,張榮冕曾協助英軍工作,到戰後於1948年重返教育司署任中文學校視學官。在葛師院長任內,他對該校的早年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並且見證著學生人數不斷擴充,曾為他教授過的學生包括司徒華等人。 張榮冕的妻子張謝琮賢為香港殷商何甘棠後人,兩人同於教育司署任職,嘗任何東女子職業學校創校校長。.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張榮冕
何萬森
何萬森 ,資深教育家、創業家,輾轉於嶺英中學(1953年畢業)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聯合書院畢業,同期在葛量洪教育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前身)完成師資訓練,及後於東院道官立小學任教全科。現為明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成功出版社、智慧出版社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明我教育機構(非牟利組織)董事。他亦於2003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院士。.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何萬森
徐嘉樂
徐嘉樂,原名徐嘉諾,出生於廣州,前香港籃球及排球代表隊成員,前香港籃球代表隊隊長,曾經代表香港參加亞運比賽。.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徐嘉樂
循道學校
循道學校(Methodist School)位於九龍京士柏衞理道12號,屬於校網31號。學校創立於1951年,現任校長為林惠嫦女士。校訓為「遵循主道」。 學校已於2011年5月遷至衛理道新校舍,其原加士居道校舍(部分為原葛量洪教育學院新翼)將供循道中學使用。其直屬中學為循道中學(至2022年).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循道學校
循道中學
循道中學(Methodist College)是一所位於香港九龍京士柏的男女資助英文中學。該校由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於1958年11月1日創辦,由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主持啟鑰禮。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廿二所補助學校之一,亦是教育局特許的114間英文中學之一。循道學校為其直屬小學。 辦學宗旨是為承擔基督教育使命,培育學生靈、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達到全人教育之目的。.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循道中學
唐露曉
唐露曉(Peter Donohue,),英国殖民地教育官員,1961年4月至1964年2月出任香港教育司兼立法局官守議員。 唐露曉在1949年由千里達轉調香港教育司署供職,最初在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任數學科高級教师,翌年出任該校校长,復於1952年任高級教育官、1955年任助理教育司、以及在1959年任副教育司。在教育司任內,他致力於擴充中小學教育,並參與籌設香港中文大學,以及支持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發展。此外,他還把中文中學的學制由六年制縮短為五年制,使之與英文中學的學制看齊。 然而,他任內繼續推行實用中學計劃和在1962年推出重整中小學學制的「唐露曉計劃」,引起了輿論很大的反響。其中,「唐露曉計劃」有關推遲小學入學年齡、縮短小學學制和設立特別中學課程的建議,更遭到1963年港府《馬殊及森遜報告書》、1965年《工作委員會報告書》和同年的《教育政策白皮書》直接批評。實用中學最終在1964年被叫停,而透過「唐露曉計劃」落實的措施要到1968年才被全數撤回。年僅52歲的唐露曉在1964年2月因健康理由退休返英,卸下在任只有兩年零八個月的教育司一職,並由原-zh-cn:肯尼亚; zh-hk:肯雅; zh-tw:肯亞;-教育部常務次官簡乃傑空降接替。1976年11月25日病逝於曼島首府道格拉斯,終年66歲。.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唐露曉
紅磡街坊會小學
紅磡街坊會小學(Hung Hom Kaifong Association Primary School)是香港九龍紅磡的一所已停辦男女小學。創辦於1904年,為紅磡三約公所(三約街坊會前身)當屆總理籌建之政府津貼小學,最初取名紅磡街坊公立義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4年10月16日,正在上課的小學校舍被美軍誤炸,幾乎全體教師及學生死亡,連同附近民居共300死300傷。其後街坊會主席、各委員及熱心人士集腋成裘,於1946年重辦學校,並於1949年易名為紅磡街坊公立學校,借用青州街九龍船塢紀念學校校舍在下午上課,至1964年9月遷回紅磡差館里校址。 2007年,因招生不足被迫停辦。.
羅富國教育學院
羅富國教育學院(Northcote College of Education)是一所曾經在香港提供專職教師專業培訓的院校,1939年創立,1994年被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現已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該學院為香港第一間專門培訓教師的院校,原定名為香港師資學院,之後才以提倡設立該院的當時的香港總督羅富國命名,並以羅富國的家族徽章作為校徽。.
羅樂民
羅樂民爵士,KCMG,OBE(Sir Hugh Selby Norman-Walker,),英國殖民地官員,1965年至1966年任貝專納蘭保護領女皇陛下專員、1967年至1969年任塞舌爾群島總督及三軍總司令兼英屬印度洋領地專員、以及由1969年至1973年任香港輔政司兼行政及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 羅樂民在1938年至1948年間任職於英屬印度政府,1949年加入殖民地部後,先後在非洲尼亞薩蘭出任政務主任和助理秘書長等職,1953年一度獲借調到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內閣。他在1954年重返尼亞薩蘭任發展司,此後歷任副財政司和庫務司。尼亞薩蘭在1964年獨立為馬拉威後,他繼續留在政府供職至1965年為止。羅樂民在1965年調往南非以北的貝專納蘭保護領出任女皇陛下專員,1966年元旦獲封爵士,同年9月見證當地獨立為博茨瓦納。羅樂民在翌年再轉往塞舌爾群島出任總督兼三軍總司令,未幾於1969年就任香港輔政司,接替出任西太平洋高級專員的祈濟時爵士,任內一度有傳言指他會接替戴麟趾爵士出任港督,但港督一位最後由外交官麥理浩爵士出任。 羅樂民爵士在1973年卸任香港輔政司後,原本會調任曼島總督,但他不會攜眷上任的消息傳至曼島後,引起當地強烈反響,幾經爭持,事件最後以羅樂民放棄任命告終,此後羅樂民退出地方服務,不再獲任何相關任命。晚年的羅樂民返回英格蘭定居,曾在1976年擔任懷特島郡級架構計劃小組主席。.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羅樂民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在培养从业人员实用性技能的教育领域,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和提高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职业教育
鍾志光
鍾志光(Chung Chi Kwong,),香港無綫電視體育評述員及基本藝人合約藝員,同時也兼任香港甲組足球聯賽球會晨曦的秘書。鍾志光獲得香港公開大學人文學科榮譽學士、香港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碩士,現正修讀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文學碩士,已婚,並育有兩名兒子。其中一位叫鍾行廉曾在福建籃球隊做了兩年球會秘書。.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鍾志光
西西
西西(),原名張彦,又名張愛倫,香港作家、編輯,生於上海,祖籍廣東省中山縣,小學畢業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就讀於協恩中學,初中时在中文部,中四后转入英文部。同時並开始投稿香港的报刊、杂志,曾作短篇小說《瑪利亞》,獲《中國學生周報》徵文比賽小說組第一名。其後畢業於葛量洪教育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前身),曾任教師工作,任教於官立小學。對於詩、小說、散文、童話均有涉獵。她勇于尝试新写作风格,写作手法涉猎之广,叙述手法之细腻,是当前华文作家中的佼佼者。 西西的筆名,據她本人所述,乃象形文字,「西」是一個穿著裙子的女孩子兩隻腳站在地上的一個四方格子裡,「西西」就是跳飛機的意思,這是她小時候喜歡玩的遊戲。.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西西
香港大專辯論賽
香港大專辯論賽 (Inter-collegiate Debate Competition,簡稱--)是香港電台及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合辦的粵語辯論比賽,以「衝出校園,關心社會」作口號。比賽籍辯論形式,鼓勵大專同學關心、探討香港社會事務,提高分析能力和辯論技巧,為香港大專辯論界最具代表性的賽事。大專辯論賽每年舉行一次,設有冠、亞、季軍(兩隊)及最佳辯論員獎項,得獎隊伍或同學會獲大會送出獎學金及獎盃乙個。初賽多於各大院校進行,準決賽則在香港電台廣播大廈進行。決賽多於五月初公開或在香港電台廣播大廈舉行。準決賽及決賽會由香港電台第一台錄音轉播。決賽同時於港台電視32現場直播。.
香港大專院校校長列表
Category:香港大專院校校長 Category:香港相关人物列表 Category:大学校长列表.
香港工商師範學院
香港工商師範學院是一所曾經在香港提供專職教師專業培訓的院校,於1974年創立。.
香港教育史
香港的教育情況,從宋代起才有確實史料記載。英國接管香港之初,香港政府教育政策只着重培養殖民地官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飆升,教育需求隨之增加。在各方壓力下,殖民地政府才首次聘請國際顧問進行教育研究,促成了義務教育的推行。1997年主權移交以後,特區政府着手推行教育改革,卻引起連串爭議。.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簡稱:教大;,縮寫 EdUHK)是香港唯一以師範教育為本的大學,亦是八間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法定公立大學之一。 教大前身香港教育學院為1994年合併五間師訓學院而成,他們分別為:.
香港教育學院持續專業教育學院
香港教育學院持續專業教育學院,英語:School of Continuing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簡稱SCPE,是香港教育學院(已於2016年5月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所設立的持續教育學院,太陽報,2011-12-03,該附屬學院以自資營運,香港於2012年推行新高中課程後,毅進課程與自資副學士課程的招生競爭轉趨激烈,導致學院收生人數大幅下跌,因此SCPE已經停辦,東方日報,2011-12-03。.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麥理浩
黃陳小萍
黃陳小萍(Alice Wong,),加拿大華人政治人物,加拿大保守黨黨員,現任加拿大國會下議院列治文中選區議員,並曾於保守黨執政期間從2011年-15年出任加拿大聯邦耆老事務國務部長,為聯邦内閣首位華裔女性成員。她在英屬香港出生,能說流利粤語、潮州話及英語,也能使用普通話。在從政前,她曾任教師和商人。.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黃陳小萍
阿濃
朱溥生(筆名 阿濃 1934-),祖籍江蘇泰興,生於浙江省湖州,近年旅居加拿大,退休教師,香港作家。.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阿濃
葛量洪
葛量洪爵士,GCMG(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又譯葛亮洪,英國殖民地官員,早年曾於香港輔政司署供職,及後歷任百慕達與牙買加兩地的輔政司、尼日利亞的布政司,以及斐濟總督兼西太平洋高級專員等職,1947年至1957年出任第22任香港總督,是除麥理浩勳爵外,任職時間最長的港督。葛量洪治理香港獲得不錯的聲望,另一位是1970年代港督麥理浩勳爵,可算是港人印象較深刻的港督。 在港督任內,葛量洪爵士見證了中國的國共內戰,及中國共產黨取代中国国民党,並於1949年建立了新政權。中共建政後的政治動盪,使香港在人口、社會和經濟各方面都出現既深且廣的轉變,而國、共兩黨在香港的衝突和政治事件的迭起,以至於韓戰的爆發,再加上香港戰後百廢待興,社會基建受到嚴重破壞,都使葛量洪爵士面對着極其嚴峻的考驗。不過,在他的帶領下,港府作出多項重大措施,成功使香港成功克服重重困難,並且建構出香港在戰後的基本格局,漸漸從轉口港轉型為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港。葛量洪爵士在1965年曾發行自己的回憶錄,在書中,他對中國大陸的共產政權以及香港前途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其中,他認為不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掌政,中國終有一日都會向英國提出收回香港。.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葛量洪
鄭國江
鄭國江(Cheng Kwok Kong;),人稱「鄭老師」,香港实力派填詞人;19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初,與黃霑及盧國沾二人在詞壇鼎足而立,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所紀錄的作品已逾二千首。.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鄭國江
鄉村學校 (香港)
香港的鄉村學校,簡稱村校,泛指位於新界或離島等偏遠鄉村提供教育服務予鄰近鄉村子弟的學校。教育局沒有將學校特別註冊為「鄉村學校」。大多數村校在1950年代初建成,當時新界鄉郊地方交通不便,小學教育亦未普及,不少村童失學,村校使到適齡學童獲得基礎教育的機會。大部分村校由民間開辦,村民籌募經費及捐地用以建校,供給村內適齡兒童就讀;而小部分則由商會、同鄉會、宗教團體及個人形式辦學。 村校的設施水平遠低於近年落成的學校校舍,很多只有數個課室,早年有部分採取複式教學,安排兩個或以上級別的學生在同一個課室上課。校建築多為設有空地的平房,校舍與大自然接近,師生人數較少,相對市區學校關係也密切得多。 直至1997年全港共有103間鄉村學校,到了2010年有83間已經停辦,當中有40間因按照「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 」政策(統整政策)而停辦。直到2014/15學年,仍然有20間村校繼續營運。.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Hong Kong)是一家位於香港西半山般咸道的著名男校。書院是香港的傳統名校之一,位於般咸道的校舍以紅磚建成,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官立書院校舍,目前除新翼外的整座英皇書院般咸道校舍已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校舍建築屬於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學校建築。英皇書院為香港英文中學之一,教學語言為英語。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3位。 該校是戰後香港首家全日制中學。前身為政府於1857年興辦的西角官學堂(West Point School)及後來於1879年興辦的西營盤官學堂(Saiyingpun School),西營盤官學堂後來於1926年升格為今天的英皇書院,承傳了中央書院的學制,涵煦近百年。成立之初,民間以「新書院」逕稱之,以將其與當時位於上環的皇仁書院作區別。西營盤官學堂於1925年停辦。雖然西角官學堂及西營盤官學堂可説是英皇書院的前身,但英皇書院並非繼承自該校。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分别是,西角官學堂是一所政府免費學校,而英皇書院有別於美式的公立學校,在當時則要求缴付相對高昂的學費。另外,西營盤官學堂只開辦第八班至第四班,而英皇書院則有第三班至第一班。當時香港政府是特意選擇將西營盤官學堂升格為英皇書院。 現時該校般咸道校舍始建於1923年,於1926年竣工。書院學生於理學見長,畢業生及其後代多有社會名流。.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英皇書院
陳華英
陳華英,生於1946年。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職教師,課餘寫作兒童文學作品,屢獲兒童文學創作獎。現移居加拿大。作品有《尋找螢火蟲的日子》、《跳跳蹦蹦的日子》、《得意東西話你知》、《小作家訓練室》、《狗尾草》等。 Category:1946年出生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香港教育大學校友 Category:香港兒童文學作家 Category:陳姓 Category:珠海學院校友 Category:寶安人.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陳華英
陳若瑟 (香港)
陳若瑟(英文:Chan Yuek-Sut, Joseph,),香港南區區議會前主席、前市政局議員。陳若瑟曾任香港公共圖書館委員會主席10年,任內香港公共圖書館電腦化。陳若瑟在任南區時,面對黃竹坑邨清拆重建問題。 陳若瑟是廣東寶安人,曾就讀於葛量洪師範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前身)、樹仁學院、華僑工商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及珠海書院研究院,持有文學碩士學位。.
柏立基教育學院
柏立基教育學院(英文:The Sir Robert Black College of Education),原稱柏立基師範專科學院,簡稱柏師,是一所曾經在香港提供專職教師專業培訓的院校,於1960年創立,以時任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命名。.
李慧嫻
李慧嫻,(Rosanna Li Wei Han),是著名藝術家、雕塑家、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她也是藝術大師亨利·摩爾 和亨利·馬蒂斯風格愛好者、也是小說家亦舒的讀者。香港藝術館及香港文化博物館名譽顧問。 李慧嫻在港鐵油塘站出口的戶外雕塑《行人、閒人》是由六個在吃飯、讀書和購物的雕像組成,其中,一男二女人物雕像坐著,另外一男二女雕像站立。 HK MTR YauTong Arts People-lazing-by 2.JPG|位於油塘站的作品《行人、閒人》 'People passing by, people lazing by' ceramic figures by Rosanna Li (Hong Kong).jpg|《行人、閒人》的特寫 Happy Folks (artist- Rosanna Li) (Hong Kong).jpg|香港藝術館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天、地、人 — 香港藝術展覽」李慧嫻《心滿意足II》作品。.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李慧嫻
梁兆棠
梁兆棠,1976年畢業於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後發展為香港教育大學),並先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取得小學教育學士及碩士學位(行政及管理)。現為香港小學資助校長會名譽主席,由1987年起任香港教師中心諮管會,主席、副主席及常委,曾出任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校長。2004年獲特區政府委任為離島區議員,於2008年再獲委任,並於同年獲頒「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他亦為中國大陸及香港兩所學校的校監。.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梁兆棠
梁紀昌
梁紀昌(),香港鮮魚行學校退休校長。梁紀昌於紅磡區長大,曾居住於山谷村的木屋,及黃埔街的板間房。他1967年入讀九龍城私校聖本篤中學,中三轉讀資助學校北角協同中學。中五會考後先後轉到銘基書院及天主教培聖中學就讀預科,其後考入葛量洪師範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前身)亞洲電視 2012 。畢業後曾任職小學教師,1982年轉職教育署,先後任輔導主任及發展主任 壹周刊,1097期,2011年3月17日;21年後,於2003年離任,自願到邊緣學校鮮魚行學校擔任校長。根據1/9/2014蘋果日報報導,梁紀昌校長表示他在2015年9月退休。由於他不想干預新校長管理學校方式,所以退休後三年內不問校政,也不擔任鮮魚行校董會、校監等職位,但他仍會支持學校有喜慶事宜等活動。退休三年後,如鮮魚行學校邀請他加入校董會、校監等職位,他才會考慮。蘋果日報 2014年9月1日.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梁紀昌
潘宗明
潘宗明(Poon Chung Ming,),別名「阿潘」、「潘sir」。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為香港無綫電視節目主持人,曾主持《球迷世界》及《體育世界》,並曾多次主持足球賽事的現場直播主持。他於1970年代末畢業於荃灣官立中學,後分別於1982年及1983年畢業於柏立基師範學院和葛量洪師範學院。在加入無綫電視主持節目前曾在明愛沙田馬登基金中學任職教師。 他主持現場直播節目時,能帶動現場歡樂的氣氛,其中一次,是他在1995年於香港大球場主持賀歲杯決賽現場直播時,成功令現場觀眾玩「人浪」,令人印象深刻。 之後,潘宗明移民加拿大至今。現時在加拿大中文電台AM1430及新時代電視擔任節目主持。 曾是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2000年悉尼奧運、2004年雅典奧運、北京奧運、倫敦奧運節目主持。1996年8月參與無綫電視亞特蘭大奧運,夥拍陳百祥等作節目主持。2008年8月回港參與無綫電視2008北京奧運,夥拍蔡康年、楊婉儀等作節目主持。2012年7月再次回港參與無綫2012倫敦奧運,夥拍鍾志光和徐嘉樂等作節目主持。 潘宗明的太太許加恩亦是電視人,曾為無綫電視《體育世界》前資料搜集員、翡翠台和明珠台的前天氣報導員。後來潘宗明在其電台節目透露,許加恩亦是香港有線電視婦女台的創台元老。.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潘宗明
朱陳麗琴
朱陳麗琴 ,基督教徒,畢業於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後發展為香港教育大學)。現為耀基創藝幼稚園暨國際幼兒園校監、大埔及北區幼兒教育校長會榮譽副會長,亦曾出任鐘聲學校校董、校長及聖公會靈愛學校副校長等職務。.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朱陳麗琴
文憑教師薪酬運動
文憑教師薪酬運動,是麥理浩擔任香港总督期間所發生的一連串由教師發起的社會運動。.
旺角中心
旺角中心(Argyle Centre,常簡稱為旺中)為香港集商場和寫字樓的大廈,由恆隆集團於1982年至1983年發展的項目,位於旺角亞皆老街65號及彌敦道688號,鄰近港鐵旺角站,樓高20層,建築師為郭志舜建築師有限公司。 旺角中心原址前身為「邵氏大廈」,因配合興建地鐵之工程而被拆卸。1979年,恆隆與長實(恆隆佔37.5%),投得地鐵旺角站上蓋物業發展權,興建一幢22層高的商業大廈,並命名為旺角中心.
查看 葛量洪教育學院和旺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