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英属印度诸省

指数 英属印度诸省

在印度次大陆,历史上官方根据统治的需要以“省”(Province)名作为一级行政区存在的时间,从185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到1950年印度宪法颁布生效不到一百年。1947年印度独立,印巴分治分治后,在印度共和国,作为一级行政区存在的时间仅三年,其区划调整幅度不大,之后撤省建立邦和中央直辖区,故实际上在印度共和国,省仅为英属印度时期的行政区划。在巴基斯坦,其直属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一直沿用原有省名,区划调整不大。 自1612年英国在苏拉特建立第一个贸易据点开始,整个17世纪英国人控制了扩展到占据印度次大陆三个沿海海岸,包括孟买、金奈和加尔各答,这三个城市都是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即之后的英属印度)管辖区(或称省)的行政中心,三大管区均设有行政长官即省长,其中孟加拉省(孟加拉管区)省长成为后来的印度总督。这些省份都是通过战争手段扩大的领土,19世纪中叶推行所谓的“无嗣失权”(Doctrine of lapse)政策,印度总督在土邦王公去世没有直系继承的情况下,获得部分土地,至此英属印度诸省覆盖约印度次大陆一半的面积,区内人口达到次大陆人口60%。这些地区具体由总督指定的省长、副省长、高级专员、专员和行政官员领导,接受英国为宗主国的当地王公继续实行自治的土邦制度。.

目录

  1. 31 关系: 博德·羅薩里奧印度各邦和中央直辖区首府列表印度行政区人口列表印度行政区划孟加拉管辖区专区 (巴基斯坦)乔治市街道名称列表弗雷德里克·罗伯茨,第一代罗伯茨伯爵北京之战 (1900年)凯利古堡因德尔·辛格王侯領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战区索羅門群島戰役直轄殖民地西隆西旁遮普马舒尔·拉赫曼马若德贾雅普拉卡什·纳拉扬阿南達瑪依·瑪阿克马尔·汗苏利耶·森英属印度英屬緬甸殖民主义法国-波斯同盟浦那新加坡參政司普那卡条约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

博德·羅薩里奧

博德·羅薩里奧(প্যাট্রিক ডি’রোজারিও,),是孟加拉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及會士。也是首位馬來西亞樞機和現任達卡總教區總主教。.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博德·羅薩里奧

印度各邦和中央直辖区首府列表

印度是一个位于南亚的国家,拥有超过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印度是一个联邦立宪共和国,由包含29个邦和7个联邦属地的议会进行管理。印度各邦、本地治里和首都德里都存在沿袭西敏制的立法议会和政府,另外五个联邦属地则是由中央通过委任管理者的形式加以管治。根据《1956年国家重组法》,各邦根据语言基础加以重组,之后其行政结构大致保持不变。每一个邦和联邦属地又会再进一步划分为行政区。 各邦和联邦属地的首府按行政、立法和司法首府加以分类。行政首府是执法政府办公室的所在地,立法首府是相应议会召开的地方,而司法首府则是相应邦或属地高等法院所在地。联邦属地以一个小十字架()加以标明。.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印度各邦和中央直辖区首府列表

印度行政区人口列表

印度是一个由29个邦和7个联邦属地(简称UT)组成的联邦国家。2017年印度拥有13.24亿人口,是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只占全世界的2.4%,但占全世界17.5%的人口都居住在这里。德干高原的东部和西部沿海平原也是印度人口稠密的地区。拉贾斯坦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沙漠之一。北部和东北部沿喜马拉雅山脉的各个邦包含有寒冷干旱的沙漠和肥沃的山谷。这些邦则由于难以改变的地理障碍导致人口密度相对较小。.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印度行政区人口列表

印度行政区划

行印度行政区划主体上为四个层次和五个层次并存的格局,大致为一级行政区、县、乡(市)、村(镇)四级制与邦(一级行政区)、专区、县、乡(市)、村(镇)五级制。印度城市,不论大小,绝大多数隶属于县,镇与村则隶属于乡。.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印度行政区划

孟加拉管辖区

孟加拉管辖区,(Bengal Presidency),正式名称为威廉堡管辖区,是英属印度的一个地区,最大时包括现在的孟加拉国,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比哈尔邦、奥里萨邦、北方邦、Uttarakhand、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喜马偕尔邦和Chhatisgarh,Madhya Pradesh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部分,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和旁遮普省。缅甸,槟榔屿和新加坡在行政上也曾是管辖区的一部分,直到它们在1867年组成海峡殖民地,作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699年,东印度公司宣布加尔各答为Presidency Town,但孟加拉管辖区的开始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莫卧儿帝国皇帝和Oudh行政长官之间的1765年条约,将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置于公司管辖之下。孟加拉管辖区,与马德拉斯管辖区和孟买管辖区对照,最后包括中央省以北所有英国领地,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口到喜马拉雅山脉和旁遮普。1831年西北省成立,随后包括Oudh in 联合省(北方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整个印度北部被分为4个lieutenant-governorships :旁遮普、联合省、孟加拉和东孟加拉和 阿萨姆和西北边境省 under a Commissioner.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孟加拉管辖区

专区 (巴基斯坦)

专区是巴基斯坦的第二级行政区划,上一级区划是巴基斯坦的四个省和两个自治区,下级区划依次有、乡和。专区这一级区划曾在2000年被废除,但2008年后又被恢复。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伊斯兰堡首都区虽然也是省级区划,但没有专区这一级区划的设置。.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专区 (巴基斯坦)

乔治市街道名称列表

本列表阐述并介绍马来西亚槟城州首府乔治市范围内的街道名称。1780年代,槟城在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接管统治下成为大不列颠王国最早的远东贸易转口港,乔治市正值开辟期间皆由殖民政府为新建街道命名。槟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乔治市街道在马来西亚下为迎合国家政策需要而被译成马来语,但大量街道的英语原名仍沿用迄今。 乔治市街道名称多与当时老百姓的生活起居和习惯、环境、人物、历史事迹等息息相关,反映了城市的多元文化遗产。乔治市的街牌除马来文之外,一般附有英文、中文或阿拉伯文译名。.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乔治市街道名称列表

弗雷德里克·罗伯茨,第一代罗伯茨伯爵

弗雷德里克·斯雷·罗伯茨,第一代羅伯茨伯爵(Frederick Sleigh Roberts, 1st Earl Roberts,)是一位英国陆军元帅,英国著名的军事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最成功的指挥官当中的一个。先后参加了阿富汗战争,布尔战争,并曾经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由于功勋卓著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和嘉德勋章。.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弗雷德里克·罗伯茨,第一代罗伯茨伯爵

北京之战 (1900年)

北京之战,或史称北京解围战,是1900年8月14日—15日由英军率领的多国军队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解北京外国公使馆之围的战役。从6月20日起,义和团军队和中国朝廷军队就包围了北京城内奥匈帝国、比利时、英国、法兰西、意大利、德国、日本、荷兰、俄罗斯、西班牙和美国公使馆内的外国外交官、市民、士兵。.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北京之战 (1900年)

凯利古堡

凯利古堡(Kellie's Castle)是一个位于马来西亚霹雳州近打县华都牙也的城堡。这栋废弃的府邸是以蘇格蘭種植園主威廉.凱利.史密斯的名字命名。凯利古堡位于近打河支流拉雅河(Sungai Raya)旁。.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凯利古堡

因德尔·辛格

因德尔·辛格(1943年12月23日-)是一名印度前足球运动员、主教练、俱乐部总经理以及俱乐部主席。其球员生涯司职前锋,曾效力于贾朗达尔Leaders、賈加蒂特棉紡、印度国家队。1962年因德尔·辛格在贾朗达尔Leaders开启了他的足球职业生涯,在1974年时转会至贾加蒂特棉纺。因德尔·辛格在1974-75赛季的为旁遮普邦打进23粒进球,这迄今为止仍是该项杯赛的进球记录。 他在1967年和1968年连续两年入选亚足联所排出的亚洲最佳阵容。1985年他在贾加蒂特棉纺足球俱乐部宣布退役。 1985年至2001年期间,他在贾加蒂特棉纺足球俱乐部担任主教练,并在2001年至2011年期间担任球队总经理。1969年,印度政府为其颁发,以表彰他对印度足球的贡献。.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因德尔·辛格

王侯領

王侯領(舊譯:土邦、印地語:ब्रिटिश भारत में रियासतें、英語:princely state),为汉语对英国殖民地时期,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其領導人為『王公』,是殖民下保存的半獨立印度本土政權(Princely state)的总称。这种体制多承袭占领以前的封建体制,继续由原印度王公、大君或其家族沿袭继承。英国占领以后,英国殖民当局和原统治者签署条约,直接受控于英国殖民政府,效忠英國國王或者女王。 王侯領为一个政治实体,受控于英国殖民当局。如在印度次大陆,王侯領根据其影响力和地位,或直接受英属印度政府控制,或由英属印度诸省省督或行政专员的领导;王侯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在南亚,多数王侯領基本与英属印度诸省所辖县地位相同。 王侯領在实际情况下受条约的约定,权限各不相同。如一种类型接近完全的君主制,这类王侯領在财政和税收、司法有更多的独立权限。有的王侯領名义上为君主制,王公没有实际权力或权力被削减,直接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仅仅保留有名无实的君主。英属印度时期在印度次大陆土邦最多时达到数百个;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以后,王侯領併入聯邦,其君主失去統治權,部分君主得以保留世襲稱號。在印度,中央政府支給王室君主年金(Privy Purse)以換取王侯領併入印度聯邦。1971年,印度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王侯領君主的年金,其稱號亦被廢除(政府聲稱基於公民平等的理由)。在巴基斯坦,至1972年王侯領被完全廢除。 Category:英属印度 Category:南亚 Category:东南亚 Category:印度行政区划 Category:印度历史 Category:巴基斯坦行政区划 Category:巴基斯坦历史.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王侯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战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战区是太平洋战争中在印度、缅甸、泰国、马来亚和新加坡进行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由此地区的欧洲殖民国家对如橡胶和石油的自然资源的抢夺而引发。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區 Category:东南亚历史.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战区

索羅門群島戰役

所罗门群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的一次主要战役。本次战役始于1942年初,日本入侵新几内亚托管地的和布干维尔岛。日军在占领上述地区后,建设了多个海空基地,以掩护日军对新几内亚的进攻,为日本设立在新不列顛岛拉包爾的大型基地提供防御屏障,并且作为前进基地以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的航运线路。 盟军为了保护自身在南太平洋的交通线路,支援在新几内亚的反攻,孤立在拉包尔的日军基地,在1942年8月7日发动了一场两栖作战,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下简称瓜岛)和周边岛屿(见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盟军的这次登陆行动引发了一系列的战斗,从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战开始,接着战场转移到中部和北部所罗门群岛,随后扩大到新喬治亞島和周边、还有布干维尔岛等地。 盟军和日军在该地区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海、陆、空的全方位消耗战,使得日军兵力逐渐损耗在南太平洋的海岛上,损失速度超过了其所能补充的速度。盟军夺回了所罗门群岛的部分岛屿(虽然在一些地区,武装行动一直持续到了战争结束),同时隔离、并跳过了数个日军苦心经营的据点。 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所罗门群岛战役与逐渐合流。.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索羅門群島戰役

直轄殖民地

轄殖民地(英文:Crown colony)是昔日大英帝國轄下的一種殖民地制度。 直轄殖民地由君主任命的總督統治。19世紀中葉以前,君主聽從殖民地部大臣的建議任命總督。大英帝國首個直轄殖民地(當時稱為皇家殖民地)是維珍尼亞殖民地;英格蘭王國於1624年撤維珍尼亞公司的皇家特許狀,直接管轄該地。 19世紀中葉以先,「直轄殖民地」主要用於稱呼英國以戰爭奪得的殖民地,例如千里達和多巴哥、英屬圭亞那;後來,除了英屬印度諸省和拓殖地以外,「直轄殖民地」這名字也廣泛用於其他殖民地,例如上下加拿大、紐芬蘭、英屬哥倫比亞、新南威爾斯、昆士蘭、南澳洲、塔斯曼尼亞、維多利亞、西澳洲、紐西蘭,這些殖民地後來成為自治領。 直轄殖民地於《1981年英國國籍法案》頒佈後被英國屬土(英文: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y,又譯英國屬地)取代,2002年改稱英國海外領土至今。 現時的皇家屬地從來未被視作直轄殖民地。萌島的主權由官方於1765年購入,而海峽群島是諾曼底公國的殘餘領土。皇家屬地的政府奉行君主立憲制,並自願與英國政府在某些範疇合作。.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直轄殖民地

西隆

西隆(:Shillong),又譯為錫隆、斯希隆格等,是印度最小的邦之一梅加拉亞邦的首府,同時也是卡西族的聚居地。為東卡希山縣(East Khasi Hills district)的行政中心(headquarters)。西隆是印度人口排名第330名的城市,2011年統計有人口143,007。因為該處高山眾多,所以被稱作“東方的蘇格蘭”。.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西隆

西旁遮普

西旁遮普,巴基斯坦于1947年至1955年设立的一个省份。该省占地205344平方公里,包括其后的旁遮普省和伊斯兰堡首都区的绝大部分地区,但不包括原巴哈瓦尔布尔土邦。该省省会城市为拉合尔,包括、、和四个专区。该省东邻印度的和查谟-克什米尔省,南接巴哈瓦尔布尔土邦,西南方为俾路支省和,西北为开伯尔-普什图省,东北为自由克什米尔地区。.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西旁遮普

马舒尔·拉赫曼

舒尔•拉赫曼 (英语:Mashiur Rahman) (1924年-1979年) 是孟加拉国前和代理总理。.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马舒尔·拉赫曼

马若德

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是历史及政治学者、中国问题专家、前英国政治人物,專精於文化大革命历史,现任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父親為英國外交官亚历山大·麥克法夸爾爵士。.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马若德

贾雅普拉卡什·纳拉扬

贾雅普拉卡什·纳拉扬(Jayaprakash Narayan;;1902年10月11日 - 1979年10月8日),普遍被称为JP或Lok Nayak(印地语中为人民领袖),是印度独立活动家、理论家和政治领袖,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反对总理英迪拉·甘地,他称之为“全面革命”(total revolution)。他的传记《贾雅普拉卡什》(Jayaprakash)由他的民族主义朋友和印地语文豪Rambriksh Benipuri书写。1999年,他被追授印度公民荣誉奖印度国宝勋章,以表彰他的社会工作。其他奖项还包括1965年的拉蒙·麦格塞塞奖。Jay Prakash Narayan机场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德里政府经营的最大的医院、著名的Maulana Azad医学院的教学医院Lok Nayak Jayaprakash医院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它以前被称为欧文医院。以他为名的还有一个公园,位于新德里的Bahadur Shah Zafar Marg,就在Maulana Azad医学院对面。2015年8月1日,以他的名誉,Chhapra-Delhi-Chhapra Weekly Express更名为“Loknayak Express”。.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贾雅普拉卡什·纳拉扬

阿南達瑪依·瑪

室利·阿南達瑪依·瑪(শ্রী আনন্দময়ী মা;Śri Ānandamayī Mā, Anandamoyee Ma;),是一名來自孟加拉的印度女聖者。·神聖生命協會稱她為「印度土壤曾孕育出最完美無暇的花朵」。她的追隨者在她身上不斷看到預知、靈療能力及其他神蹟奇事。尤迦南達將Anandamayi譯為「喜樂浸透的」(joy-permeated)。這個聖號是信眾們在20年代封給她的,形容她習以為常的神聖喜樂、恩寵狀態。.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阿南達瑪依·瑪

阿克马尔·汗

阿克马尔·汗(1929年11月11日-1967年6月11日)是一名巴基斯坦的电影演员和歌手。.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阿克马尔·汗

苏利耶·森

苏利耶·森(Surya Sen;সূর্য সেন;)是革命家和著名孟加拉人,他是众多使印度感到自豪的孟加拉人中的一员,他影响了印度独立运动(反对英属印度秩序),他因领导1930年在英属印度诸省孟加拉吉大港市(现属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军械库袭击而闻名。森的职业是学校老师,人们普遍称他为“大师达”(Masterda,“da”是孟加拉语中的敬语后缀)。他在1916年受到民族主义理想的影响,那时他还是贝兰普尔学院(Behrampore College)本科学生。 1918年,他被选为印度国民大会党吉大港分区的主席。 他以在印度历史上的杰出表现和努力而着称,他将年轻的青少年吸收为革命者,反对驻扎在吉大港的英国人。然后他们又分道扬镳,虽然他们仍然试图在吉大港驱逐英国人,各种尝试一开始是成功的,但许多最终失败,许多革命者被逮捕,运动于是破产。.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苏利耶·森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自1858年开始,由于印度民族起义,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并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权力。1876年开始,这一政治实体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在此期间,印度先后成为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长官所统治,土邦领主们必须接受条约,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模式被称为“”。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亚丁自1839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缅甸则是从1886年开始,两者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但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印度总督管辖的印度帝国。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条约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各国相继独立以后,独立之前的关联区域被广泛地称为英属印度。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英属印度时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国初期,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印度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就是南亚历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再后来的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巴基斯坦的飞地——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英属印度

英屬緬甸

英屬緬甸,是大英帝國在中南半島上的一個殖民地,存在於1824年至1948年。原先是英屬印度的一部份,1937年成為獨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改為緬甸國;直至戰後才正式獨立。 英國為了英屬印度的東邊界,與緬甸貢榜王朝爆發第一次英緬戰爭。英國獲勝,並且在1824年成立英屬緬甸,管理攻占的土地。當時英屬緬甸是英屬印度之下的一省。1852年,英國贏得第二次英緬戰爭,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1886年,英國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貢榜王朝滅亡,英國完全占領緬甸,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英國占領緬甸後發生許多反抗,英國勢力將鄉村領袖結合入殖民政府以統治鄉村,並且對各民族採「分而治之」政策:直接統治緬族,間接統治其他族。英屬緬甸以稻米為單一作物,出口至英國以及英國殖民地。英國並且開發緬甸的木材、石油與錫礦。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国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伊洛瓦底江。為彌補水路的不足以及鎮壓反抗,英國人也興建與改善鐵路和道路。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印度資本家也進入緬甸,威脅緬甸經濟。因此緬甸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英國發展英式教育,影響緬甸佛教,使僧侶開始反抗,所以緬甸佛教成緬甸民族主義與反殖民推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民族獨立浪潮也傳入緬甸。1920年,仰光大學爆發反對殖民教育的「國民教育運動」,導致「佛教青年會」結合其他團體成立「緬甸人民團體總會」,其開放與改革政治與教育要求被英國拒絕。1930年代,學生與農民暴動持續,英國改採懷柔政策。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當選為英国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本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名義上獨立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又譯翁山)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1944年,昂山轉而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1945年日本投降後,同盟國宣布緬甸獨立有效。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1948年1月4日,英國議會正式承認緬甸独立,英屬緬甸結束,緬甸聯邦成立。.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英屬緬甸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殖民主义

法国-波斯同盟

法波同盟是1807年至1809年間由法蘭西帝國拿破崙一世與波斯帝國法特赫-阿里沙·卡扎爾締結的短期同盟,以對抗俄羅斯和英國。這個同盟是拿破崙計劃橫越中東入侵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後來法國將注意力集中在歐洲的戰事上,與俄羅斯締結同盟,法波同盟遭到摒棄。.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法国-波斯同盟

浦那

浦那(पुणे,原为Poona)也譯作蒲內,是印度第九大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文化首都與第二大城、西高止山脉上的第一大城。市區人口約120萬人,近十五年來發展為輕、重工業中心與交通中心,是塔塔汽車與印孚瑟斯的製造重鎮。 浦那位於德干高原西部,海拔560米,座落在首善之城孟買東南方約100公里處,位於穆拉河與穆塔河的匯流處。浦城在近代以前,曾為馬拉地帝國首都。2015年,浦那在所調查的400個城市中,名列第145宜居城市。浦那國際機場服務本市。 浦那至少从937年起即有记录,原名为浦那瓦迪(Punawadi)。1730年,浦那成为萨达拉亲王首相的驻地而成为印度的政治中心。1817年,英属印度诸省占领浦那后,它成为一个兵营城市和孟买管辖区的“雨季首府”直至印度独立。 今天的浦那以教育设施和富饶著称。从1950和60年代起,因著印度的民生工业需求,開始有輕型的机械、玻璃、制糖和鍛造工业。1980年代起,许多資訊產業和汽车公司在浦那開闢新工厂。市内有著名的古典音乐、宗教、戏剧、体育和文学等文化生活。这些發展開創了新的工作機会,並且吸引了全印度乃至於海外的学生和移民,在市内形成了諸多的社群和文化。 浦那現為第3级世界都市。.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浦那

新加坡參政司

新加坡參政司(),是新加坡殖民地開埠早期的官職,為海峽殖民地輔政司的前身,於1819年2月設立,當時的職稱名為新加坡駐紮官兼指揮官(Resident and Commandant, Singapore),負責統領當地政務。 駐紮官一職在1826年因海峽殖民地成立而改稱參政司,到1832年,海峽殖民地總督由檳城遷到新加坡辦公,自此總督取代參政司成為新加坡最高級別的官員。在1858年,英政府從東印度公司接管管治印度的權力,參政司的身份遂由原來的東印度公司僱員過渡成為殖民地公務員。在1867年,海峽殖民地取得皇家殖民地的地位,殖民地由原來從屬於英屬印度,改為直轄於英國殖民地部,參政司一職結果由海峽殖民地輔政司所取代。.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新加坡參政司

普那卡条约

《普那卡条约》是1910年1月8日不丹王国于英属印度诸省之间在普那卡宗签署的一份条约。它不是一份独立的文件,而是对1865年《辛楚拉条约》的修正案。此条约对《辛楚拉条约》第八项进行了修订,规定不丹在对外事务上受英国指导条约中的Bhutia不是只今天的不丹,而是指不丹人|source.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普那卡条约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是英屬印度自1871年以來的第4次人口普查,普查在1901年3月1日舉行。和前次普查比較,印度在1896–97年與1899–1900年經歷了飢饉,造成中央省、孟買、拉傑普塔納與海得拉巴等地區的人口減少。 本次普查由赫伯特·瑞斯利 (Herbert Hope Risley)負責。瑞斯利先前在孟加拉從事部落與種姓的研究,本次普查首次正式將所有印度教人口以種姓制度分類,而不像前次普查是以職業分類。.

查看 英属印度诸省和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