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华盛顿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是美国的首都,原稱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缩写为 D.C.),以及簡稱華盛頓(Washington)、特區(the District)等。中文通常簡稱華府。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大多數美国聯邦政府機關、與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國際貨幣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並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最富裕、財富高度集中的地区;該地區2015年的人均生产总值爲181,185美元,冠绝全美。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開始紐約被定為美國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国会通过《》,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暫代首都。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權充十年首都的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聯邦地區,因此不屬於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於美國東岸的中大西洋地區,屬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兩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英里(16公里)的長方形区域,不仅包括了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了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經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弗吉尼亚。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合稱。.
史密森尼站
史密森尼站(Smithsonian Station)是華盛頓地鐵橘線、藍線交會的地鐵車站。預計於2013年通車的銀線亦將設站於此。該站接近國家廣場的中心,南邊出口位於獨立大道及西南12街交叉口的西南方,電梯入口則位於該路口的西北方,北邊出口位於國家廣場南側接近西南傑佛遜大道處。本站站名取自所在地附近屬於史密森尼學會的眾多博物館,距離華盛頓紀念碑及潮汐湖(Tidal Basin)等國家廣場附近的景點亦十分接近,週邊也有許多聯邦政府的辦公建築,包括美國能源部及美國農業部等。 本站從2002年開始的每個7月4日都會全天關閉,因為本站的北側出口正好位在美國獨立日期間國家廣場的安全管制區範圍內。.
地鐵中心站 (華盛頓)
地鐵中心站(Metro Center Station)是華盛頓地鐵的核心地鐵車站,也是最早啟用的車站之一,自1976年3月27日營運至今,有紅線、橘線、藍線及銀線交會。 本站位於華盛頓市中心,大約處在一個東西介於11街至西北13街、南北介於G街至H街的區域內。於G街與11街、12街及13街的3個交會處,及12街和F街的路口設有出口,唯一的電梯則位在G街以北的12街西側。在地鐵各站中的繁忙程度僅次於聯合車站而排行第二,截至2006年5月為止,在工作日時平均每天有30,500人次進出。 本站的中間層包含了紅線的側式月台(上層月台),而橘線和藍線則共用一座島式月台(下層月台)。地鐵營業部則位在中間層,紅線的東向月台上,鄰近12街及F街的入口。在20世紀中葉,這一帶是華盛頓的中心商業區,擁有許多百貨公司、劇院、辦公大樓、餐廳及娛樂場所,但由於1968年華盛頓暴動、郊區購物中心的開幕及K街至法拉格特廣場(Farragut Square)附近新商業建築開發的緣故,導致地鐵中心站附近地區的蕭條,但之後卻重新繁華了起來。.
聯邦三角站
聯邦三角站(Federal Triangle Station)是華盛頓地鐵橘線、藍線交會的地鐵車站。預計於2013年通車的銀線亦將設站於此。本站的出口設在Ariel Rios聯邦大廈的下方。.
華盛頓地鐵銀線
華盛頓地鐵銀線(Silver Line)是美國華盛頓地鐵其中一條路線,包括28個現有車站和6個計劃中的地鐵站。其中5個車站與橘線共線,另有13個車站同時還與橘線與藍線共線,以及5個只與藍線共線的車站。當中,銀線只有5個車站單獨車站,自2014年7月26日啟用。.
華盛頓地鐵藍線
華盛頓地鐵藍線(Blue Line)是華盛頓都會區捷運系統的一條路線,大部分的車站與橘線共用,另有一部份則與黃線共用,僅有八個車站不與其他路線的軌道重疊。 Category:華盛頓地鐵.
馬里蘭區域通勤鐵路賓州線
里蘭區域通勤鐵路的賓州線由華盛頓聯合車站,行駛屬於美鐵公司的東北走廊(Northeast Corridor),經巴爾的摩的賓州車站到馬里蘭州的裴瑞維爾(Perryville),長約77英里(124千米)。本線是馬里蘭區域通勤鐵路最繁忙也是唯一的電氣化路線,目前是美國行車速度最快的通勤鐵路,列車時速可高達。本路線簽約交由美鐵營運,由其提供人力操作與調度列車,並維修屬於馬里蘭區域通勤鐵路的車輛。本線係由馬里蘭運輸局(MTA)下屬的馬里蘭區域通勤鐵路(MARC)管理。 賓州線承繼了賓州鐵路、賓州中央鐵路、聯合鐵路等鐵路公司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以及美鐵於1978年到1983年之間提供的通勤服務。美鐵當時的通勤列車稱為切薩皮克號。1983年馬里蘭州與其他幾個美國東北部的州分接管了美鐵的通勤路線,馬里蘭區域通勤鐵路於是成立。 賓州線便取代了華盛頓與巴爾的摩之間,美鐵的切薩皮克號以及某部份之賓州鐵路所提供的通勤服務。 Amtrak's Acela Express, Northeast Regional, and long distance trains share the tracks with the Penn Line and share stations with MARC at Aberdeen, Penn Station, BWI Rail Station, New Carrollton, and Union Station.
麥佛森廣場站
麥佛森廣場站(McPherson Square Station)是華盛頓地鐵橘線、藍線交會的地鐵車站。預計於2013年通車的銀線亦將設站於此。 本站位於麥佛森廣場及富蘭克林廣場之間,是通往白宮的主要車站,本站有兩座出口,分別位於I街與佛蒙特大道、14街的交叉口附近, 其中佛蒙特大道出口位在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下方。.
橘線
橘線,可能指一交通路線:.
查看 華盛頓地鐵橘線和橘線
法拉格特西站
法拉格特西站(Farragut West Station)是華盛頓地鐵橘線、藍線交會的地鐵車站。預計於2013年通車的銀線亦將設站於此。本站的流量在華盛頓地鐵各站中流量排行第四,自2006年5月3日起平均每個工作日有25,000人次進出。 法拉格特西站的服務範圍為華盛頓市中心區,站名取自位在車站東邊,以南北戰爭期間美國海軍高階軍官戴維·格拉斯哥·法拉格特(David Glasgow Farragut)為名的法拉格特廣場,因本站位在其西方而得名。兩座出口均在I街上,分別位於I街與17街、與18街的路口。本站距離鄰近的法拉格特北站僅一個街區之隔,但兩者之間卻沒有直達的通道。其實華盛頓都會區交通局原先的計畫是要建造唯一一座「法拉格特站」以紓解地鐵中心站的擁擠情形,然而如此採取明挖隨填法的工程會對地面的法拉格特廣場本身造成干擾,因此後來改採將法拉格特站一分為二的方案。作為定案於2002年9月的首都長程改善計畫的一部分,捷運局已經計畫要建造一座地下人行通道以將本站與法拉格特北站連接起來。 本站的列車服務於1977年7月1日隨著藍線的開通而開始,通車之初便成為華盛頓地鐵第一座月台上缺乏柱狀告示牌的車站,因此站內的資訊大多都列在牆壁上。.
朗方廣場站
朗方廣場站(L'Enfant Plaza Station)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西南象限,是維吉尼亞鐵路快線的鐵路車站及華盛頓地鐵的核心地鐵車站,是華盛頓最早啟用的地鐵站之一,有綠線、黃線、藍線及橘線交會,是地鐵各站中交會路線最多的一站。預計於2013年通車的銀線亦將於本站設站,屆時本站將成為五條地鐵交會的大站。 本站站名取自規劃華府都市格局的法裔美籍建築師皮耶·查爾斯·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有許多出口,一個位於9街及D街交會處的朗方廣場購物中心大廳,一個位於6街至7街段的D街上,一個位於馬里蘭大道和7街路口,一個位於美國運輸部舊辦公大樓的庭院內,所在地週邊有許多聯邦機構分佈,而且由維吉尼亞州經波多馬克河前往華盛頓市區的列車及人流也在此交會,使本站成為一個十分繁忙的車站。橘線及藍線列車於1977年7月1日開始於本站營運,使用本站的下層月台,而綠線及黃線列車於1983年4月30日投入服務,使用上層月台,這使得朗方廣場成為華盛頓地鐵唯一一座下層月台較上層月台要早開放使用的車站。而維吉尼亞快線的車站則位於6街及7街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