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 关系: 卡尔十四世·约翰,卡尔大公 (奥地利-特申),奧古斯特·德·馬爾蒙,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別列津納河戰役,呂岑會戰 (1813年),克萊門斯·梅特涅,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雅克·劳里斯顿,老近卫军,梅斯,歐陸戰爭系列,温特图尔战役,本杰明·巴瑟斯特 (外交官),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时代年表,7月5日,7月6日。
卡尔十四世·约翰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生于法国波城,1804年晋封法国元帅,1810年被选为瑞典王储,1818年分別以卡尔十四世·约翰(Karl XIV Johan)和卡爾三世·約翰(Karl III Johan)的名号加冕为瑞典国王与挪威国王,在位至1844年去世。.
卡尔大公 (奥地利-特申)
卡尔大公,(Archduke Charles of Austria, Duke of Teschen) (德语: Erzherzog Karl von Österreich, Herzog von Teschen, 又称Karl von Österreich-Teschen) (全名: 卡尔·路德维希·约翰·洛伦茨Karl Ludwig Johann Josef Lorenz of Austria) (1771年9月5日 – 1847年4月30日) 奥地利元帅,利奥波德二世和皇后公主之子,弗朗茨二世之弟。尽管他患有癫痫病,但不影响他作为指挥官和奥地利军队的改革者。.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奥古斯特·德·马尔蒙,拉古萨公爵(Auguste de Marmont, Duc de Ragusa,) 法国将军和贵族。1808年被封为拉古萨公爵。1809年晋升为法国元帅。.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Friedrich August I,),全名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约瑟夫·玛利亚·安东·约翰·奈波穆克·阿洛易斯·克萨威尔(Friedrich August Joseph Maria Anton Johann Nepomuk Aloys Xaver),绰号:“公正者”(der Gerechte),第一任萨克森国王,1806年12月11日至1827年5月5日在位,1763年至1806年任萨克森选侯,称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1807年至1813年间兼任华沙公爵,称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一世(波兰文:Fryderyk August I)。.
別列津納河戰役
別列津納河戰役是拿破崙的軍隊1812年從莫斯科撤退到斯摩稜斯克後,搶渡別列津納河時,被俄軍從三路夹攻的戰役。法軍大败後狼狈渡過別列津納河。.
呂岑會戰 (1813年)
呂岑會戰是一場爆發於1813年5月2日的戰役,為第六次反法同盟之戰的第一戰,拿破崙在此役之前的俄法戰爭中大損,花費心思才又重建了新的大軍,在此戰役中初試啼聲,獲得勝利,但由於騎兵的不足,反法同盟戰力依然存在。.
克萊門斯·梅特涅
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德意志出生的奥地利政治家,亦是所在时代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梅特涅生於科布伦茨的贵族家庭。父亲也是外交家。梅特涅曾就讀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见证过1790年利奥波德二世和1792年弗朗西斯二世的加冕礼。在英格蘭短暂游歷後,他被任命為尼德蘭公使,然就任第二年尼德蘭即被法國占领。 1795年與第一任妻子爱麗諾·馮·考尼特斯结婚,這段婚姻助他躍入维也纳社交圈。1825年原配夫人過世,1827年與男爵夫人安托瓦内特·来卡姆(Antoinette Leykam)结婚,她於1829年逝世;後又與伯爵夫人梅兰妮·西奇·费拉里(Melanie Zichy-Ferraris)於1831年结婚,她先梅特涅5年過世。1801年任奥地利驻萨克森公使,1803年任驻普鲁士公使,1806年改任驻巴黎公使。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 梅特涅之子理查德·冯·梅特涅也是出色外交家。他十二個婚生和非婚生的孩子多數沒他活得長。他是保守主义者,热衷维护大国均衡策略,尤其反对俄国对中欧的领土扩张,并力图削弱奥斯曼帝国。他讨厌自由主义并致力防止帝国崩溃,例如他强行镇压在北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叛乱;在国内他也推行相同的政策,他建立大范围的间谍网络和检查制度来维續动荡的局面。类似政策在他的策划下在德意志各邦得以推行,此即著名的卡尔斯巴德法令。 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直至1848年革命被迫下野為止,他任内首要工作是缓和奥地利與法國的關係。他促成奥地利公主,女公爵瑪麗·路易莎與拿破倫的婚姻。然不久後,作為外相他推動奥地利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代表奥地利签署了枫丹白露条约,流放拿破倫。他是後拿破倫時代欧洲列强组成的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1815年6月)之主席。帝国在1813年10月授予他親王頭銜。“梅特涅体系”維繫着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联盟十数年之久。这是梅特涅在奥地利外交上的最高峰。此後,梅特涅逐渐被國际外交邊缘化。 1821年他擔任首相,歷經兩朝(弗朗西斯二世和他兒子费迪南一世)直到1848年费迪南一世遜位。此後,他经歷伦敦到布莱顿再到布鲁塞爾的短暂流亡生涯,1851年他再一次回到维也纳宫廷,成为费迪南一世的继任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1859年梅特涅逝世,享年86岁,乃同时代知名政治家之最。 歷史上對梅特涅政策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他引领的“梅特涅时代”避免了欧洲大战,其外交才能有目共睹,他使得欧洲列强難以察覺奥地利军事、经济外强中乾的事實。他反对沙俄帝国野心的决策也被视为政绩。他因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整歐洲秩序,撲滅歐洲革命之火,被封上「消防隊長」的稱號。反对者認为,他坚持病态的保守主义政策仅仅是出于他的虚荣心和不犯错主义,他们认为梅特涅本可以为奥地利做得更多,而不是在1817年通过行政改革来镇压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使得最终德國在普魯士而非奧地利主導下統一。另有史学家指出,梅特涅事实上并没有多大实权,真正的权力都在哈布斯堡君主手里。 1812年12月拿破仑在侵俄战争中失败后,梅特涅在1815年积极参加建立神圣同盟,他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是复辟势力总代表,积极主张镇压欧洲各国革命。1821年5月,他任奥地利首相。1848年3月,奥地利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实行宪政。梅特涅被迫辞职,亡命英国,1849年迁居比利时,1851年返回奥地利,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 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梅特涅。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是在对国家制度的亲切关怀和对传统权威的适度尊重中,寻找政治生活一切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源泉。梅特涅对于欧洲的眼光也同样朝这个方向推进。梅特涅眷恋着旧秩序,殚精竭力地在各国之间玩弄权术,见风使舵,以期达到他渴望的一成不变。而事实上,他的大国均势政策,在他手中行之有效,以致落后的奥地利能一度跻身于欧洲强国。维也纳体系在旧秩序的气味中摇摆而至于平衡。.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1763年5月7日-1813年10月19日)是一位波兰领导人,将军,战争部长及军队首领,被赐予帝国元帅头衔。.
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
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拿破仑·波拿巴试图凭借武力在维也纳附近横渡多瑙河。但查理大公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在前者渡河時,發動圍剿進攻,發生激战,拿破崙只好被迫撤退。此战役是在数十年中拿破仑亲自率领的军队第一次遭到失败。 戰役結果,法军损失大约23,000名士兵,包括7,000名战死,16,000名重伤,其中包含法蘭西第一帝國第一位陣亡的元帥讓·拉納。.
雅克·劳里斯顿
雅克·亚历山大·伯纳德·劳,劳里斯顿侯爵(Jacques Alexandre Bernard Law, marquis de Lauriston) 法国苏格兰血统的军官和外交官,拿破仑战争期间的陆军将官。他出生在印度的本地治里,他的父亲是金融家约翰·劳的一个侄子,在殖民地政府中担任高级职位,他的母亲是葡萄牙商人卡瓦尔霍家族(Carvallho)成员。劳里斯顿的名字镌刻在凯旋门。.
老近卫军
老近卫军(Vieille Garde,昵称Les Grognards),是拿破仑帝国卫队的精锐成员,也是拿破仑大军团(Grande Armée)中的著名成员。老近卫军由经验丰富老兵组成,这些士兵很早就开始追随拿破仑作战。 不少人认为,拿破仑是按照身体特征,如高度,在普通士兵中,挑选适合人士,作为老近卫军成员的。无论是老近卫军的敌军,抑或是老近卫军的友军,都对他们的身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军中服役的时间与在作战时表现出的勇气,也都是选拔老近卫军时的考虑因素。.
查看 華格姆戰役和老近卫军
梅斯
梅斯(Metz,IPA:),法国洛林地區首府,位於洛林大區摩泽尔省。.
查看 華格姆戰役和梅斯
歐陸戰爭系列
歐陸戰爭(European War)是由遊戲開發商Easy Tech開發的回合制策略遊戲系列。Easy Tech於2011年起陸續發佈歐陸戰爭系列遊戲。.
查看 華格姆戰役和歐陸戰爭系列
温特图尔战役
温特图尔战役(1799年5月27日)是一场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也是法国大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指挥,作战双方为及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部队。小城温特图尔位于瑞士,坐落在苏黎世东北部18千米(11英里)处。由于其位于七条通路的交汇处,控制住该城的军队便可控制绝大部分瑞士的通路,以及经由莱茵河通向德国南部的道路。虽然参与部队规模较小,但是奥地利部队对于法军连续11小时的攻势为三支奥地利部队在苏黎世北部成功会合争取了时间,并直接导致了法军数日后的。 1799年5月中旬,霍茨及指挥的部队在格劳宾登隘口击退法军,奥地利由此从法国手中夺取了法属瑞士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在和史塔卡赫战役中击败了让-巴普蒂斯·儒尔当率领的2.5万人的后,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地利主力军经由沙夫豪森渡过莱茵河,准备与霍茨和的部队会合,包围苏黎世。 此时,指挥权都归属于安德烈·马塞纳的法属瑞士军队和多瑙河军团意图阻止奥地利三军会合。马塞纳从苏黎世派遣米歇尔·内伊和一只小型骑兵步兵混合部队在温特图尔阻截霍茨的部队。面对强攻,尽管双方损伤惨重,但奥地利军仍成功将法军逐出温特图尔高地。6月上旬,奥地利哈布斯堡军成功会合,卡尔大公进军苏黎世攻击法国据点,成功将法军驱赶至利马特河另一侧。.
查看 華格姆戰役和温特图尔战役
本杰明·巴瑟斯特 (外交官)
本杰明·巴瑟斯特(Benjamin Bathurst;),或译班杰明·巴沙斯特,是18世纪时期的一位英国外交官。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他被任命为英国的全权公使,前往奥地利。 1809年11月25日,巴瑟斯特在普鲁士失踪。他的下落曾引起广泛的猜测和讨论,甚至有传闻说他是因为某种超自然原因而突然消失的。而近年来的研究则认为巴瑟斯特的失踪被过度夸大,他很有可能遭遇了谋杀。.
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是欧洲和法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体涵盖了法国大革命的第四和最后一个阶段(法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是国民大会时期,第二阶段是国民立法议会时期,第三阶段是督政府时期)。其大致始于拿破仑·波拿巴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法国执政府,终于百日王朝期间的滑铁卢战役。此后维也纳会议即召开,欧洲版图又恢复到大革命之前。拿破仑带领法国走出革命和战争的焦土,重新实现了政治稳定;其与罗马天主教廷达成和解,废除了国民公会制定的许多激进宗教政策,并在1804年颁布了《民法典》——这部法典确认所有男性成年公民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平等,并且建立起个人不再依靠出身而是更多依靠自身教育、职业的努力来取得成功的一个唯才是举的社会。民法典还承认了国民大会的许多温和的政策,撤回了由过度激进的国民公会通过的政策。但法典也承认了家长制,这使得妇女和儿童都成为其男性家长的从属。 拿破仑在积极整顿国内事务的同时,也试图在整个欧洲范围建立起自己的权威:他的军队征服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占领了许多岛屿,并且迫使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与法国结盟,后者也被迫接受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但英国从始至终反对法国的霸权,未曾屈服于拿破仑。 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解体于1812年,当时拿破仑决意入侵俄国,但却低估了其部队可能遭遇的挑战。拿破仑确信沙皇正在与英国密谋,因此亲自率领 60 万大军远征莫斯科,并在莫斯科近郊的博罗季诺击败了俄军。但沙皇早已撤离并烧毁了莫斯科,这使得拿破仑的庞大军队既得不到充分的补给,也没有躲避寒冬的营地。拿破仑只得下令撤退,但俄罗斯的严冬和俄军无休止的骚扰击垮了他的军队,最后只有3万人的部队成功回到法国。各国重新结成反法同盟,终于在1814年攻克巴黎迫使拿破仑退位。1815年拿破仑复辟,反法同盟旋即重新成立,拿破仑又在滑铁卢被以英国为首的联军部队最终击败。.
查看 華格姆戰役和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年表
拿破仑时代年表 (1799–1815)。拿破仑时代始于1799年的雾月政变,这次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并建立执政府,终结于1815年百日王朝期间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或几天后的二次退位。.
7月5日
7月5日是公曆年的第186天(閏年的第187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9天。.
查看 華格姆戰役和7月5日
7月6日
7月6日是公曆年的第187天(閏年的第188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8天。.
查看 華格姆戰役和7月6日
亦称为 瓦格拉姆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