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

指数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英語: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位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創立於1893年.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51 关系: 城市美化运动基龍屬原古蜥屬博物馆卡尔·埃克利卡色龍屬塔羅斯龍屬大開曼鶇夜鷹目奧古斯塔龍屬宿雾水牛代亞布羅峽谷隕石呂迪格·比埃勒哥伦布半美元唐仲英冠長鼻龍屬副櫛龍屬因·約翰·德波登紫蜡蘑网络生命大百科瑪君龍屬芝加哥芝加哥地鐵紅綫芝加哥地铁绿线裂頭鱷屬西尔韦纳斯·莫利馬任加鱷馬門溪龍屬馳龍科角龍亞目鴨嘴龍科鷲龍屬 (馳龍科)黑夜幽灵迷惑龍屬近南区 (芝加哥)露丝·哈克尼斯露西 (南方古猿)閻羅王腕龍屬艾伯塔龍屬苏 (化石)雷塞獸屬雄關龍屬暴龍恐爪龍屬恐爪龍下目梁龍屬沱江龍屬本尔德懼龍屬...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城市美化运动

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是1890年代和1900年代在北美洲达到繁荣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进步主义改革运动,意图在城市进行美化,兴建宏伟的纪念碑式建筑。这一运动最初主要涉及芝加哥、底特律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旨在在城市居民中建立公民道德的共同利益,运动的支持者认为这样的美化可以促进和谐的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消除社会弊病。.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城市美化运动

基龍屬

基龍屬(學名:Edaphosaurus)又名棘龍,是種原始的草食性合弓動物,屬於盤龍目基龍科,生存於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早期,約3億300萬到2億6500萬年前。 基龍的第一個化石,是在19世紀晚期發現於北美洲,並在1882年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敘述、命名。屬名意為「地面蜥蜴」。近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發現新的基龍化石。 基龍的最明顯特徵是背部的背帆,同時期的異齒龍、楔齒龍也有類似的背帆,但是基龍的背帆形狀、形態並不相同。基龍與闊齒龍是已知最早的草食性四足動物。早期研究根據基龍的銳利牙齒,認為牠們是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例如軟體動物。但近年研究多認為基龍是草食性動物。.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基龍屬

原古蜥屬

原古蜥屬(學名:Protorothyris)是種已滅絕原古蜥科,生存於二疊紀早期的美國德州、西維吉尼亞州,體型接近現代蜥蜴,約30公分長。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有個原古蜥骨架模型。 在1937年,古生物學家Llewellyn Ivor Price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Protorothyris archeri。正模標本(編號MCZ 1532)是一個保存狀態良好的頭顱骨,除此之外還有四個化石(編號MCZ 2147-2150)。這些標本都發現於德州的阿徹城組(Archer City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2億9900萬到2億9460萬年前,相當於二疊紀早期的阿瑟爾期到烏拉爾期。 第二個種是P.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原古蜥屬

博物馆

博物館(拉丁语、德语、英语、荷兰语: Museum)又稱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築物或機構。 博物館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位於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質的博物館位於較小城市、城鎮甚至鄉村。一般人歸納出博物館所富有之功能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 在古代的博物館,例如亞歷山卓的繆斯,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研究所。近代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的個人、家庭或藝術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與文物展示給中上階級。現在博物館遍佈世界各地,類型也非常多,對大眾有償或無償開放。.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博物馆

卡尔·埃克利

卡尔·伊森·埃克利(Carl Ethan Akeley,)是一位动物标本剥制师、生物学家、动物保护者、发明家和自然摄影师。他被认为是现代标本剥制术之父,为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做出贡献。.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卡尔·埃克利

卡色龍屬

卡色龍(屬名:Casea)是種已滅絕合弓類動物,屬於盤龍目卡色龍亞目,身長約1.2公尺,比外表類似的Caseoides稍小。卡色龍是最早的草食性陸棲四足類動物之一,與異齒龍、蚓螈生存於相同時代。 卡色龍是種外表稍微肥大的動物,有大體積的身體與小型頭顱。如同其他卡色龍類,卡色龍下頜缺乏牙齒,上頜有鈍的牙齒。這些適應結果顯示卡色龍是草食性動物,能夠以堅硬的植物為食。.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卡色龍屬

塔羅斯龍屬

塔羅斯龍屬(學名:Talos)是獸腳亞目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外形類似鳥類的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近年已在亞洲發現多樣化的傷齒龍科化石,而北美洲的傷齒龍科化石則較少發現。塔羅斯龍的發現,有助於研究北美洲的傷齒龍科生物多樣性,以及瞭解北美洲恐龍的地理分佈限制。.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塔羅斯龍屬

大開曼鶇

大開曼鶇(Turdus ravidus)是大開曼特有的一種鶇。.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大開曼鶇

夜鷹目

夜鹰目(学名:Caprimulg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这一目的鸟分布广泛,除了南極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夜鷹目

奧古斯塔龍屬

奧古斯塔龍屬(學名:Augustasaurus)是鰭龍超目蛇頸龍目的一屬。奧古斯塔龍與皮氏吐龍都屬於皮氏吐龍科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奧古斯塔龍屬

宿雾水牛

宿雾水牛(学名:Bubalus cebuensis)是在菲律賓發現的化石倭水牛,於2006年首次被描述。.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宿雾水牛

代亞布羅峽谷隕石

代亞布羅峽谷隕石是撞擊出巴林傑隕石坑的隕石,已經在隕石坑周圍收集了許多的碎片。該地位於亞利桑納州,鄰近的代亞布羅峽谷在西方3-4英里。.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代亞布羅峽谷隕石

呂迪格·比埃勒

呂迪格·比埃勒博士(Rüdiger Bieler)是德國的動物學家,專長於軟體動物(特別是腹足綱及雙殼綱物種)的分類、演化、多樣式分佈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目前是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綜合研究中心(Integrative Research Center)的策展人。由於長年需要進行田野調查,比埃勒博士也是一位資深的浮潛專家。.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呂迪格·比埃勒

哥伦布半美元

哥伦布半美元(Columbian half dollar)是美国铸币局于1892至1893年铸造的一种硬币,是美国历史上首枚纪念币,发行这一纪念币既是为1893年的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筹资,又是纪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访美洲新大陆400周年,硬币正面刻有他的头像。这枚半美元硬币也是首枚刻有历史人物的美国硬币。 由于建设预算不足,博览会的组织者期望获得联邦政府拨款。国会同意授权铸造纪念币,双方都相信这些硬币可以作为纪念品高价出售。博览会官员詹姆斯·埃尔斯沃斯希望纪念币可以根据他买下的一幅画作设计,该画由洛伦佐·洛托创作,据称正是哥伦布的肖像。铸币局首席雕刻师查尔斯·爱德华·巴伯起初设计的草图所获反响不佳,博览会官员于是转为考虑艺术家奥林·沃纳的设计方案,沃纳的方案再经巴伯和助手乔治·T·摩根的调整,成为半美元的最终设计方案。 铸币局实际铸造了约500万枚半美元硬币,远超实际所需,因此有近半数予以熔毁。由于以纪念品价格发售的硬币还不到40万枚,因此并不足以解决博览会的财务困境。进入市场流通的哥伦布半美元约有200万枚,流通周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如今,成色上仍然达到未经流通标准的半美元售价尚不足20美元,如果成色与最初发行的原始状态接近,那么售价可以达到上千美元,但这都远不及1892年雷明顿打字机公司买下首枚半美元作为宣传噱头的1万美元花费。.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哥伦布半美元

唐仲英

唐仲英(Cyrus Tan,),美国华裔企业家和慈善家,唐氏工业集团董事长。.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唐仲英

冠長鼻龍屬

冠長鼻龍屬(學名:Lophorhothon)是一種小型、研究有限的鴨嘴龍科恐龍,化石是在1940年代發現於美國阿拉巴馬州達拉斯縣的一處露頭,屬於Mooreville白堊組的下層,地質年代為坎潘階早至中期。冠長鼻龍是第一個發現於阿拉巴馬州的恐龍。 在1960年,沃·蘭斯頓(Wann Langston)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奇特冠長鼻龍(L.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冠長鼻龍屬

副櫛龍屬

副櫛龍屬(屬名:Parasaurolophus,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又名副龍櫛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50萬年到7,300萬年前Evans, D.C., Bavington, R. and Campione, N.E. (2009).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副櫛龍屬

因·約翰·德波登

因·約翰·德波登(Jan Johan ter Poorten)是荷蘭的軟體動物學家,會員。.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因·約翰·德波登

紫蜡蘑

紫蠟蘑(學名:Laccaria amethystina,Amethyst Deceiver)是一種顏色鮮豔的小型可食用菇類,生長於落葉植物或裸子植物林中。其紫色的外表会逐渐風化褪色,因此常難以辨認,而有「欺詐者」(Deceiver)的稱號。该別名也可用來稱呼與它關係接近,也會因風化而褪色的紅蠟蘑。紫蜡蘑通常見於北溫帶,但也有報告指出其存在中南美洲熱帶。.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紫蜡蘑

网络生命大百科

网络生命大百科(Encyclopedia of Life, EOL)是一个免费的在线协作百科全书,旨在记录所有190万种生物的科学知识。 它是从现有的数据库,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非专家的贡献编制的。它旨在为每个物种构建一个“无限扩展”页面,包括视频,声音,图像,图形以及文本。此外,“网络生命大百科”还包含了的内容,该图书馆数字化了世界主要自然历史图书馆数百万页的印刷文献。该项目最初由麦克阿瑟基金会和斯隆基金会牵头的5000万美元资金承诺,分别提供了20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额外的2500万美元来自五个基石机构 - 美國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哈佛大学,, 密苏里植物园,和史密森学会。该项目最初由Jim Edwards和David Patterson的开发团队领导。 今天,参与机构和个人捐助者通过财政捐款继续支持EOL。.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网络生命大百科

瑪君龍屬

君龍屬(屬名:Majungasaurus,意為「馬哈贊加蜥蜴」)又譯瑪宗格龍,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末的馬達加斯加,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目前僅有一個已確認種,凹齒瑪君龍(M.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瑪君龍屬

芝加哥

芝加哥(Chicago)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伊州,為库克县縣治,东临密歇根湖,辖区内人口约290万。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人口超过900万,是美国仅次于紐約、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也是美國第二繁忙的机场。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為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樞紐。芝加哥同時也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自1837年建市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芝加哥常见的别名包括:“风城”等。 2014年全球城市排名中排名第7位。.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芝加哥

芝加哥地鐵紅綫

紅綫(Red Line)是當前芝加哥捷運系統中最為繁忙的一條路綫,每週日平均服務230,434人次之旅客。目前全長21.8英里,共計34個站。該綫同時也是芝加哥捷運系統的兩條24小時之營業路綫中的一條。 紅綫南段(唐人街至 95 街)於 2013年5月19日關閉并开始维修。在更换了轨道等设施之后,该段线路于2013年10月20日重新投入使用。.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芝加哥地鐵紅綫

芝加哥地铁绿线

芝加哥地铁绿线(Green Line),又称为西南线。是芝加哥地铁的一条线路。南西起位于西英格伍德区的亚什兰/63站、南东起位于西伍德朗区的茅屋树林站,两支线交汇后北行到芝加哥的传统中央商务区卢普区西转,最终达到位于奥克帕克的哈林站。.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芝加哥地铁绿线

裂頭鱷屬

裂頭鱷屬(學名:Dibothrosuchus)是種原始鱷形類,屬於喙頭鱷亞目。目前已經發現數個顱骨與骨骼,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裂頭鱷是種陸生鱷類,可能具有靈敏的聽力,類似現代鱷魚。.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裂頭鱷屬

西尔韦纳斯·莫利

西尔韦纳斯·格里斯沃尔德·莫利(Sylvanus Griswold Morley,)是美国考古学家、铭文学家和玛雅文化研究专家,对20世纪初期的前哥伦布时期玛雅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莫利以大规模地发掘了奇琴伊察遗址而著名,他亦发表了大量关于玛雅象形文字的专著和论文,针对普通读者撰写介绍玛雅的通俗文章。尽管随着玛雅文化研究的发展,他的理论和成果都被重新评估,然而他撰写的论文,尤其是关于瑪雅曆铭文的研究,至今仍然是此领域上重要的参考文献。在他主持由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资助的众多项目期间,他指導和鼓励了很多后来獲得顯著成功的人。他研究玛雅文明的执着和热忱使这些项目能得到必要的资助,使古玛雅文明得以揭示。 莫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为美國海軍情報局服务的间谍,以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野外考古工作为掩护,调查当地的德軍活动和反美运动。逝世后,其间谍身份才被公之于众。.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西尔韦纳斯·莫利

馬任加鱷

任加鱷(屬名:Mahajangasuchus)是種已滅絕的鱷類,擁有鈍、圓錐狀牙齒。模式種是M.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馬任加鱷

馬門溪龍屬

溪龍屬(學名:Mamenchisaurus)为蜥臀目蜥腳下目恐龙的一属,属於馬門溪龍科。牠們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馬門溪龍的体长可达22到26公尺,而脖子占一半长度,馬門溪龍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长的动物。.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馬門溪龍屬

馳龍科

馳龍科(学名:Dromaeosauridae)又名奔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牠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於白堊紀。在非正式的用法裡,牠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這個名稱因為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出現的伶盜龍而開始盛行。馳龍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奔跑的蜥蜴」,dromeus / δρομευς 意為「奔跑」,而sauros / σαυρος 意為「蜥蜴」。 馳龍科的恐龍分布範圍可能極廣,化石在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以及南極洲等地Case, J.A., Martin, J.E., and Reguero, M.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馳龍科

角龍亞目

角龍亚目(学名:Ceratopsia;意為“有角的面孔”)是群草食性、喙狀嘴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牠們的祖先出現於侏儸紀晚期。已知最早的角龍類是隱龍,生存於1億6120萬到1億557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角龍亞目

鴨嘴龍科

嘴龍科(Hadrosauridae)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包括著名的埃德蒙頓龍、副櫛龍,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牠們是上侏儸紀/下白堊紀禽龍類的後代,並擁有類似的體型。 鴨嘴龍科可分為兩個亞科。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鴨嘴龍亞科(Hadrosaurinae)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鴨嘴龍科

鷲龍屬 (馳龍科)

鷲龍屬(屬名:Buitreraptor)又名阿根廷鷲龍,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鷲龍屬 (馳龍科)

黑夜幽灵

《黑夜幽灵》(The Ghost and the Darkness)是一部於1996年出品的美国历史动作恐怖片,由执导,威廉·戈尔德曼编剧,迈克尔·道格拉斯和方·基默担任主演,讲述了19世纪末肯尼亚的两头至少吃了近35人,并很可能造成上百人丧命的狮子的真实故事。影片的音响效果表现出色,也因此获得了第69届学院奖音效剪辑奖。.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黑夜幽灵

迷惑龍屬

迷惑龍屬(学名:Apatosaur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的啟莫里階到提通階之間,約1億5000萬年前。牠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動物之一,身長約26公尺,體重介於24到32公噸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迷惑龍屬

近南区 (芝加哥)

海德公园(芝加哥) (英文:Near South Side)是美国芝加哥的77个正式划分的社区(community areas)之一,位于芝加哥河和中央商务区卢普区以南。主要景点建筑有位于密歇根湖畔的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Field Museum),芝加哥熊队主场军人球场(Soldier Field)等。.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近南区 (芝加哥)

露丝·哈克尼斯

露絲·伊莉莎白·哈克尼斯(Ruth Elizabeth Harkness,),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是一位美国服装设计师,在兩次前往中國期間,都成功地活捉了-zh-hans:大熊猫; zh-hk:大熊貓; zh-mo:大熊貓; zh-tw:貓熊;-北京衛視《檔案》節目:,成为首位将活体--带出中国的西方人。 1947年7月20日,露丝因病去世,年僅46歲。.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露丝·哈克尼斯

露西 (南方古猿)

露西(Lucy)是標本AL 288-1的通称。此标本具有约40%的阿法南方古猿骨架,由唐纳德·约翰森等人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阿瓦什山谷的发现。古人类学研究中一般仅能发现化石碎片,很少发现完整的颅骨或肋骨;因此对AL 288-1的发现尤其重要,为古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科学证据。露西生活于约320万年以前,被归类在人族,在阿尔迪发掘出来之前都被视为“人类最早的祖先”。 这副骨架具有类似猿的脑容量和类似于人类的方式,支持了人类进化争论中直立行走在脑容量之前的看法。.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露西 (南方古猿)

閻羅王

阎罗王(यमराज,IAST:Yamaraja),源自印度教神祇閻魔羅闍(或譯閻摩、閻魔、閻魔大王),是地獄的主宰,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華人尊稱其為閻魔羅闍大王,簡稱閻羅王、閻王、閻君。其實「羅闍」即「大王」之意,應稱為閻魔大王才對。閻羅王信仰傳入漢字文化圈,成為中國大陸、臺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的民俗信仰對象之一。 佛教認為,人死後,神識到達地獄受苦,源自於自身的惡業,並非由閻羅王判決所致,閻羅王只負責教誡已經下了地獄的眾生,以及令地獄的鬼卒加以懲罰。 关于阎罗王的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阎罗王共有十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十殿阎罗王」傳說。阎王有「生死簿」,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当某人生命已尽的时候,阎罗王就会派遣下属黑白无常或者牛頭馬面,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阴曹地府接受审判。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十殿的审判。 阎罗王的判决取决于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恶:生前积德行善立功的人,阎罗王会让他升到天堂成為神仙,或者给他一个幸福的来世;生前行凶作恶的人,阎罗王会让他下地狱,接受各种惩罚,或给他安排一个惡劣的来世。这是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等民间信仰在“阎罗王”观念上的体现。.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閻羅王

腕龍屬

腕龍屬(学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可能還有白堊紀早期的北非。牠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牠的前肢長於後肢。腕龍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最聞名的恐龍之一。腕龍的科學研究大多來自於東非的布氏腕龍(B.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腕龍屬

艾伯塔龍屬

艾伯塔龍屬(学名:Albertosaurus),又名亞伯達龍、阿爾伯拖龍、阿爾伯它龍、亞伯拖龍,是暴龍科艾伯塔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龍(A.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艾伯塔龍屬

苏 (化石)

苏(英語:Sue),编号FMNH PR2081,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具雷克斯暴龙化石。它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苏·亨德里克森于1990年8月12日在南达科他州西部发现的,因此以她的名字命名。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在1997年10月4日纽约索斯比拍卖行主持的拍卖中以836万美元购得。这是迄今古生物化石拍卖的最高价。苏也自此成为菲尔德博物馆的永久藏品。.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苏 (化石)

雷塞獸屬

雷塞獸屬(屬名:Lycaenops)又譯狼面獸,屬名意為“狼的面孔”,雷塞獸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獸孔目的麗齒獸亞目,化石發現於南非卡魯盆地的小頭獸組合帶(Cistecephalus assemblage zone),地質年代為二疊紀晚期的吳家坪階。 雷塞獸是種有長腿的小型肉食動物,頭顱骨長29公分,完整身長估計約1.7公尺。如同現代的狼,雷塞獸有修長的頭顱骨,上下頜各有一對犬齒。這些尖銳犬齒適合刺穿並撕下大型獵物的肌肉。雷塞獸極可能獵食小型脊椎動物,例如爬行動物、小型盤龍目、以及二齒獸類(如羅伯特獸、小頭獸)。雷塞獸以接近直立的長四肢行走、奔跑。直立四肢是只有在哺乳類才發現的特徵,但不出現在更原始的羊膜動物與合弓動物上,例如盤龍目與早期爬行動物的四肢是朝向身體兩側。雷塞獸的移動方式類似哺乳類,讓使牠們在獵食其他陸地脊椎動物時有所優勢。 File:Lycaenops ornatus.jpg|依照正模標本(編號AMNH 2240)而重建的骨架模型 File:Lycaenops ornatus 1.JPG|L.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雷塞獸屬

雄關龍屬

龍屬(屬名:Xiongguanlong)是獸腳亞目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如同其他獸腳類恐龍,雄關龍是種二足恐龍,具有長尾巴,以平衡頭部與身體重量。.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雄關龍屬

暴龍

暴龙属(学名:Tyrannosaurus)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Hicks, J.F., Johnson, K.R., Obradovich, J.D., Tauxe, L.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暴龍

恐爪龍屬

恐爪龍屬(屬名:Deinonychus)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身長約2.5-4公尺,生活於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中期至阿爾布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至1億800萬年前。牠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δεινος」(意為「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ς」(意為「爪」),因為牠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一般認為恐爪龍會用其鐮刀爪來割傷獵物,但近年就伶盜龍重建模型的測試顯示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劃。 恐爪龍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5205)有個大幅彎曲的第二趾爪,奧斯特倫姆研究鱷魚、鳥類的趾爪,發現主龍類的趾爪具有角質鞘,所以趾爪的實際體積較大。奧斯特倫姆估計這個第二趾爪有13公分長Ostrom, J.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恐爪龍屬

恐爪龍下目

恐爪龍下目(Deinonychosauria)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的演化支,存活於晚侏儸紀到白堊紀。恐爪龍類是群肉食性或雜食性恐龍,因為牠們的第二腳趾類似彈簧刀而著名。這個演化支還可進一步分為兩科:馳龍科、傷齒龍科。其中最大的物種可能是猶他盜龍,身長約7公尺;而其中最小的是近鳥龍,身長估計為34公分。恐爪龍類、鳥類是近親,兩者有最近共同祖先。.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恐爪龍下目

梁龍屬

梁龍屬(学名:Diplodoc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龙,牠的第一副化石是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發現。牠的屬名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於1877年所命名,是從古希臘文的「διπλόος」(意即「一雙」)及「δοκός」(意即「橫樑」)衍生的新拉丁語而來。這是因牠在尾巴下側有雙叉形的人字骨。這些骨頭最初被認為是梁龍獨有的特徵,但是之後在其他梁龍科及非梁龍科(如馬門溪龍)恐龍也有發現這個特徵。 梁龍生活於侏羅紀末期的北美洲西部。梁龍是在莫里遜組上層的最為常見化石之一,莫里遜組上層的地質時代可追溯至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約1億5500萬至1億4800萬年前;梁龍的生存年代,可縮小至1億54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Turner, C.E.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梁龍屬

沱江龍屬

沱江龍屬(屬名:Tuojiangosaurus)意為「沱江的蜥蜴」,是種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劍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大山鋪鎮的上沙溪廟岩層。沱江龍在生理上類似北美洲的劍龍屬,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中國劍龍類。沱江龍身長約7公尺,臀高2公尺,體重約4噸,體型比劍龍小。.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沱江龍屬

本尔德

本尔德(Benld)是美国伊利诺伊州马库平县城市。2000年普查时人口为1541人,676户人家,98.25%的人口是白人,14.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该市的名字来源于其创建者本杰明·多尔西(Benjamin L. Dorsey,1895年6月19日逝世)。多尔西负责获得的土地以建立该镇,并获得煤炭开采权。1938年9月29日,镇上曾落进一颗陨石。市内有小学一座,曾于2009年因地势下沉被毁。.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本尔德

懼龍屬

懼龍屬(學名:Daspletosaurus)又名惡霸龍,是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700萬-7400萬年前。目前有兩個有效物種:強健懼龍(D.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懼龍屬

拉爾夫·林頓

拉爾夫·林頓(Ralph Linton,)是一位美國人類學家,以其著作《The Study of Man》(1936)和《The Tree of Culture》(1955)著稱。.

查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和拉爾夫·林頓

亦称为 菲爾德博物館,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

拉爾夫·林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