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莫卧儿帝国

指数 莫卧儿帝国

--帝国、又称为莫卧--儿王朝、蒙兀--兒王朝(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英文:Mughal Empire,),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国。“蒙兀兒”即波斯语中“蒙古”一词的转音。在帝國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信奉伊斯兰教、有察合台汗国贵族血统、波斯化的蒙古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属于帖木儿王朝。帝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而基層则信仰婆羅門教,使用梵文等各種印度語言。 政權在第二代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经过逐步的扩张而达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缓慢,处于不断衰退之中。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廢除已经有名無實的帝国,直接統治印度。.

324 关系: 加尔各答基督教传播年表博帕尔卡姆兰·米尔扎卡那提克战争卡拉巴兹卡曼人印度印度 (消歧义)印度历史印度君主列表印度宗教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印度式摔角印度和孟加拉國之間的飛地印度的阿富汗人印度皇帝印度种姓制度印度音乐印度西部印度-烏茲別克斯坦關係印度民族起义印度河印度河-恒河平原印度斯坦语印度旗帜列表南度蓝姆·高德西古吉拉特苏丹国吉大港市塞利姆一世塔庫拉伊塔赫玛斯普一世大雁塔站奥郎加巴德奥朗则布奧什 (吉爾吉斯)契克姬蔓·芭奴威廉·基德娑提 (習俗)娛樂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历史孟加拉管辖区孟加拉蘇丹國孟买管辖区孔雀寶座宗教中的牛安拉阿巴德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尤那尼医学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建築巴基斯坦地理巴基斯坦的塔吉克人巴基斯坦的亞美尼亞人巴布尔巴德夏希清真寺巴哈都爾·沙一世巴哈杜尔沙二世巴米揚大佛巴魯剌思氏巴赫曼尼苏丹国巴里德·沙赫王朝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帝国帝国列表中央邦普什圖人中央集权中尼银钱贸易丰臣秀吉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希爾·古瓦里希瓦吉希斯甘吉谒师所布哈拉汗国布克萨尔战役世紀帝國III:亞洲王朝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世界歷史帖木儿帖木儿王朝帕尼帕特战役一神論平定回部乾親乌尔都语亚洲亚洲战争列表庫齊比哈爾底萬仰光大金寺伊斯兰化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伊斯蘭帝國伊斯蘭建築伊斯蘭黃金時代伯拉里加特戰役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征服王朝德里德里红堡德里蘇丹國德里杜爾巴得格·巴哈都爾俄羅斯-波斯戰爭 (1651–53)土耳其历史土耳其总统旗國立故宮博物院僧格南嘉列強咖哩哈扎拉人優素福·阿迪爾·沙阿冰封:重生之门凱提文全球帝国光之山克什米尔克什米尔人克勒妮·玛塔獅虎班加羅爾班達·辛格·巴哈都爾珀勒德布爾秦米爾納德邦的帕坦人穆罕默德 (人名)穆罕默德·穆拉德·巴克什穆罕默德·沙穆罕默德·易卜拉欣穆罕默德·昔班尼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突厥-波斯文化突厥化蒙古人突厥语族政权列表第十三号仓库第一代克莱武男爵罗伯特·克莱武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简塔·曼塔天文台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米兒扎·納扎姆·沙米兒扎·沙·阿巴斯米爾維斯·霍塔克納瓦卜约翰·纳西纳克霍达清真寺纳迪尔沙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羽奴思羅平 (模特兒)真·帖木兒汗烏爾都字母瑞卡環形球儀瓦赫独立广场 (吉隆坡)狮子与太阳白拉姆汗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君主世系图莫臥兒-薩非戰爭 (1622年-1623年)莫臥兒-薩非戰爭 (1649年-1653年)莫臥兒菜莫臥兒部落達魯噶萨非王朝萨迪·设拉兹萬曆朝鮮之役顧特卜沙希王朝顺治帝西安地铁3号线西瓜西拉杰·乌德·达乌拉馬拉塔帝國象刑賈特錫克教徒賈拉拉巴德 (阿富汗)賈拉拉巴德戰役货币上的格言列表贾玛清真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贾汗达尔·沙贾汉吉尔鹿野苑达卡霍集斯胡馬雍陵胡马雍舍尔沙阿塔瓦拉阿夫沙尔王朝阿富汗阿富汗历史阿富汗君主列表阿富汗伊斯蘭教阿富汗侵占史阿不都哈林阿克巴阿克巴·沙二世阿瑜陀耶古城阿迪勒·沙阿王朝阿薩姆人阿格拉阿格拉堡阿洪姆人阿洪姆王国阿拔斯三世阿拔斯二世 (波斯)阿拉姆吉爾二世阿拉哈巴德条约蘇坦拉蘇萊曼·謝赫赛义德·艾哈默德·汗薩非 (波斯)蒙古 (消歧义)蒙古帝国蒙古國家列表蒙塞拉特宫锡克教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艾西瓦娅·雷苏尔王朝苏巴苏丹 (称谓)英属印度英皇阁LGBT歷史人物列表查克沙納戰役杜尔巴桑巴吉楚烏薩戰役歷史國家旗幟列表比德爾比德爾蘇丹國沙·贾汗三世沙·阿拉姆二世沙利马尔花园沙贾汗二世沙贾汉沙鹿海牙沙舒賈波斯-烏茲別克戰爭波斯人波斯園林波斯出使歐洲使團 (1599年-1602年)波斯出使歐洲使團 (1609年-1615年)泰姬陵泰盧固人法屬印度法鲁克锡亚法泰赫普尔西克里法泰普里清真寺洋蔥形圓頂洛迪王朝清朝漢達基王朝潘奇马哈斯县潘查亚特制度札剌亦兒月光集市有眉月的旗幟圖集望遠鏡、天文台和觀測技術年表最大帝國列表战争列表 (1800年-1899年)昌德那戈尔易卜拉欣二世浦那海得拉巴 (土邦)新庙新德里斑馬文明IV旁遮普人旁遮普地区旁遮普語政治统一愛神星表面特徵列表敦必乃托马斯·图拜達歐尼拉合爾拉傑普特人拉傑普特錫克教徒拉達克拉菲·乌德·达拉加特拉賈斯坦人拉达克王国拉达克战争拉杰沙希市普什圖人10月1日11月3日1506年1526年1527年1540年1555年1556年1557年1600年-1699年條約列表1605年1630年1639年1658年1707年1739年1757年1764年1770年孟加拉饑荒1858年18世纪1月5日2004年9月2千纪2月14日3月3日4月27日5月19日6月17日9月1日 扩展索引 (274 更多) »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কলকাতা, कोलकाता:Kolkata,旧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胡格利河(恒河一条支流)的东岸。该市有人口4,486,679人,整个大都市区的人口为14,681,589人(2006年1月),属印度第三大大都会区(仅次于孟买和德里)和印度第七大城市。 在殖民地时期,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这期间,该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当时遗留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但在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该市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停滞。不过,自从2000年起,经济复苏取代了病态的衰落,该市开始重新迸发出增长的活力。如同其他大城市一样,加尔各答仍在继续与贫困、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化问题作斗争。 加尔各答还是一个拥有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城市,以其从印度独立运动到左翼和工会运动的革命历史著称,以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为主的左翼阵线通过民主选举,已经在加尔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0年。.

新!!: 莫卧儿帝国和加尔各答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传播年表

初期的日期只是“大约”.

新!!: 莫卧儿帝国和基督教传播年表 · 查看更多 »

博帕尔

博帕尔(Bhopal;भोपाल)是印度中央邦首府,处于北纬23°15',东经77°25',海拔523米,2011年人口有1,795,648人。.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博帕尔 · 查看更多 »

卡姆兰·米尔扎

卡姆兰·米尔扎(),蒙兀兒帝國建立者巴布爾的第二子,第二任蒙兀兒帝國皇帝胡馬雍的異母弟。 1525年,當巴布爾南征印度時,卡姆蘭留守坎大哈保護帝國北翼。1538年,卡姆蘭率12,000名士兵進入印度鎮壓反胡馬雍叛亂,他提供幫助但拒绝把軍隊交給胡馬雍指揮。眼看沒有機會實現他的野心,卡姆蘭撤回拉合爾。 在1540年曲女城戰役,胡馬雍敗於舍尔沙,被命令離開印度返回喀布爾,卡姆蘭曾向舍尔沙表示以旁遮普邦為回報,願意支持舍尔沙,但他的提議被拒絕。胡馬雍的顧問勸他處死卡姆蘭,但被拒絕。 在1543年胡馬雍横渡印度河後,卡姆蘭不願其回國,命他兄弟阿斯卡里抓住他,於是胡馬雍再逃至波斯塔赫瑪斯普一世宫廷。當胡馬雍在波斯時,卡姆蘭提出願割讓坎大哈换取交出胡馬雍,但最後塔赫瑪斯普一世也支持胡馬雍並借兵给他。 在1545年11月,胡馬雍在不流血情況下進入喀布爾,卡姆蘭的統治已經不受歡迎,市民渴望擺脫他。 他曾兩次欲奪回喀布爾但也失敗,於是逃往德里,但是當地國王伊斯蘭沙把他交給胡馬雍,雖然胡馬雍拒絕處死他,但把他弄瞎並打發他去朝覲,1557年死於麥加。 category:突厥統治者 category:蒙兀兒帝國人物.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卡姆兰·米尔扎 · 查看更多 »

卡那提克战争

卡那提克战争是指18世纪中叶在印度次大陆上发生的一系列军事冲突。一些名义上独立的统治者和他们的傀儡参与了这场战争以争夺领土与继承权,结果导致法国东印度公司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之间外交及军事上的冲突。战斗多发生在莫卧尔帝国控制的哥达瓦里河三角洲地区。通过这些冲突,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各欧洲贸易公司中取得了支配地位。法国东印度公司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于本地治里之内,最後因巴黎條約被迫從印度撤走。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胜利最终导致英国控制了印度的绝大多数领土,建立了英属印度。.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卡那提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卡拉巴兹

卡拉巴兹,是印度北方邦一個表列種姓。.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卡拉巴兹 · 查看更多 »

卡曼人

卡曼人,是緬甸若開邦一個穆斯林民族,他們的名稱來自波斯語,即是弓。 卡曼人也是緬甸政府承認的若開邦七個民族之一,被認為是若開邦土著和持有緬甸公民身分證。.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卡曼人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 (消歧义)

印度可能指现代国家: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India),是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英联邦的会员国之一。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印度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印度统治者的列表。该表中列出的君主包括印度次大陆上的主要政权。.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印度的宗教多元,主要的宗教為印度教。 發源於印度的知名宗教還有佛教、耆那教、錫克教等。.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宗教 · 查看更多 »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

由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並於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印度自1977年11月14日批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在1983年開始有歷史遺蹟被列入世界遺產;截至2016年7月,印度已有35處世界遺產,其中27處為文化遺產,7處為自然遺產,1處為複合遺產。 1983年,世界遺產委員會第7屆會議在義大利舉行,印度的阿格拉堡與阿旃陀石窟在會議中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2處同時是該國首先入選的世界遺產。目前印度有44處列入候選名單,而該國的文化遺跡以出色地石雕工藝為特徵,多數列入名錄的印度寺廟以石造建成,其中並未使用灰泥,立面常有豐富地石雕藝術。近期被入選的印度世界遺產有4處,其中3處為那爛陀寺考古遺跡、干城章嘉國家公園、勒·科比意的建築作品,這3處於2016年7月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0屆會議上入選。另1處為,該景點於2017年7月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會議上入選。 目前在印度的世界遺產沒有任一處被列入危險名單,但是馬納斯野生動植物保護區與亨比遺蹟群落分別在1992年與1999年被列入危險名單內,但在近年加強保護下,兩處分別在2011年與2006年移除。.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世界遺產名錄 · 查看更多 »

印度式摔角

印度式摔角(Pehlwani;乌尔都语/Shahmukhi:、ਪਹਿਲਵਾਨੀ、पहलवानी、পাহলাভানি)或称 or 古什蒂(kushti;乌尔都语/Shahmukhi:、ਕੁਸ਼ਤੀ、कुश्ती、কুস্তি)是源自南亚的一种摔角运动形式。它于莫卧儿帝国时期由南亚malla-yuddha和伊朗的英雄體育结合发展而来 参与该体育运动者被称为“摔角手”(pehlwan),而教授者则被称为“尤希达”(ustad)(即師傅)或“上师”(guru,对于印度教授者)。在印度,未被打败的冠军拥有“Rustam-i-Hind”的称号(意为“印度的洛斯塔姆”,洛斯塔姆是伊朗列王纪时期的英雄人物)。 随着时间推移,西方训练方法以及伊朗、欧洲命名法逐渐引入。摔角比赛被称为“dangal”,在各村庄举办时规则都可以有所变化。一般情况下,比赛胜败由裁判裁决、擊倒、暂停、主动认输来决定。.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式摔角 · 查看更多 »

印度和孟加拉國之間的飛地

印度-孟加拉間飛地是指位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邊界上一系列的飛地,孟加拉語稱為“ছিটমহল”。 雙方在對方領土內都有複雜分布的飛地,許多飛地中還包含了另一個飛地(二級飛地),甚至二級飛地中還有另一個飛地(三級飛地);印度境內有71個孟加拉國飛地(28個一級飛地),而孟加拉境內則有102個飛地(96個一級飛地);目前居住在飛地的總人口約為50,000至100,000人。 由於生活在該系列飛地裡的居民長期存在教育、水電、醫療、交通、犯罪等困境,两国一直谋求在领土问题上达成交换协议,但是印度國会一直以来并未通过相关讨论。 直到2015年6月6日,時任印度總理的納倫德拉·莫迪前往孟加拉首都達卡與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共同簽署了一份領土互換協議,這才標志着兩國之間長達68年的邊境飛地問題宣告結束,而協議使印度合共失去40平方公里的領土。.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和孟加拉國之間的飛地 · 查看更多 »

印度的阿富汗人

阿富汗人,在印度人口佔10000人,他們多是為逃避塔利班政權逼害和政治不穩而逃到印度的印度教徒和錫克人,他們多集中生活在德里。穆斯林人口佔印度的阿富汗10%,最近移民數字已有提升。 除了公民和外籍人士,有數百個印度穆斯林社群可追踪回到他們的普什圖祖先起源。在創立阿富汗現代國家之前,阿富汗人與普什圖族是同義詞。普什圖人生活在印度有悠久歷史,估計有1000000普什圖族生活在印度。.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的阿富汗人 · 查看更多 »

印度皇帝

印度皇帝(英语:Emperor of India)或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是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和统治英属印度殖民地的英国君主的正式头衔。 雖然“印度皇帝”有時也被用来指阿育王、阿克巴等印度的君主,但“印度皇帝”并不是他们的正式头衔。 大不列顛的君主一直稱國王(King)或女王(Queen),到了英國統治印度後,英國君主才加上印度皇帝(Emperor of India)或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的稱號。不過隨著印度獨立,此頭銜也隨之取消,英國歷史上擁有皇帝或女皇頭銜的也只有维多利亚、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和乔治六世五位君主。.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皇帝 · 查看更多 »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 (Hindū varṇ vyavasthā),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体系)是曾在印度與南亞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种社會體系。这种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 一般認為,印度種姓制度是西元前1500年左右,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始的古印度文明的繼承者反倒變成了低階的種姓、征服者變成了高階種姓的人。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但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很多支持中心制度的專家學者在宗教、哲學、人類學上亦有提出大量種姓制度適合印度社會的理論,認為在印度種姓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有些理論在印度非常深入人心。 印度經歷過四次改革種姓制度的時期:最早為佛教與耆那教為首,這兩個宗教都宣稱眾生平等,一開始就是為了反對不平等的種姓制度而創立的宗教,特別是佛教在日後還成為了普世宗教;第二個時期是隨著信仰伊斯蘭教的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征服者統治印度,這些伊斯蘭教徒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種姓制度、大量低階種姓的人為了逃避次層次的生活改信伊斯蘭教;進入現代以後的第三個時期,在民主國家的英國統治的英屬印度時期,英國人帶來的西方平權思想很大程度上衝擊了種姓制度;最後第四個時期開始於1947年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印度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法律的約束力對實際生活的影響有限。.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种姓制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泛指印度半岛的音乐,包括北印度古典音樂(音譯為印度斯坦尼音樂,或興都斯坦尼音樂,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南印度古典音樂(音譯為卡納提克音樂,Carnatic classical music)、各地區種類繁多的民間音樂和現代的流行音樂、電影音樂等。印度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和社會及宗教活動關係密切。.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音乐 · 查看更多 »

印度西部

印度西部是指印度的果阿邦、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及达曼-第乌和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这两块联邦属地。这一地区的大部原来曾是马拉地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的一部分,后来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独立後归属印度。.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西部 · 查看更多 »

印度-烏茲別克斯坦關係

印度-烏茲別克斯坦關係,是指印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雙邊外交關係。.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烏茲別克斯坦關係 · 查看更多 »

印度民族起义

印度民族起义,英、法、德語等學界通稱印度叛亂(Indian Rebellion)或印度嘩變(Indian Mutiny)或印度土兵兵變(Sepoy Mutiny),印度民間通稱「大叛亂」(The Great Rebellion),指1857-1858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服役的印度土兵(Sepoy)的嘩變,起因在學界眾說紛紜,直接導火線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兵裡盛傳有關豬油的謠言,演變成反抗東印度公司對印度土兵和正規英兵施予差別待遇。東印度公司與21個土邦聯手討伐嘩變軍隊,最終雖被剿除,惟公司管理印度的商業、軍事体制亦因而被廢,印度自此置于大英帝国內閣印度事務大臣直屬,称英属印度,英女王维多利亚兼任“印度女皇”,早已名存實亡的莫卧儿帝国正式覆滅。 土邦王公各有政治投機,旁遮普的锡克王公予以武器和人力補給;海得拉巴、迈索尔、克什米尔、特拉凡哥尔等大邦名义上顺从東印度公司。Spear, Percival (1990), A History of India, Volume 2, New Delhi and London: Penguin Books, ISBN 978-0-14-013836-8, P147–148一些小邦如阿瓦德和瓜廖尔則與印度兵同一陣線,另一個小邦占西邦的占西女王親身上陣卻墮馬被殺,因為為民捐軀而成為傳奇;印度兵眾隊各自為戰,儘管推舉了大權旁落的突厥-蒙古裔莫卧儿帝国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名義上統率各軍,實則沒有總司令,但莫卧儿帝国皇帝出山也催使一直受伊蘭斯教迫害的錫克教土邦站在英國兵一方。至1858年大致剿除(殘存零星抵抗持续至1859年)。 战事最初起於於密拉特,後蔓延至北印度和中印度廣泛地区。双方主要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中央邦、北方邦以及德里一带交战。Bandyopadhyay, Sekhara (2004), From Plassey to Partition: A History of Modern India, New Delhi: Orient Longman, p. 523, ISBN 81-250-2596-0, P169–172.;Bose, Sugata; Jalal, Ayesha (2004), Modern South Asia: History, Culture, Political Economy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p. 253, ISBN 0-415-30787-2, P88–103.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民族起义 · 查看更多 »

印度河

印度河,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其支流也有經過西藏及北印度。河名出自梵文Sindhu的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该河流上源为狮泉河(森格藏布),它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东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侧,源头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源头溪流名为邦果贡。从喜马拉雅山脉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尔,调头向南流入巴基斯坦,在信德省的卡拉奇附近流進阿拉伯海。河流总长度3180公里,流域面积100万1549平方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後來因為約二百年的乾旱而滅亡。 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約有207立方公里,是世界流量第二十一名的河流。贊斯卡河是位在拉達克的左岸支流,在進入平原後,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是潘季納德河(五河),其五條主要支流分別是傑赫勒姆河、奇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及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庫拉姆河及古馬爾河及。印度河的沿岸有溫帶森林、平原及乾旱鄉村等不同的生態系統。 印度河形成了,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稱為Sapta Sindhu,在伊朗人的波斯古經中稱做Hapta Hindu,兩者都是「七河」的意思。波斯王大流士曾在西元前510年派探索印度河。.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河 · 查看更多 »

印度河-恒河平原

中央平原(或作印度河-恒河平原,IndoGangeticPlain,或稱印度大平原)地处南亚,是一片富饶、肥沃而古老的土地,平原大致分为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部分、旁遮普(Punjab)与哈里亚纳平原区、恒河中下游地区三大部分,分布有恒河与印度河两大水系,跨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涵盖了印度东北部、巴基斯坦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孟加拉国的大部分,为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居住有超过8.5亿的人口。.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河-恒河平原 · 查看更多 »

印度斯坦语

印度斯坦语(हिन्दुस्तानी,)又称印地—乌尔都语,是语言学家对印度斯坦(即南亞北部)的印地语、乌尔都语及其相應方言的统称。这些語種的语法基本相同,都有共同的基本词汇。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雖同屬於印度斯坦语,但兩者使用的文字不同,前者使用天城文,後者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斯坦语 · 查看更多 »

印度旗帜列表

本列表收录了印度使用的各类旗帜。.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旗帜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度蓝姆·高德西

南度蓝姆·维纳亚克·高德西(नथुराम गोडसे,Nathuram Vinayak Godse,),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人,者。他刺杀了印度国父、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圣雄甘地。 高德西出身传统印度教婆罗门世家,自幼深受印度民族主义影响,后加入和等印度極右翼组织,思想日益激进。高德西主张建立一个印度教的统一印度,对在印巴分治问题上采取妥协态度的甘地十分不满,曾先后策划过数起针对甘地的暗杀。1948年1月30日,高德西在新德里的一场晚祷会上于近距离对甘地连开三枪,甘地随后不治身亡。高德西本人在行凶后被当场制服,1949年11月8日因謀殺罪和被判处死刑,1949年11月15日处决。.

新!!: 莫卧儿帝国和南度蓝姆·高德西 · 查看更多 »

古吉拉特苏丹国

古吉拉特苏丹国(ગુજરાત સલ્તનત),即胡茶辣國,古代國家。位於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島。沿海港口為古代東西方商舶所經。宋代趙汝适在《諸蕃志》有專條記述。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於公元1292年後離開中國、返回意大利之時曾路過此國。.

新!!: 莫卧儿帝国和古吉拉特苏丹国 · 查看更多 »

吉大港市

吉大港(孟加拉语:চট্টগ্রাম,)是孟加拉国第二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吉大港区的首府,人口約390萬人,还在不断增长,臨孟加拉灣,位在戈尔诺普利河右岸。吉大港是孟加拉的重要交通樞鈕和工業中心,工业有炼油、造船、钢铁、纺织、玻璃及食品加工等,而其拆船回收業格外出名,該拆船廠區供應了本國75%金屬來源。它位于孟加拉国的东南部,周围被丘陵环绕。吉大港山区位于附近。 吉大港最重要的港口,孟加拉国几乎所有进出口通过吉大港,因此它是孟加拉国的经济中心,生产该国相当大比例的国民生产总值。它的港口大量使用先进的港口设施,部分适合远洋轮。.

新!!: 莫卧儿帝国和吉大港市 · 查看更多 »

塞利姆一世

塞利姆一世(Selim I;),绰号“稳固的”(Yavuz),英语绰号则为“冷酷的”、“嚴峻的”(the Grim),是奥斯曼帝国從1512年到1520年的蘇丹,在位期间为奥斯曼帝国广开国土。 父親巴耶塞特二世,母亲古爾巴哈可敦。他殺了他的兄長艾哈邁德,1512年迫使父親禪讓,巴耶塞特不久去世。塞利姆一世即位後仿效其祖父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做法,殺死自己的兄弟及姪兒,清除可能覬覦王位的人。以往他的父親巴耶塞特二世與他的叔叔杰姆蘇丹之間及他與兄長艾哈邁德之間的爭鬥,使他決心殺死自己的兄弟。.

新!!: 莫卧儿帝国和塞利姆一世 · 查看更多 »

塔庫拉伊

塔庫拉伊,是一個生活在印度比哈爾邦和尼泊爾信仰伊斯蘭教的拉其普特人社區,人口11000人。.

新!!: 莫卧儿帝国和塔庫拉伊 · 查看更多 »

塔赫玛斯普一世

太美斯普一世(波斯语:طهماسب ;),伊朗萨非王朝的沙阿(国王)。1524年~1576年在位。 他是萨非王朝第一位沙阿伊斯迈尔一世之子,10岁继承王位,幼年时被奇茲爾巴什部落的首领们所控制。他在成人后不断与奇茲爾巴什人作斗争,抑制他们的一切企图,使波斯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太美斯普一世于1538年兼并希尔凡汗国,又于1551年把舍基并入波斯。1544年,他帮助印度莫卧儿皇帝胡马雍恢复帝位。太美斯普一世因此得到坎大哈作为回报。约在1548年,太美斯普一世把王朝的都城从大不里士迁至加兹温。 太美斯普一世在位时期,波斯连续不断地与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汗国(后改名布哈拉汗国)互相攻战。在初期的奧斯曼-薩非戰爭 (1532年-1555年)中,奥斯曼帝国最终取得了今天相当于伊拉克的那片土地,太美斯普只好在1530年代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締結哈布斯堡-波斯同盟,共同在軍事上對抗奧斯曼帝國。1553年,太美斯普一世抵御了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的进攻。1555年,太美斯普一世与奥斯曼帝国缔结了和约。 1565年,太美斯普一世取消关税。1576年死於加兹温。.

新!!: 莫卧儿帝国和塔赫玛斯普一世 · 查看更多 »

大雁塔站

大雁塔站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是西安地铁3号线的一个车站,因位于大雁塔附近而得名。4号线开通后将成为两线路的换乘站。.

新!!: 莫卧儿帝国和大雁塔站 · 查看更多 »

奥郎加巴德

奥郎加巴德,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得名于莫卧尔帝国的奥朗则布,他将帝国都城设于此处,以征服德干高原诸苏丹国及马拉塔联盟。城市始建于17世纪,曾为重要商业中心,海德拉巴建成后逐渐衰落。20世纪中期,在第三产业带动下复兴。城中颇多莫卧尔时期古迹,包括奥朗则布宠妃多拉尼的陵墓。Marath wada大学也建于该市。人口1,167,649 (2009年)。.

新!!: 莫卧儿帝国和奥郎加巴德 · 查看更多 »

奥朗则布

奥朗则布(اورنگ‌زیب,)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第六任皇帝,其父为建造著名泰姬瑪哈陵的沙賈汗。 奥朗则布是沙賈汗的第三子,,ISBN 9780070699397。儿时才华颖露,曾被赞誉为“帝位之荣缀”。1657年,沙贾汗卧病不起,诸子相争,奥朗则布力胜群雄夺得宝座,在1658年正式登位。沙賈汗被軟禁在阿格拉直至去世於1666年。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是一位虔誠及熱心的穆斯林,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1675年,奧朗則布處死不肯改信伊斯蘭教的錫克教第九代祖師得格·巴哈都爾。1679年,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吉兹亞税。他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人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馬拉地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奥朗则布力图消灭他的政治对手,莫卧儿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他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这些国家是16世纪初德--的伊斯兰教强国巴曼尼王朝分裂后形成的。其结果是奥朗则布取得了胜利,将德--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的最高统治者。除了次大陆极南端和馬拉地帝國與東北部阿豪姆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馬拉地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尤其是大英帝國。.

新!!: 莫卧儿帝国和奥朗则布 · 查看更多 »

奧什 (吉爾吉斯)

奧什(Ош、O‘sh)是吉爾吉斯斯坦第二大城市,亦是奧什州的首府,位於吉爾吉斯南部,在费尔干纳盆地东南端,阿克布拉河出山口附近。人口約有50萬。.

新!!: 莫卧儿帝国和奧什 (吉爾吉斯) · 查看更多 »

契克

契克,是印度北方邦和比哈爾邦的穆斯林社羣。他們也是印度政府認定的其他落後階級。.

新!!: 莫卧儿帝国和契克 · 查看更多 »

姬蔓·芭奴

慕塔芝・瑪哈(ممتاز محل;,又譯姬蔓・芭奴),莫臥兒帝國第5代皇帝沙賈汗的皇后。 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是印度蒙兀兒王朝沙賈汗(Shah Jahan)給予終生摯愛王后阿珠曼德・芭奴・貝岡(Arjumand Banu Begum),意為「宮中珍寶」(或譯為宮中翹楚)的稱號,建於阿格拉的泰姬瑪哈陵(Taj Mahal,意為「宮殿之冠冕」)即為沙賈汗為她所建的陵墓。.

新!!: 莫卧儿帝国和姬蔓·芭奴 · 查看更多 »

威廉·基德

威廉·基德(William Kidd,),俗稱「船長基德」,蘇格蘭船長,因海盜罪被處決,但其至死仍堅決否認。 據傳基德出生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但其自稱出生於蘇格蘭格林諾克,有現代研究指其出生於鄧迪。在他5歲時,其父親過世,之後全家移民紐約殖民地。 在大同盟戰爭期間,基德奉命捕獲了一艘敵方私掠船,之後他也獲得當地總督的許可證,在加勒比海地區進行武裝私掠活動。 1695年12月11日,基德接受紐約、馬薩諸塞和新罕布什爾總督,首任貝洛蒙特伯爵的請求,對印度洋中的海盜和法國船隻開展攻擊,為此,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向基德發放了私掠許可證,並規定其虜獲的10%歸英國王室所有。次年9月,基德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活動。但是不幸的是,基德在印度洋中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找到海盜。據愛德華·巴羅,一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長聲稱,困窘之下的基德襲擊了一艘由東印度公司保護的莫臥兒帝國使者船。 很快,基德被宣佈為海盜。1698年,基德打著法國旗號襲擊了一艘船籍為亞美尼亞的商船——奎達商人號,該船持有法國東印度公司的通行證,載有大量絲綢、黃金等貴重商品。當發現商船的船長是一位英國人後,基德勸說其船員將該船放行,但是其船員拒絕了,認為根據私掠許可證,他們完全可以合法劫掠任何在法國保護下的商船。基德最終向船員讓步。 當奎達商人號被劫的消息傳到倫敦後,基德的海盜罪名被坐實,英國政府開出高額懸賞追捕基德。1698年4月1日,基德在馬達加斯加遇到了海盜羅伯特·庫利福德,其大部分船員都叛離他投靠庫利福德,僅有13人留了下來,與其踏上回鄉之路。 基德回到加勒比海之後,得知自己已經被列入海盜名單,於是他棄船前往紐約,希望能為自己辯解,據傳在到達紐約之前,基德將其財寶埋藏在長島西端的加迪納斯島上。貝洛蒙特伯爵得知基德返回的消息時正在波士頓,他擔心自己受到基德的牽連,於是在1699年7月6日將其誘騙到波士頓加以逮捕,立即下獄。在獄中基德受到了殘酷的折磨,據稱精神失常。 一年多後,基德才在英國國會的一再要求下被解送倫敦接受審判,被判處死刑。在等候行刑期間,基德還設法從新門監獄中送出兩封信給威廉三世,希望他能為其澄清冤屈,但是最終這兩封信也石沉大海。1701年5月23日,基德被處以絞刑。其屍體以瀝青浸泡後被示眾長達兩年之久。 基德死後成為傳奇人物,關於其寶藏的傳說經久不衰。 2007年奎达商人号被发现,2011年6月一门炮被送到印第安纳州儿童博物馆展出。.

新!!: 莫卧儿帝国和威廉·基德 · 查看更多 »

娑提 (習俗)

娑提,原為印度教司婚姻幸福的女神达刹约尼的別名之一,因為傳說的關係成為了忠貞的代名詞。神話中的娑提為向侮辱其戀人濕婆的父親达刹表達不滿而投火自盡,她的靈魂轉世為雪山神女並與濕婆再度結婚。這段戀愛故事在印度與孟加拉的民間地區演變成习俗,即婦女在丈夫死後(一般是葬礼上)自焚殉夫以表達對先夫的忠貞。印度寡婦進行「娑提」的儀式一般都是自願的,但亦有文獻記錄或作畫顯示有的婦女是受到社會壓力,甚至是被他人強迫執行儀式的。 Robert L. Hardgrave, Jr.著。文中使用了"likely"(很可能)來形容寡婦被其他人喂吃鴉片而服從進行儀式。.

新!!: 莫卧儿帝国和娑提 (習俗) · 查看更多 »

娛樂

娱乐是一项能吸引受众的注意与兴趣并让受众感到愉悦与满足的活动。它既可以是一个想法,也可以是一项任务。如今,人类的娱乐已发展上千年,已成为专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项活动。 虽然因为个人喜好差异,不同娱乐具有不同吸引力,但大多数娱乐活动都被认为具有普遍吸引力。就比如讲故事、音乐、戏剧、舞蹈和各式表演,一般娱乐几乎流行于所有文化中,它们大多出于宫闱,发展出精妙多样的技巧,终闻于市井平民。当代娱乐产业主要依靠娱乐产品的制作和销售,而这一产业的发展更加速了娱乐的大众化。为适应不同规模,娱乐发展出各种形式:可以是私人音乐服务中的自选曲库,也可以适合两个人的二人宴会,更可以是不分国别肤色、包容万千观众、舞乐恢弘的国际化视听盛宴。 娱乐总是与紧密相连。尽管很多娱乐形式的目的是严肃的,就如仪式、庆典、宗教节日、或讽喻等,但人们往往可以能从中汲取欢乐,报以欢笑。因而這些嚴肅活動的娛樂背後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這些娱乐或可增进人的或智力。 娛樂的受众是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受众是可以将自己的餘暇投入娱乐活动中的人。受众在观看比赛、歌剧、或电影的过程中,扮演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在参与者身份经常互换的活动中(如游戏),受众又可以是主动的。现实生活中有公共娱乐,也有个人的自娱自乐;既有劇場藝術和音樂會这类正式的、内容固定的娱乐,也有一样内容不固定的、自发的娱乐。大多数娱乐有逾几百年的历史,并且随着文化、科技和潮流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比如舞台魔术。尽管电影和电子游戏使用了新的媒介,却可以回溯到讲故事、近代戏剧、和演奏音乐的传统。音乐、电影和舞蹈可以营造节日气氛,即便在节后也令人心情愉悦。 譬如公开處刑,有些活动在過去曾被认为是一种娱乐,但如今早已远离公众。击剑或射箭之类原本对一些人而言是生存必需的技能,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職業性的体育运动,同时發展出影响更大、更具广泛吸引力的娱乐形式。烹饪等生活行为在过去也是生存技能,现在也成为一些专业人士参加的公开表演,有些還登上舞台、成为国际赛事,以娱乐的形式传播出去。因此某些群体或个人的娱乐活动可能会是另外一些人的正式工作。 娱乐的常见形式可以跨越不同媒体,通过创意再融合展现出无限潜能。这也確保了众多娛樂主题、形象和结构可以保持一致性和持久性。.

新!!: 莫卧儿帝国和娛樂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国

--人民共和国(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简称孟加拉国(বাংলাদেশ),南亚国家,位於孟加拉湾之北,毗邻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却不接壤;东南山區一小部份与缅甸为邻,其他部份都与印度接壤。位于孟加拉灣的海域面积大致等同于陆地面积。 第一大城市是首都达卡,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同时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新!!: 莫卧儿帝国和孟加拉国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国历史

代的孟加拉国出现于1971年。在孟加拉国解放战争之后,孟加拉国实现了独立。本地区早期历史的特征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印度帝国、内部纷争和印度教和佛教为主导地位的争斗。自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

新!!: 莫卧儿帝国和孟加拉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管辖区

孟加拉管辖区,(Bengal Presidency),正式名称为威廉堡管辖区,是英属印度的一个地区,最大时包括现在的孟加拉国,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比哈尔邦、奥里萨邦、北方邦、Uttarakhand、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喜马偕尔邦和Chhatisgarh,Madhya Pradesh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部分,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和旁遮普省。缅甸,槟榔屿和新加坡在行政上也曾是管辖区的一部分,直到它们在1867年组成海峡殖民地,作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699年,东印度公司宣布加尔各答为Presidency Town,但孟加拉管辖区的开始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莫卧儿帝国皇帝和Oudh行政长官之间的1765年条约,将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置于公司管辖之下。孟加拉管辖区,与马德拉斯管辖区和孟买管辖区对照,最后包括中央省以北所有英国领地,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口到喜马拉雅山脉和旁遮普。1831年西北省成立,随后包括Oudh in 联合省(北方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整个印度北部被分为4个lieutenant-governorships :旁遮普、联合省、孟加拉和东孟加拉和 阿萨姆和西北边境省 under a Commissioner.

新!!: 莫卧儿帝国和孟加拉管辖区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蘇丹國

孟加拉蘇丹國,是指中世紀五個在孟加拉半獨立王朝。首先是蘇丹法赫爾丁·穆巴拉克·沙阿,1338年從德里蘇丹國獨立和自封蘇丹。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來自突厥,孟加拉,阿拉伯,阿比西尼亞和阿富汗起源的統治者將統治蘇丹國。 蘇丹國在十六世纪初垮台,並於1576年被吸收到莫臥兒帝國。.

新!!: 莫卧儿帝国和孟加拉蘇丹國 · 查看更多 »

孟买管辖区

孟买管辖区(Bombay Presidency、मुंबई इलाखा、મુંબઇ પ્રાંત、ಬಾಂಬೆ ಪ್ರಾಂತ、بومبي صدارت)是过去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它成立于17世纪,起初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据点,后来发展到包括印度西部和中部的大部分,以及一部分巴基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在它范围最大的时候,孟买管辖区包括今天印度的 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的三分之二,和卡纳塔克邦西北部;还包括今天 巴基斯坦的信德省以及也门亚丁的英国领地。孟买管辖区的一部分直接由英国人统治,还有一部分是由臣服英国总督的当地王公统治的土邦。.

新!!: 莫卧儿帝国和孟买管辖区 · 查看更多 »

孔雀寶座

孔雀寶座,原來的名字Takht-e-Tavous(波斯語: تخت طائوس)是「莫臥兒帝國王座」的意思,後來用於表示波斯納迪爾沙阿至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這段時期的帝王王座。孔雀寶座的名字來自它的外型,寶座的後方立有兩隻孔雀造型的飾品,孔雀的尾羽開啟,並且以藍寶石、紅寶石、祖母綠、珍珠和不同寶石作為裝飾。 Category:宝座 Category:伊斯兰教君主.

新!!: 莫卧儿帝国和孔雀寶座 · 查看更多 »

宗教中的牛

家牛在世界上各種宗教,最主要是印度教,耆那教,拜火教,以及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宗教,被視為神聖的動物。特别是印度一些州和尼泊爾被禁止宰殺。.

新!!: 莫卧儿帝国和宗教中的牛 · 查看更多 »

安拉阿巴德

安拉阿巴德(印地语: इलाहाबाद;乌尔都语: الاهاباد,Ilāhābād)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城市。 安拉阿巴德的意思是“安拉的城市”(City of Allah),这是由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于1583年授予的。在印度字母表中,它拼作“Ilāhābād”:其中“ilāh”在阿拉伯语中意思为“上帝”,而“-ābād”则是波斯语“地方”的意思。 现在的安拉阿巴德是Prayāga(梵语:“祭祀之地”也是梵天创造世界后第一次献祭的地方)古代圣城的遗址之一。它也是印度教和印度神话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 由于正好处在比格林威治早5小时30分钟的地理位置,因此安拉阿巴德被当作了印度标准时间的参考点。.

新!!: 莫卧儿帝国和安拉阿巴德 · 查看更多 »

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

尚庞–巴瓦加德考古公园坐落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潘奇马哈斯县。该考古公园接近由古吉拉特兴建的古城尚庞,并由巴瓦加德山上的高地堡垒拱卫。考古公园内的遗迹包括青铜时代的史前遗址,早期印度都城的城堡, 16世纪时古吉拉特王国首都的遗址,以及8世纪至14世纪的宫殿,清真寺,陵墓,庙宇,和蓄水池。建立于巴瓦加德山丘上的,一直是印度教的圣地,常年吸引着大量的朝圣者。该遗址是莫卧儿王朝之前唯一一个完整的无变化的伊斯兰城市。 尚庞–巴瓦加德考古公园记录了从印度文化到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变迁,同时也保留了15世纪晚期到16世纪早期莫卧儿帝国以前的伊斯兰建筑。该考古公园于200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新!!: 莫卧儿帝国和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 · 查看更多 »

尤那尼医学

尤那尼医学(طب یونانی,拉丁转写:tibb yūnānī)是一种在莫卧儿帝国、南亚穆斯林地区以及中亚广泛使用的波斯-阿拉伯传统医学。尤那尼一词意为“希腊的”,因为波斯-阿拉伯医学系统建立在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理论上。 尤那尼医学的希腊之源可以从它建立在四大体液体系上可以看出:痰(Balgham)、血(Dam)、黄胆汁(Ṣafrā')和黑胆汁(Saudā'),不过它也受到了印度传统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新!!: 莫卧儿帝国和尤那尼医学 · 查看更多 »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建築

巴基斯坦建築指的是「不同時期、在現今的巴基斯坦區域內建造的各種建築物。起始於公元前3000年中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Guisepi, R.A..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基斯坦建築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地理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国土面积803,940平方公里;毗邻国家有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巴处在北纬23度30分至36度45分,东经61度至75度31分之间,南北长1,600多公里,主要山脉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最长河流印度河自北向南几乎穿贯巴全境,和其四条主要支流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和萨特勒季河一起被称为“五水”;西部边境的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是传统上连接中亚和南亚的必经要道。印度河平原为巴最富庶的农业区,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灌溉网络。接近海平面的喀奇湿地为陆地最低点,位于中、巴边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为至高点;由于地势高低差异,造成气候的多样化。受欧亚与印度二大板块撞击的影响,使得巴基斯坦成为地震多发区。.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基斯坦地理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的塔吉克人

巴基斯坦的塔吉克人,自古以來已生活在與塔吉克斯坦相鄰的西北部山區。儘管由於人口普查的不合規定,許多塔吉克人並未被視為塔吉克人。少數塔吉克人在德里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時期曾作為技術人員,官僚,士兵,貿易商,科學家,建築師,教師,神學家和蘇菲修士前往現在巴基斯坦,並永久定居。為紀念塔吉克貴族,巴基斯坦各地都有許多聖地。一些巴基斯坦人聲稱擁有塔吉克血統。近年來,塔吉克斯坦許多塔吉克族人也因為本國的經濟條件而在巴基斯坦定居,許多塔吉克人定居在北部城市伊什庫曼。 1979年,隨著蘇聯入侵阿富汗,大量塔吉克難民由阿富汗湧入,並在巴基斯坦各地定居。由於許多人沒有官方身份證,因此很難確定具體數字。也有一些塔吉克斯坦內戰的難民定居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至少有7.3%的阿富汗人是塔吉克族。此外,巴基斯坦還有一個中國塔吉克族的社區。他們人口由300000-1200000人。.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基斯坦的塔吉克人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的亞美尼亞人

巴基斯坦的亞美尼亞人,是亞美尼亞人移民的一部分,他們多是20世紀初來到巴基斯坦前身英屬印度,多數生活在卡拉奇,拉合爾和現在首都伊斯蘭堡。.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基斯坦的亞美尼亞人 · 查看更多 »

巴布尔

查希尔丁·穆罕默德·巴布尔(ज़हिर उद-दिन मुहम्मद बाबर;ظہیر الدین محمد بابر;ظهیرالدین محمد بابُر;),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开国君主。其名字“巴布尔”在波斯语中意思是“老虎”。.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布尔 · 查看更多 »

巴德夏希清真寺

巴德夏希清真寺(بادشاھی مسجد)亦称皇家清真寺。是巴基斯坦的一座清真寺。位于旁遮普省拉合尔市内。为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时期兴建,1673年竣工。在费萨尔清真寺建成前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清真寺,广场可供10万人同时礼拜。建筑上属莫卧儿建筑风格。由拱门、广场、礼拜殿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礼拜殿,殿顶及两侧有三个圆顶。围墙四周有四座高53.75米的宣礼塔。.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德夏希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巴哈都爾·沙一世

巴哈都爾·沙一世(波斯文:;Bahādur Shāh,),原名為穆阿扎姆(Qutb ud-Din Muhammad Mu'azzam),巴哈都爾·沙是其父親奧朗則布為他改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在18世紀的一位君主,奥朗则布第三子。生於印度中部的巴哈都爾·沙於1707年-1712年統治印度次大陸,王朝規模約遍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哈都爾·沙一世 · 查看更多 »

巴哈杜尔沙二世

穆罕默德·巴哈杜尔沙·扎法尔(,Bahadur Shah II、Abu Zafar Sirajuddin Muhammad Bahadur Shah Zafar、Bahadur Shah Zafar,或译作“巴哈杜尔沙二世”、“巴哈杜尔沙·扎法尔”),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乌尔都语诗人。巴哈杜尔·沙为莫卧儿皇帝阿克巴·沙二世与其印度妻子所生,在阿巴克·沙去世以后于1838年9月28日正式登基继承皇位。1857年爆发印度民族起义后,巴哈杜尔·沙次年被英国殖民当局流放至缅甸仰光;1862年于仰光大金寺去世。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Category:英属印度时期人物 Category:印度诗人 Category:末代帝王.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哈杜尔沙二世 · 查看更多 »

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大佛(بت های باميان,拉丁轉寫:but hay-e bamiyaan)是曾经坐落在阿富汗巴米揚谷內山崖上的兩尊立佛像,建于公元六世纪,是希臘式佛教藝術的經典作品。这两尊佛像在2001年被塔利班炸毁。 佛像主體乃自沙岩山崖鑿成,而一些細微的部位由泥和乾草的混合物造成,鋪上灰泥表層,表層被繪畫以突顯臉部、雙手及袍的摺疊處,但這一表層實際上在很久前已經被侵蝕掉。佛像手臂下半部由同樣的泥和乾草的混合物造成,並以木架支撐。臉部上半部相信是以巨大木面具造成,在照片中見到的多行洞孔就是那些用以穩定外層灰泥的木栓的空位。.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米揚大佛 · 查看更多 »

巴魯剌思氏

巴魯剌思氏是蒙古部落,源出尼倫蒙古,祖先可追溯至哈剌察兒,與成吉思汗同宗(起源於孛端察兒),這部落在草原時代著名人物是忽必來,他降服了葛邏祿人。在钦察汗国也有他们。主要分布於伊朗與中亞。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國後,察合台出鎮西域,乃蠻、克烈、札剌亦兒、巴魯剌思、阿魯剌惕、杜格拉特也有被分配,以巴魯剌思最被器重。 他們後來突厥化與伊斯蘭化,採用察合台語,用阿拉伯文与波斯文,他們在察合台汗國中期發跡,帖木兒的父親塔剌海控制了渴石,帖木兒後來成為禿忽魯帖木兒的輔臣,在他死後,趕走也里牙思火者,襲殺忽辛,自稱蘇丹,建立帖木兒帝國。在帖木兒帝國解散後,巴布爾在印度北部建立蒙兀兒帝國。現在有一些巴魯剌思穆斯林生活在巴基斯坦與印度,乌兹别克。他们语言也变成乌兹别克语。 Category:蒙古亲缘民族 Category:突厥 Category:尼伦蒙古.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魯剌思氏 · 查看更多 »

巴赫曼尼苏丹国

巴赫曼尼苏丹國(1347年-1518年 泰卢固语:బహుమనీ సామ్రాజ్యము)بہمانی سلطانت)是处于印度德干高原的古代苏丹国。 1347年,阿富汗君主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阿摆脱了德里苏丹的束缚,建都古尔伯加。1425年移都比德尔。1518年巴赫曼尼苏丹國的统治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五个独立的苏丹國,所谓的德干苏丹國:比德尔、比贾布尔、艾哈迈德讷格尔、畢拉尔以及果尔贡德。五个苏丹國纷争不休,战乱不断。最后莫卧儿入侵,各苏丹國逐一沦陷。.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赫曼尼苏丹国 · 查看更多 »

巴里德·沙赫王朝

巴里德·沙赫王朝(Barid Shahi Dynsaty)為15世紀末期-17世紀初期發源並影響南亞印度地區比德爾國的王朝家族,發源地則為印度西南部卡納塔克邦地區。該家族並於1487年—1619年實際統治該國,而該國實為巴曼尼素丹國分裂後的五小國之一。最後該王朝遭莫臥兒帝國勢力剷平。.

新!!: 莫卧儿帝国和巴里德·沙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通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又稱「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HEIC),綽號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西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許狀,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組成。实际上此特许狀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於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新!!: 莫卧儿帝国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帝国

帝國,原指国家元首或统治者称为皇帝或女皇的君主制国家,但通常亦泛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往往统治或支配多个民族或邦国的强盛一时的国家。现在有些大的企业或被一个人控制的政治实体也被称为帝国,如商业帝国。.

新!!: 莫卧儿帝国和帝国 · 查看更多 »

帝国列表

这是按地理区域排列的帝国列表,这些帝国影响远远超越自身地理和文化限制并支配着世界的其他地区。本列表包括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廣義帝国」,而非局限于狹義帝國(君主必須為皇帝或國號為帝國的国家)。一些历史学家可能把以下列出的一些帝国用「朝代」的概念代替。.

新!!: 莫卧儿帝国和帝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央邦普什圖人

中央邦普什圖人,是生活在印度中央邦說烏爾都語的普什圖族穆斯林。.

新!!: 莫卧儿帝国和中央邦普什圖人 · 查看更多 »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是地方分权的对称。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并迅速衰落。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现在中央集权并没有消失,许多单一制国家仍旧实行中央集权制。.

新!!: 莫卧儿帝国和中央集权 · 查看更多 »

中尼银钱贸易

中尼银钱贸易,或称藏尼银钱贸易、银钱贸易,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间清朝藩屬西藏与尼泊尔之间以白银换银币的特殊贸易,贸易的一方是西藏,另一方开始是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尼瓦尔三土邦——巴德冈、加德满都、帕坦,后来是统一尼泊尔的廓尔喀。通过银钱贸易,尼泊尔银币大量流入西藏,成为西藏当时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同时也造成了西藏白银的大量外流,最终于乾隆年间被清廷所禁止。.

新!!: 莫卧儿帝国和中尼银钱贸易 · 查看更多 »

丰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末期至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原姓木下,之後將丹羽長秀和柴田勝家的名字各取一字將改姓羽柴。原為農民家庭出身,后来因事奉其主织田信长,富有才干而逐渐发迹,织田信長死后在內部鬥爭中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之後就任關白、太政大臣等官職,獲賜氏姓「豐臣」,興築大坂城,並透過不斷征伐與收編各方勢力,實現日本自15世纪中葉後首次的政治统一,是為豐臣政權。掌權期间通过太阁检地、刀狩令等政策强化武士阶层,稳固其统治基础;晚年發動朝鮮戰爭,在戰事末期逝世,被日本朝廷賜封「豐國大明神」。在日本歷史上,豐臣秀吉與其同时代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並稱「戰國三傑」。.

新!!: 莫卧儿帝国和丰臣秀吉 · 查看更多 »

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

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Company rule in India,又称为东印度公司治理时期,Company Raj,Raj是印地语的词汇,意为管治),指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建立的政权。东印度公司的管治始于1773年,以定都加尔各答,任命第一任总督沃伦·黑斯廷斯和确立自身对印度的直接管治为标志。在此之前,东印度公司的部队在布克萨尔战役中击败了孟加拉的军队,获得了在孟加拉和比哈尔征收税款的权利,“Diwani”。1857年,印軍爆发嘩變,导致英国国会在次年引入通过印度政府法令,将东印度公司的领土交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建立英属印度。.

新!!: 莫卧儿帝国和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 · 查看更多 »

希爾·古瓦里

麗亞姆·薩曼尼夫人(Begum Mariam-uz-Zamani,波斯語:مریم الزمانی, )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三任皇帝阿克巴的皇后。瑪麗亞姆·薩曼尼(意譯:Mary of the Age)是她的眾多頭銜之一,她的名字為希爾·古瓦里(Heer Kunwari或Hira Kunwari)或哈卡·拜(Harka Bai)。她是阿克巴信奉印度教的皇后中地位最高的,亦是第四任皇帝贾汉吉尔的母親。 在莫卧儿帝国統治時期,瑪麗亞姆被尊稱為「印度斯坦的皇太后」(Queen Mother of Hindustan)。她是印度琥珀(Amer,現為齋浦爾)的拉傑普特族公主,自幼信奉印度教。作為一名印度教徒,她和信奉伊斯蘭教的阿克巴的婚姻導致阿克巴在宗教及社會上統治方針及政策的改變。很多人認為瑪麗亞姆使阿克巴皇帝及莫卧儿帝国在處理宗教問題上及對待非伊斯蘭教徙變得更有包容性。.

新!!: 莫卧儿帝国和希爾·古瓦里 · 查看更多 »

希瓦吉

希瓦吉也作西瓦吉()是一位印度统治者,马拉塔帝国的创立者,印度17世纪的民族英雄,有“印度海军之父”美誉。.

新!!: 莫卧儿帝国和希瓦吉 · 查看更多 »

希斯甘吉谒师所

希斯甘吉谒师所(Gurdwara Sis Ganj Sahib)位于老德里的月光集市区域。1675年11月11日,锡克教的第九代上师得格·巴哈都尔因为拒绝改宗伊斯兰教,被莫卧儿王朝皇帝奧朗則布下令在此斩首。在他的尸体被分尸和示众之前,被他的一位门徒 Lakhi Shah Vanjara趁夜色偷走,并纵火烧毁自己的房屋,来火化巴哈都尔的尸体。这个地方建起了另一座谒师所,Gurdwara Rakab Ganj Sahib。巴哈都尔被砍下的头颅("Sis")被他的另一位门徒Bhai Jaita带到了Anandpur Sahib,由巴哈都尔的儿子,锡克教第十代,也是最后一代上师戈宾德·辛格火化。这个地方的谒师所也称为希斯甘吉谒师所。 Category:锡克教 Category:德里首都辖区 Category:1783年建立.

新!!: 莫卧儿帝国和希斯甘吉谒师所 · 查看更多 »

布哈拉汗国

布哈拉汗国(Buxoro Xonligi,Χоноти Бухоро)是1500年至1920年间位于中亚河中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国名因16世纪中叶迁都至布哈拉而得名。布哈拉汗国共分为三个王朝: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9年)、阿斯特拉罕王朝(又称札尼王朝,1599年-1785年)和曼吉特王朝(又称海达尔王朝、布哈拉酋长国,1785年-1920年)。1920年,被苏维埃俄罗斯所吞并。.

新!!: 莫卧儿帝国和布哈拉汗国 · 查看更多 »

布克萨尔战役

布克薩爾戰役發生於1764年10月,是一場由英屬東印度公司與蒙兀兒帝國之間的一場戰役。戰場主要地點在布克薩爾(在當時是屬於印度的比哈爾省),一座位於恆河河岸的小鎮,為一場英屬東印度公司的一決定性勝利。.

新!!: 莫卧儿帝国和布克萨尔战役 · 查看更多 »

世紀帝國III:亞洲王朝

| platforms.

新!!: 莫卧儿帝国和世紀帝國III:亞洲王朝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1501年:西班牙人首次抵達巴拿馬,直布羅陀併入西班牙版圖。.

新!!: 莫卧儿帝国和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 查看更多 »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又稱人類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世界历史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根据不同的地区,可分为不同地区的历史,例如中国历史、美国历史;根据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为不同事物的历史,例如環境史、航空史。.

新!!: 莫卧儿帝国和世界歷史 · 查看更多 »

帖木儿

帖木兒(波斯-阿拉伯文:تیمور,拉丁转写:,突厥化蒙古人,或譯帖木耳,帖木兒汗國的創始可汗,為察合臺語「鐵」之意,),1362年,他與忽辛合作,在故鄉附近地區起事時,被打伤,從此跛腳,因此人称跛子帖木儿。因為他娶了東察合台汗國後王黑的儿火者的女儿为妻,所以又被稱為駙馬帖木儿。據說,他出身於蒙古巴魯剌思氏部落。打敗了西亞、南亞和中亞的其他國家,是帖木兒帝國的奠基人。他的孫子烏魯伯格在1411至1449年統治中亞,曾孫巴卑爾建立了莫卧儿帝国,此帝國在1526至1857年統治南亞,約有四個世紀的時間"Tīmūr Lang" entry from 。.

新!!: 莫卧儿帝国和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帖木儿王朝

帖木儿王朝是突厥化蒙古人巴鲁剌思氏之貴族帖木兒所建立的王朝。该王朝在历史上统治位于中东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1370-1507年)和位于印度次大陆的蒙兀兒帝國(1526-1857年)。蒙兀兒帝國是帖木儿王朝的一部分。.

新!!: 莫卧儿帝国和帖木儿王朝 · 查看更多 »

帕尼帕特战役

历史上,在印度帕尼帕特共生三次战役:.

新!!: 莫卧儿帝国和帕尼帕特战役 · 查看更多 »

一神論

一神論或一神教(翻譯自monotheism;μόνος),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的宗教和思想,《大英百科全书》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但并不否认其他天使、伊斯兰教的精灵等精神体之存在,仅承认唯一精神体的纯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 從宗教源流和的「創造論」基本教義觀之,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所創宗教可能是最早的一神論。 目前存在的一神教主要是亞伯拉罕諸教,又称闪米特諸教,主要的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此外印度的錫克教也是一神教。与一神教相对的是多神教与泛神教,其特點可以分别概括為“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个的神”、或“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然而二十世紀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亂數等科學發現已證明不可能有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神存在。 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婆羅門」(又稱梵天)已完成祂的創造任務,印度境內只有一座梵天廟宇。婆羅門教發展出印度教後,泛神論成為主流傾向。.

新!!: 莫卧儿帝国和一神論 · 查看更多 »

平定回部

大小和卓之亂,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國回部白山派首領霍集-占-兄弟發動的叛亂,清代文獻稱之為平定回部。霍集--與其兄波羅尼都出自中亞費爾干納地區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分支白山派和卓家族,故稱波羅尼都為“大和卓”,--為“小和卓”。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發兵平定準噶爾後,將被準噶爾囚禁的大小和卓兄弟釋放,派波羅尼都隨軍招撫西域天山南路各地。不久定邊左副將軍阿睦爾撒納反叛,大小和卓乘機控制了今新疆西南部一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殺死副都統阿敏道,公然舉兵自立。次年(1758年),乾隆皇帝發兵征討--,清軍在庫車、葉爾羌(今莎車)、和闐等地與大小和卓交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西逃,經葱嶺進入巴達克山(在今阿富汗東北部)境內。--受傷身亡,波羅尼都被巴達克山首領素勒坦沙擒殺,戰事結束。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自此天山南路重新納入中國版圖。.

新!!: 莫卧儿帝国和平定回部 · 查看更多 »

乾親

乾親,又稱為契親、客親(台灣)、仮親(日本),或俗稱乾字輩,是一種人際關係,結乾親、拜乾親又稱上契、,「誼」是指情誼,「契」是指契約,是指兩個或以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為一種擬親屬的關係,彼此之間以親情維繫,可以是長輩和幼輩,也可以是同輩。通常友上加親,亦友亦親,關係比一般的遠親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同輩的結乾親又稱結拜、結義、換帖。 日本也有認乾親的習俗,而且要通過一定的儀式,但日語中的「義父母」或「義兄弟姊妹」不但指結乾親的親屬,還包括所有非血親的關係,如繼父、岳父、妻舅等繼親和姻親。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結乾親的習俗,但儀式和性質也各有不同。 在中國古代,結乾親屬於較為嚴肅的關係。現在儀式往往已經簡化,有些只是口頭承諾,彼此承認,可是沒有進行任何宗教或祭祀儀式,也沒有書面的契約成立。.

新!!: 莫卧儿帝国和乾親 · 查看更多 »

乌尔都语

烏爾都語(,)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從使用人數來看,乌尔都语大约排名世界第20名,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也是印度的24种规定语言之一。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乌尔都语可看成是印度斯坦语的一部分,所有印度斯坦语言构成世界上第四大的语言。 在1200年到1800年,南亚在德里蘇丹國和-zh-cn:莫卧儿帝国; zh-tw:蒙兀兒帝國-的统治下,乌尔都语的受到波斯语、突厥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

新!!: 莫卧儿帝国和乌尔都语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莫卧儿帝国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亚洲战争列表

這裹不包括中東戰爭。.

新!!: 莫卧儿帝国和亚洲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庫齊比哈爾

庫齊比哈爾(1586年-1949年),是一個不丹南方的小王國,西方是阿豪姆王國,東北是恆河平原和孟加拉。 在1949年前,這個土邦一直被英屬印度統治,印度獨立後領土分别被併入西孟加拉邦和東巴基斯坦,北部和尼泊爾、錫金、不丹接壤。 Category:印度土邦 Category:孟加拉国历史政权 Category:西孟加拉邦历史 Category:1586年建立 Category:1949年廢除.

新!!: 莫卧儿帝国和庫齊比哈爾 · 查看更多 »

底萬

底萬(波斯語:دیوان)是伊斯蘭國家裡的高級行政體系。.

新!!: 莫卧儿帝国和底萬 · 查看更多 »

仰光大金寺

仰光大金寺或雪德宮大金塔(英語:Shwedagon Pagoda;緬甸語:;拉丁化拼音:hrwe ti.

新!!: 莫卧儿帝国和仰光大金寺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化

伊斯兰化(aslamah)在历史学上通常指一个社区或社会整体向伊斯兰教信仰转变的过程。该词汇在当代的使用则指伊斯兰主义者向一个社会带有强制性的推广其社会及政治形式。 在1940年前,「阿拉伯化」、「穆斯林化」与伊斯兰化几乎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因為在此之前,西方人認定穆斯林就是阿拉伯人。实际上“阿拉伯化”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因非阿拉伯穆斯林还包括印度-伊朗语族诸民族和突厥语族、南島民族甚至斯拉夫人(如波士尼亞人和屬保加利亞人一支的波馬克人)和非洲人诸民族。而“穆斯林化”除了“伊斯兰化”的涵義之外,最近被用作一个术语,用以描述新皈依穆斯林的公开化做法,用以加强其本身对新信仰的认同Lindley-Highfield, M. (2008) '"Muslimization", Mission and Modernity in Morelos: the problem of a combined hotel and prayer hall for the Muslims of Mexico'.

新!!: 莫卧儿帝国和伊斯兰化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文化

伊斯蘭文化主要用來敘述歷史上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共同文化習俗。早期的穆斯林文化主要是阿拉伯人的文化。隨著哈里發國的迅速擴張,穆斯林文化融入了波斯、印度、高加索、突厥(土耳其)、蒙古、馬來、摩洛、索馬里、柏柏爾和埃及的文化。伊斯蘭文化包括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文化,包括祈禱(صلاة)和各地伊斯蘭信仰的次文化。伊斯蘭信仰在不同的文化和傳統中所表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新!!: 莫卧儿帝国和伊斯兰文化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莫卧儿帝国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帝國

伊斯蘭帝國或穆斯林帝國可指.

新!!: 莫卧儿帝国和伊斯蘭帝國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建築

伊斯蘭建築(عمارة إسلامية)是伊斯兰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包括了从伊斯蘭教建教至今,在伊斯兰文化圈地区内各种建筑的一种风格样式。 伊斯兰建筑的基本建筑类型有:清真寺、墓穴、宫殿和要塞。除了这四种类型,伊斯兰教建筑也包括了一些民间建筑如公共浴场、喷泉和一些室内建筑。Copplestone, p.149.

新!!: 莫卧儿帝国和伊斯蘭建築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黃金時代

伊斯蘭黃金時代(阿拉伯語:حضارة إسلامية)又稱伊斯蘭復興,其时间跨度在習慣上是指公元762年—13世紀之間的500年,近來的一些學術研究將之延展至15世紀。在這段時期,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家、工程師、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及商人輩出,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上保留並促進了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並在基礎之上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第270頁。作家-zh-tw:霍華·透納;zh-cn:霍华德·特纳;zh-hk:侯活·特納;-寫道:「穆斯林藝術家、科學家、傑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創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化,直接及間接地影響到各個大陸上的社會。.

新!!: 莫卧儿帝国和伊斯蘭黃金時代 · 查看更多 »

伯拉里加特戰役

伯拉里加特戰役(Battle of Barari Ghat),爆發於1760年1月9日。伯拉里加特是亞穆納河的一個渡口,在德里北16公里。 阿富汗人為了控制北印度,突然進攻蒙兀兒帝國,並與境內馬拉塔人(Maratha)發生激烈戰鬥。阿卜達利於1759年8月進入旁遮普,逐走該地的馬拉塔總督。接著他從拉合爾進軍德里,並派出一小支分隊,迎戰正在往錫爾欣途中的達塔吉·信希亞。在德里以北16公里的伯拉里加特(Barari Ghat)打敗並殺死達塔吉,隨後占領德里。 Category:18世纪亚洲战役 Category:莫卧儿帝国战役 Category:1760年军事冲突.

新!!: 莫卧儿帝国和伯拉里加特戰役 · 查看更多 »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Khyber Pakhtunkhwa、خيبر پښتونخوا、خیبر پختونخوا),原名西北邊境省是巴基斯坦最小的省,它是普什圖族和其它民族的家乡。向西和向北它与阿富汗接壤,向北与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区和阿扎德克什米尔相邻,联邦直辖部落地区位于西北邊境省与俾路支省之间。向东和向南西北邊境省比邻旁遮普省和联邦首都地区。西北邊境省内使用的主要语言是普什图语,在乌尔都语中西北邊境省有时被称为Sarhad。其他语言还有俾路支語、布拉灰语、波斯语、乌尔都语等。.

新!!: 莫卧儿帝国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 查看更多 »

征服王朝

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是西方漢學家德裔美国人魏復古所提出的歷史學名詞,出自他所提出的「征服王朝學說」,首次出現于他與馮家昇合著的《中國社會史:遼》。征服王朝相對於汉族王朝,意指草原民族在中國本土建立的國家與朝代,該民族吸收漢文化但刻意保持自身文化,這與吸收漢文化並徹底被漢化的滲透王朝是不一樣的魏復古與馮家昇.《中國遼代社會史》(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1949年.

新!!: 莫卧儿帝国和征服王朝 · 查看更多 »

德里

德里(दिल्ली;دہلی 或 دلّی;ਦਿੱਲੀ)是仅次于孟买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675万,官方语言为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该城市位于北印度,地处亚穆纳河沿岸。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据1991年印度议会的一项修正案,德里获得了本级议会有限的立法权限。德里大都会包括3个直辖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门,下辖214个村。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蹟、遺蹟和遺址。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后新德里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就是使得德里丧失了原有文化特质。.

新!!: 莫卧儿帝国和德里 · 查看更多 »

德里红堡

德里红堡(简称:红堡,Red Fort, Lal Qil'ah、Lal Qila)位于印度德里,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皇宫,自沙贾汗皇帝时代开始,莫卧儿首都自阿格拉迁址于此。红堡属于典型的莫卧尔风格的伊斯兰建筑,位于德里东部老城区,紧邻亚穆纳河,因整个建筑主体呈红褐色而得名红堡。 红堡有护城河环绕,东北角为建于1546年萨林加尔古堡(Salimgarh),四面环以厚重的围墙。围墙为石质,总长度约2500米,高度临亚穆纳河一侧稍低,临德里主城区偏高,从16米至33米不等。 Category:德里建築物 Category:印度宫殿 Category:莫卧儿帝国皇家建筑物 R Category:伊斯蘭建築.

新!!: 莫卧儿帝国和德里红堡 · 查看更多 »

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48—1215年)于1175年后占领和征服纳尔默达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之后的德里总督于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兰王朝。首一個王朝庫特布沙希王朝是古尔王朝留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突厥语族奴隸創立的,因此又称为“奴隸王朝”。之后的后继王朝依次是: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由于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第一位國君名為庫特布丁·艾伊拜克,在1206年于德里自立為王,自稱是德里阿曼蘇丹。最著名的國君是伊勒杜迷失,他是古德卜手下的欽察部落奴隸,在1229年,伊斯兰哈里發批准他成為苏丹。他另一件事是收留当时已经在1220年被蒙古帝国的大军给彻底灭亡的花剌子模帝國(1194—1220年)末代沙阿札蘭丁。但是札兰丁在1223年阴谋反对他而被其驱逐出境。由於德里蘇丹國由奴隸建立,因此不重視出身,重視能力,很多賣身為奴的欽察人得居高位。在14世紀中期,疆域到達印度南部的馬杜賴。其中有一位蘇丹名為巴爾班(1266年-1287年),他以抗擊蒙古军队著名,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军队每次入侵都被擊敗。 1398年,德里苏丹国遭到帖木儿的入侵,此后不斷衰敗。1526年,帖木兒後裔巴卑尔帶著從西邊奧斯曼土耳其進口來的大炮和奧斯曼土耳其火槍教練替他訓練的火槍手入侵印度,當時還在使用老舊的冷兵器和人海衝鋒戰術的印度軍隊完全不是巴布爾的大炮和火槍隊的對手,巴布爾挾著西方進口的大炮和火槍如摧枯拉朽般輕易的擊敗了末代德里蘇丹易卜拉欣·罗第,王國正式滅亡,由突厥化蒙古人的莫卧儿帝國取代之。.

新!!: 莫卧儿帝国和德里蘇丹國 · 查看更多 »

德里杜爾巴

德里杜尔巴(Delhi Durbar)是英屬印度各土邦貴族社會名流公開對大英帝國表達效忠的高規格宮廷社交盛會。在大英帝國國力達到顛峰時於1877年、1903年和1911年三度舉辦,三次均為加冕英國君主登基為印度國王。杜爾巴源於莫卧兒帝國時期波斯语借詞,原指「波斯统治者的宫廷」。.

新!!: 莫卧儿帝国和德里杜爾巴 · 查看更多 »

得格·巴哈都爾

得格·巴哈都爾《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第2727頁,「Tegh Bahadur」條。(Tegh Bahadur,),自1665年3月20日起成錫克教第九代祖師。他在德里被莫臥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處死。.

新!!: 莫卧儿帝国和得格·巴哈都爾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波斯戰爭 (1651–53)

俄羅斯-波斯戰爭 ,是1651-1653年俄羅斯罗曼诺夫王朝與波斯薩非王朝在北高加索的軍事衝突。波斯的目的是加強其在該地區的地位,並向俄羅斯控制的土地幾次戰役,以驅逐俄羅斯。1653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曾想增兵但最後決定和平解決衝突,沙阿阿拔斯二世也同意講和,說明該衝突是未經他的同意下啟動。.

新!!: 莫卧儿帝国和俄羅斯-波斯戰爭 (1651–53)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历史

代土耳其人原為烏古斯人的一個分支,但经过迁徙和混合,已经和原中亚突厥人关系较远。11世紀左右由中亞一帶遷入小亞細亞,1299年,奧斯曼帝國建立,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東羅馬帝國,16世紀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17世紀末期开始衰落。19世紀末,奧匈積極向奧斯曼帝國擴張,加劇奧匈與俄在中東的爭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作戰,1918年戰敗。根據《凡爾賽和約》,土耳其喪失大片領土。1919年凱末爾發動民族解放戰爭,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國。.

新!!: 莫卧儿帝国和土耳其历史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总统旗

土耳其总统旗(土耳其语:Cumhurbaşkanı)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总统的旗帜。.

新!!: 莫卧儿帝国和土耳其总统旗 · 查看更多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博物院)或臺北故宮(博物院),別名中山博物院,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館舍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再度導致時局動盪,1948年11月10日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決定遷往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並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虛擬博物館,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也在2015年12月28日啟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物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展廳內是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4,000餘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和圖書文獻類展件則每3個月定期更換。.

新!!: 莫卧儿帝国和國立故宮博物院 · 查看更多 »

僧格南嘉

僧格南嘉(,)是拉达克王国南嘉王朝的一位却嘉(国王),1616年至1642年在位。他的名字在拉达克语中意思是“狮子胜利”。 1610年,其父蒋扬南嘉在位期间,僧格南嘉和父亲一起建立了巴衮寺,又建立了一座24英尺高的弥勒菩萨像,这座佛教的高度仅次于谢城王宫附近的佛像(32英尺)。 僧格南嘉自幼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1616年其父逝世后,由他继位。拉达克扼守丝绸之路要道,西连克什米尔、东连西藏,因此遭受伊斯兰统治者的侵略。他一反父亲对伊斯兰世界的屈辱外交政策,恢复了原先的佛教信仰。他将都城从谢城搬迁到列城,模仿布达拉宫的样式建立了列城王宫,又建立了多座寺院。 僧格南嘉在位期间,拉达克的国力最为强盛,向北占领藏斯卡和斯皮提山谷,向南击败莫卧儿帝国,占领巴尔蒂斯坦。1635年,应古格僧侣的邀请,向东讨伐古格王朝并将其灭亡,杀死试图扶持基督教的古格王。1642年,僧格南嘉信奉竹巴噶举派,在西藏和不丹的冲突中站在不丹一边。他率兵讨伐西藏,给其以沉重打击,迫使藏巴汗丹迥汪波向拉达克朝贡。他在归国途中逝世。 Category:拉達克.

新!!: 莫卧儿帝国和僧格南嘉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莫卧儿帝国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咖哩

咖喱是起源於南亞的食品,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出現,其特點是以多種香料作為材料,通常包括薑黃粉,新鮮或乾的辣椒,複雜的組合而成。從咖喱樹上葉子做成的咖喱料理可能會辣,但許多咖喱沒有這種成分。在原有的傳統美食,每一道菜精確選擇香料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傳統,宗教習俗的問題,並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的偏好,這菜餚因其成分,調味和烹飪方法,而有特定的名稱叫法。傳統上香料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在烹調過程中添加,產生不同的結果。指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调料,常見於印度菜、馬來菜、泰國菜和日本菜等,一般伴隨肉類和飯一起吃。 咖喱對印度人來說,就是“把許多香料混合在一起煮”的意思,有可能是由數種包括有紅辣椒、薑、丁香、肉桂、茴香、肉豆蔻、黑胡椒以及薑黃粉等數十種香料所組成。因此,家庭依其口味和喜好所調出來的咖喱都不一樣。.

新!!: 莫卧儿帝国和咖哩 · 查看更多 »

哈扎拉人

哈扎拉人(هزاره,)是一個使用波斯语族哈扎拉吉語為母語的民族,拥有突厥-蒙古人血统。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是阿富汗中部、伊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主要是在奎達)。哈扎拉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是阿富汗的人口第三多的民族,人口占全阿人口的9%。还有许多哈扎拉人以难民身份居住在伊朗以及世界各地。.

新!!: 莫卧儿帝国和哈扎拉人 · 查看更多 »

優素福·阿迪爾·沙阿

優素福·阿迪爾沙阿,(1450–1511),是印度阿迪勒·沙阿王朝奠基人。他創建的比賈布爾蘇丹國生存了將近兩世紀,優素福阿迪爾沙阿 作為新成立的比賈布爾蘇丹國奠基人,因開發比賈布爾鎮而獲得了信譽,並將其提升到重要地位。.

新!!: 莫卧儿帝国和優素福·阿迪爾·沙阿 · 查看更多 »

冰封:重生之门

《冰封:重生之门》(Iceman)中国大陆3D科幻动作片,导演罗永昌,主演甄子丹、黄圣依、王宝强、任达华。该片翻拍于1989年的港片《急凍奇俠》,由元彪、张曼玉主演。.

新!!: 莫卧儿帝国和冰封:重生之门 · 查看更多 »

凱提文

凱提文(,कैथी),也叫做或,是歷史上的一種文字,曾廣泛用於北印度,主要是以前的西北行省和Oudh(今天的北方邦)和比哈爾。它曾用於書寫法律、行政和私人記錄。Unicode技術委員會已經接受了在Unicode標準中編碼凱提文的提案,范圍是U+11080-110CF。.

新!!: 莫卧儿帝国和凱提文 · 查看更多 »

全球帝国

全球帝国(英文:Global empire)或世界帝国(德文:Weltreich,荷兰文:Wereldrijk) 是帝国的一种形式,即全球性或世界性的帝国,属于超级帝国范畴,通常表现为幅员辽阔、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全球”性或“世界”性意味着属于这个国家主权下的领土遍及全世界。它的基本标准是,当在全球航行时,从该帝国版图的最东端至最西端或最西端至最东端至少要航行半个地球的圆周,“全球”即意味着帝国版图要横跨至少180度的经度而不是90度的纬度。举例来说,由于西班牙帝国的版图曾遍及全球,所以在16世纪它常常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个说法后来也适用于大英帝国。.

新!!: 莫卧儿帝国和全球帝国 · 查看更多 »

光之山

光之山 (Kōh-i Nūr,也可寫為Koh-i-noor, Koh-e Noor或Koh-i-Nur) (英語: Mountain of Light, Telugu: కోహినూరు,印度語: कोहिनूर,波斯語: کوه نور)是一顆105卡(21.6克)的鑽石,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顆的鑽石,目前鑲嵌在英國的伊麗莎白王后冠之上。它與它的兄弟鑽石光之海(Darya-ye Noor)同樣來自印度的安德拉邦。後來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它。1877年,在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成為印度女皇時,它成為了英國的皇室珠寶。.

新!!: 莫卧儿帝国和光之山 · 查看更多 »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कश्मीर、کشمیر)是位于南亚最北端的一个地区。19世纪中期之前,“克什米尔”一词仅指代喜马拉雅山脉和比尔本贾尔岭之间的,而今日则广泛覆盖由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邦(细分为查谟、克什米尔及拉达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以及由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 Quote: "Kashmir, region of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subcontinent.

新!!: 莫卧儿帝国和克什米尔 · 查看更多 »

克什米尔人

克什米尔人(Kashmiri people)是目前生活在印巴争议地区克什米尔的一群以达尔德语、克什米尔语为日常语言的人,他们分布于印控克什米尔、巴控克什米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区域的阿克赛钦、喀什昆仑山脉一带。.

新!!: 莫卧儿帝国和克什米尔人 · 查看更多 »

克勒妮·玛塔

克勒妮·玛塔(करणी माता)(1387年10月2日-1538年3月23日),又被叫作克勒妮吉·玛塔(करणी जी माता,“吉”是一个尊称)。她是一位女性印度教圣人,以“恰伦”这一种姓而出生,并作为难近母的化身受到她的追随者们崇拜。她是焦特布尔与比卡内尔的皇室正式认可的女神。在她的一生中,她为拉其普塔纳(拉贾斯坦邦以前的名字)的两座重要的堡垒奠定了基石。她过的是苦行的生活,并且大多数供奉她的庙宇都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供奉的。在她活着的时候,有一座供奉她的庙宇与众不同:既没有她的画像,也没有她的偶像,但却有她的一个脚印,这表示了她曾驾临过此地。她最著名的庙宇便是代什诺盖庙,这座庙宇是紧随她从家乡神秘消失之后而被创建的。这座庙宇以其老鼠而著名,这些老鼠被视为神圣的,并在庙里受到了保护。这座庙宇靠近比卡内尔与诺卡。克勒妮·玛塔的第二个名字是娜丽·芭伊。跟一些报告相反的是,这座庙宇是印度教的,跟耆那教没什么关系。.

新!!: 莫卧儿帝国和克勒妮·玛塔 · 查看更多 »

獅虎

獅虎(学名:Panthera leo × tigris),又稱為彪、獅虎獸,是雄獅(Panthera leo)與雌虎(Panthera tigris)雜交後的產物,是屬於貓科豹屬的一員,但父母親屬不同物種。其樣貌似獅似虎,身上長有虎紋。其與雄虎與雌獅雜交後的產物虎獅並不相同。獅虎是所有貓科動物物種當中體形最大者。 獅虎喜歡游泳,這特徵遺傳自虎,但又遺傳了來自獅的社交喜好特性。在自然環境中獅和虎的棲息地很少重疊,所以獅虎只在圈養環境中出現。不過,歷史上亞洲獅是一種多產物種,因此過往獅與虎的棲息地很有可能會重疊,所以有傳言野生的獅虎其實可能曾經出現過。 歷史上最早有關獅虎的紀錄發生於19世紀早期的印度。1798年,法國博物學家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1772–1844)曾為「一隻獅與一隻虎的後代」製作一個顏色名牌。 第一隻獅虎可能是因為飼主將一隻雄獅和雌虎放置在同一個籠子中,且並未對牠們動絕育手術,長期下來性慾無處發洩,雄獅最後與雌虎交配而誕生。後來人刻意製造獅虎,從中也產生出虎獅,並讓此物種互相交配,卻發現此物種難以生育;由於是人為影響下所造就出的產物,狮虎兽存活的機率微乎其微,即使是在人工饲养的環境下,獅、虎受孕的成功率也只有1%-2%,所以獅虎和虎獅極其罕見。現時世上的獅虎合共有約10~20頭。2013年11月,世界首例白色獅虎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莫特爾灘野生動物園(Myrtle Beach Safari)出生,是一宗四胞胎。 雌性獅及雄性虎會把控制生長的遺傳基因傳給後代。獅虎卻是雌虎與雄獅的後代,等於缺少了這一條可以控制生長的基因,所以生長不受控制。獅虎由出生起會不斷生長,直至它的身體不能承受為止。因此獅虎的體型比獅或虎都要大。 雄性獅虎獸不能生育,而雌性則有一定的生育力。牠們可與雄獅交配產生獅獅虎或與雄虎產生虎獅虎,但都很短命。.

新!!: 莫卧儿帝国和獅虎 · 查看更多 »

班加羅爾

班加罗尔(Bengaluru,卡纳达语:ಬೆಂಗಳೂರು,国际音标 /'),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全國第三大城市。班加罗尔都會區人口约850万,為印度第5大都會區。班加羅爾位於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海拔超過三千英尺。 班加羅爾區域曾隸屬於古印度的西恆伽王朝、朱羅王朝與曷薩拉王朝,其後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封建地主在西元1537年正式建都並取名(卡納達語)班加魯魯(Bengaluru),Kempe Gowda 在此建立一座土城,其四周漸漸發展出商業市集,其後的都市與道路皆以此為軸心向外擴張。 1638年,印度教王朝馬拉地帝國佔領並統治班加羅爾,半世紀後蒙古民族的蒙兀兒帝國佔據其地,又將其轉售予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下屬的邁索爾王國。十八世紀末,在英國於取得勝利後,班加羅爾也一併被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原先隸屬於邁索爾王國底下的諸侯傾向英國占領者,並得到了班加羅爾城的行政控制權,名義上為英屬印度政權底下的自治區。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統治短暫地成立印度自治領,班加羅爾成為邁索爾邦(今日卡納塔克邦前身)首府,並在印度共和國建立後維持其卡納塔克邦首府的地位。班加羅爾市於2006年正名為卡納達語的「班加魯魯」。 自印度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等)的中心。近10年来,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的矽谷”;由於班加羅爾是印度首屈一指的IT產業重鎮,地位與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北京市中關村、江蘇崑山相近。班加罗尔的--科技公司任用印度电脑工程师的30%左右。另外班加羅爾與美國矽谷的時差將近半天,故可與美國IT產業進行接力工作:當美國矽谷的廠商下班後,可將技術文件及相關資料傳到班加羅爾的廠商接力製作,過了半天等印度廠商下班後,即可上傳回矽谷的廠商繼續製作。.

新!!: 莫卧儿帝国和班加羅爾 · 查看更多 »

班達·辛格·巴哈都爾

班達·辛格·巴哈都爾(Banda Bahadur,),印度錫克人的軍事領袖(他是拉其普特人),1708年成為軍隊領袖的他,帶領錫克人於北印度地區抵抗莫臥兒帝國,並獲得一定戰果。不過,卻於1716年,戰敗被殺。 Category:印度錫克教徒 Category:印度軍事人物 Category:印度宗教领袖 Category:印度战争身亡者.

新!!: 莫卧儿帝国和班達·辛格·巴哈都爾 · 查看更多 »

珀勒德布爾

勒德布爾(印地語:भरतपुर)為印度邦國名,成立時間早在17世紀間的莫臥兒帝國統治印度時代,統治者則為印度賈特族內的王子。該邦國位置約在今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一帶,若以1858年英屬印度附屬土邦劃分來看,該邦國約為5123平方公里。 1947年,印度聯邦(印度共和國前身)誕生後,珀勒德布爾邦國正式廢除,不過今珀勒德布爾仍為印度地名之一。.

新!!: 莫卧儿帝国和珀勒德布爾 · 查看更多 »

秦米爾納德邦的帕坦人

在泰米爾納德邦,帕坦人是指來自北印度說烏爾都語的穆斯林。他們分別來自三波遷徙潮:馬杜賴蘇丹國1335-1378年向南方的擴張:蒙兀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向印度南方的擴張,最後則是英屬印度時期。在秦米爾納德邦帕坦人又稱帕塔尼,是泰米爾穆斯林一部分。 在秦米爾納德邦,帕坦一詞是指說烏爾都語的穆斯林,無論祖先是不是普什圖人。.

新!!: 莫卧儿帝国和秦米爾納德邦的帕坦人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 (人名)

罕默德(阿拉伯文:)是阿拉伯人名之一,通常指伊斯兰教兴起人先知穆罕默德(穆圣),也因對此位先知的敬仰,成為了伊斯蘭世界男性普遍的本名和中间名,女性亦用作中间名。中国维吾尔族使用的维吾尔语属突厥语族,穆罕默德一名由此突厥化,中文翻译维吾尔族人名时,将“mehmet”译为“买买提”。 可以指:.

新!!: 莫卧儿帝国和穆罕默德 (人名)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穆拉德·巴克什

罕默德·穆拉德·巴克什(Muhammad Murad Bakhsh;),莫臥兒帝國皇帝沙賈汗與姬蔓·芭奴最小的王子,他是巴爾赫總督直到1647年被奧朗則布撤換為止。.

新!!: 莫卧儿帝国和穆罕默德·穆拉德·巴克什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沙

罕默德·沙(),محمد شاه,亦名Roshan Akhtar,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1719年-1748年在位)的皇帝。 Available on Project Gutenberg.

新!!: 莫卧儿帝国和穆罕默德·沙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易卜拉欣

穆罕默德·易卜拉欣()(محمد ابراهيم) ,是印度莫臥兒帝國(1720年在位)的王位覬覦者。穆罕默德·易卜拉欣的父親Rafi-ush-Shan是巴哈都爾·沙一世的兒子、賈汗達爾·沙的弟弟,他的兩位兄長拉菲·烏德·達拉加特及沙·賈汗二世皆曾短暫登上王位。 1720年,莫臥兒帝國皇帝穆罕默德·沙欲借Qamar-ud-din Khan的勢力擺脫賽義德兄弟。賽義德兄弟遂立穆罕默德·易卜拉欣為皇帝以取代穆罕默德·沙。可惜,穆罕默德·易卜拉欣的一方於1720年11月13日於哈桑普爾之戰被打敗,穆罕默德·易卜拉欣於同一日被廢。1722年,穆罕默德·易卜拉欣於賽義德兄弟倒台後被囚禁於後宮。穆罕默德·易卜拉欣於1746年逝世。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Category:亚洲废帝.

新!!: 莫卧儿帝国和穆罕默德·易卜拉欣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昔班尼

穆罕默德·昔班尼(Muhammad Shayboniy,)是河中地区布哈拉汗国的開國之君。他继续巩固各乌兹别克部族和奠定基础。 昔班尼是蒙古黄金家族成员昔班的后代。他是乌兹别克首领阿布海兒之孫、謝赫布達克之子。1468年,昔班尼的父、祖二人在反哈薩克人的戰役中被殺。乌兹别克部落陷入分裂,他与阿布海儿的其他子孙一样,辗转哈萨克汗国各地,过着流亡生活。 昔班尼後來投奔了帖木儿帝国的苏丹阿赫马德米儿咱,成为率领3000人的一名将领。在帖木儿帝国同西察合台汗国发生战争的时候,昔班尼秘密投靠了西察合台的速檀馬哈木,在1488年的中,他帮助速檀马哈木击败了帖木儿帝国,得到突厥斯坦城為封地。1500年,攻下帖木兒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此后,又经过一系列戰役,驱逐了帖木儿帝国的将领巴卑爾,迫使其前往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1506年,昔班尼率军攻占布哈拉,建立布哈拉汗国。1507年攻取赫拉特,帖木儿帝国灭亡。1508年至1509年间,多次北上襲擊哈薩克汗國。又远征哈扎拉族,失败。 1510年,昔班尼被哈萨克汗哈斯木大败,逃亡到与波斯萨非王朝交界处。自赫拉特被乌兹别克人占领以后,薩非王朝的伊斯邁爾一世意识到乌兹别克人的扩张是一个重大威胁。得知昔班尼战败后,伊斯邁爾一世亲自率军至呼羅珊攻击昔班尼。在梅爾夫戰役中,昔班尼兵敗试图逃跑,但被殺。他的首级被砍了下来,贴上金箔,制成了骷髅杯,送给了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二世。他的尸体则切成数块,送往波斯各地展览。 昔班尼在攻占撒马尔罕之后,娶巴卑尔的姐姐汗扎達·別姬为妻。昔班尼被杀后,他的妻儿被送往莫卧儿帝国。因此布哈拉汗国的继承人是他的一个堂兄弟。他的一支後人後來成立了希瓦汗国。 Category:烏茲別克斯坦人.

新!!: 莫卧儿帝国和穆罕默德·昔班尼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

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主要发生于12到16世纪。虽然早在公元8世纪的拉其普特王国时期,早期穆斯林已经部分进入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自德里苏丹国成立后,伊斯兰教开始向整个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蔓延。在1204年,由巴赫蒂亚尔领导的穆斯林征服孟加拉,标志着伊斯兰教扩张至最东部。 在马拉地帝国崛起以及随后的英属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之前,穆斯林莫卧儿帝国能够吞并或征服大多数印度教国王。但是,它从来没有能够征服喜马拉雅山上坡的印度教王国,如今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锡金、尼泊尔和不丹,以及印度的最南端,如特拉凡哥尔和阿薩姆地區的阿豪姆王國。.

新!!: 莫卧儿帝国和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 · 查看更多 »

突厥-波斯文化

突厥-波斯文化, Turko-Persia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指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化,9世纪和10世纪出现在呼罗珊和河中地区(今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小部分)。在突厥语族建立的政权内围绕着伊朗人的传统,形成了波斯化社会。在随后的几个世纪,突厥-波斯文化在邻近地区进一步扩展到被征服的民族,最终成为西亚(中东)、中亚和南亚(印度次大陆)精英阶层的主导文化。代表政权有伽色尼王国、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帝国、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

新!!: 莫卧儿帝国和突厥-波斯文化 · 查看更多 »

突厥化蒙古人

突厥化的蒙古人(Turko-Mongol,Turkic-Mongol)为历史上蒙古帝国统治下被突厥文化影响的中亚遊牧民族。有本身种族特征为突厥种的,也有父系祖先出于蒙古部落或认可自己是蒙古人的,如帖木儿、巴布尔。 历史上著名的突厥蒙古人的国家有: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国、金帳汗國、喀山汗國、諾蓋汗國、克里米亞汗國、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 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察合台汗国疆域内生活着众多突厥化蒙古人的族群,东察合台汗国被波斯人称为蒙兀儿斯坦,其地蒙古人又称蒙兀儿人,蒙兀儿人在14世纪集体皈依伊斯兰教,迅速伊斯兰化。蒙兀儿斯坦西部(Western Moghulistan)为叶尔羌、蒙兀儿斯坦东部(Eastern Moghulistan)又被称为畏兀儿斯坦(Uyghurstan,即吐鲁番汗国)。.

新!!: 莫卧儿帝国和突厥化蒙古人 · 查看更多 »

突厥语族政权列表

下面为古今由突厥语族民族建立的国家、王朝等政权的列表。.

新!!: 莫卧儿帝国和突厥语族政权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十三号仓库

《13號倉庫》(Warehouse 13),是一部美国科幻电视剧,2009年7月7日在有线电视频道Syfy播出。.

新!!: 莫卧儿帝国和第十三号仓库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克莱武男爵罗伯特·克莱武

陆军少将罗伯特·克莱芙,第一代克莱芙男爵,KB,FRS(Robert Clive, 1st Baron Clive,),一译罗伯特·克莱武,又称印度的克莱芙(Clive of India),英国军人、政治家,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建立起军事、政治霸权。他与沃伦·黑斯廷斯一样,都是英属印度殖民地建立过程中的早期关键人物。克莱芙还是托利党国会议员。.

新!!: 莫卧儿帝国和第一代克莱武男爵罗伯特·克莱武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

一次帕尼帕特战役是公元1526年4月21日发生在印度帕尼帕特(在今德里北部,哈里亚纳邦境内)的一场战役。在此次战役中,来自阿富汗的巴卑尔以约1.5万兵力大败德里苏丹国洛迪王朝苏丹易卜拉欣·洛迪的10万大军,苏丹易卜拉欣·洛迪阵亡。巴卑尔随后又占领了德里和阿格拉。4月27日巴卑尔在德里大清真寺的礼拜堂仪式上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在印度的统治,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Category:16世纪亚洲战役 Category:莫卧儿帝国战役 Category:哈里亚纳邦历史 Category:1526年.

新!!: 莫卧儿帝国和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

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是公元1556年11月5日发生在印度帕尼帕特(在今德里北部,哈里亚纳邦境内)的一场战役。莫卧儿帝国军队在白拉姆汗的指挥下战胜了赫穆指挥的苏尔王朝阿富汗军队。随后莫卧儿帝国军队重新占领了德里和阿格拉。 Category:16世纪亚洲战役 Category:莫卧儿帝国战役 Category:哈里亚纳邦历史 Category:1556年.

新!!: 莫卧儿帝国和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 · 查看更多 »

简塔·曼塔天文台

塔·曼塔天文台是印度最重要、最全面、保存也最完好的古天文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遺産 。该天文台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的斋浦尔,是由十九部以固定装置为主体的天文仪器组成的。这些天文仪器是已知古代观测装置中的不朽杰作,并在许多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天文台中的萨穆拉日晷(Samrat Yantra)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制日晷。.

新!!: 莫卧儿帝国和简塔·曼塔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

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明朝时期中国西域突厥化蒙古人,出生于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另一说为喀什噶尔〕,叶尔羌汗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历史学家,曾经统治过克什米尔11年。.

新!!: 莫卧儿帝国和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 · 查看更多 »

米兒扎·納扎姆·沙

米兒扎·納扎姆·沙·巴哈杜爾(Mirza Nazim Shah Bahadur;),莫臥兒帝國皇帝阿克巴·沙二世的王子。 1857年印度兵變後,他和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被英國人從德里押至緬甸仰光監禁,後死於此地。.

新!!: 莫卧儿帝国和米兒扎·納扎姆·沙 · 查看更多 »

米兒扎·沙·阿巴斯

米兒扎·沙·阿巴斯(Mirza Shah Abbas Bahadur;),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的王子。 他是巴哈杜爾沙最年幼的王子,1853年被立為王儲,但因1857年印度嘩變,他隨父親被英國人押往緬甸仰光監禁直到去世。 莫臥兒帝國至此正式終結。 category:巴魯剌思氏 category:莫臥兒帝國 Category:德里人.

新!!: 莫卧儿帝国和米兒扎·沙·阿巴斯 · 查看更多 »

米爾維斯·霍塔克

米爾維斯·霍塔克,(),伊朗漢達基王朝的首任統治者(1709年—1715年在位)。米爾維斯出身於阿富汗普什圖人吉爾查伊族,父親為吉爾查伊族領袖塞利姆汗。.

新!!: 莫卧儿帝国和米爾維斯·霍塔克 · 查看更多 »

納瓦卜

納瓦卜,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皇帝賜予南亞土邦的半自治穆斯林世襲統治者的一種尊稱,女性的纳瓦布稱纳瓦布·别姬。 他們的主要職責是維護莫臥兒皇帝在某省的主權以及管理,在英屬印度他們仍然生存,直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以后,土邦併入聯邦,到七十年代納瓦卜完全消失。 category:印度歷史.

新!!: 莫卧儿帝国和納瓦卜 · 查看更多 »

约翰·纳西

约翰·纳西 (John Nash ,)是一位英国建筑师,也是英國攝政時期伦敦的主要设计者。.

新!!: 莫卧儿帝国和约翰·纳西 · 查看更多 »

纳克霍达清真寺

纳克霍达清真寺是印度加尔各答主要的清真寺,位于该市中心商业区,其祈祷大厅可以容纳1万人。 该清真寺奠基于1926年9月11日,造价150万印度卢比。 一位航运巨子Abdur Rahim Osman 出资建造了这座清真寺,纳克霍达的意思意为水手。 纳克霍达清真寺模仿了阿格拉的莫卧儿帝国皇帝阿克巴的陵墓。Calcutta's edifice: the buildings of a great city by Brian Paul Bach 2006该清真寺拥有3个圆顶,两座大叫拜楼高达46米,另有25个小尖塔。 Image:Nakhoda Mosque Night.JPG| Image:Nakhoda-Distance.jpg| Image:Nakhoda-Side.jpg| Image:Nakhoda-Ablution2.jpg|.

新!!: 莫卧儿帝国和纳克霍达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纳迪尔沙

纳迪尔沙阿·阿夫沙尔(1688年10月22日-1747年6月20日,中文常譯為纳迪尔沙)是一位伊朗沙阿(即国王;1736年-1747年在位),阿夫沙尔王朝开国君主。 纳迪尔出生于呼罗珊的一个土庫曼阿夫沙爾部落农民家庭,在童年时被卖为奴隶,后来成功逃亡并成为一群英勇善战的亡命之徒的首领。他加入了东安纳托利亚的突厥语族武装部落“阿夫沙尔”(即“红头”部落),地位迅速升高,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1726年,纳迪尔率军支持被入侵伊朗的阿富汗人废黜的萨非王朝沙阿太美斯普二世,后者给他赐名为太美斯普-古里汗。纳迪尔成功地赶走了阿富汗人,于1729年反击到阿富汗境内。他又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国内树立起超过沙阿本人的权威。他随即在1732年废黜了太美斯普二世,将其放逐到呼罗珊。纳迪尔扶立太美斯普二世之子阿拔斯三世为傀儡沙阿;1736年,在结束了与奥斯曼帝国的长期战争之后,阿拔斯三世的死为纳迪尔登上王位打开了道路,他于是自立为沙阿,建立阿夫沙尔王朝(1736-1796)。 纳迪尔沙是一个杰出的统帅和无情的征服者。他依靠红头部落和库尔德人的战斗力推行侵略政策,结果在中亚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他征服了阿富汗,击退了乌兹别克人的入侵,强迫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达吉斯坦、阿富汗、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的王公们向沙阿的权力称臣(有一些地区被直接合并)。 1737年-1738年,纳迪尔沙在对印度的远征中蹂躏了印度西北部诸省,并且攻占和洗劫了德里。他還偷走了蒙兀兒帝國沙賈漢的孔雀寶座。利用从远征中掠夺来的财富,他在伊朗大兴土木,鼓励文化,使伊朗又呈现出其在萨珊王朝统治的黄金时期的繁荣景象。 纳迪尔沙在其统治后期变成了一个暴君。他的政府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导致国内的叛乱层出不穷。纳迪尔沙于1747年在呼罗珊被一伙密谋叛变的封建主刺杀。由他建立的王朝阿夫沙尔王朝也称“红头王朝”。 Category:波斯国王 N N.

新!!: 莫卧儿帝国和纳迪尔沙 · 查看更多 »

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全名为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37年6月22日即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76年5月1日开始成为印度女皇,是第一位兼任印度皇帝的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是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親王之女。爱德华与其父乔治三世同時在1820年去世,维多利亚在母亲萨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主维多利亞的严格监督下成长。因为父亲三个长兄都未留下合法子嗣就去世了,時年18岁的维多利亚於是在1837年继承王位。 雖然当时英国已建立了君主政权相对较小的君主立宪制,而维多利亚被奉为国家象征,但是她试图私下影响政府政策及官员任命等政務。 维多利亚在1840年与表弟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夫结婚。他们的女儿、孙子散布在欧洲皇室,使维多利亚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阿爾伯特在1861年去世后,维多利亚开始了隐居。因此,共和主义暂时得势,但是,在维多利亚在位后期,她重新出现在公众场合。维多利亚的50、60登基大典都比较隆重。 维多利亚在位时间长达63年7个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這一時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英国一个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的时期,亦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大幅扩张。维多利亚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儿子、皇位继承人爱德华七世属于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新!!: 莫卧儿帝国和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羽奴思

羽奴思(Yunus Khan,),1462年统治蒙兀儿斯坦,1472年起統治整個東察合台汗國。他是歪思汗次子,也先不花二世的兄弟。明史叫他速檀阿力,哈只阿力。 歪思汗在1428年死後,兩兄弟爭位,有些埃米尔支持也先不花,羽奴思不敵,前往河中撒馬爾罕帖木兒王朝兀鲁伯避難。帖木兒國王卜撒因後來欲遠征伊拉克,加上也先不花二世不斷侵襲突厥斯坦等城,因此召回在伊朗設拉子流亡的羽奴思,在1456年派兵支援他東征東察合台汗國,佔領了一些土地,把東察合台汗國再一分為二。 1472年,也先不花二世之孫怯别二世被殺後,羽奴思統治整個東察合台汗國。他與衛拉特人作戰。他為使蒙兀兒人成為真正的穆斯林,使蒙兀兒人定居在草原邊的城市。但遭到蒙兀兒人強烈反對。在1472年,他以吐魯番為基地東進,俘虜依附明朝的哈密忠順王罕慎的女兒。他極力向東方傳播突厥-波斯文化,稱為帖木兒王朝文藝復興。1481年以後,他不再逼迫蒙兀兒人定居城市,將權位傳子速檀阿黑麻,在塔什干定居,在1486年卒於該城。他也曾出兵哈密。 他曾經在伊朗的法爾斯與阿塞拜疆生活,喜歡城市生活,曾在帖木兒傳記《扎法爾納馬》作者歇里甫丁·阿里·雅兹迪手下受學十二年,人稱羽奴思大師,印度蒙兀兒王朝的巴布爾是他的外孫(羽奴思的女兒忽都魯·尼格爾·哈努姆嫁给卜撒因的王子烏瑪爾沙赫米兒咱二世)。葉爾羌汗國歷史家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也是他的外孫。他还有一女儿嫁给哈萨克汗国的哈斯木汗。.

新!!: 莫卧儿帝国和羽奴思 · 查看更多 »

羅平 (模特兒)

羅平(Mirza Atif Ali Baig,),為印度台灣混血兒,五官深邃,為印度皇裔遠房蒙兀兒王朝後代,因而人稱為印度王子。 祖先來自於伊朗一帶,成為其姓氏來源,於2009年參加台灣歌唱選秀節目《超級偶像》第三季,並獲得第五名。其特色可說可唱多達七種語言的歌曲。.

新!!: 莫卧儿帝国和羅平 (模特兒) · 查看更多 »

真·帖木兒汗

真·帖木兒汗(چانه تیمور خان;),東察合台汗國速檀阿黑麻之子,後來前往莫臥兒帝國為皇帝巴布爾服務。 他在對抗拉其普特人的坎瓦戰役中指揮軍隊左翼並勝利,但在1529年因痢疾死於阿格拉,後運回喀布爾安葬。 category:突厥古代人物.

新!!: 莫卧儿帝国和真·帖木兒汗 · 查看更多 »

烏爾都字母

烏爾都字母是用於烏爾都語的從右至左書寫的字母。它是對演化自阿拉伯字母的波斯字母的修改。共有 38 個字母,烏爾都字母通常用波斯体風格書寫,而阿拉伯語更常使用誊抄体風格。.

新!!: 莫卧儿帝国和烏爾都字母 · 查看更多 »

瑞卡

卡(ரேகா,Rekha,)是印度著名女演員,本名為班奴瑞卡·加尼山(Bhanurekha Ganesan)。她主要演出印地語電影並是印地語電影圈中以多變而著名的女演員。瑞卡在1966年以童星的身分演出了她首套電影《Rangula Ratnam》並在4年後擔任主演。雖然她早期的電影均是成功的作品,觀眾在1970年代之前卻主要批評她的外貌,沒有注意她的演技。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始,她被視為印度影視界的性感象征。自從在1966年以童星身分出道後,她至今在超過40年的演藝事業已經演出了超過180套電影,亦兩次成為印度影后(Filmfare Award Best Actress)。瑞卡在電影《Umrao Jaan》中飾演的莫臥兒帝國時代的交際花Umrao是她最經典的角色,其中她備受好評的演出使她贏得印度電影業最具權威性的印度國家電影獎最佳女演員(National Film Award for Best Actress)殊榮。2010年,她獲得印度政府頒授的莲花士勋章。.

新!!: 莫卧儿帝国和瑞卡 · 查看更多 »

環形球儀

形球儀(也可以稱為球形等高儀或渾儀,英文縮寫為armilla或armil)是中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与浑象(浑天仪,一种仿真天体运行的仪器)不同。其主要用作展示圍繞地球的天體軌跡。浑儀也是最早期的複雜機械儀器,其發展促進了機器的改良和設計。 中國的渾儀西汉落下闳曾制造。《朱子语类》卷二十三錄朱熹與弟子黄义刚曾討論過浑仪的原理,黄义刚曾说:“楼上浑仪可见”,表示朱熹家可能有此種儀器。《宋史·天文志一》亦載:“朱熹家有浑仪,颇考水运制度,卒不可得。” 浑儀是由有刻度的金屬圈組成,這些圓形的骨架代表天體的赤道、黃道、子午圈等。金屬球代表天體,而浑儀的中央通常是地球或太陽。中國古代的渾儀還有代表白道的圓圈和協助觀察用的窺管(作用如同望遠鏡,但沒有鏡片)。由於歷代渾儀增加的圓圈太多,妨礙觀察,元朝郭守敬把圓圈簡化,稱為簡儀。 托勒密利用大型的浑仪作為仔細的觀測工具。浑仪在中世紀末期時再度興起。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46年至1601年)建造了作天文觀測用的大型浑仪。文藝復興時間的科學家和公眾人物的畫像中,通常畫有一浑仪,畫中人其中一隻手放在浑仪上,代表他們擁有高度的智慧和知識。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浑仪。自馬努埃一世起浑仪成為該國之象徵。.

新!!: 莫卧儿帝国和環形球儀 · 查看更多 »

瓦赫

赫(烏爾都語:واہ、Wah)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個城市。城市中一些休閒設施,包括一座花園,據信是由莫臥兒帝國的阿克巴國王在16世紀所建造的。 瓦赫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工業中心,並和白沙瓦、伊斯蘭瑪巴德和拉瓦爾品第之間以陸路連結。瓦赫擁有南亞最大型的水泥工廠,以及大型的牽引機、農業機具工廠。此外巴基斯坦國防部管轄的兵工廠也設立於此。.

新!!: 莫卧儿帝国和瓦赫 · 查看更多 »

独立广场 (吉隆坡)

立广场(Dataran Merdeka)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前。.

新!!: 莫卧儿帝国和独立广场 (吉隆坡) · 查看更多 »

狮子与太阳

子与太阳(شیر و خورشید,Šir o Xoršid)是伊朗的一个主要象征,并且在1846年到1980年间是伊朗国旗上的主要元素。这个在古代和现代都被不断描绘的主题在十二世纪时成为了伊朗的流行符号。狮日符号主要根据天文学和占星学结构绘制: 一种太阳在獅子宮的古老符号,最早可追溯至巴比伦人的巴比伦占星术和近东传统。 该主题有许多历史意义。首先,它是一个占星术和黄道兼有的符号。在萨非沙阿和早期几个卡扎尔沙阿统治时期,它与什叶派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萨非王朝时期,狮日标志代表帝国的两大支柱——国家和伊斯兰宗教。它在卡扎尔王朝时期提擢为波斯的国家象征。十九世纪时,在卡扎尔沙阿庭院的欧洲游览者将狮日归类为遥远的古风;那时起,它引发了民族主义的解释。但在法特赫-阿里沙·卡扎爾和他的继任者统治时期,这一主题却被大幅修改了。一个皇冠也被添加到这个符号上以宣示王权。法特赫-阿里统治早期,伊斯兰对帝国的影响逐渐式微。这一转变影响了这一符号的象征主题。该符号的象征意义在卡扎尔时期与1979年革命时期间不停转变。狮子可解释为比喻阿里,也可解释为那些随时保护国家抵御外敌的英雄们,还可解释为王权的古老象征。太阳也可选择性解释为国王,Jamshid,伊朗的神秘国王,或祖国。 该象征的许多历史解释为伊朗民族身份的象征竞争提供了坚实基础。二十世纪时,部分政治家和学者建议将诸如皇帝战旗等其他物品设为国家象征,替代狮日。但是该标志却一直担任伊朗国家象征,直到1979年革命时狮子与太阳才被从公共场合和政府组织标识中抹去,代之以现在的伊朗國徽。.

新!!: 莫卧儿帝国和狮子与太阳 · 查看更多 »

白拉姆汗

白拉姆汗(或譯白蘭汗;بيرام خان)逝於1561年,生前為一位握有至高權力的突厥裔人。他是出身於東安那托利亞(今土耳其)和亞塞拜然的貴族,自其祖父與父親即於蒙兀兒帝國的巴布爾、胡馬雍二帝麾下效力。白拉姆汗則於胡馬雍及阿克巴在位時,以率領大軍開闢疆土著稱,並於阿克巴親政前,擔任攝政王一職。 白拉姆汗生於巴達克山,系出於土庫曼人的巴哈魯家族。巴哈魯家族曾建立黑羊王朝,統治西波斯數十年。爾後該地區相繼由白羊王朝和薩非王朝統治,因此該家族後裔有部份即遷離故土,移居阿富汗。 白拉姆汗在胡馬雍時代對蒙兀兒帝國貢獻良多,尤以戰功彪炳聞名於當世。經過無數次--戰的他,最具決定性的一場是於1556年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自1556年起後的四年之中,他擔任甫登基的阿克巴的攝政王。 1560年,由於阿克巴準備親政,白拉姆汗被卸下職務,旋因被賦予前往麥加朝聖的任務而離開蒙兀兒帝國中樞。 然而當他途經古吉拉特邦時,為一名刺客所暗殺。該刺客出身於帕坦部族,其父於5年前、一場由白拉姆汗統帥的戰役中殞命。白拉姆汗於1561年1月31日去世。.

新!!: 莫卧儿帝国和白拉姆汗 · 查看更多 »

莫卧儿帝国

--帝国、又称为莫卧--儿王朝、蒙兀--兒王朝(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英文:Mughal Empire,),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国。“蒙兀兒”即波斯语中“蒙古”一词的转音。在帝國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信奉伊斯兰教、有察合台汗国贵族血统、波斯化的蒙古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属于帖木儿王朝。帝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而基層则信仰婆羅門教,使用梵文等各種印度語言。 政權在第二代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经过逐步的扩张而达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缓慢,处于不断衰退之中。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廢除已经有名無實的帝国,直接統治印度。.

新!!: 莫卧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 · 查看更多 »

莫卧儿帝国君主世系图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君主世系图 · 查看更多 »

莫臥兒-薩非戰爭 (1622年-1623年)

莫臥兒-薩非戰爭(Mughal–Safavid War),是莫臥兒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對阿富汗南部重鎮坎大哈的爭奪。 阿拔斯一世希望佔回坎大哈要塞,因為他在1595失去了它,1605年赫拉特省長侯塞因汗圍攻坎大哈,但莫臥兒省長沙·伯克汗頑強防守,和明年到達的莫臥兒軍隊緩解了圍困,薩非王朝被迫撤退。隨著奧斯曼-薩非戰爭(1603年至1618年)結束,阿拔斯重新把兵力放在東方,因此在1621年,他下令軍隊聚集在內沙布爾,在5月20日阿拔斯來到坎大哈立即開始圍攻,雖然賈漢季接到信息但反應遲緩,當地3000人駐軍不能持續很長時間抵抗。 因此在45天後的圍困後,全市在6月22日落在薩非王朝手中,當時賈漢季和兒子在德干一帶戰鬥,沒能作出支援。.

新!!: 莫卧儿帝国和莫臥兒-薩非戰爭 (1622年-1623年) · 查看更多 »

莫臥兒-薩非戰爭 (1649年-1653年)

莫臥兒-薩非戰爭 (1649年-1653年),是印度莫臥兒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第二次為爭奪阿富汗坎大哈而發生的戰爭。.

新!!: 莫卧儿帝国和莫臥兒-薩非戰爭 (1649年-1653年) · 查看更多 »

莫臥兒菜

莫臥兒菜,是印度在莫臥兒帝國時代發展出的烹調風格,是受中亞風格強烈影嚮的北印度菜。 莫臥兒菜主要流行於旁遮普邦和克什米爾,特點是多用香料,味道微辣和有各種烤肉。 category:印度飲食 Category:莫卧儿帝国.

新!!: 莫卧儿帝国和莫臥兒菜 · 查看更多 »

莫臥兒部落

莫臥兒部落,從理論上講是一個以文化為紐帶的突厥-蒙古部落軍隊和移民組成的部落,由中亞來到南亞建立蒙兀兒帝國。分布於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總人口2,666,000。.

新!!: 莫卧儿帝国和莫臥兒部落 · 查看更多 »

達魯噶

達魯噶,是蒙古帝國中分區的稱呼,這些達魯噶由達魯花赤管理。 在15-16世纪喀山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達魯噶解作省,這字也被吸收入俄語中。 在1762年,巴什基爾人控制了喀山達魯噶,諾蓋達魯噶、Osin達魯噶和西伯利亞達魯噶。 在蒙兀兒帝國和伊朗,達魯噶是分區警察主任頭銜。 category:俄羅斯歷史.

新!!: 莫卧儿帝国和達魯噶 · 查看更多 »

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萨法维帝国、萨菲帝国、波斯第三帝国或波斯第四帝国,中国明朝称之为巴喇西,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新!!: 莫卧儿帝国和萨非王朝 · 查看更多 »

萨迪·设拉兹

萨迪·设拉兹,Abū-Muhammad Muslih al-Dīn bin Abdallāh Shīrāzī(ابومحمد مصلح الدین بن عبدالله شیرازی),笔名为薩迪(سعدی),是中世纪波斯主要的诗人之一。他不仅在波斯语诸国享有盛誉,在西方国家也闻名遐迩。他因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深邃的社会和道德思想闻名。 生于设拉子,早年在设拉子求学。后因蒙古入侵波斯,开始长达30多年的巡游生活。足迹西至埃及、马格里布、埃塞俄比亚、叙利亚,东至伊拉克、巴尔赫、印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今喀什)。1292年在设拉子逝世。 萨迪作品保存下来的抒情诗约600多首。他的成名作有《果园》和《蔷薇园》。他的作品风格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他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受到读者盛赞。萨迪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他是公认的支撑波斯文学大厦的四根柱石之一。.

新!!: 莫卧儿帝国和萨迪·设拉兹 · 查看更多 »

萬曆朝鮮之役

-- 萬曆朝鮮之役(朝鮮方面稱壬辰之亂,朝鮮語:임진왜란(壬辰倭亂),日語:文禄・慶長の役),是1592年至1598年(大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三年)間,日本豐臣政權與大明王朝、朝鲜國之間爆發的戰爭,也是明朝萬曆三大征之一。中國明朝為抗倭援朝,先后两次派遣军队入朝,与日军作战。 1591年(壬辰年),日本太閤(卸任关白)丰臣秀吉以「假道入唐」(唐,即代指中国)為名義,致函朝鮮國王宣祖李昖,表示將於次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要求請予協助。在久未獲答覆後,豐臣秀吉於1592年突然派兵入侵,朝鮮節節潰敗,並向宗主國明朝求救。隨即明朝指示派兵前來支援。這場戰爭波及到了朝鮮南部乃至全境,其間曾於1593年議和並休戰;但於1597年(丁酉年)戰事再度爆發。後期雙方陷入膠著,最後由於豐臣秀吉的病逝,日本军队於1598年全部从朝鲜撤退,而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朝的行动最終失敗。.

新!!: 莫卧儿帝国和萬曆朝鮮之役 · 查看更多 »

顧特卜沙希王朝

顧特卜沙希王朝,或稱戈爾坎達蘇丹國,是16世紀初期在印度南部建立的高度波斯化的突厥王朝。由1518年生存至1687年被蒙兀兒帝國合併為止,它的成員統稱為庫塔布·沙希斯,位置在現在安德拉邦和泰倫加納邦。在王國存在時期不斷與鄰近的阿迪勒·沙阿王朝和艾哈邁德納加爾蘇丹國衝突。 在1636年,沙賈汗迫使戈爾坎達蘇丹國承認蒙兀兒帝國的宗主權,到1687年,當時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征服了戈爾坎達蘇丹國。.

新!!: 莫卧儿帝国和顧特卜沙希王朝 · 查看更多 »

顺治帝

顺治皇帝(a;),名福临(a),姓爱新觉罗氏,大清第二位皇帝,清兵入关后的首位清帝,1643年10月8日至1661年2月5日在位,在位18年。议政王大臣会议于1643年9月,推举五岁的福临承袭其父皇太极帝位,同时命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和努尔哈赤之侄郑亲王济尔哈朗二人助小皇帝辅理国政。 自1643年至1650年,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多尔衮手里。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清朝征服明朝的大部分故土,深入西南省份追剿南明政权,在激烈的反对中,建立一系列被清代皇帝所沿袭的政策,如1645年颁布“剃发令”。多尔衮于1650年12月31日死后,13歲的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顺治皇帝试图打击腐败,整顿吏治,削弱满洲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但最终结果成败参半。在位期間,顺治帝面临着大明遗民的复明抵抗,不过至1661年,清军已将大清帝国最后的对手,南明遺臣郑成功和永历皇帝朱由榔击败,郑成功和朱由榔分别于次年病死和被擒杀。顺治皇帝在22岁时因感染高度流行的天花去世,其皇位由已从天花中幸免于难的皇三子玄烨承袭,后者即康熙帝,统治中国61年。由于顺治年间的历史文献流传相对较少,加上史書為突顯康熙帝的功績,因此这段时期同整个清朝历史相比显得较为鲜为人知。 顺治是清朝统治者在位期间在中国使用的年号。由于大清皇室为满洲人,统治许多蒙古部落,而这些蒙古部落曾帮助清朝征服中国,所以顺治年号在满语和蒙古语中分别有对应词,如蒙古语尊号额耶尔札萨克汗(;「平顺统治」的可汗,即義譯「順治」)。顺治帝死后受供奉于太庙,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统称世祖章皇帝(v),葬于清东陵的孝陵。.

新!!: 莫卧儿帝国和顺治帝 · 查看更多 »

西安地铁3号线

西安地铁3号线是西安地铁线路网中的一条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是西安开通的第三条地铁线,也是目前规划中的唯一一个有高架的线路。 于2017年3月28日,该线路被爆出电缆问题,12人涉嫌违纪,正被接受组织审查。.

新!!: 莫卧儿帝国和西安地铁3号线 · 查看更多 »

西瓜

西瓜(學名:Citrullus lanatus),古稱寒瓜,是葫蘆科西瓜屬的一種植物或其果實。原產於非洲,是一種雙子葉開花植物,形狀像蔓藤,葉子呈羽毛狀。它所結出的果實是假果,且屬於植物學家稱為假漿果的一類。果實外皮光滑,呈綠色或黃色及有深綠色的花纹,果瓤多汁為红色或黃色。但西瓜種植时怕水,水澆灌或浸泡多了之後容易導致甜度降低,是為水傷。 西瓜可分為野生或種植的。野生的西瓜稱為野生西瓜種質(學名:Citrullus lanatus var.),瓤和瓢顏色分別接近冬瓜。而種植的西瓜則稱為栽培西瓜品系(學名:Citrullus lanatus var.)。.

新!!: 莫卧儿帝国和西瓜 · 查看更多 »

西拉杰·乌德·达乌拉

西拉杰·乌德·达乌拉(Mîrzâ Mohammad Sirâjud Dawla,),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王公(Nawab),达乌拉在普拉西戰役失败后被英国处死;其统治时代的结束即标志英国东印度公司殖民统治时代的开始。 Category:印度历史人物 Category:莫卧儿帝国人物 Category:英属印度时期人物 Category:印度被处决者.

新!!: 莫卧儿帝国和西拉杰·乌德·达乌拉 · 查看更多 »

馬拉塔帝國

拉塔帝國(又名馬拉塔聯盟)是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近代帝國,也是印度歷史上真正的最後一個印度教帝國。起始於1674年,終結於1818年,其鼎盛時期的疆域曾覆蓋整個印度北部。在蒙兀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於1707年去世後它大幅擴大其疆域,僅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戰敗。隨後,帝國改為邦聯直至1818年馬拉塔戰爭中敗給英國而滅亡。.

新!!: 莫卧儿帝国和馬拉塔帝國 · 查看更多 »

象刑

象刑(Execution by elephant,Gunga Rao,زير پى ِپيل افكندن,Hình phạt voi giày)是一千餘年以來東南亞、南亞地區處死犯人的主要方式,在印度尤為盛行。犯人在公眾場合会被亞洲象踐踏、肢解或折磨。經過專門訓練的亞洲象被當作劊子手廣泛運用于刑罰,既可以使受刑者立即斃命,也可以使他們遭受長時間非人折磨而慢慢死去。在印度文化圈,作為劊子手的大象被王室所供養,代表著王公的絕對權威。 用象刑處決犯人的情景往往吸引著歐洲旅行家的注目,令他們感到恐懼。其場景在當時的遊記中曾大量出現。此刑罰終在18至19世紀期間被殖民當局禁止。此刑罰也曾被一些西方國家(例如古羅馬、迦太基)所採用,主要用於處決嘩變的士兵。.

新!!: 莫卧儿帝国和象刑 · 查看更多 »

賈特錫克教徒

賈特錫克教徒,是賈特人和錫克人中一個次群體,他們主要生活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佔當地人口21-25%,因此他們在旁遮普邦是繼賤民之後是人口第二多的社會團體。.

新!!: 莫卧儿帝国和賈特錫克教徒 · 查看更多 »

賈拉拉巴德 (阿富汗)

贾拉拉巴德(جلال آباد),阿富汗东部一城市,靠近巴基斯坦边境,位于喀布尔河与库纳尔河汇合处,为楠格哈尔省省会,人口约96000人(2002年统计)。 该城古代为佛教中心,法显、玄奘等均曾经过。现址为莫卧儿帝国阿克巴大帝所建,为阿富汗同巴基斯坦间的交通重镇。阿富汗内战中,该城成为塔利班和北方联盟争夺的中心之一,据信本·拉登也在该城驻扎过,致使其遭到严重毁坏。.

新!!: 莫卧儿帝国和賈拉拉巴德 (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賈拉拉巴德戰役

賈拉拉巴德戰役(Battle of Jalalabad),是1711年莫臥兒帝國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地區守將賈拉里汗與锡克人軍事領袖班達·辛格·巴哈都爾的戰鬥。班達·辛格·巴哈都爾欲攻下賈拉拉巴德但久攻不下,四天後撤退。 因攻城失敗,莫臥兒人對錫克人戰俘進行屠殺。.

新!!: 莫卧儿帝国和賈拉拉巴德戰役 · 查看更多 »

货币上的格言列表

本列表罗列了各种出现在货币上的格言。.

新!!: 莫卧儿帝国和货币上的格言列表 · 查看更多 »

贾玛清真寺

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位于印度德里老德里中心繁忙的义卖市场街(Chawri Bazar Road),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Jama)一词来源于穆斯林在星期五下午举行的主麻日聚礼。 贾玛清真寺兴建于1650年10月19日(星期五)到1656年。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泰姬陵和对面的红堡的兴建者,下令修建了这座清真寺。修建这座清真寺使用了5000名工匠,历经7年建成。"Heaven on Earth: Islam", November 23, 2004 video documentary,History Channel.

新!!: 莫卧儿帝国和贾玛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也是印度在位时间最長的總理,1952年印度第一次大選獲勝,连任总理。他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參與人,主張印度要從大英帝國獨立,同時更為人所知的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他活躍於二戰後的國際政治舞台上,經常被人稱呼为博學尼赫魯(पंडित,班智達在梵語和印地语及英語中有大博學者的意思),尤其在印度,他更被稱呼為偉大的學者(पंडित जी Panditji,加上जी ji一词表示尊敬之意)。 尼赫魯在印度獨立運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同時被甘地信任而得以成為他的繼任者。尼赫鲁终其一生都是費邊主義的倡导者。印度獨立後,為了解決貧窮问题,尼赫鲁一直重視公共部門的表現,使得他的經濟政策充滿社會主義色彩。.

新!!: 莫卧儿帝国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 查看更多 »

贾汗达尔·沙

賈汗達爾·沙(),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八位皇帝,巴哈杜爾·沙一世的兒子,統治了一段短暫時期(1712-1713)。他的頭銜為Shahanshah-i-Ghazi Abu'l Fath Mu'izz-ud-Din Muhammad Jahandar Shah Sahib-i-Quran Padshah-i-Jahan (Khuld Aramgah)。1712年2月27日,父親巴哈杜爾·沙一世逝世,賈汗達爾·沙與弟弟爭相宣佈繼位。最後,賈汗達爾·沙在貴族首領的支持下於1712年3月17日殺死其弟而得到皇位。 在位短暫的十一個月中,賈汗達爾·沙過着很浮奢的生活方式,他在宮廷中享受舞蹈和娛樂節目。他又晉升一位舞孃成為皇后,此舉震驚了整個莫卧兒帝國及受到反對。 1713年1月10日,賈汗達爾·沙在阿格拉的戰役中被貴族支持的侄兒法魯克錫亞擊敗,並諸流放。1713年2月11日,賈汗達爾·沙被職業刺客殺死。.

新!!: 莫卧儿帝国和贾汗达尔·沙 · 查看更多 »

贾汉吉尔

贾汉吉尔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四任皇帝,生于1569年,死于1627年。他被认为是莫卧儿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其很小时就成为了皇位继承者。出于对等待皇位继承的不耐烦,他在1599年便起兵反抗。虽然被镇压,但他还是在他继母和其他人的支持下,在1605年继承了皇位。在他的任内,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愈发灿烂,还继承了其父亲对国家行政的出色管理。贾汉吉尔还是一位从小就对艺术,科学和建筑十分着迷的君主。在他整个任期内,他都致力于推广波斯文化。莫卧儿绘画也他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除了他在这些方面的业绩闻名于世外,他的情史也颇为有名。他和莫卧儿交际女的关系也经常在印度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出现。1627年,贾汉吉尔驾崩,其子沙贾汉即位。 Category:印度君主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新!!: 莫卧儿帝国和贾汉吉尔 · 查看更多 »

鹿野苑

鹿野苑(सारनाथ,Sārnāth,梵語:सरङ्गनाद,saraṅga-nāthá,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约10公里处,舊稱伽尸國,近世稱為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在这里释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新!!: 莫卧儿帝国和鹿野苑 · 查看更多 »

达卡

达卡(ঢাকা),是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专区首府。达卡坐落于恒河三角洲布里甘加河北岸,是孟加拉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南亚主要城市之一,其都会区有1200多万人口。达卡有着丰富的历史,被称为“清真寺之城”,其颇具民族风情的穆斯林纺织品非常闻名。 达卡旧称贾罕吉尔纳加尔(孟加拉语: জাহাঙ্গীর নগর),1608年由莫卧儿帝国孟加拉地区总督苏贝达·伊斯兰汗建立,在17世纪是世界性的穆斯林贸易中心。然而,达卡的现代城市建设主要始于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并迅速成为仅次于加尔各答的孟加拉地区第二大城市。1947年印巴分治后,达卡成为东巴基斯坦的行政首都,并在1972年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的首都。此间的20多年,达卡经历了各种混乱,包括强制推行戒严法、孟加拉国宣布独立、军事镇压、战争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等。 达卡是孟加拉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达卡在孟加拉国的城市之中有着最高的识字率(62.3%)和最多样的经济结构。虽然其城市基础设施是全国最发达的,但仍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供应短缺等多方面的挑战。最近几十年来,达卡实现了运输、通信和公共建设的现代化,吸引了可观的国外投资,商业和贸易稳步发展,因此也增加了许多外来人口。.

新!!: 莫卧儿帝国和达卡 · 查看更多 »

霍集斯

霍集斯(),中國新疆烏什人,清代回部王公,歷任烏什、和闐阿奇木伯克,封郡王品級多羅貝勒,作為“平定西域前五十功臣”而圖形紫光閣。霍集斯以機智多謀、善於應變而著稱,歷經蒙古準噶爾部、大小和卓、清朝統治時期,始終身居高位,逢兇化吉。曾在平定準噶爾、平定大小和卓之亂中發揮重要作用,晚年留居北京。霍集斯族屬一般被認為是維吾爾族,留居京師後隸屬於蒙古正白旗。.

新!!: 莫卧儿帝国和霍集斯 · 查看更多 »

胡馬雍陵

胡馬雍陵建於1570年,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東南郊亞穆納河畔。此陵是莫臥兒帝國創始人巴卑爾之子,帝国第二代君主胡馬雍及其皇妃的陵墓。胡馬雍陵是伊斯蘭教與印度教建筑風格的典型結合,並為印度第一座花園陵寢,著名的泰姬陵也是以此為範本所建。1993年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次會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莫卧儿帝国和胡馬雍陵 · 查看更多 »

胡马雍

纳斯爾·烏德-丁·穆罕默德·胡马雍(Humayun,)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皇帝。莫卧儿帝国创始人巴布尔大帝之子。1530年继承其父的印度领地。 胡马雍征服了古吉拉特邦,但被比哈尔的统治者舍尔沙击败,不得不逃亡伊朗。在波斯国王太美斯普一世支持下,他招募到一支波斯军队,在1545年攻占喀布尔。1555年胡马雍打败了舍尔沙的继承人之一--吉达尔汗,并占领了德里,恢复了莫卧儿帝国。翌年死於意外(從圖書館樓梯上跌下來摔死),由其子阿克巴繼位。葬于胡馬雍陵。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新!!: 莫卧儿帝国和胡马雍 · 查看更多 »

舍尔沙

舍尔沙(شیر شاہ سوری - Šīr Šāh Sūrī,)是印度比哈尔一带的一名阿富汗普什圖人,杰出的军事家,苏尔帝国的建立者,莫卧儿帝国的重要对手。舍尔沙将鼎盛中的莫卧儿第二任皇帝胡马雍赶出了印度,使其流亡阿富汗。1545年,舍爾沙在進攻卡蘭賈爾堡時死於意外的火藥爆炸。死后其继承者被胡马雍推翻,莫卧儿帝国捲土重来。 Category:阿富汗君主 Category:阿富汗死者 Category:普什圖人 Category:開國君主.

新!!: 莫卧儿帝国和舍尔沙 · 查看更多 »

阿塔瓦拉

阿塔瓦拉(Attarwala),是印度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一個穆斯林社群。.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塔瓦拉 · 查看更多 »

阿夫沙尔王朝

阿夫沙尔王朝(سلسله افشار)是18世纪统治伊朗高原的一个土库曼人王朝。.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夫沙尔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历史

阿富汗历史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至約公元前50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而考古證據顯示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間已有城鎮文化出現。亞歷山大大帝及其馬其頓軍隊在公元前330年征服波斯帝國後,征服了阿富汗。阿富汗曾是不少強大帝國的首都所在地,包括大夏、貴霜帝國、贵霜-萨珊王朝、喀布爾-夏希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伽色尼王國、古爾王朝、卡爾提德王朝、帖木兒帝國、蒙兀兒帝國、漢達基王朝和杜蘭尼王朝。阿富汗位於許多移民和貿易路線上,因此被稱為「中亚绕道」,那些路線從兩河流域經伊朗高原,從印度河流域通過興都庫什山脈,從遠東到塔里木盆地和從毗鄰的歐亞草原。 中亞人被認為是從公元前20世紀抵達阿富汗,放棄原本的語言並組成新的普什圖語和達利語 。中東地區影響了阿富汗文化,印度教、祆教、馬其頓和佛教都在阿富汗消失了。有為的統治者使中世紀的阿富汗不但是一個軍事強國,還是一個文化強國,產生許多著名學者如伊本·西那和比魯尼等標誌性人物。 在18世紀初,艾哈邁德沙·杜蘭尼效法米尔维斯·霍塔克,統一了阿富汗各部落並建立最後一個杜蘭尼王朝"" Omrani, Bijan, published in Asian Affairs, Volume 38, Issue 2, 2007, pp.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富汗历史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君主列表

18世纪前,现代阿富汗国家所控制的区域是分裂的,多数地区是被的印度的德里苏丹国统治。西部的赫拉特属于波斯的萨非王朝,北部的马扎里沙里夫属于布哈拉汗国。南部的坎大哈是莫卧儿帝国和萨非王朝的争夺区。被压迫的现代阿富汗人(普什图族)多次寻求独立,都没能成功。 1709年,Mirwais Hotak在坎大哈带领阿富汗人脱离了波斯的统治。 Mirwais建立城堡将坎大哈作为国家的首都。一系列战争后,阿富汗在1747年由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建立杜兰尼王朝。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被视为阿富汗的国父,,穆罕默德·查希尔沙是末代国王。;阿富汗地区自古以来的控制势力.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富汗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阿富汗的官方國教,約99.7%的阿富汗人口是穆斯林。約90-95%是遜尼派哈乃斐派穆斯林。而5〜10%是什葉派,阿富汗什葉派多數屬於十二伊瑪目派,另有少数伊斯瑪儀派。.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富汗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侵占史

阿富汗在历史上被侵占多次,且其與鄰國的边界問題以及合法的政府一直存在争议。侵略者包括南亚的统治者莫卧儿人,沙皇俄国,苏联,英帝国,以及现在的北约联合部队和由美国领导的联合国部队(阿富汗战争2001-至今)。 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控制阿富汗对控制南亚地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阿富汗在大博弈实力竞争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现在對于阿富汗的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对南亚控制权的争夺,及对其本身自然资源包括其位于欧亚之间重要战略位置的争夺的一种延伸。从历史来看,对阿富汗的征服一向在对从西方通过開伯爾山口对印度的入侵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亚历山大大帝一系列征伐的一部分,他在公元前330年对如今我们所称名为“阿富汗”的地区进行了该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入侵。在被征服的城市中有赫拉特和坎大哈。 其后,该地区被来自西方的阿拉伯帝国穆斯林军队入侵,这次侵占导致该地区大多数居民伊斯兰化。随后,该地区分别两次被蒙古人从北方和东方入侵。第一次入侵由成吉思汗领导,第二次由自称蒙古人黄金家族血统后裔的帖木尔领导。入侵的动机是为了征服印度以及大伊斯兰的核心地区。 19世纪间,独立的阿富汗遭到英属印度的两次入侵,分别发生在第一次英阿战争(1838-1842)和第二次英阿战争(1878-1880)。两次入侵的目的都是为了遏制俄国在该地区的影响,以及镇压当地部族领导人。两次入侵战争均以英军失败而告终。尽管持续遭受严重损失,阿富汗地方军阀依旧牢牢的控制着该地区。在这段时期,部族的边境战争一直持续着。在欧洲和印度,该地区被称作西北前线。 爆发于西元1979年12月的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导致了由美国领导的对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抵制并促使美国资助并武装当地激进的伊斯兰抵抗组织。当地的自由战士、游擊民兵与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士,聯合在一起,最终将苏联成功驱逐出阿富汗。这是苏联最为耻辱的军事失败,并成为导致苏联共产主义瓦解的重要因素。自由战士间的混战形成了封建地方军阀,并最终形成了暴力的原教旨主义者--塔利班政权。 21世纪之初,阿富汗依旧处于与西方力量的冲突之中。为了抓捕美国政府宣称的911恐怖袭击幕后策划奥萨玛·本·拉登,美国发动了于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1-至今)。尽管美军尚未擒住拉登,但他们成功的推翻了激进的政教合一的塔利班政府并严重破坏了奥萨玛·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塔利班政权曾为奥萨玛·本·拉登提供庇护并因其对人权的违背而声名狼籍。塔利班的领导层幸免下来并躲藏于阿富汗,特别是阿富汗南部地区,并继续发动游击队袭击以抗击美国与其盟友以及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现政府的军队。 2006年,美军将该地的防务移交给北约的驻军。20,000美军中的12,000人与北约的20,000名士兵组成了联合部队。剩余的美军将继续搜寻基地恐怖分子。加拿大军队领导并立即发起了对塔利班游击队蚕食区域的攻势。仅仅以少数士兵伤亡为代价,英国、美国以及加拿大的部队消灭了超过1,000名塔利班战士并迫使数以千计的塔利班战士撤退。由于许多幸存的游击队员开始了重组,北约和阿富汗政府军事高层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冲突。.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富汗侵占史 · 查看更多 »

阿不都哈林

阿不都哈林(Abdul Karim,)亦称阿不都克木,叶尔羌汗国第三任君主,拉失德的第二个儿子(長子阿卜杜·拉提甫死於與哈薩克人的戰爭)。其父在1560年死后,他即位为汗。他曾经表示让位给他的四弟喀什噶尔总督琐非王子,琐非王子坚决不敢接受。1570年,阿不都克木派遣四个弟弟琐非、马黑麻、阿都剌因和忽雷失·蘇丹率军东征,俘虏东察合台汗国马速汗,西域重新统一。叶尔羌汗国东至明朝的嘉峪关;南抵昆仑山、阿尔金山;西南以喀喇昆仑山与乌思藏的拉达克、博洛尔相邻;西包帕米尔,与莫卧儿帝国相邻,以阿赖山与乌兹别克汗国为界;北以天山山脉与哈萨克、吉尔吉斯、瓦剌为界。1592年,阿不都克木去世,他的五弟马黑麻即位。.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不都哈林 · 查看更多 »

阿克巴

阿克巴(全名为杰拉尔-丁·穆罕默德·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位统治者(1556年-1605年在位)。他被認為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奠基人和最伟大的皇帝。阿克巴是帖木兒的后代。阿克巴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在其统治时期,他能对所有的信仰给予平等和自由的看待。与他之前的君主相比,帝国的文化和艺术在其统治时期达到顶峰。 阿克巴的統治對印度歷史有很大的影響,在他統治時期,莫卧儿帝国在版圖及財富上都擴張到原來的三倍。阿克巴建立了有力的軍事系統,也有效率的進行政治及社會的改革。他廢除了向非穆斯林人民實施的人頭稅(吉茲亞),任命非穆斯林為高級的行政及軍事職位,是首位獲得本土人士信任及效忠的莫卧儿帝王。他體認到穩定的帝國和子民的合作及善意有關,因此他翻譯梵语文学,參與國內的慶典。在阿克巴統治後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多元文化的基礎。阿克巴之後是由他兒子贾汉吉尔即位。.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克巴 · 查看更多 »

阿克巴·沙二世

阿克巴·沙二世(,Mirza Akbar),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十六任皇帝。 阿克巴·沙二世為莫卧儿皇帝沙·阿拉姆二世的次子,在沙·阿拉姆二世去世以后于1806年11月19日正式登基繼承皇位。 在位期間,因英國透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影響力日漸増加,阿克巴·沙二世的實權越來越少。 阿克巴·沙二世為加強王權,他拒絕以主權以外的話題與英國的黑斯廷斯侯爵會談,英國對他十分失望,認為他只是英國的跟班,只稱謂他為「德里的國王」。1835年,東印度公司不再以莫臥兒皇帝的陸軍中尉自稱並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私自出貨幣,貨幣上以英文代替波斯文。在阿克巴·沙二世將死前,他派遣特使前往英國向維多利亞女皇抗議東印度公司對莫卧兒王朝的態度,但是無濟於事。阿克巴·沙二世死後,由其子巴哈杜爾·沙二世繼承王位。 Category:英屬印度时期人物 Category:印度歷史 Category:1760年出生 Category:1837年逝世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克巴·沙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瑜陀耶古城

阿瑜陀耶古城(นครประวัติศาสตร์พระนครศรีอยุธยา)位于泰国大城府(阿瑜陀耶府),为阿瑜陀耶王朝国都遗址所在地。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终结,国都被缅甸军队攻占、摧毁。后人在旧城废墟东几公里处重建新城,即今日之阿瑜陀耶(大城)。 1991年,阿瑜陀耶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瑜陀耶古城 · 查看更多 »

阿迪勒·沙阿王朝

阿迪勒·沙阿王朝(英語:Adil Shahi dynasty)又稱比賈布爾蘇丹國(Bijapur Sultanate),為印度的一個阿拉伯族裔皇朝。該皇朝從1490年至1686年統治印度部分地區。而該皇朝與德干地區的巴赫曼尼苏丹国關係密切。該王朝為穆斯林政教合一的王朝,後被蒙兀兒帝國漸次併吞。.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迪勒·沙阿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薩姆人

阿薩姆人(Assam)是印地语对傣泰民族民族的称呼。4世纪左右,阿薩姆地區的人們建立迦摩缕波國。十三世纪初,中国云南的傣泰民族西迁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地区,征服迦摩羅波國建立阿薩姆國,逐步与達羅毗荼人、蒙古种人、雅利安人融合的傣泰后裔,被称为“阿萨姆人(Assamese)”。 阿萨姆地区的最早居民属原始澳大利亚人种,一般肤色呈黄色或黑黄色,身材矮小,臉有蒙古人种特征。主要信仰印度教 - 湿婆派。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種姓制度。世代同堂家庭普遍。婚姻自主。部分以務農和畜牧为業。纺织、制陶手工业发达。 阿萨姆语屬於印度憲法承認,属印歐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與孟加拉語相近,受藏緬語影響。使用人口约1400万。它是奥里亚语和孟加拉语的近亲。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15世纪的文献,如《罗摩衍那》的译本。.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薩姆人 · 查看更多 »

阿格拉

阿格拉(印地语:आगरा)是位于印度北方邦亚穆纳河畔的一座古老的城市,在1526年至1658年期间一直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 阿格拉是一座旅游城市,拥有三处世界遗产;著名的泰姬瑪哈陵和阿格拉古堡就位于该市。.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格拉 · 查看更多 »

阿格拉堡

阿格拉堡(आगरा क़िला,آگرہ قلعہ),又名為阿格拉红堡,位于印度阿格拉,距离泰姬陵西北2.5公里,是印度三大红堡之一(另两座是德里红堡和法第普尔·希克利)。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它的建造与使用历经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沙贾汗、贾汉吉尔、奥朗则布等多位皇帝。城门和城墙为阿克巴大帝所建,結合了印度和中亚的建筑风格。沙贾汗晚年被儿子奥朗则布囚禁于此,在八角亭上眺望泰姬陵度过8年余生。.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格拉堡 · 查看更多 »

阿洪姆人

阿洪姆人(আহোম,อาหม,Ahom people),又译“阿洪人”、“阿豪姆人”,是泰民族在印度境内的分支。阿洪姆人的祖先是13世纪以后由中国云南德宏一带西迁的傣族,曾统治阿萨姆邦將近六个世纪。.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洪姆人 · 查看更多 »

阿洪姆王国

阿洪姆王国是印度東北阿萨姆地区中古时期的一个傣族王国(1228年建国),统治持续近600年,也是泰族最西方的王国,首都西布萨加尔。曾成功抵制莫卧儿帝国的扩张。它对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一直施加着主导影响(在当地傣族种水稻使人口压倒土著,也使他们傣化)。建立者是苏卡法Sukaphaa。他是中国云南德宏地区孟卯王国的傣族王子,阿洪姆人在十六世纪信仰印度教性力派,之前则崇拜精灵。 虽然被称作阿洪姆王国,但它很大程度上是多民族的,到最后阿洪姆人仅占其中不到10%的人口。阿洪姆人把王国称为Mong Dun Shun Kham(黄金棺材),当地的波多人(Bodo)把阿洪姆人建立的这个“勐顿孙罕”王国称为Ha Siam,在波多人的语言中,“Ha”的意思是土地,“Siam”(有时也称为“Shan”)(“掸”)则是他们对所有傣、泰民族的称呼。Ha Siam的发音逐渐演变为阿萨姆。十七世纪后受蒙兀儿帝国与緬甸攻击(莫卧儿王朝先后17次发动对阿萨姆的战争,緬甸3次),統治末期因摩亚马尼亚叛乱元气大伤,1817年和1826年期間緬甸入侵阿薩姆,扶持傀儡国王约郭什瓦尔.辛格,後被英國废除。1826年《揚達波條約》後,王国灭亡。.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洪姆王国 · 查看更多 »

阿拔斯三世

阿拔斯三世(شاه عباس سوم,),伊朗薩非王朝的末任(第十一任)沙阿(1732年—1736年在位)。阿拔斯三世為太美斯普二世的兒子。.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拔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阿拔斯二世 (波斯)

阿拔斯二世(شاه عباس دوم,),伊朗薩非王朝的第七任沙阿(1642年—1666年在位)。在他統治時期,薩非王朝曾一度中興。阿拔斯二世為薩非的兒子。 阿拔斯二世於1642年5月15日即位,當時不足十歲。政權交由他的首相Saru Taqi,但是這位首相因打撃貪污而四面樹敵,最終於1645年10月11日被刺殺身亡。下一任首相Khalifa Sultan協助阿拔斯二世處理朝政直至1653年或1654年他逝世為止。 與其父親薩非相反,阿拔斯二世是一位有為的沙阿。他親政後勤於朝政,在位時相對和平,與西方的奧斯曼帝國和平共處。1648年,阿拔斯二世更在東方從印度莫臥兒帝國的沙賈汗手中奪回坎大哈。 1666年10月26日,英明的阿拔斯二世逝世,薩非王朝自此一厥不振。他的兒子蘇萊曼一世繼位。 Category:萨非王朝君主.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拔斯二世 (波斯) · 查看更多 »

阿拉姆吉爾二世

阿拉姆吉爾二世(Alamgir II,Azîz ud-Din Âlamgir,),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臥儿帝国後期(第十四任)的君主,在位期間則為1754年-1759年。阿拉姆吉爾二世的父親為帝國第八任君主賈汗達爾·沙(Jahandar Shah)。 就任君主時年已55歲的阿拉姆吉爾,是由數位朝中大臣擁戴繼位。阿拉姆吉爾二世受控於首相,費羅茲·姜格三世中飽私囊,又迫害阿拉姆吉爾二世長子沙·阿拉姆二世,因此,阿拉姆吉爾二世與費羅茲·姜格三世關係並不好。阿拉姆吉爾二世任內對西方各國要求多所退讓,尤其是東印度公司在他任內取得多項決定性的權利。 1757年,費羅茲·姜格三世串通馬拉地人軍隊圍攻德里。最後德里的軍餉及財政大臣納吉布汗出逃至納吉巴巴德,馬拉地人及費羅茲·姜格三世入主德里,撤換軍餉及財政大臣,又再迫害阿拉姆吉爾二世為首的皇室,阿拉姆吉爾二世成為傀儡皇帝。雖然失去德里,納吉布汗與他的盟友仍與馬拉地人在薩哈蘭普爾對抗。 1759年,沙·阿拉姆二世從德里逃亡出走,費羅茲·姜格三世惟恐阿拉姆吉爾二世推舉沙·阿拉姆二世登基,收回他的實權,所以他便策劃刺殺行動,殺死阿拉姆吉爾二世及其他重要皇室成員,擁立奧朗則布曾孫沙·賈汗三世登基。阿拉姆吉爾二世的女婿帖木兒沙·杜蘭尼為阿富汗國王艾哈邁德沙·杜蘭尼的兒子,當阿拉姆吉爾二世被刺殺後,阿富汗軍隊擁立沙·阿拉姆二世及打着復仇的旗幟與馬拉地人和錫克人作戰。1761年,阿富汗軍隊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取得大勝,徹底摧垮了對手。艾哈邁德沙扶植了沙·阿拉姆二世為皇帝後回師坎大哈。 Category:印度歷史 Category:1759年逝世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拉姆吉爾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拉哈巴德条约

阿拉哈巴德条约是1764年10月22日布克萨尔战役后,英属东印度公司克莱夫男爵一世和莫卧儿帝国国王沙·阿拉姆二世(Shah Alam II)在1765年8月16日签署的一项条约。根据该条约,莫卧儿皇帝将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邦的行政管理权(印度语中称Diwani)授予了东印度公司。作为回报,东印度公司每年向国王进贡26拉克卢比(相当于26万英镑)。 东印度公司根据该条约获得了向2000万人征税的权利,每年约能获得200-300万英镑的收入。.

新!!: 莫卧儿帝国和阿拉哈巴德条约 · 查看更多 »

蘇坦拉

蘇坦拉(স্বৰ্গদেউ জয়ধ্বজ সিংহ.;),印度阿豪姆王國第20代國王,由1648年登基統治王國15年。他統治時期莫臥兒帝國孟加拉總督米爾·久姆拉二世入侵王國,佔領首都Garhgaon,其結果是他不得不撤退到纳姆鲁普。.

新!!: 莫卧儿帝国和蘇坦拉 · 查看更多 »

蘇萊曼·謝赫

蘇萊曼·謝赫(Sulaiman Shikoh),蒙兀兒帝國皇帝沙賈汗長孫,皇長子之子。 他是沙賈罕第一位孫兒,曾於1649-1651年出任特達市總督和1655-1657年阿瓦德總督和父親軍隊指揮官,但在1659年他的父親被奧朗則布打敗並處死後,他也很快被奧朗則布處決於瓜廖爾,蘇萊曼·謝赫後來被安葬於瓜廖爾的叛徒墓地,他最小的叔叔穆罕默德·穆拉德·巴克什也被埋葬於此。.

新!!: 莫卧儿帝国和蘇萊曼·謝赫 · 查看更多 »

赛义德·艾哈默德·汗

赛义德·艾哈默德·汗(Syed Ahmad bin Muttaqi Khan,也作赛义德·艾哈迈德·汗,),通常称呼为“赛义德先生”,是实用主义者、Glasse, Cyril,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Islam, Altamira Press, (2001)以及19世纪英属印度的哲學家。他的家族与莫卧儿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赛义德在那里学习了古兰经和科学,随后又赴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賽伊德對英國的印象十分深刻,認為印度與之相比實在是太過落後,而落後的原因一部分出自於穆斯林解釋伊斯蘭教的方式上太執著於迷信行為。 賽伊德認為,早期人類只有有限的智識來探索道德和倫理的問題,因此需要宗教來指導,但一切的道德倫理規範都是有理性的,一但人發展出智識能力便可以用理性來發現真理。因此穆罕默德宣布他是最後一位先知,本意是說他已給人類帶來了能自行發展道德社群的工具。伊斯蘭是最後的神啟宗教,就是因為它開啟了以理性為基礎的時代。.

新!!: 莫卧儿帝国和赛义德·艾哈默德·汗 · 查看更多 »

薩非 (波斯)

薩非(شاه صفی,),伊朗薩非王朝的沙阿(1629年—1642年在位)。在他統治時期,薩非王朝開始衰落。薩非為阿拔斯一世的長子Mohammed Baqir Mirza的兒子。 阿拔斯一世有三位長大成人的兒子,長子成為皇儲,後因流言蜚語,阿拔斯一世捕風捉影,認定長子準備取而代之。1615年,阿拔斯一世命人於拉什特的土耳其浴中將皇儲殺死。阿拔斯一世即時感到後悔,但是仍然是多疑。終於,阿拔斯一世於1621年及1627年分別殺死與刺盲他的次子及幼子。當1629年阿拔斯一世病逝前,他立了身為孫兒的薩非為繼承人。 薩非為人殘暴而內斂,有人說因為他的父親的被阿拔斯一世派人謀殺,所以他極之厭惡他的祖父。 薩非於1629年1月28日即位,當時年僅十八歲。他無情地淘汰任何一個能威脅他權力的人,幾乎處決所有的薩非王室的王子,以及功績顯赫的朝臣和將軍。他甚少留意政事,又無文化或學術興趣,甚至有閱讀和書寫的困難。他長期酗酒及吸食鴉片,但是意外地與他的祖父一樣憎惡煙草,甚至以熔化的鉛澆在那些在公共場合被發現吸煙的人嘴中。 奧斯曼帝國的穆拉德四世看見薩非的昏庸無能,於1630年及1634年,入侵伊朗西部,並於1638年重奪巴格達。1639年,奧斯曼帝國及薩非王朝簽署和約,雙方從始再沒有戰爭,而巴格達自始在奧斯曼帝國的版圖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另外烏茲別克人及土庫曼人皆曾騷擾伊朗東面邊境,而印度莫臥兒帝國的沙賈汗更於1638年奪取坎大哈。 薩非於1642年5月12日逝世。由他的兒子阿拔斯二世繼位。 Category:萨非王朝君主.

新!!: 莫卧儿帝国和薩非 (波斯) · 查看更多 »

蒙古 (消歧义)

蒙古可以指:.

新!!: 莫卧儿帝国和蒙古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新!!: 莫卧儿帝国和蒙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國家列表

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國家,包括蒙古帝國、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等。自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而蒙古大汗则成为蒙古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這是蒙古統治者、蒙古國家和自治區的列表。.

新!!: 莫卧儿帝国和蒙古國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蒙塞拉特宫

蒙塞拉特宫(Palácio de Monserrate)是一个异国情调的别墅,位于葡萄牙宫廷传统的夏季避暑胜地辛特拉附近。它建于1858年,业主是英国男爵弗朗西斯·库克爵士。委托英国建筑师小詹姆斯·诺尔斯设计。虽然它的莫卧儿细节在葡萄牙是唯一的,但是它的折衷主义,连同附近的其他宫殿,如佩纳宫,都是辛特拉浪漫主义的很好的例子。 蒙塞拉特宫曾出现于1996年的电视连续剧《格列佛游记》。.

新!!: 莫卧儿帝国和蒙塞拉特宫 · 查看更多 »

锡克教

锡克教(旁遮普语:ਸਿੱਖੀ ,意解「信徒」;英语:Sikhism)是一種萬有在神論的印度宗教,以《古魯·格蘭特·薩希卜》為經典。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是現存其中一個最年輕的宗教,目前在全世界有2500萬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新!!: 莫卧儿帝国和锡克教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

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十三任皇帝。第十二任皇帝穆罕默德·沙的兒子。.

新!!: 莫卧儿帝国和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清史稿》稱愛哈默特沙,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独立王朝杜兰尼王朝的创建者,阿富汗国父。.

新!!: 莫卧儿帝国和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 查看更多 »

艾西瓦娅·雷

艾絲維亞·莉(,,);婚後冠夫姓為:艾絲維亞·莉·巴強(Aishwarya Rai Bachchan)是著名的印度女演員、模特兒及世界小姐,亦是宝莱坞知名度高及十分受歡迎的影、视、歌、舞巨星。艾絲維亞獲得2個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女演員獎項、2009年獲得印度政府頒發的莲花士勋章(Padma Shri)及2010年法國政府的法蘭西藝術與文學勳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她的成名作為1999年的《何日君能知我心》(Hum Dil De Chuke Sanam)以及2002年的《胭脂淚》(Devdas)。 艾絲維亞先成為1994年的印度小姐亞軍並後來获得1994年度的世界小姐后冠,在2000年,被選為最美麗的世界小姐。她曾多次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士」(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根據報導,好萊塢女星茱莉娅·罗伯茨曾經在-zh-hans:戛纳电影节;zh-hk:康城電影展;zh-tw:坎城影展;-中讚美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士。艾絲維亞曾在歐普拉脫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六十分鐘時事雜誌、早間秀(The Early Show)中接受訪問,也被大衛·萊特曼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明星。她在銀幕後亦積極參與不同的慈善活動及機構,艾絲維亞是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UNAIDS)的其中一位親善大使(Goodwill Ambassador)。.

新!!: 莫卧儿帝国和艾西瓦娅·雷 · 查看更多 »

苏尔王朝

苏尔王朝是一个普什图人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建立的一个伊斯兰教王朝,定都于德里。比哈尔地方的阿富汗封建主舍尔沙趁着莫卧儿帝国统治者胡马雍出征古吉拉特邦时,扩充实力,并于1539年击败莫卧儿军队。1540年舍尔沙占领德里,建立苏尔王朝,统治着西起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到孟加拉国的广阔地区,称雄一时。在统治期间,建立了高效完善的管理制度,任用各种不同民族和宗教担任官吏。废除旧币,铸造新币,发展经济。1545年,胡马雍在波斯萨非王朝的沙阿(国王)塔赫玛斯普一世的支持下,重返印度,占领旁遮普、德里、阿格拉,恢复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1557年王朝终为莫卧儿帝国所灭。.

新!!: 莫卧儿帝国和苏尔王朝 · 查看更多 »

苏巴

苏巴是印度莫卧儿帝国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其省的长官称“苏巴达尔”。苏巴创设于阿克巴统治时期。最初有12个,在阿克巴统治末期增为15个。每个苏巴下辖若干萨尔卡尔(相当于“专区”)。萨尔卡尔之下为帕尔加纳。.

新!!: 莫卧儿帝国和苏巴 · 查看更多 »

苏丹 (称谓)

苏丹(سلطان,,))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作为称谓是最近才出现的翻译,它也有很多其他的译法,在古文翻译为“素檀”、“速檀”、“速鲁檀”、“锁鲁檀”(见《明史》),民间也又叫“素里檀”“唆里檀”“算端”、“层檀”等等。他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這詞最初是阿拉伯語中的抽象名詞「力量」、「治权」、「裁决權」,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等同國君的意思,被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سلطنة)。 女性苏丹称为“苏丹娜”,但是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另外,还有一种特别苏禄苏丹国,这种国家正式的统治者是男苏丹,但是他的妻子却是一个实际上的“监督者”。 苏丹一般不是世袭的,很少被称为国王。.

新!!: 莫卧儿帝国和苏丹 (称谓) · 查看更多 »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自1858年开始,由于印度民族起义,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并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权力。1876年开始,这一政治实体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在此期间,印度先后成为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长官所统治,土邦领主们必须接受条约,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模式被称为“”。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亚丁自1839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缅甸则是从1886年开始,两者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但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印度总督管辖的印度帝国。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条约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各国相继独立以后,独立之前的关联区域被广泛地称为英属印度。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英属印度时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国初期,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印度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就是南亚历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再后来的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巴基斯坦的飞地——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新!!: 莫卧儿帝国和英属印度 · 查看更多 »

英皇阁

英皇阁(Royal Pavilion)是位于英国海滨旅游胜地布赖顿的豪华宫殿,在19世纪摄政王,后来的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的海边隐居地。 1783年,摄政王首次访问布赖顿,进行海水物理治疗痛风。1786年他租下一间农舍。 1815年—1822年 ,建筑师约翰·纳西重新设计宫殿,今天看见的就是他的作品。宫殿就在布赖顿的中心。外观受到印度伊斯兰建筑风格(莫卧儿王朝)的强烈影响,有点类似泰姬陵。富于幻想的内部设计,基本上出自弗雷德里克·格雷斯(Frederick Crace)和罗伯特·琼斯(Robert Jones),内部装饰和摆设则充满中国情调。这是个完美异国情调的例证,是对摄政风格更加古典的主流口味的一种变通办法。 乔治四世死后,他的继承者威廉四世短暂使用过,维多利亚女王则将英皇阁卖给了市议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皇阁曾用作印度伤兵医院。英皇阁向游客开放,也用于教育目的、宴会和婚礼。.

新!!: 莫卧儿帝国和英皇阁 · 查看更多 »

LGBT歷史人物列表

本列表收錄歷史上的LGBT人物及其相關歷史事件。很多文明或社會都存在過同性別間的親密關係,就靈長目動物和當代原始社會存在同性親密關係的事實來看,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同性之間的性關係應當就存在了(像是對遺址出現雕刻圖案的其中一種解釋是:兩名男性間的性愛活動)。 歷史人物是否为同性戀或雙性戀,時常是人們熱烈爭辯的話題。然而關於这方面的確切資訊卻很少,人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证据来推斷或詮釋。列表人物的列名,是以親密情感或性關係來推測,從現代的標準來看不一定會被认为是同性恋或雙性戀。 親密情感可能是浪漫友情的展現,未必涉及情慾關係。性關係的發生不必然表徵性傾向和情慾品質,而可能是迫於生計的賣淫,迎合社會形象成家生子,或士人表現灑脫風流的一時享受。經驗過同性或異性性行為的歷史人物,並不能確定該個體符合現代觀點下「同性戀」、「雙性戀」的身份認同。不過由於過往歷史對LGBT的形成有所影響,同性之間的情慾和親密友誼,仍是LGBT歷史的重要面向。 本列表按照時代先後排序,收錄公元1900年前逝世的歷史人物,二十世紀以及之後的LGBT人物請見LGBT人物列表。.

新!!: 莫卧儿帝国和LGBT歷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查克沙納戰役

查克沙納戰役(Battle of Chaksana)是一場發生於1788年的軍事衝突。馬拉地帝國與蒙兀兒帝國交戰,最終以馬拉地帝國撤兵收場。.

新!!: 莫卧儿帝国和查克沙納戰役 · 查看更多 »

杜尔巴

杜尔巴(دربار,拉丁化:Durbar)是一个源自波斯语的词语,原意指的是“波斯统治者的宫廷”。在印度和尼泊尔,它则是指土邦王侯(后来由波斯和波斯-土库曼王侯掌控)的宫廷、仲裁所或是役所。而在英屬印度时期,杜尔巴可以是一个由土邦掌权的封建议事厅,又或者只是一个纯粹的社交聚会。.

新!!: 莫卧儿帝国和杜尔巴 · 查看更多 »

桑巴吉

桑巴吉(शम्भाजी,)全称查特拉帕蒂·桑巴吉·拉遮·波斯莱(छत्रपति संभाजी राजे भोसले),是马拉塔帝国创立者西瓦吉的儿子,继承了乃父的查特拉帕蒂之尊号。后于1689年为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入侵中被俘,并在遭到严刑拷打后被处决,其尸身被喂了狗。 桑巴吉以象刑处决了官员阿那吉·达托(Anaji Datto)。 为了纪念他,奥郎加巴德的另一个名字被称作“桑巴津纳贾尔”(Sambhajinagar)。.

新!!: 莫卧儿帝国和桑巴吉 · 查看更多 »

楚烏薩戰役

楚烏薩戰役,是蒙兀兒帝國皇帝胡馬雍和阿富汗苏尔王朝的建立者舍爾沙的戰役。 它發生在1539年6月26日,在現在比哈爾邦布克萨尔以南的楚烏薩,蒙兀兒帝國的40000人軍隊被蘇爾帝國的15000人打敗,蘇爾帝國獲決定性勝利,蒙兀兒人被逐出印度。.

新!!: 莫卧儿帝国和楚烏薩戰役 · 查看更多 »

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歷史國家的旗幟為已不存在國家的國旗或代表旗。.

新!!: 莫卧儿帝国和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比德爾

比德尔 (卡纳达语:Bidar ಬೀದರ್) 位于卡纳塔克邦的最北部,接壤安得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 比德尔从1425年直至1518年曾经是巴赫曼尼苏丹国(泰卢固语:బహుమనీ సామ్రాజ్యము)的首都。1518年以后,巴赫曼尼苏丹国崩溃了,取而代之的是五个独立的小苏丹国,所谓的德干苏丹国,比德尔也成了其中之一的首都。 比德尔苏丹国1619年被比贾布尔苏丹国侵吞了,最后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1686年占领了该地区。从1724年到1948年,比德尔一带成了海得拉巴邦尼扎姆县的一部分。1956年,印度行政区重行按照语言区域定邦界,比德尔市被划入迈索尔邦,后来重新命名为卡纳塔克邦。.

新!!: 莫卧儿帝国和比德爾 · 查看更多 »

比德爾蘇丹國

比德爾蘇丹國(Bidar Sultanate,1489年-1619年),也稱巴里德·沙赫王朝(Barid Shahi dynasty),是一個中世紀後期印度德干蘇丹國。 他的建立者卡西姆·巴里迪是一個來自格魯吉亞的突厥人,他最初為巴赫曼尼苏丹国的穆罕默德·沙三世服務,成為他的總理,在馬哈穆德沙時代成為攝政。他1504年死後,他兒子阿米爾成為總理和控制蘇丹國行政。之後巴赫曼尼蘇丹仍傳四代,但也只是阿米爾的傀儡,1527年巴曼尼蘇丹國末代蘇丹逃走,阿米爾成為事實上統治者,但他沒正式稱王,直到他的兒子阿里才正式稱沙阿。 這蘇丹國最有名的是1565年1月打敗了最後一個印度教帝國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在1619年成為蒙兀兒帝國一部分。.

新!!: 莫卧儿帝国和比德爾蘇丹國 · 查看更多 »

沙·贾汗三世

沙·贾汗三世 (شاه جہان ۳)亦称Muhi-ul-millat()曾短暂担任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皇帝(1759年12月10日–1760年10月10日)。莫臥兒帝國第六任皇帝奧朗則布的曾孫。 1759年,沙·阿拉姆二世從德里逃亡出走,首相惟恐阿拉姆吉爾二世推舉他的長子沙·阿拉姆二世登基,收回他的實權,所以他便策劃刺殺行動,殺死阿拉姆吉爾二世及其他重要皇室成員,擁立沙·賈汗三世登基。但是在位不久,便被馬拉地人廢黜。阿富汗國王艾哈邁德沙·杜蘭尼率領軍隊擁立沙·阿拉姆二世及打着復仇的旗幟與馬拉地人和錫克人作戰。1761年,阿富汗軍隊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取得大勝,徹底摧垮了對手。艾哈邁德沙扶植了沙·阿拉姆二世為皇帝後回師坎大哈。沙·賈汗三世於1772年逝世。.

新!!: 莫卧儿帝国和沙·贾汗三世 · 查看更多 »

沙·阿拉姆二世

沙·阿拉姆二世(), 亦名Ali Gauhar, 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十五任皇帝(1759年-1806年),是被谋害的阿拉姆吉尔二世的儿子。 1759年,沙·阿拉姆二世從德里逃亡出走,首相惟恐阿拉姆吉爾二世推舉沙·阿拉姆二世登基,收回他的實權,所以他便策劃刺殺行動,殺死阿拉姆吉爾二世及其他重要皇室成員,擁立奧朗則布曾孫沙·賈汗三世登基。阿拉姆吉爾二世的女婿帖木兒沙·杜蘭尼為阿富汗國王艾哈邁德沙·杜蘭尼的兒子,當阿拉姆吉爾二世被刺殺後,阿富汗軍隊擁立沙·阿拉姆二世及打着復仇的旗幟與馬拉地人和錫克人作戰。1761年,阿富汗軍隊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取得大勝,徹底摧垮了對手。艾哈邁德沙扶植了沙·阿拉姆二世為皇帝後回師坎大哈。 1764年10月,莫臥兒帝國與孟加拉聯軍被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打敗,沙·阿拉姆二世被迫在1765年8月16日與英屬東印度公司克萊夫男爵一世簽署阿拉哈巴德條約。根據該條約,莫臥兒皇帝將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邦的行政管理權(印度語中稱Diwani)授予了東印度公司。作為回報,東印度公司每年向國王進貢26拉克盧比(相當於26萬英鎊)。 其後,因應阿拉哈巴德條約的條款,沙·阿拉姆二世離開德里,逗留在安拉阿巴德,由他的兩名兒子代表他主持政務。雖然後來沙·阿拉姆二世回到德里,但是國勢日慼。英屬東印度公司勢力日漸壯大,由雙方一同統治,變成由英屬東印度公司主宰。沙·阿拉姆二世屢次被南方的馬拉塔帝國所敗,甚至德里被攻陷及沙·阿拉姆二世被囚。最後於1803年,英軍打敗馬拉塔帝國入主德里,救出又老又盲的沙·阿拉姆二世。1806年,沙·阿拉姆二世逝世,王位由次子阿克巴·沙二世繼承。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新!!: 莫卧儿帝国和沙·阿拉姆二世 · 查看更多 »

沙利马尔花园

沙利马尔花园 (Shalimar Gardens,旁遮普语, شالیمار باغ),是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的一座莫卧儿花园建筑群,始建于1641年,次年完成。皇帝沙贾汗任命贵族卡里汗负责建造。“沙利马尔”名字的意义是未知的,俄罗斯学者安娜·苏沃洛娃在她的书《拉合尔:空间和地点的恋地情结》中断言,它肯定是一个阿拉伯语或波斯文名字,因为穆斯林国王的皇家花园的名称不会使用梵文或印度文名称。沙利马尔花园位于拉合尔东北5公里的干道旁。沙利马尔花园的灵感来自中亚、克什米尔、旁遮普、波斯和德里苏丹国。.

新!!: 莫卧儿帝国和沙利马尔花园 · 查看更多 »

沙贾汗二世

拉菲·烏德·杜拉特 (1696年~1719年,رفی الدولت)或称沙贾汗二世 (شاه جہان ۲)是莫卧儿帝国皇帝,在1719年在位短暂时期。拉菲·烏德·杜拉特的父親Rafi-ush-Shan是巴哈都爾·沙一世的兒子、賈汗達爾·沙的弟弟。.

新!!: 莫卧儿帝国和沙贾汗二世 · 查看更多 »

沙贾汉

沙贾汉(شاه جهان;शाह जहाँ;Shah Jahan;شاه جهان;),又译沙加韓、沙贾汗、沙迦罕,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皇帝,他于1628年到1658年在位。“沙贾汉”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世界的统治者”。沙贾汉在位期间,为他最喜愛的妻子慕塔芝·瑪哈(來自波斯貴族家庭,传说貌美无比,皮肤如玻璃一样透明,死于难产,是著名的奥朗则布皇帝的母亲)修筑了举世闻名的泰姬陵。.

新!!: 莫卧儿帝国和沙贾汉 · 查看更多 »

沙鹿海牙

沙鹿海牙(Shahrokia,Shahrokhia),西域古地名,据陈诚《西域番国志》,沙鹿海牙在撒马儿罕东五百里的小山上,西北临“火站河”(Khojend)。“火站”即忽氈,火站河今为锡尔河,古时称为“忽氈河”。印度莫卧尔帝国的开国苏丹巴卑尔,11岁继承父亲的王位,在锡尔河上游费尔干纳称王。在他所著的《苏丹巴卑尔回忆录》中,对锡尔河、沙鹿海牙有比较详细的描述:锡尔河又称忽氈河,从东北方向往西穿过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南有忽氈城,這兒是元世祖權臣阿合馬的故鄉。也是屈出律拓地最遠之地。 河的北岸有芬纳克特城,现称沙鹿海牙,由此向北没入流沙之中。由此可知沙鹿海牙离忽氈不远,与其隔河相望。 根据阿拉伯史家的记述,帖木儿为了抵御西辽,命人在西珲河(即锡尔河)边营建堡垒城,建成之日,适逢第四子沙哈鲁诞生,便将城名为“沙哈鲁城”(Shahrokia),因为城在对岸,所以又建造一座浮桥,连通两岸。 1404年,帖木儿准备进攻中国,令大军结集于塔什干、塞拉木和沙鹿海牙。帖木儿后病逝军中。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苑马寺清河监副李暹出使西域,前往帖木儿帝国首都哈烈时,曾取道阿力马力、哈拉乌只、赛兰城、达失干、沙鹿黑叶、撒马儿罕等帖木儿帝国属地陈诚经过沙鹿海牙时浮桥还在:“沙鹿海牙城,在撒马儿罕之东,相去五百余里,西北临山与河……水势冲急,架浮梁以过渡,亦有小舟。南边山近,三面平川,城广十余里,人烟繁庶,依崖谷而居”。陈诚还说,此地有一种高一二尺,遍身荆棘,叶细如兰的小草,朝露凝集叶子上,甘如饧密,可熬成糖。 陈诚过沙鹿海牙时正逢早秋,作诗一首,题为《沙鹿海牙城》:“山势南来水北流,水边城过倚山丘,野人撩乱迎天使,官渡纵横系客舟。万里严程沙塞远,千年遗事简编留,蒹葭两岸风萧瑟,又送寒声报早秋。”。 1416年沙哈鲁之子,兀魯伯(Ulugh Beg),在前往撒马儿罕途中,由沙鹿海牙渡西珲河(锡尔河)。 1447年沙哈鲁在前往波斯途中病故,由子兀魯伯继承王位。1461年兀魯伯之子阿伯都尔剌提夫(Abdullatif)反叛,兀魯伯逃往沙鹿海牙城堡避难。 1461年阿伯都尔剌提夫之子密尔扎·默罕默德·居基和呼罗珊苏丹发生战事,居基坚守在沙鹿海牙堡垒之中,堡垒三面环水,后有小山,固若金汤。直到1463年,呼罗珊苏丹大军围城长达一年之久,沙鹿海牙城堡方才投降。 1497年费尔干纳谷地王巴卑尔,攻占乌兹别克可汗昔班尼(Muhammad Shaybani)领地撒马儿罕。1501年昔班尼夺回撒马儿汗,渡锡尔河,毁灭了沙鹿海牙。 今日古城沙鹿海牙已不存在。.

新!!: 莫卧儿帝国和沙鹿海牙 · 查看更多 »

沙舒賈

沙舒賈(Shah Shuja;),蒙兀兒帝國皇帝沙賈汗二王子,母親是姬蔓·芭奴。.

新!!: 莫卧儿帝国和沙舒賈 · 查看更多 »

波斯-烏茲別克戰爭

波斯-烏茲別克戰爭,是穆罕默德·昔班尼與伊朗薩非王朝在1502-1510年的一系列衝突。.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波斯-烏茲別克戰爭 · 查看更多 »

波斯人

波斯人是指以波斯語作為母語的人們,波斯人一詞具有超族群的意義,他們在歷史上屬於伊朗人的一部分。波斯人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雅利安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至1500年抵達大伊朗地區。約公元前550年,古波斯人在伊朗南部波西斯地區(包含今法爾斯省)透過征服及同化當地的伊朗人及非伊朗人族群來向伊朗高原散播他們的語言及文化。即使面對马其顿、阿拉伯、蒙古、突厥等勢力的入侵,同化依舊持續進行,直至伊朗伊斯蘭化。 隨著時日的推移,大量的方言及區域性特性湧現,二十世紀的伊朗及阿富汗以波斯人自居,反映出後奧斯曼土耳其、歐洲、高加索及阿拉伯世界的演化。最後的波斯帝國阿夫沙爾王朝、赞德王朝及卡札爾王朝瓦解後,高加索地區及中亞或獨立,或併入俄羅斯帝國。 波斯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以波斯語為共同的傳統。中亞的許多人種如哈扎拉族仍殘留下其蒙古祖先的影子。波斯語是伊朗高原的通用語言,因此被許多民族視為第二語言,如突厥人及阿拉伯人。伊朗的大部分波斯人信奉什葉派,東部則有遜尼派的追隨者(除了法爾西萬人(Farsiwans)及大部分哈扎拉族人),另有少數波斯人信奉巴哈伊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及猶太教。 西方堅稱波斯人是一個種族分類,但波斯人在大體上是泛民族族群,包括那裡很少自稱為「波斯人」、有時以「伊朗人」自居的人們。波斯人及伊朗人二詞共通的用法已延續了多個世紀,縱使伊朗人實際上帶有不同的意思,伊朗人包括了那些使用不同語言但帶有關係的族群。作為泛民族族群,將波斯人定位為一個民族可帶來問題,因波斯人實際上是多樣性的族群。.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波斯人 · 查看更多 »

波斯園林

波斯园林(باغ ایرانی)是一种源于波斯的园林设计风格。从安达卢西亚到印度,许多园林设计的风格都深受其印象。阿尔罕布拉宫的园林景观体现了自安达卢斯时期至西班牙以来波斯园林对摩尔式宫殿景观的影响。构建于莫卧儿帝国时期的胡马雍陵和泰姬陵外的园林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波斯园林之二。.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波斯園林 · 查看更多 »

波斯出使歐洲使團 (1599年-1602年)

1599年,波斯沙阿阿拔斯一世派遣使團出使歐洲,尋求組成同盟對抗奧斯曼帝國。波斯人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已超過一個世紀,因此試圖獲得歐洲人的援助對抗奧斯曼帝國。除了領土上的紛爭,兩國都存在著宗教衝突,波斯人信奉的什葉派與奧斯曼帝國信奉的遜尼派有所衝突。使團的目的顯然是要建立基督徒-波斯人同盟對抗突厥人。波斯人在1578年至1590年的奧斯曼-薩非戰爭落敗,促使了波斯人與歐洲人恢復友好關係。.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波斯出使歐洲使團 (1599年-1602年) · 查看更多 »

波斯出使歐洲使團 (1609年-1615年)

1609年至1615年波斯出使歐洲使團是波斯沙阿在1609年派遣出使,爭取與歐洲結盟對抗奧斯曼帝國。使團由英國人羅伯特·舍里(Robert Shirley)帶領。.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波斯出使歐洲使團 (1609年-1615年) · 查看更多 »

泰姬陵

泰姬陵(ताज महल,تاج محل),是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的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它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的第二任妻子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竣工于1654年。泰姬陵被广泛认为是“印度穆斯林文化的建築”。 泰姬陵被认为是的最精美的例子,结合了和的风格。 1983年,泰姬陵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虽然白色大理石圆顶陵墓是泰姬陵最让人熟悉的部分,但整个泰姬陵是一个拥有多处建筑的复杂建筑群。泰姬陵大约在1632年开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使用了成千上万的工匠。Tillitson, G.H.R. (1990).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泰姬陵 · 查看更多 »

泰盧固人

泰盧固人(英語:Telugus,泰盧固語:తెలుగు)是印度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和泰倫加納邦(Telangana),其餘分散於南亞各地和其他洲。因為是安得拉邦的主體民族,故又被稱為安得拉人。屬於達羅毗荼人,原居於印度北部,在阿利安人來到印度後遷移至印度南部,逐漸形成今日的泰盧固人。總人口大約有1億1千多萬人(2011),使用泰盧固語和泰盧固文,多數人信仰印度教。.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泰盧固人 · 查看更多 »

法屬印度

法屬印度是印度独立前法國在印度殖民地的總稱,包括位於科羅曼德爾海岸的本地治里、卡來卡、亚南;位於馬拉巴海岸的马埃,及於孟加拉灣附近的金德訥格爾。此外還包括在默吉利伯德訥姆、科澤科德和蘇拉特的補給地,但這些「補給地」一般只是一些零散的法國工廠而已。法屬印度面積共203平方里,或526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首府本地治里,面積113平方里,或293平方公里。於1901年,法屬印度共有人口273,185人。.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法屬印度 · 查看更多 »

法鲁克锡亚

法鲁克锡亚,(全名Abu'l Muzaffar Muin ud-din Muhammad Shah Farrukh-siyar Alim Akbar Sani Wala Shan Padshah-i-bahr-u-bar ,),莫卧儿帝国皇帝,在位时间(1713年-1719年)。法魯克錫亞是奧朗則布之曾孫,其父Azim-ush-Shan是巴哈杜爾·沙一世第三子,負責管理帝國東部。1712年,巴哈杜爾·沙一世逝世,Azim-ush-Shan與兄長賈汗達爾·沙爭位失敗於拉維河被殺。賽義德兄弟是莫臥兒帝國當時最有實力的將領。他們與賈汗達爾·沙不合,所以下令刺殺他。賈汗達爾·沙在阿格拉的戰役中被擊敗,並諸流放。賽義德兄弟擁立法魯克錫亞,開始他們造王者的歷史。 法魯克錫亞是一位英俊的統治者,但是他欠缺能力、知識及性格去統治國家,時常受身邊的謀士擺佈。繼位時,法魯克錫亞只有二十八歲,他首先鏟除在流放的伯父賈汗達爾·沙夫婦及他的首相。他任命賽義德兄弟為首相,自始法魯克錫亞變成了他們的傀儡。 1718年,法魯克錫亞開始不甘心為傀儡,他聚集了七萬大軍於德里,又邀請莫拉達巴德及比哈爾邦的首領加入對抗賽義德兄弟,但是被他們拒絕。最終於1719年2月,法魯克錫亞被賽義德兄弟打敗。賽義德兄弟立即將他廢黜,跟着囚禁法魯克錫亞、用針刺盲他並最後在賽義德兄弟命令下勒死他。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法鲁克锡亚 · 查看更多 »

法泰赫普尔西克里

法泰赫普尔西克里(Fatehpur Sikri) 是印度阿格拉縣北方邦里的一个小镇。这个城市于1569年由莫卧儿皇帝阿克巴建立, 1571年被立为莫卧儿帝国的首都,至1582年被荒废。 当阿克巴的军队攻占了奇陶尔加尔和母虎堡后,阿克巴为了纪念蘇非主義圣贤萨利姆·奇什蒂,决定迁都至距阿格拉的地方。 在那里,他开始了历时15年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这座城市有皇家宫殿,内室,法院,清真寺,私人住所和其他实用性建筑。他将这座城市命名为法泰哈巴德,来自起源于波斯的阿拉伯单词Fateh ,意为“胜利”。后被称作法泰赫普尔西克里。相传阿克巴和他最著名的九大臣子都是在法泰赫普尔西克里诞生的。法泰赫普尔西克里也是印度莫卧儿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法泰赫普尔西克里 · 查看更多 »

法泰普里清真寺

法泰普里清真寺(Fatehpuri Masjid)是一座17世纪清真寺,位于德里最古老的大街月光集市的西端,街道的另一端则是著名的红堡。法泰普里清真寺由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的一位妻子法泰普里兴建于1650年,泰姬陵的清真寺也以她命名。.

新!!: 莫卧儿帝国和法泰普里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洋蔥形圓頂

洋蔥形圓頂(луковичная глава, lúkovichnaya glava)是一種圓頂建築,遍布於東歐(尤其常見於俄羅斯東正教教堂)、蒙兀兒印度、中東及中亞等地。.

新!!: 莫卧儿帝国和洋蔥形圓頂 · 查看更多 »

洛迪王朝

洛迪王朝(1451年-1526年)是德里蘇丹國第五個王朝,其創建者為普什图人巴赫魯爾·洛迪(吉爾查伊部落)。 巴赫魯爾·洛迪原為賽義德王朝錫林德總督。1451年,巴赫魯爾奪取了德里,建立洛迪王朝。王朝共歷3代蘇丹,管轄範圍包括今旁遮普、北方邦等地區。1526年,莫卧兒帝國巴卑尔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擊敗洛迪王朝,隨後攻入德里,洛迪王朝滅亡。 Category:南亞 Category:印度历史.

新!!: 莫卧儿帝国和洛迪王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莫卧儿帝国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漢達基王朝

漢達基王朝(普什圖語:غرزی;英語:Hotaki)是波斯薩非王朝解體後由一個阿富汗部族建立的王朝,在1722年至1729年統治著阿富汗、伊朗大部分地區及巴基斯坦西北部。漢達基王朝由坎大哈的普什圖族吉爾扎伊人部族領袖米爾維斯·霍塔克(Mirwais Hotak)在1709年建立,他發動的叛乱一度打败了波斯薩非王朝,并在1722年至1729年间占据了整个伊朗地区。米爾維斯·霍塔克在1715年逝世,王位由他的親兄弟阿卜杜勒·阿齊茲及其兒子先後繼承。1738年,納迪爾沙在呼羅珊建立的阿夫沙爾王朝在坎大哈擊敗了漢達基王朝最後一位君王侯賽因·漢達基,漢達基王朝滅亡。.

新!!: 莫卧儿帝国和漢達基王朝 · 查看更多 »

潘奇马哈斯县

潘奇马哈斯县(Panch Mahals)为印度古吉拉特邦辖县,“潘奇马哈斯”印度当地语言“Panch mahal”即“五个辖区”之意——瓜利尔(Gwalior)王公(Maharaja)辛地亚(Scindia)移交给英国人的五个管辖区。潘奇马哈斯全县人口2,025,277人(2001年),其中城镇人口12.51%。.

新!!: 莫卧儿帝国和潘奇马哈斯县 · 查看更多 »

潘查亚特制度

潘查亚特制度(印度斯坦语:पंचायती राज;英语:Panchayati raj、Panchayati Raj Institutions,缩写:PRI、PRIs,或译作“潘查亚特”、“潘查耶特”、“盘查亚特”或“潘查雅特”)为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国的政治制度。从字面意义理解,即“乡村五人长老会”之意。潘查亚特制度在南亚地区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上,“乡村五人长老会”通过定期举行的乡村辩论会竞争产生。.

新!!: 莫卧儿帝国和潘查亚特制度 · 查看更多 »

札剌亦兒

札剌亦兒(),属于蒙古迭列斤里面的一个部落。.

新!!: 莫卧儿帝国和札剌亦兒 · 查看更多 »

月光集市

月光集市 月光集市(Chandni Chowk,चाँदनी चौक, چاندنی چوک, ਚਾਂਦਨੀ ਚੌਂਕ)是印度老德里最古老繁忙的集市之一。据说因月光倒映在水渠中而得名。.

新!!: 莫卧儿帝国和月光集市 · 查看更多 »

有眉月的旗幟圖集

這是一個收集在國旗上有眉月圖樣設計的圖集。.

新!!: 莫卧儿帝国和有眉月的旗幟圖集 · 查看更多 »

望遠鏡、天文台和觀測技術年表

望遠鏡、天文台和觀測技術年表.

新!!: 莫卧儿帝国和望遠鏡、天文台和觀測技術年表 · 查看更多 »

最大帝國列表

以下是歷史上最大帝國的一些列表。.

新!!: 莫卧儿帝国和最大帝國列表 · 查看更多 »

战争列表 (1800年-1899年)

本表收录了1800年-1899年期间新近爆发或仍在持续的世界各地武装冲突和战争。.

新!!: 莫卧儿帝国和战争列表 (1800年-1899年) · 查看更多 »

昌德那戈尔

昌德那戈尔(Chandannagar,過去也拼作Chandernagor或Chandernagar),或译金德訥格爾、昌德讷戈尔,是印度西孟加拉邦胡格利縣的一個城鎮,加爾各答以北約35公里,過去是法屬印度的一部份。.

新!!: 莫卧儿帝国和昌德那戈尔 · 查看更多 »

易卜拉欣二世

易卜拉欣二世,可能为以下人物:.

新!!: 莫卧儿帝国和易卜拉欣二世 · 查看更多 »

浦那

浦那(पुणे,原为Poona)也譯作蒲內,是印度第九大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文化首都與第二大城、西高止山脉上的第一大城。市區人口約120萬人,近十五年來發展為輕、重工業中心與交通中心,是塔塔汽車與印孚瑟斯的製造重鎮。 浦那位於德干高原西部,海拔560米,座落在首善之城孟買東南方約100公里處,位於穆拉河與穆塔河的匯流處。浦城在近代以前,曾為馬拉地帝國首都。2015年,浦那在所調查的400個城市中,名列第145宜居城市。浦那國際機場服務本市。 浦那至少从937年起即有记录,原名为浦那瓦迪(Punawadi)。1730年,浦那成为萨达拉亲王首相的驻地而成为印度的政治中心。1817年,英属印度诸省占领浦那后,它成为一个兵营城市和孟买管辖区的“雨季首府”直至印度独立。 今天的浦那以教育设施和富饶著称。从1950和60年代起,因著印度的民生工业需求,開始有輕型的机械、玻璃、制糖和鍛造工业。1980年代起,许多資訊產業和汽车公司在浦那開闢新工厂。市内有著名的古典音乐、宗教、戏剧、体育和文学等文化生活。这些發展開創了新的工作機会,並且吸引了全印度乃至於海外的学生和移民,在市内形成了諸多的社群和文化。 浦那現為第3级世界都市。.

新!!: 莫卧儿帝国和浦那 · 查看更多 »

海得拉巴 (土邦)

海得拉巴邦(乌尔都语:حیدرآباد کی ریاست;泰卢固语:హైదరాబాద్ స్టేట్;波斯语:دولت حیدرآباد;马拉地语:हैद्राबाहैद्राबाद स्टेट;卡纳达语:ಹೈದರಾಬಾದ್ ಸ್ಟೇಟ್;),又译海得拉巴国、海得拉巴土邦、尼萨姆王国,是存在于1724年-1948年间,位于印度次大陆南部,德干高原的一个君主制国家。海得拉巴在1724年-1798年时是莫卧儿帝国的一个省份,在1798-1947年时是与东印度公司及英属印度并存的一个土邦。在印度联邦建立后,海得拉巴邦获得短暂独立,在之后的1948年并入印度。海得拉巴邦的君主(王公)称尼萨姆,首都位于海得拉巴城。.

新!!: 莫卧儿帝国和海得拉巴 (土邦) · 查看更多 »

新庙

新庙(Naya Mandir,नया मंदिर)是老德里一座古老的耆那教寺庙,位于Dharampura耆那教社区。 1807年,莫卧儿王朝帝国财政官Raja Harsukh Rai获得批准,在Dharamapura耆那教社区构建了一座庞大而华丽的耆那教寺庙,花费大约80万卢比,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额。他还得到皇家的许可,为这座庙兴建了一个塔,这是莫卧儿时期的第一个有塔的寺庙。相对于已经存在的老庙,这座庙宇被称为新庙。 该寺庙收藏有重要的经卷。.

新!!: 莫卧儿帝国和新庙 · 查看更多 »

新德里

新德里(又名紐德里,नई दिल्ली;New Delhi)是印度的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座落在恒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译:朱木拿河)西岸,东北紧连(沙贾汉纳巴德)。整个德里市面积1482平方公里,人口1637万(2011年;其中新德里人口约13.37万)。2013年4月「世界城市區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發布第9屆調查報告,世界大都市依照人口數排名,第4印度德里(Delhi),2282萬人。新德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新德里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广场为中心,城市街道成辐射状、蛛网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伟的建筑群大多集中于市中心。政府主要机构集中在市区从总统府到印度门之间绵延几公里的宽阔大道两旁。国会大厦为大圆盘式建筑,四周绕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圆柱,是典型中亚细亚式的建筑,但屋檐和柱头的雕饰又全部为印度风格。 总统府的屋顶是个巨大的半球形结构,鲜明地带有莫卧儿王朝的遗风。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场建筑新巧,呈圆盘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业中心。新德里还是全国交通的中心,有5条国家级公路、6条铁路与全国各地相通,还建有两座机场。.

新!!: 莫卧儿帝国和新德里 · 查看更多 »

斑馬

斑馬是斑馬亞属(學名:Hippotigris)和细纹斑马亚属(學名:Dolichohippus)的通称,是一类常見於非洲的馬科動物。斑馬身上有許多的條紋,每只的條紋都不一樣。一般來說斑馬是社會性動物,習慣群體生活;規模較小的群体由一隻雄性斑马及若干隻雌性組成,較大的則由幾百隻斑馬組成。斑马不太擅長奔跑,没有固定的栖居地,过着迁徙性的生活。成年斑馬一般約2.3米高,肩高約1.5米,體重為300到400公斤,最重的超過410公斤。除了斑紋之外,斑馬還有立起的鬃毛。斑馬跟其近親馬、驢不同,還未被人类真正馴養。 現存的斑馬有三種,分別為平原斑馬、細紋斑馬及山斑馬。平原斑馬跟山斑馬都屬於斑馬亞屬的動物,細紋斑馬則為细纹斑马亚属的動物。細紋斑馬及驢屬有點類似;而平原斑馬及山斑馬則比較像馬。雖然如此,DNA及分子生物學的數據顯示,斑馬有其獨立的起源,但和马与驴同屬馬科马属。在肯亞的一些地區,平原斑馬經常跟細紋斑馬一起生活。 斑馬不仅有獨特的斑紋,也有独特的行為習性。在各種类型的棲息地裡面都可以看到牠們,例如熱帶草原。不過,由於獵殺及對棲息地破壞等人为因素,斑馬的數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細紋斑馬及山斑馬經已经被列为瀕危动物,只有平原斑馬還拥有健康的種群數目。斑驢(亦稱作「白氏斑馬」、“拟斑马”)已經在19世紀絕種。.

新!!: 莫卧儿帝国和斑馬 · 查看更多 »

文明IV

《文明IV》(全称“席德·梅尔之文明IV”,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V)是一个回合制策略电脑游戏,它是游戏设计师席德·梅尔的文明系列作品。由主设计师索伦·约翰逊在梅尔的指导下,由梅尔的工作室Firaxis Games开发。文明IV于2005年10月25日和11月4日之间,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发行。麦金塔版于2006年初发行。游戏的第一个资料片——《战神》(Warlord)和第二个资料片——《超越刀锋》(Beyond the Sword)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在美国和欧洲上市。采用相同引擎而玩法差异很大的“独立资料片”《殖民统治》(Colonization)于2008年9月上市。到2007年初,文明IV已经售出了超过150万套。 与其他文明系列的游戏相似,文明IV游戏是由玩家从一个小城市开始来建立一个帝国的过程。一个标准的游戏过程通常是玩家选定一个文明(每个文明对应一个帝国)后,游戏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玩家拥有一个“定居者”(settler),可用于建立一个城市;然后玩家通过内政、外交和战争来为自己的文明(即帝国)获取资源和土地,与多个由电脑(单人游戏中)或其他玩家(多人游戏中)控制的文明竞争,以争取最终的胜利。 《文明IV》目前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和波兰语等多个语言版本。而其他一些语言也有非官方翻译版,如俄语、芬兰语、捷克语和匈牙利语 。.

新!!: 莫卧儿帝国和文明IV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人

旁遮普人(旁遮普语:ਪੰਜਾਬੀ ਲੋਕ ,西旁遮普语:پنجابی لوک),南亚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印度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拉賈斯坦邦、北方邦与克什米尔西部。 為巴基斯坦最大的民族,有部分人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美國、肯尼亞、阿曼、日本、新加坡等地區。。使用旁遮普語,通用印地語、烏爾都語、英語。旁遮普人所居的地方相繼被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塞種人、貴霜人、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入侵。更分別主要受到雅利安人、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伊斯蘭帝國、英國的統治。旁遮普人的社會系統,與宗教信仰相關性很大。主食為小麥,大米和乳製品。主要信仰為錫克教、印度教、伊斯蘭教。許多節慶為季節性或為慶豐收而舉辦。彭戈拉舞為旁遮普人農民慶豐收的舞蹈,也是旁遮普人的最愛;最古老的舞蹈為格塔舞。.

新!!: 莫卧儿帝国和旁遮普人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地区

旁遮普,波斯語(panj-āb,英語化成Punjab)意為「五川」(panj是五,āb是川),由突厥裔波斯統治者命名,至蒙古裔的蒙兀兒帝國時期廣泛採用。 旁遮普指印度河中上游眾多支流的一帶地區,在下游眾支流合一的沿岸地區通常不算作旁遮普。旁遮普地區横跨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東北兩國。这一地区自亞歷山大遠--軍到來以前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民族为旁遮普人,主要语言为旁遮普语。印度籍的旁遮普人,主要信仰为锡克教和印度教,巴基斯坦籍則主要為伊斯兰教。 古代旁遮普地区(大旁遮普地区)地域宽广,包括了: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东部和阿富汗部分地区,最东处曾一度延伸至亚穆纳河。 旁遮普人在古代也被称为或,这些称谓糅合了包括健馱邏人、、、伊朗人和境外的、、波斯化的爱奥尼亚人等等诸民族。 旁遮普地区人种构成上为雅利安人,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民族统治,包括古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莫卧儿人、阿富汗人、锡克人和英国人。 历史上,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以亚穆纳河和印度河为界,也是前15世纪以后,早期雅里安人定居以来的印度河谷史前文明的中心地带。8世纪开始,随着莫卧儿人的统治,伊斯兰教取得主导地位,旁遮普地区成为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中心。往后,由于锡克人的频频反叛,加速了英国人对这一地区的征服,最终随著印巴分治而分属二个不同的国家,即“东旁遮普”和“西旁遮普”二大地区。.

新!!: 莫卧儿帝国和旁遮普地区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語

旁遮普語(旁遮普語古木基文:ਪੰਜਾਬੀ,:پنجابی)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旁遮普語特殊的是,第一,有聲調;第二,是黏著語。旁遮普語又會分為西旁遮普語、Lehnda(ਲੇਹੰਦਾ)或Lahnda(ਲਹਿੰਦਾ) 和東旁遮普語。Siraiki和Hindko通常也被視為旁遮普語的方言。 旁遮普語主要流通於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印度旁遮普邦的官方語言。它也流通於鄰近的印度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德里。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裂時,旁遮普地區、其文化和語言也受到影響。因此,旁遮普的語言和文化也成為推動兩國和平交往的一大動力。由於旁遮普人大量移居外地,旁遮普語是世界上很多地方常見的少數語言,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更成為加拿大的第五大語言)和肯尼亞。 旁遮普語有幾套不同的書寫系統,其使用情況因應不同地區、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錫克教信徒傾向使用古木基文。其他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會使用天城文字母,而巴基斯坦境內的旁遮普人多用Shahmukhi(一種經過改良的阿拉伯字母)。古木基文和Shahmukhi 字母是旁遮普語最常用的兩種書寫字母,也往往被視為官方的字母。.

新!!: 莫卧儿帝国和旁遮普語 · 查看更多 »

政治统一

政治统一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统一於一个政治实体下,在不同的场景下也可以称为“民族统一”或者“国家统一”。 统一的方式包括:.

新!!: 莫卧儿帝国和政治统一 · 查看更多 »

愛神星表面特徵列表

本表列出已命名的愛神星的地質特徵。.

新!!: 莫卧儿帝国和愛神星表面特徵列表 · 查看更多 »

敦必乃

敦必乃,一作屯必乃薛禅。 蒙古部海都汗的孙子,拜姓忽兒的长子,成吉思汗的高祖父,生子札黑速、八林西博尔术、合出里、撒木哈术、巴特盖尔齐、合不勒(《元史》作葛不律寒)、兀都尔伯颜、不鲁勒札儿、乞塔台斡赤斤 。 蒙古部开始壮大,敦必乃生活在12世纪初,合不勒生活在金朝初年。合出里是帖木儿祖先,不勒鲁札儿是杜格拉特部祖先。 據說蒙兀兒帝國的開基皇帝帖木耳,也是他的子孫。.

新!!: 莫卧儿帝国和敦必乃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图

托馬斯·圖(Thomas Tew,)是17世纪的希臘私掠船长,出身於羅德島,於1692年入股经营70吨的友谊号快帆船,成武装民运船的船长;並透過賄賂官員取得襲擊法國港口的私掠許可證,但一出海托馬斯便打定主意違背委任狀的約定,拉攏船員沿达伽马的航線往印度洋前進,因此他也被稱作海盗中的达伽马。 托馬斯·圖在紅海劫持一艘莫卧兒帝國的寶船,制服了船上300名印度士兵,獲得船上的許多財寶,隨後更貪婪地沿着阿拉伯和印度的海岸線展开长达22000海里的疯狂劫掠,甚至绑架土邦邦主,勒索大批象牙與印度出產的香料,1694年4月在滿載而歸回希臘,單是船上的見習水手都能分到1200英鎊的厚利,使托馬斯·圖一躍為希臘的知名人物。 托馬斯·圖的成功讓同時期的海盜發覺東方的海岸線更有利可圖,使原本壟斷與東方貿易的英國、荷蘭、法國所轄東印度公司跟印度的莫卧兒帝國成為海盜眼中的肥羊展開掠奪攻擊,改變了世界海盜的發展版圖。 而托馬斯·圖也未因一次成功便放棄海盜事業,很快便在於1694年11月再度航向印度洋,但在翌1695年9月時,托馬斯·圖就在紅海上跟一艘印度船發生戰鬥時,遭到對方亂槍打死。 Category:海盜.

新!!: 莫卧儿帝国和托马斯·图 · 查看更多 »

拜達歐尼

拜達歐尼(Abd al-Qadir,),印度知名歷史學家,活躍年代約為莫臥兒帝國(Mughal)阿克巴王朝,他所留下的史書著作,為記載該帝國的重要文獻。 1562年,從出生成長地印度阿格拉地區搬至北印度帕蒂亞拉(Patiala)後,受當地侯賽因可汗所託展開九年的印度歷史人文考察,而即使離開王宮後,他仍繼續此方面的學術研究。 Category:印度歷史.

新!!: 莫卧儿帝国和拜達歐尼 · 查看更多 »

拉合爾

拉合尔(لاہور、ਲਹੌਰ)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卡拉奇),旁遮普省的省会,人口約1000萬人,位於印度河上游平原。城中保留大量蒙兀兒王朝時代留下來的建築,包括拉合爾古堡、以及巴基斯坦境內最大清真寺-巴德夏希清真寺-等。此外,拉合爾博物館及沙利馬爾花園亦頗富盛名。 拉合爾約建於1世紀未至2世紀初。7世紀初葉,玄奘法師曾到訪該市。拉合爾亦是12世紀伽色尼王朝、13-14世纪前期德里蘇丹國及16-17世紀莫卧儿帝國的都城。1297年被察合台汗國占领,後收復該城。 1965年5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发生拉合尔保卫战。 拉合爾的人口在1998年的普查為6,318,745人,2009年中期政府的統計達到1000萬人,這使得拉合爾成為南亞第5大和世界第26大的城市,2008年,拉合爾被英國衛報選為第二屆巴基斯坦最適合旅行家旅遊的城市地點,拉合爾靠近印度非常近,僅32公里就可抵達印度的西部邊境城市阿姆利則,這使得拉合爾的戰略地位非常的重要。.

新!!: 莫卧儿帝国和拉合爾 · 查看更多 »

拉傑普特人

拉傑普特人(Rajput),意思是拉者之子。他們傳統上是印度的戰士民族,分布於印度中部、印度北部、印度西部與巴基斯坦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拉賈斯坦、旁遮普與古吉拉特、北方邦,喜馬偕爾邦,哈里亞納邦,查謨,北阿坎德邦,中央邦和比哈爾邦。)。拉賈斯坦的齋浦尔與烏代浦是他们文化的代表。直到20世紀印度絕大多数土邦也由他們統治。 他們宣稱自己是刹帝利,但他們的种族文化背景多种多样,其中一部分最早在6世纪才出現,是歴次入侵印度民族的後人。拉杰普特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世袭名号而并非种族名称。 他們多次抵抗突厥的伊斯蘭徒入侵,被視為婆羅門教文化捍衛者。但很多在德里蘇丹國時代逃亡尼泊爾,他們在蒙兀兒帝國時有些接受伊斯蘭教,有些拉傑普特穆斯林融入普什圖人部落中。 他們也是英國人所谓的尚武種族。.

新!!: 莫卧儿帝国和拉傑普特人 · 查看更多 »

拉傑普特錫克教徒

拉其普特錫克教徒,是指信仰錫克教的拉其普特人。 根據190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有20,000人拉其普特人改宗鍚克教。 在蒙兀兒帝國,很多拉其普特人因反對王室宗教政策加入鍚克教,現在他們已成為錫克人一部分。 Category:拉傑普特人 Category:锡克人 Category:印度社会团体.

新!!: 莫卧儿帝国和拉傑普特錫克教徒 · 查看更多 »

拉達克

拉達克(,拉達克話國際音標:;印地語:लद्दाख़,烏爾都語:لدّاخ ,國際音標:;轉寫:Ladākh)是世界上最崎岖、最荒芜的山地之一。海拔在3000-7000米之间,大部分是人烟稀少的高地。位於克什米爾的東南部,現由印度控制,包括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巴里加斯。面積4萬5110平方公里。通行語言為藏語拉達克方言和烏爾都語。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傳統上還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控制的巴爾蒂斯坦。.

新!!: 莫卧儿帝国和拉達克 · 查看更多 »

拉菲·乌德·达拉加特

拉菲·乌德·达拉加特,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十任皇帝。拉菲·烏德·達拉加特的父親是巴哈都爾·沙一世的兒子、賈汗達爾·沙的弟弟。 1719年2月,堂兄法魯克錫亞被賽義德兄弟打敗,賽義德兄弟立即將他廢黜。他們於2月28日擁立了拉菲·烏德·達拉加特為他們的傀儡皇帝。同年5月28日,他的堂叔父被阿格拉總督擁立為皇帝。不久,拉菲·烏德·達拉加特得到肺病,他要求由他的兄長拉菲·烏德·杜拉特繼承王位。6月6日,拉菲·烏德·達拉加特被廢黜。兩日後,拉菲·烏德·杜拉特登基成為第十一任皇帝。五日後,拉菲·烏德·達拉加特因病逝世。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新!!: 莫卧儿帝国和拉菲·乌德·达拉加特 · 查看更多 »

拉賈斯坦人

拉賈斯坦人(英文:Rajasthani people;印度文:राजस्थाणी लोग),是指住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拉傑普特人,總人口數大約七百萬人,主要使用語言為拉賈斯坦語和印地語,主要信仰為印度教。保留了許多過去的寺廟、宮殿等充滿特色的建築,並且其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方面也相當發達。.

新!!: 莫卧儿帝国和拉賈斯坦人 · 查看更多 »

拉达克王国

拉达克王国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个王国,位于今日克什米尔东南部的拉达克地区,首都在今日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的首府列城。与锡金一样,其君主也自称“却嘉”。 吐蕃帝国赞普朗达玛遇刺身亡之后,吐蕃陷入内乱,随即分裂。吐蕃王室后裔尼玛衮逃往阿里地区,娶当地头人女儿为妻,称王。死后,王国被分裂为三个国家,成为阿里三围。拉达克一带由长子日巴衮统治,建立拉达克王国。 最初拉达克信奉苯教。到益希俄(Yeshe-Ö)在位期间,佛教传入阿里地区并逐渐成为当地主流宗教。1470年,Basgo国王拉青巴根(Lhachen Bhagan)推翻拉达克王,建立拉达克南嘉王朝。扎西南嘉(Tashi Namgyal)在位期间,成功抵御了来自中亚的伊斯兰势力入侵。泽旺南嘉(Tsewang Namgyal)在位期间,将王国扩张到尼泊尔。 蒋扬南嘉(Jamyang Namgyal)在位期间,面对伊斯兰势力的扩张,被迫在改宗伊斯兰教,并破坏了众多佛教古迹。因此,在拉达克境内,幸存的年代在此王在位之前的佛教寺院极少。 拉达克在僧格南嘉在位期间势力最强大,向北占领藏斯卡和司丕底山谷,向东攻灭古格王朝。僧格南嘉恢复了佛教信仰,并开始重建佛寺。他与占据克什米尔和巴尔蒂斯坦的莫卧儿帝国开战,但被打败。其子德丹南嘉(Deldan Namgyal)为与莫卧儿帝国达成和解,应奥朗则布的要求,在列城建立清真寺。后来在巴尔蒂斯坦打败莫卧儿。在不丹与西藏的宗教纠纷中,拉达克支持不丹,遭到西藏五世达赖喇嘛的悍然入侵,是为拉达克战争。最后阿里地区被西藏占领。 19世纪初,莫卧儿帝国崩溃,锡克人统治了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在锡克人的支持下,克什米尔王公古拉卜·辛格(Gulab Singh)在1834年派左拉瓦尔·辛格率兵入侵拉达克。拉达克向西藏求救,但西藏没有出兵帮助。拉达克最终战败被吞并,末代国王Tshespal Namgyal逃亡到托格(Stok)。随后,克什米尔入侵西藏的阿里地区。西藏出兵击退了锡克军队,夺回了阿里地区。随后出兵拉达克,试图恢复拉达克王位,但被锡克军队打败。西藏与克什米尔达成协议,拉达克国王被克什米尔封为斯托克的领主,保留一定统治权力,拉达克正式被克什米尔兼并。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國家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君主國 Category:拉達克 Category:西藏历史政权.

新!!: 莫卧儿帝国和拉达克王国 · 查看更多 »

拉达克战争

拉达克战争是17世纪下半叶(时值清康熙年间)发生的西藏与拉达克之间的战争。拉达克以宗教问题为由,联合不丹企图挑起与西藏之间的战争。五世达赖喇嘛派遣噶丹泽旺率领和硕特汗国蒙藏联军果断出击。尽管战事一度招致莫卧儿帝国军队的干涉,但最终甘丹颇章政权仍通过军事、外交等途径取得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自身在西藏的统治,也加强了拉达克对青藏高原文化圈的认同。.

新!!: 莫卧儿帝国和拉达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拉杰沙希市

拉杰沙希(孟加拉语:রাজশাহী)是孟加拉国西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博多河畔,靠近与印度的国境。是拉杰沙希专区的首府,2011年人口763,952人,是孟加拉国内人口排名第四的城市。若是加上其整个都市圈的其他卫星城(如katakhali及Nowhata等)的人口,其总人口可超百万人。为孟加拉国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地的丝织品有名。.

新!!: 莫卧儿帝国和拉杰沙希市 · 查看更多 »

普什圖人

普什图人(Pax̌tānə),也译作帕坦人、普赫屯人,是居于南亚的一个民族,西方归入伊朗人(雅利安人)的一个分支。为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和巴基斯坦第二大民族。普什图族部落和氏族的数量估计约有350至400个。他们属地中海人种。.

新!!: 莫卧儿帝国和普什圖人 · 查看更多 »

10月1日

10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74天(闰年是27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91天。.

新!!: 莫卧儿帝国和10月1日 · 查看更多 »

11月3日

11月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7天(闰年第30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8天。.

新!!: 莫卧儿帝国和11月3日 · 查看更多 »

1506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506年 · 查看更多 »

1526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526年 · 查看更多 »

1527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527年 · 查看更多 »

1540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540年 · 查看更多 »

1555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555年 · 查看更多 »

1556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556年 · 查看更多 »

1557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557年 · 查看更多 »

1600年-16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600年-16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莫卧儿帝国和1600年-16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605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605年 · 查看更多 »

1630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630年 · 查看更多 »

1639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639年 · 查看更多 »

1658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658年 · 查看更多 »

1707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707年 · 查看更多 »

1739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739年 · 查看更多 »

1757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757年 · 查看更多 »

1764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764年 · 查看更多 »

1770年孟加拉饑荒

1770年孟加拉饑荒(孟加拉語: ৭৬-এর মন্বন্তর, Chhiattōrer monnōntór; 或簡寫為The Famine of '76)是1769年到1773年(在孟加拉曆為1176到1180年)之間所發生的一場重大饑荒。這場饑荒影響了印度中央平原的下游地帶。這場饑荒據統計導致了約一千萬人死亡,這相當於每三人就有一人死亡;在當時孟加拉(包括比哈爾邦與奧里薩邦)的一部分人口減少到三千萬人。這場饑荒的孟加拉名稱源自它所發生的孟加拉曆的1176年 ("Chhiattōr"- "76"; "monnōntór"- 孟加拉語的"饑荒" )。.

新!!: 莫卧儿帝国和1770年孟加拉饑荒 · 查看更多 »

1858年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1858年 · 查看更多 »

18世纪

1701年1月1日至18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8世纪。這個世紀注重的是“穩定”與“和諧”,卻也是人們對自然探索的萌芽期。民主思潮逐渐燃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政治上,歐洲各國開始與中國、印度和土耳其進行小規模的通商貿易,並持續在東南亞與大洋州建立殖民據點。此時多數的君主制國家(如大清帝国、蒙兀兒帝國、法蘭西帝國、奥斯曼帝国、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正處於全盛時期,但民主思潮卻逐漸燃起,並以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影響最深。 學術上,在西歐興起的啟蒙運動開始挑戰基督教教會的思想體系,使科學的成果感染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而歐洲以外的地區也透過傳教與貿易的方式接觸這思潮,進而產生小規模的學術復興運動。 另外,由於商業上的需要,部分技術孕育而生,成為工業革命之濫觴。而在技術外,生產與管理方式在西歐逐漸發生改變:傳統世襲的學徒制逐漸被破壞,分工與工廠生產方式開始抬頭。 藝術與文化上,追尋希臘與古羅馬風格的新古典主義盛行西方世界,並影響印度與中國的宮廷藝術。但同樣的,中國和大洋洲的文化物品流入歐洲,使西方世界的上流社會吹起十分表面的異國風。.

新!!: 莫卧儿帝国和18世纪 · 查看更多 »

1月5日

1月5日是公历年的第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0天(闰年是361天)。.

新!!: 莫卧儿帝国和1月5日 · 查看更多 »

2004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莫卧儿帝国和2004年9月 · 查看更多 »

2千纪

2千纪,或称第2个千年,是指从10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1000年,包括了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文艺复兴、早近代(Early Modern Age)、殖民主义时代、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和民主的兴起,并于20世纪伴随着科学的影响、教育的推广、医疗和疫苗的普及达到鼎盛而结束。 中世纪(middle ages)指的是罗马帝国被倾覆的黑暗時期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孕育发展了封建社会。 尽管近几个世纪来,战争的规模空前巨大,十字軍東征、匈人的再崛起、突厥人與蒙古人的入侵、两次世界大战、乃至於高科技武器如原子弹等纷纷投入使用。但令人欣慰的有由全世界有志之政治人物的共同維護與發展、告诫暴力的宗教活动,再加上跨国界治疗伤病的医生和医护人员,以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進一步展現各國的民族國力。 新的技术不断从各国政府、個人、企業、学术机构進一步研发。活字、收音机、电视,以及全球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在分秒之间,以声音、图像以及印刷品等形式,来教育、娱乐及警示万千人类。 中國歷史自本千紀初的北宋以及周邊的遼、西夏、歷經南宋(周邊的金、西夏和蒙古)、元、明、清各朝代交替,直至本千紀最後推翻前清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从16世纪开始,亚洲、欧洲、非洲等许多人开始新世界,开始了日益进展的全球化进程。全球貿易產生許多集團等跨国公司的产生,同时在多个国家拥有办公室,甚至武裝力量。 世界人口在这千年的头七个世纪中增加了一倍,从公元1000年的2.888亿人增加到公元1100年的3.105亿,公元1200年的4.04亿,公元1300年的3.968亿,公元1400年的3.62亿,公元1500年的4.757亿,公元1600年的6亿人;在最后4个世纪中,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在公元2000年时已超过60亿。.

新!!: 莫卧儿帝国和2千纪 · 查看更多 »

2月14日

2月1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4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20天(闰年则还有321天)。.

新!!: 莫卧儿帝国和2月14日 · 查看更多 »

3月3日

3月3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62天(閏年第6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3天。.

新!!: 莫卧儿帝国和3月3日 · 查看更多 »

4月27日

4月2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7天(闰年第11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8天。.

新!!: 莫卧儿帝国和4月27日 · 查看更多 »

5月19日

5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9天(闰年第14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6天。.

新!!: 莫卧儿帝国和5月19日 · 查看更多 »

6月17日

6月1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8天(闰年第16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7天。.

新!!: 莫卧儿帝国和6月17日 · 查看更多 »

9月1日

9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44天(闰年是24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1天。.

新!!: 莫卧儿帝国和9月1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痕都斯坦莫卧尔帝国莫卧儿莫卧儿王朝莫卧兒帝國莫臥兒帝國莫臥爾蒙兀儿帝国蒙兀兒帝國蒙兀兒王朝蒙兀爾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