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4 关系: 吴伯箫,山东行政区划史,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山東省 (清),京东路,京東西路,刘居英,韓綿禧,莱东县,莱北县,莱芜市,莱芜第一中学,青岛市区道路新旧名称对照表,西关街 (莱芜),泰安州,泰安专区,泰安府,泰安地区,泰安直隶州,泰安道 (山东),泰山专区,朱廷位,济南府,济南道。
吴伯箫
吴伯箫(),原名吴熙成,字伯萧。(后人又常因字作名为吴伯萧)山东省莱芜市人。中國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笔名山屋和山荪,发表教育方面的文章,曾属名齐延东。.
查看 莱芜县和吴伯箫
山东行政区划史
山东行政区划史介绍山东地区行政区划变迁。.
查看 莱芜县和山东行政区划史
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是明朝在华北平原东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一级行政区名,下辖6府15州89县。布政使司衙门驻济南府。.
山東省 (清)
山东省(v),为清朝的内地十八省的一个省。.
查看 莱芜县和山東省 (清)
京东路
京东路是中国北宋设立的一个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一。 治所在宋州(景德后为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山东省徒骇河东南,东明县、河南省睢县、柘城县以东,和江苏省西北角。包括山东的大部。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建广济军。四年(979年),割曹、澶、濮、济四州地,复置县,隶属广济军。熙宁四年(1071年)废广济军,以定陶县隶曹州。熙宁六年(1073年)正式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二路。以今泰山和沂水为二路分界线。京东东路治所在青州,京东西路治所在兖州,后迁应天府。金朝改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
查看 莱芜县和京东路
京東西路
京東西路是中國宋朝(960年-1279年)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地處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的東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初置京东西路安抚使。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四年(1114年)),移安抚使于南京应天府。 北宋的陪都南京应天府,也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為京東西路的首府。 北宋時,此地為宋朝重要的文化地區。南宋建炎衣冠南渡,京東西路建制撤銷,但該地仍為宋金交戰的主戰場之一。.
查看 莱芜县和京東西路
刘居英
刘居英(),吉林省长春市人。原名刘志诚。中国共产党官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查看 莱芜县和刘居英
韓綿禧
韓綿禧,山東济南府莱芜县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二年,山東鄉試中舉。順治三年,登進士,授江西进贤县知县。.
查看 莱芜县和韓綿禧
莱东县
莱东县,中国山东省旧县名,可以指:.
查看 莱芜县和莱东县
莱北县
莱北县,中国旧县名。 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莱芜县一分为三,分为莱芜、莱东、新甫三县。地处莱芜县北部,故亦称莱北县。1945年三县撤销,仍合并为莱芜县。 Category:山东抗日根据地县份 Category:莱芜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941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45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查看 莱芜县和莱北县
莱芜市
莱芜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东临淄博市,西、南靠泰安市,北界省会济南市。全市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35.16万。现有2个市辖区,莱城区和钢城区。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莱芜战役”。莱芜市是革命老区,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现在为以钢铁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此外,莱芜市还是中国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双拥模范城。在其境内雪野镇每两年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 在钢城区建有大型钢铁企业——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市因其盛产葱、生姜、大蒜,有“三辣之乡”的美誉。.
查看 莱芜县和莱芜市
莱芜第一中学
莱芜第一中学,简称莱芜一中、莱一、大一中,旧称莱芜中学、县一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莱芜市的一所公办高级中学,位于莱芜市汶水大街29号。始建于1952年,原名莱芜中学,1956年更名为莱芜第一中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称“莱芜县矿山中学”后又恢复原名。是山东省重点高中,其学生因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成绩突出而闻名,2016年位列中国自主招生百强名校第一名。目前在校生9000余人。.
查看 莱芜县和莱芜第一中学
青岛市区道路新旧名称对照表
青岛市区道路新旧名称对照表,分时期及区域列出了中国青岛市传统老城区主要道路的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对照。 青岛于20世纪初建置后,先后经历了德国租借和两次日本占领。最早的胶澳市区被划分为青岛、大鲍岛、台西镇和台东镇四区,德国和日本统治当局按照本国语言,分别对已经初具规模或建成的道路进行了命名和更名。中华民国在成立胶澳商埠之初,为宣示主权,对此种外国风格的路名进行了大规模变更,变更的原则主要为中国地名,变更后的大部分路名沿用至今。 其中,“町”为日本行政区划用语(相当于街道),借以表示路名;实际上,在日文中路名本应使用“××通”或“#丁目”表示。.
西关街 (莱芜)
西关街是中国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的一条东西向道路,也是全城最早存在的道路之一。道路西起鹿鸣街南段,与红楼巷、燕喜街、凤阳路、机关一区路交汇,东端为胜利南路东关街路口。.
查看 莱芜县和西关街 (莱芜)
泰安州
泰安州,金朝时设置的州。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泰安军置,治所在奉符县(今山东省泰安市)。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泰安、莱芜、新泰等市地。属山东西路。金朝末年,为刘二祖红袄军根据地。元朝时,属中书省。明朝初年,废奉符县入州,领二县(新泰县、莱芜县)。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泰安直隶州。十三年升为泰安府。.
查看 莱芜县和泰安州
泰安专区
泰安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已撤消的行政区,在今山东省中部。1950年,原鲁中南行署区泰山、泰西2专区合并设置泰安专区,由山东省直辖,专署驻泰安县(今泰安市)。辖原泰山专区所属泰安、历城、莱芜、泰宁、新泰5县;原泰西专区所属肥城、平阴、宁阳、汶上、东平、长清6县及原尼山专区所属泗水县。泰安专区辖12县。 1952年,泰宁县因与福建省泰宁县重名,改名徂阳县。1953年,原淄博专区所属章丘、章历2县划入;撤销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汶上县划归济宁专区。1956年,撤销徂阳县,并入泰安、新泰、宁阳3县;泗水县划归济宁专区。 1958年,由泰安县析置泰山市;后撤销泰安县,并入泰山市,并改名为泰安市。同年,撤销泰安专区,将泰安市及新泰、历城、宁阳、章丘、长清、莱芜6县划归济南市;将东平、平阴、肥城3县划归聊城专区。 1961年,恢复泰安专区,专署驻泰安市。辖原属济南市的泰安、新汶2市和章丘、莱芜、新泰、宁阳、肥城、长清6县和原属菏泽专区的平阴县(1960年恢复);恢复1960年撤销的东平县。泰安专区辖2市、8县。 1963年,撤销泰安市,复设泰安县。1965年,撤销新汶市,改设新汶县。专区辖10县。 1967年,撤销泰安专区,改置泰安地区。.
查看 莱芜县和泰安专区
泰安府
泰安府,清朝时设置的府。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泰安直隶州置,治所在泰安县(今山东省泰安市)。领东平州、六县:泰安县、肥城县、新泰县、莱芜县、东阿县、平阴县。辖境相当今山东省泰安、莱芜、新泰、肥城、平阴、东阿、东平等市县地。1913年废。.
查看 莱芜县和泰安府
泰安地区
泰安地区,中国旧地区名。在今山东省中部,亦是今泰安市的前身。 1967年由泰安专区改置。辖泰安、平阴、宁阳、莱芜、章丘、东平、新汶、新泰、长清、肥城等县。行政公署驻泰安县(今市)。1978年章丘、长清二县划归济南市。1982年泰安、新汶二县撤县设市。1983年汶上、泗水二县划入;新汶市与新泰县合并设新泰市。1985年泰安市升地级市,撤销泰安地区,辖区分别划归泰安、济宁、济南三市。 Category:山东地区 Category:泰安行政区划史 Category:莱芜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济南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济宁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96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85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莱芜县和泰安地区
泰安直隶州
泰安直隶州,清朝时设置的直隶州。 清朝初年为泰安州,属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下领三县:新泰县、莱芜县、长清县。不久,长清县换肥城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泰安府。.
查看 莱芜县和泰安直隶州
泰安道 (山东)
泰安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泰安道由济南道分置,道尹驻泰安县(今山东省泰安市)。辖泰安县、肥城县、新泰县、莱芜县、东平县、东阿县、平阴县等7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除外)、莱芜市全境和东阿县、平阴县、梁山县等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日伪时期又设泰安道。.
查看 莱芜县和泰安道 (山东)
泰山专区
泰山专区,中共政权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设置的专区,延续至1950年。 1940年由鲁中南行政区设置。在今山东省中部。辖泰安、莱芜、泰宁、章丘、历城、新泰等县。专员公署驻泰安县(今市)。1950年撤销,改设泰安专区。.
查看 莱芜县和泰山专区
朱廷位
朱廷位,山東济南府莱芜县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明朝崇禎五年,鄉試中舉。清朝順治三年,登進士,授河南唐县知县,后改任江西廣昌縣知縣。.
查看 莱芜县和朱廷位
济南府
济南府,中国古代的府,在今山东省境。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齐州置,治所在历城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下领五县:历城县、禹城县、章丘县、长清县、临邑县,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长清、齐河、禹城、临邑、济阳、章丘等市县地。宋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皆此地人。金朝时,下领七县、二十九镇:历城县、临邑县、齐河县、章丘县、禹城县、长清县、济阳县。海陵王时,耿京起义于此。元朝初年,为中书省济南路。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为济南府。明、清为山东省会。明朝时,济南府领四州,二十六县: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淄川县、长山县、新城县、齐河县、齐东县、济阳县、禹城县、临邑县、长清县、肥城县、青城县、陵县、泰安州(新泰县、莱芜县)、德州(德平县、平原县)、武定州(阳信县、海丰县、乐陵县、商河县)、滨州(利津县、沾化县、蒲台县)。 清朝时,辖境扩大,约当今山东省北部,西至德州市、平原、齐河,东至临邑、邹平、淄博,南至胶济铁路南侧泰山、鲁山等山脉。清代的濟南府,考评:衝,繁,難。巡撫,布政、提學、提法、鹽運司,濟東泰武臨、巡警、勸業道駐。初沿明制為省治,領州四,縣二十六。雍正中,武定州、泰安州、滨州改为直隶州,割陽信、萊蕪、利津等九縣屬之。領州一,縣十五:历城县、章丘縣、鄒平縣、淄川縣、長山縣、新城縣、齊河縣、齊東縣、濟陽縣、禹城縣、臨邑縣、長清縣、陵縣、德平縣、平原縣、德州。1913年废。.
查看 莱芜县和济南府
济南道
济南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 1914年6月由岱北道改名,治所在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属山东省。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泰安、新泰、莱芜、肥城、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沾化、蒲台、商河、青城、博兴、高苑、博山等县。辖区约当今山东省乐陵、商河、济阳、齐河、济南等市县以东(庆云县除外),东营、垦利、博兴、淄博(临淄区除外)、莱芜、沂源等市县以西,肥城、泰安、新泰三市以北地区。 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下令,改四道为十一道,仅济南道保留原名,但辖县减少为十县,即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1927年,南京政府废除道制,但未在山东执行。1928年4月,张宗昌被北伐军逐出山东。6月,南京政府建立山东省政府,实质上废除道制。.
查看 莱芜县和济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