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菲利普斯曲线

指数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新西兰统计学家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於1958年根据英国近百年(1861-1957)的總體經濟数据,画出了一条表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关系的曲线,数据以名义工资率的变化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低工资变化率与低失业率不能并存,高工资变化率与高失业率不能并存。进而推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因通货膨胀的数据难以取得,于是以名义工资的增长率来代替通货膨胀率),得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负关系。 此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3 关系: 埃德蒙·费尔普斯失業威廉·菲利普斯宏观经济学保羅·薩繆爾森米爾頓·佛利民罗伯特·索洛诺贝尔经济学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貨膨脹率通货膨胀适应性预期

埃德蒙·费尔普斯

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Strother Phelps, Jr.,),美国经济学家,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他通过研究证明了低通货膨胀率如何导致人们对未来低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他指出通货膨胀不仅和失业率有关,也跟企业及雇员对价格的预期有关,并将基于理性预期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引入到就业决定理论与工资-价格动态均衡和提出经济增长的资本累积黄金定律(Golden Rule savings rate;Goldene Regel der Akkumulation)等。 2006年,埃德蒙·费尔普斯因其“在宏观经济跨期决策权衡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费尔普斯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之间的关系”。他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充分就业、稳定的价格和迅速的增长都是任何经济理论、政策的重要目标。并说“他强调,从根本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储蓄和资本形成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平衡都是关乎福利分配的问题。费尔普斯的分析对于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埃德蒙·费尔普斯 · 查看更多 »

失業

意指未獲得任何有薪工作的狀態。在經濟學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且有獲取工作的行動,但卻沒找到工作的情况,就被認爲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 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失业的历史就是現代化的历史。在古代这并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藏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特别是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这一情况如今依然普遍存在于类似中国大陆地区这样的城乡二元经济体之中,如果将该国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也计算在内,那么失业总数约为2亿人,真实失业率超过了30%,远远高于17%的城镇登记失业率。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0年全球失业趋势”报告说,2009年全球的失业人口已接近2亿1千2百万,创下该组织1991年开始统计该项数据以来的最高记录。.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失業 · 查看更多 »

威廉·菲利普斯

威廉·菲利普斯可以指:.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威廉·菲利普斯 · 查看更多 »

宏观经济学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指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宏观经济学 · 查看更多 »

保羅·薩繆爾森

保羅·安東尼·薩繆爾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生於美國美國印第安納州加里,著名經濟學家,專長於數理經濟學、國際貿易等,為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創始者之一,他是凯恩斯学派能在美國推廣的重要學界領導者之一,為鹽水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保羅·薩繆爾森於16歲時進入芝加哥大學,之後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5歲時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32歲時成為正教授。1947年在其《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alysis)一书中提出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comparative statics method),同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48年出版《經濟學》(Economic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它是美國第二本以凯恩斯学派為主的經濟學教科書,也是第一本成功推廣凯恩斯学派的教科書。它成為史上最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現今是19版,曾譯成40種語言,全球賣出接近四百萬本。他使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系成為全美國的經濟學重鎮,培育出多位傑出經濟學者,如保羅·克魯格曼、罗伯特·C·默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其中多人在日後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 薩繆爾森曾經擔任美國约翰·肯尼迪總統與詹森總統的經濟顧問,也曾擔任美国财政部與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顧問。他曾與米爾頓·傅利曼在《新闻周刊》寫作每週專欄,兩人分別以凱恩斯學派與貨幣學派的支持者,進行經濟政策的討論。1970年获得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第一位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學者。1996年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保羅·薩繆爾森 · 查看更多 »

米爾頓·佛利民

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是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複雜性等範疇的貢獻,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 佛利民是《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罗纳德·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及貨幣政策有極大影響。.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米爾頓·佛利民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索洛

罗伯特·墨頓·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美国经济学家,以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著称,并在1961年被授予美国经济学会授予青年经济学家的克拉克奖章和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罗伯特·索洛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经济学奖

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Sveriges riksbanks pris i ekonomisk vetenskap till Alfred Nobels minne;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許多人反對此一通稱)。經濟學獎屬於諾貝爾基金會專屬之「諾貝爾獎」商標中的「一種諾貝爾獎」,是表彰经济学领域杰出研究者的奖项,被广泛认为是经济学的最高獎。儘管此獎項並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5大獎勵領域,但一般認爲此獎與其他諾貝爾獎地位相同,并與它們在同一典禮上頒授。 經濟學獎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其成立300週年(1668-1968)時所設立,並於1969年首次頒獎,由挪威人朗納·弗里施和荷蘭人簡·丁伯根共同獲得,獲獎緣由是他們“爲經濟分析中動態模型的發展和應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November 16, 2007,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诺贝尔经济学奖 · 查看更多 »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具体地说,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预算政策组成,它包括财政政策目标和财政政策调节手段两部分。 财政政策目标是根据财政的性质、功能、作用和特点,确定调节经济活动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1)经济增长速度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财政政策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2)经济稳定的目标。(3)公平分配目标。(4)资源配置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借助各种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主要有四种:(1)国家预算。(2)国家税收。(3)国债。(4)财政补贴。 財政政策一般分為自動財政政策(automatic fiscal policy)和衡量式財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财政政策 · 查看更多 »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一个国家或是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多数国家由央行来执行)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手段包括:调节基础利率、调节商业银行保证金、公开市场操作。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通货膨胀。多数国家的央行将目标通货膨胀率设定为1%-3%(少数国家例外,如美国、日本)。 按照调节方向划分,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激进的-利率被调节为促进经济增长;中性的-保持经济稳定;从紧的-降低通货膨胀却可能提高失业率。 货币权威机构通常指中央银行或是和央行紧密联系的一套银行系统。他们有发行货币,改变货币供给和影响利率的能力。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研究货币的性质与功能的一个分支,是各经济体制定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历史上货币政策常常随着货币理论研究的发展而改变。从19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货币政策通常与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分离。即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政策,由政府控制财政政策。即使在此之前,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经保证绝大多数的国家这两种政策分离。.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货币政策 · 查看更多 »

通貨膨脹率

經濟學上,通貨膨脹率為物價平均水準的上升幅度(以通貨膨脹為準)。以氣球來類比,若其體積大小為物價水準,則通貨膨脹率為氣球膨脹速度。或說,通貨膨脹率為货币購買力的下降速度。 以 P1 為現今物價平均水準, P0 為去年的物價水準,年度通貨膨脹率可測量如下: 計算通貨膨脹率有其他方法,如以P1的自然對數 減去 P0的自然對數,同樣以百分比表示。.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通貨膨脹率 · 查看更多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脹(inflation,在臺灣簡稱--,香港和中國大陆簡稱通--胀)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增加,但也指向因貨幣流通數量增加,而使得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也就是物價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通貨」意指流通的貨幣,通貨膨胀指貨幣發行數量上升,而物價上漲是因需求增加或供給減少,兩者關聯為貨幣發行數量上升投入消費,「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而使得物價上漲,而現在人們經常直接使用「通貨膨胀」一詞來表示「物價上升」的現象。而貨幣發行數量上升,不一定使物價上升,因為可能尚未投入消費,或是被更多的商品(服務)生產或科技進步所抵消,而某些情況,比如說,若新發行的貨幣是流向生產端擴充產能,反而可能造成供過於求,物價反而會下跌,形成貨幣發行數量增加但物價卻下跌,與常識相悖的經濟現象。 通货膨脹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購買力的下降,而貨幣貶値為貨幣在不同經濟體之間相對價値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國內市場上的價値,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値,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因為不同物價影響不同人,通貨膨脹有許多不同的衡量方式,最常見兩種衡量指數為衡量帳面消費者物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衡量新出現的商品和服務的通貨膨脹的GDP平减指数。 主流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起因的看法可大略分為兩派,「貨幣主義者」相信貨幣是通脹率數值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相信貨幣、利率和產出間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也傾向除了一般標準消費性商品物價通脹外再另附上生產性商品(資本)通脹。其他理論,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相信通膨是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導致。簡單地說,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貨幣貶値,物價上升。 相關概念包括:.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通货膨胀 · 查看更多 »

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英文:Adaptive expectations),一個经济学的假說,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另外的一个有关如何预期的理论是理性预期。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学家视理性预期为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革命性的改进,但是仍然有一些批评主义者认为应该鼓励回到适应性预期模型。.

新!!: 菲利普斯曲线和适应性预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菲利普斯曲線菲利普曲線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