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65 关系: 加藤高明,华盛顿会议,千代田號防護巡洋艦,南洋群岛,坂上之雲,大韓帝國,大日本帝國海軍,大日本帝国,天龍級輕巡洋艦,威海衛華勇營,孤立主义,小村壽太郎,山座圓次郎,中德关系,中日关系史,三帝同盟,三年式140公厘艦炮,三國協約,三國干涉還遼,三浦按針,德奧同盟,德意志帝国海军法,地中海協定,再保險條約,凡爾賽體系,八国联军之役,公海舰队,光榮孤立,四一式15.2公分艦炮,玉光街礼拜堂,秋津洲號防護巡洋艦,竇納樂,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義呆利 Axis Powers,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甲午战争,青島戰役,袁世凯,香港保衛戰,高千穗號防護巡洋艦,齐诺维·罗杰斯特文斯基,英俄條約,英国首相列表,英法協約,鋼鐵雄心IV,林董,桂太郎,比叡號戰艦,... 扩展索引 (15 更多) »
加藤高明
加藤高明(),為日本明治、大正期間的外交家、政治家,第24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
查看 英日同盟和加藤高明
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 (英: 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为国民代表,朱佛定为秘书,共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原计划还有广州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为代表,但是孙中山不承认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不遂,伍朝枢未赴。 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两个委员会分别进行讨论。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条约”。.
查看 英日同盟和华盛顿会议
千代田號防護巡洋艦
千代田号防护巡洋舰()是旧日本海軍的防护巡洋舰#達明治21年9月p.12『達第九十九號 英國ニ註文セル巡洋艦ヲ千チ代ヨ田ダト命名セラレ風帆練習艦第一回漕ヲ館タテ山ヤマト改名セラル此旨心得ヘシ 明治二十一年九月廿七日 海軍大臣伯爵西郷從道』(日本海军法令上分类为三等巡洋舰)。 本舰的建造目的,是为了代替之前失踪的畝傍。本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其中一员参加了甲午战争与清朝北洋舰队作战,大多从事侦察等辅助任务。后来先后改为海防舰、鱼雷母舰(又称鱼雷艇补给船,水雷母艦)、潜艇母舰(又称潜艇鱼雷补给船,潜水艦母艇)、训练船,最后作为靶舰被击沉。 本舰的舰名来源于江戶城的别称“千代田”(意谓“流传子孙千代的土地”)#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第17コマ(原本11頁)『千代田形(ちよだがた) 艦種砲艦 二檣「スクーナー」型 艦名考千代は徳川幕府の治所江戸城(現今の宮城)の別稱なり、艦名の下に「形」の字を付したるは其形式(タイプ)を意味するものならん、幕府時代の船舶中、伊豆下田に於て建造せるものに君澤形、長崎に於て建造せるものに長崎形の名のあるを見る、蓋し同指なり。艦歴本艦は外國人の手を假らず本邦人に依て設計建造せられたる最初の蒸汽船なり、文久2年戌年5月起工、同3亥年7月進水、慶應2寅年5月竣工即ち進水より竣工まで約3ヶ年を費したるは、其間機關計畫者和蘭國へ出張の事あり、歸朝後、機關据付を爲したる等、工程に遅延を生ぜしことありしに由る。明治2年5月函館の役に於て官軍に収容せられ爾來帝國軍艦籍に在りて種々の役務に服せしが、明治21年1月除籍せられ、船體は之を千葉縣に交付せり。(要目略)』#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コマ37(原本46頁)『千代田(ちよだ) 艦種巡洋艦 三檣(戰闘檣あり) 艦名考前掲「千代田形」の項(p.11)参照。艦歴亡失艦畝傍代艦として建造せられたる艦にして明治14年4月11日本邦に到着。明治27・8年戰役從軍:同27年8月威海衛砲撃に、同9月黄海々戰に、同11月大連港及び旅順口占領に從事、同28年2月威海衛總攻撃及同地占領に從事、同3月澎湖島攻略及同島占領に從事、同31年3月三等巡洋艦に列す。同37・8年戰役に從軍(第六戰隊):同37年2月9日仁川沖海戰に参加(艦長大佐村上格一)、同38年5月日本海々戰に参加(艦長大佐依仁親王殿下)、大正元年8月2等海防艦に編入。同3年乃至9年戰役に從軍:大正3年8月青島戰参加(艦長中佐島内桓太)、同8年12月第三艦隊に属し南支那海方面警備、同10年水雷母艦に編入、同11年4月1日軍艦より除籍、特務艦となり、昭和2年2月28日特務艦籍より除かる。―要目― 長308呎/幅43呎/吃水17呎/排水量2,450噸/機關 三聯成汽機2基雙螺旋ベルビル罐12/馬力5,400/速力19/乗組人員350/船材 鋼/兵装 12拇安式速射砲 10/47粍砲 14/備砲 3/發射管 3/起工 明治21-12-4/進水 同23-6-4/竣工 同24-1-1/建造所 英國グラスゴートムソン會社』,继承自幕末炮舰『○海軍省丙第九拾號 海軍一般 今般佛國ヘ新造注文セシ軍艦ヲ畝ウネ傍ビト命名ス此旨爲心得相達候事 海軍卿 川村純義|○海軍省丙第九拾壱號 海軍一般今般横須賀造船所ニ於テ製造スヘキ一等砲艦ヲ愛アタ宕ゴ 巡洋鉄艦ヲ高タカ雄ヲト命名ス此旨爲心得相達候事 海軍卿 川村純義○海軍省丙第九拾貳號 海軍一般 東海鎮守府所轄千代田形艦自今豫備艦ト相定ム此旨相達候事 明治十七年六月五日 海軍卿 川村純義』。此后该名字又多次得到利用,包括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军轻型航空母舰和战后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两艘潜艇救援船。.
南洋群岛
南洋群島(なんようぐんとう)是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之內,國際聯盟賦予日本的委任統治地,包括現在的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也稱為南洋諸島(なんようしょとう)或內南洋。.
查看 英日同盟和南洋群岛
坂上之雲
,是从2009年11月29日开始间断性地在日本NHK电视台开始播放的13集特别历史剧(當初原打算以“大河剧”方式製作)。原作为司马辽太郎的同名长篇历史小说(但電視劇於改編時,也加入了部分司馬遼太郎所寫的其他同時代背景相關作品內容,如『明治という国家』、『司馬遼太郎が考えたこと』、『殉死』、『この国のかたち』),在1968年(昭和43年)至1972年(昭和47年)间连载于产经新闻。“坂上之云”本身意思是“顺着斜坡路(日文即為「坂」)上升的云”,意指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奋发图强,学习追赶西方列强,国力不断增强的情景。.
查看 英日同盟和坂上之雲
大韓帝國
大韩帝国(,1897年10月12日-1910年8月29日)是朝鲜王朝末期所使用的国号。国土与原朝鲜王朝相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与中国为界),国都同為汉阳(今首爾),其皇帝高宗亦为原朝鲜國君主。大韩帝国是朝鲜王朝历史的一部分,只是國號由「朝鮮國」改為「大韩帝国」,得名於古時的三韓。 1897年,亡命俄羅斯駐朝公使館的高宗回到德寿宫称帝。大韩帝国历经兩代十四年,至1910年8月被日本併吞而滅亡。由於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的分裂,大韓帝國也是迄今最後一個實際統治整個半島的主權國家。.
查看 英日同盟和大韓帝國
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国海军()是日本军的海上武裝力量,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二次大戰後日本也称其为“旧日本海軍”、“旧帝国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7年(昭和22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查看 英日同盟和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中文又譯為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現在「大日本帝國」一詞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結束至1947年新憲法施行之間的歷史時期。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從武家(幕府)重回天皇手中,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位於東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维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憲政友會及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開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義,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統制派與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与納粹德國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中國宣戰。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與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投降,成為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这也意味着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隨後同盟國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1951年9月8日,《三藩市和約》簽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大日本帝國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憲法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多的人口,这大約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間,大日本帝國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維新主張脫離亞洲開始的國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出現空前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這段時期的日本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戰爭同時為世界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查看 英日同盟和大日本帝国
天龍級輕巡洋艦
天龍級輕巡洋艦為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輕巡洋艦,亦為日本第一款設計的輕巡洋艦,為後來日本1920年代建造的一系列輕巡洋艦之起點;由於缺乏設計經驗,本級艦由磯風級驅逐艦放大改良而成。.
查看 英日同盟和天龍級輕巡洋艦
威海衛華勇營
威海衛華勇營,是1898年英國租占山東省威海衛之後,英國為了負責威海衛的防務與治安而成立的一支軍隊。.
查看 英日同盟和威海衛華勇營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與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海禁和锁国就是一些孤立主义的例子。.
查看 英日同盟和孤立主义
小村壽太郎
小村壽太郎是日本明治時代的外交官。曾任外務大臣。.
查看 英日同盟和小村壽太郎
山座圓次郎
山座圓次郎(慶應2年10月26日(1866年12月2日) - 大正3年(1914年)5月28日)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外交官。生於日本福岡。東京帝國大學畢業。1901年任外務省政務局長,曾參與締結日英同盟、日俄交渉、起草日俄戰爭宣戰布告、隨員出席朴次茅斯和約等。1908年任駐英公使館參事官。辛亥革命後來到中國。1913年任駐華公使。1914年5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7歲。National Diet Library.
查看 英日同盟和山座圓次郎
中德关系
中德关系(Chinesisch-deutsche Beziehungen)指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中德两国从19世纪末开始进行直接的交流。刚刚完成统一的德意志帝國参加了八國聯軍。之后,两国持续了大约30年的合作关系,直到阿道夫·希特勒联合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国成为了敌对双方。二战之后,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在冷战中,西德属于美国阵营,而东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属于苏联阵营。1990年,冷战进入尾声,兩德統一,两国关系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目前中德關係被雙方定義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查看 英日同盟和中德关系
中日关系史
中日關係史是指歷代中國和日本的历史。在汉唐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近代,日本对中国影响巨大。特别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到1945年二戰結束前,中日间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及全面战争,形成了战后两国的政治格局并影响了以后的中日关系。.
查看 英日同盟和中日关系史
三帝同盟
三帝同盟(Dreikaiserabkommen,Союз трёх императоров),德國首相俾斯麥感到法國想報普法戰爭(1870年-1871年)之仇、取回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的領土),欲恢復由俄皇亞歷山大一世發起的神聖同盟,以及防止俄國與法國聯手,發動戰爭東西夾擊德國,於是撮合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及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西斯·約瑟夫於1873年簽署以孤立法國為目標的三帝同盟。.
查看 英日同盟和三帝同盟
三年式140公厘艦炮
三年式140公厘艦炮(50口径三年式14cm砲)是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的中口徑艦炮,也是在1945年日本戰敗前帝國海軍最普及的中口徑火炮,大量配備在軍艦及防衛據點使用。.
三國協約
三國協約(;)是指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議。「」同時是英文和法文詞語,意為三倍,而「」則是法文詞彙,意指諒解。 1904年的《摯誠協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簽訂後,英法、英俄的各種糾紛已經平息。這兩個協約,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國家走在一起。此外,他們皆因為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不斷上升而警醒。因此,他們便結盟,名為「三國協約」。 .
查看 英日同盟和三國協約
三國干涉還遼
三国干涉还辽(簡稱三国干涉)之事件,乃发生于甲午战争后。大清帝國光緒政府与大日本帝國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罗斯、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藉口,使日本把辽东半岛交还给中国。 也有說法是日本從此更發憤圖強,導致之後引發日俄戰爭。.
查看 英日同盟和三國干涉還遼
三浦按針
三浦按針()是英國航海家,英文名威廉·亞當斯(William Adams),1600年來到日本,並成為第一位英国出身的日本武士,曾做过德川家康的外交顾问,領有一塊250石的領地。 三浦按針的墓位於長崎縣平戶市的崎方公園內。而在神奈川县橫須賀市西逸見町的「塚山公園」裡則有三浦夫妻的慰霊碑,1923年3月7日被指定為日本的歷史遺蹟。.
查看 英日同盟和三浦按針
德奧同盟
德奥同盟(德语:Zweibund,意指两国同盟;也称为奥德同盟)是1879年10月7日德国与奥匈签署的条约。双方承诺在任何一方被俄罗斯攻击时另一方会相助;如果攻击者是另一个欧洲国家,另一方则慷慨地保证中立——此欧洲国家在法俄同盟成立后尤其指法国。.
查看 英日同盟和德奧同盟
德意志帝国海军法
德意志帝国海军法(Flottengesetze,“舰队法”)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进行扩张的法律基础。在战前一共有五条海军法,分别于1898、1900、1906、1908和1912年經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这些由德皇威廉二世和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大力支持的行动致力于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一支能够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抗衡的海军。.
地中海協定
地中海協定(Mediterranean Agreements)是1887年大英帝國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及西班牙王國簽訂的協定,上述國家結合,以對抗法國及俄罗斯在地中海地區增加勢力的威脅。.
查看 英日同盟和地中海協定
再保險條約
再保障条约 (Rückversicherungsvertrag,1887年6月18日) 是德国与俄国的秘密条约。1886年,保加利亚危机发生,俄国与奥匈帝国关系恶化,令三帝同盟崩溃。俾斯麦有鉴于此,借此寻求与俄国修好的机会。只要能保得住俄国支持,他才可以继续孤立法国,以保德国安全。 此条约分为两部分:.
查看 英日同盟和再保險條約
凡爾賽體系
凡爾賽體系(Versailles system)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国基于以《凡爾賽條約》为代表的一系列條約与协定形成的國際關係體系。 这一体系最初建构于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的基础之上。其中的一些理念,如民族自决原则及组建国际联盟等,则源自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此前于1917年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这些条约重新划定了欧洲及近东地区的国界,对德国战前拥有的殖民地重新进行分配,并对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及土耳其等战败国进行了包括裁军、赔款及惩治战争罪行在内的一系列处置。此外,在战间期对于维系体系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联盟也是基于这些条约建立的。后来这一体系经由《洛桑条约》及华盛顿会议上与会国家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与条约得到进一步完善,近东地区及远东地区的局势由此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这些条约与协定共同安排了战后世界的秩序,而战间期国际政治事件也大多与它们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战后初期,欧洲各国间仍是存在大量的矛盾与冲突,尤以德法两国间的斗争为甚。占领鲁尔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到了20年代中期,欧洲大陆的秩序开始得到重建,欧洲国家也由此进入繁荣时期。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两项外交成就。国际联盟也在这时迎来了黄金时代。而后各国又在寻求实现持久和平方面进一步做出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其中包括西方大国于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以及1930年通过的杨格计划。 但到了30年代初,凡尔赛体系开始受到经济与政治两方面的冲击。1929年10月自美国兴起的大萧条,一方面重创了各国经济,打破各国此前在赔款及战债问题上所做出的安排,另一方面加速了纳粹党的崛起。1931年,陷于经济危机之中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引起了九一八事變。虽然国联试图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但调解最终仍是以失败收场。九一八事變一方面瓦解了华盛顿会议对于远东秩序的安排,另一方面使国联的威信受到了重创。而1932年开始的最终也以失败收场。协约国没有执行其在《凡尔赛条约》中所许诺的裁军。德国也由此得到了重整军备的借口。 纳粹党的掌权导致欧洲大陆的外交格局发生剧变。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冲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重整军备,并违背《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意大利也在此时侵占了阿比西尼亚。这几个事件给凡尔赛体系带来了较大的伤害。而此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时局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远东,中日之间的战争于1937年全面爆发。而欧洲此时也在一步步走向战争。1937年,由德日意三国组成的轴心国集团初步形成。德国也在1938年完成了德奥合并,并占领了处在德捷边境附近的苏台德区。尽管英法等国试图通过绥靖政策来阻止全面战争的爆发,但这并没有使德国停下侵略的脚步。1939年,德国在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不久,发起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至此彻底终结。.
查看 英日同盟和凡爾賽體系
八国联军之役
八國聯軍之役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zh:意;zh-hans:意;zh-hk:意;zh-tw:義;-、奧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保護被清軍和義和團運動圍困的各國駐華外交機構和人員、被清軍和義和團運動屠殺的僑民和中國基督教徒,對抗清朝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軍的行動,成功鎮壓義和團。义和团溃败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遼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衝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日俄衝突等變化。.
查看 英日同盟和八国联军之役
公海舰队
公海艦隊(Hochseeflotte,亦有大洋艦隊的譯名)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曾參與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07年2月起由本土艦隊(Heimatflotte)改名而來。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是「公海艦隊」的締造者,他將後者建設為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艦隊。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鐵必制建軍的核心思想為風險理論,德軍若將強大的戰鬥艦隊集結於北海將可和海軍兵力分散於帝國各處的皇家海軍達到均勢,使後者將不會與德國海軍發生衝突,以免導致其自身海軍核心實力的衰落。 公海艦隊主要由戰艦編組而成,一般為8艘組成一支分艦隊,亦有少數如第1偵查集群的特別編制。公海艦隊於1907年創建時僅有2支戰艦分艦隊,而到了1914年時額外增加了3個中隊。1906年的无畏舰革命極大地影響了公海艦隊的組成,後者編制中的24艘前無畏艦都淪為過時而需汰換,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公海艦隊才有了僅僅兩支滿編的無畏艦分艦隊,而8艘最現代化的前無畏艦則被編為第3支分艦隊。另外還有兩支分艦隊在戰爭爆發後才將舊式軍艦編組而成,戰爭結束後即解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公海艦隊於北海進行多次出擊,欲引出具優勢兵力的大艦隊的一部份,進而消滅之,這類引誘作戰(如砲轟英國沿海岸)多由以航行速度快的战列巡洋舰所組成的第1偵查集群所執行。結果促成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但與德方計畫不同的是,公海艦隊遭遇到的卻是整支大艦隊。這場海戰的結果雖不具決定性,但英方卻在戰略上佔有優勢,且進而說服了德方艦隊司令——赖因哈德·舍尔上將,即便艦隊決戰的結果有利於德國,但後者仍無法在戰爭中取勝,故舍爾此後便與其他海軍高層一同向德皇建議改採無限制潛艇戰。結果在1917與1918年期間,公海艦隊的主要任務變成了確保北海的德國海軍基地可供U艇作戰。儘管如此,公海艦隊依舊於北海出擊數次,還曾調派分艦隊前往波罗的海對抗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1918年11月,德國戰敗,盟軍拘留了整支公海艦隊於斯卡帕湾,但就在《凡尔赛条约》簽署前幾天的1919年6月,艦隊大部分的軍艦被德國水兵自沉。.
查看 英日同盟和公海舰队
光榮孤立
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 是19世纪晚期英国追求的外交政策,由本杰明·迪斯雷利与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索尔兹伯里侯爵)担当首相时所主导。此名词其实是由某一位访问英国的加拿大国会议员所提出,赞扬英国积极不干预欧洲大陸事务。 在各个时代,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持欧洲大陸均势,不容任何力量破坏这和谐局面。 而第二个目标就是保护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与自治领,皆因自由贸易对帝国发展极为重要。通过殖民地的海路,尤其是连接英国与印度的苏伊士运河,也不可缺少。 光荣孤立之策,可见于英国拒绝加入永久性联盟或是与其他强国定下盟约之举。在另一方面,她又重视自己在海外的殖民地保护国与附属地。同时,在没有英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殖民者借成立势力范围与附属国(client state)而建立非正式帝国(informal empire)。其实,殖民地并不一定是国家主动建立的,而这情况在其他帝国中也有出现。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借用同盟制度(alliance system)牵制法国,防止后者报仇。他先后成立德俄奧三帝同盟、德奥同盟与在1882年与奥地利和意大利缔结的三国同盟。 德国在工业与军事上迅速崛起,令英国忧心。在德国海军上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倡导下,德国大力扩张海军,更令英政府大感头疼。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割让辽东半岛。但俄德法三国干涉,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事件中,德国与法国和俄国共同干预中日关系,英国却对此事无能为力,令英国舆论质疑光荣孤立是否仍应继续。而在东方,日本也因此事有感委屈,认为只有与一欧洲强国结盟,才能确立她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 最后,两国终于在1902年结成英日同盟,正式结束英国的光荣孤立。英国与欧陆国家关系正常化,此可见于1904年的英法挚诚协定与1907年的英俄同盟。结果,1907年后,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鼎足而立,大大增加战争爆发的机会,是一战最后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实,索尔兹伯里从未用光荣孤立去形容他的外交政策,甚至曾经反对使用这种词汇。这是因为英国当时仍然与欧陆国家有经贸往来,双方关系千丝万缕,所以英国从未自甘孤立。索氏也认为,如果英国冒险切断与欧洲事务的联系,将会十分危险,故此孤立绝对不光荣。 直至21世紀的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英國去留歐盟公投,結果顯示選民支持脫離歐盟,很多人都形容英國人決定脫離歐盟的舉動是「光榮孤立」的復辟。.
查看 英日同盟和光榮孤立
四一式15.2公分艦炮
四一式50倍徑15公分艦炮(50口径四十一式15cm砲)為日本帝國海軍在1910年代由英國授權所生產的中口徑艦炮,因日本人體格問題未被廣泛採用,該型炮後修改為三年式140公厘艦炮。.
玉光街礼拜堂
玉光街礼拜堂(英语:Yuguang Street Church)是中国大连市基督教新教教会之一。1928年英国圣公会(英国国教会)和日本圣公会在英国领事馆内共同建成大连圣公会教会。2002年,建筑物被指定为大连市重点保护建筑物。.
查看 英日同盟和玉光街礼拜堂
秋津洲號防護巡洋艦
秋津洲号防护巡洋舰()是旧日本海軍的防护巡洋舰。 本舰原本是作为松岛级防护巡洋舰的4号舰,后日本方面重新进行设计而建造,因此本舰成为了日本第一艘从设计到建造均为由日本自行完成的巡洋舰。本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其中一员参加了甲午战争与清朝北洋舰队作战,后来又参加了日俄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舰的舰名来源于日本的美称#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p.41『秋津洲(あきつしま) 艦種 巡洋艦二檣(戦闘檣あり) 艦名考 秋津洲は日本國の別稱なり。 艦歴 明治27・8年戦役従軍』。本舰是日本第一艘以“秋津洲”命名的军舰,后来又有多艘舰艇继承了该名。.
竇納樂
軍上校竇納樂爵士,GCMG,GCVO,KCB,PC(Colonel Sir 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英國外交官,因其在中國(清朝)以及日本的工作而著名。.
查看 英日同盟和竇納樂
第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
2號、第3號及第4號艦隊解難演習(Fleet Problem II, III, IV)是美國海軍於1924年1月2日至2月1日舉行的艦隊解難演習。這一系列演習以制訂不久的橘色戰爭計畫為藍本,假設日本向美國正式宣戰,而海軍則按照計畫動員兩洋艦隊。第2號演習模擬美國駐太平洋的戰鬥艦隊(Battle Fleet)由夏威夷前往先遣基地特魯克;第3號演習模擬駐大西洋的偵察艦隊 (Scouting Fleet)前往太平洋增援;而第4號演習則模擬美軍由先遣基地越洋攻擊日本。在這系列演習期間,海軍曾與陸軍在巴拿馬運河作第2號聯合演習(Grand Joint Army-Navy Exercise No.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英日同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
日本以三大协约国的盟友的身份从1914年到1918年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通过与德意志帝国海军对抗,在保障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航道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政治上,日本抓住了在中国扩大它的势力范围的机遇,并在战后的地缘政治学中得到了对其大国身份的承认。 日本军队利用距离遥远以及德国专注于欧洲战事的优势,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调动就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和东亚的属地。日本外相加藤高明与首相大隈重信想要利用这个机遇来扩大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他们曾向当时流亡于日本的孙中山(1866-1925)谋取支持,但是他们几乎没取得什么成功。当时的大日本帝国海军是一个差不多独立存在的官僚政治机构。它自做决定准备着手在太平洋上进行扩张。它夺取了赤道以北的德属密克罗尼西亚领地,并统治这些岛屿直到1921年。如此的活动给了日本海军一个基本理由来扩充其军费为日本陆军的军费的两倍以及扩充其舰队。日本海军由此得到了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上的重大的政治影响力。.
義呆利 Axis Powers
《義呆利 Axis Powers》(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簡稱APH,是一部於網際網路上連載的漫畫,作者為日丸屋秀和。.
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k 表列出漫畫《義呆利 Axis Powers》中的登場角色。其中每一個角色均代表著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個性依其民族性也有所不同。作品本質屬於輕鬆搞笑類型,因此某種程度上迴避了尖銳的歷史問題,與真實歷史有較大程度的差異。 商業版廣播劇CD和電視動畫的配音員是共通的。 條目僅收錄日丸屋秀和的作品,並未收錄其他同人作品創造出的角色。和真實存在的政黨、國家、人物無直接關係。 原版爲日文維基百科-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的翻譯與適當補充。.
甲午战争
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进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查看 英日同盟和甲午战争
青島戰役
青島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中国青岛及其周边海域发生的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日本和英國军队组成的協約國联军,和主要为德国军队的同盟国军队。战役由日英联军发起,目标是攻占德國統治的青島。戰役於1914年8月27日開始,至11月7日結束。日英联军於這場戰役中全殲德軍而獲勝,攻佔青島。 這是在一次大戰期間,日本首次與德國正面交鋒,同時也是日本首次與英國聯軍參戰。.
查看 英日同盟和青島戰役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查看 英日同盟和袁世凯
香港保衛戰
香港保衛戰(Battle of Hong Kong;香港の戦い,又稱香港攻防战、十八日战事)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為進攻英屬香港所發動的戰役。戰役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至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爵士宣佈無條件投降、12月26日全體駐港英軍投降結束為止。 香港殖民地一直是英國在亞太區戰略的重要據點。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及華盛頓會議結束後,英國逐漸視日本為在東亞的假想敵,並且按照時局變化調整香港的佈防策略及方案,以配合英國整體的戰爭部署。至於日本在《倫敦海軍條約》1936年失效後,開始深入探討與英國開戰的部署,亦斷續構思進攻香港的計畫。1940年7月2日,日軍在御前會議中定出兩大國策,其一是以日本為中心,建設以日、滿、華聯會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其二是配合按照合適時機「南進」太平洋。此新國策一改日軍戰略,由「北進」向大陸發展,轉變為「南進」向太平洋進攻。 1941年,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區逐漸站穩陣腳,打算透過增兵香港及東亞殖民地,再聯同美國、中國及荷蘭等國家,阻嚇日本向英國宣戰;然而日本在8月遭美國實施石油禁運,日本軍軍部及政府最終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並且制訂「南方作戰」行動,而進攻香港即為此項作戰的「C作戰」(C作戦)。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軍第38師團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當時駐港英軍的作戰計劃為固守香港島,位於新界及九龍的醉酒灣防線僅作拖延用途。新界北的駐港英軍先將新界各地的主要道路及鐵路切斷,令到日本軍隊的進攻進度受到大大的拖延。日本原本計劃部署一週才向醉酒灣防線進攻,惟第228聯隊及第230聯隊私自行動,先後在9日晚及10日早上攻破城門碉堡及金山防線,迫使駐港英軍提早在10日下午起撤回香港島。由於日本軍隊的整體部署被兩支聯隊擾亂,第38師團比較遲才向九龍推進,最終至12日才佔據九龍半島及魔鬼山,其時駐港英軍已經全數撤離。12月13日,日本軍隊嘗試勸降駐港英軍不果,雙方在維多利亞港連日隔海砲戰。由於第38師團於開戰前未有準備,攻擊港島方案至17日才告落實。18日晚上,日本軍隊登陸港島東北,遭到人數比較少的駐港英軍頑抗,阻止日本軍隊進入維多利亞城市區,攻擊方案再遭擾亂。不過,第230聯隊在19日早上意外攻入港島中樞、防線比較弱的黃泥涌峽,並且包圍駐港英軍西旅司令部;其餘兩支聯隊也在欠缺協調之下,同時向黃泥涌峽東北的畢拿山及渣甸山推進。英日雙方在黃泥涌峽激戰連場,最終以西旅司令部失陷、羅遜准將陣亡、駐港英軍反攻失敗告終,惟日本軍隊第230聯隊亦遭受嚴重傷亡,致使接著數日只能夠待命及休整。 12月20日後,駐港英軍的防線逐步瓦解。日本軍隊在當日凌晨沿紫羅蘭山南下淺水灣、深水灣及壽臣山,又在港島北的聶高信山打開缺口。雖然人數比較多的日本軍隊再次因為不熟地勢及遭到駐港英軍的頑抗,使到其各路攻勢於淺水灣酒店、壽臣山及紅山半島等地方一度停滯。然而駐港英軍已經折損嚴重,逐漸被日本軍隊分割為東西兩部,再加上多次反攻俱告失敗,促使港督楊慕琦及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少將考慮投降。不過在倫敦的命令下,駐港英軍繼續抵抗。22日至25日,駐港英軍西旅在黃竹坑、中峽及灣仔一帶接連敗退,楊慕琦最終於25日下午決定投降。至於死守赤柱半島的東旅英軍,因為通訊中斷之故,至26日凌晨才向日本軍隊投降。至此,日本成功佔據香港,開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才得以再次接管香港至1997年。.
查看 英日同盟和香港保衛戰
高千穗號防護巡洋艦
千穂号防护巡洋舰()是旧日本海軍最初两艘防护巡洋舰(二等巡洋舰)之一,为(日方称为“浪速型防護巡洋艦”)的2号舰。 高千穂号与其姊妹舰浪速號在甲午战争中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重要战力与清朝北洋舰队作战;随后参加了日军在臺灣地区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10多年后的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显得老旧的高千穗号作为辅助力量也参与了日军的作战,最终在青島戰役期间受到德国鱼雷艇袭击而沉没#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第31コマ(原本34頁)『高千穂(たかちほ) 艦種巡洋艦 二檣(スクーナー) 艦名考山名に採る、高千穂峯は霧島山東嶽の古名なり(霧島の條参照)。艦歴明治17年3月英國安社に於て起工、同19年7月横濱に來着。同27・8年戰役に從軍:同27年8月威海衛砲撃に、同9月黄海海戰に、同11月大連港及旅順港占領に参加。同28年2月威海衛總攻撃及同占領に、同3月澎湖島攻略に参加。同31年3月巡洋艦二等に列す。同37・8年戰役從軍(第四戰隊):同37年2月仁川沖海戰に、同8月蔚山沖海戰に参加。同38年5月日本海々戰に参加(艦長大佐毛利一兵衛)。大正6年海防艦二等に編入す。同3年乃至9年戰役に從軍:〃3年8月青島戰に参加(第二艦隊、艦長大佐伊藤祐保)、同3年10月膠州灣に於て敵水雷艇(S90號)の雷撃を受け爆沈す(艦長同前)。 ―要目― 長300呎/幅46呎/喫水18呎7吋/排水量3,759噸/機關 横置二聯成汽機2臺、雙螺旋、圓罐/馬力7,600/速力18.5/乗組人員357/船材 鋼(防禦甲板51粍)/兵装 26拇克砲2/15栂克砲6/6听ノルデン砲2/備砲14/發射管(水上)4/起工 明治17-3-22/進水 同18-5-16/竣工 同19-4/建造所 英國エルスウィック安社』。本舰因此成为了日本海军中第一艘因为受到敌军舰艇攻击而沉没的主要军舰。 本舰的舰名来源于日本神话传说中天孫降臨之地、亦即宮崎縣高千穗峰。.
齐诺维·罗杰斯特文斯基
诺维·彼得洛维奇·罗杰斯特文斯基(Зиновий Петрович Рожественский,-),俄罗斯帝国海军军人,最终军阶为海军中将。其最主要的事迹是在日俄战争中,指挥波羅的海艦隊(后称第二太平洋舰队)跨越大半个地球与日本舰队作战。.
英俄條約
《英俄条约》,又称《英俄协约》,是由英国与俄罗斯在1907年8月31日在圣彼得堡签订的条约。是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在中亚大博弈的一部分。它界定两国在波斯、阿富汗与中国西藏地区的势力范围。俄罗斯得到波斯北部,而英国则获得南部近波斯湾的地区。条约之目的主要是防止德国扩张至该地。但此条约并不被伊朗、阿富汗、中国所接受。 英俄协约关于西藏部分规定,保持西藏领土完整,英俄双方不能吞并西藏,中国是西藏的宗主国,任何关于西藏拉萨政府的事物双方都必须通过中国政府来解决(原文:In conformity with the admitted principle of the suzerainty of China over Tibet, Great Britain and Russia engage not to enter into negotiations with Tibet except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英俄协约加上英法協約(挚诚协定)与法俄同盟,在1907年组成英国、法国与俄罗斯的三国协约。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彼此對立,互相敌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近因之一。.
查看 英日同盟和英俄條約
英国首相列表
英国首相,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通称英国)的政治领导人及政府首脑。其主要职责是领导执政党和主持内阁会议,从而掌握立法权和行政权。根据英国首相的意见,英国君主还会行使其法定权力及特权,包括任命英國政府高级官员、司法人员和英国国教会的相关人员,以及颁授勋衔等。 英国首相这一职位是3百年来慢慢演化而成的,并非由君主突然下令而设立。现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爵士是英国第一任首相。他在1721年被国王乔治一世任命为内阁领班,1742年辞职退仕,在位长达21年,是历史上最长任的英国首相。不过,在当时,该职位的正式名称并非首相,而是“第一财政大臣”Clarke (1993), p.
查看 英日同盟和英国首相列表
英法協約
英法協約,又名挚诚协定(Entente cordiale),是指1904年4月8日英国和法国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它标誌着两国停止关于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冲突而开始合作对抗新崛起的德国的威胁。在协定中,双方就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权达成了一致,包括埃及、摩洛哥、马达加斯加、中西非洲、暹罗(泰国)等地。 1907年随着《英俄条约》签订,英法协约和法俄同盟共同构成了“三国协约”。 三国协约对三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奠定了基础。.
查看 英日同盟和英法協約
鋼鐵雄心IV
《鋼鐵雄心IV》(Hearts of Iron IV)是二战模拟游戏钢铁雄心系列于2016年推出的新作品,開發公司Paradox Interactive在前作發表長達6年後,正式在2014年1月23日的邁阿密Paradox年度會議宣布推出新一代作品。與系列中的過往三代產品相同,《鋼鐵雄心IV》允许玩家扮演1936-1948年间世界上任何一个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国家,通过政治、经济、谍报、外交以及战争等各種方式,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擴張版圖。.
查看 英日同盟和鋼鐵雄心IV
林董
林董(),日本明治时期的外交官、政治家。曾任外務大臣、遞信大臣等职。.
查看 英日同盟和林董
桂太郎
桂太郎(),長州藩出身(今山口縣),曾任台灣日治時期第2任總督,後來三度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1901年-1906年;1908年-1911年;1912年-1913年),是日本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元老之一。 任內締結英日同盟,進行日俄戰爭,並策劃吞併朝鮮半島,推動日韓合併。 台灣協會學校(今拓殖大學)的創立者及初代校長。.
查看 英日同盟和桂太郎
比叡號戰艦
比叡()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以下簡稱為日本海軍)的戰艦。曾經歷巡洋戰艦(即西方的戰鬥巡洋艦)、戰艦及練習戰艦等多次的艦種更改。.
查看 英日同盟和比叡號戰艦
法俄同盟
法俄同盟是1891年至1894年間法國與俄國所正式締結的防衛性同盟,簡稱「法俄同盟」。主要內容為:.
查看 英日同盟和法俄同盟
明治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至1912年7月30日。.
查看 英日同盟和明治
春日级装甲巡洋舰
春日级装甲巡洋舰(日本海军名称“春日型装甲巡洋艦”,かすががたそうこうじゅんようかん)原本为阿根廷向意大利订购的装甲巡洋舰,其后为大日本帝國海軍抢在日俄战争前竞购而得,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コマ64(原本95頁)『春日(かすが)【二代】 艦種一等巡洋艦 一檣(信號用)日進と姉妹艦なり 艦名考初代「春日」の項(p.7)参照。艦歴此艦は元亞爾然丁國の軍艦「リヴァダヴヰア」なり、伊太利に於て建造中、明治36年12月30日帝國政府之を購入す、同37年1月1日「春日」と命名、同月7日領収、同年2月16日横須賀着(回航委員長中佐鈴木貫太郎)、同37・8年戰役に從軍(第一戰隊):同37年10月黄海々戰に参加(艦長大佐大井上久麿)、同38年5月日本海々戰に参加(艦長大佐加藤定吉)、大正3年乃至9年戰役(日獨)に從軍(下略).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查看 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
日英關係
日英關係(日英関係,Japan-United Kingdom relations),或稱英日關係,是指日本和英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兩國關係史可以追溯至16世紀。 在戰國時代,英國航海家威廉·亞當斯(日文名:三浦按針)曾是德川家康的外交顧問。在日本於近代重新對外國開放之後,英國和日本之間的外交關係亦重新開始。1902年,英國和日本之間締結日英同盟。 二戰期間的日英兩國曾經是敵國,但現在日英之間的雙邊關係緊密,兩國外交關係十分友好。日本近代史上眾多名人都曾有過留學英國的經歷,如伊藤博文、夏目漱石、東鄉平八郎。而許多在近代來日的英國人亦對日本的近代化做出貢獻,如等人。.
查看 英日同盟和日英關係
日英通商航海条约
日英通商航海条约 (日语:日英通商航海条約 にちえいつうしょうこうかいじょうやく;英语:Anglo-Japanese Treaty of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由日本与英国在1894年7月16日签署。条约象征西方列强对日本之不平等条约与治外法权的结束。由1899年7月17日开始,在日本的英国国民会受到日本法律的限制,而非英国法律与领事法庭。其他国家也跟随英国的协议。以往根据德川幕府与列强的协定,外国人有权在条约港自由居住,而且由西方制定了相关法例管制。条约签订后,以上外人居住权之法例被取消。 条约由英国代表约翰·伍德霍斯(John Wodehouse, 1st Earl of Kimberley)与日本代表青木周藏在伦敦签署。日本与英国的协议,是1902年英日同盟的必要条件,皆因两国必须在地位平等之下缔结同盟。促成条约签订的官员,包括英方的休·弗雷泽 (Hugh Fraser) 、(John Harington Gubbins)与日方的陆奥宗光。.
日本干涉西伯利亚
日本干涉西伯利亚(俄语:Сибирская экспедиция японских войск;日语:シベリア出兵),是1918-1922年间作为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滨海边疆区干涉俄国内战,协助白军对抗布尔什维克红军的事件。.
日本人墓地
日本人墓地是指因爲戰爭、俘虜、滯留、賣身、僑居、移民、歸化、失蹤等各種原因,喪生海外的日本人的墳園、墓地或埋葬所;有時,一些因爲工作或旅行意外逝世在海外的日本人,也會因爲個別的理由,沒能夠將遺體運送回國。.
查看 英日同盟和日本人墓地
日本製鋼所
,是一家生產鋼鐵加工品及工業用機械的日本企業,屬三井集團旗下公司。.
查看 英日同盟和日本製鋼所
日本-印度关系
日本-印度关系指日本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国际关系。 纵观历史,日本与印度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印度与日本间就有悠久的文化交流,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间接进入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支持钱德拉·鲍斯的印度国民军对抗英国军队。现在,印度是日本政府最大的发展援助对象 。日本和印度都处于各自历史的关键时刻。 印度独立以来,两个国家一直保持着温和的政治关系。经济上,日本企业如索尼、丰田、本田,在印度建有大量厂房,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也逐渐成为日本企业最重要的市场。事实上,日本企业是第一批在印投资的企业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企业是汽车业巨头铃木公司,其合资公司馬魯蒂鈴木公司是印度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 2006年12月,日印关系在印度总理辛格的访日中达到了高潮,双方签署了共同声明,表示将构筑两国间“战略性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日本资助印度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德里的地铁系统。2007年,日本自卫队参加了代号为“马拉巴尔-07”(Malabar 2007)的海上联合军演,这也涉及印度、澳大利亚、新加坡和美国。此外,2007年还是“日印友好年”。.
查看 英日同盟和日本-印度关系
旅顺口区
旅顺口区,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市辖区,原为旅大市下辖的旅顺市。面积506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116041。区人民政府驻水师营街道小南村。大连旅顺开发区在本区西部。该区也是北海舰队驻扎地。 该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距大连市区45公里。旅顺口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天然不冻旅顺港,为京津海上门户和东北的天然屏障。新开辟的旅顺新港是沟通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 旅顺港是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海军基地,最早由清朝开始营建。后先后为沙俄和日本所占。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旅顺口即是七子之一。.
查看 英日同盟和旅顺口区
旅顺口海战
旅顺口海战(旅順口攻撃、Нападение на Порт-Артур)主要是指1904年2月8-9日间,即日俄战争开战初期,大日本帝国海军主力对俄羅斯帝國海軍驻扎在旅顺口的太平洋舰队旅顺分舰队突然发动的夜间鱼雷袭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日间水面战斗。有时候也包括了随后数个月内的一连串封锁与反封锁的海上战斗。 2月8-9日间的战斗,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战斗,日俄双方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双方舰队依然存在,没有遭到太大的损失。但是战略上而言,日本虽未能一举消灭太平洋舰队旅顺分舰队,但是依然成功地将其封锁在旅顺港(俄方称亚瑟港)内,使得日本可以基本不受阻碍地往朝鲜半岛等地区运送增援的军队及物资。然而俄国舰队主力持续存在,导致日本联合舰队主力长期滞留在旅顺港外,使得护航兵力不足,让俄国太平洋舰队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旧称海参崴)分舰队多次有机会进行海上破袭作战。 旅顺口海战是继甲午战争豐島海戰之后,日本第二次不宣而战。多年以后日本继续运用这一策略袭击珍珠港,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查看 英日同盟和旅顺口海战
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
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發生於1895年10月21日,英國籍商船「塞--斯輪」(Thales,《臺灣通史》譯作「爹利士」)於距離中國廈門港15海哩遠的台灣海峽公海上,遭日本海軍艦隊扣押,而其扣押理由是為了搜捕追查台灣民主國總統刘永福。 該事件經英國駐日公使--日本明治政府提出嚴重抗議後,日本政府與軍方立即鄭重向英國致歉。由於日本計劃對英國採購大批軍用艦艇,英國也退讓與日本政府達成不追究賠償之和解。該事件是英日同盟締結前的罕見英日衝突,也對日後同盟結成有若干影響。.
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900年-19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該世紀最初屬於「不列顛治世」後期,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識字率大量提升,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終取得了勝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美蘇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臭氧層破壞等,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新世紀文化。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漸式微。 二十世紀初,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1914年,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中期,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日本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導致二次大戰爆發,歐洲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引發了美蘇強權的代理人戰爭直到世紀末,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查看 英日同盟和20世纪
亦称为 英日同盟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